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经济合作的行为生态学研究_一个分析框架的提出与构思

区域经济合作的行为生态学研究_一个分析框架的提出与构思

区域经济合作的行为生态学研究_一个分析框架的提出与构思
区域经济合作的行为生态学研究_一个分析框架的提出与构思

收稿时间:2008-01-10;修回时间:2008-09-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40535026)(2006-2009年)的研究成果。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1-0059-04

区域经济合作的行为生态学研究

———一个分析框架的提出与构思

张合平1,冷志明2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国湖南长沙410000;2.吉首大学商学院,中国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区域经济合作具有类似于生物种群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互惠共生、协同竞争、领域共占、结网群居等四个方面。行为生态学为探讨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视野、理论和方法,运用行为生态学研究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内容为:区域经济合作的行为生态学研究、政府行为基本模式研究、企业行为基本模式研究、动

力机制的行为生态学研究、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行为生态学研究、演化与优化机制的行为生态学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合作行为的行为生态学分析。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种群;生态学;行为生态学中图分类号:F061.5;F124.4文献标识码:A

自1980年代初第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环京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后,我国区域经济合作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得到了快速发展,已大致经历了开始兴起阶段、全面铺开阶段和深入发展阶段。目前,出现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大东北区等跨行政区的大型区域经济合作。但整体而言,全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区域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仍然十分频繁,企业间尚未形成有机的联系,各地区企业分立发展问题依然比较突出[1]。如何确定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和界面,消除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融合的各种障碍,切实转换与完善地区经济管理职能,引导企业主导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从区域而不是地方层次建立起合理的企业间联系以及企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体系等,众多学者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将合作各方视为彼此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的经济体,通过对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目标、原则、制约因素等进行研究和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一系列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措施与对策。尽管其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逐渐发现,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经济因素,同时涉及政治、文化、人口、环境等诸多方面。换言之,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系统是存在复杂关系的有机体,要解决目前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就必须采用一种超越经

济的视野,运用不囿于传统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我们认为,区域经济合作行为类似于生物种群的行为

特征,因此,提出引入行为生态学研究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思路,试图从分析区域经济合作行为的行为生态学特征入手,运用行为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规律,寻求区域经济合作的系统模式,探索优化企业合作的有效途径,为深化我国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新的方法和手段。

1区域经济合作的行为生态学特征

我们参照纳尔逊和温特(Nelson,R.R.,Winter,S.G.)的经济演化理论[2]、弗罗门(Jack J.Vromen )和Thorbj rn Knudsen [3-4]以及尚玉昌[5]、黄鲁成[6]、罗发友[7]、刘友金[8]在行为生态学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分析区域经济合作具有类似于生物种群的行为特征。1.1

互惠共生

互惠共生是指在生物群落中,群内成员相互有

利的共居关系,彼此之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的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各方获利。在区域经济合作中互惠共生的各方尽管分离后能够独立生存,每一个区域子系统都可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各方在某种方式下的紧密合作,通过功能互补,可以使合作单元均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

第29卷第1期经济地理Vol.29,No.12009年1月ECONOM IC GEOGRAPHY Jan.,2009

面使合作单元之间必然引发物质、信息、能量、观念的激烈冲突与碰撞,是形成新物质形态基础,促进合作区域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对合作区域实施规划、引导和调控,建立区域子系统之间的对称互惠关系,增强商品、劳务、信息的有效生产、交换与配置。这样,区域各合作单元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互相促进。

1.2协同竞争

在生物群落中,有机体既竞争又协作,促进了相互依赖和协调,如同一种群的不同个体之间为争夺有限的资源进行竞争,而在抵御外敌方面又采取协作行为,最终促进了生物群落的平衡发展[7]。区域经济的合作并不排除竞争,但决不是合作单元之间的相互排斥和厮杀。“竞争”是“合作”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正如生物种群一样,竞争普遍存在,竞争是区域经济合作系统演化中最活跃的动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系统向有序结构的演化,即从不协调走向协调。区域经济合作系统中,各合作单元之间可通过获得对方的优势资源或要素,并作为己方产业链接中的前向环节或后向环节,可实现资源互补、产业互联、市场互通、经济互惠,从而克服“行政区经济”影响[9],克服因开发主体利益不同、或者项目雷同、或者过度开发,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观念等弊端,从而使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区域整体效益得以充分发挥,实现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的发展观,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3领域共占

在生物群落中,动物为了个体和群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通过领域共占共享食物、信息以及增加种群抵御外敌和自身延续能力[10]。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由于资源存在短缺、技术力量不足、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可以集中力量共同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改变商流、物流、信息流、人才流等的走向规模和构成,从而实现统筹规划,开发共管;资源共享,获得成本优势;市场互利,做大产品市场;环境共治,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系统经济行为的有序性和高收益,提升整体区域的竞争力。

1.4结网群居

在生物群落中,有机体或生物种群以地缘关系、亲缘关系、互惠关系为基础,聚居于某一地理区域,在适当的环境中结网群居,实现生物种群的稳定繁衍。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在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协调发展,即区域经济合作中,自然人、法人、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地区政府为了共同利益,在生产领域中以生产要素的移动和重新配置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经济协作活动[11]。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根据“共享性”、“外部性”、“互补性”、“公共性”的基本原则[12],按资源空间分布的整体性、地域比较优势的关联性、自然地理经济结构的统一性、文化融合为特色的兼容性以及区域开发与管理的协调性来发展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合作系统各单元存在着密切的互动与依存关系和强烈的区域意识。

2行为生态学为探讨区域经济行为提供了一种重要方法

行为生态学(Beharioural ecology)诞生于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是由行为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利用行为生态学来探讨区域经济合作行为,有利于完善现有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的缺陷,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理论和方法。

2.1现有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的问题

区域经济合作的最终目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深层次发展的形态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目前,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还存在不少悖论。①把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同起来的误解。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要建立生产要素充分流动机制,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率,区域经济一体化所考虑的是整体的效率而不是区际公平,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强调的是区际公平[12]。②有些学者根据新古典的规模收益不变或规模收益递减理论认为,资本积累多的地区的单位资本收益率低于资本积累少的地区的单位资本收益率,因此,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则资本可以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流动,最终实现区际的均衡发展。然而,现实证明,新古典的这种理论无法解释现实中的许多现象。现实情况是贸易自由度提高,则可流动要素均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而不是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流动。③有些学者根据缪尔达尔、赫尔曼等提出的回流效应、扩散效应,认为各种要素集中以后必然出现分散。然而,现实就是一旦聚集导致本地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数量的增多,则任何企业都会从聚集中得到“聚集租金”,或从“外部规模收益递增”[14]中获益。这种聚集租金的存在,使得产业聚集具有很强的“路径依

60经济地理第29卷

第1期张合平,冷志明:区域经济合作的行为生态学研究61

赖”,并没有出现缪尔达、赫尔曼的扩散效应。同时,一些学者强调的另一方面是技术的溢出效应,然而任何技术创新或应用都需要大量的成本,而正因为这种成本的存在,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都寻找创新成本较低或新技术的应用成本较低的地区,并没有所想象的那样随意扩散,也就是这种溢出效应也具有较强的“聚集依赖性”[14]。

2.2行为生态学为探讨区域经济合作行为提供新的方法

行为生态学探讨行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门研究动物行为对环境适应和环境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的学科[5]。行为生态学有两条基本公理:①效率最优原理。自然选择使动物行为的效率最优;②进化稳定原理(ESS)。增加物种进化适合度的动物行为策略才是进化稳定的。这些基本的公理有助于人们理解动物行为乃至人类社会开展区域经济合作行为的本质。由于行为生态学把行为学、生态学、进化论、遗传学、数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思想紧密地结合起来,还涉及到了许多全新的知识、概念和方法,如最适模型、生存策略、生境选择、广义适合度、亲缘选择、利他行为、基因自私性、最优社群、领域行为、冲突与合作、资源竞争、理想自由分布等,使得行为生态学一经问世便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解释力。行为生态学不仅是研究动物、生物行为的一门学问,而且也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合作行为提供一种新视角、新理论和方法。事实上,行为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的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自然科学,是一门研究生物行为、环境及人类社会行为相互关系的独立生物学之外的基础学科。可以说,行为生态学为研究各种行为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普遍的方法论工具,已逐步发展成为研究科学与社会的桥梁[18]。由于区域经济合作行为具有类似于生物种群的行为特征,因此,运用行为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合作行为,极有可能在探讨其微观机理、运行机制和运行效果等方面有所突破,从而把创新研究引向深入。

3运用行为生态学研究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3.1研究的基本思路与体系架构

我们的研究,将以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分析区域经济合作行为的行为生态学特征入手,运用行为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区域经济合作行为进行系统的探讨。其基本的研究思路与体系架构如下图所示(图1)。

图1REC基本研究思路与体系

Fig.1Reserch on the basic ideas and system of REC 3.2研究的主要内容

3.2.1区域经济合作的行为生态学特征研究。科学界定区域经济合作行为的内涵,是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行为生态学研究的基础,而研究区域经济合作的行为生态学特征是我们应用行为生态学研究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提。我们将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合作行为生态学特征,从而探讨运用行为生态学研究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3.2.2区域经济合作的政府行为基本模式研究。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我们通过运用行为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重点研究地区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克服“行政区经济”影响,在竞争中谋求区域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们运用行为生态学群选择理论(Group selection)思想,引入鹰、鸽和Bourgeois三种对策博弈模型来进行分析。

3.2.3区域经济合作的企业行为基本模式研究。企业是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必须有企业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区域经济合作的企业行为基本模式有三种,即主动型参与模式、适应型参与模式、从众型参与模式。我们重点研究企

业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和要素流动的基本原理及三种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机理,并运用行为生态学的生境选择理论、亲缘选择理论、行为决策理论等理论思想对三种行为模式的结构、影响因素、运行条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3.2.4区域经济合作行为动力机制的行为生态学研究。区域经济合作存在三种类型,即弱——

—弱地区经济合作、强——

—弱地区经济合作、强强地区经济合作[15]。区域经济合作行为的产生,就这三种类型而言,其动力各有不同。我们分别研究其合作优势的来源、影响因素、产生机理,进而研究其动力机制,并运用行为生态学的最适模型、领域共占模型、进化稳定对策(ESS)模型思想对区域经济合作行为的动力机制进行建模分析和研究。

3.2.5区域经济合作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行为生态学研究。激励是对区域经济合作行为的强化和引导,而约束是对区域经济合作行为的控制与调节。我们重点研究区域经济合作行为激励与约束的微观机制,构建“激励——

—响应——

—学习”模型,并系统地研究其约束条件与控制进程,从而探讨激励区域经济合作行为的系统模式。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我们采用行为生态学的“刺激——

—反应”模型的思想来建模分析。

3.2.6区域经济合作行为演化与优化机制的行为生态学研究。区域经济合作行为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我们重点研究区域经济合作“系统”结构(主要是企业类型与结构、中介机构等)的变化,“生境”(主要是区域内经济合作的软、硬环境)的变化对区域经济合作行为的影响,以及“生境”优化、“系统”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合作行为的三元互动和相互建构的关系,来研究区域经济合作行为优化的途径。

3.2.7我国区域经济合作行为的行为生态学研究。在对我国区域经济合作行为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其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措施。用行为生态学的思想和理论来指导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4结语

区域经济合作系统是存在复杂关系的有机体,要解决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就必须采取一种超越经济的视野,运用不囿于传统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区域经济合作行为具有行为生态学特征,行为生态学为探讨区域经济合作行为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运用行为生态学视野、理论和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应重点解决:区域经济合作的行为生态学特征与运用行为生态学研究区域经济合作行为的可行性分析;区域经济合作的政府、企业行为基本模式的行为生态学模型建构;区域经济合作行为动力机制、激励机制、优化机制的行为生态学模型设计。通过上述内容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为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指导,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可云.环京区域经济合作问题探讨[J].北京社会科学,2004,

(1):10-17.

[2]Nelson R R,winter SG.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Cambridge[M].Massachusetts: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1982.

[3]杰克·J·弗罗门.经济演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Thorbj rn Knudsen.Economic selection theory[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2,(4):443-470.

[5]尚玉昌.行为生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82-286.

[6]黄鲁成.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研究:生态学的思考[J].科学学研

究,2003,(2):215-219.

[7]罗发友.技术创新群落形成与演化的行为生态学研究[J].科学

学研究,2004,(2):100-104.

[8]刘友金.企业技术创新集群行为的行为生态学研究[J].中国软

科学,2004,(1):68-72.

[9]刘君德.中国行政区域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6.92-129,207-223,282-310.

[11]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

—国内及国际区域经济合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

社,2003.298.

[12]黄家骅.论跨省区域经济的空间架构与合作激励[J].当代经济

研究,2005,(4):60-64.

[13]安虎,蒋涛.一体化还是差异化——

—有关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解析.当代经济科学,2006,(7):53-64.

[14]Ethier WJ,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turns to scale in the

moder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cl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2,72(3):389-405.

[15]冷志明.中国省际毗邻地区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7):62-65.

(下转86页)

MULTIDIMENSIONAL EVOLUTION ANALYSIS ON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OF SPEEDY INDUSTRIALIZED AREA

—A CASE STUDY OF NANHAI DISTRICT,FOSHAN

——

TANG Chang-chu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Changsha410076,Hunan,China)Abstract: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of Speedy Industrialized Area is a compound system that inter-linked by many factors.This thesis bases on the three aspects:scale expansion,spatial expansion and sight variance to fully reveal the basic features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of speedy industrialized area,and also have a systemic research and expatiation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And results of researches show that under system arrangement and system environment from China’s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 policy,accompanying with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ety,construction land scale expansion of speedy industrialized areas,especially“down-to-up”style industrialized area successively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speed up stage,super-speed stage and sustaining fast speed stage.While its spatial expansion goes in a track that from relatively balance to unbalanced speedy development,then return to relatively balanced,and sight aggregated degree shows remarkable falling off,and at last go up step by step.

Keyword: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industrialization;feature;evolution;multidimensional

作者简介:唐常春(1976—),男,湖南衡南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城乡规划。E-mail:tangchangchun@163. com。

(上接62页)

BEHAVIORAL ECOLOGY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 CONCEPTION OF ANALYTIC FRAMEWORK

——

AND ITS PROPOSITION

ZHANG He-ping1,LENG Zhi-ming2

(1.Th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Technology,Changsha410000,Hunan,China;

2.Business College of Jishou University,Jishou416000,Hunan,China)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s behaviors are similar with biological popu-lation and manifest mainly in four aspects:reciprocal symbiosis,coordination competition,field con-occupied and meshing society.Behavior ecology provides some new visions,new theories and new methods for exploring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In this way,the primary contents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re the studying on behavior ecology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the basic patterns of governments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the basic patterns of enterprises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the studying of behavioral ecology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s motive mechanism,the studying of behavioral ecology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s incentive and constraint mechanism,the studying of behavioral ecology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s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mechanism and the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s behaviors of our country from the angle of behavioral ecology.

Key words: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population;ecology;behavioral ecology

作者简介:张合平(1964—),男,湖南临澧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生态学。E-mail:hepzh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903924024.html,。

行为生态学试题

行为生态学试题(80分) 下列各题可能有一个正确答案,也可能有多个正确答案,请选出你认为正确的答案(每个2分,共80分) 1、下列说法不很确切的是 A、动物的行为同时受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 B、动物的行为具有物种的特异性 C、自然选择的单位是生物个体 D、自然选择的理论可以用基因的方式表达和解释 2、2005年6月8日至11日,泰山东麓据传出现过老虎,可以通过下列哪种方式调查该消息的真伪? A、地毯式的搜捕 B、调查动物活动的足迹 C、检验动物留下的毛发 D、询问目击者 E、24小时定点观察 3、当一只新的雄狮成为新的首领后,它经常杀死前任首领的幼仔,这在行为生态学中可解释为: A、这只雄狮不喜欢以前的幼仔 B、这只雄狮要繁殖自己的后代 C、、这只雄狮没有能力照顾以前的幼仔 D、对雌狮而言,杀婴也是具有一定的适应意义的

E、消灭前任雄狮的后代,能减少与新任雄狮后代的竞争 4、下列不属于捕食对策的行为有 A、捕食者具备解毒能力 B、捕食者增进视觉的敏锐性 C、警戒色 D、拟态 E、借助保护色得以隐蔽 5、关于集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捕食者寻找到一个动物社群要比寻找一个单独的动物要困难 B、从一个动物群中捕获到一只动物要比寻找单独的一只动物要容易 C、整个动物群的“巡视”时间随集群大小的增加而增加 D、一群麝牛的成体通常用头部的角向外围成一圈,把最强壮的幼体围在群内 E、随着群体的增大,每个个体被捕食的概率就会减少 6、关于动物的报警鸣叫和报警信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报警信号可以是视觉信号,还可以是听觉和嗅觉的 B、报警鸣叫只针对亲属同伴,但不针对非亲属同伴 C、猎物的警告信号可能使捕食者放弃对自己的进攻

家畜行为生态学

家畜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家畜与其生存环境间在不同层次上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行为生态学(behavioural ecology)是研究生物行为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生物在一定的栖息地的行为方式、行为机制、行为的生态学意义的科学。行为科学与生态学交叉,并涉及生理学、心理学、遗传学、进化论、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学科。 行为生态学研究的内容是:(1)动物最优觅食行为;(2)觅食行为的可变性;(3)动物的觅食技巧;(4)反捕食对策;(5)社群生活对种内的关系;(6)昆虫社会的经济学;(7)动物的行为热调节;(8)动物的领域行为等。 意义:家畜生态学又是畜牧学科的发展观与方法论,是畜牧产业化发展的总纲和行动指南。家畜生态学有利于学生建立生态系统观、培养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有利于学生将畜牧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帮助学生了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和基本思路,实现畜牧产业发展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矛盾统一。 表型适应:动物在环境条件刺激下产生的外貌特征、生理机能和生活方式的适应性变化。可划分为:解剖学,形态学,生理学 遗传适应:动物在环境的适应反应中伴随有基因型变化的适应。 形态学适应: 良好的适应表现:不利条件下体重下降最少;繁殖力不受影响;抗病力强,发病率低;寿命较长,死亡率低 不良适应表现: 适应与引种的关系:1)引种前,应研究引入地区与引入品种原产地的自然生态条件之间的相似性;2)引种时,充分考虑畜禽通过逐渐过渡和杂交育种适应新环境的能力;3)一般说来,家畜从低劣环境引入到优良环境时,比较容易适应,反之则反;4)由温暖地区引种到寒冷地区,宜在春季运输,以便适应气候寒冷的变化;5)家畜在性成熟年龄迁徙最合适,而母畜在妊娠后期迁徙是最不适当的;6)在一个品种范围内,较小的或中等的体形比大体形动物有较大的耐受力,能顺利地完成风土驯化过程。 种群:同种个体在一定空间中的结合,它占有一定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结合的统一体。 群落特征:一个生物中所有的生物,在生态上是相互联系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具有不可分割性;生物群落中的各个成员在群落中的重要性是不相等的;生物群落具有空间和时间结构;生物群落的边界是模糊的。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极环境两大部分构成,无机环境主要由太阳能、大气圈、岩石圈的部分或全部组成。在生物群落中,根据生物获取营养和能量的方式以及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可将其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态学专业术语英汉对照2

h Ecology 生态学individuals 个体population 种群communities 群落ecosystems 生态系统 behavioral ecology 行为生态学physiological ecology 生理生态学evolutionary ecology 进化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 分子生态学fitness 适合度 natural selection 自然选择adaptation 适应genotype 基因型phenotype 表型 phenotypic plasticity 表型可塑性offspring 后代genes 基因 nongenetic factors 非遗传因素not inherited 不遗传conditions 条件resources 资源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环境变异internal regulation 内调节homeostasis 稳态 negative feedback 负反馈tolerance 耐受性temperature 温度 not depletable 不能耗掉solar radiation 太阳辐射decouple 退耦niche 生态位habitat 栖息地 multidimensional niche space 多维生态位空间 Fundamental niche 基础生态位Realized niche 实际生态位Prey 猎物Foraging 觅食Dimension 轴或维 Global wind pattern 地球的风型The circulation of oceans 洋流Rain 降雨 Havoc ['h?v?k] 灾害 Hurricane 飓风Latitude 纬度 Irradiance [i'reidi?ns,-si] 辐射度 Summer solstice 夏至Winter solstice 冬至 Adiabatic cooling 绝热冷却Scale 尺度 Coriolis effect 科里奥利效应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热带辐合带 Jet streams 急流Albedo 反照率 Gulf stream 墨西哥湾流Lee of a continent 背风面Upwelling 上涌流 Adiabatic lapse rate 绝热温度递减率 Inversion 逆温 Heat of condensation 凝结热Heat 热 Temperature profiles 温度剖面Relative humidity 相对湿度Saturated water 饱和水water vapor 水蒸汽microclimate 微气候 thermal ['θ?:m?l]conductivity 热传导 chemical properties of water 水的化学特性 penetration of light through water 光线穿透水 Energy transfer and water phases 能量转化和水相Deplete 耗竭Ions 离子 Electropositive 正电性的Electronegative 负电性的Beer’s law 比尔定律Heat capacity 热容量Maximum density 最大密度Latent heat of vaporization 增发潜热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答案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 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研究的主体发展为 A.自然环境B.人工干扰环境C.人类D.植物 2. 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主流是 A.个体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群落生态学D.生态系统生态学 3. 全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A.全球陆地B.全球海洋C.整个生物圈D.整个宇宙 4. 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元素是 A.碳B.硫C.氯D.氟 5. 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 A.个体大小B.食性C.食量大小D.主要食性 6.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容易成为初级生产限制因子的是 A.二氧化碳B.温度C.水D.营养物质 7. 下列哪一种元素没有任何气体形式或蒸汽形式的化合物,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物质。 A.硫B.磷C.碳D.氮 8. 待分解资源的质量对分解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下列哪一种物质分解的速度最快。 A.动物遗体B.死亡的微生物C.枯枝D.落叶 9. 对植物枯枝分解起作用的生物主要是 A.细菌B.真菌C.放线菌D.土壤动物 10. 测定水体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黑白瓶法主要是根据哪一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而设计。 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D.二氧化硫 11. 在理想条件下,净初级生产量的最大估计值是总入射太阳光能的 A.6.8% B.5.2% C.3.6% D.2.4% 12. 组织生长效率是指生产量与同化量之比值,下列哪种动物的组织生长效率最低? A.鼠B.蝗虫C.蚯蚓D.鱼 13. 同化效率是指同化量与摄食量之比值,下列哪种动物的同化效率最低? A.鱼B.蝗虫C.蚯蚓D.鼠 14. 下列哪一类动物不属于消费者 A.啮齿动物B.鱼类C.蝗虫D.蚯蚓 15. 下列元素中,既属于沉积型循环,又属于气体型循环的是哪一种?

第七章 行为生态学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利它行为的是( B ) A 、互惠 B、捕食 C、蒙混 D、回报 2、下列属于真社会组织的动物是( D ) A、大猩猩 B、草原狼 C、蟾蜍 D、裸鼢鼠 3、杜鹃选择雀形目鸟类为寄主的原因不包括( C ) A、雀形目鸟类为当地数量多、分布广的优势种 B、雀形目鸟类的孵化期及育雏期与杜鹃的孵化期及育雏期相一致 C、雀形目鸟类是由雌鸟照顾、雄鸟觅食 D、雀形目鸟类的食性基本上与杜鹃的差不多 4、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D ) A、饮水 B、体温调节 C、取食 D、求偶 5、下列行为属于间接的竞争行为的是:(A) A、气味标记 B、致死性攻击 C、威胁 D屈服 6、下列婚配行为不属于单配制的是:(D) A、天鹅 B、鸳鸯 C、丹顶鹤 D海豹 二、填空题 1、社会行为包括求偶行为、交配行为、繁殖行为、双亲行为等与性别有关的行为,以及领域行为、社会等级等与性别无直接关系的行为。 2、种群利用空间资源的类型有:分散的利用领域和集群利用领域。 3、单体或家族生活方式的价值在于:保证了食物的需要、保证了有营巢所和隐蔽所、调节种群密度。 4、真正的社会组织可分为开放型和封闭型两类。 5、婚配制度的测定方法有无线电遥控、多次标志重捕。 6、关于利他行为的进化原因有四种假说:亲缘选择、互惠、朦混和回报。 7、有性生殖所补偿的代价:减数分裂价、基因重组价、交配价。 8、动物的竞争行为可分为直接的竞争行为、间接的竞争行为。 9除了个体选择外,可能还有下列四个生物学单位的选择,配子选择,亲属

选择,群体选择,性选择 10.反捕食对策有,集群以抵御天敌,报警信号与报警鸣叫,隐蔽,警戒色,拟态 三、名词解释 1、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是指同种动物个体共同生活在一起,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群体组织。 2、偏利共生(commensalism):指两种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一方无害也无益。 3、蒙混(manipulation):是指给予者被接受者所欺骗,而表现出利它行为。 4、社会等级(social hierarchy):社会等级是指动物群体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5、最适婚配学说(Optimal outbreeding):动物近亲繁殖所生后代的适合度低,但过分远亲繁殖所生后代的适合度也很低,所以,动物应选择即非近亲,也非远亲的异性为配偶。 6、婚配制度:指种群内婚配的各种类型,婚配包括配偶如何如何被获得,配偶的数目,配对联系的特征,配偶的持续时间,以及每一性别对后代的抚育等。 7.存活值;某一特定行为对个体存活的价值 8.最优化理论;自然选择总是倾向于使动物最动物最有效地传递基因,因而也是最有效底从事活动,包括使它们活动时的时间分配和能量利用达到最佳状态。 9.进化稳定策略;凡是种群中大部分成员所采用的,其他策略与之相比是较差的最佳策略就是进化上的稳定策略。 四、简述题 1、比较各种通讯方式的信号传递。 答:视觉通讯是指当接受者收到信号通过视觉立刻知道发出信号者的动态。这种通讯方式的定向性非常好,但是大部分收到黑夜的影响,有些靠色彩传递信息者也会受到天敌注意。 化学通讯是利用化学物质,即外激素来进行的。这种通讯方式不受光照的影响,但由于其分子量相当小,易挥发,因此化学信号的传播范围较大,释放量却很小,在长距离的通讯中,化学信号必然受到风向和速度的影响。 听觉通讯是利用感受器接受声音进行的。这种通讯方式可以越过一定的障碍,不受昼夜影响,但与距离有关。 触觉通讯包括动物之间的触摸、挨挤、梳理皮毛等。这种通讯方式需要近距离接触,不受昼夜影响,但受距离控制。 (可根据316页表7-14回答)

基础生态学终结复习题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作者:————————————————————————————————日期: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下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事物和其他生物 生存因子: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内稳态: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基因型:种群内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 小气候: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最大出生率与实际出生率: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实际出生率就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哈-温定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 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空间异质性: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空间异质性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亦称周边效应。 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物源,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各个物种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他们的生态过程。 *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业。竞争的结

动物行为生态学

动物行为生态学(Animal behavioral ecology):结合环境压力等因素,用动物的行为所提供的信息去了解动物。 动物行为学(Ethology):研究动物的行为,尤其是自然环境下的行为。 行为生态学(Behavioral ecology):从进化的角度研究生态压力下的动物行为。 动物运动的生物学基础:动物运动的生物力学、生物化学、动物行为的神经,内分泌,基因调控 动物运动个体行为:觅食行为、趋向行为(飞蛾)、防御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 动物种群行为:争斗性行为(筑巢、领地)、通讯行为、社群行为、迁徙行为 动物群落行为:种间关系中的动物行为(动物行为的生态位分离) 动物行为的生态系统视角:动物行为中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动物行为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动物行为对自然灾害的预测潜力 动物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自然状态下的行为、实验设计、模型构建与计算 动物行为生态学的意义:能够加大对机制、发展、适应、进化等自然科学问题的解答。 动物行为生态学的应用:农业(设立休渔期科学捕鱼)、工业(仿生飞机)、其他产业(人工电路控制甲虫飞行) 生物力学(biomechanics):用力学的方法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雷诺数(Reynolds number):流体都具有粘性(viscosity),可认为是内部摩擦力,会阻碍物体在水中运动。一般会用雷诺数来说明是否有必要考虑粘性对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的影响。 Re为雷诺数;ρ为流体密度(kg/m3);U为生物在流体中的运动速度(m/s);L为生物与运动速度垂直的横截面宽度(m);μ为粘度(kg/(m·s));v=μ/ρ不同温度下同种流体的粘性不同。不同雷诺数下流体的流动特性有差异。动物在水中运动时若雷诺数大于1000时,忽略粘性的影响。 作业1:一条小鱼在20℃的水中游泳,游泳时速度为0.18km/h,鱼苗身体横截面最长0.005m,问在计算小鱼运动速度影响因素时是否可忽略水的粘性?(20℃粘度为1.002*10-3) 动物在水环境的运动力学:把流体分为晶格块,拍摄分析每块晶格的三维运动方向与速度,从而分析生物体运动动力、速度等。 对飞机升力的解释:经典表述,伯努利原理(机翼上下面路程不同、速度差,压力差)、驳斥,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向下抛出空气) 细胞运动的引发:发动机蛋白质(如肌球蛋白)与运动轨道蛋白质(如微管与微丝)相对滑动引起的细胞运动。 自主肌肉可以产生不同大小的力的两种途径:多肌纤维合力、频率合力。 作业2:比较骨胳肌、变形虫伪足、鞭毛、纤毛运动的分子机制。 骨骼肌:动作电位传到T管,激活终末池钙释放通道,钙流入肌浆,与肌钙蛋白的C结合,肌钙蛋白带动原肌球蛋白变构,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结合,骨骼肌收缩。若钙泵出,骨骼肌舒张。 变形虫伪足:受内外刺激,钙向原生质内部与边缘发生钙离子泵运动,促使微管、微丝的装卸,使原生质向外流形成无定形突起——伪足,使整个细胞向伪足形成的方向运动。 鞭毛与纤毛运动:受内外刺激,使得由轴丝动力蛋白所介导的相邻二联体微管之间的相互滑动,进而使鞭毛基部转动运动,而纤毛形变摆动运动。需要ATP支持。 动物液压运动系统:蜘蛛用体液压力伸腿、肌肉收腿,液压伸张与肌肉收缩配合做跳跃。

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试题

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 1.温度对卵的孵化影响很大,请问在下面哪种情况下卵的孵化期最短?()A.在适温范围的下限温度B.在适温范围的上限温度 C.一直保持在最适温度D.在适温范围内温度有些波动 2.有一种植物,其松弛期(或喜暗期)是喜光的,如果这一时期将植物处于无光的环境,则抑制了它的发育,这种植物对光而言是() A.长日照植物B.短日照植物C.广光性植物D.狭光性植物 3.在某一地方,陆生蜗牛在夏季常常钻入枯叶层内、石块下或土壤内,并呈麻痹状态,造成蜗牛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因素是() A.日照强度B.水分C.日照长度D.气候 4.一种生物对环境因子都有一定的忍受范围,一种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一种环境因子的忍受范围是() A.完全相同B.完全不一样C.不一样D.具可塑性 5.下列符合耐受性定律的是(多项)() A.青蛙成体生活于水边或潮湿地区B.植物种子萌发对温度要求严格 C.氧气是幼鸟出壳的必要条件D.南极企鹅只生活于南极 6.下列植物中属于阴生植物的是(多项)() A.蒲公英、大蓟、槐B.连钱草、红豆杉、铁杉 C.人参、三七、半夏D.柏、松、栎 7.云杉不能在华北平原上生长的原因是() A.降水量太大B.温度过高 C.土壤中缺乏云杉生长所需要的元素D.温度过低 8.下列动物所表现的行为与光周期相关的是(多项)() A.家燕的迁飞B.麻雀食性的季节变化 C.雪兔在冬季换上白毛D.玉米螟老熟幼虫的滞育 9.下列动物之间食物竞争最激烈的是() A.噬菌体和细菌B.蛙和鱼C.大象和鹿D.马和羊 10.在一个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A.个体最大的种群B.个体最小的种群 C.个体差异最少的种群D.个体差异最大的种群 11.性成熟较早的动物,其后代出生率() A.较低B.较高C.动态平衡D.变化较大 12.种群的指数增长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 A.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B.该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比其它种群优越的多C.环境资源是无限的D.环境资源是有限的 13.下图表示存活曲线。这些曲线表 示3个不同物种在任一特定时刻的残存的(幸存的)个体百分数。研究这些存活曲线,下列哪一个组合是对的?() A.1⑵、2⑶B.1⑴、2⑶C.2⑶、3⑴D.1⑴、2⑵E.2⑵、3⑶ 1 2 3 年龄(相对时间单位) 种 群 的 生 存 % 100% 10% 1% 0.1% ⑴大象⑵青蛙⑶兔

生态学的10个规律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 日照实验高中崔宝刚 一、生态学的十个规律 1.生态学是科学:生态学是关于动、植物投资的一门科学。生物的行为都是一种投资行为,与经济学密切相关。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党和生态平衡等 A.大面积森林砍伐、滥施开垦干草原、破坏沼泽、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生态不平衡; B.生态平衡像“收支平衡”一样,是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平衡,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好还是坏? C.生态平衡不存在(发展观),常用生态系统稳定性描述。 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并不直接产生或指挥伦理和政治的运动。 2.生态学只有按照进化论才能被理解 (1)离开了进化论,生物学就没有了意义。 (2)形态学、生理学和行为学等的巨大多样性都是亿万年进化的结果。 例:为什么鸸鹋(澳洲鸵鸟)、几维鸟(新西兰唯一保存下来的无翼鸟; 新西兰人把从我们中国引种去的猕猴桃,称为几维果)和美洲鸵鸟等都是无翼的?——进化的结果。 (3)从更广的水平而言,进化的趋势是使有机体的适合度(fitness)最优 (4)由于环境是对于有机体的基本约束,所以生态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忽视进化和遗传?---错 3.“对物种有利”现象并不存在 自然选择将有利于那些传给大多数后裔的基因 假如兵蚁或工蜂在防御性攻击后自取灭亡(工蜂遇敌时,不得已而使用螫针,螫针会连同一部分内脏拉出,这是一种自杀性的行为,但它保卫了蜂巢内同胞的安全)或雌章鱼在生产后就即可死去只是对物种其它个体有好处,但是对携带基因的个体是不利的,那么进化将有利于别的基因取代它,这种死亡的意义并不在于利它。 由于同样的理由,认为种群大小通过出生率降低而受到限制是“为了对物种有好处”的论点同样是不可靠的。基因是自私的,只对自己有利。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某种个体含有利它基因现象。 无论是利他行为还是种群调解,用进化作用于个体的观点都是很容易被理解的。 4.基因和环境都很重要 先天定型行为与学习行为 动物的行为也像消化道内的酶一样,同样是被基因控制的。目前有许多基因控制行为特征的实例。 学习行为也是重要的,很多鸟类出生时就和同种鸟类分开,成体后并不会本种鸟叫。 正确评价这两方面因素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事实,对于正确理解生态学是很重要的。 5、理解复杂性需要模型 首先要确定小的特定问题:如“雄性乌鸫为什么形成领域?” 然后要“提出特定假设”:有领域的乌鸫能得到更多的交配机会。 再次要检验特定的假说

鱼类行为生态学重点

鱼类行为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行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行为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生物在一定的栖息地的行 为方式、行为机制、行为的生态学意义的科学。主要研究生态学的行为机制和动物行为的生态学意义和进化意义。 2.鱼类的本能行为:本能是最复杂的先天性行为,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而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有意义。即鱼类的本能行为是由内部环境和感觉刺激的联合影响所引起的先天性反应。从一定意义上看,内在环境决定了反应机制的模式,而感觉刺激引起反应机制,结果是一个复杂的神经机制被发动,引起一个复杂的行为序列。 3鱼类的视觉运动反应:是指动物为了将其视野内的运动目标留在视网膜上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这是一种驱动性,是非条件反射,是先天获得的,在趋流、集群、空间定向、捕食、防御敌害等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该反映对探讨鱼类的视觉特点和游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渔具渔法的开发和控制鱼类也有指导意义。 4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和生殖机会为代价去帮助其他个体繁殖更多的后代。如在鱼类的繁殖行为中会出现帮手鱼(如蓝光鳃鱼)现象,其原因有:领域和配偶的不足(便于日后的取而代之);提高自己的广义适合度;继承领域;获得生殖经验;帮助的互助性;在较好的生境下生存 6.最适摄食理论:由于长期自然选择,鱼类索饵(摄食)过程形成一系列形态、感觉、行为、生态和生理特性,保证鱼类具有良好的摄食效应。这种适应总是倾向于使鱼类获得最大的净能量收益,即所获食物的粗能量(收益)和捕食消耗的能量(成本)之差最大。其摄食原则为单位时间内能量或物质的摄入量最大化并选取质量高、容易获得、有营养的食物。在食物上,选择最有利、质量高的食物和最适食谱;在经济学上,考虑取得的食物与消耗的能量之间的关系,将饥饿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权衡取食与危险之间的关系,如当翠鸟在水面飞行,饥饿的三刺鱼便不会去水面摄食;在资源量上,选择环境最优越、食物最丰富密集的区域摄食。这些都符合摄食的效率优先原则、安全性原则、经济学原则等。 5.广义适合度:个体适合度与根据亲缘关系程度进行加权的亲属适合度之和。不以个体存活和生殖为尺度,而是指一个个体在后代中传布自身基因的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把自身基因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后代的个体,则具有最大的广义适合度。 6.鱼类的集群行为:同种的、年龄和体长相近的个体所组成的鱼类群体,School指所有个体朝着统一方向、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一定的速度移动的鱼群;而Aggregation则没有方向性。鱼群具有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集群行为是鱼类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而被保留的一种适应性,对鱼类的生存起着十分有利的作用。视觉、侧线感觉、听觉、嗅觉及电感觉等在鱼群形成和维持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鱼类集群具有合作捕食、防御敌害、可能存在着等级化的摄食模式、节省各个体的能量消耗、更快地找到洄游路线、提高繁殖效率等生物学意义。 二、问答题 1、领域行为?(类型?)

《动物行为学》考试中心

《动物行为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4分*5=20分) 1 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与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互动等动物行为问题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 2 动物的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属后天性行为。 3 初级防御:防御行为是指任何一种能够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可区分为初级和次级防御,但这两个防御的概念只适用于种间而不适用于种内。初级防御不管捕食动物是否出现均起作用,它可减少与捕食者相遇的可能性,有四种类型,即穴居、隐蔽、警戒色、拟态;次级防御只有当捕食者出现之后才起作用,它可增加和捕食者相遇后的逃脱机会。 4 领域:领域是动物竞争资源的方式之一,是动物(个体、家庭或群体)排他性地占有并积极保卫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不允许其他动物侵入,其内则含有占有者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如食物、巢地、配偶等。 5 迁移:迁移是动物群从一个区域或栖息地到另一个区域或栖息地的移动行为,尤其是指鸟类(迁徙)和鱼类(洄游)在一年的特定季节离开一个区域,后来又回到这个区域的周期性的移动。 6 优质基因假说:主要含义:①雄性个体在其存活技能方面存在着多方面的遗传差异②雄性个体的行为和装饰提供着自身基因实用价值的精确信息③雌性个体利用这些信息选择配偶,其配偶基因将有助于它产生特别有活力的后代。 7 亲代哺育:也叫亲代抚育或投资,就是指双亲为增加后代存活机会所做的一切事情,如,亲代对子代的保护、照顾和喂养。所谓亲代投资是指亲代靠牺牲再次生育的机会所做的可使更多现存子女发育到成熟期的任何事情。 8 拟态:一种动物如果在形态和体色上模仿另一种有毒和不可食的动物而得到好处,这种防御叫拟态。 9 性选择:即在两性的潜在生殖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其中一性对另一性的追求,其所选择的特征是用于竞争配偶和吸引异性。 10动物通讯:即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的过程。信号是用于交流信息的任何符号、状态和标志等,其本身并无意义,但它能被快速识别,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属性,如性别、年龄、大小、敌对性或友好性等等。 二简答题(8分*5 =40分) 1观察动物的行为有哪些原则? (1)熟悉研究对象、坚持长期跟踪观察(2)在不被动物觉察的情况下进行观察(3)动物个体的鉴定和识别。 2 领域有哪些标记? 领域的视觉、声音、气味、电标记。 3 鸟类迁移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①使鸟类始终生活在最适宜的气候里,拥有丰富多样的食物来源,有利于维持它们强烈的代谢②因为养育后代需要大量的食物,这样可以为养育后代创造最合适的条件③在北方能最大量地孵卵,季节昼长,有丰富的昆虫,亲鸟能有机会充分收集食物④在北方敌害较少,而且这一年一度的脆弱幼鸟的出现不会促使敌害种群形成⑤使活动空间大为扩展,有利于繁殖和争夺占区的行为⑥有利于自动平衡,能使鸟关避免气候悬殊⑦提供了鸟类种群向新的分布区扩散以及不同个体间接触和交配的机会,因而在进化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亲代投资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亲代投资是指双亲为增加后代存活机会所做的一切事情,可以增加后代的成活机会,保证亲代最大限度地把基因传递给后代。 5 简述鳗鲡的洄游行为。 鳗鲡属的幼鱼在淡水中成长,至性成熟后迁移到大海中繁殖,之后又带着幼鱼迁移到淡水中生活,

动物行为生态学论文

动物行为生态学论文 题目:关于蜗牛的观察及实验 姓名: 学号: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 电话: 通讯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建设路 46号E - mail : 任课教师:牛瑶 2011年10月

摘要:蜗牛并不是生物学上一个分类的名称,一般是指腹足纲的陆生所有种类。蜗牛属于软体动物,腹足纲;取食腐烂植物质,产卵于土中。在热带岛屿最常见,但也见于寒冷地区。树栖种类的色泽鲜艳,而地栖的通常单色。蜗牛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从《自然科学》书中认识了它;对蜗牛摆动长触角﹑背着壳爬行﹑分泌黏液的现象发生兴趣,好奇使我留意地观察它,随着观察产生了一些疑惑:蜗牛为什么不放弃壳爬行?蜗牛的黏液起什么作用?蜗牛对人类有价值吗?……蜗牛容易捕捉,易于饲养,有助于我对它观察和探究。 关键词:蜗牛外形特征腹足粘液夏眠 引言:蜗牛的生存能力强,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蜗牛;春季或秋季,如果下一场小雨,在墙角、树下、叶子上以及草地里,常常能发现蜗牛的身影——竖着长触角背着壳缓慢地爬行……从大山捉来几只蜗牛,准备了透明大瓶子,为它建了一个“家”,用放大镜观察起蜗牛。通过每天观察﹑写日记,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探究→收集资料→再进行实验→推理得出结论;一步一步地认识蜗牛,一点一点地揭开蜗牛的秘密,经过近半年的时间,我对蜗牛有比较完整地了解。 1﹑通过书本,了解到:蜗牛原本生活水里,后为适应环境登陆,其腮演变了“肺”﹙外套膜﹚,进化成陆地软体动物肺螺类。蜗牛在陆地分布广,世界各地有蜗牛四万多种,虽然蜗牛品种多样,但内外结构大体相同。﹙附蜗牛内﹑外结构图﹚其外行特征:两对触角﹑腹足﹑螺旋型贝壳。蜗牛具有很高食用价值,并有一定的医疗﹑保健﹑

2000-2010联赛生态学、动物行为学试题

2000-2010联赛生态学、动物行为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2000年 42、某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区罩起来。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了。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害虫过度繁殖B,干旱缺水引起害虫 C.食物链被破坏 D.上升后又下降答() 57、在下列几种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A. 水稻田 B.草地 C. 北方针叶林 D.热带雨林答() 58、生态学是研究: A. 各类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的科学 B. 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C. 生物牺居的科学 D. 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答()2001年 15.菌根是________在植物体上形成的,二者是一种________关系。()A.细菌;寄生B.真菌;互惠共生C.真菌;附生D.根瘤菌;互惠共生61.根据森林层次和各层枝叶茂盛度来预测鸟类多样性是有可能的,对于鸟类生活,植被的比物种组成更为重要。() A.面积大小B.分层结构C.是否落叶D.阔叶与针叶 62.生物群落的动态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群落的内部动态、_______和地球上的生物群落的进化。() A.群落的演替B.生物群落的年变化C.干扰D.季节性变化 63.下面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示意图,请分析后回答(本题2分)。 D E ↗↗ ↑ A → B → C (1)要使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的产量最高,把能量集中引向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是_____。() A.A→B→C→EB.A→B→EC.A→DD.A→B→C (2)生物E和C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 A.竞争B.捕食C.竞争和捕食D.互利共生 64.身体无毒的拟斑蝶,外观酷似色彩鲜艳、身体有毒的王斑蝶,这一现象属于_____。()A.保护色B.拟态C.警戒色D.协同进化 68.下面哪种因素对种群大小有影响?() A.捕食B.资源C.竞争D.污染E.以上所有因素均影响种群大小70.判断下列有关食物链说法哪项是正确的?() A.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 B.捕食食物链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主要的食物链 C.沿着食物链的方向,动物个体越来越大 D.在食物链中,根据动物的食性,每种动物只能归属于某一个特定的营养级中72.判断云杉不能在华北平原上生长的原因。() A.降水量太大B.温度过高 C.土壤中缺乏云杉生长所需要的元素 D.温度过低 73.关于动物对高低温的耐受极限,下面哪项特征不属于高温致死的原因?() A.酶活性被破坏B.脱水使蛋白质沉淀 C.氧供不足,排泄功能失调D.神经系统麻痹 2002年 96.在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哪一种演替属于异养演替。() A.从湖泊到森林; B.从裸岩开始的演替; B. 从一个动物尸体开始的演替;D.从荒废农田开始的演替。 97.假定有两种植物共同生长在一个盆中,当两种植物被分开种植物时,一种死掉了,另一种生长得要好得多,请问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 A.寄生B.共生 C. 自养D.异养 98.食蚜蝇长得极像是蜜峰,这种现象属于:() A.警戒色B.混淆色 C. 拟态D.隐蔽 99.有些蝶类翅上生有很多小眼斑,其功能是() A.装饰B.吓退小鸟 C. 吸引小鸟啄食 D. 吸引异性

动物行为学试题及部分答案

动物行为学 院(系)、姓名、学号 . 考试(答卷)日期年月日 一.选择题(每题仅一个最佳选择, 将所选字母填入括号中, 每 小题2分,共30分) 1.下面行为不属于动物反捕食对策的是( c ) A. 拟态 B. 猴子报警鸣叫 C. 猫掩埋粪便 D. 鼠兔割草堆成垛 2. 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 d ) A. 栖息地面及大小 B. 种群密度 C. 后代的生活型 D. 食物在栖息地的分布状况 E. 中群众个体形态差异大小 3. 鼠在求偶行为中,主要通过什么吸引异性? ( b ) A. 姿势 B. 声音 C. 信息素 D. 以上诸因素共同作用 4. 乌鸦见到稻草人时,开始十分害怕, 时间长后反应没有了, 这种行为方式是: ( d ) A. 条件反射 B. 试错学习 C. 习惯化 D. 适应 5. 冬季释放预先经受额外光照的乌鸦, 这些乌鸦将 ( b ) A. 停留在原地 B. 向南飞行 C. 向北飞行 D. 不之所措 6. 有关动物的领域, 下面那种说法是错误的? ( b ) A.个体大的动物, 领域面积也大. B.同样大小的动物, 食草动物领域面积大于食肉动物的. C. 生活区内资源分布越均匀, 越易产生领域行为。 D. 领域面积往往随动物生活史而变化. 7. 当狮群中产生一只新狮王时, 新狮王常常将前一任狮王的雄性幼仔杀死, 这是因为 ( a ) A. 新狮王要繁殖更多的后代 B. 这些雄性幼狮妨碍它活动 C. 这些雄性幼狮妨碍它采食 D. 这些雄性幼狮妨碍它繁殖 8.孵化后由人喂大的小鸭尾随饲养者走动, 游泳; 孵化后由人喂大的雀类小鸟在 繁殖季节以人的拳头作为求偶对象, 这是因为 ( c ) A. 它们好奇 B. 它们喜欢跟着人 C. 在发育敏感期产生的印记 D. 它们乞食 9. 关于“蜻蜓点水”现象的正确解释为 ( c ) A.蜻蜓在飞翔中饮水 B. 蜻蜓通过身体触水做标记. C. 雌性蜻蜓的产卵行为 D. 雄性蜻蜓的求偶行为

2012寒假清北学堂生态学&动物行为学模块试题

2012寒假生态学&动物行为学模块试题 一注意事项: 1.使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作答。 2.试题为单选和多选混排,每小题只标明分值,分值不代表是否为多选,是否为多选可从题干中判断。答案完全正确才可得分。 3.答题时间120分钟。 二选择题 1. A, B, C 三种昆虫,在25℃下完成发育分别需要20、18、10天。在15℃下完成发育分别需要50、40、30天,有关其生物学零度,正确的排列顺序是:C A A>B>C B. B>A>C C. C>A> B D. A>C>B 2. 有关生物种群,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BCD A. 种群是同一物种所有个体的集合 B. 种群内的个体共有一个基因库 C. 种群占有一定的分布区 D. 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3. 脊椎动物在自然界长期存在的基本单位是:C A. 个体 B. 成对(♂♀) C. 种群 D. 群落 4. 下列不属于自然种群基本特征的是:C A. 空间特征 B. 数量特征 C. 形态特征 D. 遗传特征 5. 有关一个地域负载能力的说法哪个(些)是正确的:ABCD

A. 一个地域的负载能力是由其有效资源决定的 B. 当一个种群数量超过了其生存地域的负载能力时,种群会下降 C. 负载能力会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D. 一个地域的负载能力可以是零 6. 判断下列有关食物链说法哪项是正确的:A A.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 B. 捕食食物链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主要的食物链 C. 沿着食物链的方向,动物个体越来越大 D. 在食物链中,根据动物的食性,每种动物只能归属于某一个特定的营养级中 7. 判断云杉不能在华北平原上生长的原因:B A. 降水量太大 B. 温度过高 C. 土壤中缺乏云杉生长所需要的元素 D. 温度过低 8. 甲为湿地生态系统,其物种多样性指数为0.8,乙为甲地相邻的陆地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数也为0.8,那么在甲乙两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的生物多样性指数:C A. 等于0.8 B. 小于0.8 C. 大于0.8 D. 无法确定

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练习题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练习题 1.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是在( ) A 自然界中发现的 B 实验室中得到的 C 不可测得 2.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 ) A 光照强度减弱 B 空气湿度增加 C 土壤湿度增加 D 气温增加 3.限制生物在海洋中分布,但并不限制生物在陆地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是:() A矿质养料B光C温度D氧 4.春夏季飞到某一地区筑巢安家、生儿育女,深秋时,它们又陆续飞往南方较暖地区越冬,至次年春季又飞临这一地区繁殖,对该地区而言,这类鸟称为。如、等。A夏候鸟B家燕C大雁D野鸭E杜鹃F冬候鸟 5.对于生物群落的演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演替具方向性,即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B物种组成由多到少 C种间关系由不平衡到平衡D稳定性由不稳定到稳定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一般多于低纬度地区的; B 一年生草本植物把相对较多的能量用于生殖生长,而木本植物则相反; C 贫瘠的土地常产生大而少的种子,以增强苗的定居和抗逆能力; D r对策者的种群增长曲线中没有灭绝点; 8.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有哪些? () A多度和密度;B频度;C盖度;D优势度; E重要值;F优势种;G物种多样性 9.在树林中,哪一层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较高( ) A树冠层B上层C中层D下层 10.白蚁(等翅目)和在白蚁肠道内靠取食木质纤维为生的微小生物共同存在的现象是() A 竞争 B 捕食 C 互惠共生 D 共栖 11.指出下列的植物生态类群中,哪一类群具有下面的一些特点:具有细而柔韧的茎,机械组织不发达,茎内有很大的细胞间隙,叶肉质,表皮薄。() A 中生植物 B 水生植物 C 旱生植物 D 喜温植物 12.同玉米田相比较,高山云杉林:() A 更稳定,其生存不需要额外的能量补给 B 更稳定,但需要输入大量的额外能量 C 稳定性较差,其生存要依靠大量补给额外能量 D 稳定性较差,但由于具有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不需要额外能量的补给 13.生物群落中食物元素的循环与下列哪一项无关?()

蚂蚁行为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

蚂蚁行为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 Ξ 李秋霞 长有德 贺答汉(宁夏农学院草业科学研究所,750105,宁夏永宁) 摘要 本文对蚂蚁的人工采集、饲养和行为观察等方面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概述。 人工采集中重点介绍了蚂蚁区系调查和多样性研究的采集方法;饲养部分主要包括人工食料和蚁巢;行为观察部分着重介绍了计算机、数字照像机等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 蚂蚁;采集;饲养;行为观察 中图分类号 Q 969?540?8 蚂蚁行为生态学研究历史悠久,从1910年w heeler 编写《蚂蚁:他们的结构、发育和行为》以来,许多国家的蚂蚁研究人员在蚂蚁的形态、结构、行为、生态等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工作[1]。随着本世纪30年代计算机和数字照像机的相继问世,蚂蚁行为生态学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突破性进展[2]。本人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将蚂蚁的采集、人工饲养和行为观察三方面的研究方法概述如下。 1 蚂蚁的采集 蚂蚁采集是进行蚂蚁区系、行为特征、群落结构及生态特征研究的基础环节[3]。采集方法主要有陷井法、诱饵法、抽样调查及综合法等。根据不同的采集目的和蚂蚁生境,可采用不同的采集方法。 1.1 用于蚂蚁区系调查和多样性研究的方法 陷井法:陷井法多用于植被状况良好的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中蚂蚁区系调查或多样性研究。M iler 等利用此方法对维多利亚p i per 山草地的蚂蚁进行了区系调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H ink ley 等在利用此法对该地区蚂蚁行为观察和采集中指出,陷井法可以保证抽样调查的全面性[4,5]。A ben sp erg 等在半干旱的桉树林中试验指出:陷井口径的大小和密度对捕获效率均有较大的影响。口径相同时,密度越大效果越好。口径大小是影响捕获稀有种类的主要因素。18mm 口径陷井捕获种类最少,48mm 以上捕获种类增加并不明显[6]。但陷井法在荒漠生态系统中并不适用[7]。 诱饵法:Yam ane 等在对Bo rean 低地的龙脑香森林地面蚂蚁区系研究中,使用蜜乳诱饵采集蚂蚁。他们指出,诱饵对于不同食性的蚂蚁效果不同。并指出,利用此法收集到的蚂蚁种类是使用各方法综合收集到种类的22%[8]。 第20卷 第2期1999年 宁 夏 农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N ingxia A gricultural Co llege V o l .20 N o.21999 Ξ 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部分内容 收稿日期:1998-12-2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