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读帖三式

读帖三式

读帖三式
读帖三式

读帖三式:欣赏·分析·记忆

——本文摘自《书法导报》

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书断》)。当然碑帖也属于书的范畴。像传世的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赤壁赋》等法帖,这些不但是书法艺术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传的好文章。

学书临帖固然重要,但读帖则能提高我们的艺术分析、鉴赏能力和修养。清蒋骥《续书法论·临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养性情,感发志气。若绝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则不足与论书。”当然,学书者“读帖”不光是领略其文采,更重要的还是要从书法的角度去观察其章法、笔法和情趣意境。

既然读帖如此之重要,那么如何读帖呢?就笔者学书浅见其法有三:

一 欣赏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书张芑堂论书》广义而言,这里的看,很显然是教学书者对优秀碑帖势必要进行欣赏、揣摩、感受,从而达到能心领神会。书法欣赏与绘画欣赏不一样,它没有绘画的具象,是借文字符号的挥写,创造具有生命的艺术作品。我们欣赏时,有种

模糊性。“就欣赏者来说,则是以象观意,从象味意。不是具象,却有生命,看是抽象,却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丧失。意味只在抽象中。”(当代·陈方既《书法创作意象》)如果我们养成经常读帖的习惯,久而久之便会领悟原范本的气息、格调、韵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二 分析式

对于学书者来说,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它要求学书者要对原帖中的一点一画进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对其外在形式和内在意境作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风貌神采。正如宋黄庭坚在《论书》中所说:“细看令人神,乃到妙处。”另外,我们还要分析和了解作者书其帖时的背景,心情等,并进一步扩大研究分析其与同一字体的其它范本的异同之处,广取博览,吸取适合自己口味的优点部分,化古为我。

三 记忆式

读帖的目的是为了使学书者能更好地临帖和脱帖,它需要反复多次地揣摩范本的点画、结字、章法、意韵,并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古人学书,不尽临模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宋·黄庭坚《论书》)我认为之所以能下笔时随人意,便说明了他对张挂于壁间的书作朝夕谛观,通过细看已对其章法、结字、意韵等特征达到心手相应的程度。只要我

们能这样长期不懈,坚持记忆式的读帖,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一定会得之于心,用之于手。

上述三种方法,在读帖过程中,应相互联系,并与临帖实践结合起来才会奏效。

孩子应读的经典

权威推荐:孩子应读的经典 浏览次数125上传时间2005-4-1 前天,快报10版刊发了一位年轻的妈妈征求有经验的家长或专家,为她的孩子推荐经典阅读作品的报道--《该给孩子推荐怎样的经典》。见报后,有119位学生(或家长代)推荐了他们最爱的一本书。 他们推荐的图书各个类别、体裁的书都有:有小说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复活》《三国演义》《挪威的森林》,童话类的《哈利·波特》《外国童话》,科普类的《昆虫记》《万物简史》,散文类的《朝花夕拾》《朱自清散文》,传记类的《贝多芬传》《杰克·韦尔奇自传》,还有杂志类的《中国国家地理》《读者》《故事会》,等等。有趣的是,孩子们喜欢的书种类繁多,很少重复。最为集中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哈利·波特》《三国演义》等少数几种,且推荐者也不超过5位。 图书策划人建议:让孩子读爱读的书 浙江省少儿出版社策划人郑重在听过这些书名后说:“学生推荐的作品看上去很繁杂,其实并不“乱”。大致可以分为引进的和原创的,或经典的和时尚的两类。因为受年龄限制,学生们读的书不多,印象最深的通常就是他们最先接触的。当然也有个人偏好:比如男孩子喜欢读《鲁滨逊漂流记》,女孩子喜欢读《简·爱》,推荐得分散很正常。从出版者的眼光看,这些书都在主流阅读范畴内,有共性。” 他说:“只要是健康的、孩子喜欢的书,就应该鼓励。过去一般强调让孩子读有教育意义的书,而‘现代儿童阅读’的方向,是“快乐阅读”本位——只要是孩子们喜欢阅读的,都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再次强调,健康是前提)。家长在选书的时候,体裁和主题应该多样化,经典是必读的,多种营养成分也要吸收。像现在孩子比较喜欢的魔幻、冒险、侦探类的书,想像力很丰富,又有很多科技元素,可以让孩子体验智慧和勇气,很好。孩子这样的阅读过程,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另外,有的家长不希望孩子读绘本,觉得读书就该以文本书为主。但是,读图的能力和读文一样重要,不可偏废。中国孩子的读图能力历来很薄弱。况且,这类书孩子爱读。” 权威推荐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经过反复推敲,推荐了20本(类)兼顾古典和时尚的图书(该出版社在全国儿童图书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保持第一,以下图书有该出版社出版的,也有其他出版社出版的)。 经典类--儿童阅读的基本营养元素 1、中国古典类读物: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及一些国学启蒙读物

书法:读帖三式欣赏_分析_记忆

书法:读帖三式欣赏?分析?记忆 “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书断》)。当然碑帖也属于书的范畴。像传世的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赤壁赋》等法帖,这些不但是书法艺术的 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传的好文章。 学书临帖固然重要,但读帖则能提升我们的艺术分析、鉴赏水平和修养。清蒋骥《续书法论?临古》中亦曰:“即此能够涵养性情,感发志气。若绝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则不足与论书。”当然,学书者“读帖”不光是领略其文采,更重要的还是要从书法的角度去观察其章法、笔法和情趣意境。 既然读帖如此之重要,那么如何读帖呢?就作者学书浅见其法有 -*. . 一欣赏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书张芑堂论书》广义来说,这里的看,很显然是教学书者对优秀碑帖势必要实行欣赏、揣摩、感受,从而达到能心领神会。书法欣赏与绘画欣赏不一样,它没有绘画的具象,是借文字符号的挥写,创造具有生命的艺术作品。我们欣赏时,有种模糊性。“就欣赏者来说,则是以象观意,从象味意。不是具象,却有生命,看是抽象,却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丧失。意味只在抽象中。”(当代?陈方既《书法创作意象》)如果我们养成经常读帖的习惯,久而久之便会领悟原范本的气息、格调、韵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二分析式 对于学书者来说,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它要求学书者要对原帖中的一点一画实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对其外在形式和内在意境作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风貌神采。正如宋黄庭坚在《论书》中所说:“细看令人神,乃到妙处。”另外,我们还要分析和了解作者书

其帖时的背景,心情等,并进一步扩大研究分析其与同一字体的其它范本的异同之处,广取博览,吸取适合自己口味的优点部分,化古为我。 三记忆式 读帖的目的是为了使学书者能更好地临帖和脱帖,它需要反复多次地揣摩范本的点画、结字、章法、意韵,并能够熟练地掌握和使用, 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强记忆。“古人学书,不尽临模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贝y下笔时随人意。”(宋?黄庭坚《论书》)我认为之所以能下笔时随人意,便说明了他对张挂于壁间的书作朝夕谛观,通过细看已对其章法、结字、意韵等特征达到心手相对应的水准。只要我们能这样长期不懈,坚持记忆式的读帖,在持续积累的基础上,一定会得之于心,用之于手。 上述三种方法,在读帖过程中,应相互联系,并与临帖实践结合起来才会奏效

如何引导小学高段学生阅读外国经典名著[权威资料]

如何引导小学高段学生阅读外国经典名著[权威资料] 如何引导小学高段学生阅读外国经典名著 名著具有不朽的本质,是经典中的经典。在历史的车轮下,再华丽雄伟的建筑也会逐渐颓毁坍塌,唯有名著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而与世长存,千百年来仍然新颖如故,煜煜生辉,成为我们人生路途中必不可少的伴侣与慰藉。 在中外文化发展史上,赫然屹立着一座绵延不绝而又轮廓清晰的精神峰峦,它们就是由一部部文化经典构筑而成的人类文化的精神高峰和历史山峦。对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来说,它们是我们文化崇尚中长久的膜拜对象,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永恒的文化支撑力量。 人类的每一部经典作品,都浓缩蕴含着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文化所形成的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心智成果,代表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某些不可复制和不可替代的智慧和方向。 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使我们的情感变得丰富、细腻、坚定,使我们的精神变得深刻、睿智、博大,是我们窥视人类精神奥秘、汲取人类文化精髓、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的最基本的途径。 外国经典名著是我们了解国外其他国家的人文习俗、地理风貌等诸多知识的窗口,我们也只有通过阅读外国作品才能更多地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 如何引导初读外国作品的小学高段学生阅读外国作品呢, 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外国作品的兴趣。 不论是中国经典名著还是外国经典名著,也不论是孩子还是我们成人,你只有对这部经典名著感兴趣,才会手不释卷地阅读。不感兴趣的书籍是没有人愿意耐着性子读它的,即使读了,也是心不在焉,说不出文章中的人物和故事

情节。所以给学生推荐的外国经典名著,其内容要跟学生的实际年龄相符合,文章描写的故事情节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相吻合,使学生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才觉得有意思,才会对这本书感兴趣,才愿意去读它。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读美国作家马可.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我先把这本书中的主人公汤姆索亚介绍给同学们,告诉同学们他是一个小男孩儿,年龄同他们差不多大小,他性格开朗,又有些调皮淘气,还很仗义、正直,并且喜欢探险、喜欢过无拘无束的生活,整天我行我素,很不愿意让大人们管制他。咱们班有些同学也是这样吧,学生窃笑,其实学生已经喜欢上了文中的主人公。接下来我又给同学们选读了一些精彩片段,并进行了分析,让同学们对汤姆这个小男孩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大作家马可. 吐温的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时同学们个个都蠢蠢欲动,想急切地看这本书。在以后的几天里,我还会时不时地请同学们交流交流文中的精彩故事情节,感受一下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和幽默风趣的语言。同学们的阅读兴趣特别浓厚,自然也就很顺利地把这本书读完了,同时我也培养了同学们对国外其他读物的极大兴趣。 其次、是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外国经典名著的方法 对于孩子们来说,阅读外国作品是有些困难。就拿外国人的名字来说,由于是外来译音,一个人名由好几个字组成,又是姓又是名的,读起来实在是拗口,还不容易记忆,如果连人名都记不住,那么发生在他身上的或者是他做的事就更记不住了。所以说阅读外国作品必须掌握一些方式方法,才能快速、高效地欣赏外国佳作。 (一)先要仔细阅读作品的简介 每本书的开头都有作品简介或者是前言等文字,这些文字已经把作品的主要人物以及主要内容介绍给我们了。我引导学生一定要先读一读这些文字,而且要认真仔细地去读,搞清楚文中的主人公叫什么名字,他都做了些什么重大

书法读帖要领

书法读帖要领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读帖 一、培养观察的主动、持久性。 同学在临习过程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临写前不读帖,临写时边看边临,有的看一笔写一笔,写得生硬做作,有的甚至纯粹抄字。他所看到的,只是一个什么字,至于笔画、结构如何,他都视而不见——这便是缺乏观察的主动性所造成的。这种练字方法是事倍功半的——做无用功! 临帖有效方法: 一看,二写,三比较……四改写 即在动笔临写之前,一定要先对所临的字进行详细地观察、记忆后再写,写后不是马上再写第二遍,而是应将自己所写的字与字帖中的范字,再一次进行细致的比较,找出不足之处后,再临第二遍改正。如果自己脑中没有范字的形象,宁肯不动笔临写,要逐渐养成先读帖再摹临的好习惯,这便是主动持久的观察。 法帖犹如老师,沈尹默先生说“字外无法,法在字中”。但这个老师是不会开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动去请教,这就是“读帖”。读懂一点,做一点。不断地懂,不断地做。这样顺序渐进,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写式地临帖,是很难入门的。 如果方法对头,才能达到读帖的要求。 那么怎样读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来的手迹,如今虽然是静静的躺在纸面上,但当时却都是由动的过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读帖就必须对每一点,每一画,每一行以至通篇认真细致地读,对其中任何细微的动作,都不轻易地放过,怎样藏锋下笔,怎样换锋行笔,怎样回锋收笔,怎样翻转,怎样顺势连接,何处应提,何处应按,何处行笔快,何处慢,何处中锋,何处侧锋,联系手腕应如何地动作,把静的字迹逐渐演绎起来,象放电影一样,使他在你的脑际,眼前动起来。也就是说把前人由动而静的痕迹,再在正确的想象中回复到动。只有逐渐正确理解这些痕迹,是由何种动作形成的,再重复这种动作来临写,才有可能与字帖逐渐合拍。 二、培养观察的广度。 由于个性及认识水平的不同,不同的学生往往偏于某一方面的观察。如有的学生对字的结构安排观察敏锐;有的对每一笔画的形状观察细致;有的则对整篇的安排感知迅速。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了学生写字的侧重面并产生一些利弊。因此,要全面领会字帖的精髓,学写一手好字,必须注意提高学生观察的广度。 读帖时,按顺序解决以下问题: 1、找出帖中字最主要的共同特点; 2、观察并说出字形特点、结构的主要规律; 3、对帖中字的不同横画(或其他笔画)找出不同写法; 4、对每一笔的起笔、转折、收笔处细加观察; 5、对某一笔的行笔轻重、快慢等进行分析概括。 以上是有广度的观察,多次巩固,有利于自己养成由整体到部分、由轮廓到细节、由现象到本质的全面有序观察习惯。

孩子读国学经典的好处

为什么让孩子从小读国学经典 1明显提高孩子专注力,开发智力 汉字具有促进左、右脑功能平衡发展的作用,通过汉字来开发儿童智力,儿童可较长时间(如2小时以上)集中注意力于阅读等学习活动,这能极开发儿童的学习能力。 2显著提升记忆力、理解力 0-13岁是孩子记忆力的黄金期。经过多年的实验表明,孩子进行国学经典诵读,2-3个月后就会有一个明显的转变。从开始的能识记20-30个字到后来每天能识记100-200个字,很多孩子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能把一万六千字的《论语》熟背,

其记忆潜能在经典诵读中得到开发。几万字的古文对他们来说都不是难事!实践证明,有多动症、感觉综合失调甚至自闭症的孩子在学习国学经典一段时间后,境况都会得到大大改善! 3孩子从小诵读经典,符合孩子学习的天性 在中国古代,诵读是一种普通的教育方法。处在记忆力最佳状态的儿童,即使不 引导他们记住有价值的经典作品,他们也会去背诵广告词,流行歌曲。因为重点 不在理解,而在记忆,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小猫叫, 小狗跳,猫叫狗跳好热闹”的难易程度完全一样,而前者对文化生命而言更有意 义。经典名著有益于人格智能的培养、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对文学造诣的训练。 让儿童自小就接触最有价值的书、永恒之书,只要有价值,不管艰深不艰深,让 儿童多念、多反复乃至背诵。 这些容不仅会存入大脑记忆,而且会烙印在潜意识里,而潜意识的妙用就在 于无需经过意志的运作,能直接地、默默地、自然地影响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所 以儿童读经典,选择古代圣贤的智能精华是正确的。因为假以时日,诵读经典的 人多少都会受到经典的潜移默化,冶性情,使心性向善、向上。读经儿童“有口 无心”,没有考试的压力,亦不必要求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文化教育的 目的。

书法用语集锦

【书法用语集锦】 《写字歌》 百艺有书法,相传数千春。墨色彩如画,悦目又怡神。前人留遗产,批判加继承。古为今时用,喜写万象新。书法分五体,篆隶楷草行。结构各有异,笔法亦殊甚。篆体虽古雅,画重而难认。实用价值少,遂事而隐沉。隶比篆体简,结构与楷近。笔画波势大,急时难工整。楷体用途广,画简而易认。结构严而舒,笔画雅而俊。若论楷行草,有如立走奔。楷书有功底,行才有资本。纵观有五体,应从楷入门。读要写字缺,无字不成文。行行要写字,缺少不能行。有关专业者,更要写水平。毛笔字壮美,世人都公认。工善必利器,四宝应齐整。笔墨与纸砚,数笔最要紧。羊毫嫌锋软,狼毫嫌锋硬。初学写字者,兼毫易驾驯。软毫宜避重,硬毫则忌轻。开笔用温水,只需发三分。写后要理好,掭成圆锥形。套上金属帽,勿用墨汁浸。用墨论浅深,笔下分燥润。浓淡要适度,流畅易挥运。纸张要吸水,水砚要洁净。保护好四宝,有利字长进。写字无奥妙,不外法二门。用笔与结构,相辅与相成。结构定形态,用笔生骨筋。用笔有规律,学习要遵循。先要细读帖,点画认得真。全字在胸中,消化而后临。驱笔用中锋,万毫齐上阵。

墨汁沿尖下,有如屋漏痕。应忌毫浮掠,浮掠筋必损。又忌毫平拖,平拖无浅深。笔到恰好处,毫端生美景。粗来不觉重,细来不觉轻。轻重有三法,法异风格新。笔端下半部,分成三等份。运用一份笔,笔画纤而劲。运用二份笔,笔画丰而润。运用三份笔,滥用则痴笨。用笔莫过腰,过腰败笔跟。学会起行驻,用笔破迷津。起笔要逆入,厚重要圆润。行笔有提按,起伏而严谨。驻笔藏其锋,饱满而干净。撇捺与勾挑,纵锋如击刃。写到转折处,环锋而略顿。笔法练纯熟,笔势因人定。法古勿拘泥,变古以适今。适以别风格,犹如字之魂。形具而魂安,笔力有千钧。有法复有势,笔意自然生。佳作得笔意,庸品仿外形。法势意相连,融在一体中。物象方曲尽,用笔更重要。掌握好笔顺,间架容易稳。间架即结构,布局有学问。落笔要大胆,组字要小心。写熟诸偏旁,有利字形成。偏旁先寓意,动笔全局明。偏旁有迎让,粗细随画定。画少略粗重,画多应细轻。字繁摆紧凑,字简手脚伸。比例要恰当,疏密要布匀。断连要适当,虚实有意境。写字用法异,勿受法则困。习字选好帖,摹临应并进。摹临得位置,临帖得精神。临帖分三步,循序而渐进。首先要专一,不要兼多本。领悟其真谛,掌握其特征。其次要博览,去伪存其真。增华而添实,一心促艺精。第三要融化,推陈又出新。

引导孩子读书七个妙招

引导孩子读书七个妙招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孩子从小喜欢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将会使孩子终生受益。 读书是孩子净化心灵、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一个人精神发育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他读书的历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读书水平。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民族也就是最爱读书的民族。世界上平均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犹太人可以说创造了世界奇迹,近百年来,伟大的思想家多是犹太人。马克思,犹太人,他的唯物史观改变了人类对历史和社会的认识;爱因斯坦,犹太人,他的相对论改变了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佛洛依德,犹太人,她的精神分析学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犹太人占的比例最大。 一个人身体的发育靠什么?靠食物。当我们离开母体的时候,我们躯体的发育靠最初母亲的乳汁喂养,之后靠每天的食物。如果到了两三岁以后再吃母亲的乳汁,那么这个孩子一定会营养不良,也从而导致身体发育不良。这时你需要主动进食,汲取各种各样的营养。 一个人的精神是怎么成长起来的?靠读书。精神的成长是不可能从父母那里遗传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重新开始学习,这学习的过程本质就是读书的过程。学校的课本就像母亲的乳汁,在我们人生的关键时期,

它能给我们营养和滋润,而一个人的精神发育绝不能只靠学校的课本。如果只靠课本,那么这个孩子的精神发育也是不良的。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与他的读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是当今的社会,孩子成长在一个媒体发达、信息驳杂的社会氛围中,青少年特别容易崇拜影视明星、文体明星。许多家庭拥有高档家用电器,而没有一个摆放书籍的书柜;许多家长乐于和孩子一起欣赏歌舞表演、体育竞技等电视节目,而不愿意和孩子一起读书。几乎每个家庭里都保存有球星、歌星的照片,而很难找到读书笔记和文摘卡片。孩子们聚会时,大家谈的也是流行歌曲、电视小品、球星歌星,而很少谈到经典书籍。 因此,父母肩负着一种义务与责任,那就是引导孩子喜欢读书。其引导的办法就是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创造让孩子自由选择阅读的条件,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意识。 有人对1200名小学三、四、五年级(约8—11岁)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适宜读物依次是:童话故事,科幻故事,传奇故事和英雄人物故事,动物知识,海洋生物知识,战争与历史,天文与地理。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阅读的书籍一般要有图画,这是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对于8岁以前的儿童,怎样培养

王财贵儿童经典导读讲座

儿童经典导读讲座(上) 儿童经典导读讲座(上) 主讲人:台中师大王财贵教授 时间:公元2001年7月24日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 今天,我之所以来这里就是要说明一件事情,请各位老师这一辈子务必要记住一件事:教育是非常简单的事教育是非常轻松愉快的事,要培养人才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所谓的老师要有爱心、恒心、耐心,这些三心两意是不需要这么强调的,我们只要了解教育的本质。本来一个孩子他就是那样的纯真纯洁,他的品德我们只要不破坏他就很好了。本来一个孩子生下来潜能无穷,我们只要不障碍他就不错了。所以,有许多老师;有许多家长一直在残害一直在障阻我们的孩子,所以使我们国家没有人才,从今以后不要再那么努力了千万、千万;拜托、拜托。 要知道怎么样做到这样的愉快轻松,跟小朋友一起成长,我们今天有大概两个小时的讲座。在这两个小时之前我请大家先看一段录影带,这是六年前的带子。 (录像片)“前几个礼拜我们播送一代新儒学大师牟宗三专题,对牟先生一生为中国文化的贡献深感佩服,牟先生有感于中国文化对现在社会转向该是一贴良方,但是如何落实呢?现在他的嫡传弟子王财贵就正在推动一项文化运动,从根救起我们未来的主人翁,这个方法不但可以使小朋友成绩进步,还可以开发增进儿童折智慧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请看记者胡春玉和肖瑞华的报道这里是台北市中正国小四年级二班的小朋友,他们每天在早自习也都是在读诵四书,而这里是复兴街的一个社区妈妈家里,小朋友下课后聚在一起也是在读老子、壮子、论语、唐诗,这些一般人认为深奥难懂的中国经典,小朋友不但朗朗上口,有的甚至能背整本老子半论语了,全省目前初步估计大概有五千个小朋友正在接受读经训练,这些小朋友经过一年半到两年的读经教育,不但国语能长期进步,有的竟然也从经典中学到做人处事的道理,令许多家长及老师又惊又喜……” 依照国际礼节看完了要鼓掌……,这个片子是六年前拍的,所以刚才说现在全台湾省有五千个小朋友读经那是我推广读经以后的两年从多少人开始推广读经呢就是从一 个开始的一个到十个十个到一百个到一千个到五千个,后来三年就到五万个四年五年以后就是五十万个,现在已经推广七年多了现在只有台湾一座小岛,就有一百多万个

怎样通过经典诵读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和学习能力

怎样通过经典诵读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和学习能力 主讲:梁小琴 刚才看到一个妈妈分享: 这个孩子,还没过5岁生日,专注力这么好,学习兴趣这么高,是什么让他们在短短三个多月中,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就是全家认识实施累积法读经了。全家目标一致,心无旁骛。 特别是那个12岁的女孩子,还是暑假中期,才在姨妈家知道读经的,然后在姨妈的指导下开始系统地读经,学习我们的新概念英语第一册。

由这个妈妈刚才的分享中,我想趁热打铁,和大家分享:怎样通过经典诵读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和学习能力。 怎样通过经典诵读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和学习能力?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是大部分家长头痛的大事。其实不仅仅孩子,在大人的身上同样存在,只是我们往往把要求落在了孩子的身上而忽略了自己。今天还是以孩子为中心,来讲如何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是哪些原因容易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有生理原因也有教育不当的原因。 1、剖腹产出生的孩子:由于没有经过人体的第一次感觉的学习和感觉的训练,没有经过产道,如果这样的孩子后期没有经过训练,长大后有可能感统失调,注意力不集中。 2、出生后没有经过正确的训练:小的时候老抱着孩子,不让孩子自由活动,该爬的时候,不会爬,也容易发生注意力不集中。 3、营养不良:如:铁缺乏,缺铁性贫血的孩子临床上容易误诊为多动症;铅中毒也会造成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另外孩子喜欢喝饮料,可乐,茶,咖啡,这些都有引起孩子兴奋的东西。不要给孩子喝这些饮料。

4、家里环境凌乱、嘈杂:如:你想让他学习,但家里有人总看电视,这样孩子肯定要分散注意力。或家里的玩具太多,到处都有,孩子一会想玩这个一会想玩那个,过一会儿又想干点别的事,心静不下来,注意力自然会分散。 5、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没有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 我们在家庭中,要注意孩子常规的培养,就是在一日生活作息时间、学习活动时间都要有一定的规律和要求,通过一个月左右的培养,孩子能养成很好时间观念,到吃饭、学习、休息的时间都会很自觉地执行,养成习惯后期要继续坚持。孩子的习惯培养很重要,这些都是影响注意力集中的原因。 充分利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作息习惯。 结合读经,讲一下怎样用每天半个小时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1、养成固定的读书时间: 作息不定时、生活无规律是孩子注意力分散的主要原因。整天强迫孩子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学习活动,必然造成孩子大脑疲劳而精神分散。所以不倡导一天用大量的时间反复读经 合理制定孩子的作息时间,让孩子明确什么时候可以尽情地玩,什么时候必须专心完成学习任务,养成劳逸结合的好习惯。

书法研究(读帖与临帖)

书法研究(读帖与临帖) 说到书法学习,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选帖。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墨宝”(碑帖)可谓多矣,字体不一,章法不一,千姿百态,各有千秋。一踏进“书法殿堂”,真有点头晕目眩,不知东西南北的感觉。我觉得:如果是初入门,且是自学,那在学习“中国书法史”的同时,就应该随着对书法史的发展了解,对不同时代、不同的书家、不同书体的碑帖,要有个基本全面的了解。第二步,根据你的性格、喜好,觉得自己偏爱哪类书体;又感觉得哪个帖好,看着即舒服又美观。那你就学它!当你选准了帖后,则进入了如何读帖的阶段。我在开始学书法时,选择的是墨皇本《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和《唐摹兰亭序三种》两个帖。我首先把这两个帖本用复印机进行了再加工。一是放大,放大到能挂到墙上,坐在一米开外,能欣赏的程度就行了。再就是缩小,把这两个帖本缩小到能时刻随身带着走,到哪里都方便拿出来看的程度。这样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很方便的“读帖”了。古人讲:学习要用“三余”。我呢,则效法行之。一是早上入厕,坐在马桶上看;二是上下班的通勤车上看,每天上下班有一个多小时可以利用哦。中午午饭后,有半小时休息时间,我就抓紧看。下了班或是星期天,只要家里没客人了。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了。坐在书房里,把大

帖挂出来去看。那种“美”是语言无法形容的。那时的我,是忘乎所以、得意忘形啊! 如何读帖?有人说“看”帖和“读”帖一样,其实不然,一字之差,却相隔万里之遥。看,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读,才是体味其中奥妙。读帖不能像看小说,不动脑,更不能不动手。动脑,就是要琢磨“帖”,也就是专业术语里讲的“形质”,帖上的字的点画、结构和章法,都是看得到的。对于“字”,看它的提按、顿挫、疾徐、藏露、方圆的用笔技巧。着重体会书家的“笔力”。古人对此又叫“骨力”或“骨气”。但是,我们在“三余”动手在宣纸上“临”有困难,那就用手指在空中比着画。也有叫“空临”。这样更易于反复体会每个字的用笔。二是看每篇的章法,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首尾相应,上下承接,左右顾盼,递相映带,参差错落,伸缩抑扬及和谐统一。其次,就是要熟记每一个字它的笔法。每周起码要记住一个字。这样时间久了,每个字都达到相当熟悉时,你再临帖或创作时,就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了。除此之外,就是逐渐领会和掌握碑帖的主人在写帖时的“气”和“神”。这里的“气”也就是专业术语里的“贯气”;一看“形连”,即字与字之间的有形连接;二看“引带”,即上个字的末笔与下个字的首笔锋芒是如何呼应的,也叫“意连”;三看“势连”,即字与字之间的俯仰顾盼,笔断意连是如何衔接的。

小学生诵读经典的意义及方法

小学生诵读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其实,个人亦然。纵观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那些从小就关注行云流水、濡渍阳春白雪、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孩子,往往出落得更为出类拔萃;而从来不事文理、孤陋寡闻、只盯着自己鼻子底下那一块小天地的孩子,发展空间大多有限。 一、诵读经典的意义: 诵读经典之所以重要,正如赫钦斯所说“经典著作乃是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当代性的作品。《苏格拉底对话》提出的那些问题,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依然同样紧迫;读牛顿的《原理》,我们便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天才在活动。这些乃是我们知道的最好的书籍。没有读过这些书的人就是没有受到过教育。”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它经受了历史和人性的双重考验,是真正的人文精华。有些经典音韵和谐、意境优美,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情感品质、涵养孩子的气质;有些经典更包含了道德的、伦理的大学问和大奥秘,可以指导孩子的生活、帮助孩子走向成功;经典著作更是哺育一个民族的“精神母乳”,是一个民族保持创造力的活水源头,任何一个民族必须扎根于自身文化的土壤、对自身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和认同,它才能适应社会合理、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才有深厚地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能力;至于流利表达、提高写作,甚至都是皮毛性质的功用了。 鉴于此,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孩子,诵读尽可能多的经典著作,与经典同行,显得尤为紧要。二、经典材料的选择: 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孩子诵读经典著作呢? 首先,家长必须选好题材。经典浩如烟海,人性各有千秋,哪一篇文章最适合你的孩子,这需要父母亲精心筛选、刻意“钦定”。 我个人感觉,孩子诵读的经典起码应符合三条:其一,在内容上具有普适性,讨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二、要有思想性与影响力,通过阅读能够激励孩子积极地生活;其三、具有历史性,就是需要经过时间的淘洗。 孩子诵读经典,家长必须先行浏览、筛选、有所取舍,倾向性地从经典中选择精华,并且精心研读、校订,不清楚的内容必须提前查证清楚,然后才能交给孩子。琅琅上口的唐诗宋词固然很适合儿童诵读,但若只是简单购买一本精装《唐诗三百首》或《宋词》塞给孩子,最大的可能是仅仅背诵开头的几首了事。因为,唐诗即使李杜,也有不适合孩子的章句;宋词除了苏辛,好篇章大有人在。胡适、王余光等人推荐出《论语》、《老子》、《诗经》、《庄子》、《史记》等20余部著作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诵读的经典之作。直接要求孩子通背这些大部头,显然是与虎谋皮。千古文章洋洋洒洒,谁都不可能全盘接受,能把先秦到现代登峰造极的几十篇代表作选出来、背下来,已经不错了。 另一个现成的问题是:即使是从这些经典中选出来的精华,孩子们会喜欢吗?能理解吗?怎么读啊? 三、诵读经典的态度和方法:

读帖六法学书法要读帖是必经之路

读帖六法学书法要读帖是必经之路 作者:薛元明 学篆刻要读印,学书法要读帖,这是常识,是惯例,也是必经之路。读帖,即是通过观察、分析、琢磨和体会碑帖字形的过程,对其中的笔画形态、用笔方法和结构特点等进行深入的了解。欧阳询在《传授诀》中说:“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临书必须“眼高手低”,这样方能有所进步,否则将精华视为糟粕,腐朽视为精神,则本末倒置,无异于南辕北辙,越是勤奋,越是适得其反。碑帖中的习气、不足以及一些失误之处会被当成精华,不断地在临摹操练中得以强化,成为难以抛弃的痼疾,成为学书大碍。 读帖的第一步要选好帖,主要把握好两点:一是如今的碑帖屡经翻刻印刷,良莠不齐,最好选择精良版本,对失真变形的不宜作为参照物,以免混淆视听;二是有条件的最好还是看一些原碑帖的碑拓或真迹,这样方能体会更深。读帖的根本就是领会其中的精神况味,把握诸多的技巧细节,章法、字法等一系列要素。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总结出几种读帖方法,期望同道师友指谬。 1、分析式。这是对初学者最适宜的方法。“形似”是临帖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尽大可能地追求法帖中或碑中的点画形态和结字体式,即要“入帖”。如学颜真卿书法时,对其中的“横平竖直”和“蚕头燕尾”等特征要进行细心分析体会,掌握要领。选择米芾,则对他欹侧的取势、笔法的精妙之处要倍加关注,这样临摹就可能最大程度地再现原碑帖的风神。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谈到了读帖与临帖的辨证关系,只有对碑帖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才能下笔得之精髓。 2、欣赏式。书法碑帖琳琅满目,不可胜数,风格各异,殊有雷同,或狂放,或精微,或淡雅,或恣肆、或骇怪、或沉雄,或大气,有气息、格调、韵味和字势的差别。欣赏风格各异的碑帖作品,心旷神怡的同时,也就对碑帖有了更深的体会,对进行创作有一定作用。塑造美首先是要了解美,体会美的存在。只有知其优,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如果对优秀碑帖的精华视而不见,则谈临帖不过是一纸空文。 3、记忆式。有了上述的基础之后,便可进行记忆式读帖。记忆式读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碑帖的相关历史和文化背景、时代特色、创作渊源和年代等相关资料,这对理解碑帖有重要作用;二是对碑帖文字内容要有记忆式理解,这于临习亦有很大帮助;三是在前两者基础之上,加强对风格特征、笔画和结构形态的记忆,铭记于心中,做到胸有成竹,毕竟读帖最终目的是要背帖,是为了创作,不能当成扔不掉的拐杖。正如刘熙载在《书概》中所说的:“取古人之书而熟观之,闭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后举笔而追之。” 4、结合式。这种方式是有选择性地读一些帖,寻找共同点。如临习《爨龙颜碑》,可结合《马鸣寺碑》和《嵩山灵庙碑》,归纳出风格特征,进行有益的借鉴,这对更好地理解所临之碑大有裨益。在临习篆隶的过程中,对相近风格的篆或隶都可以进行结合借鉴尝试。这一方法实质上是在“专攻”的基础“博涉”。 1

引导儿童诵读经典方法

引导儿童诵读经典的方法 By蝎子的秘密发表于 2007-4-6 17:49:00 在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如何能更好地引导他们自觉进行诵读呢?下面我们介绍几种主要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被动养成法。这个方法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特别是3岁以前的儿童。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这个时期,他们地学习方法主要是“耳濡目染”,他们非常善于模仿学习。这就需要家长有意识地为他们营造一个诵读的环境。家长可以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在孩子的面前诵读经典,不管他听不听,都要坚持诵读下去。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孩子也就模仿会了,也就能“脱口而出”了。你往往只要提一个字,他就会自己背下去的。如果,能有相关经典的诵读录音,平时反复地放给儿童听,效果也是很好的。最好是家长带诵,录音辅助,这样全家都可以感受到道德的真谛,都可以同时接受道德修养地教育,其效果会更好! 2.主动引导法。这个方法主要适用于年龄稍大,具备一定理解分析能力的儿童。对这些孩子地教育,家长、老师可以先和他们交流,给他们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让他们首先认识到自己必须要加强道德修养。然后,再告诉他们经典诵读的方法,并引导帮助他们进行诵读。由于他们自己已经接受了道德教育必要性的观点,所以,他们也就能够自觉地进行诵读了。 同时在引导儿童进行经典诵读时,要注意: 1.要寓教于乐。儿童时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故事、诗歌、绘画等形式激起孩子们探索的愿望,提高他们的兴趣,使儿童

在愉悦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 2.不要强求对经典原文的理解,会诵会背即可。为什么呢?请看下面两位专家的观点。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陶梅生说:经书中很多内容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当中,如果能把这些内容变成孩子熟悉的生活中的东西,则更符合孩子认知的规律,古时的孩子也是到了五六岁才开始接触经书的。两三岁的孩子应该训练表达能力,而孩子到了七八岁,正处于机械记忆的发展期,让孩子背一些重要的篇章,一方面能够锻炼他们的记忆能力,另一方面对其文字能力、理解能力也会有提高促进的作用。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生导师申荷永说:读经运动本身并不强调理解。中国汉语是形音义结合的特殊的语言系统,经书或者唐诗宋词有音调、节奏,念起来琅琅上口,孩子读起来像唱歌一样,他可能会觉得好玩、会产生兴趣,即使是两三岁的孩子也会有自己的选择。另外,大家不用把这件事情看得太严肃。两三岁的孩子唱个儿歌没人会觉得奇怪,但是在大人眼里经书比较严肃,幼童去读经就好像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所以引发了很多讨论。而孩子本身可能是把这件事情当作一个游戏。所以如果不是强迫孩子硬背,也没有发生干扰孩子口语发展的问题,能够让孩子在读经的气氛中被潜移默化,我个人还是怀着比较宽容的接受心态的。

如何读贴,其实读帖比临帖重要

如何读贴,其实读帖比临帖重要 读贴,拿着古代碑帖读。有人说“看”帖和“读”帖一样,其实完全不然,一字之差,却相隔万里之遥。看,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读,才是体味其中奥妙。读帖不能像看小说,不动脑,更不能不动手。动脑,就是要琢磨“帖”,也就是专业术语里讲的“形质”,帖上的字的点画、结构和章法,都是看得到的。那么,如何读? 一、对于“字”,看它的提按、顿挫、疾徐、藏露、方圆的用笔技巧。 着重体会书家的“笔力”。古人对此又叫“骨力”或“骨气”。但是,我们在“三余”动手在宣纸上“临”有困难,那就用手指在空中比着画,也有叫“空临”。这样更易于反复体会每个字的用笔。 ▲顏真卿楷書麻姑仙壇記

二、还要看每篇的章法,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首尾相应,上下承接,左右顾盼,递相映带,参差错落,伸缩抑扬及和谐统一。 就是要熟记每一个字的笔法。每周起码要记住一个字。这样时间久了,每个字都达到相当熟悉时,你再临帖或创作时,就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了。除此之外,就是逐渐领会和掌握碑帖的主人在写帖的“气”和“神”。这里的“气”也就是专业术语里的“贯气”;一看“形连”,即字与字之间的有形连接;二看“引带”,即上个字的末笔与下个字的首笔锋芒是如何呼应的,也叫“意连”。 ▲米芾《萧间堂记》 三、看“势连”,即字与字之间的俯仰顾盼,笔断意连是如何衔接的。 至于“神”,由于才疏学浅,不敢妄谈。只能说一点点体会,就是书法史上每个书家都有每个书家的各自的特点和风格。康有为讲过一句话“观千帖,方能帖”。我很赞同这个观点。一定要多看。看得多了,你的视野就开阔了。中国有句古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不断的相互比较,眼睛就会锐利起来,眼力自然就会增长。 读帖从一点一画入手, 仔细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笔、结字、章法及气势、韵味之妙处。通过阅读,眼观神会, 潜移默化, 以加深理解, 锻炼视觉记忆,丰富、积蓄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引导孩子读经典的方法

引导孩子读经典的方法 读经典,很多妈妈说,我也知道好,但我的孩子不喜欢,没办法。牛妈认为读经不同于兴趣班,兴趣班则可以完全由孩子说了算,而读经则应该完全由家长决定(而很多家长却是相反的)。怎么说呢?我们也都知道读经教育是养正教育,是打地基的教育,而学校的知识还只能算是结构教育,兴趣班顶多算装修教育了,而很多家长在兴趣班的选择上却是比孩子还热衷,到底是地基重要还是装修重要?没有孩子一开始是喜欢上学的,但为什么都还在上?原因:一是不得不上,二是大家都在上,孩子也就不排斥了,这是环境和氛围的力量。 我们拿读经来类比,其实读经也是一样的。 一:不得不读。虽说读经不是万能的,但不读经也是万万不能; 二:虽然没有象学校那样人人都读经的环境,但全国遍地开花的育心读经班已经说明我们在努力打造一个读经环境,尽量让身边更多的人参与到读经活动中来。这个读经的环境和氛围是最难打造的,否则其它经典机构为什么没有这样的平台呢?这也是育心创造的价值之一; 三:我们并没有在孩子的上学习惯方面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孩子的确已经适应和习惯了。如果今天孩子不想上学了,能表达大多数家长心情的恐怕只有五个字:不上也得上!然而在读经习惯的培养这一块,我们并没有象上学那样让孩子屈从,我们总能想出各式各样的方法来引导孩子,不让孩子感受到压力。因为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事实也证明,好的引导方法确实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在上学这一块,我们会绞尽脑汁变着法子这样去引导孩子吗?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培养孩子的读经习惯理应比培养孩子上学的习惯要容易,不是吗?然而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家长觉得培养孩子的读经习惯那么难呢?昱儒妈认为,关键问题还在于家长自己内心对读经的态度,你,愿不愿意让孩子读经(肯定会说愿意),愿不愿意跟孩子一起读经(很难说,因为还有很多家长是为了孩子而陪读的),因为读经是需要家长跟着一起读的,而上学不需要陪,往学校一交就好了,所以家长觉得上学比读经要简单轻松,其实最大的阻碍和困难就在这里,是家长自己没办法冲破自己的内心,不愿意成长,不愿意去付出,所以才能找出这样的借口说孩子不要读不喜欢读,不是吗?当你坚定了读经的信念,走进育心,好好引导,育心里哪个孩子没有养成读经习惯?哪一个是半途而废了的?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把我曾经用过的读经引导方法总结一下,希望对大家有用。另外,也欢迎大家把自己实践过的有效方法贴出来,大家同学习,共进步。努力,加油,坚持! 1、耳濡法。 人为什么只有一张嘴巴,两只耳朵呢?是要我们多听,少说。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没有定力,坐不住,怎么学经典呢?让他多听。听音频,听妈妈读,都可以。最初的原则就让他边玩边听,音频可以当背景音乐似的循环放着,只要孩子的耳朵没堵着,即使他在说话,也能被吸收,小孩子就是用耳朵来学习的,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 孩子的大脑很神奇,海绵似的吸收,听多了自然就会了,慢慢也就有兴趣了,这是无为而为的学。还有睡觉前的这个时段也可以再放一遍,只要孩子不反对就行,坚持放一段时间,孩子就会适应,这样一周下来,同样的内容每天至少听了一到二遍,早已混了个耳熟。 那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是不是就不需要听了呢?NO,仍旧要听。一是为了强化记忆,二是新内容的话顺便正了音。

读帖

读帖,习字之基——谈读帖能力的培养 一、读帖的重要性 读帖是指临摹者在书写前对字帖静观默察,细细体味,对范字形成清晰的印象,做到成“字”在胸,意在笔先。读和看不是一码事,和欣赏也不同。读和诵相似,但比诵深刻。读有看的意义,但比看仔细,读有欣赏的意思,但比欣赏认真。认真细致的读帖是个要求,要做到这个要求,还有个怎样正确读帖的方法问题。如果方法对头,才能达到读帖的预期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来,就会觉得茫茫然,好像无从读起,就会停留在肤浅的外形上,无法深入。 熟练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但有些人在临帖前,常常不读帖,或对字帖稍做浏览,就匆匆下笔,以致顾此失彼,徒劳无功。要提高临写的效率,就必须培养读帖的能力和习惯。 读帖是对字形的熟悉过程,对运笔的理解过程,读帖可以提高观察、分析、比较能力,也能提高艺术修养。读帖如读书,读帖也要思考,要找出笔画和结构特点。也可以根据口诀读帖,如“水”字,书写时的要诀就是:左离右依放射状,交点宜上不宜下;可以联系生活读帖,如“月”字,可以观察生活中的人,时装模特为什么穿什么都好看,就是因为他们的腿长,腰线靠上,月这个字也一样,两横要靠上,整个字才显得挺拔。如果弯腰驼背,就失去了汉字的美感。读帖是自学书法的好方法,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读帖的意识,只有掌握了读帖的方法,才会在以后练字时,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做到自己观察、分析,从而练好字。书法老师只能是人梯,起到一个帮助、搀扶

的作用,最终目的是让书法爱好者会自主学习,为了自身的发展奠基。 二、如何读帖 在谈之前,我先申明一点,练字不是做计算题,1+1=2,不可能等于3,由于古代书体众多,百花齐放,百花争鸣,所以书法也好,写字也好,存在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确定因素,这也是书法的魅力所在。我觉得在书法爱好者在读帖的时候,去发现普遍存在的规律。 接下来,和大家共同探讨有关“读帖读什么”的话题。 读帖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读准字的笔画。先得认得笔画,一个字由哪几笔组成,首先应明确,并一笔一笔地读或默读出来。由于每一类笔画又有好多种,所以我们必须要求读具体的笔画名称。因为重点是结构,读具体笔画名称。比如,“川”这个字,不能仅仅满足于读“撇”、“竖”、“竖”,或许读成“竖撇”、“垂露竖”、“悬针竖”更好些。 如果说读好具体的笔画名称是读笔画的初级阶段的话,读好笔画的路线、方向、粗细;用笔、起笔、行笔、收笔;速度等则是更高的要求。我们看这个字:言。“言”这个字,最重要的一笔是第二笔的横,也就是体现这个字字宽的笔画,应该写得长一些,我们注意到了第二横长的特点,但书写时由于读帖不细致,横的长度不够,整个字显得不够舒展、大气。因此,读字务求精细周到,要仔细揣摩字的用笔方法,对点、横、竖、钩、撇、捺等逐一进行分析,这样才算是读准字的笔画。

怎样引导孩子读书

怎样引导孩子读书 暖之先生的读书心得中谈到:拿到一本书,先读目录,再猜想自己的写法,甚至面前放一撂书,与多个作者同时对谈。这是大家的研究中的读书方法,非心中有大视野大智慧,实不能为。对于他来说,读书已经成为一个自觉地在知识与观念上吐故纳新的过程,关键是他已经有了一个自己的自由的精神世界。所以,绝对不是谁都可以做来的,但也不妏作为我们的努力方向。 今天,想和大家交流引导孩子读书的方法。作为家长或老师,这应该是一个切近的话题,因为我总认为目前我们的社会太缺少定力和静气。而一个缺少静气与定力的民族,一定不能有大前途;一个缺少定力和静气的孩子,也不可能有大未来。所以,在今天,如何引导孩子读书,发自内心地喜欢书,应该成为一门学问了。 我认为的方法是: 1、你首先应该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 经常有家长和老师告诉孩子读书是快乐的事情,“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显然势利了些,但是中国教子读书的传统思路。可即便如此,孩子在心里可能会反驳-------那一定是骗人的鬼话,如果真地那么好,你为什么不读书?童言无欺啊,是的,如果真地那么好,你为什么不读书?所以,家长和老师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否则徒说无益,只能增加孩子对于成人真诚性的怀疑。因此,如果要孩子喜欢读书,最重要的是作为成人的我们先要肯读书。 2、给孩子提供最好的书。 从遗传学的角度讲,种子是一代母体中最精华的成分塑成的。人类同样如此。但人更要超越生物性,所以才有了“养不教,父之过”的说法。可惜的是,今天,我们给孩子提供的自然世界与文化世界,都已经被我们自己污染了。如果我们再不能为孩子们挑选一点精彩的读物,实在是大罪过。何为精彩?最简单的方法,也许是选择经典的。经过了岁月的淘洗,经过了自然的选择,流传下来了,那才是磨砺之后的燧石的火花,一定有人类精神的良好种子。但不要轻易去相信什么“最佳”,包括一些著作的学者或者作家也经常在信口雌黄地推销自己参编甚至根本就是挂名的集子为“最佳”,但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尺子”和“耻”在哪里。但不要轻信是对的。要有自己的眼力,在今天的中国要求家长和老师都在些勉为其难。但真正可靠的推介在今天实在不多。所以,读书对于成人也一样重要,否则会遮蔽了我们的慧眼。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书又不是成人认为最好的书,孩子自然有孩子的视角。今天的成人已经足够功利,有时我们真地不对。但我们又不能忽视了对孩子的引导,因此,教育才更重要而且艰难。目前在孩子们流行着漫画书。孩子们也真正地喜欢,不管阿衰还是阿呆。我是不赞同的,因为在这些作品里,除了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