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地理 高中地理总结

区域地理 高中地理总结

区域地理 高中地理总结
区域地理 高中地理总结

第一章区域地理

第一节世界地理

一亚洲:根据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可把亚洲分为六个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

1亚洲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

①地形:亚洲地形为山地和高原为主,山地和高原约占全洲总面积的3/4,亚洲平均海拔

约为950米,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地势最高的一个洲,世界上超过2000米的高峰全在亚洲境内。

1)总特点:地势高,地表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隆起与凹陷相间

2)地形区域构成: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洲面积3/4,其中有1/3的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平原占1/4

3)山脉分布特点:全洲大致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一系列高大山脉向四周辐射延伸到大陆边缘。

4)河流分布特点:许多大河因中部高山地带,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汇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亚洲是世界上大河最多的一个洲,有“巨河之洲”之称。

②气候: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A亚洲气候特征:⑴强烈大陆性(2)典型季风性(特征是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原因: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南分别濒临太平洋,印度洋,海陆间巨大的热力差异及季节变化或跌加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3)类型复杂性(4)各气候要素变化极端性

B气候复杂的因素:(1)亚洲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2)大陆东西宽广;(3)地形复杂,地表起伏大;(4)纬度高低;(5)距海远近

③矿产资源:亚洲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石油,天然气,煤,铁,锡的储量均居各洲之首。2亚洲人文状况

①经济概况:

1)自然资源:A矿产种类多,储量大,主要有石油,煤,铁等B森林,水力,渔业资源分布广且丰富,开发破坏程度大

2)农业生产:A绝大多数国家工业基础薄弱,采矿和农产品加工占主要地位B日本是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C中国工业体系比较完整D西亚石油开采是世界能源工业支柱3)交通运输:A以铁路,公路运输为主B海洋和航空运输业发展快C畜力在一定地

区仍起其作用

②居民概况:亚洲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南亚,东亚,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群岛;亚洲人烟稀少地区大多位于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原始林区,内陆高原高山地区和沙漠地区

1)人种:亚洲是黄种人的故乡,其次是白种人。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南亚,西亚

2)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发源地

3)三大古代文明发祥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二东亚

1东亚的自然状况:

1)地形:A海岸线比较曲折,多半岛,岛屿和海湾B西部地区多高原和山地,东南沿海多平原和丘陵C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从西向东入太平洋D东部半岛和岛屿多山地和丘陵,平原狭小,河流短促

2)河流:A大陆西北部多内流河B大陆河流源远流长,多受地形影响,多向东流C岛屿与半岛河流短促

3)气候:东部湿润,降水较多。季风气候典型,西部干旱少雨,温差大,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东西部气候差异明显

A由于距离海洋远近不同,东西差异明显B由于海陆热力差异,东亚季风气候显著C中国西北部,蒙古因距海洋较远,受夏季风影响小。由于受高山阻挡,青藏高原受冬季风影响小。

4东亚季风:由于受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夏季中南半岛盛行西南季风(原因:夏季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发生偏转)冬季中南半岛盛行东北季风(原因: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

注意:东亚季风气候原因:

2东亚人文状况:

1)朝鲜半岛的农业以水稻为主,朝鲜森林资源丰富。韩国经济以汽车,电子,服装为主,进出口贸易发达

2)蒙古的畜牧业占重要地位

3)东亚是世界水稻,茶叶,蚕丝主要产区

4)东亚沿海多优良港湾

5)东亚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和沿海地区

3东亚东西部主要差异:

4朝鲜半岛:

①自然环境:

1)地形:东高西底

2)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3)资源:煤,铁等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水能和水资源丰富

②人文状况:

1)人口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原因:A地势平坦,土地肥沃B交通便利)

2)北朝鲜经济较落后,南朝鲜经济较发达

5朝鲜

1)主要粮食:稻米

2)缺粮的原因:A(自然)旱涝灾害频繁B(社会)国家欠发达

6日本

(1)自然状况:

①气候:日本属季风气候,海洋性强,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原因:由于沿岸有日本暖流经过):冬暖夏凉,降水丰富:太平洋沿岸多台风

②地形:A境内多山地,丘陵,沿海分布着狭小的平原B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由于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多地震。

③河流: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④资源:矿产缺乏,林木丰富,水力资源丰富

(2)人文状况:

①农业:农业生产在经济中不占重要地位,但现代化较高。单产高,多用小型机械,平原地区多生产稻米,丘陵地区多栽培果树,蔬菜。稻米自给,其他农产品需大量进口。

②工业:生产力缝补不平衡,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小地带,这些地区海运条件好,原料输入和产品的输出很方便。

③渔业发达,捕鱼量据世界首位,北海道附近,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浮游生物丰富,故鱼群密集,是世界著名渔场。

④进口原料,出口产品,资源贫乏,对外依赖性大,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

(3)日本工业发展的优劣和发展途径

优势:A岛国多良港,海运便利B丰富高素质劳动力C雄厚科技力量和资金

劣势:A国内资源缺乏B国内市场狭小,依赖国际市场大

发展途径:A大力发展海上航运B进口原料,燃料,出口工业品C开拓国际市场

(4)日本农业特点:A人多地少,农业倾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发展,小型机械化单产高B 渔业发达

三东南亚

1东南亚自然状况:

①气候A位于热带,终年高温B根据降水不同,分为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

②地形:A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山河相间,纵列分布B马来裙带山岭多,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平原较少,多火山,多地震

2人文状况:

①人口:。东南亚人口稠密,华人众多,人口多居住在大河的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和沿

海平原上

②农业: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③工业:新加坡新兴工业国,其他国家出口初级产品,利用劳动力资源,发展出口加工业,

发展速度快。

④旅游业:东南亚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多样的热带自然景观,众多的沙滩和岛屿,著名

的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⑤东盟的建立: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3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

①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每年11月~次年5月,吹东北风,为旱季。6月~10月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种,旱季收。

②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农作物全年都可收获。

5新加坡

(1)新加坡的气候特点和成因:

新加坡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成因是位于赤道地区,太阳高度大,终年炎热,常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

(2)新加坡成为石油冶炼中心的有力条件:

A新加坡扼守马六甲海峡,是世界原油运输的重要通道和中转站。B另外,东南亚地区有一定石油开采量为其提供供给。C冶炼的成品油主要用于出口,附近的地区市场广阔,海运交通便利

(3)新加坡产业结构的调整:突出服务业优势地位,加强制造业,发展航运,金融贸易和电子制造业,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优美的环境,发达的教育是新加坡发展现代工业和新型工业的优势区位

四南亚

1南亚自然状况

①气候:以热带季风为主(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②地形:三大地形区,从北向南依次为山地(喜马拉雅山)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高原(德干高原),有“南亚次大陆”之称。

③河流:A印度河发源于中国,流经印度沙漠(塔尔沙漠)注入阿拉伯海。B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坡,下游形成冲击平原——恒河三角洲,注入孟加拉湾

2南亚的“热季”

旱季后期(3~5月)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南亚地区气温迅速升高,而被面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冷空气的南下,因此印度半岛内部气温可达45℃以上,形成印度半岛上特有的热季

3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① 特点:有明显的两季,旱季是每年

10月至次年

5月,雨季是

6月至9月

成因: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旱季,冬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向南移动,该地受东北信风和由亚洲大陆吹向海洋的,

在低纬地区偏转而成的东北季风的共同影响的结果;雨季因夏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向北移动,该地受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来的西南季风影响的结果。西高止山和喜马拉雅山南坡因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降水丰富。北面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对夏季北上的西南季风和冬季南下的东北季风具有明显的阻挡作用。

③ 夏季西南季风对同纬度的印度河平原和孟加拉地区的作用强烈分明的成因:印度河平原位于南亚内陆地区,西南季风难以进入,故干燥少雨。另外,历史上原始森林遭到破坏,也加重干燥的程度。孟加拉地区位于西南季风作用明显的上风地区,降水量多,又由于地形低平,多洪灾发生。

4印度

① 农业:

(1)印度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

(2)水稻发展区位因素:A优势:耕地面积广,亚洲第一:水热充足,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B劣势:旱涝灾害频发:人口众多,农业压力大

②工业

(1)概况::基本成体系,新兴工业发展迅速,被称为“世界办公室”

(2)工业中心:

A加尔各答年纺织工业中心(形成原因:接近黄麻产地:交通便利;劳力丰富;低价低;地形平坦)

B印度东北部钢铁和机械工业中心(锰,铁,煤等丰富)

C孟买棉纺织工业中心

D班加罗尔软件工业中心(原因:交通;自然条件;人才)

五中亚

1自然环境状况

①气候:温带沙漠,草原气候(特征:温差大,降水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明显

②地形:东南高,西北低,深居亚欧内陆,远离海洋,以丘陵,平原为主,南是帕米尔高

原,东是天山山脉,中是哈萨克丘陵,西是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低地

③河流:中亚境内多内流河和内陆河锡尔河,阿姆河注入咸海(多年由于灌溉和蒸发的原

因,录入咸海的水量逐年减少,咸海面积逐渐缩小,因缺乏河水稀释和蒸发旺盛,致使咸海的盐度逐渐增大)

2中亚的人文环境

①中亚的居民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多信仰伊斯兰教

②中亚地区苏内流区域广大,草原,荒原面积广,加上地势高,热量充足,灌溉方便的原

因,适合发展干旱半干旱区的畜牧业和棉花种植

③中亚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煤,铁,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的探明储量在世界占有重要

地位,本区的采矿,冶金,军事工业发达,木材缺乏,许多机械产品,轻工产品需要进

口。

3咸海生态恶化和水量减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A深处内陆的环境,蒸发量大,降水量少B全球气候变暖

人为原因;A阿姆河,锡尔河沿岸的居民大量引水灌溉,B河流沿岸工业,生活用水过度,致使注入湖泊的水量减少C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

六西亚

1西亚的自然环境

①气候: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原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全年干旱少雨,年降

水量不足200毫米,

②地形:以高原为主,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

③地理位置:五海(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三洲(亚洲,非洲,欧洲)2西亚农业

3西亚石油路线:

①波斯湾霍尔木兹海霞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

②波斯湾霍尔木兹海霞阿拉伯海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

③波斯湾霍尔木兹海霞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太平洋

欧洲东部和北亚

1俄罗斯自然状况:

①地理位置:位于欧洲东部与北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②地形:地形平坦,地形东西差别大,以叶尼塞河为界,以西为平原,以东为高原。东欧平原呈波状起伏,分布着许多冰qi丘陵: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地平,沼泽广布。

③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短且温暖,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但各地差异较大。

④河流,湖泊:多大河,东西河流差异显著

⑤资源:自然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匀

2 俄罗斯的社会状况

①人口:欧洲部分占是全国面积的1/4,集中了全国3/4的人口,是俄核心地区

(经济特点:以重工业为主,农业生产不稳定)

③农业:耕地面积广大,但受气候影响产量不稳定,是世界中亚的小麦生产国,主要分布

在南部平原和河谷地区,经济作物以甜菜,亚麻等较为重要

④工业:工业基础较好,重工业比重较大,军事工业发达。

⑤交通:以铁路运输为主,境内有亚欧第一,第二大陆桥通过,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由

于纬度较高,封冻期较长,航运价值不大。

3鄂毕河,北冰洋航运价值小的原因:

①鄂毕河A结冰期长B社会经济落后

②北冰洋A北冰洋沿岸封冻期长B太平洋大西洋沿岸跨过他国受大国控制

1欧洲西部的自然状况

①气候:以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②地形:平原山地为主,地势地平,深受冰川作用影响,海岸线曲折,峡湾湖泊众多,有

波状起伏的平原

③水文:A河网密布,水量大,长河少(因大陆轮廓曲折和山岭限制)。多瑙河和莱茵河

航运发达,鹿特丹港是世界最大的商港B西欧的河流大多有运河链接,内河航运非常方便。C湖泊众多,西北部和阿尔卑斯山两侧多湖泊分布

2欧洲西部社会状况

①人口:欧洲西部人口密集,特别是开发较早的煤矿区,人口稠密区沿煤矿和工业地带分

布。

②农业:欧洲农业是次要部门,大多是农牧业结合,集约化程度高。蔬菜,水果,乳畜,

花卉业是农业中除了种植业外最重要的部门。

③工业:传统工业一般以煤作动力的钢铁工业,造船工业和纺织工业等;现代工业一般是

以石油作动力的汽车工业,飞机制造,石油加工,电子工业等;新兴工业是以电能作为动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如航空航天,生命研究,生物基因工程,纳米技术等;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以加工型制造业为主,燃料和原料大量进口,工业产品大量输出,产品质量高,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3欧洲西部的气候特征成因:

①以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成因:南欧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西欧终年受西风带控制,且地势低平,北大西洋暖流带来的暖湿空气已进入大陆内部,大部分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中欧距离大西洋较远,受海洋的影响较弱,大部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②气候具有典型纬度地带性特征的成因

下,暖湿空气易进入大陆内部,同时北大西洋暖流有加强了海洋对西欧的影响,使西欧形成典型的海洋性气候。

④地中海气候的成因:

A地中海气候的特征: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B地中海周围地区位于北纬35度~45度,正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移动而交替控制的地带。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的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南移的控制

4西欧乳畜业发展的条件和区位特点:

①发展条件:A地形平坦开阔B气候温凉湿润,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C种植精饲料作物D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市场需求量大D交通发达,科技水平高

③区位特点:牛奶及乳制品不耐储藏,且运输不便,故大多紧邻消费市场,分布与大城市

城郊

5英国

(1)英国的自然状况:

①气候:常年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的影响,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②地形:英国是西欧的岛国,北部和中西部为山区,东南部为平原

(2)英国的社会状况:

①农业: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人口和耕地面积比较少,但机械化水平,产量。自给率

比较高,粮食基本自给,肉类,蔬菜和水果需进口

②工业:伦敦和中部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工业区(英国工业化发展最早的条件:A海岸线曲

折,多优良港湾,航海业发达B工业原料丰富C倾占殖民地,掠夺资源,占领市场,工业积累,资本雄厚D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摇篮)

注意:英国的气候与农业

6法国

(1)法国的自然状况:

①气候:A西部:大西洋沿岸是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B南部:地中海沿岸是夏热冬温的地中海气候C东部:内陆地区是温差大的大陆性气候

③地形;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西部和北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占领土的4/5),东部和南

部是山地和高原(占领土的1/5)

④河流:塞纳河流经巴黎盆地,航运便利

(2)法国的人文状况:

①农业:巴黎盆地及以北地区是混合农业区,主要种植小麦,马铃薯。大西洋沿岸和内陆

高原主要以乳畜业为主,地中海沿岸以园艺业为主,生产的葡萄酒非常著名。(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平原和丘陵为主的地形(耕地面积大),温和湿润的气候肥

沃的土壤。(人文条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便利的交通运输,广阔的欧洲消费市场。)②工业:洛林区历史悠久的传统钢铁工业区;巴黎盆地是最大的工业区(石油和煤资源不

足,发展核电)

7德国

(1)德国的自然状况;

①地理位置:北临北海和波罗的海,地处东西欧陆上交通要冲地带

②地形: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高原山地,北部为平原。

③气候:自西向东由海洋性向大陆性过度。

④河流:主要河流有多瑙河(向东入黑海)莱茵河(向北入北海)莱茵河与多瑙河之间的

“美因——多瑙运河”以及北部的北海——波罗的海运河“(即基尔运河)是重要的国际航运捷径。

(2)德国社会状况:

①农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北部平原主要是种植业和乳肉畜牧业,南部河谷地带以种植葡萄,啤酒花为主。

②工业:工业比重大,技术先进,原传统工业区竞整治后已成为环境优美的综合性工业区,近年来向南部地区发展了新型工业。

注意:1德国农业地域差异:

2德国工业(鲁尔区)

(1)鲁尔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A地处欧洲中部,是世界著名的工业区B丰富的煤炭资源C离铁矿区较近E有充沛的水源F便捷的水陆交通G雄厚的科技力量H广阔的欧洲乃至世界的消费市场

(2)鲁尔区衰弱的原因:A鲁尔区的工业生产结构单一,主要以煤炭工业,钢铁工业为主。B世界能源结构发生变化,石油能源替代煤炭能源的地位C世界性钢铁过剩,冲击了鲁尔区D世界新技术革命冲击了鲁尔区等传统工业区

(3)鲁尔区的整治:

(3)莱茵河的航运价值:

A自然原因:莱茵河干支流经国家较多,且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航运需求量大,河口处有世界著名港口鹿特丹,又与多瑙河等河流有航运相通,这位提高航运价值提供了有利条件。B莱茵河沿岸的一些工业城市经过综合整治,加强了对莱茵河的环境保护,莱茵河已经从过去的“资源开发阶段”发展到现在的“休闲与审美时代”

8意大利

(1)意大利的自然状况:

①气候:以地中海气候为主

②地形:多山地,丘陵

③资源:能源和金属资源缺乏

(2)意大利工业发展状况: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位于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大多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工业以轻工业为主,为中小企业,生产方式以家庭包工为主,有“第三意大利”之称

(3)新兴工业有利的区位条件:A大批廉价劳动力B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C意大利经济开放E政府的支持

八非洲

1非洲自然状况:

①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有“热带大陆”之称,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范围广,有“干燥大陆”之说。气候类型南北近于对称分布,撒哈拉以北,北非沿海地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撒哈拉,热带沙漠气候(原因: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炎热少雨;撒哈拉以南,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炎热多雨;马达加斯加岛,迎风坡热带雨林气候,背风坡热带草原气候,迎风坡热带雨林气候。

②地形:海岸线平直,地形单一,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沙漠面积广,地势东南部高,西北部低

③河流,湖泊:A河流季节变化大(干湿两季所致),多峡谷,急流和瀑布。水能资源丰富,不利航运。B湖泊多集中在东非高原,为断层湖,狭长水深

④资源:自然资源丰富,有“富饶大陆”之称。

2 非洲社会状况:非洲经济以初级产品为主,以热带经济作物种植的大一经济和矿产

资源开采。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大洲。粮食大量进口,热带经济作物大量出口。

①人口问题: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粮食增长速度和环境承载力,导致零食和环境问题严重(人口增长快的原因:A政治独立,经济发展B医疗卫生进步,死亡率下降C没有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③粮食问题:粮食产量及其增长速度不及人口增长速度,粮食不能自给(粮食紧缺原因:A人口增长过快B自然灾害威胁C农业生产落后D政局动荡)

④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小((1)原因:A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粮食需求量大B原始生产方式,发展迁移农业(2)措施:A控制人口增长,提高民族工业B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C增强抗灾减灾能力D加强国际合作))

3非洲热带草原气候:

①状况:非洲热带草原气候区面积占全洲面积的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草原气候区

②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热带草原干湿季节的变化,是由于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引起风带、气压带的移动而形成的。北半球夏半年热带草原赤道低气压影响,降水丰富,形成湿季;冬半年北半球热带草原收东北信风带控制,风来自干旱内陆,降水稀少,形成旱季;南半球相反

4北部非洲与西亚地区相似的地理特征

(1)地处两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五海(地中海、黑海、里海、阿拉伯海、红海)三洲交接地带,扼守五个国际航运咽喉要道

(2)干旱的气候,分布的沙漠,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3)具名多为白色人种的阿拉伯人,主要信奉伊斯兰教

(4)灌溉农业和畜牧业较发达

(5)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是共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5北部非洲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区域差异

6埃及

①概况:埃及石油及石油产品的出口在工业中占重要地位。埃及有尼罗河便利的灌溉水源,

灌溉农业发达,生产和出口长绒棉曾是埃及的主要经济收入.

②尼罗河:农业主要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

(1)尼罗河流经撒哈拉沙漠,定期泛滥,为埃及带来:A肥沃的土壤B尼罗河沿岸的平原和三角洲C便利的灌溉水源

(2)青尼罗河:发源埃塞俄比亚高原,流量计姐性变化

(3)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水量稳定

③阿斯旺水坝利弊分析:

有利方面:A扩大了农田的灌溉面积B为工农业提供电力资源C防止旱涝灾害D改善尼罗河的航运条件E发展湖水养鱼业

不利方面:A 地下水抬升,次生盐ji化严重B三角洲退缩C生物多样性减少

7 南非:

(1)自然状况:

①地形:内陆高原,西北部沙漠,沿海带状平原

③河流:河网稀疏

④气候:亚热带气候为主,西北部是亚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气候,东部是热带季风气候,南部是地中海气候

(2)经济状况:

①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③采矿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④制造业:钢铁、机械、食品、纺织等

⑤农牧业发达:你;农产品玉米、小麦、棉花等

九大洋洲

1澳大利亚地理状况:

①地理位置: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和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岛,及周边的许多小岛,大部分

处在南回归线两侧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介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

②地形:地势东西较高,中部较低,东部纵列分布大分水岭,西部为古老高原,中部为平

原一大自流盆地

③气候: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气候类型呈半环状分布

(1)东南沿海一带地处温带和亚热带,受海洋湿润气候影响,气候温暖湿润,为森林带(2)广大内陆和西部地区受热带高压控制,气候干旱,为草原和沙漠,基本无人居住。(3)南部沿海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为地中海气候

④河流、湖泊:最大的河流是墨累河,向南注入印度洋,主要湖泊是地势最低处的北艾尔

湖。

⑤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丰富,铀矿储量位居世界第一,为世界重要的煤、铁出口国。动植

物具有古老性和特殊性。

2澳大利亚的经济地理概况:

①人口:地广人稀,人口和大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原因:A东南亚耐气候条

件好,适于人们居住B英国殖民者最先开发,简历城市的地方C东南沿海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②农业:农牧业发达,农业类型多样,羊毛出口量占世界第一位。有以生产小麦为主的商

品谷物农业,也有以养羊为主的大牧场放牧业,还有小麦种植与养羊兼顾的混合农业。

(主要农牧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

③工业:工矿业发达,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主要工业中心有悉尼、墨尔本等3澳大利亚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的成因:

①气候温和适宜

②开发早,经济发达

③沿海交通便利

3澳大利亚气候类型为半环状分布的成因:

①由于其纬度位置——南回归线横贯中部

②由于地形——东侧有高耸的山脉大分水岭

③洋流——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等共同影响而形成

4澳大利亚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

①冬季有地下水

②地广人稀

③草场广阔

④劳动力不足

⑤市场距离远

5影响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地位的因素

(1)地形:地势较平坦(2)水分:灌溉条件较好(3)人口密度: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4)政策:政府扶持鼓励(5)技术:机械化,程度高(6)市场:有固定的销售市场(7)交通:交通发达便利

6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的优点和生产特点:

(1)优点:A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B耕作牧羊交替安排 C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2)生产特点:A主要是家庭农场 B农场的规模较大 C机械化水平很高 D农场一般靠近公路 D产品主要供出口 E国际市场广阔 F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高

十北美洲

1北美洲自然状况

①地形:(1)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其次是平原,地势东西高,中部低,起伏较大(2)西

部、中部、东部呈三大南北向地形区分布

A西部:高大的山地(科迪勒拉山系北段的落基山脉,海岸山脉)和高原(大高原、墨西哥高原)

B中部:广阔的平原(大平原、密西西比平原)

C东部:低缓的山地(阿巴拉契亚山脉)和高原

②气候:(1)地跨热带、温带、寒带、三带(2)北极圈:冰雪世界(极地气候)(3)

加勒比海:高温多雨(热带雨林气候),受热带飓风袭击(赤道暖流的影响)(4)大陆中部: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深受地形影响

③河流和湖泊:(1)北美洲河流多瀑布,水能资源丰富(2)五大湖是由过去冰川作用

形成的湖

2 北美人文状况:

①经济发展不平衡:(1)美国、加拿大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其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较单一(2)墨西哥是发展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

4加拿大

地理概况:加拿大地处高纬地区,地广人稀,境内80%以上的土地分布着亚寒带针叶林、苔原、冰原和湖泊。90%以上的人口,重要城市、交通线集中分布在南部狭长的东西走廊地带(原因:(1)气候较暖(2)多为平原,适合种植春小麦及发展牧业(3)欧洲殖民者最先到达和经营的地区(4)交通便利(5)邻近经济发达的美国)北冰洋沿岸一带,生活着一带因纽特人。加拿大的森林、矿产、水能、渔业、资源丰富,工业和农牧业发达

5美国

①美国自然地理状况:

(1)地理位置:A地处寒、温、热三带,本土都处温带B本土三面濒临海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

(2)地形:平原面积广,占全国的面积1/2以上,东部是古老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部是广大的大平原,西部为科迪勒拉山系

(3)气候:受地形影响,东西部不同,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山气候。.

(4)湖泊、河流:密西西河和五大湖利于灌溉、航运、发电、渔业、旅游等经济活动,密西西比河支流田纳西河是世界河流治理的典范

(5)资源:矿产、森林、草原、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

②美国社会地理状况:

经济特征:是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国民经济生产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农业现代化和专门化程度极高,为世界农业强国,工业也极发达。出口工农业产品最多的国家,是进口产品,尤其是进口消费产品最多的国家

(1)农业:中部、北部为小麦带,35°N以南为棉花带,五大湖以南为玉米带,玉米带以北的五大湖和东北地区为乳畜带,大草原和大盆地是天然牧场和灌溉农业区。特点:农业生产的区域专门化和机械化

(2)工业:东北部是美国工业发展最早的地区;南部、北部是新兴的工业区。工业布局有从东北部向南部、西部扩散的趋势。美国东北部工业主要以纽约、芝加哥为中心,部门包括钢铁、汽车、化工;南部地区工业主要以休斯敦为中心,发展石油、宇航、飞机电子;西部地区以洛杉矶、旧金山为中心,发展宇航、飞机电子。

(3)美国资源消费量大A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B高消费和浪费

⑤美国中部平原:美国小麦区和玉米带的分布(北部为春小麦,南部为冬小麦)

C生产特点:机械化程度高、并向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业方面发展;农业生产区域化、专门化、供销加工一体化

⑥美国工业分布:

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坚守信念、努力拼搏、收获硕果 ----2013年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灵台一中郭灵筠 2013年的高考成绩已揭晓,我校高考再创新高,又树立起了灵台一中发展的新里程碑,使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了真正成功的喜悦。 回顾近几年来的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我一直坚定一个信念:“不误人子弟”。为此,我一直坚持做地理高考试题,以此来激励自己提升业务水平,以较充足的信心担任高三地理复习工作。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让我受益匪浅,现将本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这学年我担任高三(4)班、(25)班地理复习工作,一开始结合我校学生地理基础差的特点,我采取低要求,低难度,小步教学法,每节课讲解课本两节的内容,尤其是对必修课本,基本上是又给学生讲了一遍,对每个知识点边讲边练,及时巩固,不把问题留给学生,不把问题留到课外,避免积少成多。今年的一轮复习花费了六个月的时间,我们把学生应该掌握的二百多个知识点逐一复习到位,摸清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储备,为第二轮复习打下了基础,三轮模拟考练,注重方法技巧总结、积累。从月考成绩来看,今年地理备考达到了预期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今年我的主要做法有: 1、优化课堂教学,注重双基落实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土之木”没有能力,知识就成了死水枯木。能力的高低,归根结缔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真可谓“熟能生巧”。这就要求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做到严→实→细→精→熟细化过程。我在高三地理课堂教学中主要做了两方面:一方面充分利用课本、地图册中的各类附图、插图、图表等,把课本的基础知识落实到图上,以图释文,以文解图,实现图文转换,以及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第一节人口再生产 ☆知识要点: 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 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 ※难点解析: 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 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

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过渡型(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 全世界:过渡型(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 ※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 第二节人口数量与环境 ☆知识要点: 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 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精品文档,百度专属】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高 中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

【最新】高中地理:选修6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6知识点总结 ——选修6 环境保护 1.水体污染 (1)成因:①工业废水②农业废水③生活污水的排放④水体富营养化(水华/赤潮) ⑤原油泄漏造成海洋污染⑥洋流的扩散作用 (2)治理方案:①禁止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入江河②建立污水处理厂 ③政府加强立法保护和执法力度④建立统一管理体制⑤建立有效应急机制,做好清污工作(3)危害:①破坏生态环境②危害人体健康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造成水质型缺水⑤农作物减产 2.固体废弃物污染 (1)成因:①人口数量大幅增多②近代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结果③农业生产所丢弃(2)治理方案:①进行资源回收利用②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减少城市垃圾总量 ④改变垃圾处理方式⑤垃圾分类处理⑥加强立法监督工作 (3)危害:①占据大量土地②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③污染土壤、大气、水体④危及人体健康 3.大气污染 (1)成因: 自然:①北方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荒漠化严重,大风天气多②火山喷发 人为:①工业废气污染②汽车尾气污染③建筑工地增多④矿石燃料的燃烧 (2)治理方案:①关闭高污染企业②节约和提高能源利用率③开发利用新能源 ④控制汽车尾气排放⑤使用清洁能源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⑦改变能源消费结构⑧开发煤炭脱硫技术 (3)危害:①污染大气②可吸入颗粒物增多,造成雾霾天,危及人体健康 ③引发酸雨④导致光化学烟雾事件 4.淡水资源短缺 (1)成因: 自然:①淡水资源总量有限②淡水资源陆地分布不均(中国:时空分布不均) 人为:①不合理开发利用淡水资源②淡水资源需求大③水体污染(水质型缺水)(2)解决方案: 开源:①修筑水库②调节季节降水分布不均③跨流域调水④调节空间降水分布不均 ⑤合理开发提取地下水⑥废水处理再利用⑦研发海水淡化技术⑧人工降雨 节流:①改进灌溉技术②影响工农业生产③破坏生态环境④损害人体健康⑤引发国际冲突5.耕地问题 (1)原因:①人口持续增长②土地退化现象严重③非农业用地占用农业用地 ④不合理灌溉和使用农药造成土壤污染⑤耕地分布不均 (2)解决方案:①实行耕地总量不断减少措施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提高耕地质量 ④控制人口数量⑤提高单位亩产⑥合理灌溉使用农药

高中地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高中地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高中地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光阴似箭,岁月无痕,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后,我们在不断的成长中得到了更多的进步,是时候仔细的写一份工作总结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工作总结而烦恼吧,下面是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地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了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并担任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任务艰巨,在与诸位地理教师的协同合作下,明确职责,脚踏实地的工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井井有条,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变 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与备课组其他老师顶高温冒酷暑在暑期7月31日至8月2日奔赴泉州市泰和大酒店参加了高二地理学科新课改培训。三天培训期间,通识培训,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进行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专家从教材编写方面对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2》、《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设计思想和教材内容作了介绍;广东省的一线教师介绍了课改实验区的教学经验和教训;省地理教研员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地理学科的开设时间、方式、课时安排、教学和教研等提出了指导意见;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

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及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 本学期切切实实做好高中地理会考工作,力争全部学生达标,重点做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注重对高二文科班打好基础及培优,组织高一备课组成员做好下列工作: 1、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 2、安排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从而保证十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一致。高一备课组内,每位科任老师上俩次公开课,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4、抓教学常规组织有关学习活动,多研究探索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益,研究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主要措施: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任务性”活动,设计各种真实的活动,通过各种实践,达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能够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因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相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有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能够相同也能够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能够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实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

2020年最新高一地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最新高一地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一): 一、教育教学任务完成状况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7)、(8)、(11)和(12)班地理课的教学工作任务。在我和全体学生的合作和努力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学段教育教学任务。 二、主要经验 首先,在高一,在本学期初,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础知

识部分,规范学生上课纪律及完成作业,纠正学生学习地理沿用初中 的方法。我做了补救措施:要求学生按时完成练习册,改好、讲评段 考试卷。在接手高一地理教学任务以后,我发现学生普遍有上课纪律 散漫、作业完成质量不高、应付测验、段考不认真等状况,导致考试 成绩不理想。因此,针对这些普遍现象,我制定了下学期的工作方向 为纠正地理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提高课堂效果这三大 方面。对做得好的班级、个人及时表扬和鼓励;每次测验、月考之后 进行排行,务求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成绩。 其次,高中地理教学要以读图、分析为基础。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实 际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地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透过 一学期教学,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有了提高。尤其是思考潜力、识 图潜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潜力等方面。 最后,本学校学生的生源较差,其理解潜力往往不能满足 教师的要求。针对这个特点,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 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针对他们的具体状况给予了耐心帮忙,鼓励他们透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去发现结论,如地理名称、概念、事实、原理等,使他们基本到达教学要求。在复习期间,注意对学生已 学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和落实。以避免出现教师讲过多次,但学生仍 然无法理解;或者是部分同学理解,而其他同学仍然不能理解的现象。而且对于本学校的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完整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和知识网络图(大全)

力学知识结构图

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公式:V t =V 0+at S=V 0t+21 at 2 as V V t 22 02 += 2 0t V V V +=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已知分运动求合运动叫运动的合成,已知合运动求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抛物体的运动 特点:初速度水平,只受重力。 分析:水平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自由落体的合运动。 规律:水平方向 Vx = V 0,X=V 0t 竖直方向 Vy = gt ,y = 22 1gt 合 速 度 V t = ,2 2y x V V +与x 正向夹角tg θ= x y V v 匀速率圆周运动 特点:合外力总指向圆心(又称向心力)。 描述量:线速度V ,角速度ω,向心加速度α,圆轨道半径r ,圆运动周期T 。 规律:F= m r V 2=m ω2r = m r T 2 2 4π 物 体 的 运 动 A 0 t/s X/cm T λx/cm y/cm A 0 V 天体运动问题分析 1、行星与卫星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圆周运动 遵循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即 =m =m ω2R=m( )R 2、在不考虑天体自转的情况下,在天体表面附近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近似等于物体的重力,F 引=mg,即?=mg,整理得GM=gR 2。 3、考虑天体自传时:(1)两极 (2)赤道 平均位移:02 t v v s vt t +== 模 型题 2.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变不能够完全恢复的碰撞;碰撞过程中有机械能损失. 非弹性碰撞遵守动量守恒,能量关系为: 12m 1v 21+12m 2v 22>12m 1v 1′2+1 2 m 2v 2′2 3.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变完全不能够恢复的碰撞;碰撞过程中机械能损失最多.此种情况m 1与m 2碰后速 度相同,设为v ,则:m 1v 1+m 2v 2=(m 1+m 2)v 系统损失的动能最多,损失动能为 ΔE km =12m 1v 21+12m 2v 22-12 (m 1+m 2)v 2 1 .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变能够完全恢复的碰撞;碰撞过程中没有机械能损失.弹性碰撞除了遵从动量守恒定律外,还具备:碰前、碰后系统的总动能相等,即 12m 1v 21+12m 2v 22=12m 1v 1′2+1 2 m 2v 2′2 特殊情况:质量m 1的小球以速度v 1与质量m 2的静止小球发生弹性正碰,根据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有m 1v 1=m 1v 1′+m 2v 2′,1 2m 1v 21= 12m 1v 1′2+1 2m 2v 2′2.碰后两个小球的速度分别为: v 1′=m 1-m 2m 1+m 2v 1,v 2′=2m 1 m 1+m 2v 1 动 量碰撞 如图所示,在水平光滑直导轨上,静止着三个质量为m =1 kg 的相同的小球A 、B 、C 。现让A 球以v 0=2 m/s 的速 度向B 球运动, A 、 B 两球碰撞后粘在一起继续向右运动并与 C 球碰撞,C 球的最终速度v C =1 m/s 。问: om (1)A 、B 两球与C 球相碰前的共同速度多大? (2)两次碰撞过程中一共损失了多少动能? 【答案】(1)1 m/s (2)1.25 J .线球模型与杆球模型:前面是没有支撑的小球,后两幅图是 有支撑的小球 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 由mg=mv 2/r 得v 临=? 由小球恰能做圆周运动即可 得 v 临=0 .车过拱桥问题分析 对甲分析,因为汽车对桥面的压力F N'=mg-?,所以(1)当v=?时,汽车对桥面的压力F N'=0; (2)当0≤v?时,汽车将脱离桥面危险。 对乙分析则:F N-mg=m , 甲 1.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 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此时水平位移的中点 2. 自由落体

高一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高一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欢迎大家浏览参考。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工作总结栏目。高一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一】 光阴飞逝,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圆满地完成了教育地理学科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钻研业务。 我担任高一4个班的地理科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我经常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他们一起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问题情境中,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设计制作多媒体,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通

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成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探索中掌握地理事物事物发展发生和变化规律。 三、致力于地理教学的优化。 1.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 2.注重作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能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作业批改的及时性,经常当面批改,个别辅导。 3.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与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以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以安慰和支持。并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今后教学工作的建议:通过前面对试题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知

高中地理选修知识点总结-推荐下载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种类自然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形成天然形成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人类创造的文化事物和现象规模一般教大一般较小变化一般比较缓慢一般比较迅速分布野外较多 居民地较多 功能 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体育旅游、度假旅游、健身旅游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休闲旅游、购物旅游、会议旅游 等示例 山体、水域、植被、野生动物群、气象奇观、天文奇观、构景地貌、自然灾害遗迹、自然保护区等历史古迹、园林、工艺品、表演艺术、民俗、宗教礼仪、城乡风貌、社会风情等5、举例说明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二、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名称与分布 遗产性质遗产项目及所在省级行政区 世界自然遗产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四川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云南黄龙风景名胜区--四川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湖南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八达岭--北京长城——山海关--河北长城——嘉峪关--甘肃 明清故宫——北京--北京明清故宫——沈阳---辽宁 莫高窟---甘肃 平遥古城--山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苏州古典园林--江苏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北京颐和园--北京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河北 天坛---北京曲阜孔林、孔府、孔庙--山东大足石刻--重庆武当山古建筑群--湖北青城山——都江堰--四川布达拉宫历史区---西藏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安徽 丽江古城----云南 龙门石窟---河南明清皇家寝陵—明十三陵、明孝陵--北京 明清皇家寝陵—明显陵--湖北

最新高中地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XX高中地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XX高中地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一:20XX年9月开始我担任了二中学校三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任务艰巨在与诸位地理教师的协同合作下明确职责脚踏实地的工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井井有条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变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通识培训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行了解读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切切实实做好高中地理工作力争 全部学生达标 1、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 2、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从而保证十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一致。每位科任老师上俩次 公开课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 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4、抓教学常规组织有关学习活动多研究探索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益研究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措施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任务性”活动设计各种真实的活动通过各种实践达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 的目的。 三、投身单元备课活动研究新课标、把握新教材为了更快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早在暑期培训期间高一地理备课组就拟订了针对必修《地理1》的备课畅想开学后及时制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 ? ???? ? ??,仍不发生加光强,增加照射时率可以于射光频率增加效应发生子逸出射光强度大压越大能大电射光频率大生光电间2.增发生截止频大入1.光电不能饱和光电流大→多光电→光子数目多→2.入遏止电→子的最大初动光→光子能量大→1.入效应能发 (Ra) 和镭(Po)钋n H E )(E 101 10 10位素、发现正电子、放射性同居里夫妇) 发现中子(粒子轰击铍核查德威克)发现质子(粒子轰击氮核卢瑟福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 天然放射现象发现贝克勒尔谱 解释了氢原子的线状光)跃迁假设()定态假设(能量不连续)轨道假设(轨道不连续氢原子结构玻尔原子的核式结构 荷原子内部有集中的正电少数大角度偏转原子内大部分是空的大部分直线穿过粒子散射(金箔)卢瑟福电荷是量子化的 与质量 测出了电子电量油滴实验密立根测出了电子比荷结构 原子是可以再分有复杂发现电子阴极射线汤姆孙实物粒子波动性德布罗意光电效应光子说爱因斯坦解释黑体辐射能量量子化普朗克→→→→→→→? ??? ??? ??? ????==?→??? ???→→→?? ?→?? ? ??→= →→→-=→→→→-ααλναλνhc h e e p h W h k ?? ? ??用只跟临近核子有核力作核力是短程力强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 核力

释放能量 质量亏损比结合能变大小的核(聚变)较轻的核结合成中等大小的核(裂变)较重的核分解成中等大质量亏损会释放能量它的核子质量之和原子核的质量小于组成质量亏损最大 平均每个核子质量亏损最大中等大小的核比结合能定 比结合能越大的核越稳核子数 结合能 )比结合能(平均结合能能越大核子越多的原子核结合子所需的能量把原子核分解成自由核结合能→→??? →→→→=→→波粒二象性 实验基础 表现 光的波动性 干涉和衍射 ①光是一种概率波,即光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概率)可用波动规律来描述 ②大量的光子在传播时,表现出波的性质 光的粒子性 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 ①当光同物质发生作用时,这种作用是“一份一份”进行的,表现出粒子的性质 ②少量或个别光子清楚地显示出光的粒子性 波动性和 粒子性的 对立、统一 ①大量光子易显示出波动性,而少量光子易显示出粒子性 ②波长长(频率低)的光波动性强,而波长短(频率高)的光粒子性强 光电效应规律 图像名称 图线形状 由图线直接(间接)得到的物理量 光电效应实验原理图 ①光照的一端为阴极 ②阴极接外电源负极时为正向电源 ③光电子逸出向阳极运动,构成闭合回路,出现光电流,说明发生了光电效应。电流为电子运动反方向。 规律: 1.频率高的光发生光电效应,频率低的不一定发生。 2.改变电压,电流不一定变化。 3.改变电源极性,电流不一定消失。 4.光电效应瞬间产生。 最大初动能E k 与入射光频率ν的关系图线 ①(截止)极限频率:图线与ν轴交点的横坐标νc ②逸出功:图线与E k 轴交点的纵坐标的值W 0=|-E |=E ③逸出功与(截止)极限频率νc 的关系是W 0=hνc ④普朗克常量:图线的斜率k =h 颜色相同、强度不同的光,光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①遏止电压U c :图线与横轴的交点 ②饱和光电流I m :电流的最大值 ③最大初动能:E km =eU c 颜色不同时,同金属板的光电效应,光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①遏止电压U c1>U c2 ②饱和光电流 ③最大初动能E k1=eU c1,E k2=eU c2 ④U c 越大照射光频率越高

高一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高一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了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高二两个文科班、两个理科班和高一两个班的),并担任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任务艰巨,在与诸位地理教师的协同合作下,明确职责,脚踏实地的工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井井有条,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变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与备课组其他老师顶高温冒酷暑在暑期7月31日至8月2日奔赴泉州市泰和大酒店参加了高二地理学科新课改培训。三天培训期间,通识培训,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行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专家从教材编写方面对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2》、《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设计思想和教材内容作了介绍;广东省的一线教师介绍了课改实验区的教学经验和教训;省地理教研员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地理学科的开设时间、方式、课时安排、教学和教研等提出了指导意见;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及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本学期切切实实做好高中地理会考工作,力争全部学生达标,重点做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注重对高二文科班打好基础及培优,组织高一备课组成员做好下列工作: 1、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认真

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 2、安排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从而保证十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一致。高一备课组内,每位科任老师上俩次公开课,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4、抓教学常规组织有关学习活动,多研究探索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益,研究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主要措施: 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任务性”活动,设计各种真实的活动,通过各种实践,达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投身单元备课活动,研究新课标、把握新教材为了更快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早在暑期培训期间高一地理备课组就拟订了针对必修《地理1》的备课畅想,开学后及时制定了周密详细的计划并已把任务落实。安排我承担第一章三、四两节与第五章的集体备课主讲任务。备课组采用“个人精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的备课新模式,发挥了个人的优势和特色,整体提高了备课效率。通过举办组内备课活动,老师之间的交流、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海与洋对比 对比项目洋海 占海洋面积比重89%11% 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 水温和盐度变化不大比较大 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无独立的系统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三、海岸与海底地形

高二物理知识点汇总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二物理知识点汇总2017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二物理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物理学中的最基本的知识,学好高二物理的相关知识点尤其重要,下面是学而思的2017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 一、三种产生电荷的方式: 1、摩擦起电:(1)正点荷: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3)实质:电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2、接触起电:(1)实质:电荷从一物体移到另一物体;(2)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电荷平分;(3)、电荷的中和:等量的异种电荷相互接触,电荷相合抵消而对外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3、感应起电: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1)电荷的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实质:使导体的电荷从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3)感应起电时,导体离电荷近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4、电荷的基本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生,亦不能被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三、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叫元电荷,用e表示。1、e=;2、一个质子所带电荷亦等于元电荷;3、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五、电场:电场是使点电荷之间产生静电力的一种物质。1、只要有电荷存在,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电场;2、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静止、运动)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电场力;3、电场、磁场、重力场都是一种物质 六、电场强度: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该点的电场强度;1、定义式:E=F/q;E是电场强度;F是电场力;q是试探电荷;2、电场强度是矢量,电场中某一点的场强方向就是放在该点的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与负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反)3、该公式适用于一切电场;4、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E=kQ/r2 七、电场的叠加:在空间若有几个点电荷同时存在,则空间某点的电场强度,为这几个点电荷在该点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解题方法:分别作出表示这几个点电荷在该点场强的有向线段,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场强; 八、电场线:电场线是人们为了形象的描述电场特性而人为假设的线。1、电场线不是客观存在的线;2、电场线的形状:电场线起于正电荷终于负电荷;G:\用锯木屑观测电场线.DAT(1)只有一个正电荷:电场线起于正电荷终于无穷 远;(2)只有一个负电荷:起于无穷远,终于负电荷;(3)既有正电荷又有负电荷:起于正电荷终于负电荷;3、电场线的作用:1、表示电场的强弱:电场线密则电场强(电场强度大);电场线疏则电场弱电场强度小);2、表示电场强度的方向:电场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场强方向;4、电场线的特点:1、电场线不是封闭曲线;2、同一电场中的电场线不向交; 九、匀强电场:电场强度的大小、方向处处相同的电场;匀强电场的电场线平行、且分布均匀;1、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是一簇等间距的平行线;2、平行板电容器间的电是匀强电场;场

高二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高二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欢迎大家阅读。更多高二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请关注高二地理教师工作总结栏目。 高二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一】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级8、9、10三个班的地理课。由于是在下学期接手这三个班的,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专研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重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展现学生个性风采。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在初中没有系统的学习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高一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文科目,在会考之后,多数选学理科的学生极不重视地理学习。选学文科的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高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高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与初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精华版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小编推荐: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20xx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xx年神州5号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 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