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提升对土壤认识_创新现代土壤学

提升对土壤认识_创新现代土壤学

提升对土壤认识_创新现代土壤学
提升对土壤认识_创新现代土壤学

第45卷第5期

土 壤 学 报

Vol 145,No 15

2008年9月

ACT A PEDOLOGI CA SI N I CA

 Sep.,2008

作者简介:赵其国(1930~),男,湖北省武汉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土壤地理、土壤资源与环境研究收稿日期:2008-02-26;收到修改稿日期:2008-05-30

提升对土壤认识,创新现代土壤学

赵其国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 210008)

摘 要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也是人类食物与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随着现代科技和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的地位与功能正在发生变化。本文基于土壤与土壤学科及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关系为出发点,指出了当前对我国土壤的重要性认识正在从农业生产向环境安全、资源利用、生态健康及全球变化等方向转变与提升。同时,明确了现代土壤学的内涵和创新现代土壤学的战略思想,全面、系统、前瞻性地提出了现代土壤学的研究前沿与特点,以及现代土壤学研究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与展望,为我国现代土壤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土壤资源;土壤认识;现代土壤学;创新现代土壤学;挑战与展望中图分类号 S154 文献标识码 A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

石,也是人类食物与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农业集约化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土壤资源的数量逐渐减少,质量不断退化,土壤肥力在失调,污染在加重,并出现土壤侵蚀、土壤酸化、盐碱化、沙化、石漠化及温室气体巨量排放等土壤生态环境问题,这些均对我国食物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及人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土壤资源和土壤环境正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土壤的地位与重要性正在从农业生产向环境安全、资源利用、生态健康及全球变化等方向转变与提升。另一方面,随着环境科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及信息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也为土壤科学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理论、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提供了土壤学科之间的交融与支撑,使得我国的土壤科学在科学发展及国家任务需求的推动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因此,面对当前新的形势和需求,我们必须提升对土壤重要性的认识,并不断推动与创新我国现代土壤科学的发展。

1 提升对土壤重要性的认识

从土壤与土壤学科及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关

系看,当前对土壤重要性的认识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 土壤是植物生长与农业生产的基础

首先,植物及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及中量、微量营养元素和水分均主要来自土壤。土壤中存在的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学及生物化学作用,既可使无机物有机化,又可使有机物质矿质化,既有营养元素的释放和流失,又有营养元素的结合、固定和归还。这些转化过程,实现着营养元素与生物之间的循环及周转,保持了生物生命周期性的生息与繁衍。其次,土壤具有多孔结构性,能涵养雨水,具有很强的吸水和保水能力。同时,土壤还是植物生根发芽、根系伸展和穿插的支撑体,也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生物群的生活与繁育地。此外,土壤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生物圈的交界面,是地球表面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学过程与反应,界面物质与能量交换与迁移过程等最复杂、最频繁的地带。这就使得土壤具有抵抗外界温度、湿度、酸碱、氧化还原性能变化的缓冲能力。对进入土壤的污染物,能通过土壤生物进行代谢、降解、转化、清除或降低毒性,起着“过滤器”和“净化器”的作用,为地上植物、农产品和地下微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综上可见,土壤是地球生命的基石,是“水、肥、气、生”的载体,其对植物与农产品的生长起着繁育和延续的作用,可说是“万物之本,生命之源”。112 土壤圈是地球最富生命力的圈层

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的表面,处于其他圈层

772

土 壤 学 报45卷

的交接面上,成为它们连接的纽带,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土壤与大气圈在近地球表层进行着频繁的水、热、气的交换和平衡。土壤复杂的多孔系统,能接收大气降水以供生物生命需要,并能向大气释放某些痕量温室气体。土壤是这些温室气体的源和库,因此了解其源和库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农业活动中温室气体的释放,已成为当今全球共同关心的环境保护问题。

土壤与所有的生物群落组成了生物圈。它是地球表面高等动植物与微生物的栖息场所。由于土壤肥力的特殊功能,使陆地生物与人类协调共存,生生不息。不同类型的土壤培育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形成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丰富而宝贵的生物资源。

土壤与水圈是地球系统中连结各圈层物质迁移的介质,也是地球表层生命的源泉。在植物与大气连续系统中,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及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过程。土壤是保持淡水资源的最大贮存库。

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过程和成土作用的产物。从地球的圈层位置看,土壤位于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属于风化壳的一部分。虽然土壤的厚度只有1~2m左右,但其作为地球“保护层”,对岩石圈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以减少其遭受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由此可见,在地球表层系统中,土壤圈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功能。其对各圈层的能量、物质流动及信息传递起着维持和调节作用。在土壤圈内各种土壤类型、特征和性质均是过去和现在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和水圈的记录和反映。它的任何变化均会影响各圈层的演化和发展。所以“土壤圈”被视为地球表层系统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圈层,其对地球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与调控是极其重要的。

113 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作为最活跃的生命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它可通过土壤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代谢、降解和转化过程,清除有毒有害污染物,起着“过滤器”、“缓冲器”、“转换器”和“净化器”的作用,并对地下水的保护起到屏障作用。此外,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和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环境。其具有自然植被的栖息功能,农作物的生产功能,环境缓冲和净化功能,水资源平衡的调节功能及自然历史的记录功能等。因此,在我国当前土壤的资源减少、生产力下降、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等土壤问题出现的情况下,加强土壤功能的认识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14 土壤的洁净是食物安全与人体健康的基本保障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我国面临的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土壤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源头。产生污染的原因:一是受工业点源与农业面源的污染影响;二是化肥与农药的不合理与过量施用;三是受大气有害颗粒及水环境污染等影响。据统计,我国每年农田氮肥用量达2233万t,进入土壤与水环境中的达1000万t左右,使不少农产品硝态氮含量明显超标;我国农药年用量达13112万t,平均每h m2施用14kg,遭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000万hm2;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土壤面积也很大,因工业污染的近700万hm2,使粮食减产100亿kg。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土壤环境污染极为突出。具体表现在,持久性微量毒害污染物已成为新的长期潜在土壤中的污染问题;土壤中有害气体细粒子和痕量毒害污染物,构成了土壤与大气的复合污染;农田与菜地土壤受农药与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土壤是地球表面最具有活性与生命力的自然资源。它既是“清洁剂”,不少污秽物质,通过土壤“过滤”,会变得纯清,但又是“吸附剂”,几乎所有的污染物,包括一些细颗粒物携带的有机污染物等,均能在土壤表面长时期吸附。特别是,在土壤遭受有害物质污染后,它具有隐蔽性与滞后性,既不易发现,又不易察觉;它具有积累性与不可逆转性,污染后在土壤中长期积累;具有难治理性,一旦污染便难于治理。因此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其实,受污染的土壤才是造成农产品污染的主要根源。要想食物清洁与安全,必须要有干净的土壤。当前社会上只提“蓝天、碧水”,不提“净土、洁食”,这是不全面的。岂知,“水、土、气、生”是统一的,只有保证了“净土”,才能保证“洁食”,才会有清晰的空气和清澈的水体,才能保证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和人体生命的健康,才能保障社会长期稳定的持续发展。因此,对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而言,“净土、洁食”较“蓝天、碧水”更加重要。

5期 赵其国:提升对土壤认识,创新现代土壤学773

 115 土壤资源保护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

土壤资源是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

型的总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自

然资源。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是土壤类型多,绝对

数量大,其中耕地、林地和草地的绝对数量均居世

界前列。但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按

人口平均,耕地仅占0111hm2,林地占0117hm2,草

地占0126h m2,人均农、林、牧用地占有率只有世界

平均数的1/3。此外,我国国土的65%是山地,有

1/2土地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耕地仅占国土总

面积1415%。土壤资源区域差异大,后备土壤资源

十分有限。特别是近20年来,在我国耕地土壤数量

急剧减少、土壤退化、土壤肥力失调和土壤污染日

益加剧的情况下,如何守住我国“18亿亩”耕地这根

红线令人担忧。因此,从国家宏观层面及长远角

度,通过耕地资源的保护建设、城乡及生态脆弱区

环境治理等措施,全面加强我国土壤资源保护与持

续利用,对改善土壤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粮食与食

品安全和城乡人居环境健康、促进国家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

的历史意义。

116 土壤质量的培育是提高土壤综合生产能力的

前提

土壤质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土壤肥力质量,

即土壤能维持植物和动物持续生产能力的质量;二

是环境质量,即土壤能降低环境污染物和病菌损

害,调节新鲜空气和水质量能力的质量;三是健康

质量,即土壤影响动植物和人类健康能力的质量。

土壤质量概念的内涵不仅包括作物生产力和土壤

环境保护,还包含食物安全及人类和动物健康。可

见,土壤质量关系到我国当前农田土壤养分平衡与

合理施肥、土壤养分高效利用,以及土壤-植物-

肥料相互作用过程及协调机制的实践与研究;关系

到土壤生物过程对食物和环境安全的影响与调控;

关系到土壤污染的控制和修复技术体系的建设;关

系到绿色生态工程建设。它为确保我国粮食生产

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改善综合环境质量和保障生态

安全与人体健康提供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117 全球土壤变化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

全球土壤变化是指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所起

的影响及其反馈。全球变化与土壤的关系密切。

土壤在发生过程中,通过生成或消耗温室气体

(CO

2、CH

4

、N

2

O等)以及其他气体(如NH3、NO x)直

接或者间接地影响气候变化;另一方面,全球变化通过降雨、温度和养分沉降等变化影响土壤过程,从而对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其稳定性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土壤碳库的微小变化可导致大气CO2浓度的波动。全球土壤有机碳库为1500Pg (1Pg=1×1015g),这个值是全球大气碳库的2倍、全球植被碳库的3倍。土壤碳库源汇通量的小幅度变动即能导致大气CO

2

浓度较大的波动。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库中,只有农业土壤碳储量及其变化趋势显得最为重要。

土壤是大气中的CH

4

和N

2

O的主要来源,大气

中的CH

4

和N

2

O的1/2以上来自土壤过程。全球自然湿地每年排放大约100Tg(1Tg=1×1012g)

的CH

4

,稻田排放的CH4达30Tg,土壤不仅产生CH4,也能消耗(氧化)CH4。事实上,全球土壤氧化

大气中CH

4

的能力,大约为每年30Tg。来自土壤N2O排放量,占全球自然源和人为源总量的70%以上。在全球尺度上,施入农业生产系统的化学氮肥

是N

2

O最大的人为源。

此外,土壤温度的变化对有机质的分解、养分的释放和吸收产生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加速分解,将降低土壤中的碳氮比值。同时,土壤温度、降雨格局的改变,可以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酶的活性及群落结构,还可能会影响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由此可见,土壤温室气体的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土壤碳库建设,特别是对农田碳库源汇通量的变化,以及对我国主要粮食产区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养分转化过程与土壤生态功能均有重要影响。因此,当前开展全球土壤变化研究,对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温室气体排放的调控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均有重大意义。

118 土壤是城乡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土壤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绿色植物的生长介质和养分的供应者,是土壤微生物的栖息地和能量的来源,是城市污染物的汇集场和净化地,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城市及城乡发展和交通建设导致了城市与城乡地区土壤的物理性状、化学性质、生物特征显著改变。城市和城郊土壤会受到空气沉降物、水体污染物及土壤侵蚀的影响。因此,这些地区极易产生新的环境、生态和健康问题。

针对这些环境及社会问题,我国当前正在从城市土壤发生、城市土壤质量、城市土壤与生态环境和城市土壤污染与修复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整治,

774

土 壤 学 报45卷

并取得不少进展及成果。如通过城市土壤组成和物理性状的变化,调控土壤水分的容蓄、入渗、蒸发等过程,解决地下水补给与城市排洪问题;通过改善土壤性状、加强城市绿化,以及在屋顶铺设类土壤物质,以减轻城市排洪压力、降低房屋隔热成本、减轻“热岛效应”等。由此可见,城市土壤研究在理论上可以探索并建立关于城市土壤的系统研究方法,拓展现代土壤学的研究范畴;在应用上可为解决因城市土壤质量下降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理论依据。这些均是对土壤重要性认识的新提升。

综观以上八个方面,当前对土壤重要性的认识,已从农业生产向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提升,从食物安全向人体健康的认识提升,从土壤资源保护向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提升,从土壤质量的培育向提高土壤综合生产能力的认识提升,从全球土壤变化向人类生存的认识提升,从城乡发展向人居环境建设的认识提升。

当前特别令人振奋的是,我们的党和政府的领导已经开始将土壤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些土壤问题,如土壤污染防治、土壤质量普查、土壤环境保护、土壤清洁生产等,均已提升到基础研究与国家需求的高度。正在从国家层面组织开展研究这些问题,特别是土壤与生态环境问题,正不断“浮出水面”,这是对我国土壤科技工作者的极大鼓舞。我们要按国家需求,不断提升对土壤的新认识,将土壤研究推向现代土壤学的新阶段,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2 创新现代土壤学

近些年来,我国土壤科学的研究,随着全国科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推进。但是,当前面临着土地利用、环境污染、资源更新、肥力提高、全球土壤变化与可持续利用等问题的新挑战,土壤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有待创新与提高,目前特别应在总结我国经验的同时,不断吸取国外的先进思路与经验,这样才能使我国土壤学的研究朝着现代土壤学方向不断深化与发展。什么是现代土壤学?如何创新现代土壤学?现代土壤学的研究前沿与特点是什么?现代土壤学研究领域面临有哪些挑战与展望?这些均是值得我们共同深入探讨的问题。现提出一些初步想法供讨论参考。211 什么是现代土壤学?如何创新现代土壤学?

现代土壤学是与当代科学及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土壤科学。我国的现代土壤学是在我国当代科学技术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推动下所发展的土壤科学。它具有明确的研究理论与科研前沿,并具有清晰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与战略目标。我国的现代土壤学是指导我国当代土壤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基础,是国际土壤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土壤学的创新是指对当代土壤学的基本理论与社会的重大战略需求的科学创新。这种创新首先应提出适应土壤学发展的新理论,同时要提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方向与途径。

从创新的目标与方法看,第一,要有创新的自信心与创造思维的能力,要提出土壤科学的理论前沿。如土壤圈及圈层界面理论、土壤物质循环与全球土壤变化理论等,这些理论可与国际“临界区(Critical Zone)”相对应。如果提不出前沿思路与问题,是不可能创新的。第二,要有可靠的科学观测。当前,已不可能仅靠眼睛去发现或研究科学规律,更需要靠仪器、设备及监测网络来实现,例如红外光谱(红外光声光谱)仪、同步辐射仪、同位素质谱仪、定位网络中的各种遥感及自动测试仪等。这些仪器、设备均是土壤学及其交叉学科可以共用的。第三,要有研究数据的系统分析。如果对数据缺乏正确分析,则对科学规律的理解必然是有限的。现在除用仪器、设备取得研究数据外,还需计算机虚拟分析获得数据等。第四,科学创新的成果需要传播到社会,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认知,有些甚至还要引入到法律,通过国家主导的市场来实现价值和接受检验。

现代土壤学的科技创新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第一,是人才,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必须具备好的人才及其团队。第二,当代的科技创新是交叉的。无论哪个领域,单学科创新将会寸步难行。第三,需要国内、国际的全面合作,承担起国内和国际的责任以及社会的责任。

212 现代土壤学的研究前沿与特点

21211 现代土壤学必须具有适应现代科学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前沿研究方向 2006年的世界土壤学大会提出的土壤科学前沿是“技术和信息时代”。研究重点集中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景观分析、分子尺度的先进分析技术、环境土壤生物、植物-土壤界面过程、土壤过程和反馈的计算机建模、精确农业及其他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由此

5期 赵其国:提升对土壤认识,创新现代土壤学775

 

可见,土壤学科发展的前沿,一方面来自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则依赖于其他相邻学科新理论和新方法的突破。从现在到未来,推动土壤学科理论创新的原动力,一是借助于生物技术与分子尺度的先进分析技术,研究环境土壤生物和植物-土壤界面过程;二是利用信息与遥感技术,进行景观及土壤过程的计算机反演建模。

我国土壤学研究的前沿,今后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技术与信息”总体方向与重点上,应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土壤圈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基础研究)。重点开展土壤与大气温室气体效应、土壤固碳、土-肥界面物质的变化与迁移、土-水界面物质迁移与变化、全球变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土壤物质与能量交换、土壤组分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可变电荷土壤特性及变化等。

(2)土壤资源与质量保护(利用管理)。重点开展土壤资源(包括耕地资源)的演变与评价、土壤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的机制与模式、土壤质量基础的调查与系统评价、不同土壤(土地)退化过程与防治、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化)的生态与环境效应、土壤基层系统分类的建立与应用、人类史中土壤变化的新趋势等。

(3)土壤环境与生态安全(环境整治)。重点开展土壤污染机制及其对土壤健康质量的影响、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转化与生物有效性及对土壤健康质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与技术、不同生态区面源污染发生机制与控制对策等。

(4)土壤景观(土壤信息)与土壤过程(宏观调控)。重点开展土壤景观与土壤时空变化、土壤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演变、土壤环境敏感物质在土壤景观中的转化与迁移、土壤发生过程与区域全球变化、土壤侵蚀等退化机制与防治、土壤信息与土壤形成过程演变等。

(5)土壤生物与养分调控(农业发展)。重点开展土壤生物学过程及其机制、土壤生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土壤生物过程对食物和环境安全的影响与调控、土壤养分平衡与合理施肥、土壤养分高效利用的生物学机制及其分子基础、农田生态系统水和生命元素的循环及耦合机制、土壤-肥料-植物相互作用过程及协调机制等。

以上提出的土壤科学的5个前沿研究方向,虽然对开展区域土壤研究具有引领性,但是,还需要结合区域发展与需求,选择与论证其具体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212 现代土壤学必须重视研究领域的综合与交叉学科的发展 未来的土壤科学将可能是一门较现在更为复杂的综合性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将更加广泛。它将以多学科联合研究的方式将传统学科(土壤物理、土壤化学等)与创新性的学科(土壤生态、土壤经济等)相联系。因此,必须强调学科研究的综合,同时应将土壤学与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及社会学等不断交叉结合,拓展土壤学与其他科学之间的联系,增强土壤学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

21213 现代土壤学必须重视新兴土壤学科分支的建立与发展 建立土壤生物(分子)学、土壤信息学、土壤数字制图学等学科是今后土壤科学研究与发展所必须的。对土壤时空变化的研究,其空间尺度需从分子水平到区域规模,其时间尺度需从瞬间持续到土壤形成的上百万年。同时,应加强两端研究,一端是各种分子生物科学技术———基因、蛋白质和新陈代谢,另一端是地理空间科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球系统科学。通过土壤信息技术,将土壤科学与这些学科相交联,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21214 现代土壤学必须面向科学与社会需求做更大贡献 当前除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外,更需要的是技术体系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才能使科研成果通过产业开发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使科研成果对社会产生巨大的生产与经济效益。关键的是需要考虑“三结合”,即“基础理论、技术体系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研发相结合,全球变化与土壤科学相结合”。

21215 现代土壤学必须重视新技术与方法的创新与应用 随着土壤科学研究与发展,需要一些尖端技术与方法在土壤科学上的应用,如遥感信息技术、生物分子技术、同步辐射技术、核素技术,特别是有关土壤-水-养分及生态环境研究方面的新技术应用等。此外,有关定位监测、观测试验所需的尖端技术与设备应根据需要而增加。

21216 现代土壤学必须使土壤科学研究日趋国际化 今后应更加重视土壤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与对口实际交流。积极参加国际土壤学会的有关会议与活动,并积极加入担任国际土壤学会的有关

776

土 壤 学 报45卷

组织领导职务,不断参与主持有关国际土壤学会议。此外,还应积极参与“国际地球年”与“千年发展目标”的活动,使我国土壤科学不断走向国际。213 现代土壤学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展望从我国当前面临的人地矛盾、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看,要求土壤科学在满足国家需求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从土壤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看,土壤学向现代土壤学发展的时机与条件日趋成熟。因此,分析土壤学有关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展望,是发展现代土壤学的重要基础。

21311 “土壤圈层及其界面”基础理论研究展望 “土壤圈层及其界面”理论是现代土壤学研究的核心。它是研究全球变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土壤物质与能量交换、土壤组分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及可变土壤特性及变化等领域的理论基础。土壤发生与性质的演变规律、土壤与生态环境的调控、土壤区域的时空演变等研究,均与土壤圈层及其界面过程有密切联系。因此,今后深入研究这种理论,对推动现代土壤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312 土壤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展望 土壤资源与可持续利用是现代土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针对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土壤资源演变的趋势,我国土壤资源的科学与技术研究需要在土壤资源演变与人为调控机制、土壤资源清单、土壤信息的快速实时获取技术体系、数字化土壤处理与土壤资源管理系统、区域土壤承载力与资源配置理论与方法、耕地资源保育及退化土壤恢复和修复技术等方面,强化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以促进我国土壤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管理,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土壤资源研究体系。

21313 土壤信息与遥感研究展望 土壤信息与遥感研究是土壤科学研究的前沿。从我国土壤信息研究的实情看,今后土壤信息研究,首先要站在全球变化的高度,提供土壤信息获取、管理和分析的方法以及实现信息共享的平台。其次,应对我国进行全面的土壤资源清查,并建立我国国家级的多尺度、多目标的土壤信息系统,加强土壤信息获取新技术的研究,实现土壤信息快速获取。第三,应加强土壤模拟模型研究,以土壤圈理论、临界区概念以及植物生长机理为指导,深入研究土-水、土-气、土-植和土-岩系统及其界面的各种过程,从而推动土壤学研究与发展。

当前,国际上农业由机械化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而我国土壤信息尚缺乏国家层面的统一部署,建议通过多部门的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协作共享机制,推动我国土壤信息科学事业的发展。

21314 土壤生物学研究展望 土壤生物学研究是土壤科学研究的前沿。当前,土壤生物学的研究已成为各学科交叉融合的活跃场所,它将成为传统土壤学向现代土壤学理论加速转变的引擎。

从我国土壤生物学研究趋向看,今后需要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土壤生物保存、繁育中心和土壤生物监测网络,为土壤生物过程、土壤生态过程、土壤生态毒理、土壤生物资源的开发提供标准化的实验生物基地;需要率先开展一些前沿性的研究项目,如土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土壤生物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演替、土壤生物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过程、土壤生物与土壤质量、土壤生物资源库建设与利用技术、土壤生物与生态恢复重建工程、土壤生物及生态过程研究技术与方法;还需要建立国家级土壤实验生物公用平台———土壤生物保育与研究中心及土壤生物资源库,从而推动我国土壤生物学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

21315 土壤养分资源利用研究展望 从我国国情出发,我国的农业生产必须走兼顾持续高产优质和与环境相协调的优质、高效、持续高产和环保的发展道路。关键之一是在保证持续高产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机制和途径,寻求土壤-植物系统养分的农学效应和环境效应的最佳平衡,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理论和配套技术体系。

今后,优先的研究领域应包括:(1)区域尺度的养分资源循环过程和特征研究。研究肥料施入农田生态系统后的转化规律与主要损失途径,建立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体系。(2)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物学机制研究。结合应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深入剖析养分的根-土界面过程及其分子调控机制、氮磷养分高效利用的生物学机制及其分子基础,为减少化肥的不合理投入、提高土壤养分资源和肥料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措施。(3)肥料的生态环境效应和农业废弃物和环境来源的养分资源再利用,以减少肥料养分向环境的排放,改善我国农村的环境面貌。

21316 土壤污染与环境保护研究展望 我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h m2,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617万h m2,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13万

5期 赵其国:提升对土壤认识,创新现代土壤学777

 h m2,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其中既有

重金属、农药、持久性有毒有机物和抗生素等污染,

又有放射性、病原菌等污染类型;另一方面,我国过

量使用农药、化肥、农膜以及污水灌溉等现象在一

些地区仍然存在,从而导致耕地质量恶化、农作物

减产和影响人体健康。因此,保护土壤质量、培育

良好的土壤环境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发

展有重要意义。这方面的优先研究领域:(1)农业

土壤污染物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风险评估;

(2)农业土壤污染生物修复与可持续管理;(3)农

业、工业废弃物及城市污泥的土壤利用与农产品安

全;(4)矿业废弃地及尾矿区土壤环境绿色培育与

农业生物能源;(5)复合障碍型农业土壤环境风险

削减与培育技术。

21317 全球变化与农田生态建设研究展望 为

了保障我国人口高峰期的粮食安全,亟需回答全球

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物如大气CO

2、O

3

、S O

2

、NO

x

组分浓度的持续升高情景下,我国主要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变化、养分利用率、水循环和能量转化效率变化及农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演变规律。亟需明确这些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应和研究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技术。在这方面的研究重点,首先应在极端气候/灾害性气候的预测预警研究基础上,研究我国大气组分浓度的变化动态及主要驱动因素,并预测2020年前后的区域水平分布。其次,应采用模拟未来气候和大气组分浓度变化的田间试验,研究我国主要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物学响应机制,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碳、氮循环和其他重要元素的迁移转化过程,生物群落与功能演变趋势、能量利用效率变化等,为制订相应的水肥运筹、作物育种、化学及生物制剂运用等方案和措施,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从上述现代土壤学七个领域的发展展望看,今后土壤学面临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特别是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人类将遭受的突发性的巨大影响难以预测。因此,现代土壤学研究的任务,首先必须从战略的高度,研究系统的土壤过程与性质的演变规律,不但要研究过去与现在,更要研究未来的演变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从战略的高度预测今后,展望与把握将来。同时现代土壤学的研究,必须与社会需求和社会变革相适应,以解决全球土壤变化和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与人类健康影响等方面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这样现代土壤学的发展才会有更大的空间和更辉煌的前景。

本文主要参考了以下文献:《为不断开拓与创新土壤学研究新前沿而努力奋进》(2007),《土壤资源概论》(2007),《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2007)。文内不再注明参考文献。

I M PR O V ING KN OWL E D GE O F S O IL,INN O VAT ING MOD ERN PE DOLO G Y

Zhao Q iguo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Chinese A cade m y of Sciences,N anjing 210008,China)

Abstract Soil is the base of agricultural p r oduction,the keystone thatMan relies on for survival,and the guarantee of food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safety for human beings1W ith rap id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2 gy and national s oci o2econo my,the strategic positi on and functi ons of s oil are undergoing s ome changes1Pr oceeding from the relationshi p bet w een the demand of the devel opment of the national soci o2economy and the s oil and s oil science,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i mportance of s oil has gradually been turning from agricultural p r oducti on to environmental safety,res ource exp loitation,ecol ogical health and gl obal change1A t the same ti me,the paper s pecifies connotation of the modern s oil science,and strategic ideology of the innovative modern s oil science,and als o comp rehen2 sively,systematically and for ward2lookingly describes research fr ontier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challenges and p r ospects in the future of the modern s oil science,thus enlightening the directi on of devel opment for the modern s oil science of China1 Key words Soil res ource;Knowledge of s oil;Modern pedol ogy;I nnovative modern pedology;Challenge and p r ospects

土壤学复习题_解答

土壤学复习资料 资环《土壤学》复习题 答案仅供参考(By Vincent)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质地: 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 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地下水随毛管上升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水。) 4、土壤退化过程: 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 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或土壤持水曲线是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 盐基饱和度就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 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 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12、田间持水量: 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13、土壤熟化过程: 熟化过程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作、培肥与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协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 14、矿化过程: 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15、机械组成: 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6、阳离子交换量(CEC):是指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阴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cmol(+)/kg 17、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管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第一章 名词解释 管理管理就是界定组织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的过程 管理职能管理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 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术,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概念技能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之间复杂性的能力 简答题 简述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是一种追求组织使命的实践活动 管理人员是如何分类的 (1)根据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不同层次可以将管理者划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 (2)根据管理者所负责的领域差异,可以将管理者划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 高层管理者同基层管理者在执行管理职能上有何区别? 高层管理者是对整个组织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他们的主要职能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 基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配具体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 管理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第二章 名词解释 企业环境企业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的结合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环境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学习组织学习型组织不存在单一的模型,它是关于组织的概念和雇员作用的一种态度或理念,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组织的思考 柔性组织柔性组织是指与动态竞争条件相适应的具有不断适应环境和自我调整能力的组织

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其商业运作时对其利益相关者应负的责任 简答题 简述企业环境的构成 企业环境由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及微观环境构成 简述企业文化的结构 核心的精神层中间的行为层外在的形象层 简述企业文化的功能 积极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创新功能辐射功能 消极功能:组织变革的障碍文化多样化的障碍兼并和收购的障碍 试述企业环境的新变化 全球一体化信息技术化的发展知识经济及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兴起 试述企业如何管理环境 (1)树立正确的环境管理观念 (2)选择合适的环境管理分析方法 (3)遵循科学的环境管理程序 (4)对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试述企业管理环境的一般方法 广告舆论联合或联盟制定战略 第三章 名词解释 程序化决策指那些例行的,按照一定的频率或间隔重复进行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指那些非例行的,很少重复出现的决策 德尔菲法这是一种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的方法,通过综合专家们各自的意见来对方案作出评估和选择 简答题 什么是决策?决策的特征有哪些? 决策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相对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特征(1)决策要有明确目标,没有目标就不存在决策 (2)决策方案要考虑可行性 (3) 决策的关键和实质是比较和选择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1.土壤 2.土壤肥力 3.自然肥力 4.人工肥力 5.潜在肥力 6.经济肥力(有效肥力) 7.农业 8.农业生产 9.再生作用10.农业生态系统11.历史自然体12.大气圈13.生物圈14.岩石圈15.土壤圈16.水圈17.土被18.风化壳19.光合作用20.养分库21.矿质营养学说22.腐殖质学说23.归还学说24.土壤肥力递减肆25.发生学学说26.土地生产力27.土壤生产力28.土壤剖面29.土宜30.土壤基本物质 组成。 (二)填空题 1. 土壤是指固态地球具有能够生长的物质层。 2. 土壤与自然界其他物质实体的本质区别是。 3.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以及的能力。 4. 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 5. 一般土壤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五种物质构成。 6. 土壤物质组成中,矿物质占土壤质量的_____%占土壤容积的_____%,有机质占土壤质量的_____%占土壤容积的_____%。 7. 土壤孔隙总量占土壤容积的_____%,其中水分占_____%,土壤空气占_____%它们二者是同处于_____之中,而随外界条件变化而相互_____。 8. 土壤生产率的大小主要是由_____、_____和_____共同决定的。 9. 土壤固相部分是由_____、_____和_____组成的。 10. 土壤空气成分主要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 11. 地球表面的一个圈层,主要由铝硅酸盐物质构成,称为_____或_____。 12. 地壳表面以上是_____圈,以下是_____圈,其中表面有_____圈_____圈和_____圈。 13. 土壤圈位于_____、_____、_____和_____的_____。 14. 农业土壤是_____、_____和_____综合作用的产物。 15. 大农业包括_____、_____和_____三大部分,主要由_____和_____所组成。 16. 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生活因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 17. 绿色植物的生活因子中由土壤直接提供的因子是_____间接提供的因子是_____、 _____和_____土壤以外提供的因子是_____。 18. 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绿色植物利用__________把从空中的_____和从土壤吸收的 _____和_____合成转化成_____的过程。 19. 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三个环节是_____、_____和_____。 20.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是由_____、_____和_____三个环节组 成的,又称为_____的三个库。 21. 土壤在生态系统中是重要的_____它是_____和_____的分界面,是_____ 和_____进行_____和_____交换和转换的_____。 22. 人类已开垦利用土壤资源,种植作物几千年,但土壤肥力并未衰竭,这是因为_____的结果。 23. 由于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壤资源的盲目性,造成环境恶化,土壤资源遭到破坏,其造成的后果是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⑤_____。 24. 19世纪中叶(1840年)德国化学家(Liebig)创立了_____学说,指出只有不断地向土壤_____和

黄昌勇版-土壤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其基本特性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3.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成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为土壤剖面。 4.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5.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6.人为肥力:耕作熟化过程中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7.有效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其中一部分在当季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8.潜在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叫做潜在肥力。 9.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层(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10.土壤生态系统:是以土壤为研究核心的生态系统,可分为研究土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研究土壤性状与环境关系的土壤生态系统两类。 11.矿物:指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2.风化作用:是指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裂和分解的过程,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13.土壤母质: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又称土母质。 14.土壤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15.土壤次生矿物:在风化及成土过程中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新矿物。 16.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7.硅铝率:土壤粘粒部分的SiO2和Fe2O3含量的分子比。 18.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9.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20.土壤腐殖物质:是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非晶形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21.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质的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22.腐殖化系数:把每克干重的有机物施入土壤1年后所能分解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23.有机质土壤:一般把有机质含量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 24.矿质土壤:把有机质含量20%以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 25.有机质的矿化过程:有机化合物进入土壤后,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同时释放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的过程。26.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的过程。27.C/N(碳氮比):有机物中碳素总量与氮素总量之比。 28.有机质的周转: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由其一系列转化和矿化过程所构成的物质流通称为有机质的周转。 29.激发作用: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新鲜有机物质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激发作用。 30.腐殖化作用: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过程。 31.菌根:存在于一些树木根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32.联合固氮:有些固氮微生物在植物根系中生活,这时的固氮作用比单独生活时要强的多,这种类型称为联合固氮。 33.根际(根圈):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 34.根际效应: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因此,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 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容积)的质量(实用上多以重量代替,克/厘米3)称为土壤密度。 35.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克/厘米3或吨/米3),称为土壤容重。 36.土壤孔隙度(总孔度):全部孔隙容积与土体容积的百分率。 37.孔隙比: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 38.固相率:土壤固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固相率。 39.液相率:土壤液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液相率。 40.气相率:土壤气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气相率。 41.三相比:土壤固、液、气三相的容积分别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固相率、液相率(即容积含水量或容积含水率,可与质量含水量换算)和气相率,三者之比即是土壤三相比。 42.土壤粒级(粒组):土壤颗粒按粒径大小和性质不同分成若干级别(按土粒的大小,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二、填空题 1、五大成土因素是指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其中生物是主导因素。 2、土壤基本粒级有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3、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是电荷价、离子半径和离子浓度。 4、按照吸附机理可以把土壤吸附性能分为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和负吸附。 5、产生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土壤胶体物质是铁、铝、锰的氧化物及其水化物,被专性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是 BⅠ、BⅡ族和其它过渡金属离子。 6、土壤钾元素形态可分为水溶态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矿物态钾。 7、若土壤的容重为,质量含水量为20%,则土壤的孔隙度为 50% , 空隙比为 1:1 ,三相比为固:液:气=50:: 。 8、旱作土壤有效水含量为田间持水量与萎焉系数的差值。 9、良好的土壤结构性,实质上是具有良好的空隙性,即要求总孔隙大 而且大小孔隙合理分布,有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调节和植物根系活动。 10、根据土壤胶体表面的结构特点,大致可将土壤胶体表面分为硅氧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表面、有机物表面、等3种类型,2:1型粘土矿物的表面属于硅氧烷类型。 11、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力的作用,土壤水分类型分为吸附水、毛管水、重力水。 12、土壤三相的导热率顺序是固>液>气,热容量顺序是液>固>气。 13、土壤潜性酸包括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其中交换性酸度更能代表潜性酸度。 14、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能使植物吃得饱、喝得足、住得好、站得稳。 15、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包括土壤微生物类型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16、土壤胶体电荷产生的原因有同晶替代、吸附、断键、解离。 17、土壤碱度的液相指标是总碱度,固相指标碱化度。 18、土壤水分含量的常用表示方法有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土壤水贮量。 19、1:1型粘土矿物是由 1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代表矿物是高岭石;2:1型粘土矿物由 2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胀缩型如蒙脱,非胀缩型如伊利石。

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答案

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答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管理学 一、名词解析 1、管理(P4):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种职能活动,合理分配、 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概念技能(P7): 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标准化原理(P11):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 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 4、等级链(P13): 指“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 5、伦理(P21): 伦理,是人之所以为人,即单个的人具有同体本质的人,用管理学家的话语 说,就是单个人成为“组织人”的理性和原理。 6、功利主义道德观(P23): 这种观点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这是一种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P23 7、问题强度(P28): 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8、社会责任(P31): 是企业追求有利于对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 业所要求的义务。 9、头脑风暴法(P88): 又称智力激励法,是指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 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的倡导创新思维的方法。

10、风险型决策(P94): 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就称为风险型决策。 11、市场细分(P114): 指将一个总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顾客群,每个顾客群需要相应的产品或市场组合。 12、核心能力(P117): 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它是企业成长的基础。一项能力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三项检验:用户价值,独特性,延展性。) 13、组织柔性(P135): 是指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都是可以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的。 14、负强化(P211): 所谓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15、战略性计划(P111): 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16、建设性冲突(P175): 是指组织成员从组织利益角度出发,对组织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提出意见等。 17、定规维度(P195): 代表领导者构建任务、明察群体之间的关系和明晰沟通渠道的倾向,或者说,为了达到组织目标,领导者界定和构造自己与下属的角色的倾向程度。 18、管理幅度(P146): 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19、组织文化(P177):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潜在肥力.经济肥力(有效肥力) .农业.农业生产.再生作用.农业生态系统.历史自然体.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土被.风化壳.光合作用.养分库.矿质营养学说.腐殖质学说.归还学说.土壤肥力递减肆.发生学学说.土地生产力.土壤生产力.土壤剖面.土宜.土壤基本物质 组成。 (二)填空题 . 土壤是指固态地球具有能够生长的物质层。 . 土壤与自然界其他物质实体的本质区别是。 .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以及的能力。 . 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和。 . 一般土壤是由、、、和五种物质构成。 . 土壤物质组成中,矿物质占土壤质量的占土壤容积的,有机质占土壤质量的占土壤容积的。. 土壤孔隙总量占土壤容积的,其中水分占,土壤空气占它们二者是同处于之中,而随外界条件变化而相互。 . 土壤生产率的大小主要是由、和共同决定的。 . 土壤固相部分是由、和组成的。 . 土壤空气成分主要有、、和。 . 地球表面的一个圈层,主要由铝硅酸盐物质构成,称为或。 . 地壳表面以上是圈,以下是圈,其中表面有圈圈和圈。 . 土壤圈位于、、和的。 . 农业土壤是、和综合作用的产物。 . 大农业包括、和三大部分,主要由和所组成。 . 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生活因子有、、、 和。 . 绿色植物的生活因子中由土壤直接提供的因子是间接提供的因子是、 和土壤以外提供的因子是。 . 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绿色植物利用把从空中的和从土壤吸收的 和合成转化成的过程。 . 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三个环节是、和。 .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是由、和三个环节组 成的,又称为的三个库。 . 土壤在生态系统中是重要的它是和的分界面,是 和进行和交换和转换的。 . 人类已开垦利用土壤资源,种植作物几千年,但土壤肥力并未衰竭,这是因为的结果。 . 由于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壤资源的盲目性,造成环境恶化,土壤资源遭到破坏,其造成的 后果是①②③④⑤。 . 世纪中叶(年)德国化学家()创立了学说,指出只有不断地向土壤和矿质养分,才能维持地力。 . 世纪末世纪初,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和威廉斯以观点,认为土壤是在、、、和五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考研《土壤学》易考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2)

2012考研:《土壤学》易考名词解释、 简答及论述 一、名词解释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潜在肥力、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土壤圈、土壤生态系统、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粘土矿物、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同晶替代、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土壤矿质化过程、腐殖化系数土壤腐殖 太奇考研2016年早起计划咨询热线:4000-855-866 在线咨询YY: 86489962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潜在肥力、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土壤圈、土壤生态系统、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粘土矿物、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同晶替代、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土壤矿质化过程、腐殖化系数 土壤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周转、、矿化率、腐殖化作用、激发效应、土壤基质、土壤密度、土壤比重、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比、土壤粒级、当量孔径、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组成、土壤质地分类、土壤质地剖面、土壤结构性、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土壤孔性、毛管孔隙、非活性孔隙、通气孔隙、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最大吸湿量、最大分子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含水量、毛管水上升高度、毛管水强烈上升高度、土壤水分有效性、重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土壤水贮量、相对含水量、土壤蓄水量、土水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比水容量、土壤饱和流、土壤非饱和流、土壤导水率、土面蒸发、土壤水汽凝结、土壤入渗、土壤水的再分布、SPAC、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溶质运移、对流、溶质的分子扩散、溶质的机械弥散、水动力弥散、土壤空气状况、土壤呼吸、土壤呼吸系数、土壤氧扩散率、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热扩散率、 土壤温度年变化、土壤温度日变化、土壤胶体、可变电荷、永久电荷、土壤电荷数量、土壤电荷密度、离子吸附、阳离子静电吸附、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互补离子效应、阴离子的静电吸附、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活性酸、潜性酸、水解性酸、交换性酸、石灰位、碱化度、土壤缓冲性能、土壤缓冲容量、土壤物理机械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粘着点、脱粘点、土壤塑性值、土壤塑性指数、土壤抗压性、土壤抗楔入性、土壤硬度、 土壤坚实度、土壤耕性、土壤压板、土壤宜耕性、土壤宜耕期、土壤粘闭、土壤退化、土地退化、土壤沙化、土地沙漠化、土壤质量、全球土壤变化。 三、简答题 1、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有哪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简述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及其主要观点? 3、简述硅酸盐粘土矿物种类及一般特性? 4、简述我国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5、简述褐腐酸和黄腐酸在性质上的异同点? 6、土壤腐殖质是如何形成的? 7、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作用如何? 8、国际制和美国制土壤质地分类的要点如何? 9、比较砂粒、粉粒和粘粒组成和性质的区别? 10、肥沃土壤要求的良好土壤孔性指标如何?

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答案

管理学 一、名词解析 1、管理(P4):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种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概念技能(P7): 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标准化原理(P11):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 4、等级链(P13): 指“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 5、伦理(P21): 伦理,是人之所以为人,即单个的人具有同体本质的人,用管理学家的话语说,就是单个人成为“组织人”的理性和原理。 6、功利主义道德观(P23): 这种观点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这是一种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P23 7、问题强度(P28): 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重程度。 8、社会责任(P31): 是企业追求有利于对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业

所要求的义务。 9、头脑风暴法(P88): 又称智力激励法,是指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的倡导创新思维的法。 10、风险型决策(P94): 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就称为风险型决策。 11、市场细分(P114): 指将一个总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顾客群,每个顾客群需要相应的产品或市场组合。 12、核心能力(P117): 是组织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它是企业成长的基础。一项能力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三项检验:用户价值,独特性,延展性。) 13、组织柔性(P135): 是指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都是可以根据组织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的。 14、负强化(P211): 所谓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15、战略性计划(P111): 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

土壤学名词解释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新形成的矿物,如各种盐类CO32-、SO42- 、SiO42- 、Cl- 四面体: 硅氧四面体是硅酸盐矿物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不同的连接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硅酸盐矿物。 八面体:由六个氧原子环绕着一个中心铝离子排列而成,氧原子排列成两层,铝原子居于两层中心孔穴内。 同晶替换: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型:晶层与晶层间距离稳定,连接紧密,内部空隙小,电荷量少,单位个体小,分散度低。多出现于酸性土壤。如高岭石类。 2:1型: 胀缩性大,吸湿性强,易在两边硅氧片中以Al3+代Si4+,有时可在硅铝片中,一般以Mg2+代Al3+→带正电→吸附负离子。 粘粒矿物:组成粘粒的次生矿物叫粘土矿物。 土壤质地:据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划分的土壤类型。种类:砂土、壤土、粘土 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分解和崩解的过程。永久电荷: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土壤吸湿水**:干土从空气中吸着水汽所保持的水称为吸湿水 土壤膜状水**:土壤颗粒表面上吸附的水分形成水膜,这部分水称为土壤膜状水。 土壤膜状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土壤最大分子持水量。 凋萎系数:作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现永久凋萎,此时的土壤含水量就称为凋萎系数。土壤毛管水***: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称为毛管水。包括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这部分水作物可以利用。 毛管悬着水**借助于毛管力保持在上层土壤的毛管孔隙中的水分,它与来自地下水上升的毛管水并不相连,好像悬挂在上层土壤中一样,故称之为毛管悬着水。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在数量上它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 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含水量,也称为土壤全持水量。 重力水**:临时存在于土壤大孔隙(通气孔隙)中的水分,与土壤养分的淋失有关。 土水势:表示土壤水分在土—水平衡体系中所具有的能态。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土—水系统移到温度和气压完全相同的纯水池时所做的功。常用(Ψ)来表示。基质势 (Ψm);压力势(Ψg);溶质势(Ψs);重力势(Ψg)。 基质势(ψm)***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体系统移到另一个没有土壤基质(纯水),而其它状态完全相同的水池时所做的功。或由吸附力和毛管力所制约的土水 势。 压力势(ψp)***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土-水体系移到另一个压力不同,而温度、基质、溶质等状态完全相同的参比系统时所做的功。或在土壤饱和水的情况下,由于受压 力而产生土水势变化。 溶质势(ψS)***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体系统中移到另一个没有溶质而其它状态均相同的水池时所做的功。或指土壤水中溶解的溶质而引起的土水势 的变化。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大全精编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管理: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3.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份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份。 4.霍桑试验: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由于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分为: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和普查;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5.管理理论丛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重视并从各自所处的角度,结合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去研究现代管理问题,形成了多种管理学派。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把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6.战略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7.全面质量管理TQM: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8.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指组织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 9.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10.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11.许诺原理: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能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小。 12.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13.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14.战略: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对所要采取的行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总体项目。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分为:企业总体战略,事业战略和职能战略。 15.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昔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 16.决策: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17.外推法:是利用过去的资料来预测未来状态的方法。 18.德尔菲法:专家预测法,美国兰德公司在50年代初与道格拉斯公司协作研究如何通过有控制的反馈使得收集专家的意见更为可*,以德菲尔作为方法的名称。 19.组织工作:是设计和维持一种有助于有效的集体活动的组织结构的活动过程。 20.组织结构:是组织中划分,组合和协调人们的活动和任务的一种正式的框架,表现为组织各部份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和相互关系。 21.目标统一原理:是指组织中每个部门或每个人的贡献越是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就越是合理有效。 22.职位设计:就是将若干工作任务组合起来构成一项完整的职位。

考研《土壤学》易考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

2012考研:《土壤学》易考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潜在肥力、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土壤圈、土壤生态系统、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粘土矿物、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同晶替代、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土壤矿质化过程、腐殖化系数 土壤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周转、、矿化率、腐殖化作用、激发效应、土壤基质、土壤密度、土壤比重、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比、土壤粒级、当量孔径、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组成、土壤质地分类、土壤质地剖面、土壤结构性、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土壤孔性、毛管孔隙、非活性孔隙、通气孔隙、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最大吸湿量、最大分子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含水量、毛管水上升高度、毛管水强烈上升高度、土壤水分有效性、重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土壤水贮量、相对含水量、土壤蓄水量、土水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比水容量、土壤饱和流、土壤非饱和流、土壤导水率、土面蒸发、土壤水汽凝结、土壤入渗、土壤水的再分布、SPAC、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溶质运移、对流、溶质的分子扩散、溶质的机械弥散、水动力弥散、土壤空气状况、土壤呼吸、土壤呼吸系数、土壤氧扩散率、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热扩散率、 土壤温度年变化、土壤温度日变化、土壤胶体、可变电荷、永久电荷、土壤电荷数量、土壤电荷密度、离子吸附、阳离子静电吸附、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互补离子效应、阴离子的静电吸附、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活性酸、潜性酸、水解性酸、交换性酸、石灰位、碱化度、土壤缓冲性能、土壤缓冲容量、土壤物理机械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粘着点、脱粘点、土壤塑性值、土壤塑性指数、土壤抗压性、土壤抗楔入性、土壤硬度、 土壤坚实度、土壤耕性、土壤压板、土壤宜耕性、土壤宜耕期、土壤粘闭、土壤退化、土地退化、土壤沙化、土地沙漠化、土壤质量、全球土壤变化。 三、简答题 1、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有哪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简述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及其主要观点? 3、简述硅酸盐粘土矿物种类及一般特性?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6、土壤腐殖物质:是指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7、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8、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9、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含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单位为:克/厘米3。 10、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

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3。 11、土壤孔度(孔隙度、总孔度):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粒级: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13、当量粒径: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光滑的实心球体,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的圆球直径作为其当量粒径。 14、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5、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16、土壤结构体: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结构的土块或土团。 17、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18、当量孔径:是指相当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的孔径。 19、毛管持水量:地下水位较浅时,毛管上升水达到最大时土壤的含水量。 20、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管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名词解释 1、组织的概念:所谓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调行动的集合体。根据目标的不同,可以将组织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军事组织、经济组织、教育组织、宗教组织等。 2、管理的概念:所谓管理就是为了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过程。 3、领导的概念:所谓的领导是指管理者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利和自身的能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活动过程。 4、控制的概念:控制是为了保证企业系统按预定要求动作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其包括根据计划标准,检查和监督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判断工作结果与计划要求是否发生偏差。 5、决策的概念: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解决当前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从确定行动目标到拟定、论证、选择和实施方案的整个活动过程。(网上查的) 6、企业文化的概念: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及其成员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的总和。 7、计划的概念:计划是将决策实施所需要完成的活动任务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分解,以便将其具体地落实到组织中的不同部门和个人。 8、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9、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 10、组织文化的概念: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土之特色的价值观念、管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11、法律的方法的概念:通过各种法律法例条件和司法仲裁工作调整社会经济的总体活动和各企业单位在为微观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以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方法。 12、行政方法的概念: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 13、经济方法的概念: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 14、战略性计划的概念:只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较长时间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具有整体性和长期性。 15、部门化的概念:部门化是将整个管理系统分解,并再分解若干个相互依存的基本管理单位,它是在管理劳动横向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

名词解释简答题事业单位管理学试题库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管理学 2. 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表明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散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它是执行管理和经济模式的体制。3.矩阵结构 矩阵结构是在组织结构上,既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系统的结构。(3分) 4.保健因素 赫茨伯格通过调查,发现人们对诸如本组织的政策和管理、监督、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职业安定以及个人生活所需等等,如果得到后则没有不满,得不到则产生不满,他把这类因素统称为“保健因素”。5.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主管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和方法。 6.前馈控制 又叫预先控制,是主管人员运用所能得到的最新信息,包括上一个控制循环中所产生的经验教训,反复认真地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然后将其同计划要求进行比较,从而在必要时调整计划或控制影响因素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7.现场控制 它是一种主要为基层主管人员所采用的控制工作方法,即主管人员通过深入现场来亲自监督检查、指导和控制下属人员的活动。(3分) 8.管理运动 管理运动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人们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过程。(2分)它以科学管理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并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了一种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框架。(1分) 9.指挥链 指挥链是指从组织上层到下层主管人员之间所形成的一条权力线。10.激励原理 激励原理,是指主管人员越是能够了解下属的需求和愿望,并给予满足,他就越是能够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使之能为实现组织的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11. 职务要求明确原理 是指对主管职务及其相应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是明确、培训和评价主管人员的方法越是完善,主管人员工作的质量也就越有保证。 12.时距判定法 时距判定法是用分析某个职位所承担的工作来衡量该职位判定问题需花费的时间长度,判定时距越长,该职务所要付出的时间也越多。13.“T”字形知识结构 “T”字形的知识结构中‘T”字形的一竖指的是管理学的知识,要求之方面知识越深越好:“T”字形的一横指的是管理所涉及的有关知识,要求越广越好。 14. 德鲁克 美国人,1954年他在《管理实践》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 15.战略 战略是一个组织为全面实现目标对主攻方向以及资源进行布置的总纲.(2分)总目标与总战略要通过分目标、分战略逐步实施(1分). 16. 决策 所谓决策,就是为达到一定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 1 / 7

《土壤学》试题库

《土壤学》在线课程试题库 绪论 1、水、肥、气、热是土壤的(肥力)要素 2 3 4 5、土壤在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那些方面: (四个选项都选。) 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 生物支撑作用 接纳、储存和供应水分 储存和供应养分 物质,所以答案大家选有机质这个选项。 7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8、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9、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10、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 哪是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第一章地质学基础 认识矿物 1、具有玻璃光泽的矿物是方解石解理面 2、硬度为4的矿物是萤石 3、具有两组解理的矿物是正长石

4、没有解理的矿物是石英 5、具有油脂光泽的是石英断口 6、云母的解理为不完全解理。× 7、方解石属于原生矿物。× 8、晶体石英有六个光滑的晶体表面,所以它有六组解理。× 9、黑云母比白云母更容易风化。√ 10、矿物的颜色有自色、他色和假色之分。√ 认识岩石 1、下列SiO2最多的岩石是花岗岩 2、下列岩石中,具有斑状结构的是流纹岩 3、以下变质岩中,片理最不发达的是板岩 4、下列岩石中,属于变质岩的是大理岩 5、下列岩石中,具有变晶结构的是石英岩 6、花岗岩是变质岩× 7、板岩属于沉积岩× 8、沉积岩在地球陆地表面出露面积最多。√ 9、只有深成的岩浆岩才具有块状构造。× 10、沉积岩主要是根据它的结构来分类的,因此同一类沉积岩可能其 组成的矿物不一定相同。√ 第二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 判断题: 1岩石的风化按作用因素与作用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大类,事实上这三者是联合进行与相互助长的。√ 2. 母质的物理性质对形成土壤的土层影响主要表现为:抗物理风化 弱则土层薄,抗物理风化强则土层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