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研究

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研究

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研究
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研究

The attractiveness and competitiveness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A study of Southern Italian regions

Abstract:The present paper aims to assess the relative attractiveness of competing tourist destinations on the basis of individual visitors' perceptions regarding a holiday destination. Using the feeling of tourist well-being achieved by individual tourists we evaluate indirectly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the tourist area to offer a compound tourist site attractiveness. The methodology employed here uses individual survey questionnaires on the tourists'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tourist facilities and attributes in a given area (the …regional tourist profile?) as the basis for constructing an aggregate expression for the relative attractiveness of that area. Using various multidimensional statistical techniques an estimation of the competitive attractiveness of the Southern regions in Italy is pursued. We also compare our findings with quantitative results on tourist competitiveness values obtained in a related previous study on tourist competitiveness in Italian regions. Finally, the paper highlights the need to use micro and macro data to analyse tourist attractiveness and to identify policies for improving regional tourist competitiveness.

Keywords: Tourist attractiveness; Tourist competitiveness; Resource based view; Multi-attribute utilit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1. Introduction

Discretionary time consump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ctivity for many people in a modern welfare society. As a consequence, the leisure sector has become a prominent economic industry in the Western world. The rise in disposable income and in free time in recent decades has created the foundation for a new lifestyle, where recreation and tourism have become

major elements of consumer behaviour. Today, in many regions and countries, tourism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ajor growth industries that deserve due policy attention. Clearly, tourism has become a global socio-economic phenomenon in a mobile world.

The new trend in modern tourism towards non-traditional and remote destinations is likely an expression of the passage from mass tourism to a new age of tourism, and illustrates a change in the attitudes and needs of many tourists towards tailor-made tourist facilities ([Fayos–Solà, 1996] and [Poon, 1993]). Nowadays, isolated or previously unknown destinations have become places to be explored, since they meet the tourists' expectations: namely, a unique or special leisure experience based on a specific tourist destination profile.

A tourist destination (e.g. city, region or site) is at present often no longer seen as a set of distinct natural, cultural, artistic or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but as an overall appealing product available in a certain area: a complex and integrated portfolio of services offered by a destination that supplies a holiday experience which meets the needs of the tourist. A tourist destination thus produces a compound package of tourist services based on its indigenous supply potential. This may also create fierce competi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destinations seeking to maintain and expand their market share and new destinations that are trying to acquire a significant and growing market share. The success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thus depends on their regional tourist competitiveness in terms of the attractiveness characteristics (or quality profile) that make up the tourist strength of a certain area (see also [Agrawal, 1997], [Butler, 1980] and [Hovinen, 2002]).

The dynamic nature of tourist channel competition requires destinations to be able to combine and manage their tourist resources in order to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see Teece, Pisano, & Shuen, 1997). The new needs of

tourists impose destinations constantly to reconfigure, gain, and dispose of attractive resource able to meet the demand of a shifting market. This has led to the concept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viz. organisation's processes (in our case tourist destination) that “integrate, reconfigure, gain and release resources to match and even create market change” (Eisenhardt & Martin, 2000: p. 1107).

In the tourist field competition among territorial areas is usually not centred on the single aspects of the tourist product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transportation, tourism services, hospitality, etc.), but on the tourist destination as an integrated and compound set of tourist facilities for the client ([Buhalis, 2000] and [Ritchie and Crouch, 2000]). As a consequence, destinations have to face the challenge of managing and organizing their scarce resources efficiently in order to supply a holiday experience that must outperform alternative destination experiences on the tourist market. Consequently, in the recent literature the analysis and measurement of tourist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have attracted increasing interest ([Alavi and Yasin, 2000], [Crouch and Ritchie, 1999], [Enright and Newton, 2004], [Kozak, 2002], [Kozak and Rimmington, 1999], [Ritchie and Crouch, 2000] and [Ruhanen, 2007]).

Our study seeks to provide an assessment of the relative competitiveness of tourist region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ourists' judgements – or perceptions –of attractiveness profiles of destination areas. We will apply this approach to micro-based data from the Southern Italian regions.

The paper is organized as follows. In section 2 we describe the rationale and context of our study, where we will use the Crouch and Ritchie (1999) model as our main reference framework. Section 3 is then devoted to a description of the database, while section 4 outlines the statistical methodology employed in this study. Next, in section 5 the empirical results are presented and interpreted. These results will be compared in section 6 with findings from a

previous study by the present authors. Section 7 makes some concluding remarks.

2. The rationale and context of the study

Recent tourism research has highlighted the multifaceted driving forces of modern tourism (see also Matias, Nijkamp, & Neto, 2007). Destination areas are, therefore, challenged to offer a balanced package of those tourist services which all together shape an appealing multidimensional profile for a tourist area. An exa mple of research along these lines can be found in the …magic pentagon? of Müller (1994), where attributes such as the visitors' satisfaction, the prote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local culture, and the like play a role in a balanced tourist portfolio.

In our analysis, the multidimensional satisfaction of visitors/tourists is investigated in a broader setting. In the spirit of the resource based view (RBV) ([Barney, 1991], [Eisenhardt and Martin, 2000], Grant, (2005) and [Wernerfelt, 1984]), we consider tourist areas as set of specific physical, natural, cultural and human resources, which are rare, inimitable and non-substitutable and can generate capabilities which become useful to create and develop competitive advantage (Barney, 1991). The capabilities of a tourist place reflect the ability of a destination to achieve its goals; viz. providing better value to its stakeholders (tourists, residents, firms, etc.) (see Grant, (2005) and [Salaman and Asch, 2003]).

3. Destination branding marketing

Ever since the brand literature commenced in the 1940s (see for example Guest, 1942), there has been consistent recognition that branding offers organisations a means for differentiation in markets crowded with similar offerings ([Aaker, 1991], [Gardner and Levy, 1955], [Keller, 2003] and [Kotler et al., 2007]). For destinations, effective differentiation is critical given the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nature of tourism markets, where many places offering similar features are becoming substitutable (Pike, 2005). For example, around 70% of international travellers visit only 10 countries, leaving the remainder of national tourism offices (NTOs) competing for 30% of total international arrivals (Morgan, Pritchard, & Pride, 2002). The pursuit of differentiation is explicit in brand definitions, which have most commonly been variations of that proposed by Aaker (1991, p. 7):

A brand is a distinguishing name and/or symbol (such as a logo, trademark, or package design) intended to identify the goods or services of either one seller or a group of sellers, and to differentiate those goods from those of competitors.

However, in the foreword to the first issue of Place Branding and Public Policy, editor Simon Anholt (2004, p. 4) suggested “almost nobody agrees on what, exactly, branding means” in describing place branding practice as akin to the Wild West. There has been a lack of consistency in defining what constitutes destination branding, both within industry and within academia (see [Blain

et al., 2005], [Park and Petrick, 2006] and [Tasci and Kozak, 2006]). The most comprehensive definition to date has been that proposed by Blain et al. (2005, p. 337), which followed Berthon, Hulbert, and Pitt's (1999) model of the functions of a brand from both the buyer and seller perspectives:

Destination branding is the set of marketing activities that (1) support the creation of a name, symbol, logo, word mark or other graphic that readily identifies and differentiates a destination; that (2) consistently convey the expectation of a memorable travel experience that is uniquely associated with the destination; that (3) serve to consolidate and reinforce the emotion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visitor and the destination; and that (4) reduce consumer search costs and perceived risk. Collectively, these activities serve

to create a destination image that positively influences consumer destination choice.

Branding is therefore considered mutually beneficial from both the supply and demand perspectives.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the brand to differentiate effectively can generate advantages for products and services, such as increased purchase intent (Cobb-Walgren, Beal, & Donthu, 1995), lower costs (Keller, 1993), increased sales, price premiums, and customer loyalty ([Aaker, 1991] and [Aaker, 1996]). Advantages for destination marketing organisations (DMO) include increased potential to differentiate against places offering similar benefits, increased destination loyalty and increased yield for stakeholders such as local tourism businesses and travel intermediaries. Benefits for the traveller include ease of decision making through reduced search costs, reduced risk, and possibly enhanced brag value.

The focus of most research reported to date has been concer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estination brand identiti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mpaigns (see for example, [Crockett and Wood, 1999], [Hall, 1999], [May, 2001] and [Morgan et al., 2002]). One area requiring increased attention is that of tracking the performance of destination brand positions over time. That is, the extent to which destination brands' positioning and repositioning campaigns have been effective in enhancing brand equity consistent with that intended in the brand identity. This is an important gap, given: i) increasing competition (see Morgan, Pritchard, & Piggot, 2002), ii) the increasing level of investment by destination marketing organisations (DMO) in branding since the 1990s, iii) the complex political nature of DMO brand decision making and increasing accountability to stakeholders (see Pike, 2005), and iv) the

long-term nature of repositioning a destination's image in the marketplace (see Gartner & Hunt, 1987). In terms of metrics for DMOs in general, a number of researchers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world have pointed to a lack of market

research monitoring effectiveness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objectives, such as in Australia (see [Carson et al., 2003] and [Prosser et al., 2000]), North America ([Masberg, 1999] and [Sheehan and Ritchie, 1997]), and Europe (Dolnicar & Schoesser, 2003).

4. Destination branding positioning and The rationale meaning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track the brand positions held by a competitive set of near-home destinations between 2003 and 2007. For this purpose the efficacy of a hierarchy of consumer-based brand equity (CBBE) was trialled. CBBE was first promoted by (Aaker, 1991) and (Aaker, 1996) and more recently by (Keller, 1993) and (Keller, 2003) to supplement traditional balance sheet brand equity measures. The rationale underpinning CBBE as a brand performance metric is that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the brand underpin any financial estimate of future earnings estimated in the financial measure of brand equity. Since a financial balance sheet brand equity measure will be of little practical value to destination marketers, the concept of CBBE is worthy of consideration by DMOs. However, the potential of CBBE for destinations has only recent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ers (see [Boo et al., in press] and [Konecknik and Gartner, 2007]).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提升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提升 旅游目的地是能够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追求动机实现的各类空间要素的总和。旅游目的地必须对旅游者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为此,旅游目的地就必须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旅游目的地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下列特征: (1) 价值优越性。旅游目的地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2) 不可交易性。无法像其它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3) 难以替代性。核心能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胁相对较小。由于旅游目的地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上特征,当旅游目的地在创造了一个潜在的旅游消费群体或者新兴市场后,可以给试图进入的竞争对手制造了不易进入的市场壁垒。(4)动态变化性。核心竞争力是动态的,不同的竞争环境和竞争时机,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是变化的,而且一个特指的核心竞争力因素,其自身也是变化的。 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理论的旅游目的地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和管理 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 Delivered Value)指顾客总价值(Total Customer Value)与顾客总成本(Total Customer Cost)之间的差额(如图表1)。顾客总价值是顾客购买某一产品与服务时期望获得的一组利益,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等,顾客总成本是顾客为购买某一产品所耗费的时间、精力、体力及支付的货币资金等,可分为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等 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总是希望把有关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而同时又希望从中获得更多的实际利益,以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因此,顾客在选购产品时,往往从价值与成本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择出价值最高、成本最低,即“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的产品作为优先选购的对象 由于顾客让渡价值概念的提出, 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第一次成为旅游目的地创造顾客、细分目标市场和造就新兴市场的原动力 旅游目的地的核心能力不能直接创造利润, 只有将其转变为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才有真正意义。旅游目的地吸引旅游者依靠的是个性化、差异化的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这也是顾客总价值的最重要的两个部分 第一、旅游目的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必须增加旅游者购买的总价值 顾客总价值是产品、服务、人员、形象等价值的函数,即TCV=(Pd、S、Ps、I…),使旅游者获得更大“顾客让渡价值”的途径之一,是增加旅游者购买的总价值。构成旅游者总价值系统的每一因子的变化均对总价值产生影响。 产品价值的基础是产品品质,若产品品质低劣,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和特性,就不具有任何价值。但是产品品质不是产品价值的全部,如果产品不具有顾客所期望的功能,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欲望,即使品质再好也无人问津。鉴于此,旅游目的地在设计开发旅游产品时就要在注重旅游产品品质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开发适销对路的、独特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具有核心竞争力价值的旅游产品。 服务是产品的延伸,是现实产品效用的保证,是全面满足消费需要和提高产品价值的重要内容。众多旅游目的地在“同质化”开发下,各自在“硬件”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吸引游客就需要在“软件”上下苦功了,即努力提升独特的服务价值 员工是旅游目的地经营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创收”资源。游客或许会因为欣赏员工的工作效率、工作态度而频繁光顾,因此旅游目的地在管理中应通过各种方式提高顾客心目中的人员价值。 形象价值是旅游目的地各种内在要素质量的反映。不同的产品形象会产生不同的形象价值,旅游目的地应从各个构成因素方面提升整体形象和产品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构成顾客总价值的产品价值(Product Value)、服务价值(Service Value)、人

海洋旅游第5章 试题参考答案

第五章试题参考答案 五、填空题 1、自然与社会和客观事物与现象成为旅游资源,一般要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对旅游者要构成一定的吸引力,具有游览观赏价值;其二,对旅游经营者有经济价值,经营者凭借这种客观事物与现象,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旅游目的地是一种集旅游资源、旅游活动项目、旅游地面设施、旅游交通和市场需求为一体的空间复合体。 3、目的地系统由吸引物、设施和服务三方面要素组成。 4、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吸引力的主体因素。 5、目的地系统,需要一个整合发展的过程,并且形成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自动修正的、持续发展的自组织系统。 6、3S指的是阳光、沙滩、海水。 7、游客管理的目标是在不破坏旅游地资源环境质量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需求和提供高质量的游客体验。 8、目前, 游客冲击管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等三个方面。 二、判断题 1、旅游吸引物不等同于旅游产品,只是旅游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 2、一个地区内旅行社的数量直接决定看这个地区旅游需求规模以及旅游经济规模大小(×) 3、旅游业通常并不是目的地唯一的产业或经济活动,必须将旅游业整合到该地区总体发展模式中去。(√) 4、一个目的地可以成功存活多长时间将取决于其管理方式是否可持续。(√) 5、在旅游行为中,地理、社会等因素是影响旅游者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的最直接因素(×) 6、旅游目的地既是一个要素综合体,也是一个地域综合体。(√) 7、没有游客去的地方不能算作旅游目的地。(√) 8、马尔代夫位于斯里兰卡南方的海域里,被称为太平洋上人间最后的乐园。(×) 9、欧洲是海滨度假旅游的发源地。(√) 10、热带和亚热带已成为世界海洋旅游的重心。(√) 三、选择题

中国旅游研究院-全球海岛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排名研究报告-2019.8-41页

全球海岛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排名研究报告 中国旅游研究院 2019.08

目录 第一部分全球海岛旅游发展总述 (3) 1.1 全球海岛旅游资源背景 (5) 1.2 全球海岛旅游市场现状 (7) 第二部分全球海岛旅游竞争力排名 (8) 2.1 样本选择 (10) 2.2 全球海岛竞争力指标体系 (11) 2.3 指标简介 (12) 2.4 指标分析 (15) 第三部分全球海岛旅游发展模式 (29) 3.1邮轮港口驱动模式——加勒比海岛 (29) 3.2 商务娱乐驱动模式——新加坡、济州岛 (30) 3.3 文旅融合驱动模式——斐济群岛 (31) 第四部分全球海岛旅游发展问题与建议 (34) 4.1 全球海岛旅游现存问题 (34) 4.2 全球海岛旅游发展建议 (37) 附:图目录 图1 全球海岛分布图 (10) 图2 全球海岛旅游指标体系 (12) 图3 希腊群岛各项得分 (16) 图4 澳大利亚群岛各项得分 (17)

图5 加拿大群岛各项得分 (17) 图6 印度与文莱群岛各项得分 (18) 图7 斐济、法属波利尼西亚和中国的群岛各项得分 (18) 图8 不同地区的海岛竞争力总指标得分分布(不含群岛) (23) 图9 美洲各区域海岛旅游竞争力指标的得分情况 (24) 图10 非洲各区域海岛旅游竞争力指标的得分情况 (25) 图11 欧洲各区域海岛旅游竞争力指标的得分情况 (26) 图12 亚洲各区域海岛旅游竞争力指标的得分情况 (26) 图13 大洋洲、南太平洋与印度洋海岛旅游竞争力指标得分.. 27图14夏威夷接待亚洲游客数量趋势(2008-2017) (35) 表目录: 表1 全球旅游发展趋势(2015-2017) (7) 表2全球海岛数量分布 (11) 表3 全球海岛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排名(群岛) (15) 表4 全球海岛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排名(非群岛) (19)

旅游目的地管理讲义概述

旅游目的地管理 课程内容结构 旅游与旅游系统 旅游目的地概述 地方理论 旅游目的旅游产品开发 旅游目的地接待与服务规划 旅游目的地营销 第一章旅游与旅游系统 第一节旅游的本质与特征 一、旅游是什么 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是为了寻求愉悦性休闲体验而发生的行为。 愉悦性的休闲体验构成了旅游这个范畴的基本硬核。(旅游的本质规定) 二、旅游的基本属性 旅游的消费属性 旅游的休闲属性 旅游的社会属性 三、旅游以及旅游者行为的特征 (一)旅游的特征 异地性 暂时性 (二)旅游者行为的特征 1.消费攀高 2.道德感弱化 道德约束力减少 责任约束松弛 3.文化干涉 对目的地文化的蔑视,并张扬自身文化; 以商业的态度对待当地文化中已经垂死的因素。 4.物质摄取 四、旅游的定义 旅游是个人利用其自由时间并以寻求愉悦为目的而在异地获得的一种短暂的休闲体验。(谢彦君,2011) 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之外的目的,暂时离开自己生活的惯常环境,前往他乡开展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李天元,《旅游学概论》,2009) 旅游活动是人们出于休闲、商务以及其他目的,短期(历时不超过一年)离开自己的惯常环境,前往他乡的旅行活动以及在该地的停留访问活动。(WTO,1995:12) 关于旅游的共识: (1)旅游是人们离开定居地,去异地访问的活动; (2)有别于移民性永久居留,旅游是前往旅游目的地做短暂停留; (3)人们去异地进行短暂停留的目的不是出于事业性,是为了娱乐、休闲等目的。 第二节基本整体旅游系统 基于系统理论的方法,利珀(Leiper)提出了“基本整体旅游系统”(Basic whole tourism system)

黄鹤楼景区旅游吸引力提升研究_基于深度旅游的视角

第64卷第1期2011年1月 Vol.64.No.1 Jan.2011.112~ 117 黄鹤楼景区旅游吸引力提升研究 基于深度旅游的视角 张 薇 张晓燕 摘 要:黄鹤楼景区是国家首批5A 级旅游景区之一,但目前面临着旅游文化主题不够明显、展示载体单一、生态景观效果不佳、旅游者停留时间较短、旅游深度吸引力不足的困境。提升黄鹤楼景区旅游吸引力,对于顺应国家最新旅游战略导向、提升武汉都市文化品位、迎合深度旅游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突出历史名楼文化休闲产品的参与性、倡导都市绿脉低碳旅游产品的宜人体验性、构建旅游信息系统数字化是培育黄鹤楼景区深度旅游吸引力的适宜路径。 关键词:黄鹤楼;旅游吸引力;深度旅游 一、引 言 黄鹤楼具有约1700多年历史,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武昌城,具有独特的坐山拥水地理优势,享有 天下江山第一楼 的美誉。自古以来就以 登高极目 的佳境和 千古名楼 的文化意蕴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对景抒怀,名诗美文源远流长。黄鹤楼景区现由主楼、南楼、落梅轩等大小70余处景点组成,被国家旅游局评为 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列为国家首批5A 级旅游景区,在国内具有最高等级的旅游品牌地位。2009年旅游者接待量为150万人次,门票收入为6684万元,旅游综合收入为6696万元,旅游发展水平在武汉市主要旅游景区中名列榜首。但从收入结构看,仍然没有摆脱以门票创收为主的经营模式,旅游方式仍以简单的观光为主,对经上千年沉淀的名楼文化内涵体验不深,停留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天,与国内外许多运营成功的景区或文化主题公园相比,深度旅游吸引力明显滞后,因而成为制约其向高端文化休闲旅游景区发展的瓶颈。 二、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研究述评 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主要包括文化、服务、景观环境以及娱乐吸引力等方面 ,能促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形成旅游需求,做出旅游决策。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差异性是决定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关键要素 ,而创造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设计原真性旅游产品是塑造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而且,深入发掘历史文化内涵,精心打造诉诸旅游者感官系统的体验场景,突出 兴奋点 和 消费点 ,诱发深层体 保继刚: 城市旅游:原理、案例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4页。 邸明慧,广新菊: 差异形成旅游产品吸引力研究 ,载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年第6期。 张薇,张晓燕: 世界文化遗产地殷墟旅游可持续吸引力提升研究 ,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张栋: 兴奋点 和 消费点 :旅游产品设计的两个重点 ,载 旅游学刊 2006年第3期。

国内外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进展(定稿)

国内外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起,旅游需求量随着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迅速增加,旅游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旅游竞争局面逐渐形成,众多学者对旅游产业竞争力展开了广泛的研究。1993年在阿根廷举行的艾斯特(AIEST)会议提高了学术界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关注程度,会议在产业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专门研讨了长途旅行目的地的竞争力问题,并使得“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成为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2000年,国际权威旅游研究期刊、英国Tourism Management (旅游管理)杂志第21卷第1期作为旅游竞争力问题专刊出版,对众多学者不同角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刊登。 国外学者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要早于国内,一般以国家、区域、景区等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旅游产业竞争力多用“旅游业竞争力”和“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两个术语表述;国内学者一般以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多使用“旅游产业竞争力”术语表述。 1、国外旅游产业竞争力综述 国外经济财富积累丰富,旅游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有学者涉入旅游地竞争方面的研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Porter Michael E)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全球产业中的竞争》和《国家竞争优势》四部著作,创立了著名的竞争力分析的钻石模型,为系统研究产业竞争力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1980年,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建立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指导1。进入80年代后,国外学者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范围和深度都逐渐扩展开来,研究方法也不断丰富。

1)研究内容 国外学者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以旅游目的地为旅游业运行系统的核心,目的地竞争力一直是其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旅游产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实用策略研究等。 (1)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在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影响旅游业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早期首先从系统的角度研究影响旅游竞争的因素,后来研究内容集中于目的地形象、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因素。N. Leiper(1979)2首先提出客源地区域、目的地区域、旅行路径和旅游产业本身是影响一个旅游系统竞争力状况的四个关键因素。R L Mill和A M Morrison(1985)3认为影响区域旅游系统竞争力的几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系统,包含着多层次的功能关系和空间关系。 E Canestrill(1991)4等人指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除了体现在旅游市场的占有份额上,还更要关注它的潜在的发展能力上,其中旅游目的地的承载力是影响旅游地竞争潜力的重要因素之一。Ritchie J R B与Crouch G L5.6首先通过构建旅游业竞争力Calgary模型,将影响目的地旅游竞争力因素划分为目的地吸引力、目的地管理、目的地组织、目的地信息、目的地效率5个方面,其中目的地吸引力包括目的地吸引物和目的地威慑因素两方面内容,后经过多年的系列研究,将影响目的地旅游竞争力的因素分为核心资源与吸引力、辅助因素、目的地管理、目的地的政策、计划与发展、决定目的地质量和符加值的因素6个方面,其中核心资源和吸引物包括实体环境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关系、重大活动、事件、基础设施6方面内容。Tanja(2000)7认为Ritchie的Calgary模型没有考虑环境质量因素,而环境质量是

旅游目的地管理

1?旅游目的地:是能够激发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由旅游吸引物与旅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各类地域空间要素的总和,是旅游者停留与活动的复合性地域空间。 2?目的地6 A ”模型 t Ruhr li<2000), 3?地理系统: 4?旅游目的地特点 (1):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是由吸引物、住宿设施、餐饮设施、娱乐设施、零售店和其他服 务设施、进入通道、辅助性服务等核心部分组成。) (2):文化性(目的地有丰富的文化财富。旅游者选择目的地时,必须考虑一个目的地的吸引 力及是否值得花费时间和金钱前去访问。) ⑶:不可分割性(旅游产品的消费必须到生产地才能进行,即旅游者必须亲身来到旅游目的地去体验旅游产品。) (4):季节性(目的地的产品与其他服务产品一样具有不可存储性。如果在目的地没有被使用,其价值就会流失。) (5):多用性(目的地的多用性是指目的地企业根据其服务的对象,既服务于旅游者也向当地 居民提供服务。) 5?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旅游目的地在发展中既要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又应当 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的发展不仅能为今天的主人和游客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UNWTO)

游 客 董 6?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及特征 时间 7?跨界旅游目的地: (1)区位的边际性:位于不同级别行政区域的交界地带,表现出独特的边缘性区位特征 (2)多元信息的交融性:同时具有两个或多个地区的属性,一方面可能导致管理的混乱,另一方面也能带来更多发展机会 (3)基于共赢机制的可整合性:通过改革和完善区域旅游调控机制,提高跨区域旅游目的地管理效能 (4)利益格局的复杂性:区域内部在旅游经济发展政策等方面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有着 不同的经济利益和发展目标。 8?目的地资源特点 (1)多样性与多态性:资源种类多样、类型复杂;同类资源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地域性与整体性:不同的目的地具有特色各异的旅游资源、旅游条件;无论何种类 型的目的地,资源都呈现出整体关联性 (3)永续性与季节性 (4)变化性与时代性 9?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之间或构成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突破 原有的产业或行业边界,最终融为一体并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的外在 原因是人类需求的不断改变,需求的变化要求产业组织做出相应的调整。产业融合的内在动 力是产业间的关联性和企业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企业 不断谋求发展与扩张是产业融合的主导力量。方式:1、交叉性融合 2、功能性融合 3、结 构性融合4、服务型融合 10?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指“个人对目的地所持有的信仰、观念和印象的总和”。 目的地形象空间模型Echtner & Ritchie(1989)从3个维度建构目的地形象,认为目的地形象 包括基于个别属性的(attribute-based)和基于整体的(holistic)两个成分,每个成分都含有功能的或有形的(functional or tangible)和心理的或抽象的(psychological or abstract)特征,而这

旅游目的地管理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旅游目的地是指能够对一定规模旅游者形成旅游吸引力,并能满足其特定旅游目的的各种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和服务体系的空间集合。 2、地方理论是从人的感觉、心理、社会文化、伦理和道德的角度来认识人与地方的关系的理论。 3、旅游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与其有关联的行业和集团组织很多,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相当复杂,包括当地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媒体部门、当地居民、社会公众、非政府部门、学术界和其他的一些组织机构。 4、旅游者乃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基础,是整个旅游业盈利的主要来源,关注旅游者的体验是旅游目的地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5、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原材料,统称为旅游资源,它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是发展旅游事业的基本物质条件,在范畴上属于社会资源之列。 6、旅游目的地资源调查的内容包括旅游资源背景状况、旅游资源赋存状况、旅游资源开发状况、旅游资源周边状况调查。 7、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是指旅游目的地的某一特定旅游产品的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具有如下特点:旅游需求的多样性、旅游需求的可诱导性、旅游目的地的可替代性、客源市场的季节性、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旅游市场的竞争性。 8、旅游目的地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则有充分考虑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原则、确保人力资源保障原则、保障员工长期利益原则、立足本地原则、以人为本原则。9、旅游目的地所需人力资源有旅游宏观管理人员、酒店与餐饮管理人员、体育娱乐设施管理服务人员、旅游景点管理服务人员、旅行社与旅游代理机构管理人员、基础设施管理服务人员、旅游商品生产营销人员、旅游专业研究人员。10、旅游目的地服务是指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及相关部门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过程。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是旅游目的地为更好地为旅游者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众多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概述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概述 前言 本文为我在阅读几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相关文献后,将读后的所感所学,结合我本人的所学所思,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做一个初步且简略的研究概述。文章主要分为研究背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内涵、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策略几大部分。 一旅游业现状(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生活追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温饱,而是上升到更高层面的追求。旅游作为一种够集物质享受、精神愉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活动,其需求在这段时间中也是有了急剧的增长,而旅游业也在此期间飞速发展并逐渐趋于成熟。繁多的现有旅游目的地和不断兴起的新型旅游目的地,导致旅游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许多传统的旅游目的地已经面临着客源减少、产业收缩的困境。那么,如何保持和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便成了旅游目的地首要问题。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至今的十几年间,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领域已经涌现出了许多研究成果,内容广泛涉及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内涵的界定、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估体系的构建等。 二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内涵 在最近 10年的旅游研究中,虽然“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已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课题之一,但对于究竟何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人们在认识上不仅存在差异,所使用的表述也不尽相同。“旅游竞争力”即是一种常见的替代性表述;也有学者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将“竞争力”理解为“竞争能力”。这些情况,一方面反映出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的关注,同时也反映出这一问题的复杂性。 在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当中,人们对何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认识并不统一。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两大观点,一种可称之为“市场定位论”,另一种可称之为“综合能力论”。市场地位论观点的基本认识是,一个旅游目的地的竞争

旅游目的地

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与竞争力提升 饶奔奔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班级:公共事业管理121班姓名:饶奔奔)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业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旅游市场越来越大,旅游产品越来越多,旅游市场的竞争也越发激烈。旅游地已经由资源、产品的竞争转化为形象的竞争,好的形象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了旅游地占领市场制高点的“秘密武器”。因此如何加强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管理变得异常重要。随着旅游目的地形象重要性的日益凸现,构建一套完整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系统迫在眉睫。 随着旅游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旅游业的竞争也相当激烈,其相关研究先后得到了国外和国内的重视。各大旅游地点纷纷采取各种营销策略提高其竞争力,提升其旅游业竞争力对于增强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市场上的总体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论述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与竞争力地因素,以及如何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提升竞争力。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竞争力提升 一、相关概念 (一)旅游目的地的概念 所谓旅游目的地,是吸引旅游者在此作短暂停留、参观游览的地方。旅游通道将客源地和目的地两个区域连接起来,是整个旅游系统的桥梁。 “从传统的旅游理论来看,旅游目的地的范围更多地是从地理意义上来进行分类,比如按照城市、地域等进行分类。霍洛韦(英)指出具体的旅游胜地、一个城镇或整个国家或者地球上一片更大的地方都可以成为旅游目的地。当前,伴随旅游产业蓬勃的发展,旅游目的地成为了一个见仁见智的主观概念。布哈利斯(2000)把旅游目的地的范围设定为一个特定的已知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当中旅游消费者被看作是一个政府框架,这个政府框架是独立的完整的且有统一旅游业管理和规划。即由统一的目的地管理机构来对这个区域进行管理。具体说来,旅游目的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景点型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目的地、国家级

智慧树知到《旅游目的地管理(山东联盟)》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旅游目的地管理(山东联盟)》 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旅游目的地管理(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 )指出,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停留活动的地方,是指附着在一定地理空间的旅游资源,并且将其基础设施及相关设施统一联系在一起。 答案:该问题答案暂未收录,请手动搜索。 2、( )提出旅游目的地是一个拥有统一整体形象的旅游吸引物的开放系统。 答案:债务人、债权人 3、旅游目的地所对应的概念中,不包括( ) 答案:旅游目的地是一个为消费者提供旅游产品的综合体,是一个感性的概念,从内容来看包括了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要素。 4、魏小安和厉新建都认为的旅游目的地要素中不包括( )层次的内容。 答案:错误 5、旅游目的地要素的核心内容中不包括( ) 答案:旅游目的地是一个为消费者提供旅游产品的综合体,是一个感性的概念,从内容来看包括了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要

素。 第2章单元测试 1、在旅游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和职能发挥在于( ) 答案:求全心理、懒散心理 2、旅游目的地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应该( ) 答案:旅游目的地是一个为消费者提供旅游产品的综合体,是一个感性的概念,从内容来看包括了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要素。 3、政府部门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不包括() 答案:建设项目 4、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不包括( ) 答案: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当地居民的合法权益、不得损害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不得干扰他人的旅游活动 5、旅游行为的支持系统不包括( ) 答案:规模急速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带动强劲。、出境旅游规模增大、消费比例逐年上升。、旅游形式多样化,在线旅游、移动旅游等逐渐兴起、中产阶级的兴起带来旅游热。 6、基于旅游者出行动机的旅游行为分类不包括( ) 答案:第一空:国际旅游第二空:入境旅游第三空:出境旅游第四空:境内旅游第五空:国内旅游第六空:国民旅游 7、社区和旅游发展的关系( ) 答案:对

基于旅游吸引力的古村落旅游开发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54102628.html, 基于旅游吸引力的古村落旅游开发初探 作者:卢易红 来源:《中国市场》2018年第17期 [摘要]湖南岳阳张谷英村是湖南省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拥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受到众多游客的喜爱。目前,以张谷英村为代表的很多古村落,在旅游开发管理当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和不足。对于此类古村落,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旅游吸引力的提升,以此为基础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 [关键词]旅游吸引力;古村落;旅游开发;湖南张谷英村 [DOI]10.13939/https://www.wendangku.net/doc/954102628.html,ki.zgsc.2018.17.062 旅游吸引力是反映旅游目的地对游客吸引能力的量化指标,一般在引力模型中应用。湖南张谷英村是湘楚地区著名的古村落之一,这种传统聚落类型在当今旅游背景下,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人文旅游资源。[1]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 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2月4日,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此为背景,对于湖南张谷英村来说,基于旅游吸引力的传统古村落旅游开发,将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进而影响着张谷英村的经济发展建设。 1 旅游吸引力综述 旅游吸引力指的是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的刺激程度。旅游吸引力包括旅游资源吸引力、服务设施吸引力、旅游形象吸引力和旅游便利性吸引力等,其中旅游资源吸引力所占比重最大。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固定,旅游资源越丰富,旅游吸引力越大,就会引起越大的旅游动机,得到越大的旅游经济规模。旅游吸引力具有差异性的特点,同一种旅游资源,对于部分旅游者可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对于另一部分旅游者就没有吸引力。[2] 在旅游地区,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产生旅游吸引力之外,当地的餐饮、医疗、生活、通信、交通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性、旅游价格的合理性、服务经营管理的优质性等,也会影响其旅游吸引力。景点拥有越大的旅游吸引力,就能够吸引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所以,旅游区为了使旅游吸引力提高,一方面保护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价值、夯实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提高旅游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要注重游客的旅游体验,缩短游客和旅游目的地的心理距离。 2 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方向 古村落旅游的开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对村落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并积极与周边区域加强联合营销、客源互动、景区组合、资源共享等合作,使旅游产品整体优势度、类型组合度、地域组合度得到提升。张谷英村应紧抓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泛珠三角等

影视外景地旅游吸引力分析

影视外景地的旅游吸引力分析 (一)影视外景地资源吸引力 根据旅游资源的分类大体可将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而影视外景地因其有供影视拍摄之功能而成为旅游者新宠,因此,我们可以讲影视外景地的资源吸引力可以分为:人文旅游资源的引力、自然旅游资源引力以及拍摄资源引力三部分。 1.影视外景地的自然旅游资源 自然资源以其自然性、完整性和优美性等特征成为影视基地内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一个地方的总体自然风景状况是影响旅游者前往旅游的一个主要因素,尤其是那些风景优美、环境整洁和自然特征特别突出的地方。不少旅游地自然风光独特,成为了影视外景地和影视旅游的好去处。如《英雄》、《神雕侠侣》、《风云2》的外景地蜀南竹海和九寨沟,《可可西里》的外景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无不以其优美的风光吸引剧组,吸引上万的游客。因电影《无极》、电视剧《康熙王朝》和《还珠格格》而闻名国内外的外景地昭乌达(赤峰蒙古名)草原就以其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了内蒙古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昭乌达草原由贡格尔草原、乌兰布统草原、巴林草原所组成。其中,贡格尔草原上有约40平方公里高原湖内陆湖—达里诺尔湖,是国家级珍稀鸟类自然保护区,被称为“百鸟乐园”,也是亚洲的重要湿地之一。其东缘的白音敖包沙地云杉林,是世界上仅存的沙地上大面积生长的云杉,素有“生物基因库”、“活化石”的美称,现己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兰布统草原是著名的清代古战场遗迹,成为了影视旅游的天堂。 2. 影视外景地的人文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反映各时代、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民情状况,具有旅游功能的事物和因素。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它也分为三大类,即古迹与建筑类、休闲求知健身类(包括科教文化设施、疗养和福利设施、动物园、植物园、公园、体育场馆、游乐场所、节庆活动、文艺团体等)和购物类(包括市场与购物中心、著名店铺、地方产品等)。影视剧的拍摄除了选取自然风光优美的旅游地外景外,也会考虑生活、文化气息较浓的人文旅游地。比如周庄、同里、乌镇、苏州园林、三苏祠、三国城等等。2005年红遍

商务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研究

《城市旅游》课程论文 学院工商管理班级旅游1211 姓名黄安利学号 201221085023 成绩任课老师郑慧芬 2014年12月20日

商务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研究 ——以厦门为例 (学号201221085023 姓名黄安利班级旅游1211) 【摘要】目前,商务旅游市场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活跃且不断增长的市场。虽然一直以来欧洲都在商务旅游市场中占主要地位,但随着亚洲各国经济的复苏,亚洲许多知名度高的大城市,在商务旅游目的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大中城市应该抓住机遇,打造有影响力的商务旅游目的地,推进商务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首先对商务旅游做了简单介绍,然后对厦门发展商务旅游做了SWOT分析,阐述了厦门发展商务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就此提出了几点发展建议,着重讲了如何借助厦门数量众多的星级酒店,现代化的场馆设施,较好的旅游环境和有力的区位条件等优势,来发展会展旅游。 【关键字】商务旅游对台区位发展机遇会展旅游 引言 在绝大数人的传统思维中,旅游是一个与消费者和家庭相关的休闲和娱乐概念。然而,从酒店以及航空公司的客户构成的发展趋势看,单纯以休闲、观光等纯旅游为目的的顾客所占的比重近年来有所下降,而以从事商务活动、参加会议和展览会等公务活动为主要出行目的的消费者群体正在悄然形成。商务旅游属于高消费的活动,可以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对于旅游目的地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真正成为商务旅游目的地是有条件的。要想在商务旅游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受益,城市旅游目的地需要把握机遇,作出努力。

一、商务旅游的概念 随着商业活动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商务旅游作为一种高端旅游业态日益表现出巨大的影响力和发展潜力,正成为一块利润丰厚的蛋糕。商务旅游的概念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很明确的界定。但我们需要了解的是: (一)商务旅游者出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公务或商务活动。 (二)商务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客户以政府、企业、协会等机构为主,而传统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主要以个人和家庭为主。 (三)尽管商务旅游者不是为了审美和愉悦的目的而出游,但他们在旅途中进行了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产生了旅游消费,所以仍然属于旅游者的范畴。 从广义上来讲,商务旅游大致可以分为六种类型:奖励旅游、会议旅游、单独外出的商务旅游、展览旅游、特殊活动旅游、培训和教育旅游。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进入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阶段。中国宏观经济和政局的稳定发展为商务活动的活跃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商务旅游也进入大发展时期,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并在旅游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由于商务旅游有着其他休闲旅游所缺少的一些优势,并且有助于旅游目的地形象和知名度的提升,因此众多城市纷纷加入商务旅游市场的竞争。厦门作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也应该顺应潮流,把握机遇,积极发展商务旅游。 二、厦门发展商务旅游的SWOT分析 商务旅游发展的优势。 区位优势:厦门市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中部、闽南金三角的中心,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作为一个海滨城市,海对厦门发展旅游业有关键性的作用。厦门海湾宽阔,滨海风光旖旎,适合开展海上帆船,摩托艇,观光,垂钓等海上运动和娱乐活动。另外厦门作为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城市,在两岸交流日益热络的今天,很多游客选择经由厦门游走两岸,从厦门进大陆,或经厦门入宝岛,厦门成为两岸旅游的重要枢纽城市。据统计,今年1月至8月,

旅游目的地管理

1.旅游目的地:是能够激发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由旅游吸引物与旅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各类地域空间要素的总和,是旅游者停留与活动的复合性地域空间。 2.目的地6“A”模型 3.地理系统: 4.旅游目的地特点 (1):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是由吸引物、住宿设施、餐饮设施、娱乐设施、零售店和其他服务设施、进入通道、辅助性服务等核心部分组成。) (2):文化性(目的地有丰富的文化财富。旅游者选择目的地时,必须考虑一个目的地的吸引力及是否值得花费时间和金钱前去访问。) (3):不可分割性(旅游产品的消费必须到生产地才能进行,即旅游者必须亲身来到旅游目的地去体验旅游产品。) (4):季节性(目的地的产品与其他服务产品一样具有不可存储性。如果在目的地没有被使用,其价值就会流失。) (5):多用性(目的地的多用性是指目的地企业根据其服务的对象,既服务于旅游者也向当地居民提供服务。) 5.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旅游目的地在发展中既要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又应当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的发展不仅能为今天的主人和游客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UNWTO)

6.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及特征 7.跨界旅游目的地: (1)区位的边际性:位于不同级别行政区域的交界地带,表现出独特的边缘性区位特征(2)多元信息的交融性:同时具有两个或多个地区的属性,一方面可能导致管理的混乱,另一方面也能带来更多发展机会 (3)基于共赢机制的可整合性:通过改革和完善区域旅游调控机制,提高跨区域旅游目的地管理效能 (4)利益格局的复杂性:区域内部在旅游经济发展政策等方面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和发展目标。 8.目的地资源特点 (1)多样性与多态性:资源种类多样、类型复杂;同类资源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地域性与整体性:不同的目的地具有特色各异的旅游资源、旅游条件;无论何种类型的目的地,资源都呈现出整体关联性 (3)永续性与季节性 (4)变化性与时代性 9.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之间或构成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突破原有的产业或行业边界,最终融为一体并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的外在原因是人类需求的不断改变,需求的变化要求产业组织做出相应的调整。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是产业间的关联性和企业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企业不断谋求发展与扩张是产业融合的主导力量。方式:1、交叉性融合2、功能性融合3、结构性融合4、服务型融合 10.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指“个人对目的地所持有的信仰、观念和印象的总和”。 目的地形象空间模型Echtner & Ritchie(1989)从3个维度建构目的地形象,认为目的地形象包括基于个别属性的(attribute-based)和基于整体的(holistic)两个成分,每个成分都含有功能的或有形的(functional or tangible)和心理的或抽象的(psychological or abstract)特征,而这些功能的和心理的特征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普遍的(common)和独特的(unique)属性。

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及发展_吴国清

第37卷第3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7,No.3 2008年6月 Journal of Shanghai Nor 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08,Jun1 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及发展 吴国清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200234) 摘 要:随着现代都市的发展,都市旅游正日益成为推动当地旅游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综合现象并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都市旅游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而开放的服务链系统,是都市旅游目的地运行的核心系统,其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有赖社会各系统的综合协调.基于相关概念与研究背景分析与梳理,探究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构成、特征及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发展趋向主要表现为:旅游产业集群化与融合化、旅游环境生态化与人文化、旅游服务多元化与时尚化、旅游管理法制化与标准化等,旨在推进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发展趋向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137(2008)0320321205 0 引 言 在经济全球化日趋加深的环境下,大都市是具有世界和区域中心地位和影响力的现代城市.作为都市与旅游两者复合体的都市旅游,不仅在国际城市的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丰富了现代旅游的内涵.都市旅游作为现代旅游和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都市的基本功能之一,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与关注.都市旅游是大城市发展到成熟和高层次阶段的产物,与一般城市旅游的最大区别在于都市旅游拥有强劲的再生产功能,即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新、组合和扩张功能[1].都市旅游的兴起,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结构优化和国际化,标志着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旅游产业的素质提升和质量飞跃[2].都市设施现代化、功能国际化、形象主题化、服务产业化已成为都市旅游目的地的全方位需求. 都市是以其整体属性以及能提供一系列专业化功能和服务而吸引旅游者将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构建科学、完善的都市旅游服务体系正是发挥大城市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同时,随着都市旅游发展的不断深化与市场快速变化,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发展与创新就成为都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而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又是大都市功能的重要标志.基于我国都市旅游处于发展阶段,尝试性地分析与探究都市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相关概念、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向等问题,对我国都市旅游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1 相关概念及研究背景 1.1 都市、都市旅游目的地 都市尤其是国际大都市,是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交通、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通过发展都市旅 收稿日期:2007211221 基金项目:上海旅游资源与文化发展创新基地(C LA601). 作者简介:吴国清(1964-),男,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

湖北省旅游资源竞争力分析

湖北省旅游资源竞争力分析 --------基于华中旅游博览会资料 摘要:旅游竞争力研究是目前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的热点。湖北作为我国旅游发展较早的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较好,但省内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极度不平衡。在统计资料和华中旅游博览会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以前研究者建立的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对各地区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旅游规模与组织能力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按照旅游竞争力的大小把湖北旅游资源分为综合型、客源地型、目的地型和待开发型 4 大类型,要提高旅游竞争力、实现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合理的发展目标、加大旅游投入力度、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加强旅游行业管理。 关键词:旅游竞争力指标评价对策 旅游竞争力是指一个旅游目的的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各种机遇,组织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制定经营管理策略,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的能力。旅游竞争力与旅游资源禀赋有关,受旅游企业的经营策略、旅游部门的管理水平、经济发展状况、政治局势与社会治安、城市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国外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对竞争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最早提出“国家竞争力”的概念,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先后提出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受此影响,我国许多学者也纷纷开展了综合国力、区域竞争力、旅游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黎洁等人曾将钻石理论应用于国际旅游竞争力分析,提出了旅游竞争力演进的阶段性。陈兆坤分析了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提升和发展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湖北省资源概况(基于华中旅游博览会与会资料) 本来要求做华中旅游的竞争力分析,但由于华中旅游博览会中收集华中五省的资料有限,而关于湖北的资料相对集中,做湖北旅游资源的竞争分析更有价值。华中旅游博览会的资料整理如下: 1.荆门掇刀旅游:(关公掇刀石、望兵石、饮马槽、上马蹬、东周文化遗址、牯牛岭度假村、荆襄古道、仙女湖茶果山、马跑泉遗址、千 佛洞森林公园)一城二山(凤凰娱乐城、东宝山千佛洞森林公园、 仙女湖茶果山)生态旅游景点;“一名三址”(掇刀、关帝风采系列 遗址、岳飞城遗址、东周文化遗址)“一区四园”(高新技术开发区、 双泉工业园、麻城工业园、江山工业园、兴龙岗工业园)工业旅游。

旅游目的地管理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旅游目的地就是指能够对一定规模旅游者形成旅游吸引力,并能满足其特定旅游目的的各种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与服务体系的空间集合。 2、地方理论就是从人的感觉、心理、社会文化、伦理与道德的角度来认识人与地方的关系的理论。 3、旅游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与其有关联的行业与集团组织很多,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相当复杂,包括当地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媒体部门、当地居民、社会公众、非政府部门、学术界与其她的一些组织机构。 4、旅游者乃就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与基础,就是整个旅游业盈利的主要来源,关注旅游者的体验就是旅游目的地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5、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具备一定旅游功能与价值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原材料,统称为旅游资源,它就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就是旅游业的基础,就是发展旅游事业的基本物质条件,在范畴上属于社会资源之列。 6、旅游目的地资源调查的内容包括旅游资源背景状况、旅游资源赋存状况、旅游资源开发状况、旅游资源周边状况调查。 7、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就是指旅游目的地的某一特定旅游产品的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具有如下特点:旅游需求的多样性、旅游需求的可诱导性、旅游目的地的可替代性、客源市场的季节性、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旅游市场的竞争性。 8、旅游目的地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则有充分考虑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原则、确保人力资源保障原则、保障员工长期利益原则、立足本地原则、以人为本原则。 9、旅游目的地所需人力资源有旅游宏观管理人员、酒店与餐饮管理人员、体育娱乐设施管理服务人员、旅游景点管理服务人员、旅行社与旅游代理机构管理人员、基础设施管理服务人员、旅游商品生产营销人员、旅游专业研究人员。10、旅游目的地服务就是指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及相关部门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过程。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就是旅游目的地为更好地为旅游者提供全面周到的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