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球气候变暖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修改稿)

全球气候变暖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修改稿)

全球气候变暖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张秀英

摘要:进入21世纪,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一矛盾最集中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引发前所未有的系列环境灾难。为应对共同面对的灾难,人类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新型的发展模式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积极实践,并取得了成效。中国做为负责任的大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义不容辞。中国的努力,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和赞许。

关键词:气候变暖低碳经济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的矛盾,而这一矛盾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气候变暖。人类在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超负荷排放,造成了气候变化的灾难。目前,人类社会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气候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危机,而且更令人忧虑的是,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纷纷寻求对策,英国提出的以减碳为目的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取得全球各国的共识。

一、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危害

近几年,发生在我国的旱灾、洪涝等自然灾害,使我们对气候变暖问题有了比较直观和深刻的感受。但是到底我们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认识有多深刻?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将会如何?对21世纪的人类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来看一些资料:

有数据表明,过去的100年,也就是1905年——2005年期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74摄氏度.预计到21世纪末仍将上升1.1——6.4摄氏度。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对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和影响进行评估,分别在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发表了4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在1990年的报告中,向人类警示:地球表面气温已经明显升高;1995年的第二份报告认为:证据清楚地表明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在2001年的第三份报告中称,有新的、更坚实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这种可能为66%;而2007年的第四份报告称,气候变暖,很可能是人类活动所导致的,这种可能性有90%。这份报告指出,全球气温本世纪要上升1.1~6.4摄氏度,海平面上升18~59厘米。如果气温上升超过1.5摄氏度,全球20~30%的动植物物种将面临灭绝;如果气温上升3.5摄氏度以上,40~70%的物种将面临灭绝。

2009年4月全球表面温度创新高。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陆地和海洋平均温度是自1880年以来的第5个高温。4月份陆地和海洋表面综合温度比20世纪平均气温升高1.06华氏度,亚洲北部和东北部地区、欧洲,以及南半球海洋的升温最为显著。根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数据,4月份北极海冰覆盖面积为560万平方英里,是自1979年有记录以来同期第10低水平,比1979年至2000年的平均值少2.8%,北极融冰季节和南极结冰季节都提前到了4月份。

这些数据,不仅使我们震惊,更使我们忧虑,使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全球变暖已经离我们的生活不再遥远。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的危害是什么呢?

第一,全球变暖将使大量的动物和生物物种灭绝。人口增长、环境污染和高温,洪涝灾害,将给南半球的物种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邻近的太平洋群岛可能成

为生物灭绝的重点地带;中太平洋群岛、西太平洋群岛和西南太平洋群岛的生态系统迫切需要有效的保护政策,否则该地区本已经加剧的物种灭绝状况将进一步恶化。

第二,农业生产将受到极大影响。风调雨顺是农业生产的良好条件,气温升高,导致洪涝、持续干旱、冰雪灾害,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近年来,农副产品价格一路走高,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全球变暖将导致美国中西部和南部的玉米产量较正常条件下减少3%,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每年将达到14亿美元。

我国自去年秋季以来,西南部分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的旱情是有历史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受旱面积9716万亩,1939万人因干旱而饮水困难。今年夏季以来在吉林等地出现的洪涝灾害和甘肃舟曲的泥石流灾害使数万人受灾,上千人丧失生命。在泉城济南,2010年7月31日,就有8名在户外工作的农民工和环卫工人中暑热死。这一切,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造成极大的损害。

第三,全球变暖将导致疾病蔓延。气候变暖,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将加剧繁殖,有些新的病毒和细菌将会出现,危害人们的健康,比如,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甲型流感以及其他以前没有的新型传染性疾病的蔓延。极端的天气条件,例如洪水和飓风不仅迅速造成人员的伤亡,而且还导致传染性疾病大幅度增加。随着人们被迫进入临时性住所,水供应受到污染,呼吸系统疾病、痢疾和其他疾病将会急剧增加。

第四,全球变暖导致两极海冰越来越薄。终年不化的雪山融化,从而导致海平面升高,海水泛滥,一些岛国将会受到灭顶之灾。现在,北极海冰已经突破了最薄的历史记录。在过去的几年中,几乎90%的较厚海冰已经消失殆尽。这意味着夏季海冰融化的现象将更为严重。海冰的消失对海豹和北极熊来说绝对是个灾难。

第五,全球变暖导致北极湖泊淡水流失。30年中北极圈内较大的湖泊的数量从1.08万个减少到9712个,湖泊面积也明显减少。研究人员分析,这些湖泊减少源于全球变暖导致的北极冻土带消退,冻土带吸收热量后产生热熔效应,使湖泊周围的土层崩塌,同时加快湖泊中淡水的流失。

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事实,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1898年,瑞典科学家斯万特·阿伦尼乌斯推测,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1995年,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基林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已经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上升至315,到1986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350,到2009年,这一数字攀升至390PPM.

1988年,联合国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自这一组织成立以来,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最为主要的是:

1、1992年6月,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此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经济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进行国际合作的基本框架,至今,已有192个国家批准了公约。此公约于1994年生效。

2、1997年,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东京召开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议定书规定了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排放的6种温室气体的数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其中,污染大国美国要减少7%,欧盟和日本分别减少8%和6%,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任务。这一议定书需要在占199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核准之后才能生效。为了帮助发达国家实现减排目标,在促进发达国家直接减排为主的基础上,议定书还规定了3种机制:排放贸易(ET)、联合履约(JI )、和清洁发展机制(CDM)。

《京都议定书》的原则是: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之后,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都推出了减排技术方案。

3、2007年,在印尼的巴厘岛召开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制定了“巴黎路线图”,规定在2012年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后,在此基础上,达成新的减排协议,强调坚持公约和议定书的原则。

4、2009年12月7日~18日,超过85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世界气候大会。这次会议的积极成果有三个方面:一是坚定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二是在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三是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这些都为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为今后谈判指明了方向。

5、2010年11月在墨西哥首都坎昆召开了又一次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会议在认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存在、适应、技术转让、资金和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2003年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的提出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并逐步形成共识。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低碳经济能够同时实现三个目标:一是解决能源安全问题;二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三是提高国家经济的竞争力以及增加就业岗位的问题。低碳经济包含低碳生产、低碳流通、低碳消费三个方面。

有些专家还认为,低碳经济不仅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还应该包括大力营造和保护森林植被,充分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树木的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的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温室效应。森林具有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巨大固碳作用。

低碳经济的实质,包括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开发、追求绿色GDP,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也包括通过森林碳汇来吸纳二氧化碳。同时还需要人类生存和发展观念的转变,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总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加速推动了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综合各国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各种认识,可以把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归结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排放,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

第二,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气体排放脱钩,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废气排放;

第三,低碳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直接手段和主要方法;

第四,把开发与利用新型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作为重要举措;

第五,围绕低碳技术创新与发展新型清洁能源进行相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总的来说,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高碳是工业文明的特征,低碳是生态文明的特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我们的经济系统要从高碳走向低碳,从低效走向高效。

当前,世界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在推行低碳经济战略时,都十分重视技术的突破,其中一项技术就是碳捕捉和封存技术,这种技术是指将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捕捉并填埋到地下深处,使其无法再重新飘回到大气中,这种技术已经在很多炼油厂和化工厂使用。中国呼吁西方国家向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转让这一技术,以减少全球的碳排放量。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联合主席伯特·米兹在“低碳经济建设”论坛上表示要让全

球气温升高的幅度控制在2~2.4摄氏度之间,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445~495ppm,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必须在10年内开始下降,并且在2050年下降到2000年的50~85%,这一目标的实现最终还需要各国政府不懈的努力。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与积极努力

我国作为快速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与发展低碳经济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突出,制约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第一,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长期制约因素。我国的能源结构一直是高碳结构。从我国的经济结构来看,经济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就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资料显示,中国经济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仍然依靠高碳能源所驱动,这对低碳能源技术的发展和环境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第二,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高碳气体排放大量增加是很难避免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不可避免地会对能源产生巨大需求。

第三,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中国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阻碍。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据估计,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每年需要经费250亿元,这显然是一笔很大的费用,实行低碳经济必然与经济高速增长之间产生矛盾,经济增长放缓也对整体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尽管如此,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经济发展态势比较好的国家,同时也是讲究国际形象的负责任大国,对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还是采取积极的响应态度。近年来,我国的积极行动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

——2009年9月2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会上,胡锦涛宣布了中国政府将采取的一系列重大减排举措,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

胡锦涛主席就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提出4点建议。第一,履行各自责任是核心;第二,实现互利共赢是目标;第三,促进共同发展是基础;第四,确保资金技术是关键胡锦涛代表我国政府在讲话中做出承诺: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强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到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2009年11月26日,中国政府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受到国际舆论的一致好评。

——2009年12月16日,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12月18日,温总理发表了《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讲话。并再次庄严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攀比,无论此次会议结果如何,我国政府都将会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甚至超过这一目标而努力。

——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08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建设部确定河北省保定市和上海市为试点,进行“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这标志着我国低碳城市建设正式起步。

保定市借鉴美国加州“硅谷”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建设“中国电谷”的概念,近年来已经形成了光电、风电、节电、储电、输变电与电力自动化六大产业体系,同时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创新与应用。2007年,保定提出3年时间建设“太阳能之城”的目标。目前,已有105个居民小区完成太阳能改造,市区101个主要路口的交通信号灯全部改成太阳能。世界首座

光伏发电与五星级酒店一体化建筑也在保定正式投入使用。

上海市在打造“低碳城市”的过程中,从办公楼、商场等大型建筑中选择试点,着重关注对建筑能源消耗情况的调查和统计。上海市以世博园区建设为契机,大量运用太阳能技术,从选址、规划、设计、建设全过程,贯彻“减少碳排放”的理念,使其成为“低碳经济”的样板地。此外,大量的新能源汽车投入使用,也彰显了低碳的理念。

吉林省吉林市是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指定的第一个低碳经济案例研究试点城市,希望通过吉林市的实践,为国家政策制定积累经验和提供实践支持。根据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50%左右,零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0%,节能建筑达到80%,森林覆盖率保持在55%以上。

杭州市于2009年起草了50条“低碳新政”,明确提出率先在国内打造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等“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目前,杭州已经开始了一系列行动:实行垃圾清洁直运,打造绿色农业、节能工业、现代服务业、特色文化产业;实施西湖、西溪湿地、运河和市区河道工程;打造地铁、公交车、出租车、免费自行车、水上巴士“五位一体”的大公交体系等。

——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把法制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截止2009年上半年,中国国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了13%,相当于少排放8亿吨二氧化碳。

——中国是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再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光伏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

——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我们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540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

最后,发展低碳经济,人们的消费观念的根本转变也至关重要。国民消费要本着“理性、适度、节俭、清洁”等原则,向节能减排的目标转变,“低碳经济”就离我们不远了。

参考文献:

1.《聚焦: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问题》2010年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文章:给社会发展装上“绿色发动机”——如何看待“低碳经济”的发展

2.《时事资料手册》2010年第1期文章:气候变化谈判路在何方

3.《时事报告》2010年第4期文章:“低碳城市”在中国

作者:张秀英女 1954年出生太原师范学院思政部副教授

通讯地址:太原市南内环街189号太原师范学院思政部邮编:030012

电话:130******** 2278245 邮箱:tysyzhangxiuyi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974193512.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