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Pyp超学科主题课程

Pyp超学科主题课程

Pyp超学科主题课程
Pyp超学科主题课程

小学语文主题统整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语文主题统整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语文统整的意义: 1、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过去语文教学的模式是以“篇”为单位的,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站在宏观的位置上来预设一节课的学习重点,教学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以至于“篇”和“组”严重脱节。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是零星的,杂乱的,因而造成长期以来“花时多收效低”的现状。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每个专题中的课文都洋溢着时代气息、充满着童真童趣、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这样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总指导思想。但如果课程标准变了,教材变了,而我们教学的思路没有改变,仍然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那么课程教材再先进,新课程带来的变革将是浮光掠影。 2、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突现,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听说读写空间,但大多数的课堂上,学生只是在某些学习环节中拥有小小的自主,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没有获得真正的学习自主权。 “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如何走出传统备课与教学的局限?怎样以整体的思想整合文本等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在新课程实施的困惑里,尝试通过整体教学,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整体创设的目标中。语文统整的目标:协同、高效、乐学。 语文统整的方法 1、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课程统整”绝不是内容上的叠加。所谓“统整”其实是“统筹”与“整理”,其核心是立足教材,确立目标,合理运用,有序呈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因此教师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我们的这次研究正是打破了这种一课一课、一成不变的教学顺序和每一课学习字词、了解内容、理解中心的惯有教学程序,改变了以往对每一课平均使力的做法,转而对整个单元的课文甚至是整册书的重新布局、调整。 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训练目标和训练重点,而单元内不同课文又各显风格与特色,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逻辑结构序列。因此打破传统的课课教学模式,从单元思想出发实施“单元统整教学”成了我们语文组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单元统整教学”采用整组单元块状结构进行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空间。 就以人教版三年级小学语文来谈谈:思路是“单元统整教学”即以主题型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链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教学。内容是依托教科书,打乱了原来的课题顺序,经过研讨重编了八个单元的单元主题,以1、丰富的课余生活;2、壮丽的祖国山河;3、智慧故事;4、秋景.秋思;5、名人故事;6、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7、可爱的动物;8、故事荟萃为学习内容的新主题,在此主题的引导下,或增或减相关的课文。

STEAM理念下课程统整案例剖析——以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树荫”为例

STEAM理念下课程统整案例剖析——以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 “树荫”为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重视领域之间、目标之 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STEAM教育模式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的综合,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强调学生通过综合运用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并 从中获得全面的提升。通俗地讲也就是“课程统整”,其实质是一种课程设计,强调知识与生 活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联结。其中,跨学科性和整合性是STEAM教育理论的两大属性。 本文试图以中班主题活动“树荫”为例,将STEAM理念真正贯彻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社会实践中、家园沟通中,探索幼儿园生成课程的新模式。 一、观察幼儿活动,捕捉STEAM契机 6月,随着我园主题课程的开展,中班语言的教学进度进度到下学期的第五主题“快乐的夏天”。本主题围绕“夏天”这个主题词开展,而夏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有其特殊的天气特 征与自然景象。在晨间谈话中,我与幼儿一起讨论了“天热了,户外活动中怎样让自己两块一些”的话题,孩子们畅所欲言,喝水、防晒、休息都是比较常规的答案,突然有孩子说可以躲到“树荫”下休息,孩子用了“躲”这个字,并且“树荫”这个词也用得非常准确……在这样的谈话中,我们开始了语言活动《树荫》。这是一节语言课,目标以“理解故事、讲述故事情节;能根据故事中树荫位置的变化和太阳的关系,大胆讲述自己的认识并积极参与讨论”为主。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树荫会不断地变化位置,小熊不知道原因,孩子们也不知道原因,直到最后也没有也没能钉住“树荫”。孩子觉得很奇怪,纷纷向我询问原因。我知道,这 个时候孩子探索的敏感点来了。为了解决孩子们的疑惑,解决“树荫”会跑的问题,开启了师 幼共同探寻“树荫”的相关话题,这里我把它阐述为发现STEAM教育机会。 这其实是由儿童喜爱探究的天性决定的,在他们眼里,任何事都有可能会成为新奇有趣的事,教师应学会识别、抓取幼儿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兴趣、爱好,通过提供机会和条件,支持幼 儿去探索与发现,从而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了指南中对幼儿教师身份的 界定——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二、建立问题清单,开展STEAM架构 关于“树荫”这个话题,孩子们延伸出来了科学、社会、语言、健康等多个领域的探索需求, 我想这也正是STEAM理念的精神所在。由语言活动《树荫》从而萌发出探索“树荫”的系列课 程和活动。这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需要综合运用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自主动手实 践与参与,去完成项目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孩子们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小组分工合作,完成STEAM探究 真正的STEAM课程是容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的综合性课程,而对“树荫”的探索,涉及到了幼儿五大领域中的多个多个领域,我们将多个问题融入到各个领域中去,创造有意 义的学习经历,让幼儿在兴趣的指引下进行主动探索,体会自然的乐趣和知识学习的意义。 在列出了若干问题后,我(教育者)在孩子们思维框架的基础上,为孩子们挖掘了指南中的 对照目标,并进行了系统的课程架构。其中包括主题课程的、区域的、社会实践的以及家园 合作。我通过与幼儿讨论,将班级幼儿进行了分组,共分成了四个小:课程组、区域组、社 会实践组以及家园联系组,每组4-5名幼儿。我们班级的几位教师则成为各个小组的一员, 为孩子们提供服务和支持。

艺术教育特色小学的课程统整

艺术教育特色小学的课程统整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课程统整就是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紧密结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课程学科属性、学习规律及方法进行统整。统整方式包括按学科进行课程统整,从参与者的角度进行课程统整,以及按实施方式进行课程统整。课程统整能有效促进艺术教育特色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巩固和发展学校的特色教育。 统整(Integration)一词源自拉丁文integrare,意指“使其完全、圆满”,或指“透过构成部分或要素的添加与安排,使其成为一种更完整、和谐或统合的存在或实体”。将统整的概念应用到教育上,并不是新鲜的创举,以往中小学课程中的团体活动和生活教育都体现统整的精神。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及办学的方向性,自主选择个性化的发展模式,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独特理念引领办学方向,形成各自的教育特色,完成各自的课程统整。 南京市艺术小学(南京小红花艺术团)是一所团校

合一的全日制公办学校(简称“小红花”),创办于1957年,是全国首创的集文化教育、艺术教育与舞台表演于一体的少儿艺术学校。下面以该校为例来谈谈艺术教育特色小学的课程统整。 一、课程结构设计的基本思路 1.将学校的课程体系纳入整个学校的发展规划 学校的课程体系是整个学校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统整工作,应该纳入整个学校的发展规划。艺术特色学校的课程体系在整个学校发展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中。“小红花”的办学理念是:“和谐教育,艺术修身,为每一个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素质基础。” 2.适切地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 学校课程要涵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使这三个层次的课程相互结合成为一个有序而高效的整体,因此艺术特色学校的课程结构设计必须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小红花”的课程体系基本是以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只是结合进来。 3.在课程结构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局限性 其一,人的发展是有局限性的。小学六年的学习

大德育观下的德育课程统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819104974.html, 大德育观下的德育课程统整 作者:陈小莹 来源:《天津教育·上》2019年第11期 【摘 ;要】品德教育要树立“大德育观”,学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德育资源,社会、学校、家庭都应充分利用起来。而作为学校德育管理的重要部门——德育处,必须广泛利用有利条件,整体设计、统筹规划,以大德育观为背景,开展德育课程资源统整,以此整体推进德育。 【关键词】统整:家校合作活动;社区活动 课标指出,品德教育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品德教育活动性的特点要求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呈现的主要形态是儿童直接参与各种主题活动或其他实践活动,从而使儿童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德性。目前品德教学因多数学校安排的授课教师都是兼职教师,有的虽身兼班主任,但更多将精力放在了语数英等主要学科教学上,品德课程教学时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的情况时有发生,更谈不上精心设计开展多样的德育活动。而品德学科活动性的特点,则需要设计更多丰富的活动,因此,如果仅仅局限于原有教材和课堂教学,则往往事倍功半,须知教材仅仅是辅助,它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重要案例,但更需要教师善于运用教材,并突破教材整合更多现有资源,创设更多体验活动,为学生的德性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与契机。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认为学校德育管理部门应广泛利用有利条件,整体设计、统筹规划,以大德育观为背景,开展德育课程资源统整,以此整体推进德育。所谓“大德育观”即“时时处处皆德育”,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德育资源,社会、学校、家庭均可充分利用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与品德学科相应的德育活动内容就宽泛多了。 一、品德课程与学校主题德育活动的统整 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德育活动,若将主题德育活动与品德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使课堂教学延申至课外,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将课内课外融于一体,必能进一步提高德育有效性。当然,活动设计必须站在一定高度进行,这也对德育部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对品德课程标准与所有年级的品德教材、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与把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有《试种一粒籽》一课,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在种植种子萌芽的过程中,去感受发现生命的神奇和不可思议,这样的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世界的愿望。通常,教师会布置学生尝试种植,但后续的种植情况可能就因不同教师的精力以及学生的注意力持久与责任心而呈现出情况不一了。而此教学内容如果可以与学校主题德育活动结合,在德育部门主导下,必会呈现出更为有效持久的教育效果。

“课程统整”,这又是一个新名词

课程统整之我见 钱焱 “课程统整”,这又是一个新名词。 5月8日到9日的一天半时间里,我们在溧阳实小省基地活动中,耳边反复响起的就是这个名词。在各校的理念阐述活动中;在各类学科的教学展示过程中;在研讨沙龙活动中;在专家博士的主题讲座中,我们看到听到了很多对这个名词的生动的语言和肢体阐述。有人质疑,有人认同,也有人不知可否。然而,就我本人而言,这个名词却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因为,很多年以来,我在我的教学中一直沿用着这样的方式,只是当时并不知道这个叫“课程统整”,我一直喜欢叫它“系列研究”。经常是在学习一个音乐的时候,我会延伸拓展出很多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学习内容。此次溧阳之行,只为了确认我的这一理念,并给它一个崭新的头衔:课程统整! 其实,我个人认为在本次活动中,最让人信服的是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的研究员万伟博士的一个观点: “统整”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一种认知的方式,是要善于抓住总体和基本的问题,并在这个框架内进行局部的认识。统整课程是弥补而非取代分科课程。 这是一个客观的观点,不是一边倒的“砍伐式”研究。很多时候很多人习惯在一个新事物出现后就急切地要将以前的种种都砍掉,好像这样才算是跟上时代的步伐了。岂不知,盲目的行为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是致命的打击。比如:2001年开始实行“新课程理念”,激动的部分专家楞是要去除掉音乐课堂中的“双基教学”,不用练声,也不许唱歌谱,一味地只要孩子开心快乐,甚至连必要的一些知识类和德育类的语言也不能出现在课堂上,要隐喻,要“润物细无声”!而几年下来,孩子们连最基本的几个音都唱不准,声音的音色、音乐知识的掌握就更不用说了,一问三不知。这就是偏激!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跟风,没有自己对本学科课程本质的理解,最终导致的是自己走上教学的“悬崖钢丝绳”。而对于这一批学生来说,便是人生中的一大遗憾! 记得在05、06年学校开始要求进行“校本课程”研究时,我选择的便是“音乐鉴赏”课程。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学生在选修我的这一课程时,能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