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隋唐社会生活

隋唐社会生活

隋唐社会生活
隋唐社会生活

隋唐人的社会生活

以往的历史学有一个问题,过于注重政治史、制度史,换句话说我们以往的历史是官方的历史,帝王将相和英雄人物的历史,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史研究在中国大陆开始蓬勃发展,比如宗教问题、家庭问题、女性问题、城市乡村,包括衣食住行、医疗、娱乐等等,这些都进入了史学研究者的视线,这和以往就不一样了,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体现了人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个问题不光是在中国存在,在西方的历史上也同样存在,比如在19世纪的时候,有一个法国的历史学家叫米什列,他在《法兰西史》的序言当中抨击过去历史学的缺陷:第一,在物质方面,它只看到人的出身和地位,看不到地理、气候、食物对人的影响;第二,在精神方面,他只谈君主和政治行为,而忽视了观念、习俗以及民族灵魂的内在作用。这样的缺陷在中国同样存在,就像梁启超所说的,我们原先的二十四史说白了就是二十四家史,二十四个王朝的家史。

到了20世纪,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颇深的法国年鉴学派代表性人物布罗代尔(二战时期,他是个老兵,在战争当中被德国俘虏了关进战俘营,一关就是五年,他在战俘营中写成了他的代表作《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947年拿这个文章作为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在《历史与社会科学:长时段》中将历史时间划分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所谓短时段(又称“事件”、“政治时间”,这颠覆了以往的观念),主要指的是突发的现象,如动荡、战争、地震等这些在我们眼里重大无比的事情,在他眼里都是小事一桩,对历史起到的作用都是临时的、短期的;所谓中时段(又称“局势”或“社会时间”),是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变化并可形成一定周期和

结构的现象,如人口消长、物价升降、生产增减等这些现象,他认为这些现象对历史有直接的作用,但是他认为真正对历史有深远影响的应该是长时段,所谓长时段(“结构”或“自然时间”)主要指中长期不变和变化极慢的现象,如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组织、思想传统等,这些东西他认为是对历史构成最深刻影响的最底层的因素,所以它不重视所谓短时段现象,他更重视中时段和长时段现象,这就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观念,有人后来那拿法国年鉴学派的学生开玩笑,说法国年鉴学派的学生的特点是这样的,他可以把历史上某一个年份面包的价格倒背如流,但不知道那年的国王是谁。因为他们并不重视这些所谓的政治事件,他们只重视地理环境、生产、人口等这些问题对历史的影响。当然了关于法国年鉴学派的这些观点,你认为正确与否那是见仁见智的事,我列举法国年鉴学派是想告诉大家,最起码有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社会生活比英雄人物更重要,决定历史发展的不是刘邦项羽而是普罗大众。所以我们这门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讲述隋唐的社会生活给大家勾勒一幅隋唐的全景画卷,让大家看一看我们中国在中古时段有哪些中长时段的历史要素,让我们一起去体会隋唐人的所思所为产生的背景,用了解之同情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你怎么知道那个时代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不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那个蝴蝶翅膀?

我们这门课将要涉及隋唐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生活、医疗养生、游戏娱乐、节假日等等,都是我们要关注的内容。我们相信这些社会生活的点滴能够折射时代的特色。

这门课不是戏说,绝对没有虚假的成分,历史学讲究一个老实的态度,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我们这门课的史料当然首先要依靠正史,但是大家也

知道正史有个毛病,它的官方的历史,主要是政治史,所以社会生活史的史料在里面有不少,但是相对来讲比较细碎、比较片段化、比较零碎,需要仔细的把它搜罗出来,这是一个,此外,唐代有很多文人,所以唐代有大量的笔记小说、诗词,这也是我们史料的重要来源,还有一个来源就是敦煌藏经洞,1900年发现的,里面大约有6万卷的文书,这些也是我们研究社会生活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史料,此外还有吐鲁番文书、还有大量的出土的墓志铭、碑刻,也是我们研究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史料来源。当然了,我们同时也会借鉴大量的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

本门课可能存在的缺陷,有人听说社会生活史一定很高兴,心想能不能讲一些唐代女子谈恋爱的故事,对不起,我们拿不到这样详细的史料的,因为唐代的史料真的不如宋代丰富,虽然印刷术发明于唐代,但是蓬勃发展是宋代的事情,宋代以后的史料很丰富,相对而言唐代的史料比较少,有关社会生活的史料就更少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对社会生活做一个比较概括性的描述,可能会缺乏深入的细节性的描绘,这一点请大家谅解。

在这儿我们不能不提一下陈寅恪先生,陈寅恪所说的了解之同情,在我看来,是陈寅恪史学方法论当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什么叫“了解之同情”,这是治史的一种大境界,它的意思是说古人怎么思维,怎样作为,你必须站在古人的角度明白他的所作所为,他作为的深刻的思想动机究竟是什么,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为什么?你要读的多少书,神游冥思,要考虑多少因素,你才能象一个唐人一样去思考,这一点非常难,所以陈寅恪先生倡导要用了解之同情来看待古史,这一点非常重要,也对我们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们这门课因为课时所限所以可能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但是我们多少

靠近一点了解之同情。

第一讲隋唐的城市生活

(唐代城市特点:隋唐拥有一批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例如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广州等。城市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城市规模大,人口众多,多种文化并存,政治型城市占据主流。商品经济经历由不发达到发达的转变过程。)首先我们说一下唐代城市的特点,隋唐时期,中国拥有一大批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城市,例如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广州等,这些都是在当时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在当时世界上能够跟长安、洛阳相比美的城市也不多,而唐代的城市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比如城市规模大,人口众多,多种文化并存,大家知道唐代文化有一个特点是兼容并蓄,是多元文化,这个跟后来的封闭的明清时代不一样,他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而且还有一个特色,不仅是唐代,中国古代城市都差不多几乎都是政治型城市,这和西方不一样,我们知道西方尤其是中世纪后期以来,很多城市是由自由民组成的商业城市,政治型城市的建立、发展乃至消亡都是受到了政治因素的直接作用,隋唐的城市都是这样的,而且在隋唐的城市中,我么看到商品经济经历了一个由不发达到发达的转变历程,这是当时城市的一个特点。

唐代地方行政体制:唐代实行州县两级制。州长官称刺史,有时州改称郡,郡长官称太守。沿边及紧要地区还设有都督府,掌管军事。县长官称县令,各州往往会以下辖某县城为治所。长安、洛阳是首都(上都)和东都,最多时唐代曾经出现过五都:首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并州、中都蒲州、南都,安史之乱时曾以凤翔为西京。由于史料缺乏,我们今天描述城市生活

主要以长安城为主,我们对长安做一个背景介绍,今天的西安就是长安,西安地区作为首都的历史非常悠久,长安这个名字出现则较晚,始于汉高祖刘邦,汉代长安城位于今天西安市未央区。隋文帝时期,由于汉代长安城宫室凋敝,而且地下水受生活污水长期污染,“水皆咸卤”(《隋书》卷七八《庾季才传》),所以选择旧长安城东南方向修建了新的长安城,始称大兴,但是人们还是叫她长安。

【K12学习】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教案

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 (二)、农业发展特点: 、江南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2、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农田水利灌溉的发展 4、农具的改进:筒车、曲辕犁、钢刃铁农具 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三)、手工业发展特点: 、手工业类型: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农民家庭手工业 2、手工业发展特点:产地广、规模大、分工细、产量和品种多、技艺高 (四)、商业发展繁荣:交通发达、货币统一、市场发达、商人队伍庞大 (五)、城市的兴旺:1、长安、洛阳 2、扬州、成都 3、汴州、广州 二、能力培养目标:

(一)、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对比学习,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及成就,培养其归纳、对比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通过指导学生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以及农业、手工业发展与商业繁荣和城市兴旺关系的分析,加强学生对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认识,帮助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一)、通过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稳定市场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前提条件。 (二)、通过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成就以及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并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起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为什么说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 说明:每一节教材的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它所要阐述的中心问题。它与知识要点之间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每一个知识要点都是为了说明重点而设计的。本节教材所阐述

第5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第5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1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2决策的合理性3 科举制的影响4 地方行政管理体系5 监察制度的影响6综合7 一、选择题 1.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设立三长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解析:A“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 2.(2019·广东湛江一模)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

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 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 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 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 解析:B宗室外戚代表皇权势力,在西晋和南朝还有一定实力,东晋则势力衰微;世家大族代表门阀势力,在两晋南朝势力强大,尤其是东晋。两者在官僚体系中比例的变化反映了两种政治势力斗争激烈,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僚的来源,并不涉及官僚的任命,材料无法说明官僚体系遭到破坏,A项错误。皇权势力存在反复,不能说明“衰微”,C 项片面。门阀势力在南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衰落的迹象,唐朝后期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历史进步,D项错误。 3.(2019·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 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 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 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 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 解析:B材料“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说明参与

我国隋唐时期古建筑特点

我国隋唐时期古建筑特点 2009-10-21 20:36:28|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我国隋唐时期古建筑特点(一 标签:铺作东大殿斗拱含元殿鉴真日本旅游分类:仿唐古建筑隋历史背景:隋代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使我国迎来了又一次复兴;隋文帝后期与隋炀帝前期,国家富足强盛,社会空前繁荣。唐代的各种法制法令、行政机构设置、军队编制等无一不承隋制,就连辉煌的唐长安城,也是承继了隋代的大兴城。隋代开挖的北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迄北京,跨长江黄河,长约2500 公里,成为 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地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交流,唐代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条大运河。 隋代建筑可以说是南北朝建筑向唐代建筑的转变的一个过渡,它的斗拱还比较简单,鸱尾形象较唐代建筑 清瘦,但建筑的整体形象已变得饱满起来。 到了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一个让后人可以自敖的朝代。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泽被东西,独领风骚。我唐都长安,那时是世界上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当时有位从西方来华学习的“梵僧”写诗道:“愿身长在中华国,生生得见五台山”。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其总体格局,也是在隋唐时期完成的。唐文化对东亚各国,尤其是对日本的影响更为突出,例如今天在日本被尊为“正统”的“和样” 建筑,即是唐代风格。唐代的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 唐长安城明德门复原图 唐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建成,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长安城中“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宫苑相连,街坊纵横,规整方正,布局合理,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唐长安城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组成。宫城和皇城在外郭城北部的中间,宫城在北,皇城在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南方。城墙厚度一般为12 米左右,现仅有很少残存。在城门处的墙面原砌有砖壁. 城墙有壕沟环绕一周。宫城周长公里多,其中部为太极宫、太极殿,是皇帝为理国务的正衙所在。皇城东西宽与宫城相等,周长为公里。其南沿正中为朱雀门,向南为朱雀大街,是整个长安城的中轴线。皇城是中央各个衙署的所在地。长安内城有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街面宽阔,其中最大的朱雀大街宽达150 至155 米,颇为壮观。城内共划成110 个坊,布局十分规整。街道两边树木成行,城内还有四条渠道流经,供应用水。长安城除了宫内的皇家圃苑,还有著名的风景区曲江池,为这个繁华、喧闹的大唐帝国的首都,平添了几分秀色。考古研究者在对城址进行了探测之后,发掘了大明宫、兴庆宫和青龙寺、西明寺等几处重要遗址。 上:唐大明宫玄武门复原图下:某影视城中的仿 唐城门

高一历史: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教案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Social and economic prosperity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历史:4.5《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教案(3)(旧人教版高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 (二)、农业发展特点: 1、江南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2、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农田水利灌溉的发展 4、农具的改进:筒车、曲辕犁、钢刃铁农具 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三)、手工业发展特点: 1、手工业类型: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农民家庭手工业 2、手工业发展特点:产地广、规模大、分工细、产量和品种多、技艺高

(四)、商业发展繁荣:交通发达、货币统一、市场发达、商人队伍庞大 (五)、城市的兴旺:1、长安、洛阳2、扬州、成都3、汴州、广州 二、能力培养目标: (一)、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对比学习,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及成就,培养其归纳、对比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通过指导学生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以及农业、手工业发展与商业繁荣和城市兴旺关系的分析,加强学生对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认识,培养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一)、通过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稳定市场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前提条件。 (二)、通过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成就以及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并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起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广东汕头期末)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 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说明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到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提到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9·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解析少数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大举南迁,农业经济会造成土地过度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发展畜牧业,可退耕还牧,恢复生态环境,故选D项。 答案 D 3.(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技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 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 解析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说明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选D项。 答案 D

最新2020年高考历史考点解析版:隋唐时期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隋唐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1、隋唐时期的政治:三省六部制 2、隋唐时期的经济 3、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三教合一 4、唐太宗 复习建议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段非常重要时期,考点主要集中在政治制度方面,以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完善阶段,同时经济方面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唐文化也是不错的出题角度。 知识清单 隋唐时期 时间隋(581~618年),唐(618~907年) 总体时代特 征 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政治 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 以①制和②制为代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完善时期。 经济以唐太宗为代表的统治者采取③、劝课农桑的措施,使经济繁荣,礼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明显的发展。 文化 隋唐时期以④、⑤为代表的科技世界领先;哲学、宗教兴盛;文学艺术全面辉煌; 唐文化泽被后世,促进了亚洲乃至全世界文明的进步。 参考答案: ①三省六部,②科举,③轻徭薄赋,④雕版印刷,⑤火药 考点聚焦 考点一、隋唐时期的政治 (一)三省六部制 1.内容: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如图所示:

2.特点: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3.作用:提高办事效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割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有利于集思广益,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后代基本沿用。 (二)科举制 1.创立和完善: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继续完善,提高进士科的地位。 武则天——首创殿试,开创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2.评价: 进步性——①冲破特权,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的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沿用。 局限性——忽视实用性学问的研究,科技发展受到影响。 (三)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 (1)背景: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 (3)出现原因: ①政治:选举贤能,虚心纳谏;制定《唐律》(仁义为本,刑罚为末)。 ②经济:本着“存百姓”的民本思想,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 ③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

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 隋唐 魏晋至隋唐(220~907 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北朝时期的政治:(1)三省制。(2)九品中正制度。(3)北魏孝文帝改革*。 2.唐朝的政治:(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2)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3)科举制与监察制度。 (4)唐太宗*。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 考点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 审议和执行。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考点二 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考点三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四 选修部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1)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③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④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内容

第四单元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知识结构:见《导与练》 ●课堂讨论与思考: 1.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如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后期又实行了相对合理的两税法。 (3)、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 (4)、交通发达,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5)、各族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6)、继承了前代成就 (7)、科技的进步 2、隋唐时期江南圩田和开垦荒地的现象很多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评价这种现象?从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原因:(1)、隋唐的大一统,人口增长; (2)、安史之乱后,北民南迁; (3)、土地兼并剧烈,贫苦农民为生活所迫,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影响:积极:一方面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了条件; 消极:另一方面,围湖造田影响河道的治理和疏通,向山要田易致水土流失,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 启示:经济开发,应运用先进的生产力;注意人与自然和谐,保护自然生态平衡;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人口增长率与土地的承受力之间的关系等。 3、隋唐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和原因有哪些?隋唐时期江南农业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 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农业:土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农田灌溉发展和农具改进,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超过了六朝总和,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便于水田耕作。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南方的手工业和商业逐步繁荣起来,特别是扬州在唐后期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发展原因有:北方长期战乱,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大规模南迁;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外商路的变化推动了南方对外贸易的发展。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存在问题: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环境有所影响 4、瓷器和中国在英文中同为“China”,这说明瓷器在世界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请思考:(1)、从原始社会到唐朝,陶瓷技术是怎样不断推陈出新的? (2)、陶瓷品种不断创新的原因是什么? (3)、陶瓷在古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如何? 推陈出新:(1)、原始社会已有彩陶、黑陶、白陶,其中白陶为我国以后瓷器的出现打下基础; (2)、商周时期原始陶瓷的出现是我国制瓷史上的一次飞跃; (3)、魏晋南北朝南方盛产青瓷,北方白瓷的产生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4)、唐朝出现三彩瓷和秘色瓷,唐三彩的出现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创新原因:(1)、是古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结果,也是工艺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2)、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 (3)、对外贸易发展与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4)、劳动人民的积极创造与聪明智慧

隋唐时期的中国建筑(上)

隋唐时期的中国建筑 隋唐时期的中国文明 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的形态和特征都是在隋唐时期发展成熟的,隋唐之后又有一些变化和完善。隋唐不仅对建筑史很重要,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都很重要。今天的很多习俗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从隋唐时期的中国的地图,可以看到它跟周边地区的关系。 隋时期全图 隋(公元581-公元618)是一个很短暂的朝代,只有38年。但是隋跟秦很像,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它的能量极大,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非常深刻。隋朝的统一结束了南北朝以来长达285年的战乱和分裂,重新统一了国家。隋文帝统一中国以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休养生息,他自己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如他的衣服都比较短,衣服旧了破了就补一补,他的这种带头示范的作用,给民众有一种修养生息恢复的机会。因为经历了将近三百年的战乱,

他的这种努力是有效的。其次在官制上也进行了改革。比如“九品十八班”,把原来的三公制度做了改革,形成了一系列的新的法律体系,这些就成为以后中国社会长期研究的一些法律的基本的框架。他还从年轻的学子中来选择优秀人才进入朝廷工作,科举制度是从这儿开始的。另外隋是一个很重视农业的朝代。它认为农业是根本。为了休养生息,一些政策都是扶持农业,而对工商业者采取比较压制的态度。比如它有个规定:从事手工艺者、商人永远不能被选进朝廷来做官。隋代在工艺技术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如造船,隋能造很大的军舰,军舰上能容八百名战士,这在当时来说是很大的战舰了。 五牙大舰复原模型 他们还能做一些可以移动、组合的建筑,如有一个建筑叫“观风行殿”,上面可以容卫士数百人,它可分成几块、几个单元推着跑,然后又拼到一块变成一个完整的建筑。还曾经造“六合城”,也是组装的,到了要打仗的地方扎下阵脚以后,可以很快地把城拼合起来,这都是隋的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另外发明了重要的雕版印刷。这个时期开始,很多的著作、佛经、文件,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考纲要求】 (1)知道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 )以大运河、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知道文成公主入藏;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一、.科举制度 1. 概念:科举制度指从隋唐到清朝的封建王朝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 以______________ 作为选官的标准和原则。 2. 诞生 (1)____________ 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 (2) ________ 时开设进士科,我国的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3. 完善(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科目有明经、进士。) (1)_____ 时大大地扩充国子学规模国学、扩建学舍、增加学员;进士科第一名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 ____________ 时开创________ 和。 (3)_____ 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这一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_______________ ) 4?僵化 明清时期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举制演 变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5. 废除 ____________________ (1905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 6. 影响: (1)、积极影响:科举制度使_____________ 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改善了用 人制度;_______________ 的权利从地方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 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2)、消极影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忽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问,同时也阻碍了我 国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发展。 【易错易混】科举制产生于隋文帝时期,在隋炀帝时期正式形成。 相关史料图片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二、大运河大运河 (1 )目的:为了加强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对 全国的统治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皇帝: (3)路线:以__________________ 为中心,北达___________________ (今北京),南至 (杭州),是古代世界史上最长的运河。 (4 )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交流。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促进南北经 济交流,巩固国家统一局面。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六)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解析版

课时检测(六)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解析:选 D 根据材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并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D项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A项错误;B项表述绝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C项错误。 2.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许下招揽民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组织屯田( ) A.解决了北方的饥荒问题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C.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新D.推进了北方的统一进程 解析:选D 据题干可知,曹操组织屯田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力增强,从而推进了北方的统一,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3.(2019·宜昌调研)下图为甘肃出土的犁地画像砖,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 A.春秋北方农业的进步B.西汉中原农耕经济的繁荣 C.东汉江南地区的开发D.魏晋河西走廊农耕的发展 解析:选D 根据题干图为甘肃出土犁地画像砖,且图中信息为一人一牛耕作技术,魏晋的河西走廊可能性最大,故选D项;这种技术在汉代以后才大规模使用,故A项错误;因为材料所提供的出土文物来自甘肃,故B、C两项错误。 4.(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道教在唐代的发展

道教在唐代的发展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影响力和规模却一直以来不如佛教。这和统治者的政策当然是有很大关系的,到了唐代,李氏皇族奉道祖老子李耳为先,对道教实施了一定的扶植,道教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一】道教的历史发展 道教一直以来都奉老子为祖,即先秦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中道家的创始人——李耳。但事实上,作为一种宗教,道教的出现相对要晚得多。 公元2世纪时,道教第一位“天师”——张道陵,在四川创立“五斗米道”,其后的张鲁、张角等人都是其中的知名人物。但不得不承认,此时的道教仍缺乏严格的教义,多带有蒙昧的迷信色彩,组织也较为混乱。而它的竞争者,佛教则拥有着严格的教义,而且拥有着以寺庙为核心的严格组织。 到了北魏统治时期,中国北方出现了一个改良的道教,它的创始人是寇谦,经过上清派、灵宝派道士的推演,此时道教已形成了整套的仪范和程式:三斋、九斋、十二斋。在这个时期,道教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北朝统治者的支持,因为相对而言,道教的发展需要的财力支持更少,不像佛教,随处可见富丽堂皇的大寺庙。佛教的过度发展终于招致了统治者的嫉恨,北周武帝时,就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而同时期的道教则还有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道士陶弘景还编撰了著名的《真灵位业图》,这是道教的第一部神仙谱系,对道教的意义重大。 到了隋朝,道教的地位有所降低,因为隋朝的宗教格局基本上是以佛教为支撑的,而道教的影响甚微。隋炀帝在长安兴建了120个佛寺,而道观只有10个。 【二】为何崇道 隋末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乱世,豪杰四起,英雄辈出,逐鹿中原。 李渊,起兵于太原,据陈寅恪先生考证,李氏也是陇西贵族的其中一脉。乍一看出身并不卑微,但事实上,在结束了五胡乱华的乱世之后,汉族人对少数民族的排斥情绪还是比较大的,而李渊一族就带有鲜卑的血统。即便不是这样,历代统治者在掌握政权以后,也都会为自己的出身添上一笔神话的色彩。在这种背景下,唐代的统治者们为自己找到了老子这一高贵的祖先。 其实选择道家的原因很多,并不止这一条:隋末的战争中,李渊就很好地利用了道教的符谶来使自己显得更顺天意;相对佛教,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是更好的意识形态。另外,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陈寅恪先生也提到了北朝文化对唐的影响,而北朝的统治者大多都还是倾向于道教的。 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渊把儒、释、道三教代表人物召集在一起,令之论议。史载,李渊对这一次论议的评价是“三教虽异,善归一揆”,但事实上,整个唐朝,除却武则天当政时期,都还是推崇道教的。 【三】国教 唐朝道教的地位在很多地方有表现: 1、管理机构。唐代对宗教事务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道士隶属宗正寺,而僧

隋唐时中国宗教政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290408.html, 隋唐时中国宗教政策 作者:李修真 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5年第03期 导引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历史上每个朝代有主要思想的宗教信仰。通过这小论文来要研究各朝代流行的宗教有什么。我要研究那朝代兴起那宗教的一些背景是什么样的。 1.隋时期中国宗教背景 隋朝的宗教政策:佛道并用。当时,在长期分裂战乱的社会环境中,汉代那种儒术独尊的态势不复存在;而由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发展的道教,经过南北朝时期的改造充实后已经羽毛渐丰,并成为维护王权统治的工具;佛教亦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交流在华夏大地扎下了根,且已显露头角。[1]鉴于当时儒学衰败,道统不继,隋文帝不得不在倡导儒学的同时,更 借重佛、道二教来实行精神文化控制。这样的政策也对北齐、北周在北方宗教氛围浓郁、信教人口较多的社会环境中实行或者企图灭佛或者企图灭道的宗教政策的一种纠偏。文帝复行二教,正可以收买人心,安定国政。[2]《随书。高祖上》和《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乙载,隋文 帝杨坚是西魏大统七年(541)在尼姑庵中出生的,13岁以前一直由尼姑智仙抚养。在世界观形成的最重要的少年时代他生活在佛寺中不能不受很深的佛教影响。 2.唐代宗教背景 1)唐代佛教兴起的背景 唐初承袭隋朝旧制,在鸿胪寺设置崇玄署,管理僧、道事务,长官由俗官担任。鸿胪寺是掌管“宾客及凶仪之事”的机构,这与李唐皇室尊老子为本家的政治态度不相适应,所以,唐高宗(649-683在位)将道教划归管理皇家亲属务的宗正寺管理,幹封元年(666),“敕道士录宗正寺,仍立位在亲王之次”。这种佛道二教管理机构的分置和变化,无疑有扬道抑佛的意图。[3]周武代唐,武则天(684-705)推崇佛教。694年“天下僧、尼录词部”。唐玄宗(705-710在位)即位以后,掀起第二次崇道高潮,开元二十五年(737)令,恢复了高宗时道士、 女冠录于宗正寺的作法。代宗(762-779在位)崇尚佛教,委任功德使者渐多,并增加了总管僧尼帐籍等事务。德宗(779-805在位)即位后,因功德使与词部职权冲突,敕旨内外功德使并停,僧尼悉数归词部。[4]武宗(840-845在位)贬低排斥佛教。道教管理则基本上无变动。唐代中央宗教管理体制屡有变动,大致来说,经历了一个从僧道共管到僧道分管,再到僧道共管的合-分-合的发展轨迹。[5] 2)唐代崇道背景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创新调整 1 隋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 唐代藩镇割据 3 唐代门下省的作用 4 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 监察制度的独立性 6 综合7 1、在南朝皇权伸张时,策试成为君主选官用人常用之制;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北朝后期,还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这反映出( ) A、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B、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C、北朝的制度进化更显生机 D、门阀士族势力的强化 解析:C 仅凭材料君主选官用人制度,不能说明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可知北朝的人才选拔机制具有择优录取、公平公正的特点,相比九品中正制更符合国家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选官标准为策试成绩,而非靠门第,故D项错误. 2、(2018·湖北孝感月考)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

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制,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 )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 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解析:C 隋朝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革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并,加强了对县的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故D项错误. 3、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控制地方 解析:C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前期为州、县两级制,后期则为道、州、县三级制.刺史由前期与中央(尚书省)联系到中后期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的现象,与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势力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削弱有关,故C项正确.A项“皇权强化”、B 项“刺史权力膨胀”均与题意不符,排除;唐代中后期刺史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项错误. 4、(2017·黑龙江哈尔滨摸底)“唐代门下省的谏官们常随从宰相参加与皇帝之间的政事讨论,他们随从宰相左右,既可避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直接的冲突,也很自然地替代宰相说出宰相不方便说出的意见.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技术.”此处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 )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第四章第八节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隋唐天文学和历法的成就,隋唐医学的发展,隋唐建筑的成熟;隋唐宗教的兴盛;儒学大师韩愈和思想家柳宗元、刘禹锡;隋唐教育的勃兴;唐诗和李白、杜甫等著名的诗人;艺术宝库莫高窟,隋唐绘画和书法的大发展及著名的书、画家,隋唐乐舞。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隋唐文化繁荣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的能力。2.通过对隋唐文学艺术的学习,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我国疆域辽阔,南北统一,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2.隋唐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哲学、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学艺术光耀千古,这都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隋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哲学家、艺术家,才华横溢,对学问孜孜以求,对文学艺术创作精益求精,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的钻研精神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要点 一、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3.文化交流频繁 4.继承传统文化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2.天文和历法成就 3.医学的进步 4.建筑的成熟 三、宗教和哲学的发展 1.宗教的盛行 2.儒学大师韩愈和思想家柳宗元、刘禹锡 四、教育的勃兴 五、文学的大发展�;�;唐诗的繁荣 六、多姿多彩的艺术 1.艺术宝库莫高窟 2.异彩焕发的绘画 3.巅峰时代的书法 4.风格多样的乐舞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为两课时。从“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到“宗教哲学的发展”可放到第一课时讲授;“教育的勃兴”到“多姿多彩的艺术”为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重点: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建筑的成熟,唐诗的繁荣,艺术宝库莫高窟。 本节难点: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隋唐的历法发展,隋唐哲学的发展。 二、讲授本节内容时,要注意避免简单重复初中已学过的知识,突出重点,注意思想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影响。 三、关于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主要讲明四点: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 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学生用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华文明的鼎盛内容概括:科举制,重要科技成就,三省六部制,各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选修部分人物评价之唐玄宗等 【复习策略】 1. 准确掌握知识: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 偶尔会出现主观题, 但均与其他知识点放在一起设计, 作为其中的一个提问出现, 并且主要集中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 三年来对选择题的考查基本上都设计了情景材料, 非常灵活, 这就要求考 生应该非常熟悉教材的知识点, 特别是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对知识的纵横联系。因此, 考生复习时除了要勤于记忆, 牢牢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外, 还要理解、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整合主要知识点。 2. 政治上, 宋元时期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演变的时期, 无论是中央制度 还是地方制度都有重要的建树。经济上, 小农经济繁荣, 手工业商业发展。思想上, 理学产生发展。科技文化上, 科学技术等成就卓著, 宋词、元曲等辉煌灿烂。这一专题的复习, 首先要把握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即封建社会的中间阶段, 各项政治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损益, 其他经济文化上也在继续发展。第二, 要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联系起来。如宋词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联系。另外此专题要特别强调文言史料的阅读理解、提取归纳等能力。 【考点预测】 由于高考不回避重点热点, 所以三省六部制、曲辕犁和筒车, 唐朝城市的坊市制、唐太宗时期的政治、唐朝的科技、文学、书法等考点依然是2014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特别是本阶段考点从纵向发展阶段上来说该专题知识几乎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比如,“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完善时期, 文化和科技是中国文化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这些更容易成为命题的热点。选官制度中应注意科举制,今年考纲新增加的内容。 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代的行省制;宋元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宋明时期的理学;宋代的科技成就、宋词、宋代书法、绘画;元曲。 【知识整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中原屡遭战乱,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而南方相对安定,大量南迁的农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他们与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农民,共同开发江南,从而使南方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并迅速赶上了北方,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这一时期,思想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文学别具风格,石窟艺术兴盛,书法和绘画有了发展,中国文化再次得到多角度的发展和深化。 隋唐(581~907年),封建社会昌盛繁荣时期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两个极为重要的统一的封建王朝。隋唐时期进行制度革新,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大大完善了中央政治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是重要的经济制度。科举制是影响深远的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举措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隋唐时期封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业产量提高,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繁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作业设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下列有关遣唐使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来华目的是为了学习中国的军事技术 B.指的是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 C.当时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 D.遣唐使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唐代鉴真6次东渡弘扬佛法,终于成功。他东渡的国家是( ) A.天竺 B.波斯 C.新罗 D.日本 3.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佛教 4.“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 A.对外开放 B.经济繁荣 C.政治清明 D.交通发达 5.识读如图,回答问题: (1)图中人物是谁?他曾几次东渡日本?结果如何? (2)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答案:(1)鉴真。他曾先后6次东渡日本。前5次失败,第6次东渡 成功。 (2)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6.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7.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 C.唐朝时期有十多批遣唐使来华 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8.下列古迹中,能体现鉴真向日本传播佛教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 A.那烂陀寺 B.白马寺 C.敦煌莫高窟 D.唐招提寺 9.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这位“伟大僧人”是( ) A.阿倍仲麻吕 B.鉴真 C.玄奘 D.李白 10.某班级准备通过课本剧形式来体现唐朝的对外活动,下列哪一幕不应该出现在此剧中( ) A.日本遣唐使向皇帝呈交礼品 B.鉴真在唐招提寺讲经 C.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求婚使者 D.玄奘回国后与皇帝讲述路上的见闻 11.鉴真和玄奘有很多的相同点,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②都在唐朝的中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④都去过日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2.(教材素材改编题)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

隋唐时期三教鼎力的原因和表现分析

一、三教鼎力的原因原因 隋唐三教鼎立的思想学术新新的出现是汉魏以来儒佛道三教关系历史演变的延续,是三教各自的发展与三教关系长期互动的结果,而从更大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看,则也是隋唐帝国强盛的文化表现,它与隋唐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边疆开拓、民族交往等都密切相关,隋唐结束了中国数百年分裂动荡局面,实现天下的统一,经过数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唐代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经济发展,国势强盛,社会安定,文化繁荣。 1、从政治上看,隋唐时期的政治在总体上较为稳定,特别是唐朝前期政治清明,君主明智,行政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监督与制约机制,决策往往能在众臣的讨论和权衡下作出,这种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在文化上则表现出一种包容与开放的形态,从而为各种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隋唐时期的帝王虽然出于个人的好恶而会表现出对儒佛道三教的不同态度,但基于现实的考虑,他们基本上都采取了三教并用的文化政策,正是顺应大一统社会政治的需要,同时在帝王三教并用的宗教文化政策的推动下,隋唐时期出现了儒佛道三教鼎立,三教共同发展的思想学术新局面。 2、经济繁荣与科技文化灿烂对隋唐思想学术的推动也不可忽视。隋唐时期的科技与生产水平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水平。人们在城市规划、水利建设、种植、建筑、丝织、制茶、陶瓷、冶金、造船等各个领域,总结前人的经验,主动与世界各民族相互学习交流,不断开拓积累,发明创新,创造出了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就,并大大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的安定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当时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所表现出的民族创造力和丰富想象力等与隋唐思想学术所表现出的精神特征也是非相吻合的。隋唐时,思想学术的发达表现在许多方面经学上出现了王通的新的解经学和融合南北学风的孔颖达等人编撰的《五经正义》以及各种私家注疏史学上公私修史都非常盛行,出现了刘知几《史通》这样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宗教上,佛道二教当时都进人了新的发展时期,佛典翻译的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前代,中国僧人的著述更是十分丰富,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印度的佛学思想,而道教理论体系的出现和道教学者的辈出则标示出中国道教走向兴盛,类书编纂此时也发展到相当的水平,出现了《艺文类聚》等一大批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类书。在文化制度建设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开始实行了科举制度,它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儒家思想在社会民众中的传播与普及,从而为形成儒学恢复正统地位而又与佛道鼎足而立的隋唐文化格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隋唐思想学术的充分发展和儒佛道三教的鼎立,与当时广泛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化多元及社会对多元文化所具有的开放心态也密切相关。隋唐时期,中国周边不断兴起强盛的部族,虽然常对内地造成侵扰,但隋唐王朝以其军事的强大和国力的强盛为基础,在总体上对周边部族采取了宽容、接纳和融合的政策立场。伴随着大一统下的民族融合的进程,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其中尤以胡汉文化之间的融合最为显著。除了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之外,隋唐王朝与海外的交流也十分密切。隋唐先进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技术等在当时世界上享有盛誉。随着海陆通道的建立与完善,隋唐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和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域外的使臣、僧侣和学者纷纷前来,既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也将当地的文化和技术带人了中国。正是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隋唐时的文化呈现出了鲜明的多元化的特色。表现在宗教上,当时的长安等地除了佛教、道教之外,就还流行着伊斯兰教、袄教、景教、摩尼教等。对多元文化的宽容既表现出了隋唐的盛世气象,也为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鼎足而立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氛围和适宜的文化环境。 4、儒佛道三教关系经过长期的演变而在隋唐时期出现三教鼎立的新局面,这与儒佛道各自的特点以及中国思想文化的根本特质也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是其最根本的特质。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与基础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