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述评

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述评

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述评
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述评

政党制度是政党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中国政党制度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推进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对近年来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其中资料收集的全面与否肯定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笔者虽然尽了很大努力,但资料的收集难免有所疏漏。另外,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执政党建设受到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已有广泛的理论研究,同时也考虑到研究问题的角度,因此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研究没有列入本次资料收集的范围,也没有作为述评的内容。

一、研究成果综述

由于历史和其他一些原因,相对于政治学理论的其他研究,政治学理论工作者尤其是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关注明显不够,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存在明显差距,史学研究者、统一战线系统的实际工作者是研究的重要力量,但中国政党制度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引起我国政治学研究者的重视。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的分析,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特点及功能的研究

中国现行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无论在形式还是运作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特点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及功能的研究主要还是一般性阐述,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优点以及功能的陈述性介绍,缺少应有的论证和分析。

当然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有引人注目的成果。王邦佐等从结构、功能与理念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论述了中国政党制度的“结构特色”、“功能特色”、“理念特色”。(注: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 0年版,第141-149页,第15-117页。)高放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多党制,并对“我国社会主义多党制的历史特点”进行了具体论述。(注:高放:《再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功能与作用,萧超然、晓韦指出中国政党制度主要有三方面的基本功能:政治稳定功能、政治民主化功能、组织和动员功能。(注:萧超然,晓韦:《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161页。)程竹汝、任军锋认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功能性价值包括稳定的价值、低代价的政策优化价值、社会整合的价值、合法性的价值等几方面。(注:程竹汝,任军锋:《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的功能性价值》,《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4期。)

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除了从其历史和现实出发进行论证和分析外,另一个视角是从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中阐述和分析。

王邦佐等对中国政党制度特色的论述,是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的结果。其他学者也通过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论述了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如《中外政党制度比较》(梁琴、钟德涛)、《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周淑真)等。应该说通过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与优点,并证明中国为什么没有实行西方式多党制。当然,随着对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对中国政党制度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刘宁宁分析了中国与西方两种类型政党制度的运行机制,指出中国政党制度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注:刘宁宁:《中西政党制度运行机制比较研究》,《辽宁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2.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研究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对于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

存在的合法性。王邦佐等详细论述了中国近代政党的萌动与发展、政党政治在近代中国的实验以及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注: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149页,第15-117页。)当然,在这方面的研究更多的还是来自一些历史学者,论述的重点放在清末民初的政党政治思想和实践,及其对中国政党制度演变的历史作用。陈宇翔考察了清末民初的资产阶级政党思想,归纳了超前性、移植性、趋同现象和过渡性等特点,指出清末民初政党思想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启迪了国民的政治意识,提高了国民的政治觉悟。同时,它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和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注:陈宇翔:《清末民初政党思想的历史地位》,《求索》,2000年第6期。)

在对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研究中,学界对其中的主要人物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士钊等的政党政治主张与思想有深入研究,其中对孙中山政党思想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注:对黄兴、宋教仁、章士钊等的政党政治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姜义华:《民初政党政治与黄兴政治思想的发展》,《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张世敏:《黄兴的政党政治主张》,《江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周建林:《宋教仁“政党内阁”思想述评》,《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张谦:《章士钊和他的政党政治论》,《求实学刊》,2001年第1期等。)王业兴通过对孙中山有关政党的组成与作用、政党的自身建设、革命党人与政党的关系等问题的论述,指出孙中山的政党思想反映了其对政治现代化的向往,虽有局限性,但却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上的思考与实践上的帮助。(注:王业兴:《论孙中山的政党思想》,《学术界》,1994年第3期。)肖铁肩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论述了孙中山政党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并就其政党观、建党思想、党的地位、作用及党政关系思想作了分析和评价。(注:肖铁肩:《历史脚步一伴音:孙中山政党思想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从史学角度研究,无疑加深了对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之所以如此的理性认识。

3.关于参政党理论的研究

1989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这一重要文件。文件第一次明确了各民主党派在我国国家政权中的参政党地位。从此,主要围绕参政党的性质与特点、地位与作用以及参政党自身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对于“参政党”的理解,学术界尚存较大分歧。徐育苗认为“参政党,顾名思义,就是参与执政活动的政党”。强调在研究参政党内涵时,应当把握两点:一是“我国各民主党派的参政与西方国家一些政党的所谓参政是根本不同的”;二是“我国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与西方国家的多党‘联合执政’是有区别的”。(注:徐育苗:《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若干理论问题探讨》,《社会主义研究》,1993年第1期。)王伟对这一论题提供了五点理论根据,提出了与“参政党就是参与执政活动的政党”不同的参政党概念,并通过与西方政党参政的比较进一步说明了在我国“参政党”就是参与执政的党。(注:王伟:《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就是参与执政的党》,《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房广顺指出,应把“我国各民主党派”的提法改变为“我国各社会主义政党”的提法。(注:房广顺:《现阶段我国各民主党派是社会主义政党》,《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6期。)黄福寿通过对参政党与执政党基本政治关系的探讨,通过对参政党与中国民主党派的关系和参政党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变化的分析,提出参政党就是中国现有的八个民主党派,是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自觉接受执政党的政治领导、在宪法范围内同执政党法律地位平等的社会主义政党。(注:黄福寿:《论参政党的性质和作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对参政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也有不同角度的思考。李跃雷、刘淑梅

提出了民主党派的“中介作用”。(注:李跃雷,刘淑梅:《论民主党派的中介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楚庄区分了民主党派的“职能”与“功能”,并着重分析了民主党派的社会政治功能。(注:楚庄:《试论民主党派的社会政治功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7年第8期。)孙伟林认为参与社会整合是参政党在新时期应发挥的重要社会政治功能。(注:孙伟林:《浅议新时期中国参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9期。)程竹汝认为民主党派的功能性价值主要有:有利于中国政党政策选择的互动优势;有利于我国政治体系内部监督机制的形成;有利于中国政党制度充分发挥政治资源的整合优势。(注:程竹汝:《民主党派的功能性价值》,《社会科学报》,1999年10月14日。)

参政党的运行机制也为学界所关注。孙瑞华从参政党的参政运行机制、自身建设机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对参政党运行机制做了初步考察。(注:孙瑞华:《对参政党运行机制的初步考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年第12期。)萧超然、晓韦提出了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运行的原则、操作程序以及运行的行为规则。( 注:萧超然,晓韦主编:《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207页,第42-57页。)郑宪等探讨了参政党运行中的一般规律,阐述了我国民主党派在自身发展中应该如何实现其内部控制功能和外部控制功能的问题,说明了参政党发挥其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注:郑宪等:《中国参政党运行机制》,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

4.中共三代领导人政党政治思想研究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中共三代领导人的政党政治思想直接联系的,是其政党政治思想的直接体现。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代表人物——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政党政治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萧超然、晓韦对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贡献与发展、关于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思想作了阐述,并指出了毛泽东、邓小平政党学说的指导意义。(注:萧超然,晓韦主编:《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207页,第42-57页。)不少学者论证了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主要倡导者和缔造者。(注:见张晖:《毛泽东中国政党制度思想论》,《山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另可参阅黄继英:《毛泽东对有中国特色的政党体制确立的贡献》,《新东方》,1996年第3期。)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并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并把它确定为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注:陈水林:《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浙江经专学报》,1994年第2期。)孙关宏和李学明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邓小平的多党合作理论。(注:孙关宏:《邓小平政治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8-142页;李学明著:《邓小平多党合作理论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政党制度在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中的发展也引起学界的关注。黄福寿指出,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全面系统地继承了第二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多党合作政治思想,对我国多党合作民主政治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并确定了新世纪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发展的基本思想,为我国多党合作政治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理论与实践空间。(注:黄福寿:《论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多党合作政治的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5.中国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研究

政党制度应在实践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完善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加入WTO等都为我国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机遇。程竹汝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高度的整合性与适应性,是能够胜任中国社会现代化挑战的具有中

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注:程竹汝:《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压力与政党需求》,《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但这一政党制度必须适应处于变化中的中国国情和社会现实,不断地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政党制度完善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注:梅向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思想基础》,《民主》,2001年第5期;孙起孟:《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促进多党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人民政协报》,1995年9月28日;吴黔生:《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把多党合作理论研究推向前进》,《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王邦佐等分析了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与中国政党制度面临的新课题,指出应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功能以及充分发挥中国特色党际关系优势并不断优化这一党际关系模式三个方面来推进中国政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注:萧超然,晓韦:《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萧超然、晓韦探讨了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途径问题,即以体制创新为重点,积极发展政治层面的合作与协商;提高体制张力,积极发展地方层次的合作与协商;加强具体制度建设,提高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制度化水平;倡导宽松、和谐的政治文化,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社会氛围。(注:伍华权:《政党制度法律化的时代积极意义》,《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伍华权指出,宪法增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表明,我们国家的政党制度已经开始法律化。而政党制度法律化是我国政党制度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我国法律制度走向完备的表现。(注:肖祁山:《WTO棋局与多党合作战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7期。)肖祁山认为我国加入WTO使多党合作面临一个新的历史条件,以此为基础,他分析了新形势下多党合作的战略任务并对“入世”后多党合作的发展作了思考。(注: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第2页,“序言”第2页。)

6.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的方法问题

王邦佐指出:“研究政党和政党制度,应该有多种视角和多种具体方法。笔者认为在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似可着重从三个方面着力,即:从政党的生态环境的角度进行研究;从政党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进行研究;从比较政治的角度进行研究。”(注:对中西

《辽宁大学学报》,政党运行机制比较研究可参见刘宁宁:《中西政党制度运行机制比较研究》,

1998年第5期。)近年来我国政党制度研究主要也是运用了比较分析、生态分析的研究方法。

(1)比较分析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是中国政党与政党制度研究的常用方法。研究者主要从中国政党制度历史形态的比较、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等角度展开研究。其中中外政党制度的比较研究主要是通过对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政党制度的比较而展开的,重点是对中西政党制度的历史与形成、性质与特点、作用与功能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注: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第2页,“序言”第2页。)如梁琴、钟德涛著的《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周淑真著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等。

(2)社会生态分析的方法。王邦佐等运用社会生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政党制度问题。这种研究方法注重对政党制度的动态研究,注重对政党制度与社会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考察。在《西方政党制度社会生态分析》一书问世后,王邦佐等又于2000年出版了《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一书,“运用社会生态分析的方法来认识和把握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注:王惠岩:《论民主和法制》,《政治学研究》,2000 年第3期;萧超然、晓韦主编:《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2页。)王邦

佐等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研究不仅研究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而且丰富了政党制度研究的方法。

二、评价和思考

通过对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状况的分析,笔者感到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很多,结合近年来的思考,提出一些问题,以期学界同行共同研究。

1.要加强中共三代领导人政党[1][2]下一页

第一章 政党与政党制度(1)

第一章政党与政党制度 除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国家还有其他政党,他们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八大民主党派。哪八大民主党派呢?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中国共产党与八大民主党派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一党领导、多党合作、民主协商。这样的政党制度与西方的竞争性政党制度大不相同。那么,这一制度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哪些特点和优点呢?以上问题是这一章将重点阐述的问题。 要想弄清楚这些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掌握政党与政党制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一课政党与政党的基本理论 一、政党的基本理论 (一)政党的涵义 1. 政党的词源 就跟铁路、轮船、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事物和概念一样,政党是一个舶来品。很多同学可能会想,怎么可能?我们中学学历史就知道了唐朝的“牛李党争”、明朝的东林党,中国古代不早就有党了吗?政党怎么可能是舶来品呢? 的确,中国古籍中很早就出现了“党”字,但没有“政党”一词。中国古籍中的“党”有四种涵义:一是指居民基层单位;《周礼·地官闾胥疏》中记载:“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党指的是古代地方政权组织。五百户为一党。二是指至亲好友;如“睦于父母之党”。三是指有首领的群体;如“凤飞,群鸟相从以万数,故以朋党字。”四是由以上涵义引申出来的政治上的官僚帮派的勾结,统治阶级内部的宗派组织:如“诸侯有罪,傅相不举,为阿党”,再如唐朝的牛党、李党。而且,我们在使用“党”字时,往往以贬义居多,比如“党同伐异”、“结党营私”。由此可见,中国古籍中的“党”同现代政治意义上的政党涵义迥异。 我们现在使用的“政党”一词,来自日语,日语来自英语Party,英语来自拉丁文Pars,本意为“一部分”,后逐渐演进为一个专指一种社会政治组织的概念,现代政治意义上的政党一词显然源于西方。恰如梁启超所说,“政党者,以国家之目的而结合者也;朋党者,以个人目的而结合者也。” 2. 政党产生的条件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以利益和志趣形成团体或组织,是人的天性。可见,基于一定团体或组织形成的党与派自古有之,但由此所形成的政党,则是人类社会迈入现代化,出现了现代民主体制之后。意大利政治学家G.萨托利说:“政党,我们知道,是一个为新的事物而起的新名字。说这个名字新是因为事物是新的。这个词直到16世纪才在政治意义上使用。”因此,政党不是随意就能够产生的,它必须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2)代议制的产生和普选权的实现——制度条件和政治基础。(3)民主、平等、人权等政治观念和意识的传播——社会心理基础。这三大前提条件决定了任何试图迈入现代化,并进行现代国家建设的社会,都必然会产生出政党。 17-18世纪,“政党”一词开始在欧美等国的政治生活中流行起来。当时政党与派别同义,并且同时使用,指社会上一部分政治观点和利益相同的人组成的政治集团。到19世纪,

论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中西方政党制度及中国政党制度优越性具体表现 摘要: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本文比较中西方政党制度的不同特征的基础上, 论述了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正确看待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首先要确立科学的价值评判标准。衡量中国的政党制度,最根本的是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效果着眼,要从社会功能、职能建设、政治民主等。按照这样的标准,我国政党制度不仅体现了现实适应性,而且显示出巨大优越性。、 关键词:党政制度;价值;优越性;标准;中国共产党 一个国家选择怎样的政党制度,要以该国的国情为基础。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两党制是指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 组织政府, 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正确看待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首先要确立科学的价值评判标准。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政党制度的作用最终要体现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 西方普遍实行的多党制度,一大弊病是短期行为。无论是两党还是多党, 选举都是从左手到右手的游戏,只有富人和精英才能参与政治, 多数穷人无法参政;西方政党政治的民主决策机制由于利益集团的多元化,使得问题很难达成协议, 针对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就会显得拖拖拉拉, 效率低下。西方多党制的另一大弊病是过多地考虑局部利益。各政党的目标是争取执政,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方在执政时,另一方就千方百计地拆台。即便是多党的联合,对资产阶级内部来说,是相互利用, 互相勾结,其联合是暂时的,不可靠的。以上这些我们都是要坚决抵制的, 中国实行的多党合作制度比西方政党制度又有更多的优越性。 那么,中国政党制度到底优越体现在哪写方面呢? 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拓宽了各党派、各阶层、各团体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保证了他们利益表达和政治诉求的实现,促进了党和国家重大决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_1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第一框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和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正确认识见过前三种基本政治力量的较量及其结果,学会结合现实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三种执政方式及其重大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汇集历史和现实资料印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阐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观点,并围绕这一观点展开分析,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认识到今天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激发起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领导核心。 三、教学方法:比较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速读课文,完成填空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 的,是中国 经历长期 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2、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由它的 和 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 先锋队,同时是 和 的先锋队。 是它的宗旨。 3、中国共产党不仅有 和 赋予的执政资格,也具有 的执政能力。 4、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 执政、

执政、 执政 科学执政 遵循共产党 规律、社会主义 规律、人类社会 规律,以 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依法执政时中国共产党执政的 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 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 ,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 、 的 作用。 民主执政 坚持为 执政、靠 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 ,坚持和完善 ,坚持和健全 ,以发展

中国政党制度的政治文化

第31卷第2期2008年4月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Liaoning V ol.31No.2 Apr.,2008中国政党制度的政治文化 杜桂萍,高 娟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摘 要:政治文化是由多种不同的政治文化因素构成的一个文化系统,其维持、传播、创新必须通过政治社会来实现。中国特色政治文化是传统政治文化、资本主义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完整的政治文化的体现。各种政治亚文化的存在,需要一种政党制度来加以整合。中国政党制度下的特色政治文化具有先进性、时代性,为政党制度形成提供了结构要素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政党制度;政治文化;中国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48(2008)022******* 在任何一个国家,当政党制度与政治文化相适应时,政治体系就稳定;反之,当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出现隔阂,不能相互适应时,政治体系就会动荡不安,政治秩序就会陷入混乱。因此,深入剖析政治文化的内在结构、要素,正确认识政治文化的功能,科学理解政党制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不仅对中国特色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创新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政党制度产生发展的特定背景 政治文化(P olitical culture)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政治概念,是政治学与社会学综合交叉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对此没有明确的概念,但对其核心———政治意识形态有广泛深入的论述。列宁1920年在《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使他们有本领战胜谎言和偏见,能够帮助劳动群众战胜旧秩序,建立一个没有资本家、没有剥削者、没有地主的国家。”[1]列宁的阐述表明政治文化是特种政治现象,是人们政治生活的主观意识倾向,包括政治意识形态倾向、政治心理倾向、政治评价倾向等等。还强调:无产阶级政治文化是共产主义的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政治学界拓展了政治文化新领域。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1963年出版的《公民文化》中指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留心的一套政治制度、信仰和情感”。“政治文化是由认识上的,情感上的和价值上的因素组成的。它包括政治现实的认识和意见,及对政治价值观的情感”[2]。“政治文化是每个社会内由学习和社会传递得来的关于政府和政治行为模式的聚集”[3]。政治文化在狭义上指的是界定政治行为发生的环境的经验信念、政治态度、表征符号和价值的系统。在广义上是指政治思想、政治意识、政治心理、政治情感的总和[4]。 政治文化包括多种要素。首先,围绕政权问题而形成的政治思想,特别是统治阶级思想,即政治意识形态,是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其次,政治文化主要体现为广大的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所具有的政治信仰、政治认识、政治情感;再次,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意识,前者对后者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总的看来,政治文化是长期积累的、由诸多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多层次的政治认识,具有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的 收稿日期:2008202224。 作者简介:杜桂萍(1971-),女(蒙古),辽宁鞍山人,副教授。

中国的政党制度的主要特点

中国的政党制度的主要特点 (2011-03-20 06:31:07) 标签: 政党制度 主要特点 梅岭 理论 学习 随笔 杂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主要特点包括:一党领导、多党共存、民主协商、参政议政和政党监督。 一、一党领导。所谓一党领导,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的需要。自成立以来,中共代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方向。新中国成立前,中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和平和国家的基本统一。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的领导下,经过全中国人民的艰苦努力,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初步繁荣的工业化国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共的领导给中国带来的发展和进步是巨大的、有目共睹的。历史证明,中共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和进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接受中共的领导,坚信在中共的领导下中国在各方面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多党共存。多党共存是指中共和中国现有的八个民主党派共同存在这个现实。国际上

大多数人包括中国国内一部分人对这个现实并不了解。在他们看来,中国只有一个政党,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但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共的坚持和支持下,在八个民主党派积极努力下,多党共存的格局一直存在,特别是建国初期和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三、民主协商。民主协商是中共和各民主党派通过协商讨论和决定国家和地方重要事务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民主协商的原则,中共中央和各级政府在酝酿和出台重大决策之前,通常要和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领导人进行沟通并征求他们对决策的意见建议,这样可以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更能争取他们对决策的理解和支持。曾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同志曾指出,政治协商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势。”“通过协商,可以广泛听取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意见,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通过协商,可以增进理解、扩大共识,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成为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通过协商,可以发现和集中群众的智慧与经验,依靠群众的力量克服困难、解决问题;通过协商,可以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四、参政议政。参政议政是指中国的民主党派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参政主要指民主党派成员直接在各级政府中担任领导职务,参与政府日常工作。从新中国成立起,中国各级政府中就有各民主党派的一些成员担任领导职务,其中包括国家领导人的职务。议政主要指民主党派成员通过组织对中共和各级政府的政策和工作加以评议,提出意见和建议,目的在于协助中共和各级政府把工作做得更好。多年来,民主党派成员在各级政协和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共和各级政府就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工作提出过各种意见和建议,为中国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政党监督。政党监督是中共和各民主党派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手段。除了“文革”时期外,中共领导人一直重视政党监督。早在建国早期,毛泽东就提出中共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主张。毛泽东指出,互相监督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中共对民主党派的监督,主要是监督民主党派是否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是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监督。毛泽东说:“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明确了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发挥作用的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第六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三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班级:姓名: 【研学目标】 1.政治认同 通过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学生维护、巩固政党制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抵制和反对歪曲、破坏政党制度的言论和行为。 2.科学精神 比较我国的政党制度与西方的政党制度,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3.法治意识 通过学习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中学生自觉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4.公共参与 体验政协委员的职责与使命,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 【研学重点】 识记并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理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研学难点】 理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理解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基础导学一】 一、执政参政特色鲜明 1. 民主党派的性质: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 和的政治联盟。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地位: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A.各自地位:中国共产党是党,各民主党派是党。 B.二者关系: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领导,即、和 的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简称。 A.人民政协的性质:是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B.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和。 C.人民政协的职能:、、。 D.人民政协的组成人员:除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民政协还包括、、、、、。【基础导学二】 二、适合国情优势显著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是从中国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它不是什么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 【合作探究】走进中学生“模拟政协”,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 第一关:寻找最佳表达力----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朋友圈 规则:结合69-70页思考:(三大组各派一个代表进行展讲) 1、2、3组任务①:我国都有哪些民主党派?并分析民主党派的性质? 4、5、6组任务②: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在我国地位如何? 7、8、9组任务③:在这项制度下,谁执政?谁参政?利用69页镜头二的比喻,为同学们讲解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 第二关:寻找最佳理解力----感悟团结就是力量 原国家政协主席李瑞环曾说:“协商不代替,监督不对立;为了发展生产力,同唱一台戏;戏台上为方必以矩,为圆必以规。 规则:看课本70-71页,解读这段文字:2min 1、2、3组解读①:戏台上有哪些演员,应该由谁来扮演主角?这说明了什么? 4、5、6组解读②:“协商不代替,监督不对立”说明了什么?规矩又是指什么? 7、8、9组解读③:同唱一台戏的“舞台”(组织形式)是什么?为大家讲解这“舞台”的组成人员、性质、主题、职能?

中西方政党制度比较以显示出中国的优越性

为什么我国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实行西方的政党制度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归根到底取决于该国的具体国情。离开该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民族文化传统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生搬硬套某国的政治发展经验或政党模式而建立起来的政党制度注定是没有活力或没有前途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这一制度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发展的深厚土壤,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争取民主自由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光辉实践,发展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长期以来,这一制度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不断巩固、发展和完善,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凝聚力量的显著功能,能够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发展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评判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好坏优劣,最终都要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在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地位和坚强领导,保证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规划和总体部署;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等优势,就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深入考察调研,积极献计出力。这样的制度设计,实现了目标方向一致性和组织形式多样性的统一、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的统一、富有

效率与充满活力的统一。这一制度,能够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凝聚起来,最大限度地形成统一意志,最大限度地集中社会资源,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中共十六大以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围绕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深入考察调研,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有关方面提出许多重大意见建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团结合作的鲜明特色,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政治资源整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求我国政治制度具有高度的社会整合功能。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依法长期执政;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依法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全国各级人大代表中有党外人士l8万多人,各级政协委员中有党外人士35万多人,各级政府和司法部门中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有3.2万人。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在工作中享有充分的行政管理的指挥权、处理问题的决定权和人事任免的建议权,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奋斗目标下,中国共产党与各

6.3《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学案 主备:审核:2011.5.3 【使用说明】 ⒈根据预习案提示,认真研读教材,在课本上勾画出重点内容,并用红笔标注出疑难问题。 ⒉在预习、熟记重点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探究案,做好总结巩固,画出知识网络图。 ⒊在预习过程中熟记政党制度的5大特色、4大优越性;政协的性质、主题和职能等重点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⒈理解并熟记政党制度的5大特色、4大优越性;政协的性质、主题和职能,提高运用政党制度相关知识分析具体时政材料的能力。 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和对比认识事物的方法。关注我国政党制度的发展及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⒊感悟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和民主党派的作用,热爱我国的政党制度。 【预习导学案】 (要求:限时20分钟;先通读一遍教材,勾画出重点问题;熟记政党制度的5大特色、4大优越性;政协的性质、主题和职能等重点知识,构建好知识体系。) 一、民主党派 ⒈性质 ⒉概况 ⒊地位和职权 明确:是参政党,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⒈地位 ⒉基本内容 ⑴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各民主党派是。 明确:两者不是在朝党和在野党、执政党和反对党的关系。 ⑵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明确: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即、和 的领导。 ⑶基本方针:。 了解:各自的内涵。

⑷根本活动准则:。 明确:各党派独立、平等。 ⑸重要机构:。 识记政协的性质、主题和职能。 ⒊特点 ⒋优越性 识记: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祖国统一等四个角度回答。 【构建本框知识体系】 中国特色的 政党制度 【我的收获与疑问】(在熟练预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把你的收获和疑问写在下面,与组内同

高中政治《我国的政党制度》教案

我国的政党制度 【目标】1.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在历史进程中,我国人民作出的郑重选择,也是由其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基本执政方式。【重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难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原因) 材料展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状态。救国图强已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的目标。当时社会先后产生了以下这些社会力量:农民阶级、封建统治者、民族资产阶级及1921年成立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 (探究):让我们重温一下中国近现代史,看看究竟谁能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一条真正的强国之路?(分组扮演不同的社会力量,说出各自的救国举措及结果) 农民阶级: 清政府: 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 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 共产党: ECz*#j>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做出的历史选择 2.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其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党的宗旨: 党的性质: (思考)搞革命要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现在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一定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8^K-- S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原因) 1、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国家性质、中共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重要性:只有坚持中共的领导,才能 才能 才能 (三)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1、中共不仅具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而且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2、中共的执政方式: (思考)阅读64页内容,了解这三种执政方式的含义,思考三者的关系。 ⑴三种执政方式内涵:P64 科学执政:(怎样执政?) 民主执政:(为谁执政?) 依法执政:(靠什么执政?) ⑵三种执政方式的相互关系: 科学执政是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方式。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小结)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一、对我国政党制度理解: (1)我国政党制度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党制,也不应叫多党制,它是我国一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2)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是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 (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而不能把民主党派称作是在野党或反对党。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在组织上,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各自独立的,不存在谁领导谁的问题;在法律上,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地位是平等的,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5)我国政党制度中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由此,人民政协非国家机关,行使的职能当然也不是国家职能。

二、我国的多党合作制与西方多党制中的多党联合执政的不同点: 在我国的多党合作中,执政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掌握国家政权,全面负责组织政府,并对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提出重大决策;向国家机关推荐重要干部、提出政府人选名单等等,同民主党派协商,再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的法律、政策、决策等。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它们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参加国家政权和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民主党派成员被选举为人大代表,在人大、政府等担当领导职务,直接参加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但他们不是通过名额分配代表民主党派在国家机关工作的,不能把民主党派参政视为执政。在多党制国家中,联合获得选举多数的几个政党都是执政党,各自代表本政党利益,因而,执政的各党,政见不一,政策也难以统一,使内阁更迭频繁。可见,我国的多党合作制与西方多党制中的多党联合执政是根本不同的。 三、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区别于其他国家政党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1)共产党在我国各政党中处于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既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这种领导主要是靠正确的政治主张和自身的模范行动来实现的。共产党支持民主党派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

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1、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第一,共产党在中国各政党中处于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对民主党派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这种领导主要是靠正确的政治主张和自身模范行为,并通过平等协商来实现的。共产党支持民主党派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 第二,各政党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的行动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共同的奋斗目标。 第三,在国家政权中,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第四,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实行政治协商、互相监督。政治协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不论政党大小都有平等的发言权,既尊重多数人的共同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互相监督即政党之间实行民主监督,而首先是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监督。 第五,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各政党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护宪法实施的职责。 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植根于中国土壤上的一个全新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既有利于发扬民主,充分调动我国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又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避免西方多党制或两党制轮流执政带来的弊端,实现广泛民主和集中领导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以其独特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和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政治参与。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为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开辟了制度化渠道,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政治体制,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广集民智,广求良策,推动执政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积极稳步发展。 利益表达。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存在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人民内部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存在着具体利益的差别和矛盾。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能够有效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愿望和诉求,畅通和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协调利益关系,照顾同盟者利益,从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整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求政治制度具备高度的社会整合功能。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前提,又有各民主党派的广泛合作,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整合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目标下,中国共产党紧密团结民主党派,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促进政治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和组织社会沿着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有利于强化体制内的监督功能,避免由于缺乏监督而导致的种种弊端。各民主党派反映和代表着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能够反映社会上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能够提供一种中国共产党自身监督之外更多方面的监督,有利于执政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更加自觉地抵制和克服官僚主义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加强和改进执政党的工作。 维护稳定。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以合作、协商代替对立、争斗,避免了政党互相倾轧造成的政

人民政协的主题职能与我国政党制度的价值和功能

人民政协的主题职能与我国政党制度的价值和功能 徐佩瑛 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们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创建了人民政协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组织机构,成为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发扬民主的重要场所。经过60年的实践,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日趋完善。2007年11月,《中国政党制度白皮书》把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和功能概括为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五个方面。 人民政协的主题是团结和民主。这是政协存在和发展的客观依据,是政协性质的集中体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政协被赋予了越来越繁重的团结任务,人民政协在促进党派关系、阶层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在现代民主政治的架构下,民主程序的价值偏好有三种选择:一是竞争,二是非竞争,三是协商。近年来西方政治学界兴起了“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热潮,其重要原因在于,以往以选举(票决)民主为核心的传统西方民主理论,已经不能满足今天人们日益增长的民主诉求。在民主化潮流的激荡下,人们希望在政府决策、政府施政、政府监督、社会治理等各个环节上都有更多的参与权。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条件、承担的历史责任和基本政治理念,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选择,必须以协商为价值偏好,协商政治应该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人民政协的民主是与统一战线相联系的民主形式,首先指的就是要在统一战线内部发扬民主,使得人民政协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实现团结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无论从历史还是现状看,都和西方两院制的上议院或参议院不同,其发展方向不是演变成某种国家权力机关或半权力机关。我国实行的是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是权力机关、立法机关,有立法、决策、监督、任命权。政协是协商机关,不承担立法和选举领导人的任务,而是为参加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提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渠道。第二,人民政协是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相联系的民主政治形式,是党派之间合作和协商的重要形式,而不是社会群众运动那样的民主形式。在政协内部有矛盾、有分歧也不诉诸街头,不搞对抗。第三,人民政协是为参加政协的统一战线成员和各民主党派提供的一个同执政党和政府之间进行协商、监督和参政议政的民主平台而不是以人民政协为一方去同执政党和政府进行对话、对抗的政治实体。 人民政协的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是党和政府广集民智、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政议政是党和政府听取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含义、地位、内容和优势。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和一旦实行多党制将带来的严重后果的比较,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和鉴别能力,提升对我国政党制度优越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够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歪曲、破坏这一制度的言论和行为。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对现实又体验不足,理解政党制度有难度。加之,他们通过媒体对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政党制度一知半解,观其现象,进行对比,产生了模糊的认识。这又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重点难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导入】视频导入 视频导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回顾视频提供的相关信息思考三个问题: 1、有哪些党派和个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2、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这些党派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最后一个问题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能够正确地回答出来。如果学生心存疑问,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 【讲授】一、我国的民主党派 问题1:有哪些党派和个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回答问题,导入我国民主党派的概况及其性质。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教材,了解我国民主党派的概况及其性质。 一、我国的民主党派 1、概况

我国民主党派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2、性质 我国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他们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在此要提醒学生注意民主党派的组织成员,从中发现民主党派主要是由社会各界精英所组成的,体会到民主党派是个宝贵的“人才库”,为后面学习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打下知识基础。 【讲授】二、我国的政党制度 问题2:民主党派与中共的关系? 播放视频:《建国大业》片段——协商国歌、 展示图片:人民政协第一次会议召开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 设计意图:通过协商国歌、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说明民主党派与中共十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师生活动: 通过对视频和图片内容的分析,得出结论: 二、我国的政党制度 1、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内容 (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点拨:民主党派“参加但不执政,参与但不决定”。不能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联合执政或轮流执政的关系,不能认为民主党派是在野党或反对党。 历史回眸: 新中国成立前夕,民主党派纷纷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 1948年5月,致公党在宣言中提出:“无疑,我们得承认中共是领导者和召集人。” 1949年1月到达解放区的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55名代表联合发表意见,表示“愿意在中共领导下”,为推进革命,建设新中国而尽力。 1949年3月,民盟中央致函毛泽东表示“愿以至诚接受贵党之领导”。 设计意图:通过建国前夕,各民主党派纷纷表态接受和拥护中共的领导这一历史事件,说明民主党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师生活动:分析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各民主党派在组织上、思想上是独立的,不能笼统地认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严密的表述应该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先设疑: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再点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是互相监督的关系。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试题: () A。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多党制度 B。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多党合作制度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共产党的一党制度 答案:(c)。 相关阅读: 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由该国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各国政党制度的不一样体现了人类礼貌发展的多样性。 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下简称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它既不一样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这一制度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构成和发展起来,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务必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八个民主党派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下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基本特征。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强大 的生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中国经历过漫长的封建社会。1840年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野蛮入侵和封建统治集团的腐朽衰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将近110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 为改变国家和民族的悲惨命运,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起抗争,努力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20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发动和领导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并效仿西方国家实行议会政治和多党制。尽管相对于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但它很快就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无法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正如孙中山先生所总结的,中国的社会既然和欧美不一样,管理社会的政治自然也不能完全仿效欧美。 1927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实行一党专制,独揽国家一切权力,打击和迫害民主进步力量,违背民主政治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最终被历史所抛弃。 近代中国政治的发展呼唤适应中国国情的新的政党制度。这一历史职责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承担了起来。 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团结全国各革命阶级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主要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和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成立的各民主党派,其社会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有着反

共产党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现实的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共产党执政的前提下,各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政党制度。它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现实优势,有利于加强全国人民的团结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有利于正确处理社会各阶层的矛盾,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既避免了多党竞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 一是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显著特征就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这一制度,体现在政党与政党的关系方面,是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这种领导地位是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正确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当代中国,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取代共产党成为13亿人民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都清醒地认识到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真诚欢迎和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政治路线的领导。中共中央加强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内容不断充实,程序更加规范。1990年至2006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委托有关部门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达230多次,其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召开74次。共产党在制定重大方针政策前都与民主党派通过各种方式协商讨论,认真听取和吸收它们的意见,继而经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民主党派以不同方式积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 在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方面,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与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宪法明确规定的。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是根据其在历史上和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有益作用确立的。民主党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在共产党领导下参加国家政权、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是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这与西方多党制或两党制以及前苏东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均不同。我国是多党合作制,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分享国家政权、共同向人民负责的基础上同共产党实行广泛与密切的合作。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各级权力机关中均占有一定比例,各级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中都有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担任领导职务。2003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召开至2006年底,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共有7人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41人担任省级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4人担任副省长等省级行政副职。2007年,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2人分别担任国家科技部、卫生部部长职务。(引自《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2007年11月) 在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团结合作,共同担负起社会管理职能。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分化重组,出现了许多新兴社会阶层和群体。民主党派与许多新兴社会阶层有着历史的、天然的密切联系,这样就形成了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阶层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