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包山楚简

包山楚简

包山楚简
包山楚简

包山楚简

张家厚

包山楚简,是1987年在湖北省沙洋县发掘的包山二号楚墓中发现的。其中有文字的竹简278枚、竹牍1件。包山楚简字迹清晰,总字数12626字,单字达1605个,合文31个。内容包含官府文书、卜筮祭祷记录、遣策三个类别。官府文书是楚国中央政府留存下来的各种司法记录,是由若干位官吏书写的,字体多数比较潦草,有明显的急就风格。卜筮祭祷记录出自数位贞人之手,相比之下较为工整。遣策是随葬物品记录,大约为少数几人所书,字迹大部分工整,少部分潦草急就。由于内容复杂,书写者众多,变化极其丰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楚国文字的基本面貌和实际使用情况,是研究楚国文字和书法的极好材料。由于从书法艺术风格多样性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包山简比郭店简更值得关注。

一、包山楚简的文化解读

文化包涵的内容极为广泛。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各种内隐的或外显的行为方式,尤其是人们的观念形态。

从物质层面来说。书写材料与书写方式对书法作品的影响至关重要。楚人写出这样的文字,首先是由于有了这样书写的条件。一是楚笔的出现。楚笔是迄今出土最早的毛笔。有两大特点:一是笔锋长,二是将笔毛围在笔杆四周,中间空虚。书写时只能用有弹性的笔尖部分。根据字迹判断,包山简的书写者是在已编连成卷的竹简上书写。一手持简,一手执笔,手腕紧贴竹简,所以字迹具有左低右高、向左倾斜的现象。

包山楚简书写行笔过程也变化多端。由于楚笔独特的形状及书写特点,楚简的点画都是笔尖按下后顺笔朝不同方向摆动或扭转,起笔稍粗,收笔处较尖,圆转处刚健而有弹性。楚简文字无折笔,所有转折笔划均以圆转之笔为之。

从精神层面来看,楚人的文字,楚简书写风格,与楚人宗教信仰和心理积淀相关。

楚人的文字包括楚简帛和楚金文,共同特点都是结体敧侧多变,线条流畅,婀娜夸饰,宛转圆劲。装饰性是楚文字的一大特色。突出表现为曲线的运用。这种屈曲缭绕的线条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神秘奇诡、浪漫潇洒的气息。这与楚人崇巫的原始宗教有直接的关联。

楚文字书法的屈曲流美,也是楚人崇凤,以凤为图腾的部族心理积淀在书法艺术上的一种反映。我们从楚地出土的帛画凤凰的图案上,可以看到与楚金文和楚简书法共同的婉转多姿的曲线和意趣。

楚人的精神创造,突出的表现为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辞赋和老庄哲学。天马行空的想象,惊采绝艳的描摹,追新逐奇的创新,对形成楚简文字的活泼奔放、丰富多变、夸张绮丽的艺术风格,更具有直接影响。

除了“巫”、“道”、“骚”的影响外,楚简书法与楚国的政治经济因素和楚人的性格因素也相关联。楚国由一个被称为“荆蛮”的南方部族崛起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靠的是“不服周”,敢于“问鼎中原”的气概和“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楚人的性格向称“剽轻”,性气强悍。包山楚简中有一部分文字书写得粗犷、雄肆,应该说是楚人的这种精神和性情的外化。

二、包山楚简的风格解析

包山楚简书法风格极为多样。笔者粗略研究,包山楚简中大概有这样一些风格类型:

1、雄强恣肆,粗犷豪迈。文物出版社《包山楚简》图版中简14、15,着墨浓重,结体方正,笔画中直线增加,起笔、收笔力度一贯到底,一股雄强之气,勃然而出。尤其是简157,用

笔腾踯跳跃,横冲直撞,汪洋恣肆,斩钉截铁,显得豪情激荡,势不可遏。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写在不足1cm宽的竹简上,若将其放大至现今展厅所能允许的规模,其视觉冲击力当是难以估量的。

2、端严俊逸,神采爽朗。简1、2、

3、

4、

5、6,字距疏朗,行笔稳健,下笔较重,行笔提起,收笔一般呈尖形。这就是古人所谓“蝌蚪文”。结体匀称洒脱,行笔中锋为主,间有侧锋、露锋,但都筋力内含,力度适中,表现出高超的书写技巧。

3、纤巧柔媚,娟秀细腻。楚简的总体风格,与两周金文和先秦石鼓文相比,显示出一种阴柔之美。包山楚简中的有些作品,可以说阴柔之美的极致。简12、13笔画十分纤细,行笔极有距度,有一种女性的柔媚。

4、清峻超拔,放旷萧散。简33、57、87用笔高古,行笔自由,起笔忽尖忽圆,笔画疏疏落落,结体看似松松散散,实则如高人雅士,虽衣冠不整,然气宇轩昂,磊落有奇气。

5、稚拙浪漫,别具一格。简120、121、122、123等,用笔不讲究提按起倒,全然信手而为,楚简中常见的“蝌蚪”状在这些简中荡然无存,书写规范完全被打破,与其它简的风格判然有别。结体、用笔都极为稚拙浪漫,趣味盎然。

6、整饬美观,富装饰味。包山简228、229、230、231、233等,用笔夸大横画,显得粗壮浓重。同时在结体上,使同一方向上数笔互相平行。这种方向的一致性和横画的突出,产生强烈的装饰效果。

7、平易含蓄,简净淡远。简221、222、223用笔不激不厉,含蓄蕴藉,和稳安祥,显出平淡天真、大朴不雕的意趣。简67从用笔和和线条上讲比较独特。行笔细淡,减少曲线,加强了直线,使线条光洁精细如黄牧甫的篆刻,气息上则高洁淡雅,空疏淡远。简78、53也是气息高古,逸笔草草,可属于楚简中的逸品。

8、粗头乱服,不衫不履。简70、55用笔老辣纷披,忽粗忽细,如枯草乱柴,苍苍莽莽;用墨如涨墨,浓重如泼。此二简信笔而行,不拘成法,气息之高古,可与陆机平复帖相比。可以这么说,后世书法的许多风格特征,都可以在包山楚简中找到源头。

三、包山楚简章法问题

包山楚简的章法形制对后世也有广泛影响。有的结字匀称,疏密适度,排列均匀,体现一种和谐之美;有的则笔画纵横纷披,字距紧密,呈现为冲突之美;有的字距极为空疏,如秋夜寒星,寥寥落落,其意境比起八大山人的画和弘一法师的书法,更觉萧索荒寒;有的则字字相连,笔笔相交,如明清人的连绵大草,有一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有的则疏密错落,时疏时密,对比十分强烈。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包山楚简中,非常难得的还有一件竹牍。此牍正反两面都写有字,共154字。正面分三行书写,反面一行。此牍从章法上看极有特色。正面三行划有界格,中间行宽,两边行窄,字严格地写于界格之内。由于界格划线不直,字的大小也随之或大或小地变化,中间一行字大而疏,两边字小而密。这种章法在其它简牍中极为少见,而与对联颇有相似之处——相当于对联的大字两边写上长跋。在书法风格上,由于形制上的变化,书写也更为放开,中间一行更加率意,用笔自由奔放,粗细悬殊。两边小字随界格大小宽窄所限而均灵活变形,或拉长,或缩短,或倾斜。整幅字几乎全是弯弯曲曲的线条,只有三五条横的直线时或给以断开,打破视觉曲线的单一。使人联想到象在一条长渠中投放的一群螃蟹,各自在设定的队列中有序行进,生动而又活跃,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