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军事参谋人员素质能力与谋略 (27)

军事参谋人员素质能力与谋略 (27)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 NO.3,2013

JOURNAL OF YUNNAN INSTITUTE OF SOCIALISM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383

党的十八大报告郑重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响亮口号,并进一步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军事文化软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总结归纳我军军事软实力建设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提升军事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充分发挥军事文化的智力支撑作用,催生军事人才创造力

在人与武器结合形成的战斗力方阵中,人始终是核心因素。军人科学文化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升,是战斗力提升的根本。军事人才的创新不可能自发产生,需要有创新文化的依托和指导,需要官兵在创新文化沐浴下的创造自觉。

毛泽东明确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自创立之日起,我军就十分重视提高广大官兵的文化水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开办列宁小学、夜校、识字班、俱乐部等,在士兵和工农群众中普遍开展识字运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延安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军政大学等一大批军政干部学校用以培养军事人才,对抗战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到解放战争后期,我军已初步构建了军队院校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指示:“鉴于人民解放军的指挥员、战斗员一般的文化水平太低的情况,为了要完成伟大的新任务,就必须提高全体指挥员、战斗员的文化科学与技术水平,并从军队中培养大批的从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必须在今后一个相当时期内着重学习文化,以提高文化为首要任务,使军队形成一个巨大的学校。”很快,全军开办了数百所文化速成学校,并且建立了大批机关干部补习学校。据统计,先后共有200余万指战员投人到文化学习之中,从而迅速提升了部队的文化素养。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针对军队大规模减少员额和国家经济建设急需人才的情况,适时提出了组织官兵学习科学文化,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倡议。全军举办了各种专业知识学习班、短训班和战士业余学校,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蓬勃开展起来。

江泽民同志主持军委工作后不久进一步指出:“迎接新的军事发展的挑战关键在人。没有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就无法掌握新的武器装备,无法创造和运用新的战法,也不能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人才培养是个长期任务,又是当务之急。”在培养军事人才的途径选择上,1999年11月,

江泽民在国防大学学员座谈会上提出“一靠实践,二靠学校”

两条途径。

胡锦涛同志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军队建设中,要把满足官兵的成才需求,促进官兵的全面发展作为军队建的重要目标取向。军委要求:注重发挥军事院培养军事人才的“主渠道”作用,发挥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加速器”作用,发挥任职培养军事人才的“助推器”作用,发挥国际交流培养军事人才的“高速路”作用,为提高军人文化素养、培育军事人才开辟了有效途径。

二、充分发挥军事文化的整合统摄作用,强化军事体系对抗力

军事制度文化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创制和施行军事制度和军事法律法规的有形成果及其价值取向和指导思想。先进的军事制度文化能够有效整合统摄各种军事资源,协调处理军队内外关系,从而强化军事体系对抗力。

我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逐步建立发展了适应人民战争需要的“正规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精兵强将协助国民党组织了国民革命军,并直接领导建立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等革命群众武装组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各革命根据地分别建立了主力红军、地方红军和赤卫军、游击队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进入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主力军、地方武装和民兵游击队相结合的武装力量;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了野战军、地方武装和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继续探索适应和平建设环境下武装力量体制,将传统的“三结合”体制发展成为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既可在平时满足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又能在战时充分发挥“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的优点。

党自缔造我军之日起,就注重吸收古今中外从严治军的经验,不断加强军队法制建设,并由此形成了有我军特色的军事法制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虽受条件所限,军事法制工作的体系化、规范化略有欠缺,但仍然在保障和促进革命战争的胜利、协调军队内外关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军法制工作逐渐成熟,健全了军事立法体制,建立了军事法律体系,加强了军事司法工作,壮大了军事法律服务队伍,开展了军事法学教育,还初创了法律战的理论研究工作,有力推进了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维护了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使军事法制文化的软实力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我军注重军事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历史经验

王志远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军事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并提升军队战斗力的能动因素。我军在党的领导下,历来高度重视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军事人才创造力、军事体系对抗力、军事谋略致胜力和武器装备的威慑与实战能力等核心军事文化软实力作用,并取得了军事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军事文化;军事文化软实力

作者简介:王志远(1973- ),男,河南巩义人,硕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军队政治工作学、中国近现代史。

中图分类号:E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3)03-0383-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 NO.3,2013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UNNAN INSTITUTE OF SOCIALISM384

军事外交是军事力量的特殊运用,是展现军队软实力

的重要舞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军重视发挥军事外交优势,

加强战略对话,营造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外部环境,在激

烈的国际竞争中变被动为主动,确保军事文化软实力建设

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军事外交工作

着眼于履行我军新的历史使命,紧紧抓住和平发展的战略

机遇期,全方位发展对外军事关系。近年来,我军开拓并

发展了与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军事交往,并积极参与

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组织开展中外联演

联训、国际救援、海上护航、联合国维和等涉外军事行动,

为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在

外军面前展示了我军的军事文化软实力。

三、充分发挥军事文化的思维创新作用,提升军事谋

略致胜力

没有先进军事理论指导的战争是盲目的。我军之所以

能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敌人,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充分发

挥先进军事理论、军事谋略等军事软实力的思维创新作用,

有效提升了军事谋略的致胜力。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汲取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创

造了以灵活机动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为特色的军事谋略文

化,在军事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凭着“打得赢就打,

打不赢就走”、“后发制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

犯我,我必犯人”、“有理、有利、有节”、“战略上的持久

战和战役上的速决战相结合”、“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等谋略思想,我军不仅做到了数量上的以少胜多,而且还

做到了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装备之敌。

邓小平吸收和借鉴了古代军事辩证法的精髓,着眼于

世界大势,对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

关系、武器和人的关系问题作了辩证分析,形成了独具特

色的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江泽民立足于高技术局部战争已经成为当代战争的基

本形态这个最大的军事斗争实际,牢牢把握如何在高技术

战争条件下“以劣胜优”这个我国军事谋略文化中的中心

课题,着力解决新形势下部队政治工作、军事工作、后勤

保障工作和国防科技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形成了

高技术局部战争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谋略文化观。

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观、

整体观和中国传统军事文化的“慎战观”、“不战而胜观”,

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这既是中国和平国际主义的再一

次宣示,也回击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既是对“新

安全观”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国家军事文化软实力高度自

信的展示。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胡锦涛还要

求我军主动适应世界军事变革趋势,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

革,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有效履行历史使命。

四、充分发挥军事文化的科技牵引作用,增强武器装

备的威慑与实战能力

军事文化软实力运用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始终保持强大的战争慑止能力,是军事软实力建设的最大

追求,而这种震慑力的重要来源就是精良的武器装备。

挖掘武器装备的军事威慑功能,可以实现其价值最大

化。武器装备的整体水平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因此,毛泽东主张改善武器装备,增强军队战斗力。即便

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我军武器装备还只能靠取之于敌,

以缴获为主的时候,毛泽东就已要求全军利用一切可能,

建立军事工业。这些都反映了毛泽东视武器装备为重要战

争致胜因素的思想。革命战争年代的22年间,我军的军事

工业在各大战略区遍地开花,规模由小变大,数量由少变多,

生产了大批武器装备,有力地保障了战争供给。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和国防与军

队建设的全面展开,毛泽东同志深化了对于武器装备军事

威慑性能问题的思考。毛泽东认为,只有达到世界先进水

平的高精尖武器,方能施行有效的军事威慑。我军只有掌

握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等核武器和空间武器,才能

威慑觊觎我之强敌,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为所欲为,才能

稳固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我

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

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

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这些关于武器

装备军事威慑功能的敏锐洞察和精辟见解,为新中国我军

的武器装备建设树立了奋斗目标,指明了发展方向。

邓小平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后,对国防科技发展十分重

视,相继提出“国防现代化”、“科研要走在前面”、“加速

改进军队的装备”等重要思想。在他的直接关心和领导下,

我军通过促进预先研究和型号研制的有机衔接,重点突破

关键技术,在武器装备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军委确立以打赢现代技术特

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基点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军队科研部门和国防科技工

业部门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加快武器装备建设步伐,

强调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坚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

化为主导,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在武器装备的

研发上,坚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有所为有所不为,在

最关键的领域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近年来,我军积极参

加涉外庆典、联合军演、海外护航等大型军事活动,一大

批科技含量高的武器装备既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又得到了

难得的接近实战环境的检验。

我军还特别重视通过阅兵这种特殊的军事文化形式,

展现武器装备特别是高科技武器装备,以此达到威慑的效

果。威慑理论认为,威慑效果=实力+动用实力的决心+

威慑信息的有效传达。阅兵,恰恰可以将威慑三要素完美

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1949年开国大典到

1959年国庆10周年,共举行阅兵11次。特别是1984年

举行的国庆35周年阅兵、1999年举行的国庆50周年阅兵

和2009年举行的国庆60周年大阅兵,每次都展示了大批

中国自主研制的高科技武器装备,向世界展示中国军队“威

武之师”的强大威慑力量。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M].毛泽东选集(第

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011页.

[2] 毛泽东.军委关于在军队中实施文化教育的指示[M].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88页.

[3] 江泽民.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迎接世界军事发展的挑

战[M].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

612页.

[4]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M].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

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7页.

责任编辑:雷 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