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汉语论述题

古代汉语论述题

古代汉语论述题
古代汉语论述题

论述题: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条件有哪些?举例说明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条件

(一)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另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或主语。如: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二)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所”字是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名词放在“所”字后边也就活用作动词,“罾”本是一种鱼网,“所罾”就是“所网到的”,同样,“所”字后边的形容词也变为动词。

(三)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穷”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四)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论贵粟疏》

“不”是副词,“农”活用为动词。

(五)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例如:高之,下之,小之,巨之,不外是矣。《荀子·儒效》

“高、下、小、巨”是本是形容词,都活用作动词,后面带了代词宾语“之”。(六)名词后边带介词结构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驻扎,“于庐柳”是介宾短语,作“军”的补语,表示地点。

(七)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如: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史记·项羽本纪》

例句中方位名词“东”用“而”连结,活用作动词。

二、什么是被动句?其形式有几种?请举例说明

被动句:被动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被动者和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和施事者

被动句的类型:

A、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句

所谓意念被动句,即无标志的被动句,是在形式上没有任何标志,只是意念上的被动。识别的方法要依靠语言环境和历史背景,这种被动句有如下两种情形:

1.可以从句意上来确定的被动句。例如:

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句中的“拘”是被拘禁的意思,“放逐”是被放逐的意思。从上下文可以体会到这一点。两句主语“文王”和“屈原”分别是动词“拘”和“放逐”的受事者。

2.必须从别的角度来考虑、确定的被动句。

这类情形若仅从词句的意义上还分辨不出,而必须从别的角度,如方言角度、伦理的角度、训诂的角度等来考虑,才能肯定其为被动是主动。这类情形较少,但也不能不予注意。例如:

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孟子》)

这里的“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小役大,弱役强”四句话,都是被动句,而形式却是主动的。这可以从天下有道、无道上来考虑这里所谓“道”,是孟子———儒家的道。按孟子的思想,天下有道时,则德之小者役于德之大者,贤之小者役于贤之大者,这才是正常秩序:凭德、贤之大小。天下无道之时,则是凭力量,凭强弱,所以,力之小者、弱者,役于力之大者、强者,儒家是反对这种秩序的。必须这样来理解,才合孟子———儒家思想原意,而不能单从字面上、句式上去考虑。由此可见,判定句子是主动还是被动,有时须从学术思想上来考虑。

B、形式被动句

所谓形式被动句,即有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在谓语动词的前后用一些特殊的结构形式来标志和助成被动。常有如下几种情形:

1.“于”字句。

在及物动词后加上介词“于”(或“乎”),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的被动句式。例如:

晏子聘于鲁。(王充《论衡·知实》)

就动词“聘”来说,主语“晏子”是被动者,即“被聘”的对象; “鲁”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它是靠介词“于”引进来的。

2.“为……所……”

这种被动句是用“为”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把“所”字放在动词的前面。这种“所”字的指代作用已经弱化,“所”成为一个符号,可有可无。这种用法的“所”字不能译出。

“为……所……”是由被动式“为”字句发展而来的,这种句式主要是强调了动词。例如:

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史记·淮阴侯列传》)

在这个句子中,就动词“禽”来说,“二子”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这个主动者是靠介词“为”引进来的,“为”可译为“被”。“所”字用在动词“禽”之前,指代动词涉及的对象(即被动者),这种指代作用已经弱化,因而也不能译出。

在这种被动句中,有时只用“为”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动词前不用“所”字指代这种用法的“为”字都可译为“被”。例如:

(1)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在这种只用“为”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被动句中,有时这个主动者隐而不提,这时介词“为”只表示被动。例如:

(1)父母兄弟皆为戮没。(《史记·刺客列传》)

例(1)中的动词是“戮没”,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谁戮没)并未出现。

在动词的前面,表示被动,也译作“被”。例如:

(1)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例(1)中的“为”、“所”紧紧相连,放在动词“虏”的前面,表示被动。

3.“见……于……”

这种被动句是在动词前面加“见”字表示被动的,同时在动词后面用“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主语“吾”是被动者,在动词“笑”之前加“见”字表示被动关系,可译作“被”;在动词“笑”之后用介词“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大方之家”。

如果主动者是不必言明或不可言明的,便可只在动词前面加“见”表示被动,即“见”从不直接用在主动者的前面。如果需要指出主动者,则必须用介词“于”引进。例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上述例句中“见”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被动,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未出现。这种情况的主动者通常是不可言明或不必言明的。

4.“被”字在汉代已经发展为表被动的词,在文言文中偶有所见。例如:

[晁]错卒以被戮。(《史记·酷吏列传》)

“被”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被动,这种句式与现代汉语中的句式基本上相似,但在古汉语中却不常见。

三、什么是古汉语的倒装句?主要有几种形式?举例说明

倒装句:

古今汉语的词序不一致的几种情况: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2、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3、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A、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如上所述,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如:

(1)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B、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例如:(1)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2)夫晋,何厌之有?(=夫晋,有何厌)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例如:

(1)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2)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至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例如: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2)唯利是图。(=唯图利)

4、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

(1)不然,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

(2)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C、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有吹洞箫者客)

(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

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或尽一石粟)

吏二缚一人诣王。(=二吏二缚一人诣王)

D、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如:(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2)不拘于时,学于余。(=不于时拘,于余学。)

2、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如:

(1)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3、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例如: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2019高考物理总复习 选考题增分练(一)选修3-3

T 0 T 1 选修 3-3 增分练(一) 1.[物理——选修 3-3](15 分) (1)(6 分)关于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选 对一个给 3 分,选对两个给 4 分,选对 3 个给 6 分.每选错一个扣 3 分,最低得分为 0 分) A .当人们感到潮湿时,空气的绝对湿度一定较大 B .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减少、斥力增大 C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在压强不变时,气体分子每秒对器壁单位面积平均碰撞次数随 着温度升高而减少 D .水的饱和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E .叶面上的小露珠呈球形是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 (2)(9 分)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足够长圆柱形绝热汽缸内封闭着 1 mol 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气体温度为 T 0.活塞的质量为 m ,横截面积为 S , 与汽缸底部相距 h ,现通过电热丝缓慢加热气体,活塞上升了 h .已知 1 mol 3 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内能表达式为 U =2RT ,大气压强为 p 0,重力加速度 为 g ,不计活塞与汽缸的摩擦.求: ①加热过程中气体吸收的热量; ②现停止对气体加热,同时在活塞上缓慢添加砂粒,当添加砂粒的质量为 m 1 时,活塞 恰好回到原来的位置,求此时气体的温度. 解析:(2)①加热前,活塞平衡,有: p 1S =mg +p 0S ① 加热过程,气体等压膨胀,由盖吕萨克定律,得: hS 2hS = ② 解得:T 1=2T 0 由题给条件得,加热过程气体内能的增量为: 3 3 Δ U =2R (T 1-T 0)=2RT 0 ③ 此过程,气体对外做功为: W =-p 1Sh ④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 Δ U =W +Q 解得,气体吸收的热量为:

小学教育学典型考题及专项训练(附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 教育规律 B. 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规定关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 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制度叫() A.学制 B.学校教育 C.正规教育 D.制度化教育 3.我国科学考试使用的教材主要是() A.“六艺” B.“四书”、“五经” C.《学记》、《理学》 D.“七艺” 4.“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的教育特征。 A.古代印度 B.古代埃及 C.古代中国 D.古代雅典 5.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的“产婆术”属于() A.直观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6.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 的教育思想家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昆体良 D.苏格拉底 7.“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 出自洛克的()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尔》 D.《普通教育学》 8.8.1939年,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二、填空题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2.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 第三步是。 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 进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4.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5.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他于1776年在德 国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概念

最全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期末必备,考研必背)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礼、气气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后、适适、征征、余馀。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其词性,在句中充当其它词类。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王力版《古代汉语》常用词

常用词(五) 63字 说听毁誉劝居登临过称量鬻市假离合因改作为 取求奉致得益竭 坚利完备陈故穷难夷平庸已必一参什伯 晦朔时世期官吏爵权衡果实聪明功名北中下 253.【说】 (一)说明,解释。论语八佾:“成事不~。”(已经作了的,不要再解释了。)又名词。墨子非攻上:“若以此~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 (二)学说,主张,说法。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韩非子难一:“矛楯之~也。” (三)读shuì。说服。孟子尽心下:“~大人则藐之。”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成安君曰。” (四)读yuè。喜悦。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乎?”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与郑人盟。”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悦”。 254.【听】 (一)读tīng,又读tìng。听。礼记檀弓下:“夫子式而~之。”引申为理会。韩非子五蠹:“先王胜其法,不~其泣。” (二)旧读tìng。听从。礼记曲礼下:“三谏而不~,则逃之。”汉书张骞传:“其势宜~。” (三)读tīng。旧又读tìng。治理,判断。论语颜渊:“~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成语有“垂帘~政”。〔~事〕(1)治理政事。汉书韩延年传:“是日移病不~事。” (2)名词。中堂叫“~事”。世说新语政事:“~事前除雪后犹湿。”晋书陶侃传作“厅事”。后代“客厅”的“厅”即由处理政事的中堂逐渐发展而来。 (四)读tìng。任从,由着,放任。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而斫之。”今成语有“~其自然”。 255.【毁】 (一)损坏,伤害。论语季氏:“龟玉~於椟中,是谁之过与?”(二)毁谤,说别人的坏话。跟“誉”相对。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韩非子五蠹:“誉辅其赏,~随其罚。” 256.【誉】 称赞。墨子非攻上:“从而~之,谓之义。”引申为好名声。孟子告子上:“令闻广~施於身。”现代变为双音词“名~”。按:动词的“誉”读平声(yú),名词的誉读去声(yù)。 257.【劝】 鼓励,奖励。与“惩”,“沮”相对。庄子胠箧:“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左传成公二年:“我戮之不祥。赦之,以~事君者。”又成公三年:“所以惩不敬而~有功也。”又表示奋勉。论语为政:“举善而教不能,则~。”引申作劝说(说明道理使人听从)的意思(后起义)。王维渭城曲:“~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意:在上古汉语里“劝”字用於积极的鼓励,而不用於消极的劝阻。直到中古还是这样。杜甫遣兴:“足以~元凶”,意思是说:这足以劝使那些最大的恶人不再作坏事。在古代汉语中“劝”字后面不用否定词。 258.【居】 (一)坐。论语阳货:“~,吾语女!”引申为居住的意思。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又为处在。孟子离娄上:“~下位而不获於上。”又名词,住处。左传宣公二年:“问其名~,不告而退。”又为当或任。老子二章:“功成而弗~。”今成语有“~之不疑”。 (二)用於“有顷”,“久之”,“顷之”的前面,表示相隔了一段时间,意义比较虚。战国策齐策四:“~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史记李将军列传:“~久之,孝景崩。”又:“~顷之,石建卒。” 259.【登】 (一)从低处走上高处。荀子劝学:“故不~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今成语有“一步~天”。 (二)成,特指庄稼成熟。孟子滕文公上:“五谷不~。” 260.【临】 (一)从高处往低处看。荀子劝学:“不~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诗秦风黄鸟:“~其穴,惴惴其栗。”今成语有“居高~下”。引申为从上监视着。诗大雅大明:“上帝~女。”又为从上面到下面来。这个意义往往被用作敬词。左传襄公三年:“请君~之。”后代双音词有“莅~”,“光~”。又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遇到。论语述而:“必也~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二)对着书画的范本进行摹仿(后起义),如说“~摹”,“~帖”。 (三)众人相聚而哭。左传宣公十二年:“卜~于大宫。”又:“国人大~,守陴者皆哭。”(陴:读pí。城上的短墙。)又特指众人定时在灵柩前哭。汉书霍光传:“朝暮~。”按:这个意义旧读lìn。 261.【过】 (一)走过,经过。论语微子:“孔子~之,使子路问津焉。”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卫。”引申为超过,胜过。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参国之一。”论语公冶长:“由也,好勇~我。”又为过分。战国策齐策四:“王闻之~矣。” (二)名词,过错。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又动词,犯错误。论语学而:“~则勿惮改。”左传宣公二年:“~而能改,善莫大焉。” 注意:第一义读平声(guō)或去声(guò),第二义只读去声。 262.【称】 (一)称量物体的轻重。庄子胠箧:“为之权衡以~之。” (二)举。诗豳风七月:“~彼兕觥,万寿无疆。”引申为举荐,推举。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解狐。” (三)称颂,称道。国语周语:“君子不自~也。”礼记檀弓:“其仁不足~也。”引申为称述,述说。史记淮阴侯列传:“常~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四)读chèn。相称,适合,配得上。洛阳伽蓝记开善寺:“朝臣莫不~力而去。”今双音词有“~职”,“相~”。 263.【量】 (一)读liáng。动词,计算物体容积。庄子胠箧:“为之斗斛以~之。”引申为量长短。枚乘上书谏吴王:“石称丈~,径而寡失。” (二)读liàng。名词。斗斛之类的量器。论语尧曰:“谨权~。”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豆、区、釜、钟。”引申为容积,分量。论语乡党:“唯酒无~,不及乱。”又子张:“多见其不知~也。”又为度量衡的规定。史记秦始皇本纪:“器械一~。”(甲胄戈矛之类的大小长短轻重都有统一规定。)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必考题专项练习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必考题专项练习 反义词 一、请写出下面字的反义词 降——()出——()早——()长——()双——()慢——()黑——()近——()前——()晴——()弯——()南——()低——()无——()开——()天——()晚——()假——()出——()东——()有——()坏——()近——()进——()里——()单——()收——() 二、写出下列句子中带点词的反义词 1、昨天是阴天,今天是()天。 2、水龙头总开着,你去()一下吧。 3、水往低处流,人往()处走。 4、我们不能干坏事,要做()事。 5、小山前面有一个村子,()面是一条小河。 6、你进去了就不能()来。 7、这个文具盒是我的,那个才是()的。 8、太阳从东边升起,从()降落。 9、房子的里面有几张桌子,()面有一颗高大的树。 10、你不要说假话,要讲()话。

11、春去花还在,人()鸟不惊。 12、举头望明月,()头思故乡。 13、果园里苹果大,李子()。 14、粉笔短,铅笔()。 15、姐姐跑得慢,弟弟跑得()。 三、连线 天反高近 正真慢多 早地远晴 假晚少低 好西阴直 东坏弯快 量词 一、量词填空 一()松树一()春雨一()青蛙一()谜语 一()水井一()小路一()问题一()国旗 一()红花一()石碑一()飞机一()铅笔 一()彩虹一()大桥一()村子一()叶子 一()尺子一()被子一()眼睛一()小手 一()小嘴一()小刀一()同学一()大雨 一()蚂蚁一()大象一()图书一()大风

一()老师一()石头一()小鱼一()白云 一()小马 二、选择正确的量词 只条朵双头个颗棵件道座块片间口1、一( )水牛2、一( )小河 3、一( )小手 4、两( )糖果 5、几( )野花 6、几( )衣服 7、一( )小桥 8、一( )树林 9、一( )石头 10、一( )彩虹 11、一( )房子 12、一()松树 13、一( )苹果 14、一( )青蛙 15、一()水井 三、选择正确的量词 1、只 2、本 3、个 4、片 5、条 一()兔五()书两()落叶四()鱼六()人 1、张 2、群 3、面 4、口 5、袋 一()水一()羊一()嘴一()米一()鼓 1、条 2、层 3、把 4、颗 5、双 一()胡子一()鱼一()鞋一()楼一()星 1、块 2、排 3、架 4、个 5、首 一()诗一()琴一()谜语一()石头一()钉

2016最新二级C语言考试题库及答案(选择题专项练习--精华版)

C 语言理论上机考试选择题部分 1、下面程序的输出是 <> () { 11; ("\n"); } A) 111211 B) 111313 C) 110130 D) 1113 2、在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赋值语句是. A) ; B) n1=(n2=(n3=0)); C) ; D) 1; 3、下面合法的C 语言字符常量是. A) '\t' B) "A" C) 65 D) A 4、表达式: 109的值是. A) B) 非零值 C) 0 D) 1 5、C 语言提供的合法的数据类型关键字是. A) B) C) D) 6、字符()型数据在微机内存中的存储形式是. A) 反码 B) 补码 C) 码 D) 码 7、C 语言程序的基本单位是. A) 程序行 B) 语句 C) 函数 D) 字符 8、设 12,则执行完语句*a 后的值是 A) 552 B) 264 C) 144 D) -264 9、执行下面程序中的输出语句后,输出结果是. <> () { a;

("\n",(3*5*45)); } A) 65 B) 20 C) 15 D) 10 10、下面程序的输出是. <> () { 023; ("\n"); } A) 17 B) 18 C) 23 D) 24 11、下面程序的输出的是. <> () { 103; ("\n"); } A) 0 B) 1 C) 3 D) 不确定的值 12、已知字母A的码为十进制的65, 下面程序的输出是. <> () { 12; 1='A'+'5'-'3'; 2='A'+'6'-'3'; ("\n"12); } A) 67 B) C) D) 不确 定的值 13、若要求在后一对圆括号中表示a 不等于0的关系,则能正确表示这一 关系的表达式为. A) a<>0 B) C) 0 D) a 14、以下程序的输出结果是. <> () { 1010; (" \n"); } A) 10 10 B) 9 9 C) 9 10 D) 10 9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参照xx大参考书目总结,仅供参考) 《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典》《经藉篡诂》《经传释词》《词诠》《现代汉语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经典释文》《说文解字》《广韵》《中原音韵》《切韵》直音法反切法 偏义复词本义引申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联绵词古音通假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判断句被动句同义词训诂四书集注说文四家三家诗诗韵韵脚韵例双声叠韵正义传笺十三经注疏集注曰为谓之章句谓之谓言貌犹之言之为言 读为读曰读若读如如字衍文脱文形训声训破读毛诗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檄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句读四六词类活用三十六字母稽古引经 倒置迂回委婉夸饰平水韵黏对拗句拗救流水对借对词调 名词解释。 1、直切: 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 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

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 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 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 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 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 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古代汉语常用词

1、听:(一)单指听。如“夫子式而听之”;引申为理会。“先王胜其法,不听而泣” (二)听从。“谏而不听,则逃之”“其势宜听”(读四声) (三)治理、判断。“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垂帘听政”(读一声,旧读四声) (四)任从、由着、放任。“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听其自然”(读四声)2、临:(一)从高处往地处看。“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居高临下” 引申为从上监视着。“上帝临女” 又为从上面到下面来。做敬词“请君临之” 用于抽象意境,表示遇到。“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二)对着书画的范本进行摹做。“临摹” (三)众人相聚而哭。“卜临于大宫”特指众人定时在灵柩前哭。“朝暮临”(旧读四声) 3、量:(一)、(读一声)动词,计算物体容积。“为止斗斛以量之”。 引申为量长短。“石称丈量,径而寡失” (二)、(读四声)名词,斗斛一类的量器。“谨权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 (三)、(读四声)才具,才华抱负“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四)、(读四声)审查,揣度。“量敌而后进”“量力而行” 4、因:(一)动词,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

(二)介词,表示通过的意思。“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 (三)介词,表示由于的意思。“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发展为“因为” (四)名词,缘由。“无因而至前” (五)副词,于是。“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 5、完:(一)、完善、完整。“巢非不完也”“初入无完群”先演变为双音词“完整” (二)、修缮,修葺。“大叔完聚,缮甲兵”“父母使舜完廪” 作动词是表示使之完整 6、官:(一)、行政机关(指处所)。“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于万人之官”可理解为“官府”。引申为行政职务。“敢告不敏,摄官承罚”可理解为“官职” 又引申为行政机关的首长。“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 (二)、耳、目、口、鼻、心合成五官“人之百事,如耳目口鼻之不可以相借官也” 7、行:(一)、(读hang二声)名词。道路。“遵彼微行” (二)、(读xing二声)动词。走、走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引申为“走了”。“使子路反见之,知则行矣” 又为实际地做,实施。“闻斯行诸”“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三)、(读xing二声)副词。将,快。“别来行复四年”“鄙夫行衰谢” (四)、(读xing四声)名词。行为,道德上的表现。“行比一乡”“听其言而观其行”

高中物理专题练习-选考题专项练2(含答案)

高中物理专题练习-选考题专项练2(含答案) 1.[物理——选修3-3](12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空气中PM2.5的运动属于分子热运动 B.露珠呈球形是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 C.液晶显示屏是利用液晶的光学各向异性制成的 D.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2)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被活塞密封在一容器中,活塞与容器壁间无摩 擦,外界大气压强保持不变.当气体的温度升高时,气体体积________(填“增 大”“减小”或“不变”),从微观角度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压力锅结构如图所示.盖好密封锅盖,将压力阀套在出气孔上,给压力锅 加热. ①在压力阀被顶起前,停止加热.若此时锅内气体的体积为V、摩尔体积为V0,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计算锅内气体的分子数; ②在压力阀被顶起后,停止加热.假设放气过程中气体对外界做功为W0,并向外界释放了Q0 的热量.求该过程锅内原有气体内能的变化量. 2.[物理——选修3-4](12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真空中光速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是不同的,它与光源、观察者间的相对运动有关 B.电子液晶显示是光的偏振现象的应用

C.雨后公路积水上面漂浮的油膜看起来是彩色的,这是光的衍射现象 D.火车过桥要慢行,目的是使驱动力频率远小于桥梁的固有频率,以免发生共振损坏桥梁 (2)如图所示是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已知这列波沿x轴正 方向传播,波速为2 m/s.P点是离原点2 m的一个介质质点,则该质点振动的周期为________,在t=1.5 s时质点P的位移为________. (3)研究发光物体的光谱通常需要三棱镜,如图所示是截面为等边三角形 ABC的三棱镜,一束光从AB边的P点射入棱镜,当入射角i=60°时,进入棱 镜的折射光线与BC边平行.求: ①光在棱镜中的传播速度v(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 ②入射光经过棱镜两次折射后偏转的角度θ. 3.[物理——选修3-5](12分) (1)量子理论是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之一.量子理论的核心观念是“不连续”.关于量子理论,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普朗克为解释黑体辐射,首先提出“能量子”的概念,他被称为“量子之父” B.爱因斯坦实际上是利用量子观念和能量守恒解释了光电效应 C.康普顿效应证明光具有动量,也说明光是不连续的 D.玻尔的能级不连续和电子轨道不连续的观点和现代量子理论是一致的 (2)放射性元素每秒有一个原子核发生衰变时,其放射性活度即为1贝可勒尔.13153I是核电站 中核反应的副产物,它可以衰变成13154Xe,半衰期为8天.福岛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中就含有13153I,当地政府在某次检测中发现空气样品的131 53I放射性活度为本国安全标准值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著,共15卷,后世简称《说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意的文字学著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根据形体结构分为540部首,每字先列小篆,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有些还注明字音。其确立了六书理论,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书的体例,对古形音义的研究有重要价值,还记载了古代丰富的文化资料。 2.说文四大家 清代是对《说文》的研究达到了鼎盛时期,其中对《说文》进行全面研究的四大家及其作品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朱峻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其中,前三位文字学家及作品都是注疏《说文》的,旨在探索、阐发许慎的原意,以阐明字的本义为目的,紧扣许书,为许声,代许立言;而朱俊声则专从假借和引申来研究《说文》,他打破了许慎的540部首的顺序,按照古韵18部排列,全书分为说文、通训、定声三部分,另辟稀径。 3.许叔重 许叔重即许慎,许慎字叔重,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有“字圣”之称,有“五金无双许叔重”之誉。历经21年写成《说文解字》,15卷,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按540个部首排列。是我国第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文字学著作,推究六经之义,十分紧密,是研究上古语言汉字文化的重要资料。另著有《五金异义》、《鸿烈解诂》等书现已失传。 4.《经传释词》 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成书于嘉庆年间,是一本着重研究先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全书共释虚词160个,以单音虚词为主;在编排上用音序法中的古声母排列法,按36字母编次;采用因声求义的方法,不限形体;该书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引证丰富,解说详备,有不少好的见解。 5.《尔雅》 《尔雅》成书于战国末年,全书分19篇,是我国第一部通释词义的训诂专著。该书是春秋战国时期词语和名物的释义汇编,是用当代通用的语言来解释古语词和方言词。其首创了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体例,后来的“雅书”都仿照这个体例;是一部故训汇编,保存了很多先古训,为阅读古树和研究汉语词义演变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历来对其评价很高,被纳入《十三经》中,但其释义采用多义单词,解释某些词语意义往往是不明确的。 6.《方言》 西汉扬雄所著,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共13卷,是我国第一部汉语方言学专著。该书用当代通用的语词来解释当代或前代的方言词;从词的地域性来研究汉语词义,对词的解释更精细;在以通语释方言的同时还注重以今语释古语,从词的时代性来研究汉语词汇的演变;使用“转语”记载了某些方言同义词的语音联系,为方音研究、古音研究和语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采用田野调查法,为研究汉代词汇语音提供了资料。 7.《释名》 东汉熙著,8卷27篇,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著。该书用音同音近的词来解释事物得名的由来;全书的名物语词都采用声训来解释,这为因声求义开辟了道路,促进了古代韵书的产生;记录了很多汉代通用的字,不侧重文言语词而侧重于日常生活名物类,涉及围广泛,其中有些解释很精当。但是,解释错了的占据多数,此外,这部书对研究汉代的词汇、语音和社会文化生活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8.六书 六书是研究汉字结构的理论,是后人研究大量汉字后得出的制造汉字的六种方法。“六书”说法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具体容最初见于班固、众、许慎三家的解说,清代以后“六书”理论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和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之法,后两种是用字之法。尽管六书理论也有缺陷,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汉字,但其影响深远,至今仍是权威的理论,是古代文字学的一种理论体系。 9.形符和声符

一年级数学精选100道常考题专项强化训练

同学们,喜欢迎接挑战吗?现在,就请你以最快乐的心情轻松自信地迎接挑战, 认真完成每道题,老师相信你能行!加油哦! 1、连一连。 2、有几只就涂几个“”。 3、有3只小猫,每只要吃1条鱼,挑选哪个圈比较合适? 4、西天取经路上,师徒四人走得又累又饿,如果每人吃2个桃,需要几 个桃呢?请你圈出来。 5、把同样多的涂色。 6.高的画“□”,矮的画“○”。

7.重的画“□”,轻的画“○”。 8、把下面的树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列。 9、哪条路近?在近路旁画“○”。 10、下面两块石头,哪一块放入杯子里,水面上升得高些?画“○”。 11、把下面的小动物分成两类。 一类是( ),另一类是( )。 12、把能在水中生活的动物圈起来。

13、把会飞的动物圈起来。 14、把同类的圈起来。 15、把下面的图形分成两组,可以怎样分? 分法一:一组是( ),另一组是()。分法二:一组是( ),另一组是( )。 16、用“前”“后”填空。 (1)在最( )面,在最( )面。 (2)在的( )面,在的( )面。 (3)在的( )面,在的( )面。

17、在正确的说法后面画“”,错误的说法后面画“?”。 1.辣椒的左面是茄子。( ) 2.草莓的右面是苹果。( ) 3.辣椒的下面是茄子。( ) 4.西瓜的上面是火腿。( ) 5.西瓜的左面是草莓。( ) 18、把天上飞的小动物的序号填在左边的框里,地上跑的填在右边的框里。 19、小红住在小萍楼上,小萍住在小美楼上,()住在最上面,()住在最下面。 20、小狗的左面是谁?右面是谁? 21、看图写数。 22、填一填。

1.7和9中间的数是( ),比1还小的数是( )。 2. 3.分类,填数。 1 4 9 5 0 7 6 8 10 比5小的数有,比5大的数有。 23、数一数,圈一圈,比一比。 ( )最多,( )最少。 比(多,少) 4 5 比(多,少) 6 3 24、在内填上“>”“<”或“=”。 7548331073 4 109 4 4 8 3 110 09 25、里可以填几? =6>67<5<4> 26、是圆柱的画“○”,是球的画“?”。 ( ) ( ) ( ) ( ) ( ) ( ) 27、是长方体的画“○”,是正方体的画“?”。

新版高考物理 选考题专项训练 7分钟满分训练4.doc

7分钟满分训练(四) 1.[物理——选修3-3](15分) (1)(5分)(2018·河南省濮阳市高三下学期二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D ) A .大颗粒的盐磨成细盐,就变成了晶体 B .两个分子的间距从极近逐渐增大到10r 0的过程中,它们的分子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C .空气的相对湿度定义为空气中所含水蒸气压强与同温度水平的饱和蒸气压的比值 D .给自行车打气,越打越困难主要是因为胎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与分子间的斥力无关 E .第二类永动机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但违反了热力学第一定律 [解析] 将大颗粒的粗盐磨成细盐,细盐仍然是晶体,A 错误;两个分子的间距从极近逐渐增大到10r 0的过程中,分子间表现出先斥力后引力,故分子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它们的分子势能先减小后增大,B 正确;空气的相对湿度定义为空气中所含水蒸气压强与同温度水平的饱和蒸气压的比值,C 正确;给自行车打气,越打越困难主要是因为胎内气体压强增大,与分子间的斥力无关,因为分子斥力起作用的距离r

小学语文重点常用词语选词填空高频考题专项练习102道

小学语文重点常用词语选词填空高频考题专项练习102道 1.继续陆续连续持续 登山的同学们都(陆续)到齐了,登山开始了。我们几个小伙伴(持续)攀登了半个多小时,才爬到了半山腰。大家休息了一会儿,又(继续)往上攀登。我们爬呀爬,最后终于登上了山顶。 2.持续继续连续陆续 观众们(陆续)走进体育馆观看乒乓球比赛。首先进行的是男子单打比赛,在决定胜负的最后一分时,两个运动员(连续)抽打了十几个来回才见分晓。接着,(继续)进行女子双打比赛。运动员们高超精湛的球艺,博得观众一片喝彩,掌声(持续)了整整一分钟。 2.继续持续陆续连续 杂技表演就要开始了,人们(陆续)走进剧场,演完十个节目后休息十分钟,又(继续)表演,有个演员(连续)翻了十几个跟斗,观众的掌声(持续)了好几分钟。 4.继续陆续连续 ①我们几个人(陆续)跳上一只小船。 ②我们班(连续)三年获得接力赛跑第一名。 ③我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 5.既然必然居然果然 ①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的计划(果然)实现了。 ②鲁肃是诸葛亮的好朋友,他(既然)答应保守秘密,在向周瑜汇报情况时(必然)不会提借船的事。 6.居然果然忽然 ①我刚买来不久的那只猫(居然)会向我招手。 ②有一次.我在深山里行走,(忽然)听到几声狗叫,同学小王说前面不远会有人居住,走了一会儿(果然)看到了一间小茅屋。 7.显然不然突然毅然 ①我要加倍努力,(不然)就要掉队了。

②狠牙山五壮士(毅然)跳下悬崖。 ③他的意见(显然)是不对的。 ④吃过午饭,天气(突然)变了。 8.偶然居然果然 ①报上介绍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居然)长出了一颗新的牙齿。 ②王戎说,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小伙伴们一尝(果然)是苦的。 ③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俩成了好朋友。 9.居然偶然 去年我(偶然)在院子里丢了一个桃核,今年那里(居然)长出了一棵桃树苗,我真高兴。 10.居然果然偶然 ①我估计今天下午会下雨,傍晚(果然)下起了一场大雨。 ②去年秋天,我在地里种下一粒龙眼核,今年春天(居然)长出一棵小树苗来。 ③他平时学习不认真,这次考试(居然)也及格了。 11.果然竟然 ①这样一座几十层的大楼,(竟然)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建成了。真让人难以相信。 ②昨天气象台预报今天有雨,下午(果然)下起了大雨。 12.严厉严肃严格严峻 爸爸对我要求十分(严格),每当我犯了错误,他不是(严厉)地责骂而是(严肃)地批评教育我,每当这时我都不敢看他(严峻)的脸。 13.严肃严厉严格严峻 ①张教练对队员们的训练要求是相当(严格)的。 ②指导员对小梁说:“这次的考验是(严峻)的。” ③公安机关正在(严厉)地打击黑社会的团伙。 14.严肃严峻严重 ①在这时刻,父亲仍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的态度。 ②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参照南大参考书目总结,仅供参考) 《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典》《经藉篡诂》《经传释词》《词诠》《 现代汉语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经典释文》《说文解字》《广韵》《中原音韵》《切韵 》直音法反切法 偏义复词本义引申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联绵词古音通假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判断句被动句同义词训诂四书集注说文四家三家诗诗韵韵脚韵例双声叠韵正义传笺十三经注疏集注曰为谓之章句谓之谓言貌犹之言之为言 读为读曰读若读如如字衍文脱文形训声训破读毛诗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檄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句读四六词类活用三十六字母稽古引经 倒置迂回委婉夸饰平水韵黏对拗句拗救流水对借对词调 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汇总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 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 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 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专题(31)全国Ⅰ卷选考题增分练(五)(原卷版)

2021年高考物理二轮重点专题整合强化练 专题(31)全国Ⅰ卷选考题增分练(五)(原卷版) 33.【选修3-3】(15分) (1)(5分)(2020·四川宜宾市四中高三下学期三诊)如图1所示,将甲分子固定于坐标原点O处,乙分子放置于r轴上距离O点很远的r4处,r1、r2、r3为r轴上的三个特殊的位置,甲、乙两分子间的分子力F和分子势能E p随两分子间距离r的变化关系分别如图中两条曲线所示,设两分子间距离很远时,E p=0.现把乙分子从r4处由静止释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图1 A.虚线1为E p-r图线、实线2为F-r图线 B.当分子间距离r

①将阀门K打开,足够长时间后,左侧活塞停在距A汽缸底多远处. 34.【选修3-4】(15分) (1)(5分)下列选项与多普勒效应有关的是________. A.科学家用激光测量月球与地球间的距离 B.医生利用超声波探测病人血管中血液的流速 C.技术人员用超声波探测金属、陶瓷、混凝土中是否有气泡 D.交通警察向车辆发射超声波并通过测量反射波的频率确定车辆行进的速度 E.科学家通过比较星球与地球上同种元素发出光的频率来计算星球远离地球的速度 (2)(10分)有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的两个相距3 m的声源S1和S2,如图3所示.一人站在声源北方的A 点,此人此时听到的声音很响,这个人向东慢慢移动,声音逐渐减弱,到B点时几乎听不到声音,测得A、B间的距离为1.5 m.则: 图3 ①S1、S2声波的波长λ为多少? ①若此人由B点再向正南方向移动,声音逐渐变响,那么,此人沿正南方向至少走多远,声音又变得很响? 第2页共2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