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RMA与RIA

RMA与RIA

RMA与RIA
RMA与RIA

RMA Rich Mobile Application

RUX Rich User Experience

RIA 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

电脑发明以来,不断加强用户的计算能力与交互能力是保持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的主要动力

在上个世纪90年代Web的出现在计算机用户体验的加强方面有了革命性的意义

因此,在不断增加的网络维护成本上,刺激了研究者们开发出RIA模型

RIA是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即:富互联网应用程序

传统网络程序的开发是基于页面的、服务器端数据传递的模式,把网络程序的表示层建立于HTML页面之上,而HTML是适合于文本的,传统的基于页面的系统已经渐渐不能满足网络浏览者的更高的、全方位的体验要求了,这就是被Macromedia公司称之为的“体验问题”("Experience Matters"),而富因特网应用程序(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缩写为RIA)的出现也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IA 是集桌面应用程序的最佳用户界面功能与Web应用程序的普遍采用和快速、低成本部署以及互动多媒体通信的实时快捷于一体的新一代网络应用程序

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3G乃至4G的发展、RMA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它继承了RIA的高交互性、丰富的用户界面,快速响应,代码的可移植性性等品质和特点、RMA是从RIA 上进一步发展过来的

RMA的起源与发展

A:基于主机的独立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提供基于文本的非图形化用户界面, 只有内部人员才能进行访问。

它是一个独立的应用程序,运行在独立的平台上,但实际上是一个处理单元

B:客户机/服务器(C/S)应用程序: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程序, 采用图形用户界面, 客户端的数据处理能力比较强。但由于客户端应用程序需要进行不断的更新, 因此部署成本比较高。

C:浏览器/服务器(B/S)应用程序:90年代中期出现了B/S应用程序, Web的广泛使用解决了C/S应用程序部署和更新的困难。但由于

采用了HTML页面形式的用户界面, 客户端的数据处理能力较C/S 应用程序有所回落[1]。C/S架构的缺点主要是部署、更新的问题。B/S架构的缺点则是无法像C/S那样使用丰富的效果来展示数据, 用户体验比较糟糕[3]。从C/S到B/S, 二者受限于技术本身分别发展成了重客户端和重服务器端的模式。而RIA的出现带来了重新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进行更好的平衡的机会。

D:RIA是集桌面应用程序的最佳用户界面功能与Web应用程序的普遍采用和快速、

低成本部署以及互动多媒体通信的实时快捷于一体的新一代网络应用程序

E:RMA

Rich Functionality

无论智能手机是否有资源限制,相比传统的移动应用程序RMA压倒性的功能,由于自身的拓展性,它可以实现传统应用程序无法做到的功能(这在后面详细说)

因为,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手机应用是否有丰富的功能,是他们评价手机好坏的评价标准之一,

但是丰富的功能是直接,受在设计和开发中的架构、逻辑,算法,编程语言所决定的,有些用户想要拥有的功能、是不切实际的,也是

此时技术上无法实现的功能,所以有时候用户说某一款手机应用程序不好,实际上并不是指该程序不好,可能是指,该应用程序没有达到用户预期的目标、

举个例子来说,某一个功能强大的导航应用程序,想要充分利用设备上的了GPS、加速度计、陀螺仪等来实现某种功能,减少用户的本身的计算量,比如(识别当前的位置,即时速度、行程等),每满足用户一个需求,换而言之每减少一个用户的计算量或者要求、都需要,设计师和开发人员极大的工作量,增加了开发和执行的复杂性;如果有现成的算法的话,则在短时间内有可能会实现完善用户提出的需求,如果连算法都不成熟或者没有,那基本就不可能实现了,所以有时候,富功能性也是一柄双刃剑

Rich User Interface

丰富的用户界面

RMA的关键特征之一:

RMA 是能够提供丰富和引人注目的用户界面,允许用户能够有效地与设备进行交互,进行计算和通信,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要求控制或者定制设备

丰富的交互体验可以通过丰富的UI设计和直观的交互来实现的解释

如下:

交互模式可以用:

触摸,手势

移动设备大行其道的今天,手势是一个流行词汇,那手势是什么呢?手,是人类各种创造性活动的天然工具,人们天生就会使用手的动作去表达情感,比如人们会使用握手来表示友好,聋哑人使用一套用手语来代替语言交流,这些都是手势在生活中的应用。可见自古以来手势就是一套特定的语言系统,在人的交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从交互上看,手势实际上是一种输入模式。我们现在在直观意义上理解的人机交互是指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方式,这种互动方式经历了鼠标、物理硬件、屏幕触控、远距离的体感操作的逐步发展的过程。

然而交互设计领域,大家普遍探讨的手势概念,是区别于传统的键盘操作和鼠标操作的。在RMA发展的今天,苹果公司以其天然创新性的想法和思维,创造的手势是符合人类天性的,所以才会广泛传播,以至于后来各家公司效仿。

Immersive Interactivity

互动性、交互性

因为智能手机实际上是一个搭载媒体的平台,拥有重力感应器、加速器、GPS、摄像头等各种各样的拓展设备,这样为智能手机设计各种各样的模拟情景功能创造了可能,这在RIA 中不可能具有的

Context-Awareness

上下文感知

RMA可以利用上下文信息,提供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提示、可以说是推送

这里的上下文信息是指,可以被用于各种结构和行为特征

实体,如人物,地点,环境,或对象[39]。

例如,在移动计算,上下文可以是用户的地理协调,天气湿度,带宽可用性,移动性特征,并且用户偏好哪些不是很难获得与当前的智能手机[40]。智能手机使用多个工具和技术,如加速度计,光传感器,指南针和GPS获取全面的认识周围的环境和人[41]。语境中的RMA可以被用来适应按照与发电的目的个人用户的功能和服务内容和表达方式以用户为中心的上下文感知应用[42]。

比如出去旅

Trustworthy

可靠性

在当前、智能手机极大普及的情况下,如何加强移动设备中信息安全和隐私是一大难点,通过在手机内置安全防护软件是其中一种办法,然而会降低计算的性能,产生额外的安全相关计算和控制开销。降低手机使用的流畅性,所以许多用户时不愿意安装的

但就目前爱看,手机黑客和恶意软件污染的应用都在急剧上升、可能会泄露报包括位置信息,上网行为,以及存储的数据

此外,现代的特点,特别是GPS和加速度计

可以通过捕捉他们的位置和凭证数据,如密码[48]威胁到用户。由于移动设备的资源不足。

因此,关键的是要保证移动用户,尤其是商业企业用户,关于安全性和

他们的隐私数据。

OpenSSL报出严重的安全漏洞,被称之为“心脏出血”漏洞。通常情况下,SSL/TLS加密用于互联网通信中,如Web、电子邮件、即时消息(IM)和一些虚拟专用网络(VPN)的通信安全和隐私保护。OpenSSL在实现SSL/TLS的加密(心跳)处理逻辑时,对于数据包中的长度域不加检查,攻击者利用这一点,获取数据包中可以达到

64K内存的用户数据。使得攻击者可能从数据中获得用户名,用户密码,邮箱名,证书,私钥等隐私信息。

一、HeartBleed漏洞攻击双向存在

HeartBleed漏洞存在于OpenSSL实现TLS/DTLS(传输层安全协议)的心跳扩展(RFC6520)。

由于SSL交互双方都可以发送“心跳”请求,因此当这个漏洞被攻击者利用时,存在隐私数据在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双向泄露的风险。

三、利用HeartBleed漏洞攻击Android设备潜在方式

具体的攻击流程如下:

1、黑客建立触发请求客户端HeartBleed漏洞的HTTPS攻击服务器。

2、黑客通过社会工程学散播(短信、微博、微信、QQ等)相关信息,骗取用户点击链接地址访问HTTPS攻击服务器。

3、当用户在相关客户端(浏览器、微博、微信、QQ等)中点击链接地址后,相关客户端通过调用系统OpenSSL库访问服务器。

4、HTTPS攻击服务器发送心跳数据包触发相关客户端HeartBleed 漏洞。相关客户端(浏览器、微博、微信、QQ等)返回随机64K内存数据到HTTPS攻击服务器。

Energy Efficiency

能源、能量效率

能源效率是RMA的不可分割的特性,

众所周知,因为手机应用可以快速耗尽电池,

所以开发人员不得不在开发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程序的耗电量,有时候不得不降低程序性能,来达到减少能量损耗,阻碍应用程序的可用性和丰富性的特质。

结论:

一方面智能手机实现了传统的应用程序不能满足用户的这种永不满足计算需求,它可以在随时随地的计算。特别是能源效率,高功能性,丰富的交互性,非常快的反应速率,以及与RIA的截然不同的互动性和情境感知,相对来讲RIA提供较高程度的功能性,安全性,离线可用性,如果RMA在未来解决了这些问题那么

RMA被认为可能是移动应用的未来模式

校园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校园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校区(函授站):北京培黎职业学院专业:计算机应用 班级:10级自考 学号:1003z1114 学生姓名:黄伟 导师姓名:常敏慧 起止时间:2012.01.20至2013.05.10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黄伟指导教师常敏慧职称副教授校区(函授站) 北京培黎职业学院专业计算机应用 题目校园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任务与要求 任务: 一、校园网站建设的需求分析及设计思想 二、校园网站设计的开发工具的选用及介绍 三、网站的总体分析与设计 四、网站的详细设计步骤 需求: 网站设计中用到的开发工具可以选用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373504.html,、vbscript脚本语言以及access等开始日期2013.01.20 完成日期2013.05.10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 年月日 学生姓名黄伟指导教师常敏慧职称副教授 校区(函授站) 北京培黎职业学院专业计算机应用 题目校园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工作进程起止时间工作内容2013.01.20-2013.02.10 确定论文方向 2013.02.10-2013.02.15 准备相关的参考文献资料2013.02.15-2013.03.23 毕业设计系统实现 2013.03.23-2013.04.05 毕业设计系统检查 2013.04.05-2013.04.20 毕业设计论文撰写 2013.04.20-2013.05.10 毕业设计论文修正及检查 主要参考书目(资料) [1] 孙卫佳.《网络系统集成技术与实训》.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 沈辉,曹国良,袁家政,付立新.《计算机网络工程与实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大数据表的分表处理设计思想和实现(MySQL)

分表处理设计思想和实现 一、概述 分表是个目前算是比较炒的比较流行的概念,特别是在大负载的情况下,分表是一个良好分散数据库压力的好方法。 首先要了解为什么要分表,分表的好处是什么。我们先来大概了解以下一个数据库执行SQL的过程:接收到SQL --> 放入SQL执行队列--> 使用分析器分解SQL --> 按照分析结果进行数据的提取或者修改--> 返回处理结果 当然,这个流程图不一定正确,这只是我自己主观意识上这么我认为。那么这个处理过程当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是什么?就是说,如果前一个SQL没有执行完毕的话,后面的SQL是不会执行的,因为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必须对数据表文件进行锁定,包括共享锁和独享锁两种锁定。共享锁是在锁定的期间,其它线程也可以访问这个数据文件,但是不允许修改操作,相应的,独享锁就是整个文件就是归一个线程所有,其它线程无法访问这个数据文件。一般MySQL中最快的存储引擎MyISAM,它是基于表锁定的,就是说如果一锁定的话,那么整个数据文件外部都无法访问,必须等前一个操作完成后,才能接收下一个操作,那么在这个前一个操作没有执行完成,后一个操作等待在队列里无法执行的情况叫做阻塞,一般我们通俗意义上叫做“锁表”。 锁表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就是大量的SQL无法立即执行,必须等队列前面的SQL全部执行完毕才能继续执行。这个无法执行的SQL就会导致没有结果,或者延迟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特别是对于一些使用比较频繁的表,比如SNS系统中的用户信息表、论坛系统中的帖子表等等,都是访问量大很大的表,为了保证数据的快速提取返回给用户,必须使用一些处理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就是我今天要聊到的分表技术。 分表技术顾名思义,就是把若干个存储相同类型数据的表分成几个表分表存储,在提取数据的时候,不同的用户访问不同的表,互不冲突,减少锁表的几率。比如,目前保存用户分表有两个表,一个是user_1表,还有一个是user_2 表,两个表保存了不同的用户信息,user_1 保存了前10万的用户信息,user_2保存了后10万名用户的信息,现在如果同时查询用户heiyeluren1 和heiyeluren2 这个两个用户,那么就是分表从不同的表提取出来,减少锁表的可能。 我下面要讲述的两种分表方法我自己都没有实验过,不保证准确能用,只是提供一个设计思路。下面关于分表的例子我假设是在一个贴吧系统的基础上来进行处理和构建的。(如果没有用过贴吧的用户赶紧Google一下) 二、基于基础表的分表处理 这个基于基础表的分表处理方式大致的思想就是:一个主要表,保存了所有的基本信息,如果某个项目需要找到它所存储的表,那么必须从这个基础表中查找出对应的表名等项目,好直接访问这个表。如果觉得这个基础表速度不够快,可以完全把整个基础表保存在缓存或者内存中,方便有效的查询。 我们基于贴吧的情况,构建假设如下的3张表: 1. 贴吧版块表: 保存贴吧中版块的信息 2. 贴吧主题表:保存贴吧中版块中的主题信息,用于浏览 3. 贴吧回复表:保存主题的原始内容和回复内容 “贴吧版块表”包含如下字段: 版块ID board_id int(10) 版块名称board_name char(50) 子表ID table_id smallint(5) 产生时间created datetime “贴吧主题表”包含如下字段: 主题ID topic_id int(10) 主题名称topic_name char(255) 版块ID board_id int(10)

C程序设计教程修订版设计思想与实现习题解答钱能

C程序设计教程修订版设计思想与实现习题解 答钱能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二 #include <> void main() { . #include <> #include <> double Cylinder(double r, double h); void main() { double radius, height; cout <<"请输入圆柱体的半径和高:\n"; cin >>radius >>height; double volume = Cylinder(radius, height); cout <<"该圆柱体的体积为" <

double Cylinder(double r, double h) { return r*r*M_PI*h; } 三 (1)sqrt(pow(sin(x),) (2)(a*x+(a+x)/(4*a))/2 pow(c,x*x)/sqrt(2*M_PI) n"; break; case 1: cout <<"只能被7 整除.\n"; break; case 2: cout <<"只能被5 整除.\n"; break; case 3: cout <<"可以被5,7 整除.\n"; break; case 4: cout <<"只能被3 整除.\n"; break; case 5: cout <<"可以被3,7 整除.\n"; break; case 6: cout <<"可以被3,5 整除.\n"; break;

设计思想

二、设计内容及要求 1. 设计题目: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2. 功能需求 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是实现学生信息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系统功能分析是在系统开发总体任务的基础上完成的。本次设计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完成的功能主要有: 1) 学生信息的输入,包括学生基本信息、课程信息和成绩信息等。 2) 学生信息的修改、删除、统计、查询、显示,包括学生基本信息、课程信息和成绩信息等 3. 数据库设计 在仔细分析调查有关学生信息需要的基础上,归纳出本系统所处理的数据流程。针对一般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通过对学生过程的内容和数据流程分析,设计如下面所示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 1) 学生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电话、政治面貌、健康情况、身高、专业、班级、籍贯、毕业学校、家庭住址、特长、备注。 2) 课程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修课性质、考核性质、开课学期、开课单位、专业名称。 3) 学生成绩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学号、课程编号、成绩。 4. 设计过程 通过编写Java程序(命名时以自己的班级带学号命名,比如W08101.java)访问数据库,首先通过Access建立一个数据库W08101.mdb,在这个数据库中有3个表,编写程序与数据库J08101.mdb建立连接;向数据库发送SQL Select语句,对数据库中信息进行修改、删除、添加、查询、更新等操作;将操作后的数据显示出来,每一条记录显示在一行。(参考课本P233-253,也可参阅各类参考书籍,并可到各大搜索引擎进行网上查询),设计步骤如下:1)创建数据库文件W08101.mdb;创建表对象stu08101、cor08101、sc08101;向表中录入数据 2)创建连接数据库W08101.mdb的数据源W08101-java 3)编写Java程序连接数据库 4)编写程序对数据库中信息进行修改、删除、添加、查询、更新等操作,输出显示满足条件的信息。要求让用户来选择具体是什么操作(*为选作),比如: 输入字符x:学生基本信息k:课程信息c:成绩信息 i:添加添加一个新来学生的信息添加一门课程信息给新来的这个学生登记其考试成绩 s:查询查询计算机技术专业学生信息或其他查询“信息工程系”所开的课程或者其他查询不及格的学生或其他 d:删除学生退学,删除其学生的信息删除一门课程信息删除退学学生的所有成绩显示对数据库信息进行任何的修改后都要输出显示数据库的信息 *t:统计统计男生的人数或者其他统计选修课的开课门数或其他统计及格的学生人数或其他 *l:联合显示由于3个表有一定的联系,可以将这3个表联合输出显示 当用户输入字符“x”后,如果再输入字符“i” 时是对学生基本信息表的添加操作,具体添加的内容可以通过用户输入,也可以通过在编写程序时指明添加的内容,不管对数据库做什么改动都要将结果显示输出。 5. 设计要求:

单片机设计思想及方案

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思想及方案 作为嵌入式系统主控单元——单片机,其软件往往是一个微观的实时操作系统,且大部分是为某种应用而专门设计的。系统程序有实时过程控制或实时信息处理的能力,要求能够及时响应随机发生的外部事件并对该事件做出快速处理。而分时操作系统却是把CPU的时间划分成长短基本相同的时间区间,即“时间片”,通过操作系统的管理,把这些时间片依次轮流地分配给各个用户使用。如果某个作业在时间片结束之前,整个任务还没有完成,那么该作业就被暂停下来,放弃CPU,等待下一轮循环再继续做。此时CPU又分配给另一个作业去使用。由于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很快,只要时间片的间隔取得适当,那么一个用户作业从用完分配给它的一个时间片到获得下一个CPU时间片,中间有所“停顿”;但用户察觉不出来,好像整个系统全由它“独占”似的。分时操作系统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多路性。用户通过各自的终端,可以同时使用一个系统。二、及时性。用户提出的各种要求,能在较短或可容忍的时间内得到响应和处理。三、独占性。在分时系统中,虽然允许多个用户同时使用一个CPU,但用户之间操作独立,互不干涉。 单片机操作系统主要是针对小型机以上的计算机提出的。一般而言,微处理器(MPU)驱动的通用计算机,系统设计人员对每一台的最终具体应用都是不得而知的,因此,在价格允许的情况下,硬件设计务求CPU时钟尽可能的快;计算及管理能力尽可能的强;程序和数据存储器的容量尽可能的大;各种计算机外设的配接尽可能的详尽等等,特别是采用分时操作系统的机器,因为是一机多用户的管理系统,它的要求就更高了。相对而言,微控制器(MCU)俗称单片机,是一个单片集成系统,它将这些或那些计算机所需的外设,诸如程序和数据存储器、端口以及有关的子系统集成到一片芯片上。从硬件上,单片机系统与采用分时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是无法比拟的。但是,在单片机系统的设计中,设计人员对其最终具体应用是一清二楚的,它的使用环境相对是单一固定的。所控制的过程的可预见性为分时系统思想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具体一点就是:虽然单片机的CPU速度较低,但其任务是可预见的,这样作业调度将变得简单而 无须占用很多的CPU 时间,同时“时间片”的设计是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因此可变得很有效。 单片机系统往往是一个嵌入式的控制系统,因此目前绝大部分的单片机系统还是一实时系统。能够真正体现分时系统的设计思想的往往是那些多路重复检测控制系统。即便是在这些多路重复检测控制系统中,它的实时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在单片机系统中应用了分时系统设计思想,但其及时性应首先进行考虑。 随着单片机性能的提高,单片机系统设计中的一些硬件功能软件化是大势所趋。但同时,一日千里的芯片技术也为低成本的硬件完成高性能的功能提供可能。让一种功能到底是通过硬件实现还是通过软件来实现不能一概而论,只能是通过系统设计让整个系统的性能价格比最高才是每个单片机系统设计者孜孜追求的目标。 在单片机分时系统的硬件设计中,由于对系统的及时性的要求不能降低,而大多数单片机的处理速度相对而言是较慢的。因此,在接口硬件的设计上应采用一些能将信息量保持的器件,如触发器、锁存器。同时要求这些器件应该是三态门输出,因为是多路分时系统,当CPU 没有访问到时,器件输出呈现高阻,以

软件架构设计的思想与模式

我们认为,一个设计如果必须高手云集才能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并不一定是好的架构。架构设计的目标1、是力争以较低、现实的成本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2、以较低、现实的成本设计更好的适应变更的架构。 架构设计绝不是某个神秘人物冥思苦想然后又自鸣得意的产物,架构设计应该是集体智慧的成果,软件设计与开发也应该是集体共通劳动的结果,重要的是各种相互矛盾的要求的合理平衡,这都需要有非常良好的方法,把团队的智慧集中起来,如何充分激发集体的智慧,也是一个架构设计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架构师有时会疲于去解决这些矛盾) 好的架构设计必须以深入全面的需求分析作为基础,事实上架构设计是没有统一的模式的,任何模式只有针对问题才有意义。作为架构设计来说,必须对需求分析有足够的理解,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才可能设计出真正优秀的产品来。但是,如果需求分析本身问题的信息就不足,那怎么可能设计出解决问题到位的架构来呢? 另一方面,任何架构思想的实现,都依赖于好的项目管理。项目管理必须与架构思想相匹配才能发挥作用。一个好的架构设计,必须关注成本,也必须关注时间,以期在约定的时间内、不超过规定的成本、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软件产品来。因此,系统架构师应该仔细研究现代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吃透其中的精髓,根据自己的设计思想,提出项目管理的解决方案。 作为一个架构师来说,上述的讨论引发了三个核心思维,一个是架构设计的源泉来自于需求分析,第二个是架构设计重心和特点来自于质量需求(非功能性需求),第三个观点是,架构的实现依赖于好的项目管理。因此,软件架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系统构架师有很宽的知识面,从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到类设计甚至代码实现一直到项目管理都需要有透彻的理解。 评审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其中主要包括:软件架构原理和风格(如设计模式),软件架构的描述和规范,特定领域软件架构(如第三方领域、金融、医药),构件如何向软件构架的集成机制等。 事实上架构设计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架构设计提供的是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所以一个架构师对需求分析的要点和关注点需要有深刻的理解,否则是不可能有好的架构设计的。 什么是需求呢?产品为用户在特定的背景中所必须满足的约束就是产品的需求,需求的表达 一般是抽象的而且与技术无关的,这样主要是避免对技术方案产生影响 软件的质量问题往往表现为缺陷(bug),软件缺陷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软件产品的

C程序设计教程——设计思想与实现习题解答钱能

二 #include <> void main() { . #include <> #include <> double Cylinder(double r, double h); void main() { double radius, height; cout <<"请输入圆柱体的半径和高:\n"; cin >>radius >>height; double volume = Cylinder(radius, height); cout <<"该圆柱体的体积为" <

case 7: cout <<"可以被 3,5,7 整除 .\n"; break; } } #include <> void main() { int grade; cout <<"please input a number:\n"; cin >>grade; if(grade>100||grade<0) cout <<"错误的成绩 .\n"; else if(grade>=90) cout <<"A.\n"; else if(grade>=80) cout <<"B.\n"; else if(grade>=70) cout <<"C.\n"; else if(grade>=60) cout <<"D.\n"; else cout <<"E.\n"; } 四 1 #include <> #include <> void main() { double sum=1, t=-1, x; int i=1; cout <<"please input a value:\n"; cin >>x; do{ t*=(-1)*x/i; sum+=t; i++; }while(fabs(t)>1e-8); cout <<"sum=" < #include <> void main() { double sum=1, t=-1, x; cout <<"please input a value:\n"; cin >>x; int i=1; while(fabs(t)>1e-8){ t*=(- 1)*x/i; sum+=t; i++; } cout <<"sum=" <

软件架构设计的思想与模式

软件架构设计的思想与模式 中科院计算所培训中心谢新华 第一章软件架构设计思想与体系创建 在软件组织中,架构师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本课程针对企业开发最关注的问题深入研讨,抓住投入产出比这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讨论架构设计如何使这个核心价值得以实现。我们认为,一个设计如果必须高手云集才能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并不一定是好的架构。架构设计的目标是力争使用总体上能力一般的队伍,通过组织和设计的力量,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从投资回报的角度,两者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另一方面,由于需求变更不可避免,而需求的变更必然造成设计调整进而造成总体投入的增加,这会极大的影响到投资回报,所以我们必须研究架构设计如何更好的适应变更,通过设计确保变更、维护与升级的成本下降。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思考,成为现代软件架构设计的核心思维。 软件企业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培养高水平的架构人员,但仅仅把架构设计作为一个孤立的节点来讨论,或者仅仅就架构谈架构的在一个很窄的思维空间中研究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任何设计都来自于目的,我们应该把架构设计放在整个项目过程的大环境下来研究,针对每个关键节点对设计的影响特点进行研讨,这样才可能真正理解架构设计真正精髓的东西,使未来的设计工作就会变得极有主动性和想象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要增加软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软件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软件质量正被视为软件企业的生命。软件质量管理开始在软件组织内全面开展,强烈的质量意识正慢慢扎根于软件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心灵深处,直至整个组织质量文化的形成,所以,如何设计高质量的软件产品,也成为软件架构设计的重要主题。 统计表明,软件质量问题80%是由需求分析和架构设计两个环节造成的,因此,在需求分析的时候,我们必须研究如何充分理解用户需求,给各方面提供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在架构设计上,研究如何尽可能利用已有信息,合理组织技术方案,把人和任务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进行考虑,在达到质量需求的基础上,使高的投资回报率成为可能,在项目过程管理上,如何与架构设计匹配协调,使技术方案的高质量实现成为可能,同时对于产品线架构和核心资产库构建的理论、方法、组织和技术给于足够的重视,这都需要项目经理、分析师、架构师具有很高的水平。 架构设计绝不是某个神秘人物冥思苦想然后又自鸣得意的产物,架构设计应该是集体智慧的成果,软件设计与开发也应该是集体共通劳动的结果,重要的是各种相互矛盾的要求的合理平衡,这都需要有非常良好的方法,把团队的智慧集中起来,如何充分激发集体的智慧,也是一个架构设计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影响这个课程主体的主要思想,是21世纪是软件规模经济的时代,下图表达了工具、构件和过程的三个基本技术的进步,图中表达了在假定要求的质量和人员等级不变的情况下,投资回报(ROI)的关系,纵坐标表达了实现软件的单位成本(代码行、功能点),横坐标表达了软件规模,这里表示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同样规模的软件成本在大幅下降,投资回报在大幅上升。

自上而下设计思想

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世界电子技术及设计方法的发展,正在给中国的电子设计工程师们以新的挑战和压力。不能否认,目前中国电子设计技术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尤其是在电子技术的基础产业,即IC/ASIC方面。 当国人以国产计算机,电视,VCD,影碟机等产业欣欣向荣,飞速发展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却不能不看到,几乎所有的核心技术和几乎所有的内部关键集成电路,仍然印着国外半导体厂家的商标。 单从时间上看,国内技术可能只落后一、二十年,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一方面,这一产业的发展是以非线性速度向前推进的,另一方面,当发达国家“全民皆兵”,整体发展水平平均较高时,国内仍局限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重点投资企业或合资/独资企业里。 然而,我们有幸的看到,FPGA/EPLD的发展正逐步取代越来越多的ASIC市场。可重复使用,小批量,低投入,高性能,高密度,开发周期短等诸多优点,使国内更多的工程师们乐于采用。 由于不需要任何投片费用,也不需要建立任何生产线,因此,采用FPGA/EPLD所需的投资远远低于ASIC的投资。据估计,引进一套先进的FPGA Top-Down设计工具所需费用还不到ASIC所需的十分之一,而大力推广先进的FPGA设计方法,既可以降低诸多产业投资成本,也可培养一大批国内的Top-Down的设计人才,从而提高国内Top-Down设计的整体水平,为将来国内ASIC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FPGA/EPLD的自上而下(Top-Down)设计方法: 传统的设计手段是采用原理图输入的方式进行的,如图1所示。通过调用FPGA/EPLD厂商所提供的相应物理元件库,在电路原理图中绘制所设计的系统,然后通过网表转换产生某一特定FPGA/EPLD厂商布局布线器所需网表,通过布局布线,完成设计。原理图绘制完成后可采用门级仿真器进行功能验证。 图1:传统的设计手段与Top-Down设计工具的比较 然而,工程师的最初设计思想不是一开始就考虑采用某一FPGA/EPLD厂商的某一特定型号器件,而是从功能描述开始的。 设计工程师首先要考虑规划出能完成某一具体功能、满足自己产品系统设计要求的某一功能模块,利用某种方式(如HDL硬件描述语言)把功能描述出来,通过功能仿真(HDL仿真器)以验证设计思路的正确性。当所设计功能满足需要时,再考虑以何种方式(即逻辑综合过程)完成所需要的设计,并能直接使用功能定义的描述。实际上这就是自顶而下设计方法。 与传统电原理图输入设计方法相比,Top-Down设计方法具体有以下优点: 1、完全符合设计人员的设计思路,从功能描述开始,到物理实现的完成。

设计模式对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影响 (2)

1引言 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由于计算机软件对生产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各种大型、复杂的软件系统相继被开发出来。然而,随着软件系统规模的扩大和复杂性的增加,软件开发对人力、物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明显降低,软件行业出现了危机。直到80年代,软件开发采用面向对象设计思想和开发技术,软件危机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将系统看成是对象及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集合,思维方式更接近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克服了面向过程开发存在的诸多弊端。但是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开发软件也需要一些正确的开发原则来指导,否则,开发的软件将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缺陷,如系统过于僵硬,不能很好地适应需求变化;系统过于脆弱,往往修改一处代码会带来无法预测的后果;系统复用率低,黏度过高等等。为了避免上述缺陷,设计出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可复用性、易维护性的系统,我们应在系统设计和实践阶段采用设计模式的思想。 设计模式是软件复用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1]。它是指以文档的形式把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经验记录下来,并予以系统的命名、解释和评价,使不同的开发人员在进行不同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时,可以使用别人的成功经验而不必为普通的、重复的问题重新设计解决方案,使设计者更容易理解其设计思路,能为自己的问题找到更适合的解决办法,更快更好地完成系统设计。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设计模式的种类日益增多,相对于GoF在1994年提出的23种通用设计模式,数量已大大增加。选择适合自己系统的模式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都至关重要,当对各种模式有足够全面的了解时,许多设计决策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为了研究设计模式是如何影响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应结合面向对象设计原则和软件工程思想来进行探讨[2]。 2 从设计原则到设计模式 2.1 设计原则 我们之所以提倡设计模式,就是为了代码复用,增强系统的可维护性。面向对象有几个原则:开闭原则、里氏代换原则、依赖倒转原则、接口隔离原则、合成/聚合复用原则、最小知识原则、单一职责原则和抽象原则。开闭原则具有理

三大框架设计思想

问题的提出 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如何能设计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软件出来。怎样是高水平、高质量的软件?它应当是易于维护、易于适应变更、可重用性好的一个系统。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答案当然是“低耦合、高内聚”了。 低耦合就是软件在构造的时候,各个模块、各个功能、各个类都不会过度依赖于它周围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模块(功能、类)在周围发生变更时不受影响,做到易于维护和易于适应变更。正因为如此,也使它更易于重用到其它功能类似的环境中,提高了重用性。 高内聚则使软件中的各个模块(功能、类)能够各尽其能而又充分合作,也就是对于软件问题空间中需求的各个功能,系统可以合理地把它分配给各个模块(功能、类)来共同完成,而不是一个或几个八面玲珑、包打天下的超级类一个人完成。而对于该系统中的某一个模块(功能、类),具有自己高度相关的职责,即该职责中的几个任务是高度相关的。每一个模块(功能、类)都决不去完成与自己无关职责的任务。 那么怎样能构造一个低耦合、高内聚的系统能,时下最流行的框架结构之一的struts+spring+hibernate为我们提供了方便。使用struts我们可以应用MVC模型,使页面展现与业务逻辑分离,做到了页面展现与业务逻辑的低耦合。当我们的页面展现需要变更时,我们只需要修改我们的页面,而不影响我们的业务逻辑;同样,我们的业务逻辑需要变更的时候,我们只需要修改我们的java程序,与我们的页面无关。使用spring我们运用IoC(反向控制),降低了业务逻辑中各个类的相互依赖。 假如类A因为需要功能F而调用类B,在通常的情况下类A需要引用类B,

因而类A就依赖于类B了,也就是说当类B不存在的时候类A就无法使用了。使用了IoC,类A调用的仅仅是实现了功能F的接口的某个类,这个类可能是类B,也可能是另一个类C,由spring的配置文件来决定。这样,类A就不再依赖于类B了,耦合度降低,重用性提高了。使用hibernate则是使我们的业务逻辑与数据持久化分离,也就是与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的操作分离。我们在业务逻辑中只需要将数据放到值对象中,然后交给hibernate,或者从hibernate那里得到值对象。至于用Oracle、MySQL还是SQL Server,如何执行的操作,与我无关。然而我要说的是,即使我们使用了struts+spring+hibernate框架构建我们的软件,就可以做到“低耦合、高内聚”了吗?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 我认为我们在使用struts+spring+hibernate框架的时候常常会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改进。 分析与决策 1. 编写DAO的时候不要直接去使用hibernate或spring对hibernate的支 持。现在我们在编写DAO的时候普遍都是直接继承spring对hibernate的封装类HibernateDaoSupport,然后使用该类提供的诸如saveOrUpdate(), saveOrUpdateCopy(), find()等等。另外,在使用excute()方法实现一些更复杂的hibernate功能的时候还会使用hibernate的类,诸如Query, Session, Type 等。这样直接使用spring和hibernate的类存在的问题在于,你的代码将不得不依赖与spring和hibernate的某个版本。比如说,现在hibernate3出来了,改动挺大,实际上最要命的是包结构,hibernate2的包结构是 net.sf.hibernate.*,然而hibernate3是org.hibernate.*。同样,spring为了支

北京地铁宋家庄换乘站设计思路与实现2

doi :10.3969/j.issn.1672-6073.2013.03.001 都市快轨交通·第26卷第3期2013年6 月 快轨论坛 北京地铁宋家庄换乘站 设计思路与实现 于松伟 段俊萍 (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37) 摘要北京地铁宋家庄站是目前北京第一座采用共 享大厅形式连接3条轨道交通线路的大型换乘枢纽站,通过对地下空间的整合、楔形站台及共享大厅的创建等建筑设计手法,旨在表现该站设计的新颖独特之处。关键词 北京地铁;宋家庄站;三线换乘;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 U23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6073(2013)03-0001-05 1车站概况 宋家庄公共交通枢纽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2020年)》确定的中心城33个公共交通枢纽之一,是一座集地铁、长途客运、市区公交为一体的综合枢纽。其中, 地铁车站是整个交通枢纽的命脉,对其客流的分解和吸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车站设计的成败直接决定着该公交枢纽的效能,对其能否便捷、安全,有效地运送乘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地铁宋家庄站为3线换乘车站,在轨道交通线网中发挥着重要的节点作用。建成后将成为北京轨道交通线网中规模最大、 功能最复杂、日客流量最大的1座大型枢纽站,车站共设11座出入口与周边建筑衔接,总建筑面积约为5.6万m 2,见图1 图2。 车站位于规划南北向宋家庄路与东西向石榴庄路口。现状石榴庄路与宋家庄路呈丁字交叉,石榴庄路在宋家庄路口并未向西延伸。宋家庄路现状宽约10m ,石榴庄路宽约9m ,两路均为双向两车道,机非混行,总体来说,由于规划道路尚未形成,现状道路狭窄, 收稿日期:2012-06-14 作者简介:于松伟,男,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轨道交 通设计理论与技术的研究,yusw@buedri. com 图1 车站总平面图 图2车站效果图 地面交通拥堵。 在石榴庄路口的西北角为“建工地产”的在建经济适用房用地,总建筑面积约30万m 2,东北角为万科两限房用地,总建筑面积约18万m 2,西南角为已建鑫兆雅园,总建筑面积约22万m 2,东南角为公交枢纽用地,总建筑面积约10万m 2。 宋家庄站是一座M5(5号线)、M10(10号线)、L2(亦庄线)的三线换乘的枢纽站。其中M5在中间,M10在北,L2在南,M5和M10平行布置且与L2呈T 字换乘。M5和L2为终点站,M10为中间站。M5的东侧设

三层架构与设计模式思想

三层架构与设计模式思想 _lxp 1关于架构 架构这个词从它的出现后,就有许许多多的程序员、架构师们激烈地讨论着它的发展,但是架构一词的出现,却是随着三层架构的出现才出现的。当然,目前应用三层架构开发也正是业界最关注的主题。那么这里我们来看看单层、双层、三层甚至多层架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单层结构是80年代以来小型应用的结构,在那个结构化编程充斥的时代,还没有出现架构的概念,典型的是基于Dbase、Foxbase等小型数据库的应用。双层结构的同义词可以理解为传统的客户/服务器结构,尽管目前占统治地位的结构,但是其封装移植等方面的缺陷,已使它步入暮年,典型是基于Oracle、Infomix等大型数据库的C/S应用。三层结构是传统的客户/服务器结构的发展,代表了企业级应用的未来,典型的有Web下的应用。多层结构和三层结构的含义是一样的,只是细节有所不同。之所以会有双层、三层这些提法,是因为应用程序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 1.2三层架构概述随着软件工程的不断进步和规范以及面向对象编程思想的应用,人们对封装、复用、扩展、移置等方面的要求,使得双层架构显然更加臃肿繁琐,三层程序架构体系应运而生,可以说,三层架构体系结构是面向对象思想发展中的必然产物。当然三层架构对于目前来说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最早听到这个词应该是几年前使用java知道的吧,j2ee三层架构体系流行了这么多年,一直没有使用过,不过j2ee三层架构体系的提出,对软件系统的架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Microsoft、Boland这些公司自然不甘落后,例如Microsoft的.net平台,更有甚者,称.net之c#为java的儿子。那么何谓三层架构?所谓三层架构,是在客户/服务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它与客户层、服务器层共同构成了三层体系。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有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通过引入中间层,将复杂的商业逻辑从传统的双层结构(Client-Server)应用模型中分离出来,并提供了可伸缩、易于访问、易于管理的方法,可以将多种应用服务分别封装部署于应用服务器,同时增强了应用程序可用性、安全性、封装复用性、可扩展性和可移置性,使用户在管理上所花费的时间最小化,从而实现了便捷、高效、安全、稳定的企业级系统应用。 1.3分层描述三层架构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中间层向外提供接口,通过COM/DCOM通讯或者Http等方式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当然数据通过中间层的中转无疑是降低了效率,但是它脱离于界面与数据库的完美封装,使得它的缺点显然不值得一提。典型的三层结构分为表示(presentation)层, 领域(domain)层, 以及基础架构(infrastructure)层,而微软的DNA架构定义了三个层:表示层(presentation),业务层(business),和数据存储层(data access),当然J2ee 也有它不同的分法不过都大同小异吧。既然我用.net做的开发,这大三层我无需多说了,根据我的理解,我对此做了更详细的分层,界面外观层、界面规则层、业务接口层、业务逻辑层、实体层、数据访问层、数据存储层共七层,其具体的调用如图1所示:

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基本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应用为目标、实践为主线、能力为中心、企业指导、参与课程的开发。在进行本课程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如下教学理念: ①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②工学交替的实施; 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 ④教、学、做一体化的场地; ⑤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⑥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融入到课堂等教学理念,进行了本课程的教学设计。 1、以就业为导向 本课程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学生就业的需求,因此在课程设计中突出了在能力培养上,注重环境的建设。根据本专业特点的要求,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坚持边学边做,反复训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通”与“专”两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以应用为目标 围绕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重组。与传统学科型课程不同,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设计采用的是倒推法,即从企业上岗标准出发,来构建课程模块,设计教学活动。 3、以实践为主线 简化不必要的理论,坚持实践为重、理论够用的原则进行课程建设。课程教学中首先遵循理论来自于实践的原则,采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制作高水平的教学课件,插入大量的案例教学,把真实的情境搬进课堂,教学举例选用外贸单位的实例,以增强知识点的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以能力为中心 坚持以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来设计课堂教学,在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来确立能力目标,将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实现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的转变。突破原课程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重点是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活动设计,融教、学、做于一体,边干边学,工学交替,在干中学,学中干。 5、以任务驱动、项目驱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手—脑—心”全方位的学习。 6、注重现代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提高教学质量 注重教学内容先进与实用。教学技术上将“平面教学”与“立体化教学”技术有效应用,即教师课堂上“平面”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多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短片、图片和难点演示等“立体化”教学手段将生产现场逼真地播放给学生观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