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分析政府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以长三角为例

分析政府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以长三角为例

分析政府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以长三角为例
分析政府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以长三角为例

分析政府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以长三角为例

徐焦J国贸1102 4111116039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素质最高的经济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以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为例,对当前地方政府在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在中国现有特色行政体制下,如何发挥政府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推动各地方政府加强联系、协调各地利益关系、促进实现“共赢”合作的路径,从而为真正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区域产业和谐融合、集聚发展提供现实可能性。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政府作用长三角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16个城市。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和最重要的产业与区域增长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在全国和全球产业发展与分工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发展与布局优化是整个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首要性问题,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

1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概况

1.1 长三角经济基本情况

长江三角洲地区国土面积共19.33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常住人口为14344.58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约11%[1]。

1.1.1 综合实力已经成为全国率先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和社会和谐的示范区。

长三角人力资源丰富,科技力量雄厚,劳动力素质较高,汇集了较多的高素质人才。2006 年,长三角地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总数占全国的21.19%,科技总投入为1566.4 亿元,其中R&D 投入为828.9 亿元,占全国的27.6%[2],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的研发投入强度分别为 2.5%、 1.6%、 1.42%,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的 1.42%水平。长三角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42273、66730 项,分别占全国的30.2%、29.8%,上海、江苏、浙江分别位于全国前五位。大中型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3]。

1.2 长三角区域合作基本历程

1.2.1 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尝试设立上海经济区规划办

1983 年国务院组建了“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区,其范围几经演变,陆续包括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五省一市。在短短 5 年多时间内,“规划办”在推动长三角联动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策划和协调工作,如建立了两省一市的“首脑”会议制度、行业联席会议制度,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规划办公室”以规划为主要使命,只有调研协调职责,没有决策权限,可操作性不强,在“经济区”与“行政区”的矛盾之中难以有效发挥协调作用,以至运行 5 年仍未正式挂牌,最终于1988 年被迫撤消[4]。

1.2.2 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以“横向经济联合”为动力

1986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鼓励发展以企业之间经济联合为基本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按照区域内企业之间的联动发展,促进了长三角地区整体意识的形成,并使区域合作的特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2.3 20 世纪90 年代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

1992 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中央做出了加快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及长江流域发展的战略决策。江浙沪都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性机遇,来谋求共同的发展。90 年代中期,省市政府开始积极主动地介入,以往企业间零星、松散的局部合作,开始向全面、紧密的区域性合作演变。

1.2.4 进入21 世纪后以全球经济一体化为契机

在这一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的热潮再次掀起。全球化的趋势、双赢、多赢的理念和2010 年世博会的契机等,都在深刻地影响着长三角地区政府、企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形成了多层次的区域协商机制,标志着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3 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1.3.1 制造业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优势产业

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一大批优势产业,钢铁、汽车、石化、机械、电子等产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品牌优势等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化学纤维、纺织服装、通讯设备、金属制品、皮革、仪器仪表、电器机械及器材、塑料制品、交通运输设备、通讯设备、专用设备等行业在全国市场份额中均占30%以上。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在逐步发展成为越来越具有国际影响的外向型重要制造业基地。

1.3.2 产业专业化分工趋势正在形成

随着制造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各地产业比较优势出现明显差异,专业化分工趋势正在逐步形成。其中,上海制造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工业为主,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显著;苏中南地区的传统工业占主导地位,高加工度和技术、技术密集型产业增长较高,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这东北地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尤其纺织服装等轻工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1.3.3 各城市主动与上海接轨

依托上海的金融、信息、技术、服务等要素资源,加快与上海的有序联动、优势互补,承接上海的要素辐射,既是江浙两省自身发展的利益所在,也是长江三角洲共同利益所在。各地市通过对上海产业的特点、总体规划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在政策和行动上主动接受上海部分产业的嫁接和转移,在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及特色农业等各个方面全面接轨。同时,各个城市也积极抓住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论证或立项的机遇,超前准备、主动协调,努力缩小与上海之间的时空距离,为未来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平台。2政府在推动长三角区域合作中的作用

2.1 各级政府形成共识推动长三角一体化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态势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长三角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我国在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是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被认为是正在崛起的世界六大城市群。推进长三角已成为国家战略。

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长三角制造业受到严重冲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长三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建立既有专业化分工又有深层次合作的区域产业结构体系,成为两省一市推动区域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2.2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长三角区域市场体系框架初步建成,逐步成为全国性大市场。2003 年4 月,江浙沪三省市的工商部门在杭州签署了一份合作会议纪要,开始在投资准入、市场秩序、信用信息等方面推行“一体化”,还共同发表了《长三角质量技术监督合作互认宣言》,很好地保护了消费者权益。

2.3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全面接轨

长三角区域有14 个城市都坐落在以上海为半径的300 公里内,打造“二小时交通圈”,成为长三角区域新一轮接轨的重点。沪杭甫高速公路浙江段全线拓宽,沿杭州湾北岸直达上海浦东的高速公路开始启动,投资70 亿元兴建的绍兴跨越杭州湾的公路铁路大桥,

连接宁波与上海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浦东—崇明—江苏之间的越江通道建设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2012 年前后,长三角铁路基本形成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2 小时交通圈”。

2.4 长三角市场开放日益深化

目前,上海各大银行抓紧开拓长三角区域的异地金融业务,如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打出“长江三角洲”概念,北到扬州,南到温州,其业务触角几乎遍及江、浙所有城市,入驻上海的花旗、汇丰等外资银行也在抢滩这一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长三角区域各地的资本由“留”为“流”,已成为市场彼此开放的重要信号。

伴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江浙沪三地的旅游协作不断向深层次发展。以江苏的历史文化、浙江的秀山丽水和上海的都市风情为资源优势,共同构建“长三角”旅游经济圈,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2.5 城市协作不断增强

目前,在长三角区域内各地区间的企业兼并、收购、控股等成为产业整合的重要手段。如上汽集团收购仪征汽车有限公司、南京汽车集团,整合区域内整车市场资源,加快发展自主品牌汽车;上海服装集团分别在江苏昆山和浙江绍兴等地建立分公司,以品牌发展为龙头,形成辐射全国市场的竞争能力,实现了区域内配置资源,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在区域协作的大背景下,长三角各地主动融合,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城市都不约而同地把与上海的联动看作本地区重要的发展战略。各城市和地区在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寻找本地区的正确定位。

3以小见大,发挥政府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用的相关措施

3.1建立“双赢”的利益协调机制

3.1.1 建立中央政府层面的制度化组织机构

区域政府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为解决区域政府合作缺乏完善的合作协调机制,需要建立包括指导机构、协调机构、执行机构在内的有力的推动机构,以便形成中央政府指导、地方政府协调、市场中介组织三个层面的制度性区域合作协调机制。

3.1.2 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交流协调作用

发挥长三角地区的行业协会、贸促会等非政府组织以及由民间组织组建的各种组织的作用,如组织商务洽谈、商品展销等各类活动,面向社会,提供商贸信息咨询和法律服务等,并鼓励跨区域商贸集团的发展。这些组织具有非官方性和灵活性,在促进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中可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是市场制度中不可缺少的理想媒介。此外,长三角地区的商会

可以举办一些促进经济技术合作的研讨会、洽谈会和论坛等等,给长三角地区的企业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为他们进行沟通与交流提供一个便利的平台[5]。非政府组织还可以向政府反映合作过程中的新问题和新动向,并提出建议;还可以扩大开放,建立代表长三角区域的对外交流的民间团体;还可以在企业合作出现矛盾和纠纷时起协调和仲裁的作用,尽可能减少冲突,加强协作与互动,建立互访机制,加强横向联系,促进合作的顺利进行。

3.2建立政府间的长期互动模式

3.2.1 要从科层制治理机制转变为网络治理机制。

采取科层制的组织是一种高度分散的隔离组织,包括部门之间的隔离、部门和职员的隔离、机构和顾客的隔离以及机构和供应商的隔离。网络治理模式打破了传统层级制的行政模式和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强调治理主体之间通过交换而达到协调与合作。

3.2.2 建立和完善区域环境联合治理机制

建立区域环境跨界污染纠纷处理机制,通过协调机制,明确划分区域各城市的责任与权利。同时,还要建立区域跨界纠纷处理机制。其应包括两方面的机制:一是监管责任纠纷的处理;二是民事责任纠纷的行政处理。

3.2.3 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和城市功能定位

在区域合作发展中,必须要注意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政府合作道路。

3.2.4 加强区域法制协调和建设

多元主体的互动合作过程,这就要求政府行政必须做到合法、透明、责任、法治、回应、有效。建议可以通过建立松散型的区域行政立法联席会议制度,即各省市的政府定期或不定期地就区域行政立法事项进行沟通、协调与合作。具体的区域行政立法工作还是由具有行政立法权的某一个或着几个地方政府承担。

参考文献

[1]张京祥.聚焦长三角[J].城市规划,2007, 31(1):35—3l.

[2]国家统计局网站年度数据库:http://www.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4198905.html,.

[3] 宋林飞.长三角年鉴( 2007) [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7. 690.

[4]洪银兴, 刘志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1-10.

[5]王云俊.长三角区域合作中亟待开发的制度资源—非政府组织在“区域一体化”中的作用[J] .探索与争鸣,2005.(1).5-8.

2020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与建议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与建议 摘要: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以科技创新的视角探讨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采用1995-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结合河南创新驱动发展及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问题,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讨论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最后提出以科技创新促进河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阶段,但较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制约了全省经济效率和增长速度的提高,产业结构性矛盾仍是河南面临的突出问题,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发展方式是河南当前的重点工作。现阶段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大多数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实力。 一、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工作,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2016年研究与发展试验(R&D)经

费投入达到494.2亿元,是2006年79.8亿元的6.19倍;科学技术支 出资金达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近年来,河南科技实力显著 提升,逐步发展并形成了超硬材料、新能源客车、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盾构等在国内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产业,培育出了一大批掌握核心 技术的行业龙头企业。2016年,河南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29%,同比增长2.0个百分点。河南省专利的国内申请受理量和申请授权量均大幅增长。2016年在国内申请的有效专 利数达148862件,为2007年的11.17倍。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成效显著。尽管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目前大部分科技创新指标 仍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和我国科技发达省份,整体与创新驱动产业结 构转型升级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河南省创新人力资本相对数量不高,关键性人才不足。2016年河南省 拥有科技相关人员24.99万人,每万人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仅 23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上海、广东、江苏等省份差距明显, 也远低于周边省份。河南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短缺问题已经严重 阻碍了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河南省创新资金投入 总量与先进省份仍有差距,且支出结构有待改善,支出效率有待提高。据统计,近几年河南省科技经费投入虽然有所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 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投入强度和人均R&D经费上河南省仍属于 薄弱地区。2016年河南省研发(R&D)经费投入总额为49.42亿元,在全国位列第10位,投入强度仅为1.23%,远低于全国的2.11%。企业 科技创新经费不足的问题依然严峻,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未能得 到有效解决,有利于创新的金融生态环境还在建设之中。第三,科技 创新产出尤其是知识产权申请量大幅增长,但质量亟待提高。2016年,河南省申请发明专利9.5万件,比2004年增长15倍,占国内申请的 比重由2002年的2.26%上升至2.86%。2016年河南省发明专利授权 4.9万件,比2004年增长14.8倍,占国内授权的比重由2002年的 2.19%上升至 3.02%。由此可见河南省专利数量快速上升,但缺少全球 知名的品牌,特别是制造业的知名品牌更少;国内专利数量大幅增长 的同时,国际专利数量较少,知识产权及科技创新产出质量亟待提高。第四,产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偏低。河南省各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 1引言 产业结构协调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既意味着产业结构本身的协调和优化,也意味着区域之间在产业发展上合理的分工。以区域的协调发展为例,区域是为管理社会、经济等活动的应用性整体,作为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区域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彼此相连,相互之间存在各种关系。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和谐则会对区域经济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摩擦和冲突。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但是,国民经济却并不等于各区域经济的简单累加。区域经济协调则会产生“1+1>2”的效果,反之,若区域经济之间摩擦和冲突不断则结果往往是“1+1<2”[1]。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一直较大,改革开放以来非平衡发展模式的实施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地区协调来实现。目前正处于转轨期的我国经济改革,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的干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产业结构区际矛盾的具体表现就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以及由此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地方利益抬头、产品的过剩与短缺并存、产业过度竞争等,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我国各种经济资源的配置远未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研究探索产业结构协调的理论,以减少或协调产业发展的矛盾,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产业结构协调的重要性 2.1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任何社会,只要存在社会化大生产,在客观上都要求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对一国来讲,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国民经济要实现持续稳步增长,产业之间的发展必须协调,即在再生产过程中,应经常注意保持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这种内在联系和数量的比例关系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各个部门和行业之间;每个部门和行业内部各环节之间;同类产品生产的各部门和行业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等,产业结构协调意味着从产业的角度看这些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是协调的。 2.2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的背景下,市场上的中间产品需求日益增多,产业部门之间彼此依赖程度日渐增大,结构效益的权重日益上升,以至于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支点。这种来自结构聚合的经济效益,其意义已大大超过个体劳动生产率提高对效益增长所带来的影响。 现代经济增长应该是速度与效率的统一,只有产业结构协调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否则社会商品要么是短缺与过剩并存,要么是以周期性的波动甚至经济危机爆发出来。对第二次产业而言,由于三次产业之间存在着供求关系和一系列数量比例关系,因此其发展必须与第一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只有产业结构合理,才能保证各

剖析长三角地区五大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结合国家、区域近年来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政策文本与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是当前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值得重点关注的五大产业方向。 五大重点方向 一、集成电路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龙头,其产业销售规模占全国逾6成,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地区共有4个城市进入全国集成电路设计

业十大主干城市的行列,集聚了国内55%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80%的封装测试企业以及近50%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芯片产能占全国的63%,已形成了包括研究开发、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支撑业在内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涌现出中芯国际、长电科技、中微半导体等全国集成电路领军企业。 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由复旦大学牵头,联合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等13家单位成立了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此外,三省一市科技部门还率先在全国开展集成电路领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规划研究。 二、生物医药 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大、质量高,产值和技术水平都位居全国前列。产业集聚化程度较高,建成了上海生物及新型医药研发与生产中心,并形成了以上海、杭州、泰州三大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无锡“太湖药谷”为核心,苏州、连云港、湖州、金华等中医药、化学原料药和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以及上海临港、盐城、宁波、舟山等海洋生物产业基地为辅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 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区域品牌效

应,如江苏的扬子江药业、先声药业等。以上海为例,2017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经济总量达3046亿元,其中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9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江浙沪累计医药制造业已占全国企业数量的25%,其占比27%的销售收入实现了全国30%的利润总额,显示出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强大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 产业协同上,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和长三角干细胞产业联盟已经成立。上海牵头,联合江浙两省共同发布了《江浙沪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跨省委托监管规定(试行)》,在药品监管政策及标准统一、检查员资格和检查结果互认、监管信息与资源共享方面跨出了第一步,对推进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融合、打造高质量的产业集群意义重大。 三、智能制造 在我国“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推动下,长三角地区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齐头并进,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成为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核心区。

简述我对“长三角”经济发展的理解(一)

简述我对“长三角”经济发展的理解(一) 摘要:长江是中国第一大经济核点,江苏拥有长江最优势的近海三角洲的江颈经济核点地段。人们把长三角看成一个区域经济体,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有着最大的流域面积,包纳着最多的经济养分,使长江三角洲有着更多的机会沉积。 作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的教育,应该有何作为和如何作为,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关键字:长三角经济教育商务英语就业 Abstract:TheYangtzeRiveristhebiggesteconomiccenterinChina.JiangsuhasthedominanceoftheYang tzeRiverDeltaeconomicarea.PeoplelooktheYangtzeRiverDeltaasoneregionaleconomicsystem.Asth ebiggestriverinChina,theYangtzeRiverhasthebiggestdrainagebasin,themosteconomicgoodness,sot hisareahasmorechancestodeposit.Abouteducation,oneofthemostimportantfactorsofregionalcom petitiveness,weshoulddowhatandhowtodo,theimportanceisobvious. Keywords:theYangtzeRiverDeltaeconomiceducationbusinessEnglishemployment 一、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1)长三角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长三角目前已形成以沪宁、沪杭、杭甬交通沿线为城市密集带,产业集中带和生产力发展主轴线的格局。初步形成沪宁、沪杭甬铁路沿线的产业轴、苏南临江产业轴和苏北沿江产业轴线,这些产业轴线也成为经济的扩散轴线,以沿铁路扩散最为重要。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分布呈“之”字型,恰好与主要交通线的“之”字型分布吻合。位于扩散轴线死角的舟山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南通、泰州和扬州虽然沿江,与上海距离较近,但由于长江阻隔,接受上海辐射少,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三地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浙江与江苏的产业结构更是高度趋同,投资和生产分散,各地区不能发挥比较优势,重复建设导致生产能力闲置和资源的浪费,降低了整体经济效益。目前长三角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增速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总体上说与宏观调控、行业环境、原材料、用工等成本增加有关,但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有效转变,技术投入低、创新步伐慢,产品结构转换和升级滞后。 (2)“十一五”时期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长三角经济圈已处在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的阶段,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今后五年,城市化进程将明显加快。未来10年内,长三角必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并有可能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经济示范区。通过高新技术对传统支柱产业的改造,一个世界性的新型制造业基地有望在此崛起。 城际间轨道交通、杭州湾跨海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极大地促进内部各要素流动的通畅性和流通速度。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也将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上海向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不断迈进,会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区域整体效益的全面提高。江浙两地将依托产业的分工不同,继续完善各自的产业链并加快外向型产业的发展。 通过以上对长三角“十”五期间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预测之后,本研究认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在“十一五”时期将呈现以下特点:区域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动力继续由内资带动向内外资并举转变;人力资源、技术、知识等的集聚优势进一步凸现;区域内的分工将更加完善合理;苏浙两地的经济增长速度仍快于上海,上海在长三角的经济比重会进一步弱化;上海依然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服务功能的提升;世博会对长三角的经济产生明显拉动效应;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依然存在。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 1、长三角经济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运用以浙江为例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1月 20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运用——以浙江为例 姜塍林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重庆,400067) 摘 要: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机遇及挑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很大程度的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又快又好的发展。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当前我们应该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的效能和效益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就必须在产业结构协调化基础上推进高度化以巩固发展我国经济。因此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 关键词: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1—0202—02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原理 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以达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它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据产业技术经济关联的客观比例关系,遵循再生产过程比例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它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 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有机统一。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n Petty ,1623—1687)最先研究了产业结构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olin Clark ,1905—1989)揭示了以第一次产业为主向以第二次产业为主、继而向以第三次产业为主转变,人均收入变化引起劳动力流动,进而导致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1901—1985)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作了进一步探讨,阐明了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变化的一般规律。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 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随着人均GDP 的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将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将首先上升,当人均GDP 达到一定水平时,随着非工业化阶段的来临,又会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则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产业结构之所以以这样的规律演进,是因为不同产业的生产效率不同,而逐利的本质驱使资本不断地从效率低的产业向效率高的产业流动,从而不断地从总体上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进而促成了经济的持续不断的增长。 产业结构的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分工的深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技术进步,社会需求的变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的变化,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等等。产业结构的演变首先是分工和专业化不断深化的结果。一方面,专业化和分工一起,决定产业结构演变的自然进程。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社会经济活动可分解成为由各个人执行的各个基本操作单位。一旦不同的基本操作能由不同的人来执行,分工就出现了。在分工条件下,人们将有关的技术运用于某一基本操作过程,逐步掌握并能熟练执行这一基本操作,从而实现专业化。有分工就有与之相应的专业化。专业化与分工一起,使得某一产品的生产由某一企业来完成,使同类产品的生产由某一行业和部门来完成,也使得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单一性和多样性。于是,由专业化与分工决定的生产要素在各个企 业、行业和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就在单一性产品和多样性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化还同技术进步相联系。首先,技术进步可以改变某一部门或产业的生产技术体系,使该部门或产业同其他部门或产业的技术关联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生产要素在各部门或产业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其次,技术进步通常表现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产品的发明和利用,这就必然要把社会生产活动引向新领域,从而扩大了分工的范围,促使专业化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导致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出现,引起生产要素在各产业和产业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再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使劳动力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这种转移必然伴随物质生产资料的转移,引起其它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从而打破原有生产要素在各产业和产业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形成新的产业结构。最后,技术进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提高人均产出水平和收入,从而打破了原有的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分工、专业化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会在产业宽度、产业深度、产业形态、产业融合、产业投入产出比例等方面朝着深度、广度和规模经济的方向优化升级。 三、以浙江产业机构调整为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浙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是省委对浙江产业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浙江实现新一轮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战略抉择,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和基本途径,只有建立三次产业不断优化和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实现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变,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一)以科技依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浙江经济发展的脊梁。要挺直脊梁就要不断增强浙江工业的产业层级和竞争力。主要是以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重点在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提升产业集群、培育大企业和提高中小企业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实现由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改变。 目前,浙江主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浙江海洋资源丰富,临海面积辽阔,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应充分依托港口资源发展现代大工业,改变工业结构偏轻偏小的不足。要加快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加强宁波、温州、台州、嘉兴、舟山这5个沿海城市临港产业布局的协调互动,努力使临港工业形成规模、形成品牌、形成优势。在产业选择上,主要是加快发展以炼油、乙烯为龙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突出发展石化中下游项目,延伸发展石化产业链,把浙江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石化基地。统筹规划船舶工业发展,推动船舶骨干企业与国内外重点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献综述》论文纲要

论文纲要 题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理论综述 张晨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2010级世界经济研究生) 学号:20100210018 一、文章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始于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研究,目前,在世界金融危机蔓延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缺乏动态性研究,优化升级基准与指标体系不相匹配等问题凸显出来,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现状与方法进行回顾、整理、归纳、分析。以期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对维持经济持续增长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归纳以后,我们认为进行基础理论再研究,开展优化升级,进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和培育支持体系研究,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二、研究背景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根据产业结构的特征,结合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优化升级出最佳产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战略行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各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都纷纷提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各自的龙头产业。尤其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研究课题,很有必要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回顾,查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从而促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进一步研究。 三、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发展回顾 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主要是以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在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Walt Whit man Bristow ,1916 — 2003) 曾经出版过《经济成长的阶段》。他通过研究各国经济发展效率之中存在的差异,发现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某种行业部门,在每个阶段,甚至在一个比较成熟并继续成长的发展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结构发展的部门,并称这些部门为行业领头羊,从而描绘出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部门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罗斯托同时认为,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这些在产业部门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业迅速扩大的结果。 (二)美国人赫希曼(A.O.Hir schman)是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家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从而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拳头品牌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结构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三)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在对发达国家与政府的各个经济成长阶段进行研究时,发现产业结构的存在,并对产业结构的特征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指出了优化

专题产业升级和优化

历年真题回顾 学业水平测试2015年 (二)读长三角都市圈相关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铁矿资源丰富,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之一。 45.2012年长三角都市圈部分城市的三大产业结构显示,上海、杭州、南京的第________产业比重超过50%,表明这些城市具备了较强的现代服务功能;多数城市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表明该地区仍然是我国重要的___________基地;舟山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6.在长三角都市圈中,马鞍山市的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分析马鞍山市发展钢铁工业的区位优势。(3分) 学业水平测试2014年

(四)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9分) 材料一:浙江省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70%,河流和湖泊众多,耕地面积有限。 材料二:在产业结构研究中,常运用区位商来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所谓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率。区位商越大,表明该部门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竞争力越强。 46.由图l可见,在三大产业中,浙江省的产业在全国该产业中具 有优势。(1分) 47.浙江省农业中渔业的区位商是2.4,分析浙江省渔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区位条件。 (2分) 48.浙江省工业部门中最薄弱的是哪一行业?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从传统走向现代长三角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从传统走向现代长三角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来源: 新华网2005-10-01 苏州太湖生态观光农业高峰论坛开幕,来自两岸的60多位农业经济专家聚会太湖畔,为苏州太湖地区的科学规划、开发建设出谋划策。近几年,生态观光农业正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一股热潮。据了解,浙江省目前正在兴建的颇具规模的观光农业园区有30多个,到2004年底,仅杭州市就有15个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并且到2006年,杭州市计划要扶持和评选30个这样的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观光农业的兴起预示着长三角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我这里的翠冠梨和黄花梨都是最好吃的。”53岁的傅大妈谈起自己的梨园,总是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与自豪。傅大妈和老伴两个人都是浙江省宁波市滕头村的村民,原来靠种植水稻为生,“日子过得不怎么宽裕”。后来村里推行生态农业园的建设,傅大妈和老伴两个人承包了村里九亩半的地,全都种上了翠冠梨和黄花梨,作为滕头村生态农业观光园的一个游览区,接待前来参观的各方游客。“城里人都喜欢来这里玩,去年一年,不说其他,光靠卖梨子,我们就收入近5万元,比当初种水稻要赚钱多了。”今年是梨园五年承包期的最后一年,傅大妈和老伴早早的就和村里谈好了,表示要再承包五年。作为联合国评选出的“全球生态500佳”之一,滕头村较早就开始建设生态农业。“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是他们一直坚持的原则,近年来,滕头村先后投入7200多万元,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三大工程,在全村范围内兴建了农家乐园、将军林、音乐喷泉广场和多处绿化景观。滕头村生态农业观光园现在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已经成为了长三角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去年光农业生态园的门票收入就是550万元,今年预计将达到600万元。 而类似于滕头村这样的观光农业生态园区如今在长三角地区已经星罗棋布,并且正在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与滕头村不同的是,位于萧山的传化农业观光园是由传化大地与政府共同投资建设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目前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占地面积3.3平方公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园区主要生产高科技的农产品以及种苗,年收入达到3000多万,另外旅游观光的收入也有1000多万。传化大地办公室主任钟永杰介绍说:“我们在做观光旅游和农产品生产的同时还免费为周边的农民示范、推广高科技的栽培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在为农民提供种苗的同时,还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等一系列跟踪服务,等到一种技术推广成熟以后,我们将会研究和推广新的技术,将本来只有我们这里才生产的有高技术含量的农产品让给农民种植。” 目前,各省市政府部门正忙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土地集约化是他们发展规划的共同热点。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研究员、上海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近日在接受采访时提出,目前土地问题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最大瓶颈。据统计,江苏省每年上报所需土地有35万亩,受到国家审批的只有15万亩,而浙江省每年上报需要土地则达到70万亩,批下来也只有14万亩。因此,长三角农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从传统型走向现代型。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理论综述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经济理论研究 7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理论综述 杨国庚1 杨奇2 (1.浙江广播电视大学长兴学院,浙江长兴313100; 2.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24) 摘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始于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研究,目前,在世界金融危机蔓延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缺乏动态性研究、优化升级基准与指标体系不相匹配等问题凸显出来,进行基础理论再研究、开展优化升级,进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和培育支持体系研究,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根据产业结构的特征,结合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优化升级出最佳产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战略行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各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都纷纷提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各自的龙头产业。尤其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研究课题,很有必要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回顾,查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从而促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进一步研究。 一、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发展回顾 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主要是以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在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Walt Whit man Bristow ,1916—2003)曾经出版过《经济成长的阶段》。他在分析经济史料的基础上,将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并通过考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世界经济和历史普遍的经济成长与发展的一般模式,即人们所说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他通过研究各国经济发展效率之中存在的差异,发现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某种行业部门,在每个阶段,甚至在一个比较成熟并继续成长的发展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结构发展的部门,并称这些部门为行业领头羊,从而描绘出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部门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罗斯托同时认为,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这些在产业部门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业迅速扩大的结果。这种扩大作用是通过主导行业部门的扩散效应,包括前项效应、旁侧效应和回顾效应来实现的。主导行业部门正是通过所表现出的这三种效应的产业结构关联作用,使其带动的作用远远超过其本身发展的作用,并能在整体上带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全面增长。罗斯托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系统性总结研究,奠定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坚实理论基础。 美国人赫希曼(A.O.Hirschman )是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家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从而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拳头品牌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结构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在投资上不均衡,使得供给与需求上也不均衡,从而对重点产业行业部门进行重点性投资,并带动关联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进而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达到整体发展。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在对发达国家与政府的各个经济成长阶段进行研究时,发现产业结构的存在,并对产业结构的特征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指出了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必要性,实质上是一种总结。美国人赫希曼对产业结构研究的贡献在于他对产业结构关联效应的研究。他们都没有明确提出怎么样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但正是他们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结构发展,进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注意,并吸引了专家学者们的眼球,引起各级地方政府领导重视,从而要求专家学者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的再深入研究。 上世纪50年代,日本为实现赶超战略梦想,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产业结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编撰了《产业结构论》一书,首次对产业结构如何优化升级进行了研究,明确提出了二个基准条件,“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他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率先在生产率上升快的主导产业中优化升级。同时又他认为,在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应优化升级需求增长快的产业作为龙头产业或主导产业。此理论是以非均衡发展理论作为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这对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的产业结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日本政府政策研究部门在筱原三代平的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典型例题 一、下表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七年内,国内部分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化(单位:万人),读表回答问题。(共10分) 、表格中各产业七年内就业人数减少最多的是业;按三大产业划分,该产业属于第产业;该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将向第、产业转移。 2、表格中就业人数增加较多的产业部门大多属于密集型产业。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的纺织业带来生机,我国纺织业有力的产业区位条件主要是(至少答两点): 4、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纺织业逐步向地区转移,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科技的不断进步,东部沿海地区传统产业将逐步被密集型产业所取代,第产业比较将大幅提高。 答案:1、农一二三2、劳动3、纺织原料生产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4、内陆技术(知识) 三 解析:该题要求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所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必然发生产业结构的转移,经济发达地区原来较低层次的产业逐渐转移到发展地区;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和产值将明显增加。 二、下图反映某假想区域的产业的现状和规划中的未来情景。在科教投入加大、 人的创造力提高、电脑网络不断改善、知识交流日益通畅的条件下,政府的服务职能强化,企业之间及其与科教机构之间联系加强,工业经济将向知识经济转化。据此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将区域的现状和未来相 比() A.知识流动的速度大体相近 B.技术融合的程度大体相仿 C.产业部门大体对应升级 D.对外开放的程度大体相同 (2)回答:①从现状到未来, 劳动人口职业转化的主要趋 势是向______转化。

②未来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中最主要的是______。 ③大众服装加工业和计算机装配业在未来区域中消失了,因为这些产业的主要布局因素是______,需要向______的地方转移。 答案:(1)C (2)①服务业②知识或智慧③劳动力拥有廉价劳动力解析:本题试图表现的是由于计算机及软件业的发展带来的科技、工业革命及产业的升级换代,可谓紧密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从图中联线表达的含义来看,并未体现什么“速度”、“程度”问题,而是表现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产业部门的对应升级的趋势。图中与各产业联系的中介是“工商、金融、专业中介和社区服务业”,这表明未来劳动职业转化多向服务业方面发展(传统就业岗位较缺乏),而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是以计算机和软件业为代表的知识与技术。该假想区域的服装加工业和计算机装配业可能转向劳动力廉价的地区,因而在本地区可能消失。 三、分析全国与上海市产业结构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2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一系列产业调整战略,目前正在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面努力。 上海市不同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热点专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热点背景扫描]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工业化、信息化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和道路有所不同。我国现在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 (2)信息化是指农业、工业、服务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动力。) (3)相互关系: ①信息化在工业化发展中产生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必须积极推进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离开了信息化的工业化,不是现代化的工业化。) ②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对信息化发展提出了应用需求。因此,必须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离开了工业化的信息化,将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 ③只有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为一体,才能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完成工业化的历史性任务。(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主体。) 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及其特点(“新”在何处?) (1)含义: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即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2)特点(“新”在何处?) 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相比,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新”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信息技术和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在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务推向未来。)②“新”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西方发达国家在加速工业化发展的时期,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严重的污染,以后为治理环境付出的代价太大。) ③“新”在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绝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以牺牲就业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我们既要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人力资源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 3、十六大报告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论述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

产业调整带动创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认为中国当前最大的经济问题是产业发展的不均衡,与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不相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新的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带动就业。 我国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但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明显的问题。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人口大国,近年来,就业压力加大,而且每年都有新增就业人数,与此同时却没有相应的工作岗位可以提供,给社会的良性发展埋下隐患,容易引起社会的不安定,与我国的发展理念不相符。站在我个人的角度看,经济的发展却没有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导致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原因。 当前,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吸纳就业人数很强,这一点我觉得国家应提供相应的鼓励措施,从互联网这个新兴产业入口寻求突破,以一个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就业人数,缓解国家的就业压力。其实,我国的互联网经济发展也有一段时间了,而且发展也较好,只是和实体经济相比,规模方面相对小很多。但近年来发展的异常迅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也带动了很大一批人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形成良性循环。2014年最令人瞩目的一件事就是阿里巴巴在美国成功上市,其IPO融资规模也创造了历史,世界再一次把眼光看向中国,马云在成为中国首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很多个千万富翁,成为很多人的偶像。从阿里巴巴的成功不难看出,寻找一个新的消费点一个新的产业可以有很好的发展的,网购也成为很多人的选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坐在电脑前轻轻地点下鼠标,你就可以轻松的买到你想要的东西,减少了很多的成本。每年的11.11也成为购物狂欢节,每年的11.11的单日消费记录都被刷新,人们的消费理念在逐步改变,网店取代实体店的说法也被广泛提起。 以阿里巴巴为例,第一:从就业的吸纳能力上看,其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淘宝,天猫的网店有数千家,并且因为其门槛较低,网店的人数有增加的趋势。因为中国是个庞大的市场,消费能力巨大。只要你的产品好,就不用担心自己的产品没人买。正如郎咸平教授所言,实体店的投资大,而且还有很多税收,并且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其回收成本时间也较长,门槛较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

技术扩散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关系分析_丁焕峰

技术扩散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关系分析 丁焕峰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 510006) 〔摘 要〕 本文从辨析技术扩散和产业结构优化等几个重要概念入手,分析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影响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技术扩散对产业结构优化 的主要作用机制。 〔关键词〕 技术扩散 产业结构优化〔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01—17  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306-N7040430)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问题,可以说任何一个经济学说都承认科学和技术变革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性(Freeman and Soete ,1997)。技术扩散是技术创新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一项技术创新只有经过扩散其潜在经济效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本文从辨析技术扩散和产业结构优化等几个重要概念入手,分析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影响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技术扩散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作用机制。 1 相关概念辨析 对于技术创新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创新包括从研究开发、首次商业应用到传播、推广、扩散的完整过程;狭义的技术创新指发明或研究与发明成果的首次商业化应用,包括在生产体系中引入前所未有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的技术组合、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组织商业模式及新的制度规则等,是处于知识形态或处于原型技术形态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新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关键一步。技术扩散则是指新技术在最初的商业化应用之后的继续推广应用,包括新技术在其潜在采用者之间传播、推广和广泛应用的过程,既包括企业间的扩散,也包括在已采用企业内部继续扩大新技术应用范围、提高其影响程度。 目前国内外对技术扩散内涵的理解并不统一,代表性的有传播论,认为技术扩散就是技术通过一定渠道推广、采用、传播的过程,代表人物有E .M .Rogers 、L .Schultz 、P .Stoneman 、傅家骥、许庆瑞等人;学习论,认为技术扩散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过程,代表人物是E .Mansfield ;效益论,把技术扩散与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联系在一起,认为企业总是倾向于接受效率更高、成本更省或更新颖的先进技术;顾客总是喜欢那些优先采用先进技术而生产出高品质、低价格的产品,代表人物是J .C .Metcalfe 。总的来说,技术扩散的内涵主要包含下 面五点: (1)技术扩散是通过一定渠道在潜在采用者中传播技术创新信息和应用新技术成果的过程,表现为技术创新成果应用随时间而不断增加,应用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的社会现象。 (2)技术扩散的结果应该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其应有的影响。(3)技术扩散必须以商品化了的技术创新成果为对象。 (4)技术扩散既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又包含在技术创新大过程之中。 (5)技术创新成果与技术扩散结果在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社会资源的需求与消耗也是不同的。技术扩散与技术创新扩散。技术扩散就是技术创新扩散。稍有不同的是技术创新扩散开始于技术发明或技术成果首次商业化应用之时,而技术扩散过程应始于技术发明或技术成果的出现之时,两者的起点有点不同。实际应用与研究中较少进行区分。 技术扩散与技术转移。技术转移就其一般意义来说,是指技术从供方向受方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受方掌握该技术才结束,该过程可以发生在不同地域之间,也可发生在不同领域之间。技术扩散与技术转移的主要区别是:技术转移是一种有目的的主观经济行为,参与技术转移的双方都抱有明确的目的,而技术扩散既包括有意识的技术转移,又包括无意识的技术传播;技术转移的受方一般来说只有一个,而且是明确的对象,而技术扩散的对象一般不止一个而是多个,且以潜在采用为主,一般来说也只有一个扩散源;技术转移研究多以国际间的技术转移为多,而技术扩散多以国内为主;技术转移更偏向于同一领域内的转移;技术转移以受方掌握技术为结束标志,而技术扩散则要等所有潜在采用者都采用了该技术为止。 技术扩散与技术引进。技术引进是指为发展本国经济和科学技术,通过各种方式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