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内科学表格笔记

中医内科学表格笔记

中医内科学表格笔记
中医内科学表格笔记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 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 三、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平固) 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 汤(六)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四、喘证寒喘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汤 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 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银)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 六、肺痨肺痨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 1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最新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整理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一、感冒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四、哮证 1.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新版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 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 (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张“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

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 三、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 (五)时间因素: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诸病源候论·瘿候》说:“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 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 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自胸至腹皆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小结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阴;痛连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阴;少腹硬满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剧痛而腹柔软,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虫痛。 但头汗出:即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余处无汗。兼见面赤心烦,口渴, 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者,是中焦湿热循经上蒸所致;若见头额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为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危象。

中医内科学笔记总结培训资料

中医内科学笔记总结

肺系病证 1感冒 1风寒证:荆防达表汤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仁,辛温疏表宣肺卫,风寒感冒服康宁。 或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羌独活,更用荆防能解表。柴前苓芎桔梗壳,痢疾疟疾兼能疗。 2风热证:银翘散银翘散主风热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效果好。 或葱豉桔梗汤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三物香薷扁豆朴,辛温解表散寒湿,无汗表实腹痛泻,头重身痛皆能治,若加银花与连翘,更名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姜葛枣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此方宜。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豉葱白,桔薇薄荷甘红枣,阴虚感冒多无汗,滋阴解表功效好。 2咳嗽 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三拗汤中少桂枝,麻黄加术治湿痹。 止咳散止嗽散中枯甘前,荆陈紫苑百部研,风寒犯肺咽痒咳,疏风散寒利肺气。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桑菊饮中桔甘翘,芦根杏仁薄荷饶,清宣肺卫风热证,肺热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桑杏汤中沙参贝,栀皮梨皮共香豉,干咳无痰或少痰,轻宣温燥此方宜。 4痰湿蕴肺证:二陈汤二陈橘半茯苓草,生姜乌梅不可少,治心治肺又治胃,随证加减记心牢。 风加南星白附子,热加芩连寒桂姜,气和四七郁香附,重视变化效最好。 三子养亲汤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5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清金化痰用芩栀,桑皮二母麦冬施,蒌桔陈苓甘草入,肺热痰稠可服之。 6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齐,肺热阴虚咳喘证,清肺养肺喘咳宜。 7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3哮病 发作期: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治寒饮,咽喉不利在宜肺,细辛紫菀款冬花,姜枣半夏与五味。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治寒饮,风寒咳嗽皆可医,桂姜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子。

中医内科学考试笔记个人整理版

中医内科学笔记 肺系病证 一感冒 内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明确指出病位属肺分列辛温辛凉两大治法-丹溪心法,感冒之名始于仁斋直指方,感冒与伤风互称始于明清 感冒不呈流行性;时行感冒症状呈流行性,全身症状重,起病急,易化热入里,变生他病,不常见痰热郁肺感冒若失治可转变-肺痈、肺胀 风寒证-荆防败毒散 风热证-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证-新加香薷饮(藿香正气散和鸡苏散)夏令感冒-身热汗少,头昏,肢体酸重,心烦口粘,苔黄腻,脉濡数 气虚感冒-参苏饮,患者久虚,面色晄白,汗出畏寒,动则益甚,平时易感冒,苔薄白,脉细弱-玉屏风散 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晕,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咳嗽 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 肺体属金,譬如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若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缚之火自内之则亦鸣-医学心悟 内伤咳嗽与-肺、肾、肝、脾有关 咳嗽的辨证要点-外感与内伤 久咳兼便溏用六君子汤-虚者补其母 咳嗽初起,用收涩药最易关门留寇 肺系病证同肝肺同治立论-泻白散合黛蛤散;五磨饮子;椒目瓜蒌汤;香附旋覆花汤 外感 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温燥咳嗽桑杏汤清宣凉润 凉燥咳嗽咳嗽少痰,口干鼻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杏苏散温润止咳外感咳嗽,用解表药邪未尽去,仍咳嗽咽痒,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止嗽散 内伤 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久咳气逆,阵阵发作,痰少质粘,引胸胁疼痛,口燥咽干,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和黛蛤散 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内伤咳嗽久延可演变为-肺胀,喘证 三肺痿 首见于金匮要略 用清燥救肺汤作主方-肺痿 肺痿的病因-肺燥津伤;肺气虚冷 治疗肺痿首先应辨别虚寒虚热;阴阳 治肺燥津伤肺痿-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虚热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虚寒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 四肺痈 首载肺痈之名-金匮要略;创苇茎汤清热排脓-备急千金要方;认为乘初起时极力攻之-张氏医通;主张清热涤痰-杂病源流犀烛;以清肺热,救肺气-医门法津;提出初起在表宜散风清肺,己有里热宜降火抑阴,成脓宜平肺排脓,脓成

九版中医内科学核心笔记(吴勉华主编)

《九版中医内科学》核心笔记 肺系病证 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 1.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附:体虚感冒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玉屏风散(表虚自汗)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内伤咳嗽 4.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1. 发作期 1)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 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2.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四、喘证 1.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若汗出而喘不平,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寒饮内伏,复感外寒引发者用小青龙汤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五、肺痈 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 1. 初期:疏散风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若热毒瘀结,咯浓浊痰,腥臭味重,合犀黄丸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若形证俱实,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可加桔梗白散,峻驱其脓。 4. 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六、肺痨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 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 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补虚”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内经首载病名 《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1)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小青龙汤) 2)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宫、至宝丹)4)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若喘脱,急用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病情稳定可常服皱肺丸 八、肺萎肺叶萎弱不用金匮要略首载病名 1、虚热证: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2、虚寒证: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 心系病证 一、心悸 《内经》病因:宗气外泄,心脉不同,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病名首见于《金匮》《伤寒》提出治则及炙甘草汤等 《医学正传》认为尚与与肝胆有关,并区分惊悸与怔忡 《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可致心悸,并记载血府逐瘀汤治疗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虎磁朱)痰热内扰,胃失和降,致心神不安者,用黄连温胆汤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气血两虚,血不养心,心动悸而脉结代用炙甘草汤 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致心悸者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如阴虚火旺,相火妄动,见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予栀柏地黄丸) 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唇青紫,喘不得卧者, 重用人参、附子,加服黑锡丹以回阳救逆 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8)邪毒犯心:清热解毒,益气养阴--银翘散合生脉散 二、胸痹 病名首见《金匮》,“阳微阴弦”创立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 明清《玉机微义》鉴别心痛与胃脘痛 《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加减 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中医内科学笔记

第一章肺系疾病 第一节感冒 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得常见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与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 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得卫分 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 (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 (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与为主。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 (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 (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三)、分型论治:

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 4、气虚感冒:参苏饮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五、感冒与温病早期得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得鉴别诊断 六、预防及预后 第二节咳嗽 一、定义:定义: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伤及于肺)各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出现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时,谓之咳嗽病。 二、源流:1、《内经》论述咳嗽得病因病理。 2、《景岳全书》明确分为外感内伤两类。提出了治外 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治内伤咳嗽甘平养阴为宜得 著名观点。 3、《医学正传》强调调畅气机。 4、《医门法律》论述燥得病机与治法,提出温润、凉 润两大方法。 5、《医宗必读》谈治疗咳嗽得动静原则。 6、《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谈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得 治疗。

中医内科主治打印版

中医主治中医内科学笔记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林佩琴 《类证治裁、伤风》 提出:时行感冒 之名 病机 治则:解表达邪 忌用补敛之品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葱豉汤加味?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虚体感冒: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内伤咳嗽 4、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 汤 6。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合加减泻白散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平时治本 1。 发作期? 1)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 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2.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补充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杏子汤;寒饮内伏,复感外寒引发者用小青龙汤)?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 痰浊阻肺:化痰降气 二陈汤与三子养亲汤 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 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 1)肺虚 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 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加减 3)正虚喘脱 扶正固阳,镇摄肾气 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上实下虚:化痰降逆,温肾纳气 苏子降气汤 ;阳虚水停, 上凌心肺伴喘咳心悸,用真武汤加桂枝等。舌青紫加丹参红 ;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 1、 初 期:疏散风热、清肺化痰-银翘散?2.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 散,若热毒瘀结,咯浓浊痰,腥臭味重,合犀黄丸 3. 溃脓期: 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若形证俱实,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可加桔梗白散,峻驱浓痰 :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 ,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 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补虚” 肺痿以咳吐浊唾延沫,肺痨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及形体明显消瘦为特征。?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内经首载病名 :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 1)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 (小青龙汤) 2)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安宫、至宝丹)4)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若喘脱,急用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再用皱肺丸 :宗气外泄,心脉不同,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病名首见于《金匮》《伤寒》提出治则及炙甘草汤等,《医学正传》认为尚与与肝胆有关,并区分惊悸与怔忡;《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可致心悸,并记载血府逐瘀汤治疗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虎磁朱) 痰热内扰,胃失与降,致心神不安者, 用黄连温胆汤?2)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气血两虚,血不养心,心动悸而脉结代用炙甘草汤 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致心悸者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 或朱砂安神丸(如阴虚火旺,相火妄动,见 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予栀柏地黄丸) 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唇青紫,喘不得卧者, 重用人参、附子,加服黑锡丹以回阳救逆 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龙骨牡蛎汤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阳微阴弦”创立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 明清《玉机微义》鉴别心痛与胃脘痛 《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加减 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5))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与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中医内科学(副高职称考试复习笔记)

中医内科学 第一章外感病症 感冒 治疗原则:解表发汗,疏风宣肺;时行感冒多偏重于清热解毒 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风热证——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表寒里热证——解表清里,宣肺疏风——双解汤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阳虚感冒——助阳解表——参附再造丸、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血虚感冒——养血解表——葱白七味饮 外感发热 治疗原则:采用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清泻脏腑、滋阴退热之法,清除邪热,调和脏腑 卫表证(风寒证)——解表退热——荆防败毒散 卫表证(风热证)——解表退热——银翘散 肺热证——清热解毒,宣肺化痰——麻杏石甘汤 胃热证——清胃解热——白虎汤 腑实证——通腑泻热——大承气汤 胆热证——清热利胆——大柴胡汤 脾胃湿热证——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王氏连朴饮 大肠湿热证——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膀胱湿热证——清利膀胱湿热——八正散和小柴胡汤 湿阻 治疗原则:祛湿健脾 湿困脾胃——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 湿热中阻——清热化湿——王氏连朴饮 脾虚湿滞——健脾化湿——香砂六君子汤 痢疾 治疗原则:通涩清温,辨证论治;调气行血 湿热痢——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 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虚寒痢——温补脾胃,收涩固脱——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 疟疾 正疟——驱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 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 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 热瘴——解毒除瘴,清热保津——青蒿素合清瘴汤 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青蒿素合不换金正气散 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

中医内科学证治表格整理笔记

中医内科学证治表格整理 一、感冒-解表达邪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葱豉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证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 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宣肺散邪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1.发作期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3)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4)风哮疏风宣肺、化痰平喘华盖散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缓解期2)脾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四、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 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1.实喘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肝气乘肺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6)水凌心肺温阳利水,泻壅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2.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3.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加紫石英,灵磁石,沉香,蛤蚧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最新中医内科学整理笔记-方便背诵版

学习-----好资料 一、感冒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代朱丹溪提岀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以风邪为主 病机:卫表不和 治则:解表达邪 忌用补 敛之品 1) 2) 3) 4) 5)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 肺也。 内伤:脏腑失调,內邪上干于 1) 2) 3) 4) 内伤咳嗽 5 )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敢 7) 肺阴亏耗一 — 三、 哮证 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宿痰伏肺(夙 根),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发 病机:痰壅气道,肺管狭窄,肺失宣降 1. 1) 2) 3) 4) 2. 1) 3) 四、 喘证 《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实喘祛邪利气,虚喘 1 . 1) 2) 3) 4) 5) 2. 1) 2) 3) 五、 肺痈 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 1) 2) 3) 4)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 ,元代《十药神 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千金要方明确在肺, 朱丹溪滋 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岀“杀虫” “补虚” 1) 肺阴亏损一月华丸丨 , 2) 阴虚火旺—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 气阴耗伤—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 4 )阴阳两虚一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 内 — 《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 久病肺虚,复感外邪 肺肾气虚-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 ~ 痰蒙神窍一涤痰汤] 痰浊蕴肺一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 痰热郁肺一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金匮》始有名称,提岀“用温药和之”治则 《仁斋直指方》区分痰与饮;提岀饮清稀而痰浊 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提岀“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阳虚阴盛,输入失职 痰饮胃肠 脾阳虚弱-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饮留胃肠一 悬饮胁下 肺络不畅-香附旋覆花汤— 阴虚内热-沙参麦冬汤 邪伏少阳一柴 枳半夏汤(麻杏石甘汤) 饮停胸胁-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溢饮 四肢—小青龙汤T 支饮胸肺 寒饮伏肺一/」!青龙汤 脾肾阳虚一金匮肾气丸 九、血证 《血证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金匮》创立泻心汤、黄土汤;~ 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 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阻 络,血不循经 治则:治火、治气、治血 2 .齿衄 1) 胃火炽盛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荡 2) 阴虚火旺一滋水清肝饮合茜根散 3 .咳血 风寒束表—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银翘散丨 暑湿伤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一参 阴虚感冒一加减葳蕤— 、咳嗽 刘河间提岀咳与嗽有别。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 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肺。病理因素:痰、火 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忌敛涩; 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 风热犯肺-桑菊饮 风燥伤肺一桑杏荡 痰湿蕴肺—二二 :苏饮、玉屏风散 内伤咳嗽祛邪扶正,忌宣散。 拗汤合止咳散 陈汤、三子养亲汤 发作期 冷哮一射干麻黄汤合小青龙汤 热哮—定喘汤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包热哮一小青龙加石膏汤 风痰哮一三子养亲汤] 缓解期 肺睥气虚—六君子汤丨 肺肾两虚一金匮肾气丸 实喘 风寒袭肺-麻黄汤合华盖散— 寒里热-麻杏石甘汤f 丨 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 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一五磨饮子 虚喘 肺气虚-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 肾气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喘脱一参 M 附汤 初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溃脓期一力 恢复期— ____ 月市痨 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阴虚为主 1味桔梗汤 《证治汇补》分虚实。 痰浊、水饮、淤血 1) 2) 3) 4) 5) 八、饮证 1 . 1) 2) 2. 1) 2) 3) 4) 3. 4. 1) 2) 燥热伤肺一桑 _______________ 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散 阴虚肺热一百合固金丸 吐血 4. 1) 2) 3) 5. 1) 2) 6 .尿血 1)肾气不固一无 比山药丸 2)下焦热盛一小 蓟饮子 3)肾虚火旺一知 柏地黄丸 4)脾不统血—归 脾汤丨

精深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

一、中医科学的定义、性质及围 中医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 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科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 (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明代,薛己的《科摘要》是首先用“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科热病学术体系。 三、中医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 (五)时间因素: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诸病源候论·瘿候》说:“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 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 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自胸至腹皆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小结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阴;痛连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阴;少腹硬满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剧痛而腹柔软,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虫痛。 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者,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为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危象。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一、感冒 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 二、咳嗽 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 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 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 -------------------------------------------------------------------- 三、哮病 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固) 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六)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 --------------------------------------------------------四、喘证 寒喘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汤 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 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 五、肺痈 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银)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 --------------------------------------------------------------------------------------------------- 六、肺痨 肺痨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汇总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肺系病证 一、感冒 1. 风寒束表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饮 2. 风热犯表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气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外感1.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内伤 1. 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4. 肺阴亏耗: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发作期 1.冷哮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生气阻,肺失宣畅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证:痰热蕴肺,壅遏气道,肺失清肃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附: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 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 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实喘 1.风寒壅肺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肝郁气逆,上冲犯肺,肺气不降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虚喘 1.肺气虚耗证:肺气亏虚,气失所主,或肺阴亏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 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证: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黛蛤散 3.正虚喘脱证:肺气欲绝,心肾阳衰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中医内科学精校整理版

总论: 一、气的生理:气的来源,一为禀受先天父母之气,称为元气,入藏于肾;其二源于后天 水谷之气,此气承脾胃之输布,充泽于五脏,而成为个脏之气。两气相合, 即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二、血的生理:血来源于水谷之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化而为血。另外, 血与肾的关系也极为密切,精血互生,故有“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之 说。血的功能主要是充润营养全身。目之视,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摄,皮 肤的感觉,五脏六腑功能之协调,无不赖血之营养。 各论: 感冒: 病名:感冒: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历史沿革:感冒一词始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病因病机:风。 辨风寒风热:风寒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虚体质,冬季为多,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不痛不肿,咽痒,苔白,脉浮紧。风热 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盛之体,春季易发,以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 黄涕,口渴,咽痛,苔白少津或薄黄,脉浮数为特征。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分证论治: 1、风寒感冒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感冒 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 方药:银翘散加减 3、暑湿感冒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 4、体虚感冒 ⑴气虚感冒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加减⑵阴虚感冒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汤化裁 咳嗽: 病名: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疾患。 历史沿革:有声无痰谓之咳,无声有痰谓之嗽,有声有痰谓之咳嗽。 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病因病机: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病机关键: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辨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多是新病,常突然发生,病程短,初起多兼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肺卫症状,属于邪实。内伤咳嗽,多是宿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已,常 兼他脏病证,多属邪实正虚。 治疗原则:外感咳嗽以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当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分证论治: 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