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1.社会学的定义

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安东尼·吉登斯提出)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的社会生活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②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条件:A、社会变革的需要。

B、思想渊源,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C、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推力。

D、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2.社会学产生的主要阶段

①初创阶段(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

A、奥古斯特·孔德:(1)最初使用“社会物理学”创造社会学。

(2)倡导运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学。

(3)提出“三阶段法则”。

(4)晚年提出“人道教”。

B、哈利亚特·玛蒂诺:(1)翻译家。

(2)研究社会的风俗和习惯。

(3)提倡女权,主张消灭奴隶制。

C、赫伯特·斯宾塞:(1)提出社会进化论。

(2)提出社会有机论。

D、卡尔·马克思:(1)研究资本主义和阶级斗争。

(2)提出社会变迁、唯物史观。

②形成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A、埃米尔·涂尔干:(1)将实证方法运用到社会学研究中。

(2)提出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

(3)提出宗教和知识社会学。

B、马克思·韦帕:(1)提出社会行动论。

(2)提出政治社会学。

3.社会学的三大理论流派及观点

①功能论:社会的每个部门都是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而构建起来的。假如社会生活的某一个面向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存在并没有贡献——假如它没有特别的功能,或是无法促进社会价值观的共识,这个社会面向很快就会被淘汰。

②冲突论:社会行为必须用竞争团体间冲突与紧张的角度来分析。该理论认为社会的特征就是竞争团体间永无休止的争斗。

③互动论:符号是人类沟通最重要的手段,是一个社会中的所有成员共享符号与象征的意涵。

4.社会学研究的步骤方法

①定义问题

②回顾文献

③建立假设

④选定研究设计

⑤收集与分析资料(资料收集方法:调查、观察、实验、现存资料)

⑥形成结论

⑦未来的研究构想

5.文化的定义

①广义: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文化是人的一切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所创造的事事物物,以及这些方式所形成的心理行为。

②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6.普世文化的定义

全球各个社会产生的一些共同的习惯与信仰。

7.文化的特性

①是人类创造的

②是后天习得的

③具有共享性

④具有复合性或整合性

⑤具有象征性

⑥具有传递性

⑦具有变迁性

8.文化的要素

①语言和符号

②价值观

③规范(习俗和道德)

④物质产品

9.文化的结构

①文化特质。也称文化元素,它是文化里最小的基本单位。

②文化丛。又称文化特质丛或文化集丛,是许多文化特质的一种聚合。

③文化模式。通常指的是一个社会中各文化特质或文化丛彼此交错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系统的文化结构。

10.文化的区分

①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②主文化、次文化、反文化

11.文化的功能

①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②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文化的导向功能)

③文化具有整合功能。

④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⑤文化的反功能。

⑥文化震撼。(当人们处于一种陌生的文化中时,假如他感到失去方向、不知所措、不适应、甚至害怕,那他可能就是在经历文化震撼)

12.文化的差异与共性

①文化的差异:一个人只要离开自己的生活环境,就会发现许多令人费解的文化现象和难以适应的生活习惯,这些存在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以不同的价值观为基础的社会生活习惯和文化现象就是文化差异。

②文化的共性:尽管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世界上各种文化之间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共性。这种文化共性表现为抽象的文化共性,几乎找不到具体的文化共性。

13.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性的优点

①文化中心主义的优点:A、可以提高社会或团体的士气、效忠、团结,有助于国家社会之整合与认同。

B、可用来反抗社会的变迁,维持政治的稳定。

C、减少团体内的冲突,促进文化社会的整合。

D、避免个人产生脱序感或无根之失落感。

②文化相对性的优点:A、有助于获得对他文化的“同情了解”和客观认识。

B、通过对其他文化的了解来反思自身的文化、增进“自知之明”。

C、有助于各民族之间和平共处与平等相待,促进各文化间的沟通和理解。

14.文化交流

①文化传播:是文化的基本特性,指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模仿、传播。

②文化冲突:指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和影响的过程中,各种文化特质之间相互矛盾且不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

③文化融合: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特质相互接触,其中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特质,并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称这个文化变迁过程为文化融合,亦称文化涵化。

15.社会化的概念

个人通过与他人或群体的互动,学习社会规范及文化,内化社会价值观,从而获得人格并参与到社会的过程。

16.社会化的条件

①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

②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③人类具有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

④人类文化环境的存在。

17.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①社会教化

②个体内化:A、模仿学习

B、主观认同

C、角色扮演

D、自我强化

18.社会化的内容

①基本内容:A、学习基本的生活知识

B、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

C、掌握劳动技能

D、确立生活目标

②主要内容:A、性别角色社会化

B、道德社会化

C、政治社会化

D、法律社会化

E、民族社会化

19.社会化理论

①库利“镜中我”: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反应,通过想象他人是如何评价自我形象和所作所为的产物。

②米德“角色扮演”:自我发展包含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系列连续交流,主我不断对变

化着的客我做出反应,个人把别人的态度内化,并按照社会上其他人的一般期待来判断自己行为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包括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和群体游戏三个阶段,即社会化。社会化的实质就是角色扮演。

③弗洛伊德“无意识”:即在某一时间内存在着,但我们对其一无所知的一种活动历程。建立起人格学说,即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④埃里克森“认同危机”:A、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B、童年早期(1.5-3岁):自主对羞愧和疑虑

C、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

D、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

E、青春期(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F、成人前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

G、成人中期(25-65岁):繁殖对停滞

H、老年期(65岁以上):自我完整对失望

⑤皮亚杰“认知发展”:将儿童思想过程的发展划分为感觉运动阶段、前思维阶段、具体思维阶段、形式运思四个阶段。

20.同辈群体的特点

①同辈群体具有非强制性,因此成员在心理上具有较高的认同感。

②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这些特殊的价值标准作为一种亚文化在群体中存在。

③同辈群体可以满足个人的社会需要,主要包括社交、安全和地位。

21.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

①积极作用:A、提供大量信息,推动社会化的发展。

B、增加社会的凝聚力。

C、规范了社会规章。

②消极作用:A、麻醉负功能。(只的是媒体提供大量的信息,而导致观众的麻木及对信息无反应)

B、“守门人”的存在。(守门人里的大众传媒,倾向于传播主导意识形态,即一套能够维持优势社团社会、经济及政治利益的文化信仰和惯例)。

C、可能创造出错误或者刻板的影响。

22.再社会化和逆向社会化

①再社会化:指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个体改变原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建新的以代之的适应过程。生活因素的显著变化是再社会化的前提。再社会化可分为强制社会化和非强制社会化两类。

②逆向社会化:也叫反向社会化,是晚辈对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也称“文化反哺”。

23.社会互动理论

①米德“符号互动论”:也称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流派,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

②戈夫曼“拟剧论”: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

③加芬克尔“本土方法论”:又称常人方法学或俗民方法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方法的理论。

④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社会交换是人们交换报酬和惩罚的互动过程。

24.角色扮演与角色失调

①角色扮演:A、角色期待

B、角色领悟

C、角色实践

②角色失调:A、角色紧张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失败

25.社会互动的类型

①合作与竞争

A、社会竞争的根源:资源的稀缺性。

B、社会竞争的基本条件:(1)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2)双方必须争夺同一个对象。

(3)双方中一方获得成功,即足以剥夺另一方成功的机会。

②互助与冲突

A、互助行为的分类:(1)助人行为

(2)利他行为

B、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的异同:(1)相同点:它们都是以救助他人为目的而不带有通过救助他人来获取某种酬赏的有意识的企图,都是自觉自愿做出的。

(2)不同点:利他行为极有可能带来不利自己的后果,使个体自身蒙受损失或伤害,因此往往要付出较大代价;助人行为则极少可能带来不利自己的后果。

C、冲突的结果:(1)妥协

(2)和解

(3)新的不平等分配格局的形成

③交换与掠夺

26.越轨行为的定义

指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又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

27.越轨行为的特点

①具有相对性。

②必是违反重要的规范。

③是多数人不赞同的行为。

④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问题。

⑤越轨的程度以及受到惩罚的程度取决于触犯规范的严重性。

28.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

①积极功能:A、促进社会的发展创新。

B、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

C、可以从反面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

D、可以成为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预警器。

②消极功能:A、破坏社会秩序,危及社会稳定。

B、破坏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

C、降低群体和社会的凝聚力。

29.越轨行为的理论解释

①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失范理论”(莫顿提出了对社会失范的困境做出的五大反应:遵从、革新、仪式主义、隐退主义、反叛)

②道格拉斯“亚文化理论”

③埃德文·雷梅特“标签理论”

④萨瑟兰“差异交往理论”

30.社会控制的定义

社会依靠自身的力量,运用社会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31.社会控制的类型与手段

①类型:A、制度控制与非制度控制

B、积极控制与消极控制

C、硬控制与软控制

D、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②手段:A、舆论

B、道德

C、法律

D、纪律

E、宗教

F、习俗

32.防止越轨行为的有效途径

①改变社会规范。

②消除产生越轨行为的社会条件和形成原因。

③加大越轨行为的成本。

33.社会群体的定义

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34.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

①有一定的分工和相互依赖关系。

②有共同的归属感。

③形成特定的结构,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④群体成员的交往活动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

35.社会群体的分类

①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②内群体和外群体

③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④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⑤血缘群体、地缘群体和业缘群体

36.社会惰化的定义及影响

①定义:只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②影响:A、会使群体活动产生过程损失,降低工作效率。

B、在极端的情况下,导致一大批人袖手旁观,无动于衷。

37.群体凝聚力的定义及作用

①定义:指群体吸引其他成员,使成员固守在群体之内的全部力量。

②作用:A、正向社会功能:(1)高凝聚力的群体能使成员获得较大的满足。

(2)高凝聚力的群体对成员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3)高凝聚力的群体完成社会任务的效率比较高。

B、负向社会功能:(1)排斥和否定成员的不同意见。

(2)高凝聚力的群体常常对其他群体抱有敌意。

(3)高凝聚力的群体常常会阻碍成员的自由发展。

38.群体领导

①定义:指在群体内部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并能对群体其他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角色。

②分类:A、工具性领导(任务型领导)

B、表意性领导(社会情感性领导)

③群体领导的作风类型:A、权威型(独裁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39.群体决策转移的原因

①责任扩散论

②文化价值论

③领导者影响论

④社会比较轮

40.群体压力产生的原因

①人天生就有一种害怕被社会孤立的恐惧感,只有与群体保持一致才能消除个体的不安全感。

②群体为人们的个体行为提供了参照,人们倾向于相信大多数人的选择。

③群体给予个体的归属感和自我同一性使得个体产生维护群体形象的心理,因此个体的行为表现为与心目中的归属群体的标准保持一致。

41.社会初级群体

①定义:指群体成员相互熟悉、了解,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②特征:A、成员交往富有感情

B、规模小,成员有限

C、面对面的直接互动

D、成员交往涉及各自完整的人格特征

E、成员角色的不可替代性

F、依靠非正式制度实行控制

③功能:A、正功能:(1)社会化功能

(2)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的功能

(3)社会稳定和社会整合的作用

B、负功能

42.社区的定义及要素

①定义:社区是居住于某一地理区域,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动及服务体系的一个人群。

②要素:A、人口

B、地域要素

C、社区的文化与组织

D、公共服务设施

E、社区意识

43.社区的基本类型

①按对社会所发挥的功能分类:A、经济社区

B、政治社区

C、文化社区

D、军事社区

E、特殊社区

②按社区内部组织形式的完整性分类:A、整体社区

B、局部社区

③按社区成员的互动类型分类:A、具体社区

B、抽象社区

④按经济结构、人口密度和人口聚集规模多元标准分类:A、乡村社区

B、集镇社区

C、城市社区

44.小城镇社区的作用

①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为农村工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使小城镇在城市和农村经济网络中的纽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②以乡镇工业为支柱的小城镇正有力地促进工业化的全面发展。

③小城镇的发展还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速度。

④小城镇的发展,能为城乡双向提供信息,对工农业生产起到调节作用,促进城乡间各方面的交流。

45.城市社区的分类

①特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

②大城市:人口在50万-100万

③中等城市:人口在20万-50万

④小城市:人口低于20万

46.社会分层的定义

①客观定义: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因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现象或过程。

②主观定义:社会分层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方法。

47.社会分层的测量

①不平等指数:它用最高收入者和最低收入者的比例之和表示社会的不平等程度。

②基尼指数:G=A/A+B(G:基尼系数;A:实际收入分配线与绝对平均线之间的面积;B:实际收入分配线与绝对不平均线之间的面积),能够较为准确、全面地反映了财产、收入等分配不平等程度。

③恩格尔系数:它是指食物支出额与全部生活消费支出额的比率。

④社会经济地位量表:它是用来测量社会地位的综合状况的,它以经济收入地位、社会教育地位和职业地位的综合值为指标,反映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高低。

⑤五等分法:它是把总人口分为五等份,考察每一部分在社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48.社会分层的有关理论

①功能论:阶层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必然存在,每一个社会都会因需要整合、协调和团结而产生社会阶层。(涂尔干、戴维斯、摩尔、帕森斯)

②冲突论:阶层虽然是普遍存在的,但并非不可避免的,竞争、冲突和征服产生社会阶层,并因此阻碍了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马克思、达伦多夫)

③交换论。(布劳、爱默森)

49.社会流动

①定义: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想另一种职业的转

变。

②特点:A、社会流动是不同社会地位之间的变动。

B、社会流动是指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地位的变化。

C、社会流动是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D、合理的社会流动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

③类型:A、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B、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和结构性流动

50.集体行为的特征

①集群性

②自发性

③展示性

④非组织性

⑤反常性

51.集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条件

①原因:A、感染理论

B、会聚理论

C、紧急规范理论

D、对弈理论

E、控制转让理论

②条件:A、环境条件

B、结构性紧张

C、概念化信念

D、催发因素

E、行动动员

F、社会控制机制

52.流行时尚的功能

①积极功能:A、从个人层面看,它可以满足人们一定的心理需求。

B、从社会层面看,流行时尚是一种社会普遍情绪的表达,它形成一种社会风气,增加了社会的同质程度,传播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控制,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建构等。

②消极功能:A、流行时尚讲究新奇和变化,这往往给社会财富带来很大的浪费。

B、流行也会刺激人们的攀比心理,使一些人不顾自身的主客观条件盲目的去赶时髦。

C、流行时尚还常常被商家所利用,从中牟取暴利,盲目的消费者往往成为被宰割的羔羊。

53.社会运动的特征和类型

①特征:A、社会运动具有全新的观点和目标。

B、参与社会运动的成员一般具有某种相同的信念或一致的意识形态。

C、社会运动的参与者一般都具有强烈的信奉行动主义的倾向。

D、社会运动具有坚强的组织结构。

②类型:A、革命运动

B、改革运动

C、抵抗运动

D、表意运动

54.社会变迁的类型及原因

①类型:A、渐进的社会变迁和突发的社会变迁

B、整体社会变迁和局部社会变迁

C、正向社会变迁和负向社会变迁

D、无计划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②原因:A、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自然环境

D、人口

E、意识形态

F、文化传播

55.现代化的内容

①经济现代化

②政治现代化

③人的现代化

④城市化

2013-2014社会学概论复习提纲

1、名词解释:社会学想象力 2、社会学对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是。 ——社会学想象力是指对个人经验和广阔的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强烈意识,它要求我们“想象自己离开了”日常生活中那些熟悉的惯例,它使我们能够摆脱狭隘的个人观点,能够使我们探索个人的生活经历、生活方式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模式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正如米尔斯所说:“社会学想象力使我们能够掌握历史和个人经历以及二者在社会内部的相互关系,这就是社会学的任务和前提” 第二章社会学简史 1、简答:西方社会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包括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 2、孔德将学科分为哪五种?他认为社会学可分为和。 3、斯宾塞根据管理形式的不同,将社会分为和。 3、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他将社会团结分为和。 4、迪尔凯姆提出的社会学方法论的几条基本原则是什么? 5、简述迪尔凯姆对自杀的分类 7、韦伯将社会行为分为哪四类:、、、,将权威分为哪三类? 8、结构功能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有哪些?(社会学:孔德、斯宾塞和迪尔凯姆,人类学: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另两个代表人物是和。 9、社会冲突论的代表人物有哪些?(4个) 10、简述刘易斯.科塞的社会冲突论的基本观点 11、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2个) 12、简述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的6个命题 13、互动论的代表人物(5个) 14、名词解释:镜中我 第三章社会与社会结构 1、简述社会的基本功能 2、名词解释:社会结构、地位、角色 3、腾尼斯按社会整体结构将社会分为和 4、简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5、论述:人口的性别比的意义,以及当代中国性别比失衡的主要原因

1、什么是文化? 2、名词解释:价值观、规范、亚文化、文化堕距、文化濡化 3、试比较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4、简述文化的功能 第五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网络 1、简述社会互动的含义(即社会互动及其三个因素) 2、名词解释:情境定义集体行为 3、简述戈夫曼的拟剧论对社会互动的解释 4、大众行为可以分为、、和 5、简述斯梅尔塞的加值理论 6、简述特纳解释集体行为的紧急规范理论;科尔曼的控制转让理论 第六章社会化 1、名词解释:社会化、人格 第七章社会组织与社会群体 1、名词解释:初级群体、次级群体、参照群体 2、简述社会群体的特征 3、简述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家庭、婚姻与性 1、名词解释:家庭结构 2、简述家庭的特征 3、按照家庭结构可以将家庭划分为哪些类型? 4、择偶的原则有哪些? 第九章社会分层与流动 1、名词解释:社会分化、社会不平等、社会分层 2、功能论和冲突论是如何解释社会分层的? 3、简述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4、简述帕累托的精英理论

--2《老年社会工作》期末考查试题(精选、)

2013 - 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查 《老年社会工作》试卷 评阅人 : __________ 总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 写在括号内。本大题共 16题,每小题 1分,共计 16 分)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技巧。 ( ) 号 学 ) 线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分数 名 姓 A. 生命回顾 B. 善于发现老年人的潜能 C. 怀旧 D. 给予老年人物质帮助 2.“去机构化”是 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在( )产生的、对照顾方式谋求改革的 运动。 A. 中国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3. 1987 年民政部第一次提出了 ( ) A. 社区照顾 B. C. 社区服务 D. 4.老年人格类型理论认为, ( ) ①成熟型 ②摇椅型 ③防卫型 A. ① B. ①② C. 的概念来代替“社区福利服务网 络 社区管理 社区福利 是人格调适良好的类型。 ④愤怒型 ⑤自怨自艾型 5. 社会脱离理论属于( )的观点,是 1961 年由卡明和亨利提出的,也是在老 答卷说明 : 1、本试卷共 7页, 6个大题,满分 100 分,100 分钟完卷。 2 、开卷考试。 3 2011 封 ) 密 (

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 6.1999 年的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 ) A. 实现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的目标 B. “积极健康的老年生活”的口号 C. “应当教育普通大众消除对于老龄化的消极看法、 各种不正确的说法和陈旧观 念” 的观点 D. “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草案 11.1966 年,霍恩和卡特尔通过因素分析发现,人的智力包含了两个主要因素,其中 ( )是一个人生下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 A . 晶态智力 B. 固态智力 C. 液态智力 D. 气态智力 12. 相互作用理论主要包括( ) ①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 ②标志理论 ③社会损害理论 ④社会重建理论 A .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3. 衡量人口老龄化状况的指标体系通常可以划分为( ) ( )为主要内容的团体辅导活动。 A. 座谈会 B. 社会交往 C. 健康讲座 D. 游戏活动 8. 下列哪项不是属于“由社区照顾”的类 型。 () A. 非正式照顾 B. 机构照顾 C. 居家照顾 D. 日托照顾 9. 老年人再婚,首先是 ( ) A. 物质上的需要 B. 精神上的需要 C. 互相照顾的需要 D. 生理上的需要 10. 基本养老金是由( )构成 7. 老年小组工作在针对相对健康且具有活动能力的社区中的老年 人时, ①基础养老金 ②补充养老金 ③个人账户养老金 ④医疗保健养老金 A. 功能派 B. 互动派 C. 批判派 D. 冲突派 主要是以开展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④

(2020年7月整理)文学概论复习提纲.doc

文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3、话语蕴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4、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5、创作动机:简单地说,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6、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7、即兴与推敲: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8、艺术概括:所谓“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旧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9、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0、文学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语言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12、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所谓“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13、本文时间、故事时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的“文本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前者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而后者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14、隐含的读者:所谓“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

《社会学概论》复习提纲(一)04上半年

《社会学概论》复习提纲(一) 一、单选题 1、()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A问卷调查B实地研究C社会实验方法D非介入性研究方法 2、()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社会学眼界的开拓者”。 A马克思B孔德C斯宾塞D韦伯 3、下列哪个判断是正确的() A制度实施过程中一般不会产生功能扭曲B完美的制度可以全面涵盖和制约人们所有的行为调节所有的关系C“制度化逃避”是形式上的制度和现实中的制度和矛盾体现 D形式上的制度和现实中的制度两者可以完全重合 4、()认为,个人与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A齐美尔B孔德C涂尔干D索罗金 5、社会学的()是指从整体的角度考察、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A应用性特征B综合性特征C实证性特征D整体性特征 6、社会学的()是指哪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目的在于探明和详细描述社会事物和现象发生、变化的具体情况。 A描述性功能B解释性功能C预测性功能D规范性功能 7、()是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的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A身份B地位C角色D职业 8、“石头不是文化,用石头做出来的石器才是文化”指的是文化的() A创造性B习得性C共享性D累积性 9、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A文化集丛B文化模式C文化结构D文化特质 10、()又称文化杂交。 A文化采借B文化传播C文化冲突D文化融合 11、()是人们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状态和改善生活质量本领的过程。 A政治社会化B价值观念社会化C生活技能社会化D行为社会化 12、()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A基本社会化B再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反向社会化 13、常人方法学的创始人是()A库利B舒茨C戈夫曼D加芬克尔 14、()是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A竞争B交换C合作D冲突15、现代社会学通常采用特定的符号图式分析家庭结构,表示() A血缘关系B领养关系C亡故关系D入赘关系 16、一般地说,家庭建立的基础是() A生产关系B婚姻关系C亲子关系D抚养与赡养关系 17、组织与初级群体最显著的区别是() A正式而明确的制度化规定B对其成员有明确的角色规定C有一定的权威体系D组织规模比较大 18、过度照章办事会产生()的弊端。 A官僚主义B形式主义C文牍主义D欠缺人情味 19、社会制度的核心是() A价值标准B规范体系C经济基础D上层建筑 20、萨姆纳认为,虚荣产生社会的() A自续制度B自足制度C自存制度D宗教制度 21、社区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于1887年在其著作《社区与社会》中提出

社会体育导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社会体育导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体育:是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增进身 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 2、体育锻炼:亦称身体锻炼,是指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以发 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3、娱乐体育:是指为了丰富文化生活,调节精神、乐度余暇而进行的体育活动,其根本目 的在于消遣、娱乐、放松,获得积极性休息,陶冶情感,以健康、高尚、文明、 科学的方式度过余暇,所采用的体育手段大多具有较强的娱乐性。 4、终身体育:亦称生涯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接受体育教育以及参加其他 体育活动的过程。 以终生体育的思想为指导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是现代体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其实质也是实现社会体育广泛普及化、经常化和终身化。 5、我国社会体育的未来:(一)由政府走向社会 (二)由人治走向法治 (三)由行政走向市场 (四)由经验走向科学 (五)由服务生产走向服务生活 6、生活方式中影响社会体育的几要素:(一)余暇 (二)生活节奏 (三)生活空间 (四)生活消费 (五)行为习惯 7、健康的10条标准: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的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抵抗一般的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不出血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 8、体制:是指人的有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体在形态、生理、生化和 行为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9、体制的指标:1.身体形态发育水平 2.生理生化功能水平 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 4.心理发展状况 5.适应能力 10.亚健康:是一种自感不是,但检查无病,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身心状态,也称为 第三健康状态、灰色健康、亚临床期、临床前期、前病期等。

最新《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全)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节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也可叫文学学。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人文科学准确地讲应该是社会科学的人文学科,侧重于从整体的、综合的角度研究人类本身以及社会,主要有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艺学、心理学等学科。 文学理论:是着重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的一门科学,其具体研究对象为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1、文学理论的 对象:以作品为中心的文学现象。 任务:研究总结文学规律和原理。 性质:(人文社会)科学。(归属:文艺学→人文社会科学→科学) 体系:文学本质论、作品论、创作论、发展论、鉴赏论。 总结: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现象为对象,是一门社会科学。其体系一般包括文学的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发展论、接受论五大部分。) 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活动。 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作家、作品等的学科。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从这个总的对象出发,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发展论。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主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即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的过程,以及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的过程。研究者可从不同视角研究这两个过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大基石是: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文学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创造和文学欣赏展现出来。(生活活动包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即人的本质,包括才能、思想、情感、理想、道德、性格等。对象化即转化成可感的对象,故又称“感性显现”。途径有二,一是通过做而现实地转化,二是精神性的对应化。)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但“文艺作品中反映的生活却可以而切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毛泽东)反映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运用。(反映指有密切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反映”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证明:理论方面,文学是社会意识,必然是社会存在的生活的反映。实践方面,一切文学作品可分为客观材料和主观情思两方面,二者都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 文学生产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代社会,艺术成为商品,因而艺术是生产,为资本创造价值,并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这里的“生产”指生产、流通、交换、分配意义的生产,即商品生产。资本主义以前,文学艺术只是精神活动,资本主义以来,文学艺术成为商品,为作家和出版商创造利润。)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即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中以审美为目的和归宿的特殊部门,她以审美为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所谓审美,就是对于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关注和审视,进而表现审视者的情感态度) 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它以作品为中心符号,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现实生活)、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的交往对话关系。这样,文学

社会学概论复习提纲与答题要求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的题型与7 答题要求: 1, 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只需要回答要点。2, 简答题(4题,每题8分):只需要回答要点。 3, 论述题(2题,每题24分):尽可能详细地对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进行说明和解释(12分),并尽可能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和论证,着重考察描述与分析的逻辑性、条理性与准确性(12分)。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2014) 第一讲:社会学导论 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条件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 第二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 经典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主张(孔德,斯宾塞,马克思,韦伯,迪尔凯姆) 社会学主要理论视角的主要观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冲突主义理论,符号互动理论) 尝试运用不同的社会学理论视角来解释和分析某些具体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例如离婚率上升、农民外出务工或者社交网络使用率提高等现象)。 第三讲:文化 文化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文化的各个构成要素(符号,语言,价值观,规范,物质文化)的定义分别是什么?主文化、亚文化以及文化滞后(文化堕距Culture lag)的定义。 看待文化的三种态度及其定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中心主义以及文化理想主义。 第四讲:社会化 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定义主要的社会化主体有哪些?镜中我理论与角色借用理论的内容 第五讲:社会结构与社会互动 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先赋地位、自致地位、角色冲突、角色紧张的定义。印象管理的定义 社会互动的具体类型(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强制)及其定义。 第六讲: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的定义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的定义 初级社会群体和次级社会群体的定义及其特征群体规范、信息遵从与规范遵从的定义 第七讲:正式组织与科层制 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的定义正式组织中为什么会存在非正式组织(小圈子)? 科层制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科层制的优越性(正功能)与主要弊端(负功能) 第八讲: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越轨、反常越轨、不遵从越轨、初级越轨与次级越轨的定义 关于越轨的社会学理论有哪些,其主要观点如何?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失范的概念以及默顿关于失范困境的反应模式的分析。社会控制、内化的定义。 社会控制的具体手段(强制性的和非强制性的)有哪些? 第九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社会不平等、社会流动、个人流动、结构性流动、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的定义 阶级分层体系与其他分层体系(奴隶制,种姓制,封建等级制度)的主要区别。 西方关于社会分层的两种主要理论视角及其主要内容(马克思与韦伯)。 国内学者关于中国社会分层的主要理论观点(参考更多课外阅读文献了解陆学艺、孙立平、李强、孙立平与沈原等学者的主要观点)。 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结合实例从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角度出发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第十讲:社会制度(以家庭制度为例) 社会制度的定义及其主要类型社会制度的功能 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的定义结构功能理论和冲突主义理论分别是如何分析家庭的?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政治期末考试

①结合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谈一谈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体系的开放性是怎样体现的,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的必要性。 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是社会学方法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它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与学科体系和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问题,即指导社会研究的原则、逻辑基础以及学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问题。下面就以马克思主义与实证主义、人文主义、社会唯实论、社会唯名论、结构功能主义与社会生物主义比较分析中讨论其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体系的开放性以及其必要性。 一、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方法 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强调社会与自然的相同性,实证主义只叙述事实,而不说明事实,只求知其然,而不问其所以然。 2.人文主义以及解释学方法 代表人物马克思-韦伯强调对人文世界的意义必须加以理解,而理解是一个历史的流程,即理解者的主观世界与文本所提供的世界融合的过程,其中,理解者的期望和设想是理解的出发点,只有理解者顺利地带进了他自己的假设,理解才是可能的。 3.社会唯实论 代表人物孟德斯鸠以社会的整体性为背景,以具体的社会内容,要素,关系为对象,从对社会事实的观察出发,对社会材料做出分析,确立各类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寻求其规律,再这一过程中坚持就社会现象来说明社会现象。 4.社会唯名论 代表人物霍布斯把社会分析归结为个人分析,把个人分析归结为心理分析,把心理分析又归结为无意识分析,然后再从个人心理出发吧社会建构起来。社会行为被看做是个人行为的相互作用,个人行为则受心理支配,因此社会研究本质上是对个人心理的研究 5.结构-功能主义 把社会看成是一个关系系统,再分析过程中,坚持整体决定部分,关系决定要素 6.社会生物主义 把生物进化论原则应用到社会领域,以此来说明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的开放性是如何体现的 相比于前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有其特定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它是人类社会认识逻辑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继承了以往一切积极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些新内容。一个理论系统体系的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外开放,一是对内开放。首先是对内开放。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必须保持互动的开放性,这个系统才能对外保持开放性。其次是对外开放。系统只有不断从环境中吸取新能量,才能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放也是如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来说,首先是开放自己,既正确地对待自己,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品格。其次是向外开放,即正确地对待一切其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主动地与它们交流,积极地吸收其有益的东西以发展自己。 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流派众多,提出了许多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如现象学的分析方法、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诠释学的研究方法、人本主义的研究方法、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等等。 以上所有这些方法都表现为两种基本倾向,一是科学主义(又名实证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主张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规范来建构人文社会科学;二是人文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主张运用阐释学的方法来建构人文社会科学,否认自然科学方法在人文社会研究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对待当代西方的各种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应该采取批判的和开放的态度。一是批判的态度。所谓批判的态度,就是对待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鉴别,既不能盲目肯定,也不能盲目否定。二是开放的态度。所谓开放的态度,就是以平等的心态度积极地与之对话,对一切积极合理的东西都以开放的胸襟予以接纳。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y 课程编号:011501-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后续课程:美学概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流派、文艺心理学、文艺学研究方法论、中国文学批评史 总学分:4 总学时:72学时(其中64课时为理论讲授,8学时为实践环节) 总体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功能、发展、创作、风格、作品、语言、鉴赏、批评等基础理论。具体包括: 1、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研究与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 2、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增强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 3、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与成为中文专业的卓越人才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教学方法: (1)教师应按本教学大纲认真施教,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和准备教学内容,着重讲清楚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同时注意追踪文学理论的前沿动态,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采取以讲授为主,辅之于课堂讨论、情境模拟、互动交流、自学辅导、课题研究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生应将文学概论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进行,努力扩大知识视野,“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DOC)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1. 社会学的定义 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安东尼?吉登斯提出) 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的社会生活进行系统 研究的科学。 ② 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条件: A 社会变革的需要。 B 、思想渊源,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C 、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推力。 D 、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2. 社会学产生的主要阶段 ① 初创阶段(19世纪30年代至 19世纪末): 奥古斯特?孔德: ③ 互动论: 符号是人类沟通 最重要的手段, 是一个社会中的所有成员共享符号与象征的 意涵。 4. 社会学研究的步骤方法 ① 定义问题 ② 回顾文献 ③ 建立假设 ④ 选定研究设计 ⑤ 收集与分析资料 (资料收集方法: 调查、观察、实验、现存资料 ) ⑥ 形成结论 最初使用“社会物理学”创造社会学。 倡导运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学。 提出“三阶段法则” 。 晚年提出“人道教” 。 1) 2) 3) 4) A 、 B 、 哈利亚特?玛蒂诺: C 、 赫伯特?斯宾塞: ( 1 )翻译家。 ( 2)研究社会的风俗和习惯。 ( 3)提倡女权,主张消灭奴隶制。 1 )提出社会进化论。 2)提出社会有机论。 卡尔?马克思:(1)研究资本主义和阶级斗争。 (2)提出社会变迁、唯物史观。 ②形成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A 埃米尔?涂尔干:(1)将实证方法运用到社会学研究中。 ( 2)提出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 ( 3)提出宗教和知识社会学。 B 马克思?韦帕:(1)提出社会行动论。 (2)提出政治社会学。 3. 社会学的三大理论流派及观点 ① 功能论: 社会的每个部门都是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而构建起来的。 一个面向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存在并没有贡献——假如它没有特别的功能, 价值观的共识,这个社会面向很快就会被淘汰。 ② 冲突论: 社会行为必须用竞争团体间冲突与紧张的角度来分析。 征就是竞争团体间永无休止的争斗。 D 、 假如社会生活的某 或是无法促进社会 该理论认为社会的特

人口学复习大纲

人口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人口与人口社会学 1、人口的概念: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领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2、人口的特征:(1)人口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人口结构:自然结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 空间结构:人口密度 社会结构:阶层不同、婚姻状况等 3、人口变动:人口状况受社会、经济和人口自身各方面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动。(自然、机械、社会变动) 4、人口与社会的关系:(1)人口系统对社会的影响: (2)各种社会因素对人口系统的影响: 5、狭义人口学和广义人口学产生的标志: 狭义人口学:指对人口变量、以及人口变量和人口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 产生时间:17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 产生标志:英国的约翰·格兰特于1662年发表《一句死亡表所做的自然和政治的观察》广义人口学:含义:用人口学的角度,使用人口学的指标和研究方法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 产生时间: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 产生标志: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人口理论》 6、人口思想和人口理论:(重点为马尔萨斯的理论研究)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两个前提:(1)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2)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保持恒状。 两个级数:人口的增殖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在不加抑制的前提下,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 土壤肥力递减规律 三个命题:(1)人口增加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 (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持续不断的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抑制。 (3)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两个抑制:积极性的抑制预防性的抑制 7、全球人口增长趋势:(1)世界人口增长不断加快(2)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3)世界人口分布将发生重大改变(4)人口大国格局重新排序 8、人口平衡公式:年末人口=年初人口+(本年出生人口-本年死亡人口) 净增人口数=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迁移增长 9、年人口增长率=(年末人口—年初人口)/年平均人口 10、人口自然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人口/年平均人口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口/年平均人口数 人口自然增长=出生人口—死亡人口 11、世界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1)采集狩猎时期人口的增长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增长率的原始的静态人口状态 (2)农业社会时期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人口增长具有不稳定性。 (3)工业社会时期人口增长特点:第一阶段:欧洲人口膨胀(1650-1950)第二阶段:发展中国家人口膨胀(1950以后) (4)

大一下学期文学概论提纲及知识点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文学活动系统的构成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学理论的任务 ①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 ②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③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 ④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2.最早的文学理论称为什么? 诗学诗论 3.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主要有那些 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从古至今,文学至少有着哪些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的通行含义、 西方关于文艺心理方面的有哪些学说? 净化说、移情说、心心理距离说、直觉说、审美态度说、无意识升华说 5.文学话语应包含那些内容? 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6. 什么是话语蕴藉?文学作为话语蕴藉具有的几层含义?分别是什么?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典型形态是什么?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两层含义;分别是:①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活动作为蕴藉着话语的活动,主要是指文学性质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造和接受过程,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②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的话语要有蕴藉的属性;含蓄和含混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艺术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何种性质? 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 7. 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是什么?社会生活 8. 文学创造就是以什么为原料的生产活动?话语 9. 历来文学创造主体的种种解释? ①.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②.主体即“旁观者” ③.“移情者”④.主体即“集体人” 作家是体现着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精神生活的人 10.文学创造的全过程可以划分为哪三个阶段? 发生—构思—物化 11.什么是艺术发现?艺术发现的特点是什么?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的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或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特点:A.灵感妙悟特征.B. 理智性. C.情感体验性,包含有内在体验。 D.未改变原物、是对事物本质的独创,是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新质素,见别人所未见。 12.什么是灵感?其表现形态是什么? 灵感是创作过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情绪特别高涨而导致感悟和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其表现形态是对某一对象或某一问题的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有着偶发性、短暂性、亢奋性、创造性以及动静相济性等特征 表现形态:①.从产生过程看,不期而至、偶然突发 ②.从主体状态看,专注敏捷、亢奋紧张。 ③.从创作效果看,超常独特,富有创造性。 ④.需要长期积累,艰苦探索。 ⑤.偶然触发,妙手自得。触发的媒介各有不同。 13.构思方式有哪几种?综合、突出、简化、变形、陌生化、

《社会学教程》期末试题(07年6月)

“社会学通论”期末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结构方面的问题 B、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问题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D、社会制度与社会控制问题 2、认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用解释性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学科”的社会学家是() A、马克思 B、孔德 C、韦伯 D、斯宾塞 3、由马克思所著并被认为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学著作是() A、《社会学原理》 B、《实证哲学教程》 C、《资本论》 D、《自杀论》 4、在中国学者中,最早使用“社会学”一词的是() A、严复 B、谭嗣同 C、章太炎 D、孙本文 5、美国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兴起时期的领袖是() A、帕森斯 B、萨姆纳 C、达伦多夫 D、帕克 6、美国社会学家米德认为,社会互动是以()为中介的。 A、社会行动 B、符号 C、经验 D、奖励与惩罚 7、实际角色与理想角色之间的距离被称作() A、自致角色 B、先赋角色 C、角色距离 D、代沟 8、对个体实施社会化的机构主要有家庭、学校和() A、个体 B、领导 C、社会 D、工作单位 9、家庭在库利的分类中属于典型的() A、次级群体 B、初级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参照群体 10、从婴儿期到青年期的社会化称作() A、反向社会化 B、正向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1、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一般有三种,以下哪一种不被包括在内() A、合作 B、竞争 C、冲突 D、集体行为 12、从文化的相对差异性来看,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称为() A、物质文化 B、主流文化 C、精神文化 D、亚文化 13、在社会学历史上,社区研究的两种典型类型是() A、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B、自然社区和法定社区 C、经济型社区和文化型社区D、中型社区和微型社区 14、与社会相比,社区这一概念更强调社会生活共同体和()的特征 A、社会群体B、地域界限C、群体规范D、群体意识 15、自然科学技术知识、管理技术知识等属于() A、规范文化B、理念文化C、智能文化D、物质文化 16、“常人方法学”的创始人是:() A、米德 B、戈夫曼 C、加芬克尔 D、霍曼斯 17、对于社会组织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组织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群体 B、社会组织成员间有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 C、与初级社会群体相比较,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

《儿童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05823] 《儿童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OO八年七月 自学用书:《儿童文学教程》,黄云生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儿童文学教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科)的必考课程和汉语言文学(专科)的选修课程。它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多维的理论性、鲜明的师范性和较强的应用实践性,是从事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以儿童文学理论和儿童文学史构成两大基本板块。以文体考察和创作、鉴赏及阅读指导等作为基本理论的延伸和补充;以作家作品的介绍和评述充实历史内容;最后选择部分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配以点评文章帮助理解和应用。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使自学应考者在全面学习和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增进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语言教学水平和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胜任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着眼于儿童,立足于审美;阅读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佳作;基础理论学习与作品应用实践相结合,尝试儿童文学创作,初步学会儿童文学的鉴赏和评论。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共分四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儿童文学的概念及其基本含义,明确古典意义和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范围。了解儿童文学读者的主要特点及成人读者参与儿童文学阅读的原因和意义。把握儿童文学基本的美学特质。 二、考核知识点 1.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 2.儿童文学的读者。 3.儿童文学与儿童年龄特征。 4.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三、考核要求 1、识记:(1)古典意义的儿童文学范围;(2)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范围;(3)儿童读者的文学接受能力的特殊性;(4)儿童读者的多样性的特点。 2、领会:(1)怎样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2) 成人读者接受儿童文学的主要原因;(3) 根据儿童年龄的特点,儿童文学可分为哪几种具体形态?它们各有哪些主要特点?(4)何谓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3、应用:(1)试举例说明儿童文学的纯真美、稚拙美、欢愉美、变幻美、朴素美(任选其中一点)。 第二章儿童文学的创作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1342民间文学概论学习提纲

民间文学概论学习提纲 一、文学常识1 1、(仪式歌)是用于节日礼俗和祭祀等的歌谣。 2、(谜目)指的是谜语中要猜的范围和格式。 3、(二人转)是流传于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谣。 4、“民俗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提出的。 5、《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彝族的一个分支)人的作品。 6、陈琳以(《长城谣》)为基础写出了《饮马长城窟行》。 7、民间文学整理方法有两种,即(综合整理)与单项整理。 8、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9、芬兰学派以(库伦父子)为代表。 10、追悼会奏的哀乐,开运动会奏的《体育进行曲》,可被视为新的(仪式)歌谣。 11、东汉崔实编的(《农家谚》)是世界上最早的谚语集。 12、《伏波井》、《日月潭》属于(山川风物)传说。 1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模拟(竹枝词)创作而成的。 14、(谣)是不能唱的“徒歌”。 15、唐人传奇《李娃传》是根据民间故事(《一枝花》)写成的。 16、灯谜又叫(灯虎),突出它的疑难性。 17、阿凡提的故事是从(土耳其)传入的。 18、沙湾灯笼——何府(苦)是(歇后语)体裁。 19、说书艺人王少堂的《武松》用的是(评话)体裁。 20、《中国歌谣》是(朱自清)研究民间歌谣的专著,他将歌谣按用法分为(15)种。 21、《召树屯》是(傣)族的作品。 22、《柳毅传》是在传说(《龙女牧羊》)上加工创作的。 23、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部队要搜集民歌。 24、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作品的集体所有权,但同时也带来了(匿名性)的特征。 25、(诸葛亮)被称为西南文明的传播者,知识和技术的偶像,甚至说他与火把节的来历也有联系。 26、在中国,“民间文学”一词是由(瞿秋白)在1921年最早提出来的。 27、《王贵与李香香》是用(信天游)体裁写成的。 28、清朝李调元的(《粤风》),选录了不少壮瑶民歌。

社会学概论知识要点

社会学概论知识要点 主要概念知识要点 1.社会学是研究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2.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 (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三)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社会学的社会化研究就是要考察和解决有助于把人推到一定社会结构中充任角色的条件和机制。 3.社会运行的概念: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4.社会运行分分类: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社会化与个体化;社会互动;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社会组织;社区;社会制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城市化;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5.田野调查法: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领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 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6.社会角色概念: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 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它包括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于一身,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人内部的关系,另一种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百度文库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和特征。 社会工作是一种务实性的助人活动。 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普遍性、变异性、相对稳定性、阶级性。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社会保障的哲学、伦理学基础是人道主义。 城市社区通常按人口数量或功能进行分类。 亚文化群体是指一些与主体社会有显著差异的群体。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依赖关系、顺应关系、掠夺关系。 失业实际上是对劳动力资源的闲置,而劳动力资源的可再生产性则决定了这种闲置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 阶级产生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组织目标的确定有两种模式,一种为集中决策模式,一种为民主决策模式。 在个人层次上,社会群体是人进行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目标是团结和鼓舞社会组织成员的力量。 道德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的。

正式控制是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则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 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的约束下组织自己的生活。 人类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社会阶层是社会阶级内部的分层化和阶级外部的游离化。 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财富、声望、权力。 家庭制度、经济制度属于本原的社会制度。 内在控制对人的行为的直接控制力量来自他本身。 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 在次级社会群体中,成员以共同的利益为目标,通常各自行使着特定的职能。 经济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生存、享受、发展。 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在1891年。 社会保障主要是经济上、物质上的保障或帮助,是当社会成员遇有困难时的一种救援措施。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一个最重要形式。 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系可以分为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