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诗《望洞庭》

古诗《望洞庭》

古诗《望洞庭》
古诗《望洞庭》

5、古诗三首

《望洞庭》

执笔者:小组审核:审核人:执教者:

[学习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品读诗句,体会意境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或检查

1、谁能背一背《望洞庭》

2、师生共同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句

3、观察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二、自主学习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请教同学或老师,做到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

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画面。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3.填空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山水,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

庭湖秋月图,试找出以下运用比喻的诗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1“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中,诗人把()比喻成未经打磨的铜

镜;

4“白银盘”是喻体,它的本体是(),作者同时把()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四、精讲点拨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2)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指导朗读: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3)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指导朗读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五、当堂检测

1、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清螺。

“遥望”的意思是(),“银盘”的意思是(),“青螺”在这里指

()。

2、遥望洞庭湖与近看洞庭湖有什么区别?

3、背诵《望洞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布置

默写《望洞庭》

七、教学反思:

菊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生字。学会本诗中的生字会认“舍”,会写“菊、舍、遍、渐、偏”。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要结合起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指导]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唐代诗人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

二、自学古诗

1、同桌互相读读《菊花》。

2、比一比,再组词。

菊()偏()渐()舍she ( )

鞠()遍()斩()she( )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秋丛:似陶家:

日渐斜:更:

三、整体感知。

1、观察插图,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整体感知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2、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

四、重点探讨:

1、小组汇报:

(1)“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诗句意思: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句意思:

这两句诗点明诗人喜爱菊花的()

(2)小结古诗大意: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其它花了。

2、提出问题: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后两行呢?你有什么感受?

3、小组讨论交流。

4、小组汇报:前两句着重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行是作者的感触,菊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了,作者对菊花作了热情的赞赏。

5、有感情地朗诵。

(1)、教师范读。(2)、指导学生怎样停顿,带着赞美的语气去朗诵。

(3)、学生试着读。学生评价读的情况,指出优点与不足。

五、课堂检测

1、背诵《菊花》

2、填空:

《菊花》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之情。

六、布置作业:默写古诗《菊花》。

七、教学反思:

枫桥夜泊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生字会认“霜、寺”,会写“霜、愁、眠、苏、寺”。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要结合起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指导]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有感情地朗读《枫桥夜泊》

2、给下列的生字组词。

霜()愁()眠()苏()寺()()()()()()

3、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枫桥夜泊》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这句描写景物的诗中可看出来。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乌:啼:

江枫:渔火:

诗句意思:

这两句诗写了()、()、()、()、()等几种景物。

三、探究赏析

1、听课文录音,一边观察插图。

2、质疑: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小组交流。

4、学生回答。

5、图文结合思考: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

6、小组汇报,全诗的意思。

7、指导朗读,体会感悟。

四、课堂检测。

读古诗《枫桥夜泊》,按要求作答。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请选择加横线诗句的恰当意义。

(1)在半夜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客船中来。()

(2)听到半夜的钟声,又有人来到了客船上。()

2、用“-----”画出诗中运用比喻描写了江南美丽的夜色的诗句。

3、读一读,想一想,填一填。

这首诗的作者是(),这首诗写的是

的事;诗中描绘了

等景物,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默写《枫桥夜泊》。

七、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望洞庭》优秀教案1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庭、未”等4个生字,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磨”,继续进行自主识字练习。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学习

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背诵比赛:同学们已经读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2.学生自愿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师生评议。 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古诗。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物的,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喜欢写景的古诗。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板书:望洞庭) 4.简单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20)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设计意图】背诵古诗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二、朗读古诗,生字指导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对准节奏。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议,交流节奏。(课件出示21)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板书:望洞庭) 3.课件出示本诗的生字。(课件出示22)

唐诗《望洞庭》赏析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1]注释 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译文 [译诗、诗意]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波光闪动,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多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呀。

惠崇《春江晚景》 (北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lóu hāo)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牛头马面九牛一毛虎背熊腰虎头蛇尾牛头马面九牛二虎之力牛头不对

胆小如鼠放虎归山为虎作伥羊入虎口狼吞虎咽照猫画虎兔死狐悲

一唱一和一呼百应一干二净一举两得一落千丈一模一样一暴十寒一日千里 一五一十一心一意两面三刀三长两短三番五次三三两两三头六臂三心二意 三言两语四分五裂四面八方四通八达四平八稳五光十色五湖四海五花八门 五颜六色六神无主七颠八倒七零八落七拼八凑七上八下七手八脚七嘴八舌八面玲珑九死一生九牛一毛十马九稳十全十美百发百中百孔千疮百战百胜百依百顺千变万化千差万别千军万马千山万水千丝万缕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真万确千锤百炼千方百计千奇百怪千姿百态千钧一发千虑一得千虑一失千篇一律万水千山万无一失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 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精品习题及答案】 【原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看着那些垂钓的人钓得鱼儿上钩,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作者】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陈称“王孟”。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少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历与于吴越。 【背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借观洞庭湖而脱意的干谒诗.诗中描写洞庭湖的浩荡气势,寄托着希望张丞相援引的心情,表现出作者积极用世的思想。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求仕之心,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二、选择题: 1、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分析:A、不是湖水平静,而是水涨与岸齐平。B、是气势磅礴。C、希望引荐自己,施展政治抱负。 2、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颔联“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B. 这是一首干谒诗,目的是为了得到对方的赏识和录用,但其写景有独到之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望洞庭刘禹锡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二)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

(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师生评价) 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是多么的宁静 !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1) 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 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唐诗《望洞庭》赏析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套朗读磁带、插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

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 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汇报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联系词义,结合插图,同桌互说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为什么把湖面比作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新部编版) 《望洞庭》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2.能力目标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部编版望洞庭优质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个生字“螺”,会写“螺、庭、潭”三个生字。 2、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味,能背诵古诗。 3、能通过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圈点勾画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导入课题 孩子们,我们一年级到现在读过很多古诗,其中有很多描写山水的诗句,你们看。出示图片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师:是李白笔下的山;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这是诗仙李白笔下的水;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这是苏轼笔下的山,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是苏轼眼中的水; 师: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

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洞庭,看老师写课题:洞庭。庭,半包围结构,在写半包围结构的字时候,内里不外露,广的竖撇要写的舒展,里面的廷要写端正写望,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怎样的看?出示图片,甲骨文中的望很传神,多像一个人抬头向远处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之前背诵的山水相关诗句导入课题,可以激发起学生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板书课题时候要指导半包围字的写法,同时出示甲骨文“望”传神的阐释了这个字的含义,孩子们对“望”会有更深的理解,带着理解再读课题,相信孩子们会理解这首诗是作者远看洞庭湖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字字落实 师:带着我们的理解齐读课题,,不要拖长音,再来一次!那作者究竟都望到了什么呢?自己按要求读读古诗吧! 出示要求出示: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生:(练习读诗)师:谁来读?(指名读) 生:(读《望洞庭》师:声音真好听,更重要的是你读准了字音,做到了“字字落实”! 板书:字字落实尤其这个生字“螺”你都读对了。(在原幻灯片上呈现螺拼音,青螺变色,)

山水诗:刘禹锡《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水诗:刘禹锡《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色:也作“山水翠”。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创作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个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 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 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 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 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 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 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 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 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 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 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 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 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 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 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 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 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在我国湖南省东南部,有一座美丽的湖泊------洞庭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它的美丽景色。 播放洞庭湖视频(师解说) 唐代,洞庭湖不仅面积达到最广阔,号称“八百里洞庭”,而且诗歌也达到最繁荣。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交通十字架”的枢纽地位共同促进了唐代洞庭诗歌的繁荣。唐代洞庭诗人、诗歌数量的历史性突破提高了洞庭湖的地位。唐代洞庭诗歌体现了洞庭湖独特的地域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洞庭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刘禹锡的《望洞庭》 二、学习新内容 (一)释题 1、师书写课题(先写一个望字,再写洞庭),学生边看,边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写 2、生说一说学生边看,边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写 3、师画出作者望洞庭湖所处的位置。 二)、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 2、指名读古诗 (三)、平长仄短读古诗 1、介绍古诗的“平长仄短” 平长仄短读古诗这种方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只是最近这一百年没有人再去使用它。我们现在说的声调中的一声和二声在古代叫平声,三声和四声在古代叫仄声。读古诗的时候,平声读的长,仄声读得短,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平长仄短。(学生齐读平长仄短)。用这种方法读古诗时,我们是两个两个字一短,每两个字看它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就读得长,是仄声就读得短。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望洞庭 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我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4.教学重、难点 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 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

《望洞庭》古诗解读

《望洞庭》古诗解读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早年没有读过这首诗,选入教材以后,也只是一般性地浏览,没有很好地琢磨。真的引起我对它的注意,是这次在徐州听民主路小学刘杰老师的课。归纳一下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 第一、“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和”,是读第二声,还是读第四声? 查《现代汉语词典》,“和”字的读音一共有四种,但与这一语境的意思相关的读音有两种:一是读hé。二是读hè。细细揣摩,我以为:此处之“和”还是读作第二声(hé)为妥。其理由有三: 一、从“和”的字义来看,它最初是“相应”或“谐”的意思。许慎的《说文解字》有云:“和,相应也。”《广雅·释古三》也说:“和:谐也。”后来,引申为和睦、协调。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古唱和字不读去声。”由此不难发现:“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声音相应而来的。它应读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读为“去声”。如今的第四声读法是后来随着字义地不断延伸与扩大,分化出来的。再从“和”字的现代解释看,此处之“和”也不应读作hè。《现代汉语词典》认定:当“和”字读作hè时,一是指“和谐地跟着唱”;二是指“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但不管哪种解释,都有“跟从”与“依照”的意味。联系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如果将“和”字读作hè,解为“跟从”与“依照”,那就与诗句的意思不合了。 二、从此诗的格律来看,此诗当为首句入韵。我们知道,按照诗词格律的规定,七绝的格律类型大体有四。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其二:⊙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其三:⊙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其四:⊙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与上述格律比照,此诗应属七绝的类型之二。所以,首句必须押韵,而且应为平声。 三、从上下文来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将“和”字读作hé,解为“应”或“谐”,才能与上文“相”字的意思贯通。如果将此字读作hè,那就会使“和”字涂上“跟从”或“依照”的色彩。这样做,显然与诗人笔下的情景不合。说来也巧,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语文试卷中就有一道判断选择题。它要求考生判断“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是否正确。其标准答案认定: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我们的判断。 第二、“镜未磨”究竟应作和解释?

2018年秋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教学设计(含板书及反思)

2018年秋新人教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字。能正确读写“洞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1、回家查找诗句的诗意; 2、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 3、了解诗人通过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搜集几篇有关他的诗作(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具安排: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优美的唐诗。(课前引导学生交流预习体会,可自由背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用一句话说说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老师把诗默写在黑板上,请你照着老师认真抄写下来。 教师默写古诗,学生抄写。 2、抄写好了,请认真地对照一下,看有没有抄错的地方。尤其是“亭”这个生字,看看它怎么写的?(为了节约时间和加强学生对“亭”字的印象,可在课前把诗抄写在黑板上,故意把“亭”写错,让学生主动发现) 3、请你读一读这首诗吧,看谁能读正确,最好能读得有诗的味道。 4、教师范读。指名读,让学生把诗读正确。 三、合作探究,析文入境 1、现在大家会读了,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它的意思,看看谁能通过预习,大致地了解这首诗? 学生自己思考诗意。 2、先来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一句,这里你有最不能弄明白的字词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重点理解“尽、闲”二字。 3、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呢?或者说你看到怎样的一

古诗赏析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古诗赏析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张九龄:即张丞相,公元733年担任丞相职务。 涵虚:包括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太清:天空。 云梦:古代的两个大沼泽,在湖北省长江南北两侧,江北为云,江南为梦,后来大部分变成陆地。合称“云梦泽”。今属江汉平原及周边一带。 岳阳城:今湖南岳阳市,在洞庭湖东岸。 济:渡河。 端居:平常居处,闲居。 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徒:白白的。 羡鱼:羡慕钓鱼。《淮南子·说林训》中说:古人有言曰:“临河而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与其空口赞赏别人的成绩,不如自己扎扎实实地做点事情。

坐观:坐视、旁观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钓鱼成功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浑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岳阳城”,

古诗鉴赏 望洞庭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húguāng qiūyuèliǎng xiāng hé 湖光秋月两相和, tán miàn wúfēng jìng wèi mó 潭面无风镜未磨。 yáo wàng dòng tíng shān shuǐcuì 遥望洞庭山水翠, bái yín pán lǐyīqīng luó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 4.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5.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6.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 湖中的君山。 和:协调,这里指水天一色。 潭:指洞庭湖。 磨:磨拭。 翠:绿色。 古诗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名句赏析——“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是一首山水小诗,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寥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

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一点,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此时山更翠,山更清。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 比喻的生动,足见诗人的浪漫色彩。 古诗词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古诗词鉴赏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 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古诗词鉴赏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无感慨地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可见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十分不易的。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精编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庭、未”等4个生字,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磨”,继续进行自主识字练习。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背诵比赛:同学们已经读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2.学生自愿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师生评议。 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古诗。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物的,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喜欢写景的古诗。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

刘禹锡的诗《望洞庭》

刘禹锡的诗《望洞庭》 历代文人墨客都对美丽的洞庭湖作过热情的吟咏,下面这首《望洞庭》为文人刘禹锡所作,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欢迎赏析《望洞庭》。《望洞庭》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色一作:山水翠) 鉴赏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

《望洞庭》刘禹锡唐诗鉴赏

《望洞庭》刘禹锡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望洞庭》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原文】 望洞庭1 湖光秋月两相和2,潭面无风镜未磨3。 遥望洞庭山水翠4,白银盘里一青螺5。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

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话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创作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秋,刘禹锡被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一次,刘禹锡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观望洞庭湖的景色而写下了此诗。 【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

部编版《望洞庭》教案设计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认识“庭、未、盘”,会写“镜、未、磨、遥、银、盘”5个字,掌握多音字“磨”。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2.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初读 1.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3.齐读。 三、精读感悟(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1.“湖光秋月两相和” (1)感受“和”──和谐、协调。 (2)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3)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4)“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5)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2.“潭面无风镜未磨” (1)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2)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3)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4)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2)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3)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2.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月和山水 人景观察想象

古诗《望洞庭》

5、古诗三首 《望洞庭》 执笔者:小组审核:审核人:执教者: [学习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品读诗句,体会意境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或检查 1、谁能背一背《望洞庭》 2、师生共同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句 3、观察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二、自主学习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请教同学或老师,做到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 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画面。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3.填空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山水,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 庭湖秋月图,试找出以下运用比喻的诗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1“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中,诗人把()比喻成未经打磨的铜 镜; 4“白银盘”是喻体,它的本体是(),作者同时把()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四、精讲点拨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2)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指导朗读: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3)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指导朗读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五、当堂检测 1、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清螺。 “遥望”的意思是(),“银盘”的意思是(),“青螺”在这里指 ()。 2、遥望洞庭湖与近看洞庭湖有什么区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