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政治优质专题复习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二轮复习含答案分析(1)

高考政治优质专题复习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二轮复习含答案分析(1)

(1)本专题的知识复习分为三部分,哲学的基本知识、唯物论和认识论。从宏观上把握“一个基本问题”、“两条线索”、“三个意义”、“四对概念”、“五大关系”。

(2)一个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两条线索: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按客观规律办事;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三个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四对概念:哲学和世界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

五大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哲学及其基本派别

1.哲学的内涵

2.几组概念的比较

(1)哲学与世界观

联系:①二者对象相同,即都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②二者属于意识范畴,都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都对人们的行动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区别:世界观人人都有,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而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世界观与方法论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区别:世界观主要说明世界是什么,方法论则是从我们应该怎么办的角度思考问题。

(3)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物质

区别:二者具有物质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联系: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具体形态之中,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所以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4)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

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存在着,相对于意识来讲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而客观存在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3.哲学的基本派别

4.真正哲学的作用

(1)从人类社会领域:真正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③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2)从个人成长看: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

(1)是什么

①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②意识的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辩证关系

①原理内容是什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②有何方法论要求: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运动和规律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原理内容是什么: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②有何方法论要求:不要割裂二者的关系,既不能离开物质谈运动,也不能离开运动谈物质。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原理内容是什么: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有何方法论要求: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3.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的客观性

①原理内容是什么: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有何方法论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

为力的。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①原理内容是什么: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②有何方法论要求: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三、实践与认识

1.正确理解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的特点

(2)追求真理的过程

考点一哲学及其派别

例1.(2016·高考江苏卷)爱因斯坦说:“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被人们接受之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这句话说明( )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④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变式探究】(2015·高考山东卷)知廉明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这句古语蕴含的哲理是( )

A.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

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C.先知后行重在知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答案】B

考点二辩证唯物论

例2.(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23).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上述论断包含的哲学方法论是

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以创新意识作为实践的出发点

③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关键是对材料我们要有整体而全面的了解。①说法正确,材料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体现了这一点;②说法错误,主观的创新意识不能作为实践的出发点;③说法错误,我们认识事物的顺序应该是先个别,再到一般,在回到个别,也就是由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顺序;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变式探究】(2016·高考全国甲卷)《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老马识途体现的哲学道理。正是由于管仲正确认识了马有“识途”的功能,并利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才解决了迷路问题,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②③当选;物质决定意识,而非意识决定物质,①颠倒了二者的关系,排除;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动物的活动不是实践,故④错误。

【变式探究】(2016·高考全国丙卷)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考点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例3.(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2卷21).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道理是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

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

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适合题意,③错误;未能通过验收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正确认识往往要经

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④适合题意;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②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变式探究】(2016·高考全国乙卷)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 )

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变式探究】(2016·高考全国甲卷)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的题眼是“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说明他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①③当选;军事行动的出发点是客观存在的实际,而非真理性认识,故②错误;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不起决定性作用,故④错误。

1(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21).某科技创业园区创建了集创业者、专家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创新平台——“零工社区”。各类专家以“打零工”的方式回答、解决创业者提出的问题,创业者通过与专家交流,获得信息资源,把创新思路转化为产品,提高了创业成功率。“零工社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得益于

①专家及时回应和解答创业实践中的新问题

②创业者用直接经验检验专家的间接经验

③专家及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④创业者善于把创新认识转化为创业实践成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2(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23).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上述论断包含的哲学方法论是

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以创新意识作为实践的出发点

③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关键是对材料我们要有整体而全面的了解。①说法正确,材料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体现了这一点;②说法错误,主观的创新意识不能作为实践的出发点;③说法错误,我们认识事物的顺序应该是先个别,再到一般,在回到个别,也就是由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顺序;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3(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2卷21).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

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道理是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

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4(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23).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恩格斯认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说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①项正确;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认识虽然有局限性,但只要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是可以认识和发现真理,②项错误;真理与谬误作为一对矛盾,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但这并等于说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③项错误;认识对象是无限变体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④项正确;正确

选项为B。

5(2017年全国高考天津卷9).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到哲学时说:“哲学很重要,很多学问做深了,都会碰到哲学问题。数学是这样,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都是这样。所以科学家一定要研究一点哲学,要懂哲学。”他之所以这么讲,主要是因为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哲学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D.哲学探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

【答案】D

6(2017年全国高考天津卷10).内蒙古兴隆沟遗址出土的陶人,是目前所知形体最大、形象最逼真、表情最丰富的红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专家依据发现陶人的区域、供奉的房间以及服饰佩戴,确定这尊陶人的身份是红山文化晚期的巫者或王者,并将其称为“中华祖神”。这一研究成果反映了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可以揭示历史之谜

B.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个理想的事物

C.人的认识受自身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的制约

D.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A符合题意,材料中的研究成果充分说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可以揭示历史之谜;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理想的事物; C不符合题意,材料与人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无关;D不符合题意,材料也没有涉及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故本题选A.

7(2017年全国高考北京卷27).熊猫光伏电站(图12)属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推广项目,是根据一位中学生的独特创意设计的。收个熊猫电站正在中国山西打通建设,该电站主题外观被设计成熊猫图案,由黑色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和白色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组合而成。这启示我们

①抓住事物的特点,有助于发现清洁能源推广的新形式

②青少年关心和思考现实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③充分发挥能动性,能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无限自由

思维创新是青少年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 ③④

【答案】D

8(2017年全国高考北京卷28).太空科技助力“健康中国”。“天舟一号”上开展的太空干细胞实验,旨在更细致地解释人体干细胞定向分化为骨细胞的过程,该研究有助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治疗。医学科技的探索不局限与地球表面,也能在太空中开展,这表明

A.人类意识来源于客观对象,他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主观性,但需要依赖于客观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发展能为认识深化提供新条件

D.掌握和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才能促成认识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天舟一号”上开展的太空干细胞实验,旨在更细致地解释人体干细胞定向分化为骨细胞的过程,该研究有助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治疗。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C适合题意;A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是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B是错误的;材料并未体现系统优化的方法,排除D。

9(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4).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结构中,人们重视家庭的团聚、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和谐。受其影响,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浓厚的“尚圆”思维,讲究圆满、圆融、圆通,花好月圆、团团圆圆等也成为普通中国人的美好追求。由此可见

①传统文化对社会变革有深刻影响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④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

10(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5).20 世纪 80 年代初,法国科学家首次用实验证实了“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科学家们设想,如果把“量子纠缠”原理用于通信,将极大提高通信的安全保密程度。为此,我国积极开展相关应用研究,并于2016年8月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这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客观物质世界是科学精神和理念的外现

D.人们可以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答案】D

【解析】在科学家们设想的启发下,我国开展研究,成功发射量子通信卫星,这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A项不选;“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不选;客观物质世界是科学精神和理念的外现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是不正确的,C项不选;在科学家们设想的启发下,我国开展研究,成功发射了量子通信卫星,这表明人们可以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D项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D。

11(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8).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代驾、陪购师、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这些新兴职业在给社会带来效率或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规范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由此可见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D

12(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30).某村本来比较落后,村支书王某想到一个创业的“点子”,希望把该村打造成3D壁画村。起初村里的老人们非常反对,认为没有什么用。但后来随着计划的实施,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的收入大为增加,老人们的态度也逐渐转变。由此可见

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②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④认识具有普遍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王某的创业“点子”使村里的收入大为增加,这体现了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①正确;起初村里的老人们非常反对,后来态度发生了转变,这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②正确;社会制度的变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不选;材料没有体现认识具有普遍性,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

1.(2016江苏25)爱因斯坦说:“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被人们接受之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这句话说明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④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①③,②说法错误,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认为哲学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是错误的;④材料没有体现,故正确答案是B。

【考点】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2016上海2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A.世界观践行方法论

B.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C.世界观反映方法论

D.方法论指导世界观

【答案】B

【解析】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故B是对两

者关系的正确理解。

【考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3.(2016上海23)科学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A.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肯定无产阶级历史作用

B.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推动现实世界发展

C.是无产阶级的认识工具,来自实践并为实践服务

D.不仅正确地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强调改造世界

【答案】D

【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2016课标Ⅱ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毛泽东通过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制定了相关的策略,说明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依据变化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故①③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行动的出发点是实际情况而不是认识,故②说法错误;主观能动性不能起决定性作用,故④说法错误。选B。

【考点】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2016上海24)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A.秉持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

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答案】D

【考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1.(2016课标Ⅱ23)《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管仲之所以能够利用老马识途,找到返回的道路,是对老马的功能具有正确的认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故②③符合题意;老马识途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不取决于人的发现,故①说法错误;马不能进行实践活动,老马识途是动物的本能体现,故④说法错误。故选C。

【考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2.(2016课标Ⅲ23)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考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3.(2016江苏26)俗话说:“人闲百病生。”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这说明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

B.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D.物质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答案】C

【解析】“紧张”是一种心理反映,属于意识范畴,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这说明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故C符合题意。

【考点】意识的产生及作用、物质的概念

4.(2016天津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3分)

材料三浙江吉利集团对沃尔沃的成功并购具有典型意义。2002年该集团根据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和自身条件,萌发了海外并购的念头。为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跨越式发展,吉利集团选择并购沃尔沃,为此制定了完备的方案,遵循国际商业规则,运用市场运作方式,吉利集团于2010年8月成功完成对沃尔沃的并购。几年来,该集团业绩稳定,快速实现了转型升级。

(3)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知识,分析吉利集团案例对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启示。(12分)

【答案】

(3)(12分)①吉利集团的海外并购充分考虑了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和自身条件,这启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吉利集团通过恰当选择对象,科学制定方案,从而成功实施并购,这启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时,要充分发挥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③吉利集团遵循市场规则,成功并购,实现转型升级。这启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时,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解析】(3)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知识。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下:吉利集团根据自身条件,萌发海外并购念头;制定完备方案,成功并购;遵循国际商业规则,运用市场运作方式,成功完成并购。分别可以对应: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能动作用;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考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5.(2016海南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甲市是我国制造业的重地。近5年来,在企业工资水平逐年提高的情况下,该市每年仍存在10万左右的劳动力缺口。2014年,甲市颁布了《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三年计划》,提出到2016年争取全市过半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机器换人”。

随着政府扶持政策的不断落实,甲市“机器换人”在制造业相关企业迅速推广。如今,甲市六成以上工业企业开展了“机器换人”,智能化设备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50%,减少用工6万余人。产品平均合格率从88.04%提高至94.42%,围绕机器人的研发、咨询、评估、维护等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增长迅速。(1)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该市实施“机器换人”行动计划的合理性。(10分)

【答案】(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正确的意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4分)“机器换人”计划适应了该市制造业工资成本增加、劳动力缺口较大的实际和产业升级的要求。(3分)“机器换人”行动计划的实施推进了该市制造业的升级,促进了经济发展。(3分)

【考点】意识的能动作用

6.(2016上海34)分析说明题: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升级是中国制造2025目标,高品质产品是制造强国的标志。有位学者认为,打造制造强国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工匠精神是一种专业精神,表现在对工作充满热爱与激情,工作中坚韧执着、精益求精、开拓创新,它是实现制造强国的金钥匙。只有大国工匠才能支撑起中国精品。

他论证说,历史上,中国工匠曾经名扬世界。但随着工业时代流水线生产代替传统手工生产,工匠角色逐渐淡出。

近年来,一些企业片面追求即时效益,忽视产品灵魂——品质,靠“山寨”和低价竞争,造成产品品质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偏弱。海淘一族不断扩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内产品设计人性化不够,缺乏潮流引领,产品精细化不够,耐用性不强等问题。如何提高品质是中国制造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做大做强中国企业,需要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一个由工匠精神开启的高品质时代就会到来。

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评析这位学者是否完整论证了他的观点。

【答案】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辩证统一。物质决定意识。该学者依据制造业现状,呼唤工匠精神回归,这一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他提出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以此开启中国制造业高品质时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他在论点中提出了“打造制造强国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只有大国工匠才能支撑起中国精品”,而在论证中并没有涉及实践主体——匠人。缺少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仅仅倡导工匠精神,中国制造高品质时代还是无法开启。因此,该学者并未完整论证他的观点。

【考点】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第六课:认识论

1.(2016课标Ⅰ20)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

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①说法是错误的;新型智库建设说明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要与时俱进,检验和发展真理,②③适合题意;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④是错误的;选C。

【考点】认识的反复性、发展真理

2.(2016天津8)下列说法与漫画《过沟》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知识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自测题及答案

日测内容:认识论 星期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观点B.反映论的观点 C.辩证观点D.唯物的观点 2.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一著名论断表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D.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4.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C.概念—判断—推理D.经验—理论—经验—理论 5.恩格斯提到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观点说明()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具有科学性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一反映一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表明()A.人只能认识自己周边的具体事物 B.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C.人们无法达到对自然界最终的真理性的认识 D.人的认识能力是无法达到对绝对真理的把握 7.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多数人的主张,谬误是少数人的见解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 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重点及策略

2019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重点及策略 2019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重点及策略 一、高考二轮复习的特点 高考二轮复习的特点在于,经过了一轮复习以后我们对于所有的课本知识都有了或模糊或清晰的印象,甚至勤奋的同学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能背出来了。比如说,什么是通货膨胀啊,消费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啊,财政的作用是几点啊,市场经济有什么弊端啊,宏观调控有什么手段啊,张口就来。但是你要让他说出来这些知识点处于课本具体什么位置,属于“转方式”还是“调结构”,都有什么联系,在高考中都是怎么考察的,什么样的题才会考到这些知识点,就一问三不知了。 也就是说,我们在一轮复习中只是回顾了知识点本身,却没有重视它的框架,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 那我们该怎么弥补这些缺陷呢? 二、高考二轮复习的方法 新东方一对一韦墨老师建议,不管是二轮复习还是以后的三轮复习,都要回归课本,必须回到课本。怎么回归?二轮的回归和三轮的回归是一回事吗?当然不是,下面听北京新东方中小学一对一韦墨老师一一为大家细述: 1、复习框架 我们二轮复习的回归课本,首先新东方一对一韦墨老师

先说说复习框架。 举例子来说,比如《生活与哲学》,我们想想,“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是哪个单元?属于什么主义?探索真理的历程是唯物论?认识论?还是辩证法?“意识的作用”有哪些?想不出来的话,就说明框架混乱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本书有几个单元,标题分别是什么,每个单元有几课,每一章节顶部有一个蓝色的框题,还有蓝色字体的标题,分几层,都是什么。我们可以找一张大纸,把刚才说的这些框架写出来,一本书一张纸。每天整理出来一些,把结构弄清,这很重要。 写好以后,怎么用它来复习呢?比如看到“意识的作用”这一框,下面分为几个大点?每一点具体分为几个小点?我们看着自己的那张大纸,去仔细回想。实在想不起来的时候,就去课本上找出来,及时补漏洞。如果做题的时候看到一个知识点,也要去想一想,这个知识点在我那张大纸上的什么位置?这样,慢慢地培养起自己建立框架意识的习惯,每天记住一两个大框架,不出两个月,我们就可以建立起一个非常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了。 2、建立联系 12月份的时候,我们北京考了一次联考,其中第一道政治的大题就是这么问的:“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中央财政节能环保预算支出变化的现实意义。”

高考政治第二轮怎么复习

高考政治第二轮怎么复习 第二轮复习期间,和理科相比,文综科目或者是政治科目有更大的成绩提升空间。在这段时间,还是要以课本为依据,把所有的考 点梳理一遍。梳理先从宏观后从微观,例如政治学、哲学、经济学 是宏观;在哲学里面有辩证法、人生观、价值观、唯物论、认识论, 在辩证法里有联系、发展、全面、量变、质变、内外因等理论,这 些是微观。实际上梳理一下没有多少内容,自己做有自己做的好处,可以增强记忆能力。 在这个阶段切忌浮躁,不要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做什么都无所谓,这是很危险的。应对高考,此段时间是关键,其复习可以从以 下三方面着手。 1.加强理解《考试大纲》 要全面把握有关政治课各个知识点的内涵及其范围,各个知识点之间联系和区别。正确理解各个知识点,理清知识脉络,对于应对 高考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大纲》中有关高考内容和要求毕竟是高 考命题的依据。从历年高考来看,政治试卷试题内容覆盖了《大纲》中绝大部分知识点,其中有些试题是明确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的,有 些是明确考查学生理解能力的,尽管题干中材料相当部分引用的是 一些社会热点现象。《大纲》还为我们去分析和解答更多的题目奠 定了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2.围绕热点问题分析思考 如果说上学期学习,主要是围绕知识点学习,使我们能在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现象中予以再认和再现,那么第二轮复习则恰恰相反,应以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为中心,去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与其 相关的知识点,以便对此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解决问题 的方案和思路。因为政治学课是一门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学科,高 考试题必然会反映国家意志,重大时政热点必然是高考试题的重要 对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说明评价重大时政热点,是对应考

(浙江专用)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十九

专题强化练(十九) 一、选择题 1.为了防止偷窃、诈骗和恐怖主义,美国有关联邦法律要求各州为其居民更换高安全性的新驾照。但美国已有包括缅因州、蒙大拿州等6个州的立法机构近来通过相关法律,公然拒绝更换新驾照。这说明( ) A.联邦是一个享有充分主权的国家 B.联邦与州之间存在权力争夺 C.联邦政府行使宪法列举的权力 D.各州积极处理本州范围内的事务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联邦制,根据材料不难得出正确答案应该是B。 2.美国的政治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体的典型,但它同样无法摆脱其历史和阶级局限性,以下分析可以得到佐证( ) ①联邦制,加强联邦政府的集权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②两党制,从形式上和实质上都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③三权分立制,制约立法机关地位、权力以维护资产阶级的财产和自由④利益集团机制,是资产阶级控制国家机器的一种特殊形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③④符合题意。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美国各州拥有的权力是( ) A.以地方名义征税 B.管理州内工商业和劳工 C.调控州际及对外贸易 D.组织警卫力量和维持治安 答案 C 解析一般而言,州的权力主要是处理本州范围内的事务,例如:以地方名义征税,管理州内工商业和劳工,组织警卫力量和维持治安等。A、B、D是各州拥有的权力,调控州际及对外贸易属于联邦的权力,调控州内贸易是各州的权力,C符合题意。 4.奥巴马上任以来对美国经济发展和就业中出现的问题,他认为是共和党执政时期“放手不管”的治理理念把美国带入衰退;共和党则认为是奥巴马政府提高税赋、监管繁苛,扰乱了企业雇主的规划。此类问题上具体主张的差异,实质上看(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追求真理)

第二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追求真 理) 一、哲学原理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 物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指导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 作用。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 统一。 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 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设问方式+答案组合】 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 2+3 真理的特点和从真理的角度出发 实践性,客观性 4+5 追求真理 5 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追求真理的角度 2+5看材料

用实践的观点 1+2+3 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角度出发 2-(1,2,3,4) 二、练习题训练: 1、(全国卷二2018-40)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挖据水着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国和实验室,解决了杂文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稽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了第三代起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稻来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盐度的海水灌溉。 作为水着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师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稽技术培调班50多期,培调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者,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唯物论和认识论(高考政治基础知识)

唯物论和认识论(高考政治基础知识)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 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2、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

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辩证关系原理★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的精神状态。【原理内容】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原理内容】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部分)1、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2、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人的意识在反映客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计划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政治第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就是科学合理安排时间,巩固基础知识,查漏补缺,把握热点,掌握对各种问题进行解答的规律和方法,提高复习效率。接下来是小 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计划,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计划一 第二轮复习期间,和理科相比,文综科目尤其是政治科目有更大的成绩提升空间。在这段时间,还是要以课本为依据,把所有的考点梳理一遍。梳理先从宏观后从微观,例如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是宏观;在哲学里面有辩证法、人生观、价值观、唯物论、 认识论,在辩证法里有联系、发展、全面、量变、质变、内外因等理论,这些是微观。实际上梳理一下没有多少内容,自己做有自己做的好处,可以增强记忆能力。在此基 础上在同时进行热点进行专题研究,双管齐下。 在这个阶段切忌浮躁,不要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做什么都无所谓,这是很危险的。应对高考,此段时间是关键,作为科任教师其复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加强理解《考试大纲》 要全面把握有关政治课各个知识点的内涵及其范围,各个知识点之间联系和区别。正确理解各个知识点,理清知识脉络,对于应对高考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大纲》中 有关高考内容和要求毕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从历年高考来看,政治试卷试题内容覆 盖了《大纲》中绝大部分知识点,其中有些试题是明确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的,有些是 明确考查学生理解能力的,尽管题干中材料相当部分引用的是一些社会热点现象。 《大纲》还为我们去分析和解答更多的题目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2、围绕热点问题分析思考 如果说上学期学习,主要是围绕知识点学习,使我们能在各种社会、政治、经济 现象中予以再认和再现,那么第二轮复习则恰恰相反,应以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为中心,去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与其相关的知识点,以便对此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提 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因为政治学课是一门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学科,高考试题 必然会反映国家意志,重大时政热点必然是高考试题的重要对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 去分析说明评价重大时政热点,是对应考学生的必然要求。当然在选择重大时政热点时,应进行筛选,主要依据是:_在理论时间上的重大突破点,即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新提法、新思路;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时效性,即谁最近热,谁最热;发生在我们周围似乎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主观能动性 (一)是什么: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精神状态 (二)为什么: (三)怎么办: ·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含义及表现 2、尊重、认识、利用客观规律 3、尊重客观条件,一切从实际出发 4、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解放思想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限制,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承认、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3、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积极、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让规律为人类服务。反之…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按客观规律办事: 1、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不能被创造或消灭;集中表现为不可抗拒性 2、承认规律,尊重规律 3、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规律 4、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客观条件出发,利用规律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认识 Ⅰ.认识的根本任务 (一)是什么: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为什么: 1、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2、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的指导实践(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其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怎么办: 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前提)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关键) Ⅱ.认识的深化与发展 (一)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 1、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第二次飞跃 (二)认识需要不断的深化、拓展、发展 Ⅲ.科学思维方法 (一)分析与综合 (二)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创新 三、实践(认识论的首要、基本观点) Ⅰ.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Ⅱ.基本形式 (一)生产实践 1、含义: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处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的活动 2、作用: ①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②生产实践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③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3、现实意义: ①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②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 (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1、内容: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 的关系,对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革 2、作用: ①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唯物论 认识论 辩证法 原理总结

唯物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尚的精神可以催人奋进。 方法论: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1)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2)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做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的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的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三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要重视实践,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会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求真理的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具有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1)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高考政治考二轮复习测试题试 (1)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测试题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2006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并将于2007年1月1日开始施行。 1.《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①保障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③推进依法治国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小张采用银行按揭贷款的方式买了售价为30万元的新房,首付现金8万元,然后在15年内付清银行贷款22万元及利息5万元。其中5万元利息.30万元房价.8万元首付金分别体现了货币的职能 A.贮藏手段.流通手段.价值尺度B.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3.2006年4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已接近8:l,这比去年7月21日汇率制度改革之初的8.11:l又上升了不少。对人民币升值给我国带来的影响理解正确的是: ①.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②.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③短期会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从长远来看会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④.将促进我国企业提高商品的科技含量,走以技术和质量取胜之路 A.①②B.①③④C.②④D.②③④ 4.《经济日报》在报道汽车价格问题时说,降价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让利行为,对外来说,降价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对内来讲,则是企业自身的一场“内部革命”。材料中的“内部革命”主要应包括 ①增加产品的价值量②增加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 ③强化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④调节分配,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透视“姚明现象”,体育明星赚钱速度最快。从心理经济学来看,人只为自己喜欢的人买单。2. 26米的身高.幽默的谈吐.良好的潜质.中国国际化的形象.成为姚明的比较优势。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NBA把姚明变成一个巨大的广告牌。人们为体育明星买单体现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

唯物论和认识论答题规律总结

唯物论主观题常见设问方式答题要点 1、上述材料怎样体现唯物论的观点? (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规律是客观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4)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要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2、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从“尊重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分析材料?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4、怎样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①意识能动的认识世界,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5、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求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6、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规律是客观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2020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0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押题专练)

1.心虽主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于一人之心。”该观点()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缺乏科学依据,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C.正确认识了心与理的关系,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把“理”作为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答案】A 【解析】“心虽主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于一人之心。”该观点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A正确。 2.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生成可交互的三维虚拟环境,通过虚拟现实显示器为人们提供沉浸体验;增强现实技术则是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等叠加到现实环境中,通过增强现实显示器来丰富人们的现实感。根据描述,两种技术的区别是() A.是否发挥意识的创造性 B.是否看到真实环境 C.是否有虚拟信息的存在 D.是否以现实为基础 【答案】B 【解析】通过特定的显示器,虚拟现实技术让人们看到的是虚拟环境,增强现实技术让人们看到的是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的结合。 3.阿尔法围棋( AlphaGo)作为谷歌开发的一款围棋人工智能程序日前以4∶1总比分击败韩国棋手李世石,引发热议。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认为,电脑战胜人类只是时间问题。法国围棋队主教练樊麾说,我们面对新生事物要放宽眼界,毕竟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是机器学

不会的。材料表明() ①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②人工智能将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律最终取代人类③人工智能的发展否认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④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能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B 【解析】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和法国围棋队主教练樊麾对人工智能的不同认识说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①符合题意;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故人类能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④符合题意,②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4.新型石墨烯超级电池,具有体积轻、不易燃、低成本、量产容易等特点。将其用作电动车电池,可实现充电7秒钟,行驶35公里的效果。“超级电池”还可广泛应用于现有混合电动汽车等设备。“超级电池”的成功研制说明() ①只有反映事物本质的意识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③人为事物具有自在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④人能够将观念中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C

最新马哲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哲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主义 (二十一)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认识论首先解决的问题是人的认识是如何产生的、人的认识能力是如何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将认识发生的自然史因素和社会史因素辩证地结合起来,从劳动实践活动既是主体和客体相分化的标志,又是推动主客体不断实现统一的决定性因素这与根本思想出发,指出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活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作用。 首先,劳动实践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次,劳动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人脑的发展,而且通过活动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 最后,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社会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总之,以工具性为本质特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认识发生的最基本的和决定性因素。这种活动一方面内化为主体的认识结构、认识图式;另一方面外化即对象化为人生活于其中的工具和文化的世界。人通过工具和语言、符号系统作为社会传递物,使人们反映外部世界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不会随着个体的消亡而消亡。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重复和发展,人的认识成果也以积累的社会遗传方式,一代代的继承和发展着,每一代人都以上一代人认识活动的结果作为自己认识活动的起点。因此,对有认识能力的人来说,他的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是

由实践决定的。 (二十二)认识的本质与结构、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贯彻于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体内容是: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自觉的把这一原则看作是自己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与唯物主义反映论相反,唯心主义认识论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主观或“客观”精神的产物,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奉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这就割裂了认识同客观现实的联系,否定了认识发生的客观依据,陷入了客观随意性。主张可知论的哲学家包括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费尔巴哈和黑格尔 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其共同特点是怀疑人类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与可靠性,不相信人类为认识世界的能力。在人的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其基本哲学倾向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因此,肯定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2.主体在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首先作为认识活动结果的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 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相互关系 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 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主义反映论 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主义先验论 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论与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 相同点: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区别: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

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是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反映。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 认识过程中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在认识活动中起指导、解释和预见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人的情感、意志等在认识活动中则起到动力、引导和诱发的作用。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唯物论及认识论知识点整理

唯物论 一、物质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和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二、运动 1、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如慧能的“仁者心动”,毕尔生的“万物只在概念中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提示:形而上学要么否认运动,要么只承认机械运动)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

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规律 1.含义: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不是外部强加的、现象的、偶然的、易变的联系)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4.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客观性为前提。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2)因此,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意识 1.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1)特点:目的性、计划性、自主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表现: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认识论 一、实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

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原理及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原理及方法论 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是什么 我们做事情要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为什么 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3)怎么办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意识的能动作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意识具有能动性 (1)意识是对物质能动的反映(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因此,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 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②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强调精神力量)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物质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他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