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还有人活着吗导学案

还有人活着吗导学案

还有人活着吗导学案

唐山英才国际学校小学部六年级语文阳光学案 编制:胡志涛、王建辉、王娜 审核:语文教研组 学生姓名: 班级:

我阳光 我自信 我快乐 我成长!

10.《还有人活着吗》

【学习目标---有的放矢】

1.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独立读懂课文。

2.了解唐山大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体会就剩人员一心排难救人以及遇险人员奋力自救的不屈精神,从而感受那种人间真情以及那种不可折服的民族精神。

3.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 【重、难点】

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感受人间真情及民族精神。 【知识链接】

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强烈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续约12秒。波及天津、北京。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万人重伤。工业城市唐山瞬间成为一片废墟,损失惨重。地震发生后,中央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展开抢险救灾,在全国人民和解放军的大力支援下,灾区人民奋起抗灾,重建家园。 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达8级,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公里。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多个亚洲国家。北至北京,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泰国、台湾、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

泰坦尼克号: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安普敦出发,计划中的目的地为美国纽约,开始了这艘“梦幻客轮”的处女航。4月14日晚11点40分,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4月15日凌晨2点20分沉没。由于只有20搜救生艇,1500多人葬身海底,造成了当时在和平时期最严重的一次航海事故。电影《泰坦尼克号》就是根据这一真实海难改编的。

张丽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优秀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从1990年开始发表文章,系《中国青年报》优秀撰稿人,《深圳青年》、《散文》等报刊的长期撰稿人。《与爱情无关》被10余家报刊转载且被改编广播剧。

代表作有《畏惧美丽》、《捐赠天堂》、《牡丹花水》、《一生的功课》等。 我们还学过她的《捐赠天堂》也是和唐山大地震相关的,人间真情类的文章。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写作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自主学习----雏鹰展翅】

1.找出文中的排比句,用横线划出来,并在书上批注说明该修辞手法的好处。

2.本文记叙的三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小故事分别是?你有何感受?

3.本文采用的叙述方法是 。“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 次,是贯穿全文的 ,自强不息,顽强活下去的信念则是全文的 。 【合作探究---取长补短】

1. 赏析课文的第一个自然段:说一说破折号及双引号的作用。作者引用了《泰坦尼克号》的台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你怎样理解文中提到的“人类高贵的精神”?

【课堂检测---千锤百炼】

1.本文由美国影片 的结尾引入,以 的方式记叙了三个 、 的小故事,表现了灾后幸存者 , 赞美了 。 【拓展延伸---百尺竿头】 1.了解地震小常识 2.地震救灾口号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不离不弃,大爱无疆 点燃希望,期待奇迹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导学案 1 2 3 4⑻惟觉时之枕席,。 ⑼世间行乐亦如此,。 事权贵,。 《登高》 霜鬓.()浊.酒() 回:①渚清沙白鸟飞回. .日之高标 .恨繁霜鬓 .其心志 而不平 .秦久矣 .在肠胃 .独登台 .矣 .矣 (并序) 悯.然()转徙.() 枫.叶()萧瑟.() 霓裳 ..()红绡.() )谪.居() )间.关()呕哑 ..()

⑴委身 ..为贾人妇 ⑵使快.弹数曲 ⑶弦弦掩抑 ..声声思 ⑷银瓶乍.破水浆迸 ⑸秋月春风等闲 ..度 ⑹去来 ..江口守空船 ⑺如听仙乐耳暂.明 ⑻却坐 ..促弦弦转急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⑴明年 ..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 今义: ⑵因为 ..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 今义: ⑶老大 ..嫁作商人妇 古义: 今义: ⑷铁骑突出 ..刀枪鸣 古义: 今义: ⑸整顿 ..衣裳起敛容 古义: 今义: ⑹凄凄不似向前 ..声 古义: 今义: ⑺暮去朝来颜色 ..故 古义: 今义:⑻曲终收拨当心 ..画 古义: 今义: 4.解释下列多义词 言:①感斯人言.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 ③自言.本是京城女 ④静言.思之 辞:①我从去年辞.帝京 ②不辞.小官 ③入不言兮出不辞. ④辞.达而已矣 转:①却坐促弦弦转.急 ②转.徙于江湖间 ③转.轴拨弦三两声 是:①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②白言本是.京城女 5.说明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⑴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⑵浔阳江头夜.送客 ⑶遂命酒. ⑷梦啼妆泪.红阑干 ⑸商人重.利轻.别离 6.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 ⑴感斯人言 ⑵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⑶转徙于江湖间 ⑷送客湓浦口

《蜀道难》《登高》创新学案

《蜀道难》《登高》创新学案 ◎语林撷英 李白、杜甫名篇名句摘录 1.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李白《侠客行》) 2.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李白《古风》) 3.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李白《日出入行》) 4.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九)》] 5.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6.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上李邕》) 7.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赠李白》) 8.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杜甫《柏学士茅屋》) 9.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戏为六绝句》) 10.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11.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杜甫《客至》) 1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诗海拾贝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②。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赏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充满着对李白诗文深深的怀念。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第三联两句通过写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表现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唯见远处的树色,表现出两人的离别之恨。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 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渡,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作者档案 【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 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 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742),供奉翰林。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被“赐金放还”。“安 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 府。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 赦。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 【作品】《静夜思》《秋浦 歌》《望天门山》《梦游天姥 吟留别》《行路难》《蜀道难》 等 【评价】唐代杰出的浪漫 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巩县(今河南巩 义市),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 少陵。“安史之乱”后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 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 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展 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作品】著有《杜少陵集》。代表 作:《月夜》《春夜喜雨》《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三吏”“三别”等 【评价】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 依市而居的“仙人” 一钩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诗人一声长叹,涌起层层墨香。李白因为没有模

《登高》学案及答案

《登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背诵全诗,积累古典文学知识。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知识导学】 1.背景补充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炼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三年之后他病逝。 2.联系解题 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猿啸()渚清()霜鬓()潦倒()浊酒()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百年多病独登台()②万里悲秋常作 客()() ③潦倒新停浊酒杯()④艰难苦恨繁霜 鬓()() 【文本解读】 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⑵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导学案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导学案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学习重点: 1. 积累字词等基础知识,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学会鉴赏诗句; 学习难点:学会鉴赏诗句一、预习 (一)走进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天宝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 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 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 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 成就。 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的阶 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 部集》传世。 (二)梳理基础知识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东南坼()戎()马乾()坤邠()州凭轩 ( )鳌 迥( ) 危檣() 官应() 老病休催短景()雪霁( 渔樵()寂寥() 夔()州崔旰() 2.注音组词 坼() 戎( ) 鳌( ) 迥( ) 儒( 拆() 戍( ) 鳖( ) 扃( ) 孺( 墙() 瓯( )募( ) 霄( ) 惟 1 八、 ( ) ) ) 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使这一体 裁达到完全成熟李杜/大李杜”。存诗 1400多首, 与李白并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专题四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专题整合

专题整合 杜甫与律诗 一、律诗简介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即10句或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偶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二、杜甫与律诗 杜甫与李白,都是伟大的诗人,但又都是个性迥然不同的伟大诗人。表现在诗体上,李白喜欢自由、少束缚的歌行体,而杜甫则喜欢格律严谨、章法严密的律诗,尤其是七律。可以说,杜甫在这方面的成就,是古代诗人所难以企及的,对中国的诗歌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杜甫以前,七律多用于宫廷应制唱和,这类诗内容贫乏,其语言也平缓无力,佳作也不多。到了杜甫,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更主要的是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可能性。七律同五律一样,是固定的诗型。但杜甫将它用于比五律稍大的篇幅,使之能包含相当大的容量;在语言节奏方面,虽然七律每句只比五律多二字,但经过杜甫的精心调节,却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于是,七律成为一种既工丽严整,又开阖动荡,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的诗型。 三、如何鉴赏律诗 近年来,高考所选择的诗体有以绝句为主转向律诗的倾向。如果对律诗的结构、修辞、音律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把握,形成较为理性的认识,对应付高考大有禆益。那么如何去鉴赏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学习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课前预习】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 三、背景介绍 《秋兴八首·其一》是诗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又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四起唐王朝难以复兴。此时,老友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失去依靠,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时年已经50多岁,常年卧病在床,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情寂寞、抑郁。《秋兴八首·其一》融合了夔州萧条的秋色、凄凉的秋声、诗人暮年多病的苦况和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四、疏通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 解释重点字词并尝试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最好翻译成为现代诗

统编版必修下册杜甫《客至》学案含答案

客至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积累诗中重要的词语、典型的意象等基础知识。 审美鉴赏:理解诗文所表达画面与意境。 思维发展: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 文化传承:背诵 自学自测 一、作者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工部。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二、创作背景 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可以看出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 三、原诗呈现 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释: 【花径】:这里指杜甫草堂外的一条小路,路边有野花。 【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意思是房子简陋。 【飧(sūn)】:熟食。 【兼味】:两种以上的菜肴。 【醅(pēi)】:未过滤的酒。 【肯】:正、恰。 【呼取】:叫过来。 四、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什么类型题材的诗? 自研自悟 1.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在干什么?诗中哪些词语有所暗示?

《登高》导学案

《登高》导学案 【学习目标】(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 1、多样诵读,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情感; 2、品读诗歌,品景,品情,品人; 3、熟读成诵,感悟千秋诗圣的伟大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品读诗歌,品景,品情,品人 【学习方法】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案】(厚积而博发哦,只要用心你定会收获快乐!)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诵读诗歌,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 2、认真限时,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牢记:先读完课文,再做本预习案。 【教材助读】 一、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晨读在线】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1分)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答案】(1)D(2)D (3)答案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教你一招】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知人论世即要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了解诗歌的特殊性: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35岁前读书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 2、文体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以唐为界,唐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唐以后,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属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标点符号专题复习》导学案

《标点符号专题复习》导学案 《标点符号专题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 2、能辨析句子中标点符号的正误。 3、通过练习,掌握标点符号的答题技巧。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标点符号的用法及答题技巧。 【学习难点】: 掌握标点符号的误用类型及解题技巧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略) 二、复习常见的7种标点符号用法 ①问号②顿号③冒号④分号⑤引号⑥括号⑦书名号 (一)、问号的用法 (1)选择问与倒装问,全句末尾才用问(选择倒装问的问句,中间的停顿用逗号,只在全句末尾打一个问号。) 例:a.明天是你去监考呢,还是我去监考呢? b.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你的车? (2)反问追问特指问,每句末尾都用问(三种问句,每句的末尾都要打上问号)

例:这个问题该由谁来解决呢?该怎么解决呢?需 要多长时间解决呢? (3)最后注意无疑问,句子末尾不用问(有些句子的局部虽然带上疑问词,但整个句子的语气是陈述语气,疑问词仅仅作为这个陈述句的某个成分,这样的句子就 不能打问号。) 例:a.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 b.她什么时候走,坐哪趟车,我都打听清楚了。 问号复习口诀: ⑴选择问和倒装问,全句末尾才用问。 ⑵特指问和连续问,每句末尾都用问。 ⑶无疑问全局末尾不用问。 课堂小练习(略) (二)、顿号使用 (1)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 例:a.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b.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 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 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2)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并列性的谓语之间和并列性的补语之间打逗号,而不打顿号。)

蜀相导学案+武侯祠对比阅读+美文赏析

《蜀相》自主赏析 一、读字音 祠.堂()柏.森森()开济.()好.音() 二、释词语 寻锦官城柏森森 .. 顾频烦开济 (专程来访,体现了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成都/木茂盛繁密的样子,透出肃穆、安谧的气氛;以苍松翠柏之茂密暗含人们对诸葛亮的景仰/拜访/犹“频繁”,多次/开,开创;济,扶助/能够) 三、诵佳句 1.映阶碧草自春色,。 2.,两朝开济老臣心。 3.出师未捷身先死,。 四、明作者 杜甫(712-770),字,杜审言之孙。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世称。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曾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之称。晚年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代表作《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书怀》“三吏”“三别”等。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风格)诗人,与李白并称“”。人们称杜甫的诗为“”,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子美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现实主义诗人李杜诗史诗圣) 五、寻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诸葛亮一生对蜀汉政权耿耿忠心,最后病逝军中。这年春天,诸葛亮第六次兵出祁山,与魏司马懿军在陕西渭南对垒,相持百余日,终因操劳过度,八月于五丈原离世,年五十四岁。“出师未捷身先死”指的就是这段史实。诸葛亮虽未能伐魏功成,却践行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崇高精神和品质光照千古,千百年来后人无不为此感动流泪。 六、明诗意 1对这首诗中词句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史记选读复习导学案.doc

《<史记 >选读》单元复习导学案 第一单元 以国家利益为先 (《廉颇蔺相如列传》《晁错》) 【学习要求】 1.背诵《廉颇蔺相如列传》最后一段,并能准确默写。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请、幸、引、负”等重点实词和“乃、以、因、之”等虚词,并能准确翻译两课中的重点句 课堂案 【学习要求】 1.进一步梳理、整合文言知识,夯实基础。 2.学以致用,实现知识迁移。 要熟练掌握哦! 一、知识整合 (一)实词: 小提示:除了通假字和重点实词词义,实词的以下各项内容你也掌握好了吗?请用 10 分钟时间闭卷当堂自测一下吧! 3.积累、梳理相关写作素材。 预习案 【学习要求】 1.请用 20— 30 分钟重读两篇课文,结合曾经整理过的笔记,回顾知识要点。 2.请用 20 分钟时间完成下列练习。 ( 1)复背《廉颇蔺相如列传》最后一段,准确填空,自我订正。 ① , 。今君与廉颇同列,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恐惧殊甚。 ②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 。 ③廉颇闻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 “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也。”卒相与欢, 。 ( 2)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①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②召有司案图 ③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④设九宾于廷 ⑤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⑥请奏盆缻秦王 ⑦由此与错有郤 ⑧计划始行,卒受大戮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乃辞谢 ②从径道亡. . ③间 至赵矣 ④左右皆靡 . . ⑤位在廉颇之右 . ⑥拜 为上卿 . ⑦徒 以口舌为劳 ⑧太子善错 计策 . . 1.解释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 1)传以示美人 及左右 .. .. ( 3)未尝有坚明约束 者 .. ( 5)于是相如前进 缻 .. ( 7)臣所以 去亲戚 而事君者 .. .. ( 9)诏以为 太子舍人 .. 2.找出下列各句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 1)宁许以负秦曲 ( 3)左右欲刃相如 ( 5)完璧归赵 ( 7)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 9)然奇其材 3.解释下列句中词语的含义 ①引而不发 ②引赵使者蔺相如 ③左右欲引相如去 ( 1)引 ④相如引车避匿 ⑤引壶觞以自酌 ⑥引次江北 ⑦恭疏短引 (2)璧有瑕,请指示 王 .. (4)王不行 ,示赵弱且怯也 .. (6)廉颇宣言 曰 .. ( 8)以文学 为太常掌故 .. ( 10)于是 景帝默然良久 .. ( 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4)卒廷见相如 ( 6)且庸人尚羞之 ( 8)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 10)内杜忠臣之口 ①秦贪,负其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2)负 ③(相如)决负约不偿城④均 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边梳理、边记忆, 事半功倍! ⑨宠幸倾 九卿 ⑩疾 晁错 . . 小提示:自己梳理一下另外两个重点实词吧! 小提示:通过课前的自主复习,你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好?梳理总结一下吧! ( 3)请 ( 4)幸

(完整版)秋兴八首导学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 5 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其人和近体诗有关知识 2、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3、学习诗歌朗诵的小技巧 【知识导学】 一、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 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 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 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 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 、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 ,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 二、鉴赏诗歌方法: “三看一读”: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读出感情。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 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走进作者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3、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 【目标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你一招】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2、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

(完整word版)秋兴八首导学案

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其人和近体诗有关知识 2、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3、学习诗歌朗诵的小技巧 【知识导学】 一、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 二、鉴赏诗歌方法: “三看一读”: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读出感情。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走进作者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

《蜀相》《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导学案

《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导学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蜀相》 自主学习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拜谒诸葛武侯祠时所写。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唐王朝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功臣。杜甫个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完全落空,流落蜀地,生活穷困。无论国事、家事、个人事,都使诗人陷于苦闷之中。因此,他到成都之后,不再“自比被与契”,而是追慕诸葛亮,并且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便是其中的一篇。

合作探究 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2.首联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你能读出什么信息?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此诗的境界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4.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试概括本诗的主旨。

登岳阳楼 自主学习 写作背景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携眷自夔州出峡后,沿江由江陵、公安(今属湖北)一路漂泊,暮冬流寓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蕴含着浩然胸怀和沉重痛苦的名篇。

高二语文A部《客至》导学案

《客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里的思想情感 2、赏析表达技巧 课前准备 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预习前置性补充相关内容 前置性补偿: 1、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入蜀之初。在杜甫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了。在友人的接济与帮助下,一家人的生活过得还算平稳,闲来也不时有客人相访,杜甫曾为此先后写下了《有客》《宾至》和《客至》,而前两首是在草堂刚落成不久,为一位偶尔过访的旧相识和一位远道专程来访的客人分别写下的。诗题称“客”而不称“宾”,是有用意的。称“宾”有“敬之之义”,而称“客”有“亲之之义”。《客至》这首诗题下还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是唐时人们对县令的称呼,当时的杜甫草堂地处四川犀浦县,这位县令当为犀浦县县令。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而且可见,这位县令与作者的关系非同一般。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盘飧()飨()旧醅() 新知探究 1、概括诗歌主要内容,并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2、首联两句写了怎样的户外景色?“但”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首联两句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的来访时间、地点以及来访前诗人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写出了绿水环绕、春意荡漾的环境,“皆”字写出了春江水满,江波浩渺、茫茫一片。“群鸥”“日日”到来,环境清幽僻静;一个“但”字透露出几乎与世隔绝的心头难谴寂寞的心境。这两句为下文的客人来到做了铺垫。孤寂之中,客人忽然来到,喜悦之情自不待言。 3、颔联两句,花径“不扫“,蓬门“始为君开”说明什么? 花径不扫,蓬门常闭,可以想见平日的疏懒以及门庭的冷落,来客的稀少。今天也不因来客而扫,可见二人的亲密,主人不拘礼数。平时闭门,今天为客而开,表明对客人的竭诚欢迎。这两句写出了客来到之喜。4、“盘飨”“樽酒”体现了怎样的情意? 客至则须款待,但“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盘飨”“樽酒”——简陋,加上“无兼味”,“市远”“家贫”点出待客简陋之因,写出了竭诚款待的情意和歉疚之心。细细体味,字里行间充满了主客之间融洽的气氛。 5、、尾联是个细节表现,这个细节有何作用? (尾联突然撇开客人不提,可仔细一想,却依旧表现客到的高兴心情,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个细节的运用,让人回味不尽,别有一番情趣,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形成性检测 读杜甫《客至》诗,完成1~3题。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题称“客”而不称“宾”,是有用意的:称“宾”有“敬之之义”,而称“客”有“亲之之义”。B.“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也是过于单调么? C.“无兼味”“只旧醅”含有寒酸之意,作者感到羞愧不已,只好向客人道歉。 D.“呼取”有“叫过来”之意。诗人与客人喝到酣畅时,忍不住隔篱呼叫邻翁作陪。 2.选出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A.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至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但见”,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

《客至》导学案(学生)

高二语文导学案 第 1 页 共 1 页 客至 杜甫 【学习目标】 1、感受杜甫本诗的风格。 2、了解诗人闲居生活的特点。 3、理解诗文所表达画面与意境,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 【我的预习】 一、了解作者:(略) 二、了解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严武等友人帮助下,于成都西郊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这时期他也写了不少的闲适诗。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诗题下原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过,拜访。相,偏指一方,“我”) 三、初读文本: 1、朗读作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练笔: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梳通全诗。 【课堂研讨】 活动一:预习展示 活动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梳通全诗。 (活动方式:小组交流预习时完成的内容,小组推荐展示) 活动二:合作探究 问题1. 首联中的“但”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问题2.颔联两句,花径“不扫”,蓬门“为君开”说明什么? 问题3.颈联的正常语序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问题4.尾联是个细节表现,这个细节有何作用? 活动三:思考与拓展 1.阅读杜甫另几首来客的诗歌,和本文比较,看看在情感及感受方面有什么不同? 宾至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有客 患气经时久,临江卜宅新。喧卑方避俗,疏快颇宜人。 有客过茅宇,呼儿正葛巾。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 过客相寻 穷老真无事,江山已定居。地幽忘盥栉,客至罢琴书。 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时闻系舟楫,及此问吾庐。 2、判断以下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几首诗里都看得出杜甫的好客,都有小的细节描绘。 B.称“宾”有“敬之之义”,而称“客”有“亲之之义”,《客至》这首诗题下还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是老朋友之间偶尔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 C.《宾至》可以想到,也是一位贵客上门,不过诗人少了些许亲近,多了几分敬而远之。 D.“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选择具体事情,表现出待客的热情。 3、比较《客至》与《宾至》两首诗情感的异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