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第二讲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介绍

1.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和释义

1.1 编排方式

(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音序法

?在古代汉语的工具书中,也有使用平水韵排列汉字的先后顺序的,也有按照平、上、

去、入古代的四声进行编排的。

(3)号码法

?按照四角号码(或者三角号码等其他号码)的顺序进行编排。每个汉字按照左上、

右上、左下、右下的顺序取四个角的代表号码,组成这个汉字的总的号码。

1.2 注音

(1)直音

即用同音字注音。例如《康熙字典》中“尨,音茫”,“屯,音肫”,“筭,音蒜”等。直音法的优点是明白清楚,注音准确。但是,它的局限也是很明显的,正如清代学者陈澧在《切韵考》中所指出的:“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则其法又穷。”(2)读若

读若是训诂术语,用来注音,亦可用来破通假字。用音同或音近的汉字来注音,使读者由此音推出彼音。读若在汉代用得很广泛,《说文解字》一书中就大量使用。例如:

《说文》:“哙,或读若快”。

《说文》玉部:“玽,石之似玉者。从王,句声,读若苟。”

(3)反切

反切是训诂注音术语,简称“反”或“切”

“练,郎甸切”。在相切的两个字中,取声母的字叫做反切上字,取韵母和声调的叫做反切下字。(4)注音字母注音

按照汉字的26个注音字母的顺序进行注音。这种注音法是解放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检字法。(5)拼音字母注音

按照汉字的汉语拼音使用的26

鼻音与边音等容易混淆的字音的困扰,直接影响了注音的效果。

1.3 释义方式

(1)直训——是用同义词解释词义,是义训中常见的方式。

例如《说文?一部》:“元,始也。”用今名释古名的释义,也属于这一类。

①同训:一个词用另一个同义词来解释,或者把若干个同义词类聚在一起,再用一个通用

的词加以解释。例如《释名?释地》:“高平曰陆。”《方言》:“崽者,子也。”

②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训释。例如《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③递训:几个同义词展转相训。《尔雅》:“速,征也。”;“征,召也。”。

(2)描写——对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形状、性能等加以描述。例如:

《说文?水部》:“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节。”

(3)义界

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述词义的内容和特点。例如《说文?口部》:“口,人之所以言食也。”(4)譬况

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类似的不熟知的事物。如《说文?黑部》:“黑,火所熏之色也。”2. 常用工具书简介

2.1 《说文解字》

(1)作者

许慎,字叔重,,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小学家,当时人们称赞他为“五经无双许叔重”。

(2)《说文解字》的体例

①全书所收的字按照形体结构分为540个部首,每部用一个共同的字作为部首来统率。这在字书编纂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创造。部首的编排次列是“始一终亥”,根据的是汉代阴阳五行家“万物生一,毕终于亥”的说法。

②其次,部首的排列还依据“据形系联”的原则,就是把形体相近的部首排列在一起。

(3)《说文》的价值

①由于《说文》所释字义是从字形结构的分析中得出的,因此,一般来说,都是字的本义。这对于后人研读古书、探讨词义的源流变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研究古代文字和语言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书。许慎主要是通过分析汉字的结构说明每个字的造字本义,书中保存了东汉以前大量的古字古义。

②《说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是以“六书”原则为指导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全面

系统地阐释了六书理论,分析了古今文字的发展历程,奠定了文字学的基础。

③《说文》的主要缺点,是对某些字的分析不科学。例如“为”字,甲骨文、金文都是“以手

牵象”之形,本义是“役象”,引申为“劳作”、“作为”;许慎则根据小篆形体,将“为”释为“母猴也。其为禽好爪,下腹为母猴形”,造成大谬。

(4)《说文》的版本和研究

流行的《说文》,是北宋徐铉(字鼎臣,扬州人,公元916—991)校订的本子,世称“大徐本”。徐铉之弟徐锴(字楚金,公元920—974)作《说文解字系传》,也很有影响,世称“小徐本”。

?段氏的代表作《说文解字注》——最佳注本

?桂馥的代表作《说文解字义证》四大家

?王筠的代表作《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

?朱骏声的代表作《说文通训定声》——字的来源与发展

2.2 《康熙字典》

(1)作者

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康熙字典》入选中国世界纪录

(2)体例

《康熙字典》采用部首检字和笔画检字方法。

這部字典的釋字體例是先音後義。每字下面先列歷代主要韻書的反切,隨著便解釋字義,每義之下一般都引古書為證,少有编者自己的见解。

(3)缺点

《康熙字典》在释义上最大的问题是,很多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先后失次,至于晋宋以后的新义更是缺乏。此外,引用的材料截取失当、断句错误、张冠李戴等问题就更多了。王力的《康熙字典音讀訂誤》纠正了它在音读方面的错误,使用时应同时参照两本书。

2.3 《汉语大字典》

(1)作者

《汉语大字典》由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徐中舒主编。凡古今文献、图书资料中出现的

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目的的大型汉语专用工具书。它是至1994年为止,世界上收集汉字单字最多的一部字典(后被《中华字海》所取代)。

(2)体例

①在字形方面,在楷书的单字条目下,收录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的演变。所收入的每一个形体都有可靠的实物或拓片为依据,不选用二手或三手材料。

②在字音方面,对收录的楷书单字尽可能地注出了现代读音,并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标注了上古的韵部。

③在字义方面,不仅注意收列常用字的常用义,而且注意考释常用字的生僻义和生僻字的义项,还适当地收录了复音词中的词素义。释义准确,义项齐备,例证丰富典范。

2.4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这本字典收古汉语常用字3700多个,另附“难字表”,收难字2600多个(难字只有注音和释义,无书证)。这本字典是在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的基础上编写的,《古代汉语》“常用词”的编写原则和体例都为字典所遵循和沿用。

2.5 《王力古汉语字典》

本书主编为已故的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全书收字一万多个(依《辞源》而稍有变动),其义项的设立独具特色:本字典努力理清一词多义之间引申发展的轨迹和线索,在释义中努力表现出词义的时代特点,并将僻义或文献传注中不可靠的义项列入备考。本字典纠正了前代字词典中的一些失误。此外,还设有同义词辨析、同源字分析、联绵字注释、按语、部首总论等内容。本字典简明而信息量大、功能多,熔科研与教学为一炉,各类读者均可从中获益。

2.6 《辞源》

(1)

大辞书。

(2)修订版《辞源》以旧有的字书,韵书,类书为基础,吸收了现代词书的特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是一部综合性,实用性极强的百科式大型工具书。(3)全书依十二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和214 部首为次序排列,同部首的按笔画多少为序。单字条由字头、汉语拼音、注音字母、广韵反切、声钮、释义、书证等组成。

2.7 《辞海》

(1)《辭海》是中華書局編印的,出版於1936年。

(2)《辞海》是一部综合性辞书。《辞海》是以字带词,兼有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

2.8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大型多卷本汉语语词词典。罗竹风主编。

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编纂原则,所收单字以带复词并有引文例证者为限。依200个部首编排,以繁体字立目,简化字括注于后。单字下用汉语拼音标注现代音,并征引古代字韵

书中的反切古音。复词亦以繁体字立目,广泛收列古今汉语中的词语、熟语、成语、典故和较常见的百科词,集古今汉语词汇之大成。义项分析精当齐全,释义扼要准确,并辅以丰富饱满的书证。每个义项一般精选3~4条书证,全面反映语词的历史源流演变。

2.9 《經籍籑詁》

《經籍籑詁》,清阮元等編纂,出版於清嘉慶三年(西元1798年)

以前各種古書注解的字典。它在編排上用的是韻母排列法,按平水韻一百零六韻編次被釋的字;以一韻為一卷,全書共分為一百零六卷。每字之下,羅列唐以前各種古書注解對這個字的解釋,這對我們閱讀唐以前的古書很有幫助。由於這部書是按韻排列的,它把同韻的字都收在同一卷(即同一韻)裡,所以我們使用這部書時,要依韻查字(注:世界書局版《經籍籑詁》,書前附有一個按筆劃排列的目錄索引,可利用此索引進行查閱。)。

2.10 《经传释词》

為清代學者王引之所著,出版於清嘉慶二十四年

六十個,編排次序是按照古聲母的順序排列的。這本書在解釋虛詞的特殊用法上,大大超越了清代以前的學者,但是在虛詞的通常用法上,它卻談得很少。

2.11 《詞詮》

《詞詮》為近人楊樹達所著,出版於1928年。這本書所講的內容,

《詞詮》按照聲母的順序分類,用注音字母ㄅ、ㄆ、ㄇ、ㄈ、ㄉ、ㄊ、ㄋ、ㄌ……編次;書中附有按照部首順序排列的目錄,以便不懂注音字母的人查閱。這本書比較通俗易懂,對初學古代漢語的人比較適用。

2.12 《诗词曲语词汇释》

近人張相著,1953

是解釋單詞或片語的意義,有時,還由意義的解釋推及於詞源(或語源)的探討和語法的分析。被解釋的單詞或片語,都是唐宋元明間流行於詩詞曲中的特殊詞語。這部書既能幫助讀詩詞曲的人瞭解這些特殊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也能供研究語文和編輯詞典的人們作參考。使用這部書時,可利用書末附載的語辭筆劃索引進行查閱。

平伯先生在《唐宋词选释》前言中谈到张相先生的这本书时说,其功力最深,用力最大的,即在他所引许多实例。“汇”才能“释”。此后中国又陆续出版了一些这方面的书,以为补充。张相先生在这方面可谓做了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第三讲汉字形体的演变

1.汉字的形体发展

括隶书,楷书及与此并行的草书和行书。

1.1 甲骨文

(1)定义

1898年(清光绪24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由于它主要是对占卜结果的记录,所以又称

(2)发现者

王懿荣(1845—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泛涉书史,尚经世

之务,嗜金石,因见药店所售“龙骨”

三为国子监祭酒。庚子八国联军入京时,投井死。

(3)研究甲骨文的学者:

①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唐兰、陈梦家、容庚、于省吾、胡厚宣。

②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并称

(4)甲骨文的内容:

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一条完整的卜辞,常由以下四个部分所组成:

叙辞(或称述辞、前辞)首先记叙占卜的时间、地点和占卜者;

命辞即命龟之辞,向龟陈述要贞问的事;

占辞即因兆而定吉凶;

验辞占卜之后记录应验的事实。

①以象形字为基础,并具有浓厚的图画味道。

②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化。同一个字可以有多种写法,笔画多少也不拘。

③存在相当多的“合文”,没有完全形成一个符号一个音节的形式。

④甲骨文为刀刻的文字,因此线条瘦硬,笔画多方折。

1.2 金文

(1)定义

①铜器铭文是先在泥范上刻字,再用青铜溶液浇铸而成的。文字经过从容的修饰加工,与甲骨文一刻而就的书风不同,“肥笔”、“圆笔”较多。

②不常出现新的象形字,形声字明显增加。由于时代的早晚和用途的不同,金文在形体上产生了一些差异。如一部分主要用作族名的金文象形程度明显高于用于记事的一般金文,甚至比甲骨文更为象形,而出现于商代后期的一般金文跟甲骨文形体比较接近。

③异体字比甲骨文相对减少,偏旁渐趋固定。

④金文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演变的主要趋势是笔画线条化、平直化。

(3)容庚先生

1.3 六国古文

进入战国以后,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和发展,文字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使用文字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文字的形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这主要表

六国文字资料主要有:1)金文、2)玺印文字、3)货币文字、4)陶文、5)简帛文字1.4 大篆和小篆

大篆是战国时秦系文字,又称为“籀文”。《说文》收录“籀文”二百二十余字。

大篆的形体结构比古文一般要规正繁复,它上承西周春秋金文,下启小篆,发展脉络清晰可辨。现在一般把《史籀篇》和“石鼓文”作为大篆的代表。

小篆又叫秦篆,是秦代通行的文字,秦始皇采用小篆統一六國文字。小篆的特点是字形比前

代任何一种字体都要整齐而匀称,简单而定型。《说文》所收九千多个小篆是研究小篆的重要资料。

“秦隶”或称“古隶”,“汉隶”或称“今隶”。

在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由篆文变为隶书,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这次变革是汉字的面貌发身了极大的变化,对汉字的结构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解散篆体,改曲为直。

2)省并。隶书往往把篆文的两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含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

3)省略。隶书有时直截了当省略篆文字形的一部分。

4)偏旁变形。在篆文里,一个字用作偏旁是的写法,通常跟独立成字时没有明显的区别。

第二階段是從隶書到楷書,直到現行的簡化字。從時间上說,隶書自秦代楷書出現,通行於漢朝。魏晋以後,楷書通行至今。

两大階段的轉折點是隶書。隶書是漢字由古文字向楷書發展的過渡階段,古文字的象形綫條到隶書變爲不象形的平直、方正的筆劃,在形體上脱去了象形的意味,爲楷書兴起開辟了道路。漢字發展到楷書,就進入到最后成熟的階段,從此漢字的形體結構基本上穩定下来。1.6 古文字资料与上古汉语研究举例

首先,古文字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的造字意义,同时也可以为我们印证古籍中一些字的意义提供依据。

其次,依靠古文字研究的成果,传统文字学解释字形的很多错误,已经得到纠正。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点总结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风:15个部分,合称15国风;雅: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 韵:指主要元音和韵尾。 3.韵例: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4.阴声韵:从母音收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 阳声韵:从鼻音收尾的韵母。 入声韵:以辅音[-p],[-t],[-k]等为韵尾的韵母。 叶韵: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攻读其他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叶韵。 5.三十六字母:中国传统音韵学概念,表示中古声母系统的36个代表字,唐末守温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增6个而成36字母。36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时代共同标准的音声母系统。※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至于上古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32个,拿36个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 6.古无舌上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设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它们是从舌头音“端[t],透[t],定[d]”这组声母中分化出平韵。 7.古无轻舌音:指上古时期只有重唇音“帮”母,“谤”母,“并”母和“明”母,不存在轻唇音声母“非,敷,奉,微”。 8.双声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而这里的“韵”与之有别:韵中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不区别韵头。 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未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9.古今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中古的韵:206韵,韵腹韵尾相同,区别声调,而不区别韵头。 10.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11.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12.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13.章句:离章析句,变曲支派。 14.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15.古书注解术语:①曰,为,谓之: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②谓:“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时,被释的词都放在“谓”的前面。“谓”这个属于,往往在以具体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上它。 ③貌:“貌”字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④犹:使用这个术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⑤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俩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讯”;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也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⑥读为,读曰:这俩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⑦读若,读如:这俩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用于说明假借字。 16.衍文:“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这个术语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17.脱文:“脱文”简称“脱”(有时作“夺”),也叫“脱字”。这个术语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

古代汉语答案

古代汉语答案 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 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 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 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 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 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 按:繁体字“隣”与“邻”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邻”字在邑部。《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邻”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水经注?巫山、巫峡》) 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从、北、莫、休、明。 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 ,忧与愁等。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薪”的古字,本义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五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古代汉语(下)知识点总结

古代漢語下册文选知識點總結 新疆师范大学 文 学 院

第七单元 (1) (一)文选 (1) 7.1道可道 (1) 7.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1) 7.3三十辐共一毂 (2) 7.4曲则全 (3) 7.5小国寡民 (3) 7.6胠(qū)箧(qiè) (5) 7.7秋水 (10) 7.8鲁少儒 (14) 7.9 惠子相(xiàng)梁 (15) 7.10 运斤成风 (16) (二)通论 (17) 第一节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17) 第二节中古音 (20) 第三节上古音 (23) 第八单元 (25) (一)文选 (25) 8.1人皆谓我毁明堂 (25) 8.2 许行 (26) 8.3 荣辱 (30) (二)通论: (33) 第一节诗词格律 (33) 第二节对联 (36) 第三节词律 (37) 第九单元 (45) (一)文选 (45) 9.1更法 (45) 9.2五蠹 (46) (二)通论:训诂 (53) 一、传统训诂学的实践与研究概况 (53) 二.古注的作用 (54) 三古注的类型 (54) 四、古注的术语 (55) 五.古书的体例 (55) 第十单元 (56) (一)文选 (56) 10.1谏逐客书 (56) 10.2赐南粤王赵佗书 (57) 10.3报任安书 (59) (二)通论 (65) 古书的标点 (65) 第十一单元 (66)

(一)文选 (66) 11.1黄帝 (66) 11.2垓下之战 (67) 11.3仲尼弟子列傳 (69) (二)通论 (73) 修辞 (73) 第十二单元 (75) (一)文选 (75) 12.1答客难 (75) 12.2情采 (78) (二)通论:古代的文体............................................................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古代汉语试题库含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名词解释:(10分)引申义、笺、读为、脱文、传 二、说明下列字的结构,并指出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10分) 本、裁、从、象、徒、泪、刃、堵、鼠、莫 三、单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1分。请将所选择的答案填入括号内。) 1.许慎的“六书”解释中“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是对()所作的解说。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2.下列句子中,“及”用作本义的是()。 A.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敌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D.及前王之踵武。 3.下列句子中宾语前置用“之”复指的是()。 A.我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B.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C.语曰:“唇亡而齿寒”,其斯之谓与? 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4.《说文解字》分析字形的主要依据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5.先秦汉语中宾语前置规则最严格的是()。 A.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C.宾语前置用“之”、“是”复指 D.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6.下列句子中为形容词意动用法的是()。 A.春风又绿江南岸。 B.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C.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7.下列句子中为名词做状语表示比喻的是()。 A.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B.童子隅坐而执烛。 C.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8.近体诗一般在()使用对仗。 A首联、颈联B.颈联、颔联C.颔联、尾联D.首联、尾联 9.《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____稻黍稷麦菽也。”赵岐所使用的术语是()。A.曰B.为C.谓D.谓之 10.下列句子中“间”用作本义的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C.愿足下假臣奇兵三千,从间路绝其辎重。 D.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 四、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它古今词义的变化是属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还是感情色彩不同。(10分)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2、数以王命,取赂而还。 3、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 4、饮于河渭。 5、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 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0分) 1、振长策而御宇内。 2、惟草木之零落兮。 3、君子引而不发。 4、臣伏读圣旨。

古代汉语上

渤海大学2017级专升本(汉语言文学专业) 第三学期《古代汉语上》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 总 分统分 人 复核 人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20分,每小题1分,将答案填在下面的表 格内) 1、下列各组汉字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 A 耷尖闷 B 本朱字 C 取棘逐 D 信武果 2、下列各句中,“题”字用本义的是() A 赤眉圆题。 B 堂高数刃,题数尺 C 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 D 欲垦荒田,先立表题 3、从古到今,“涕”的意义范围() A 扩大了 B 缩小了 C 转移了 D 没有变 4、下列各组形声字,声符相同的一组是() A B 辉晃 C 途赶 D 颇项 5、表示“才干”义的“干”繁体写作() A 干 B 乾 C 幹 D 榦 6、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属于偏义复词的是() A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B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C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D 怀怒为发,休祲降于天 7、下列全为古今字的一组是() A 阙掘赴讣 B 熟孰县悬 C 早蚤知智 D 后後说悦 8、在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谦词,如:辱、敝、孤等,除此之外,下列是谦词的有:() A 足下 B 先生 C 陛下 D 寡人 9、许慎为“形声”所下的定义是() A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B 以事为名,取臂相成 C 比类和谊,以见指撝 D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10、下列句子的划线词中不属于联绵词的是:()A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 昼夜勤作息, C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D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1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判断句式的句子是:() A 汤之问棘也是己 B 是社稷之臣也 C 彼吾君者,天子也 D 都城过百,国之害也 12、下列汉字中,形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是:() A 理玛坷皇 B 仇休体仗 C 郊郡陵 D 蒸焰烫煎 1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字典是() A 《说文解字》 B 《康熙字典》 C《说文解字注》 D 《尔雅》 14、“是鲁孔丘之徒与”中的“与”是() A 连词“和” B 介词“和” C 动词“参与” D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 15、下列几组字中属于异体字的有:() A 阙掘咏詠 B 沽酤预豫C賸剩笋筍D陈阵泪淚 16、下列句子中属于意动用法的有:() A 西取由余于戎。 B 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 C 茅屋采,是以贵俭。 D 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清也。 17、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是:() A 父母为其疾之忧。 B 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C 宋何罪之有? D 三岁贯女,莫我垦顾。 18、下列句中的“以”是连词的是() 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 C 余船以次俱进。 D 故为之说,是夫观人风者得焉。 19、下列句子中的“是”为判断动词的是() A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 君子之求,贤于小人之是也。 D 是非君子之言也。 20、下列句子不属于被动句的是() A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B 寡人不详,被于宗庙之崇。 C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 郤克伤于矢 二、用六书分析下列汉字的结构(10分,每个2分) 1、自: 2、休: 3、郡: 4、本: 5、鸿: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词义,并指出其属本义,还是引申义(10分, 得分阅卷人 得分阅卷人 得分阅卷人 第 1 页共2 页

古代汉语下 字词

第三讲:《庄子》北冥有鱼《庄子·内篇·逍遥游》 二、字、词、语法难点分析 (一)字: 通假字:冥(溟)有(又)辩(辨)辩(变)邪(耶)决(趐)培(凭)而(能) 古今字:志(誌)反(返)知(智) 异体字:飡(餐) (二)词:1、词与非词:扶摇、夭阏——连绵词、羊角;词尾——然。果然、泠然、犹然、数数然 2、语气词:也 1)句中语气词: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主语之后,表示提示、停顿2)句中语气词:此小大之辩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帮助表达判断。 三、语法: 1、双宾句:芥为之舟 2、语序:宾语前置: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2)、彼且奚适也?——动词宾语前置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彼且恶乎待哉?——介词宾语前置 3、判断句:此小年也。此小大之辩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四、多义词辨析: 1、之:1)代词:2)连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2)连词:主谓之间相当与名词性结构。风之积也不厚。 惯用句式:其……耶(邪),其……耶(邪)表示选择问句。其——委婉语气词,耶(邪)——句末语气词 2、而:1)连词,用语状中之间。怒而飞。决起而飞。 2)连词,表顺接。三飡而反。 3、以:1)介词,去以六月息者也。——谓语后以八千岁为春。——谓语前 2)连词,以游无穷。 《庄子》之《北冥有鱼》: 一、掌握下列词义: 怒:振奋(翅);志:志,记载;抟:环绕着飞向上空;厚:深;覆:倒;培(风):凭借,依赖;决:迅速的样子;抢:突过;适:到……去;年:寿命;知:智慧;劝:鼓励;境:界限;待:依靠。 御风而行:乘 御御六气之辩:乘—顺应 介词:鲲之大;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此亦飞之至也。 动词: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去 之指示代词:之二虫又何知? 人称代词:众人匹之;犹然笑之;举世而非之。 “之”当介词有哪三种用法?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模拟题和答案

九、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大案 古代汉语试题(A) 一.填空题(每空2分,10空,共20分) 1.许慎六书“假借”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异体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汉字的本义主要依靠汉字的_________。 5.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着的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句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作谓语。 7.上古汉语判断句很少用判断词_______来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十三经》中的_______。 9.“莫”的本义是______,“莫”的今字是________。 二.解释下列词语意义并指出词性(每题1分,共20题,共20分)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雉: 2.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诸: 3.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其: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5.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焉: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 7.贼民之主,不忠。 贼: 8.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殿: 9.虽然,必告不谷。 不谷: 10.晋侯问嗣焉,称解狐。 称: 1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过: 12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发: 1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顾: 14.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诚: 15.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 16.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茍:

【免费下载】总结古代汉语上册新郭锡良

注释:涕:泪 翻译:河间王元琛要算是居豪华奢侈的首位,经常和高阳王比赛奢华,他建造了文柏堂,形状象皇宫里的徽音殿。置造了玉石砌的水井和黄金做的水罐,并且用五色金丝搓成井绳。养了三百个歌妓舞女,都是全国最美的女子。有个婢女叫朝云,擅长吹篪,能演唱吴地的团扇歌和陇上的曲调。元琛做秦州刺史时,羌民在边疆纷纷叛乱,元琛多次征讨他们,他们都不投降。于是元琛就命朝云装扮成贫苦的老妇人,吹着篪乞讨,羌民听到怀乡的篪声,全都流下了眼泪,纷纷说:“我们为什么要离开祖坟和乡里,在这山谷里做盗寇呢?”马上一个领着一个来归降。秦民俗话说:“骑快马的士兵,还不如吹篪的老妇人。”6、犹能雉头狐腋: 雉、狐:名词作动词,穿雉头狐腋毛皮衣服。7、恨:遗憾。8、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及太后赐百官负绢,任意自取,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蹶倒伤踝。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问:“侍中何少?”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朝贵服其清廉。翻译:此时国家殷实富强,财物多得连仓库都放不下,钱绢没有遮盖地堆积在廊下,无法核实计数。到胡太后赏赐文武百官背绢时,竟让他们任意拿取,朝廷的官员没有不凭着自己的力气背取绢帛的。唯有元融和陈留侯李崇扛的绢帛超过自己的力气,跌倒扭伤了踝骨。太后看到后便不给他们,让他们空着手出门,当时的人们都讥笑他们。侍中崔光只拿两匹。太后问他:“恃中为啥拿得这么少?”他回答说:“我只有两只手,只拿得了两匹,得到的已经够多了。”朝廷的显贵们都佩服他的清廉。9、亦不是过:宾语前置,也不超过这些(房舍)。“是”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过”的前置宾语。(正常语序是“亦不过是”)。七、韩愈,子退之,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是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出“文义传道” 、“不平则鸣”、“文从字顺”等主张。 注释: 1、偪:同“逼”,迫近,侵迫。异体字。 2、雁鹜(wù)行以进:像鹅和鸭子一样排成行。雁鹜:鹅和鸭子,名词用作状语。 3、目吏:名词作动词,看。 4、略省(xìng ):稍微察看(公文的内容)。省:察看、检查。 5、訾(zǐ)謷(aó):诋毁。 6、再进再屈千人:屈:动词用作使动,使…屈服。 当不同属隔板强电理。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过程中为调试料、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动保护指发时,要保护装置。

(完整版)古代汉语第二册.doc

古代汉语第二册 古代汉语第二册 墨子导读 墨子门徒多来自社会下层。严密的政治团体,纪律严明。吃苦耐劳,勤于实验,作战勇敢, 平时生产。 墨家代表小私有者利益。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对亲疏贵贱之别。有“摩顶放踵,利天下 为之” (孟子·尽心上 )献身精神。非攻、非乐、节用、节葬,反对享乐。赖其力者生,不赖 其力者不生。政治上“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 ,尚贤、尚同;官无常 贵,民无终贱。均不合时宜。 墨家思想在中国民间的社会底层流传。 《墨子》原本 71 篇,传至今的 53 篇。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著作。不仅涉及认识 论、逻辑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内容,还包含有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 等自然科学知识。 老子导读 《道德经》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无神论。核心是“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构成万物的基础,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并非人的意志的反映。反映道家思想的最著名对联: 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导读 《庄子》共33 篇,包括内篇7 篇、外篇15 篇、杂篇11 篇。 庄子文章想象力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富有幽默讽刺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影响很大。李白 诗涉及《庄子》的有24 篇。 《庄子》第一篇。逍遥游,即超然物外、无拘无束、绝对自由地生活在社会上。庄子不满于 现实羁绊而提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理想。 《不龟手之药》解题:智慧境界的差异。同《齐物论》观点,万物无大小好坏之别,人的智 慧大,见地高,小事物也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反之,再高明东西也发挥不了作用。运用之 妙,存乎一心 逍遥游,庄子主旨;秋水,庄子文才;胠箧,愤青意识 韩非子导读 与李斯同师荀子。口吃,不善言谈。韩国日衰,多次进谏,不受重用,遂发愤著述以求闻达, 《韩非子》 10 多万字,战国法家思想“刑名之学”集大成者。 西汉刘向校书时增《初见秦》《有度》等篇目,定为 55 篇。思想成就超过所有法家人物,总结 商鞅、申不害等人思想,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鼓励君主重视权力、威势和驾驭臣 下的权谋之术,保证法令畅通,巩固集权地位。 《楚辞》导读 ——楚辞是战国后期一种新诗体。源于楚地歌谣,有重大变化。文辞繁丽,容纳复杂内涵, 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西汉刘向整理成集,名之楚辞,代表性作家屈原、宋玉等。 ——屈原,中国最早的爱国诗人。楚辞中屈原作品 20 余篇占绝大部分,包括离骚、九歌( 11 篇)、天问、九章( 9 篇)、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宋玉《九辩》,景差《大招》,汉代贾 谊《惜誓》、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等。

古代汉语翻译练习及答案

翻译练习答案: 1、卫懿公有臣曰弘演,远使未还。狄人攻卫,其民曰:“君之所与禄位者鹤也;所富者宫人也。召使宫人与鹤战,余焉能战?”遂溃而去。狄人追及懿公于荥泽,杀之,尽食其肉,独舍其肝。弘演至,报使于肝毕,呼天而号,尽哀而止,曰:“臣请为表。”因自刺其腹,内懿公之肝而死。齐桓公闻之曰:“卫之亡也以无道,今有臣若此,不可不存。”于是救卫于楚丘 2、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偃兵。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夫兵不可偃也。譬之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若用药者然,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 【译文】 古代的圣王主张正义战争而没有废止过战争

3、卞庄子好勇,养母,战而三北。交游非之,国君辱之。及母死三年,齐与鲁战,卞庄子请从,见于鲁将军曰:“初与母处,是以三北。今母死,请塞责而神有所归。”遂赴敌,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一北。”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再北。”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三北。”将军曰:“毋没尔宗,宜止之,请为兄弟。”庄子曰:“三北,以养母也,是子道也。今士节小具而塞责矣。吾闻之,节士不以辱生。”遂返敌,杀十人而死。君子曰”三北已塞,又灭世断宗,于孝不终也。”

4、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壁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壁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确,其取弥确。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古代汉语》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全网精心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A.练习一 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 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 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 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 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 煎(火部)??者(老部)??茁(艹部)??贰(贝部) 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 按:繁体字“隣”与“邻”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邻”字在邑部。《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邻”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

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水经注?巫山、巫峡》) 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古代汉语 第二册 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 1、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 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 《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是诗经的精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的音乐,即王畿之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2.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比比方比喻,使形象更鲜明。兴借助其它的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3.借景言情的抒情方式。 《诗经》的影响:1.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历代民歌体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2.赋比兴成为后世诗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的铺排,直叙和白描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3.推动了后代诗人向民歌学习,从民间汲取营养 11、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12、并提:并提是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古人又常用并提法以行文。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13、双声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而这里的“韵”与之有别:韵中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不区别韵头。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未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14、班固的《咏史》诗是中国五言诗的最早作品。 15、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七言诗。

古代汉语练习二答案

练习二 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 《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

简答题 1. 简述汉语工具书的常见编排和检索方法。 答:(1)音序法。是根据汉语语音系统编排和检索工具书的方法,它包括韵部排检法、注音字母排检法、汉语拼音方案排检法三种。如:《广韵》按206韵排列,《佩文韵府》《经籍籑(zhuan,第四声)诂》等按平水韵106韵排列。杨树达的《词诠》按照注音字母排检。《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排检。 (2)形序法。是按汉字的结构以及形体特征编排和检索工具书的方法。具体可以分为:部首法、笔画笔顺法、四角号码法等。如许慎的《说文解字》最早按部首排列,全书分为540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都是采用笔画排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按照四角号码排检。 (3)分类法。是根据工具书所收内容的意义范畴、性质特征等分类加以编排和检索的方法。书目索引、类书政书、年鉴手册等多按此编排。如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就是分类加以编排的,全书分19类。 2. 简述隶书的特点。(存疑) 答:隶书分秦隶和汉隶两种。秦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也称“古隶”;汉隶又称“今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隶书于篆书相比,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是汉字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偏旁简化,形体合并;二是将小篆圆转弧形的笔画变成了方折平直的笔画,基本上摆脱了象形的特点。可以说,隶书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山岭,即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 3. 通假和假借二者有何异同?试举例说明。 答: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即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来的字。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同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如“甚矣,汝之不惠”,其中“惠”通“慧”;又如“来”,本义是小,借作来往的“来”。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一、通假字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如“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郑伯克段于鄢》),“锡”通“赐”。而假借字是没有本字的同音假借。如“东”,本指囊橐(tuo 第二声),借作方位名词“东”的书写形式,借完后,字形上仍然只有一个“东”,属于一个字范围内的使用问题;二,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_翻译

墨子【非攻】 原文: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译文:现在有一个人,进入了别人家的果园,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大家听说了就会责骂他,居上位执政的人捕获他之后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处。至于偷别人的狗、猪、鸡等家畜家禽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进入别人果园偷桃李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至于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偷别人的狗、猪、鸡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至于杀死无罪之人,拖走他的衣服,拿走戈和剑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并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现在到了放肆的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就(这件事情)来称赞它,说是道德的。这能说是知道道德和不道德的分别吗? 杀死一个人是不道德的,必会有一条死罪。如果按照这种说法类推,杀死十个人就是十倍的不道德,必会有十条死罪;杀死一百人就是一百倍的不道德,必会有一百条死罪。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现在到了放肆的进行不道德的事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德的。实在不知道这是不道德的,所以才会记载下来留给后世。如果知道是不道德的,又怎么解释把那些不道德的事记载下来并留给后世这件事呢? 现在有些人,看到的黑色较少时说是黑色,看到的黑色多了时就说是白色,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黑色和白色的区别;尝到的苦较少时说是苦的,尝到的苦多了时就说是甜的,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区别。现在做了小的错事,就明白是不对的。大的错事如攻打他国,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德的。这能说是知道道德和不道德的区别吗?!“由此可知道普天下的君子们,在区分道德与不道德上是多么混乱啊。” 【老子】 (一)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成,长和短相互体现,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所以有德的圣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的教育,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发而不去占有,有所施为,但是不依赖,大功告成却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 (二)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木辐共一个轮毂,当木辐和轮毂的个性用处没有了,就立刻有了木辐和轮毂的整体利益——车。人做泥胚烧制瓷器,当人做、烧的动态行动没有了,就立刻有了静态行动——瓷器。 封闭的室屋配上门窗,当门窗原有的砖木没有了,就立刻有了室屋内空间与室屋外空间直通的用处。 所以有车、有器、有室是为了整体的利益,消除众多个体的个性是为了让众多个体全部有用。 (三)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古代汉语答案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 是一致的。《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五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重要意义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精确地掌握词义。其二,可了解词义演变的不同情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其三,可详知一个词意义的古今演变情况,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意义。其四,可以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的联系,理性地掌握词的意义。 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从分析字形入手。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讹的情形。其次,确定词的本义,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资料加以证实。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必须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准确地辨别词的本义。 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六书的哪一类?根据字形判断它们在句子中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北山愚公长息曰。(《列子·汤问》) 息,会意字,从自从心。“自”即“鼻”,古人认为心气必从鼻出,所以字形表示的本义是呼吸。此处是“叹息”义,为引申义。 2.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 尾,象形字,本义是尾巴。《说文解字》分析为从尸从毛(篆文毛字倒写),认为是会意字。此处是“岸、边”的意思,为引申义。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英,形声字,从艸,央声。本义是花。这里的“落英”即落花,用的是“英”的本义。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范仲淹《岳阳楼记》) 景,形声字,从日,京声。本义是日光。这里的“景明”即阳光明亮,用的是本义。 惊,形声字,繁体字“驚”从马,敬声。本义是马受惊。这里用于形容波浪,为引申义。 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集,会意字,从木从隹。本义是鸟聚集,这里说沙鸥飞落在一起,用的是本义。 锦,形声字,从帛金声。本义是丝织物上的花纹,引申出色彩艳丽义。这里用来形容鱼的色彩艳丽,用的是引申义。 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水经注·巫山、巫峡》) 旦,会意字,日在地平线上,本义是早晨。这里的“霜旦”即有霜的早晨,用的是本义。 7.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豪,形声字,从豕,高省声,本义是豪猪。豪猪的毛长而硬,有强横、不好惹等特点,故引申出“有

【免费下载】蒋冀骋版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第一章文字 隶变:从篆书演变为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古文字演变为现代文字的起点,文字研究者把这种演变称为隶变。隶变彻底地去除了篆书中遗存的图画意味,使汉字几乎完全丧失了象形性,从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使原本“厥意可得而说”的汉字造字之意变得不可说解。结束了汉字的古文字阶段,使汉字进入到更为定型的今文字阶段,主要表现在同化和分化。 同化:即小篆中的不同部件在隶书中被归并为同一形体。 分化:即小篆中同一字或同一部件在隶书中变为不同的字或不同的部件。 讹变:是由于人们误解字形或为了书写的方便而产生的字形变化。 简化:人们受到简易律的制约,要求汉字的形体简单易写的演变趋向。主要表现在图形线条化、符号化,简省部分构件,以较少的笔画改写部分构件或整个字形。简化是汉字发展中体现出来的主要趋向。 繁化:是人们在区别律的制约之下,认读的人希望汉字的形体彼此之间要有区别,以便辨认理解。主要表现在增加笔画,增加构件。 古今字:又叫分别字或区别字,是指古今两个时代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两种字形。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比如华和花,州和洲。 通假字:古人在书写某个词的时候,放着本字不用,临时借用的字叫假借字,简称借字。如畔和叛,蚤和早。 异体字:是指形体相异,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如岩嚴,泪淚。 繁简字:就是同一个字笔画繁简不同的两种写法。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如复複众眾。 俗字:指那些不见于《说文》,不能施于高文大典,不合于六书标准,民间所惯用的浅近字体。 第二章词汇 常用词:主要指那些自古以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都经常用到的,跟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词,其核心就是基本词。常用词是词汇系统的核心部分,它起着保证语言的连续性和为创造新词提供基础的重要作用。 同义复词:两个词根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说明。如宫室、焚烧。 偏义复词:一个复合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合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例如国家。 变义副词:是由两个具体意义不同而义类相同的词根组成。 理性意义:也称为概念意义、指称意义,它反映某一事物的本质特性,是词义的核心。 隐含意义:原本指一个词除了它的基本意义以外所具有的附加含义。后来语言学家用它来指一个词或短语的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 词的本义:是指一个词本来的或最初的意义。一指的是枣子时代的词义。二必须要有文献佐证,即这个意义必须在实际语言中被应用过,光凭字形是不够的。1分析字形2参正文 献语言。 同源词:是指一种语言内部由源词及其滋生词、或同一来源的若干个滋生词构成的词语类聚。往往是以某一个词义特点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来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意义。它包含三个要素1声音相同相近2词义相同相关或相反相对3实同一词。 核义素:也称作源义素,是指彰显造词所取的理据的义素。 同义词的义同:不完全等于同源词的义同,是指不同的词之间某个一项相同,因其词义特点相同,或因其词义相关相似,而构成同义词。可以是义项间的核义素相同,也可以是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