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备考2019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第2讲牛顿第二定律两类动力学问题讲义含解析

备考2019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第2讲牛顿第二定律两类动力学问题讲义含解析

备考2019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第2讲牛顿第二定律两类动力学问题讲义含解析
备考2019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第2讲牛顿第二定律两类动力学问题讲义含解析

第2讲牛顿第二定律两类动力学问题

板块一主干梳理·夯实基础

【知识点1】牛顿第二定律Ⅱ单位制Ⅰ

1、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2)表达式:F=Kma,当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时K=1,F=ma。

(3)适用范围

①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相对地面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

②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相对于分子、原子)、低速运动(远小于光速)的情况。

2、单位制、基本单位、导出单位

(1)单位制: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①基本物理量:只要选定几个物理量的单位,就能够利用物理公式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这些被选定的物理量叫做基本物理量。

②基本单位:基本物理量的单位。力学中的基本物理量有三个,它们是质量、时间、长度,它们的单位是基本单位。

③导出单位:由基本单位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

(2)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知识点

1、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已知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2、解决两类基本问题的方法

以加速度为“桥梁”,由运动学公式和牛顿运动定律列方程求解,具体逻辑关系如图:

板块二考点细研·悟法培优

考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拓展延伸]

1、牛顿第二定律

(1)表达式为F=ma。

(2)理解:其核心是加速度与合外力的瞬时对应关系,二者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

2、两类模型

(1)刚性绳(或接触面)——不发生明显形变就能产生弹力的物体,剪断(或脱离)后,其弹力立即消失,不需要形变恢复时间。

(2)弹簧(或橡皮绳)——两端同时连接(或附着)有物体的弹簧(或橡皮绳),特点是形变量大,其形变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在瞬时性问题中,其弹力的大小往往可以看成保持不变。

3、解题思路

分析瞬时变化前后物体的受力情况→列牛顿第二定律方程→求瞬时

加速度

例1 如图所示,三个物块A 、B 、C 的质量满足m A =2m B =3m C ,A 与天花板之间、B 与C 之间均用轻弹簧相连,A 与B 之间用细绳相连,当系统静止后,突然剪断A 、B 间的细绳,则此瞬间A 、B 、C 的加速度分别为(取向下为正)( )

A 、-5

6g 、2g 、0

B 、-2g 、2g 、0

C 、-56g 、5

3

g 、0

D 、-2g 、5

3

g 、g

(1)剪断细绳前悬挂A 物块的弹簧的弹力以哪

个物体为研究对象求解? 提示:A 、B 、C 整体。

(2)剪断A 、B 间细绳的瞬间,弹簧上的力突变吗? 提示:不突变。 尝试解答 选C 。

系统静止时,A 物块受重力G A =m A g ,弹簧向上的拉力F =(m A +m B +m C )g ,A 、B 间细绳的拉力F AB =(m B +m C )g 作用,B 、C 间弹簧的弹力F BC =m C g 。剪断细绳瞬间,弹簧形变来不及恢复,即弹力不变,由牛顿第二定律,

对物块A有:F-G A=m A a A,解得:a A=5

6g,方向竖直向上;对B:F BC+G B

=m B a B,解得:a B=5

3g,方向竖直向下;剪断细绳的瞬间,C的受力不变,其加速度仍为零,C正确。

总结升华

求解瞬时加速度问题时应抓住“两点”

(1)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是相对应的,当外界因素发生变化时,需要重新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如例题中突然剪断细绳,就要重新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同时注意哪些力发生突变。

(2)加速度可以随着力的突变而突变,而速度的变化需要一个过程的积累,不会发生突变。

[跟踪训练][2017·宁夏银川一模](多选)如图所示,A、B两物块质量分别为2m、m,用一轻弹簧相连,将A用长度适当的轻绳悬挂于天花板上,系统处于静止状态,B物块恰好与水平桌面接触而没有挤压,此时轻弹簧的伸长量为x。现将悬绳剪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悬绳剪断后,A物块向下运动2x时速度最大

B、悬绳剪断后,A物块向下运动3x时速度最大

C、悬绳剪断瞬间,A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2g

D、悬绳剪断瞬间,A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3

2g 答案:BD

解析:剪断悬绳前,对物块B受力分析,物块B受到重力和弹簧的弹力,可知弹力F=mg。悬绳剪断瞬间,对物块A分析,物块A的合力为F合=

2mg+F=3mg,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3

2g,故C错误,D正确;弹簧开始处

于伸长状态,弹力F=mg=kx;物块A向下压缩,当2mg=F′=kx′时,速度最大,即x′=2x,所以A下降的距离为3x时速度最大,故B正确,A错误。考点2力与运动的关系[深化理解]

1、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作用于物体上的每一个力各自产生的加速度都遵从牛顿第二定律。

3、速度增大或减小是由速度与加速度的方向关系决定的,二者同向则速度增大,反向则速度减小。

例2(多选)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墙上的O点,自由伸长到B 点。今用一小物体m把弹簧压缩到A点(m与弹簧不连接),然后释放,小物体能经B点运动到C点而静止。小物体m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恒定,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从A到B速度越来越大

B、物体从A到B速度先增加后减小

C、物体从A到B加速度越来越小

D、物体从A到B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加

(1)由A到C的过程中,物体受地面的摩擦力和

弹簧弹力大小相等的位置出现在B点哪侧?

提示:B点左侧。

(2)a=0时速度最大吗?

提示:a=0时出现在A、B之间,那时速度达最大值。

尝试解答选BD。

物体从A到B的过程中,水平方向一直受到向左的滑动摩擦力作用,大小不变;还一直受到向右的弹簧的弹力,从某个值逐渐减小为0。开始时,弹力大于摩擦力,合力向右,物体向右加速,随着弹力的减小,合力越来越小;到A、B间的某一位置时,弹力和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为0,速度达到最大;随后,摩擦力大于弹力,合力增大但方向向左,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开始做减速运动。所以,小物体由A到B的过程中,先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后做加速度增加的减速运动,正确选项为B、D。

总结升华

弹簧弹力作用下的动态运动问题的基本处理方法

宜采用“逐段分析法”与“临界分析法”相结合,将运动过程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子过程,而找中间的转折点是划分子过程的关键。

(1)合外力为零的点即加速度为零的点,是加速度方向发生改变的点,在该点物体的速度具有极值。

(2)速度为零的点,是物体运动方向(速度方向)发生改变的转折点。

[跟踪训练][2017·内蒙古包头模拟](多选)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刚性圆环套在粗糙的竖直固定细杆上,圆环的直径略大于细杆的直径,圆环的两边与两个完全相同的轻质弹簧相连,轻质弹簧的另一端分别相连在和圆环同一高度的墙壁上的P、Q两点处,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起初圆环处于O点,弹簧处于原长状态且原长为l,细杆上面的A、B两点到O点的

距离都为l 。将圆环拉至A 点由静止释放,对于圆环从A 点运动到B 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圆环通过O 点的加速度小于g

B 、圆环在O 点的速度最大

C 、圆环在A 点的加速度大小为g +(2-2)kl

m D 、圆环在B 点的速度为2gl 答案: CD

解析: 圆环在O 点的合力大小等于重力,则此时加速度a =g ,A 错误;圆环在O 点时加速度向下,速度向下,有向下的加速度,速度不是最大,B 错误;圆环在A 点的加速度大小为a A =mg +2×k (l 2+l 2-l )×cos45°m =g +(2-2)kl

m ,C 正确;A 、B 两点到O 点的距离都为l ,弹力在此过程中做功为0,根据动能定理得mg ·2l =1

2m v 2,即v =2gl ,D 正确。

考点3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解题技巧]

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的解题步骤

例3[2018·洛阳模拟]某电视台在娱乐节目中曾推出一个游戏节目——推矿泉水瓶。选手们从起点开始用力推瓶子一段时间后,放手让它向前滑动,若瓶子最后停在桌上有效区域内(不能压线)视为成功;若瓶子最后没有停在桌上有效区域内或在滑行过程中倒下均视为失败。其简化模型如图所示,AC是长度L1=5.5 m的水平桌面,选手们将瓶子放在A点,从A点开始用一恒定不变的水平推力推它,BC为有效区域。已知BC长度L2=1.1 m,瓶子质量m=0.5 kg,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g取10 m/s2。某选手作用在瓶子上的水平推力F=11 N,瓶子沿AC做直线运动,假设瓶子可视为质点,该选手要想游戏获得成功,试求:在手推瓶子过程中瓶子的

位移取值范围。(令5=2.2)

(1)瓶子的运动过程分几段?各是什么运动?提示:两段。先匀加速直线后匀减速直线。

(2)选手若要成功,瓶子的位移在什么范围内?

提示:L1-L2

尝试解答0.4~0.5_m。

要想获得成功,瓶子滑到B点时速度恰好为0,力作用时间最短,滑到C点时速度恰好为0,力作用时间最长。设力作用时的加速度为a1、位移为x1,撤力时瓶子的速度为v1,撤力后瓶子的加速度为a2、位移为x2,则F-μmg =ma1,-μmg=ma2,2a1x1=v21,2a2x2=-v21,L1-L2

总结升华

解决两类动力学问题的两个关键点

(1)把握“两个分析”“一个桥梁”

两个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

一个桥梁:加速度是联系物体运动和受力的桥梁。

(2)画草图寻找多过程运动问题中各过程间的相互联系。如例题中第一个过程的末速度就是下一个过程的初速度。

[跟踪训练][2018·湖南株洲诊断]如图甲所示,光滑平台右侧与一长为l =2.5 m的水平木板相接,木板固定在地面上,现有一小滑块以v0=5 m/s 初速度滑上木板,恰好滑到木板右端停止。现将木板右端抬高,使木板与水平地面的夹角θ=37°,如图乙所示,让滑块以相同的初速度滑上木板,不计滑块滑上木板时的能量损失,g取10 m/s2,sin37°=0.6,cos37°=0.8。求:

(1)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滑块从滑上倾斜木板到滑回木板底端所用的时间t 。 答案: (1)0.5 (2)1+5

2

s

解析: (1)设滑块质量为m ,木板水平时滑块加速度为a ,则对滑块有μmg =ma ①

滑块恰好到木板右端停止0-v 20=-2al ②

解得μ=v 2

2gl

=0.5③

(2)当木板倾斜时,设滑块上滑时的加速度为a 1,最大距离为s ,上滑的时间为t 1,有

μmg cos θ+mg sin θ=ma 1④

0-v 2

0=-2a 1s ⑤

0=v 0-a 1t 1⑥

由④⑤⑥式,解得t 1=0.5 s ⑦

设滑块下滑时的加速度为a 2,下滑的时间为t 2,有 mg sin θ-μmg cos θ=ma 2⑧ s =12

a 2t 22⑨ 由⑧⑨式解得t 2=5

2 s,所以滑块从滑上倾斜木板到滑回木板底端所用的

时间t =t 1+t 2=1+5

2 s 。

考点4等时圆模型[解题技巧]

等时圆模型的分析步骤如下

例4如图所示,AB和CD为两条光滑斜槽,它们各自的两个端点均分别位于半径为R和r的两个相切的圆上,且斜槽都通过切点P。设有一重物先后沿两个斜槽,从静止出发,由A滑到B和由C滑到D,所用的时间分别

为t1和t2,则t1与t2之比为()

C.3∶1 D、1∶ 3

(1)重物从A到B做的什么运动?

提示:匀加速直线运动。

(2)如何表示斜槽的长度?

提示:s AB=2R·sin60°+2r·sin60°

s CD=2R·sin30°+2r·sin30°。

尝试解答选B。

设光滑斜槽轨道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则物体下滑时的加速度为a=g sinθ,

由几何关系,斜槽轨道的长度s=2(R+r)sinθ,由运动学公式s=1

2at

2,得t=

2s a=2×2(R+r)sinθ

g sinθ=2

R+r

g,即所用的时间t与倾角θ无关,所

以t1=t2,B项正确。

总结升华

等时圆模型的两种情况

(1)物体沿着位于同一竖直圆上的所有过圆周最低点的光滑弦由静止下滑,

到达圆周最低点的时间均相等,且为t=2R

g(如图甲所示)。

(2)物体沿着位于同一竖直圆上的所有过顶点的光滑弦由静止下滑,到达

圆周低端时间相等为t=2R

g(如图乙所示)。

[跟踪训练][2018·崇明模拟]如图所示,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固定光滑圆环

轨道与水平面相切于M 点,与竖直墙相切于A 点。竖直墙上另一点B 与M 的连线和水平面的夹角为60°,C 是圆环轨道的圆心。已知在同一时刻a 、b 两球分别由A 、B 两点从静止开始沿光滑倾斜直轨道AM 、BM 运动到M 点;c 球由C 点自由下落到M 点。则( )

A 、a 球最先到达M 点

B 、b 球最先到达M 点

C 、c 球最先到达M 点

D 、b 球和c 球同时到达M 点

答案: C

解析: 如图所示,令圆环半径为R ,则c 球由C 点自由下落到M 点用时满足R =12

gt 2

c ,所以t c =

2R

g ;对于a 球,令AM 与水平面成θ角,则a 下滑

时的加速度为a =g sin θ,球下滑到M 用时满足AM =2R sin θ=12g sin θt 2

a ,即

t a =2

R

g ;同理b 球从B 点下滑到M 点用时也满足t b =2

r

g (r 为过B 、

M 且与水平面相切于M 点的竖直圆的半径,所以r >R )。综上所述可得t b >t a >t c ,C 正确。

[2015·山东模拟](14分)如图甲所示,为测定物体冲上粗糙斜面能达到的最大位移x与斜面倾角θ的关系,将某一物体每次以不变的初速率v0沿足够长的斜面向上推出,调节斜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实验测得x与斜面倾角θ的关系如图乙所示,g取10 m/s2,根据图象求:

(1)物体的初速度v0;

(2)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3)取不同的倾角θ,物体在斜面上能达到的位移x的最小值x min。

[审题抓住信息,准确推断]

[破题形成思路,快速突破]

(1)物体初速度v0的求解。

①请分析斜面倾角θ=90°时物体的运动。

提示:竖直上抛。

②运用哪一规律?

提示:v20=2gx1。

(2)物体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μ的解答。

①若v0已求出,图象中还有哪一信息可以利用来求μ?提示:θ=0°时μmg=ma,加速度涉及μ。

②θ=0°时物体做什么运动?

提示:在水平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3)x min的求解。

①设斜面倾角为θ,沿斜面上升的最大位移可求吗?

提示:可求,x=

v20

2(g sinθ+μg cosθ)

②数学方程g sinθ+μg cosθ能求极值吗?提示:能,有最大值。

[解题规范步骤,水到渠成]

当θ=90°时,a=g(1分)

据v20=2gx1(2分)

得v0=2gx1=6 m/s(1分)

当θ=0°时,a′=μg(2分)

由v20=2a′x2(2分)

得μ=v20

2gx2=0.75(1分)

设斜面倾角为θ时,沿斜面上升的最大位移达最小a1=g sinθ+μg cosθ(2分)

x=v20

2a1(1分)

联立得:x=

v20

2(g sinθ+μg cosθ)

v20

2g1+μ2sin(θ+α)

所以x min=1.44 m(2分)

[点题突破瓶颈,稳拿满分]

(1)常见的思维障碍:

①不能根据图象提炼有用信息。

②θ=0°时不知是竖直上抛。

(2)因解答不规范导致的失分:

①爱写综合式子,不分写方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能一个小错就导致以下全过程出错。

②不写基本方程。

板块三限时规范特训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7分,共70分。其中1~7为单选,8~10为多选)

1、[2018·山东枣庄质检]有一轻质橡皮筋下端挂一个铁球,手持橡皮筋的上端使铁球竖直向上做匀加速运动,若某时刻手突然停止运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铁球立即停止上升,随后开始向下运动

B、铁球立即开始向上做减速运动,当速度减到零后开始下落

C、铁球立即开始向上做减速运动,当速度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落

D、铁球继续向上做加速运动,当速度达到最大值后才开始做减速运动

答案: D

解析:铁球匀加速上升,受到拉力和重力的作用,且拉力的大小大于重力,手突然停止运动瞬间,铁球由于惯性继续向上运动,开始阶段橡皮条的拉力还大于重力,合力竖直向上,铁球继续向上加速运动,当拉力等于重力后,速度达到最大值,之后拉力小于重力,铁球开始做减速运动,故A、B、C错误,D正确。

2、[2018·莱州质检]如图所示,小车沿水平面做直线运动,小车内光滑底面

上有一物块被压缩的弹簧压向左壁,小车向右加速运动。若小车向右加速度增大,则车左壁受物块的压力F1和车右壁受弹簧的压力F2的大小变化是()

A、F1不变,F2变大

B、F1变大,F2不变

C、F1、F2都变大

D、F1变大,F2减小

答案: B

解析:若小车向右加速度增大,弹簧长度不变,则车左壁受物块的压力F1增大,车右壁受弹簧的压力F2的大小不变,B正确。

3、[2017·广西南宁模拟]如图所示,车内轻绳AB与BC拴住一小球,BC水平,开始车在水平面上向右匀速直线运动,现突然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小球仍处于图中所示的位置,则()

A、AB绳、BC绳拉力都变小

B、AB绳拉力变大,BC绳拉力不变

C、AB绳拉力不变,BC绳拉力变小

D、AB绳拉力不变,BC绳拉力变大

答案: C

解析:对球B受力分析,受重力、BC绳子的拉力F T2、AB绳子的拉力F T1,如图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水平方向:F T2-F T1sinθ=ma

竖直方向:F T1cos θ-mg =0 解得F T1=

mg

cos θ

,AB 绳子的拉力不变 F T2=mg tan θ+ma

匀速时加速度为零,刹车后,加速度向左,取负值,所以,BC 绳子的拉力变小,故C 正确,A 、B 、D 错误。

4、[2018·吉林调研]如图所示,质量为4 kg 的物体A 静止在竖直的轻弹簧上面。质量为1 kg 的物体B 用细线悬挂起来,A 、B 紧挨在一起但A 、B 之间无压力。某时刻将细线剪断,则细线剪断瞬间,B 对A 的压力大小为(g 取10 m/s 2)( )

A 、0

B 、8 N

C 、10 N

D 、50 N

答案: B

解析: 剪断细线前,物体A 、B 间无压力,则弹簧的弹力F =m A g =40 N,剪断细线的瞬间,对物体A 、B 整体分析,整体加速度a =(m A +m B )g -F

m A +m B =

2 m/s 2,对物体B 隔离分析,有m B g -F N =m B a ,解得F N =m B g -m B a =8 N,故B 正确。

5、如图所示,两根长度分别为L 1和L 2的光滑杆AB 和BC 在B 点垂直焊接,当按图示方式固定在竖直平面内时,将一滑环从B 点由静止释放,分别

沿BA 和BC 滑到杆的底端经历的时间相同,则这段时间为( )

A. 2L 1L 2

g

B. 2L 1L 2

g

C.

2L 21+L 2

2

g

D.

2(L 21+L 22)

g (L 1+L 2)

答案: C

解析: 设BA 和BC 倾角分别为α和β,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滑环沿BA 下滑的加速度为a 1=mg sin α

m =g sin α 沿BC 下滑的加速度为a 2=mg sin β

m =g sin β 设下滑时间为t ,由题有: L 1=12a 1t 2

L 2=12

a 2t 2

由几何知识有:sin α=cos β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t =

2L 21+L 2

2

g

,故C 正确。 6、如图所示,光滑细杆BC 、DC 和AC 构成矩形ABCD 的两邻边和对角线,AC ∶BC ∶DC =5∶4∶3,AC 杆竖直,各杆上分别套有一质点小球a 、b 、d ,a 、b 、d 三小球的质量比为1∶2∶3,现让三小球同时从各杆的顶点由静止释放,不计空气阻力,则a 、b 、d 三小球在各杆上滑行的时间之比为( )

A、1∶1∶1

B、5∶4∶3

C、5∶8∶9

D、1∶2∶3

答案: A

解析:利用等时圆模型,以AC为直径画圆,B、D刚好在圆上,所以时间相等,故A正确。

7、[2017·河南开封模拟]如图甲所示,足够长的木板B静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其上放置小滑块A。木板B受到随时间t变化的水平拉力F作用时,木板B的加速度a与拉力F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则小滑块A的质量为()

A、4 kg

B、3 kg

C、2 kg

D、1 kg

答案: B

解析:对整体分析,当F=8 N时,加速度为a=2 m/s2,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m A+m B)a,代入数据解得m A+m B=4 kg;当F大于8 N时,A、B发

生相对滑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B有a B=F-μm A g

m B=

1

m B F-

μm A g

m B,则图

高考物理复习第二章相互作用微极值问题备考练习题

17 极值问题 [方法点拨] (1)三力平衡下的极值问题,常用图解法,将力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求某一边的最短值.(2)多力平衡时求极值一般用解析法,由三角函数、二次函数、不等式求解.1.(2018·姜堰中学月考)如图1所示,用细线相连的质量分别为2m、m的小球A、B在拉力F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且细线O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保持θ=30°不变,则拉力F的最小值为( ) 图1 A.33 2 mg B. 23+1 2 mg C.3+2 2 mg D. 3 2 mg 2.如图2所示,质量均为m=10 kg的A、B两物体放在粗糙的水平木板上,中间用劲度系数为k=5×102 N/m的弹簧连接,刚开始时A、B两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弹簧的压缩量为Δx= 5 cm.已知两物体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 3 2 ,重力加速度g=10 m/s2,设最大静摩 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现将木板的右端缓慢抬起,木板形成斜面,在木板缓慢抬起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图2 A.A先开始滑动,A刚开始滑动时木板的倾角θ=30° B.A先开始滑动,A刚开始滑动时木板的倾角θ=60° C.B先开始滑动,B刚开始滑动时木板的倾角θ=30° D.B先开始滑动,B刚开始滑动时木板的倾角θ=60° 3.如图3所示,在水平板左端有一固定挡板,挡板上连接一轻质弹簧.紧贴弹簧放一质量为 m的滑块,此时弹簧处于自然长度.已知滑块与水平板的动摩擦因数为 3 3 (最大静摩擦力与 滑动摩擦力视为相等).现将板的右端缓慢抬起使板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θ,最后直到板竖直,此过程中弹簧弹力的大小F随夹角θ的变化关系可能是( )

图3 4.如图4所示,质量为M的滑块a,置于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滑块b放在a上.二者接触面水平.现将一方向水平向右的力F作用在b上.让F从0缓慢增大,当F增大到某一值时,b相对a滑动,同时a与地面间摩擦力达到最大.已知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a 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且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μ1与μ2之比为( ) 图4 A.m M B. M m C. m M+m D. M+m m 5.(2018·兴化一中质检)如图5所示,质量均为m的木块A和B,用一个劲度系数为k的竖直轻质弹簧连接,最初系统静止,现在用力缓慢拉A直到B刚好离开地面,则这一过程A上升的高度为( ) 图5 A.mg k B. 2mg k C.3mg k D. 4mg k 6.如图6所示,质量为M的斜劈倾角为θ,在水平面上保持静止,当将一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斜面上时正好匀速下滑.如果用与斜面成α角的力F拉着木块沿斜面匀速上滑.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牛顿第二定律的综合应用一教案

牛顿第二定律的综合应用(一) 课题牛顿第二定律的综合应用(一)计划课时 3 节 教学目标1、巩固记忆牛顿第二定律内容、公式和物理意义。 2、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方法。 3、通过例题分析、讨论、练习使学生掌握应用牛顿定律解决力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 4、训练学生解题规范、画图分析、完善步骤的能力。 教学重点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的两类力学问题及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建立思路、掌握方法是难点。 教学方法分析法、探究法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牛顿第二定律主要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桥梁,如何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好这一问题呢? 二、主要教学过程 突破一牛顿运动定律与图象综合问题的求解方法 物理公式与物理图象的结合是一种重要题型,也是高考的重点及热点。 1.“两大类型” (1)已知物体在某一过程中所受的合力(或某个力)随时间的变化图线,要求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在某一过程中速度、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线,要求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2.“一个桥梁”:加速度是联系v-t图象与F-t图象的桥梁。 3.解决图象问题的方法和关键 (1)分清图象的类别:分清横、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明确其物理意义,掌握物理图象所反映的物理过程,会分析临界点。 (2)注意图象中的一些特殊点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图线与横、纵坐标的交点,图线的转折点,两图线的交点等表示的物理意义。 (3)明确能从图象中获得哪些信息:把图象与物体的运动情况相结合,再结合斜率、特殊点、面积等的物理意义,确定从图象中得出的有用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或关键点。 突破二连接体问题的分析方法 1.连接体的分类

“2019高考物理考纲”的变化及解读

“2019年高考物理考纲”的变化及解读2019年高考物理考纲的变化及解读 考纲,是命题的参考,直接反映出高考的命题动向,为复习备考指明了方向。 (一)考纲新变化 变化1: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部分第一段第一句,由原来的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变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 变化2: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部分第二段中,由原来的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变为注意物理知识在日常学习生活、生产劳动实践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大力引导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 变化3: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部分第二段中,由原来的以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变为以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变化4:题型示例部分例12由原来的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第20题换成了2018年全国卷I的第20题。 【原题】目前,在地球周围有许多人造地球卫星绕着 1 / 6

它运转,其中一些卫星的轨道可近似为圆,且轨道半径逐渐变小。若卫星在轨道半径逐渐变小的过程中,只受到地球引力和稀薄气体阻力的作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卫星的动能逐渐减小 B.由于地球引力做正功,引力势能一定减小 C.由于气体阻力做负功,地球引力做正功,机械能保持不变 D.卫星克服气体阻力做的功小于引力势能的减小 【答案】BD 【说明】本题结合地球所处的近太空卫星目前的实际状况,将卫星轨道半径逐渐变小的原因限制为一个因素进行设问,考查考生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功能关系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难度适中。 【换后】2017年,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根据科学家们复原的过程,在两颗中子星合并前约100s时,它们相距约400km,绕二者连线上的某点每秒转动12圈,将两颗中子星都看作是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由这些数据、万有引力常量并利用牛顿力学知识,可以估算出这一时刻两颗中子星() A.质量之积B.质量之和C.速率之和D.各自的自转角速度 【答案】BC 2 / 6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第二章 第3讲

第3讲力的合成与分解 一、力的合成 1.合力与分力 (1)定义:如果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做这一个力的分力. (2)关系: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关系. 判断正误

(1)合力的作用效果跟原来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 (2)合力与原来那几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 2.共点力 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交于一点的几个力.如图1均为共点力. 图1 3.力的合成 (1)定义: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2)运算法则 ①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分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2甲所示,F1、F2为分力,F为合力.

图2 ②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的首尾顺次连接起来,第一个矢量的起点到第二个矢量的终点的有向线段为合矢量.如图乙,F1、F2为分力,F为合力. 自测

1(多选)两个共点力F1、F2大小不同,它们的合力大小为F(不为零),则() A.F1、F2同时增大一倍,F也增大一倍 B.F1、F2同时增加10 N,F也增加10 N C.F1增加10 N,F2减少10 N,F一定不变 D.若F1、F2中的一个增大,F不一定增大 答案AD 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F1、F2同时增大一倍,F也增大一倍,故A正确;若F1、F2方向相反,F1、F2同时增加10 N,F不变,故B错误;若F1、F2方向相反,F1增加10 N,F2减少10 N,则F增加20 N,故C错误;若F1、F2方向相反,F1、F2中的一个增大,F不一定增大,故D正确. 二、力的分解 1.定义: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遵循的原则 (1)平行四边形定则.(2)三角形定则. 3.分解方法 (1)效果分解法.如图3所示,物体重力G的两个作用效果,一是使物体沿斜面下滑,二是使物体压紧斜面,这两个分力与合力间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其大小分别为G1=G sin θ,G2=G cos θ.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牛顿第二定律 两类动力学问题》

第2讲牛顿第二定律两类动力学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如图K3-2-1所示,若战机从“辽宁号”航母上起飞滑行的距离相同,牵引力相同.则() 图K3-2-1 A.携带弹药越多,加速度越大 B.加速度相同,与携带弹药的多少无关 C.携带弹药越多,获得的起飞速度越大 D.携带弹药越多,滑行时间越长 2.物体静止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水平方向的力F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F与t的关系如图K3-2-2所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0~T时间内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都逐渐减小 B.T时刻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都等于零 C.T~2T时间内物体的运动方向与原来相反 D.T时刻物体的加速度等于零,速度最大

图K3-2-2图K3-2-3 3.某物体质量为1 kg,受水平拉力作用沿水平粗糙地面做直线运动,其速度图象如图K3-2-3所示,根据图象可知物体() A.受的拉力总是大于摩擦力 B.在第3 s内受的拉力为1 N C.在第1 s内受的拉力大于2 N D.在第2 s内受的拉力为零 4.(汕头市金山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摸底)如图K3-2-4所示,轻弹簧下端固定在水平面上.一个小球从弹簧正上方某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则小球从接触弹簧到下降到最低点的过程中() 图K3-2-4 A.小球刚接触弹簧瞬间速度最大 B.小球的加速度方向都是竖直向上 C.小球的速度一直增大 D.小球的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二、双项选择题 5.如图K3-2-5所示,物块M在静止的传送带上以速度v匀速下滑时,传送带突然启动,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若传送带的速度大小也为v,则传送带启动后()

2019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物理学史

物理学史 一、力学: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 ①1638年,伽利略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研究了抛体运动,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②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评价:将实验与逻辑推理相结合,标志着物理学的开端。 (在伽利略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时,是在斜面实验的基础上,成功地设计了理想斜面实验,理想实验是实际实验的延伸,而不是实际的实验,是建立在实际事实基础上的合乎逻辑的科学推断。) 奥托··格里克(德国马德堡市长) ①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胡克(英国物理学家) ①提出胡克定律: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笛卡儿(法国物理学家)①根据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提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①将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的结论归纳为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 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 ①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微小形变放大思想)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①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①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二、电磁学:

高中物理一轮复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公开课教案

课题:牛顿第二定律、两类动力学问题 【学习目标】 1.回顾课本77页的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能熟记其表达式、适用范围;能区别理解a的决定 式和比值定义式。 2.通过分析典型例题,能利用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求解瞬时加速度。 3.回顾课本84-86页的内容(例2、例3),能解决两类动力学问题;并能结合图像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二定律、两类动力学问题; 难点:受力分析、运动分析。 【课前导学】 1、回顾课本77页的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能熟记其表达式、适用范围;回顾课本84-86页 的内容(例2、例3) 思考讨论1 加速度的决定式,加速度的比值定义式。 思考讨论2 如图所示,超市中顾客随自动扶梯一起向上匀加速运动.已知扶梯倾角为θ,顾客质 量为m,加速度为a.若求扶梯对顾客的支持力或摩擦力,你有何思路? 小结: 【课中探究】 要点一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牛顿第二定律的五个特性 【例题1】 在向右匀速运动的小车内,用细绳a和b系住一个小球,绳a处于斜向上的方向, 拉力为T a,绳b处于水平方向,拉力为T b,如图所示.现让小车向右做匀减速运动,此 时小球相对于车厢的位置仍保持不变,则两根细绳的拉力变化情况是() A.T a变大,T b不变 B.T a变小,T b变小 C.T a不变,T b变大 D.T a不变,T b变小 【练1】 (多选)如图所示,固定在地面上的斜面足够长,其倾角为30°,用平行于斜面向上、大 小为16 N的力F作用在质量为 2 kg 的物块上,物块恰好沿斜面匀速上滑,若g取10 m/s2,物块所受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撤去力F的瞬间,物块所受摩擦力方向不变 B.在撤去力F的瞬间,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8 m/s2 C.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 方法:以为“桥梁”,由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列方程求解 (1)物体加速度的方向一定与合外力方向相同。() (2)质量越大的物体,加速度越小。() (3)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成反比。() (4)物体受到外力作用,立即产生加速度。() (5)可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确定自由电子的运动情况。() (6)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减小,加速度一定减小,而速度不一定 减小。()

2019年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A B 2019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Ⅰ。力的种类:(13个性质力) 这些性质力是受力分析不可少的“是受力分析的基础” 力的种类:(13个性质力) 有18条定律、2条定理 1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不同星球上不同) 2弹力:F= Kx 3滑动摩擦力:F 滑= μN 4静摩擦力: O ≤ f 静≤ f m (由运动趋势和平衡方程去判断) 5浮力: F 浮= ρgV 排 6压力: F= PS = ρghs 7万有引力: F 引=G 22 1r m m 8库仑力: F=K 2 2 1r q q (真空中、点电荷) 9电场力: F 电=q E =q d u 10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F= BIL (B ⊥I) 方向:左手定则 11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f=BqV (B ⊥V) 方向:左手定则 12分子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距离的增 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变化得快. 。 13核力:只有相邻的核子之间才有核力,是一种短程强 力。 5种基本运动模型 1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平衡态问题); 2匀变速直、曲线运动(以下均为非平衡态问 题); 3类平抛运动; 4匀速圆周运动; 5振动。 1万有引力定律B 2胡克定律B 3滑动摩擦定律B 4牛顿第一定律B 5牛顿第二定律B 力学 6牛顿第三定律B 7动量守恒定律B 8机械能守恒定律B 9能的转化守恒定律. 10电荷守恒定律 11真空中的库仑定律 12欧姆定律 13电阻定律B 电学 14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B 15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6楞次定律B 17反射定律 18折射定律B 定理: ①动量定理B ②动能定理B 做功跟动能改变的关系

2019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试题

.精品文档. 2019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试题 测量速度和加速度的方法 【纲要导引】 此专题作为力学实验的重要基础,高考中有时可以单独出题,16年和17年连续两年新课标1卷均考察打点计时器算速度和加速度问题;有时算出速度和加速度验证牛二或动能定理等。此专题是力学实验的核心基础,需要同学们熟练掌握。 【点拨练习】 考点一打点计时器 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时常考两种方法: (1)逐差法 纸带上存在污点导致点间距不全已知:(10年重庆) 点的间距全部已知直接用公式:,减少偶然误差的影响(奇数段时舍去距离最小偶然误差最大的间隔) (2)平均速度法 ,两边同时除以t,,做图,斜率二倍是加速度,纵轴截距是 开始计时点0的初速。

1. 【10年重庆】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电频率f=50Hz在线带上打出的点中,选 出零点,每隔4个点取1个计数点,因保存不当,纸带被污染,如是22图1所示,A B、、D是依次排列的4个计数点,仅能读出其中3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 =16.6=126.5=624.5 若无法再做实验,可由以上信息推知: ①相信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___ S ②打点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_ /s(取2位有效数字) ③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 (用、、和f表示) 【答案】①0.1s②2.5③ 【解析】①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每隔4个点选择一个计数点,则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0.1s . ②根据间的平均速度等于点的速度得v==2.5/s . ③利用逐差法:,两式相加得,由于,,所以就有了,化简即得答案。 2. 【15年江苏】(10分)某同学探究小磁铁在铜管中下落时受电磁阻尼作用的运

高考物理复习第二章相互作用微受力分析备考炼习

14 受力分析 [方法点拨] (1)受力分析的两种顺序:先场力后接触力,或先已知确定的力后未知不确定的力.(2)可从三个方面检验:①各力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②判断能否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③换角度(整体隔离)分析是否矛盾. 1.如图1所示,轻绳一端连接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Q,另一端绕过固定在天花板上的定滑轮与小球P连接,P、Q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则( ) 图1 A.Q可能受到两个力的作用 B.Q可能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C.Q受到的轻绳拉力与重力的合力方向水平向左 D.Q受到的轻绳拉力与重力的合力方向指向左下方 2.如图2所示,放在粗糙水平地面上的斜劈C上叠放了A、B两个物体,B的上表面水平,三者均保持静止状态.关于A、B、C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2 A.物体A可能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B.物体B一定受到四个力的作用 C.物体B对C的作用力可能与斜劈表面夹角为90° D.地面可能对C有摩擦力作用 3.(多选)(2017·扬州市期末)如图3所示,将一长方形木块锯开为A、B两部分后,静止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则( ) 图3 A.B受到四个力作用 B.B受到五个力作用 C.A对B的作用力方向竖直向下 D.A对B的作用力方向垂直于它们的接触面向下

4.(多选)(2018·泰州中学模拟)如图4所示,在恒力F作用下,a、b两物体一起沿粗糙竖直墙面匀速向上运动,则关于它们受力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图4 A.a一定受到4个力 B.b可能受到4个力 C.a与墙壁之间一定有弹力和摩擦力 D.a与b之间一定有摩擦力 5.如图5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用手托住,让它们静止靠在墙边,然后释放,使它们同时沿竖直墙面下滑,已知m A>m B,不计空气阻力,则物体B( ) 图5 A.只受一个重力 B.受到重力、摩擦力各一个 C.受到重力、弹力、摩擦力各一个 D.受到重力、摩擦力各一个,弹力两个 6.(2018·淮阴中学调研)如图6所示,斜面小车M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紧贴墙壁.若在斜面上放一物体m.再给m施加一竖直向下的恒力F.M、m均保持静止,则小车受力的个数为( ) 图6 A.3 B.4 C.5 D.6 7.(多选)如图7所示,顶角为θ的光滑圆锥体固定在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的均质圆环套在圆锥体上,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2019年高考物理专题复习:力学题专题

力学题的深入研究 最近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几道力学题虽然不是特别难,但容易错,并且辅导书对这几道题或语焉不详,或似是而非,或浅尝辄止,本文对其深入研究,以飨读者。 【题1】(1)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1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 。 ○ 1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相邻计数点 和 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 2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m/s ,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m/s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 = m/s 2,若用a g 来计算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g 为重力加速度),则计算结果比动摩擦因数的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 【原解析】一般的辅导书是这样解的: ①和②一起研究:根据T s s v n n n 21++=,其中s T 1.050 15=?=,得

1.0210)01.1100.9(25??+=-v =s m /00.1,1 .0210)28.1201.11(2 6??+=-v =s m /16.1, 1 .0210)06.1028.12(2 7??+=-v =s m /14.1,因为56v v >,67v v <,所以可判断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6和7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这样解是有错误的。其中5v 是正确的,6v 、7v 是错误的。因为公式T s s v n n n 21++=是匀变速运动的公式,而在6、7之间不是匀变速运动了。 第一问应该这样解析: ①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6和7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根据1到6之间的cm 00.2s =?,如果继续做匀加速运动的话,则6、7之间的距离应该为01.1300.201.11s 5667=+=?+=s s ,但图中cm s 28.1267=,所以是在6和7之间开始减速。 第二问应该这样解析: ②根据1到6之间的cm 00.2s =?,加速度s m s m T s a /00.2/1 .01000.222 2=?=?=- 所以s m aT v v /20.11.000.200.156=?+=+=。 因为s m T s s v /964.01 .0210)61.866.10(22 988=??+=+=- aT v v -=87=s m /16.11.0)2(964.0=?--。 ③ 首先求相邻两个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差,从第7点开始依次为,cm s 99.161.860.101=-=?,cm s 01.260.661.82=-=?, cm s 00.260.460.63=-=?,求平均值cm s s s s 00.2)(3 1321=?+?+?=?,所以加速度222 2/.1 .01000.2s m T s a -?=?==2/00.2s m 根据ma =mg μ,得g a μ=这是加速度的理论值,实际上'ma f mg =+μ(此式中f 为纸带与打点计时器的摩擦力),得m f g a + =μ',这是加速度的理论值。因为a a >'所以g a =μ的测量值偏大。

2019年高考理综全国II试卷分析及2020备考建议

2019高考理综全国Ⅱ卷物理试题分析 尧中物理教研组:潘敏科 2019.6.20 2019高考理综全国Ⅱ卷物理试题整体看,命题内容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突出了力、电、磁等主干知识,加强了对学生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迁移、模型建构等关键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对图像问题考查量明显增多,体现了以考查学生五种能力为主的命题思路,试题科学、灵活、无偏题怪题。和2018年试题相比,整体难度有所降低。具体来看,今年物理学科的高考命题有以下特点: 一、试题知识覆盖面广,注重知识体体系的主干内容 试卷中,必考部分:力学(占49分)、电学(占46分)为主,选修3—5中对原子核中的质量亏损(占6分),选考部分:选修3—3部分主要考查气体实验定律(或:选考3—4部分主要考查机械振动图像,干涉法测波长)(占15分),总分110分。其中,选择题为:4道力学试题(24分)、3道电磁学试题(18分)、1道原子核试题(6分),和2018年的试题分布基本相同,力学试题难度有所增加。实验题为1道力学(5分)和1道电学(电路分析)试题(10分),其中电学实验考查二极管电阻随温度变化关系,通过调整滑动变阻器补尝来调

整动态电路等,考查知识迁移能力,能力要求有所提高;计算题为1道电学(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试题(12)和1道力学试题,其中,第25题的力学试题涉及到做物理关系图像及多过程计算,并含有变加速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量的计算,使刹车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分析难度增加,难度有所增加。选考题3-3把5选3改为3个填空,而且是通过P—V图分析气体的状态,并对微观状态进行分析,难度也略有增加;计算题为气体定律应用,是将两部分气体通过大小活塞联系在一起,分析的难度也有所增加;选考3-4为机械波图像和干涉法测波长,难度和2018年基本一致。试卷整体难度高于2018年的试题。 二、把握物体学科的特点,强化关键能力,体现核心素质 2019年高考物理着重考查学生逻辑推理、信息加工、模型建构数理结合等关键能力,比如,第19题以滑雪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曲线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该题通过v—t图来描述滑雪运动员在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考查考生对v—t图的理解,由此分析判断其运动状态。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题给情境利用所学知识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考查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比如第14、18、19、21、23、25题,选修3—3的33题的第⑴小题(或选修3—4的34第⑴小题)题,共计59分都涉及到用函数图象描述物理变化规律,考查了作图和处理图像信息的的能力;第23题,通过对二极管的温阻信息分析,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推理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2019年高考物理必考的热点总结

2019年高考物理必考的热点总结 科学备考 抓基础是原则练套题是方法 高考复习第一轮做题,第二轮做专题,第三轮做真题真卷。模拟考试是为练速度、调整状态,希望同学们认真对待。要想迅速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抓基础是原则,练套题是方法,理清解题思路,熟记典型题目的解题套路,例如把复杂的计算题分解为简单运动分析、受力分析等,养成画图分析的习惯,提高应试能力。 不同学校的学生基础不同,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高考二轮复习,不可东施效颦。对于学生基础薄弱的普通高中,不宜一味追求教学容量,一节课围绕高考热点解决一个主要问题即可。高考复习不应都是讲习题,如果一节课内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十几道题,往往吃力不讨好,其教学效果不会太好。学生基础薄弱的学校,到高考前把基础内容复习一遍,这是符合学生实际的正常现象。但也要尽早让学生做近年的高考真题,高考题目最经典,考前冲刺天天练。建议从5月份开始有计划地每周训练一份高考真题。以高考真题为载体讲解基础知识,积累考试经验,提高应试技巧。 解题技巧 联系题目找隐情 本地考生高考失分原因如下:一是学习水平方面的问题,表现出基础不够扎实,审题不够仔细;实验不够重视,分析不够透彻等。二是竞技状态方面的问题,表现出精力不够充沛,头脑不够清醒等。考场如何有效避免失分?一是解题要讲科学、讲方法。要重视过程的分析,重视对问题的推理和总结。仔细读题,把握已知条件,深入挖掘,找

出隐含条件,综合梳理确认,理解题目的要求,理清答题思路。二是不回避旧题,不迷恋难题。若在备考时把教材作为重要的复习材料,平时心中有数,考试就会得心应手。 理性复习 不必迷信名校的模拟题 关于物理复习“专题的分类”,除了按照学科研究领域划分为力学、电学、实验等专题外,还可按照考题的难度进行划分,如基础题专题、中等难度题等。从而掌握一些解题套路,提高应试能力。 临近高考,各种资料满天飞,要学会主动复习,敢于舍弃,快速浏览,看图理思路即可,不必每道题都深究,不要总对照答案。做完题目就立刻对照答案的习惯不利于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四月后的日子更要把这个习惯改掉。学会用自己的理解,按照物理高考的十大热点和若干套路评价这些试题。老师和同学都不必过分迷信各名校的模拟试题。 对于每一位考生来说,自己的考试卷和改错本都是最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翻阅、思考、再练习,效果会特别好。通过阅读改错本,做高考套题等方式整理解题方法,逐步“把书读薄”。为提高应试的能力奠定基础。高考注重知识考查的同时,更注重考查能力。所要考查的主要有五大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基础。在第二轮复习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把一些重点实验给学生进行现场演示,或开放物理复习的实验,最好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对着实验仪器弄清实验原理,老师和学生都不要认为实验操作复习是浪费复习时间。 考前冲刺

高考物理总复习第二章相互作用综合检测(含解析)

高考物理总复习第二章相互作用综合检测(含解析) 相互作用综合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7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第8~12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 0分) 1.如图所示,物块M在静止的传送带上匀速下滑时,传送带突然顺时针(图中箭头所示)转动起来,则传送带转动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M受到的摩擦力不变 B.M受到的摩擦力变大 C.M可能减速下滑 D.M可能减速上滑 解析:当传送带顺时针转动时,物块相对传送带的运动方向没有变,因此M受到的摩擦力不变. 2.科技的发展正在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如图(甲)是一款手机支架,其表面采用了纳米微吸材料,用手触碰无粘感,接触到平整光滑的硬性物体时,会牢牢吸附在物体上,如图(乙)是手机静止吸附在支架上的侧视图,若手机的重力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手机受到的支持力大小为Gcos θ B.手机受到的支持力不可能大于G C.纳米材料对手机的作用力大小为Gsin θ D.纳米材料对手机的作用力竖直向上 解析:手机支架采用了纳米微吸材料,支架斜面会对手机存在一个吸引力,所以手机受到的支持力大小不可能为Gcos θ,其大小可能大于G,也可能小于G,取决于吸引力的大小,A,B错误;手机处于静止状态,受力平衡,手机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纳米材料的作用力(支持力、吸引力和摩擦力的合力),故纳米材料对手机的作用力竖直向上,大小等于G,C错误,D正确. 3.如图所示为开口向下的“”形框架,两侧竖直杆光滑固定,上面水平横杆中点固定一光滑轻质定滑轮,两侧杆上套着的两滑块用轻绳绕过定滑轮相连,并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连接滑块A 的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连接滑块B的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2θ,则A,B两滑块的质量之比为( C ) A.2sin θ∶1 B.2cos θ∶1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专题精练:牛顿第二定律

2013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专题精练 3.2 牛顿第二定律 一、选择题 1.(贵州省五校联盟2012届高三第三次联考理综卷)小球从空中下落,其质量为1kg ,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不变,小球与水平地面碰后弹到空中某一高度,其速度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取210/g m s =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球下落时所受阻力大小为8N . B .小球下落时所受阻力大小为2N . C .小球能弹起的最大高度为7.2 m . D .小球在3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约为7.33/m s . 1.B 2.两重叠在一起的滑块,置于固定的倾角为θ的斜面上,如图2所示,滑块A 、B 的质量分别为M 、m 。A 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u 1,B 与A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u 2。已知两滑块都从静止开始以相同的加速度沿斜面滑下,则滑块B 受到的摩擦力( ) A .等于零 B .方向沿斜面向下 C .大小等于u 1mgcos θ D .大小等于u 2mgcos θ 2.C 3. (广西陆川县中学2012届高三段考理综卷)如图所示为杂技“顶竿”表演,一人站在地上,肩上扛一质量为M 的竖直竹竿,当竿上一质量为m 的人以加速度a 加速下滑时,竿对“底人”的压力大小为( ) s

A .(M +m )g B .(M +m )g -ma C .(M +m )g +ma D .(M -m )g 3.B 4.(湖北省黄冈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如图所示,A 、B 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保持相对静止地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B 受到的摩擦力( ) A .方向向左,大小不变 B .方向向左,逐渐减小 C .方向向右,大小不变 D .方向向右,逐渐减小 4.A 5.两个光滑固定斜面AB 和BC ,A 和C 两点在同一水平面上,斜面BC 比斜面AB 长,如图所示,一个滑块自A 点以速度v A 上滑,到达B 点时速度减小为零,紧接着沿BC 滑下,设滑块从A 点到C 点的总时间是t C ,那么下面四个图中,正确表示滑块速度的大小v 随时间t 变化规律的是( ) 5.C 6.(浙江省台州市2012届高三期末质量评估试题物理卷)质量为m 的物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先后用完全相同的橡皮条并列地水平拉物块,且每次橡皮条的伸长量均相同,物块在橡皮条拉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加速度a 与所用橡皮条的数目n 的关系如图所示,若更换物块所在水平面的材料,再重复这个实验,则图中直线与水平轴线间的夹角θ 将( )

2019年高考物理专题复习:力学题专题(含答案)

力学题的深入研究 最近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几道力学题虽然不是特别难,但容易错,并且辅导书对这几道题或语焉不详,或似是而非,或浅尝辄止,本文对其深入研究,以飨读者。 【题1】(1)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1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 。 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相邻计数点 和 之间○1某时刻开始减速。 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m/s ,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2为 m/s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 m/s 2,若用来计算物○3a a g 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g 为重力加速度),则计算结果比动摩擦 因数的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原解析】一般的辅导书是这样解的: ①和②一起研究:根据,其中,得T s s v n n n 21++=s T 1.05015=?=

=,=, 1.0210)01.1100.9(25??+=-v s m /00.11 .0210)28.1201.11(2 6??+=-v s m /16.1=,因为,,所以可判断物1 .0210)06.1028.12(2 7??+=-v s m /14.156v v >67v v <块在两相邻计数点6和7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这样解是有错误的。其中是正确的,、是错误的。因为公式 5v 6v 7v 是匀变速运动的公式,而在6、7之间不是匀变速运动了。T s s v n n n 21++=第一问应该这样解析: ①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6和7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根据1到6之间的,如果继续做匀加速运动的话,则6、7之cm 00.2s =?间的距离应该为,但图中,01.1300.201.11s 5667=+=?+=s s cm s 28.1267=所以是在6和7之间开始减速。 第二问应该这样解析: ②根据1到6之间的,加速度 cm 00.2s =?s m s m T s a /00.2/1 .01000.222 2=?=?=-所以。 s m aT v v /20.11.000.200.156=?+=+=因为s m T s s v /964.01 .0210)61.866.10(22 988=??+=+=-=。 aT v v -=87s m /16.11.0)2(964.0=?--③ 首先求相邻两个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差,从第7点开始依次为,,, cm s 99.161.860.101=-=?cm s 01.260.661.82=-=?,求平均值,所cm s 00.260.460.63=-=?cm s s s s 00.2)(3 1321=?+?+?=?以加速度=222 2/.1 .01000.2s m T s a -?=?=2/00.2s m 根据,得这是加速度的理论值,实际上 ma =mg μg a μ=(此式中为纸带与打点计时器的摩擦力),得,'ma f mg =+μf m f g a +=μ'这是加速度的理论值。因为所以的测量值偏大。a a >'g a =μ

2013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知能演练强化闯关

1.(2012·北京西城区抽样测试)F1、F2是力F的两个分力.若F=10 N,则下列不可能是F 的两个分力的是() A.F1=10 N F2=10 N B.F1=20 N F2=20 N C.F1=2 N F2=6 N D.F1=20 N F2=30 N 解析:选C.合力F和两个分力F1、F2之间的关系为|F1-F2|≤F≤F1+F2,则应选C. 2. 图2-2-13 如图2-2-13所示,轻绳AO和BO共同吊起质量为m的重物.AO与BO垂直,BO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OC连接重物,则() A.AO所受的拉力大小为mg sinθ B.AO所受的拉力大小为mg sinθ C.BO所受的拉力大小为mg cosθ D.BO所受的拉力大小为mg cosθ 解析:选AC.结点O受到的绳OC的拉力F C等于重物所受重力mg,将拉力F C沿绳AO和BO所在直线进行分解,两分力分别等于拉力F A和F B,如图所示,由力的图示解得:F A=mg sinθ,F B=mg cosθ. 3. 图2-2-14 (2012·温州高三检测)如图2-2-14 所示,人在岸上通过定滑轮牵引小船.设水对小船的阻力不变,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不计.在小船匀速靠岸的过程中() A.绳的拉力F不变 B.船受到的浮力不变 C.船受到的浮力变小 D.人拉绳的速度变大 答案:C 4.

图2-2-15 (2012·北京四中模拟)如图2-2-15所示,有2n 个大小都为F 的共点力,沿着顶角为120°的圆锥体的母线方向,相邻两个力的夹角都是相等的.则这2n 个力的合力大小为( ) A .2nF B .nF C .2(n -1)F D .2(n +1)F 解析:选B.根据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公式,当两个大小相等的力(F 1=F 2=F )互成120°时,这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F .本题中共有2n 个力,且均匀分布在圆锥面上,故可将这2n 个力看成n 对力,每一对力都大小相等、夹角为120°,则每一对力的合力大小都等于F .所以这2n 个力的合力大小为nF ,B 正确. 5. 图2-2-16 如图2-2-16所示,物体质量为m ,靠在粗糙的竖直墙上,物体与墙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若要使物体沿着墙向下匀速运动,则外力F 的大小为多少? 解析:当物体沿墙向下运动时,分析物体的受力如图所示,把F 沿竖直和水平方向正交分解. 水平方向:F cos α=F N 竖直方向: mg =F sin α+F f , 又F f =μF N ,得F =mg sin α+μcos α . 答案:mg sin α+μcos α 一、单项选择题 1. 图2-2-17 有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夹角为θ,它们的合力F 随θ变化的关系如图2-2-17所示,那么这两个力的大小分别是( ) A .1 N 和6 N B .2 N 和5 N C .3 N 和4 N D .3 N 和3.5 N 解析:选C.当θ=0时,F =F 1+F 2=7 N ,当θ=π时,F ′=F 1-F 2=1 N ,由以上两式解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牛顿第二定律

2011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学案(13)--牛顿第二定律 【学习目标】 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确切含义 2.会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两类动力学问题 【自主学习】 一、牛顿第二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 成正比,跟 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 方向相同。 2.公式: 3.理解要点: (1)F=ma 这种形式只是在国际单位制中才适用 一般地说F =kma ,k 是比例常数,它的数值与F 、m 、a 各量的单位有关。在国际单位制中, 即F 、m 、a 分别用N 、kg 、m/s 2作单位,k=1,才能写为F=ma. (2)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四性” ①矢量性:物体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所受 的方向始终相同。 ②瞬时性:牛顿第二定律说明力的瞬时效应能产生加速度,物体的加速度和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总是同生、同灭、同时变化,所以它适合解决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力和加速度的关系问题。 ③独立性:作用于物体上的每一个力各自产生的加速度都遵从牛顿第二定律,而物体的实际加速度则是每个力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分力和加速度的各个方向上的分量关系 F x =ma x 也遵从牛顿第二定律,即: F y =ma y ④相对性:物体的加速度必须是对相对于地球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而言的。 4.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 (1)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相对地面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 ) (2)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相对于分子、原子)、低速运动(远小于光速)的情况。 二、两类动力学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 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求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然后应用牛顿第二定律F=ma 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根据初始条件由运动学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运动情况––物体的速度、位移或运动时间。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应用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然后再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进而求出某些未知力。 求解以上两类动力学问题的思路,可用如下所示的框图来表示: 第一类 第二类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中有五个物理量,其中有四个矢量v 0、v 1、a 、s ,一个标量t 。

2019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全套专题(含解析)

测量速度和加速度的方法 【纲要导引】 此专题作为力学实验的重要基础,高考中有时可以单独出题,16年和17年连续两年新课标1卷均考察打点计时器算速度和加速度问题;有时算出速度和加速度来验证牛二或动能定理等。此专题是力学实验的核心基础,需要同学们熟练掌握。 【点拨练习】 考点一打点计时器 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时常考两种方法: (1)逐差法 纸带上存在污点导致点间距不全已知:(10年重庆) 点的间距全部已知直接用公式:,减少偶然误差的影响(奇数段时舍去距离最小偶然误差最大的间隔) (2)平均速度法 ,两边同时除以t,,做s t t 图,斜率二倍是加速度,纵轴截 距是开始计时点0的初速0v。

1.【10年重庆】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电源频率f=50H z 在线带上打出的点中,选出零点,每隔4个点取1个计数点,因保存不当,纸带被污染,如是22图1所示,A 、B 、C 、D 是依次排列的4个计数点,仅能读出其中3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 A S =16.6mm B S =126.5mm D S =624.5mm 若无法再做实验,可由以上信息推知: ① 相信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__S ② 打C 点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m/s(取2位有效数字) ③ 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用A S 、B S 、D S 和f 表示) 【答案】①0.1s ②2.5 ③ 【解析】①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每隔4个点选择一个计数点,则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0.1s . ②根据间的平均速度等于点的速度得v c ==2.5m/s . ③利用逐差法:,两式相加得,由于 ,,所以就有了,化简即得答案 。 2.【15年江苏】(10分)某同学探究小磁铁在铜管中下落时受电磁阻尼作用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如题11-1图所示,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为50Hz 的交流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