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度重视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坚决杜绝各类虚假报道

高度重视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坚决杜绝各类虚假报道

高度重视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坚决杜绝各类虚假报道
高度重视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坚决杜绝各类虚假报道

中宣部等五部门去年11月发起了“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按照市委宣传部的要求,天津日报社(天津日报传媒集团)就此作出了专门部署,各部门、各系列报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专项教育活动正在集团内稳步推进,扎实开展。现在,根据市委宣传部的要求,我给报社全体编辑记者讲一次党课,内容就是《高度重视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坚决杜绝各类虚假报道》。

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内在要求,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在从业之始就应该牢记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1991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其颁发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把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列为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上,近年来却是麻烦不断。假新闻,就像流行性感冒一样,几年间不断袭扰圈内大大小小的各种新闻媒体。何谓假新闻?我们知道,新闻是人们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客观反映或报道。那么,凡是不客观的报道,或附加的不真实成分占主导地位的报道,就是假报道,也就是新闻界通常所说的假新闻。假新闻严重侵害了党的新闻工作的健康肌体,产生错误的舆论导问,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和严重危害,已引起全国新闻界乃至全社会的公愤!

就在专项教育活动开展的第一年,也就是刚刚过去的2010年,全国范围内就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假新闻。我们来看《工人日报》不久前的一篇报道:

“西安市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金庸去世”、“"偷菜"游戏或被取消”、“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这些2010年流传甚广的假新闻,入选最新一期的《新闻记者》2010年十大假新闻。《新闻记者》盘点出2010年假新闻的几大特点:涉假者多为职业记者;微博参与造假;“标题党”大行其道;“善意的错误”频频发生;涉假老总主动辞职。

这些假新闻中,除了明显荒唐、恶搞的,如“一女生世博排队被强奸怀孕”,有的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如“炒蒜高手掷千万买走百斤金条”;有的是张冠李戴以至“关公战秦琼”,如“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也有的是一时疏忽、不小心导致的,如“金庸去世”。

梳理假新闻的出炉,我们可以找出多少缘由?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微博风起云涌,海量消息中难免真假混杂,假新闻防不胜防,这算一个“时代背景”。

社会浮躁,作假成风,官员身份可以作假,学者学历可以作假,大学生可以冒名顶替,名牌商品可以假冒,那么,似乎可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媒体上出个把假消息,也并不稀奇。这可以算溯及社会风气的一个因素。

当今媒体竞争激烈,要夺人眼球,总要出奇制胜,一旦把关人“打了个盹”,极可能为假新闻放行。这也算沾几分业内实情。

基于公众对某些社会问题的不满与痛恨,新闻人高度敏感,听到某学者专家的一通高论,即当成官方意见,印成白纸黑字,迎合了读者“宁可信其有”的焦虑。这也算“事出有因”。

还有,不同部门的说法、发布的数字不尽一致;有的公众人物或官员出言不够谨慎,被媒体报道出来后又紧着澄清,使得事实真相多了几分扑朔迷离。

这些假新闻中,除了明显荒唐、恶搞的,如“一女生世博排队被强奸怀孕”,有的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如“炒蒜高手掷千万买走百斤金条”;有的是张冠李戴以至“关公战秦琼”,如“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也有的是一时疏忽、不小心导致的,如“金庸去世”。梳理假新闻的出炉,我们可以找出多少缘由?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微博风起云涌,海量消息中难免真假混杂,假新闻防不胜防,这算一个“时代背景”。社会浮躁,作假成风,官员身份可以作假,学者学历可以作假,大学生可以冒名顶替,名牌商品可以假冒,那么,似乎可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媒体上出个把假消息,也并不稀奇。这可以算溯及社会风气的一个因素。当今媒体竞争激烈,要夺人眼球,总要出奇制胜,一旦把关人“打了个盹”,极可能为假新闻放行。这也算沾几分业内实情。基于公众对某些社会问题的不满与痛恨,新闻人高度敏感,听到某学者专家的一通高论,即当成官方意见,印成白纸黑字,迎合了读者“宁可信其有”的焦虑。这也算“事出有因”。还有,不同部门的说法、发布的数字不尽一致;有的公众人物或官员出言不够谨慎,被媒体报道出来后又紧着澄清,使得事实真相多了几分扑朔迷离。

这些假新闻中,除了明显荒唐、恶搞的,如“一女生世博排队被强奸怀孕”,有的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如“炒蒜高手掷千万买走百斤金条”;有的是张冠李戴以至“关公战秦琼”,如“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也有的是一时疏忽、不小心导致的,如“金庸去世”。梳理假新闻的出炉,我们可以找出多少缘由?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微博风起云涌,海量消息中难免真假混杂,假新闻防不胜防,这算一个“时代背景”。社会浮躁,作假成风,官员身份可以作假,学者学历可以作假,大学生可以冒名顶替,名牌商品可以假冒,那么,似乎可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媒体上出个把假消息,也并不稀奇。这可以算溯及社会风气的一个因素。当今媒体竞争激烈,要夺人眼球,总要出奇制胜,一旦把关人“打了个盹”,极可能为假新闻放行。这也算沾几分业内实情。基于公众对某些社会问题的不满与痛恨,新闻人高度敏感,听到某学者专家的一通高论,即当成官方意见,印成白纸黑字,迎合了读者“宁可信其有”的焦虑。这也算“事出有因”。还有,不同部门的说法、发布的数字不尽一致;有的公众人物或官员出言不够谨慎,被媒体报道出来后又紧着澄清,使得事实真相多了几分扑朔迷离。

假新闻成了公害,那就必须予以“严打”,在这点上没商量。假新闻不除,新闻媒体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宣传水平就可能流于空谈。因此,防止和杜绝假新闻,理应引起足够重视。中央领导在谈到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时曾强调指出: “打击假冒伪劣,事关政治,事关政府威信,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此话深刻。一针见血!新闻打假,意义也在于此。

假新闻泛滥与一些人故意造假有直接关系

真实性是新闻的特性。众所周知,新闻不是文学创作,不允许有半点虚构。不仅构成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完全真实,新闻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包括事件发生的环境和

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语言和动作、甚至新闻事件中某些人的心理活动。都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添枝加叶,不能进行所谓的“合理想象”。

把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混为一谈,是一些业余通讯员的通病,特别是一些刚刚从事新闻报道的“门外汉”更是如此。这是产生假新闻的原因之一。这样的假新闻,从作者主观方面而言,大多是由于对新闻这种文体的写作要求不熟悉、不了解,一般属无心之举,并非故意造假,因而似情有可原。而最近几年出现的一些假新闻,则多是些人故意“造假”的结果。有的是把多年前就被揭露的假新闻改头换面,如《一头杀不死的猪》;有的是故意歪曲事实,败坏主人公声誉,混淆视听,如《一起令人震凉的袭警案》;还有的是捕风捉影,胡编乱造,如《熊掌风波》;等等。由局部失实、细节失实发展到完全失实,由非故意失实发展到故意失实,这是一个要格外引起重视的现象。这些假新闻的出笼,完全违背了新闻必须真实的基本要求,属于不折不扣的故意造假行为,必然要受到全国新闻界和一切有识之士的共同谴责。

从媒体上已经揭露的一些假新闻看,其故意“造假”的手法大致有以下3种:

一叫“无中生有,公开造假”。这样的作者,一般都是造假的老手。他们或借口形势需要,凭空捏造;或假以纪实文学之名,大行编造新闻之实。这样造出来的假新闻,多数没有具体的单位、人名和日期,叫你查无实处。但也有例外。比如1998年初,《购物导报》刊出的一则《大富豪李晓华向张瑜求婚》的报道,看似真人真事,五个“W”俱全,实际却是无中生有,纯粹的假新闻。

二叫“移花接木,有意掺假”。这样的作者,往往借助笔下生花之能,张冠李冠一人戴,东家西家一锅煮,为的是追求“完美”。《知音》杂志1998年第二期上刊登的《妈妈呀,妈妈的血泪情》一文,就是作者硬把两个不同的事件拼凑到一个人身上,一味拔高,制造轰动。

三叫“哗众取宠,以假乱真”。这类作者炮制的新闻中,往往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像1998年4月,《惠州晚报》某包姓记者编造的《本报记者遭疯狂报复》一文,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见义勇为的“记者英雄”形象,一时博得领导及社会群众的赞誉。谎言戳穿后,其自毁前程自是必然。但他给报社声誉、记者声誉、新闻界声誉所造成的损害却是难以挽回的。

由此可见,故意制造的假新闻己经严重地冲击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它传播虚假信息,产生错误的舆沦导向,造成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混乱,破坏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败坏党的新闻事业公信力,玷污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危害极其巨大。新闻欲打假,这些故意造假者是源头,打假必须首先从这里打起。

假新闻的泛滥暴露出把关方面的漏洞

一条新闻稿件从写作到刊出,中间要经过作者、审稿、部主任签发、编辑等多道关口。即使作者这一关不能成立(因有的作者故意造假),至少也还有“三关”要过。就算只有其中一关发挥作用,假新闻要登堂入室也将困难重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上述几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审稿,是全国几乎所有新闻单位都作过规定的一项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是单位制度执行不严,有的是审稿人不负责任。一些单位的领导同志不是把审稿作为一种责任,而是当成一种负担,审稿时心不在焉,对事实不作认真核实,随便浏览一下便签“属实”,或加盖公章;有的为了本单位能多见报、多发稿,于是充分“放权”,只要是歌功颂德的文章,报道人员皆可自行了断。这样,就给一些有意造假者提供了大量的便利条件。甚至在有的地方,一些人为了单位或小团体的利益,即便出现虚假报道,也要干方百计编造理由,遮丑护短,形成假新闻上的“地方保护主义”。

有些虚假报道,到了编辑这一关,按理说是可以堵住的,但却漏过去了。为什么?在编辑方面,原因有三:一是漫不经心,笔误出假。有的稿件就是由于编辑信手涂鸦,造成失实;二是知识浅薄,改中出错。有的编辑学浅才疏,却自以为是,结果修改内容与事实不符;三是监守自盗,帮助造假。有的编辑出于个人目的,置新闻职业道德于不顾,公开帮作者“打马虎眼”,搞“有偿新闻”,致使虚假报道得以出笼。

版上(或节目)签发是最后一关,但这一关同样存在着把关不严的通病,草率签发、委托签发、越权签发等等现象并非罕见,这些疏漏都给假新闻的长驱直入提供了可乘之机。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依赖的土壤,假新闻亦是如此。据分析,各类新闻媒体间的无序竞争,是导致假新闻大量出现的直接原因。由于受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状的制约,媒体间的竞争尚不规范,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加之假新闻往往以“独家新闻”的面目出现,这就使那些“饥不择食”的媒体乱了方寸,从而使假新闻堂而皇之地登堂人室。

我们报社自己在这方面也出过问题。

去年7月19号,天津日报五版刊发了一篇题为《西瓜被召回》的文章。说的是本市津南区的一个小伙子,卖西瓜后发现秤不准造成了斤两不足,主动召回赔偿的事。稿子见报的第二天总编室就接到电话,同时也有读者在网上对这篇文章的原创性提出置疑。经过核查,发现7月15日,《扬州日报》在副刊版上也刊登了一篇名为《西瓜召回》的文章,从内容来看,两文情节大同小异,只是在人物、地点等新闻要素上存在差异。为了弄清真相,我们询问了本报发稿记者及津南区委宣传部等。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我们的记者接到了津南区通讯员的稿件后,只是通过电话询问了几个问题,对原稿进行了细微的修改后就发稿了。事件发生后,记者及部门负责人都受到了批评和处罚。记者在书面检查中这样说:事件发生后,自己感到教训惨痛。首先是忽视了报社规定的记者要深入一线采访的要求,而自己却只图省事,只为多发稿,才酿成了这次事端,给报社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他说得对,对待通讯员来稿和报料的问题,说到底就是不能轻信的问题。我们不迷信专家,不轻信结论,不自做主张,不主观臆断,同样也不能轻信任何未经自己亲自核实的信息,无论它来源于哪里。

2003年夏天,我们接收不久的《天津青年报》刊出一篇考试报道,大意是:河北区一个中考考点对考生负责,监考教师和值勤交警追回已交卷离开考场的考生,让他在已交过的卷面上补登一些考生信息。记者的本意是表扬社会各界对考生的关爱,但他不知道这是严重违反考试纪律的行为吗?事实上,这就是编造的一条新闻,不可能发生在严肃的考场,但这条报道却一路绿灯道关口登上了报纸的版面,引来质疑无数,给教育主管部门和我们的报纸都造成了恶劣影响。

新闻打假也需要综合治理

有关学者谈到:假新闻出现的原因很复杂。一些党政机关的浮夸作风、少数企业商家受经济利益驱动,都可能提供虚假信息;而采编队伍中除个别人品质不好,搞有偿新闻外,还有一部分人作风浮躁,缺乏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实事求是的扎实作风;加上有的人业务素质较差,一些新闻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审稿制度,把关不严,都使假新闻和新闻造假者有空子可钻。

因此,铲除假新闻绝不会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要花较大的气力,从多方面人手进行综合治理,才能奏效。

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对新闻从业人员加强思想教育和新闻职业道德教育。防止虚假报道的关键或者说根本点,就是要建立起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包括同样优良的通讯员队伍。新闻工作者是教育人的,所以新闻工作者也应当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一手抓采访,一手抓把关,努力做到精采精编,守土有责。江泽民同志1996年9月26日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打好“五个根底基,发扬“六种作风”,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扼制和铲除假新闻的根本出路。胡锦涛同志2008年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这些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新闻宣传系大局,舆论引导无小事”的道理。在新闻宣传工作中,要始终坚持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切实发挥好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第二,加大对假新闻的打击力度,假新闻一经发现,就要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针对近年来假新闻屡屡出现的情况,不少新闻单位为防患于未然,已订出了实实在在的措施,制定了严格的审查和鉴别假新闻的规章制度。但仅止于此是不够的,一旦出现假新闻,不仅要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还必须对造假者进行坚决打击,尤其是对那些屡教不改、多次造假的人,更要加重处罚,决不手软。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给予公开曝光,并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直至追究其法律责任。1984年9月,解放军某部将两名制造假新闻的专职新闻干部开除党籍,调离新闻工作岗位,震动了全国新闻界。

第三,由新闻界内部打假上升为全社会打假。如同物质产品的打假需要全国协作一样,新闻报道这种精神领域产品的打假工作也不是一个部门和少数人的事情,同样需要获得各行各业的支持。一方面,国家应当加快新闻立法工作的进程,以法律的形式对维护新闻真实性作出明确规定,并注明处理假新闻的原则,使新闻打假有法可依,同时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另一方面,要发动群众,加强监督,广泛建立假新闻举报机构,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奖励基金,让假新闻和新闻造假者无处藏身。

当媒体报道一次次因揭示真相而引来公众喝彩时,其重要前提即报道的真实。因为真实,所以新闻才有力量,媒体才能赢得亿万读者的信任,这个行业才是不可或缺的。所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正是此义。一旦离开了真实,媒体上的消息跟街头满天飞的小道消息无二,那么,这个行业的存在价值就大可怀疑了。

假新闻,是一个困扰中外新闻界的历史性难题,治理起来的确难度很大,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根治。但是,大量的实践证明,假新闻只是一个顽症,而不是绝症。只要我们坚定地恪守新闻职业道德,严格遵守新闻宣传纪律,完善和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假新闻这个“古老的顽症”就一定会顽而不固,走向灭亡,新闻界就一定会正气高扬!

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新闻访谈节目、新闻现场直播、

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新闻访谈节目、新闻现场直播、 新闻节目编排参评作品推荐表 注:推荐单位只能推荐本单位播出作品,合作作品由首发单位推荐。

新闻直播栏目《帮帮团》内容简介 《帮帮团》栏目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一档每天直播90分钟的民生类新闻栏目,栏目分为《第一帮帮团》、《爱心帮帮团》、《调解有一套》三个大版块。其中《第一帮帮团》、《爱心帮帮团》共60分钟,为新闻直播类节目,《调解有一套》30分钟,为调解故事类节目。此次选送《第一帮帮团》、《爱心帮帮团》60分钟新闻直播部分。 《第一帮帮团》、《爱心帮帮团》60分钟新闻直播节目中,在保证新闻时效的前提下,又重点打造【今日关注】【维权时间】【第一调查】【寻找王】【公益进行时】等特色子版块。版块主题鲜明,使之有别于一般新闻节目,充分突出帮忙、公益、服务的自身定位。本期节目编排上有时效、有重点、有特色,导向正确,节奏得当。 在节目编排上,首先进入的是“今日关注”,让观众快速了解当日热点事件,时效性强,以短新闻为主。比如本期节目的“今日关注”版块,突出了3.15新闻报道以及农民购房新政。 紧接其后的是“法治一线”版块,该版块多以警方提供的现场真实执法视频内容为素材,由于视频内容均为事件发生时的第一现场,可看性强,并且起到了警示和宣传法治知识的作用,也是以短新闻为主。 在前两个子版块的短新闻之后,进入“维权时间”“庭审直击”版块。庭审直击,关注消费者状告京东商城庭审现场,以庭审现场的交锋,达到普法的作用。“维权时间”的口号是百姓权益维护到底,题材多为老百姓的自身权益受到侵害,而遇到的维权难的问题。本期节目选择重点起底了收藏品投资黑幕,记者以知情人爆料,暗访实验的形式,对收藏品投资的内幕进行深度揭秘,并直接揭露出所谓的“收藏品鉴定专家”竟然是1年前被电视台曝光的山寨专家,节目用镜头说话,有说服力。 节目的后半个小时以“第一调查”版块和“寻找王”版块为主,“第一调查”是目前福建省唯一一档大量使用暗访技术拍摄的深度调查节目。其宗旨是揭示事实真相,实施舆论监督。记者通过暗访体验,蹲守观察、走访摸排、卧底密拍、正面接触等的方式,用镜头了解事件的真实全貌。本期第一调查,重点选取了“香肠黑作坊内幕”及查处过程,记者以卧底、暗访的方式深度揭露社会问题,并配合部门予以打击,画面触目惊心,舆论监督效果明显,既发现问题,又解决问题,传递正能量。 “寻找王”版块突出的情感线索,宗旨是寻找您生活中缺失的那一环。“寻找王”板块打出的是温情牌,记者寻找新闻事件中的情感故事,关怀其中的人物命运。本期节目选取“寻找车祸中与家人失联的女子”这一典型选题,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咨询法律专家意见,帮助当事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最后的“公益进行时”版块,主要报道栏目进行的一些公益事件,体现正能量的内容,作为节目温暖温馨的收尾。

新闻真实性的含义与新闻失实及其应对

新闻真实 厦门大学2018年名词解释:新闻真实。 北京师范大学2018年名词解释:新闻真实。 天津师范大学2018年名词解释:新闻真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年简答题:新闻失实的表现。 西南大学2018年简答题:简述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和坚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意义。 上海大学2018年简答题:新闻真实性是什么,以及新闻传播真实性的科学内涵。 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论述题:结合社会相关真实案例,说明新闻失实出现的原因。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简答题:衡量新闻真实的标准是什么?新闻真实有什么意义? 新闻真实的含义 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准确度。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具有两重含义: 第一重含义:每个单篇的新闻报道必须完全符合新闻事实。就是要求单篇新闻报道做到准确。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具体要求:首先,所报道的具体事实要准确无误,五个“W”要完全真实可靠,不可虚构、捏造。其次,所涉及的概括事实也必须真实,能准确地、客观地反映被概括的事实的全貌,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第二重含义:要求每个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连续不断地新闻报道,向人们呈现一幅现实社会的真实图画,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即要求整个新闻报道做到全面的反映,能真正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 这两种真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不能割裂,也不能混同。前者为狭义真实,即单篇报道的真实;后者为广义真实,即整个新闻报道达到的真实。每一个单篇报道都达到狭义真实是新闻报道在总体上达到广义真实的前提,没有狭义真实,就没有广义真实但是,所有的单篇报道都达到了狭义真实,并不等于就做到了广义真实。仅有事实准确还不够,因为它可能是片面的,而不能给人们展示整个社会的真实画面。广义真实要求在事实准确的基础上做到全面,否则人们仍然有理由批评报道不真实。

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道德失范研究

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道德失范研究 自媒体的概念是西方社会的舶来品,源于2003年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发布的自媒体研究报告,由此自媒体研究进入公众视野,并逐渐被重视。在全球化不断加强的时代,自媒体也逐渐走进中国公众视野,并被广泛接受与应用,甚至我国已经成为自媒体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 自媒体的高速发展创新了新闻传播的载体与方式,普通公众也成为了新闻的制作者和传播者,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也呈现出与传统媒体环境下不同的状况,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违法违规行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展开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从自媒体发展和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特点为切入点,总结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道德失范的现象,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全文共分六部分,绪论部分梳理国内外研究情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与重难点;第一章中从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概念;第二章中根据本文研究的重点提出设计方案,调查问卷设计的方案;第三章则根据调研结果分析了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道德失范成因,第四章是针对原因提出改变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道德失范现象的应对之策;最后的结语部分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推敲和展望,以求在未来得到更为深刻的研究结论。本文认为自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兼具了自媒体信息传播的自主性、平民化、交互性和多样化等特点,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从业者素质的良莠不齐,法律监管不完善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使自媒体新闻传播道德失范现象泛滥,只有规范媒体新闻传播的道德标准,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建立自媒体新闻传播中优质的创利途径,并不断完善法律监督机制,才能构建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网络舆论环境。

广播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新闻节目采访活动实施方案

广播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新闻节目采访活动实施方案 春节将至,为充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就,生动展示基层群众的幸福生活,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转型跨越发展的信心,鼓舞士气,振奋精神,为“十二五”提供有力舆论支持。按照省委宣传部要求,我台将组织记者下基层采访活动,并于在1月26日至2月18日春节期间,在《xx新闻》、《全省广播电台联播》(广播)、《xx新闻联播》(电视)等主要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具体方案如下: 一、主要内容: 1、结合基层发展变化,联系群众切身感受,深入反映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绩,报道我省各地转型跨越发展的生动实践。 2、深入基层,通过生动扎实的采访展示各地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群众文化活动,反映我省各地群众欢度节日的喜人景象和喜悦心情; 3、结合我省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推进落实情况和窗口单位文明服务的精神风貌,宣传干部群众节日期间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 4、针对住房、物价、就业等热点问题,结合基层实际,深入反映各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显著成果;报道各级领导干部心系百姓的冷暖,深入群众查民情、解民忧的生动事例。 二、采访活动 1、从元月中旬开始,我台从《xx新闻》、《全省广播电台联播》(广播)、《xx新闻联播》、《新闻午报》、《记者调查》、《公共新闻直播室》(电视)等各档栏目抽调记者和本台驻11个市的记者站所有成员,联合全省各市县广播电台、电视台,组织记者赴基层采访活动,并于元月日隆重举办“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启动仪式。

2、采访活动要求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社区、农户、企业、工地等生产一线、服务窗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挖掘节日期间坚守岗位的动人场景。 3、以体验式采访,深入群众的文化活动和节日的喜庆气氛中,捕捉群众欢乐祥和过节的热闹场景,反映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面貌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4、采访活动中要求严格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不吃请、不收礼、不谋私,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三、节目安排 1、《xx新闻联播》、《xx新闻》、《全省广播电台联播》于1月26日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配发开栏语,以赴各地采访的记者联动报道为主要形式,每天围绕一个主题,连续突出记者来自基层的报道。活动结束后做采访综述、评论,刊发记者感言。 节目要求:改进文风,鲜活生动,让群众成为报道的主角,注重抓细节,找故事,用群众看得见的事实和真实的感受,增强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动性。 2、《新闻午报》、《公共新闻直播室》开设同题专栏,侧重于以记者的体验式报道为主要形式反映以上内容。 xx广播电视台

浅析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

学号:1341252119 姓名:唐满萍 班级:13新闻1班 浅析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及其对策 摘要:新闻道德主要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它影响新闻从业人员的理念并规范他们的职业行为。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存在的大量的道德失范现象: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媚俗新闻……这无疑会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尽早规避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对搞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状;对策 关于新闻职业道德,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在其《新闻理论十讲》一书中明确提出:“所谓新闻职业道德,就是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业的行业道德。新闻从业人员或者大众传媒自身,遵循一般的社会公德(新闻职业道德与一般的社会公德联系较为密切)和本行业的专业标准,对其职业行为进行理性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因此,新闻职业道德可简单地总结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工作者所体现出来的各种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等的总和。新闻职业道德是一个涉及人文道德的问题,它通过新闻实践、新闻反思,形成科学、合理的新闻道德观念,新闻实践是新闻职业道德观念产生的最终根据。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和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利益成为冲击人性的最主要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部分新闻从业者在职业道德价值取向上迷失了方向,无视宣传纪律,做出一些有违职业道德的事情。他们或以新闻谋私、以广告内容做新闻,搞“有偿宣传”;或贪图钱财,歪曲新闻价值,编造“虚假新闻”;或为了单纯追求卖点,猎奇求异,侵犯他人隐私。这些有违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现象,时常被媒体和大众揭露,并且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 目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领域存在的失范现象有“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新闻媚俗”、“新闻炒作”和“新闻侵权”等五类。 1、虚假新闻”屡禁不止 所谓虚假新闻,是指新闻信息传播者背离了客观的新闻事实,任凭个人主观意愿或者他人意志来报道新闻,这严重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然而遗憾的是,在我国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失实的新闻报道却屡禁不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的一个痼疾,严重损害了我国新闻业的信誉和新闻从业者的形象。如2002年《汪国真卖字求生》、2003年《警察鸣枪八次镇住百人群殴》、2005年《中科院资深院士陈家镛两度“逝世”》、2007年北京电视台的《纸箱馅儿包子》都被证实为假新闻,且因对社会稳定、个人名誉产生较严重恶劣影响的假新闻被追究刑事及民事责任。2010年《法制日报》刊出《七成举报者遭打击报复》两日之后,立马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当头一棒“不客观”、“不准确”。再如2010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金庸去世”事件,《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在2010年12月6日发布了“金庸去世”的假新信闻之后,不明真相的微博大V的转发,瞬间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其后证实是虚假新闻,公开道歉认错,其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引咎辞职。由此可见,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靠造假和欺骗来制造新闻,短时间内,也许可以吸引公众视线,带来一定的收益,但假的终归是假的,“虚假新闻”终究要遭到人民群众的唾弃,这样一来,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生路也就终止了。这无疑给所有的新闻工作者敲响了一记警钟,新闻发布要遵循真实性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的生命,同时也是新闻从业者的生命,虚假新闻是对传媒公信力的最大伤害。 2、“有偿新闻”花样翻新 有偿新闻,具体是指新闻从业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

简述新闻失实的定义、原因、现象、及应对措施

简述违背新闻事实媒体工作者的责任、原因、现象 新闻失实的定义 要弄清楚什么是新闻失实,首先必须理解新闻的定义。关于新闻的定义,至今主要有四种提法。一种是以胡乔木为代表的“事实说”,即认为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一种是以甘惜分为代表的“手段说”,即认为新闻是以报道或者评述最新发生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一种是以宁树潘为代表的“信息说”,即认为新闻就是向公众传播新近事实的讯息;一种是以陆定一为代表的“报道说”,即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而何为“失实”呢?所谓失实就是跟事实不符,脱离和违背了客观事实而未能反映事实真相。如果说新闻是一件事实,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出现失实情况的。如果说新闻是一种手段,手段是人们以主观意识能动作用于客观实在的方法,它的发出主体是意识,而不是事实,因此也不存在失实的说法。如果说新闻是一种信息,信息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哪怕是虚构的小说,所传达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事实,一种事实是不会因为另一种事实而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当然,新闻也是一种信息,但是新闻不是一般的信息,新闻信息必须依靠客观事实才能具有价值,新闻信息必须经过媒介传播才能成为新闻。,所以新闻必须是经过报道的新闻信息。因此,所谓新闻失实,就是指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与客观新闻信息不完全相符,未能准确反映客观新闻事实真相的现象。 这个概念明显的有三层含义。首先是新闻媒体或工作者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不符合客观新闻信息本身。新闻工作者在了解了新闻事实的情况下,在新闻报道的时候不是把所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按照它本来的面目制作成新闻,而是扭曲新闻信息,造成新闻失实。其次就是新闻工作者由于知识、阅历等各方面的限制,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没能准确反映新闻事实,也就形成了新闻失实。再次,就是由于新闻工作者既没有正确了解掌握反映新闻事实的信息,又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扭曲了解到新闻信息,这样报道出来的新闻必定失实。这个概念将“新闻失实”现象与“假新闻”现象区分开来。假新闻人们看来,似乎是一个矛盾性的概念,因为既然是“假新闻”,就不能归属于“新闻”的范畴,当作新闻的一个类别。但是假新闻并不是在新闻的前提下的分类,假新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他的对立面“真新闻”。假新闻是没有任何客观事实根源的“新闻”,即假新闻依据的“新闻事实”是想象、臆造、捏造的产物,是通过想象思维虚构的“事实”。在其‘纯粹’的形式中,假新闻完全不包括一点事实。因此,假新闻的根本特性是新闻事实源的虚假性。相对假新闻而言,失实新闻在性质上还属于新闻范畴,它是对一定新闻事实“残缺”、“偏离”、“片面”反映报道而成的新闻。正像“次品”相对“正品”那样,失实新闻是不同程度的“劣质”新闻,但不是“假”新闻。因而,简要地说,失实新闻,是指具有新闻事实根据,但却没有全面、正确、恰当报道新闻事实而形成的新闻。 新闻失实的原因在现实社会中,新闻传播媒介都是由人组成的传播机构控制,都具有主观性。主观意识在理论上是可以完全真实的反映客观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主观意识并不都能准确反映客观存在,因此出现新闻失实。从新闻失实的定义不难看出,新闻失实的原因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 主观原因造成的新闻失实,也称为故意性新闻失实,是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实现明知道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有意使新闻报道失实。然而,在主观原因方面,新闻失实原因的故意性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可以分为客观性性故意失实和主观性故意失实。所谓客观性故意性失实,就是指由于某种客观原因,需要新闻报道失实,以期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体制性新闻失实。所谓体制性新闻失实是指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

网络新闻侵权现象及案例分析

网络新闻侵权现象及案例分析所谓网络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通过网络媒体对社会或者他人造成的不法侵害行为。可以说,网络新闻侵权,是新闻侵权在网络环境下的特殊表现形态。为了开拓业务市场,传统媒体纷纷上网,加入网络新闻的竞争之中。这就加剧了网络新闻的竞争,使得网络新闻侵权现象不断发生。如今,这一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网络是一个分散的、宽泛的信息传播渠道。因此,网络新闻侵权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还是集中在网上侵害他人名誉、侵害他人隐私、侵害他人肖像,以及侵害他人著作权等几个方面。 由于网络媒体与传统的其他三大媒体相比,具有传播主体交互性和分散化的特点,其传播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比较知名的新闻网站;二是其他的新闻公示区,如BBS公告板、一般网站的新闻板块等。作为新闻侵权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网络新闻侵权除具备一般新闻侵权的相关特征之外,还有其独有的一些特质。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侵权主体的多元化 网络站点的分散性和现行的网络传播自由规则决定了网络媒体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网络传播的主体既可以是传统的新闻媒体,也可以是其他社会组织或者个人。正是的新闻媒体有时也会成为非媒体主体的受众。这是新闻媒体面临着更多的去核实有关新闻信息的任务,也增加了认证新闻侵权主体的工作量和难度。目前,一般消息和正规

新闻的权威性主要还集中在人们对传统的、有影响的媒体的信任方面。在这方面其他组织或个人还不具备竞争力,这相应地减少了社会其他组织或个人利用网络新闻媒体侵害社会公众的机会和可能。 (二)侵权主体的虚拟化 网络为人们的交流创造了一个比较虚拟的环境,这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所不同的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媒体信息传输格式和文字表示的一致性,给网络新闻侵权主体的确认带来了困难,这也是虚拟环境下对新闻法制管理产生的负面影响。网络新闻传播主体呈现的这种游离、分散状态,使我们对网络新闻侵权主体的确认变得十分困难,成为困扰各国新闻司法的一个难题。 相关案例分析: 腾讯网”不实新闻侵权赔偿20万-法制案例分析 近日,记者从辽宁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获悉,本是合格产品的沈阳宏象牌地板被深圳腾讯网站说成是不合格产品,严重损害了企业声誉,最终企业通过网络证据保全公证固定侵权证据,打赢了官司,获得了20万元的名誉侵权赔偿。法院经审理查明,2009年8月4日,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经营的腾讯网刊登出一则标题为《沈阳销售地板15种不合格工商局记入黑名单》的新闻,其主要内容为:2009年8月3日,沈阳市工商局公布了近期经市场监督抽查质量不合格地板的产品及经销企业、生产企业名单。其中,王红生产的沈阳宏象牌地板赫然在列。此则新闻与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链接。由于互联网传播迅速,再加上腾讯公司经营的腾讯网在全国具有相当

假新闻案例及失实原因分析报告

假新闻案例及失实原因分析 一、深圳最美女孩”给街边乞丐老人喂饭 月日,中国新闻网刊发了一则《深圳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地新闻.报道称,在深圳打工地后某女孩,月日下班回家路上,女孩看到老人盯着快餐店里地盒饭后便掏钱为老人买来了盒饭,然后亲自喂饭.b5E2R。 经深圳媒体证实,整个行为其实是某商业展地炒作.附近一位目睹拍摄过程地报刊亭老板称,女孩只喂了几口饭,便随拍照地男子离开.此后,策划者出面致歉,承认照片是摆拍.p1Ean。 失实原因:记者未严谨地核实新闻事实,没有善尽一个新闻记者地责任.炮制出虚假新闻,无中生有. 二、温州乞丐流浪年回家获万拆迁补偿 月日,江西《信息日报》刊发该报记者地报道《流浪年回家瞬间变“富翁”》.报道称,年月,家境贫寒地温州男子朱景,远离家门闯荡自己地事业.因为连连亏本,朱景年来风餐露宿乞讨流浪,甚至染上了严重地肺结核.今年月日,经过天地治疗后,萍乡救助站将病情好转地朱景送回家乡浙江温州.悲喜交集中,哥哥朱忠告诉失踪年地弟弟,前几年家乡搞城中村开发,他已获得余万元地土地补偿金.DXDiT。 月日,《现代金报》刊发报道称“这是一起假新闻,报道称,该男子并非叫朱景,而是叫朱景修,家住平阳县昆阳镇后垟村.在朱景修离家前后,老家地房子没有任何变化,离家期间也未有征地和拆迁.实际上,他当时是因赌气离家出走地.这年来,他开过出租车、当过保安,进过黑砖窑也挖过煤.直到年,他才因肺结核病重而开始行乞.RTCrp。 失实原因:其广为传播可能更多地折射了房地产开发、一夜暴富等这样地社会焦点话题,导致了传统媒体、媒体官方微博等在假新闻面前集体沦陷.记者未做深入核实,信息日报社把关不严,导致报道失实.5PCzV。 三、年放假安排 年月日傍晚起,多家媒体新闻客户端以及官方微博纷纷发布据称来自中国政府网地“年放假安排时间表”地消息.按照这条放假消息,年元旦放天,春节放天,元宵节放假天,清明节放假天,劳动节放假天,端午节放假天,中秋节放假天,国庆节放假天.这一方案中含有多个长假,瞬间引发网络“疯转”.jLBHr。 月日点分,新华网新浪和腾讯微博发布辟谣消息称,记者核实得知,中国政府网目前并未发布过“年放假安排时间表”,按往年地做法,放假安排时间表要到月份发布.月日,官方正式发布年放假安排时间表.xHAQX。 失实原因:利用民众对现行节假日安排不满、对增加节假日地期待,扩大影响,博得关注. 四、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 月日早上点多,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地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国际在线”发布了一组“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地图片,报道称,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随即瘫软倒地不起.外国小伙下车急忙搀扶女子,却被女子一把揪住,自称被老外撞到腿部受伤无法行走,需要该老外负责.最后双方在调解下,外国小伙不得不给付元

广播电视谈话类节目

一、谈话节目的含义 谈话:两个人或多个人在一起说话聊天,话题一般不固定,属于开放式的说话方式。 谈话节目:主持人(固定)与访谈对象(不固定)就预先设定的话题在演播现场进行讨论,有时开放现场热线接受场外观众的参与。 与私下谈话的区别: A、从时限比较:电视谈话节目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一般节目时长为30~60分钟;而私下谈话则无时间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B、从主题比较:电视谈话节目主题一般都有一个主题,围绕该主题展开谈话,陈述事实或表达自己的见解。私下谈话是多个主题或者没有主题。 C、从人为控制比较:电视谈话节目中视主持人把握谈话进展,而私下谈话则是随心所欲,没有一定的轨道。 广播电视谈话节目:是指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广播或电视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通常由主持人、嘉宾(有时还有现场观众)在演播现场围绕话题或个案展开即兴、双向、平等的交流,它本质上属于大众传播活动。 谈话要素——片段性、零散性,表现为小的谈话单元; 谈话节目——连续性、完整性,表现为谈话是节目的主体。 二、谈话节目的来源与美国“脱口秀” 脱口秀=talk show 如《tonight show》《今夜秀》 《The late show with David letterman》《大卫牙擦骚》 以名人嘉宾和幽默小品为其主要特征 美国谈话类节目的构成 话题——大到时事政治、国际态度、种族冲突,小到家庭琐事、吸毒等。话题的选择多是新奇刺激又冲突的。 主持人——不以貌取人 嘉宾——嘉宾不固定,上至总统、国会议员,下至妓女,吸毒者,无论什么身份都可以来到节目当中。 现场观众——观众敢言,有的言辞偏激,甚至还在现场争辩谩骂。 三、谈话节目的分类 (一)按内容划分 1、新闻信息类 ——围绕社会热点、焦点或新闻事件《新闻会客厅》、《我建议》 2、综艺娱乐类 ——以娱乐轻松的话题展开谈话《超级访问》、《咏乐汇》 3、人际关系类 ——这类节目涉及家庭、伦理道德、法律、人际关系、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话实说》、《人间》 4 、专题对象类 ——针对特定的观众群众或某一社会内容而专门开设的谈话节目。《张越访谈》《五环夜话》、《谈“股”论“金”》(二)按形式划分 1 叙事型谈话,以讲述故事为主要内容如《往事》 2 辩论型谈话,展现截然对立的两种观点以及观点在交锋中带来的激烈碰撞 如《经济与法辩辩辩》 3 讨论型谈话,展示嘉宾围绕某个问题所进行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交流与探讨 如《锵锵三人行》 (三)按谈话话题分 1、新闻时事类 2、社会话题类 3、娱乐话题类 4、生活情感类 5、专业类话题

简述新闻失实的定义、原因、现象、及应对措施

简述新闻失实的定义、原因、现象、及应对措施 新闻失实的定义 要弄清楚什么是新闻失实,首先必须理解新闻的定义。关于新闻的定义,至今主要有四种提法。一种是以胡乔木为代表的“事实说”,即认为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一种是以甘惜分为代表的“手段说”,即认为新闻是以报道或者评述最新发生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一种是以宁树潘为代表的“信息说”,即认为新闻就是向公众传播新近事实的讯息;一种是以陆定一为代表的“报道说”,即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而何为“失实”呢?所谓失实就是跟事实不符,脱离和违背了客观事实而未能反映事实真相。如果说新闻是一件事实,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出现失实情况的。如果说新闻是一种手段,手段是人们以主观意识能动作用于客观实在的方法,它的发出主体是意识,而不是事实,因此也不存在失实的说法。如果说新闻是一种信息,信息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哪怕是虚构的小说,所传达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事实,一种事实是不会因为另一种事实而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当然,新闻也是一种信息,但是新闻不是一般的信息,新闻信息必须依靠客观事实才能具有价值,新闻信息必须经过媒介传播才能成为新闻。,所以新闻必须是经过报道的新闻信息。 因此,所谓新闻失实,就是指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与客观新闻信息不完全相符,未能准确反映客观新闻事实真相的现象。 这个概念明显的有三层含义。首先是新闻媒体或工作者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不符合客观新闻信息本身。新闻工作者在了解了新闻事实的情况下,在新闻报道的时候不是把所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按照它本来的面目制作成新闻,而是扭曲新闻信息,造成新闻失实。其次就是新闻工作者由于知识、阅历等各方面的限制,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没能准确反映新闻事实,也就形成了新闻失实。再次,就是由于新闻工作者既没有正确了解掌握反映新闻事实的信息,又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扭曲了解到新闻信息,这样报道出来的新闻必定失实。 这个概念将“新闻失实”现象与“假新闻”现象区分开来。假新闻人们看来,似乎是一个矛盾性的概念,因为既然是“假新闻”,就不能归属于“新闻”的范畴,当作新闻的一个类别。但是假新闻并不是在新闻的前提下的分类,假新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他的对立面“真新闻”。假新闻是没有任何客观事实根源的“新闻”,即假新闻依据的“新闻事实”是想象、臆造、捏造的产物,是通过想象思维虚构的“事实”。在其…纯粹?的形式中,假新闻完全不包括一点事实。因此,假新闻的根本特性是新闻事实源的虚假性。相对假新闻而言,失实新闻在性质上还属于新闻范畴,它是对一定新闻事实“残缺”、“偏离”、“片面”反映报道而成的新闻。正像“次品”相对“正品”那样,失实新闻是不同程度的“劣质”新闻,但不是“假”新闻。因而,简要地说,失实新闻,是指具有新闻事实根据,但却没有全面、正确、恰当报道新闻事实而形成的新闻。 新闻失实的原因 在现实社会中,新闻传播媒介都是由人组成的传播机构控制,都具有主观性。主观意识在理论上是可以完全真实的反映客观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主观意识并不都能准确反映客观存在,因此出现新闻失实。从新闻失实的定义不难看出,新闻失实的原因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 主观原因造成的新闻失实,也称为故意性新闻失实,是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实现明知道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有意使新闻报道失实。然而,在主观原因方面,新闻失实原因的故意性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可以分为客观性性故意失实和主观性故意失实。 所谓客观性故意性失实,就是指由于某种客观原因,需要新闻报道失实,以期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通过对网络中各类失范现象的观察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通过对网络中各类失范现象的观察,笔者认为网络新闻道德失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虚假新闻充斥、不良信息泛滥、侵权问题严重、新闻评论随意化、报道题材失衡。以下就各个方面分别进行叙述。 (一)虚假新闻充斥虚假新闻是新闻史上一个顽疾。在外国,曾经因为黄色报刊的盛行而出现了一段虚假新闻泛滥成灾的时期。在中国,我们也一直与虚假新闻在斗争。老前辈陆定一曾说过“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问题。千头万绪,根本性的还是这个问题,有了这一条,就有信用了,有信用,报纸就有人看了”。[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认为,那些明确因为利益收买或外部压力而造成的新闻失实,数量并不多。大多数失实新闻的例子,只是源于一些微小的原因,如惰性、赶截稿时间、采访不到相关人员,或仅仅为了把报道“糊弄”得好看点。[2]从陈力丹教授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假新闻的产生往往是新闻工作者主观上的原因。而网络因其传播主体的隐蔽性,更是成为虚假新闻产生的温床。网络的传播速度快和无国界等特性,让网络上的虚假新闻可以在瞬间便传遍全球,网络虚假新闻的危害超过传统媒体数倍有余。如2009年9月24日《时代周报》网络版发布的关于谢才萍包养16个年轻男子的报道就是最好的证明。“谢才萍,江湖上人称‘谢姐’,是重庆目前已逮捕的19个黑恶团伙首犯中唯一一位女性,江湖地位甚高。在这次打黑成果展中官方首次披露她与文强是‘亲戚关系’:她是文强的弟媳。让人瞠目的是,谢才萍在个人生活上极度荒淫。重庆市打黑成果展信息称,她长期包养16个年轻男子供自己玩乐”。[3]但是真相确与新闻所述有很大的出入,“重庆警方新闻发言人称,打黑成果展上从未出现过这样的内容,该报道是假的。一位曾观看过同样展览的人士则告知,参观时并未看见所谓‘包养16个男子’的信息,他看到的是,‘谢才萍包养了一个比自己小20多岁的26岁男青年罗某’,但不知民间为何出现16个的传闻。”[4]这条新闻当时被众多网络媒体疯狂转载,并且被传统媒体大量引用。至今,百度百科对谢才萍的介绍里还有“包养16个男子供自己玩乐”等文字。由此可见,网络虚假新闻对新闻真实性造成的危害与影响有多大。 (二)不良信息泛滥不良信息主要是指以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为主的黄色信息和以颠覆政权、破坏和谐为主的反党、反政府信息。这类信息的泛滥对社会风气的营造、青少年人生观的培养有极大的负面影响。而网络因其开放、隐蔽、自由等特点,使得不良信息有了滋生和泛滥的条件,从而对网络及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污染。在这个方面,我们网络新闻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各类传统媒体网站、商业门户网站等都以半裸露的女性图片作为赚取眼球的筹码。网易等大型门户网站时常出现“女大学生私密自拍”、“漂亮女生挑逗写真”等标题;而Tom娱乐频道上形形色色的爆乳女孩图片更是超过了娱乐明星图片的数量;腾讯网图片频道,满眼都是“性感内衣写真”、“风情写真”等字眼;新浪图库的女性频道更是充斥着“真空”、“湿身”、“酥胸诱人”等不良图片。这类图片中的女性均是用有限的物件遮住身体的重点部位,其他身体皮肤全部裸露,这些与完全赤裸相差无几的图片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仅次于黄色网站。但是各类网站利用法律的盲区,打法律的擦边球,大肆的利用写真、人体摄影的名目上传半裸或者全裸图片来吸引网络用户的眼球、赚取点击率。这种大型门户网站主导的迎合部分受众猎奇心理赢得“点击率”的做法,不但影响网络新闻道德,而且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侵权问题严重由于网络环境的自由和宽松、法律的缺位与无力,网络作品的版权保护一直是个难题,网络侵权现象非常普遍。我们随便打开Google或者百度搜索一个新闻标题,会发现整版都是同一篇新闻。其中部分页面的新闻内容完全一样,甚至连错别字出现的地方都是同一个位置,而个别的新闻网站在转载他人的新闻时,则恶意的剪切和篡改他人的新闻作品。这类网络侵犯著作权的现象主要出现在商业性媒体网站上,这类网站由于政策法规限制,只能以传统的新闻媒体和新闻单位建立的网站作为自己的新闻来源。“目前,非新闻单位建立的网站都未经过国家有关行政部门予以采编、发布新闻的资格。因此,非新闻单

广播电视谈话类节目

广播电视谈话类节目 一、界定谈话类节目 ?1、定义: ?谈话类节目指的是主持人与访谈对象就预先设定的话题在演播现场进行讨论,并可以通过现代通讯手段与场外受众沟通交流共同参与的节目形式。 ? 2. 称谓:谈话节目(学名); Talk Show(英语国家);脱口秀(港台); 中国谈话节目的发展 ?中国大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谈话节目——1993年1月开播的《东方直播室》 ?1996年3月16日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的热播 ?1993年到2001年底,国内大大小小的电视谈话节目已达180余种。(雅、俗) 二、谈话类节目分类 按节目内容划分 ?新闻时政类、社会生活类、情感交流类、专业话题类 、新闻时政类 ?这类节目往往围绕当前社会上的热点、难点、焦点或者令人关注的新闻事件而引发的社会话题来进行讨论,一般是比较严肃的“硬”话题。这类节目对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正确引导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 社会生活类 ?往往涉及家庭、恋爱、婚姻、伦理、道德、法律、人际关系、教育等社会生活内容的方方面面,讨论社会的良性运行、文化的交融沟通、人际的和谐相处,一般是受大众关注的“软”性话题。 情感交流类 ?以主持人与单个受众交流的形式为主,有时也出现多人交流的情况,主要内容以个人的感情抚慰为多。 专业话题类 ?节目围绕某一专业领域内的话题,如文化、影视、经济、股市、体育、科技等领域,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通常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讨论、点评。 三、谈话类节目的社会意义 (一)形成新的传播模式 ?传统模式是单向的——直接参与、双向交流、即时反馈(热线、现场观众) (二)展示时代风貌 ?热线参与、现场直播的广播电视节目能够更直接、更真切地反映社会生活,倾听百姓的声音。 (三)有利国家安定、社会稳定 ?及时反映社会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可以看成是舆情民意的“晴雨表”; ?通过亲切交流对话,使节目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纽带”“桥梁”; ?老百姓的各种情绪意见的碰撞与交流,通过这样的渠道表达出来,达到“以小震防大震”的目的。(减震器) (四)观照社会文化现象 ?一些专业话题的谈话节目,通过专业人士直接与受众讨论和解答问题,有利于话题的深入,同时平等的沟通方式也会消除普通受众对专业话题的“畏惧感”,使传播内容更容易为受众接受,有利于全社会知识层次、文化品味的提升。 四、谈话类节目的特点 (一)广播谈话节目与电视谈话节目共性 ?1、话题内容广泛(宏观—微观) ?2、针对性、时效性强(社会热点) (二)广播谈话类节目特点 ?1、制作要求简单,嘉宾、受众参与节目比较方便。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

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 (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 新闻采访1 新闻记者为获得新闻事实材料,对客体进行的访问、观察、思索和记录等的调查研究活动。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起点,也是新闻工作的基础活动。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2 广播电视新闻记者为获取新闻信息而展开的调查研究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媒介采访活动的特性。 新闻采访的共性特点3 (1)求新性:记者所要采访的事实是新近发生、发展、变化的新鲜事实,为获取新闻而采访;(2)突击性:记者的采访讲求时效,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和报道任务;(3)灵活性:记者采访比较灵活,通常只集中于一点,致力于发掘精彩的新闻素材,同时可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采访对象和内容;(4)广泛性:记者的采访活动涉及面大,接触范围广;(5)持续性:记者的采访往往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连续采访,不断提供新的新闻信息。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个性特点4 (1)采访形式为带机采访,采访所获得的信息可以通过声音和影像的方式直接进入新闻节目中。带机采访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考虑新闻信息的采集,而且要考虑新闻信息的传达,即需要注意所采集的信息在形式上的表现性。广播电视记者对摄录器材具有依赖性。 (2)采访具有时间同步性。广播电视采访的信息存在于时间流程当中,与真实生活流程一一对应,采访可以实现场同步传播。 (3)采访方式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形式。广播电视的新闻素材可以原生态形式进入新闻报道,以音响报道等形式进行传播,采访本身可以构成信息的显现形式。 (4)记者的角色定位更丰富。除了调查者和传播者之外,从事现场报道的广播电视记者同时也是受众观察新闻事件的现场引导者。 (5)电视采访具有合作采访的特点。 (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选题与准备 新闻线索5 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和征兆,反映新闻事实的简略轮廓或片断。新闻线索是记者追寻新闻的方向和依据。 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6 (1)记者本人的观察和积累;(2)编辑部的报道提示或报道任务;(3)有关会议、文件、简报或有关政策和领导人讲话等;(4)来自受众的信息;(5)从其他媒介获得的信息等。 选题7 确立新闻报道对象的过程,包括对新闻线索可能引出的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也包括对新闻报道采制及传播可行性的判断。 确立选题的标准8 (1)新闻价值标准: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2)新闻政策标准:

部分媒体从业人员违反新闻职业道德案例

中国记协通报 部分媒体从业人员违反新闻职业道德案例 《人民日报》 根据社会举报,中国记协会同有关新闻宣传单位查处了部分媒体从业人员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案例。现予通报。 一、2010—2012年期间,中国改革报记者王清机在中国食品安全报兼职期间,以建立“中国食品安全报质量监督跟踪单位”为名,违规向山东地区多家食品企业收取所谓“质量监督跟踪单位公告费”;2012年初,王清机违规收取山东省某医院8万元“宣传费”。中国改革报已对王清机作出除名处理并吊销其记者证,中国食品安全报已对王清机作出免职清退处理。 二、2013年8月9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刊登《酉阳:桃花源的产业新定位》一文称,重庆市酉阳县近5年工业发展以“失败”定调。经查,该报道记者未进行深入采访,未与相关部门核实,将酉阳县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当成2012年的发展目标,造成报道严重失实。 三、2013年10月24日,黑龙江晨报刊登《老汉旅店见网友,一开门傻了——“跟我开房的咋是儿媳妇”》一文。经查,穆棱市电视台记者以派出所提供的一件曾经处理过的纠

纷为原型,编造了《穆棱:开房约会女网友见面竟是儿媳》的假新闻。黑龙江晨报未经核实,修改标题后刊登了该报道。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已对相关新闻单位和责任人分别予以 行政警告、行政罚款、吊销记者证等处罚。 上述媒体及从业人员的行为,严重违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有的假借新闻媒体名义以舆论监督为由敲诈勒索;有的采访过程粗浅片面且未经核实;有的根本不经采访直接编造所谓的新闻事件,在社会上造成负面影响,败坏了新闻工作者的声誉。 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引以为戒,自觉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严格遵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要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对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新闻从业人员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依规作出处理,切实维护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之虚假新闻 ————“丈母娘婚宴送宾利”案例分析 2013年10月4日,《金陵晚报》刊发报道《丈母娘婚宴上送400万元宾利轿车》称:一对新人在马鞍山太白大道上一家很气派的大酒店举行婚宴,婚宴价格5888元/桌,婚宴上,丈母娘当场宣布,赠给女婿一辆价值400万元左右的宾利牌轿车。获赠的女婿“居然扑通一声当众跪下,向丈母娘保证一辈子不辜负她女儿,一辈子孝顺双方父母,将丈母娘感动得也在台上流泪,还一个劲说‘好儿子,快起来’。”接着,在10月5日各大网站皆转载了此新闻,其中凤凰网刊登文章《丈母娘送宾利车女婿下跪:绝不辜负你女儿》、新浪网刊登文章《丈母娘婚礼上赠宾利女婿激动下跪》、新华网刊登文章《丈母娘婚宴送400万宾利豪车女婿下跪》,网友们纷纷转载,一时间舆论哗然。 然而,10月8日《新安晚报》刊发报道了《丈母娘送宾利?时间地点人物对不上》一文,文中称:一位网名叫“名字被占用”的网友2号在论坛发了一帖子,说一朋友结婚,丈母娘送了辆宾利欧陆,但朋友不是马鞍山的,后来他怕受到影响,删除该帖。结果4号凌晨,马鞍山本地也出现了这个新闻……《新安晚报》记者还赶到马鞍山市太白大道,这条路上的中高档酒店均否认在10月3日晚接待过5888元/桌的婚宴,也否认酒店内发生过“丈母娘送宾利”的事。后来写该新闻的通讯员承认自己造假的事实,称自己之前听朋友说,马鞍山的青年人结婚时娘家流行送车送房。他后来又恰巧在论坛上看到一条“丈母娘婚宴上送宾利轿车”的帖子,于是主观臆断以为这件事就发生在马鞍山,然后将此线索提供给了金陵晚报的记者;该记者虽然到所谓的婚礼举办地马鞍山太白大道上一酒店进行了采访,但却在没有足够证据证明确有此事的的情况下胡乱捏造了“丈母娘婚宴上送400万元宾利轿车”一虚假新闻。 内容真实是新闻信息的基础,客观真实的地报道新闻事件既是社会对大众传播机构和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其进行自我约束的职业道德准则。通讯员和记者不顾客观真相,为了采写到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并从中获得个人私利,强行按照个人猜想将论坛上网友所发帖子反映的事实移植到马鞍山某酒店举行的婚宴上,制造虚假新闻,违背了“新闻真实”这一新闻职业道德信条。同时,各大小网站单纯追求新闻时效性,在没有证实事情是否属实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复制《金陵晚报》的新闻,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传播行为。 报纸和电子媒介这种不负责的传播行为不仅削弱了网民讨论社会问题的热情,也降低了受众对传统媒体和网站的信任度,国家、政府以及大众传播机构应该采取具体措施防止这种违背

浅析新闻报道失实现象新闻相关失实报道案例研究

浅析新闻报道失实现象 ——新闻相关失实报道案例研究 [摘要]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从事新闻工作必须坚持的要求和准则。但是,自从事新闻工作之后,就产生并一直存在着新闻失实的现象,就像毒瘤一样顽劣的存在着,并破坏着新闻的可信度。通过对我国新闻界的研究,我们发现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对各大新闻媒体的信服度形成了严重的威胁。我国古今中外存在着很多新闻失实的报道,无论什么类型的失实新闻报道对社会都会产生非常恶劣的破坏作用,甚至还会给人们带来各种灾难性的影响。在我国存在很多方面的原因,所以很多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在我国并没有收到合理的处罚和责任追究,所以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还在不断地发生。这主要说明,目前在我国还没有足够地重视对新闻报道失实的产生原因及后果的分析与重视。 本研究主要是以我国的新闻媒体届发生的一些失实的新闻报道案例为研究对象,并且结合我国近几年来的历史和社会的重大变迁,我们对新闻失实的相关概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界定,分析了新闻失实的状态,研究了新闻失实产生的原因,并且分析了新闻失实将会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最后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和自己的研究提出了解决新闻失实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 新闻报道;失实;原因;后果;对策

On the news report false consequences [Abstract]The authenticity of the news reporting is the priority among priorities of news work, and the criterion is engaged in the news work must adhere to requirements. However, since engaged in the news work, produced and there has been the phenomenon of false news, like cancer or exist, and undermines the credibility of new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press of our country, we found the news untrue phenomena on the major news media credibility has formed a serious threat. Our country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there are a lot of false news reports, no matter what type of false news reports can destroy the very bad social impact, or even disastrous to people.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many reasons, so a lot of news reports inaccurate phenomenon in our country and has not received for reasonable punishment and responsibility, so the news report was inaccurate phenomenon happens from time to time. This mainly shows,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has not been enough attention to reports analysis and attention to fals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news. [Keywords]News reports;Inconsistent with the facts;Cause; Consequence; Countermeasures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