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两会”的召开,表明了我国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作为产粮大省的吉林更不能放松对农业的支持和发展。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我们针对吉林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作了一次问卷调查,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字】吉林农业信息化

当前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已席卷全球。信息是财富,信息是资源,信息就是生产力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现代信息技术也逐步地向农业渗透,农业信息化将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吉林作为一个产粮大省,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更是不可忽视。但根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来看,吉林省农业信息化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认识

(一)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科技部在《关于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化既是一种信息形态,又是农业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是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信息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

(二)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背景

信息全球化及我国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是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大景。

从国际上看,西方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已经十分发达,信息化在促进他们的农业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欧美国家农业信息已经全面实现了网络化,全程化和综合化,他们农业信息化技术已经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美国的农业信息化强度已经高于工业的81.6%,(我国的农业信息化低于工业的288.9%);在德国17万全业农户中有7.5万农户使用了计算机,有5.5万农户使用互联网;日本早在1994年底就已开发农业网络400多个,计算机在农业生产部门的普及率已达93%,日本政府正在实施一项意在21世纪使所有农民拥有微机的“绿色天国计划”。

从国内来看,虽然我国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步于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1

994年我国开始全面启动“金农工程”,为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金农工程的目的是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在“十五”期间,我国金农工程和农业信息化重点项目包括“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工程”“农业智能化信息管理与服务工程”“农业‘3S’应用工程”(3S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信息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农业部为中心,连接3 1个省(市区)农业厅的信息网络平台,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全国农业信息网络。截止到20 00年12月31日,收录到国内涉农网站2200家,正常营业的1600多家,占70%,其中企业网站占到60%以上。网站所属行业和信息内容涉及到18个大类,127个子类,涵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目前全国已经有29个省(市区)的农业厅在互联网上开通了网站,全国333个地(市)中已经有206个成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其中105个建立了局域网。在全国2800多个县里,42%的县农业局都建有信息服务机构,61%已经建立局域网。①我国已经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力量,发挥市场机制的潜在能力,带动农业科技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

(三)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吉林省农业信息化面临着严峻的挑

吉林省地处内陆,与我国沿海地区相比,开放程度较差,信息获取方面处于劣势,不能及时敏感地应对国内外市场。沿海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程度要比吉林省快的多,这使得吉林省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外部压力。吉林省在经济基础上也相对沿海地区较弱。农业又是吉林的一大经济支柱。如何在资金来源不足,项目支出又多的情况下又快又好的发展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发展是摆在吉林省面前的一大难题。而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根据已经签署的农业协议,中国目前高达45%的农产品关税将在2004年之前根据农产品的不同类降低10%—12%,在2004年农产品关税要降低至17%,重点农产品关税则要降低至14.5%。(李华君,2003)这就使国外的优质粮食大量涌入我国,这对产粮大省吉林来说无疑是一场很大的冲击。如何应对冲击,继续发展也是需要认真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2.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又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

吉林省可以巧借东风,跨越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提出,为吉林省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大量资金的投入和项目的开发,使吉林省有条件和能力致力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又为老工业基地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后盾,从而可以实现农业与工业的均衡发展。同时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两会”精神的传达,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加大了对种粮农民的支持。吉林省作为国家的试点,将一步到位的取消农业税,这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农民有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获取农业信息的渠道。“金农工程”也将进一步展开。2004年1月起“村村通电话”

工程启动,这将进一步改善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条件,加速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吉林省农业将是国家这一系列政策的直接受益者。而且吉林的农业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在现代信息技术面前有传统的比较优势,可以直接吸收沿海地区的发达技术和先进经验,在较高起点上发展农业信息化。这可以使信息化建设少走弯路,节约了成本和时间。另外,吉林地处平原,便于农地的规模化经营,也有利于农业信息的推广和应用。

(四)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1.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化发展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吉林省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将在信息化发展的推动下,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使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高效益化,降低生产成本,使农民的收入增加。

农业信息化发展,将加强信息流通,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新东北现象”的出现,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由于农产品的绝对过剩,而是因为信息服务不及时,错过了销售的时机。相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及时准确的提供大量的市场供求信息,拓展了销售渠道,农民可以利用网络销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减少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使自己能直接获得最大的收益。同时农民还增强了市场观念,能及时地把握市场信息,根据市场信息进行有目的的生产经营,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降低了农业风险。农民生产一直都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农业风险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从市场风险来看,农民处于信息获取的弱势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民在生产上具有盲目性,在产品销售上具有滞后性。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使农民及时主动的掌握市场信息,从而能准确的制定生产销售的决策,从而降低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从自然风险来看,农业信息化发展为农民带来先进的种植技术以及准确的预测信息(病虫害,天气等),从而改善了农民靠天吃饭的传统,降低了自然风险,有利于农民的增收。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就业结构的转变,促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吉林省农村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鼓励富余劳动力出外打工以获得劳务收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劳动力的转移目前仍受农民自身能力和劳动力需求信息的制约。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将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和劳动力需求信息,促使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升农村的就业结构

2..吉林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提高吉林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巩固产粮大省的地位。

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农产品质量竞争力和客户信誉竞争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首先,从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来看,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可以快而准得向农民提供大量的国内外的市场信息,如市场供求状况,价格信息等。这有利于使农民认识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及时的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决定自己的生产,从而使自己的农产品能在一个较好的价格上售出,增强自己的价格竞争优势。

其次,从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来看,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市场上对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标准,使农民能够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来武装自己,并及时的利用质量检测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农产品。这样就可以使农产品的质量得到可靠的保证,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

再者,从农产品的客户信誉竞争力来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农民介绍信誉度高的客户,并充当交易中介,促成二者之间的交易活动。这种高信誉度的公开为客户赢得了可观的信誉租金。同时这也使其他信誉度低的企业感到压力,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度。这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农产品交易的客户信誉竞争力。

3.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吉林省是个产粮大省,全国商品粮的1/3都来自吉林。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力度是政府的重要任务。但由于加入了世贸组织,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不能单纯以保护价或有意的政策倾斜来维持,而应通过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来使农业具有自己保护自己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现代的农业信息化的支持。通过农业信息化来及时的掌握国内外的农业发展形势,提高有限的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真正做到花小钱办大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说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二.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1.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目前吉林省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方面已基本形成了“一网、一台、一报、一刊、一校”为主体的信息发布窗口。“一网”即吉林农网,能为农民及时的提供农业生产信息,并建立了专家咨询栏,为农民解答生产上的困难。“一台”即吉林乡村电视台,为农民兄弟提供了许多贴近生活的电视节目,其中“乡村季风”是最受农民喜欢的节目之一。虽然吉林省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农业报纸,但是吉林各大报纸如《长春日报》,《东亚经贸新闻》等都对农业问题给予关注,同时《农民日报》也成为农村各级政府必备的报纸。“一刊”指《吉林农业》杂志,它时时关注农业发展状况,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并为农民提供了一个交流经验的平台。“一校”指吉林农业大学以及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院,他们为吉林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优良的粮食品种。除此以外,现代的通讯工具也都参与了农业信息的发布。有条件的县市基本都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台,保证各乡镇之间都有互联网联系。如长春市农安县

的26个乡镇全都建立了互联网,以保证信息的互通。吉林移动公司新近也开通了“数字农业”服务,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以及专家咨询。同时,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科技队下乡、“明白纸”、板报、墙报、广播、喇叭等都依然是农业信息传递的主力军。吉林省扶余县把每年的正月二十二作为“科技节”,把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农资厂家、商家都请来,直接把科研成果技术和产品展示给农民看。目前“科技节”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每届参展单位200余家,参观农民超过十万人。(郑红维,2003)长春市2003年也成功举办了“农博会”,在更大规模上使农民受益,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农民的盛会”。

2.目前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仍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方式落后。据问卷调查显示,72%的农民表示是通过电视广播获取信息的,8%的人是通过报刊杂志获取,而20%的人表示由于农忙根本无暇看电视报刊,只能凭经验耕种,无信息来源。对于互联网,信息台,移动电话服务,大部分农民表示从未接触过。

农民受正规培训的机会少。调查中50%的农民表示从未接受过乡镇或村里组织的任何培训,34.8%的农民接受过农技知识的培训,8.7%的农民接受过市场知识的培训,对于法律知识的教育,调查中的农民表示没有接受过。

信息闭塞,不与外界沟通。在“农业经营上与周边地区互通信息吗”一题中,有54.5%的农民选择没有,只有22.7%的农户选择经常,但也只限于熟人或亲戚。但有57.2%的农民表示希望与周边地区互通信息,但苦于没有渠道,方式单一。

对政府的涉农政策知之甚少。调查中56%的农户不知道中央“一号文件”,有32%农户只是听说过,很了解的基本没有。对于农业税减免虽然有72%的农民知道,但对于具体的实施方法一无所知,都表示只有等村里的正式通知。农技站在为农民服务方面作用并不突出。调查中从农技站购买农药化肥的农户与从市场上购买的农户数比例相当,都是41.67%,而当农民在生产技术上遇到困难时,只有36%的农民愿意向农技站求助,找亲朋好友或化肥农药经销点帮忙的人居多。

(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作为信息需求方的农民处于信息获取的弱势地位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民经营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信息不足,这直接给他们的生产经营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由于信息不对称,他们在经营项目的选择上无所适从,只能是沿袭传统,维持原样;在农药化肥的购买上,经常吃亏上当,但也只能自吞苦果,自认倒霉;在农产品销售方面更是没有准确的价格信息,把握不住时机。在问及粮价上涨对他们收入的影响时,一位老农说:“涨是涨了,可咱不知道啊,等咱要卖时已经晚了。”可见,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农民的这种弱势地位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传统的村屯界限划分,使农

民信息交流受到限制。从历史来看,我国农业发展源远流长,但一直都是“一头牛,一把锄头,一双手”的经营模式,技术单一落后,而且都是在师徒、父子之间口耳相传。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把农民牢牢地固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长年的从事着“养在屋前屋后,卖在村前村后”的生产活动。除了走亲戚,他们一般很少出门。而且在问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连片的村庄之间情形大多是相似的,即使出了村庄,到了别的村里也不会得到太多新的生产信息。这种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使农民长期的生活在所需信息少,所能用的信息更少的环境里,使他们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淡薄。这也使他们在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的环境时,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弱。

农民自私的小农意识阻碍了他们相互间的信息交流。我们在问访的过程中遇到一位中年妇女,她已经种了很多年的菜了,当问及是否与周边地区互通信息时,她说:“从来没有,有钱都自个儿挣,谁愿意让你和他们一块儿挣呢?他们不会告诉我,我有也不会和他们说。”由此可见,历史传统造就的小农意识使很多农户囿于自己的圈子里,心中只有眼前的个人利益。他们的观念使他们认为把农产品的信息与别人共享了,就会使自家产品的销售受到影响。因而他们宁愿通过少得可怜的信息去生产经营,也不愿与别人共享信息,扩大自己的信息面。这种小农意识的存在使农民手中本来不多的信息显得更加的支离破碎,加剧了农民信息不对称的地位,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

农民文化程度低,获取现代信息的能力差。在问访的农户中,文盲占15.7%,小学文化占41.7%,初中文化占33.3%,高中文化占7.8%,大专以上的只有2%。可见,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随学历的升高人数逐渐减少,而小学以下特别是文盲半文盲人口则随学历的降低而逐渐增高。农民文化程度低直接导致农民缺乏及时全面获取信息的能力。他们听不懂广播,看不懂报纸、书刊,更别说上网逛逛了。在问访中,有68.2%的农民不识字,无法阅读粮食种植方面的书籍。即使有的参加了农技培训,也大都听不懂讲课,无法与自己的生产联系起来。通过问访我们也发现,农民的文化程度不同使农民在生产中的表现也不一样。有高中文化的农民大都种菜,而且会应用温室大棚技术,对相关政策的了解也相对清楚;而没读书的农户大都一成不变的种苞米,靠天吃饭,甚至将种地称为“押宝”,无法掌控自己的生产。另外,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也使他们没有勇气走出去,害怕上当受骗,无法了解外面的世界,信息闭塞也就在所难免了。

农民收入少,难以支付高成本的信息费用。获取信息是需要成本的,而且越发达的信息获取途径所需要的信息成本越大。而对于农户来说,生产规模小,产量少,每年所收入的钱,用来供养子女念书尚且不够,更别说让他们拿出钱来支付方方面面的信息费用了。问访中一位妇女表示自家因为月租费的缘故至今仍没有安电话,村里还有许多像她一样的农户,安装闭路电视的更是少之又少。市郊的农村尚且如此,更何况偏远地区的农民呢?而且农村

的许多服务费比城市高很多,乡村话费往往是城市的2—3倍。移动的数字农业信息服务,对于普通农户来讲更是可望而不可及了。再说上网,农村附近基本没有网吧,如果农民要上网,只能坐车去镇上,甚至县里,上网费加路费起码得7、8元钱。而农民如果要自己在家上网的话,首先电脑购置不起,对于年收入只有4000—5000元的农户来讲,让他们去买五千多元的电脑无异于天方夜谭。即使买得起电脑,在家用电话线上网,按市话0.3元/分算,一小时也得十几元的上网成本,这对于农户来说是很难承担的。另一方面,农村交通的不便利也限制了农民走出去获取信息。尤其是春运期间,票价的上涨更增加了农民的外出成本,降低了农民了解外部世界的可能性。

2.作为信息供给方的政府和社会为农民提供的信息有限,信息供给不

足。

面向农民的媒体、栏目依旧很少,虽然现在吉林省已经形成了“一网、一台、一报、一刊、一校”的“五个一”信息发布窗口,但仍然很难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问访中,农民反映对他们有帮助的电视栏目很少,虽然吉林乡村频道是为农民开的,但其大多数的节目是没有针对性的,尤其是电视剧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而且在发布农业信息方面,电视台和广播等都具有“普遍性”,有的农民反映,电视上说的信息并不是不好,但对他们是毫无用处的。比如,电视广播宣传种人参、养鹿等价钱好、收入多,但对于世代种苞米的农民来说,一没技术二没资金,也只能是听听罢了。另外纸质传媒的报刊杂志书籍虽然很多,但大都很书面化,专业性很强,没有针对农民特点编写、贴近农民需要的小册子。而且现在书价一直上涨,对于农民来说,去花高价买来本自己看不太懂的书,是十分不实际的。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和书店大都设在城市里,距农民很远,这也增加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成本。

政府在科技信息宣传方面力度不够,一方面没有充分发挥传统信息传播渠道的作用。在调查问访的几个村中,农民大都反映很少有科技宣传队下乡。在信息获取途径方面,问访的农户中没有一人是通过集市的宣传单获取的。在遇到技术困难时,农村科技站也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农民更愿意去问农产品销售点的人员和亲朋好友。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如大喇叭、科技明白纸、技术队等仍是目前农村信息传播的有效途径。政府对此的不重视,使本来就没有能力应用现代技术的农民获取的信息面儿更加狭窄。另一方面政府受资金的限制,在农业信息化的现代设备方面投资不够。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农业信息系统并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这就使许多政府官员不愿投资于此,而把大多数的投资用于那些短期见效,收益快的项目,来塑造自己的“政绩工程”。没有足够资金的支持,完善的农业信息系统是很难建立的。

政府缺乏基层技术人才,在信息的整理发布方面缺乏实用性。在问访过程中,有位农民反映即使把电脑通到了村里,村里也找不出一人会使用。那些村干部自身文化水平不高,

平时只负责发放通知,收取农业税费等在农业信息方面基本不管。另外,在县级及其以上的政府中缺乏既懂技术又懂农业的“两栖人才”,所以传递出的信息很多都缺乏实用性,与农民的实际离得太远,造成了信息流与物质流相分离的现象。

3.从信息化市场的大环境看,农业自身产业化程度低形不成对农业信息化的正常需求。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互相依赖的。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市场信息的需求也会相应的扩大。但规模小,自给自足为主导时,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要求。目前吉林省许多农村仍以分块抓阄的方式来分地,问访的农户中人均耕地大都不到1亩,这种小规模经营形不成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刺激,因而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也就缺少了前进的动力。

三.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及对策分析

(一)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方向

吉林省从总体上来看,农业工业的发展相当,农业稍落后于工业。目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开展的如火如荼,我们面临着农业信息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双重任务。吉林省的农业信息化应充分利用信息化和现代化叠加时期的“叠加效应”,运用现代信息和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吉林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在农业生产、销售、分配、消费各方面基本实行计算机管理,实现网络信息化;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基本实现现代化;培养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懂农业又懂经济的人才队伍;逐步建立以全国互联网和国家农业数据库为依托,联系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农业信息网。

要达到以上目标,就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铺路”即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系统,大到省市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小到农村电话电视的普及。这条路要一通到底,直通农户家门口,使农户能感受到信息高速公路带来的好处。

(2)“通车备货” 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并不只是设备信息化,也不是口头信息化,没车可跑的路是一条毫无用处的路。只有整合了大量的有用信息,扩大了信息资源,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加大软件开发力度,使信息化路上“车来车往”,才能真正发挥信息化的作用。

(3)培养队伍。有了车和路, 就需要有会驾车的人。这就需要一支素质较高的技术队伍在信息收集、整理、发布以及软件开发方面发挥作用。同时也要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使之能为自己开车。

(二)具体的对策分析

1.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中,政府起主导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的领域一般是政府发挥作用或履行职责的领域。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长,受益面广的工程。其提供的信息都具有公共物品

或准公共物品的性质,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要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并充分发挥支持和引导作用。

农业政策是典型的公共物品,政府是农业政策的制定者。政府有义务和责任将农业政策的目标措施、政策走向及时的、不折不扣的、低成本的至免费的传递给所有农业生产者,让广大农民充分理解农业政策的实质。

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要做到“硬件”“软件”一起抓。一方面要保证充足的农业经费投入,搞好网络基础设施的延伸,努力作到将网络遍及乡镇,甚至让电脑入村;有效的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重视传统的农业信息传播方式,经常派农业科技队下乡甚至常驻农村。另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干部的管理,提高他们的素质。政府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干部进行培训和监督,有条件的可以实行远程教育。只有有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保证农业信息在上传下递过程中的完整和有效。

在信息整合方面,政府要发挥好协调作用。农业信息服务涉及面儿广,实施起来综合交叉性强,因而需要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形成信息服务的合力。具体来讲,就是要在政府的协调下,整合农业、气象、农机、农业院校以及龙头企业之间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全面性,时效性,科学性及实用性。

另外,政府要加强立法。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都有完善的立法做保证。政府要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来抑制信息封锁、垄断,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打击坑农害农的假信息。及时根据加入WTO的新形势,修改不符合WTO 规则的政策法规。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开放,保护公平竞争,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证农业信息化发展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市场环境。

政府还应加大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和农业教育的力度。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最终是为农民服务的。只有农民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有能力去享受农业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好处。政府要均衡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农村职业中学的数量,增加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尤其是在吉林农业税减免之后,更要通过转移支付来弥补乡镇中学经费的不足。同时要大力发展农业出版社,报刊社以及广播电视的涉农栏目,并对其农业内容进信管理和监督。积极兴办乡镇图书馆和村级报纸栏,供农民免费阅读;鼓励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经常性的“三下乡”活动,直接为农民带去农业科技知识。

2.民间力量是推动农业信息化的中坚

现阶段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经纪人,农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介于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间层。因为他们对农业信息化的认知和利用信息资源服务于其经营活动的可能性要比普通农户大得多,对信息的需求也较强烈。我们不仅仅要将他们

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还应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启动民间投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这些中间层入手,激发他们的活力,引导他们参与其中,进而带动普通农户,有效的解决农业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龙头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网站,融入农业信息系统,让企业网站成为社会了解企业的窗口和向社会推介的桥梁。政府要对企业网站的建设给于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同时龙头企业也要完善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这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农业合作组织、农资销售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可以在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他们和农户联系密切的优势。目前吉林省的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以农安县为例,农业人口有91.8万,而农业合作组织只有548个,参加的农民只有13万。进一步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吸收更多的农民加入,有利于将分散的农户集中到一起,便于信息的迅速传递,并降低了成本。同时农资销售公司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作用夜市举足轻重的。因为农资销售点一般离农民很近,而且与农民的生产息息相关,因而要提高农资销售点人员的素质,通过他们及时的向农民传达农业信息。

信息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将推动农业信息化进程。信息企业是通过经销采编发软件,如农村财务软件以及专家智能软件等来获得利润的企业组织。信息企业要尽量开发出本地化,多样化,专业化的农业多媒体信息产品,以适应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企业公司还可以尝试投资于涉农传播业。公司企业的投资既可以为公司带来收益,又可以为涉农传播业解决资金问题,使涉农传播业由计划机制转向市场机制,引入竞争,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3.农民作为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起主体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是为农民服务的,农民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农业信息化具有互动性,不但要使信息供给者不断的输出信息,而且也需要信息需求者及时的反馈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供需相长,共同发展。这就需要农民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的素质,主动的获取农业信息,并敢于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改善农业生产。同时要积极的与周边地区搞好信息往来,要敢于走出去,善于引进来,将外面世界的先进经验为己所用。在生产经营上,农民要讲求联合,改变现有农业细碎化的经营方式,加强与合作组织及农业公司的合作,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扩大信息需求量,以刺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三)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所需注意的三个关系

1.要注意农业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为造“面子工程”而盲目的追求信息化建设,而减少了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没有健全

的农业基础设施作基础,农业信息化再发达也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2.要注意政府和非政府经济组织的关系。政府要变微观管理为宏观调控,对于农村经济组织的活动要给于政策上的指导,而不能滥用职权,用强制的行政手段干预。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使之协调发展。

3.要协调好农业信息化与老工业基地建设之间的关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指出中国要照顾好农业和工业的均衡发展。我们既不能在工业化中忽视农业发展,也不能一门心思的搞农业而放松了工业。目前看来,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背景下,我们似乎更要注意前者。

四.结语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信息化系统。在农业生产中建立农业信息监测和速报系统,应用星(航天遥感)、机(航空遥感)、地(监测网络)技术对主要的农作物的长势与产量、土地墒情、水旱灾害、病虫草害、海洋渔业、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进行监测、速报与预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并建立土壤肥力、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病虫害动态等模型;同时也要使农民真正的步入信息化的殿堂,能直接的运用计算机技术来指导自己的生产和销售,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和现代化以及销售的网络化。而这个目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政府部门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未来的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逐步实现。

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信息员培训班暨项目签约仪式在长春举行参考文献

建设高效信息服务体系提供优质农业信息服务参考文献

农业信息化: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经验之谈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01年,经过三年多的发展,目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是我们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只是农业信息化的一部分,如何真正服务于广大农民和生产大户呢?还要依靠信息服务,

益。

信息化基础条件具备

吉林省现有9个市(州),60个县(市、区)、788个乡(镇)、9051个村,有787个乡(镇)实现了宽带接入并建立信息服务站,有787个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站;吉林网通ADSL专线已延伸到70%的村,在吉林省实现农业信息网络进村入户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目前,吉林省乡以上农业机构全部成立了信息中心或信息服务站,从事农业信息服务的管理、技术人员1565人,有农村信息员12000人,经过农业部认证信息员9256人。吉林省9个地区、54个县(共60县、市、区)、778个乡(总共788乡)建立了信息服务网络,信息网络建设全省共投入资金2982万元。

吉林省信息采集与发布除通过各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外,还开辟了多种渠道,全省共创办了各级信息杂志及简报80余份,与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合办信息栏目120余个,日采集与发布信息3000余条。

“一站通”用户数全国第三

吉林省共有“一站通”用户2090个,发布各类供求信息42000余条,2004年1~10月,农产品成交金额89766.9万元,引进项目121项。

自农业部“一站通”系统开通以来,为了做好“一站通”的推广工作,吉林省农村经济信息中心组织各市(州)信息主管部门举办了多次培训班,除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外,还向他们广泛宣传“一站通”的作用,并请一些受益用户现身宣传“一站通”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舒兰市在举办培训班的同时,要求学员现场发布信息,一位学员在发布了产品销售信息后,第二天就有客商与其联系,这样一个生动的事例极大激发了学员的积极性,这样的示范作用,推动了我省“一站通”推广应用的速度,目前吉林省“一站通”注册用户绝对数量在全国居第三位。

福茂集团与韩国客商签订300万公斤干辣椒合同;河南新郑市龙湖企业办与通榆县签订5000张细木工板合同;梅河口市进化镇葡萄协会与黑龙江铁力农场签订5.3万元苗木销售合同;辉南县引进招商两个,总投资440万元,柳河县引进水稻、木材加工项目两个,总投资1000万元。

网上展厅不设门槛

我省为了鼓励企业上网的积极性,暂时还没有设立网上展厅的门槛,只要申报的企业资料详实可靠,就允许它上网申报。目前农业企业有194家进入了农业部的网上展厅。

通过网上展厅,扩大了企业的影响,树立了企业的形象,宣传了企业的产品,促进了产品的销售。如吉林省柳合县圣水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通过网上销售大米236万元,柳合县兴禾米业公司销售大米442万元。

召开企业负责人会议,提高企业对网上展厅的认识。多次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绿色食品企业的负责人召开网上展厅专题会议,就企业参加网上促销平台对树立企业形象、促进产品流通、扩大招商引资渠道、推动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进行全面介绍。

同时,以省农业委员会名义下发文件,为规范推介企业产品信息的审核发布工作,又印发近千套信息申报表和有关说明,在召开全省的相关会议上和长春农博会期间向各地区筹展办的工作人员和企业代表发放,同时网站上也提供了相应电子文档的下载。

加强技术培训。我们考虑有关市(州)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从事农业信息工作的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网上展厅的申报程序、图片处理、信息上传、网站维护等;另外信息中心还选派4个市(州)的技术人员去农业部接受培训。

金农工程:农业信息化的力量

作者:贾善刚发表:2003.05.09 来源:软件世界

五个有利于带出“金农工程”

金农工程是1994年12月在“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目的是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金农工程的实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农业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各级农业部门综合管理和服务功能改进;有利于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有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

金农工程建设目标是:建立信息应用系统,构筑农业信息网络,造就信息服务队伍。金农工程主要任务有四项:一是网络的控制管理和信息交换服务,包括与其他涉农系统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二是建立和维护国家级农业数据库群及其应用系统;三是协调制定统一的信息采集、发布的标准规范,对区域中心、行业中心实施技术指导和管理;四是组织农业现代化信息服务及促进各类计算机应用系统,如专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金农工程系统结构的核心是金农工程的国家中心,系统结构的基础是国家重点农业县、大中型农产品市场、主要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各农业专业学会、协会。

金农工程第一阶段(1995~2000年)建设主要内容是使用PSTN、Chinanet、DDN、帧中继、BSTN、VSAT卫星小站以及电视逆程广播等方式传输数据,使各级、各部门间的信息能够及时地传递、交换和进入数据库;组织、协调、引导信息资源的开发,建立和完善国家级农业基本数据库群;建立农业监测、预测、预警等宏观调控与决策服务应用系统和农业生产形势、农作物产量预测系统;建立防灾减灾系统和农业服务信息系统,研制开发推广有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软件系统和应用工具;建设遥感信息处理系统,包括国家农业遥感中心和区域分中心建设,省级农业遥感站建设,遥感信息处理系统和GIS技术应用的开发等;建设示范工程和建设科技教育信息网等。

第二阶段(2000~2010年)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扩大信息采集点的规模,总数达到3000个;完善省级农业综合信息传输和处理中心,与金农国家中心的网络互联至少要达到64K以上速率;将第一阶段的中心建设内容扩展至省级。

金农工程建设所需投资以中央投入为主导,地方投入为基础,采用国家、部门、地方和社会等多条渠道筹集,以财政拨款为主,银行贷款为辅,利用外资为补充的多种方式解决。

金农工程完成以后,我国农业生产可望有一个大的飞跃和提高。

三大工程为农民服务

在“十五”期间,我国金农工程与农业信息化重点建设项目主要有以下三个重大工程:

一是“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工程。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和搞好信息服务的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有关部署和要求,“信息服务行动计划”立足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建立起覆盖全国省、市、县、大多数乡镇以及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发挥各级新闻媒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作用,加大农村市场信息的传播力度;建立一支15万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健全乡(镇)、村两级信息传播网络。通过新闻媒体、农村经济信息网、农广校、农村信息员队伍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密切合作,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通过“抓窗口,抓龙头,抓资源,抓延伸,抓队伍”,形成集信息采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二是农业智能化信息管理与服务工程。面向农业、农村、农业企业、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资部门、种养大户和科技示范户,以农业专家知识经验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研究开发“优质高效农业智能化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优质高效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作物生产智能化辅助决策系统”、“畜牧生产管理与饲料生产自动控制系统”、“渔业生产管理自动控制系统”、“动植物病虫草害诊断防治系统”、“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智能化辅助决策系统”以及“农业信息技术网上共享与信息咨询服务系统”等。系统既可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较大范围内的综合性问题,又能分别独立完成各自专业领域的任务,其主要功能包括:在开发“优质高效农业智能化信息服务系统”的同时,建立国家农业实用技术多媒体产品制作中心和“智能化农业生产信息服务”网站,开发上述软件的共享系统,将各类农业知识、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管理等信息以网络、多媒体农业光盘和VCD等形式发布,以一种崭新的形式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科技咨询和农业教育的发展。

三是农业“3S”应用工程。建立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信息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信息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农业应用服务系统,加大3S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特别是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三大产业中的开发应用力度。将“3S"技术应用于我国农业生产、资源、生态环境和灾害的监测与速报,改革传统农业研究和实验的手段。

十年走过的历程

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步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提出了“‘九五’时期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规划”和“金农工程”,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具体表现

在:

一是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构建了以农业部为中心、连接31个省(区、市)农业厅局的信息网络平台,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全国农业信息网络,网络建设及数据库、应用软件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据农业部2001年下半年对全国农业网站进行的普查显示,截止到2000年12月31日,收录到国内涉农网站2200家,正常运营的1600多家,占70%,其中企业网站占到60%以上,网站所属行业和信息内容涉及到18个大类127个子类,涵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目前全国已经有29个省(市、区)的农业厅在互联网上开通了网站,全国333个地(市)中已经有206个成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其中105个建立了局域网,134个开通了网站;在全国2 800多个县里,42%的县农业局都建有信息服务机构,61%建立了局域网。由此可见,在政府主渠道投资的推动下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化建设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

二是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的多条信息采集渠道初具雏形,农业信息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在种植业、畜牧、渔业、农垦、农机、农业科技教育、农产品市场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批自下而上的信息采集系统,相应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信息采集点,建立、完善了信息指标体系和采集报送制度。信息的整理、分析、发布逐步向制度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

三是农业领域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开发了很多相关的信息处理专用软件,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及农业决策支持系统、遥感和系统模拟模型和3S技术的开发应用已具有一定基础。目前已开发成功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饲料配方专家系统、温室自动控制技术等已在农业领域得到大量应用。

四是面向社会和农民的农业信息与技术服务取得一定进展。目前,省级农业部门和一些地、县已建立了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和信息平台,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速度大大加快。不少地方农口部门积极开展市场信息服务,服务网络已开始向乡镇、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以及经营大户延伸。

农业专家系统俗称电脑农业专家,它是一种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在我国农业上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我国广大农村严重缺乏高层次农业专家的实际情况,利用农业专家系统指导农业生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据统计,实施电脑农业示范工程的21个示范区增加了产量20亿公斤,新增产值23亿元,有400多万农户受益。例如云南省宁蒗县山高坡陡,自然条件恶劣,对农业生产十分不利,1980年到1989年10年粮食平均年增长率仅1.21%。自从实施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后,玉米增产幅度达9.3%~21.08%,水稻8.7%~11.5%,荞麦13.3%~18.9%,这一增产幅度相当于1980~1989 的总量。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对传统农民的描述。实施金农工程之后,不只到有一天农民手中拿的不再是锄头而是鼠标。也许到那时,我们才可以真正地“点击”金农工程。

金农工程

金农工程是1994年12月在“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目的是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金农工程系统结构的核心是金农工程的国家中心。其主要任务:一是网络的控制管理和信息交换服务,包括与

其它涉农系统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二是建立和维护国家级农业数据库群及其应用系统;三是协调制定统一的信息采集、发布的标准规范,对区域中心、行业中心实施技术指导和管理;四是组织农业现代化信息服务及促进各类计算机应用系统,如专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金农工程系统结构的基础是国家重点农业县、大中型农产品市场、主要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各农业专业学会、协会。

金农工程大事记

1994年在“国家经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正式提出“金农工程”。

1995年中国第一个政府农业信息网络开通。

1996年农业部主持召开首次“全国农村经济信息工作会”,进一步推动了全国农业信息的发展。

199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有中国农业科技第一网之称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开通。

1998年科技部召开了全国《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重要文件。

1999年全国农业信息网站数量比上一年翻了一番,达到了1200个。

2000年农业部主持制定了《农业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

2001年“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工程启动。

农业信息服务为本——全国农业信息工作会议侧记

最近,许多媒体都在报道这样一个数字:自中国农业信息网开通以来,网站影响不断扩大,全国有3000多个网站与中国农业信息网建立了链接,目前日均点击数近200万次。据世界网站排名机构Alexa发布的全球互联网站排名资料显示,中国农业信息网的访问量在国内各部委网站中居第二位,在全球农业网站中也仅次于美国农业部官方网站,位居第二位。这个信息是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农业信息工作会议上发布的。这是我国近十年来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成就的写照,也是我国农业信息市场需求状况的写照。

农业信息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定之后,对政府转变职能、提高执政能力提出了迫切要求。政府指导农业生产靠什么?要靠信息。随着改革的深化,信息工作已成为农业部门一项重要职责。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市场主体多元化,信息需求、信息服务主体与服务渠道多样化,对农业信息工作的发展又提出了新课题。

“十五”以来,各级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围绕搞好服务这个核心,实施服务方向、服务内容、服务渠道的三个转变,形成了实施“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的工作主线,落

实了网络延伸、资源开发、信息发布三个着力点。在这一工作格局下,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新的网络体系从无到有,服务能力由弱到强,服务方向由单向到双向。信息组织体系建设上已经基本完善。目前,全国31个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均设立了负责农业信息工作的职能机构,97%的地(市)、77%的县农业部门设置了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47%的乡镇成立了信息服务站,配备了专、兼职信息员3.8万人。发展了近11万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信息基础平台也已经初具规模。农业部已建立了具有较强支持服务能力的网络中心,构建了办公网络平台,开通了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均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网站,已有81%的地级和38%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局域网,有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全国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有1.7万多个,占乡镇总数的41%。

信息服务能力得到同步提高,农业部门已建立起基本的信息采集系统,及时采集生产、价格、灾害疫情、农民收入等信息。在搞好常规分析,加强月度、季度经济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启动了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逐月提出监测预警报告。各地也普遍建立了较完善的信息采集系统,有27个省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定期分析会商制度,加强了分析监测工作,为宏观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如北京市的蔬菜市场行情分析系统,每周发布监测分析报告,成为政府监控农产品市场的重要参考依据。信息服务的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农业部建立了以“信息发布日历”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发布工作制度,形成了部属“五个一”媒体为主体的信息发布窗口。全国农业部门共建的“一站通”供求信息联播系统目前注册用户6.5万家,覆盖全国93%的县,已成为促进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平台。各级农业部门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各级政府领导、企业及广大农户的好评。

农业信息工作方向已经明确

回良玉副总理指出,“信息就是财富,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搞好信息引导服务,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农业信息工作从自发到自觉,已经展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许多地方领导重视,积极协调。黑龙江省把农业信息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河北等省政府主管领导直接督促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工作的落实。服务第一、注重实效是信息工作的基本特点。一些地、县农业部门,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眼务,强调服务实效,使农民真正从信息服务中得利。共建共享、资源整合是信息工作下力气之处,重点在于解决农业信息资源匮乏和重复开发问题,许多地方建立了分工协作、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开发机制。全国“一站通”系统就是这种机制运用的一个成功例子。因地制宜、创新模式是对信息服务效益的探索。各级农业部门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和手段,探索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吉林、广西和云南玉溪的网上展厅,浙江衢州“农技110”和兰溪“农民之家”,河北石家庄的“快易通”和“电波入户”,山东烟台“信息站+农技站+协会”等服务模式,有效地扩大了信息服务覆盖面,提高了服务质量。

在此基础上,农业部将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信息工作的思路确立为:以服务为目的,以信息资源开发整合为基础,以服务网络延伸为支撑,完善应用系统,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特别强调,在这一思路下,各地在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准确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由于各地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和经济实力的差别,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重点也各不相同。要从实际出发,有所侧重,适宜什么就搞什么,注重实效。要坚

持信息服务手段的多样化,“土洋结合”、“网络与常规媒体相结合”。在经济发达地区,当前可以加大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深度开发利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能和透明度。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多注意因陋就简地开展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注重组织体系建设,利用多种方式传播农业信息。有条件的,可利用“一站通”解决农产品销售的问题。

二是信息网络、组织体系和信息资源的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在继续强化部、省级农业部门网络中心建设的同时,要正确引导地县农业部门建设网络平台,避免贪大求洋。组织体系主要指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农村信息员队伍,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批发市场和村组干部之中。另外,要充分利用基层农业各站开展信息服务。在信息资源开发整合方面,要重视解决横向“信息孤岛”和纵向“网站雷同”的问题。横向方面,加强与涉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信息交换制度,实现信息共享,要通过制度化建设,改变信息重复采集、分割拥有、垄断使用和低效开发的局面;纵向方面,部、省两级要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指标体系,实现一站式发布,全系统共享。地方各级网站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处理、发布本级的特色信息。

三是加强应用系统建设的针对性。面对多样化的信息需求,要有多样化的服务。由于农业社会化信息服务还处于一个起步状况,信息服务的主要任务,还要靠各级政府部门来承担。在这种情况下,要集中力量,有重点地开发完善相应的应用系统。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当前要集中力量建设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逐步推行警情监测制度。农产品供求和推介服务系统要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共同建设好“一站通”系统和农产品网上展示推介系统。农产品价格信息系统要强化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建设,省以下在协助搞好全国各类价格信息采集、发布的同时,适当采集、发布本区域内特色产品的价格信息。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要建立和推行全国农业科技信息统一目录管理系统,部、省两级要侧重整合科技信息资源,建立相关科技信息系统,地、县、乡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开展科技信息服务。农业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当前要重点推进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探索建立农产品和投入品的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制度。

农业信息的可持续服务有待破题

开展以农民为终端的信息服务是政府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现阶段基层农业部门的力量有限,很多信息传播渠道还不能通到农户。而实际上,不同的信息服务产品有不同的受众。价格信息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经销商,“一站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经纪人和种养大户,“农技110”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户。总体看,信息服务的直接对象主要是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专业协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等,要通过他们的辐射和带动,再将信息传递给农户。针对不同的用户,生产不同的信息服务产品,是需要重点研究的一个领域。不但要研究对不同的信息用户提供不同的信息产品,还要研究哪些产品以哪个层次为主来开发运用的问题。

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大量的农业信息属于公益性信息,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投资开发利用。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将掌握的信息及时传播给用户。但政府能够提供的主要是宏观的公共类信息,而生产经营者需要的大量个性化信息应主要依靠社会力量来提供。从国际上看,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其信息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也越高,政府除了收集发布公益性信息,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组织推动社会力量开展信息服务。因此,我们在抓紧建设政府权威的农业信息体系的同时,还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农业信息工作的推进,需要打破涉农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垄断和分割,推动有关部门职能和工作流程的重组,权力和利益的调整。因此,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也是传统思想观念和管理体制向现代观念和现代管理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应对其艰巨性和复杂性,还要探索以怎样的方式推进农业信息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当前,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非常艰巨,保障粮食安全的工作更加繁重,防治重大动物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建设亟待增强,规范农产品和投人品市场秩序工作日益紧迫,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和建设现代农业任重道远。总的讲,农业信息工作对政府宏观决策的支撑、对农户生产经营的服务引导,以及对政府市场监管能力的提升改造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而农业信息体系自身建设和信息服务工作还存在一系列比较突出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信息工作的效益与正常运转经费的问题。

从提出构建信息体系,到启动“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信息工作的定位由主要为政府服务转向为政府、农户、企业及社会公众服务,应该说大的思路和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清楚的。新阶段加强农业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十分明确,当前必须把农业信息工作的主要任务调整到强化监测分析预警、拓展信息服务和推进监管事务网络化上来,通过这三方面能力的建设,使政府农业决策的信息支撑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也为农村信息服务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摘自:2004.6.8《农民日报》

创建龙头网站建设高效体系提供优质服务

日期:2005-08-24 来源:吉林省农村经济信息中心

吉林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起步于2001年初,几年来,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务求实效的工作原则,走出了一条创建全省农业龙头网站、建设高效信息服务体系、提供优质农业信息服务、实现农业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有效地加强了城乡、工农、供求之间的信息沟通,缓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和农产品区域间卖难,拓宽了农产品市场销售空间,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进展与收获

网络平台:重点建设了省级农业门户网站---吉林农网,全省9个市(州)和60个县(区)全部建立了动态农业信息网站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694个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站,占乡镇总数的90%。信息服务网络正在向村、屯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经纪人和种养经营大户延伸(以下简称四个延伸体),已经建成了一个以吉林农网为龙头,快速高效、上下联动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网络队伍:目前,吉林省乡以上农业机构全部成立了信息中心或信息服务站,全省从事农业信息服务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达1698人,举办各类农村信息员培训班89期,培训农村信

息员1.5万余人,通过农业部认证的农村信息员达10060人。初步建成了一支会管理、懂技术、能服务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

采集发布:经过几年的发展建设,我省农业信息采集与发布已形成了“一网、一刊、一展、一站、一中心和一个平台”等六类农业信息发布窗口,全省共创办了各级信息杂志及简报80余份,与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合办农业频道、信息栏目120余个,日采集与发布信息3700余条。吉林农网农博会网上直播和网上农博会专题网站共展出了16大类、2546种产品,发布中英文对照招商引资项目702个;供求信息4000多条;网上登记企业1571家;发布有关农博会文字、图片信息4350条(幅),签订意向合同194个,销售产品10多亿元;农博会网站访问人数达76万人次。省级出版全国公开发行信息月刊53期,发布各类信息8670篇。

信息应用: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认为信息服务与应用是农业信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搞好信息服务与应用,从2002年开始,我们利用农业部进行“一站通”应用系统和网上展厅试点工作的契机,在全省大力推广以上两个应用系统,成效显著。按部中心今年4月25日统计公布数,我省信息站注册“一站通”用户2330家,列全国第二位,信息发布数列全国第一位;网上展厅工作四项统计指标中有3项列全国第一,一项列全国第二,共发布各类信息42000余条。 2004年,通过一站通和网上展厅,实现农产品成交金额89766.9万元,引进项目121项。如洮南福茂集团与韩国客商签订300万公斤干辣椒合同;河南新郑市龙湖企业办与通榆县签订5000张细木工板合同;梅河口市进化镇葡萄协会与黑龙江铁力农场签订5.3万元苗木销售合同;辉南县引进招商两个,总投资440万元,柳河县引进水稻、木材加工项目两个,总投资1000万元。

服务渠道:吉林农网从2001年开始,对在长春举办的历届农博会和我省在北京、大连、上海、香港、澳门、日本、新加坡等地举办的各种农业博览会以及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和2003年、2004年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进行了全程网上直播,全方位地报道、全面貌地再现了场馆农博会和系列展洽会。

在此基础上,我们于2003年初举办了网上农博会。设有7个大型数据库,同时还建立了英、日文网站和中英文对照招商引资项目库,架起了吉林农业、农产品与世界沟通的新桥梁。我省近年来通过网上农博会销售的产品,价值达到了近10亿元人民币。

二、思考与实践

1、高效优质建设一个龙头

重点建设了吉林省农村经济信息中心(以下简称省中心)和吉林省农业综合门户网站--“吉林农网”。

2001年省中心成立之初,面对起步晚、资金少、省内原有四大农业网站竞争激烈的现状,我们认识到必须首先抓好龙头建设。一方面,建设一个过得硬的团队。省中心通过全员聘任,建立新型用人机制;通过建章建制,探索新型管理模式;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全员素质,从机制上、制度上、素质上保证了职能任务的落实。另方面,我们认为信息资源是一个网站的生命力所在。所以,重点抓了吉林农网的信息源建设。对外,制定、下发了《吉林省

农业信息化现状调研报告

农业信息化现状调研报告 XXX农业信息化现状调研报告近年来,在XX委、XX 政府高度重视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XXX不断加强乡级农业信息服务站的建设,突出“三电一厅”信息服务(电脑上网、电话热线、电视节目、信息服务厅)。对加快我X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促进我X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民增收、农民增效、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现将XXX农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向领导汇报如下: 一、加大投入,巩固X农业信息中心建设 按照建立“市有中心,县有平台,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员”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指导思想,围绕“市级抓提升,县级抓巩固,乡镇抓延伸,村级抓典型”的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巩固了区级信农业信息平台建设。2006年底,为了使远程视频会议系统运行更稳定,多方努力,克服资金张困难,为信息中心配置一台高标准的联想电脑,保证了我X农业信息工作的顺利开展。二、积极引导,推进乡级信息服务站建设全面完成了XXX乡级农业信息服务站的建设,达到了市里要求的“六个一标准”。即有一间房子,有一套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等),有一条电话线,有一至二名专职或兼职人员,有一套组织(队伍)网络,有一套管理和服务制度。不断加强对乡级信息服务站的技术指导,推进乡级信息服务站建设,为农业信息化向最后一公里延伸奠定基础。 三、坚持多策并举,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 依托“三电一厅”平台,坚持多策并举,土洋结合,群众接受什么形式,就采取什么形式;群众需要什么信息,就提供什么

信息,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信息服务模式: (一)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信息意识强,获得信息快,利用息效果好。鼓励“20强”农业龙头企业建立起信息网站,促进企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XXX公司在生产和经营管理环节采用了ERP管理系统,实现销售、生产、物流、质量、库存、财务和成本管理,大幅度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带动XXX及周边地区果农万余户,户均增收400元。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新形势下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组织形式,是加快农业信息传播的快捷途径。大力推广“专业协会+网络信息+农村会员=发家致富”的模式,取得良好实效。XXX协会充分发挥信息灵、购销渠道广、善经营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开展畜牧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该协会已发展会员310户,带动发展养猪户3000多户,建成百头以上养猪塑膜大棚60个,饲养生猪1.23万头,其中已出栏销售7000余头,户均新增收入2300多元。 (三)种养大户带动。XXX大户XXX网上查信息,网上卖生猪,通过网络把生猪销售到漯河双汇集团,每头生猪的价格比以前要高出30—50元,每年多收入几万元。2006年底,XXX喂养出栏的150头生猪,每头实现利润400元左右,纯收入5万元。目前存栏的160头生猪,按照现在市场行情,也可创利润6万余元。同时,根据网络上提供的饲养技术,XXX在猪场内配备了最流行的“电器”:自采饮水器、高压清洗机、名牌换气扇、紫外线消毒灯和火焰消毒灯。另外,群众在生产中遇到问题时,随时可以到他家的电脑上进行查询。如今,在他的帮助下,该村新建养殖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吉林省2021版高一下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B卷(新版)

吉林省2021版高一下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6题;共56分) 1. (4分) (2017高一下·武威月考) 下图为某国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国人口死亡率最低的时期是() A . 甲 B . 乙 C . 丙 D . 丁 (2)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为() A . 甲→乙→丁→丙 B . 甲→乙→丙→丁 C . 乙→甲→丁→丙 D . 丁→甲→乙→丙 (3)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人口容量

B . 国际移民 C . 国内迁移 D . 社会经济 2. (2分) (2019高二上·玉田期中) 大庆油田的发现,结束了中国的油荒历史,也让大庆成为中国工业史上最知名的地点之一。下图为大庆市图及采油区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大庆市所辖城区的分布主要特点有() ①沿山谷分布②沿河分布③居采油区④靠近铁路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2)大庆建成我国重要石油基地的首要条件是() A . 石油储量丰富 B . 国内市场庞大 C . 铁路交通便利 D . 科技力量雄厚 (3)由于石油资源趋近枯竭,大庆开始了资源城市的转型历程,下列措施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有()

①利用区域优势,建设特色化中小城镇②利用技术积累发展石油装备等制造业 ③组织城市人口向农村疏散,发展农业④向我国西部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搬迁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3. (4分) (2017高一下·宜春月考) 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②P′为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④P为环境承载力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2)图中反映了()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

吉林省经济发展现状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经济体制,以及改革开放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重大历史贡献,是中国工业的发源地。但是,1990年以来,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同时老工业基地的技术下降的越来越明显。企业设备老化,下降的竞争力,就业的矛盾,资源性城市如大庆等盛产石油的城市主导产业衰退,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愈演愈烈,同沿海发达城市的差距愈来愈明显,地区差距逐渐扩大。为了改变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促进国内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党中央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复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等重大决策。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作为中国“一五”期间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东南沿海等地区由于地缘的优势,政策扶持的优势等迅速崛起。然而由于制度因素,吉林省在经济建设中渐渐丧失了它原有的优势。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洪流以及党中央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提议,吉林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其中包括国有企业的改制、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等等。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吉林省的经济正书写着新的篇章。众所周知,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一直是经济学上的一个难题。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的吉林,正是国内不发达省份的代表之一。研究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现状,探讨分析吉林省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寻找影响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也通过分析主要因素寻找解决吉林省经济发展缓慢的对策,正是这篇论文的主要目的。与此同时,这些对策不仅仅可以给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建议意见,也为全省经济社会稳健发展提供宝贵建议,作为不发达省份的代表之一,吉林省经济发展中的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案同时也为了全国其他不发达省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本文以经济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吉林省为例去分析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现状,根据分析来寻找影响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用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支出,财政收入,第一产业占比,人才技术等指标对吉林省经济发展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并对促进吉林省经济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使吉林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完成复兴经济的伟大梦想。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刘树成,张连成,张平.(2007)所谓“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它指经济在稳定增长和轻微波动的情况下,在较长时期内处于中等增长区间。这将经济周期从过去经历过大起大落的起伏轨迹变为波动起伏,峰谷差距小。轨

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说课讲解

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邓晓栋 The Sand Trend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Deng Xiaodong 技术正在加快推广和应用。信息化浪潮席卷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our country'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全球,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领域的急剧 the construction of one aspect - to expand 变革和加速发展,农业的信息化改造和应用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analysis, mainly 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升级,成为国际 studied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农业发展的热点之一。自上世纪50年代以 informationization in our country agricultural 来,信息技术农业应用先后经过了计算机科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学计算、数据处理、数据库开发、网络化、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combining with the 精准农业等阶段,农业信息化开始逐步进入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新的发展历程。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世界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 to mak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can 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广improve as soon as possible, make the 播、电话通讯及计算机科学计算阶段;第二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our country can more quickly, and in the 理和数据库技术阶段;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service of the "three rural" construction of our 90年代的专家系统、网络技术、自动化控制 [2] 。农 country. 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

吉林省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吉林省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康美娟 (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 要]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在农业发展中的实现形式,它与目前常说的生态及绿色农业不同,它是为维护地球生态平 衡、改善地球气候条件而在农业领域推广节能减排、固碳技术、开发生物质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农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具备“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农村金融”多元功能的新型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已是刻不容缓,并且潜力巨大、大有可为。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固碳为发展方法,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提升。[关键词]吉林省;低碳;现状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康美娟(1982-),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技术经济与系统工程。 低碳农业是采用循环生产模式的农业,它的提出是农业发展观念、发展模式上的一场重大变革,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客观趋势。吉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要实现“振兴崛起”,提高在东北部经济区的服务中心地位,扩大对整个东部经济带发展的贡献份额,必须建立在牢固发展“优质、高产、低耗、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基础上,需要通过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建设成农业强省。 一、吉林省生物质能源产业方兴未艾 (一)秸秆替代玉米生产化工醇技术取得成功 非粮植物作为农产品加工原料开发取得成功,玉米籽粒不再是赖氨酸、化工醇的唯一原料,秸秆、糖蜜等废弃物都可作为原料,不仅增加了原料渠道,探索了破解未来粮食安全对玉米加工业发展制约难题的新路。吉林省大成集团经过几年的研发制造,自主开发出用玉米秸秆和非粮植物生产化工醇的新技术。采用这项技术,两吨玉米秸秆即可生产1吨多糖,只要是糖就可作为制造化工醇的原料。凡是含糖的生物质如木薯以及甘蔗、甜菜榨糖剩下的残渣,都可制造化工醇。目前大成集团已掌握了用多样化的植物原料,生产植物化工醇工艺技术的全部专利,实现了农产品加工原料的多样化。 松原来禾化学有限公司利用一套30万吨/年秸秆炼制生产线,对收上的秸秆分成三组,分别进行定向转化和分离,不仅充分利用了秸秆半纤维素来生产丁醇。同时,生产出具有优良特性的高纯度木质素和纤维素,作为造纸或生产生物质基聚醚多元醇、酚醛树脂很好的原料。该生产线可生产生物丁醇3.5万吨、木质素3万吨、丙酮1万吨、乙醇0.5万吨、纤维素12万吨。该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利润接近1亿元。 这个领域的科技创新,不仅极大的拓展了原料来源,而且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不仅有利于规避粮食风险,而且为我国和世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开辟了新的路子。 (二)利用秸秆发电,效果显著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具有资源量大、可再生、含硫量低和作为能源利用时二氧化碳零排放等优点,其平均含硫量只有3.8‰,远低于燃煤的1%平均含硫量,对缓解国家能源紧张、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并实现清洁环保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吉林省辽源、梅河口等地秸秆发电项目均已启动投产。 国能辽源生物发电有限公司是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吉林省第一个生物质发电工程,是吉林省第一家“十一五”期间的规划项目,是我国第一批环保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生物发电示范项目之一。公司于2006年3月20日开工建设,于2007年11月30日一期工程一机一炉投产发电。 国能梅河口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于2006年6月注册成立,项目总投资1.7亿元,2010年消耗12.3万余吨农林废弃物,产出6400余万千瓦时绿色电力,主营业务收入3921万元,为区域农民创收3200多万元。同时燃料的收集、加工、运输等环节解决了八百人的就业。目前该项利用农林废弃物直燃发电的技术已在公司得到消化和成熟的利用。 (三)稻壳提炼碳棒前景广阔 利用水稻加工废弃物(稻壳)生产稻壳碳棒,是将一定粒度和含水率的生物质原料,通过压块成型机挤压成块状燃料。燃烧过程中,基本不排渣,无烟尘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不污染环境。吉林市永昌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稻米加工年销售收入可达5950万元,带动基地绿色水稻订单种植面积2000公顷,直接带动农户2576户,直接增加农民收入241万元。年可加工5000吨稻壳棒,可替代同等发热量燃煤4000吨(按4000大卡计算),增加收入350万元。发展低碳农业的模式,对增加税收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米糠炼油利润丰厚 水稻加工过程中产生8%—10%的米糠,一般企业都是转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第26卷第1期2013年1月 Vol.26No.1Jan.2013 - ---90

吉林农业大学草坪学期末考试题(DOC)

期末20道 草坪是指草本植物经人工建植或天然草地经人工改造后形成的具有美化与观赏效 果,并能供人们游憩、活动的坪状草地。它包括草坪植物群落及支撑群落的表土 所组成的统一体。 草地是指以开花不华丽的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体,不加修剪,任其自然生长的 草本地被植物及地表的统一体。 草坪草是指能够形成草皮或草坪,并能耐受定期修剪和使用的一些草本植物的品 种或种。 是指为保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而需要的一定量的有效热量。 植物生理学积温:是指植物完成其生活周期或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要的一定的温度总量。活动积温:是指某一时期内0℃以上的日均温总和。“一定温度”指物理学0度。 有效积温:是指某一时期内生物学0℃以上的日均温总和。“一定温度”指生物学0度。 生物学零度:植物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 定在载体间,从而制成的草坪特种建植材料。 当草坪草生长在低于或高于其适宜温度的条件下,就产生了温度胁迫现象,这 时的温度称为胁迫温度。 胁迫温度分别寒温、冷温、炎热三类。 寒温(<0℃)、冷温(0℃45℃) 抗寒性:植物适应低温的能力。 抗热性:植物适应高温的能力。 草坪草抵抗温度胁迫的方式有3种:避开胁迫、耐受胁迫、避免胁迫。 木和藤本植物。 19世纪,英国人布丁发明了第一台内燃收割机。1832年被用于草坪修剪。 草坪科技的进步经历了三次飞跃: 第一次:13世纪英国贵族把草坪用于居住庭院,达到“绿色羊毛”效果,将草坪种子单播成功。 第二次:1830年英国人发明了内燃机,1832年应用内燃机制作出了第一部滚刀式剪草机,采用链条带动。 第三次:杂交育种的成功,先用剪股颖培育出“富贵草”,又用普通狗牙根与非洲狗牙根杂交培育成功“天堂草”。

吉林省经济发展分析

吉林省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吉林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分析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立足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并根据吉林省自身的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提高吉林省的综合经济实力。 关键字:吉林省经济发展区位条件限制因素十二五规划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北接黑龙江省,南接辽宁省,西邻内蒙古自治区,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东南部高,西北部低,中西部是广阔的平原。 近年来,吉林省的经济虽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相比较而言,发展仍可以说是滞后的,我国的东北三省中,吉林省经济综合指标相对较低,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较多。据网络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各省份GDP排名如下表: 2009年全国各省份GDP排名

据资料显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在全国各省份的GDP综合排名中仅高于甘肃、云南、宁夏等少数省份。GDP综合指标相对较低,在全国的经济排名中相对落后,经济综合实力相对落后。 区位条件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优越的区位条件可以有利的推动经济的发展。吉林省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区位条件相对较差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我看来,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地理条件的诸多限制性因素:吉林省的西部为半干旱半草原区,中部为吉林

省中部平原区,东部多为山地丘陵地带。近年来,西部半干旱半草原地区致力于生态恢复和生态的可持续建设;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较大;因而,吉林省的农业发展的重任就落在了中部平原地区。吉林省是中国商品粮供给基地,农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在提及商品粮供应基地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吉林省玉米产量的惊人成绩,但是,国家限制玉米出口政策使得吉林省的玉米优势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所有这些原因使得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不能依赖于农业,要从工业,服务业等行业入手,寻求经济发展的出路。 (二)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不明显:经济区位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对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就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区位来看,并没有十分优越的区位条件。 首先,从交通方面考虑,吉林省的交通体系并不是十分发达,并没有形成交通网络,附近的铁路多以普通铁路为主,高速铁路匮乏。省内的区际城市之间并没有形成高速公路网络。从吉林省整体来看,交通是不完整的,是不成体系的。交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条件,交通体系的欠发达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其次,从区际的边际条件考虑,吉林省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我国的内陆省份。虽然它与俄罗斯接壤,与朝鲜隔江相望,但是区际条件并不优越,俄罗斯尚还可以,但是我们的焦点较多的还是落到了朝鲜的身上,朝鲜的政局不稳对于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吉林省不像东部沿海地区有着优越的临海区位优势,吉林省暂时还没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出海口,这对于经济来说,无疑又是一大障碍。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贸易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发展对外贸易,缺乏出海口便是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的一大障碍。 再次,从吸引外来投资方面考虑,吉林省整体上来说,吸引外资的能力较差。招商引资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可以增加经济发展的周转资金,减少资本阻力,可以带动该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吉林省没有像东部沿海或深圳等经济特区有着优越的招商引资条件。从整个省份来看,能够吸引外资的项目并不多,并且政府在对待外资方面的优惠政策也不是很多,这就为吸引外资造成一定的困难。 (三)市场体系不完善: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市场体系完善,可以

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趋势、前景及对策

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趋势、前景及对策 编辑:李宏亮出处:农业信息化点击:1284 2006-06-01 【大中小】【打印】【关闭】 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趋势、前景及对策 2l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将引发农业的第三次革命。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是实现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关键措施。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要为12.6亿中国人提供绝大部分的食物,同时还是我国80%以上的人口提供维持生活的就业部门;尤其在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如何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寻找农业发展的道路一直是历届政府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早在1996年颁布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就强调"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实现质的飞跃,逐步建立起农业科技创新体系"。1999年8月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做出的决定,更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决定要求"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关键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加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研究开发一批关键技术,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肯定。历年来各个政府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和发展农业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1996年启动的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工程中就有"金农"工程。科技部在1998年11月召开了"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会议",为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做了部署。在国家863计划的306专题中安排了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国家科技部"九五"攻关96-019项目《农业专家决策与信息技术系统研究》对农业信息化的问题与技术开展了研究。可见,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工作一直受到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迅速,在发布农业信息,提供科技服务,引导生产经营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农业部信息中心去年下半年对全国农业网站进行的普查显示,截至2000年12月31日,收录到农业网址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海内外农业网站近2600家,其中属于国内的有2200多家。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国内约有1600家农业网站保持正常运行状态,集中分布在北京和沿海主要省份,其中北京、浙江、江苏、山东、广东五省市地域内网站占全国网站总量的近一半,西部12个省区市地域内网站占全国总数的14%。其中农业企业成为网站建设的主力军,在1600家网站中,企业公司类占37%,政府部门类占17.4%。网站所属行业和信息内容涉及18个大类127个子类,涵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各个方面。在国外,以人工智能系统、3S技术为依托的虚拟农业、精确农业已广泛应用。农业信息技术产品不断涌现,几乎涉及农业生产、科研、教育、管理的各个领域,如各种数据库系统、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动植物生产专家系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等。美国建成遍布全国的农业信息机构700多个,目前世界最大的农业中心网络系统是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AGNET联机网络,美国41.6%的家庭农场、46.8%的奶牛场和52%的年轻农场主都装备有电子计算机,并进入各种农业网络。农民上网主要是获得物价、气象、农业机械和化肥市场等方面的信息,而且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互联网进行购买种子、化肥和农业机械的电子交易,l/3的农民则

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变迁分析

延 边 大 学 ( 二 〇 一四 年 4月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本科毕业设计 题 目:吉林省经济与环境变迁 学生姓名:马洪达 学 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经济学 班 级:经济系 指导教师:李升哲 副教授 学校代码: 10184 学 号:2104030852

目录 第一章引言---------------------------------------------------------3 第二章对于两大问题的分析和情况概述---------------------------------3 2.1贫富差距的概述与分析------------------------------------------------------4 2.2吉林省贫富差距现状的分析--------------------------------------------------4 2.3国家对于贫富差距的应对方式------------------------------------------------------------------------5 2.4吉林省吉林市的环境变迁分析------------------------------------------------5 第三章如何解决两大瓶颈---------------------------------------------6 3.1 如何解决贫富差距过大------------------------------------------------------6 3.1.1劳动者素质提高----------------------------------------------------------6 3.1.2农业配置----------------------------------------------------------------6 3.2 如何处理环境污染问题------------------------------------------------------7 3.2.1农村污染问题现况--------------------------------------------------------7 3.2.2城市治理方法------------------------------------------------------------7 第四章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带给的启示-----------------------------------8 第五章总结--------------------------------------------------------10 第六章参考文献注释附录与谢辞--------------------------------------10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目录 1信息农业的概念 (2) 1.1农业信息化的概念、体系及特征 (2) 1.2农业信息化的作用 (3) 2信息农业发展现状 (4) 2.1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4) 2.2数据库和农业网络的建设 (5) 2.3农业信息技术研究 (5) 3“3S”技术在农业中的主要应用 (5) 3.1农情监测 (5) 3.2农产品品质检测 (6) 3.3农业化学制品的施用检测 (6) 3.4农地分等和土壤养分管理 (6) 3.5在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6) 4影响我国信息农业发展的因素 (6) 4.1农民文化素质低,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6) 4.2我国山地多,平原少,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 (7) 4.3信息农业成本过高,阻碍了信息农业的普及 (7) 4.4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 (7) 4.5农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 (7) 5信息农业发展的趋势 (7) 5.1智能化 (7) 5.2精确化 (7) 5.3数字化 (8) 5.4智能化 (8) 5.5集成化 (8) 5.6实用化 (8) 5.7普及化 (8) 5.8复杂化 (8) 5.9主导化 (9) 5.10多样化 (9) 6 结论: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9) 参考文献 (9) 附录 (10)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作者:***** (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学号******) 摘要:信息农业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3S 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使农业生产更加信息化。我国农业目前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如农民信息化意识淡薄、素质低、信息农业成本高、基础水平低等方面的问题,但从农业发展的方向看,智能化、精确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信息农业;3S 技术;智能化;精确化;数字化;网络化 引言:信息是人类对物质世界认知的表述,信息又指导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改造。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领域,它正推动着全球经济和中国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朝着以计算机及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农业开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的各个领域,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部署,因此,探讨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以期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1信息农业的概念 信息农业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基本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确化管理。信息农业的本质特征就是更多地使用可重复使用、可发展、可传播、可共享等特性的信息来替,存量有限,可耗竭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使农业增长从主要依赖自然资源转向主要依赖信息资源,这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信息农业是对现代农业的继承和发展,其基本标志是高技术化、信息化、数字化,其核心是对信息的采集、加工、传播和利用,也就是把计算机技术与“3S”技术集成,准确、快速地获得农业生产中的动态和空间上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编辑、分析、显示,为农业生产和农业决策提供依据。信息农业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基础操作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1]。 1.1农业信息化的概念、体系及特征 1.1.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新版吉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考研,说不痛苦都是假的,但其实最多的是辛苦。下定决心准备考研是从大三结束的那个暑假开始的,所以想说:只要努力开始,一切都来得及。 在这场考试中,我确实也发挥出了最佳实力,多少也算是逆袭,成功上岸。对于开始的过程来说谁也做不到完美,所以只能在有限时间内,争取做最有效的提升,更要关注自己不擅长的地方。避免在不擅长的地方出现更大的问题。话说回来,对于所有科目来说,付出与分数是成正比的,所以千万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去学习!一定要掌握好基础,循序渐进的努力用功才行! 对于备考策略,之前从很多学长学姐经验贴里学到的再加上自己这几个月的经验,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我不是什么大神级别的人,也不能够帮助自认为是学渣的孩子复习没几天就能逆袭成学神,但是我的这些经验对于跟我一样,资质普通的考生来讲应该还是有一些借鉴意义的。首先,我不鼓励大家去经历头悬梁锥刺股的那种学习的刻苦,都什么年代了,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多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远比头悬梁锥刺股来的让人开心。 下面就讲讲我的备考经验吧,也希望大家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学习方法。篇幅总体会比较长,只因,考研实在是一项大工程,真不是一两句话可描述完的。所以希望大家耐心看完,并且会有所帮助。文章结尾处附上我自己备考阶段整理的学习资料,大家可以自取。 吉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硕的初试科目为:(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44)风景园林基础(832)风景园林设计 考试大纲:

参考书目为: ①《园林树木学》陈有民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②《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周维权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③《西方园林史-19世纪之前》,朱建宁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 ④《园林规划设计》(第二版)胡长龙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⑤《园林生态学》(第二版),冷平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⑥《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林箐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于考研英语 考研英语几乎就是考阅读,做了历年的试卷后我越发觉得如果不能真正的读懂文章,那么阅读题目是很难做对的,而想要读懂这篇文章,主要就是要读懂文章中的长难句,这是需要训练的,真题就是很好的训练素材。做完阅读题后,可以先不要急着对答案,把文章中的长难句和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试着自己翻译出来(可以借助词典),翻译完后再看看你先前的答案,有没有什么新的理解让你想改答案的,此时再去看看书后面对整篇文章的解析(而不是题目的解析),主要看你翻译的和解析翻译的差别,有没有理解上的偏差,进而再次思考自己的答案,并确定自己最终的答案,再对后面的答案,此时应该仔细揣摩自己做错的原因,仔细理解出题人的思路和其对文章的理解方式,找出与自己的思路的不同之处,下次做题尽量向他们一样思考。 阅读的提高,一方面是读长难句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理解能力的提高。读长难句能力的提高靠的是比较好的语法基础和练习;而理解能力的提高则靠读一定数量的文章,量变最终引起质变,所以每天至少读一篇经济学人上的文章,

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发表时间:2017-11-08T14:47:03.617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14期作者:王传吉 [导读] 本文对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优化建议。 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农技站山东济南 250307 摘要:随着全球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也逐渐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行业系统建设中,以期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和工作效率。当前随着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水平取得了全面突破,开发了多种新的信息化技术,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对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优化建议,希望为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和技术发展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谁能全面掌握信息谁就能把握市场主动权。作为农业大国,我们国家正逐渐研究和探索现代化农业信息化技术,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目前农业传感器技术、精细农作技术、农业机器人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和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已构成现代农业信息化技术的主要技术,为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技术支持。当然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国外农业信息化技术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只有正确分析、科学应对,才能有效推动技术升级,进而为促进中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农业经济效益提升提供帮助和支持。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三农”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引导、资金技术支持等方面鼓励开展农业创新,目前农业信息技术取得全面发展,并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关注。目前农业信息化技术已经开发了一套完整的体系,逐渐形成了包括农业传感器技术、精细农作技术、农业机器人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和农业信息服务技术五大中心技术。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1.农业传感技术分析,主要是针对农作物种植开展的一系列检测、分析技术。目前农业传感器技术主要在两个方面应用较多,一是生命信息传感技术,二是环境信息传感技术。前者主要检测动植物生产过程中的生长情况,通过建立有效的评价指标,对种植作物的生长状态、重要微量元素的含量、化肥和农药等残留情况等进行分析,建立动态的信息化档案,从而反映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后者主要是对影响动植物生长的环境进行检测,具体内容包括大气、水、土壤等,以此判断是否符合种养殖,预测可能造成的影响等。农业传感技术是信息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信息化建设,从而代替传统的人工检测,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自动化检测水平,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2.精细作业技术和智能装备。主要是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作物栽培管理技术与现代化智能装备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服务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生产精细化管理水平。基于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利用和谋划,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关键影响因素是智能装备的水平,受到国内发展技术的制约,我们国家农业生产智能装备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开发的智能装备应用范围窄、可靠性不强,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现实需求,技术和设备跟不上农业生产发展速度。未来可以在以下技术领域进行开发和探索——机载田间信息采集技术、精细作业导航与控制技术、决策模型与处方生成技术、精细实施技术装备等。因此需要针对当前的发展现状,充分提升技术开发水平,加快研发农业智能装备,从而通过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加强农田管理,形成集信息采集、建立和防控一体化作业技术,保证智能化设备的有效利用,最大化发挥技术融合的价值,促进农业生产整体水平。 3.农业机器人技术。主要是指将先进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进行融合,打造智能化机器人技术,从而代替人工作业,主要根据用途情况进行分类设置种植、畜牧、农作物检测等机器人,从而提高专业机器人作业领域,更好地促进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和建设。二是在农作物作业规划技术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从而提高规划技术和水平,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大大解决农业生产强度和效率问题。 4.农业物联网技术。当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农业物联网技术逐渐形成并应用于农业生产和流通各个环节,通过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利用卫星定位技术获得准确的信息,从而提高智能化控制水平,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对安全等技术处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从而更好地为农作物生产、加工、流通等提供帮助。 5.农业信息服务技术。主要是针对农业生产开发的系列服务软件等。一方面能够实现对农作物面积、生长情况、产量的全面测评,从而提高农业管理、生产和灾害应急防控水平。另一方面建立农业信息资源系统,开展个性化服务,建立全面动态的数据库和资源共享系统,从而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当然随着云技术的发展,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逐渐与其进行融合,探索更加广阔的发展路径。 二、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1.技术发展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虽然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取得了全面发展和突破,并在农业生产、农业开发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作物成活质量,减小了人为作业的失误和负担,提高了自动化检测技术和科学化管理水平。但是我们国家信息化技术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技术应用领域比较局限,服务规模也比较小,加上对现代农业信息化技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高,资金投入有限,没有及时引进先进的设备、工艺优化作业流程,加强技术优化和建设创新力度,阻碍了技术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不高。想要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化技术,就要同时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培训。当然该方面的技术人才相对匮乏,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相对较低,即使招聘了高学历的人员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和研发,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系统培训,导致推广水平较低、软件与技术研发水平不高,不能全面适应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 三、提高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水平的建议 为了全面促进当前农业信息化技术五大领域功能的有效发挥,就要从以下方面予以改进和优化: 1.提高思想认识,重视技术创新。政府要意识到农业信息化技术建设和开发的重要性,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推广体系,并在云计算、机器人、移动互联网技术融合、智能装备配置等方面加大创新科研力度,才能更好地与国际农业信息化技术进行接轨,从而促进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试题(海南卷,含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试题(海南卷,含析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Ⅱ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非洲的马达加斯加(约12°S-26°S)于1991年开设免税工业区,吸引国际投资,产业以纺织、普通服装制造为主。1997年,我国某羊绒企业在该免税工业区投资办厂,生产羊绒衫等纺织品,产品直接面向欧美市场。当时欧美对进口我国的羊绒衫等纺织产品设置配额,而对产自非洲的同类产品没有此限制。据此完成1-3题。 1.除政策优惠外,马达加斯加吸引国际纺织、服装类企业来投资办厂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 B.劳动力 C.资源 D.技术 2.导致马达加斯加对羊绒衫几乎没有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是 A.居民收入 B.文化传统 C.国家政策 D.气候 3.当时,我国该羊绒企业在马达加斯加兴办工厂,主要目的是 A.增加产品销量 B.接近消费市场 C.提高设计水平 D.增加当地就业 【答案】1.B 2.D 3.A 【解析】 3.相比我国,马达加斯加的设计水平不高。我国在马达加斯加办厂,由于“产品直接面向欧美市场”,会远离了部分消费市场;可以增加当地就业,但不是主要目的。从材料提取信息“当时欧美对进口我国的羊绒衫等纺织产品设置配额,而对产自非洲的同类产品没有此限制”说明我国在该地兴办工厂的主要目的是增加销量。故选A。 考点:工业区位因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