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903三农问题概论

903三农问题概论

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15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进一步促进农村城市化的新举措。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撞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实现。

二、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寸。只有农民的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三、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应,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气氛,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完整的。

四、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脏乱差状况得到根本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五、管理民主是新农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五句话20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任务,它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

当前城乡关系中存在那些主要问题(25分)

在充分肯定城乡关系发生的积极变化的同时,必须看到原来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目前城乡发展失衡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基础地位不稳定

1、农业资源与环境约束增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淡水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的被动局面。

3、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4、农业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农民种粮收益明显下降,远低于种植经济作物和外出打工的收益。

5、国内农产品供求难以自求平衡。随着人口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保障农产品的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的压力增大。

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任务艰巨

近年来,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明显增大,但是城乡居民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遏制。到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实现比2008年翻一翻的目标,这是一个需要付出较大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即使顺利实现了这一目标,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也难以缩小。

三、缩小城乡社会公共事业差距任重道远

目前,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城乡面貌反差很大。

1、教育方面,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学历水平差距很大,我国财政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并且义务教育机会不平延续乃至扩大。

2、社会保障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农村保障制度的建设还是非常薄弱。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刚建立不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处在试点起步阶段。

3、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尚未形成,城乡劳动者同工不同酬,农民工工资偏低,农民工无法平等的享受城市公共服务。

四、成型分割的二元结构尚未破除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但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去世仍然没有得到遏制。

1、农业支持和保护水平低,与财政增长状况不相匹配

2、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有限

3、土地收益配合不合理

“粮食”及“粮食安全”含义的基本解释(15分)

粮食的概念: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粮食概念就是指谷物,包括麦类、粗粮、稻谷三大类。

粮食安全的概念:粮食安全,顾名思义就是能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包括: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2、最大限度的稳定粮食供应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正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最大限度的减少应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听取农业专家、农业主管部门、基层干部意见后表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

中国建设现代农业应重点抓那些方面(25分)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

增加农业投入力度,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的总的投入的增长幅度应该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

长幅度,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二、务必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粮食生产

粮食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基础,要把粮食生产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来抓。认真落实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加快构筑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构筑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主要任务,需要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种经营主体。

二、着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水平

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是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进程的重中之重,通过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加强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和农业设施建设,全面提高现代化农业装备水平。

五、不断加强现代农业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加强科技进步、人才支撑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必须增强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三、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

农业市场体系,是沟通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张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过程。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特征差异(20分)

一、现代农业内涵更为丰富

现代农业的内涵风味三个领域:产前领域、产中领域、产后领域。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部门,而是从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现代农业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这个围绕农业生产形成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二、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科学技术的应用,一是可以提高单位农产品的产量,二是可以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三是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四是可以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

三、现代农业具有多种功能和多样形式

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正在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

四、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

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现代农业是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用一些剩余农产品向市场提供

商品供应已不再是农户的基本目的。完全商业化的“利润”成了评价经营成败的准则,生产完全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

五、现代农业重视生态环保

现代农业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农工科贸的一体性、产业开发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还强调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的绿色性。现代农业因而也是生态农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

六、现代农业的组织形式是产业化组织

传统农业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弄明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一种小生产。在现代中农户广泛的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农业经营活动实行产业化经营。

农业推广的作用和意义(15分)

农业推广的含义: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现代的农业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的一种动态过程。

农业推广的主要社会功能:1、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保持农产品供给;

2、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3、满足社会的需要,保障社会稳定;

4、维护生态稳定,促进农业多功能发展和持续农业发展。

农业推广的作用:农业推广的作用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能更大限度的解放生产力。它除单纯推广农业技术外,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培养农民示范户、指导并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质量,扩大农民收入。它以农村社会为背景,以农民为对象,以农场主、农头企业或者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构造和谐社会的时代元素。现代农业需要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科学技术需要农业推广。只有农业推广才能更好地、直接地把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农业推广才能把农民的需求与科学技术密切结合起来。

“农业机械化”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作用(30分)

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解放和代替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减轻了农业劳动强度,促进了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

一、农业机械化决定农业生产的发展程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合理的配置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不断改善和增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这就需要农业机械化的支持。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工业和农业人力成本不断提高,使用先进的农业装备可以提高作业质量,提高生产率,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通过农业机械化的广泛应用,保障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进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机械化程度如何,从农业机械化到农

业现代化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

二、农业机械化是农民生活宽裕的保障

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替代农业劳动力,节省劳动时间,把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仅代替人力,直接创造财富,而且它的载体功能、改造功能、开发功能等都能直接使农业增收。专家测算,使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对于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到20%以上。特别是在抢农时,抗灾害方面,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是难以代替的。再就是农业机械化在节支方面效果显著,例如利用农机进行精播,可以节省大量的种子、化肥、农药及水等,节支就是增收,可见农业机械化为农民的增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及强大的保障。

三、农村村容整洁的目标需要农业机械化来提高

农业机械化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的作用,如机械化保护耕地减少水土流失,使农村最根本的两种自然资源——耕地和水得到了保护。又如机械化秸秆的综合利用,不仅让秸秆变废为宝,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从源头上清除了污染源,而且促进了农村村貌的整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农业机械化的的发展,必将极大的改善农业劳动的生产条件和农村的村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素质。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简单描述“三农问题”含义并简要分析中国“三农问题”(20分)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是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度的必然产物。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结构不协调的问题。

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农村问题

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收到了理论界的一致质疑。

农民问题

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在义务教育“普九”中未能覆盖的人口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的增加。

你认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点主要应是那些方面(25分)

一、是切实保增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

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的基本自给。要落实最严格的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两个制度”。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18亿亩耕地红线要坚守到2020年。必须节约每一寸土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要运用好价格和补贴两个“两个杠杆”。中国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偏低,需要逐步适当提高,这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一个根本性的措施。

二、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最重要的是扩大农民就业。要内外结合、多措并举,既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做足种植业结构调整、耕地精耕细作的文章,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农业;又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增收空间,还要开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

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切实把重点放在农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同时也要发展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辛勤劳动改善生活条件。

四、是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的大趋势,必须坚定不移的加以推进。有序转移农村人口,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农村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今后相当长时期中国始终会有数以亿计的人口在农村生活,进城务工农民相当一部分还会“双向流动”,必须建设好农民的家园。

五、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具有广泛性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深受农民的欢迎。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但必须遵循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不能不顾条件的强制推行,特别是对土地入股、长期租赁等形式更要深重。因为经济发展是有波动的,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就业是不稳定的,只要承包地还在,即便农民失业回乡,生活也有最基本的保障。

试探讨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措施(20分)

一、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诚带乡、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把“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在发展模式上,扭转局限在“三农”问题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

在发展战略上,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二、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

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业三个层次入手,加快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

三、大力发展劳务产业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既要做足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更要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立足农民就业渠道、就业空间有限的实际,切实把劳务输出作为重大的战略来实施,作为重要富农产业来发展,作为最大的经济项目来推进。提高组织化程度,做好培训,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

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工业化、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全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诚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五、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不断提高农业综合能力。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按照“政府引导、科技支撑、政策扶持、法律保障”的思路,研究和探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和办法。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所以必须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

中央一号文件主题(10分)

200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若干政策意见200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若干政策意见

200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性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0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雷改革发展的决定

20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20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你认为怎样才能稳定发展农业生产(25分)

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简述中共中央关于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的基本措施(25分)

家庭农场

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一号文件中出现。作为农业家庭经营的最高形式,家庭农场的提出既顺应了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也破解了我国未来农业经营主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难题;既坚持了农业家庭生产经营的特性,又通过适度规模经营达到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同时还是对工商资本汹涌“入农”的一种矫正。

中国农业四补贴制度的看法(25分)

一、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是指国家为了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调动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和促进农民增收,给种粮农民的一项政策性补贴,简称粮食直补。

二、农资综合补贴。是指国家对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包括化肥、柴油、农药、农膜等)实行的一种直接补贴制度。

三、良种补贴。是指国家队农民选用优质农作物品种而给予的补贴,目的是支持农民积极使用优良作物种子,提高良种覆盖率。

四、农业机械购置补贴。

“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的认识

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及其食品

一、基本概念

1、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是指沿用长期积累的农业生产经验,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用生产资料,主要以人、畜力进行耕作,采用农业、人工措施或传统的矿物源、植物源药剂进行病虫草害防治为主要技术特征的精耕细作、农牧结合、小面积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

2、无公害农业

无公害农业是指在无污染区域内或已经消除污染的区域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限制外源污染物进人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出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产品,同时,生产及加工过程不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农业生产方式。无公害农业又称为环境亲和型农业。

3、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是指在农业种植中不使用化肥和杀虫剂等合成化学制品,而完全使用自然的方法,以使农产品不受污染,保护环境的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农业是当今世界各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时被广泛接受的模式。

4、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指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产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5、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最鲜明的特点在于纯自然性,一是不使用转基因作物;二是拒绝化肥、农药和辐射技术;三是实行作物轮作,饲养也必须用生态农产品做饲料,禁止对牲畜注射激素和抗菌素。国外生态农业又称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生态食品、健康食品、自然食品、有机食品等。

6.一般农产品

一般农产品是指为了符合市场准入制、满足百姓消费安全卫生需要,必须符合最基本的质

量要求的农产品。

7、无公害农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或无公害食品是指源于良好生态环境,按照专门的生产(栽培)技术规程生产或加工,无有害物质残留或残留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经专门机构检验,符合标准规定的卫生质量指标,并许可使用专用标志的农产品或食用农产品。

8、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的食用农产品。也就是以绿色农业种植作物为原料加工的各种食品。我国的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种。a级“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它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

9、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指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加工出来的,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供人们食用的一切食品。包括粮食、蔬菜、奶制品、水果、饮料、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药物、酒类等。

10、生态食品

生态食品是指利用生态技术生产的食品,无化学农药的污染,生态食品和绿色食品一样,是安全食品的一种品牌体现,更强调食品从种子到成品收获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利用物理、生态、生物的方法,尽可能地减少化学物质对产品的污染。

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农产品生产由普通农产品发展到无公害农产品,再发展至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已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农业生产方式与其产品或生产的食品的对应关系是:无公害农业对应的是无公害农产品或食品,绿色农业对应的是绿色食品,有机农业对应的是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名称。绿色食品虽然比较形象,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但只是国内的称谓。

在我国,无公害农产品一般是指无公害食品,在国外称无污染食品,无论是无公害农产品或是无公害食品均是国内创造的术语。有机食品等同于“生态食品”、“有机农产品”、“天然食品”或“自然食品”。有机农产品是纯天然、无污染、安全营养的食品,也可称为“生态食品”,有机食品比国内通行的绿色食品的环保标准要高。值得提到的是有机产品并不完全是有机食品,前者是指按照有机认证标准生产并获得认证的各类产品,如有机纺织品、皮革、化妆品、林产品、家具等产品以及生物农药、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因此,有机产品既包括有机食品又包括有机非食用产品。

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涵盖了有机食品和可持续农业产品。按照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aa级“绿色食品”相当于国外的有机食品,是一类真正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的环保型安全食品。a级“绿色食品”标准对应的是允许限量使用限定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的可持续农业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的基础,是食品的一种基本要求,普通食品都应达到这一要求。而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在无公害农产品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是以环保、安全、健康为目标的可持续食品,代表着未来食品发展的方向。从本质上讲,绿色食品是从普通食品向有机食品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产品。在标准档次分级上,无公害食品是基本档次,a级绿色食品是第二档次,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最高档次。

(一)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共同点

1、目标一致。都要求产品无公害、无污染,包括产地环境和周边环境不能存在污染源,空气、水和土壤需保持洁净,生产技术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2、全程控制。都注重生产、收获、加工、贮藏及运输等过程的管理。

3、需要认证。都是经质量认证的安全农产品。

4、实行标识管理。使用的标志图形都是由国家指定的相应机构统一制作和提供。

(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不同点

1、发源地不同。有机食品和有机农业的发源地是欧洲,绿色食品起源于中国,无公害食品主要起源于中国,“无公害”一词从国外引入。

2、生产加工依据的标准不同。

3、内在品质要求不同。无公害农产品既要有优质农产品的营养品质,又要有健康安全的环境品质。绿色食品的特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有机食品的标准比绿色食品高,被人称为“纯而又纯”的食品,它从基地到生产,从加工至上市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4、管理方式不同。三种食品有不同的组织认证部门。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侧重对影响产品质量因素的控制,有机食品侧重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控制。生产有机食品比生产其他食品难度要大,需要建立全新的生产体系和监控体系,采用相应的病虫害防治、地力保持、种子培育、产品加工和储存等代替技术。

5、标识不同。有机食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认证机构其标识不相同。绿色食品标识是唯一的。无公害食品的标识在不同的认证机构有不同的标识。

6、认证方式不同。有机食品的认证实行检查员制度,绿色食品的认证以检测认证为主,无公害食品的认证以检查认证为主,检测认证为辅。

三、具备的条件

1、无公害农产品应具备的条件

(1)产品的原料产地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的标准要求;集中连片、区域范围明确(产地应当树立标示牌,标明范围、产品品种、责任人);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

(2)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符合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有相应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3)产品符合无公害食品产品标准,有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

(4)产品的包装、贮运符合无公害食品包装贮运标准。

(5)产品生产和质量必须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和食品行业质量标准,并有完整的生产和销售记录档案。

2、绿色食品应具备的条件

(1)绿色食品必须出自优良生态环境,即产地经监测,其土壤,大气、水质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要求。

(2)绿色食品的生产过程必须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即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农药、肥料,兽药、饲料,食品添加剂等)符合绿色食品相关生产资料使用准则规定,生产操作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要求。

(3)绿色食品产品必须经绿色食品定点监测机构检验,其感官,理化(重金属、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和微生物学指标符合绿色食品质量和卫生标准。

(4)绿色食品产品包装必须符合《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要求,符合绿色食品特定的包装、装潢和标签规定。

3、有机食品应具备的条件

(1)原料必须来自于已建立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采用有机方式采集的野生天然产品;原产地前三年没有使用任何农用化学物质,无任何污染;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及该技术的产物及其衍生物。

(2)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加工、包装、储藏、运输标准;

(3)生产者在有机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有完善的质量控制和跟踪审查体系,有完整的生产和销售纪录档案;

(4)必须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

四、目标定位

无公害农产品:规范农业生产,保障基本安全,满足大众消费。

绿色食品:提高生产水平,满足更高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

有机食品: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五、质量水平

无公害农产品:中国普通农产品质量水平。

绿色食品:达到发达国家普通食品质量水平。

有机食品:达到生产国或销售国普通农产品质量水平。

六、运作方式

无公害农产品:政府运作,公益性认证;认证标志、程序、产品目录等由政府统一发布;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相结合。

绿色食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质量认证与商标转让相结合。

有机食品:社会化的经营性认证行为;因地制宜、市场运作。

七、认证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是其有序进入市场的保证,也是质量认可的前提。在我国不同食品的认证负责机构是不同的。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分为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产品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认证。产地由各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相应承办机构负责认证。产品检测工作目前由受委托的83家定点检测机构承担。

绿色食品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认证。目前,全国设立绿色食品委托管理机构42个,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机构59个,产品质量检测及评价机构20个。

有机食品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以及农业部所属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负责认证。目前,全国设立了38家有机食品认证分中心。

八、标示

无公害农产品执行全国统一的认证标志和图案。

绿色食品有统一的绿色食品名称及商标标志,在中国内地、香港和日本注册使用。

有机农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无统一标志,各国标志正显现多样化。

九、标准

无公害农产品执行的是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强制性标准及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产品标准、环境标准和生产资料使用准则为强制性国家或行业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为推荐性行业标准。目前,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已发布了4类农产品的8个强制性国家标准,农业部发布了200余项行业标准。

绿色农产品执行的是农业部的推荐性行业标准。绿色农产品标准包括环境质量、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包装贮运等全程质量控制标准。目前,农业部发布了52项绿色农产品行业标准,其中包括7项通用性标准、45项产品质量标准。

有机农产品执行的是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的“有机农业和产品加工基本标准”,由于有机农产品在我国尚未形成消费群体,产品主要用于出口,虽然我国也发布了一些有机农产品的行业标准,但我国的有机农产品执行的标准主要是出口国要求的标准。

十、发展方向和前景

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主要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依托依靠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充分发挥整个系统的职能作用,推行市场准入及质量跟踪,进一步加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的力度;按照“统一规范、简便高效”的原则,迅速扩大认证规模,建立健全认证工作体系,形成全国统一、运转有效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机制。为了推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还需要增强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日加广阔,人们对食品安全性也倍加关注,无公害农产品开发进程只有与消费市场的发展同步,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绿色食品的发展将通过加快产品开发和市场培育,进一步增强制度优势、品牌优势、产品优势,完善产业体系建设,包括质量标准体系、认证管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组织管理体系、产品开发体系、市场流通体系、技术服务体系、人才培训体系等,同时加快国际化发展进程,打造我国精品农业形象的国家品牌,全面实现持续、健康地加快发展。

中国的有机食品目前无论是规模还是发育程度还很低,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从市场份额看,有机食品目前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还很低,现有的认证有机产品都是面向国际市场的。但综合分析国外发达国家的需求趋势以及未来国内市场的逐步成长,有机食品发展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产品认证和基地建设,中国有机食品将无疑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

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消费层次,只有同时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才能满足人们的不同消费需求。而依据我国当前大众的消费水平,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消费主流仍将以无公害农产品为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