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语境下的大众文化奴役

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语境下的大众文化奴役

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语境下的大众文化奴役
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语境下的大众文化奴役

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语境下的大

众文化奴役

——读《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有感

【摘要】:马尔库塞认为,人类步入发达工业社会,物质生活虽得到极大满足,但社会、思想和人却变为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单向度的人,失去了否定和批判的向度。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因此,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的大众文化进行了批判,然而,这样的批判却同样只停留在一个单向度的层面,因为大众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有其合理性,其对社会也有着正面的影响。究竟如何对待大众文化,这将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单向度、大众文化、批判

绪论

“单向度”是马尔库塞在描绘当代工业社会,尤其是在描绘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时所使用的一个专用术语,在马尔库塞眼中,它代表着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在政治、生活、文化和思想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最基本的特征。在《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这本书中,马尔库塞扩充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早期论点,批判了工具的合理性,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之中,个人已经失去了独立的

理性的批判现实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即成为了单向度的人。在发达工业社会以前的社会当中,人应当有两个“向度”,一是肯定现实社会的合理性并与现实社会保持一致和同一的向度,二是反思、否定、批判现实社会,并对其有所超越的向度。而当今的发达工业社会已经演变成一个新型的极权社会:一方面,它压制社会中的反对派和反对意见,压制人们内心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的向度,因而它是极权的;另一方面,现代工业社会的极权统治并不是通过国家机器和暴力手段,而是通过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大规模的文化产业来维持,并有效地形成了一种肯定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因而它又是新型的,是建立在“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1之上的。

这样的“单向度”表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我个人认为在文化领域,“单向度”集中表现为市民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的兴盛与繁荣。这里的大众文化指的是借助于大众传播技术,实现对政治意识过滤的一种文化。在马尔库塞看来,这种文化就是使个人丧失了批判意识和否定能力的罪魁祸首之一,它通过制造虚假需要来达到整合大众的目的。因而,批判大众文化也成为马尔库塞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以下,笔者将从马尔库塞的代表作《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部分、单向度的现实及其产生原因

一、单向度的现实

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第3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近一个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以后的六十多年,人类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和进步,物质财富的空前膨胀使得人们从贫困的生活状况和繁重的生产劳动中解脱出来,全世界似乎都沉浸在一片富裕安定的氛围当中,然而,马尔库塞却清醒地看到,人类并未获得真正的解放。我们一方面获得了丰富的物质资料,但另一方面,精神生活和自由选择的意识却被剥削殆尽。社会成为了单向度的社会,人也成为了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描绘所谓的“单向度”的。

首先,社会的单向度。单向度的社会就是一种新的极权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政府转变了控制方式,通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来逐渐弱化人们的否定和批判意识,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社会的存在合理性。

其次,思想的单向度。在这一问题上,马尔库塞的矛头直指实证主义哲学和语言分析哲学。他认为这两种哲学的研究范围仅停留于事实经验范围内,掌握的只是事实而非原因,所以是一种“单向度的思想”。

第三,人的单向度。相对于前工业社会的人来说,工业社会的人丧失了自主精神和自由意识,人们只知顺从社会,模仿现实,而失去了否定和批判的维度。

二、“单向度”的产生原因和途径

“单向度”是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人的单向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单向度,而单向度社会正是由于人受到了奴役和控制所导致

的。马尔库塞认为,现代发达工业社会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样的情况很容易使人们不能够认清现状,不能够意识到自己处于被控制和受奴役的境况之下。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左右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越来越成为社会控制和协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发达工业社会减少了肮脏、繁重的体力劳动,并且使社会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使人们过上了“幸福”生活。这样,在生活条件的改善中,人们心安理得地接受了社会的奴役和控制,丧失了否定的意识和批判的能力,丧失了去设想另外一种生活和生存方式的意愿。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人被现存的社会制度同化,同一性的原则逐渐压倒了否定性的原则,并成为唯一的准则。科学技术的进步之所以能够使人们感到生活富足安定,就是因为人们都不假思索的接受了同一性原则所提倡的虚假需要,可悲的是很少有人能够看到,人类真正的需要的是理性的自由,是运用否定、反思和批判能力的自由。

马尔库塞认为,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实现“单向度”的途径主要有三:一是政治领域的一体化,一是思想领域的同化,再就是文化领域的商品化。在政治领域,一方面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社会借助外来的威胁使得整个社会融合一起,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一种新的统治形式。在思想领域中,马尔库塞将主要精力放在哲学方面,他认为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中普遍流行的是一些单向度哲学,如实证哲学和分析哲学等,这样的哲学不加辨别的接受既有事实,是对否定性思想的一种清洗。

社会实现“单向度”的文化途径将是我们探讨的主要问题,在这样的社会中,文化被高度的商业化,成为了一种单纯的消费品,这样的文化屈从于社会的同一标准,屈从于社会所形成的虚假的需要,这样的文化与现存社会融为一体,而不再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所具有的批判性和超越性的特点。马尔库塞认为这样的文化就是大众文化。

第二部分、单向度与大众文化

一、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的大众文化的批判

前面已经提到,随着社会的单向度的逐步形成,文化领域也发生着与政治一体化类似的文化一体化,其主要表现为流行文化全面压倒高层文化,而高层文化不得不放弃已有的批评社会的姿态,将自己置于大众基础之上进行改造和重组,“高级文化成为了物质文化的一部分”2,这样形成的文化便是大众文化。与高层文化相比,大众文化更加依赖于文化制造、传播手段的发展,更加商业化和工业化,更加符合市场和个体的需要,尽管这样的需要在马尔库塞看来是虚假的需要。

法兰克福学派一贯所强调的真正的文化,即高级文化,应该是一种对现存社会合理性持否定和批判态度的文化,无论在政治、哲学、还是艺术等各个领域,它都应发出一种与现存社会不同的声音,都应激励人们去创造一种不同与现存社会的新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的文化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大众文化所体现出的本质和特

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第50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性却与此相悖,所以,马尔库塞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众文化进行了批判:

首先,马尔库塞认为大众文化是为现存秩序的利益服务的。大众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肯定性”的文化,它通过大众传播手段,将意识形态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消磨人们的反抗和批判意识,劝说人们顺从社会,屈从现实。

其次,马尔库塞认为大众文化诱导人们去追求虚假的幸福和需要。大众文化宣扬社会的合理性,并诱导人们与社会相协调,使得人们沉浸于虚假的满足之中。人们只知一味的对现实的模仿,却忘却了批判和否定。

第三,大众文化对人的反抗、否定和批判意识起到一种消磨作用,这直接导致人们丧失创造一种更加美好的生存方式的意愿和精神动力。没有否定就没有进步,然而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一切否定的力量都会被“和谐”为现存秩序的畸形维护者。

总之,大众文化被马尔库塞认为是单向度的人和单向度的社会形成的重要原因。大众文化被统治阶级当作工具利用,以达到整合大众的目的。可以说,马尔库塞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就是对文化奴役大众的批判,就是对社会新的控制形式的批判,是对人类真正解放的最深切的关注。

二、马尔库塞对大众文化的单向度解读

诚然,马尔库塞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对大众文化进行全面的

否定。马尔库塞对大众文化的分析也仅仅达到了“单向度”的程度。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大众文化都已经成为了社会文化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的潮流。大众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所表现出来的欣欣向荣的局面显然不能够通过“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统治”来简单解释,其背后一定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

大众文化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它的生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其特有的社会基础和大众心理基础之上的。随着发达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类的历史也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充满了冲突与竞争,这个时代追求的是快节奏与高效率,在重压之下,人们急需找到一种能够放松心情、发泄情感的途径,从某种程度上讲,大众文化正是契合了人们的这样一种心理需求。因此,大众文化是一种实用性的文化,它虽然被认为是单向度的,是肤浅的,是媚俗的,但它所起到的对现代人群心灵的抚慰作用却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化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在现代社会,大众文化确实不可或缺。

大众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是合理的,它对整个社会也是有着正面的影响的,这一点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体现:

首先,大众文化丰富了文化内容,扩充了文化传播方式,打破了长期以来文化单一的局面和文化的等级。大众文化以其繁多的内容和高度发达的传播手段,真正实现了对社会全方位的影响,使人们尽情享受文化所带来的快乐。

其次,大众文化的出现真正实现了文化主体的转变,此时的文化

已不再是某些特殊人群和特权阶层的身份的标志和象征,它以一种商品的样态,以喜闻乐见的方式真正的向大众敞开了大门,使全体大众都能够最真切的感受文化的魅力。这种文化的世俗化,正是大众文化水平的真实体现,大众文化的进步,也正是全体社会文化水平的进步。

结语

以上论述,一方面简要论述了马尔库塞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另一方面,也反应了马尔库塞的哲学体系中所没有包涵的大众文化的另一个向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下,大众文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也同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处在重大变革期的中国社会的必然需要。但同时,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的批判又揭露了大众文化的“单向度”的本质,揭示了大众文化所会带来的负面的影响。面对大众文化究竟应该如何取舍,褒扬或是抑制,这将会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劳动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不超过300字) 劳动社会学是劳动保障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系统掌握有关劳动社会学理论和一般原理,并能熟练运用社会学的知识对劳动过程、劳动环境、劳动组织、劳动制度、劳动问题等作科学的分析,以期更好地揭示人们劳动活动规律,指导社会经济活动稳步有序地发展。 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劳动过程中与劳动有关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其主要内容是:①劳动社会学的基础理论。②劳动者的身份和角色、素质和能力以及劳动者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一般过程。③劳动的社会结构。 三、知识点 (一)基本知识点 1.劳动及劳动者的社会化; 2.职业分层、职业生涯理论。 3.劳动组织文化理论,政府、资方与工会三方、工会与职工双方间的劳动关系,以及劳动报酬理论; 4.社会层面的劳动问题(如劳动政策、争议,社会保障); 5.运用劳动社会学理论分析中国的当代的劳动问题(如特殊群体的就业与保障)。 (二)重要知识点 1.劳动者的社会化理论; 2.职业生涯理论; 3.运用劳动社会学理论分析中国当代的劳动问题。 四、基本要求 (一)知识要求 1.掌握劳动及劳动者的社会化; 2.理解职业分层、职业生涯理论。 3.了解劳动组织文化理论,政府、资方与工会三方、工会与职工双方间的劳动关系,以及劳动报酬理论; 4.理解社会层面的劳动问题(如劳动政策、争议,社会保障); 5.能够运用劳动社会学理论分析中国的当代的劳动问题(如特殊群体的就业与保障)。 (二)能力要求 要求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逻辑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素质要求 要求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发言,及时总结学习体会。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

马尔库塞的新革命理论

马尔库塞的新革命理论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生于柏林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法兰克褔学派的一员。他一生在美国从事社会研究与教学工作。赫伯特·马尔库塞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被西方誉为“新左派哲学家”。 中文名 赫伯特·马尔库塞 外文名 Herbert Marcuse 国籍 美国 民族 犹太人 出生地 柏林 出生日期 1898年 逝世日期 1979年 职业 哲学家,社会理论家 代表作品 《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单面人》、《论解放》 人物生平 编辑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898年7月19日出生于柏林一个资产阶级犹太人家庭。1917年—1919年间曾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后完全退出政治活动。19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进入

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1940年加入美国籍,起先服务于美国战略情报处,后到哥伦比亚、哈佛、加利福尼亚等大学任教。马尔库塞的哲学思想深受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弗洛伊德(1856~1939)的影响,同时也受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很大影响。早年试图对马克思主义作一种黑格尔主义的解释,并以此猛烈抨击实证主义倾向。从50年代开始,主要从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揭露,主张把弗洛依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爱欲解放论 编辑 马尔库塞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及其解放。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与“无意识”两部分。马尔库塞认为,因为“意识”是后天形成的。受“现实原则”支配,“无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受“快乐原则”支配,所以“无意识”比“意识”更能体现人的本质。 赫伯特·马尔库塞 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是由生本能和死本能组成的。马尔库塞认为,因为生本能与人的“存在原则”相一致,所以更能体现人的本质。弗洛伊德把生本能的主要内容规定为口渴、饥饿、性欲等。马尔库塞则进一步指出,在这些内容中,性欲占统治地位。因此把生本能作为人的本质,实际上也就是把性欲作为人的本质。 “性欲”的内容是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有时指同生殖机能有关的对异性肉体的追求,有时则指人的机体追求快乐的普遍属性。马尔库塞是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性欲”一词的,为了与前者相区别,他把它称之为“爱欲”。马尔库塞通过上述对人的本质的分析后得出结论:人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为了避免引起误解,马尔库塞在把人的解放具体化为“爱欲的解放”的同时又一再强调,爱欲的解放不等于性欲的解放。这是因为把爱欲作为人的本质不等于把性欲作为人的本质。性欲和爱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马尔库塞说在人的所有爱欲活动中,劳动是最基本的爱欲活动。因为真正有意义的劳动,应该是人的器官的自由消遣,它为“大规模地发泄爱欲构成的冲动”提供了机会。所以说,爱欲解放的核心和关键是劳动的解放。要使人真正获得幸福,必须使人所有的活动“爱欲化”,最主要的是劳动的“爱欲化”。劳动的“爱欲化”也就是劳动的解放。由此,马尔库塞把“爱欲解放”论同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论联系在一起。 社会理论家 编辑 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被压抑的人们为什么不起来革命。而变得“消极沉默”了呢?马尔库塞认为,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已成了单向度的

浅谈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

浅谈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读《单向度的人》 摘要:何伯特·马尔库塞,被西方誉为“新左派哲学家”,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单向度理论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社会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他的《单向度的人》一书,它的核心就是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的思想文化。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应该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期,我们一定要要注重对人的“人文关怀”、树立正确的科技发展观、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关键词:单向度,技术理性,极权主义,人文关怀 马尔库塞认为,现代工业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高生产、高消费的福利社会阶段,使以往一切对立因素“一致”或“同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只剩下单一的向度——肯定与顺从,而失去了否定与批判这一向度;生活在发达工业社会的人们逐渐地丧失了自主性、失去了人的价值与尊严、人的本性遭到了扭曲,由此丧失了否定与批判的能力,变得一味地顺从,人们内心的批判性、超越性思想受到抑制,从而成为统治制度的消极工具。于是只剩下维护现状的肯定的方面,失去了内在的否定的方面,这就是发达工业社会的“单向度性”。这种“单向度性”从社会各领域中消除了反对现社会体制的一切因素,阻止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一、现代社会单向度的表现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单向度”是他用来描绘当代资本主义现代性社会现实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特定用语,它不仅表示了当代西方现代性社会中肯定的方面已否定成为全面的、单向的了,还表示在整个社会中的人、生产领域、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单面性”。他认为,“发达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是双向度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是有差别的,因此个人可以合理地批判地考虑自己的需求。而现代文明,在科学、艺术、哲学、日常思维、政治体制、经济和工艺各方面都是‘单向度’的。”即失去了否定性和批判性原则,人们内心的批判性、超越性思想受到抑制,成为统治制度的消极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获得了快速发展,其中技术理性在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生成中的统治地位加强了。在马尔库塞看来,生活在正常社会中的人,应该有两个“向度”或“维度”,即肯定社会现实并与现实社会保持一致的向度和否定、批判、超越现实的向度。 (一)“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赛认为.当代工业社会的“单向度”首先表现在人已经成为“单向度”的个体。他在强调人的自主性、人的价值与尊严及人的本性解放的立场上,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深刻揭露和全面控诉。在他看来,发达工业社会依靠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依靠自动化的实现,不仅使肮脏而激烈的肉体劳动减少,而且为人们提供了大量消费品,使人们的需要得到扩大和满足,并且过上了“幸福”生活。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对这种表面上物质极度繁荣的满足,不是真正需要的满足,而是虚假需要的满足。人们所以感到幸福、安定,是因为他们

课程愿景:课程标准的核心价值观

课程愿景:课程标准的核心价值观 ——课程研究专家对“课程愿景”的解读 □整理/雅静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4727123.html,/blog.php?do=showone&type=blog&itemid=712711 一、什么是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广义上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上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 在西方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 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并对课程的拉丁文词源有了新的理解。“currere” 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课程学教授小威廉姆E.多尔认为,我们现在的课程变得越来越僵死,我们已经失去或逐步失去了一种富有创造性和整合能力的力量。为了发掘所有生命的创造性能源和存在中的美,就必须筹划一种“把科学的严密性、故事的想像力以及精神的活力和创造力结合起来的课程”。 小威廉姆E. 多尔从5个方面﹙即5C﹚探讨课程﹙curriculum﹚是什么:Carrere,即在跑道上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跑道,即具体目标,一是在跑道上跑的个人体验。忽视其中任何一点都失之偏颇。 Complexity,即复杂系统。是说课程不是一个静态的系统,"不是一个等待执行的线性的学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它不断向各种不同的联系的形式分化",因此它是复杂的,需要愿景和毅力。 Cosmology,即宇宙论。 Conversation是会话。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也包括学生与语言艺术等文本及其中的内容的对话,它是一种开放性的倾诉、倾听与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尊重,是倾听,是从自我中心转向他人中心。在会话中,不同的观点会相互碰撞、融合,并且在此过程中不断变化并生成新的观点。

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

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 【摘要】: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生在德国,长在德国。1933年,由于希特勒的法西斯政权实行排犹主义政策,他随法兰克福学派流亡到了美国,从此便扎根美国。他加入战略情报服务局、秘密服务局为反法西斯战争工作。1951年,社会研究所迁回德国,而马尔库塞则开始了他在美国大学工作的生涯。他先在哥伦比亚大学(1952-53)、哈佛大学(1954-55)从事研究工作,后在布兰戴斯大学(1954-1964)、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1965-1970)执教。虽然六十年代中期以前,马尔库塞在学术研究领域已经颇有建树,出版的《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苏联马克思主义》、《单向度的人》等著作,但他的社会影响颇为有限。随着西方各国学生运动迅速发展,批判理论从“历史的后台走到了历史的前台”,马尔库塞也声名鹊起。他被奉为“青年造反者之父”、“新左派的精神领袖”、“发达工业社会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家”,甚至与马克思、毛泽东并称为“三M”(Marx、Mao、Marcuse)。“他的书已经成为美国革命学生的工作手册”。本文立足于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社会转型的时代大背景,研究一个著名的思想家——马尔库塞和一场伟大的运动——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之间、即社会理论与社会运动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我将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的社会大背景,马尔库塞思想与学生运动宣言纲领之间的文本联系,马尔库塞与学生运动事件上的联系,媒体对马尔库塞“学生运动精神领袖”地位建构四个方面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分四章

论述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之间的关系:《第一章静悄悄的革命》着重从宏观背景来考察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之间的联系。在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科学从造福人类的福娃变为压迫人的上帝,社会从生产时代过渡到消费时代,大众传媒从被压制状态到拥有第四权,生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人们的政治思维逐渐从分裂对抗转向和平共处。在这种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也静悄悄地发生了革命。大学从“象牙塔”变成了“社会轴心”,人文主义教育逐渐让位于工具理性,接受高等教育从少部分人的特权发展为一种普遍现象,大学生也因此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社会问题和高等教育中的问题的交织是六十年代社会动荡的温床。《第二章轰轰烈烈的批判》首先分析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出现相对微观的背景,即在二战后形成的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文化背景和精神氛围。在这个批判群体中,既有美国学者C.赖特·米尔斯、保罗·古德曼,也有来自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尔库塞、弗洛姆和诺曼·O.布朗,还有来自第三世界的法农、卡斯特罗、格瓦拉和毛泽东;既有来自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家的理论批判,也有从垮掉派到荒诞派的离经叛道的文学批判,还有来自摇滚乐的大众文化批判。马尔库塞依托法兰克福学派以及黑格尔、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和名声,并以其与时俱进的政治批判和彻底的批判精神成为批判群体中耀眼的明星。其次介绍轰轰烈烈的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的概况,并从“学生权力”和“学生权利”角度分析学生参与运动的原因和诉求,分析这场带有诗化特征的学生运动的批判性质。最后,探讨马尔库塞通过教学、演讲、参加集会等形式介入六十年代美国学

2007 马尔库塞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探析

SOCIALWORK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2007年第 11期下半月 [作者简介]理论探索 一、自然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领域马尔库塞通过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认为自然是马克思关于解放全人类的学说中一个一直未被人们重视的方面。过去,人们只是对从资本主义制度奴役下解放全人类的问题予以关心,而没有把自然视为人类解放的一个领域。马尔库塞认为,把自然的解放当作人的解放的手段的思想是马克思上述手稿的中心思想。他认为,在马克思那里既然人对人的统治是依赖对自然的统治来实现的,那么人的解放同样也要依赖自然的解放来实现,而自然的解放就是恢复那些自然中所产生的向上的力量,恢复那些与生活相异的、表示着自由新特性的感性美的特征。 在马尔库塞看来,自然之所以成为人类解放的一个领域,其理由如次:第一,自然的解放乃是人的解放的手段。自然在反对剥削社会的斗争中是一个同盟者,在剥削社会中,自然受到的侵害加剧了人受到的侵害。第二,一个重大的但是容易遭到忽视的事实是:在当今的世界,越来越有效地被控制的自然已经成了扩大对人的控制的一个因素,成了社会及其政权的一个延长了的胳臂。 二、自然获得解放的途径是人的本能革命资本主义运用科学技术通过生产大量的新的消费品来“满足”人的“需要”,从而达到控制人的 目的;而人的需要的改变说明资本主义已经塑造了人的第二本能。也就是说资本主义是通过制造人的新的需要和塑造新的本能来达到对人的控制的,但是最终受害的是人自身和人们所生存的环境。要改变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要改变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马尔库塞认为除了改变制度之外我们还要塑造我们人类新的本能,新的需要,建立新的感性。 在马尔库塞看来,资本主义通过无所不在的技术力量已经成功塑造了人的本能,这种本能主要体现在人们的需要上。资本主义已经成功地使人们的本能需要之成了维护资本主义现存体制的有效力量。资本主义是如何通过需要塑造并有效控制人的本能的呢?首先,马尔库塞把人的需要分为“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资本主义主要是通过心力内投(自我通过把“外在的”转化成“内在的”以致形成一种新的无意识)的作用生产和塑造人的虚假需要来实现的。“虚假的需要是指那些在个人的压抑中由特殊的社会利益强加给个人的需求:这些需求使艰辛、侵略、不幸和不公平长期存在下去。这些需求的满足也许对个人是最满意的、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 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爱或恨的东西,这些都是虚假的东西。”(马尔库塞,1993)在当代条件下(包括资本主义以及与之进行着竞争的社会主义),虚假需求表面上看起来完全是个体本身的真实需求,个体不断在这些需 周金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政治哲学 [摘 要] 马尔库塞是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创始人之一,他认为传统马克思 主义重视社会领域的革命,自然也应该成为人类解放所关注的领域。自然解放的关键途径是必须变革人的需要和人的本能,塑造新感性。这种解放的潜能在新社会运动诸如女权运动以及环境运动中可以发现端倪。 [关键词]马尔库塞生态社会主义自然本能革命 马尔库塞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探析 周金华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12

浅析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

浅析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 摘要: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可谓锋芒毕露,具有革命性的化时代的意义,但他把技术和人性对立起来,并对技术采取片面的否定态度基于此,需要我们对马尔库塞的理性、感性观的当代价值和限度进行思考,从而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技术理性;单向度的人;社会革命 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以“单向度”理论极其深刻地揭示了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 虽然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思想有着根本的分歧, 但由于它接触到发达工业社会中许多新的哲学和社会问题, 并由此创立了新的社会批判理论, 具有较强的时代色彩, 因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批判吸取其有益的成分。同时也应该看到他的理论的局限性,以及为我国社会即将进入的工业化社会找到技术理性所伴随的危机的出路。 一、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的主要观点 所谓技术理性主义是指在近现代科学技术呈加速度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理性主义思潮。这种思潮坚信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无限潜力和无限解决问题的能力,坚信科学技术万能。1964年马尔库塞发表《单向度的人》,这是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表述形态,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理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该书的基本思路是:在发达工业社会里,批判意识已经消失殆尽,统治已成为全面的,个人已丧失了合理地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所谓“单向度的人”就是指丧失这种能力的人。马尔库塞用“单向度”(One--dimension)一词来意指现代资本主义的技术经济机制对一切人类经验的不知不觉的协调作用。他认为发达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是双向度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是有差别的,因此个人可以合理地批判地考虑自己的需要。而现代文明,在科学、艺术、哲学、日常思维、政治体制、经济和工艺等方面都是单向度的。人们失去的“第二度”是什么呢?就是否定性和批判原则,即把现存的世界同哲学的准则所揭示的真实世界相对照的习惯。哲学的准则使我们理解自由、美、理性、生活享受等等的真实性质。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对技术理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统治和技术的异化问题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他揭示和分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二重性、现代社会的技术统治形式及其特征、技术异化背景中人的生存困境、技术异化的原因、技术异化的扬弃等重大问题。马尔库塞指出,在发达技术世

学生使用的讲义 - 副本

《大众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绪论 第一节、传播学界说 传播学的定义、起源、研究流派 1、传统学派:注重挖掘传播活动的自身规律,出发点和着眼点都紧扣具体的传播实践,都同人们的实际传播经验密切关联,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成果都有明显的经验色彩,故又称经验学派 2、批判学派:流派纷呈,主要有6大流派:1法兰克福学派、2政治经济学派、3思想统治理论学派、4文化学派、5社会科学学派、6多伦多学派 其共同特征是反对美国传统学派以量化为主的微观传播研究;多援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试图从宏观的角度解释社会权力结构的运作以及媒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历史最为悠久的批判学派,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大、最主要的一个派别。其前身是1923年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进行系统的批判。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由于科技文明的飞速发展和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使得强调效果、漠视价值的“工具理性”成为人们的一个认识取向。在这种世界观的支配下,作为个体的人失去批判能力,无法对社会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成为“单向度的人”。 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用来指称晚期资本主义下的文化产品具有标准化、规格化、可互换性、与虚假个人化等特性。文化工业以科学技术的机械化生产为前提,以消费者的需求(虚假的需求)为导向,但体现的却是商人的利益。 威廉斯的文化的“社会定义”: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把文化从传统的狭隘的精英文化的定义中解放出来。 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框架,通过它“人们阐释、感知、经验和生活于他们置身其中的物质条件里面”。 霸权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领导权。指某个社会阶级凌驾其他阶级而具有的优越性与主导性,不仅代表一种政治与经济的控制,还包括支配阶级投射自己的世界观,使那些从属阶级接受并视之为“常识”与“自然”。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统治主要依赖他们广为宣传并为大众普遍接受的世界观来维持,依赖于某种普遍的赞同。但这总是一个协商和斗争的过程。 霍尔的编码—解码:1、霸权—主导编码—解码:观众的解码立场和信息制作着立场一致;2、协商性的编码—解码,观众解码的过程包括想;相容立场也包括对抗立场;3、对抗性的编码—解码:观众虽然完全理解信息的意思,但故意以一种相反的方式去解码 再现与再现的一种具体形式——刻板印象 民族志:主要来自人类学的一种田野调查方法。要求研究者亲身深入某一社群,并在其中长期生活,从“内部”提供对该文化的意义和行为的叙述。研究者要直接参与该社群的活动,并通过学习该社群的语言和思考方式,来理解它的文化。 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斯迈思关于作为商品的受众的观念:媒介获利大小的根源是受众的多寡在起作用因此提出受众商品化的观点。商业媒介的产品换取受众注意力,再把受众注意力出售给广告商,受众的注意力是真正的商品。受众再花费时间和金钱购买广告商品 多伦多学派:加拿大批判学派的重要流派,主要成员是麦克卢汉。研究的重点是寻求某一时代起主导作用的媒介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被认为存在“媒介中心论”的倾向。 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将现存的文字资料转换为数据资料,然后用统计方法来分析社会现象。这

马尔库塞简介

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这种社会造就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没有创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单面人。他试图在弗洛依德文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理性的文明和非理性的爱欲协调一致的新的乌托邦,实现“非压抑升华”。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单向度的人》中,他指责艺术的大众化和商业化使之成为压抑性社会的工具,从而导致人和文化的单向度。在《审美之维》中则认为,艺术(主要指先锋艺术)自动地对抗现存社会关系并加以否定和超越;倾覆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及普遍经验,促成完整人的再生。在《反革命和造反》里,他强调艺术既是一种美学形式又是一种历史结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美的世界与渗透价值意义的现实世界的统一。他认为艺术具有对现实的肯定性和保守性以及对现实的否定性和超越性的两重性,艺术的肯定性力量同时也是否定这一肯定性的力量。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和革命可统一于改造世界和人性解放的活动中,它用新的美学形式来表现人性,以唤来一个解放的世界。美学是摆脱压抑社会的唯一学科,是单向度社会中双向度的批判形式。 马尔库塞一生著作很多。据初步统计,从1922年他作为博士学位提交的第一篇论文《论德国艺术小说》起,到1979年在逝世前出版的《无产阶级的物化》,其中共出版论著、论文、论集、谈话录近百种之多。影响较大的有:《历史唯物论的现象学导引》、《辩证法的课题》、《黑格尔本体论与历史性理论的基础》、《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单面人》、《论解放》、《审美之维》。 马尔库塞的生平和著作给人的鲜明印象是:始终站在资本主义社会实践斗争的最前例,始终把对哲学、文化、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与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现实状况的批判结合起来。离开他生平所经历的社会事件,尤其是离开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就不能理解马尔库塞的哲学、美学思想。 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被压抑的人们为什么不起来革命。而变得“消极沉默”了呢?马尔库塞认为,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已成了单向度的人。所谓单向度是相对于双向度而言的。双向度是既有肯定的一面,又有否定的一面;只有肯定性,没有否定性、批判性,即是单向度。马尔库塞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不同于从前的对抗性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统治已取代了政治统治、对抗、矛盾已经或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合与同化的趋势。因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正在失去其双面性,而变成为一个只有肯定、没有对抗的单向度社会。社会与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都丧失了具有创造性社会批判功能的那个向度。只剩下维护、肯定现在秩序这样一个向度。 人成为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说“人们早就已经适应于这种控制的接受器。决定性的差别在于把已有的和可能的、已满足的需要之间的对立(或冲突)消去。在这里,所谓阶级差别的平等化显示出它的意识形态功能。如果工人和他的老板享受同样的电视节目并漫游

浅谈席勒与马尔库塞美育思想中的审美解放论

浅谈席勒与马尔库塞美育思想中的审美解放论 寻求人类的解放与自由是现代西方思想的一大主旋律。在其中“审美解放”论是多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方案所共有的维度。席勒作为新思想的预言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美育”的概念,并通过构建审美王国来达到对人的解放。马尔库塞在吸收前人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审美解放”论,构建了另一个审美解放的“乌托邦”。席勒和马尔库塞都试图通过艺术和审美来达到对人的一种解放。 标签:审美解放论;席勒;马尔库塞;艺术 审美解放论的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康德身上。但是与康德的纯粹、抽象的哲学论证相比,席勒继承了康德美学的思想发展出“审美游戏说”,用更为直接的现实关切话语明确地论证了审美对于人的解放功能。在此之后,马克思主义、尼采和弗洛伊德等思想家又从不同的语境和角度延续了“审美解放”论的思路,马尔库塞的思想先后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以及弗洛伊德主义等思想流派的洗礼,在此基础上,他明确提出了“审美解放”论,他大大凸显了自康德以来一直贯穿于现代西方各种解放思想之中的审美因素的重要性。 一、席勒的审美解放论 席勒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美育的理论,希望通过审美教育获得人的精神解放。在第12封信中,席勒从人的内在心理动力上,提出存在于人的两种心理冲动力: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 席勒说,有两种对立的冲动存在于人的天性之中,这两种冲动即“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感性冲动来自于人的物质存在,它把人放在时间之中,具有时间的变化性和物质的实在性。它把人局限在某种事物和某个瞬间,使人的存在受到最大的限制,使人不可能达到完善。形式冲动来自于人的绝对存在或人的理性天性,它把人当作整体中的类属,超越一切感性世界的限制而达到人格的自由,在存在状态中保持不变的人格;它扬弃时间和变化,把个别事物当作一切事物的规律,把某一瞬间看作永恒。换句话说,感性冲动显示的是人在世界上、随着千变万化的物质条件而变化的状态,而形式冲动显示的则是在这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人所保持不变的内在的、精神性的自我。感性冲动是人对外在世界的感受与反应,而形式冲动则是人内在的理性精神的自我完成。 由于感性冲动受到变化着的物质世界的影响,因而必然存在某种局限性,需要以理性精神去加以控制。感性冲动的人也就是还处于物质状态的人,受到盲目的必然性所支配。当理性第一次在人身上出现时,它被误导,不是被运用到形式上,而是直接运用到材料上去,从而它不是引导人去追求真理与道德,而是使感性产生无限的需求和绝对的需要,人就把感性的利益当作他行动的规定者,把盲目的偶然当世界的主宰。理性之所以发生如此大的偏差,是因为人还受着自然的

10浙江传媒学院隐性课程读百部书看百部电影实施方案

浙江传媒学院隐性课程“读百部书、看百部电影”实施方案 浙传院〔2006〕29号 一、指导思想: 根据《浙江传媒学院关于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的通知》(浙传院教〔2005〕2号)和《浙江传媒学院关于全面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补充意见》(浙传院教〔2005〕3号)中关于隐性课程“读百部书、看百部电影”的有关规定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本方案。 本方案作为一项融入教学、科研、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的系统工程,通过其实施,为学生取得隐性课程“读百部书、看百部电影”的学分提供平台;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促进相关课程的建设和课程的改革;为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提供一个平台。 二、执行单位: 教务处、宣传部(校报、校电视台、校广播站)、图书馆、团委、网络中心,各系和影视动画学院、社科部。其中教务处为牵头单位。 三、实施步骤: 1、准备与启动: (1)建立“读百部书、看百部电影”的基本书库和音像资料库,书库和音像资料库分别由公共部分和专业部分组成。社科部、影视文学系组织专业教师拟定推荐书目和电影目录各40部左右,其中社科部负责推荐人文社科类书目和影片,影视文学系负责推荐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方面的书目,经教务处组织专家审定后形成书库和音像资料库的公共部分;各系和影视动画学院组织本系教师拟定供本系学生阅读和观摩的书和影片各60部左右,形成书库和音像资料库的专业部分,于2006年5月15日前报教务处备案。 (2)其后每年按照上述两个环节各教学单位上报推荐书目、电影目录各10%—15%作为书库和电影库的更新目录。 (3)根据基本书库、音像资料库目录,图书馆于2006年5月30日前采购或录制配齐公共部分,并于每年根据更新后的目录对书库、电影库进行及时更新,开辟专架陈列书籍和影片资料;各系和影视动画学院图书资料室于2006年5月30日前采购或录制配齐专业部分,并于每年根据更新后的目录对书库、音像资料库进行及时更新,开辟专架陈列书籍和影片资料。 (负责单位:教务处、社科部和影视文学系、图书馆、各系和影视动画学院) 2、书籍借阅、电影播放媒介: (1)从2006年5月30日起图书馆开放基本书库、音像资料库的公共部分,各系和影视动画学院的图书资料室开放基本书库、音像资料库的专业部分,供学生借阅。 (2)校电视台从2006年5月30日起,开辟影片播放专栏,每周播放3部影片;可将影片划分为若干主题单元播放,并根据每单元的影片制作节目,如请相关专业教师进行点评或教师与学生讨论类节目。校电视台于每学期开学初公布播出计划,各系可根据近期播出影片举办相关的学术文化讲座。 (3)从2006年5月30日起,在体育馆放映电影,由宣传部负责每周放映一部,放映前做好宣传与公告工作。 (4)从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起,网络中心在校园网上开辟专栏,供学生通过校园网观摩影片。 (负责单位:图书馆、宣传部〈校电视台〉、各系、网络中心) 3、参与对象:

赫伯特·马尔库塞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生于柏林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法兰克褔学派的一员。他一生在美国从事社会研究与教学工作。赫伯特·马尔库塞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被西方誉为“新左派哲学家”。 目录 1人物生平 2理论观点 3主要著作 4爱欲解放论 5社会理论家 6一体化的社会 7新革命理论 1人物生平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898年7月19日出生于柏林一个资产阶级犹太人家庭。1917年—1919年间曾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后完全退出政治活动。1922

神领袖、主要代言人。法兰克福学

赫伯特·马尔库塞著作 派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马尔库塞的理论与实践才广为人知的。正如曼克莱伦所说:“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中最著名的,也是研究所成员中惟一没有放弃他的早期革命观点的人。”六十年代下半期,美国和西欧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造反运动,造反学生拥戴马尔库塞为他们的精神领袖。当然,就马尔库塞个人的意愿而言,他也许无意追求这种精神领袖的地位,但当造反学生把这个头衔加在他头上时,他也不反对。 马尔库塞一生著作很多。据初步统计,从1922年他作为博士学位提交的第一篇论文《论德国艺术小说》起,到1979年在逝世前出版的《无产阶级的物化》,其中共出版论著、论文、论集、谈话录近百种之多。影响较大的有:《历史唯物论的现象学导引》、《辩证法的课题》、《黑格尔本体论与历史性理论的基础》、《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单面人》、《论解放》、《审美之维》。 马尔库塞的生平和著作给人的鲜明印象是:始终站在资本主义社会实践斗争的最前例,始终把对哲学、文化、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与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现实状况的批判结合起来。离开他生平所经历的社会事件,尤其是离开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就不能理解马尔库塞的哲学、美学思想。 4爱欲解放论 马尔库塞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及其解放。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与“无意识”两部分。马尔库塞认为,因为“意识”是后天形成的。受“现实原则”支配,“无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受“快乐原则”支配,所以“无意识”比“意识”更能体现人的本质。 赫伯特·马尔库塞 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是由生本能和死本能组成的。马尔库塞认为,因为生本能与人的“存在原则”相一致,所以更能体现人的本质。弗洛伊德把生

浅谈艺术与人类

浅谈艺术与人类 摘要艺术与人类是一个没有尽头的话题。从广义上讲,人类对自然的所有的理解与再现,以及自身的一切感受构成了我们关于艺术的全部认识。艺术追求不同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来捕捉生活世界中转瞬即逝的冲动。 关键词艺术人类 艺术与人类社会之间既自律又从属的这样一种充满张力的关系。艺术是人类为了自我鞭策、自我警醒而发明出的意识形式,是人类观照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 艺术与人类关系是美学中的一个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古往今来的美学家都对此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由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功利主义性质,它对于这个问题更为重视。事实上,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还是它的继承者,都对这一问题花费了大量笔墨去论述。马克思主义美学家都强调艺术的社会现实功能,强调艺术为人类现实服务。但是,在艺术如何为人类现实服务,艺术怎样实现它的现实功能的问题上,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几乎完全不同。东方马克思主义者强调的是艺术对人类现实的服从和服务,直言之是艺术对政治的服从。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更注重的是艺术的独立性和对人类现实的批判作用。 从艺术本身的本质规定来看,它是自律的,它有自己的形式规律和内在法则,它的创作、欣赏和批评都有其特定的语言和特殊规则,它所创造的境界是任何别的意识形式所不能进入、更不能替代的。但是,从根本上说,艺术的确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它来源于社会,折射着人类社会的样子和面貌,并对人类社会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它对人类社会的批判作用上。那么,在艺术的批判作用和它的自律性之间,究竞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阿多诺对此有独到的见解:“艺术的社会性主要因为它站在社会的对立面。但是,这种具有对立性的艺术只有在它成为自律性的东西时才会出现。”阿多诺深刻地指出了艺术与人类社会之间这种矛盾纠结状况。从艺术的本性来说,它与社会之间天然有一种批判关系,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社会的某种批判。因为人类社会总是不完备的,总是具有某种缺陷的;而艺术却要求一种纯粹的、理想的境界。因此艺术与社会之间总是有某种紧张的张力关系,可以说艺术是人类社会的天然的批判者。但另一方面,艺术对人类社会的这种批判是以它的自律为前提的,社会对艺术不应该有任何实用性的要求,比如,要求艺术成为某种政治理念的直接宣传者或代言者,或是要求艺术成为某个阶级的传声筒。因此,“艺术的双重本质——其自律性与其社会现实性——反复不断地处于既相互依赖又彼此冲突的状态。” 艺术的自律性和他律性问题一直是困扰现代美学和艺术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国美学界和文艺理论界近年来探讨得较多的一个问题。传统的观点是强调艺术的他律性,即艺术受制于、服务于人类社会生活。这种观点后来演化成为艺术为政治服务、甚至为政策服务的极端狭隘的功利主义观点。80年代,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和深入,重视“文学主体性”和“内在规律”的呼声高涨,艺术要摆脱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方案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实践学分实施方案 (课程结束前2周各班学习委员收齐并按学号排列好后交给我,迟交的不高于60分,抄袭者,0分) 根据《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课外学分管理办法暨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八个一”活动实施办法(试行)》和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除抓好课堂理论教学外,还需做好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与考核力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课外学分管理办法暨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八个一”活动实施办法(试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鼓励和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文化、体育、社团、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督促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基本素质培养“八个一”活动之一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学生阅读书、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其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并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和思考人生、了解世界,提高学生思想素养同时升华其精神境界。 二、大学读书笔记类型 (一)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二)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三)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四)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五)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七)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三、读书笔记的写作规范要求 1、书目 将选读之书名、作者、出版处所、年月、版次,分项填写于题目左方。 2、全书提要 可经由书前序文、绪言或书后跋、后记等,写作该书之缘由、时代背景,书之结构重点,逐一介绍。(勿超过全文三分之一) (1)重点介绍作者及著书之时代背景。 (2)全书之题旨大意。 3、心得评论 (1)感发:说明该书之精神与特色 (2)论述 (3)批判 4、结语

马尔库塞 思想整理

马尔库塞-----虚假需要VS真实需要 人的自然属性人本身 技术理性科学技术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一体化单向度繁荣背后的控制(商品服务)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被物质需要迷昏精神需要丧失陷入无边的痛苦物质丰裕所带来的精神痛苦 多元化背后的一元化控制 不幸意识vs幸福意识 政治一体化(阶级同化)文化一体化(高层文化—大众文化商品秩序)话语领域的封闭(话语---概念)操作主义 哲学思想实证主义否定性、超越性、批判性思维的丧失 与人而言,生死攸关的需要才是真正的需要,而人需要是自治的人,那么人就要寻求真的自我 以科学理性为控制手段,生产力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关注物质生活享受,舒适的生活, 但需要是历史性的 --------依据不同阶段的物质生产力水平那么人的需要的水平也是不同的 --------合理社会中的生活必需品不同于不合理社会中的生活必需品 压抑性的需要一体化的需要单向度的需要受意识形态干预的需要强加的虚假需要自由理性的需要基于人的自然属性(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出人自身的真实需要基本压抑—合理剩余压抑—不合理 社会性需要个体需要社会需要压抑性的满足 物质需要的摒弃精神需要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需要 马尔库塞认可与人衣食住行等生死攸关的需要认可精神需要否认丰裕的物质需要物质需要要顺应精神需要认识到真正的真理心灵的解放 人物化工具化 理性vs科学理性 寻求否定性的批判思维人的自治在自治的人的带领下。。。 强调从人的意识形态领域出发

马尔库塞从单向度的虚假需要到自治解放的真实需要

何为真正的需要—冲破消费主义的统治导言 (一)研究的缘起及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一、真正需要的困境 (一)消费与需要 1.把握消费与需要的概念 2.分析消费与需要的关系 (二)消费主义与需要异化 1.消费主义的兴起 2.消费社会中的需要异化 二、 (一)马尔库塞:从单向度的虚假需要到双向度的真实需要 从压抑的虚假需要到自治的真实需要 1.单向度的虚假需要 (1)单向度的世界—单向度的社会与单向度的思想 (2)单向度的虚假需要的根源 (3)单向度的虚假需要的表现 2.双向度的真实需要 自治 (1)自治的人的真实需要

大学教育理念与发展规划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第四节大学教育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大学自身的诸多因素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诸如大学教育的理念,大学教育的职业化倾向,大学教育的发展规划,还有大学校园的软环境等等,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基本内容、地位、方向走势和有效性,发生根本性的影响。下面,仅以大学教育理念的变化,考察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哪些实质性的影响。 一、西方大学教育理念的时代性变迁,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目标的深切向往"深度探索与勇于追求的思想认识,大学理念反映的是一个大学应具有的大学观"使命观与职能观的深层次问题,提倡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大学的问题。因此,没有一种恒定不变的大学教育理念,大学的教育观念是随时代的变迁而调整,这种调整自然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步伐。 1、自由教育的大学理念将精神的自由放在首位,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的。自由教育,“即适于自由人之教育也。所谓自由人者,其意义乃谓人之不因实用目的之顾被迫而取得任何特定的技能者,自由人必能使用其时间于其所认为具有特定的修养价值之任何科目之上。”[1](P275)自由教育的兴起是由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人被区分为自由人和非自由人,自由教育实际上是针对社会中少数自由人的教育。因为,这些自由人没有衣食住行等的生存压力,所以自由教育不是出于实用与必需的要求,而是为了提升自由人的高尚情操。从这个理念出发,自由教育通过发展理性、提升智慧及道德水平从而实现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并排斥任何实用目的的教育。因而也有学者把西方早期的大学教育称为博雅教育。这种大学教育寻求的是心灵的自由和解放,把教育引向人的精神层面美德的塑造,它排斥两种需要的满足:一是肉体方面需求的满足,二是商业技艺层面需求的满足,这种大学教育,天然具有道德和精神的气质。这种大学教育理念的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相吻合,它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的。 2、人力资本的职业化大学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被边缘化,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专业教育或专才教育的大学理念,其核心是把人作为人力资本来进行培养,这是西方大学教育中一次重要的转型。也是为了适应西方近现代工业化生产需要的结果。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各种职业对专业知识的需要也越来越高,对人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培训也就成为必需。再者,近现代社会也没有自由人的存在,自由人的生活方式也就消失,针对自由人而进行的博雅教育也就没有了市场。因而,专业教育或专才教育,就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特征。 这种专业教育是以科学知识教育为核心的,它排斥的是人文的自由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对立是这时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专业教育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工业化和商业文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的,与之相应地,带来了实证主义的真理观和实用主义的功利观等价值观在大学的渗透,并逐渐成为大学的一种主导价值观。在此基础上,人文科学由于不符合实证科学的精密性和确然性的要求,也不具有实用性的特征,被推上了批评的风口浪尖上。19世纪中叶,英国的大学教育就展开了科学教育与古典人文教育之间的论战。如,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在《教育论》中,讨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时,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而斯宾塞所理解的完美生活又主要是与个人身体健康、生产活动、养育子女相关的内容,因此,他把与个人健康和实际生活有关的科学看作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而文学和人文学科是最无价值的知识,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只是一些“花哨摆设”和“虚文华饰”。相应地。,在所排列的学校课程中,与人的身体健康有关的课程排在第一等;与生产活动相关的课程在其次,而关于怎样养育子女的课程;人文课程排在最末等,按照这样的大学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相应也就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因而,天然地不利于它的成长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