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理解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如何理解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如何理解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如何理解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决定性作用:

1. “凡是市场能够做的,都应该交给市场来做”

2. 市场来支配社会人、财、物等资源的流动,决定其分布和流通形式

3. 减少行政干预,为市场资源自由配置扫清障碍

发挥政府作用:

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对市场进行适当干预;

2. 制定政策方针,指导国民经济走向;

3. 出台经济法规,制定和完善宏观调控法和市场秩序规制法体系,做好国民经济的“守夜人”;

4. 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

市场和政府在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中的作用

市场和政府在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医疗卫生服务不同于其他服务,它的产品和服务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卫生服务市场是一个自身发育不完全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存在着供方主导、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竞争机制发挥作用十分有限、利益驱动法则失效等特点。同时,我国的卫生事业是实行一定福利性的公益性事业,卫生产品和服务中有一般消费品、准公共产品和公共产品等众多不同类型的产品,市场机制在卫生领域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单纯地依靠市场机制在卫生领域发挥作用是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的,不能解决卫生服务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也不能解决卫生服务的公平分配,等等。卫生市场的这些特点和性质决定了政府必须在卫生领域履行相应的职责和发挥重要的作用,单纯地依靠市场机制来对其进行调节,必然导致卫生服务市场的畸形发展。在目前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完善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有能力而且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来引导规范卫生市场,从而促进卫生事业的正常健康发展。政府在卫生领域的职责和作用如下: 一、宏观调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卫生事业发展规律,运用经济、法律、行政、道德等多种方式对卫生领域进行调节,干预医疗服务中的市场失灵和缺陷,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和医疗行为,促进多样化和有效竞争。政府在卫生领域的宏观调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经济有序发展和社会稳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卫生机构的业务行为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经济利益关系。政府利用合理定价、合理补偿和正确投资的 经济手段,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来影响各个卫生机构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引导各卫生机构正确地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的卫生服务需求的同时,兼顾到卫生服务提供者的利益。政府通过这个经济调节职能来实现增进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二)健全卫生法律体系,规范医疗市场秩序。政府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依法治理、依法办事,执行国家卫生法律,同时制订卫生法规来规范卫生服务的行为,从而使卫生服务市场规范化地运行。政府要健全卫生法律体系,运用法律来规范医疗市场的主体和客体,从而为医疗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保障社会公平。对于卫生服务领域来说,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使得卫生服务不能很好地体现公正与公平,它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确保人民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政府的投资应该向贫困和弱势群体倾斜,以保护弱势人群,促进社会公平;卫生支出的投放应由城市和大医院转向农村和基层卫生组织,重点支持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加大地区间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并使得这些转移款项能够支援落后地区的基本卫生服务。(四)推动卫生领域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卫生事业发展的经济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政府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进行变革。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等,确保卫生事业健康稳健发展。 (五)支持发展医疗高新技术,支持重点学科建设和稀缺人才培养,支持医学继续教育。医疗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医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发展高新医疗技术、扶持重点学科、培养精英人才又需要长期投入和巨额资金,单靠个人和单位的力量是难以进行的,政府应在这方面负起责任。通过政策鼓励各方面投资进行医疗技术研究和医疗人才培养,鼓励利用社会资本,汇聚各方资源,促进医疗高新技术发展。 二、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 在卫生领域存在着大量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而这些产品和服务,单靠市场机制是无法提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作者:赵振华来源:学习时报字数:362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论断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对未来我国资源的配置方式指明了方向,对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由“基础”到“决定”是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 资源配置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计划机制,一种是市场机制。改革开放之前,我国资源配置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践证明通过计划机制实现资源配置是失败的。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阶段,即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让市场机制能够对计划机制起到补充作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作用进一步增强,但计划机制仍然起到主导作用;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表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计划机制在资源配置中下降到了次要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就表明在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这就是资源配置要由市场机制而不是计划机制决定,通过政府计划配置资源要尽可能降低到必要的限度,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要上升到尽可能高的程度。 之所以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根本原因在于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效率远远高于计划机制。市场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道理就是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企业利润率就降低甚至要亏本,迫使更多的资源从原有的行业或部门撤出;相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企业利润率提高,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转入该部门或行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虽然市场调节资源分配具有滞后性和一定的盲目性,但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是理性的,带来的是节约和效率,因为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想实现收益最大化。计划机制配置资源理论上可以实现合理配置,哪里最需要就将资源配置到哪里,但在实践中是做不到的,具有乌托邦性质,因为没有充分的利益诱导和充分的信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个基本经验就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通过计划机制配置所有资源,窒息了经济活力,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多大提高,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边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之所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归根结底就是越来越多地发挥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需要继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这是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我国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期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需要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多地释放市场经济活力,最重要的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否则就不是市场经济,更不是完善的市场经济。另一方面,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后政府作用的优化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后政府作用的优化 2014-01-29 09:46 来源:光明日报 我国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突破性理论,经过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直到十八大,一直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市场作用的新定位将成为在经济体制中处理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新指南。市场由基础性作用转为决定性作用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确认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意味着我国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首先,在原来的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定义中,实际上存在两个层次的调节,即国家调节市场,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市场在这里起基础性调节作用。而现在提的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意味着不再存在两个层次的调节,市场不再是在政府调节下发挥作用,而是自主地起决定性作用。其次,原来的基础性作用定义是通过国家调控市场来实现宏观和政府 目标,市场起不到决定性作用。而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时,政府所调控的不是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机制,而是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价格总水平、就业总水平和利率总水平。政府是在没有干预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对其产生的宏观结果进行

调控。第三,在基础性作用的定义中,政府需要预先调控市场,并时时调控市场,而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时,宏观调控是在反映宏观经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超过上限或下限时才进行。这就给市场作用在宏观经济领域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市场对资源配置转向起决定性作用的现实意义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由投入型转向效率型。经济发展需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靠整个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来调节的。其基本含义是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配置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突出的是市场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不仅表现为市场自主地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向,同时也表现为市场调节信号即市场价格也是自主地在市场上形成。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仍需要政府作用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不意味着政府的作用完全退出,而是要求政府在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充分并有效地发挥好作用。政府通过自身的改革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对市场作用及其机制充分放开。其中包括,凡是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政府审批;资本、土地、劳动力、技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林兆木 2013-12-04 08:49 来源: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新决策、新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发展。其中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是:《决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按照这个要求,提出了经济领域众多新的重大改革举措。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和发展,将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一、我国改革理论的重大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所谓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35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始终是围绕着正确认识与处理政府(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由政府通过国家计划进行资源配置。改革开放要在实践上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就必须在思想上突破否定和排斥市场的传统观念的束缚。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推进,我们对政府(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逐步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推动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的重要谈话,使我们对政府(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随后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提出市场作用的定位之后,我们党一直在继续探索适应改革和发展客观实际变化要求的准确定位。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删去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定语。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在市场基础性作用前面所加的关键词都集中在强调改革取向是增强市场作用。这些重要论断为此次《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思想和理论上作了准备。

创新政府资源配置

一、政府配置的资源 计划经济时代,从财政的角度出发,政府可配置的资源是资金,资金有上级的补助资金和政府的各种来源的资金,税收收入划归地方部分就包含于政府各种来源资金中。 二、政府配置资源方式 一是通过政府投资、税收、补贴,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从国家角度进行财政转移支付,促进区域平衡。 三是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四是在明确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 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五是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对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核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或者说进行绩效评价,力求以最少的耗费实现工程的高质量。甚至作为财政收入主要形式的税收,也存在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对比问题。总之政府配置资源方式归结到一点就是协同创新,协同就是把各种资源有效的配制起来。 三、政府配置资源存在的问题 政府资源配置的目标是合作共赢,如果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没有平衡好利益,最终也无法成功。因此,要把资源配置建在市场配制的基础上,解决好利益各方面的共同需求,共性需求,包括还有一些个性的问题。 市场配置资源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不能很好解决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容易出现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区域性、系统性经济风险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过度不平衡。政府可以通过发挥引导性作用来间接影响资源配置,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均衡和健康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体而言,政府的引导性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市场准入标准等,引导一定资源向某些产业、区域流动;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为主要手段,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平抑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市场失灵是普遍存在的。由于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竞争不完全、自然垄断等因素,市场不能有效解决公共产品供给、分配公平等问题,需要政府发挥弥补性作用,通过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共同富裕、推动可持续发展来纠正市场失灵。比如,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是最主要的供给主体,也是管理者,应该承担必要的责任,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同时,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应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使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生产适当分离,在生产环节善于运用市场力量,引入竞争机制。在收入分配方面,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能够提高效率,但也容易造成收入差距过大,影响社会公平和稳定。这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在保持合理的初次分配格局基础上,通过再分配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必要保障。 自发的市场机制有时会损害公平和公共利益。政府必须为市场提供规则、营造环境,实施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这些必要的规制是政府的职能。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规制性作用,就是通过制定规则对市场进行管理和制约,其内容主要包括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产权和合法利益,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破除各种形式的垄断,反对市场封锁和不正当竞争,规范中介组织发展,保护劳动者权益,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完善企业破产制度等。

从经济学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从经济学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下面结合经济学理论谈谈对二者关系的理解: 一、?????? 市场决定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对市场定义:“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以及交易数量的机制”。市场经济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市场机制是市场有机体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市场运行的形式和手段,是由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行为决定的供给,由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行为所决定的需求,以及价格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整个经济体制顺利运行,并达到均衡的作用机制和调节功能。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即政府和市场,我国改革实践中对市场作用的认识有三次飞跃,计 划经济的政府配置、基础性作用、决定性作用。 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亚当斯密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时刻在调整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这种自发调节机制通过价格起作用。价格作为资源配置的引导所发挥着信号作用,即价格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较高的价格趋于抑制消费者购买,同时会刺激生产;而较低的价格则鼓励

消费,同时抑制生产,价格在市场机制中起平衡作用。当市场平衡了所有影响经济的力量时,市场就达到了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均衡(market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下面通过图示来说明: 在均衡价格水平上,市场不存在短缺和过剩,如上图所示,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点E处的价格)时,就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过剩局面,于是供给方迫于需求不足的压力,自动降低价格;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短缺局面,于是需求方迫于需求过度的竞争压力,只好接受供给方提价的要求,从而价格上升,最终达到均衡价格。 三、市场、政府都不是万能的 斯密所说价格达到资源最优配置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的:交易者是完全理性的、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信息是完全的、产权是明晰的。而现实生活中,以上条件并非完全具备,从而价格机制的作用要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即资源配置处于低效率或无效率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代表的市场势力、外部性、公共物品与不完全信息。凯恩斯在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经济危机和萧条的局面,提出政府必须参与经济,这就是看得见的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提高效率、增进公平以及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政府也有失灵,表现为政府不务正业---

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 一、完全竞争市场中社会资源配置 市场机制最重要的就是价格机制,市场竞争最重要的就是价格竞争,价格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最灵敏的信号。 完全竞争市场即没有任何垄断的市场,企业集中度较小,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做出市场价格决定,价格完全由市场竞争决定,充分反映商品价值和效用,完全体现市场供需情况。 市场主体的假设为经济人,其一切行为都是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生产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市场需求(消费者、消费量)增加,价格上升,刺激投资、生产,资源聚集,扩大就业,生产(生产者、产品)增加,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需求不变,或者需求变动小于供给变动,价格下降,投资减少,资源抽逃,生产萎缩,失业增加,经济萧条。资源聚集高利润产业。资源在不同产业间转移总是以逐利为目的,优胜劣汰总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二、政府行为干预的必要性(原因) 由于资源市场本身的特点,容易发生市场失灵现象,产生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不,包括; 2、不完全市场,主要指某个市场缺失导致其关联市场缺失,如铁路与钢铁厂的问题; 3、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 4、的供给缺失; 5、分配上的; 6、信息不完全 由于市场失灵,会带给社会很多负面影响,包括市场的垄断和缺失,公共产品无人供给,社会分配不均衡,市场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后果在政治上或道义上无法接受,以及失业和通货膨胀等,而这些情况不是能单纯靠市场机制所能够解决的,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来规划制定,干预。因此,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的最好功能,就是保持市场的充分、完全竞争,打击不正当竞争,保持经济政策的正确性和连续性,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三、政府行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1.引导性作用。 市场配置资源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不能很好解决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容易出现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区域性、系统性经济风险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过度不平衡。政府可以通过发挥引导性作用来间接影响资源配置,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均衡和健康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体而言,政府的引导性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市场准入标准等,引导一定资源向某些产业、区域流动;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为主要手段,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平抑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2.弥补性作用。

第二章 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

第二章资源配置 第一节资源的配置方式 任何社会可以用来生产的资源(如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无论在质还是在量上都是有限的,而这些资源要用来满足的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多样的,于是产生了资源如何最优配置的问题。 一、资源配置的含义 1、资源的含义 (1) 稀缺(scarcity):相对于人们的无限欲望,在一定时期内,社会资源是有限的。 基本假设:①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 ②资源是有限的。 资源: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体力/脑力);资本;企业家才能;信息;时间 (2)选择( Choice ) : 因为稀缺,人们不能得到所有想要的东西,不得不在各种用途之间作出选择。这是稀缺的结果。--------- 个人、企业和社会都面临选择问题。 (3)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作出一种选择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机会的最高价值 (收益)。——机会成本是作出一种选择的真实代价。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时,就必须进行选择,在多种用途中间选择,这样就产生了资源配置问题--- 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愿望。这就引申出了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1)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2)如何生产? (3)为谁生产?即产品如何分配,应首先满足哪些人的欲望? 2、狭义的资源配置的含义 狭义的资源配置是指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主要是指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应用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问题事实上是通常所说的“效率”问题。 假设一个社会只生产两种产品--- 黄油和大炮,在既定资源和技术的条件下,两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如下表: ?经济必须做出选择

从经济学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从经济学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下面结合经济学理论谈谈对二者关系的理解: 一、?????? 市场决定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对市场定义:“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以及交易数量的机制”。市场经济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市场机制是市场有机体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市场运行的形式和手段,是由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行为决定的供给,由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行为所决定的需求,以及价格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整个经济体制顺利运行,并达到均衡的作用机制和调节功能。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即政府和市场,我国改革实践中对市场作用的认识有三次飞跃,计划经济的政府配置、基础性作用、决定性作用。 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亚当斯密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时刻在调整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这种自发调节机制通过价格起作用。价格作为资

源配置的引导所发挥着信号作用,即价格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较高的价格趋于抑制消费者购买,同时会刺激生产;而较低的价格则鼓励消费,同时抑制生产,价格在市场机制中起平衡作用。当市场平衡了所有影响经济的力量时,市场就达到了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均衡(market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下面通过图示来说明: ? 在均衡价格水平上,市场不存在短缺和过剩,如上图所示,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点E处的价格)时,就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过剩局面,于是供给方迫于需求不足的压力,自动降低价格;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短缺局面,于是需求方迫于需求过度的竞争压力,只好接受供给方提价的要求,从而价格上升,最终达到均衡价格。 三、市场、政府都不是万能的

如何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如何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决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决定性作用”的提法,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又一重大飞跃,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必将对加快市场化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第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所谓“决定性作用”,是指市场在所有社会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处于主体地位,对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商品价格拥有直接决定权。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以及激励和约束机制。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利润为导向引导生产要素流向,以竞争为手段决定商品价格,以价格为杠杆调节供求关系,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总体平衡,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的投向、产品消费、利润实现、利益分配主要依靠市场交换来完成。实践证明,迄今为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尚未发现任何力量比市场的作用更广泛、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因此,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其他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市场的作用。 第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没有否定或忽视政府作用,而是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更有优势,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兼顾了效率和公平。兼顾效率和公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在参与资源配置过程中作用更加积极全面,更能发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弥补市场失灵、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仅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而且要通过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当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等于政府可以更多地直接参与资源配置、干预微观经济活动,更不等于代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52770856.html, 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作用 作者:张序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04期 〔摘要〕在资源配置中,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是相辅相成的。资 源配置中的政府作用是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带来的。市场失灵可以划分为功能性失灵和结果性失灵。根据市场失灵两种类型的不同机理,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引导性作用、弥补性作用和规制性作用,每类作用的发挥都需要相应的手段和路径。 〔关键词〕资源配置;市场失灵;政府作用 〔中图分类号〕F1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4-0021-05 〔作者简介〕张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管理学研究所研究员,四川成都 610071。 一、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论断,要求“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这一重大理论是我国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但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各不相同的,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是资源优效配置必需的。笔者认为,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具有引导性、弥补性、规制性作用。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在这三个方面充分发挥“有形之手”不可或缺的功能和作用,使资源配置更为有效。 二、资源配置与市场失灵:概念与综述 资源配置(Allocation of Resources)概念中的“资源”,指的是要素资源和利用要素资源生产的产品(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所谓要素资源,又称生产要素,是指能够创造产出的各种投入的集合,包括自然资源、资本、人力资源(劳动力)、技术、企业家精神等,他们是经济活动中能够自主选择的内生变量。 资源配置概念的产生源于要素资源的稀缺性(Short Supply)。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相对 于人对产品需求的无限性,生产产品的资源必定是有限的、稀缺的,生产的产品也是有限的。为了在资源稀缺的约束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欲望,必须对资源进行有效率的使用。所谓资源配置就是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各企业、各产业各行业、各地区各人群中进行合理分配,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

从市场经济的弊端看我国政府资源配置职能的必要性

从市场经济的弊端看我国政府资源 配置职能的必要性 1992年10月,中央政府在党的十四大上,正式上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的目标。”到现在市场经济在我国已经发展了20几年,给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动力,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稳步增长,国家财富显著增多。这些成就表明市场经济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富强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不能忽视的是市场经济本身也存在许多弊端,如果把市场创造的财富比作一块大蛋糕的话,那么怎样分“好”这块蛋糕便是市场自身所不能好好完成的目标,所以只有政府利用其经济职能加以管理调控才使市场资源得到最优分配,促进市场经济在我国更健康的发展。 市场经济虽然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其弊端也很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发性: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根据价格的涨落决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因此,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即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对资源合理配置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使一些个人或企业由于对全身的利益的过分追求而产生不正当的行为,比如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欺行霸市,扰乱市场秩序;一切向钱看,不讲职业道德等。而且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还容易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两极分化,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将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2.盲目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是分散在各自的领域从事经营,单个提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此,他进行经营决策时,也就是仅仅观察市场上什么价格高、有厚利可图,并据此决定生产、经营什么,这显然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往往会使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必然会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这方面的例子我们可举出很多,如: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竞相上马生产彩电、冰箱的所谓“采电热”、“冰箱热”;90年代中期又出现“空调热”、“VCD热”。因厂家瞄准的是市场价格,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于是各地“蜂拥而上”,其结果是重复上马、重复引进,而又形不成生产规模。3.滞后性: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即经济活动参加者是在某种商品供求不平衡导致价格上海或下跌后才作出扩大或减少这种商品供尖的决定的。这样,从供求不平衡——价格变化——作出决定——到实现供求平衡,必然需要一个长短不同的过程,有一定的时间差。也就是说,市场虽有及时、灵敏的特点,但它不能反映出供需的长期趋势。当人们竞争相为追求市场上的高价而生产某一产品时,该商品的社的需求可能已经达到饱和点,而商品生产者却还在那里继续大量生产,只是到了滞销引起价格下跌后,才恍然大悟。然而,此时即使转产,也已造成产品积压,不得不贱价拍卖,有的鲜活产品还会因变质而蒙受巨大损失(如近年有些城市的鸡蛋、水果因积压变质而降价者屡见不鲜)。 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引起市场混乱,贫富差距增大,两级分化严重;盲目性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滞后性导致生产过剩,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应急资源配置中的政府行为

应急资源配置中的政府行为 随着公共安全与自然灾害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应急管理成为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对灾害应急能力支撑要素的应急资源配置在救援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应急资源配置主要包含应急准备、预警阶段的静态配置和应急响应阶段的动态配置,根据应急管理阶段和情境因素分为两大类六个情境,政府在不同的情境中的行为存在区别,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矩阵可对政府的行为效果进行概要评价。 标签:应急资源;配置;情境;应急管理;评价 一、引言 应急资源是灾害应急能力的支撑要素,主要由应急救援物资储备、防灾与应急工程、特种救援装备、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等资源要素组成,同时还包括各类应急救援队伍。为便于研究,本文将应急资源界定为“应急救援中需要的各种重要物资、应急处置设备和基本生活物资”。 灾害发生时,将应急资源高效地运抵事发地并进行有效的二次分配和利用是保证救灾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而言,资源配置有自然配置、行政配置和市场配置三种模式。应急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非经济性等特征决定了其救援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过程部署合理、节点任务明确、对资源的配置与调度协调有序。资源在应急救援中是基础和保障,任何一个企业和社会团体都不可能完成对应急资源的静态与动态配置,需要政府部门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政府行为的有效性决定了应急资源的配置效率与效果,进而决定了应急救援的有效性。 二、应急资源配置与政府行为 (一)应急资源配置阶段 应急资源配置要求资源在应急管理的各个阶段均处于良好状态。政府行为是指相关政府部门在应急资源配置过程的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即按照灾情的需要,用行政手段对资源的定位、流向、流速、使用进行调控,保障应急资源在需要的时间、地点,以合理的数量有效地进入救援需求地。 应急资源配置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应急准备阶段的静态配置,即根据特定区域的社会、地理特点,结合该区域的突发事件的频率、种类、强度,合理规划配送中心的选址,在中心储备合理的资源种类、数量。同时对后续资源的补充有一个期望,目标是实现应急资源覆盖的速率、比率和效率俱佳,实现供给与需求的连续匹配。二是应急响应阶段的应急资源配置,体现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在政府主导下,应急体系能迅速发挥作用,并利用特定的运载工具、按照规划的运输方案将急需的资源有效地运抵受灾点,并能根据灾情现场变化,科学地实现二次配置。该过程是一个动态配置过程,需要政府在其中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将生

我国政府在医疗资源配置的中的作用

我国政府在医疗资源配置的中的作用 摘要: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从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来看,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个社会风险问题。引发这个问题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其中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着重探讨我国政府在医疗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风险社会理论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政府 一、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乌尔里希·贝克是从学理的高度来探讨风险社会这一概念并将之阐述清楚的第一学者。他在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一概念,用“风险”一词来理解现代社会的问题,用其来描述当代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阶段,并进一步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在本书中,贝克指出:风险是一个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换句话说,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它们的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可以看出,贝克着重突出了当代社会的风险已经不再是传统社会中人们所认识的自然灾害。 虽然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它为我们全面把握当代社会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风险类型同时存在着,在某种程度上,我国已开始进入风险社会。在笔者看来,我国长期存在的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风险,这种社会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而医疗资源配置失衡是由于我国医疗体制缺陷而引起的一种制度性的社会风险。 二、我国医疗资源配置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医疗资源配置的格局是非平衡的,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基层和社区医疗资源缺乏,导致纵向的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据资料统计,200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14535.4亿元中,政府卫生支出3593.9亿元(占24.7%),社会卫生支出5065.6亿元(占34.9%),个人卫生支出5875.9亿元(占40.4%)。卫生总费用城乡构成: 城市11255.0亿元,占77.4%;农村3280.4亿元,占22.6%。人均卫生费用1094.5元,其中:城市1862.3元,农村454.8元。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占全国三分之二人口的农村居民只拥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卫生总费用,而占人口三分之一的城镇居民享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卫生总费用。且城镇居民的人均卫生费用是农村居民人均费用的4倍多,卫生费用方面的不平等

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之 间的关系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 一、完全竞争市场中社会资源配置 市场机制最重要的就是价格机制,市场竞争最重要的就是价格竞争,价格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最灵敏的信号。 完全竞争市场即没有任何垄断的市场,企业集中度较小,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做出市场价格决定,价格完全由市场竞争决定,充分反映商品价值和效用,完全体现市场供需情况。 市场主体的假设为经济人,其一切行为都是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生产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市场需求(消费者、消费量)增加,价格上升,刺激投资、生产,资源聚集,扩大就业,生产(生产者、产品)增加,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需求不变,或者需求变动小于供给变动,价格下降,投资减少,资源抽逃,生产萎缩,失业增加,经济萧条。资源聚集高利润产业。资源在不同产业间转移总是以逐利为目的,优胜劣汰总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二、政府行为干预的必要性(原因) 由于资源市场本身的特点,容易发生市场失灵现象,产生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不,包括; 2、不完全市场,主要指某个市场缺失导致其关联市场缺失,如铁路与钢铁厂的问题; 3、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 4、的供给缺失; 5、分配上的; 6、信息不完全由于市场失灵,会带给社会很多负面影响,包括市场的垄断和缺失,公共产品无人供给,社会分配不均衡,市场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后果在政治上或道义上无法接受,以及失业和通货膨胀等,而这些情况不是能单纯靠市场机制所能够解决的,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来规划制定,干预。因此,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论述我国财政资源配置职能

论述我国财政资源配置职能 摘要:本文先对我国财政资源配置职能进行了简单分析,然后对教育资源的配置、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资源配置和外交财政资源配置进行了重点分析,强调了他们的重要性。最后对我国财政资源配置职进行了总结。 关键字:财务;源配置;教育;外交 1 我国财政资源配置职能分析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资源配置就是对国家的财政,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各类物质要素要照一定的逻辑方法去分配,此分配并不去界定公平与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几乎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财政资源分配。由于以前国家生产力不发达所以对于财政的分配很不合理,人民的温饱和基本权益都得不到保障,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了。关于财政资源的分配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国防、教育、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等等。如何对这些方面进行合理的分配是我国财政当前需要考虑的问题。从往年的相关数据来看我国对于经济和教育以及国防比较看重,当然它们在总财政支出中的占的权重也相当大。国家对于它们的分配比例是基于实际情况考虑的,所以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和社会形势的不断改变这种比例也会进行 动态调整。正是由于我国相关部门对财政资源的合理的配置,使得我国经济稳固发展,受教育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2教育财务资源分配职能分析 国家管理机构教育极其重要的教育财务资源分配思想发生在二十

世纪末期。二十世纪末期的最后一次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已经清楚的指出:“国家管理机构的教育款项应该大部分用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全国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支出,下面的底层各级国家管理机构同时要保证养成本教育费用在其总支出的比例,由于国家对教育很看重,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并逐渐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国家管 理机构公开财务体系的财务教育款项的分配策略。令人欣慰的是有国际专家学者立马就指出:“大概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整个国家将会建立关于九年务教育事件的地方财务拨款、专项资助贫困生等有利于国家发展的良好制度,这将会从根本上上解决国家管理部门对于教育经费投资不足情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基于财务资源分配,才能更好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到国家管理机构对于教育资源的财政分配水平在一步步提高,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当今好多人才可以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也许有时候有些事情我们只看到了表面现象,主要这么说是基于现实情况考虑的,对于有的人关于中国国家管理机构对教育财政资源的分配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投入的多 一些呢,其次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的。因为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在不同时期而言我们应该考虑的事情不同也就是说事情的轻重缓急不同,试想如果战乱年代我们首先考虑的应该是保家卫国而不是其它一些 方面,是因为如果国家不存在了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再谈论一些其它东西没有任何的意义。客观来说教育财务资源分配职能有很多,它涉及很多方面。所以对于其职能的分析也不能一一罗列大概选取上面的一些重要的来进行分析。

计划与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比较

计划与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比较 资源配置目标必须通过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来实现。迄今为止,社会化生产中资源配置方式基本上有两种:市场配置方式和计划配置方式。本文试通过对计划与市场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比较,加深人们对我国选择市场方式配置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积极有效地投身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实践中去。 一、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区别 资源的计划配置方式是指通过指令性计划决定资源的分配和组合。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源的分配比例。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类型相一致,采用计划配置方式配置资源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采用市场配置方式配置资源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资源配置的两种不同方式,计划与市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源配置的主体不同。计划配置资源的主体是政府,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是企业。 计划经济体制中,由中央政府计划机关编制的计划确定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然后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层层分解下达,连同资源一直安排到企业。政府既是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又是企业微观经营的指令者和直接指导者,不仅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由政府直接安排到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不同使用方向上,甚至连企业自身也成了被政府配置的对象和客体。企业毫无生产经营权,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由政府统包统揽。政府是计划配置资源的主体,企业只是政府行政机构的附属工具。 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是独立的市场主体,人、财、物力等资源的流向、组合比例和流量,都由企业自己决策定夺,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也都由企业自己自主地安排和组织,政府的经济职能只是进行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引导企业把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需要、最有效率的产品的生产上去,以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市场配置方式中,企业由计划配置方式中政府的附庸一跃成为资 源配置的主体。 第二,资源配置的出发点不同。计划配置资源的出发点是生产能力,市场配置资源的出发点是 市场需求。 计划配置方式从能生产什么、能生产多少出发来配置资源。能生产的,就安排相应的资源,能 多生产的,就多安排一些资源。至于这种生产能力是否是社会所需要的,与社会对它的需要相比孰多孰少,并不是作为资源配置主体的政府配置资源时首先考虑和重点关注的问题。 市场配置方式从市场需求出发配置资源。市场上哪种产品供不应求,作为资源配置主体的企业 就把更多的资源安排到这种产品的生产上去,哪种产品供过于求、滞销,企业就减少乃至撤除其生 产经营中投放的各种资源,转产供不应求的产品。 第三,资源配置的依据不同。计划配置资源的依据是指令性计划指标,市场配置资源的依据是 市场价格。 计划配置资源时,各类资源的流向、流量和组合比例,都由指令性计划指标明确规定。每一企 业能使用什么资源,能使用多少特定的资源,指令性计划指标中也有明确而又具体的规定。指令性 计划指标是计划配置资源的指示器。 市场配置资源时,市场价格是企业配置资源的信号。市场上哪种产品由于供不应求而使价格上涨,价格高于价值,企业就把资源投放到哪种产品的生产上,反之,哪种产品由于供过于求而使价 格下降,价格低于价值,企业就减少资源在其生产经营中的投入量。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动,企业不 断地随之变更资源的配置。 第四,资源配置的信息传递方式不同。计划配置资源的信息是纵向地传递的,市场配置资源的 信息是横向地传递的。 计划配置资源时,政府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把作为资源配置指令信息的指令性计划指标纵向地 自上而下层层下达到企业,企业也层层地自下而上向上级提出对资源的要求,至于企业的要求是否 能得到认可和满足,则完全由上级行政机构来拍板。 市场配置资源时,企业从市场横向地得到作为资源配置指令信息的价格信号,企业之间有关资 源流向、流量的信息也经由市场横向地传递。 第五,资源配置的动力不同。计划配置资源的动力是指令性计划的行政约束力,市场配置资源 的动力是企业对经济利益的内在追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