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都市区_中国城市化的新阶段

大都市区_中国城市化的新阶段

大都市区_中国城市化的新阶段
大都市区_中国城市化的新阶段

!""#年第!期

总第!$"期

!!!!!!!!!!!!!当代财经

%&’()*+&,-,./0’-’%)1)%&’&*0%2

’&3!!!""#245678’&3!$"

!!!!!!!!!!!!!!

!收稿日期"!""#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171030"#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03B007"

作者简介"谢守红#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衡阳师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

大都市区%中国城市化的新阶段

谢守红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上海

20006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大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大都市区将成为新

世纪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同时也对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关键词%大都市区’城市空间’城市化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9"%’%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口日益向城镇集中#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大城市的发展更为迅速#城市经济实力和辐射扩散能力大大增强#地域范围不断扩张#与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并出现了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形态$与一般的城市概念相比较#都市区是特指那些集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扩散发展具有相当规模#并开始由集聚为主阶段转向扩散为主阶段的大城市区域$都市区在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是城市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和重要空间形式#承担着带动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作用#并为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和条件$进入新的世纪#中国面临城市化进程的跨越#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产业跨越发展相对应#中国也处于以都市区化带动城市化的新城市时代#都市区将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基本组织单元和城市化的重要模式$

一&中国都市区的出现

都市区!metropolitanarea"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城市化过程中#当扩散作用强于集聚作用并占主导地位时#城市要素和职能开始由城市中心向外围移动和扩散$在郊区化阶段#城市性用地由中心向外不断扩大#原先受农业支配的非城市地域逐渐转化为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地域$与此同时#中心城与外围地区在经济社会方面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强烈#功能联系越来越紧密#从而形成由中心城和外围地区共同组成并以中心城为核心的新的城市空间形态(((都市区$约翰)弗里德曼认为#都市区是具有更广义性的城市#一个都市区是由一个核心城市和环绕在四周的*城市场+!UrbanField"构成$按照弗氏的观点#城市场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理想的城市空间形式#是由完善的社会经济联系网络深化成的有着相对低密度的&广阔的多中心区域结构$城市场包括了大多数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空间#在通常的情况下#大都市的场域可以延伸至离核心城市数十公里以外的范围#形成一个核心城市得以扩张的空间#都市区也因此而成为一个整合的功能性或经济性的空间#囊括了实现城市机能良好运作所不可或缺的种种设施$毋庸置疑#世界上绝大多数大城市的行政辖区都包括郊区#这些外围郊区与中心城市一起构成一个共同的人口密集地区$但是#只有当这个大的人口核心与其外围郊区形成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时#才能称之为都市区$简言之#都市区是城市发展的一种高级状态#是具有影响力的中心城市与郊区城镇之间共同组成紧密关系的人口密集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有了长足发展#城市经济实力和辐射影响力大大增强#地域范围不断扩张#与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了类似西方国家都市区的新的城市空间形式#标志着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由于这一城市空间形态在我国出现较晚#因此#对这类城市区域的概念&名称&界定标准等都不规范#一般是引用国外文献中*MetropolitanArea+这一名词#但译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大城市区+&*大城市地区+&*都市区+&*大都市区+&*都会区+&*都市圈+等$其它的相关概念还有*城市密集地区+&*城市集聚区+&*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带+*大都市带+等#而且这些名词经常混用#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和理解上的歧义$在政府部门制定的城市发展战略中#也不管城市发展的实际如何#城市是否真正由传统的单一城市空间格局发展到城市和地区共融形成的城市区域格局#一概称之为*都市区+&*大都市区+#以提升城市的地位和形象$因此#在我国尽快开展对都市区的研究和规划管理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任务$

中国都市区的快速发展主要基于以下几点!"1#根据预测$未来20年我国城市机动化将有一个大的发展$机动化一方面将极大地扩展城市功能地域范围$促进在通勤范围内%一般认为是1小时或45分钟&形成城镇群体组合的城市’另一方面$通过城市功能地域的交融$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城市与城市及城市与郊区的关系$城市功能的网络化与郊区的城市化趋势将日益明显$都市区的发展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新潮流(%2&中国乡村有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发达国家的人口密度$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巨大的人口数量导致了城乡劳动力的同时过剩$因此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坚持走一条城乡共同发展的双轨型城市化道路$在大中城市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小城镇的发展$实现乡村地区的非农化与城镇化(当前$大中城市拉动型的城市化模式已得到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认同$但目前普遍重视城市物质形态的建设$而对城市的功能和地域的扩展重视不够$通过都市区这种有效的空间组织形式可以促进城乡之间功能上的衔接和融合(%3&在我国大城市中$建成区的外围都存在着大量难以明确划分的灰色区域$这里非农化水平较高$围绕中心城市存在着城乡间密切联系的产品)服务)资金)信息)通勤等的双向联系(同时$大城市郊区是城市发展的集聚力量和扩散力量汇合的场所$来自城市和乡村发展的自上和自下的力量相汇合$使得城乡交接和市县交接的区域成为经济增长最为活跃的地区’但同时也是管理最为薄弱的地区$在社会治安)环境卫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暴露出严重的问题(因此$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寻求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已经成为城市研究者的共识$都市区的建立形成了具有有限行政权力的*都市联盟+$有利于满足城乡结合部管理的需要(

二)中国都市区概念的建立及界定标准

随着我国城市地域形态的新变化$国内学者开始探讨城市地域概念的重新界定(一般而言$城市地域概念包括三种类型$即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城市行政地域伴随着城市建制的设立就已明确划定$实体地域是准确反映城市实体规模的概念$功能地域则是体现城市人口居住)就业)购物)医疗)游憩等基本功能的地域范围(这三个概念各有其用途$缺一不可(我国城市行政范围是非常明确的$主要分为市区和市域二个层次$目前我国几乎所有城市统计数据均是根据行政地域范围进行的$但是由于城市行政范围往往与城市功能地域不相吻合$不能确切地反映城市功能的作用$因而给城市统计)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一些学者从日本都市圈的概念中得到启示$提出了中国的都

市圈划分方案(杨建荣%1995#[1]在*论中国崛起世界级大城市的条件与构想+一文中$认为都市圈是中国城市化最有效率)最切合实际的模式$并提出了中国建立八大都市圈的战略构想(王建%1996#[2]对都市圈这种空间组织形式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提出到2010年在中国建立*九大都市圈+的设想(在城市规划界$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 ̄2010#首次引入都市圈概念(随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1998 ̄2020#使用了都市圈的概念$提出在全省建设南京)苏锡常)徐州3大都市圈的设想(邹军%2002#[3]等提出江苏省的都市圈界定标准为!中心城市%城市区域#人口规模在100万人以上$且邻近有50万人以上的城市’中心城市%城市区域#CDB中心度>45%’中心城市%城市区域#具有跨越省际的城市功能’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城市区域#的通勤率不小于其本身人口的15%(以上关于都市圈的含义实质上相当于城市经济区或城市群$而与都市区的含义有较大差别$其空间范围比都市区要大得多(

1987年$周一星在借鉴西方国家都市区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中国城市功能地域,,

,*城市经济统计区+的设想([4]2000年$周一星等正式提出了中国都市区的界定方案$认为凡城市实体地域内非农业人口在20万人以上的地级市可视为中心市$有资格设立都市区$而都市区外围县%市#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全县%或县级市#的GDP中来自非农产业的部分在75%以上’%2#全县%或县级市#社会劳动力总量中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的占60%以上([5]这一方案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特点$是对中国都市区概念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并在京津唐地区)辽中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作了实证研究(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存在不同的看法(

笔者认为$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外围地区非农化水平指标来界定都市区范围是可行的$75%以上的非农产值比重也比较恰当$但非农劳动力比重指标则值得商榷$其原因是现行统计口径仍把大量亦工亦农的农村劳动力或实际上主要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统计为农业劳动力(同时$数量日增的外来劳动力绝大部分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他们创造的产值已在统计数字中反映出来$但他们作为非农劳动力却未能从统计数字中反映出来(因此$可以考虑以城镇人口比重指标来代替非农业劳动力比重指标(城镇人口比重数据统计准确$容易获得$而且城市化水平和非农化水平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建议以城镇人口比重在40%以上作为都市区外围县%市#的界定标准之一(关于都市区中

大都市区!中国城市化的新阶段

心市的人口规模!以市区非农业人口在50万以上为宜!因为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密度高!大"中城市数量多!如2000年中国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达到311个!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也有94座#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育程度并不高!绝大多数城市仍处于以向心集聚为主的发展阶段!20 ̄50万之间的中等城市更表现为强烈的向心集聚!城市形态多为集中块状结构!城市边缘组团和卫星城发育不明显!并未形成一个包括周边地区的城市化区域!不具备都市区的基本特征$按照我国城市规模分级!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才称为大城市!那么以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核心来组建都市区才顺理成章!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如果再进一步细分!可将中心城市人口在50 ̄100万之间的称为都市区%中心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称大都市区%由2个或2个以上相邻的大城市构成的都市区称为联合都市区$

总之!要建立公认的&比较完善的中国都市区界定方案!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反观西方国家都市区的概念都是在官方定义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反复修改逐渐完善的$[6]因此!建议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如国家统计局或建设部(尽快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尽早确定和推广#三&中国都市区的形成机制

’一(城市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用地不断扩张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经济出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然后重点转向城市!特别是在城市土地使用&户籍管理&住房制度改革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带动下!我国大城市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变#首先是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城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城市经济功能日益优化!很多原来)工业生产型*城市已转变为多功能的地域中心城市$城市的商贸"交通"金融"信息"文化娱乐"旅游等设施大量增加!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地域经济网络初步形成!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与此相适应的是!城市建设发展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建设活动由过去单一的国家计划投资转化为国家"集体"个人"外商等多元化投资格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巨大动力!城市建设面貌日新月异$随着城市经济的增长!城市用地也不断扩张!大批成片的居住区"工业园区"各类开发区等新区在城市边缘地带崛起!部分大城市的卫星城镇也迅速发展$1999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1525km2!比1985年的9386km2增加了12139km2!增长幅度达129.3%$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大城市空间扩张出现进一步加快的趋势!其共同特点是大规模的新城区建设和城市重心的转移!如广州"杭州"南京"成都"重庆等城市都在积极开辟新区!建设都市区$’二(大城市郊区化现象开始显现

随着我国大城市人口和经济的不断集聚!城市中心区已出现十分拥挤的局面!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现象日益明显$于是!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中心区人口和产业开始大量向郊区迁移!即开始出现郊区化现象!如北京"上海"沈阳"大连"广州"杭州等$我国城市的郊区化与西方的郊区化有明显的不同!表现在郊区的发展与中心区的繁荣并存%中心区人口的减少与整个都市区人口的增加并存%部分大城市的郊区化与绝大多数城市的集中型城市化并存$我国的郊区化不仅没有造成中心区的停滞或衰退现象!反而使中心区更加繁荣!中心区的经济职能在不断加强!其原因是+首先!我国城市发展总体上仍处在集聚发展阶段!中心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依然是城市经济活动的核心%其次!经过CBD优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以及城市用地)退二进三*的调整!原有的市中心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污染较大的工业搬迁至郊区!而向心性很强的商业"金融"办公等第三产业集结于市中心!加强了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功能%第三!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城市建设资金有了着落!大量资金投入内城改建!使市中心区获得了生机!从而变得欣欣向荣%最后!我国郊区化过程中迁出去的主要是工薪阶层!中心区仍然是富裕阶层的首选区位!富裕人士聚居市中心!从而使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商业"休闲娱乐业蓬勃发展$但从对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来看!我国部分大城市的郊区化对分散中心区的部分功能"引导城市空间的合理拓展"促进都市区的形成发挥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乡村城市化的作用

乡村城市化是由我国城市二元经济结构的国情所决定的$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农村经济不发达!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我国城乡"工农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形成了对农业劳动力的巨大拉力$而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人口迁移"乡镇企业"小城镇发展等一系列政策的变化!使得这两股力量同时发挥作用!大大促进了农村地区非农化"城镇化进程$198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出台!)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小城镇$同年!还颁布了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新政策和新的设镇标准!使得乡镇企业在全国蓬勃兴起!大批小城镇得以恢复和新建!城镇人口大增$乡镇企业发展为小城镇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城镇结构"规模"功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当代财经!""#年第!期总第!$"期

相应地!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城镇又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更好的集聚条件!为中心城市经济扩散提供了吸纳的空间!也为乡村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综合服务"与此同时!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还往往依托于区域中心城市!就近取得技术#人才#信息的支持以及生产上的分工协作!从而使得小城镇和周围农村地区与中心城市的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最终促进都市区的形成"

$四%行政区划调整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我国城市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对都市区形成影响最大的当属市管县体制的普遍实施"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管县体制的通知!1983年开始在全国施行"到1994年底!全国除海南#台湾以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试行了市管县体制!共有192个市领导741个县#31个自治县和9个旗#2个特区!另代管240个县级市"领导县的市占直辖市#地级市总数的比例达到93.8%"市管县体制的实施尽管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如市#县利益冲突#中心城市实力不足等!但总的来看!市管县体制在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城乡之间的统筹规划#统一组织生产和流通#合理配置生产力#促进城乡之间社会经济联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对都市区的形成起到了推动和催化效应"此外!其他有关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措施如&县改市’#&县改区’#&市改区’#&乡改镇’#&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地级市升格为副省级市’等也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扩大了城市的地域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都市区的形成"

$五%企业的空间行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企业具有更多的自主权!企业的选址也更加自由#更加适应市场需要!企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也日益凸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决定经济集聚的作用降低了!城市发展产生了新的动力!出现了&生产转包’这一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城市发展形式"&生产转包’是指企业分解生产活动!把部分加工生产向外转移!给同行业的别的独立厂家去生产"在&生产转包’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变化中最为显著的是(公司总部#研究与设计机构以及管理人员与专业人才多在中心城市!而大量的分厂或占地多#技术含量低的简单的加工组装企业则分布在次级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加快了城市空间的外延扩张!促进了周围地区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以生产联系为纽带!许多个同类企业#与之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形成所谓的产业集群$Cluster%"产

业集群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经济和市场力量对城市行政界限的冲击!使城市空间&经济流’#&市场流’的作用日益增强!城市间的功能组织成为一种由市场力量主导的&网络联系’!形成以生产联系为主的城镇网络!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密切"同时!由于城市空间拓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也要求城市在空间发展上作出相应的变化"

四#结语

都市区是城市发展的一种高级状态!是具有影响力的中心城市与郊区城镇之间共同组成紧密关系的人口密集区"都市区空间组织的形成和演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国家区域政策积极引导的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大城市将突破原有的空间结构尺度!都市区作为新的经济体系中的空间地域单元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都市区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形成的!城乡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都市区形成的根本动力"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都市区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股力量交织作用下的产物!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大规模的开发区建设#及时的行政区划调整和适当的城市规划引导加快了这两种力量的结合!从而导致中国都市区的形成"都市区的出现对我国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提出了挑战!也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都市区的发展需要相当多的资源来保证其有效运行!促进其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达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更好地发挥其对区域社会经济的组织和协调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都市区的概念#界定标准#空间演变规律#规划调控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引导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

))

))

))

))

))

))

)

参考文献(

[1]杨建荣.论中国崛起世界级大城市的条件和构想[J].财经研究!1995!$6%(21-25.

[2]王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管理世界!1996! $4)(31-36.

[3]邹军!等#城镇体系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4]周一星&关于明确我国城镇概念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建议[J]’城市规划!1987!$3%(10-15.

[5]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等.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谢守红.都市区的概念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J].城市!2004!$2)(6-9.

责任编校(史言信

大都市区(中国城市化的新阶段

文献综述城市规划

文献综述城市规划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浅谈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未来 姓名:李里 摘要:在阅读多篇文章以后,总结出中国目前新城镇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追求快速城镇化,造成城市建设与城市空间都存在问题,同时建设时并没有考虑保护环境这一方面。目前,生态城市成为最新的城市改造建设模式,取代了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 关键词:城镇建设,生态城市,海绵城市,低碳城市 一、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城建设中突出的问题是:新城求洋求新,导致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特色危机;大拆大建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历史文脉隔断;部分新城人气不足,活力缺少,建设成效与期望差距甚远;过于关注形象和规模,新城认为不足,配套缺失;不够重视经济测算,造成一定的财政负担,前期投入多,后期收效不大。 不少城市的领导为了追求任期业绩,既不尊重投入产出规律,也不考虑经济效果和创新,更不考虑资金的回收问题。对老城区部分青红皂白一律推到重建,这是一种最原始、最不科学、最粗野的城市更新方式,造成一些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设施、古木、风貌等的破坏,是城市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严重受损,甚至完全消失。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在长期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观的氛围和环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目前,城市中普遍存在着低水平的、低层次的简单城市更新,不注重保护和延续城市的文脉,是城市的文脉收到认为的破坏和割裂。城市正在走向雷同,特有风貌消失。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交流的扩大,城市更新改造中大量地运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设计理念大大促进了城市更新的进程和步伐。但是由于各地“追风”现象十分严重,效仿和追大潮成为时尚,是城市更新中出现了雷同,城市正在被克隆,正在失去领域的、文化的、传统的、多样化的特色,建筑正在失去个性和灵魂。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将保护建筑视为获得眼前利益的捷径,千方百计的肆意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中国的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范恒山 2009年09月】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城市膨胀发展,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这就说明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合理,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环境的污染,道路交通的拥堵,居住环境差等,因此,要建立现代化合理化信息化宜居型城市就得,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分担大城市的功能。其次,应根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 合理等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而忽略了城市化进程对环境、交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和策略,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发展创新型特色城市,放宽大城市管理规模,重点建设几个国际型超级大城市。什么叫创新型特色城市呢?创新型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比他好。中国的大小城市估计有成千上万,但大多数城市不出名,城市形象不好,没有影响力,也许别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个城市的存在,何来出名,何谈城市形象,城市影响力呢?举个列子:一个中型城市,也许你什么卫生、环境等都做得很好,但就是不出名。原因就是没有特色,但如果你一个中型城市,你把他的绿化全部弄成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植物(比如把南昌的全部绿化植物卖了,全部改种成竹子),或者把整个城市重点发展一种产业。水城威尼斯,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无论它人口多杀,环境有多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把城市全部建成宗教圣地或是把城市全建在水上。主要说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所创新。

中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城市化建设出现新的契机,进入了城市、城镇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世界上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和城市发展不平衡等不可持续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本文将从城市化等的概念入手,阐述现有城市化指标的问题,并构建恰当的城市化指标体系,分析过去十年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正确评价中国城市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并对未来的城市化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城市化经过了一个相当曲折的发展过程。在过去30年间,中国保持了高速的城市化发展,但它是以发展的不平衡为代价的。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的过快增长和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资金的需求都迅速增长,很多地方将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城镇新增人口主要集中到上海、北京、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少数地区,使得中国城市化布局极不平衡,城镇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

载能力不相适应,使中国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不断涌现出来,给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使得人类不能无限制的发展下去,1989年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1996年联合国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了人类住区第二次大会,并在会议上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1、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 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社会文化的提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反过来,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对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控制能力增强,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并使劳动效率提高,也就是说,城市化同样能够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表明,城市化水平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过度城市化或者城市化不足都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便于计算,在统计分析中,我们选择单项指标城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摘要:小城镇的道路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战略 城市化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而且城市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解决农村劳动力出路的有效办法。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城市668座,城市人口4.56亿,城市化率达到了36.9%。根据世界多数国家城市化发展规律,中国已经进入了从30%到70% 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亦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实践证明:积极发展小城镇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应将重点放在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上,放在提高城市质量和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上来。因此,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建制镇适当集中,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步伐非常缓慢。1949~1978年近30年的时间里,我国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政府发动和包办型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广大农村和众多农民被游离于工业化的进程之外,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不能进入城市化的进程,这就使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仅从建国初的10.6%、136个建制市增加到1978年底的17.9%、193个建制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以市场导向的改革进程中新出现的由民间力量或社区组织发动并得到政府认可或支持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这期间城乡之间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各种生产要素开始在城乡之间跨地区流动。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摆脱了土地和农业的束缚,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初步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市为纽带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尽管如此,但是由于中国工业化刚刚起步,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准仍有较大的差距。可见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处于由初期起步阶段向中期加速发展阶段转换的时期,伴随着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发展也必将与世界性潮流接轨,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因此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道路新战略显得至关重要。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的迈进。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 城市化水平较低 按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到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36.06%,这个指标,不仅低于世界上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也与自身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

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3.1 城市化的连续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经济发展助推了城市的大规模扩张,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化率不断攀升。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科学制定城市化发展规划,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中共“十八大”更是多次提及城市化发展战略,从局限于“区域协调发展”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体,再上升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见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小觑,健康的城市化发展必将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加快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政府和学界的共识,但如何正确选择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模式,协调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仍是各界需要关注的课题。围绕这一问题,国内外相关专家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比国内外现有城市化模式,及其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联系,对我国更好的协调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现把各种观点分为国内与国外两部分综述如下。 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派利用二元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伴随着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人均产出将得到不断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增长课题组于2003年提出经济增长正从工业化的单引擎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的 双引擎转变。 国内大多学者认为经济发展会推动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随之增长,就业结构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形成城市化现象,与此同时,城市化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会反作用于经济增长。 周一星通过对1977年世界上157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指出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之间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对数曲线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079。他还于2005年利用自己修补后的数据构造了中国城乡人口增长的logistic型曲线,对中国未来城市化水平做了一个预测,结论是: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将为46.5%,2014年可能超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 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具有良好接纳包容这么多农村人口的条件,这就使得原本就不算发达的城市,无法解决这部分迁移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住房等各种问题,也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条件差的城市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备密度高,活动强度大,人多车多,导致交通拥挤。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集,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对近几年来最具代表性的20篇经济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所有有关区域经济学关于城市化的学术论文进行总结,并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从而进一步的探究了城市化理论的发展方向,以及城市化与其它社会进程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在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这个研究方向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集中度 一、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 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是城市化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些论文中发现更多在关注城市化程度本身,以及对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我国城市化率是否滞后等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探讨,但是对于城市集中度问题的研究上所提比较少了。 关于我国城市化是否滞后的问题,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也滞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郭克莎,2002;安虎森、陈明,2005)。由此引出的我国城市化发展应该因循何种道路,同样也是存在着颇多的争论(温铁军,2000;赵新平、周一星,2002).同时,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论述了在我国提高城市化率具有许多积极影响,比如对于促进社会商品流通(晏维龙等,2004),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路铭,2000)等均存在十分显著的正面效应。洪银兴和陈雯(2000)指出我国存在严重的“城市供给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无疑对促进其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Malpezzi,2006;Henderson,2005)。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而言,提高城市集中度与提高城市化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口向着某些重要城市集中,会降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非农业人口比例,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而人口的集中会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Black and Henderson,1999)。 城市化率和城市集中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比如对于区域或者国家内部的城市而言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中每一城市城市化率的提高,并不伴随着国家或者区域城市集中度的提高,这是不一定的。而区域或者国家城市集中的提高,就可能会导致区域或者国家中某些城市的城市化率偏高,而另一些城市城市化率就偏低乐的现象。Henderson(2003)通过跨国研究发现,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最优的城市集中度,这个最有水平又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的影响。单纯的城市化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只是作为一种结果存在的,而不是动力所在。 二、城市化与工业化 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绝对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段禄峰等(2009)认为中国城镇化总体水平滞后与工业化水平,改革开放后这种差距趋于缩小。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受自然基础和政策因素影响,各个地区又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其中中东部地区城镇化滞后与工业化,东北地区城镇化超前与工业化,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不高,但是却与工业化发展最为协调。 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会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卢东斌等(2009)采取因子分析、横截面多元回归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现从静态角度看,高城市化率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城市空气质量的恶化;从动态角度看,初期城市化在一定范围内会导致这样的现象,超过某一个峰值城市环境质量会持续上升,呈现明显的三次曲线特征。 三、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与测度 蒋伟(2009)认为中国地区城市化发展存在空间依赖性,即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通过空间溢出促进周边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影响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对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而教育发展滞后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推动城市化进程有负面的影响。张岩(2009)认为非均衡发展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王家庭等(2009)的研究表明中国区域间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的变化满足城市化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目前处于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缩小的阶段,但是缩小速越来越慢。 四、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及土地流转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中国城市化的三大问题与三大对策

刘勇:中国城市化的三大问题与三大对策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勇博士 “十五”时期,我国制定并实施了城镇化发展战略。“十五”即将过去,在这期间以及此前的城市化进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十一五”即将开始,未来的城镇化目标和道路应该如何选择?可能面临哪些难题?应该采取哪些对策?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此 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刘勇博士。 中国经济时报:请您介绍一下中国城市化目前的水平以及它所处的宏观经济发展背景。 刘勇:统计显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2004年为41.3%,处于30%—70%这一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我认为,城市化本身由两种力量推动:一是大城市的拉动;二是农村人口收入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城市化进程。 30%到70%之间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是和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相配合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各种产业特别是城市里面都兴旺发达,所以人口向城市集中。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过,21世纪将由两大力量或者说是两个基本因素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一是美国的高科技,另一个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城市化对中国来说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也是一种发展趋势,也是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要求。大的背景就是如此。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确定城市化发展战略已有五年,您如何评价这五年的发展? 刘勇:第一,城市化的确成为推动我国十五发展的重要力量,它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是符合国际潮流的。第二,在“十五”这五年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主要有哪些问题,我们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刘勇:第一个问题,也是中国城市化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土地的城市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也就是说虽然土地非农业化了,但是人口并没有非农业化。实际上城市化就两点,一个是人口向城市集中,职业从农业转到非农产业,这是从人口上说的;第二个是土地的非农业化,即土地由原来的农业用地变为二产和三产用地。 第二个问题就是经营城市的误区。所谓经营城市,说白了就是借钱去搞建设,或者说是卖地去搞建设。这是完全不对的。问题就在于它把城市化仅仅理解为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当然是必须的然而城市建设毕竟是公共产品,过分依赖于非财政性资金是存在风险的。 中国经济时报:这会产生哪些问题呢? 刘勇:经营城市误区造成的典型问题就是开发区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开发区遍地开花这是绝对绝对的错误。开发区是重要的,有的城市老城推不动,就搞新城来开发,这是对的,但遍地开花就不可行。举个极端的例子,某沿海省份的一个县,本来有十二个乡镇,为了使各个地方都发展起来,就把乡镇都改为街道,因为有街道就可以搞开发区,就大量地开发土地,小小的县搞了十二个开发区,且不说底下的村镇都可以搞开发区。 中国经济时报:这确实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刘勇:基础设施的钱从哪里来且不说,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核心就是集中,而那十二个分散的开发区是分散的,人口离土不离乡,一点经济效益都没有,反而会造成土地大量的浪费。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 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以后,中国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 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特征措施 1 中国城市化概述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 年代中期以 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2. 城市化的含义及标志含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过程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一般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三大标志 (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 (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3. 中国城市化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

中国城市化进程word版

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 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约为47% ,发达国家和地区约为75% ,发展中国家在38% 左右,最不发达国家大约为22%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是31% ——中国要不要比学赶超? 今年,各方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纷纷出笼:国家统计局说,未来5 年将达到3 3%—35% ,新世纪前10年将达到4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说,20 年内将提高到60% ;最新的说法是,在未来30~40年内达到70% 。 9 月,“中国城市化论坛——大城市群发展战略”从上海一直开到广州,以 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和以香港—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 将在2015年进入亚洲最大的三大国际城市群之列,专家们为中国的城市圈欢欣鼓舞。 且慢!几年前“珠三角迷乱都市化”的警告言犹在耳,都市里的村庄还赶不上现代化的快舞,撤县改市的换牌运动和城市圈的圈城运动是否另一场“大跃进”? 在2001年8 月之前,珠海斗门县还是广东珠三角庞大的城镇群中的最后一个盲点。8 月1 日斗门县撤县成为珠海市的一个区,中国港—澳—珠三角地区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落。

作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地区的珠三角,2000年的城市化水平是50% ,规划中2020年将达到70% ——达到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而在更广袤的中国内地,新一轮的大规模城市化运动才刚刚开始。 城市化:经济发展的救命稻草? 尽管中国城市化历程曾经教训惨痛,但在中国,起码是目前,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仍然富裕程度最高。绝大多数人都因此坚信: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必成正比。有专家预算,在现有水平上,城市化每增长1 个百分点可直接拉动GDP 增长1.5 个百分点,是推动我国经济再高速发展20年最基本的动力之一。“如果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即达到50% 以上,每年可望增加上万亿元的消费需求! ”类似的乐观论调充斥了媒体,似乎城市化是扩大内需振兴经济的唯一途径。中国城市化的常用方法是“摊大饼”,围绕中心城市,像摊饼一样布局,乡改镇,县改区,县改市,每一级改制升格都有相应的经济与人口指标为依据,客观上也形成一种错觉:高速城市化不仅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彰显经济发展的“业绩”。但真实情况远非于此:珠海本地的报纸上,扑面而来的是斗门改制给当地政府百姓带来的欣喜与“振奋”云云。学者杨云彦1994年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湖北省小城市的人口增长中,60% 是由政区扩展而增加的。有些甚至占到80% 左右。结果不仅农村没有变富,城市反而变穷了,有的地区出现了“城市乡村化”。也难怪普通人有这样的看法:城市化嘛,不就是换块牌牌吗? “过度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依靠传统的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 李京文/吉昱华 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的关系,理论界的判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有观点认为,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有观点认为,中国城市化水平略有滞后,但还在正常范围内;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存在着隐性超城市化。 下表可见1999年世界收入类别国家GNI 、按PPP 调整的GNI 以及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1999年城市化率为3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比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比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比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考虑到中国1999年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NI 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无法就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得出中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的结论。1999年,中下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NI 为1200美元和4250美元,分别高于中国420美元和700美元,如果考虑到中国正进入一个加速城市化的阶段,1995—2001中国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44个百分点,中国的人均GNI 如果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达到1200美元需要5年多的时间,五年中如果中国城市化水平以年均1.44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则五年后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9.2%,低于中下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同样无法得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结论。如果使用购买力平价调整的人均GNI ,中国的城市化的滞后程度大约不到8个百分点,同样无法支持严重滞后的观点。如果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东亚和太平洋国家,情况就更为明显。1999年,该地区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NI 分别为1010和3740美元,城市化水平为34%,与中国的情况大体相当。如果运用2002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99年,中国城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1978 年到 2008 年的 30 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进展的 30 年,是我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