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垦利县移民村庄名称形成的三个时期及其特点

垦利县移民村庄名称形成的三个时期及其特点

垦利县移民村庄名称形成的三个时期及

其特点

目录

摘要★★★★★★★★★★★★★★★★★★★★★★★★★★★★★★★★★★★★★★★★★★★★★★★★★★★★★★★★★★★★★★★★★★★★★★★★★★★★★★★★★★★★★★★★★★★★★★★★★★★★★★★★★★★★★1 前言★★★★★★★★★★★★★★★★★★★★★★★★★★★★★★★★★★★★★★★★★★★★★★★★★★★★★★★★★★★★★★★★★★★★★★★★★★★★★★★★★★★★★★★★★★★★★★★★★★★★★★★★★★★★★2 一、元明时期移民形成的村庄名称及其特点★★★★★★★★★★★★★★★★★★★★★★★★★★★★★★★★★★★★★★★★★★★★★★★★★★★★ 2

(一)姓氏+“家”字★★★★★★★★★★★★★★★★★★★★★★★★★★★★★★★★★★★★★★★★★★★★★★★★★★★★★★★★★★★★★★★★★★★★★★★★★★★★★★★★★3 (二)方位词或大小等性质形容词+姓氏★★★★★★★★★★★★★★★★★★★★★★★★★★★★★★★★★★★★★★★★★★★★★★★★★★★★★★★4 (三)姓氏地名不仅有单姓的,也有双姓的★★★★★★★★★★★★★★★★★★★★★★★★★★★★★★★★★★★★★★★★★★★★★★★★★★4 (四)姓氏与表示地理特征的词语组合★★★★★★★★★★★★★★★★★★★★★★★★★★★★★★★★★★★★★★★★★★★★★★★★★★★★★★★★★4 (五)有谐音变化的★★★★★★★★★★★★★★★★★★★★★★★★★★★★★★★★★★★★★★★★★★★★★★★★★★★★★★★★★★★★★★★★★★★★★★★★★★★★★★★★★★★5 二、★清末黄河改道至民国时期移民形成的村庄名称及其特点★★★★★★★★★★★★★★★★★★★★★★★★★★★★★★5

(一)以“屋子”为后缀的★★★★★★★★★★★★★★★★★★★★★★★★★★★★★★★★★★★★★★★★★★★★★★★★★★★★★★★★★★★★★★★★★★★★★★★★★6 (二)地名搬家★★★★★★★★★★★★★★★★★★★★★★★★★★★★★★★★★★★★★★★★★★★★★★★★★★★★★★★★★★★★★★★★★★★★★★★★★★★★★★★★★★★★★★★★★★7 (三)数字地名★★★★★★★★★★★★★★★★★★★★★★★★★★★★★★★★★★★★★★★★★★★★★★★★★★★★★★★★★★★★★★★★★★★★★★★★★★★★★★★★★★★★★★★★★★7 三、建国后军垦、农垦移民形成的村庄名称及其特点★★★★★★★★★★★★★★★★★★★★★★★★★★★★★★★★★★★★★★★★★8

(一)带有“林”字的★★★★★★★★★★★★★★★★★★★★★★★★★★★★★★★★★★★★★★★★★★★★★★★★★★★★★★★★★★★★★★★★★★★★★★★★★★★★★★★★★8 (二)地名搬家★★★★★★★★★★★★★★★★★★★★★★★★★★★★★★★★★★★★★★★★★★★★★★★★★★★★★★★★★★★★★★★★★★★★★★★★★★★★★★★★★★★★★★★★★★★9 结语★★★★★★★★★★★★★★★★★★★★★★★★★★★★★★★★★★★★★★★★★★★★★★★★★★★★★★★★★★★★★★★★★★★★★★★★★★★★★★★★★★★★★★★★★★★★★★★★★★★★★★★★★★★★★★★9 注释★★★★★★★★★★★★★★★★★★★★★★★★★★★★★★★★★★★★★★★★★★★★★★★★★★★★★★★★★★★★★★★★★★★★★★★★★★★★★★★★★★★★★★★★★★★★★★★★★★★★★★★★★★★★★ 11 参考文献★★★★★★★★★★★★★★★★★★★★★★★★★★★★★★★★★★★★★★★★★★★★★★★★★★★★★★★★★★★★★★★★★★★★★★★★★★★★★★★★★★★★★★★★★★★★★★★★★★★★★★ 11 谢辞★★★★★★★★★★★★★★★★★★★★★★★★★★★★★★★★★★★★★★★★★★★★★★★★★★★★★★★★★★★★★★★★★★★★★★★★★★★★★★★★★★★★★★★★★★★★★★★★★★★★★★★★★★★★★★12

垦利县移民村庄名称形成的三个时期及其特点

摘要:位于黄河三角洲顶端的垦利县的村庄基本上由历史上的三个时期移民形成,分别是元明时期从山西和直隶来的移民、清末黄河改道至民国时期移民和建国后军垦、农垦的移民。这三个时期的移民形成的村庄名称各有特色,表现出了明显的移民特征。

关键词:垦利县;移民;村庄名称;特点

Kenli County immigrants in three villages in the name of 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iod

Gai Jinhui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stitute,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HWX

2005.Class4,NO.051110162)

Abstract:The villages of KenLi County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Y ellow River Delta mainly formed from the immigration of three periods in history including the immigrants from Shanxi and Zhili Province in Y uan and Ming Dynasties, the immigrants from the late of Qing Dynasty when Y ellow River was diverted to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immigrants composed of soldiers and farmers who were assigned to assart the land here.These three periods of migration to form the name of the village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showing a marked feature of the immigrants.

Key words:KenLi County;immigrate;Village name;characteristic

盖金辉(1986.5——)女,汉族,山东东营市垦利县人。

前言

“地名是地方的名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自然地理实体、居民点和行政区划所起的称呼。”[1](P01)

地名是历史学和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名不但指出当地的地理类型,通常还反映出命名时代该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通过地名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些现代地理现象的来龙去脉,还可以恢复一些地域的古地理面貌,找出它的时代特征、区域特征及其演变、发展过程。

“地名一般包括通名和专名两部分。所谓通名,即是指山、川、湖、泽、省、市、县一类的名称;专名是某一类别中地名的特称。”[1](P01)笔者着力研究垦利县村名,即文中所述地名通名均为“村”,重点分析归纳此类别中专名的内部结构特点。

垦利县位于山东省北部的黄河入海口处。东濒渤海,南接东营市东营区,西、北与利津县隔河相望,东北部与东营市河口区毗邻。南北长55.5公里,东西宽94.9公里,总面积为2204平方公里(其中县属面积1769.56平方公里)。原设4镇8乡2个办事处,2001年2月经省、市批准合并为5镇2乡2个办事处和一个社区管委会。“至2002年年底,全县辖394个自然村,332个村民委员会,5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l.2l万人。”[2]垦利域地,由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以后黄河淤积退海而形成,位于黄河三角洲的顶点。“年轻的黄河三角洲,以其极具再生性的丰富的土地资源与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了古往今来的移民。”[3]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口和文化,“使黄河口文化有了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的特点,具备了极大的包容性” [4]。移民文化是黄河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此地区的地名也带有显著的移民特征。历史上,黄河三角洲地区经历了三次较大的移民时期,这三次移民在垦利县地域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层次,并使当地地名具有了不同的区别特征。下面就让我们依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参观历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痕迹。

一、元明时期大移民形成的村庄名称及其特点

元末明初,山东惨遭多次战祸。元朝统治者的内讧,起义军与元军的对抗,朱元璋的统一战争,及至明建立后的“靖难之变”,山东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多次沦为主战场,烽烟连年。加之人祸连着天灾,这一时期中原屡遭水、旱、蝗、疫侵扰,严重程度超过以往历朝。明初大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记载:“明初,承元末大乱之后,山东、河南多无人之地……”在此背景下移民大潮开始。首先是元朝末期朝廷实行了“请住户”政策,从内地往沿海一带的垦利、利津迁移民众。其次,到了明朝初期洪武、永乐年间,朝廷从山西洪洞、直隶枣强向中原地区大量移民。现在垦利县域西部的郝家镇、董集乡、胜坨镇三个乡镇大多数村庄就是那时形成的。当地流传着两段歌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要问祖上在哪边?本是直隶枣强县”。另外,“这期间,近的有淄川、滨州、博兴、章丘,远的有浙江、湖南等地盐民、盐商、灶户、逃荒户到这里定居形成的村庄” [4]。

这一时期形成的村庄名以姓氏地名为主。郝家镇29个自然村,27个形成于这个时

其中

但这些姓氏村名其专名的内部结构又不尽相同,大约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姓氏+“家”字

如郝家镇的薛家村,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薛永自直隶枣强县迁此建村,故名"薛家"。董集乡的秦家村,据传,明永乐八年(1410),陈氏、付氏从直隶枣强县迁此建村,故得名"陈付庄"。明正德五年(1510年),秦湘、秦能、秦瀛从广饶县桓台村迁此,遂改名为"秦家"。胜坨镇的陈家村,据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9),陈友功自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得名"陈家"。

(二)方位词或大小等性质形容词+姓氏

如郝家镇有前、后缪两村。据《缪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缪中元及其三子缪守自直隶枣强县迁此前、后建村,前村得名"前缪",后村得名“后缪”。董集乡有大王村和小王村。相传,大王村是明洪武二年(1369),王傲从直隶枣强县迁此建村,故名"王家"。而小王村是明永乐八年(1410),王荣(王傲之子)自"王家"(今大王)迁此给王傲守坟,并于此建村,由于坟前有"大石门",故得名"石门王"。中华民国9年(1920)“王家”和“石门王”由村庄规模大小区分,分别更名为“大王家”和“小王家”,后逐渐简称为“大王”和“小王”。

(三)姓氏地名不仅有单姓的,也有双姓的

这一类有

如董集乡的车宫村,相传,明永乐八年(1410),宫文修从直隶枣强县、车德用从今淄博市车里庄同时迁此建村,故得村名"车宫"。胜坨镇的郑王村,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王邦臣、郑氏均自直隶枣强县迁此建村,故得名"郑王庄"。后渐简称"郑王"。

(四)姓氏与表示地理特征的词语组合

如郝家镇的宋沙村、王沙村和迟沙村。据传,这三个村庄是明洪武二年(1369),分别由宋氏、王氏、迟氏自直隶枣强县迁此,在一小河(此河现已不复存)北岸低洼沙地处建村,故以姓氏及村址土质特点得名“宋家沙窝”、“王家沙窝”、“迟家沙窝”,1942

年后简称“宋沙”、“王沙”和“迟沙”。至今当地居民仍把这三个村庄合称为“沙窝”。胜坨镇的棘刘村,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王氏移民自直隶枣强县迁此建村,始居地屋子,故得名"王家屋子"。明永乐年间(1403~1425年),刘鸣凤、刘鸣銮从利津县韩家庄迁此(《刘氏家谱》民国26年修),并家势繁昌,又围村繁生一片棘棵子(酸枣树),故改名为"棘子刘"。后群众渐简称"棘刘"。而董集和巴家集都是因集市得名。

(五)有谐音变化的

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谐音变化,使其模糊或加强姓氏地名特征的。这一类就2个,分别是董集乡的刘王和胜坨镇的前彩。董集乡的刘王村,表面看起来是由双姓加通名组成的,其实不然。这个村庄据传是,明洪武二年(1369),付、王二氏从直隶枣强县迁此建村,因付氏家势大,故名"付家庄"。后(时间失考)绝付留王,遂改村名为"留王"。后渐以谐音改称"刘王"。另外,胜坨镇的前彩村在黄河改道部分村民北迁立村后彩之前,名为“彩家庄”。这个名称具有明显的姓氏地名特征,但“彩”字作为姓氏无从考证。查阅村庄历史方知,前彩村也是明洪武二年建村但当时名为“蔡家庄”。“彩家庄”之名实为群众后来的嘉言及谐音讹称。这种谐音换名的现象体现了村庄历史人文的变迁,但也增加了地名规范的难度。

二、清末黄河改道至民国时期大移民形成的村庄名称及其特点

“清咸丰五年(1855年)6月19日,黄河在河南兰阳决口夺大清河道自利津入海,此后100多年间,黄河“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淤出的大片新淤地,形成了以垦利县渔洼为顶点,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的现代黄河三角洲。新淤地草深林密,土地肥沃,自民国初年便有因洪水酿灾而失地的流民前来开荒种地,进而成为国民党政府一处新的移民点,曾专门设立“滨(州)蒲(台)利(津)沾(化)广(饶)淤荒设治筹备处”,将灾区人民迁到黄河口开垦荒地,自谋生路。1935年,黄河在山东鄄城董庄决口,淹及山东荷泽、郓城等15县,灾民达250万人。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将4200余人迁移到了黄河三角洲,这些灾民按每组200人被划成了八个大组和若干个小组,在现在的永安镇周围安地建村,并以一村、五村、七村、二十五村这样的序数命名村名。此后,“八大组”成了这一区域的统称。”[5]

这一历史时期的移民主要分布于垦利镇、西宋乡和永安镇。其中垦利镇和西宋乡的

这些大多由逃荒的灾民建成的村落,其名称就不免带有荒凉之感。

(一)以“屋子”为后缀的

这种村庄名称反映了移民“赶黄河”的游走式的农耕方式。“由于黄河三角洲伴随着黄河造陆而生成,新淤土地肥沃易耨,却又极易盐碱退化,为适应这种脆弱的生态环境,移民选择了弃旧就新,由远而近逐耕河滩新淤地的生产方式。”[6]在近海处寻一方肥庾之地,就地垒坯搭一处柳、杨为檩,苇草盖顶的简易房,当地人叫做“种地屋子”。然后在屋子周围开出一块块田园,作物以大豆、高梁为主。起初,

“种地屋子”星星点点地散落于茫茫荒滩。随着土地盐碱化的推进,前来垦种河滩的移民越来越多,“种地屋子”也愈益增多。若干“种地屋子”连接起来,便形成了村落。斗转星移,有些村庄已去掉了“屋子”二字,但就其方位和他们的村史来说,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前,仍是一、两户人家的屋子。垦利镇村名中带有或曾带有“屋子”的有35个,西宋乡有20个,永

这些“屋子”多以姓氏或姓名为名,如果第一位在这里垒筑草屋开荒种地的主人姓张,这个村就叫张家屋子,。如西宋乡的赵屋村,中华民国28年(1939),赵同朗自山东省寿光县上口镇南楼村迁此建村,始住地屋子,故得名"赵同朗屋子"。1941年因名繁,故改名"赵家屋子"。1974年后简称"赵屋"

。也有以职业为名的,如西宋乡的小高村,1942年,部分村民从利津县小高村迁此建村,始住地屋子,且以拾胡绿豆为业,故得名"胡绿豆屋子"。后以原籍村名得名"小高"。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以“屋子”缀尾的村庄早已改变了容颜,现在入海口附近仍然有很多种地屋子,但它们不再是饥荒的代表,而是新淤地上人民勤劳耕作致富发财的象征。

(二)地名搬家

“地名和移民的关系最显著的是移民把旧地的地名搬到新地。”[7](P129)移民沿用原居如垦利镇的盐窝村是中华民国18年(1929),利津县盐窝部分村民迁此建村,沿用原村名为"盐窝"。苍州村是中华民国17年(1928),河北省沧州一农户迁此建村,始住地屋子,故得名"沧州屋子"。后渐演称"苍州"。西宋乡的大山村是中华民国21年(1932),山东省无棣县大山部分村民迁此建村,故沿用原籍村名为"大山"。

(三)数字地名

其中最主要的是原“八大组”的序数地名。经过70多年的变迁,序数地名仍在沿用,有的村民因地泛碱另择位置建立新村,但也仍然保留了序数的村名。由此也出现了新老十五、前后七村的分化。

数字地名还有一些其他的分类。如西宋乡的十八户、永安镇的九十六户、六十户和

垦利镇的五十一户都是以当时建村的户数多少为名。西宋乡的一百零八亩和永安镇的二十四顷和十方里则是以地片面积为名。二十师则与军队屯垦有关。1930年,盘据山东的军阀韩复榘看上了黄河口这块风水宝地,派部队来此跑马圈地并划分等级,分配给下属的所谓功劳兵耕种,原来的垦荒户敢怒不敢言,忍气吞声地成了佃农,二十师村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七七事变”前,这里是韩复渠部二十师的军管地,事变后军管人员撤走,土地又归佃农,村名仍叫二十师。另外,还有像垦利镇的左一、左二这样因村庄分化而形成的以及像西宋乡的五庄、南三合、大三合、小三合和永安镇的四合这样因多个村庄合并形成的。

三、建国后军垦、农垦移民形成的村庄名称及其特点

“1947年黄河重归山东故道时,黄河尾闾入海分为三股。自北向南分别由神仙沟、甜水沟、宋春荣沟入海。由是便有了一大一小两个孤岛,北为大孤岛南为小孤岛。1952年在入海口处小口子实施了黄河第一次人工改道,黄河单独由神仙沟入海,大、小孤岛合为一体,为开发奠定了基础。新淤地土质肥沃,荒草遍野,树多林密。榆、柳、槐、杨,满坡皆是,像是为年轻的共和国献上的一份厚礼,这方富饶的处女地极具美好的开发前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国家为了开发黄河三角洲,在入海口一带建起了国营农场、军马场和共青团林场,从全国各地迁徙来的知识青年、退伍军人纷纷来入海口安家落户,掀起了军垦农垦的开发热潮。”[5]

建立孤岛林场时国家先后两次从鲁西南迁移灾民在此建村安置,现在这里变成了黄

这些大大小小的村庄散布在共和国最新的土地上,随着移民的增多各式各样的村落也就建成了。

(一)带有“林”字的

在林场上建立起的村庄,自然而然就摆脱不了林的影响,看看黄河口镇这二十个带

如1952年从山东阳谷、梁山迁来的村民,建村时正值孤岛林场初建,且因处建设林区核心(林场管理机构均驻此),故一千二林场管理站取建设林区之意,命名"建林"。而保林村则是1960年,部分村民分别从广饶县史口公社于林、耿家和董集公社董集及牛庄公社迁此建村,因此地土质肥沃,树木多且生长繁茂,系林场重点林木保护区,故由孤岛共青团林场取保护林木之意,命名为"保林"。在大孤岛这片肥沃的新淤地上,可以说是无林不成村。繁茂的野生林和生机勃勃的人工林,形成了黄河口生态最佳时期。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一系列的天灾人祸,肆意采伐、毁林垦田,再加上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的黄河断流,土地泛碱,黄河口生态急剧恶化。那些带“林”字的村庄胜景不再,大多已是有名无实了。

(二)地名搬家

这些按序数排列的村名是从原“八大组”建成的村迁移而来,沿用了原来的村名。另外一些,如油郭村是1960年,部分村民从广饶县牛庄公社油郭迁此建村,沿用原籍村名为"油郭"。东寨村是1960年,部分村民从广饶县牛庄公社东寨迁此建村,沿用原籍村名为"东寨"。还有西商、辛集、东隋、西隋等都是1960年从广饶县牛庄公社的对应村落迁移过来沿用原村名建村而成。

结语

对于一个主要是由移民所构成的县区,在地名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移民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仅反映在地名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之中,更是表现在古、近代的历史变化之中。也正是由于移民地名这一历史产物的形成和发展,又反过来作用于垦利县移民本身历史的发展,它不仅对移民的聚居和衍散起到了导向作用,而且从垦利县地名的变迁过程中也反映了垦利县移民本身的变迁状况。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曹树基说“移民地名,是一个时代的遗迹,是活着的历史。所有的移民地名都代表着曾经或者现在仍存在的物质实体。”[8]垦利县全县394个自然村,村庄名称五花八门。这些独具特色的村庄名称是黄河口移民历史的见证,是黄河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对于实现地名标准化,为发展科学、文化、经济建设提供重要参考资料,还是对于保护好黄河口丰富多彩的地名品牌,塑造独具文化魅力的区域文化形象,地名研究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大自然的造化之神工,孕育了黄河入海口这方神奇的土地,赋与了垦利县300多

个自然村村名深厚的文化内涵。这里的人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带着不同的风俗,操着各自的方言,聚集在这黄河入海的地方。而那鲜活、灵动的村名,又似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组成了一部和谐雄壮、自强不息的民族团结乐章。”[5]

注释:

[1]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M].济南:齐鲁书社,2006.

[2]中国垦利行政建制[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778754.html,/klx/2007-11/5_45343.html

[3]李靖莉.黄河三角洲移民文化的特点[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5,(3).

[4]东营的移民文化[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778754.html,/huiyfei/blog/item/80065ef0dcc482c27831aa59.html

[5]崔光,张振峰.黄河口村名史话 -《河父海母》地名谈[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778754.html,/bbs/thread-194967-1-1.html

[6]李靖莉、闫永利.黄河三角洲移民文化的多元魅力[N].光明日报,2007-1-19(5)

[7]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第2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曹树基.大槐树·瓦屑坝·枣林庄――从移民地名解读我国移民史[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778754.html,/ReadNews.asp?NewsID=281

参考文献:

[1]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M].济南:齐鲁书社,2006.

[2]中国垦利行政建制[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778754.html,/klx/2007-11/5_45343.html

[3]东营的移民文化[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778754.html,/huiyfei/blog/item/80065ef0dcc482c27831aa59.html

[4]崔光,张振峰.黄河口村名史话 -《河父海母》地名谈[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778754.html,/bbs/thread-194967-1-1.html

[5]李靖莉、闫永利.黄河三角洲移民文化的多元魅力[N].光明日报,2007-1-19(5)

[6]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第2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曹树基.大槐树·瓦屑坝·枣林庄――从移民地名解读我国移民史[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778754.html,/ReadNews.asp?NewsID=281

[8]李玉文.河父海母[J].十月,2007,(2).

[9]牛新元.黄河三角洲移民文化探究[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778754.html,/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8274

[10]李靖莉.黄河三角洲移民文化的特点[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5,(3).

[11]沈兴华.黄河三角洲方言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5.

附录:

垦利县乡镇行政村地图

注:

1、董集乡:董集村自然村为董集和十六户,罗家村为罗家、大庄盖、窑上盖和坡程

四个自然村的集合,大户村、南户村、东户村的自然村分别是大请户、南请户、东请户。其余的行政村与自然村是一致的。

2、西宋乡:东宋村的自然村为东宋和小朱家屋子,西张村的自然村是西张和一百零

八亩,中张村自然村是中张和南刘,而崔家村则是崔家屋子、复新和耿家三个自然村组成。其余的行政村与自然村一致。

3、垦利镇:荆岭村的自然村为荆条岭和南河滩,义和村自然村为小义和庄,中西村

的自然村为中羊栏子和西羊栏子,南羊村自然村为东羊栏子、东南羊栏子,利全村自然村为新利全、老利全、全胜,北井村自然村为北十字井、东十字井,民丰村自然村为民丰、新华,五一村自然村为五十一户、营子,广兴村自然村为广兴、北河屋子、仁兴,大河村自然村为大河、大义兴、小义兴、商家屋子、道口屋子、解家屋子,兴隆村自然村为刘家屋子,杜屋村自然村为杜家屋子、唐家屋子,东兴村自然村为东兴、魏家庄屋子,高盖村自然村为高盖、东盖,陈家村自然村为陈家、巴家屋子,前榆村自然村为前于、后于,复胜村自然村为前复胜、后复胜,东麻王村自然村为东麻王、唐家屋子,李王村自然村为前李王、后李王、小王屋。

其余的行政村与自然村一致。

4、胜坨镇:坨西村、坨南村和坨东村三个行政村为一个自然村坨庄,海北、海中、

海南三村自然村为小宁海,巴东、巴西两村自然村为巴家集,海东、海西两村自然村为宁海,陈家村自然村为西陈。其余的行政村与自然村一致。

5、永安镇:五村自然村为五村、东兆丰,镇南自然村为十三村、十九村,十方里村

自然村为十方里、兴隆,四合村自然村为四合、新安,西十四村自然村为西十四、十三村,六十户村自然村为六十户、青坨子。其余的行政村与自然村一致。

6、黄河口镇:北新村自然村为西张和二十四村,新育林村自然村为新育林、老育林,

油郭村自然村为油郭、劳家、刘营,东寨村自然村为东寨、大宋,双义河村自然村为双义河、六村,辛集村自然村为辛集、湾杨、张店,兴林村自然村为兴林、北三村、南三村,牛庄村自然村为牛庄、小武、岳家,东隋村自然村为东隋、卢家,西隋村自然村为西隋、丁家、王家,于林、董集、耿家三村自然村为保林,北宋沙村自然村为北宋沙、夹河、二村屋子,新营村自然村为胜利、老杜屋子、小利林,四村自然村为四村、八村,六村自然村为六村、西三村、东三村、河崖头,南张村自然村为南张、青林,十三村自然村为十三村、博兴屋子,义和村自然村为胥家、陈家,宋圈村自然村为宋圈、建设、青坨。其余的行政村与自然村一致

7、郝家镇:十五图又叫“十五图杨家”,吴杨村由吴家和杨家两个自然村组成。其

余行政村与自然村一致。

8、另外红光渔业办事处有三个村,分别是红光新村、老十五和渔民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