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呕心沥血马克思版

呕心沥血马克思版

呕心沥血马克思版
呕心沥血马克思版

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一)(二)(三)P14—P17

简述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割裂二者关系错误P32 第二自然段简述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及其表现P43第三自然段+P44第一自然段

简述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的辩证关系P43第四自然段

论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割裂两者关系的两种错误P69

第一二段

论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辩证关系以及割裂二者关系

P74 倒数第一二段+P75第二自然段

简述真理和谬误的关系P76第一自然段

论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及意义P103—P104

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P107 第二、三段+P108 第二自然段

简述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P130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

简述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P144下P145

简述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关系P145 第三自然段

论述价值规律内容及其意义注意P151第一段

P152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简述劳动力商品的构成要素以及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P154第二段

简述剩余价值率的计量公式P15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1)主观原因:

①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的优秀文化成果。这些优秀文化成果包括: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个国家的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

②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努力与实践。

(2)客观历史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政治)

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历程:①三大理论:东方马克思主义;“正统”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②实践上:前苏联和中国等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建立,马克思主义是整个国家生活的指导思想

(2)成果:①列宁主义:一国或数国社会主义的胜利;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③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新课题。

3.马克思主义含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4.马克思主义的构成: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论证);③科学社会主义(核心)。

5.★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最鲜明特征: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1)科学性:①理论内容是对客观现实和运动规律的真实反映;②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批判地继承一切有价值的优秀成果。

(2)革命性:①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②是无产阶级阶级性的理论表现。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6.★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的根本利益——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世界观和哲学

(1)世界观: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互相贯通的。

(2)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4)世界观和哲学关系:哲学是对世界观的理论化系统化概括。

2.哲学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①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②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2)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①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②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3.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的哲学思想。

(2)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3)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类型: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4.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客观存在性),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可知性)。

(2)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3)物质的惟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2)本质: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②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3)意识的起源和本质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且反作用于物质。

6.★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7.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观:

(1)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标志世界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是一切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①世界上不存在离开运动的物质;②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两重性,即是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的统一。(辩证认识)

8.马克思主义哲学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特点是具有一维性,即不可逆反性。

(3)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特点是具有三维性。(4)关系:①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②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③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9.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以物质力量改变物质力量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0.★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人类有意识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物质生产实践);②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社会政治实践);③科学实践(科学文化实践)。(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①实践是人类独有的活动: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的本质;

②实践体现了人的社会性这一本质特征;

③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5)社会生活实践性体现(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11.★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涵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④联系具有条件性。

12.★事物的永恒发展

(1)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是标志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哲学范畴,是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的过程性。

13.★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互相统一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②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统一(同一)和对立(斗争)。

③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④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Ⅰ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Ⅱ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⑤对立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作为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矛盾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相对性、差别性或个性。

主要表现有:Ⅰ不同事物矛盾性质的特殊性、Ⅱ同一事物矛盾不同阶段的特殊性、Ⅲ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Ⅳ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

③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Ⅰ对立Ⅱ统一Ⅲ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核心”原因: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③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质量互变规律

辩证关系:

Ⅰ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Ⅱ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Ⅲ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5)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联系的环节。

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③否定之否定

Ⅰ否定之否定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完整过程与统一。

Ⅱ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Ⅲ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和迂回的。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①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质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

(3)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缺陷:①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②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

辩证唯物主义:①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

①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直接性和具体性

②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Ⅲ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Ⅳ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

(2)从认识到实践

①必要性:认识的目的、功能以及实践的本质决定了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重要性: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②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①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

②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③“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原因:

Ⅰ反复性:受主客观条件限制;Ⅱ无限性:客观发展和人类认识的无限性。

④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真理的客观性

(1)马克思真理观: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2)真理客观性:

①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②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Ⅰ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Ⅱ真理的检验标准也是客观的。

③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5.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①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性决定。

②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的优点。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①确定性有两层含义:Ⅰ没有别的标准;Ⅱ最终一定能够鉴别出一切认识的真理性。

②不确定性:社会的和历史的局限性。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2)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社会意识划分为: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c.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4)★辨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

A含义: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B.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以及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等通过基本要素而发生作用的其他要素。

C.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②生产关系:

A.含义: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B.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a.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b.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

C.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A.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B.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①经济基础含义: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上层建筑:

A.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B.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等两部分组成;

C.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D.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统一关系: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表现为:

A.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B.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

C.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没落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①社会形态含义: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②结构:社会的经济形态(基础)、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③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A,统一性:原始、奴隶制、封建制、资本、社会主义社会。

B.多样性:每个国家或民族有其各自的发展历程。

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⑤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5.★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原因: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两种途径:

①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②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2)★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①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②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新的统治,进而在资产阶级政权的帮助下,实现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空前大发展,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

①社会分工的出现;

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4)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②商品的二因素

A.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B.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而且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因此有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使用价值。)

C.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性表现:两者互相排斥,不可得兼。

统一性表现: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①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②劳动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③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④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A.一方面,它们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

B.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6)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①价值量的决定:

A.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是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的。

B.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②价值规律

A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B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唯一表现。

Ⅰ从较长的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

Ⅱ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

C.作用:

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Ⅱ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Ⅲ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7)货币的产生

①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③五种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8)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

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4.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劳动力的含义: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2)基本条件:①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②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5.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包括三部分: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3)增值的价值即为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6.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①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

②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

①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②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把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①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②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③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④剩余价值率m′=m∕v(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或=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7.★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8.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2)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

(3)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比例)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比例)。9.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1)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2)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并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A.购买阶段,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B.生产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职能;

C.售卖阶段,执行的是商品资本职能。

(3)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A.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B.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4)①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就叫资本的周转。

②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有两个:

A.资本周转的时间;

B.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9.社会总产品

(1)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2)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3)所谓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10.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3)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①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②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③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③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 中华民族曾经在自然经济的大道上踽踽独行、一路领先,在徜徉了两千多年后历史便不再眷顾这只曾经的领头羊。伴随着鸦片战争隆隆的炮声,中华民族的国门被列强扣开了。封闭的民族壁垒被打破、天朝上国的美梦被惊醒,古老的中华帝国逐渐走向衰亡,中国社会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社会的过渡。然而,马克思主义于中国的现代化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说中国的现代化必然要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引领。 首先先看一下中国在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最早始于鸦片战争,以李洪昌为代表的一群民族资本家开始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学习洋人先进性的行动,但此举在民主性质上得缺陷导致不可能救中国于水火;接下来开始“戊戌变法”,谭嗣同、康有为等人主张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想通过此举改变中国现状,在意义上却是有助于中国现代化,但是因为没有完全抛弃对封建社会的希望,也不能取得成功;以孙中山为指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社会的统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但是辛亥革命只代表了部分资产阶级的利益,注定了不能带领中国走的很远……因此,现代化必须要贯穿国家和民族生活和实践才能稳步前进,而马克思主义恰恰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给中国的一批先进分子们带来了希望。 十月革命的成功让中国人看到了新的希望: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各种思潮相比无论是在阶级基础、依靠力量还是在政治取向上都有鲜明的差别。这样的思想指引下,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觉得看到了希望,于是以一种坚定地信念要将马克思主义引到中国来,就劳苦大众与苦难之中。于是马克思主义就慢慢地在中国扎下了跟并不断发展成为今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其次,我们还可以发现,中国一直采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指导是有它的内在逻辑的。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无论是从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底蕴与文化传统中分析,还是从具体的历史选择的客观需要上看,马克思主义与我们这个民族都有着内在契合,存在着理论对接与生长点,那就是要不断地求发展,以人为本的进行决策。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AN总线呕心沥血教程

哥很郁闷,为了CAN研究了不少,看了不少资料,现在我给大家总结一下先看看工作原理 当CAN总线上的一个节点(站)发送数据时,它以报文的形式广播给网络中所有节点,对每个节点来说,无论数据是否是发给自己的,都对其接收。每组报文开头的11位字符为标识符,定义了报文的优先级,这种报文格式成为面向内容的编制方案。同一系统中标识符是唯一的,不可能有两个站发送具有相同标识符的报文,当几个站同时竞争总线读取时,这种配置十分重要。 大体的工作原理我们搞清了,但是根本的协议我们还要花一番功夫。下面介绍一个重要的名词,“显性“和”隐性“ 在我看到的很多文章里,有很多显性和隐性的地方,为此我头痛不已,最终我把它们彻底弄明白了。 首先CAN数据总线有两条导线,一条是黄色的,一条是绿色的。分别是CAN_High线和CAN_Low线 当静止状态时,这两条导线上的电平一样。这个电平称为静电平。大约为2.5伏。这个静电平状态就是隐形状态,也称隐性电平。也就是没有任何干扰的时候的状态称为隐性状态.当有信号修改时,CAN_High线上的电压值变高了,一般来说会升高至少1V,而CAN_Low线上的电压值会降低一个同样值,也是1v,那么这时候。CAN_High就是2.5v+1v=3.5v,它就处于激活状态了。而CAN_Low降为2.5v-1v=1.5v。 可以看看这个图 由此我们得到 在隐性状态下,CAN_High线与CAN_Low没有电压差,这样我们看到没有任何变化也就检测不到信号。但是在显性状态时,改值最低为2V,我们就可以利用这种变化才传输数据了。所以出现了那些帧,那些帧中的场,那些场中的位,云云~~~~~~~~~~~ 在总线上通常逻辑1表示隐性。而0表示显性。这些1啊,0啊,就可以利用起来为我们传数据了。 利用这种电压差,我们可以接收信号。 一般来说,控制单元通过收发器连接到CAN驱动总线上,这个收发器(顾名思义,可发送,可接收)内有一个接收器,该接收器是安装在接收一侧的差动信号放大器。然后,这个放大器很自然地就放大了CAN_High和CAN_Low线的电平差,然后传到接收区。如下图 由上图可知,当有电压差,差动信号放大器放大传输,将相应的数据位任可为0。下面我们进入重点难点。报文 所谓报文,就是CAN总线上要传输的数据报,为了安全,我们要给我们传输的数据报编码定一下协议,这样才能不容易出错,所以出现了很多的帧,以及仲裁啊,CRC效验。这些都是难点。 识别符的概念。 识别符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区分不同报文的可以鉴别的好多字符位。有标准的,和扩展的。标准的是11位,扩展的是29位。他有一个功能就是可以提供优先级,也就是决定哪个报文优先被传输,报文标识符的值越小,报文具有越高的优先权。CAN的报文格式有两种,不同之处其实就是识别符长度不同,具有11位识别符的帧称为标准帧,而还有29位识别符的帧为扩展帧,CAN报文有以下4个不同的帧类型。分别是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10年第2期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徐成芳 高燕宁 [摘 要]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崇高性和特殊的路径依赖,决定了中国现代化必须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理论创新,需要避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狭隘理解,需要加工新的思想元素, 进行独立思考。中国现代化即实践创新,需要破除对某些现代化模式的崇拜,赋予现代化以新的灵魂和格 调,这个灵魂和格调要与人类普遍价值观念相符合,从而使中国的现代化成为符合中国人民利益和人类发展 要求的现代化。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现代化 创新 发生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化两大进程,实际上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进程,它不仅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使世界的和平发展更有保障。继续推进这两大进程的健康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重任。当前,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思中国现代化,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一、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经验上升为理论,是理论创新。中国现代化的任务是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新型工业国,是实践创新。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首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中国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崇高性和特殊的路径依赖决定的。有观点认为现代化是一种客观进程,不分姓资姓社。但是在现实中,资本主义主导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主导的现代化存在很大差别,现代化的制度性特征还是相当明显的。社会主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合作的道路,否定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道路,在现代化的旗帜上鲜明地写下“社会主义”的字样。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在理念上具有崇高性。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形态,是脱胎于资本主义又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但是,在现实中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是这样的发展路径,因而也产生了特殊的路径依赖。由于革命而跨越的卡夫丁峡谷,在生产力和人类普遍价值方面形成了断层。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化建设包含大量的资本主义因素。如何既包容资本主义因素,又规避资本主义的弊端?如何既坚持社会主义,又推进社会主义改革与完善?如何既当好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又把本国发展好、建设好?这些可能是经典社会主义不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却必须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解决,而不能靠别的理论来解决。 其次,二者关系表现为“两个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离开了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就无从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现代化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就不能破解中国现代化的诸多难题,就不能在人口超大型社会中实现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要适应中国的实际,而不是中国的实际去适应马克思主义。它不为理论而改变自己,相反要求理论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因为,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的实践。中国现代化则主要表现为中国要改变自己,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于是,要求更广泛地借鉴人类 189 DOI:10.15894/https://www.wendangku.net/doc/8218951439.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218951439.html,11-3040/a.2010.02.027

【下学期】呕心沥血的成语故事----网络版

制造多少胡羅蔔罐头呢?黑耳朵追求大家的意见。由于胡羅蔔只有这样多,最好冬季吃二分之一,夏季吃二分之一。 “不好!”老王不敢冒然走到小熊身边,他赶忙拿出手机给山林管理站打了电话。 这个故事妈妈想要告诉宝宝的是:很多物质我们要学着自己做。当父亲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刻,我们要学会照顾自己。这样的小朋友,才是妈妈心目中的乖孩子。听家长的话,不搅扰家长工作和歇息,想的起来家长的生辰并送上祝福,不惹家长生命力~ 妈妈也笑着说:我们的阿奔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长大了。 等到笨笨走在彩虹城里的时候,好多的窗口都飘满了饭菜香。人们看到一只手捧百合花的小狐狸,正神情忧郁地走着。他们和笨笨热情地打着招呼,邀请它共进晚餐。 熊猫校长把眼镜往上托托,顺着黄莺指的方向一看,啊哟哟,来了那么多学生。鸽子穿着一身漂亮的礼服站在花坛边向他敬礼。白天根本不出面的猫头鹰站在灿烂的阳光下,眼睛被剌得睁不开,还不住地朝他点头微笑。青蛙把他刚买的小车也开来了,这小家伙还是那么爱说话在,叽哩哇啦地说个没完。 工地洗车机https://www.wendangku.net/doc/8218951439.html,/

两只小猴子面对面坐在月牙儿上,一人抱着一个大酒瓶子,“咕嘟咕嘟”喝起来。 “叮铃铃……”音乐又传来了。小青虫抬起头来,凝神听着,望着那远远的朦胧的草丛,那里显得更加迷人了。她忍不住轻轻地向前爬去,生怕被别人听见。她爬到一棵小树上谁也没发现她,月亮是那么圆,星星是那么亮,蟋蟀就在这棵树下弹琴。儿童故事 蛤蟆姑娘说:“我喜爱的人不爱我?”他们走后,老巫婆又找到了那个大夫,哭哭啼啼地说:“大夫啊,行行好,迪丽是我的孙女儿,你一定要好好儿治她的病,我呢,是个可怜的老太婆,也没有什么更好的礼物。” “那就爱吧,我是一只好猫,爱我没有错。” 你又耍什么花招儿呀?一只小老鼠问。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中国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中国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和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1938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科学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和民族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进行伟大的革命实践和建设实践,倡导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这是毛泽东一生为中国历史做出的最大贡献。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之统一的思想”,“是唯一正确的救中国的理论和政策”。它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有的、完整的关于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的正确理论”。毛泽东思想是我党创立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指导思想和理论。从此之后,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创造性地

提出了“一国两制”理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统一的历史进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一国两制”和平共处,在主体地区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特别行政区实行非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使中国成为一个完全新型的带有复合型特点的单一制民主共和国。它没有拘泥于我们国家采取单一制国家形式和在国家内采取地方政权形式的观点,这就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认识。邓小平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和平统一的伟大发明,是邓小平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一面旗帜。而“一国两制”的提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入新境界的一个生动体现,有着极为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和新的里程碑,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之所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精神,最根本的在于,它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立足于时代出现的新变化、新挑战、新问题。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正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精神,这一思想也成为我们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的指导思想,为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我们党接受新世

行测总结(呕心沥血版)

行测 一、数字推理: 1.观察,抽象,假设,验证。 2.数组敏感:看到数字知道什么特点 3.数列敏感:和数列,一阶等差,质数列 4.基本类型特点 等差数列:基本型,二级等差(变式),二级质数列 等差特点:1.严格递增或者递减(三级等差至少5项) 2.幅度递增 3.幅度不大 5.等比数列特点:1.间接倍数关系 2.递增或者递减 3.幅度变化大一点(几倍加几) 6.和数列特点:1.不具有严格一致递增或者递减性 2.整体趋势递增或者递减 3.前三项特点明显(前两项相加减几等于第三项) 7.积数列特点:1.整体趋势和和数列一样 2.前三项规律明显 3.变化幅度大(很重要) 8.平方立方特点:1.1—19的平方,1—10的立方 2.延伸发展 3.变化幅度大 4.和项数有关系 5.多次方 9.组合数列特点:间隔组合(项数比较多,最少六项)增减性不一致,{{增减增减增减}}… 分段组合(项数比较多,最少六项)中间分段两两分段 10.分式特点:通分 约分(不是最简式) 看变化 看组合 11.质数特点:间隔 做差为质数

翻番考(质数的N倍) 二、数据计算 自然数N次方的尾数变化 1 5 6 尾数不变9 4 奇偶变化 2 3 7 8 四为周期变化数列求和 裂项组合 等差中项求和 差倍原理2b- b=b 和150 差是2 行程问题{(代入)从A开始代}{(抽象)比较好} 1.相遇速度和 2.追击速度差S=速度差*时间 3.流水顺水加逆水等于两倍船速 顺水减逆水等于两倍水速 行程问题要画图 4.比例问题 份数 5.整除的情况 被3,9整除的特点,和能被3或9整除 被8整除的特点,后三位能被8整除21386016,016即16能被8整除。 列方程的题都可以带入或者转化。 6.栽树和方阵 不封闭:直线栽树1000米,隔一米在一棵树,一共1001棵树。距离加一 封闭:隔一米在一棵,颗树等于周长。 方阵:最外层每边人数 7.容斥原理:集合问题(画图) A+B=A∪B+A∩B 8.2005003=2003*1001 3737373737/71717171=3737*10001/7171*10001=3737/7171 = 37*101/71*101=37/71 9.浓度问题 10.利润问题 三、直言命题(6点) 1.种类:所有 所有都不 有些 有些不 2.有些:一部分 全部 一个 有些同学及格了!部分或全部或一个 有些=至少有一个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相结合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过程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化建设;现实意义 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来阐述我们支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但是我个人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是从以下以方面认识这个问题的。现提供给大家。 中国是一个大国,因为地域广,人口多,人民生存状态呈现多层次,人民的思想意识和素质也呈现多层次性,这要求有一个最高的统一的指导思想,它尊重现在各阶层人民的思想意识,又要通过积极的指导教育,使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改造。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理论,其基础是认识论中的革命性。在实践中发展认识水平,在实践中提高认识水平的思想否定了思想的绝对性。这种思想对于“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是一种完全的否定,在有几千年封建思想传统的我国,各阶层还具有较深的封建思想观念,如官本位思想,尊卑观念,家长作风等等。其次从1840年后,尤其是我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资本

主义国家的各种思潮也在一定的阶层流行。这样在我国的现实社会基层中存在着三大思想观念的相互作用,一种是传统封建思想,一种是机械马克思主义,一种是资本主义思想。而能够统领这一切自发存在思想意识的只能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一些民族有自己的信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不同,这要求有一个能够统领各种思想文化的大中国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放眼世界的理论,其思维的力度从基本的生命要求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联合,从人的思想意识到信仰理念,都有唯物的,历史的,科学的论述,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丰富的文化融会的思想,这就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的任务。马克思主义思想使我们能够科学认识民族信仰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尊重不同民族的信仰和民族文化传统。有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我们就不会有狭隘的大民族观念,不会奉行民族主义至上。从而实现民族大团结与民族大融合。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个在思想文化统一下的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与儒家等传统发展和改造已成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任务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传统的儒家思想曾构成了封建社会国家的主要统治思想,其有国家管理的内容,有社会伦理,有个人的生

马克思主义标准答案

1.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理论来源有哪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p15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主要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十九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因为这些理论都凝聚着自十九世纪上半年为止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正如列宁指出的:“马克思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的三种思潮---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法国所有革命学说相联系的法国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吸取了先驱者们所取得科学成就,更重要的是解决了由他们提出而没的解决的问题。完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合乎逻辑的和必然发展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们吸取G.W.F.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同时批判地继承法国资产阶级历史学家J.-N.-A.梯叶里、F.-A.-M.米涅等人的阶级斗争思想,创立了历史唯物主 2.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要标志是什么??(P19)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指明了实现这一伟大学说的基本道路和策略思想,同时《共产党宣言》科学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3.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社会条件是什么??(p51) 第一,社会历史条件趋于成熟。在历史上,唯心主义是以生产规模狭小、生产增长速度缓慢、社会关系相对稳定为社会历史条件的。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扩大,生产的加速增长,人们之间社会联系的日益广泛和密切,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也就挖掉了唯心史观的社会历史根源,为唯物史观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思想理论条件逐渐具备。马克思之前许多学者对社会历史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给人类思想理论宝库增加了可贵的材料,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可靠的基础。马克思正是以此为基础,批判的运用他们提供的丰富的思想理论材料,从而为发现社会生活的规律性,正确解决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的展开和深入,是一个决定性的条件。随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唯物史观的产生提供了阶级的和实践的基础。 4. 科学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中的基石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P55) 科学实践观在这一变革中的基石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科学实践观揭示了作为主体的人之实践本质与实践之人的本质的统一。马克思超越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设定的主体的抽象性和超现实性,赋予主体以“实践存在物”、“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的本质,并揭示了作为主体的人之实践本质与实践人之人的本质的统一。在马克思看来,主体既不是康德、黑格尔和费希特等人所设定的精神、理性和作为唯一的“我”,也不是费尔巴哈所归结的“感性的存在”、“自然的存在物”,而是活生生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社会历史中行动的人”,而这正是“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 (二)科学实践观说明,实践是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分裂和统一的现实基础。就人与世界的关系而言,一方面,实践是人与自然分裂和统一的现实基础。劳动实践创造了人,并成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分裂和矛盾。然而,劳动实践又在不断再创出对象的同时创造了人自身,从而促成了人与自然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实践就是人与社会分裂和统一的现实基础,否认人与社会之间的抽象对立并不意味着不承认人与社会之间的现实矛盾,而这种现实矛盾与现实的发展动力,它推动社会的人与人的社会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也是主体与客体分裂和统一的现实基础,主体与客体作为实践结构和认识结构的两极,不是预先给定的,而是在实践中生存和创造、建构和重构的,人与自然界本来是浑然一体的,正是由于以生产劳动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活动才使人从周围环境的原本统一中分化出来,提升成为现实的、自为的主体,与此相对应,自然物也就成了现实的客体,实践还是思维存在分裂和统一的现实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解决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矛盾,实现二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科学实践观阐明,应当用人的内在价值尺度来总体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只有按照这种充分体现

土壤资源评价呕心沥血整理精简版

一、名词解释 1.检查剖面:又称对照剖面或次要剖面,是为检查主要剖面中所观测到的土壤属性的变异性和稳定性,确定某一土壤类型的“边缘概念”而设置的剖面。 2.图例:图例是图幅内容的简介,一般土壤养分图创包括制图单元代号、级别、划分标准、面积所占比例、必要的说明等项内容。 3.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是把某地区的土壤作为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各种土壤类型发生、发育、分类、分布状况及规律和区域性特性、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测绘出土壤类型图和相关图件,并对土壤资源进行评价,编制评 价等级图,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改良实施方案。 4.地理景观研究法:根据调查区生物气候特点和指标来推断其地带性土壤及其地域组合的方法。 5.大气窗口:是指可以透过大气层的电磁波段,即这些波段的透射率较大,使之能到达传感器而宛如窗口。 6.图斑:是指制图单元在图上所宏示的有区界的空间范围。 7.间接解译:根据地学、气象、水文、农学等专业知识,应用直接解译标志,推断出影像上确实存在的地物,称为间接解译。 8.土壤适宜性:是指一定土壤类型与规定用途的和谐度。 9.遥感技术:通过特殊手段对地球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10.前交会法:通过地面上一个固有的地物点与地形图土相应的地物点,来确定实地剖面点在地形图上的位置。 11.数字土壤制图:以定量土壤-景观模型为理论基础,以空间分析和数学方法为技术手段的土壤调查与制图的方法。 12.土壤分类:是基于土壤发生学原理,联系土壤的个体发育和土壤系统发育,在不同层次上依据土壤性质和特征,将有共性的土壤个体进行科学划分,建立起的一个符合逻辑的多級系统。 13.土壤分类单元:是指在所选用的作为土壤分类标准的土壤性质上相似的一组土壤个体,并且依据这些性质区别其他土壤个体。 14.单个土体:是土壤这个空间连续体在地球表层分布的最小体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了单个土体,在其范围内,土壤剖面的发生层次是连续的、均一的,单个土体的水平面积一般在1-10㎡之间。 15.聚合土体:即在空间上相邻、土壤物质组成和形态特征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便构成了聚合土体。 16.土壤个体:与聚合土体同义,是在自然景观中以其位置、大小、坡度、剖面形态、基本属性和具有一定其他外观特征的三维实体,包括多于一个单个土体的原状土壤体积。 17.发生层:是指在土壤的发生与发育过程中,由特定成土作用形成的具有发生学特征的土壤层次,是进行土壤分类和判断的重要依据。 18.土壤诊断层:是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主要用于高级分类单元的划分。 19.诊断特征:是指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特性。 20.土壤剖面:是指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学层次和母质层次。也即土壤剖面是从地表至母岩的土层(含母质层)的垂直序列。 21.士宜:是指土壤剖面性状及其理化性质和局部生态环境条件对某些作物、果树和经济植物经济性状的适宜程度。 22.直接解译标志:在遥感影像上地物本身的特性所反映的、能够直接看到的、可供解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关系的探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关系的探究 【摘要】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一段十分复杂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根本的指导思想在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总体讲,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也正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史。正确的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也是正确、科学的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本文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为视角,并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现代化进程关系 鸦片战争的炮声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文明的大门。侵略者使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洪流中的同时,也不自觉的开启了中国现代化之门——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新的意识形态和生产方式被输入,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探索强国富民之路,“军事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主张被付诸于实践。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在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状态下任何现代化的探索都是被动的,都不可能真正意义上开始中国的现代化。 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中国现代化在经历了器物技术革新失败后又一次陷入绝望。而就在这“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经过和国内一系列思想流派激烈的争论角逐后,马克思主义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为中国先进知

识分子所接受,并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最终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为大多数中国人所信仰。历史证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现代化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并在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是蒸蒸日上,处处彰显着蓬勃生机。所以,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对中国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同样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日益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样,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便形成了辩证统一的、良性互动的、二者不可或缺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一)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实践证明的正确的指导理论,中国现代化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当前形势下,继续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首先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最终的奋斗目标,即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组织进化论、资本主义经济论和社会主义运动论都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例如: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工业化还造成了现代社会其他的现代化特征,这些思想为像中国这样落后的传统农业国家向现代工业社会迈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其次,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者提供了精神信仰。马克思

(重磅马哲公开课)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重磅马哲公开课)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 展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基础。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1937年夏,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应抗日军政大学之邀,亲自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为此撰写了《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在撰写这个提纲的过程中,诞生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等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哲学著作。 中央党校从1933年创办至今,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是干部培训的基本课程。我在兼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多次强调党校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主要课程。2009年5月13日,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我引用了陈云同志的一段话,他说:“学习理论,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因此,首先要学哲学,学习正确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我还建议大家读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著作,掌握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艰辛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果断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都是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果。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重大历史性课题,也都是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果。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现在,我们依然要推动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要推动全党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学习的目的,就是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发表了重要演说,题目是《整顿党的作风》。他指出,要号召我们的同志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真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每一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来。他还强调:我们“不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当成死的教条。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

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218951439.html, 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作者:苏礼和 来源:《桂海论丛》2009年第06期 摘要: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面临着如何认识社会发展动力、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认识发展等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是辩证的,中国化内含着现代化,中国化必须体现现代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现代化的统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 (2009) 06-0006-05 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向:一种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国情、传统文化等结合起来,即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具体到我国,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另一种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以回应时代所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特征,即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具体到现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适合本民族发展道路的理论必然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国情、与本国所处的时代环境相结合,而不能脱离其中的任何一个结合方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就是同时坚持了两个方向,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思想和理论,为我国开辟了一条适合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一、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从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现代化的开放性理论,它不仅有在空间上走向世界的理论气度,还具有时间上面向未来的理论品质,呈现出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使得它自身具有进一步走向现代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一)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性 1. 世界的变化。当今世界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全球化进一步深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新境界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密结合起来,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成就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为第一次飞跃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第二次飞跃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认识的过程,第二次飞跃正在继续推进和深化,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新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总结中国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进行再认识,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逻辑起点。 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通过深刻反思,我们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髓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端正了思想路线。 对中国国情的再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对国情的认识曾经存在不全面、不准确等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对国情进行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判断,强调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 对时代特征的再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囿于战争与革命的矛盾循环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从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中看到了维护和平的力量超过了战争的力量,得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结论,强调我们应顺应时代主题,抓住发展机遇,加快发展自己。

(整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原则和要求,以及过程。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个体系,包括4个部分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述,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毛是原创性、基础性,邓等是创新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涵义:“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主题:共同的主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全部。 第二讲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第一,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三,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思想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有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第二个层次:贯串于毛泽东思想各个方面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即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第三个层次:即毛泽东精神,可把它归结为为人民服务精神、实事求是精神、爱国精神、独立自主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五个方面 *这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本质的内容,是比前两个层次更深一层的涵义,应该弘扬毛泽东精神。 第三讲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 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下、中、上) * 1. 产生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相结合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过程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化建设;现实意义 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来 阐述我们支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但是我个人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是从以下以方面 认识这个问题的。现提供给大家。 中国是一个大国,因为地域广,人口多,人民生存状态呈现多层次,人民的思想意识和素质 也呈现多层次性,这要求有一个最高的统一的指导思想,它尊重现在各阶层人民的思想意识,又要通过积极的指导教育,使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改造。马克思主义是革 命的理论,其基础是认识论中的革命性。在实践中发展认识水平,在实践中提高认识水平的 思想否定了思想的绝对性。这种思想对于“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是一种完全的否定,在有几 千年封建思想传统的我国,各阶层还具有较深的封建思想观念,如官本位思想,尊卑观念, 家长作风等等。其次从1840年后,尤其是我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 思潮也在一定的阶层流行。这样在我国的现实社会基层中存在着三大思想观念的相互作用, 一种是传统封建思想,一种是机械马克思主义,一种是资本主义思想。而能够统领这一切自 发存在思想意识的只能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一些民族有自己的信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不同,这要求有一个能 够统领各种思想文化的大中国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放眼世界的理论,其思维的力度从基本 的生命要求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联合,从人的思想意识到信仰理念,都有唯物的,历史的, 科学的论述,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丰富的文化融会的思想,这就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 的任务。马克思主义思想使我们能够科学认识民族信仰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在宣传马克思主 义中尊重不同民族的信仰和民族文化传统。有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我们就不会有狭隘的大民 族观念,不会奉行民族主义至上。从而实现民族大团结与民族大融合。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个在思想文化统一下的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与儒家等传统发展和 改造已成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任务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传统的儒家思想曾构成了封建 社会国家的主要统治思想,其有国家管理的内容,有社会伦理,有个人的生存价值等,三千 年的历史过程把其发展成为一个无处不在的幽灵,在我们国家现代化发展建设中,在社会人 文方面不能无视这个基础,“文化大革命”是对旧文化的革命,而实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尤其是一代人的人文素养的下降,这种渗透到一代代人的灵魂的东西,如果在传习中发 生了变异,再要修复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需学会继承传统,尤 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去改造儒家文化思想。从而学会继承传统,使民族的文化 走向世界。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发展中国汉民族民众的思想意识,要求建立发展时代的世界观,社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也要求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我们不宣扬民族主义,但是,中 国社会汉民族人口多,分布广,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渊源至今,在中国的历史中,不论其是否 占国家的统治地位,但其文化一直是这块土地的主导,同样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汉民族的传 统价值观,人生观能不能与现代社会接轨,形成时代人生命的精神灵魂,能否以世界的眼光,包容的胸怀,与其它民族共同发展,在交溶中再发展成一个大的共同体价值体系,能否积极 吸收世界各国发展中的先进文化,发扬光大汉民族文化,为时代的人民提供科学的世界观社 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国家的经济理论建设,虽然在学习现代西文经济理论解决目前市场问题方面有一定效果,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经济市场的形成,中国经济领域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要求有中国的 经济理论才能解决好中国自己的问题,才能把中国的发展推到世界前列。

神经病学复习资料(呕心沥血总结排版)

神经病学复习资料 考点: 1、运动系统的组成 2、意识活动包括的两方面、嗜睡 3、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大类) 4、 闭锁综合征5、失语:运动性失语(Broca )、感觉性失语(Wernicke)6、痫性发作7、昏厥8、眩晕9、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鉴别10、步态异常各自典型表现11、正常肌力分级及相关内容。12、浅深感觉具体方面13、脑膜刺激征检查14、偏头痛临 床表现15、脑血管(重点):TIA,脑梗与脑出血的鉴别,各类疾病概念、主要病因、临表、诊断及鉴别、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脑出血、脑梗中易病案)16、多发性硬化17、 帕金森病概念、病变主要原因、典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常用药物。(易出病案)18、 癫痫:GTCS失神发作、癫痫持续状态、癫痫诊断、常用药物19、脊髓疾病:急性脊髓 炎概念、休克持续时间、临床表现、治疗,坐骨神经痛主要病因20、三叉神经痛概念、临 床表现、治疗21、Guillain-Barre 综合征经典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要点22、神 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23、三偏综合征24、典型失神小发作的脑电图表现25、舌的 神经分配26、锥体外系及椎体系的概念、病变临床表现27、共济失调28、霍纳综合征 29、脑脊液正常糖含量、颅内压三大主征 【选择题】 1.运动性失语的病变在优势半球: A.额中回后部 B.额上回后部 C.额下回后部 D.中央前回 E.颞下回后部 答案:C 2.颅内压增高的三大主征是 A.头痛、视力下降、恶心 B.头痛、偏瘫、抽搐 C.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 D.血压升高、脉搏变快、呼吸变快 E.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答案:E 3.椎体系统是指: A.上运动神经元 B.下运动神经元 C.小脑皮层细胞 D.脊髓巨角细胞 E.上及下运动神经元答案:A A.改善神经功能的缺失 B.保护脑细胞 C.增加再灌注 D.预防复发 E.扩张血管 答案:D 5.右三叉神经病损表现为 A.右面部痛温觉障碍,张口下颌偏向右侧 B.右面部痛温觉障碍,张口下颌偏向左侧 C.右面部痛温觉障碍,左侧闭目不能 D.右面部痛温觉障碍,右侧闭目不能 E.左面部痛温觉障碍,张口下颌偏向右侧答案:A 6 .诊断癫痫通常主要依靠 A.脑电图检查 B.神经系统体检 C.脑CT D.临床表现 E.脑脊液检查 答案:D 7.患肢可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其肌 力是 A.I 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目的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