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范仲淹后代四房所用家谱字辈

范仲淹后代四房所用家谱字辈

范仲淹后代四房所用家谱字辈
范仲淹后代四房所用家谱字辈

范仲淹后代四房所用家谱字辈

范文正公晚年(1049)知杭州时,感天下之困、憾新政之败,叹力之所不及,乃寄希望与后人,遂将省吃俭用节余下来的俸禄,在苏州置义田、办义庄、兴学校、济贫困,并与族人共续范氏世谱,托遗风与子孙。后苏州族人五服内在朝举官者十六人,以十六人为十六房,各为房祖,各正其后。当时经公亲定二十个字。皇佑二年(1050年),公六十三岁,正月初八日在青州写成续世谱序传世二十字为1仲2纯3正4直5公,6良7士8宗9文10伯,11叔12子13希14昌15彦,16友17善18可19弥20安。

长子范纯佑监簿房

文正公亲定

1仲2纯3正4直5公,

六世孙良能(官至尚书,謚清宪,系文正公长子监薄房支系),梦以之柔为名者祥,遂改名之柔,并改以下十五个字,与公定不同。只用于监薄房

6之7家8帮9国10廷,11天12元13从14汝15起,16惟17允18必19能20兴。

明嘉靖三十五年,南京太仆卿惟一公又召诸房在苏州续定二十个字(苏派)

21仪22德23宏24来25学,26端27承28敬29茂30方,31秉32中33延34孝35立,36引37谷38裕39名40扬

民国七年,诸房又在苏州续定二十个字。

41同42福43祖44有45功,46宣47林48苏49居50丰,51金52玉53贯54九55洲,56芝57兰58好59其60青

次子范纯仁忠宣房

文正公亲定:

1仲2纯3正4直5公,6良7士8宗9文10伯,11叔12子13希14昌15彦,16友17善18可19弥20安。

一、明朝嘉靖三十五年太仆卿惟一公续定忠宣房二十字(洛派):

21君22章23徵24显25用,26循27迪28广29钦30崇,31存32本33宜34充35后,36时37遵38道39晋40隆。

民国七年,诸房又在苏州续定二十个字

41同42享43祖44贵45荣,46传47谱48苏49河50通,51珍52珠53全54地55理,56古57松58万59代60青

二、文肃公范文程重定忠宣房沈阳支二十字(洛派之新京派):(“安”字未启用)

20承21时22弘23建24树,25正26一27茂28先29传,30垂31世32思33光34大,35惟36基37在38本39原。

三、山东黄县忠宣房支派二十字

20斯21日22同23由24善,25用26丕27作28圣29基,30衍31嘉32继33淑34德,35永36世37守38良39辰(范垂达抄的家谱上的字辈排在此位置,是谁?那年?给这一支定的?)

三子范纯礼右丞房

文正公亲定:

1仲2纯3正4直5公,6良7士8宗9文10伯,11叔12子13希14昌15彦,16友17善18可19弥20安。

四子范纯粹侍郎房

文正公亲定:

1仲2纯3正4直5公,6良7士8宗9文10伯,11叔12子13希14昌15彦,16友17善18可19弥20安。

湖北严氏族谱

湖北省鄂州葛店严家大湾严姓源流一览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熊侣的君主,死后被追谥为楚庄王,其子孙便以其谥号为姓,世代姓庄。史载,东汉时,因有汉明帝刘庄,汉明帝刘庄是光武帝刘秀的第四个儿子,刘庄继位第二年,就改年号为永平,在位十八年,谥号为明帝。就因为这位汉明帝叫刘庄,国人就得改姓避讳了,凡是姓庄的都不能姓庄了,故下令庄姓改为严姓(古制皇帝名字非臣民所能用)。后为严光的庄光就被奉为严姓人的始祖。 “稽我光祖子陵,其先世本姓,嗣改为庄,盖楚庄王之后裔也。后因避汉明帝刘庄之名讳,改庄为严,遂以严为姓。”但是,到了魏晋时期,又有些严姓人恢复了庄姓。《中国姓氏寻根》一书也说“严姓是庄姓所改”并说“魏晋时严氏有恢复庄姓的,于是形成庄严两家。”,两家原来一家。 庄姓时期: 第一世:楚庄王支子,原公,生于周襄王三十三年(东周襄王始于公元前651年庚子,33年应是公元前619年)壬寅,官令尹赞襄国政,因父谥“庄”,遂以庄为姓,夫人赵氏,生子二:承先、承启。 第二世:承先公,字思孝,生于定王十一年(东周定王始于公元前606年乙卯,十一年应是公元前596年)乙丑。妣王氏,生子三:智、仁、勇。 第三世:智公,字远明,生于灵王十一年(东周灵王始于公元前571年庚寅,十一年应是公元前561年),庚子年。妣蒋氏,生子二:鸾、凤。 第四世:凤公,字翰音,生于景王七年(东周景王始于公元前544年丁巳,七年应是公元前538年)癸亥。妣张氏,生子五:房、芯、箕、斗、奎。

第五世:箕公,字裘,生于敬王十四年(东周敬王始于公元前519年壬午,十四年应是公元前506年)乙未,妣柳氏,生子一:蹻。 第六世:蹻公,生于敬王四十年(东周敬王始于公元前519年壬午,四十年应是公元前479年)壬戌。公有才识,尝略定滇池,会秦击楚威声咸振一时焉。生子一:美。第七世:美公,字明善,生于贞定王十二年(东周贞定王始于公元前468年癸酉,十二年应是公元前456年)甲申。妣黄氏,生子三:槐、梅、柏。 第八世:槐公,字植三,生于威烈王六年(东周威烈王始于公元前425年丙辰,六年应是公元前419年)辛亥,妣李氏,生子一:辛。 第九世:辛公,生於显王十六年(东周显王始于公元前368年癸丑,十六年应是公元前353年)戊子,事楚襄王,秉政不阿,尝作幸臣论以讽王。妣刘氏,生子二:文,武。第十世:武公,字子斌,生於赧王十六年(东周赧王始于公元前314年丁未,十六年应是公元前299年)壬戌。妣宛氏,生子三:礼、乐、诗。 第11世:诗公,字庭训,生於赧王五十三年(东周赧王始于公元前314年丁未,公元前262年)己亥。妣胡氏生子六:华国、华山、华林、华章、华阳、华夏。 第12世:华国公,字文林,生於秦始皇帝(秦始皇始于公元前246年乙卯,丙寅年应是公元前235年)丙寅年。妣洪氏,生子一:瑞。 第13世:瑞公,字策名,生於秦二帝三年(秦二帝始于公元前209年壬辰,三年应是公元前207年)甲午。妣陶氏,生子一:忌。 第14世:忌公,生於汉文帝元年(西汉文帝始于公元前179年壬戌,元年应是公元前1 79年)壬戌。公以词赋受知于梁王,名重当时,人咸称为夫子焉。妣叶氏,生子一:助。

唐滕王李元婴家族历代先祖世系图

唐滕王李元婴家族历代先祖世系图 上唐李氏家谱因先祖信公征南蛮有功于朝庭,而封太尉、工部尚书、太子少师、司空。恩准编修金字玉牒族谱,有幸记载了李元婴家族在唐朝的家史,谱中除有上唐李氏家族历代先祖世系之外,还同时记载了各旁系先祖的世系图,主要是居住在江西境内的各旁系先祖,因为在唐、宋时期交通不便、关山远隔,信息不通,故而在省外的很多先祖都没有详细的记载,所以希望在今后的岁月能够联系到更多的元婴公在各省的后裔宗亲,让我们重聚首、再相会。下面就把我们家族在唐宋时的家谱记载整理如下: 一世祖:唐高祖李渊。 二世祖:李元婴, 三世祖:元婴公有子十八,除元婴公的第十一子修珽公也就是我們的先祖有譜系之外,就只有元嬰公第十六子修琈公有七八代的世系,其餘的还有十六个儿子没有世系图或只有二三代的世系,其中六个在垂拱中被害,这六个被害的可能就是前面的六个儿子,多是封王封公的,其余的是元婴公另外十二個兒子:(这里说明一下,下面有关宫使的记载是在当时唐代特别的一种称谓:意思是亲王的儿子,代表王子的意思。以后就没有这个称谓。) 這六個被害的可能就是: 长子修琦;薛国公晋长乐王。 次子修珌:長安公。 第三子修瑀:嗣滕王。 第四子修瑤:下邳公。 第五子修璩:蘭陵公生子二,知禮,封金山公,知節封昌寧公。 第六子修珍:臨海公。 第七子修琬:字崇文,后封临淮公夫人王氏生子一,千七宫使,居洪都阁下,千七宫使字环衡,妣王氏生子一,十宫使,讳琛,妣熊氏生子一,猛。居直下南塘。 第八子修顼:字崇章,居不详。 第九子修玘居游江。 第十子修字崇义,居江州。 第十一子修珽字崇禮,唐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庚申五月生妣吳氏生子六,千宮使、千一宮使、千二宮使、千三宮使、千四宮使、千五宮使、又妣王氏生子三,千六宮使、千七宮使、千八宮使, 第十二修字崇智妣王氏生子二居廣東, 第十三子修琮字崇信,生子一。第十四子,字崇純妣江氏生子二居汴州。 第十五子修理,字崇厚妣王氏生子二居不詳。 第十六子修琈,詳見下面李白家世系。 第十七子修琚字崇慶妣劉氏生子二,居楊州。 第十八子修琂字崇壽夫人王氏生子一,涉本名荗字神龍初嗣滕王開元中授左驍衛將軍子湛然嗣滕王從元宗至蜀擢左金吾將軍。。 附李白家世系, 三世祖:元婴公第十六子,修琈,字崇善妣朱氏生子一,千十宫使。 四世祖:千十宮使,字環妣朱氏生子三,珂、玟、瑺。 五世祖;珂公字玉輔淑人賀氏生子白,公遷蜀, 六世祖:白公行十二字太白,初生時母夢長庚入懷又傳夢吞魚白而生故名白,官供奉翰林

石氏族谱简录

石氏族谱简录 石姓是以石磐为演奏职业的世家。石图腾由三部分组成。“口”代表石磐,“厂”代表悬挂石磐的支架。上面的鸟就是句芒天干,羽毛代表扶桑树,主要是用来表示该族是句芒的后代。姬姓石氏始祖石骀仲 湖南邵阳敦睦堂石氏 始祖石九鼎世居江西泰和千秋乡,北宋初官邵阳,夫人卒後就葬邑之三溪牛角山。传数世至光赵,复携三子自泰和来居三溪五都,故谱奉之为迁邵始祖。光赵长子仍回泰和,幼子百三郎开支於一都和九都。次子千三郎五子,遂启武、文、奇、祥、权五派。 字辈: 万朝成受以,子应添汝明,文武正永定,华荣大吉昌,景德启盛世,安思庆楚邦,嗣秀通京国,显隆士俊良,义方遵祖训,孝友绍家纲,裕后诒谋远,承先福泽长,教典昭敦睦,儒林誉锡乡,诗书崇甲第,勋业赞平章,圣学心传续,纯臣矩范详,继绳储杰伟,兰桂郁滨湘。 湖南邵阳方顺堂石氏 始迁祖万三、千三、百三,宋建隆间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水伯堡徙居宝庆府。万三公落业佑溪桥,不数年回籍;千三公落业石陂桥,支分五房:通、达、贵、逵、暹;百三公落业茶园山,支分为桂、相、椅、隆四房。后人分布于邵阳、益阳、湘乡、宁乡、新化及江西、四川等地。千公后裔字辈:万朝成受以,子应添汝明。文武正永定,华荣大吉昌。景德啓盛世。 百公后裔字辈:邦思原志楚,仕兴永吉昌。

续派:一宗多国用,美翠自生光。 二支合派:景德耀先者,芳声孝友传,显扬昭盛代,家世裕魁元。 字辈续:纪书亮功泰,育秀方宇东。秉伦希垂裕,厚坤普尚同。贤泽延平治,孝本建初宣。述祖恒求仁,均和昭克全。行抗由才奇,而立哲化孔。介彦春载长,冲卓会禄总。 湖南娄底市涟源市石氏 湖南邵阳方顺堂石氏同宗。 自第二十五代起字辈:万朝成受以,子应添汝明。文武正永定,华荣大吉昌。景德启盛世,纪书亮公泰。 少典——轩辕 (黄帝)—少昊——乔极——喾——弃——不窟——鞠——公刘——庆节—— 朴——差弗——毁喻——公非——高圉——亚圉——祖类... ┌─○─石骀仲─石祈子 │ 卫康叔(姬封)─康伯─考伯─嗣伯─疌伯─靖伯─○─┴石碏─石厚──○─┐ │ ┌──────────────────────────────────┘ └─石稷─石买─┬─石恶─(?)石曼姑──石魋 │ └─○─石圃 (a): 靖伯周武王封康叔于卫,七传至靖伯,食采于石,遂以石为姓。 还清靖伯之子,配梁氏生栋材

祖先崇拜与四川客家神榜文化

祖先崇拜与四川客家神榜文化.txt其实全世界最幸福的童话,不过是一起度过柴米油盐的岁月。一个人愿意等待,另一个人才愿意出现。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祖先崇拜与四川客家神榜文化 . 客家人由于地处偏僻山区,祖先崇拜观念较为浓厚,且成了客家族群最典型的人文特征。四川客家(“广东人”)也是如此,如成都东山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拜观念要比其他的成都人强烈。[1]目前关于客家祖先崇拜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田野考察个案和相关论著。但研究主要局限于粤、闽、赣等主要客家地区,由于客家各地区的祖先崇拜形式和内容都有区别,因此粤闽赣客家大本营以外客家人的祖先崇拜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学术界把祖先神榜的写法看成识别四川客家文化的三大标志之一,[2]可见神榜文化是客家文化的典型。客家神龛是祭祀祖先的祭坛,作为祭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的客家神榜(或称龙榜)包括祖先牌位、神匾和神联三部分,是祖先崇拜重要的载体和客家祖先崇拜的集中体现,其文化几乎浓缩了客家祖先崇拜文化内涵的全部,是研究客家祖先崇拜的切入点。由于四川客家以成都东山地区为主要聚居区,为此,本文以成都东山客家地区的神榜进行重点考察,试图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四川客家祖先崇拜文化的内涵和区域特色。 一、四川的客家神榜 祭祀祖先要有祖先的象征物。文字出现以来,人们用书写死者代号的木牌作神主,为了祭祀时神主能直立,木牌下端加上较宽的底座,这就是“木主”,亦称“神主”、“牌位”、“灵位”或“灵牌”等,代表祖先的存在。中国人的祖宗牌位,是一块长方形的木片,就是“且”字,甲骨文是象形的阴茎。牌位的运用正好与传统的生殖器崇拜关联。祖先崇拜观念源于古代的鬼魂观念,视祖先为神灵而祭祀,想得到祖先的保佑。武王伐商是用车载着他祖先的牌位战斗的。即《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兴兵伐商纣王,为文王木主,载车中,置于中军。”客家移民的祖先崇拜文化心理中,亡故祖先的神灵具有巨大的赐福和作崇功能,人生的生死祸福与祖先神灵有密切的关系,祖先在客家祖先崇拜中有强大的宗教信仰力量。 (一)客家祖先牌位 祖先牌位是汉族各民系家庭奉行祖先崇拜的特有标志,是祖堂必供之物。其质料分木牌和红纸两类,木牌多为篆刻,红纸则为墨书。四川的“客家人”与“湖广人”最显著的区别之一是堂屋上供奉祖先牌位的差异。即湖广人神榜正中是“天地君亲师”,旁小字书先祖、观音及其它神位,神匾也多为“祖德流芳”,神联多为“忠孝传家远,诗书处世长。”而四川客家人的牌位很少有“天地君亲师”作抬头,而是直书“某氏堂上历代高曾远祖考妣神位”或“某氏堂上历代先祖考妣香位”,两边的神匾、神联反映客家历史渊源和祖宗功德。如十陵镇千弓村朱氏是理学家朱熹后裔,其牌位是:“沛国堂上始高曾祖考妣神位”;神匾为“理学传家”,神联为“恩承博士名重五经,德配先贤典隆十哲”。湖广人的神匾、神联可以用于任何家族,不像客家人的神榜那样个性突出。[3] 牌位的木料,高度,宽度,厚度,顶部及底座的修饰等都有讲究。牌位多用樟木、柏木、檀香木等芳香型常青树木料做成,象征万古长青、祖德流芳;其规格是呈长方形牌状,上圆

中国特有的姓氏堂号

中国特有的姓氏堂号 姓氏堂号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28日 一、堂号及应用 什么是堂号?据《现代汉语词典补编》中解释:“堂号:厅堂的名称,旧时多指某一家或某一房的名号;三槐堂是他家的堂号”。《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李氏分陇西、赵郡二支,陇西有西房,赵郡有六房。因此,某一同姓就有一个堂号或多堂号之分,如:河南省密县超化乡五里河村李氏,为“陇西堂”,清光绪年间,兄弟五人分居,按“仁、义、礼、智、信”,即“崇仁堂”、“崇义堂”……,沿用至今。“三槐堂”即王氏的堂号,据《宋史》王旦传记载:宋朝宰相王旦之父在庭院中亲手种植槐树三棵,说: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时称三槐王氏。 海峡两岸施琅后人在树德堂联谊 堂号多用在族谱封面、祖庙横额、店铺字号、书斋及别墅堂名;也有在生活器具上,如:斗、口袋、钱袋、箭袋上书某某堂记,用以区别姓氏。繁衍在黄淮、长江流域的汉族人,不管身处何方,都不会忘记世代相沿袭的堂号。更值得研究

的是匈奴族的呼延氏、回纥族的爱氏、蠕蠕族的茹氏等少数民族,在迁居黄淮流域之后,都以繁衍地为其堂号。>>进入论坛,聊聊吧 二、姓氏与堂号 据《百家姓辞典》记载:中国人的姓氏多达6363个,其中:单姓3730个、复姓2498个,三个字的有127个,四个字的有6个,五个字的有2个。若按每姓一堂计算,全国至少也有六千多个堂号,这对研究中国文化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1、堂号反映了强烈的血亲观念。中国宗法制社会,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理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这一社会心理在堂号中也有所反映。前面所说的河南省密县五里河李氏就是由于家庭分支,形成了同姓不同堂号;而在我国南方闽粤一带的洪、江、翁、方、袭、汪六个姓氏,共用一个堂号——“六桂堂”。“六桂堂”大约出现于北宋初年,它是我国一个十分著名的堂号,据历史文献记载,南方的这六个家庭,虽然其姓氏不同,但实际上却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而追本溯源,统统都是翁家的后裔。 2、堂号反映了强烈的区域观念。区域观念的突出表现就是以地名堂。如:海氏,系承海春,望出薛郡。春秋时代始见于卫国的海氏,当秦汉统一天下之后,族人却集中于薛郡,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西南部及江苏省北部地区,后以薛郡为繁衍为中心,逐步向其他地区播迁。

范仲淹,商丘的文化名人

范仲淹,商丘的文化名人 ——张修起畅谈商丘打造范仲淹文化品牌2012-06-01 07:35 商丘网—商丘日报本报记者郭文剑我要评论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国史学会会长陈奎元题词:范仲淹在商丘。

范仲淹像。 嘉宾名片 张修起:商丘市二届政协副主席、商丘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商丘市诗词学会会长、商丘市城镇经济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商丘市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长期以来,他致力探寻商丘优秀传统文化,并将视野洒向书法、绘画、陶瓷等多种艺术领域,为商丘文化传承与发展鼓与呼,著述颇丰,见解独到。他对商丘文化的研究既坚持周密的学术论证,又特别着重在开发利用上提出论证和建议,旨在促进文化向产业转移,增强商丘文化的软实力和提高商丘文化名市的知名度。 开栏的话:中原经济区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其中一个定位是“华夏重要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全力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的商丘,将“打造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列为战略目标之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气息迎面而来,文化底蕴深厚的商丘正焕发出日益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把深邃的目光聚焦在我们脚下这块古老的土地,穿越时空隧道,从纷繁的典籍史料中探寻商丘历史文化的惊鸿一瞥,为致力文化名市建设的现代商丘带来发展的启迪。本报

文化周刊特开辟《文化给力商丘纵横谈》专栏,以嘉宾访谈的形式,精心烹制本土特色的文化盛宴,为商丘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鼓与呼,敬请关注。 一、“商丘要重点打造范仲淹文化品牌” 二、“我们可以非常踏实地说 范仲淹是商丘的文化名人” 记者:文化是软实力。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三商”文化底蕴,致力提高商文化、火文化、根文化、汉梁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我知道您这些年一直为商丘打造范仲淹文化品牌在奔走呼吁,为什么? 张修起:商丘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品牌众多。前几年,商丘为创建文化名市,在塑造文化品牌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有的已卓有成效。例如华商文化、火文化、汉梁文化等文化品牌已小有名气,成绩应当肯定。但是,商丘要建设文化名市,还有许多文化品牌应当挖掘和宣传,有了过硬的、能够在全国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就会为建设文化名市增加更浓的色彩。按照多方面的条件衡量,我总以为,范仲淹文化品牌应当是我们商丘众多文化品牌中的一个重要品牌,主要理由有五:一是范仲淹与商丘的渊源深;二是范仲淹在民族文化中的影响巨大;三是商丘打范仲淹这个文化品牌,外地没有争议,大家服气,当之无愧,成效也一定很快;四是我们对范仲淹文化研究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为打造范仲淹文化品牌打下很好的基础;五是领导很重视范仲淹文化品牌的宣传,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为正在筹备的《范仲淹在商丘文集》题写书名,市委书记陶明伦批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大事,应大力支持。” 记者:有关范仲淹与应天书院的故事,商丘人耳熟能详。上升到一个文化品牌,商丘还欠缺什么?

何氏族谱--族人事迹

族人事迹 何族人对社会做出卓越贡献者不胜枚举,历朝历代何氏能人辈出、灿若星辰,在历史上许许多多何氏族人被载入史册,这是何氏族人的骄傲。 韩厥作为韩、何姓的始祖,文韬武略俱全。晋灵公骄奢淫逸、滥杀无辜,晋卿赵盾屡谏阻止晋灵公。晋灵公恨之,要杀赵盾。赵盾逃入民间,但没离开晋国。灵公十四年九月,将军赵穿(赵盾的同族兄弟)在桃园怒杀晋灵公,并迎回赵盾。赵盾深得人心,很快恢复正卿地位。(当时晋国太史董狐在史书写下“赵盾弑其国君”。赵盾分辩:“杀国君的是赵穿,怎能是我?”董狐反驳:“你是国家正卿,出奔时没离开国境,回到朝中又不为国除乱,杀国君的不是你还能是谁?”)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屠岸贾(晋国司寇)预谋变乱夺权,说赵盾是杀晋灵公的主谋,诛了赵盾。赵盾死后,其子赵朔任晋国将军,屠岸贾又以弑君首犯之子孙当朝执政有碍法治为由,欲杀赵朔。韩厥正义阻止屠岸贾,屠岸贾仍要灭门赵氏。韩厥冒死劝赵朔出逃。但赵朔颇有乃父遗风,执意不逃。韩厥接受赵朔的托孤之愿,与程婴、公孙杵臼一起冒死将赵氏孤儿赵武藏匿,使赵氏在遭罹灭族之难后保全了后嗣。14年后(公元前583年),晋景公重病不起,请巫祝公卜吉凶,巫祝公说成就大事业者不能有冤魂作对。韩厥乘机讲了赵盾赵朔父子的贡献,感化晋景公,随着时间推移,晋景公淡漠了对赵盾的弑君之仇。当韩厥向他透露赵氏孤儿赵武仍在人间时,晋景公大发慈悲之心,将赵家原有的田邑房产归还赵武。晋景公十一年(公元前589年),齐国进攻鲁国北疆,夺取了隆(今山东泰安东南),并南下打到巢丘。卫国派遣孙良夫、石稷、宁向、向禽率兵伐齐,以为齐国必将回师自救,从而援助鲁国。卫军还没走出国门就败在了新筑(今河北魏县南)。鲁、卫陷于困境,向晋国求助。晋景公派遣韩厥与郤克率兵车800乘,会鲁、卫之师与齐军战于鞍(今山东济南市西北)。齐军将士猛扑晋军阵地,战事异常残酷,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如注。由于韩厥与郤克指挥得当,将士奋勇,齐军被打得四散,韩厥率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齐国的丘舆、马陉(今山东淄博南)一带。齐国求和,并退还夺去的鲁卫失地。经此胜利,韩厥名振朝野,与知氏、赵氏、魏氏、范氏、中行氏同成为晋国六卿,号称“韩献子”。此后,韩厥的韩国(诸侯国)势力日强,与赵、魏相继瓜分羊舌氏、祁盈氏、范氏、中行氏及知伯的封地。到韩厥七世孙韩景侯之时,周天子终于承认韩、赵、魏三个诸侯国的名份和地位。公元前377年,韩国与赵、魏两国一起瓜分了晋国,次年(公元前376年),韩又灭了郑国,并将国都迁到郑的都城,其地盘横跨了今天山西、河南的广大地区,跻身于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的七个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的行列。 何氏在得姓后不久,据《客家何氏源流》等资料,居住在今安徽阜阳的何刺之弟何庶有五子。长子何成17岁时被策举为贤良,后又选拔为博士生员,汉景帝时初入仕,为江都王相(汉初同姓诸王受封后并不到封地理事,由相代理地方政事,江都王封地在今长沙地区)。汉武帝时,何成任治粟都尉(相当于今农业部长),死后追赠安都侯,食邑在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史称“扶风何氏”。何成之子何果,孙何比干。何比干曾随晁错学习《尚书》。汉武帝时,何比干任廷尉正(主管全国司法监察的廷尉的属官,负责执法量刑)。当时廷尉是张汤,张汤是有名的酷吏,他治理狱讼案件刻意严刑酷法。何比干却为人宽厚仁慈,总设法解脱他人罪过,并因此多次与张汤发生争执,不久被外放为丹阳都尉(今河南汝阴县的司法长官)。何比干到任后,执法严明公正,监狱中无受冤之人,因而汝河、淮河流域的人称他为“何公”。何比干有六子三女,何比干后代绵延不断,其五世孙何宠曾做过千乘都尉。六世孙何敞,东汉时曾屡次为官,由太尉(东汉最高军事长官)宋由幕府任幕僚,至侍御史、尚书,遭流放后任济南王刘康的太傅,深受刘康敬重与礼遇。后迁升为汝南(今河南南部)太守(最高地方长官)。 何并的祖父曾是“二千石”一级的高官,其家族因此迁到平陵。何并曾做过郡吏,后任大司空(东汉后期最高行政长官)何武掾(下属部门长官),深受器重,推为长陵县令。何并任职期间,长陵县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西汉末年哀帝时先后任陇西太守、颍川太守,政绩显著。他的儿子何恢,王莽朝曾任关都尉。 汉帝何皇后,也是南阳宛县(今河南宛平县境)人,其兄何进先为郎中,后为虎贲中郎将,颖川太守,最后位至大将军,封慎侯,权倾朝野。陈国(今河南淮阳)人何熙,位至大司农(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长)、行(代理)车骑将军。 西汉时四川北部的郫县是何姓家族(何武及其后裔)兴盛之地。早在西汉宣帝时,何武家族已声名显赫。何武有兄弟五人,何武14岁时因善唱歌颂汉朝德政之诗,被汉宣帝召入宫中赐赏,并令入太学跟随博士受业,专修《周易》。因策试甲科为郎官,后在中央与地方多次任职,最终由太守、州刺史迁升为廷尉、御史大夫、大司空(相当于今国务院总理),位极人臣。何武为人宽厚博学,以乐于奖掖人才闻名,痛恨结党营私。汉成帝时土地兼并严重,国民受难。何武为挽时弊,与御史大夫孔夫一起主持“限旧”运动,试图遏止豪强兼并之势,但未能从根本上革除弊政,收效甚微。晚年因不满王莽专权,不堪忍受侮辱,被迫自杀。 任城樊(今山东济宁市东北)人何休,乃东汉大儒。他的父亲何豹曾做过少府(皇室财务总管),质朴寡言,聪明灵秀,对六经有深入钻研,曾作《公羊春秋解诂》,至今仍是研究《公羊传》者必读之书。何休曾做过议郎、谏议大夫等枢密官员。 东汉末年南阳襄乡(今湖北枣阳市东北)人何颐、何汤等,都有名于当时。何汤,字仲弓,东汉豫章(江西南昌)人,早年师从大名士桓荣。在四百名学生中是佼佼者,桓荣十分器重他,后任宫门守官。一日,光武皇帝微服私访,直到深夜才回宫。当时,何汤守卫开阳门,无论皇帝的随从们怎样磨破嘴皮,他都坚决不开宫门,认为过时开门,违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诗词赏析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诗词赏析” 译文 严先生是光武帝的老朋友,他们之间以道义互相推崇。后来光武帝得到预言天命所归的《赤伏符》,乘驾着六龙的阳气,获得了登极称帝的时机。那时他统治着千千万万的人民,天下有谁能比得上呢?只有先生能够以节操方面来尊崇他。后来先生与光武帝同床而卧触动了天上的星象,后来又归隐江湖,回到富春江畔隐居,清操自守,鄙弃禄位,达到了圣人自然清静的境界。先生视官爵为泥土,天下又有谁比得上呢?只有光武帝能够用礼节对待他。 在《盅》卦的“上九”爻(yao)辞中说,“大家正当有为的时候,偏偏显示不事奉王侯,保持自己品德的高尚。”先生正是这样做的。在《屯》卦的:“初九”爻辞中说,阳气(帝德)正开始亨通,因而能够显示“以高贵的身份交结卑贱的人,深得民心。”光武帝正是这样做的。可以说先生的品质,比日月还高;光武帝的气量比天地还广阔。如果不是先生就不能成就光武帝的气量的宏大;如果不是光武帝,又怎能促成先生品质的崇高呢?先生的作为使贪婪的人清廉起来,胆

怯的人勇敢起来,这对维护礼仪教化确实是很有功劳的。 我到这个州任职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后裔的徭役,让他们负责祭祀的事情。从而又作了一首歌: 云雾缭绕的高山,郁郁苍苍,大江的水浩浩荡荡,先生的品德啊,比高山还高,比长江还长。 注释 先生:指严光。 赤符:《赤伏符》,新莽末年谶纬家所造符箓,谓刘秀上应天命,当继汉统为帝。后亦泛指帝王受命的符瑞。 蛊:六十四卦之一。 上九:九爻。 屯(zhun)六十四卦之一。 复:复除徭役

臣妾:原指男女奴隶,这里引申为被统治的人民。 亿兆:古代以十万为亿,十亿为兆。 相关资料 【历史名人严子陵】 近代诗人柳亚子有一首《感事呈毛主席》的诗,诗中有“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之句,这子陵滩讲的是东汉高士严子陵不慕仕途,隐居山野,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严子陵的故乡则是在浙江宁波余姚。 严子陵(公元前37—43),名光,又名遵,字子陵,西汉末余姚人。少年时代就到外地投师,刻苦好学,博学多才,性格耿直。在学时与南阳人刘秀是同学,两人白天探讨奥旨,夜来抵足而眠,结下深厚友谊。当时因朝廷*,王莽篡位,赤眉、绿林纷纷起义,严子陵见天下大乱,便回到余姚,隐居不出。后来刘秀统一天下,做了皇帝,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光武帝知严子陵贤能,便派人四出寻访。有人见他反穿裘皮袄在泽中钓鱼,光武帝急忙派使者,备了华丽的车马,请他入朝为官,但接连三次都被绝然回绝。光武帝没法,便亲自

范氏家谱

《范氏家谱》种类很多,但收藏分散,如沉大海,很难知晓。 正史无从查找的记载 有关人士指出:近年来,家谱已越来越引起社会重视。这似乎与许多历史学家相继在家谱中发现了许多正史以“不见经传”的重要史实有关。事实证明,家谱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学大厦的三大支柱,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已引起了内地和港澳台及海外的各界人士,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积极关注。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历来有寻根的意识,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家谱便是一个人的根。 打开家谱一阅,方知内涵丰富,开篇为800多字的范氏家乘序,其后是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九月十二日世宗皇帝对该家谱编者户部贵州清吏司郎中范韶夫妇及其父母下的诰命,其次是范氏家乘总目,再其次是姓氏源流。家乘外纪,家乘正纪,世次字号,大宗氏系总图等。范仲淹在家谱中初定了范氏支派世次字号:“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西昌彦,友善可弥安。右(竖版)二十字乃文正公所定,各房同用,无长次之分也。”“君章徵显用,循迪广钦崇,存本宜充后,时遵道晋隆。右二十字接在安字之下,共四十字,忠宣公子孙用之。诸房皆有续号,兹不可考矣,嗣当考之,以附于后庶,使支派易辨云”。据手写家谱记载,皖东明光、江苏盱眙等地范姓是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忠宣公)这一大支系。 范仲淹家谱早期可上溯至春秋末年政治家范蠡、东汉清诏使范谤、东晋经学家范宁、南朝史学家范晔、齐梁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范缜。但由于无确切世次辈分记载,被编入家乘外纪。家乘正纪是从唐朝丞相范履冰开始的,履冰生二子,长子冬芳,次子冬倩;冬芬生昆光,昆光生正始,正始生二子,长子远,次子遴;远生隋,隋生梦龄,梦龄生赞时,赞时生墉,墉是文正公之父,公元990年卒,生三子:仲温、鎡、仲淹。家谱记载:“公(范仲淹)二岁而孤,随母谢氏适淄州朱氏。年弱冠,朱氏昆弟安用赀,公数劝之,朱氏昆弟不乐,遂语公曰:‘我自费朱家钱,何预汝事?’公闻之莫知所以,遍询知识。有告者曰‘公乃平江范氏之子也。父早亡,太夫人携汝适朱氏。’公闻之感愤,决欲自树立门户,遂佩琴剑竟趋南都…… 既至南都入郡痒(学校),日以脱粟数升煮粥一瓦盂分而为四,自朝至暮食之,三分皆冷啜之,同舍不堪其忧,而公怡然自处,昼夜力学,赋诗云: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何人奏洞萧,多艰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消,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实能以道自处矣。祥符八年(1015)举进士仍姓朱名说,初任广德军军司理。后接其母赡养,恢复本姓。关于范仲淹的性格才能及人品,家谱中记载“追封魏国公诰”中是这样说的:“范仲淹清明而直谅,博大而刚方,早以名世之才,出赞寝昌之运,危言惊世,高义簿乎天”。由此我们想到先祖文正公苦难的童年,外和内刚的性格,几易其名,历经坎坷,却怡然自处,并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家谱中记载了范仲淹及其子:纯佑、纯仁、纯礼、纯粹的奏议,上疏等。家谱中还记载了唐宋两朝范氏登科记,总计三十七人,其中有范履冰、范仲淹、范冬倩、范纯仁等。以上所述寻常人根本不了解,包括今天的范氏家族,其史料价值可以想见。

范仲淹后代四房所用家谱字辈

范仲淹后代四房所用家谱字辈 范文正公晚年(1049)知杭州时,感天下之困、憾新政之败,叹力之所不及,乃寄希望与后人,遂将省吃俭用节余下来的俸禄,在苏州置义田、办义庄、兴学校、济贫困,并与族人共续范氏世谱,托遗风与子孙。后苏州族人五服内在朝举官者十六人,以十六人为十六房,各为房祖,各正其后。当时经公亲定二十个字。皇佑二年(1050年),公六十三岁,正月初八日在青州写成续世谱序传世二十字为1仲2纯3正4直5公,6良7士8宗9文10伯,11叔12子13希14昌15彦,16友17善18可19弥20安。 长子范纯佑监簿房 文正公亲定 1仲2纯3正4直5公, 六世孙良能(官至尚书,謚清宪,系文正公长子监薄房支系),梦以之柔为名者祥,遂改名之柔,并改以下十五个字,与公定不同。只用于监薄房 6之7家8帮9国10廷,11天12元13从14汝15起,16惟17允18必19能20兴。 明嘉靖三十五年,南京太仆卿惟一公又召诸房在苏州续定二十个字(苏派) 21仪22德23宏24来25学,26端27承28敬29茂30方,31秉32中33延34孝35立,36引37谷38裕39名40扬 民国七年,诸房又在苏州续定二十个字。 41同42福43祖44有45功,46宣47林48苏49居50丰,51金52玉53贯54九55洲,56芝57兰58好59其60青 次子范纯仁忠宣房 文正公亲定: 1仲2纯3正4直5公,6良7士8宗9文10伯,11叔12子13希14昌15彦,16友17善18可19弥20安。 一、明朝嘉靖三十五年太仆卿惟一公续定忠宣房二十字(洛派): 21君22章23徵24显25用,26循27迪28广29钦30崇,31存32本33宜34充35后,36时37遵38道39晋40隆。 民国七年,诸房又在苏州续定二十个字 41同42享43祖44贵45荣,46传47谱48苏49河50通,51珍52珠53全54地55理,56古57松58万59代60青

范姓起源

范姓起源 出自祁姓。以邑为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为唐杜氏。周成王灭唐,迁之杜邑(陜西西安东南),时称杜伯。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公元前五九三年,因战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朝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今山西介休),后来又得到封邑范(今河南范县),所以又称随会、范会,死后追谥武子,所以也称范武子。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范氏。范姓尊范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范姓在中国位居大姓行列,位列新百家姓第51位,约有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36%。范姓在台湾是第48位的大姓,约有7.2万人。范姓在越南是超级大姓,位列越南百家姓第5位,约占越南总人口的5.1%。越南前总理范文同,前外交部常务副部长范平明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一、寻根溯祖 出自祁姓,为杜氏后裔。舜时,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丹朱再传至尧裔孙刘累,后刘累迁居鲁县,称系韦氏,商末,迁于唐。周成王时,唐被灭。唐贵族迁到杜,为伯爵国,称唐杜氏。周宣王时,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桓因宣王一宠妃诬告被屈杀后,其儿子隰叔投奔晋,为士师,他的儿子士蒍以官名为氏,子孙称为士氏。士蒍的孙子士会任晋中军元帅,执掌国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后得到范邑,所以又称随会、范会,他死后,又称范武子。他的子孙后分为士氏、范氏和随氏。后有范文子、范宣子、范献之,世代为晋国上卿。晋静公二年,范氏或迁入魏国或迁入秦,或迁至南阳。范氏又有外族一系。晋时,南蛮有林邑王范文,初为夷师范椎之奴,后为林邑王范逸辅佐,后因林邑王无子,范文自立为王,使这一支范氏不断繁衍壮大。 二、迁徙分布 西周成王时,其祖迁于杜。公元前4世纪中叶,范氏迁入魏。西汉以前范氏部分人迁至南方。汉代至南北朝时期,范氏分布更为广泛。据范氏族谱记载,唐僖宗乾符元年,由于中原战乱,河内人范坤举家18口徙居浙江杭州,后移江苏南京,再徙福建宁化黄竹径,是为范氏入闽始祖。至宋代,范氏称盛于福建,人才济济。此后,范氏除在闽南一带发展繁衍外,又分出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湖南宝庆、长沙等支派。从明末开始,闽、粤范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进而迁至海外。宋代以前的范氏名人,大都出自今河南。(还有陆河范氏,在那的一世祠,历今有24代,16万子孙。但此地字辈已失,以世论辈)

中国家谱知识

中国家谱知识 中国家谱知识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进一步开展对中国家谱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家谱基本知识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宗谱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先秦重要史籍《世本》为我国家谱的开山之作,其内容系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的记录,其作用在于尊世系、辨昭穆、别贵贱等。魏晋时期,门阀势力盛行,家谱成为门阀豪族势力维持其政治经济特权的重要工具。郑樵《通志》卷25:“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因此,谱学大盛。降至明清,私家修谱盛行,成为宗族普遍关注的大事,一般是三四十年即重修一次,往往是

一修再修甚至多次重修,依封建统治者的逻辑就是“笃宗族以昭雍睦”、“修族谱以联疏远”。皇家也积极修谱,称为玉碟,由宗人府具体承办。现存家谱主要是宋代以后尤其是清代的私修家谱,其体例主要是融合欧阳修、苏询二体而形成的规范化的谱式,即“首世系,次讳字,次婚姻、次子嗣,凡祖宗之德行,品望、功业、文章悉载于谱。故族递衍而不乱,祖德常佳而不朽。”(《兴化戎氏重修宗谱》序),其内容归纳起来,大致有: (1)谱名,有称家谱、家乘、族谱、宗谱、世谱、会谱、统谱、房谱、支谱等的不同; (2)谱序:包括达官贵人及儒学大师等撰修的序言,用以反映本族的历史、族望、修谱简况及修谱原则等; (3)谱论,即论述修谱的意义、原则、方法等; (4)恩荣录,包括皇帝对家族成员中官员及家属的敕书、诰命、赐字、赐匾、赐诗、御谥文、御制碑文及地方官府的增谕文字等; (5)遗像及像赞,载有祖先及祖中重要人物的遗像,并配诗示赞; (6)族规家训,包括祖训、家礼、家典、家范、家戒、家规、族规、族约,是约束族人的礼仪规定,它对于族长的特殊地位、族众的行为准则、祭祀的礼仪、族产的管理等都有具体而又细致的规定;

宁乡龙塘张氏族谱文选

宁乡龙塘张氏族谱文选 张满意整理 按:以下碑志录自光绪二年《张氏通谱》卷六《碑志》。该卷另有张养浩《敕赐成都紫岩书院记》(1316)、虞集《南轩书院新建藏书阁记》(1339)、彭汝实《重修紫岩书院记》(1536)、杨淮《重修紫岩书院记》(1573)、杨锡绂《城南书院碑记》、黄明府《创修南轩先生书院于凤凰山下碑记》。未录。 重修张魏公父子祠堂碑 明·杨廷和 宋丞相魏国公张浚,在中兴号为贤相,初折张邦昌之议,平苗刘之乱,其风声气节已耸动天下。既秉枢轴,毅然以恢复自任,誓欲攘夷狄,诛谮逆,以清中原。表著天心,扶持人纪,引擢贤俊,因人授任,远人伺其用,舍为进退,天下觇其出,处为安危。忠君体国之诚,直与诸谒孔明相望于千百载下。虽困于谗忌,屡起屡踬,功未克就,而志不少衰。其子右文殿修撰栻,颖悟夙成。魏公教之以仁义忠孝之实,又受业胡五峰之门。其为学惓惓于理欲之分、义利之辨。朱子推之,以为大本卓然先有所见,己非其匹,学者称为南轩先生。尝参赞魏公,督府诸所,综画幕中,人皆以为不及。魏公寝疾,持手书谕南轩兄弟曰:“吾生不能恢复中原以雪祖宗之耻,死不当归葬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乃葬宁乡沩山南。后南轩卒亦附葬焉。至是盖二(三)百余年矣。 凤阳胡侯明善以名进士补令宁乡,居一年,政通人和,访而得之,抚然叹曰:“令甲有之,凡忠臣烈士,有功德于国家,及惠爱在民,事迹昭著者,列于祀典,其祠墓禁人毁撤。”若魏公所建立,载在信史,昭于日月,正应令甲所著。而南轩之学,师表百世,从祀孔庙,达之天下,今其祠墓在一邑者,顾芜秽不治,非我有司之责而谁也?于是亟取眚赎之条建专祠各四楹,其右则南轩书院,又买田四十亩,以备时享之用。门庑秩秩,缭以周垣,俎豆再陈,衣冠动色。会衡山刘侍御黻,持节按蜀,过家见而悦之。既之蜀以告予,谓予魏公乡后学也。嘱为文刻于神道之右。予维贤人君子之用于天下,不患无才而患学术之不足,不患无学而患所学之不正。尝观魏公之所以告其君矣。曰:“人主之学,以心为主,一心合天下,何事不济。”又曰:“所谓天者,天下之公理而已,必兢业自持,使清明在躬,则赏罚举措,无有不当,人心自归,敌仇自服。”其本领自圣贤学问来,非汉唐以下诸子。规规于功利之末者。比至南轩,每进对必自明于心,其言曰:“此心之发即天理之所存,愿时加省察,而稽古亲贤以自辅。”是即魏公之说也。有宋一代名臣,若范仲淹之于纯仁,韩锜之于忠彥,吕夷简之于公著,前启后承,其诗书之泽,事功之盛,皆足以名当时,而传后世。乃若学术议论,视魏公之于南轩,或有间也,尚论者于魏公容有责备之意,而其大处终不可泯。予是以表而出之,观者辛勿以予为齐人,侍御君思贤尚友而乐成人之美,县侯为政而急于先务,皆可书也,故为之记。 明嘉靖三年(1524)甲申冬月谷旦 右记乃湖广宁乡县张氏之新祠也,予刻之广汉新祠,凡魏公南轩平生行实之详,此记具载。独念张氏世家广汉,而魏公父子葬宁乡,俱数百年世无有表著之者,宁乡令霍丘胡侯明善乃能留心于此,且以记文及张氏后裔见嘱于予,既求石翁(杨廷和)为之记,与访张氏孙子,某某以告沂乐汤公(汤沐),并欲以祀典上请于朝。方谋嘱草,入部见南轩书院隘陋不节,

_江南第一家_家族家风文化研究_徐友龙

“江南第一家”家族家风文化研究 徐 友 龙 提 要:从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到明天顺三年(1459年),浦江郑氏家族共财同 居15世,持续达332年,鼎盛时家族“食指三千”。这个大家族,以孝义传家,以家训、 家规、家仪治家,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和儒学大家的再三奖掖,其孝义文化、廉政文 化、制度文化等家族传统文化和修身养性、积善积德、尊师重教、廉洁自律、勤俭持 家、睦邻友好、优待孤寡等家风文化至今仍有具有显著的现代价值。对传统家族或家 风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深刻探究,可以从文化学、社会学等视域中找到路径。文化学研 究范围的理论视域,揭示了考察研究和保护“江南第一家”传统家族家风文化,应全 面关注其物质文化,包括历史上的建筑物、器物乃至山水等有形文化载体;全面关注 其行为文化,包括传统社会的礼仪、习俗、节庆活动等文化遗产;全面关注其制度文 化,包括律法、族规、家规、家训等成文不成文的规定;全面关注其精神文化,包括 道德、价值观以及艺术、文字记载等文化创造。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惯习×资本 +场域=实践”公式和惯习—场域理论,引导我们要注重通过家风场域构建使家规家 风得以贯彻和传承的借鉴;注重对相关生活空间的开发和保护;注重对相关史料的抢 救和保护;注重对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 关键词:家风文化 家规家训 江南第一家 文化社会学 惯习—场域理论 徐友龙,男,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 心特约研究员(杭州 310007)。 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指以家族的存在与活动为基础,以家族的认同与强化为特征,注重家族延续与和谐,并强调个人服从整体的文化系统。家风则是家族文化的核心展现,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属于民间自发出现、又根植于民间,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作为思想核心,以修身做人作为立身之本,将与人为善、勤俭持家等作为基本遵循,以家庭自我教育为主要形式,经过数代传承形成的门风。对传统家族、家风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深刻地探究,可以从文化学、社会学等视域中找到路径。 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腐倡廉和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成为主旋律的时代背景下,900年来以孝义文化、廉政文化闻名于世的“江南第一家”——浦江郑义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理论界的垂青:2016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一部以“江南第一家”家规家风历史文化 10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