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1 孔子_教案

21 孔子_教案

21 孔子_教案
21 孔子_教案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五年级上册

课文:21 孔子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孔子》这篇课文是根据《论语》等相关资料编写的。文章按照“总起——分述”的思路行文,先介绍孔子的生平概况,再具体分述了孔子生平中有代表性的几件事情。通过对孔子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表现了孔子推己及人、厌恶偷盗、敢于自省、勤奋好学等方面的品德,体现了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课文内容较丰富,语言含义深刻,在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孔子的资料;课中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引导学生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特点,了解文中故事所蕴含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最后要求学生读读关于孔子的书,试着读读《论语》,借此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不断从经典书籍中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认识本课生字“仲、儒、祭、祀”;会写“仲、育、儒、核、厉、粮、怨、祭、祀、覆”;理解“教育、儒家、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翻来覆去”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及他在中华文化史上重要地位。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一)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聊聊你们感 兴趣的话题:名人。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崇拜的明星,在此基础上,显示孔子画像(展示课文第三屏),让学生猜猜这位名人是谁?相机引出课题,教师板书:孔子。

(二)齐读课题后,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简要交流有关孔子的资料。

(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名人,看看从文中我们又会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检查初读效果

1.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点朗读情况,注意正音。

2.学生交流易读错的字音和易写错的笔画。

读音:如仲(zhòng ) 儒( rú ) 祀(sì)笔画:如怨( ) 祭( ) 祀(巳)三、再读课文,理清脉胳

(一)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根据写作内容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并说说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二)交流读书情况。(展示课件第四屏)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感悟品味

(一)默读1、2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称孔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指导学生一边默读思考,一边画上关键的词句)

(二)学生交流读书情况

要点:1.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早期儒家学说,教育人们怎样为人处世。(展示课件第五屏)

2.流传于世的一部《论语》,其中许多思想,可让人终生奉行,而且沿用至今。(展示课件第六屏) 点拨: 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因孔子曾做过为贵族相礼司仪的儒而得名。学说提倡以仁

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 手,既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拉近了学生与生活在二千六百多年前的孔子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探究文本奠定了感情基础。

让学生在练读中先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为理解文本扫清障碍。

先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弄清课文按照“总起——分述”结构特点,进行写作训练,突显了语文教学的特点,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教师的点拨、讲解是有必要的,这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帮助。

为中心的礼、义、忠、恕、孝、悌、中庸等道德观念。主张德治、仁政,主张伦理教育。

仁: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二)教师小结,指导朗读

“仁”——(教师板书“仁”)儒家理论中最核心,最精髓的东西,它也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孔子。我们在为二千六百多年前就创立了儒家学派的孔子自豪的同时,也产生一种由衷的敬佩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读第一部分,读出敬佩、称赞、自豪的语气来。

五、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的生字新词。

在交流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感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

这节课,我们通过再次阅读课文更进一步走进孔子。

二、 精读第二部分,了解孔子的几个小故事

(一)默读课文,思考:文中讲述了关于孔子的哪几个故事?可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1.学生默读思考,在书上写出每个故事的小标题。

2.集体交流。(展示课件第七屏)

(二)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1.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多读几遍,看看能读懂什么,想想在这些故事中蕴含着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在感受最深之处做上简要批注。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收获,提出自己的疑问,相互释疑。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抓住文中描写孔子的言语、动作,神态、心理的语句,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体会故事所蕴含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1)(展示课件第八屏)引导学生理解句子:

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处世准则?用文中的一个成语加以概括。(师板书:推己及人)

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这方面的经历。

(2)(展示课件第九屏)启发思考:

①“君子”、“小人”分别指什么人?你怎

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有助于引出本节课的学习。

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去读,一是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读书,二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与文本充分对话,在对话中读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样理解这句话?(君子指那些德行端正,品质高尚的人。“小人”指那些道德败坏,品质恶劣的人。)

②联系上文(第二个故事)想一想:孔子的

什么行为称得上君子?(不喝“盗泉”水)

③从孔子的言行中,你又感受到什么呢?(板书:君子自律)

(3)(展示课件第十屏)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可启发学生体会如下两点:①孔子有敢于自省的勇气。如他所说:“吾日三省吾身。”“见其过而内自。”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只有不断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才能不断提高和进步,逐渐走向完美。②认识、了解一个人,如果仅从表面看到的现象和一时产生的感觉去作出判断,常常会出现失误。只有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得出的判断才可靠,结论才正确。推而广之,认识、了解一件事,一种物,也是这样的。)

(4)(展示课件第十一屏)讨论:这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孔子读书的情景?(动作、语言)请用成语来形容孔子的学习精神。(勤奋好学、学而不厌、笃信好学、发愤图强、活到老,学到老)

在理解、品味的过程中,相机指导学生朗读有关句子,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如,对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至七自然段,可以安排分角色朗读,弟子的疑问语气及孔子对弟子的循循善诱,都可以在朗读中充分体现;第八自然段孔子怎样读《周易》的语句可以带着称赞、敬佩的语气读。指导学生要读得恰如其分,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在小组内说说,再推选出最优秀的同学在全班说。

三、整体回顾,总结延伸

这篇课文以几个小故事的形式,让我们品味感悟到二千六百多年前孔子这位圣人的思想,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几点感受。

简单道理穿越千古,深入人心,圣人的思想主张,处世准则,也让我们的心灵被唤醒。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今天了解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请同学们课后找有关孔子的书或《论语》中的故事读一读,读后想一想故事给自己带来什么收获。

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有效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而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特点,体会文中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获得思想启迪。

朗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语感,提高理解、欣赏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学生交流的同时,要尽可能地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受到思想的启迪。

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不断地从

《走 近 孔 子》教案

《走近孔子》教案 《走近孔子》教案 一、导入新课 导课:请同学们看一段影像——祭孔大典上诵读《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穿越时空的吟唱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二千多年前,去亲耳呤听一位圣人的谆谆教诲,同学们一起告诉老师,他是谁?(孔子) 二、提出学习目标 请几位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每个同学都能牢记自己的生日,那么,你们知道孔子的生日是哪一天呢?9月28日是孔子的诞辰。每年的这一天,在孔子家乡山东曲阜都要举行庄严肃穆的祭孔仪式。从1984年以来,曲阜都要举办“国际孔子文化节”,今年是第23届。全世界崇尚中华文明的人

们每年的九月都把目光聚集到这个被称为东方圣城的地方。老师也想用这节课的时间引领同学们走近这位被尊为圣贤的老者,和同学们共同感受他的睿智、儒雅、虔诚与豁达。 三、了解孔子生平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段描述孔子生平的影像。在看的同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孔子的思想主张,二是他有哪些作为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即言与行)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那个大国争霸、弱肉强食的战乱年代,孔子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谈仁、话义、讲礼、论孝,他的诸多语言流传至今经久不衰,他的博大思想对后世影响举世无双,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他为人类社会留下了通贯古今未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文人倾毕生的精力来研究他的学说。接下来想老师想和同学们进一步探讨四个问题,即“仁、礼、教、学。” 四、探究孔子思想与教育主张 (一)“仁” “仁”是孔子整个思想的精髓,在《论语》中出现一百多次,“仁”究竟是什么呢?老师想先听同学们说说。“仁者爱人”“仁”就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地爱别人。孔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体现“仁爱”的呢?《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在孔子观念中,人的生命比马贵重。奴隶社会,奴隶生活不如牛马,“人祭、

21孔子教学设计

第21课《孔子》(教学设计) 沙河九年一贯制学校 吕盼

21、孔子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和形象风貌。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4个生字(仲、儒、祭、祀),会写10个生字(仲、育、儒、核、厉、粮、怨、祭、祀、覆),能正确理解“教育、儒家、核心、厉害、抱怨、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安守节操、为所欲为、翻来覆去、韦编三绝”等词语。 二、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段,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模式: 明确目标,激趣导学——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深入领悟——品读美读,积累运用——达标小结,促进发展。(“五环节”阅读教学模式)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和形象风貌; 3、了解课文大意,并学习第1、2自然段。 (一)明确目标,激趣导学 同学们,最近在电脑中观看了央视百家讲坛,一位中国当代知名文化女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她在为我们解读《论语》,点击率很高,深受广大网友的热切关注。你们知道《论语》的作者是谁吗?(孔子)课件先后出示:“孔子像”和“圣迹图”(课本中的两幅图)。 确立学习目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且标出自然段。 三读:了解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从关注名人著作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课本中的两幅图画——孔子图、圣迹图,初步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 课前,同学们都从不同途径了解孔子,请大家初步交流一下。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从孔子的生平、著作、言论、小故事等方面去谈)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

孔子游春课文

23、孔子游春 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 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他甜蜜的絮语…… 孔子的心情很不平静,就像他眼前的泗水波澜起伏。活泼欢快的泗水从大山中滚滚而来,又不知疲倦地奔腾而去,孔子动情地望着泗水河,陷入了沉思。弟子们不知老师在看什么,都围拢过来。 子路问道:“老师在看什么呢?” 孔子说:“我在看水呀。” “看水?”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 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 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弟子们听了老师的一番宏论,无不惊讶,谁能料想,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老师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

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歌声融进温暖的春天里。泗水河畔,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 过了一会儿,弟子们三三两两散开了,有的采花,有的捕蝶,有的垂钓,有的戏水,只有颜回和子路在陪伴着老师。孔子说:“可以说说你们的志向吗?” 子路是个急性子,老师的话音未落就开了腔:“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们一块儿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也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 温文尔雅的颜回经过深思熟虑,从容不迫地说:“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孔子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 “颜回呀,听说你把自己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何不唱给老师听听?” 孔子说着,将琴推到颜回面前,颜回并不推辞,他调好琴弦,一边弹一边唱。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21课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 3、培养自尊自信,但不故步自封的民族情怀,以及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 开拓进取的品质。 学习重点: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学习难点:对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的分析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 (一)建筑成就: 1、北京城:从里到外分为——、——、——,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西至——,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二)科技巨著: 1、李时珍:《——》,是——的药物学巨著,后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的重要文献。 2、宋应星:《——》,总结了——和——生产技术,强调——要协调发展。被称为“————”。 3、徐光启:《——》,农业百科全书。 二、合作交流:(看看你这堂课的收获。) 1、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 2、列表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你能用表格将明代的科技成就概括出来吗? 三、拓展延伸:(思维拓展,学以致用。) 1、明代三大科技巨著体现了哪些时代特色?从这三位科学家身上我们应学习哪些精神? 2、你能说出长城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吗?联系现实,我们应怎样看待和保护长城? 四、系统总结:(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所提高。) 五、巩固练习:(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 1、当人们到北京去旅游时,都会到故宫去看看,故宫在明朝时称作() A、紫禁城 B、皇城 C、京城 D、外城 2、某中学中国建筑研究性学习小组想要考察明长城最西端的情况,他们应到() A、阳关遗址 B、山海关遗址 C、嘉峪关遗址 D、玉门关遗址 3、若想了解著名的杭州张小泉剪刀的工艺技术情况,可以查阅()

《孔子》第二课时教案2

《孔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城关四小田秀萍 一、直接引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 二、学习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三、先学环节(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自学提示一: 快速默读3——8自然段,思考:文中讲述了关于孔子的那几个故事?并试着给每个故事加小标题。(3分钟后比谁会概括。)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 推己及人安守节操识人不易学而不厌 自学指示二: 默读四个故事,画出孔子言行的句子,并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5分钟后,比谁阅读理解能力强。)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第一个故事

1、思考:孔子提出什么主张?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出示句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处世原则。概括成:推己及人。) 2、结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3、分角色朗读。 第二个故事 1)为什么孔子口渴的厉害,却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 [盗,即盗窃,由此可看出孔子对偷盗行为的厌恶,认为“盗”不是君子之举,人要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取,“盗”是可耻的,因此对“盗泉里的水反感,不喝盗泉里的水。] 赞扬了他什么精神?(厌恶偷盗) 第三个故事 1、思考:孔子是怎样谈论“君子”与“小人”的? 出示句子:“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你怎么理解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可结合生活实际谈。 (君子由于有修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小人心中无德,穷困时自然不择手段,获取利益) 引导学生感悟: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穷困不要紧,重要的是有节操,有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导学案(有答案)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平型关大捷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影响等;识记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情况。 2.掌握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影响。 3.正确分析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自主预习 1. 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3.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4.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三、合作探究 1.阅读材料: 材料一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军事上失利后,必然要考虑部队退却方向和找一个落脚地点的问题。在这紧急关头,毛泽东以决断的语气说“目前敌强我弱的形势,需要我们退到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去。这件事,我会向湖南省委报告的。” 材料二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每天都在关注局势发展,思考战略方针问题。他深知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和长期性,日军兵力占优势,武器精良,国民党军队以170万之众都难以抵挡其大局进攻,而当时陕北红军总共不到8万人,改编后能上前线的只有3个师4.5万人。在敌强我弱、统一战线又不巩固的形势下,这点力量如何在战场上发挥最大作用,有效打击敌人?如何积蓄力量,求得长期生存发展?如何坚持到最后,赢得胜利,将侵略者赶出中国?毛泽东冷静思考,反复琢磨,提出了创造抗日根据地的主张。他说,我们的基本任务是:创造根据地;钳制和相机消灭敌人;配合友军作战;保存和扩大红军;争取民族革命战争领导权。为此,红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的山地游击战,包括在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和在平原开展游击战争。(1)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敌人有何不同,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打击敌人创新了哪些

《论语》 导读及经典赏析 教案

《<论语>导读及经典赏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成书过程和内容概要; 2.通过人物故事和专题归类两种方法引导进行学习,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根据《论语》经典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为人,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使学生体会到《论语》之美,并不断去践行《论语》精神。 4.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1.深层理解《论语》内蕴; 2.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日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 1.《论语》 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

孔子与学生

《孔子和学生》导学案

《孔子和学生》问题导读-----评价单 班级:姓名:指导老师:张静 【轻松准备】一个哲人说过: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教学目标】 1,借助预习自学生字新词.能辨别多音字"教,处,为"的读音.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分角色读出孔子和子夏对话时的语气.感受通过对话的表达方式把事情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孔子的教育方法,懂得要不断学习的道理,对"万世之师" 产生尊敬之情.积累孔子语录以及描写人物特点的词语.对《论语》产生阅读需求, 【预习检测】同学们,通过预习这篇课文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吧!请认真完成下列各题。加油! 【结构化预习】 ◆相关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说以“仁”为中心,以“礼”为手段,后世逐渐形成儒家学派。孔子本人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他的学生把他的言论收集起来,编成了《论语》一书。 ◆教材助读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勾画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读课文,查阅工具书,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包罗:严谨: 谨慎:敬重: 5、搜集几条孔子的语录,写下来,背一背。 【收获问题】写下你的读文收获和认为有价值或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的收获 我的问题

《孔子和学生》问题生成-——评价单班级:姓名:指导老师:张静 各位同学,请在预习的基础上,将生成的问题系统思考后,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并在单位时间内认真完成下列问题,经过合作探讨后,准备多元化展示。 问题一:孔子收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问题二:“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问题三: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问题四:师说:孔子桃李满天下,一点也不难理解,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你遇见孔子,你有什么话想说呢?(学生交流)

第21课.诸子百家 导学案

第21课诸子百家 一、温故互查 1、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懂得把-----------、------------、------------熔冶在一起铸造成青铜器.-------------是商周手工业部门中最重要的部门,其工艺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 2、青铜器种类繁多,按照他们的用途可以分为-----------------------------------------------------------等。 3、-------------是青铜器中最著名的大方鼎。 二、设问导读 1、完成填空 (1)、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的局面. (2)、兵家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他著的------------在世界军事史上游击队高的荣誉. 2、完成下列表格 学派姓名时期主要思 想及著 作地位(影响)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兵家 三、自我检测 1.下面有关“诸子百家”的说不正确的是( ) A.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学派 C.由于各学派间热烈争辩、各执一词,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D.“诸子百家”阐明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对后世影响最大,这一学派的创世人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3.孔子既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后来被他的弟子编成一书,书名是( ) A.《诗》 B.《书》 C.《春秋》 D.《论语》 4.孟子也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下列历史名言中哪一名话出自他所言?(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 “学而时习之

《孔子》教案

《孔子》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信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仲、儒、蔡、祭祀”;会写“仲、育、儒、仁、核、怨、粮、祭祀;”理解“教育、儒家、核心、抱怨、祭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以及他在中华文化史上重要地位。 课前准备: 学生可从不同途径,网上、书籍、向家长了解等方式了解孔子。 课时要求: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近来央视百家讲坛,于丹教授在为我们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于丹教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实《论语》在古代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一部传世的经典,二千多年来它一直影着中国人的思想。 你们知道《论语》的作者是谁吗?(孔子) 2、课前,同学们都从不同途径了解孔子,请大家初步交流一下。 (学生可从孔子的生平、着作、言论、小故事等方面去谈)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全文,教师提醒读准生字音,看清字形。 2、指名学生依次朗读各个自然段,师生共同评点朗读情况,注意正音。 三、交流预习成果 1、学生交流易读错的字音,和易错的笔画 读音:如仲(zhòng)儒(rú)祀(sì) 笔画:如怨(夕)祭(夕)祀(巳) 2、需了解的词意 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学说内容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它的经典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教条,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也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仁: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隐晦:不明显,不容易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五年级语文上21孔子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21孔子教案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思想主张。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3.通过不同途径(上网、查阅书籍、向家长了解等方式)了解孔子。认识他的人格和坚持的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精神。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以及他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教学课时两课时孔子 子名丘,字仲(zhòn??)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句导读:介绍孔子的名、字、出生时期和国家。]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rú)家学派?的创始人。[句导读:讲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优秀的有七十二人。[句导读:讲他作为我国最早的教育家所取得的非凡成就。][①能不能把文中的“相传”二字删去?] 段导读:介绍孔子,指出孔子的弟子很多。 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最后专心从事整理《诗经》《尚书》《春秋》等古代文献的工作。[②这句话包含哪两层意思?]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把他平时的言行记录下来,编纂(zuǎn)成一部书――《论[lún]语》。[③从本句看,《论语》是怎么形成的?]这部著作是我们今天认识孔子最直接、最可靠的文献。在这部著作中,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早期儒家学说,教导人们怎样为?人处[chǔ]世。段导读:写孔子的贡献和《论语》的核心思想。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介绍孔子并指出孔子的贡献和《论语》的核心思想。 论语》记载,弟子子贡曾经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人们很推崇这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处世准则?, 便把这句话概括成“推己及人”的成语,一直沿用至今。段导读:写孔子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次,孔子在游历讲学途中,口渴得厉害。[句导读:“厉害”一词准确地描写了孔子当时渴的程度,急需喝水。]他看见路边有一眼泉水,正要畅饮解渴时,发现泉边石头上刻有“盗泉”二字。孔子非常厌恶这个“盗”字,虽然干渴难忍,也不喝

《孔子游春》课文原文

《孔子游春》课文原文 导读: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 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他甜蜜的絮语…… 孔子的心情很不平静,就像他眼前的泗水波澜起伏。活泼欢快的泗水从大山中滚滚而来,又不知疲倦地奔腾而去,孔子动情地望着泗水河,陷入了沉思。弟子们不知老师在看什么,都围拢过来。 子路问道:“老师在看什么呢?” 孔子说:“我在看水呀。” “看水?”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 子贡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 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弟子们听了老师的一番宏论,无不惊讶,谁能料想,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老师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

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歌声融进温暖的春天里。泗水河畔,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 过了一会儿,弟子们三三两两散开了,有的采花,有的捕蝶,有的垂钓,有的戏水,只有颜回和子路在陪伴着老师。孔子说:“可以说说你们的志向吗?” 子路是个急性子,老师的话音未落就开了腔:“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们一块儿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也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 温文尔雅的颜回经过深思熟虑,从容不迫地说:“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孔子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 子路问道:“老师能和我们说说您的志向吗?” 孔子微笑着说:“我就盼望着有那么一天,所有人在晚年的时候都能够安享幸福,朋友之间都能够相互信任,年轻的子弟们都能够怀有远大的理想。” “颜回呀,听说你把自己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何不唱给老师听听?” 孔子说着,将琴推到颜回面前,颜回并不推辞,他调好琴弦,一边弹一边唱。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导学案

21.七律长征 刘好庆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红军长征途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导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导学难点:学习红军长征途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导学准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 2. 制作PPT课件、录音机、歌曲《长征》录音带 导学过程: 预习学案 1.快速读课文,初步感受红军长征途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说一说学习本文你最想能明白哪些问题? 2. 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本课不认识的生字、词,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3.查字典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等闲逶迤磅礴更喜开颜 4.给带点字注音:岷.山磅.礴.更.喜 5.细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思考:①什么是七律?它有什么特点?②什么是长征? 6.精读课文,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分几段写的? 导学案 一、播放歌曲《长征》导入课题: 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了解?学生交流 3.多媒体出示课件:教师简介毛泽东生平及长征的历史背景后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4.读课题。 二、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

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合作探究——理解诗句意思 1.“红军不怕远征难”,“难”是什么意思?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 2.“万水千山只等闲”,“等闲”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红军把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3.诗中的“暖”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读后你的心情怎样?“寒”字又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带着这种感情再读一读这两句。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一句中为何说是“更喜”?喜从何来? 5.“三军过后尽开颜”一句中“三军”指的是哪三军?“尽开颜”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了这一课红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我们应该向红军学习什么?(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五、想一想: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六、主题学习 阅读主题学习丛书《冲不垮的精神家园》中《走近长征》,阅读要求: 1.在这一部分中,你知道了长征中哪些感人的故事?你最受感动的是哪一个人?说说自己受感动的理由。 2.故事中的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举例说说。 3.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有哪些,说说自己受感动的原因。 4.把你觉得写的好的句子和词语积累下来吧,看谁积累得多。 课堂检测 一、给下列的字注上正确的读音) 只()等闲一只()苹果磅()礴远征()难 更()喜岷()山千里雪大渡桥横()铁索寒() 飞来横()祸尽()开颜尽()管 二、比一比,再组词

21孔子教学设计教案分析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信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近来央视百家讲坛,于丹教授在为我们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于丹教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实《论语》在古代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一部传世的经典,二千多年来它一直影着中国人的思想。 你们知道《论语》的作者是谁吗?(孔子)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全文,教师提醒读准生字音,看清字形。 2.指名学生依次朗读各个自然段,师生共同评点朗读情况,注意正音。 (二)交流预习成果

1.学生交流易读错的字音,和易错的笔画 读音:如仲(zhòng)儒(rú)祀(sì) 笔画:如怨(夕)祭(夕)祀(巳) 2.需了解的词意 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学说内容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它的经典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教条,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也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仁: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隐晦:不明显,不容易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 (1)(1.2)孔子的生平。 (2)(3-8)讲述孔子的几个故事。 2.默读1.2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称孔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指导学生一边默读思考,一边画下关键的词句) 要点:(1)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早期儒家学说,教导人们怎么为人处世。因此,人们称他为圣人。 (2)流传于世的一部《论语》,其中许多思想,可让人终生奉行,而且沿用至今。 点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系这句话的意思,举举生活中的实例,想想,孔子是在教导我们做什么样的人? 三、练习 1.比较.组词。 核()怨()育 ()蔡()

第21课 书法与绘画 导学案

第21课 书法与绘画 导学案 点击新目标 1.记住隋唐宋元时期著名书画家名字。 2.了解颜真卿和柳公权书体的艺术特点。 3.欣赏阎立本、吴道子和张择端的代表画作。 链接旧知识 1.列举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名称和所在地 2.中国历史上的“书圣”是哪个朝代的哪位书法家? 课堂进行时 【情境创设】 书法是一种艺术,字写得漂亮给人以美的享受。绘画也是一样的。中国书画历史悠久,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的风采,留下各自辉煌的成就。今天我们走入隋唐宋元时期去领略那些书画大家的艺术才华吧! 【课堂热身】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初步了解隋唐宋元时期的书画家及其他们的艺术成就,边看边圈画重点信息。然后完成同步训练知识建构。 唐代: 、 的草书“迅疾骇人”。 、 的楷书严格规范,形成“ ”和“ ”, 成为书法楷模。 宋代: 、 的书法抒发个人情怀。 元代: 创造出骨力遒劲的“ ” 物画: 代进入黄金时期,著名画家 有 、 ,其中被誉为“画圣”的是 山水画: 时期达到高峰。 风俗画:北宋画家 的 为代表。 花鸟画: 代走向成熟和完美。 的大写意花鸟把 中国传统绘画推向近代绘画艺术新阶段。 【新课解读】 第一步:欣赏颜真卿多宝塔碑和柳公权玄秘塔碑。 第二步:欣赏苏轼书法作品《寒食帖》和赵孟頫书法作品 第三步:老师为同学们讲解《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中的故事。 书法 第21课 书法与绘画 绘画

第四步:各小组组内欣赏《步辇图》、《送子天王图》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不同的画风。 并请一两个小组为全班同学分析这些作品不同的画风。 【课堂小结】 这谈书法,人必称晋代风韵、唐代法度、宋代抒情;谈绘画,人必称唐代人物、宋元山水、明清写意。以后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还会有更深的体会的!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黑板上的知识建构,熟悉所学知识。 课堂大练兵 1.颜真卿和柳公权擅长的书法是( ) A.行书B.草书C.楷书D.隶书 2.人物画进入黄金时期是在( ) A.汉代B.晋代C.唐代D.宋代 3.山水画达到高峰是在( ) A.秦汉时期B.魏晋时期C.宋元时期D.元明时期 4.《清明上河图》属于( ) A.花鸟画B.人物画C.山水画D.风俗画 5.张旭、怀素擅长的书法是( ) A.行书B.草书C.楷书D.隶书 6.“颜筋”“柳骨”说的是( ) A.颜回柳公权B.颜真卿柳公权 C.颜真卿柳永D.颜回柳永 7.著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生活在( )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8.《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生活在( ) A.魏晋时B.晚唐时C.初唐时D.北宋时 9.“圆、转、遒、丽”形容的是谁的书法?( ) A.颜真卿B.苏东坡C.赵孟兆页D.黄庭坚 10.《步辇图》的作者是( ) A.吴道子B.阎立本C.张择端D.徐渭 11.吴道子被誉为( ) A.“书圣” B.“画圣” C.“诗圣” D.“医圣” 12.南宋山水画的特色是( ) A.高度写实B.宏观描绘C.高度抽象D.“残山剩水” 13.《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城市市民的日常生活是在宋代( ) A.苏州B.临安C.东京D.洛阳 14.花鸟画变得充实、成熟而完美是在( )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15.下列艺术门类中,为中国所特有的一种艺术是( ) A.绘画艺术B.音乐艺术C.舞蹈艺术D.书法艺术 16.苏轼“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天下之能事毕矣。” 这句话中被其极力推崇的书法大家是( ) A.怀素B.柳公权C.颜真卿D.张旭

最新孔子的故事教案

阅读推荐课 《孔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内容;感受文字的魅力;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2. 走近人物,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个性.体会童年的快乐与忧伤。 3.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阅读。 活动准备: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思考,努力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李长之(1910-1978),初名李长植。生于山东省。毕业于清华大学。是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学者,在文学批评和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造诣尤深。出版有《夜宴》、《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批评精神》、《文艺史学和文艺科学》、《梦雨集》、《苦雾集》、等专著。 二.故事简介:让学生了解目录和了解每个故事大概内容 (1)了解书本目录的作用 (2)通过目录,知道书中主要讲了哪几个故事。 (3) 请生概括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梗概。 本书记载了春秋末期儒学学派的”圣人”——孔子的出世、讲学、周游列国、删诗定礼著《春秋》,以及宣扬“仁政”、“德政”的故事,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生轨迹的一本史料翔实的人物故事书。 全书分为四部分,包括: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青少年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前517年,孔子出生至35岁) 2、“道不同,不相与谋。”——孔子从政的故事(公元前517年~前497年,孔子35岁至55岁) 3、“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公元前496年~前484年,孔子56岁至68岁) 4、“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施教的故事(上)(公元前522年,孔子30岁开始收徒讲学,终其一生) 三.孔子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在家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邹邑昌平乡。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而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 四.了解主要人物 你能说出的作品名称和主要人物吗? (3)说一说:

九年级历史上第21课导学案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学习目标】 1、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重点) 2、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难点) 【自主学习】(根据学习目标阅读教材,独立完成,组内交流) 一、一战原因(P131-133) 1、在的推动下,______世纪末______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阶段。 2、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和争夺霸权,结果形成了两大的军事侵略集团,即、。 3、1914年,__________事件发生后,德、奥匈帝国以此事件为借口,挑起战争。 二、一战过程(P133) 1、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主要集中在_______。1916年的__________战役,双方共伤亡七十多万人,被称为“_______________”。 3、1917年,_________对德国宣战,中国也加入方面作战。 三、一战结束(P134) ________年11月, _______投降,历时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_______的失败而告终,这场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合作探究】 材料二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阴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1.根据材料一填空: 1913年时,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一、二位的国家是、,而它们所占殖民地的位次是、,这从而反映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2、材料二中“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显然是针对的。最终形成和两大敌对集团。 3、试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课堂检测】

《史记》选读——《孔子世家》教案(选修)

一、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孔子的生平主要活动,理解他在中国历史文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深切感受到他的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认识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精神。 3、积累文言词汇,各类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认识孔子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二、孔子好学善思的品质: ①孔子适周问礼: 从此处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学,也是为了通过老子之口说明孔子是“聪明深察”“博辩广大”而正直的人,还用以强调孔子在与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 ②孔子适齐闻《韶》: 主观感受——“三月不知肉味”;社会反响——“齐人称之” ③孔子在鲁学琴: “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以师襄子的不断催促和后来的折服来衬托孔子的行为和品质。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21 孔子|语文S版

21、《孔子》教学设计 连平县忠信镇中心小学黄小玲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3、学习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基本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点语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 竞赛激趣、自读自悟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活动] 一.抢答激趣,揭示课题 1古代最有名的老师,被世人尊称为“万世师表”的是谁? 2课文主要写了孔子的哪几个小故事?(用小标题概括) (1)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不喝“盗泉”之水; (3)与弟子谈君子与小人及“识人不易” (4)晚年读《周易》。 过去曾有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现在则强调“半部《论语》学做人”。如果这节课我们能把《论语》中这四个小故事读懂、读通、读透,对我们怎样为人处事一定会有所思,有所悟. 板书课题并齐读:21孔子二.课堂学习大比拼 比赛要求:说清故事、感情朗读、会举例子、能写片段 自读自悟、交流讨论 1.边读边思考 这些小故事体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2.小组合作,学习提示 默读第3至8自然段 思考:想想孔子是怎样通过言传身教教导人们为人处世的?(要对每个小故事进行分析理解并划出文中让你体会深刻的句子) 想一想,说一说 ①.第一个故事: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你是怎样理解的?孔子教育我们要做怎样的人?。 ②.第二个故事:不喝“盗泉”之水。为什么孔子口渴的厉害,却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从中你可以体会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第三个故事:与弟子谈君子与小人及“识人不易”。在课文中孔子是怎样谈君子与小人的?想想孔子为什么说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 ④. 第四个故事:孔子晚年读《周易》。孔子是怎样读《周易》的?他说了什么?通过孔子的言行,你悟出了什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