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毫米的认识 例1

毫米的认识 例1

毫米的认识 例1
毫米的认识 例1

金地老君堂实验学校教师课时授课教案检查签字:

2017 ~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主备人:张晓莉复备人:朱嘉艳授课日期:

小学数学三年级《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毫米的认识》教案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分硬币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吗?谁来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在测量身高的时候,你们用到了什么单位?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2)课前老师请每位小朋友摘下自己的校徽,现在请你仔细观察校徽,你能估 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校徽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 (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 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他的准确长度那怎么办? (3)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毫米的认识

毫米的认识 荔湾区南塘大街小学林飞燕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1-22 页。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分硬币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教学时应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以及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2、明确毫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 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来学习,开心吗? 生:开心

师:能和这么多聪明的小朋友一起学习,老师们也很开心。今天他们特意带来了几个问题想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挑战是什么? 师:刚刚我们一起复习了厘米与米,那你们还记得1米和1厘米是怎么用手势去表示的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适当估测,并形成厘米、米的长度表象,为之后形成1毫米长度表象这一难点的突破打下基础。) 师:真棒,你们记忆力真好!我们知道厘米和米都是长度单位,今天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再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朋友? 师:那在认识新朋友之前,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怎么样? “身穿花衣裳,身体细又长,要想写好字,全靠它帮忙”猜一猜它是谁? 生:(齐)铅笔 师:铅笔是我们亲密的学习伙伴,取一枝你最喜欢的铅笔让大家看一看。 生:纷纷举起铅笔。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新的长度单位来测量“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认识毫米)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活动猜谜语,引出课题,激起他们的兴趣,增添课堂气氛) 二 . 探索新知 活动一:认识毫米 1、估一估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3 测量 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毫米、分米、千米、吨的认识和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本单元共有9个例题,分别呈现了不同的内容,承载着不同的目标。在编排上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操作和体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感受,感悟新知识。注重培养学生估测的能力,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合理的估测。还详细介绍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列表法。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列表一一列举的策略可以解决问题,掌握运用列表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过程和方法,学会数学思考。 本单元的测量在本套教科书中处于测量教学的第二阶段——理解测量。在对“毫米”“分米”“千米”“吨”的介绍中,重视学生的实际感受,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建立相关观念,突破难点:在推理中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知道单位之间的关系。最后列表这一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了解测量的第一阶段。学生已有这样的基础认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回顾旧知识,让学生建立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在对新知识的实际感知中,体会单位之间的进率,理解测量的意义。学生在学习之前有能力按要求完成教师布置的寻找一定长度或质量的生活实例的任务,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在增强。本单元的内容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在操作中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1.注重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有效开展。本单元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大量操作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在身边寻找能用相关的单位测量的物体,在找的过程中体会各个单位的适用范围;要合理安排“动”与“静”的时间,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 2.在推理中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知道单位间的关系。教科书中的单位换算分为两类,即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和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在学生初步掌握单位换算的思考方法后,教师要及时放手让学生在尝试练习时互相说一说推理过程,在表达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最后引导学生梳理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克、千克、吨之间的关系,为综合应用奠定基础。 3.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可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用熟悉的物体作参照物的方法和测量较长距离时可运用分解的策略,体会

毫米的认识

毫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毫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厘米的关 系 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学生以前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知。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 通过用直尺测量,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就要寻找新的途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操作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通过找一找、测一测、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取了毫米的有关知识,建立了毫米的长度观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达到了学习效果。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学 习 重 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学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米尺。 学具准备: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课1课时

时 安 排 教 学 环 节 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 创设情境,揭示新课。(6分钟)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 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 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数学书的长、宽 和厚不是整厘米,该用什么来表 示呢?是用比厘米更小的单位 ——毫米。 4.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1.学生用手比划1米和1 厘米的长度。 2.动手操作比划。 3.交流测量结果。 4.明确本节课的内容。 1.填一 填。 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9米= ()厘米 4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答案:100 1 900 4 500

第三单元 测量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第三单元测量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导学案

(最新编辑教材) 《毫米的认识》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21——22页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学习重难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2)培养估测方法。 三.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 2、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四.学前准备: 卷尺和测绳 五.学习时间: 一课时

六.学习过程: 课前 学案自学: 一、自主学习 我能填 1、我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和() 2、我知道1米=()厘米 3、我能填:2米=()厘米300厘米=()米 5米=()厘米 认识毫米: 1、我估计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厘米,宽大约是()厘米,厚大约是()厘米。 2、我用直尺实际测量出数学书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厚是()厘米。 3、读教材第21-22页,理解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应该用作什么单位。 4、完在教材第3页的“做一做”。 探究1毫米的长度 1、数一数直尺上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小格?1小格就是1(),1厘米里面有()个1毫米,得出1厘米=()毫米。 2、体验1毫米的长度 (1)拿出1张IC卡,估一估,厚度大约为()。

(2)量一量,IC卡的厚度是()。 (3)比一比,先用食指和拇指捏住IC卡,然后抽出。(食指和拇指间的宽度就是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4、我知道生活中()这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课中 1.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要求: 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每个题有中心发言人,其他人补充。发言要有顺序,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划下来。 2.班内展示 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确定每一题的中心发言人,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和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适时点拨。3.质疑探究 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4.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本节我学会了: .掌握不太好的是:

《毫米的认识》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21~2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体验毫米的产生过程,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和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你们猜一猜,黄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黄老师的身高是1米73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指名回答。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

用厘米作单位? 指名回答。 活动: 先在小组内估计一下铅笔的长、橡皮的长,练习本的宽和课桌的高。然后再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小组汇报各种记录的情况。 师:在刚才的测量中,我们发现,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要想知道它的准确长度,就要用到一个新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毫米。 板书: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拿出直尺,在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指名说说找到的1毫米。 2、课件演示放大的直尺,指着直尺上的任意1小格,问学生是多长。小结得出:在直尺上每一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 3、继续观察直尺,数一数,想一想,还会发现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组内交流,班内汇报。 引导得出:1厘米=10毫米。【板书】 4、感受毫米 (1)、在直尺上仔细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2)、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汇报。 5、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 6、师:毫米虽然短小,但是它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非常大的。 课件演示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练习巩固,拓展应用 1、出示表格 在我们身边或周围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在小组内先估一估他们的长度,再量一量,记录员作好记录。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最多。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毫米的认识》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21——22页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学习重难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2)培养估测方法。 三.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 2、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四.学前准备: 卷尺和测绳 5.学习时间: 一课时 六.学习过程: 课前

学案自学: 一、自主学习 我能填 1、我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和() 2、我知道1米=()厘米 3、我能填:2米=()厘米300厘米=()米 5米=()厘米 认识毫米: 1、我估计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厘米,宽大约是()厘米,厚大约是()厘米。 2、我用直尺实际测量出数学书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厚是()厘米。 3、读教材第21-22页,理解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应该用 作什么单位。 4、完在教材第3页的“做一做”。 探究1毫米的长度 1、数一数直尺上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小格?1小格就是1(),1厘米里面有()个1毫米,得出1厘米=()毫米。 2、体验1毫米的长度 (1)拿出1张IC卡,估一估,厚度大约为()。 (2)量一量,IC卡的厚度是()。 (3)比一比,先用食指和拇指捏住IC卡,然后抽出。(食指和拇指

间的宽度就是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4、我知道生活中()这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课中 1.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要求: 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每个题有中心发言人,其他人补充。发言要有顺序,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划下来。 2.班内展示 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确定每一题的中心发言人,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和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适时点拨。 3.质疑探究 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4.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本节我学会了: .掌握不太好的是: 5.达标测试 1)、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

二年级数学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间的化聚和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先通过让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引入新的长度单位,接着用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练习的安排是这样的:T1、2、3、6是实际操作题,使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T4是填计量单位。T5是分米、厘米、毫米间的换算,以巩固单位间的进率。 2、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几方面出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厘米和毫米的正确表象。 (2)、让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与合作意识。

3、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使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4、教学关键: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参与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5、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使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具上需要准备的是多媒体课件,学具需要准备大量的实物,如:图钉、铅笔、树叶、绳子、纸条、硬币等。 二、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努力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始终,运用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教学中,我准确把握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通过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认识长度单位的具体观念。 三、教学程序设计。 本着“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的素质教育课堂观,我特地设计了实践操作、以旧引新;自主

毫米的认识

毫米的认识 课时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 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 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 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 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 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 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备课时间:2016.8.19授课时间: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 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 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 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 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 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 毫米。(教师准备1 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 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 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 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 厘米7 毫米长的线段。)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 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1~22例1及“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24“练习五”第1题。 ?教学目标 1.引导让学生经历观察、比画、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活动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和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1分硬币、电话卡、公交卡、医保卡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1.谈话导入。 师:我们之前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 指名学生回答,并比画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 师:请说一说你们是如何测量物体长度的。 回顾测量的方法,重点强调从0刻度开始测量。 2.课件出示习题。 指名学生回答。 3.课件出示教科书P21例1。

师: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学生发言,并说一说自己判断的依据。 【学情预设】学生会用一定的标准去估计,例如1拃、铅笔的长度或者目测。 师:估得准吗?下面请大家动手用尺子测量,验证自己估的结果。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4.师: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表示呢?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 【学情预设】用厘米和米作单位太大了,应该用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 师:这时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师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分层次地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测量需求出发,导入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二、自主探究,认识毫米 1.初步认识1毫米。 师:关于毫米,你们知道哪些知识? 【学情预设】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对于回答正确的予以肯定,不对的观点要及时评价,有价值的观点可留板书,新课授完后进行分析。 师: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 【学情预设】除了以前所学的厘米外,每两个数字之间还有小格子。 师:每个小格子的长度就是1毫米。 课件演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每一份也就是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毫米可以用mm表示。

毫米的认识

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具准备: 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现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从中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

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1)一枝铅笔的长约18()(2)教室的长约8()(3)一分硬币的厚度约1()(4)玲玲的身高为125()(2)(5)大拇指的指甲长11()(6)小芳家到学校距离为200() (3)50毫米=()厘米3厘米=()毫米100毫米=()厘米76毫米=()厘米()毫米 (4)(7)一条钥匙的长45()(8)一本数学作业本的厚约3()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

《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间的化聚和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先通过让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引入新的长度单位,接着用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练习的安排是这样的:T1、2、3、6是实际操作题,使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T4是填计量单位。T5是分米、厘米、毫米间的换算,以巩固单位间的进率。 2、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几方面出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厘米和毫米的正确表象。 (2)、让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与合作意识。 3、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使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4、教学关键: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参与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5、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使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具上需要准备的是多媒体课件,学具需要准备大量的实物,如:图钉、铅笔、树叶、绳子、纸条、硬币等。 二、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努力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始终,运用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教学中,我准确把握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通过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认识长度单位的具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

第3单元测量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厘米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厘米毫米的认识 山东省诸城市石桥子小学赵星梅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或一角硬币、丝带、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们猜一猜,钱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钱老师的身高是1米80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课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数学书的长是21厘米,数学书的宽比15厘米多,比16厘米少。 师:数学书的宽比15厘米多,比16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认识毫米。 (1)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和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3到刻度4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和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3)教师让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量完后教师说明: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就是1毫米。 教师结合课件演示说明:银行卡和电话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书第21-22页例1,做一做,第24页练习五第1和第2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2.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障卡、学生尺及文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提问: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师:观察下面的物体有多长?(课件出示整厘米的物件) 师:请在纸上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再画一条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再画一条比6厘米短5厘米的线段。 指出: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比1厘米更短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二、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 (1)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义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3)提问: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量一量 (1)提出要求: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汇报交流。 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例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8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 (3)师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 说明: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或者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mm)表示。(板书:毫米 mm) 三、合作探究,认识毫米 1.初步认识1毫米。 师: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 预设:1毫米是直尺上的1小格,显示1小格是1毫米。 师:观察自己的直尺,你也能在直尺上找到这样的1小格吗?用手指一指,遇到什么问题了? 预设:手指太粗指不清楚。 师:那要找个细点的东西来帮忙了,找谁呢? 组织学生用铅笔笔尖指一指1毫米。 师: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呢?我们一起数一数。 课件展示1格1格的数。从刻度线0开始,一毫米一毫米地数,发现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 师:那其他的1厘米里是否也有10个1毫米呢? 组织学生再找一些1厘米,数一数。 师:通过我们的验证,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1厘米=10毫米(板书) 追问:刚才在直尺上指1毫米的时候为什么用手指指不清,要用铅笔的笔尖才行呢? 预设:因为1毫米很短。 2.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 (1)比划 师:1毫米究竟有多短,你能用手比划给大家看一看吗? 学生比划。 师:不好比划吧?我来教给大家一个好方法。老师课前发给每位小朋友一张电话卡,拿出来看一看,这张卡的厚度是1毫米,用手捏一捏这张卡,你有什么感觉?用手捏住,然后捏卡的两个手指保持不动,把电话卡抽出来。这时,我们两指间的这道缝大约是1

西师大二年级下册数学2 毫米的认识 (2)

毫米的认识(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0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测量感知教师:老师知道孩子们喜欢听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童话故事吧。 课件出示:小蚂蚁一家住在一幢漂亮的别墅里。一天,顽皮的蚂蚁弟弟在楼梯扶手上练习走“平衡木”,“咔嚓”一声,扶手折断了一段,楼梯多难看呀,再说,蚂蚁妹妹每天上下楼梯都得扶着扶手走啊,多不方便啊!于是,蚂蚁爸爸决定自己动手做一段扶手。同学们,蚂蚁爸爸要做多长的扶手才合适呢? 教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在各组桌子上的篮子里有一根小棒,请小组合用量一量,它有几厘米?学生汇报: 学生:3厘米多一些。学生:4厘米少一些。…… 教师: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有时得不到一个准确的结果,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二、探究新知,建立概念 1直观感知1毫米 (1)指导学生观察直尺,小组合作将观察结果填入表内。 (全班汇报,教师再根据学生汇报结果填媒体显示的表格) 教师:孩子们通过观察直尺发现了什么? 学生1:有的刻度线长,有的短。学生2:1厘米中间还有一些小格。 教师:同学们观察真仔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刚才你们数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有几个小格? 学生…… 学生汇报后并填入表格第1、2栏。 教师:每个小格的长要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每个小格的长度一样长。 学生:每个小格的长度相等。将学生汇报结果填入表格第3栏。 教师:每个小格有多长呢? 有的学生可能说出“1毫米”,教师马上追问“你们怎么知道每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的?” 学生:我是…… 教师小结:你真是善于学习的好孩子。是的,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学生活动:让孩子们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并与同桌交流。 教师:通过观察直尺,我们知道1厘米中间有10个小格,每一小格是1毫米,那么毫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1:1厘米和10毫米相等。 学生2:1厘米等于10毫米。 学生3:10毫米就是1厘米。 教师归纳,板书:1厘米=10毫米。 2体验感受1毫米的长度 教师:估计一下,桌子上篮子里什么东西的厚度可能是1毫米。 学生猜,再实际量一量,得出: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1毫米如何用手势表示呢?

毫米的认识

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1、做一做及练习一第1、2题。【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本节课内容 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编排的。从知识方面来讲,学生有 了米、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 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但是,学生对于物体测量的认 知只限于整米、整厘米的数,如果不是整厘米数的测量,就要用 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这种认知冲突下,学 习“毫米的认识”,能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 完整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 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 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 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 = 10 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一把直尺、学生卡一张、光盘一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在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 具?(用尺子量) 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 3.那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 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