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景观地形分异格局研究

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景观地形分异格局研究

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景观地形分异格局研究
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景观地形分异格局研究

第27卷 第2期2005年3月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BEIJING FORES TRY UNIVERSITY

Vol.27,No.2Mar.,2005

收稿日期:2004

--04--19http:P 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4260189.html,

基金项目:/973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B11150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1BA510B01).

第一作者:张志,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林业生态工程.Email:tyrone12@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4260189.html, 地址: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景观地形分异格局研究

张 志 朱金兆 朱清科 张宇清 姚爱静 曹 刚 魏 铁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利用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1B 10000地形图及2003年秋季时相的Quick Bird 卫星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资料进行景观制图,并与数字高程模型(DE M )数据进行图层叠加分析,研究典型嵌套流域内不同景观类型随地形变化呈现出的分异特征及变化成因.结果表明:1在较大尺度上,地形因素是本区景观分异的首要因素;o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封山育林与生产性造林以及近年来实施的退耕还林,是局部地区景观组分在各种地形梯度上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自然恢复过程对于这种格局变化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流域内人为的干扰活动主要是过度放牧,集中在自然景观与人为景观过渡的中游地带;?在本流域高程1000~1200m 、坡度25b ~35b 、坡向半阴坡的关键地区,应采用科学的人工促进自然生态恢复措施,逐渐增加近自然景观组分,尽量减少负面的人为干扰.关键词:景观格局,地形分异,数字高程模型,人为干扰,黄土丘陵

中图分类号:S717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1522(2005)02--0043--06ZHANG Zhi;ZHU Jin_zhao;Z HU Qing_ke;ZHANG Yu_qing;YAO Ai_jing;CAO Gang;WEI Tie.Topographic variation pattern of landscape distribution in Caijiachuan watershed ,the Loess Plateau of western Shanxi Province .Journal o f Beijing Fo restry University (2005)27(2)43

--48[Ch,14ref.]Key Laboratory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Ministry of Education,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100083,P.R.China.

Quick Bird satellite images taken in the fall of 2003,combined with field survey information and a topographic contour map (scale =1B 10000)were used for landscape mapping of the Caijiachuan watershed of Shanxi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4260189.html,ing layer overla y analysis of the landscape pattern maps and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 M),the authors studied the distribution variation pattern of different landscape types along the topographic gradients and its causes in this typical,nested watershed.The results sho w:1top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re critical for the spatial variations of landscapes on a large scale map;othe closure of land for reforestation and productive reforestation since the 1980s and the conversion of farmlands to forestland in recent years are the primary causes for the significant variation of the elements in landscap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long topographic gradients in local regions;furthermore,natural recovery processes also give an impulse to the change in the pattern;?the major human disturbance activity in the Caijiachuan watershed_overgrazing is centralized in the area betwee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landscapes;trampling of vegetation accelerates soil erosion and water loss,to which the local government should attach much importance;?the authors think that artificial measures should be adopted to stimulate natural regeneration,to increase the near _natural landscape elements and to reduce negative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key regions of this watershed,where the elevation is 1000~1200m and the slopes are between 25b and 35b and half_shaded.

Key words landscape pattern,topographic variation,digital elevation model,human disturbance,Loess upland

目前,在有关景观生态的研究中,地形因素的作

用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人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地形

单元进行分类和赋值[1],研究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在山区,由于地形控制了太阳辐射和降水的空间再分配,因此它往往是局部生境温、湿度的良好指示,并且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及其强度,进而影响群落的物种构成、结构和动态变化[2].高程、坡度和坡向是衡量地形分异的3个主要属性特征,也是决定土壤、小气候和水文等要素分异的主导因子[3].此外,地形分异还对山区人为活动产生显著的影响.在弄清景观地形分异的基础上,从景观尺度上了解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以便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或根据人为活动的地形分异特点及影响后果,制定适宜的生态保护与管理对策,促进山区生态恢复与建设,是目前山地生态研究的热点问题[4].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水分是影响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主要因子,而地形则直接影响降水的再分配.在进行防护林配置时,应根据黄土区不同地形地貌部位的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资源条件,遵照以小流域为单元、多林种、多树种、因害设防、因地制宜、水分平衡、适度造林、异林复层的水土保持林体系空间优化配置原则,使造林密度控制在水资源的承载力范围之内,并最大限度地发挥防护林体系的防护功能及生产功能[5].在地形破碎的黄土区,坡度和坡长均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地形因子[6].

Ostendorf等根据阿拉斯加北部山地植被格局受地表径流深的控制,利用GIS从数字地面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中生成坡度分布图和径流分布图,建立了一个基于地形的植被格局模型[7].Swansond等从理论上分析了地形对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8].本研究目的是在黄土区典型嵌套流域内,揭示不同景观类型随地形变化呈现出的分异特征,并对景观分布格局的变化成因进行初步研究.

1研究地区概况

研究区蔡家川流域(北京林业大学教学科研试验场)位于山西省黄土高原西南部的吉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0b40c~110b48c与北纬36b14c~36b18c 之间,平均海拔1172m.为典型的黄土残塬、梁峁侵蚀地形,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57519mm,蒸发量1724mm.降水主要集中在6)8 3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016%,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半旱生落叶阔叶林与森林草原地带,年均气温10e.黄土母质土壤类型为褐土,普遍呈碱性.山地的斜坡、梁红胶土母质[9].流域区内森林覆盖率约为72%,主要树种有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油松(Pinus tabulae f o rmi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等乔木,混生或伴生有山杨天然林(Po pulus davidiana);灌木树种主要有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黄刺玫(Rosa xanthina)等;草本以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冰草(Agro pyron cristatum)等为主的旱生植物群落.

根据1B10000地形图生成的蔡家川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 M)统计得出的本区地形分异概况.如图1所示,蔡家川流域总的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由于众多子流域相对于主沟集中垂直分布,将整个区域切割得支离破碎,体现了黄土残塬沟壑区地形破碎、千沟万壑的显著特征.

2研究方法

211野外调查

2003年7月15日)8月19日对蔡家川流域的森林植被及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为期35d的前期野外调查,主要采用传统调查方法(线路踏查、样地调查等),结合GPS接收机,完成流域界内标准地测量、设置及地类调查.野外调查采取以线路调查为主,点面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线路选设的原则是:根据地形图和交通条件选设调查线路,线路应穿越研究区不同的地形地貌、景观类型和土地利用状况.通过订购目前全球最高分辨率商业卫星Quick Bird 于2003年10月21日在该流域获取的影像(其全色波段影像空间分辨率达到了0161m,多光谱波段影像空间分辨率为2144m),运用人机交互判读方法,室内进行野外调查地类图斑校核.

212技术流程

在文献[10,11]的基础上,本研究中利用GI S进行景观地形因子(坡度、坡向、高程)分布统计的工作流程如下:1利用外业资源调查结果,提取景观斑块信息,生成景观格局专题图层,给不同景观分类赋予不同的属性,共划分农地、农村居民地、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经济林、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及荒山荒地9种主要的景观类型;o通过对该流域1B10000地形图数字化等高线,获取该流域的DEM 数据,建立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DTM)分异分析模板;?分别生成流域坡度分布图层、坡向分布图层和高程带分布图层;?将景观格局图层与坡度图层、坡向图层、高程带图层分别叠加分析,得到各分类景观斑块的坡度、坡向、高程属性;?进

44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第27卷

图1蔡家川流域数字高程模型

FIGURE1Th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of Caijiachuan watershed

在3种地形属性梯度上的分布谱系列,叠加河流、行

政区划、道路、居民点等基础地理信息,生成最终成

果数据图库,结合社区参与式半结构访谈所获信息

及其他项目在该区进行调查研究的二手资料,进行

更深层次分析.

213定量分析方法

区域地形分异规律一直停留在缺乏精度的定性

描述水平上.定量地分析区域地形、地貌的特征规

律,将有助于科学分析地形因子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及其程度,并可为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提供科

学依据[12].对地形因子不同分级及对最小分辨单元

的确定,将直接影响数据处理量及最终结果.理论上

讲,可以计算区域内任一海拔高度、坡度及坡向范围

内的土地面积.但为了方便地对区域内地形分异进行定量描述,我们以50m为基数分带,统计其地势变化规律.高程分割间隔为50m分成14级;坡度的分割间隔为10b(5b以下单独分级)分成7级;坡向按照平地、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坡先分成9级,而后综合归纳为平地、阴坡、半阴坡、阳坡、半阳坡5类.

3结果与分析

311统计结果

作为土地分异控制基础的地形,在空间的组织

的宏观格局导致作为区域自然综合体)))/土地0的第一级分异,区内大体上自西向东依次出现石质山地类、丘陵沟壑类和流域下部入河口处的少量沉积平地类等3种土地一级单元(/类0)的有规律排列,反映出典型的东西向自然过渡特征.下垫层在卫星影像近红外波段上的特征呈现出从西向东距离仅12km范围内由暖色调向冷色调的有规律演替,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水热条件随高度增大而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形成了目前蔡家川流域的景观格局.

高程分布情况充分反映了蔡家川流域的地貌特征(见图2),全区相对高差近700m,1000~1300m 区间占流域总面积的近80%.

图2高程分级面积比例统计

FIG URE2The area percentage of elevation grades

坡度分异同样反映了本区的地貌特点(见图3),在20b~25b坡度级显现峰值,15b~35b区间占本

45

第2期张志等: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景观地形分异格局研究

图3 坡度分级面积比例统计FIG UR E 3 The area percentage of slope grades

图5 景观组分随高程梯度的分布频率

坡划分,阳坡面积比阴坡面积稍大(高出近2%),半

阳坡(34%)和半阴坡(40%)面积相对较大

.

图4 各坡向面积比例统计

FIG URE 4 The area percentage of slope aspects

312 高程分异特征

除农村居民地外,其他景观类型占各自总面积的比例随高程带上升的分布曲线大多为单一峰值(见图5).由于自然水源关系,蔡家川流域大部分居民点靠近沟道低处.北坡林场利用水泵将沟底的水源通过管道人工扬升至山顶蓄水池,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进而影响了居民地景观的分布格局,并使得分布曲线在1150~1200m 高程带出现峰值.现地调查中发现,北坡附近,居民地有进一步扩展趋势.

在蔡家川流域,超过90%的农地分布在流域平均海拔以下,多为狭长形斑块,分布在居民地周围.比较各景观类型的分布曲线不难发现,农地与未成

林造林分布曲线极为相似,峰值均出现在1050~1100m 高程带,在1000~1150m 高程范围内的分布面积均占各自景观总面积的近80%.实地调查中发现,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和当地林管部门组织的植树造林使原农地发生地类变化.农地与未成林造林地的分布格局也有差异,农地在1000m 以下的面积有

1715%,而1711%的未成林造林地则分布在1150m 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沟道下部低海拔地区农地的固耕性.

灌木林的曲线最大峰值与农地和未成林造林地相近,在1000~1200m 高程范围内的分布曲线也较为相似.但灌木林分布范围非常广泛,一直延伸至流域最高海拔带,主要分布位置在流域中段,恰好是人为景观向原始次生林景观的过渡地带.荒山荒地的特征曲线外形与灌木林相似,但其分布在较低的高程范围,上限为1300m,分布位置也主要在流域下段,是历史上人为活动较为频繁、原生植被遭干

扰破坏后形成的景观.

阔叶林、经济林和针阔混交林的分布曲线最大峰值均出现在1150~1200m 高程带,由于阔叶林中有一部分是以辽东栎为主要树种的天然林,因而使其分布范围延伸至流域最高海拔处.

所有景观类型中,针叶林的分布曲线跃变最低.针叶林主要是人工起源的油松林和侧柏林,分布位置大多在梁峁顶部,近70%分布在1100~1300m 高程带范围,此外沟道底部有零星人工落叶松纯林.313 坡度分异特征

农地、居民地和经济林人工景观及针叶林景观(大多为人工起源)的分布曲线峰值均出现在15b ~25b 坡度级,随坡度上升面积比例迅速减少.其中,80%以上的农地分布在25b 坡度以下地区.动力学、重力学和农业生产实践证明:坡度15b 以下为缓坡

46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第27卷

图6 景观组分随坡度的分布频率

FIGURE 6 Dis tribution proporti on of the landscape elements to sl ope degree

图7 景观组分随坡向的分布频率

地,动力和重力作用相对较小,水流运动较缓,水土流失不太强烈,是条件较好的农业区;15b ~25b 为斜坡地,水土流失相对严重,只能勉强进行农作,是农业上限区;25b 以上为陡坡地,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不宜耕作,应当退耕还林

[13]

.由于当

地民居绝大多数是窑洞,这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居住方式影响到居民地景观格局在坡度级的分布)))既要有一定的坡度适于经济合理的开挖窑洞,又要能满足当地社区交通及生产生活的便利.

针叶林中人工营造的油松林大多分布在梁峁顶部,坡度平缓,而更能适应贫瘠环境的侧柏(一部分为天然起源)则分布在坡度较陡的坡面上.

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和荒山荒地的曲线峰值比上述人为景观类型高出一个坡度级,出现在25b ~35b 坡度范围,体现了人为景观与近自然景观在坡度上的分异.25b 以下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大多为人工起源,25b 以上由于坡度约束该区很难采取人工生态恢复措施,因此,可以推断导致其内部植被结构变动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恢复过程.

野外调查中发现在沟间地基本垦殖的情况下,沟谷地中的沟谷坡为畜牧业的主要用地.蔡家川流

域内常住人口不到200人,而流域中段地区常年放养近万头牲畜,在饲养牲畜的品种上普遍又以个体较小、善于攀登跳跃的当地山羊为主.山羊的4只蹄子相当于4把小夯或镢,把有植被的沟坡践踏成坚实的/羊道0,影响了土壤透水性;在缺少植被的沟坡放牧过后,经羊蹄的蹬踏使得大量表土顺坡泻溜,尤其冬季放牧,引起的表土泻溜更为严重[14]

.践踏的结果还造成在现有的生态系统中产生空地,为外来物种的入侵提供有利场所,与此同时也阻碍了原有优势种的生长.超载和过度放牧破坏了沟谷坡以阔叶林和灌木林为主的景观稳定性,加剧了土壤侵蚀,同时造成可食性牧草退化,产草量下降,载畜量变低.为了维持牲畜的需草量,只能增加在同一块土地上的放牧次数,如此恶性循环,使植被恢复无喘息之机.

314 坡向分异特征

考虑到流域内坡向分布差异不大,不同坡向上景观类型的结构变化幅度具有横向可比性(见图7).从阴阳坡状况看,所有景观面积比重均在半阴坡或半阳坡出现峰值,这显然是因为基数较大的缘故.

居民地景观类型的坡向分异格局具有较明显的

47

第2期张 志等: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景观地形分异格局研究

规律性,分布峰值明显处于阳坡,面积比例近40%,分布中心在阳坡及半阳坡,达83%.农地在无坡向的平地分布面积比例相对较大,约有20%.蔡家川流域内经济林主要是苹果、桃、杏等果树,对日照条件要求较高,决定其分布坡向主要是半阳坡和阳坡.针阔混交林面积比重在半阳坡(东坡向)变化幅度最大,是因为这些地区面积的绝对值很小,轻微的变化就会引起景观格局的显著变异.

荒山荒地景观类型在各坡向的分布面积比例基本接近,在阳坡半阳坡的分布比例稍高于阴坡及半阴坡.未成林造林地在阳坡和半阳坡的分布比例为5814%,明显高出阴坡和半阴坡(3611%)20%多.现地调查中发现主要造林树种是刺槐,造林成活率较低.针叶林、阔叶林则相反,在阴坡半阴坡的面积比例要高出阳坡半阳坡10%.灌木林在阴坡半阴坡的分布比例也稍高.这一定程度上说明本区内阴坡半阴坡的土壤水分条件比阳坡半阳坡更适于林木生长.

4结论

1)从大尺度上认识到,地形因素是形成蔡家川流域景观分异的首要主导因素.以水热条件为代表的气候条件差异和植被演替变化造成的土壤条件的不同以及人为影响因子,则成为区内景观分异的第二位影响因素.

2)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封山育林与生产性造林以及近年来实施的退耕还林,是局部地区景观组分在各种地形梯度上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自然恢复过程对于这种格局变化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流域中游目前仍存在着一些显著的人为干扰现象,过度放牧对植被的践踏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4)在本流域高程1000~1200m、坡度25b~ 35b、坡向半阴坡的地区,应采用科学的人工促进自然生态恢复措施,逐渐增加近自然景观组分,尽量减少负面的人为干扰.

致谢参加野外工作的还有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2001级硕士研究生刘卉芳,2000级环境规划专业本科生龙晶晶、李维、王宇飞等同学.内业数据处理过程中得到北林大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重点实验室汪西林老师,北林大森林经理学科王新杰博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董仁才博士,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邓喜庆、华朝朗工程师等人的帮助.山西省吉县林业局在本次研究中给予一如既往的支持与配合.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J ANET F.Clustering vers us regression trees for determi ning

ecological land uni ts in the s outhern Californi a mountains and foothills[J].Forest Sc ienc e,2003,49(3):354--368.

[2]SWANSON F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4260189.html,ndform effects on ec os ys te m patterns and

processes[J].Biosc ience,1988,38:92--98.

[3]PEARSON S M,TURNER M G,DRAKE J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4260189.html,ndscape change and

habitat availabili ty in the southern highlands and Ol ympic Peninsula [J].Ecological Applic ations,1999,9(4):1288--1304.

[4]HERZOG F,LAUSCH A,MULLER E,e 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4260189.html,ndscape metrics

for asses sment of landscape destruction and rehabilitation[J].

Environme ntal Management,2001,27(1):91--107.

[5]朱金兆.林业生态工程技术体系[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0,2(1):27--31.

Z HU J Z.The technol ogical sys tem of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 neering [J].Re vie w o f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 hnology,2000,2

(1):27--31.

[6]魏天兴,朱金兆.黄土残塬沟壑区坡度和坡长对土壤侵蚀的

影响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1):59--62.

WEI T X,Z HU J Z.Effects of sl ope length and grade on soil erosion in the gully regi ons i n Loess Plateau[J].Journal o f Bei j ing Forestry

U nive rsity,2002,24(1):59--62.

[7]OSTENDORF B,REYNO LDS J F.A model of arctic tundra

vegetation derived from topographic gradients[J].Landscape Ecolo gy,1998,13:187--202.

[8]SW A NSON D F J,KRA TZ T K,CAIN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4260189.html,ndform e ffec ts on

ecos ystem patterns and proc esses[J].BioSc ience,1988,38:92--98.

[9]朱金兆,魏天兴,张学培.基于水分平衡的黄土区小流域防护

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5P6):

5--13.

Z HU J Z,WEI T X,Z HA NG X P.Arrangement of protective forest s ys tem in gulled-hilly loess area based on water balance[J].

Journal o f Bei j ing Fore stry U nive rsity,2002,24(5P6):5--13. [10]孔宁宁,曾辉,李书娟.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植被的地形分异

格局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02,38(4):543--549.

KONG N N,ZENG H,LI S J.Study on the topographic variation pattern of vegetation distributi on in Wolong Nature Reserve,Sichuan Provi nce[J].Journal o f Peking U nive rsity,2002,38(4):543--549.

[11]Z OMER R,USTIN S,IVE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4260189.html,ing s atellite remote sensi ng for

D EM extracti on i n c omple x mountainous terrain:landscape analysis

of the M akal u Barun National Park of eas tern Nepal[J].Int J Remote Se nsing,2002,23(1):125--143.

[12]张军,倪绍祥,于文静,等.三江并流区居民点空间分布规律

[J].山地学报,2003,21(1):121--125.

Z HA NG J,NI S X,Y U W J,et al.A quantati ve study on the spatial distri bution pattern of human settlement i n Three Ri ver paralleled running regi on[J].Journal o f M ountain Sc ienc e,2003,21(1):121 --125.

[13]FOODY G M,BOYD D S.Improvi ng neural network performance on

the clas sification of comple x geographic datasets[J].Journal o f Geographical System,1999,1(1):23--35.

[14]李志坚,高起江.晋西地区侵蚀强度区域分异的原因分析

[J].水土保持通报,2002,22(3):10--14.

LI Z J,GAO Q J.Causes for area distinction of erosion intensity in Loess Hilly areas of wes tern Shanxi Province[J].Bulle tin o f Soil and

Wate r Conservation,2002,22(3):10--14.

(责任编辑李文军)

48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第27卷

陕西地貌特征分析报告

陕西地貌特征分析报告 境内以黄土高原、平原为主,亦有少量山地,地貌形态南北迥然不同,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北部属黄土高原南缘的一部分,其中东北部为土石山地。北山以南为泾渭冲积平原,属关中平原的一部分。依地貌和高度可分为黄土台原和河流阶地与河漫滩。 一、地貌类型 (一)平原 境内由渭、泾等河流作用所形成的堆积平原(不包括黄土台原),按其成因、形成过程以及形态特征,分为泾渭河冲积平原、河谷平原和洪积扇裙等类型。 1、泾渭河冲积平原 主要是渭河冲积物以及泾河、清峪河、冶峪河和漆水河等河流冲积物所组成的平原,大部分布在渭河北岸和泾河下游东部,基本连成一片,范围较大,但在渭河北岸呈带状分布,泾河以东呈片状。按其形态,又可分为河漫滩及各级阶地等。 2、河谷平原 属渭河、泾河的一些较大支流如沣河、马栏河、漆水河、冶峪河等,以及泾河上游切穿黄土高原、黄土台原或冲积平原而形成的具有平坦较宽广的河谷阶地、河漫滩的地貌形态。 3、洪积扇裙和洪积扇 在北山南麓一带,从三原嵯峨山一直延伸到乾县石牛山,分布着东西向的带状冲积扇,其宽度不一,西宽东窄。洪积扇分属4个不同的洪积时代,即晚中更新世早期、晚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及全新世。这是由于鄂尔多斯地台向斜南缘在第四纪一直处在上升运动之中,故又使老洪积扇被切割,新洪积扇又在老洪积扇之下出现,但它们之间的结构较为复杂,既有埋藏型洪积扇裙,也有迭置洪积扇裙。组成物质为含泥的砂砾卵石及含砂砾质粘土及次生黄土状土,全新世以前的洪积扇的上部,多为风成黄土或亚粘土、亚砂土层所覆盖。 一些范围较小,尚未形成洪积平原的现代洪积扇、冲积堆等个体形态,在境内为数众多,常附加在平原、台原、阶地等地貌形态之上。 (二)黄土台原 1、黄土台原 黄土台原为关中渭河两侧或山前被黄土覆盖的呈阶梯状倾斜的台状地,具有明显的台坎和平缓的台面。本市的黄土台原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以北、北山以南的范围内,泾河以西面积最大,是黄土台原的主体。 黄土高原以南正处在渭河北岸的断阶部位,而断块式断凸自北而南陷落,断凸上覆厚层黄土后形成阶状台面,阶状台面南低北高。黄土台原地势较高,海拔高度450~800米,平均高出平原200~300米,台原与平原往往以陡坎相接,成为境内地形的第二阶梯。 黄土台原的组成物质,下部多为第三系或第四系早期的洪积、冲积、湖积物,上部为第四系风成黄土或冲积黄土。台原表面一般比较平坦、完整,坡度一般在5°以下,很少超过10°,台原边坡冲沟发育,滑坡、崩塌、泻溜等现象屡见不鲜。这里的台原间有河谷切割,其上有洼地、岗梁分布,各级台地以陡坎相接,相对高差50~150米。本市黄土台原依原面高程、倾斜程度、物质组成以及下伏地层,可分为两级。低者为一级台原,位置偏南;高者为二级台原,位处一级台原之北。

(课标版)新2020高中地理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附3 典型地貌及其景观特点学案 必修1【下载】

附3 典型地貌及其景观特点 学习目标:1.学习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3~4种常见地貌。2.描述所识别的地貌,说明这些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重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流水地貌 1.流水地貌是由流水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塑造而成的地貌。 2.河流地貌 (1)上游:大多地处山地和高原,高差大,水流急,对河道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往往形成峡谷和瀑布。 (2)中下游:水流减缓,河谷变宽,往往形成冲积平原。 (3)入海口:沉积作用显著,往往形成三角洲平原。 (4)出山口: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在山前沉积下来,形成山麓冲积扇。 3.喀斯特地貌 (1)在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的地区,常因流水溶蚀和淀积作用而形成特殊地形,称为喀斯特地貌。 (2)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峰林、峰丛、孤峰、以及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 (3)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溶洞、地下河,溶洞中发育的石钟乳、石笋、石柱。 二、风成地貌 1.风成地貌是指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沉积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2.风蚀地貌主要有风蚀城堡、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沙丘、黄土高原都属于风力沉积地貌。 三、海岸地貌 海蚀地貌主要有高耸的海蚀崖、深邃的海蚀洞、造型奇特的海蚀柱;海积地貌主要有沙滩、沙洲、贝壳堤。 四、山岳地貌 1.褶皱山 (1)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弯曲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作褶皱。 (2)由褶皱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2.断块山 (1)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2)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断块山。 3.火山 (1)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黄土高原

第三节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学生能够结合相关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说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照片等,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图表、图文资料,提取相关信息,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2)通过活动题,认识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以及这些“黄土风情” 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不断地渗透乡土地理知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地理分析、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貌景观。 教学难点: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读图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理课本、地理填充图册 导课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黄土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同时给出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图片和鲸鱼沟及其周边的景观图片) 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

文明的摇篮 1、位置和范围 在图中圈划出以下地理事物: (1)黄土高原的范围:太行山、乌鞘岭、内蒙古高原、秦岭。 (2)黄土高原所在的省级行政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到渭河和西安,知道本地区的位置。 1、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填空:黄土高原 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大致 以为界),南抵。 2、学生在图中重点圈出秦岭和渭河以及西安;明确西安(包括灞桥)的位置,知道西安(包括灞桥)也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逐步渗透乡土地理的知识,明确本地区的地理位置。 请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 2.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 的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 2.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原因是黄土具有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容易开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请学生谈谈自己所见到的灞桥周围的窑洞景观,并分析居住窑洞的优点。 结合生活中的地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资料搜集和阅读能力。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原因,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和综 合分析的能力。 4、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懂得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 要性。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图文资料,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 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地理区域,假如从飞机上看这一区域,那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那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窑洞居住。黄河也流经其中,因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河,这区域就是黄土高原。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引导读图:黄土高原在哪儿呢?请同学们P24“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明确其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 1、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引导读图:黄土高原主要跨越哪些省区呢? 2、主要跨越省区:晋、陕、甘、宁等 引导阅读:说起黄土高原,很多人不仅会想起它那千沟万壑的景观,而且还会想起这片古老黄土地上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请阅读课文24-25页内容。 3、文明的摇篮: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设疑: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除一些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厚度一般超过100米的黄土,这么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讲述: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得到了最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是吹来的。 二、风吹来的黄土 引导思考:虽然我们不能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周密严谨的研究,但我们也能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请大家合作完成P27的活动题。 1、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

高中地理《典型地貌及景观特点》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壱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三课 时) ——典型地貌及景观特点教 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视频、图像等资料,能识别常见的风成地貌、流水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 2. 通过模拟实验,能区分不同地貌,提升地理实践力;学会描述不同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3. 通过实验,归纳总结风成、河流地貌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观察法、归纳法 三.教学流程设计

云南石林 广东丹霞山 湖南张家界 教方法 风成地貌实验 观 看视频增 强感 官认识 课 , 增 强 学 生 学 习兴趣。 而 且 通 过 这 一 案 例 能 简 单 让 同 学 们 知 道 如 何 描 述 景 观 特点。 通 过 模 拟实 验能 区 分 不 同 风 成 地 貌 , 提 升 地 理 实 践 3 分 钟 自 主 学 习 2 分钟展示 2 分 钟。 预习 1 分钟实验展示 8 分钟展示 学 生自 主探 究并 回答 荣成成山头 山东泰山 沂水大峡谷 教师引领: 下面首先请同学们欣赏我们家乡旅游的视频。(播放宣传片) 问题: 谁来挑战第 1 个任务? 总结: 如何描述景观特点:可以从形态、地势(海拔、相对高度)、质地 (颗粒物大小)、坡度等方面进行描述。(岩壁陡峭或者高耸,坡 陡) 海水侵蚀 承转: 如果是一个陌生的地貌景观,我们如何来辨别? 下面是新疆哈密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大家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总结: 形态上呈垄岗状、流线形、成群集中分布是雅丹地貌的最重要特征或者 看 实 验 要 求,观察 实验 过 程 , 思 考回 答 问题 一列列断断续续延伸的长条形土墩与凹地沟槽相间分布、沙土 承转: 图中这种地貌有个专业的称谓——“雅丹”,雅丹在维吾尔语 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丘”。这里几乎看不见一草一木,当大风刮

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优秀范文

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优秀范文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 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 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区域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热情,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2.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讲述: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讲授新课]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23-25页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教师:请小组在黑板上把小组的探讨结果板书出来。剩下的同学完成25页活动题。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评价小组板书,纠正、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范围: 2.地形:高原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发育在第四纪黄土(或黄土状土)地层中的各种地貌形态的总称,具有一系列自己特有的特征。(黄土是一种黄色的、质地均匀的、松散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它具有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强、富含碳酸钙、易塌陷等特点。在流水作用、重力崩塌作用和风力吹蚀作用下,形成沟深、坡陡、沟壑纵横、地面支离破碎的黄土地貌景观。根据成因和形态特征,可分为沟谷地貌类型、沟间地貌类型和潜蚀地貌类型)在黄土高原主要由塬、梁、峁组成的特殊地形。中国是世界上研究黄土地貌最早的国家。2000多年前就有“天雨黄土、昼夜昏霾”涉及黄土地貌堆积过程的记载;800多年前,北宋沈括对河南、陕西一带的黄土侵蚀地貌形态作了生动描述;历代在治理黄河下游河患方略的讨论中,已认识到黄土高原侵蚀产沙是其根源。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黄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成东西向带状断续地分布在南北半球中纬度的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甘肃兰州九洲台黄土堆积厚度达到336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沟谷众多、地面破碎)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多数地区的沟谷密度在3~5公里/平方公里以上,最大达10公里/平方公里,比中国其他山区和丘陵地区大1~5倍。沟谷下切深度为50~100米。沟谷面积一般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地区达到60%以上,将地面切割为支离破碎景观。地面坡度普遍很大,大于15度的约占黄土分布面积的60~70%,小于10度的不超过10%。(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它们作用于黄土地面的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或称地下侵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等。其中潜蚀作用造成的陷穴、盲沟、天然桥、土柱、碟形洼地等,称为“假喀斯特”。强烈的沟谷侵蚀或地下水浸泡软化土体,使上方土体随水向下坡蠕移形成的泥流,只有在黄土区才易见到。黄土的抗蚀力极低,因而黄土地貌的侵蚀过程十分迅速。黄土丘陵坡面的侵蚀速率为1~5厘米/年,高原区北部沟头前进速率一般为1~5米/年,个别沟头达到30~40米/年,甚至一次暴雨冲刷成一条数百米长度的侵蚀沟。黄河每年输送到下游的大量泥沙中,有90%以上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河流输沙量大于5000吨/(平方公里·年)的区域约占黄土高原面积的65.6% 成因和过程黄土地貌是黄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风是黄土堆积的主要动力,侵蚀以流水作用为主。黄土塬、梁、峁等地貌类型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各种沟谷则是强烈侵蚀的结果。黄土区的侵蚀有古代和现代之分。现代侵蚀是指人类历史近期发生的地貌侵蚀过程,它和古代侵蚀的主要区别是有人为因素的参与,表现为侵蚀速度的加快。古代侵蚀纯为自然侵蚀,其速率通常是缓慢的。现代侵蚀和古代侵蚀在多数地区以大规模农耕兴起时期为界。现代侵蚀都以沟道流域为基本单元。沟道流域内,谷缘线以上的谷间地和以下的沟谷地侵蚀特点是不相同的。 区域变化各种黄土地貌类型的区域变化,黄土高原黄土地貌类型图所示。黄土塬多分布于黄土高原南部,六盘山以西多长梁宽谷黄土丘陵;六盘山以东以梁峁深谷黄土丘陵为主;黄土高原北部长城沿线的黄土丘陵坡面常有片状流沙。在沟道流域内,梁峁丘陵与沟谷类型的关系十分密切。头道梁多是河沟流域的分水岭;坳沟流域的分水岭大多是二道梁;三道梁或者夹于两冲沟之间,或者沿河沟或坳沟的谷缘线分布,并为现代沟谷割切。这种关系反映了黄土梁峁与各类沟谷发育过程中的时间顺序和相互关系,以及和黄土地貌发育的侵蚀、堆积轮回。 利用和改造黄土是适于植物生长的土质。黄土富于直立性,其中的天然洞穴曾是原始人类的住处,也为现代人建筑住宅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强烈的现代侵蚀破坏了当地的土地资源,给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造成障碍;大量泥沙入河,淤塞河道,妨碍水力资源顺利开发,并使下游河道经常泛滥成灾。所以,必须对黄土地貌进行改造。改造黄土地貌是一项十分复杂和艰巨的任务。首要

《黄土高原》2019年中考地理真题汇编

《黄土高原》2019年中考真题汇编 (2019年济宁学业考)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在改善本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本区经济是一个重大课题,据此完成1、2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有() ①减少土壤肥力②淤塞河道③破坏农田④生态环境恶化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黄土高原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优势有() ①自然资源丰富②名胜古迹众多③工业基础雄厚④国家政策、资金扶持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解析】1选D,2选B。第1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农田破坏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淤塞河道并形成“地上河”;植被覆盖率减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恶化。第2题,黄土高原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资源,国家政策支持,重点扶持能源工业的发展;黄土高原历史文化悠久,开发早,名胜古迹众多。 考点: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发展经济的优势。 (2019年苏州学业考)地坑院也称“天井院”、“地窖”,是黄土高原古人穴居方式的遗留。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独特的地下村庄(图5)。据此完成2、3题。 3.下列关于地坑院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夏季多雨,易于蓄水②窑顶平坦,便于耕作③冬暖夏凉,调节气温④就地取材,造价低廉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图6中的省K有地坑院分布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解析】3选B,4选C。第3题,黄土高原的地坑院位于黄土塬,这里形成地下村庄的原因,一是地下冬暖夏凉,调节气温;二是造价低。窑洞顶部不是为了耕作。地坑院需要排水,目的不是夏季蓄水。第4题,地坑院分布在黄土高原,陕西省北部是黄土高原,即丙。甲是贵州省,乙是辽宁省,丁是青海省。考点:考查黄土高原传统民居及黄土高原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域。 (2019年连云港学业考)读我国北方地区某地地形景观图,回答5、6题。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认识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2、通过阅读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图,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特征,知道塬、墚、峁、川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 3、能利用图文资料,解释黄土高原形成的主要原因。 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及治理措施。 二、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1、造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实验验证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配乐朗诵黄土高原的介绍,同时配以图片展示。提出问题:老师刚刚描述了我国哪个地形区?由此导入本课——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图片和文字介绍展现了黄土高原自古至今的生态环境变化以及风土人情,并配上本地区所特有民歌——信天游。一方面是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初步感知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为本节课学习其成因、水土流失严重打下基础)【讲授新课】 一、全球最大的黄土区 同学们朗读屏幕展示的学习目标。 1、认识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出示图片)黄土高原位置和范围图 (1)请学生到讲台前,边指图边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总结归纳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区,位于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2)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黄土高原包含的省级行政区域轮廓,学生说出名称及简称。师生总结归纳:黄土高原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山西、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南省等7省。 (3)(出示图片)干湿地区分布图、农耕区和牧区分布图。学生仔细观察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通过问题的引导总结出黄土高原地处湿润半湿润区向干旱半干旱区过渡、农耕区向牧区过渡的地带。 (设计意图: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读图、指图的练习,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学到了总结归纳方法) 【承转】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么厚的黄土来自哪里? 学生可能给出风吹来的、流水冲来的等多种答案。 2、风成说 教师:关于黄土高原黄土的来源,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 播放视频:风吹来的黄土 学生边观看动画,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黄土来自哪里? 2、距离沙漠的远近不同,沙子的颗粒大小有什么变化? 学生根据视频中获取的信息,总结答案。 师生归纳:黄土来自蒙古高原、中亚及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自西向东,沙子的颗粒逐渐变小。这些黄土的沉降过程,就像冬天下雪一样,而黄沙最后像雪花一样很均匀的飘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以观看视频的方式了解风成说,一是营造了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二是动画的方式更形象直观,学生更容易接受。) 【过渡】(出示图片)部分黄土地貌类型图。读图回答,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学生回答: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屏幕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的片段。

简述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特征。

简述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特征。 共性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称为高原。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区别于山地。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称,它是在长期连续的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运动中形成的。它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平原,又以较大的平缓地面和较小的起伏区别于山地。 差异性 成因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且两板块相对运动,向北向亚洲板块挤压,由此引起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地区的隆起。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上升速度曾几度达到停止,但有时也非常迅速。一万年前其上升速度曾达到每年7厘米。 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东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岩溶(喀斯特)分布区之一,许多石灰岩地形发育得非常典型。这里又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雨量充足,因此有“天无三日晴”的说法。从化学知识中我们知道,石灰岩很容易受流水的冲刷和侵蚀,经过多年不断的流水冲击,低的、有水流的地方就逐渐地被冲成峡谷。山高谷深,人们常说:“对山唤得应,走路要一天”。由于多雨,因而也就出现了那么多的沟谷地带。 黄土高原多学者都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 形成年代 青藏高原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云贵高原距今约2.08亿年前的中生代三迭纪晚期,印支运动爆发,云贵高原形成;距今约3600万年至5300万年前的第三纪始新世时期,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云贵高原被再度抬升。 黄土高原郭正堂等通过对董志塬的黄土和黄土下的上新世红粘土以及甘肃秦安的中新世晚期古黄土与古土壤序列(即以前称为甘肃系的地层)的研究,认为亚洲内陆荒漠化起源于2200万年以前,由此到620万年之间为较稳定的干旱化和气候波动时期,形成了秦安的黄土。自620万年到500万年是一个干旱时期,500万年到360万年这段时间则是一个相对温暖湿润时期。360万年以后黄土高原粉尘沉积的速率表现为持续增长的趋势,到260万年这种再次增长加强,第四纪黄土大量沉积。 岩性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北部为湖区或谷地;南部通常为正常浅海相沉积,北部为大洋深海沉积;南部有一条花岗岩类岩浆杂岩带,以及与其共生的高温变质带,北部有一条断续的超基性岩带,以及与其伴生的低温浅变质的挤压揉褶带。 云贵高原多高山,有雪峰山、大娄山、乌蒙山等,主要岩性为碳酸盐类、砂页岩;主要土壤为黄壤、红壤和黄棕壤等,土层薄,基岩裸露,坪坝地位石灰土,溶蚀为主;水土流

多彩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摘要: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水土保持是该地区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基础,是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基本现状,探讨了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建议。本文提倡采用节水型水土保持模式,加强淤地坝工程建设,防范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提高生态植被建设质量和效率,推进退耕还林、退人还植工程建设。只有以水资源保护为核心,发展“混林农业”,加快山区的梯田建设步伐,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减轻或根除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关键词:水土流失;退耕还林;梯田建设;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地区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叠加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最为集中的地区,严重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一些地区在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水土流失仍然是黄土高原上很严峻的一个环境问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努力。搞好水土保持是黄土高原恢复生态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基础,关系到当地社会经济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全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否顺利进行。 1 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概况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中北部地区,其范围东起太行山,西到日月山,北起长城沿线,南抵秦岭,总面积为 6.15×105km2,其中水土流失总面积为 4.54×105km2,平均海拔800—1800m,地貌类型为山地,黄土丘陵和高原沟壑;气候属于东部季风区向西北干旱区过渡地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年降水量200—600mm,主要集中在6月,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强度大,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辐射总量为4.60—6.30×109J/m2[1] 。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基本现状 黄土高原区土壤侵蚀模数为0.5—2.6×104t/km2·a,地面分割强烈,形成塬、梁、峁独特的高原景观。2006年黄土高原五省区因水蚀、风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高达1.2×105 km2。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向黄河输入泥沙1.6×109t,相当于损失N、P、K养分8.0×106t,其中甘、陕两省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占总量的80%左右[1]。据统计,黄河每年从中游带来的泥沙约有4×108t,淤积在下游河道里,河床每年抬高10cm,给下游防洪造

典型地貌及景观特点流水地貌

典型地貌及景观特点 《流水地貌》导学案 【课标要求】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几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观察,识别不同区域的各种流水地貌。 2.地理实践力:参与模拟实验,探究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各种流水地貌的成因,归纳其地貌特点。 4.人地协调观:增强生态保护意识,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和生活。【学习过程】 一、观看图片,识别各种流水地貌。 ①②③ ④⑤⑥ 二、实验探究:流水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实验器材:塑料盆,沙土、塑料瓶、水、黏土砖 实验目的:演示流水地貌 观察思考: 1.沙土坡、平坦的盆底、瓶中的水分别代表了自然界中的什么? 2.实验中你观察到流水的哪几种外力作用? 3.观察在哪里侵蚀?现实当中会形成那些地貌?黏土砖充当了什么?

4.观察堆积物的位置、形状、颗粒的大小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现实当中流水沉积会形成那些地貌? 5.大多聚落选择在流水沉积地貌分布,为什么? 6.推论:流水作用为主的地貌出现在 地区(干湿地区)。为什么? 活动:说出下列四个地貌名称,并说明其各自特点(学法指导:景观特点可以 从形态、地势、质地、坡度等方面进行描述) 甲:地貌名称,特点。乙:地貌名称,特点。丙:地貌名称,特点。丁:地貌名称,特点。 三、观看微课,探究喀斯特地貌: 甲乙 丁丙

1.描述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的景观特点? 2.举例说明喀斯特地貌区的溶蚀与淀积作用?归纳影响此地貌的主要条件。 3.分析喀斯特地貌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四、课堂总结 五、学以致用 下列是我国不同地区的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 A B C D E F G H

第七讲 黄土地貌

第七讲黄土地貌 黄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成东西向带状断续地分布在南北半球中纬度的森林草原、草原和 荒漠草原地带。在欧洲和北美,其北界 大致与更新世大陆冰川的南界相连;在 亚洲和南美则与沙漠和戈壁相邻;在北 非和南半球的新西兰、澳大利亚,黄土 呈零星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 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 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 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 下游流域。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 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 50~200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 地貌。 中国是世界上研究黄土地貌最早的国家。2000多年前就有“天雨黄土、昼夜昏霾”涉及黄土地貌堆积过程的记载;800多年前,北宋沈括对河南、陕西一带的黄土侵蚀地貌形态作了生动描述;历代在治理黄河下游河患方略的讨论中,已认识到黄土高原侵蚀产沙是其根源。 100多年来,许多科学家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几十种假说:有的认为黄土的 “老家”不在当地,是风力把黄土 搬运到黄土高原上的(称为黄土风 成学说);有的认为是流水把黄土 搬运到黄土高原(称为黄土水成学 说);有的认为黄土的“老家”就 在当地,是风化作用将原来的岩 石、砂砾“粉碎”之后,残留原地 演化成黄土的(称为风化残积学 说),等等。 近二三十年,更多的科学家 赞同黄土风成学说。因为经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距离蒙古、中亚和我国西北一带的荒漠越远,黄土的颗粒越细;自西北向东南呈现出戈壁、沙漠、砂黄土、黄土、粘黄土的带状分布规律,而每一个带的矿物成分与荒漠地区砂砾的矿物成分完全一致,但与当地的岩石成分迥然不同;黄土无选择地覆盖在黄土高原的山岭上,且厚度也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薄;在黄土中还发现干旱草原型的陆生动植物化石等。 按照黄土风成学说的解释,黄土高原是这样形成的:在蒙古、中亚和我国西北一带的荒漠地区,气候干燥,温差很大,由于热胀冷缩的作用,使岩石、砂砾等被“加工粉碎”成细小的砂子和粉尘。强劲的西北风将以百万吨计的细砂和粉尘旋入天空,随风南下。于是粗粒的先沉降下来聚成沙漠,细粒的则被飘移至秦岭北麓。经过二三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

我国黄土的分布

我国黄土的分布 我国黄土分布的广度、黄土的厚度和发育的完整性都是世界罕见的。我国的黄土堆积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黄土的广泛分布,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景观特征。 (一)黄土的堆积 黄土是松散的黄色土状堆积物的习用名称,它是第四纪以来长期的堆积物,颜色由黄至红黄、疏松多孔,粉沙质,质地均一,层理不明显,富含碳酸钙。钙以各种矿物的外蒙体形式包裹在黄土尘状物表面,使松散状堆积物具有一定的胶结力并导致垂直节理的发育。 黄土层包括早更新世的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的离石黄土和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其中离石黄土厚度最大,分布广,覆盖在山地之间广阔的各种古地形面上,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黄土层内含有多层古土壤,以及一、二个剥蚀面。马兰黄土颜色淡黄,质地松软,厚度虽较小,却罩盖在所有塬、梁、峁上,并散布在一些岩石山地的坡麓,甚至山顶上。 黄土覆盖层的地表高度,其变化趋势取决于下伏基岩地面总的倾斜方向。在六盘山以西,会宁、通渭间华家岭上的黄土海拔近2000米,自此向西北到黄河沿岸降至1500—1000米,向东南到渭河上游谷地降至1000—750米。陕北靖边白于山山顶黄土海拔达1800—1900米,向南或向东南经过1000米左右的董志源、洛川塬,至渭河平原降至500米。黄土的覆盖虽然大大减缓了基底地面的起伏,但未能改变地势总的倾向。 黄土堆积的总厚度在地域上有明显的变化,陇东、陕北、晋西是黄土分布的中心区。除黄河峡谷两岸地带黄土厚度为60—70米以外,黄土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子午岭西侧的董志塬和东侧的洛川源,出现两个最大厚度中心,分别达到200米和180米,六盘山以西,吕梁山以东,渭河北山以南的地区,黄土总厚度减为50—100米。

初中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_黄土高原_地理 课题: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1.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省区。 2. 了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 3 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知道其后果并找出解决对策。 教学重点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成因。 教学难点: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及治理。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大家听到的是什么音乐?(学生答信天游,黄土高坡)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板书) 展示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 这张图用黄色突出了黄土高原,一方面让同学们认识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在脑子中建立印象;另一方面这张图突出了主题。 请同学们阅读P24 图6.25 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找出下列问题: 1、在图中描出黄土高原的边界。 2、从省区说明黄土高原的范围。 3、黄土地貌景观,通过黄土景观图展示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读图6.29,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明确:2 源的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叫;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黄土川,它是黄土高原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通过以往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 高原的特点:黄土高原的地表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样子。 设计意图:图6.25 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是本节的一张重点图,这是一张分层设色地形图, 这张图综合了黄土高原的范围、主要的边界、主要的地形和河流,图上的信息量挺大的,所以拆解成了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在引导过程中突出“描范围—提信息”这两个读图的环节。 (板书)2、地貌 (过渡)黄土高原共跨越了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总面积达60 多万平方公里,从而成为世 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么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二、由来:风吹来的黄土 风成说 请同学们阅读P26“阅读材料”黄土“风成说”,了解风成说,找出黄土的来源地。 完成P27 活动题,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地理现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风成说”。增加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树立认识世界的科学观。 (过渡)黄土高原被厚厚的黄土覆盖,而黄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黄土地貌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水土流失)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课件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模拟实验:(为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更好地理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把模拟实验搬进了课堂,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观察分析) ①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土壤) ②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植被) ③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降水) ④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产活动) 以及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生产活动)活动设计:组长提问检查,同桌互相提问检查,意在增加学生的监督与团结意识,又能提高课堂效率。

黄土高原的地貌

黄土高原的地貌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土状堆积物,分布很广,从全球范围看,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燥或半干燥的大陆性气候环境内。我国黄土集中分布在北纬34~40°,东经102~114°之间,即北起长城,南界秦岭,西从青海湖,东到太行山面积约达3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地理上称为黄土高原。本区除了一些基岩裸露的山地外,黄土基本上构成连续的盖层,厚度达100~200m,形成非常特殊的地貌。甘肃西部、青海西北部及新疆等地前低山丘陵及一部分山地的山坡上,黄土呈片状分布,而在山麓洪积-冲积平原和古河谷阶地上,也断续分布着经过搬运的黄土状土层。东北松辽平原、辽西翼北山地、华北平原和山东低山丘陵等地亦分布有黄土和黄土状土层。上述地区黄土一般呈零星分布,厚度也不大,加上自然条件等因素,黄土地貌发育受到很大限制,形态不典型。 分布在黄土高原区的典型黄土地貌可分为两大类:谷间地地貌和沟谷地貌。黄土地貌总的特征是地面非常破碎,表现在沟谷密度(单位面积的沟谷总长度)和地面分割度(沟谷面积占流域面积的百分数)两项数值很高,例如晋西个别地区沟谷密度为8km/km2,地面分割度达43.70%。地势起伏频率大也是黄土地貌的一个特征,地面频繁的出现200~300m的起伏。上述两个特征是我国其它地区所罕见的。 黄土峁 黄土峁简称峁,是椭圆形或圆形的黄土丘陵。峁顶面积很小,呈明显的穹起。由中心向四周的斜度一般在3~10°。峁顶以下直到谷缘的峁坡,面积很大,坡度变化于10~35°之间,为凸形斜坡。峁的外形呈馒头状。两峁之间有地势明显凹下的窄深分水鞍部,当地群众称为“墕”。黄土峁分布有的呈散列的,也有呈线状延伸的,后者称连续峁,它往往是黄土梁被横向沟谷分割发育成的。 滑坡 黄土谷坡物质在重力作用下的块体运动,是谷坡扩展的主要形式,其中,滑坡是常见的一种。黄土滑坡发生后,在谷坡上部遗留下圆弧形的黄土陡崖(滑坡壁)与坡脚的庞大滑坡体。黄土高原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分布着许多微地貌,常见的有黄土墙、黄土柱、黄土桥等。 黄土坪 分布在黄土高原河流两侧的平坦阶地面或平台,称为黄土坪,简称坪。有些黄土坪即是黄土梁峁区河流的阶地,沿谷坡层层分布。另一些是由于现代侵蚀沟的发展使黄土墹遭到切割而留的局部条带状平坦地面。黄土地区的河流阶地,每一级平台的下方有明显的陡坡,平台面向河流轴部方向倾斜。 黄土陷穴 黄土陷穴是黄土区地表出露的一种圆形或椭圆形洼地,我国西北称为龙眼或灌眼,深度大的称为黄土井,分布很广。它是由地表水和地下水沿黄土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并把可溶性盐类带走,下部黄土层被水流蚀空,表层黄土发生坍陷和湿陷而形成的。黄土陷穴往往出现在水流容易汇集的谷间地边缘地带,谷坡坡折的上方和冲沟中跌水和沟头陡崖的上方,常呈串珠状分布。 黄土塬 黄土塬简称塬,是黄土高原谷间地地貌的一种类型,具体是指四周为沟谷蚕蚀的黄土高原。在我国西北,由于长期沟谷蚕蚀,面积较大的塬已保存不多。面积大、形态完整的塬,破碎塬是由塬四周沟谷源侵蚀分割塬而形成的,它基本上保留塬的主要特征:塬面平坦,塬边坡折明显。破碎塬面积明显地比塬小。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2章第1节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讲义 中图版必修1

第一节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 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地貌的成因。2.掌握并能区分常见地貌的主要特点。(重难点) 一、流水地貌 1.概念:由于流水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2.主要类型 (1)沟谷地貌 ①成因:沟谷流水侵蚀形成。 ②特征 长度:较短小。 上下游:上游陡,下游缓,横剖面呈V形,较大沟谷上游有集水洼地。 出沟口:堆积成以沟口为顶点的洪积扇或冲积扇。 (2)河流地貌 ①成因:河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 ②类型 河谷:由谷底(包括河床和河漫滩)和谷坡组成。 冲积平原:位于河流中下游,坡度较缓,地势较平坦,河流沉积作用形成。 河口三角洲:位于河口,由河流沉积形成,形状多样。 二、海岸地貌 1.概念海岸在波浪、潮汐、风、生物等海洋作用和河流、地壳运动等陆地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地貌。 2.主要类型 (1)海蚀地貌: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拱桥和海蚀柱等。 (2)海积地貌:沙嘴、海滩等。 三、风沙地貌 1.概念:风力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而形成的地貌。 2.主要类型 (1)风蚀地貌:石窝、风蚀蘑菇、风蚀柱和雅丹等。 (2)风积

地貌???? ? 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而呈凸形,背风坡陡而微凹长垄状沙丘 蜂窝状沙丘 [特别提醒] 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及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 四、喀斯特地貌 1.概念 (1)喀斯特作用:水对岩石的化学溶蚀作用和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沉淀作用的总和。 (2)喀斯特地貌:喀斯特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2.主要类型 (1)地表喀斯特地貌:峰丛、峰林、孤峰、溶沟、落水洞和喀斯特漏斗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特别提醒] 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因流水侵蚀作用而成的;而地下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内的石钟乳、石柱、石笋等则是因流水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1)长江三峡主要为U 形谷。 ( ) (2)海浪的侵蚀对海岸具有破坏作用。 ( ) (3)风沙地貌都是风力侵蚀而成的。 ( ) (4)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 ( ) (5)常见的河流堆积地形有 ( ) A .河流阶地、大峡谷 B .喀斯特地貌、陡崖 C .河口三角洲、冲积扇 D .角峰、U 形冰川谷 [提示](1)× 长江三峡是由流水侵蚀而成的V 形谷。 (2)√ 海浪能量巨大,对海岸具有侵蚀破坏作用。 (3)× 干旱地区的沙丘是风力堆积而成的。 (4)×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 (5)C [大峡谷、喀斯特地貌多为流水侵蚀地貌;角峰为冰川侵蚀地貌;河口三角洲、冲积扇是常见的河流堆积地形。] 河流地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