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化生态视角的历史街区保护_以重庆金刚碑历史街区为例

文化生态视角的历史街区保护_以重庆金刚碑历史街区为例

文化生态视角的历史街区保护_以重庆金刚碑历史街区为例
文化生态视角的历史街区保护_以重庆金刚碑历史街区为例

作者单位:1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 400045)

2 重庆大学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

验室(重庆 · 400045)

3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 · 401147)

收稿日期:2011-06-17

[摘 要]

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解析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分析其文化生态特征,并以重庆金刚碑历史街区为例,从文化生态网络系统的构建、文化生态廊道的重构、文化丛特征的凝练强化以及文化生态氛围的动态创造和保护等方面探寻其文化生态发展的适应性方法。

[关键词] 历史街区 文化生态 空间 保护 更新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ltural ecolog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historical area's cultural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aking the Jingangbei Historical District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network system,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corridor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uster concise to strengthen the dynamics of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eservation in the historical area to explore its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adaptive method.

[Key words] Historical area, Cultural ecology, Space, Preservation, Renewal

随着城市建设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的转化,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城市文化发源和发展地的历史街区是城市的文化资本和战略资源,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历史街区的空间文化生态特征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空间“文化生态平衡”逐渐遭到破坏,某些文化生态“物种”正趋于消亡。现有的历史街区保护基于历史保护学理论,注重本体的静态维护而忽视文化的动态延续,造成保护与发展的永恒矛盾。本文以重庆金刚碑历史街区为例,尝试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将历史街区作为一个不断演变生长的“生命体”,研究其生长演变的规律和文化生态系统的特征,探讨更加全面地推进和引导历史街区功能和空间保护和发展的方法,以有效延续其文化肌理和历史文脉。

金刚碑历史街区位于重庆北碚区近郊缙云山麓的嘉陵江畔,因江边有巨石入江心而得名金刚碚(谐音“碑”)。街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因煤业码头而兴起的,“抗战”时期因地势利于防空,国民政府的部分党政机关、科研单位、文化机构、大专院校迁至此办公。同时,许多专家学者和社会名流如梁漱溟、熊十力、周谷城、谢无量、吴宓、陈子展、孙伏园、孙越崎、翁文灏等曾寓居于此,或教书育人、著书立说,或兴办实业、开展科研,盛极一时。街区内一条小溪蜿蜒穿过,形成两水交汇、两面环山的自然山水格局。街巷与建筑沿小溪与嘉陵江呈“T” 形台梯状分布,依山就势而建,具有典型的山地三维立体空间结构形态。目前,街巷格局和部分建筑保存较完整,但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建筑和环境破损严重,部分新建筑对历史环境也造成了破坏。如何抢救性保护其传统风貌,充分利用和有效开发老街的历史文化资源,助推城市文化建设是当前金刚碑面临的紧迫问题。

一、历史街区的空间文化生态系统

文化生态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将生态

学方法运用于文化学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着重研究不同“文化物种”与其周边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不同的社会“文化物种”或种群在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功能作用、存在状态以及

文化生态视角的历史街区保护

—以重庆金刚碑历史街区为例

■ 李和平1,2 张 邹1,3 ■ Li Heping Zhang Zou

Preservation of the Historical Area Based on the Culture Ecology: The Case of Jingangbei in Chongqing

生态演进等方面的规律和特征①。文化生态学创始人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Julian Haynes Steward,1902~1972)认为,文化演进的因素是文化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不同的文化形式是对不同生态环境适应的结果。因此,城市中汇集、积淀的各类文化,包括文化观念、行为方式、物质空间环境等,都是在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②。

历史街区的传统空间文化生态系统是对周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是融合了地方传统文化和外来精英文化的时空统一有机体,系统中的各个文化生态群落发挥着各自的“自然选择”作用,不断地促进文化的演变更新,并逐步发展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文化。

1.历史街区的空间文化层级

在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中,空间文化层级是一个多样、统一的文化有机体。各个空间文化层级内,由于彼此共同的文化基础,其空间具有相似性,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区域空间特色。

(1)文化丛

文化丛是文化圈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更加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他们存在于一定的时空范围之中并作为一个文化单位发挥作用③”

(图1)。文化丛往往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组合。从文化生态学理论来看,文化丛也可以被理解为城市内部具有类似空间结构或者风格特征的那类城市空间区域。例如,可以根据历史遗存的类型将城市历史文化划分为历史街区文化丛、工业遗产文化丛、红色历史文化丛等,而金刚碑就属于重庆历史街区文化丛。

(2)文化簇

文化簇是文化丛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比文化丛小的文化单位。在文化丛中独具特色的整体空间形态、文化场所、空间单元、建筑类型等可以定义为文化簇。如金刚碑历史街区中与环境契合的整体空间形态、传统民居院落、码头、会馆建筑、古黄桷树等均可以被认为是文化簇。

(3)文化链

对于文化链的解释较多。有的学者认为文化链是不同的文化因子之间、同种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分

国家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No .200806110022)

城市建筑|主题专栏|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FEATURE-THEME

布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相互关联的现象④。在城市文化生态系统中,可以将文化群落(文化丛或文化簇)之间能量与信息传递的管道称为文化链。文化链常常与作为城市空间构成要素的廊道相结合,这就使河流、街道等成为文化链的载体,是城市空间文化群落相互之间的联系轴和发展轴。

2.历史街区的空间文化要素

借用景观生态学概念,在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中,可以将空间文化要素分为基质、斑块、廊道以及不同空间交接的边缘区域(边界)四个部分。

(1)基质

基质是指景观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具有面积大、连接度高和对景观动态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等特征,是城市景观中最广泛连通的部分⑤。在历史街区中,基质可以被认为是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肌理及内在结构的面积较大的空间。对于面积较大的平原地区历史街区来说,街区整体空间肌理是特征最突出的基质;而对山地历史环境来说,其所依存的自然空间和环境结构是特征突出的基质。金刚碑历史街区两面环山、两水交汇的自然山水地理格局就是街区的基质,是街区发展演化的环境基础。

(2)斑块

斑块是依赖于尺度的、与周围环境(基质)在性质和外观上不同的空间实体,是在表面上与周边基质不同的非线性的空间区域⑤。从城市整体空间来看,历史街区就是一个类型的斑块;从历史街区来看,街区内具有特殊功能和形态的空间元素就是斑块,它是不同类型的文化簇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在金刚碑历史街区,可以划分出传统民居斑块、特色场所斑块等。

(3)廊道

廊道是城市景观中的唯一线型要素,是不同于两侧相邻基质或斑块的一种特殊的带形要素类型⑤。在景观生态学中,廊道根据其空间类型、人类的作用以及自身特点可分为蓝道(河流廊道)、绿道、灰道(街道或公路)。廊道既是不同景观基质的分界线,又将不同景观基质相互衔接和协调。在金刚碑历史街区中,景观廊道包括街区中部的溪流以及弯曲的街巷廊道。廊道是文化链的主要载体,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聚集和交汇的线形空间场所。

(4)边界

边界是相邻生态系统交界的区域,它是“景观的皮肤”,具有过渡性和阻滞作用。边界最引人注目的生态过程是边缘效应(Edge Effect),即边界区域周边生物群落比较复杂,某些物种特别活跃,出现不同生态环境的生物物种共生的现象,种群密度也有显著的变化。在城市历史街区的边界区域中,由于空间中基质和斑块之间的能量、文化、信息相互交流频繁,使其成为街区空间发展的活跃区域,其空间类型丰富,空间物种众多,影响街区环境的持

续发展及其文化物种的多样性维持。

二、历史街区的空间文化生态特征

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可以将历史街区的各种文化

类型和文化要素进行整体研究,通过其主要的文化

簇(空间形态、特色行为场所、建筑形态等)、文化

链(信息符号系统)所构成的历史文化斑块、廊道

与基质(街区整体自然空间或街区空间)间相互关

系的分析,探讨历史街区空间文化生态特征,为保

护历史街区的各个文化要素、延续历史街区文化生

态系统网络奠定基础。

1.空间形态特征

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是最重要的文化簇。街区

的功能结构、空间格局、街巷布局等物质因素在空

间位置上的关系因不同的结构模式而反映出不同的

文化气质⑥,而且其相互之间以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

通过彼此的协同达到内在和外在的和谐,在发展过

程中彼此影响并保持连续性,进而形成特色鲜明的

文化簇。金刚碑历史街区是在开放的时空文化环境

氛围中,依托煤业资源逐步兴起发展的,其街区整

体发展顺应地势,依山而建,平行于等高线,利用

较宽敞的山间台地进行空间营建(依山式),逐步形

成东北—西南走向的“Y”形形态,街巷之间的

高差以梯道、斜坡相连,充分体现了以自然基质为

基础的原生空间模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图2)。

此外,街区空间形态中的街巷空间形态和街巷

空间层次是极重要的文化簇,它能反映出街区内历

史建筑生长的健康状况。街区内街巷空间层次越

丰富,说明街区内文化生态因子越多,即在一定层

面上反映该街区空间内各文化生态因子生长健康度

较高;反之亦然。在金刚碑历史街区中,街巷空间

形态是与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地势地貌相适宜

的,顺应了周边自然环境基质,其街巷空间宽窄相

适、高低交错,具有山地街巷空间的典型性和独特

性,同时街巷的走向也适应地形和建筑物布局的变

化,形成了丰富的视觉体验(图3)。

2.特色行为场所

历史街区的特色行为场所是展示街区内在气质

和外在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街区空间文化生态

系统中的重要文化簇。它们作为城市传统文化丛根

植的土壤和人们对城市归属感的寄托,具有巨大的

文化和社会价值。码头、传统商业街、空间节点、

传统艺术场所等都是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中典

型的特色行为场所,代表着复杂的城市历史和集体

记忆,是多种文化在交流过程中逐步融合形成的文

化因子。保护特色行为场所既能维持各种文化活动,

还可以扩大居民同环境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加强居

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实现延续城市文化基因的

目的。

金刚碑历史街区与嘉陵江交汇处的码头滩地、

民国时期的文人名人居所和著名机构都是特色突出

的行为场所。如张之江任校长的国立国术体育专科

学校旧址、于右任为董事长的草堂国学专科学校旧

址、梁漱溟为校长的勉仁中学和勉仁书院旧址等,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抗战”文化氛围,是历史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完美结合,也是地方特色和

民族特色的突出体现,极大地丰富了金刚碑的历史

文化内涵。

3.建筑特征

建筑特征包括细部特征,突出反映了地域文化

和时代文化,包括地方在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技

术、工艺的状况和发展水平,是历史街区空间文化

生态系统中显性的文化簇。建筑特征具体表现为建

筑形制、建筑空间、建筑形态、建筑材料、建筑色

彩以及单元构件、建筑装饰等。金刚碑历史街区内

传统建筑蕴含着重庆地域特有的文化生态特征,是

地方建筑文化与各种建筑文化思想在发展演进过

程中相互作用的产物。顺应地形的台院式建筑、灵

活的空间组合、朴素的地方材料以及宽出檐、小青

瓦、灰白墙等都体现了重庆的地方文化特色。

建筑的细部往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城市的整体

风貌和地域文化,是历史街区重要的文化要素。建

筑细部中的檐口、门、窗等的样式、具有代表性的

建筑色彩和装饰元素等,都能体现整个建筑的文化

特征及当时的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式。人类社会

中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全息的特征,不同文化的一

小部分也能反映出整个文化的一些特点,建筑文化

就具有这种特性(图4)。

4.信息符号系统

信息符号系统是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中一

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系统中各文化生态群落

(簇)之间的文化生态链,将各个文化生态群落有机

地衔接起来,使系统发挥最大的效应。

每一个历史街区都有内在发达的符号系统,对

居民和外来者都具备符号意义,人们可以通过这些

符号识别相关的文化信息。历史文化街区中一些不

断重复的传统历史文化元素和信息符号(如建筑类

型、建筑构件、特殊装饰、色彩、构筑物等)经过

识别就可以了解其空间文化的类型特点。金刚碑历

史街区中连续的传统建筑的木雕门窗、小青瓦屋顶

以及石板梯道、黄桷树等符号信息使其街区特征一

目了然。此外,越是稳定的传统建筑体系,其信息

符号越是稳定而明确。而历史街区中的新建筑,如

果延续了传统建筑的形象符号就可以延续其风貌

特色,反之亦然。

三、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延续

通过对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特征、特色行为场

所、建筑特征以及信息符号系统等文化生态资源的

分析,可以深刻理解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文

化生态资源类型、文化要素构成及其空间表现特征,

把握各种文化生态资源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及其发展演进规律,进而可以提出以保护文化基因为目标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策略。

1.文化生态网络系统的构建

在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保护更新中,首先应以系统论的观点将街区空间环境和历史文化要素视作一个完整的网络,并结合“文化生态位⑦”的保护和延续,提出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保护更新策略。这就需要将历史街区中具有稳定和恒定性的“文化生态位”(即“结构性生态位⑧”)凝练、提取出来,作为构建文化生态网络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结构性生态位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占据街区空间结构位置的文化要素,包括整体空间形态、空间肌理、空间边界、中心性特色行为场所、轴线性廊道等,其自身具有系统的稳定性,不会频繁地出现深层次的变化或变异,是历史街区内具有“传统性”和“习惯性”的部分⑨。

金刚碑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中,将结构性的历史建筑和传统空间结构提炼出来,并从总体层面加以整合。即在街区整体空间结构上重点保护一些具有突出巴渝文化和陪都文化的结构性历史建筑—缙云书院、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旧址、梁漱溟旧居、会馆等,并保留街区中间的溪流、主要街道和巷道等生态文化廊道,以维护街区的结构性文化生态位,建立起以文化廊道为坐标轴、重要历史建筑和特色行为场所为坐标点的街区历史空间标识系统,成为历史街区文化生态演绎过程中恒定的

基因,使其得以在新的结构系统中延续和合理地生存,以达到对系统内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图5)。同时,利用重构主义手法,将“结构性生态位”建立在新的空间联系上,使街区各个历史时期都能留下各自的文化生态痕迹,在新与旧的交织中创造街区活力。主要方法是对街区内一般历史建筑(包括街巷两侧的临街建筑)进行适当的保护性改造,以达到有机更新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目的。

2.文化生态廊道的重构

“城市物质文化生态群落是细胞,服务体系则是网络,只有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文化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新陈代谢平衡⑩”。历史街区拥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足迹,文化生态因子具有混杂、多元的特点。历史街区的文化生态廊道(包括街巷、河渠等)的保护更新,关键是要保护、恢复和强化以廊道为载体的文化要素,并串联地标式的历史文化建筑和特色行为场所,以形成网络式“生态链”,实现街区文化生态系统的代谢和平衡。

在金刚碑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中,保护好重要的结构性历史建筑的同时,还要通过保留现有的街道、巷道、溪流以及开辟小广场、游览步道,强化具有特殊文化心理意义的非物质文化场所或视觉心理联系的“文化足迹”,将各种文化斑块(陪都遗址、名人故居、传统民居、码头、黄桷树、活动场所等)串联起来,形成网络化的文化生态廊道系统,增强街区文化生态系统的关联性和完整性,在街区历史文化生态基质的基础上植入一些新的文

化斑块,加强街区内的各项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图6)。

3.文化丛特征的凝练强化

空间肌理是历史街区文化丛特征的最突出构成要素,具体表现为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包括空间图底关系、空间结构等。历史街区在城市历史发展的冲刷下,很多历史街巷空间肌理尚能完整地保留下来的关键在于活跃在空间肌理下隐含着的人文情结。根据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1931~1997)的观点,文化在城市空间文化生态系统中的绝大部分特色均编译在类型中,空间肌理的形式只是其表层结构,类型则是其深层结构。

延续历史街区文化丛,应注重对历史街区空间肌理特征的凝练,对街区空间肌理所涉及的街区布局、巷道、建筑组合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强化,以达到内在本质的延续。同时,街区空间肌理的连续性变化是由其自然环境基质的不同而形成的,因此,在进行街区空间整合时,对新建的部分应当充分尊重原有空间的文化生态群落特征,延续空间肌理与环境基质的相互关系。在金刚碑历史街区空间肌理的保护更新中,继承了传统的“起、承、转、合”的街巷空间结构,避免由简单的机械划分而造成街巷空间序列的平铺直叙(图7)。同时,为了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特征,建筑群体的空间组织顺应山势变化,因地制宜,采用复合、分离、串并联、穿插、层叠等方法,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形成高低起伏、层次丰富的建筑空间形态(图8)。

文化簇

文化簇

文化簇文化链

文化丛

1 空间文化层级构成

2 金刚碑历史街区整体空间形态

3 金刚碑历史街区街巷空间断面图

5 金刚碑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网络的构建

4 金刚碑台院式建筑观演广场 人行主街

休憩空间 人行后街 车行道路

原始地形线

翁文灏故居章伯均、于右任故居

吴宓故居熊十力故居

翁文灏故居

章伯均、于右任故居

吴宓故居熊十力故居

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旧址

梁漱溟旧居

缙云书院

孙越故居

蔡家院子

城市建筑|主题专栏|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FEATURE-THEME

注释及参考文献

①参见:冯天瑜.文化生态学论纲.知识工程,1990(4)

②参见:J.Grinnell.The Niche-relationships of the California Thrasher.Auk,1917

③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4.文化生态氛围的动态创造和保护

文化生态氛围就像生态学中的环境基质一样,它给予历史街区各文化生态细胞人文营养,维护和促进历史街区的发展演进。历史街区中的特色行为场所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空间文化意义,是营造城市独特文化生态氛围的重要因子。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氛围会造就出不同地域特色的文化场所,它是与传统的街区空间形态及民俗文化紧密相连的。

动态创造和保护历史街区的文化生态氛围,可以结合标志性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新建筑的营建,以及街区街巷、节点空间的保护和更新,延续和营造具有文化特色的行为场所,让传统文化空间产生张弛交替的节奏变化,增添街区的趣味和生机,为居民提供休憩、交流、聚会的场所。同时应注重突出历史建筑的主体地位,保留人们的认同感、归属感,维护好街区传统的整体环境意向。在金刚碑历史街区文化生态氛围的营造中,于主要街道两侧,引入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商业老字号并形成一定规模,恢复原有的商业氛围;结合街区内特有的陪都时期的文人、名人旧居等历史建筑挖掘文化内涵,建设一批反映街区文化的博览设施和文化设施,将形成金刚碑街区的一大特色;通过保护原有的街巷

系统,新增街巷节点空间,设置活动广场以及戏楼、茶馆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组织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保留人们对金刚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维护和延续古味、渝味、文化味的文化生态氛围(图9)。四、结语

如何有效保护历史街区,并使其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是当前历史街区面临的主要矛盾。引入文化生态学理论,解析历史街区这一文化“生命体”的文化生态系统,研究其生长演变的规律,通过文化基因(文化类型和文化要素)的保护和延续,探寻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途径,对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社,2003

④参见:Richard T,T Forman,Michel Godron.景观生态学.张启德译.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4

⑤参见:翟辉.“斑块·边界·基质·廊道”与城市的断想.华中建筑,2001(3)

⑥参见: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⑦“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⑧“结构性生态位”是指在城市空间文化生态系统中,占据系统结构位置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对系统内资源进行最大化利用且能够影响系统总体平衡的基础生态位。

⑨参见:何依,李锦生.后现代视角下的旧城空间更新.城市规划学刊,2008(2)

⑩参见:侯鑫.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以天津青岛大连研究为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参见:Aldo Rossi.城市建筑.施植明译.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

6 金刚碑文化生态廊道的重构8 街巷空间形态的延续

7 历史街区平面肌理延续9 金刚碑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特色

古树名木吊脚楼桥

保留门洞梯步

保留老街地面铺装

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旧址

梁漱溟旧居

缙云书院

会馆建筑

孙越旧居

平行布置 两面围合 三面围合 点状布置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 (征求意见稿) 2010年11月2日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三章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第四章保护规划实施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六章附则 - 1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制定目的)为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本办法所称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第三条 (适用范围)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规划制定与实施、监督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管理主体层级)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保护原则)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当遵循保护遗产,继承文化,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突出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维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持功能的延续性,采取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正确处理更新改造和保护的关系。 第六条 (保护资金)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第七条 (支持奖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资质管理)承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单位,应当符合相应的规划资质管理规定。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九条 (设立标准)历史文化街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比较完整的历史格局和风貌; - 2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二)有比较丰富的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 2(三)占地面积不小于2.5hm;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浅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摘要:分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及开发运作等问题。并结合孔城老街的实例,提出保护设想,希望找到既有利于文化保护和延续,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造方式。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开发 1引言 一座城市的特色,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还要有历史文化传统。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同时,作为城市文化遗产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历史文化街区被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们倾注着很多复杂的情感。 2002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首次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 2.2概念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界定是:法定保护的区域,学术上叫“历史地段”。 2.3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现实意义。文化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已经在很多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得以证实。作为城市发展独特见证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仅是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还要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墙、小桥、溪流、驳岸乃至古树等。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成片的地区,有大量居民在其间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社区文化,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护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保存文化多样性。这就要维护社区传统,改善生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活力。 3.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孔城老街为例 3.1历史沿革 孔城镇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东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中期(公元前770-481年),即为桐国南部门户,扼大别山东南区域通往长江水运通道之要冲,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距今2500多年。三国(公元220-280年)时期,吴将吕蒙曾屯兵于此,建筑堡垒。距今1700多年。南宋时,孔城是民间抗金要塞,著名的抗金战场。元代为大别山东侧,江淮分水岭至长江大别山边缘地区的九大商镇之一。到明代有居民600余家,清代中、后期本镇发展为旧桐城县内“枞、汤、孔、练”四大名镇之首,达到古镇发展的高峰。现存约2公里长的石板古街和古建筑群就是晚清和民初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3.2老街概况 孔城老街是以南北向中大街为主轴,大街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有主街一条,横街两条,另有七巷十三弄。连同两侧各甲之间(一甲到九甲)的巷道,形成鱼刺状的外部空间结构。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 街巷弄均为麻石所铺,店铺房舍皆青砖灰瓦,颇具江南水乡特色。著名的《桐乡书院四议》,戴钧衡即作于此,它为全国书院所奉崇,并载入《皇朝政典类纂》。镇东大沙河,平沙浩瀚,极目无垠,夕阳照射,宛如白雪,故有“孔城暮雪”之称。镇西南界荻埠河,碧波粼粼,

江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江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江南历史文化街区蕴含丰厚的城市记忆要素,其建筑风貌古朴,文化底蕴深厚,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彰显城市个性与魅力的重要空间场域。不过,伴随世界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其蕴含的城市记忆和历史文化内涵持续缺失,街区建设发展与地方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也越发尖锐。所以,选择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典型个案,采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的方式,探究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对街区保护与开发现状的满意度评价,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为促动江南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城市记忆、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提供参考依据。 一、引言 “城市靠记忆而存”,城市历史的延续及自然的生长,能够彰显城市文化独有的地方特色,增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对城市的地方感和文化认同感,因而,保存完整的城市记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江南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风貌古朴,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传承地域文化、繁荣地方经济、促动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世界化和城市化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表现新的时代发展特征。一方面,基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大批量的外来商户持续涌入甚至侵占街区核心地块,历史文化街区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商业化氛围愈发高涨;另一方面,资本级差地租带来的空间置换与权益割让,原住民开始搬迁,市井民俗生活气息开始消亡,街区承载的城市记忆和文化传承功

能开始弱化。站在历史和现代、记忆和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不禁反思:这些弥足珍贵的江南历史文化街区,在经历城市大拆 大建、大修大补、大面积更新改造后,存留下哪些隐患?人们在探寻 街头巷尾的历史足迹时,是否还能找到记忆中那些美丽的“乡愁”? 未来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留住美丽“乡愁”?缘于此,从城市记忆角度切入,选择江南历史文化街区的典型 个案,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发现存有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和建议,为保护城市记忆、传承地域文化、促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 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城市记忆概念 国内外关于城市记忆相关的概念有集体记忆(collectivememory)、文化记忆(culturalmemory)、实践记忆(practicememory)等。比如法 国社会心理学家“集体记忆”的研究鼻祖莫里斯哈布瓦赫就曾将集体 记忆的概念界定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 认为集体记忆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一种物质客体、物质现实,又是 一种象征符号,即附着于物质现实之上的为群体共享的东西;德国著 名学者扬阿斯曼在阐释文化记忆的概念时,指出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 或国家的集体记忆力,其记忆传承媒介包括仪式和文化两种类型;此外,相关学者还指出实践记忆形成于人们的日常交往、生活实践、行 为仪式等活动中,是人们通过潜移默化方式习得的文化记忆,建立在 群体共同的文化基础之上,通过世代沿袭的方式传递。综合来看,本 研究将城市记忆的概念界定为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 件或人物故事等的集体性记忆。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 (征求意见稿) 2010年11月2日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三章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 第四章保护规划实施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保护规划的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 第三章保护措施管理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五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要求 第三章调查和评估 第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七章成果要求 第八章附则 附件一保护规划制图统一标准和要求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制定目的)为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本办法所称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第三条(适用范围)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规划制定与实施、监督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管理主体层级)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保护原则)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当遵循保护遗产,继承文化,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突出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维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持功能的延续性,采取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正确处理更新改造和保护的关系。 第六条(保护资金)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第七条(支持奖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资质管理)承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单位,应当符合相应的规划资质管理规定。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九条(设立标准)历史文化街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比较完整的历史格局和风貌;

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但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建设中面临诸多的问题和矛盾。针对当前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文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总结并分析了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城市化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完整面貌早已改观,但许多城市中至今仍然保存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保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甚至成片的历史街巷,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历史文化街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的实物例证,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现状 当前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局面比较复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剧烈的社会变革,历史文化街区的许多历史建筑的产权发生了变化,长期缺乏有效的维护和保养,传统木构建筑如果缺乏维护和保养,保存的时间有限,要维持其基本使用功能已很困难,有的甚至已经成了危房,却得不到维修。历史文化街区的有些部位已经挤进了新建的现代建筑,风格的统一性和景观的连续性遭到了破坏。并且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的改变,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商业、手工业渐渐衰退,被商业大潮逐渐淹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历史文化街区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二是历史文化街区现有建筑和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居民改善生活条件与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完善造成乱搭乱建等损害历史建筑及其传统风貌的现象不断增多。又反过来造成环境质量的低下,一些居民迁居他处,有的历史建筑长期闲置。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后,原住民多被迁出散落他处,回迁的比例极低,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灭失。历史文化街区有空心化的倾向。 三是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张,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传统城区地皮的日益减少,历史文化街区越来越受到了开发商的青睐,取得这些土地以“旧城改造”的名义进行房地产开发而获利的事件时有发生。历史文化街区有被蚕食的危险。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50357-2005) 1总则 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历史文化名城 historic city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城历史文化和风貌的体现,而其中的历史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历史建筑的数量也是确定历史文化街区最重要的依据. 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以修缮和改善为主,即不改变其外部历史风貌,对其内部结构,空间布局,内部设施,使用功能做适当的变动,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鼓励有利于保护的各种使用功能,引用市场机制解决历史建筑的保护、维修、臵换等,探索出适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新路. 项目概况 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开封市老城区东偏北的区域,是老城区内划定的两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相邻周边用地多为未经改造的低层民居,建筑风格及色彩,空间尺度上较为协调,保持着良好的古城风韵.双龙巷传统民居保护区以北方古城传统四合院住宅形式为主,是清末民初民用建筑的典范,较好地保留了当时的居住格局,在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具有相当重要地位.

居住在双龙巷的居民几乎人人皆知双龙巷的故事,相传宋代皇帝赵匡胤, 匡义两兄弟曾住该巷,古代皇帝称真龙天子,故得名后人在双龙巷西口两侧各筑一龙头以示纪念.后开封城几遭破坏,现在仅存在的一个龙头为清代所建,其表面虽已斑驳,却依然是附近居民的骄傲. 保护范围及价值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是域,其核心保护区范围北至水车胡同,轱辘湾街一线,南至朝阳胡同,东至塘坊口街,南聚奎街,屈家胡同一线,西护面积16l7公顷.建设控制区范围北至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延寿寺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一线,东至内环东路,西至北道门,右司官口,北兴街一线,面积侣.8 公顷.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是以双龙巷、双井巷为代表的开封古城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传统居住街区. 历史建筑集中,风貌相对完整.留存较多的有传统特色和文革历史特色的民居院落,有关于赵匡胤、史可法等传说。规划要点搬迁区内所有工厂,为街区保护提供发展用地.恢复僧忠亲王祠、史可法祠等历史古迹.最大范围的保护双龙巷街区历史风貌完整的区域,积极修缮历史建筑,改善居住环境.划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为保护建筑,重点修缮,并整治建设周边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尤其道路改造及宅院内部给排水工程改造. 公认的三个历史街区的核定标准: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

将军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将军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一、规划范围 南至泉城路,北临大明湖路,东至鞭指巷,西临太平寺街、西城根街,总用地面积16.08公顷。 图1 现状航拍图 二、规划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生活延续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引导商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指导思想 规划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加强引导,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按照“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体运作,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指导思路开展工作。 四、规划目标 1、保护街区整体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尤其是体现街区价值特色的传统街区风貌,包括:具有济南“城泉共生”特色的传统居住区;济南古城多元宗教信仰的文化中心;多类型建筑集中展示区;济南古城内中西文化交汇融合、商贸交流繁荣之地。 2、保护街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居住功能为主,使其成为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 3、整治街区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优化人居环境,促进社区健康发展,使其成为传统居住文化突出的特色社区。 4、结合街区现状情况,综合研究符合街区特点的规划实施模式,提出规划实施建议,加强保护规划中提出的对街区保护与整治措施的可行性。 五、街区价值与特色 作为济南古城现存的保留较完整的、最具传统特色的地区,将军庙街区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研究方面的极高价值。街区是古城的传统居住区;街区还集中了大量宗教建筑,是中西

文化交流繁荣的区域;街区内整体风貌保存尚好,传统街巷空间基本保留完好,名泉水体、大树丰富,建筑遗产多样。将军庙街区的总体价值为: 1、将军庙街区是具有济南“城泉共生”特色的传统居住区之一; 2、将军庙街区是济南古城宗教建筑分布最为集中,同时最能体现多元宗教信仰的文化中心; 3、将军庙街区建筑类型多样,体现了中西建筑精湛的建造技艺; 4、将军庙街区是济南古城内中西文化交汇融合、商贸交流繁荣之地。 六、保护内容及保护要素 本规划从物质文化遗存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存要素两部分确定保护内容及各项保护要素。其中物质文化遗存要素包括传统格局、传统街巷、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泉水历史文化遗存、历史环境要素等七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存要素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和与泉水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1─江苏省建设厅文件苏建规〔2008〕110号 关于印发《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 各市、县规划局、建设局,各城市规划编制单位: 为加强对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提高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我厅组织起草了《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并从2008年6月1日起试行,请结合当地的实际组织实施。试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给我厅城乡规划处。 联系人:方芳 联系电话:025-********(兼传真) 江苏省建设厅二○○八年四月八日 ─1─目录 一、总则 1.目的 2.适用范围 3.规划编制的依据 4.规划编制的原则 5.规划的层次定位 二、保护规划编制管理

1.规划编制组织 2.编制单位的资质 3.规划审批 4.规划修编 5.公众参与 三、保护规划文本大纲内容 1.规划总则 2.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 3.用地、人口与空间规划 ─2─ 4.交通与市政设施规划 5.技术指标与经济测算 6.实施政策建议 四、保护规划成果内容与要求 1.保护规划成果内容 2.保护规划成果要求 五、保护规划技术指引 1.历史研究 2.现状调查与评估 3.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 4.用地、人口与空间规划

5.交通与市政设施规划 6.技术指标与经济测算 7.规划实施政策建议 ─3─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 (试行) 一、总则 1.目的 为了加强对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的指导,规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文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及其管理工作。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可参照执行。 3.规划编制的依据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等法规; 3.2《城市紫线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 ─1─3.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等相关技术规范、标准; 3.4《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省文物局关于加强历史街区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7〕86号)等相关规范性文件; 3.5城镇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以及相关上位规划。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以台儿庄古城为例 姜玉磊 (枣庄市规划局山东枣庄 277100 )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台儿庄古城,从街区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出发,通过分析街区的现状问题,指出街区保护和更新的必然性,并结合实际提出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更新的构思和方法措施。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文庙-慈云寺 1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赋存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在保护名城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中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已成为一个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难题。 自国务院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我国城市旧城市文化的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如北海市中山路和珠海路的历史老街区的改造,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连绵延续、尺度亲切宜人,其中珠海路骑楼建筑风貌为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骑楼风貌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中西建筑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古典气氛[1]。但由于缺乏社会的共识和法律的保障,再加上城市开发的压力以及技术观念的落后等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遗存和风貌仍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有的甚至荡然无存,如香港旧城早已消失就是典型的一例[2]。 2 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意义 “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可贵,在于它是一部最真实而珍贵的‘历史’。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1866~1952年)曾说过,人写出来的历史只能说是‘现代史’,因为它是现代人写出来的,是以现代的观点来表达的。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建筑,它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3]。城市是一部具体的真实的人类文化记录薄,建筑便是中国历史的写照[4]。 这些建筑一方面反映了工匠们的建造工艺,另一方面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时代的建筑风采与建筑文化,其中蕴含着失之不可再得的文化信息资源,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已经第16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4年12月29日起施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 陈政高 2014年10月15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第一条为了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实施保护管理,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动,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应当符合保护规划。 第四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持和延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五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当单独编制,下列内容应当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 (一)保护原则和保护内容; (二)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三)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 (四)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五)需要纳入的其他内容。 第六条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城市、县已被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当依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单独编制。 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城市、县未被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应当单独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 第七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当符合历史文化名

城、名镇、街区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规划深度应当达到详细规划深度,并可以作为该街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保护范围内建设项目的规划许可,不得违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保护规划。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批准公布后,历史文化名城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批准公布后,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批准公布后,所在地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保护规划应当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批准公布之日起1年内编制完成。 第九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应当由具有甲级资质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承担。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当由具有乙级以上资质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承担。 第十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内,确因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有关的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设置消防设施和消防通道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会同同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订相应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 因公共利益需要进行建设活动,对历史建筑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应当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编制保护规划的需要,及时提供有关基础资料。 第十一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 第十二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评估历史文化价值、特色和存在问题; (二)确定总体保护目标和保护原则、内容和重点; (三)提出总体保护策略和市(县)域的保护要求; (四)划定文物保护单位、地下文物埋藏区、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城历史文化和风貌的体现,而其中的历史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历史建筑的数量也是确定历史文化街区最重要的依据. 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以修缮和改善为主,即不改变其外部历史风貌,对其部结构,空间布局,部设施,使用功能做适当的变动,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鼓励有利于保护的各种使用功能,引用市场机制解决历史建筑的保护、维修、置换等,探索出适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新路. 项目概况 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市老城区东偏北的区域,是老城区划定的两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相邻周边用地多为未经改造的低层民居,建筑风格及色彩,空间尺度上较为协调,保持着良好的古城风韵.双龙巷传统民居保护区以北方古城传统四合院住宅形式为主,是清末民初民用建筑的典,较好地保留了当时的居住格局,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具有相当重要地位.

居住在双龙巷的居民几乎人人皆知双龙巷的故事,相传宋代皇帝匡胤, 匡义两兄弟曾住该巷,古代皇帝称真龙天子,故得名后人在双龙巷西口两侧各筑一龙头以示纪念.后城几遭破坏,现在仅存在的一个龙头为清代所建,其表面虽已斑驳,却依然是附近居民的骄傲. 保护围及价值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围是域,其核心保护区围北至水车同,轱辘湾街一线,南至同,东至塘坊口街,南聚奎街,屈家同一线,西护面积16l7公顷.建设控制区围北至以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延寿寺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一线,东至环东路,西至北道门,右司官口,北兴街一线,面积侣.8 公顷.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是以双龙巷、双井巷为代表的古城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传统居住街区. 历史建筑集中,风貌相对完整.留存较多的有传统特色和文革历史特色的民居院落,有关于匡胤、史可法等传说。规划要点搬迁区所有工厂,为街区保护提供发展用地.恢复僧忠亲王祠、史可法祠等历史古迹.最大围的保护双龙巷街区历史风貌完整的区域,积极修缮历史建筑,改善居住环境.划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为保护建筑,重点修缮,并整治建设周边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尤其道路改造及宅院部给排水工程改造. 公认的三个历史街区的核定标准: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 时间:2014年03月05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武汉魅力村镇点击:522次 1、1 依据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规范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得编制与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与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与国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武汉市旧城风貌区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2003年)、《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13),结合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规划管理得实际需要,制定本技术规定。 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依据《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武汉主城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体系规划》、《武汉市都市发展区紫线专项规划》、《武汉市主城区紫线专项规划》、《武汉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等上位规划及本技术规定进行编制。 1、2 作用 本技术规定就是结合武汉市历史保护得特点,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 503572005)》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内容得深化。编制完成得保护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将作为武汉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建设与管理得依据。 1、3 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武汉市主城区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及传统特色街区)保护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得编制。其她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得区域可参照本技术规定执行。 1、4 规划编制组织、审批、修改程序 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房屋、文物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并征求所在地区人民政府与相关管理部门得意见,依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始于1986年,但直到2012年,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文献数量才开始激增。尤其随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的不断深人,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不断跟进,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学者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表述有多种称谓,如“历史地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等。“历史文化街区”作为2002年以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中观层面”的核心概念,其前身为1986年提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2002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所谓“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起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送审稿)》中,将“历史文化街区”定义为城市中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其中,前者指代了城镇和乡村环境中的特定区域,而后者则特指城镇环境中的某一特定区域,且前者的规模大于后者。201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12)的发布,使“历史城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等成为我国名城保护体系“中观层面的规范用语。其中,“历史地区”的范畴最广、包含内容最多,其他概念都内含于“历史地区”之中;“历史文化街区”又内含于“历史地段”之中,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尤其对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给予了更多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思考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思考 1瑞金简介 瑞金市位于江西省东南边陲,地处赣、闽、粤的结合部,素为赣闽粤 三省通衢之地。“瑞金”之名始于唐,一直沿用至今,因“掘地得金,金为瑞”命名。瑞金自古以来便是中原由赣入闽通粤的主要通道,现 如今仍然保留大路岽、黄竹岭、大隘岭、鸡公寨等数条赣闽边际的盐 粮古道。境内主要河流——绵江,为赣江的主要源头,经赣州、南昌、九江,流入长江。瑞金是举世闻名的红色故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时期,瑞金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曾一度改名 为“瑞京”,是全国苏区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中心。当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一大批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开创者长期 生活战斗在瑞金,他们创造传播的先进文化与瑞金本土文化相互激荡,互相濡养,孕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苏区文化。至今,瑞金保存了极其 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全国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存最丰富的城 市之一。 历史上,瑞金是赣粤闽边际地区重要的客家人聚居地和集散地。汉、晋、唐、宋时期,中原汉人大举南迁,聚集瑞金及其周边成为赣闽粤 边的客家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原汉人带来的中原文化与当 地土著文化相互揉合,相互同化,孕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 瑞金也因此成为客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瑞金传统客家文化底蕴丰厚,以客家语言、民俗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客家传统文化融合在瑞金社会 生活的方方面面,客家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简而言之,瑞金既是一座 千年古邑,又是中国革命史上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民主政权的中 央政府所在地,其历史文化价值可以概括为:红色故都,遗址众多; 共和之根,卷帙浩繁;长征之源,彪炳史册;苏区精神,光照千秋; 客家古邑,溢彩流金。瑞金城市发展虽历经变化,但城市文化记忆的 主要载体—历史城区,基本保留了临江筑城,一江两岸的传统格局。 历史文化街区较好的保存了晚清、民国时期的历史风貌特征。1991年,

文化创意引导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

文化创意引导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 ——以北京杨梅竹斜街为例 段文,魏祥莉,余丹丹 摘要:2010年开始的北京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项目是近年来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一次创新尝试。与以往屡屡发生的大拆大建不同,该次城市更新实践按照平等自愿、协议腾退的方式进行了人口疏解,小范围、渐进式地获得了居民腾退后的房屋作为更新利用的空间,代表了“新常态”下该类地段进行保护更新的趋势。项目实施主体国有企业大投公司提出以文化创意设计复兴老街区的策略,通过与北京设计周合作,连续4年不断探索文化创意引导下的街区更新利用方式。通过对大投公司访谈和现场调研,笔者对该地区引入的创意特色商业店铺、零散建筑空间的利用和公共设施的更新情况进行了研究,对文化创意引导方式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评价,在肯定其创新尝试的同时,提出当前文化创意引导在当地居民中参与性不强的局限性,未来如何调动广泛的社会参与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保护城市更新文化创意杨梅竹斜街 序言: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新常态”的解读 随着国家经济由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发展阶段的“新常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在城镇化进程逐渐放缓的情况下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概括而言,“新常态”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面临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外部环境特征:1)经济结构转型,城市中心区居住用地减少,中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文化体验消费需求增长;2)建设方式转变,传统的房地产开发、大拆大建方式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更新难以为继;3)物质环境恶化,居住安全隐患突出,基础设施条件难以适应现代生活要求;4)社会结构下虑,流动人口增加,居民自我更新力量薄弱;5)历史问题累积,社会矛盾尖锐,就地解决所有问题存在困难;6)居民意愿多元,利益相互掣肘,组织协调机制建设不足。 2010年开始的北京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项目是近年来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一次创新尝试,其在人口腾退、资本运作、功能定位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以往大不一样的地方,整体的行动思路契合了“新常态”下的现实要求。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 (征求意见稿) 2010年11月2日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三章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第四章保护规划实施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制定目的)为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依据《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本办法所称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第三条(适用围)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规划制定与实施、监督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管理主体层级)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保护原则)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当遵循保护遗产,继承文化,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突出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维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持功能的延续性,采取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正确处理更新改造和保护的关系。 第六条(保护资金)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第七条(支持奖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资质管理)承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单位,应当符合相应的规划资质管理规定。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九条(设立标准)历史文化街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比较完整的历史格局和风貌;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规划专题研究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规划专题研究 摘要:本文是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规划专题的总结性思考。结合这一学期所学,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规划专题的认识,汇报案例(绍兴仓桥直街规划)的介绍和总结,对本专题同学所做的内容的总结和思考,以及对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个人观点。 关键词:城市建设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文化 随着对历史街区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城市建设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及规划的问题已不仅仅是规划师或建筑师的研究课题,更关系到市民的切身利益,保护的内容也不再是某一文物,某一街区的形态特征,在某种意义上是使城市生活文化得以更好延续。历史街区保护是一项具有社会实践性特征的复杂工作,既需要不断推进城市保护理念的提升,还需要不断加强保护规划的实施以及控制机制的完善。历史文化遗产凝结了民族的智慧,对我们现代城市的硬件和人们文化思想的软件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目前看来,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拟就城市建设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及规划的问题研究。现行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及保护制度上,通过研究历史街区的本质特征,对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实践进行思考,以总结城市建设过程中历史街区的保护及规划的经验和教训。 城市建设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及规划的问题研究主要概括为三个方向,与时代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与文化的关系。与时代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到时代变迁是引发历史街区保护矛盾的根源,在保护过程中强调分析,针对不同类型寻求不同策略。探寻历史街区发展源动力,寻求新的社会因素的介入。与自然的关系:人居环境的建设可以追溯到整个人类进化以及迁徙历程,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的选择受制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寻求理想人居环境的历程。与文化的关系:每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建筑风格,城市开发需要对历史文脉和地方文脉的重视和恰当的运用。在城市开发和建筑设计中,引用国际城市规划理论成果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抛弃了自己本土文化和悠久历史所沉淀下来的建筑经验和理论,就是本末倒置了。另外,对待传统街区的复原也要持审慎的态度,传统的美不在于符号的简单堆砌,而表现在经过艺术考虑的内在结构。建筑物的营造如同写文章,应从实际需求出发,理清地区文化脉络,将文化符号、地域符号进行重组。城市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和发展历史街区,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结合时代,自然,文化的关系,使历史街区在保护中发挥它的重要价值。 结合本专题研究,找的案例为浙江省绍兴仓桥直街。绍兴仓桥直街全长一点五公里的绍兴仓桥直街由河道、民居、街坊三部分组成,民居多为清末民初建筑,众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台门保存完好,具有浓郁的水乡风貌。2003年获“二零零三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 绍兴仓桥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是国内成功的保护规划,而在规划设计上采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