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现代文学发展的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五四”时期的文学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出现鲁迅、郭沫若等一批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及其现代文学的奠基作,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团流派。文学的基本特征是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左联”时期的文学。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高涨,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潮。还出现了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一大批风格独特的作家及其代表作,并出现了众多的社团流派,形成了现代文学的繁荣局面。它是现代文学发展、成熟的阶段。

第三个十年(1938-1949):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又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界,明显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广大作家纷纷走出书斋,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积极宣传一致抗日和爱国主义思想。

二、当代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十七年文学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继承了“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总方向,倡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文艺工作成绩比较显著。这一时期文学的特征是走进历史尤其是当代社会现实生活,展现中华民族除旧布新的、以工农兵为主体的社会变革风貌,表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

1966年至1976年整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观念和意图更直接地转化为文学作品,作品的接受行为也更明确地被赋予了特定时期的政治意义,而当时作家的写作和作品的发表也需要得到允许才能获得资格。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文学,存在两个部分。一是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作品;一是秘密或半秘密状态写作和传播的作品,通常称为“地下文学”

(三)新时期的文学

新时期文学是指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1986年前后约十年时间的文学,所以称之为新时期十年文学。这一时期文艺思想的讨论十分活跃,文艺工作者特别是理论批评者在对“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居于指导地位的文艺思想和文艺观念进行深刻反思、对被批判的各种文学观点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文艺的新观念。

(四)新世纪之交的文学

新世纪之交文学环境的一个特点是包罗万象。文学潮流的淡化是新世纪之交的文学现象之一。在文体形式上,比较突出的是“长篇小说热”和“散文热”。

新世纪之交的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的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受到普遍的关注。王蒙、贾平凹、张炜、韩少功、张承志、余华、苏童、王小波、王安忆、池莉等

主要特点: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冲突与承传。2、中外文学的相互交融。3、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白话新诗的尝试与开局

胡适是最早尝试新诗创作、最有代表性的初期白话诗人。1917年2月,他在《新青年》上率先发表《白话诗八首》。1920年3月,出版新诗集《尝试集》。这是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影响重大。

初期白话诗人对中国诗歌的重大变革和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以白话写诗,将中国诗歌从文言语体中解放出来;二是创立了自由诗体、无韵诗体、散文诗体,将中国诗歌从旧诗词的体式中解放出来。

早期的新文学小说家大致可以划分为“新青年”作家群和“新潮”作家群。在“新青年”作家群中,最能显示文学革命实绩的无疑是鲁迅。“新潮”作家群也是较早进行白话小说创作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汪敬熙、罗家伦、杨振声、俞平伯、叶绍钧等。

“新青年”和“新潮”两大小说作家群的共同特点是:密切关注社会问题,以小说反映和讨论社会现实问题,把小说作为改良社会、改良人生的工具。

1918年4月《新青年》开辟了“随感录”专栏,刊发短小的时评或杂感,这是现代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它是“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产物,是适应当时急遽的战斗要求而产生的。

现代作家真正有意识地把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来创作,是从1919年开始的,是从以抒情和叙事为主的“美文”开始的。李大钊、冰心、鲁迅、周作人等都积极尝试和倡导美文。《狂人日记》的意义: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上第一篇具有全新的现代性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呐喊》中的第一篇,是鲁迅第一次用白话写成的小说,也是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短篇小说。

另附:《孔乙己》在不到3000字的篇幅里,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呼之欲出、令人难忘的形象。小说《药》利用双线结构精心设计了两条情节线索。

《阿Q正传》是这一类题材中的经典之作,小说最初连载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晨报副刊》。作品通过阿Q的悲剧命运,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风貌,揭示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尖锐地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本质问题。小说特别通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揭露了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中人们的不幸和病苦。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发起人有沈雁冰、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12人,这是新文学产生以来最早成立的重要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基本文学主张,一是强调“为人生而艺术”,二是强调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冰心是文学研究会享有盛名的女作家,她在小说、散文、诗歌等创作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冰心的创作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19年至1920年,以“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她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第二阶段以1921年发表的《超人》为发端,这个时期的作品中开出了对种种社会问题的“药方”——爱的哲学。第三阶段,从美国学成归国后在1931年发表了小说《分》、《冬儿姑娘》等,宣告了她的小说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叶绍钧始终坚持“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对生活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他提倡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由于长年的教员生涯,叶绍钧对现代中国教育界的情形了解得深切详明,擅长描写小市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先生在难中》

许地山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代表作有《命命鸟》、《商人妇》、《缀网劳蛛》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地山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早期的飘忽不定的玄想和

温柔敦厚的文风转为激愤,浪漫色彩减弱,现实主义倾向增强。

郁达夫是创造社小说家的代表和旗帜,1921年10月出版的小说集《沉沦》由《银灰色的死》、《南迁》和《沉沦》三个短篇组成,是郁达夫自己、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是郁达夫最有影响的短篇代表作。小说描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沉沦”乃至忏悔,并且由忏悔而投海自沉的悲凉故事。

作为前期新月派的主将之一,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对新月派诗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究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闻一多诗的主要内容是歌颂祖国、思恋祖国,反帝、反种族歧视以及对军阀统治下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

左翼作家群

柔石也是比较著名的早期革命小说家,他的中篇小说《二月》和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篇小说《二月》是柔石最出色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表达了“五四”退潮后青年知识分子在风雨飘摇的时代里对人生取向的思索

抗战前,艾芜有小说集《南行记》、《南国之夜》、《夜景》、《芭蕉谷》,散文集《漂泊杂记》等出版。这些作品大都取材于他本人的流浪经历,描写了西南边境上农夫、士兵、流浪汉、赶马人、滑竿夫等下层人民的生活。

东北作家群:

萧红是东北作家群中成绩最为卓著的一位女作家,以中篇小说《生死场》敲开现代文坛的大门,一举成名。后来出版了散文集《商市街》,小说散文集《桥》,小说集《牛车上》、《旷野的呼喊》等。萧红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学财富,叙事风格细腻而深刻,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洞悉历史的真实,达到对现代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彻悟。

在中国,最早真正研究、倡导并实际推进报告文学兴起和发展的人当属夏衍。这不仅因为他创作的《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走向成熟的标志,而且,他也是30年代初期报告文学的研究者和提倡者。

一、“京派”的文学创作

“京派”是新文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流派,虽然没有正式结社,但围绕着《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季刊》、《水星》、《文学杂志》等刊物形成了一个大体稳定的作家群体,主要包括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朱光潜、俞平伯、萧乾、凌叔华、林徽因等。

他们身居带有衰颓意味的古都,又浸染于经院学风,文化心态从容宽厚,功利意识淡薄而艺术独立意识浓厚,其作品多从文化层面探讨人生与人性,注重道德与文化的健康和纯正,作品充满一种东方古典式和谐圆融的情致。

废名小说代表作主要有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桃园》、《枣》,长篇小说《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这些成就使其成为京派小说的鼻祖,也是诗化小说的开拓者。

曹禺:

曹禺的主要代表作是被称为“四大名剧”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以及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本《家》,表现抗战题材的剧本《黑字二十八》、《蜕变》,还有1949年以后创作的《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四幕剧《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其一鸣惊人的成名作。作者时年23岁,显示了非凡出众的艺术才华。

《雷雨》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都以各自鲜明独特的性格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着这场命运悲剧的深刻与复杂。

四幕剧《日出》是曹禺的第二部重要剧作,最初发表在1936年《文季月刊》第1至第4期,同年1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日出》不仅比《雷雨》的人物数量多、人生经历更复杂,而且无论是人物的群体性格特征还是个性特征,都更加鲜明突出,人物的悲剧命运也更具社会批判力。《原野》不仅仅写了一个农民的复仇故事,它还写出了故事背后更为深刻的人性的矛盾冲突和心灵的震颤,写出了封建家庭、封建统治者强权统治对人性的巨大扭曲和摧残。从这个意义上讲,《原野》对曹禺又不是陌生的,而是体现着其剧作独特的一以贯之的追求。

夏衍

《上海屋檐下》及夏衍剧作的风格特色

夏衍的创作努力追求政治性、时代性、艺术性的统一,为中国现代戏剧的民族化和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夏衍剧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尤其善于把戏剧生活化,把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还原给生活。

《上海屋檐下》是夏衍杰出的现实主义力作,也是他自觉实践现实主义手法取得的重要收获。该作发表于1937年,标志着作者的剧作题材已从历史转向现实,并自觉地运用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行创作。

《上海屋檐下》通过严密的布局,巧妙地将人物组织在—起,使多条线索共同发展。故事来自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但又感到洗练、隽永,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夏衍善于表现普通人的命运;善于组织简约严谨的戏剧结构;善于把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结合在一起;语言质朴自然,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集了一次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紧紧围绕着“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和“如何去服务”两个问题展开,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才能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讲话》使解放区的文艺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文艺发展的情况来看,解放区文学创作基本上可以把《讲话》的发表作为标志,划分为两个阶段。

1942年以前,比较易于抒发感情、激励士气、传递战争信息、反映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生活和斗争的诗歌、报告文学、速写和小说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钱钟书:《围城》::新《儒林外史》

《围城》写于1944年到1946年之间,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这一时期涌现出的风格独特的幽默讽刺长篇小说中的代表作。《围城》的思想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作者以精细、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成功塑造了一群现代新儒的典型

人物形象。

《围城》的艺术成就

在艺术上,《围城》是细腻而婉转的。作品中高超的幽默讽刺手法,大量的奇妙譬喻,以及丰富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小说独特的风格。

《围城》在艺术上突出显示了作家特有的幽默机智,作品以渊博的学识和生花的妙笔体现出钱钟书卓越高超的讽刺才能,精巧贴切的比喻,连珠绽放的妙语在小说中随处可见。

在“七月”派小说方面,路翎的作品无疑最富有独特性和代表性,他的作品集中体现了这一流派的特点。

路翎影响最大的作品是《财主底儿女们》。这部长篇小说共分为两部。上部从1932年日寇进攻上海的“一·二八”事件写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七七”事变,着重描写了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以开阔的视野全面展现了大财主蒋捷三一家在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发生的分崩离析的变化;下部则从“七七”事变写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集中表现了蒋家小儿子蒋纯祖在风云激荡的时代里所经历的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

冯至的《十四行集》

冯至曾经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抗战时期冯至集中致力于十四行诗的研究和创作,《十四行集》就是这种艺术探索的结晶,诗歌中体现出来的对于人生的思考更加深沉,艺术亦更趋成熟。

“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

“九叶”诗派同样也是活跃在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支诗歌创作的生力军。它主要包括围绕着《诗创造》、《中国诗歌》等刊物进行创作的一批年轻诗人,他们多是西南联大的学生,主要包括辛笛、陈敬容、杜运燮、郑敏、唐祈、袁可嘉、穆旦等。

《红日》、《红旗谱》、《红岩》

(一)《红日》

《红日》是长篇小说创作高潮中涌现出的反映人民解放战争的军事题材佳作。

(二)《红旗谱》

长篇小说《红旗谱》是梁斌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反映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性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品格。《红旗谱》在当代农民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三)《红岩》

《红岩》在60年代被称为“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一部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它描写的是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光明与黑暗的一场殊死较量。

《百合花》是茹志鹃反映战争生活的作品中最优秀的代表,它以1946年的人民解放战争为背景,深情地描写了前沿包扎所里的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两个人围绕借被子事件而展开的一段动人故事,着力刻画了通讯员、新媳妇这两个普通人形象,歌颂了革命队伍中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表现了军民团结一心的主题。

王蒙:

主要作品集有《冬雨》、《深的湖》等,长篇小说有《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季节系列”等。选集和文集有《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文集》(1—4卷)和1993年华艺出版社

出版的《王蒙文集》(1—10卷)。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通过林震的观察和思考反映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揭露出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障碍是思想僵化和官僚主义,属于大胆干预生活小说潮流中的杰作。

《茶馆》的艺术成就

《茶馆》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老舍善于在浓郁的北京风俗画背景下表现人物神韵,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茶馆》的结构形式别具一格,突破了过去话剧作品的陈旧模式,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面世。这种结构特点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它以茶馆为舞台,在三个历史横断面上对社会世态进行展览式亮相;第二,《茶馆》形成“以人物带动故事”的结构方式,全剧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贯穿全剧的激烈冲突,而是靠人物命运的变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白洋淀诗群:“文化大革命”期间,散落于北京、上海、贵州、福建、河北等各地的知识青年,重新思考时代人生并开始诗歌写作,他们的诗歌以手抄本、油印本的形式广泛流传。知青插队的所在地还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群落,如“白洋淀诗群”、“贵州诗人群”等,影响较大的诗人主要有食指(郭路生)、黄翔、顾城、舒婷、哑默等。

“白洋淀诗群”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最有代表性的“地下诗歌群”。这是一个以河北白洋淀为聚集地,以北京知青为主体的相对独立的知青诗歌群。

汪曾祺的小说是一幅幅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对于他来说,故乡苏北水乡的风土人情烂熟于心,描述起来潇洒自如,而且大量的风土人情描摹有着深刻的人生内涵。如《受戒》、《大淖纪事》等小说中浓重的乡土风情氛围与在这种氛围下生活的人有机结合,别有一番情趣和意蕴。

80年代初,莫言发表了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球状闪电》等作品,开始引起文坛瞩目,主要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高粱》、长篇小说《满园》、《丰乳肥臀》、《红树林》等。

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主要描写的是“文化大革命”动乱年代一个乡村少年扭曲的心灵和痛苦中的追求,流露出对那些在苦难中艰难生存的人们的深深同情,并在此基础上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本质体悟和对人生信念的执著追求。

先锋小说——建构人类心灵的“另外一个王国”

先锋小说的先锋观念肇始于80年代中期的刘索拉、徐星等人,到马原及1987年前后的洪峰、余华、苏童、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潘军、吕新等人达到高潮。

新时期诗歌运动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朦胧诗”的崛起。因为这一青年诗人群的集结以及向传统的冲击和对现代诗艺的追求,新时期诗歌出现了第一次最有革命意义和影响性的浪潮。后朦胧诗人很少继承朦胧诗人那种浓重的忧虑感和责任感,更多体验到经济大潮和思想解放的猛烈冲击,充满标新立异的反叛精神和开放骄纵的超越意识,并不断偏离和解构传统的审美理想。

一)海子

诗集有《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他的诗歌往往追求一种神言与人言相融合的精神体验,而他所理解的神和人类所劳作的土地有着密切的联系。

巴金:

巴金是一位誉满海内外的文学大师,新中国成立后,巴金出版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等众多的散文集,其中,写于新时期的《随想录》最为重要。《随想录》篇幅浩繁,内容广博,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回忆往事、怀念故人之作。

史铁生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老屋小记》、《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病隙随笔》等。

其散文名篇《我与地坛》以北京的地坛公园为背景,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存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

张洁的散文代表作《拣麦穗》写的是一个梦的失落的故事。文中描写了两个梦。一个是拣麦穗的村姑的梦,另一个是无人疼爱的小女孩的梦。在这篇看似只描绘了一段童年微不足道的小事的文章中,渗透着作者浓浓的情意。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基本文化意义是将自然山水置于人文山水的层面,从中再现中国文人艰辛跋涉的脚印,挖掘积淀千年的文化内涵。余秋雨所作的不是一般的文化评述,而是在感性与知性的双重作用下,抒发审美化的人文意义。

沙叶新主要作品有话剧《陈毅市长》、《马克思秘史》、《寻找男子汉》等,其中,《陈毅市长》荣获1980年至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奖和1980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话剧《陈毅市长》的成功,首先在于它栩栩如生地塑造了陈毅这样一个光辉的人物形象。其次在于它的独创的结构形式。作者突破了“一人一事”的传统形式。再次,在于它的独创的喜剧风格。

陈忠实:《白鹿原》问世后引发的评论如潮水般涌现,几年来,各种评论累加起来足抵原著的十倍之多,这部作品初步经受了读者和时间的检验,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还被权威机构和评论家评为20世纪百年百部优秀文学作品之一,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

余华后期的小说在风格上与前期有所变化,长篇小说《活着》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但死亡仍是小说的一大主题,极端化处理仍时隐时现。

王安忆80年代中期以前的作品多为知青题材,表现其人生追求和向往,以心理描写见长。80年代中期以后则着力于对人性和人的生命本相的探索。90年代以后开始追求新的叙事风格,以《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等为代表。《长恨歌》

格非于1986年发表处女作小说《追忆乌攸先生》,1987年发表成名小说《迷舟》,因作者在小说故事的关键部分出现“叙述空缺”,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叙事的完整性,使得小说具有了一种谜一样的特征,从而位列中国当代“先锋作家”之列。1988年格非发表中篇小说《褐色鸟群》,被认为是中国当代小说当中最玄奥、难懂的一篇小说。

台湾现代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有白先勇、欧阳子、王文兴、七等生等,其中以白先勇的成就最为世人瞩目。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

首》,长篇小说《孽子》等

秋夜[鉴赏]

这是一篇寓意深刻、寓境独特的散文。它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寄托了自己与黑暗势力抗争、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其思想性、艺术性结合得十分完美。在这里,仅就它的艺术本身--那冷寂深邃的意境,那既蕴藉又强烈既彷徨又执著的心绪,以及那孤独的求索者的形象略作分析。

首先是它冷寂而深邃的独特意境。“奇怪而高”的天空,着冷眼的星星,洒在野花草上的繁霜,夜游的恶鸟……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清冷肃杀又似乎大有深意的秋夜。作者不愧是创造意境、渲染氛围的高手,他为这个特定的秋夜所选定的景物,均是冷峻、清寂、肃穆的。它们以静态居多,其间往往突然杂以鲜明的动态。比如在一系列静态的描写之后,突然笔锋一转;“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于是收到了“鸟鸣山更幽”的效果。而那肃穆、冷寂、深邃的意境也随着凸现了。

其次是贯串文章始末的既孤独又悲壮、既彷徨又执著,既虚幻又清醒的复杂心绪。这心绪的成功表现,得力于象征手法的运用、得力于借景抒情、借物言志、借客体的氛围传达主体的心绪。文中那脱尽了叶子,“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天空的枣树”,那知道“秋后要有春”的小粉红花,那做着“春后还是秋”的梦的落叶,那夜游的恶鸟,那夜半的笑声,还有那“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的小青虫,无一不浸爱了作家的情感,无一不在默默传达着作家的心声。

写作特点1.《秋夜》一文鲁迅给枣树这一物体赋予“独立的人格”。枣

树代表着孤独清醒,疾恶如仇,坚强不屈的斗士。它光秃秃的,带着皮伤,但仍不顾一切地直刺着天空和月亮,宁愿粉身碎骨也要与黑暗社会斗争到底。

2.《秋夜》中对夜空的描写,其象征意味应该是很浓的。从其富有情感味的“奇怪而高”、“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冷眼”、“将繁霜洒在我园里的野花草上”等描写中,就不难让人们感受到其特点是:高远,冷漠,险恶。而这正是“我”眼中的世界——一个黑暗而悲凉的世界,因此这里的“天空”象征着黑暗势力,或者象征着当时黑暗的社会,而“我”对它则带着厌恶和仇恨的感情。“......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代表着黑暗势力对弱小者的无情的压迫。

3.作品中小青虫象征着是为追求光明而英勇献身的底层人民的形象,这是他们的可爱之处。,“小青虫”在后窗的玻璃上乱撞。飞进来后又在玻璃灯罩上撞,就是“我”有了爱并蠢蠢欲动的真实写照。可怜的是他们是受尽压迫,不谓成败而战斗。作者用细腻的笔法描写撞在玻璃灯罩上丁咚作响的小青虫,而扑火是危险的。隐含着一种担心,一种对付诸爱的行为结果的担心。作者在肯定他们的同时,对其幼稚、天真、鲁莽以及带来的无所谓牺牲感到可怜。鲁迅对这些“不问成败而要战斗着的人们”既觉的可爱,又感到可怜。同时也流露出对小青虫们也能象枣树那样成熟起来,进行更有力的战斗的期望。

以象征手法抒情,抒发了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对热忱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赞美,特别是表现和赞颂了抗击黑暗,不克敌战不止的韧性战斗精神。鲁迅笔下

的天空、月亮、星星、恶鸟、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都是自然景物,又都不完全是自然界中的景物本身,而是人格化了的,无不闪烁着思想和哲理的光芒,或激起人们的憎恶,或唤起人们的同情,或启迪人们去思考。作者对这些具有象征意味形象的抒情,创造了一种隐含哲理思索的诗的意境。

还有就是对比,反衬。。。

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他的内心是矛盾、痛苦又压抑的,但是他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精神,决不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