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PSR控制原理

PSR控制原理

PSR控制原理
PSR控制原理

PSR(初级调整)控制原理

近两年由于PSR线路简单,成本低,所以在充电器,LED驱动应用方面相当流行,模拟方式(部分厂家是带数字控制的,如IWATT,本贴只针对较流行的DCM模式的模拟方式的)实现的PSR工作原理是大同小异的,只是有些参数定义不一定!但有些厂家只是给出计算公式,但对恒流方面,没有真正详细的讲解!我会慢慢写出我的理解!

先谈谈CV操作模式,现在大部分芯片都是直接取样辅助线圈上电压,由于漏感的原因,在MOS关断后,也就是次级二极管导通瞬间,会产生一个尖峰,影响电压采样,为了避开个这个尖峰,大部分厂家都是采用延时采样,也就是在MOS管关断一段时间后再来采样线圈电压。从而避开漏感尖峰。PI是在高压开关关断 2.5 μs采样。这种采样方式其实在以前很多芯片上的过压保护上也都有应用,比如OB2203和UCC28600,NCP1377上都有这样的应用,所以可以得到较高精度的过压保护。还有些厂家是在下取样电阻上并一个小容量的电容来实现。同时建义大家吸收电路使用恢复时间约只有2us的IN4007再串一个百欧左右的电阻作吸收。可以减小漏感产生的振铃,从而减小取样误差。得到较高采样精度。次级圈数固定,辅助绕组固定,取样精度高。比较器内部精度也高,自然可以得到较高的输出电压精度。图片截自NCP1377规格书。

先写个变压器的基本公式。Np*Ipk=Ns*Ipks(变压器次级只有一个绕组Ns),Np,Ipk,Ns,Ipks分别是初级圈数,初级峰值电流,次级圈数,次级峰值电流.

当工作在DCM模式时,输出电流是次级电流(如图的三角形)在一个工作周期的平均值,所以Io=(Td/T)*I psk/2,其中T为工作周期。

Np*Ipk=Ns*Ipks

所以Ipks=Np*Ipk /Ns,

将Ipks=Np*Ipk /Ns代入Io=(Td/T)*Ipsk/2 ,

得到Io=(Td/T)*(Np*Ipk /Ns)/2。

可以看出Np,Ns为常数,只要固定Ipk,和Td/T就可以得到固定的电流输出。

市面上很多IC固定Ipk的方式是限制初级MOS取样电阻上的峰值电压,同时为了避免寄生电容在导通时产生的电流尖峰,会加入一段消隐时间。

Td/T 是由IC内部固定的。OB的是0.5(他是给出TD同频率的关系),BYD的1508是直接给来的0.42。仙童的没有直接给出1317没直接给出这个值,而是给出了一个计算初级电流的公式。也是间接告诉了Td/T 。

CC时,在不同输出电压情况下,工作在PFM模式以保证固定的Td/T而实现稳定的输出电流。这就是实现恒流的基本原理,输出电压变化时能保证电流不变。只要保证IC Td/T 的精度,以及初级峰值电流的限流精度就可以得到较高的输出电流精度。这两部分基本上取决于IC。取样电阻保证1%是没有问题的。

再讲讲PSR对电感量补偿的原理。看过PI LN60X实验视频的朋友可以看到他们的PSR对电感量有补偿。

当电感量低出设计正常值时,达到同样的峰值电流需要的时间就短了,Δt=L*ΔI/V,ΔI在DCM模式时等于峰值电流,而峰值电流是固定的。V就是Vin,为常数。所以L低会造成Δt下降,也就是Ton下降。根据伏秒平衡,Ton*Ipk*Np=Td*Ipks*Ns。Np,Ns为常数,Ton的下降同样也造成Td下降。由于Td比上周期T为固定值,Td下降造成T变小,所以频率就升高了。但是由于有最高频率的限制。所以设计时要注意在最重负载时,频率不能工作在最高频率,这样电感量的变化将得不到补偿。应适当低于最高工作频率。电感量高出正常值时,结果当然是相反的。Io=(Td/T)*(Np*Ipk /Ns)/2。只要Ipk,Td/T不变,输出电流也就不变。所以电感量变化引起的是频率的变化。从公式P=1/2*I*I*L*f也可以看出。I固定,输出功率不变,L的变化引起的是频率f的变化。但一定要注意最高工作频率限制。

电源参数(7*1W LED驱动):输入AC 90-264V 输出:25.8V 0.3A

方案采用芯联半导体的CL1100(见附件)CL1100_CN

从IC资料上可以看出Td/T=0.5 CS脚限制电压Vth_oc为0.91V FB基准为2V

占空比D取0.45 Vin取90V 整流管VF取0.9 最高开关频率取50KHZ 变压器用EE16,AE=19.3mm^2 VCC 供电绕组电压取22V(考虑到不同串数LED的兼容性VCC绕组电压取得较高,但通常根据经验,取芯片最大值减去2v)

1,计算次级峰值电流Ipks:

Io=(Td/T)*Ipsk/2

Ipks=Io*2/(Td/T)=0.3*2/0.5=1.2A

2,计算反射电压Vor:根据伏秒平衡

Vin*Ton=V or*Td

Vin*Ton/T=V or*Td/T

Vin*D=V or*Td/T

90*0.45=V or*0.5

V or=81V

3,计算匝比N,

V or=(V o+Vf)*N

N=81/(25.8+0.9)=3.03

4,计算初级峰值电流(考虑到初级电流一部分在转换时的损耗,如吸收中的一部分损耗,磁芯损耗,输出电容损耗,次级铜损)初级电流损耗取输出电流的7%

Ipk=Ipks*(1+7%)/N=1.2*(1+7%)/3.03=0.424

5,计算初级电感量

Vin/L=ΔI/Δt DCM模式时ΔI等于Ipk

vin/L=Ipk/(D/f)

L=vin*D/f/Ipk=90*0.45/50K/0.424=1.91mH

6,计算初级圈数Np,Ns(B取0.3mT)

NP=L*I/(AE*B)=1.91*0.424/(19.3*0.3)*10^3=140TS

NS=NP/N=140/3=46.6TS 取47TS时反算47*3.03=142TS

NA=NS*V A/(V o+VF)=47*22/(25.8+0.9)=39TS

7,电压取样电阻

当供电绕组电压取22V时,FB基准为2V ,上下取样电阻正好为10比1,取6.8K和68K

8,电流检测电阻Rcs

Rcs=Vth_oc/Ipk=0.91/0.424=2.15 用2.7并11欧电阻

9,二极管反压

=Vin_max/N+V o=264*1.41/3.03+25.8=149V 取耐压200V的SF14

10,MOS耐压及漏感尖峰取Vlk75V

=Vin_max+V or+Vlk=373+81+75=529V 考虑到功耗选用2N60.

附上电流有效值计算器。方便计算线径和MOS导通损耗

多变量解耦控制方法

多变量解耦控制方法 多变量解耦控制方法 随着被控系统越来越复杂,如不确定性、多干扰、非线性、滞后、非最小相位等,需要控制的变量往往不只一个,且多个变量之间相互关联,即耦合,传统的单变量控制系统设计方法显然无法满足要求,工程中常常引入多女量矗解WSi+o其思想早在控制科学发展初期就已形成,其实质是通过对一个具有耦合的多输入多输出控制系统,配以适当的补偿器,将耦合程度限制在一定程度或解耦为多个独立的单输入单输出系统。其发展主要以.血豹疔1964年提出的基于精确对消的全解竊映右全向癌及 Rosenbroc好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基于对角优势化的现代频率法为代表,但这两种方 *法都要求被控对象精确建模,在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近年来,随着控制理论的发展’多种解耦控制方渕应运而生,如特征结构配置解須、自校正解粮、拿性二次型解耦、奇异摄动解耦、自适应解耦、智能解耦、模糊解越等等护解耦控制丄直是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本文针对解耦方法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其应用现状。-* 一、解耦控制的现状及问题 传统解耦控制 传统解耦方法包括前置补偿幺和现代频率法。前者包括矩阵求逆解耦、不变性解耦和逆向解耦G扁陶鮒滾漆nuM玆佼疇fW擄林遞跖网禅融8 据是其理论基础,比较适合 于线性金常竝力系统。主要尙括:七?? 1)逆奈氏阵列法

逆奈氏阵列法是对控制对象进行预先补偿,使传统函数的逆成为具有对角优势和正规性的矩阵。由于正规阵特征值对摄动不敏感,因而有较强的鲁棒性,其应用广泛。当然,当正规阵的上(下)三角元素明显大于下(上)三角元素时,可采用非平衡补偿法进行修正来提高鲁棒性,同时由于利用逆奈氏判据选择反馈增益时并不能保证闭环传递函数本身的对角优势,因此需反复调整补偿器的参数,使设计结果真正符合对角优势。 2)特征轨迹法 特征轨迹法是一种分析.必滋系统性态的精确方法。当采用其中的増益平衡法和特征向量配正法对补偿器进行近似处理时,其精确性难以得到保证,因而工程应用有限。倘若采用并矢展开法,则可利用其对角分解中变换矩阵与频率无关的特性解决补偿器工程难以实现的问题,但要求被控对象能够并矢分解,往往此条件难以满足’因而工程中应用不多见。 3)序列回差法 该方法是将补偿器逐个串入回路构成反馈,易于编程实现。从解耦的角度看’类似三角解耦,但其补偿器的确定方法并不明确,不能实现完全解耦。 4)奇异值分解法 包括奇异值带域法和逆结构正则化法。主要是先绘制开环传递函数的奇异值图,采用主増益、主相位分析法,或者广义奈氏定理来确定主带域与临界点的关系,从而判别系统的鲁棒稳定性,特别适于无法特征分解或并矢分解的系统。它是近年来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成功的频率方法,包括相对増益法、逆曲线法、特征曲线分析法。以上解耦方法中,补偿器严重依赖被控对象的精确建模,在现代的工业生产中不具有适应性,难以保证控制过程品质,甚至导致系统不稳定。即使采用这些方法进行部分解耦或者单向解耦,也不能实现完全解耦,而且辅助设计的工作量很大,不易实现动态解耦。 自适应解耦控制 自适应解耦岡是将自适应控制技术与解耦控制技术相结合并用于多变量系统,也即将被控对象的解耦、控制和辨识结合起来,以此实现参数未知或时变系统的在线精确解耦控制。吉禹萸底宴将耦合项视为可测干扰,采用自校正前馈控制的方法,对耦合进行动、静态补偿,对补偿器的参数进行寻优。它是智能解耦理论的基础,适于时变对象。对于最小相位系统,自适应解耦控制采用最爪分臺佥前俺可以抑制交联,对于非最小相位系统,它可采用广义最小方差控制律,只要性能指标函数中含有耦合项,就可达到消

开环与闭环系统

Hefei University 自动控制课程综述 开环与闭环系统 BACH ELOR DISSERTATION 论文题目:______________ 开环与闭环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科专业:____________ 自动化1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姚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师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李秀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 所谓开环与闭环系统主要是对开环和闭环传递函数的研究。 所谓传递函数,只是反馈信号的数学公式/模型。传递函数零初始条件下线性系统响应(即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或z变换)与激励(即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记作G(s)=Y(s)/U(s),其中Y(s)、U(s)分别为输出量和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传递函数是描述线性系统动态特性的基本数学工具之一,经典控制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都是建立在传递函数的基础之上。而在经典控制理论中传递函数有两个重要且易混淆的内容即: Gk(s)=G(s)?H(s) 开环传递函数 Gb(s)=G(s)/1+G(s)?H(s) 闭环传递函数开环传函其实是闭环传函的一部分。开环和闭环的本质区别是:闭环控制系统的被控量要反馈回到给定信号端,与给定信号进行比较(一般为负反馈),而开环没有这一环节。 另外,还有半闭环控制系统,之所以叫半闭环是因为反馈回到给定输入信号的反馈量不是直接取自被控量,而是间接取到的。 关键字:自动控制原理、开环系统、闭环系统、传递函数、区别、联系 发展与前景: 自动控制理论是研究自动控制共同规律的技术科学。它的发展初期,是以开环与闭环理论为基础的自动调节原理,主要用于工业控制,二战期间为了设计和制造飞机及船用自动驾驶仪,火炮定位系统,雷达跟踪系统以及其他基于反馈原理的军用设备,进一步促进并完善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到战后,以形成完整的自动控制理论体系,这就是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的经典控制理论,它主要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线形定常数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 20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现代应用数学新成果的推出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适应宇航技术的发展,自动控制理论跨入了一个新阶段——现代控制理论。他主要研究具有高性能,高精度的多变量变参数的最优控制问题,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以状态为基础的状态空间法。目前,自动控制理论还在继续发展,正向以控制论,信息论,仿生学为基础的智能控制理论深入。 为了实现各种复杂的控制任务,首先要将被控制对象和控制装置按照一定的方式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有机的总体,这就是自动控制系统。在自动控制系统中,被控对象的输出量即被控量是要求严格加以控制的物理量,它可以要求保持为某一恒定值,例如温度,压力或飞行航迹等;而控制装置则是对被控对象施加控制作用的机构的总体,它可以采用不同的原理和方式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但最基本的一种是基于闭环控制的闭环反馈控制系统。 开环与闭环系统的应用(以数控机床为例): 开环控制指调节系统不接受反馈的控制,只控制输出,不计后果的控制。又称为无反馈控制系统。

5.2 闭环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1)

如图所示是JN6201集成电路鸡蛋孵化温度控制器电路图,根据该原理图完成1~3题。 1.该电路图作为控制系统的控制(处理)部分是IC JN6201,当JN6201集成输出9脚长时间处于高电平,三极管V2处于截止状态,继电器释放,电热丝通电加热。 2.安装好调试时,先将温度传感器Rt1放入37℃水中,调整电位器Rp1,使继电器触点J-2吸合,再将温度传感器Rt2放入39℃水中,调整Rp2,使继电器触点J-2释放。 3.调试时发现,不管电位器Rp1和Rp2怎么调,继电器J 始终吸合,检查电路元器件安装和接线都正确,用万用表测三极管V2集电极电位,在不同的调试状态分别为2.8V 和0V ,可知电路发生故障的原因是( B ) A.二极管V6内部断路 B.三极管V3内部击穿(短路) C.电阻R4与三极管V3基极虚焊 D.继电器线圈内部短路 如图所示是运算放大器鸡蛋孵化温度控制器电路图,根据该原理完成4~6题。 4.该电路作为控制系统的输出部分是继电器J 、电热丝等,当电路中集成运放2脚的电位低于3脚的电位,三极管V3处于饱和状态,继电器J 吸合,电热丝通电加热。 上限 V2饱和导通时候Uce 电压降0.2V ,所以留下来给集电极2.8V ,截止时候0V

5.安装好后调试时,将温度传感器Rt 放入39℃水中,调R4,使电压U2=U3,集成运放输出端6脚的电压为0V ,电路实现39℃单点温度控制。 6.调试时发现,将温度传感器Rt 放入高于39℃水中,继电器吸合;将温度传感器Rt 放入低于39℃水中,继电器释放,出现该故障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 ) A.集成运放2脚与3脚接反 B.二极管V4接反 C.电阻R2断路 D.三极管V3损坏 如图所示是晶体管组成的水箱闭环电子控制系统电路,根据该原理图完成7~9题。 7.该电路作为控制系统被控对象的是水箱内的水,水箱的水位从a 点降到b 点的过程中,三极管V1处于饱和状态,三极管V2处于截止状态,继电器触点J-1处于吸合状态。 8.安装调试时,将三个水位探头按图中的高低放入空玻璃杯中,如果电路正常,电路通电后,继电器J 吸合;向玻璃杯中加水,到达a 点时,继电器J 释放;接着将玻璃杯中的水排出,水位降到b 点以上时,继电器J 释放;水位降到b 点以下时,继电器J 吸合。 9.调试时发现,玻璃杯中的水位在b 点以下时,继电器J 就吸合;水位加到b 点,继电器J 就释放。出现该故障现象的原因是( D ) A.继电器J 没用 B.三极管V1损坏 C.二极管V3接反 D.电路没接J-1触点,b 点直接接到了电阻R1 如图所示是555集成电路组成的水箱水位闭环电子控制系统电路图, (第4~6题) (第7~9题) R4 10k ?R5 4.7k R3 4.7k

自动控制原理概述及开闭环实例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概述及开闭环实例分析 摘要 本文简单介绍了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发展概况,并从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两方面对自动控制原理进行了详细介绍。列举了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几个实例,结合实例分析了开环控制和闭环的优缺点,并对两种控制方式进行了对比。 关键词:自动控制、基本原理、开环、闭环 1自动控制基本原理及发展概述 所谓的自动控制,就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称为控制器)操作被控对象(如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的某个状态或参数(称为被控量),使其按预先设定的规律自动运行。 一般情况下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经典控制理论时期 时间为20世纪40-60年代,经典控制理论主要是解决单输入单输出问题,主要采用以传递函数、频率特性、根轨迹为基础的频域分析方法。此阶段所研究的系统大多是线性定常系统,对非线性系统,分析时采用的相平面法一般不超过两个变量。 1.2现代控制理论时期 时间为20世纪60-70年代,这个时期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空间技术的发展。经典控制理论中的高阶常微分方程可以转化为一阶微分方程组,用以描述系统的动态过程,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多输入多输出问题,系统既可以是线性的、定常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时变的。 1.3大系统理论、智能控制理论时期 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控制理论向着“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方向发展。“大系统理论”是用控制和信息的观点,研究各种大系统的结构方案、总体设计中的分解方法和协调等问题的技术理论基础。而“智能控制”是研究与模拟人类智能活动及其控制与信息传递过程的规律,研究具有某些仿人智能的工程控制与信息处理系统。 2自动控制系统分类 按照控制方式和策略,系统可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2.1开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系统是一种简单的控制系统,在控制器和控制对象间只有正向控制作用,系统的输出量不会对控制器产生任何影响,如图1所示。在该类控制系统中,对于每一个输入量,就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工作状态和输出量,系统的精度仅取决于元件的精度和执行机构的调整精度。 控制量输出量 图1 开环控制系统

系统解耦控制

实验二、 系统解耦控制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解耦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2、 学习利用模拟电路实现解耦控制及实验分析。 二、实验仪器 1、 TDN —AC/ACS 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 示波器 3、 万用表 三、实验原理与内容 一般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矩阵不是对角阵,每一个输入量将影响所有输出量,而每一个输出量同样受到所有输入量的影响,这种系统称为耦合系统。系统中引入适当的校正环节使传递矩阵对角化,实现某一输出量仅受某一输入量的控制,这种控制方式为解耦控制,其相应的系统称为解耦系统。解耦系统输入量与输出量的维数必相同,传递矩阵为对角阵且非奇异。 1、 串联控制器()c G s 实现解耦。 图2-1用串联控制器实现解耦 耦合系统引入控制器后的闭环传递矩阵为 1 ()[()()()]()()p c p c s I G s G s H s G s G s -Φ=+ 左乘[()()()]p c I G s G s H s +,整理得 1()()()[()()]p c G s G s s I H s s -=Φ-Φ 式中()s Φ为所希望的对角阵,阵中各元素与性能指标要求有关, 在()H s 为对角阵的条件下,1 [()()]I H s s --Φ仍为对角阵, 1 1 ()()()[()()]c p G s G s s I H s s --=Φ-Φ

设计串联控制器()c G s 可使系统解耦。 2、 用前馈补偿器实现解耦。 解耦系统如图2-2, 图2-2 用前馈控制器实现解耦 解耦控制器的作用是对输入进行适当变换实现解耦。解耦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1()[()]()()p p d s I G s G s G s -Φ=+ 式中()s Φ为所希望的闭环对角阵,经变换得前馈控制器传递矩阵 1()()[()]()d p p G s G s I G s s -=+Φ 3、 实验题目 双输入双输出单位反馈耦合系统结构图如图。 图2-3 系统结构图 设计解耦控制器对原系统进行解耦,使系统的闭环传递矩阵为 10 (1) ()10(51)s s s ????+? ?Φ=? ???+? ? 通过原系统输出量(1,2y y )与偏差量(1,2e e )之间的关系

闭环控制系统(精选.)

闭环控制系统 许多实时嵌入式系统使作出控制决策。这些决策通常是由软件和基于硬件反馈的基础上由它控制(被称为机械)。这些反馈通常采用的是模拟传感器,可以通过一个A / D转换器读取他形式。例如:传感器可能代表位置,电压,温度或其他任何适当的参数。每样提供软件和附加信息基础控制决策。 闭环控制的基本知识 基于反馈原理建立的自动控制系统。所谓反馈原理,就是根据系统输出变化的信息来进行控制,即通过比较系统行为(输出)与期望行为之间的偏差,并消除偏差以获得预期的系统性能。在反馈控制系统中,既存在由输入到输出的信号前向通路,也包含从输出端到输入端的信号反馈通路,两者组成一个闭合的回路。因此,反馈控制系统又称为闭环控制系统。反馈控制是自动控制的主要形式。自动控制系统多数是反馈控制系统。在工程上常把在运行中使输出量和期望值保持一致的反馈控制系统称为自动调节系统,而把用来精确地跟随或复现某种过程的反馈控制系统称为伺服系统或随动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由控制器、受控对象和反馈通路组成。比较环节,用来将输入与输出相减,给出偏差信号。这一环节在具体系统中可能与控制器一起统称为调节器。以炉温控制为例,受控对象为炉子;输出变量为实际的炉子温度;输入变量为给定常值温度,一般用电压表示。炉温用热电偶测量,代表炉温的热电动势与给定电压相比较,两者的差值电压经过功率放大后用来驱动相应的执行机构进行控制。 同开环控制系统相比,闭环控制具有一系列优点。在反馈控制系统中,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外部扰动或系统内部变化),只要被控制量偏离规定值,就会产生相应的控制作用去消除偏差。因此,它具有抑制干扰的能力,对元件特性变化不敏感,并能改善系统的响应特性。但反馈回路的引入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而且增益选择不当时会引起系统的不稳定。为提高控制精度,在扰动变量可以测量时,也常同时采用按扰动的控制(即前馈控制)作为反馈控制的补充而构成复合控制系统。 一个闭环系统采用反馈来衡量实际的系统运行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液位,转速控制。这种反馈信号发送回的地方是较理想的系统设定点控制器。该控制器发一个误差信号,即启动纠正措施和驱动器输出设备所需的值。在直流电动机驱动上很容

计算机解耦控制系统装置

第3章解耦控制系统 3.1 多变量解耦控制系统概述 3.2 解耦控制理论 3.3 解耦控制方法与设计 3.3.1解耦控制系统分类及解耦方法 3.3.2解耦控制方案 3.3.3解耦控制中的问题 3.4 解耦控制算法 3.5 几种先进解耦控制理论的介绍 3.1 多变量解耦控制系统概述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被控对象往往是多输入多输出系统(MIMO),如冶金工业中的钢坯加热炉的多段炉温,轧机中的厚度与板型;电力工业中发电机组的蒸汽压力与温度;石化工业中的精馏塔顶部产品流量和成分、底部产品流量和成分;国防工业中的飞行控制、风动稳定段总压和试验段马赫数等,都是需要控制而又是彼此关联的量。多变量系统的控制就是调整被控系统的多个输入作用使系统输出达到某些指定的目标。 在实际的工业过程中,常常遇到的多变量系统具有不确定性,也就是系统的某些参数位置或时变或受到未知的随机干扰。因此,现代工业过程本身就是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中,为了达到指定的生产要求,不断出现一些较复杂的设备或装置。然而,这些设备或装置的本身所要求的被控制参数往往较多,相应的,决定和影响这些参数的原因也不止一个。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化,对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在一个生产过程中,要求控制的变量以及操作往往不止一对,需要设置的控制回路也不止一个。因此,必须设置多个控制回路对该种设备进行控制。由于控制回路的增加,往往会在它们之间造成相互影响、相互干扰的作用。因此大多数工业过程控制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多输入多输出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一个输入将影响到多个输出,而一个输出也将受到多个输入的影响。也即系统中一些控制回路的输入信号对其它回路的输出都有影响,而一些回路的输出又会受到其它输入的作用。如果将一对输入输出称为一个控制通道,则在各通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我们把这种输入与输出间、通道与通道间复杂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称为过程变量或通道间的耦合。由此看来,要想一个输入只去控制一个输出几乎不可能,这就构成了“耦合”系统。由于耦合关系,往往使系统难于控制、性能很差。为了获得满意的控制效果,必须对多变量系统实现解耦控制。 解耦控制是多变量系统控制的有效手段。对于确定的的线性多变量系统可以采取对角矩阵法、状态变量法、相对增益分析法、特征曲线分析法等进行解耦控制,也就是通过解耦补偿器的设计,使解耦补偿器与被控对象组成的广义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是对角矩阵,从而把一个有耦合影响的多变量系统,化成多个无耦合的单变量系统。 多变量系统的解耦控制问题,早在30年代末就已提出,但直到1969年才由E.G.吉尔伯特比较深入和系统地加以解决。随后,现代控制理论进入迅猛发展阶段,为解耦控制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于是,各种解耦理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自20世纪至今最为著名的有三大解耦理论,分别是:基于Morgan问题的解耦控制,基于特征结构配置的解耦控制和基于H_∞的解耦控制理论。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两大系列的解耦方法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一是围绕Morgan问题的一系列状态空间方法,这种方法属于全解耦方法。这种基于精确对消的解耦方法,遇到被控对象的任何一点摄动,都会导致解耦性的破坏,这是上述方法的主要缺陷。其二是以罗森布洛克(H.H.Rosenbrock)为代表的现代频域法,其设计目标是被控对象的对角优势化而非对角化,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全解耦方法的缺陷,这是一种近似解耦方法。 目前国外研究多变量解耦系统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状态空间的反馈方法来实现解耦;而是利用现代频率法的所谓对角线优势,籍助于逆奈奎斯特判据来设计解耦控制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

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 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过程,了解方框图的基本构成。 (2)熟悉闭环控制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自动抽水控制系统,亲自探究、体验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提高动手实践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比较分析,逐步形成理解和分析闭环控制系统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闭环控制系统制作与探究,养成善于探索,敢于创造的优良品质。 (2)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技术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探究欲望,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理解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过程 三、教学难点

1.水位检测抽水控制系统的制作 2.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过程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逆推分析法,探究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五、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为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的第二节“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在学生学习了开环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学习闭环控制系统的。上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开环控制系统,对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过程已经了解,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接触闭环控制系统,在探究、对比、分析中掌握闭环控制系统的相关知识。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能切身体会生活中的技术以及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开环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和系统、控制等基本概念,学会用系统方框图表达开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具有观察和使用简单控制系统的生活体验,这些已知知识和经验为教学中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本节顺利进行闭环控制系统的学习提供了可能。 3.教学策略

解耦控制

第三章复杂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 3.4 解耦控制系统 3.4.1 系统分析及控制策略 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越来越复杂,而且在一个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变量以及操作变量常不止一对,一个生产装置要求若干个控制回路来稳定各被控量。一个过程变量的变化必然会波及到其它过程变量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之为耦合。严重耦合的系统对于工程实际很不利,直接影响控制质量甚至导致系统无法运行。例如,对于一个精馏塔而言,其顶部产品成分和流量、回流、送料量、上下塔板温度等,都是一些彼此有关的量,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某一个参数的控制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另一些有关联的参数或操作变量的影响,因此这些单个参数的控制系统之间就必定有通道互相交错,就涉及到多变量控制的问题,必须进行解耦控制。常规解耦方法有前馈补偿法、对角矩阵法和单位矩阵法[2]。 1、前馈补偿法 前馈补偿是自动控制里最早出现的一种克服干扰的方法,它同样适用于解耦控制系统,方框图如图3-12。 图3-12 前馈解耦控制方框图 其中D21和D12是补偿器,利用补偿器原理: K21g21(s) + D21K22g22(s) = 0 K12g12(s) + D12K11g11(s) = 0 - 33 -

第三章 复杂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 - 34 - 解得补偿器的数学模型为: )()(2222212121s g K s g K D -= )()(1111121221s g K s g K D -= (3-9) 采用前馈解耦,解耦器形控制器环节比较简单。 2、对角矩阵法 对角矩阵法与单位矩阵法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其使系统传递函数矩阵成 为如下形式:?????????????=??????)()()(0 0)()()(21221121s M s M s G s G s Y s Y c c 同样可以求得解耦器为: ?????????????=??????-)(00)()()()()()()()()(221112221121122211211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D s D s D s D (3-10) 加入解耦器后,各回路保持前向通道特性,互相不再关联影响。于是针对单回路整定好的控制器可以不加变化地使用。但其缺点与单位矩阵法相似,即对于复杂对象往往无法实现。 3、单位矩阵法 单位矩阵法和对角矩阵法的原理相似,它们的方框图如图3-13所示。 单位矩阵法求解解耦器的数学模型将使系统传递矩阵成为: ?? ??????????=??????)()(1001)()(2121s M s M s Y s Y c c ,即: ????? ?=?????????????1001)()()()()()()()(2221121122211211s D s D s D s D s G s G s G s G 则解耦器为12221121122211211)()()()()()()()(-??????=??????s G s G s G s G s D s D s D s D (3-11)

PID闭环控制的实现

PID闭环控制的实现 1 引言 在工业生产中,常需要用闭环控制方式来实现温度、压力、流量等连续变化的模拟量控制。无论使用模拟控制器的模拟控制系统,还是使用计算机(包括PLC)的数字控制系统,PID控制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PID控制器是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的简称,具有 (1) 不需要精确的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2) 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3) 结构典型、程序设计简单,工程上易于实现,参数调整方便等优点。积分控制可以消除系统的静差,微分控制可以改善系统的动态相应速度,比例、积分、微分三者有效地结合可以满足不同的控制要求。 2 PLC实现PID的控制方式 2.1 PID过程控制模块 这种模块的PID控制程序是PLC生产厂家设计的,并存放在模块中,用户使用时序要设置一些参数,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一个模块可以控制几路甚至几十路闭环回路。 2.2 PID功能指令 现在很多PLC都有供PID控制用的功能指令,如S7-200的PID指令。它们实际上是用于PID控制的子程序,与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一起使用,可以得到类似于使用PID过程控制模块的效果。 2.3 用自编的程序实现PID闭环控制 有的PLC没有PID过程控制模块和PID控制用的功能指令,有时虽然可以使用PID控制指令,但是希望采用某种改进的PID控制算法。在上述情况下都需要用户自己编制PID控制程序。 3 PLC-PID控制器的实现 本文以西门子S7-200PLC为例,说明PID控制的原理及PLC的PID功能指令的使用及控制功能的实现。 3.1 PID控制器的数字化 PLC的PID控制器的设计是以连续系统的PID控制规律为基础,将其数字化写成离散形式的PID 控制方程,再跟据离散方程进行控制程序设计。 在连续系统中,典型的PID闭环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图1中sp(t)是给定值,pv(t)是反馈量,c(t)是系统的输出量,PID控制的输入输出关系式为: 式中: M(t)—控制器的输出量,M0为输出的初始值; e(t)=sp(t)-pv(t)-误差信号; K C比例系数;

多变量解耦控制方法

多变量解耦控制方法 多变量解耦控制方法 随着被控系统越来越复杂,如不确定性、多干扰、非线性、滞后、非最小相位 等,需要控制的变量往往不只一个,且多个变量之间相互关联,即耦合,传统的单变量控制系统设计方法显然无法满足要求,工程中常常引入多变量的解耦设计........ 。其思想早在控制科学发展初期就已形成,其实质是通过对一个具有耦合的多输入多输出控制系统,配以适当的补偿器,将耦合程度限制在一定程度或解耦为多个独立的单输入单输出系统。其发展主要以Morgan 于1964年提出的基于精确对消的全解耦状态空间法........及Rosenbrock 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基于对角优势化的现代频率法.....为代表,但这两种方法都要求被控对象精确建模,在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近年来,随着控制理论的发展,多种解耦控制方法应运而生,如特征结构配置解 耦、自校正解耦、线性二次型解耦、奇异摄动解耦、自适应解耦、智能解耦、模糊解耦等等。解耦控制一直是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本文针对解耦方法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其应用现状。 一、解耦控制的现状及问题 传统解耦控制 传统解耦方法包括前置补偿法和现代频率法。前者包括矩阵求逆解耦、不变性解 耦和逆向解耦;后者包括时域方法,其核心和基础是对角优势,奈氏(Nyquist )稳定判据是其理论基础,比较适合于线性定常MIMO 系统。主要包括: 1)逆奈氏阵列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 :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逆奈氏阵列法是对控制对象进行预先补偿,使传统函数的逆成为具有对角优势和正规性的矩阵。由于正规阵特征值对摄动不敏感,因而有较强的鲁棒性,其应用广泛。当然,当正规阵的上(下)三角元素明显大于下(上)三角元素时,可采用非平衡补偿法进行修正来提高鲁棒性,同时由于利用逆奈氏判据选择反馈增益时并不能保证闭环传递函数本身的对角优势,因此需反复调整补偿器的参数,使设计结果真正符合对角优势。 2)特征轨迹法 特征轨迹法是一种分析MIMO 系统性态的精确方法。当采用其中的增益平衡法和特征向量配正法对补偿器进行近似处理时,其精确性难以得到保证,因而工程应用有限。倘若采用并矢展开法,则可利用其对角分解中变换矩阵与频率无关的特性解决补偿器工程难以实现的问题,但要求被控对象能够并矢分解,往往此条件难以满足,因而工程中应用不多见。 3)序列回差法 该方法是将补偿器逐个串入回路构成反馈,易于编程实现。从解耦的角度看,类似三角解耦,但其补偿器的确定方法并不明确,不能实现完全解耦。 4)奇异值分解法 包括奇异值带域法和逆结构正则化法。主要是先绘制开环传递函数的奇异值图,采用主增益、主相位分析法,或者广义奈氏定理来确定主带域与临界点的关系,从而判别系统的鲁棒稳定性,特别适于无法特征分解或并矢分解的系统。它是近年来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成功的频率方法,包括相对增益法、逆曲线法、特征曲线分析法。以上解耦方法中,补偿器严重依赖被控对象的精确建模,在现代的工业生产中不具有适应性,难以保证控制过程品质,甚至导致系统不稳定。即使采用这些方法进行部分解耦或者单向解耦,也不能实现完全解耦,而且辅助设计的工作量很大,不易实现动态解耦。 自适应解耦控制 也即将被控对象的解耦、控制和辨识结合起来,以此实现参数未知或时变系统的在线精确解耦控制。它的实质是..... 将耦合项视为可测干扰,采用自校正前馈控制的方法,对耦合进行动、静态补偿,对补偿器的参数进行寻优。它是智能解耦理论的基础,适于时变对象。对于最小相位系统,自适应解耦控制采用最小方差....控制律... 可以抑制交联,对于非最小相位系统,它可采用广义最小方差控制律,只要性能指标函数中含有耦合

多变量解耦控制方法研究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多变量解耦控制方法研究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毕业时间

毕业 一、题目 多变量解耦控制方法研究 二、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 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对所学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原理、控制系统仿真、电子技术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加深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设计计算、数据处理、文件编辑、文字表达、文献查阅、计算机应用、工具书使用等基本事件能力以及外文资料的阅读和翻译技能;掌握常用的多变量解耦控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动手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要求认真复习有关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认真对待每一个设计环节,全身心投入,认真查阅资料,仔细分析被控对象的工作原理、特性和控制要求,按计划完成毕业设计各阶段的任务,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写好毕业论文。 三、主要技术指标 设计系统满足以下要求: 每一个输出仅受相应的一个输入控制,每一个输入也仅能控制相应的一个输出。 四、进度和要求 1、搜集中、英文资料,完成相关英文文献的翻译工作,明确本课题的国内 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第1、2周) 2、完成总体设计方案的论证并撰写开题报告;(第 3、4周) 3、分析控制系统解耦;(第5、6周) 4、应用前馈补偿法进行解耦;(第7、8周) 5、应用反馈补偿法进行解耦;(第9、10周) 6、利用MATLAB对控制系统进行仿真;(第11周) 7、整理资料撰写毕业论文; (1)初稿;(第12、13周)

(2)二稿;(第14周) 8、准备答辩和答辩。(第15周) 五、主要参考书及参考资料 [1]卢京潮.《自动控制原理》,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6 [2]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科学2008,6出版社,2008.6 [3]薛定宇.陈阳泉,《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 [4]王正林.《MATLAB/Simulink与控制系统仿真》,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7 [5]刘豹.《现代控制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9 [6]古孝鸿.周立群.线性多变量系统领域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 [7]李帆.不确定系统的解耦控制与稳定裕度分析[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1. [8]柴天佑.多变量自适应解耦控制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9]张晓婕.多变量时变系统CARMA模型近似解耦法[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4,15(4):284-286. 学生指导教师系主任

自动控制原理中开环和闭环的区别

自动控制原理中开环和闭环的区别: 1、工作原理 开环控制系统不能检测误差,也不能校正误差。控制精度和抑制干扰的性能都比较差,而且对系统参数的变动很敏感。因此,一般仅用于可以不考虑外界影响,或惯性小,或精度要求不高的一些场合。闭环控制的优点是充分发挥了反馈的重要作用,排除了难以预料或不确定的因素,使校正行动更准确,更有力。但它缺乏开环控制的那种预防性。如在控制过程中造成不利的后果才采取纠正措施。因此,一般广泛应用于对外界环境要求比较高、高精度场合。 2、结构组成 开环系统没有检测设备,组成简单,但选用的元器件要严格保证质量要求。闭环系统具有抑制干扰的能力,对元件特性变化不敏感,并能改善系统的响应特性。 3、稳定性 开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比较容易解决。闭环系统中反馈回路的引入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概念: 开环控制是指控制装置与被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没有反向联系的控制过程,按这种方式组成的系统称为开环控制系统,其特点是系统的输出量不会对系统的控制作用发生影响,不具备自动修正的能力。其输入可分为给定值输入和干扰输入。 闭环控制是将输出量直接或间接反馈到输入端形成闭环、参与控制的

控制方式。若由于干扰的存在,使得系统实际输出偏离期望输出,系统自身便利用负反馈产生的偏差所取得的控制作用再去消除偏差,使系统输出量恢复到期望值上,这正是反馈工作原理。 开环与闭环控制系统的优缺点: 开环控制系统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比较经济。缺点是无法消除干扰所带来的误差。 同开环控制系统相比,闭环控制具有一系列优点。在反馈控制系统中,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外部扰动或系统内部变化),只要被控制量偏离规定值,就会产生相应的控制作用去消除偏差。因此,它具有抑制干扰的能力,对元件特性变化不敏感,并能改善系统的响应特性。但反馈回路的引入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而且增益选择不当时会引起系统的不稳定。为提高控制精度,在扰动变量可以测量时,也常同时采用按扰动的控制(即前馈控制)作为反馈控制的补充而构成复合控制系统。

多变量解耦控制方法

多变量解耦控制方法 随着被控系统越来越复杂,如不确定性、多干扰、非线性、滞后、非最小相位等,需要控制的变量往往不只一个,且多个变量之间相互关联,即耦合,传统的单变量控制系统设计方法显然无法满足要求,工程中常常引入多变量的解耦设计。其思想早在控制科学发展初期就已形成,其实质是通过对一个具有耦合的多输入多输出控制系统,配以适当的补偿器,将耦合程度限制在一定程度或解耦为多个独立的单输入单输出系统。其发展主要以Morgar于1964年提出的基于精确对消的全解耦状态空间法及Rosenbrock ????????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基于对角优势化的现代频率法为代表,但这两种方法都要求被控对象精确建模,在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近年来,随着控制理论的发 多种解耦控制方法应运而生, 如特征结构配置解耦、展,自校正解耦、线性二次型解 耦、奇异摄动解耦、自适应解耦、智能解耦、模糊解耦等等。解耦控制一直是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本文针对解耦方法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其应用现状。 一、解耦控制的现状及问题 传统解耦控制 传统解耦方法包括前置补偿法和现代频率法。前者包括矩阵求逆解耦、不变性解耦和逆向解耦;后者包括时域方法,其核心和基础是对角优势,奈氏(Nyquist)稳定判据是其理论基础,比较适合于线性定常MIM系统。主要包括: 1)逆奈氏阵列法 逆奈氏阵列法是对控制对象进行预先补偿,使传统函数的逆成为具有对角优势和正规性的矩阵。由于正规阵特征值对摄动不敏感,因而有较强的鲁棒性,其应用广泛。当然,当正规阵的上(下)三角元素明显大于下(上)三角元素时,可采用非平衡补偿法进行修正来提高鲁棒性,同时由于利用逆奈氏判据选择反馈增益时并不能保证闭环传递函数本身的对角优势,因此需反复调整补偿器的参数,使设计结果真正符合对角优势。 2)特征轨迹法 特征轨迹法是一种分析MIM系统性态的精确方法。当采用其中的增益平衡法和特征向量配正法对补偿器进行近似处理时,其精确性难以得到保证,因而工程应用有限。倘若采用并矢展开法,则可利用其对角分解中变换矩阵与频率无关的特性解决补偿器工程难以实现的问题,但要求被控对象能够并矢分解,往往此条件难以满足,因而工程中应用不多见。 3)序列回差法 该方法是将补偿器逐个串入回路构成反馈,易于编程实现。从解耦的角度看,类似三角解耦,但其补偿器的确定方法并不明确,不能实现完全解耦。 4)奇异值分解法 包括奇异值带域法和逆结构正则化法。主要是先绘制开环传递函数的奇异值图,采用主

闭环管理的原理

闭环管理的原理[1] 闭环管理是综合闭环系统、管理的封闭原理、管理控制、信息系统等原理 形成的一种管理方法。它把全公司的供一产一销管理过程作为一个闭环系统, 并把该系统中的各项专业管理如:物资供应、成本、销售、质量、人事、安全 等作为闭环子系统,使系统和子系统内的管理构成连续封闭和回路且使系统活 动维持在一个平衡点上;另一方面面对变化的客观实际,进行灵敏、正确有力 的信息反馈并作出相应变革,使矛盾和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决策、控制、反馈、再决策、再控制、再反馈....从而在循环积累中不断提高,促进企业超越自我 不断发展。图1是闭环管理示意图。 闭环管理的程序[1] 依据闭环管理的原理所确定的闭环管理的程序是:(1)确立控制标准;(2) 评定活动成效;(3)纠正错误手段,消除偏离标准和计划的情况。 闭环管理的原则[1] 推行闭环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在实行闭环管理中应 坚持以下原则:(1)系统整体性。强调局部服从全局,确保企业经营总目标的实现;(2)高质量。通过改进设计和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严格按ISO 9002标准建 立质量控制体系,创名牌,扩大产品销路;(3)强化营销。加强营销和货币回笼,努力使产销率和货款回笼率达到100% ;(4)低成本。努力降低人力、物力的消

耗和资金的占用,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盈利;(5)安全生产。推行班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6)全方位。所有单位及处室都纳入闭环管理范围,不留缺口;(7)明确责职。即什么事情由哪个部门或人员去办?按照什么标准去办?什么时间完成?结果如何?存在什么问题或取得什么经验?所有这些,都要有完整的记录和信息反馈。按照封闭的基本方法,从后果中找出管理手段各环节中的原因,加以 封闭,也就是“说到的要写到,写到的要做到,做到的有要记录”。杜绝同一性质的失误或偏差再度发生,使闭环管理在循环中产生质的飞跃,每循环一次,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8)严格考核。闭环管理与经济责任制挂钩,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讲客观,严格考核,奖惩兑现。 闭环管理在供、产、销三个环节的操作运用[1] 企业运行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供应、生产、销售是这个过程的三 个阶段。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使企业运行三个阶段依次交替、循环往复,从而形成了连续不断的运行过程,同时,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为社会创造财富而 取得利润。但利润水平之高低,取决于以下两个基本环节:(I)投入资源的质量要好价格要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用货币从市场购进资源,资源的质量 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成本,由此直接影响输出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从而也影响产 品的利润水平;(2)转换过程的控制要严。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采用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新的科学技术,实行人财物的合理组合.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二是实行物资消耗实额、库存定额、劳动定额等多种定额的制度,注意堵塞漏洞; 三是转换过程要快,只有快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把握市场机遇。四是产品 输出要多,变成货币的速度要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输出要多是对企业 投入而言,是上述两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产品变成货币是一个质变过程,它 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企业要生存发展,对商品变货币有三个基本要求:一是能变,即销售渠道畅通,商品能变成货币;二是变的程度,即商品无积压,生产 的商品全部变成货币;三是变的速度,即从商品变成货币的速度要快,企业无“三角债”的缠绕。 根据上述两个基本环节,下面分别对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的闭环管 理具体操作加以说明。 1.物资供应中的闭环管理企业的运行过程,是价值形态的资金运动过程。 供应阶段是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企业用货币资金 购进生产阶段所需的生产资料、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使货币资金转化为生 产资金。在劳动力和基础设施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购进原材料、设备、工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题

一、选择题 1.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5 2 5 )(2 ++= s s s G ,则该系统是(B ) A.临界阻尼系统 B.欠阻尼系统 C.过阻尼系统 D.零阻尼系统 2.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0516178234=++++=s s s s s D ,则此系统 ( A ) A.稳定 B.临界稳定 C.不稳定 D.稳定性不确定。 3.某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5)(1(++= s s s k s G ,当k =( C )时,闭环系统临界稳定。 A.10 B.20 C.30 D.40 4.稳态误差e ss 与误差信号E (s )的函数关系为( B ) A.)(lim 0 s E e s ss →= B.)(lim 0 s sE e s ss →= C.)(lim s E e s ss ∞ →= D.)(lim s sE e s ss ∞ →= 5. 系统已给出,确定输入,使输出尽可能符合给定的最佳要求,称为( A ) A.最优控制 B.系统辨识 C.系统分析 D.最优设计 6. 与开环控制系统相比较,闭环控制系统通常对( B )进行直接或间接地测量,通过反馈环节去影响控制信号。 A.输出量 B.输入量 C.扰动量 D.设定量 7. 在系统对输入信号的时域响应中,其调整时间的长短是与( D )指标密切相关。 A.允许的峰值时间 B.允许的超调量 C.允许的上升时间 D.允许的稳态误差 8. 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1 51 +=s s G ,则该环节是( C ) A.比例环节 B.积分环节 C.惯性环节 D.微分环节 9. 引出点前移越过一个方块图单元时,应在引出线支路上(C ) A.并联越过的方块图单元 B.并联越过的方块图单元的倒数 C.串联越过的方块图单元 D.串联越过的方块图单元的倒数 10.时域分析的性能指标,哪个指标是反映相对稳定性的( D ) A.上升时间 B.峰值时间 C.调整时间 D.最大超调量 11.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0122234=++++=s s s s s D ,则此系统中包含正实部特征的个数为(D ) A.0 B.1 C.2 D.3 12. 如果被调量随着给定量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控制系统叫(B ) A.恒值调节系统 B.随动系统 C.连续控制系统 D.数字控制系统 13. 与开环控制系统相比较,闭环控制系统通常对( B )进行直接或间接地测量,通过反馈环节去影响控制信号。 A.输出量 B.输入量 C.扰动量 D.设定量 14. 直接对控制对象进行操作的元件称为( D ) A.给定元件 B.放大元件 C.元件 D.执行元件 15. 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Ts s G 1 = ,则该环节是( C ) A.比例环节 B.惯性环节 C.积分环节 D.微分环节 16. 已知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函数是()21.0t t y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A ) A. 32.0s B.s 1.0 C.21.0s D.2 2 .0s 17. 已知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呈现出等幅振荡,则其阻尼比可能为(C ) A.0.6 B.0.707 C.0 D.1 18.若系统的传递函数在右半S 平面上没有零点和极点,则该系统称作( B ) A.非最小相位系统 B.最小相位系统 C.不稳定系统 D.振荡系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