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题型62练第26练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题型62练第26练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题型62练第26练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题型62练第26练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30°S某地等高线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河流中,平均流速最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四地中流水侵蚀作用最强的是( )

A.M处的东岸B.M处的西岸

C.N处的东岸D.N处的西岸

在塔里木盆地北缘和南天山山脉之间的赤沙山中分布有我国最大的盐丘,下列图1为盐丘形成示意图,图2为盐丘上独具特色的“石芽”。回答3~4题。

3.有关盐丘成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岩层受张力作用裂开导致盐丘沿裂隙溢出

B.盐层因上覆的岩层被风化剥蚀而露出地表

C.盐丘“刺穿”上覆岩层溢出后向低处流动

D.受到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的影响

4.“石芽”的形成过程类似于( )

A.峰林 B.冲积扇 C.沙丘 D.风蚀柱

如图为江汉平原某河段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有关该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B.河水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C.北岸堆积,南岸侵蚀

D.侧蚀作用较弱,下蚀作用较强

6.有关该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利于农耕

B.该区域聚落一般呈团状分布

C.对河流裁弯取直能够减轻洪涝灾害

D.北岸筑堤束水,该地貌无法继续发育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甲处地形名称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分别是( )

A.冲积扇,流水沉积作用

B.冲积平原,流水侵蚀作用

C.三角洲,流水沉积作用

D.三角洲,海浪侵蚀作用

8.近年来,甲处地形面积增长速度明显减慢,主要是因为( )

A.海平面上升

B.沿海地壳下沉

C.黄河入海泥沙减少

D.该区植树造林

阿克库勒湖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因其湖水呈乳白半透明状又称“白湖”,其成因是上游冰川中的冰碛(冰川沉积的岩块物质,经冰川运动,被挤压研磨成白色的粉末)带入河流,进入湖泊使湖水成白色。读该湖附近的等高线图(单位:米),回

2017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2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讲学案含解析

专题12 交通运输布局与其影响 1.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本专题在考查形式上往往以坐标图、局部区域图、扇形图等方式呈现信息,侧重考查交通点线的区位选择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建设的意义以与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复习时应以重点工程建设为模板,进行详细地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铁路线、公路线建设的区位因素

二、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评价

三、交通运输线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四、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五、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2.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考点一、考查城市交通发展 例1、下图为某岛屿图。读图完成1~2题。 1.最适宜建港口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⑤处建飞机场的有利条件是( ) A.离海港近,便于客货的中转 B.该岛风景优美,游客多,经济效益好 C.地势较高,云雾少,降水少 D.地形平坦,视野开阔,利于飞机的起飞降落 答案:1 2 【变式探究】(2015·新课标Ⅰ,4~5)甘德国际机场(下图)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甘德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机场的主要因素是( ) A.位置 B.经济 C.地形 D.人口 2.甘德国际机场失去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B.横跨北大西洋航班减少 C.飞机飞行成本降低 D.飞机制造技术进步 答案 1 2 考点二、考查区域交通运输方式 例2、[2015·新课标Ⅱ,36(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2014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该项目总金额达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下图示意尼日利亚铁路的分布。

2017年高考文综地理知识点:中国的海岸类型

2017年高考文综地理知识点:中国的海岸类型 2017年高考综地理知识:中国的海岸类型 海岸(sea ast),邻接海洋边缘的陆地,它是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广义的海岸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的广阔范围,即从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陆延至暴风浪所能达到的地带。它的宽度可从几十米到几十公里,一般可分为上部地带,中部地带(潮间带)和下部地带三个部分。一般说海岸由如下几个部分:①海岸(狭义),指紧邻海滨,在海滨向陆一侧,包括海崖、上升阶地、海滨陆侧的低平地带、沙丘或稳定的植被地带。②海滨。也称海滩,从低潮线向上直至地形上显著变化的地方。③内滨。自低潮线向海直至破波带的外界。④外滨。破波带外界向海一侧的底部较平缓地带(也有人认为外滨从破波带外界起延伸至陆架边缘为止)。⑤近岸带。包括海滩和水下泥沙活动的地带,约在水深10~20米的范围内。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公里,中国的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分布在亚洲大陆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大陆海岸线从北到南,蜿蜒漫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大致呈弧状轮廓。如果再加上000多座大小岛屿的海岸线,中国的海岸线总长32万多公里。

在海岸发育过程中,除波浪作用外,其他如潮汐、海流、海水面的变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原始地形、入海河流以及生物等因素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海岸类型是十分错综复杂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海岸类型划分系统,不少分类常是依据个别因素进行的。 这里以成因为主,把中国的海岸概括为:侵蚀为主的海岸、堆积为主的海岸、生物海岸和断层海岸四大类型。 1侵蚀为主的海岸 这种海岸主要由地质构造活动及波浪作用所形成。其特征为地势陡峭,岸线曲折,水深流急。主要地貌类型有: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平台、海阶。在我国分布在辽东半岛南端、海关至葫芦岛一带、东半岛、浙江和福建一带。这些海岸在形态上多属地丘陵;在物质组成上,多以基岩为主;在外力作用上明显地反映出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的特征。 辽东半岛南端,岬湾曲折,港阔水深,因组成体的基岩为致密紧硬的古老变质岩,抗蚀能力强,波场物质供应不充分,因而堆积地貌不太发育。只有一些狭窄的沙砾海滩,小型的砾石沙嘴和连岛沙坝。由于海水的长期拍打,造成岩石的凹痕或沿着岩石软硬不同的地方的差异侵蚀,形成极为雄伟的海蚀地形。 海关东西两侧也分布有一些小型的侵蚀海岸,但由于长期接受附近入海河流泥沙的补给,渐渐使得海湾淤浅而成为平原,巨大的沙坝不仅围封了海湾,并且越过了岬角,使得岬角海蚀崖与海水隔开,因

2018年高考地理备考[2018高考地理备考方案]

2018 年高考地理备考[2018 高考地理备考方案] 【导语】高考地理可以说是文综里面最难的一科了,所以大了2018 高考地理备考方案,供参考。 1 、聚合思维法 是指从不同,不同方向探索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 如: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通过长期对气温、气压、风向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观察,并仔细观察冰的初冻、融化以及物候现象等,得出了我国近五千年以来的气候变化规律。 2. 逆向思维法 这是以背道常规现象、由结论推原因或条件的思维方式。 如: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发现了岩溶地形,这一反常现象怎样解释?按青藏高原现在的自然条件,不能形成岩溶地貌。但如果反过来由果索因,从青藏高原的发展历史来探寻答案,则问题就解决了。 3. 假设思维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假说。由于受科学水平和技术

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某些现象不能确切了解其产生和发展规律,往往借助猜测,作出假定说明。 如:魏格纳用这种方法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科学家们对地中海未来的情形提出了“消亡说”、“干涸说”、“扩展说”三种假设。 4. 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又叫扩散思维,是指当遇到一个问题,以解决这一问题为目标,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智力活动,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如:植树造林有什么作用?用发散思维就可回答为,森林提供木材,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 5. 形象思维法 这种方法就是人们利用自然形象进行思维的方法。 如:在进行地图教学时,由于地图引起学生形象思维有三种因素: 一是空间关系,如地图的范围,经纬度等;

二是地理形象,如山脉、河流、岛屿等; 三是图例符号,如地图上的颜色、等高线、表示城市的圆圈等。 通过对地图的观察,会从三方面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有利于形成大家对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想象,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高考地理命题的视角较为新颖,问题与材料的结合较为巧妙,因此,应对高考题,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有一个良好的和训练有素的地理思维习惯也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从而形成地理学科思维习惯和地理学科能力。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重点应放在以下方面:①构建地理知识体系,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的训练,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地理学科的能力;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应用能力,如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性,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③加强学科联系,培养综合能力,如注重学科间知识的交叉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各种地理事物,从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的利用、历史、经济发展战略、国际国内环境等方面去思考世界和我国有关地理方面的开发利用问题(如我国西部大开发、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气候变暖与低碳经济等)。

2017-2019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解析---地表形态的塑造

2017-2019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解析 专题05 地表形态的塑造 〖2019年高考真题〗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图3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图3 9.【河流地貌的发育】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10.【河流地貌的发育】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②支流汇入③沿岸地貌④两岸岩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1.【河流地貌的发育】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答案】9.D 10.C 11.C

【解析】以黄河中游某段河道为背景,考察水文特征及流水地貌,整体难度相对较高,这也是选择题中难度明显拔高的一组试题,但也依旧是中规中矩的一组试题,仍然是着重于基本原理的考查。 9.由图以及材料可知,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极易被冲刷侵蚀,因此含沙量大,该区域是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且变化率较大,因此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正确答案选D。该区域位于河流中游地区,流域内降水较少,加之沿岸工农业取水,所以流量总体不大,而季节变化大,导致汛期泥沙含沙量大,枯水期泥沙淤积,使得河道宽度季节变化大,形成游荡河道,ABC错误。故选D。 10.河水流量可以决定河水对两岸的冲蚀力度,河流流量大导致河道摆动范围大,但黄河小北干河道中段的河水要从上段流入中段,中段的水量比上段的大,所以河水流量不是决定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因素,在中段并没有支流汇入,故①②错;而沿岸地貌及岩性大小会影响河道向两侧侵蚀扩张范围,从区域常识可判断该地位于吕梁山南部,上段及下段均有河流汇入,代表上下段河流入口两处地势较低洼,由于地处黄土高原,河口处淤积物较多,易形成泥沙堆积,导致河水泛滥,河道摆动大,而中段由于没有河道存在,而可能是河道两侧地势较高,为山地的延续,导致中段地势较高,地貌不同,岩性较为坚硬,故河道摆动范围较小黄河小北干流的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故选C。 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在潼关处汇入黄河,汇入处位于小北干流的下游,因此渭河的水量和含沙量对黄河下游地区影响较大,不会影响小北干河水量的大小和流速的大小,ABD错误。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小北干流下游区域水位有所上升,上下游地区河水水位差变小,导致小北干流排水不畅,流速降低,泥沙更容易淤积,故选C。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9—11题。 9.【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A.构造运动B.流水C.冰川D.风 10.【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A.地面沉降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冻融塌陷 1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A.水土流失B.沼泽化C.土地沙化D.盐碱化 【答案】9.B 10.C 11.C 【解析】9.霍林河上游流经大兴安岭,流速快、泥沙搬运能力强,在出山口位置因地势变得低平、水流速

2019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艺术生)

2017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 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2017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研讨会发言-环境保护试题

环保题精选 1、(2016新课标Ⅰ)[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图8)。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 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2、(2016?新课标Ⅱ卷)[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业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201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206亿件,同比增长48%,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760亿元。与此同时,由快递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说明废弃的快递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3、(2016?新课标Ⅲ卷)【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直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4、(2016?海南卷)【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冬虫夏草主要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其采挖时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每年采挖过程中大量草地被践踏和碾压,采挖结束后到处都是裸露的松散泥土和土坑。 简述大规模采挖冬虫夏草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5、(2016江苏)【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图21为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岩,这种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 材料三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引起了世界关注。下图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

2020高考 地理 真题专项汇编卷(2017年-2019年) 知识点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知识点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理想大陆”是不考虑山地、高原等地形要素干扰的假想大陆。下左图为“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下右图为非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北回归线沿线自然带的分布,上图明显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距海远近 B.沿岸洋流 C.海陆分布 D.海拔高度 2.图左中甲自然带为图右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坡自然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山麓自然植被沿图中M方向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4.垂直带上甲地植被为森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土壤 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500~3400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5-6题。

5.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带 6.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 A.地表蒸发 B.植物截留和蒸腾 C.地下径流 D.转化为固态水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7-9题。 7.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8.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 D.行政管辖不同 9.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10-12题。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考专题复习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考点梳理]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a)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a)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板块运动形成了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即板块与板块之间互相挤压碰撞,或者相邻的板块彼此分离。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和地震。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地运动中。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壳,该地区为板块的生长边界。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形成消亡边界。具体如图所示:

②六大板块的分布(如图)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如图中 的C欧亚板块、D太平洋板块、B 印度洋板块、F美洲板块、A非洲 板块、E南极洲板块。此外,这六 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b)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对地貌的影响举例 形成边界的 类型 板块张裂 常形成裂谷和 海洋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等 生长边界 ←|→ 板块相撞(相向移动) 大陆板块互 相挤压碰撞 常形成高峻的 山脉和巨大的 高原 喜马拉雅山 脉、青藏高原 消亡边界 →|← 板块相撞(相向移动) 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挤 常形成深邃的 海沟,以及与 美洲西岸的山 脉和亚洲东部 消亡边界 →|←

压碰撞之相伴的山脉 或岛弧 的岛弧 4.地质构造的类型(a) ①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 ②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构造。其中E处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5.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c)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向斜 判断 方法 从形 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 隆起 岩层一般向下 凹陷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 著的位移 从岩层 的新老 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 较老,两翼岩 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 较新,两翼岩层 较老 图示

高三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地质作用 1. 概念: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2. 分类: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 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

板块碰撞区 板块张裂区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 形成海岸山脉、海沟、岛形成裂谷、海洋或海 形成巨大的山脉Array 三、外力作用与地貌

★U型谷和V型谷的区别?——U型谷是由于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谷地形状呈字母“U型”;而V型谷则是由于流水对河岸的冲刷侵蚀而形成的,由于河流表层流速比底层

和两岸流速快,所以对河谷下部的冲刷侵蚀作用较弱,故呈现“上宽下窄”的“V ”字形。 特别提醒: (3)球状风化地貌 (4)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①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 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又叫火成岩)、沉积岩(又叫水成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4.2 山地的形成 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的判读 ①判断背斜和向斜构造可依据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方法二: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 特定条件下:“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 而成为山岭。

2017版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专题十区域可持续发展

专题十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题 1.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快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解析中国荒漠化最严重和最典型的是西北地区,西北生态环境脆弱,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沙灾害较多;中国南方荒漠化不典型,且生态环境相对于西北、黄土高原等地区要优越;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慢;三江平原过度垦殖主要导致湿地和沼泽的减少,并不会产生严重的荒漠化。 答案 D (2016·杭州七校联考)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土地荒漠化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读图回答2~3题。 2.下列省区荒漠化比例最大的是( ) A.宁夏 B.青海 C.陕西 D.新疆 3.下列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合理的是( ) ①开采矿产②生态移民③合理载畜④抽取地下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知,荒漠化比例最大的是新疆,占比超过40%。第3题,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有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合理载畜等;开采矿产,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加速草地退化,促进荒漠化;抽取地下水会导致水位下降,也会加速草地退化,促进荒漠化。 答案 2.D 3.B 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4~5题。

4.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5.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解析第4题,由图示可知: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林地减少的多,而其他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第5题,由图可知,1976~1998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都很小,所以改善缓慢;1998~2010年变化率大,故改善明显。 答案 4.A 5.C (2016·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二联考)下图为中国局部地区农牧界线演变图。读图完成6~7题。 6.对图示农牧界线演变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从低纬向高纬②从内陆向沿海③从东南向西北④从荒漠到草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图示农牧界线演变的社会经济原因包括( ) A.东部荒漠化严重 B.人口压力增大 C.西部大开发战略 D.全球气候变暖

2020高考地理 真题专项汇编卷(2017年-2019年)(全国通用) 知识点4:河流与湖泊

知识点4:河流与湖泊 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2.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河水流量②支流汇入③沿岸地貌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4-5题。

4.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 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起伏 B.流域面积 C.兴修水库 D.水土保持 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6-8题。 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 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750m3/s 6.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7.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

2018年地理高考试题总结对2019年备考的启示

2018年地理高考试题总结对2019年备考的启示 地理:试题“深而广”,选项迷惑性强 试卷概况 2018年全国一卷试题难易区分度较大,选择题选项有较大的迷惑性,学生很容易纠结半天都选不出答案。综合题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考查各占“半壁江山”。 试题延续了上一年的出题风格和呈现形式,设问结构上还是围绕同一主题递进式的设问,深层次、多角度考查。素材内容选取导向非常明确,注重从当今我国的伟大建设成就、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两个主要方面选取素材,通过素材具体化以及层层设问引导考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意在培养学生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点明学习地理的实用性。 试题特点 特点一:各模块考查趋于均衡 由2017年与2018年考查的模块对比可看出,考查“自然地理”的比重下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比重相近,各占“半壁江山”。而且区域地理的考查占比增加,说明试题以区域作为载体,注重考查对区域特殊性的分析,考查学生构建主干知识间联系的能力以及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就是突显了“新课改”对学生提出“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并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的要求。 特点二:知识涵盖面广 今年的试题都是以“意料之外的情景材料”,着重考查“情理之中的主干知识”。处处体现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内容涉及自然地理部分,如地球运动、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整体性和差异性,人文地理部分:人口,农业,工业,交通、人地关系。必修所涉及的大部分知识都有所涵盖,各模块的考查趋于均衡;既有上文提及的深度,还有一定的广度。

备考建议 1、加强信息提取能力训练,注意信息与知识点的联系 “审题——获取文字提示——获取图像提示——答题模板——结合材料和区域背景分析”是解答地理试题的思维主线。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应要注意将文字与图表材料有机地结合,以获得完整的、综合性的地理信息。在审题目和材料的时候要注意画出“关键词”,如时空概念,新概念,地理术语等等,思考关键词与所学知识的联系,能否进行类比和知识迁移。读图时应注意图名、图例等信息,尤其是图例,全国卷与广东卷相比,图例数量大幅减少,意味着提示范围进一步缩减,所以我们更应该琢磨图例给我们带来的提示。 2、“以不变应万变”,着重主干知识的梳理和重构 教材是学科基础和主干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应多钻研教材,落实课本知识。尤其注意透彻理解书本上案例所反映的基本原理以及结论的推理过程,高考对“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查会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地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把握多种地理要素、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内在实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灵活分析地理问题。 3、善于利用地图册,锻炼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重要的学科能力。很多地理命题都以区域地图为载体,将地理问题置于具体的区域中,考查我们运用地理知识、原理、规律来分析、评价、论证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当中需要不断锻炼区域认知和综合分析能力。首先,我们要熟悉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重要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再者,我们要利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要素框架对书本上和地图册上典型的地区和国家的区域背景进行梳理;最后,我们还需要提炼其中的典型思路,整理到笔记本当中,在以后做题的时候可以进行知识迁移。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专题”中我们可以提炼出“水土流失”的成因、影响和治理措施等,可以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其他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 4、注重能力培养,积累“地理术语” 高考答题是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所以需要在复习备考中重视地理能力培养。例如,计算能力、等值线的判读、空间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通过新情景和新材料,不断练习和提高对主干知识的运用能力。做题的时候还要注意地理术语的积累,以减少答题的文字量,提高语言的准确性。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近五年的高考题)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1.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质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觉察 B. 地壳运动是内外力作用的体现形式 C. 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D. 地质作用可引起地形变化,而地壳的内部结构与地质作用无关 2.(2012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卷) 地表的千姿百态的地形均是由各种内外力共同作用塑造的。下列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黄淮海平原B.喜马拉雅山脉C.塔里木盆地D.崇明岛 (2010·吉林模拟)右图为我国西北某局部地貌的等高线 地形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P等值线的数值为() A. 711米 B. 712米 C. 713米 D. 714米 (2)图示局部地貌可能是() A. 风力侵蚀地貌 B. 风力堆积地貌 C. 流水侵蚀地貌 D. 流水堆积地貌 〔2010·山东文综,5—6〕下图为某地地质的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1)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④① B.③①④C.④②①D.④①③ (2)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2010·高考广东卷)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 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如下图示意),其成因 是() A.侵蚀——搬运作用B.搬运——堆积作用 C.风化——侵蚀作用D.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009·广东高考)由于河水和海水的相互顶托,河 流入海口常形成“水下沙坝”,其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 是( ) A. 侵蚀作用 B. 堆积作用 C. 风化作用 D. 搬运作用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读图完成(1)~(3)题。 (1)造成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 ) A. 流水、沉积作用 B. 流水、侵蚀作用 C. 风力、沉积作用 D. 风力、侵蚀作用

学科核心素养下的2020年高考地理备考复习策略

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考地理备考复习策略 ——以考纲为基准,以地理核心素养为最终目标 一、例谈地理核心素养在高考题中的体现 地理核心素养分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四个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括正确的人口观、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虽然新的课程标准在2017年9月进行试用,但是在2017年的高考题中已经有了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下面以2017年高考文科综合卷新课标I卷第36题为例,分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考题中的体现。 【例题1】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图5)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场,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1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图5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8分) (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4分) (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4分) (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6分) 【参考答案】 (1)剑麻纤维生产: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

高考地理专题: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解析版)

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单选题 1.下列岩石中,按成因属于同一类的是() A. 花岗岩、玄武岩、砾岩 B. 砾岩、板岩、页岩 C. 砾岩、石灰岩、页 岩 D. 大理岩、板岩、玄武岩 2.雨花石出自江苏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雨花台砾石层,多见于河流的沉积物中.以其色彩斑斓、纹理奇妙、玉质天章、小巧玲珑著称于世,其石质多以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玛瑙为主(如图1).图2是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 题. (1)形成雨花石的地质作用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雨花石表面光滑,其主要原因是() A. 风力侵蚀 B. 风力沉积 C. 流水沉积 D. 流水侵蚀 3.如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 题. (1)下列四处中,地质构造为向斜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处谷地的形成主要受内力作用影响 B. ④处低地的形成就要受外力作用影响 C. ②处地下油气资源丰富 D. ③处可能有泉水出露 4.作为重要建筑材料的花岗岩和大理岩,按成因分别属于() A. 岩浆岩和沉积岩 B. 岩浆岩和变质岩 C. 变质岩和岩浆岩 D. 变质岩和沉积岩 5.下列著名风景名胜区属于喀斯特地形的是() A. 峨眉天下秀 B. 桂林“碧莲玉笋世界” C.白头山天池湖水碧兰、白色群峰倒映风光 D. 挺拔险峻、登之可“一览众山小”的泰山

6.下图示意某地地质剖面,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A. 向斜、背斜、断层 B. 断层、向斜、背斜 C. 背斜、向斜、断层 D. 背斜、断层、向斜 (2)该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A. 地壳下降—沉积—褶皱—断裂—岩浆侵入 B. 沉积—地壳下降—褶皱—岩浆侵入—断裂 C. 地壳下降—褶皱—沉积—断裂—岩浆侵入 D. 沉积—地壳下降—岩浆侵入—断裂—褶皱 (3)丁处山岭的形成原因是() A. 沿背斜顶部裂隙侵蚀而成 B. 因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C. 因背斜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D. 沿向斜槽部裂隙侵蚀而成 7.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目前那个大洋仍在继续扩张之中()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 8.读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M板块属于() A. 亚欧板块 B. 印度洋板块 C. 非洲板块 D. 太平洋板块 (2)图中所示的边界属于() A. 陆地区域边界 B. 板块消亡边界 C. 海洋区域边界 D. 板块生长边界

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试卷:《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 A卷全国卷 岩石圈(地壳)物质循环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2014·大纲文综,6)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下题。() 1.岛处于()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析据图判断K岛屿位于苏门答腊岛与爪哇岛之间,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附近,苏门答腊岛西南部海域和爪哇岛南部海域,故K岛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答案 C 外力作用与地貌 (2016·新课标全国Ⅰ,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2~4题。

2.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 3.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4.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解析第2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的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而形成贝壳堤,故选C项。第3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故选B项。第4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该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在多条贝壳堤形成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泥沙在海水作用下堆积,海岸线向海洋的方向推进,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多次变动,故选D项。 答案 2.C 3.B 4.D (2015·新课标Ⅰ,10~11)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5~6题。

2017全国高考文科综合知识点总结(地理部分)

2017高考知识点总结(地理部分)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仰以观于天文, 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一、描述某地位置特点: ①纬度位置(高纬中纬低纬 ) ②海陆位置 ③相对位置(与该地著名地理事物的关系) 二、气候 1.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①太阳高度角(纬度决定) ②大气状况(天气、气候) ③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 ④日照长短 2.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 ②地形地势(海拔闭塞背风坡迎 风坡对气流阻隔 ) ③大气环流④海陆位置及海陆分布(冬季大陆气温 低于海洋,夏季高于海洋) ⑤洋流⑥下垫面热容量,反射率等(植被状况) 3.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 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大气活动中心) ② 洋流③有充足水汽、有凝结核、有上升气流④地形(迎风坡背风坡气流阻隔 ) ⑤海陆位置(离海远近离岸风、向岸风 ) 4.影响气压大小的因素: ①地势(海拔)→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气温→同一 高度气温高气压低 5.影响气候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决定热量) ②大气环流(降水) ③下垫面(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地表状况等) ④人类 活动(影响小气候和全球变暖) 6.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②下垫面A.海陆位置(海陆热容量差异) B.地势高低(H 上升,T差下降) 7.影响气温日较差大小的原因 ①大气状况②海陆位置(热力性质差异) ③下垫面(植被 覆盖状况,植被类型) ④纬度 8.我国冬季气温南北温差大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南方纬度低, 正午太阳高度比北方大,昼长大于北方,获得的太阳辐射比 北方多②北方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且受寒潮影响大 9.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因素 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虽比南方小,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 故获得的太阳光热不比南方少②南方雨季长,云雾多 10.影响吐鲁蕃盆地夏季炎热,形成高值中心的原因 ①深居内陆,夏季增温快②海拔低,气温高③山地环绕,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扩散④气候干旱云量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⑤焚风影响 11.云贵高原少受冬季风影响的因素 ①离冬季风源地较远②北面东西走向的山脉(如:秦岭)的隔挡③高原地形,地势高 12.长江流域“三江大炉”的形成因素 ①地处河谷地带,地形闭塞,不易散热②位于夏季风背风坡,且气流下沉增温③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夏季增温比较快④7、8月份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气温高(伏旱) ⑤城市规模大,热岛效应强 13.台湾火烧寮年降水量全国第一的影响因素 ①位于山坡迎风坡,夏季受东南季风和台湾暖流影响,降水丰富 ②冬季,东北季风经过海洋表面温度湿度增大,受山地抬升,降水丰富 14.吐鲁蕃盆地中托克逊年降水量全国最少的影响因素 ①深居内陆,海洋气流难以到达②地形闭塞,山地环绕,水汽难以进入 15.气候非地带性分布影响因素 ①地形起伏②洋流③海陆分布 16.影响暴雨形成的因素: ①源源不断水汽供应②强烈上升气流③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17.俄罗斯冬季漫长而寒冷的因素分析 ①纬度位置高。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②北临北冰洋,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大 ③大部分地区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远,冬季气温低 18.上扬斯克成为北半球寒极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纬度位置高,获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②海陆位置:深居亚欧大陆内部,冬季大陆降温快 ③大气环流:受极地寒流气流影响大 ④地形地势:地势高,气温低,地形呈“马蹄形”向北开口,使南下的寒冷空气堆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