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播学要点

传播学要点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浮动行为。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论和西方行为主义传播学之间的区别 P14
1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作为鼓励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他们往往单纯的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则要求把精神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互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
 2马,精神交往时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生精神交往。美行为主义,有意无意的回避这些重大问题,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的本质。
 3马,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它的产品。精神生产的产品在现代社会更多的表述为信息。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美传播学虽然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着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然而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区寻找这些倾向产生的原因。

(3)信息社会的特点
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暂居主导地位。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4)信号与象征符
信号特点: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冒烟—着火,这种对应关系式客观的、具有因果性的联系。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已得固定对应关系。
象征符与信号的不同: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5)符号意义的分类
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这是诗学和语义学中的一种分类,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

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例如“北极熊”原指北极某种动物,但在20实际冷战时期,它成了当时某个推行霸权主义的北方大国的代名词。一般来说,明示性意义具有相对未定性,暗示性意义比较容易发生变化。明示性意义是某种文化环境中多数社会成员共同使用和有着共同利剑的意义,暗示性意义中既有多数成员共同使用的,也有特定个人或少数人基于自己的联想而在小范围内使用的。
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3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想意义

(6)象征性互动理论 米德
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做是具体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揭示人的本子,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基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的;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7)传播过程模式
一直线模式 美H.拉斯韦尔 二循环与互动模式 奥斯古德与斯拉姆的循环模式、斯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模式定义:是科学研究中一定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世物的一种方法
直线与循环模式区别:
一这里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迅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二循模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8)传播过程具有以下特征: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其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这种序列性表现在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结构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构特点。除了总体结构以外,传播过程中的各环节或要素本身还有各自的深层结构。

(9)米德的“主我与客我”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湖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

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交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换句化说,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10)人际传播的动机
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就是获取信息;其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也就是人际传播的一个基本动机。第三,个人要与他人建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一个基本前提是既要了解自己,又要了解他人,还要让他人了解自己。所以我们说人际传播的第三个基本动机是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11)人际传播的特点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12)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 集合行为时一种自发的反常现象,产生有条件
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结构性压力。例如自然灾害、经济萧条、事业、物价不稳、政治动荡、种族关系恶化等危机状况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不安心理和紧张情绪,这些结构性因素是集合行为发生的温床。2触发性事件。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例如人们更倾向于相信来历不明的流言。

(13)流言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是流言。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播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流言的特点: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2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3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谣言不同于流言,流言是有自然发生的,也有认为制造的,但大多与一定的事实背景想联系;而谣言则是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

(14)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948《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和社会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人类必须了解并适应这些变化和发展,才能使自身适应并生存下去。因此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瞭望哨”的作用;
2)社会协调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不同分工基础上的有机体。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发展才是保证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大众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协调社会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3)社会遗产继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

在对历史的继承和创新基础上的。我们只有将前人的智慧、知识、经验加以记录、整理并保存并传给后代,才能使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发展和创造。因此大众传播是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保证。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1959《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
1)环境监视功能。大众传播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收集及传播信息的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警戒外来的威胁,二是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政治、经济、生活等各方面)对信息的需要。新闻在这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而是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也提示人们该如何对事件进行反应。大众传播对新闻事件的选择、评论、评价都是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事件上,评论与社评也都是有明确意图的说服或动员活动。“解释与规定”功能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3)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社会规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的社会化不只是在学校、群体中进行,也是在大众传播的环境下进行的。这与拉氏的社会遗产继承功能类似,也称为教育功能。
4)娱乐功能。大众传播传递的信息不只是告知性,知识性的等务实的信息,也是娱乐性,为了满足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文学的,游戏的,艺术的,消遣的等等。大众传播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提供娱乐。

(15) 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通过传播媒介对象征性的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介即讯息。因为媒介是社会历史演进的决定因素,所以媒介本身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工具就是传播内容。2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延伸着人的感官功能,这种延伸带来社会发展变革。例;无线电视听觉的延伸,交通工具是脚的延伸,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3热媒介与冷媒介。其思想意义:在启发人们注意不同媒介对人的心理行为影响上具有开拓意义。提高了崭新的媒介考察视角—将媒介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

(17)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此外,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他的关于“地球村”的语言,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
极端性和片面性:1麦克

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3麦克卢汉的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发出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一句话,我们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看不到从事着能动的社会实践的人,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18)电视人和容器人
电视人和容器人的概念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的。
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
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屏幕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容器人” 这是日本学者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概念。 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换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19)大众的主要特点:
1 规模的巨大性—在人数上超过其他社会群体或集团。2分散性和异质性—广泛的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其成员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3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面识,对试图进行大众操作的社会精英来说也是难以把握的对象。4流动性—大众范围依对象问题二时有变化,其成员是流动的。5无组织性—大众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因而不能作为一个主体而自主行动。6同质性—大众成员虽然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但又有统一的行为倾向;因而具有同质性,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作和影响。

(20) “使用与满足


四种基本类型;1心绪转换效用。2人际关系效用3自我确认效用。4环境监测效用。
评价;第一,它认为首宗的媒介接触式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惊醒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着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第二,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的效果关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使用和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这对40年代甚至60年代过分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的矫正。
局限性;①使用和满足研究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②它脱离开传播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的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③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事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题、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21)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
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22)<人民的选择> 伊里调查 196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理论假说: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2“选择性接触”假说。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4对大传效果类型的概括: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和改变五种

(23)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之际,通常会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另一种是在提示己方观点或者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者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两面提示”。
利与弊:一面提示能够对己方观点做集中阐述,论旨明快,简洁易懂,但同时也会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印象,使说服对象产生心理抵抗。两一方面,两面提示由于给对立观点以发言机会,给人一种公平感,可以消除说服对象的心理反感,但由于同时提示对立双方的观点,论旨变得比较复杂,理解的难度增加,在提示对方观点之际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反而容易造成胃对方做宣传的效果。
意见领袖的特征和作用:
特征: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2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3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4

的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传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定义: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作用:意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24)议程设置功能
概要:议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的论文。他们认为大传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一传效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能假说的着眼点也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二议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传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这里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三议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25)“沉默的螺旋”假说
三个命题: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26)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国际传播是与国际政治密切相关的传播。
国际传播的基本主题是国家,除了国家以外还包括;1国际机构。2超国家机构。3同盟或地区集团。4跨国组织或运动。5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6个人。
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

(27)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

(28)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文化帝国主义研究,是把个别传播大国对世界信息流通系统的支配看做是推行文化扩张主义的过程,而把发展中国家的牵制和反抗看做是抵制文化侵略的过程。
文化帝国主义

的三个特点:
第一, 它是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惊醒的扩张过程;
第二, 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的全球性文化支配;第三,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那么很明显,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到实现的。

(29)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经验学派 广义上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起源于科学—进步—发展的现实趋向的科学主义思潮。20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构成了科学之一思潮存在的客观依据。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区别;
方法:定量验证 思辨。内容:功能主义(关注传播效果) 马克思主义(关注为谁传播)。
重点:效果研究 控制研究。研究立场:肯定 否定。研究倾向性:务实派 理想派。

(3O)全球化-马克思“世界历史的来临”
经济全球化-核心地位;政治…-西方政治制度支配;生活方式…-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
全球化的两种认识态度:自由主义观点:全球化是人类历史的普适性进化过程,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趋势,强调信息共享、民族国家界限的消解、消费主义盛行
批判主义观点:是西方文明(资义)的世界性扩张,导致世界不平衡不平等的后果,强调的是西方中心论、资义全球化,全球化就是资义帝义的代名词

(31)文化帝国主义:
特点:一它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二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的全球性文化支配;三它主要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到实现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