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族政策常识1

民族政策常识1

普定县龙场中学中继教培训教案

学习时间:2014年05月10日下午14:---17:00

学习地点:龙场中学阶梯教室

课题:民族政策常识1

主讲人:陈佳

民族是当今世界普遍的社会现象。当今世界每个人都属于某一民族。民族问题也是当今世界普遍的社会现象。当今世界几乎每个国家都存在民族问题。各阶级、政党都在试图促进民族发展、解决民族关系问题,都制定实施民族政策。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保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2012年11月17日在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中国共产党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民族理论,制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使中国各民族获得解放,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各民族得到发展,走上共同繁荣的道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涵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理论基础是毛泽东民族理论;理论主干是邓小平民族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

中国特色的关于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

中国特色的关于民族工作的原则和方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论体系

回答两个根本问题,解决两个核心问题:

一是什么是民族,如何促进民族发展;

一是什么是民族问题,如何协调民族关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民族政策体系

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政策、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实行)

(2008年12月9日)解读

(一)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性质和基本原则

(二)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三)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

(四)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五)民族团结教育的师资培养与培训工作

(六)民族团结教育的组织实施引言

1.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背景: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需要各族人民共同维护、共同发展。

在新时期,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需要我国的社会稳定、边疆稳定。

在新时期,促进我国的团结统一和繁荣富强,

——需要各族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

在新时期,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需要我国的人民团结,民族关系和谐。

2.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

培养、树立、提高、两个增强、必然要求在各级各类学校扎实抓好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重点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中华民族认同意识,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必然要求。

3.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法律法规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有关精神和规定,

为在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纲要。

(一)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性质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育人为本,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牢固树立“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

习近平指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课程性质:

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是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列入地方课程实施的要专项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基本原则:要立足引导,重在教育。遵循各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六个结合:

1. 坚持专项教育与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相结合;

2. 课堂教育与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3. 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相结合;

4. 过程、方法与目标相结合;

5.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6. 统一要求与体现各民族和地区的特点相结合。

三个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情感。

要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巩固,注重实效。

(二)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

使各族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自觉地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上来,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历史、文化的了解,促进56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交流、继承和发扬;

增进各族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的认识,增强各族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及党和国家的民族

政策;

在社会交往中,具备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

自觉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祖国繁荣昌盛。

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民族政策,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重视中华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加深师生对民族团结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不断丰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

加强“四个认同”教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

同、中华文化认同);

加强“三个离不开”教育(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了解和把握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事件中坚持“四个维护”(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原则;

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

(三)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

正确认识中华和各民族的特征,普及民族知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知道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民族基本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从历史的、世界的视野分析和探讨各种民族现象,进一步认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探讨,在思想和行为上培养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安排要求: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必须贯彻育人为本的原则,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各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具体教育内容。要把不同学段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统筹安排。民族团结教育教材是严格按着教育部和国家民委颁布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编写的。——略(各册教材内容)

(四)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途径:

中小学要设置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学校是对各民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场所,应将民族团结教育的各项活动规范有序安排,保证活动质量。

要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小学至高中教育阶段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确保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

要因地制宜组织好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形式的选择要符合各族学生的年龄特征,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民族自豪感。

(五)民族团结教育的师资培养与培训工作

1.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是关键。

2.应对承担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师组织专门培训。

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将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教师培训用书,并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培训民族团结教育的骨干教师。

3.各级教育行政、民族工作部门和学校要根据本地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教育教学实际,制订本地区民族团结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计划。

4.各级教育行政、民族工作部门和学校要根据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和

教师骨干队伍建设的长远需求,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六)民族团结教育的组织实施

1.加强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使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正确方向发展。

2.各级教育行政、民族工作部门都应有相关机构和人员专门负责或分管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保证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时间安排,小学和初中阶段每学年要保证10-12个学时的教学活动时间,高中阶段的普通高中每学年保证8-10个学时的教学活动时间,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每学年保证12-14个学时的教学活动时间。

3.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同时又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4.各级教育科研单位和学校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

5.要重视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评价和督导工作。

切实保障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

6.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这也是一项政治性强、政策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的教育工作。

三、《民族政策常识》课程教学理念

1.《民族政策常识》课程性质与特点

课程性质:

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是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列入地方课程实施的重要专项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课程特点: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2.《民族政策常识》课程教学理念

(1)课程的核心

本课程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

本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增强“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意识,对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实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2)课程的基础

人的价值观念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3)课程的基本原则

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四、《民族政策常识》教材解读

1.民族政策常识初中阶段教育内容

内容标准——1个了解1个知道1个树立

①了解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

②知道党和国家制定上述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③正确认识与对待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在日常生活中,能遵循并运用民族政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树立和巩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

《民族政策常识》

第一课民族平等政策————总政策

第二课民族团结政策————总政策

第三课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基本政策

第四课少数民族干部政策——重要政策

第五课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根本政策之一

第六课民族语言文字政策——重要政策

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重要政策

第八课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要政策

2.《民族政策常识》教材内容结构和体例

本教材以民族政策常识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民族团结作为教育的主线。

本教材由三部分组成,即前言、目录和课目。前言,阐明本册教材的主要特点、内容以及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1)引言

放在本课目的题目之前,通过趣味引入或承前启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揭示本课的基本内容。

引言文字精练,具有启发性。

比如,第一课民族平等政策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各民族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2)题目

紧扣本课学习内容的主题要旨。比如:

第一课民族平等政策

第二课民族团结政策

第三课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第四课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第五课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第六课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第八课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3)阅读与思考

系统地、有条理地阐述有关民族政策常识教育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该课目的知识内容可以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并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4)民族花园

根据每个课目的主要内容,列举一个古今中外典型而恰当的事例,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个课目内容。

(5)探究与体验

通过设置一些相关栏目或活动形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探索或者体验该主题的相应内容,以达到深入理解本课主题的目的。

(6)讨论与分享

通过设置一些相关活动,供学生讨论和分析,相互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逐步掌握我们党关于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共同形成“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基本意识。

(7)实践园地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置相应的实践活动,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将民族政策运用到学生的社会生活中,使民族团结的思想和意识拓展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之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