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专业市场调研听课笔记第一部分

心理学专业市场调研听课笔记第一部分

心理学专业市场调研听课笔记第一部分
心理学专业市场调研听课笔记第一部分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

1,认识过程中核心的心理是( ③)。①感觉②知觉③思维2.大脑皮层四个叶中对于心理生活具有特殊意义的是( ①)。①额叶②顶叶③枕叶3.条件反射受(②)控制。①皮下中枢②皮层③皮层和皮下中枢共同

4.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 ①)。①脑②客观现实③实践活动5."谈虎色变"属于( ②)。①无条件反射②条件反射③既是无条件反射又是条件反射

6.一切心理现象,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从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 ①)①反映②反应③

反射④反馈

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心理( ④)①是脑的机能②是客观现实的反映③在实践活动中

发生发展④具有主观能动性

8、通过作文了解学生的想象力,这是运用( ④) ①观察法②实验法③问卷法④产品分析法

9、请给以下⑴—⑺题的心理现象进行选择属于什么反射:

⑴“异物入气管引起打喷嚏”属于(①)

⑵“谈虎色变”属于(③)

⑶“望梅止渴”属于(②)

⑷“谈梅生津”属于(③)

⑸“把香喷喷的炒肉丝放进口中分泌了唾液”属于(①)

⑹“进了食堂餐厅,看见案台上放着炒肉丝,闻到了喷喷的香味,口中分泌了唾液”属于(②)

⑺“画饼充饥腹更饥”属于(③)

①无条件反射②具体信号类条件反射③抽象信号类的条件反射④既是条件反射又是无条件反

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

一、选择

1.有的学生在课上从不主动举手要求回答教师的提问,但始终注视着教师,这种注意属( ②)状

态。

①真正的注意②表面上的不注意③表面上的注意④真正的不注意

2.( ②)在小学阶段发展速度最快,超过幼儿期和中学阶段。

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转移④注意的分配

3.小学儿童玩游戏机的水平不亚于成人,这是因为他们的( ④)能力已有较好的发展。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转移④注意的分配

4.当你中途离开影院,在强阳光下,反而什么也看不清,这是因为感觉有( ③)的特性。①对

比②暗适应③明适应④疲劳

5.当收音机里播出《唱支山歌给党听》时,无论是男高音独唱还是女高音独唱,抑或是童声独唱,你都能辨认出来。这是因为人的知觉有( ②)。①选择性②整体性③理解性④恒常性

6.在小学儿童的感觉中,( ①)占有极重要的地位。①视觉②听觉③肤觉④运动觉

7.小学儿童纯音听觉的敏感度( ①)成人。①不如②接近③已达④超过

8.根据我国学者对儿童观察力发展阶段的研究,小学中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③) ①个别对

象②空间联系③因果联系④对象总体

9.“鹤立鸡群”容易引起无意注意,这是由于( ④) 引起的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的对比关系③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10.忽名忽暗的灯光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这是因为( ③)引起的。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

激物的对比关系③刺激物的运动变化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11.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条件是( ①③④)等。①知识经验②艳丽的色彩③需要、兴趣④

情绪和精神状态

12.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条件是( ①②③)等。①对目的任务的理解②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③

培养间接兴趣④刺激物的强度

13.在教学中,将分散的笔画组织成字,或将单个的字组织成词,或将词连成适当的句子,都会提

高注意( ①)品质。①广度②稳定性③分配④转移

14.注意品质中具有性别差异,女生优于男生的是( ①②)品质。①广度②稳定性③分

配④转移

15.刚入学的儿童,写字时往往顾此失彼,这是因为注意品质中( ③)不强。①广度②稳定性③

分配④转移

16.人从暗处到光亮处,最初强光使人发眩,什么也看不见。但过一会儿视力就恢复正常,这是视

觉感受性的( ②)。①提高②降低③既没有降低也没有提高

17.在密密的人群中,一下子就找到了自己熟悉的朋友这是属于知觉的( ①) ①选择性②整体

性③理解性④恒常性

18.同样一棵松树,有人注意它的的风景,有人观察它的生长,有人分析它的木材应用,这是因为

人们知觉有( ①) ①选择性②整体性③理解性④恒常性

19.“窥一斑而知全豹”这属于知觉的(③) ①选择性②整体性③理解性④恒常性

20.穿竖条条图案衣服的人显得苗条,穿横条条图案衣服的人显得胖些,这是( ③) ①选择性②

整体性③错觉④恒常性

21.吃过甜食后再吃橘子,感觉它有些酸,这属于( ②) ①不同感觉相互作用②是同一感觉的

相互作用③感觉的适应④同时性对比

22.“万绿丛中一点红”引人注目,这是( ②)引起的。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的对比关系③刺

激物的运动变化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23.小学生做数学作业时一会儿思考,一会儿计算,一会儿看课本,这是( ②)的表现。①起伏②

稳定③分配④分散

24.在噪音的持续作用下,病人拔牙时不觉得很痛,这是由于( ①) ①不同感觉相互作用②

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③感觉的适应④抑制作用

25.教师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标出重点,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是知觉( ①)规律的具体运用。①

选择性②整体性③理解性④恒常性

26.刚入学的儿童写字用铅笔和田字格本,是根据( ④)水平决定的。①视觉发展②听觉发

展③肤觉发展④运动觉发展

27.刚入学的儿童做体操时,对“向左转”、“向右转”的口令反应不够灵敏和准确,学汉字和阿拉伯数字时常“6”、“9”不分,“bd”、“qp”不分。这是由于低年级儿童的(③)水平不高。①大小知觉②形状知

觉③方位知觉④距离知觉

28.倒看物体仍不变,这是知觉的( ④)。①选择性②整体性③理解性④恒常性

29.人们用手拿一公斤棉花和一公斤铁时,你会感到铁块重,这是属于(③)①选择性②

整体性③错觉④恒常性

第三章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一、选择

1.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 ②)记忆。①瞬时②短时③长时④运动

2.识记的材料在保持过程中,( ③)会发生变化。①量②质③量和质④不

3.考试中因没有复习到而答不出、想不起来的问题,叫( ②)性遗忘。①暂时②永久③一

般④特殊

4.小学儿童在自然状态下,对( ④)词的记忆优于中性词的记亿。①积极②消极③熟悉④

情绪

5.当我们在阅读《祥林嫂》时。头脑中出现的祥林嫂的形象是( ③)想象的形象。①有意②

无意③再造④创造

6.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 ④)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①经验②知识③客体④

表象

7.从爱听童话、神话故事发展到爱听英雄模范故事,这是想象( ②)发展的表现。①有意性②

现实性③创造性④概括性

8.小学生从“习作例文”到“命题作文”,这是想象( ③)的发展的表现。①有意性②现实性③创

造性④概括性

9.考试中的判断题,选择题属于( ①),问答题与填空题属于( ②)。①再认②再现

10.学生学习生字时,首先要反复读写,这是记忆过程的(①) ,以后见到这个字能读出来,这是

(③),而且还能背着写出来,这是( ④) ①识记②保持③再认④再现

11.古书《列子》上写韩娥唱歌之后,她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是( ②) 。①记忆联想②

记忆表象③幻想④追忆

12.在阅读文字作品时,作品中的各种场景和人物形象出现在眼前,这种心理现象是( ③) 。①

有意想象②无意想象③再造想象④创造想象

13.看到天上的云朵云层,自然而然地想象为大海、山峰或某种动物,这种心理现象是( ②) 。①

有意想象②无意想象③再造想象④创造想象

14.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关于林黛玉形象的想象是( ④)①有意想象②无意想象③再造想

象④创造想象

15.无意识记是( ③) 的识记. ①无意义②对材料不理解③无预定目的

第四章小学儿童的思维

一、选择

1.“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 ③) ①思维的概括性②思维的灵活性③思维的间接性④

思维的直觉性

2.“灯是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 ①) ①思维的概括性②思维的灵活性③思维的间接

性④思维的直觉性

3.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舍弃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是

( ②) ①分析②抽象③概括④综合

4.小学儿童运用学习过的原理,解答教师布置的作业或解决生活中的某一个问题的思维过程是( ①)。①具体化②抽象③概括④综合

5.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转折时期,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在( ④)阶段。①六七岁②七八岁③八九岁④十至十一岁

6.学前儿童一边摆积木,一边自言自语:“摆的是大桥”、“擂的是铁路”等,这种思维是( ②) ①

集中思维②动作思维③发散思维④形象思维

7.老师提出“砖头有何用途时”,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回答的过程,属于( ③) 。①动作思维②

抽象思维③发散思维④集中思维

8.人们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思维,叫( ②) ①动作思维②抽象思维③发散思

维④集中思维

第五章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

一、选择

1.“手舞足蹈、摩拳擦掌”属于(②)。①言语表情②肢体表情③面部表情④音调表情

2.“手舞足蹈、摩拳擦掌”属于(③)①心境②应激③激情④道德感

3.“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同志友谊感”属于(③)①美感②心境③道德感④理智感

4.“人逢喜事精神爽”属于(①)情感。①心境②美感③激情④应激

5.小明解开3道数学难题,心相惑到无比得欢乐,这种情感表现为(④)①美感②心境③激

情④理智感

6.随知识经验的积累,儿童情感的分化逐渐精细、准确,以笑为例,小学儿童会微笑、大笑外,还会羞涩地笑、愉笑、嘲笑、冷笑、苦笑、狂笑等。这一表现说明了小学儿童情感(①)①丰富性发展②

深刻性发展③可控性发展④稳定性发展

7.小红在小学二年级时.常因小事与同学吵架,升入二年级后.这种现象便逐渐减少,这说明小红的情感(③)得到发展。①丰富性②深刻性③可控性④稳定性

8.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以菜同学是否跟自己一起玩,来确定是否喜欢他(她),而中高年级儿童则从他(她)学习是否好,是否遵守纪律为集体做好事来确定是否喜欢他(她),这说明儿童情感的(②)在逐步

发展。①丰富性②深刻性③可控性④稳定性

9.“化悲痛为力量”“不要意气用事”,这是(③)。①意志对认识的影响②情感对认识的依赖③

意志对情感的作用④情感对意志的影响

10“前怕狼,后怕虎”,顾虑重重,这是意志品质(②)差的表现。①自觉性②果断性③自制性④

坚持性

11.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在家长、教师的督促下完成作业或活动任务,这体现了低年级儿童意志的(①)水平比较低。①自觉性②果断性③自制性④坚持性

12.目瞪口呆,愁上眉梢,这属于(③)①言语表情②肢体表情③面部表情④音调表情

13.人们对风景的欣赏,对好人好事的颂扬,这些情感内容是(④)①心境②应激③激情④

美感

14、与冲动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③)①自觉性②果断性③自制性④坚持性

15、“优柔寡断”是和意志的(②)相反的表现。①自觉性②果断性③白制性④坚持性

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

一、选择

1.小学儿童逐步养成一些道德行为习惯的年龄阶段是( C )。A、低年级B、中年级C、高年

2.小学儿童道德意志发展水平,总的来说属于( A)。A、初步的B、较高的C、相

当高的

3.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是( C)。A、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B、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C、道

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的稳固联系

4.小学阶段,儿童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发展,从总体上说( )。A、知落后于行B、比较协

调C、行落后于知

5、到了小学(C ),儿童调节行为的力量开始由外部控制向内心自觉的方向过渡。A、低年级B、

中年级C、高年级

6.对“儿童为什么要遵守纪律”的问题,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自( A )的一种认识。 A 服从老师的要求,为了得到表扬,为履行班级或少先队的义务。B、为集体争光,这是社会公德的要求。C、

应自觉遵守纪律

7.小学儿童大约在( C )年级以后,才逐渐养成初步的行为习惯。A 、一、二年级 B 、

三年级C、四年级

8.小学( C )学生的坚持性已从外界权威的影响逐步转向内心的自觉坚持完成任务了。A 低

年级 B 中年级 C 高年级

9.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A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

行为

10.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是( B )。

A、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

B、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

C、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二年级

第七章

一、选择

1.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是(C )。A、活动B、交往C、人际吸引

2.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是(C )。A、电视B、动作C、语言

3.班级人际关系包括( B )。A、师生关系B、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C、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4.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是( A )。A、友谊B、同伴C、同伴团体

5.为了解儿童在班集体中的地位,社会心理学通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A)。A、社会测量

法B、观察法

6.群体团结的基础是( C )。A、群体规范B、凝聚力C、心理相容D、友谊

7.小学儿童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是( B )。A、不良品行B、成绩不好C、容貌

差D、不讲话

8.对人际吸引影响最大的深层因素是( C )。A、仪表风度B、交往频率C、心理

品质D、空间距离

9.在整个小学儿童期,择友的重要标准是( A B C D )。A、敬慕关系B、直接接触关

系C、接受关系 D 、其他关系

10.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心理条件是( C )。A、活动B、交往C、人际吸引

11.小学儿童选择同性别同伴的比率达到高峰是在( A )。A、五年级B、二年级C、

三年级D、六年级

12.教师在调整集体的人际关系时,工作重点是调整( C )。A、受欢迎儿童B、中间型儿

童C、不受欢迎儿童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一、选择

1、个性是( B )形成的。A、天生的B、出生后立即形成的C、心理发展到一定水

平后

2、个性从功能上讲,具有(A )。A、稳定性B、整体性C、社会性D、可

变性

3、个性从发展的角度讲,又具有(D )。A、稳定性B、整体性C、社会性D、

可变性

4、人的兴趣的转换,必然引起活动性质的改变,从而导致能力的改变,这反映了个性具有( B )。

A、稳定性

B、整体性

C、社会性

D、可变性

5、个性的稳定性、整体性和社会性,构成了个性的(C)。A、可变性B、发展性C、

普遍性D、特殊性

6、个性是( C )的统一。A、稳定性和社会性 B、整体性和社会性C、普遍性和

个别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

7、( B )是个人发展的意图和决心的表现,在个性中起重要的动力作用。A、需要B、

志向C、兴趣D、世界观

8、( B )需要是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A、活动需要B、认识需要C、交往需

要D、成就需要

9、( D )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A、需要 B、志向C、兴趣D、世

界观

10、( C )需要是小学儿童的基本的社会需要。A、活动需要B、认识需要C、

交往需要D、成就需要

11、小学儿童的价值观特点是( C )。A、个人价值观B、群体价值观C、个人

价值观向群体价值观过渡

1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是指人的个性具有(D )。A、稳定性B、整体性C、

社会性D、个别性

13、“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个性具有(A )。A、稳定性B、整体性C、

社会性D、可变性

14、“浪子回头金不换”说明人的个性具有( D )。A、稳定性B、整体性C、社

会性D、可变性

15、儿童的兴趣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是与其( B )直接相联的。A、需要B、

认识能力C、情感D、活动

16、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发展的动力它是个性构成的(B)。A、核心B、本质C、

关键D、主体

17、希望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当一个“三好学生”这是小学生的(B )A、交往需要B、

成就需要C、认识需要D、自尊需要

18、个性的本质特点是( C )。A、稳定性B、整体性C、社会性D、可变

19、小学儿童的志向集中表现在(A )上。A、职业志向B、道德志向C、政治志

向D、经济志向

20、小学能把志向和当前的学习结合起来的占(A)。

A、四分之一

B、二分之一

C、三分之一

D、五分之一

21、希望得到老师和父母的鼓励和赞扬以及同学的支持,这是小学生的( C )A、活动需要B、

认识需要C、交往需要D、成就需要

第九章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一、选择

1.人类意识的最高形式是( B )。A、潜意识B、自我意识C、无意识

2.自我意识的形成要比个性的形成( C )。A、晚B、同步C、早3.自我意识的作用可归为一条,那就是( B )。A、认识功能B、调节功能C、动力功能

4、小学生自我意识在( A )之间发展尤为迅速。

A、一、二年级

B、三、四年级

C、五、六年级

5.曾子说:“吾日三省语身”,这里的省是( A )的意思。A、自我观察B、自我分析C、自我

评价D、自我监督

6、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C)A、自尊感B、成功感C、自信

感D、失败感

7、被比之为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庭”的是(D )A、自我检查B、自我控制C、自我掩饰D、

自我监督

8、.学习成绩差的儿童通常是自我评价(C )A、过高B、适当C、过低D、都不是

9、当别人不小心把脏水泼在你身上而赶昆向你道歉时,你尽管恼火但也表示:“没关系”。这种心

理现象属于(C)

A、自我检查

B、自我监督

C、自我体验

D、自我掩饰

第十章小学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选择

1.技能体现一种经验,是个人在心智活动及生活实践中( A )行为方式。

A、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而逐渐和习惯化了的熟练的

B、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后突然出现的熟练的

C、经过知识积累而形成的

D、自然形成的

2.智力的核心是( D )能力。A、想象B、记忆C、观察D、思维能力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认识能力( D )。A、记忆力B、想象力C、推理能力D、操作能力4.下列哪一项更多表现为受先天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B ).A、性格B、气质C、情感D、品质

5.诸如正直、慷慨或懒惰、吝啬这些个性品质都表示人物的( B)特点。A、气质B、性格C、

能力D、情感

6.能力水平高于常态的超常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 B)。A、13% B、3%C、0.3% D、1%

7.是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时心须具备的普遍的、共同的能力。( B )。A、智力;B、一般能力;C、

特殊能力

8.自信、谦虚、自尊等属于性格的( B ) A、理智特征;B、态度特征;C、意志特征;D、情绪

特征

9.能力水平低于常态的弱智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 B ) A、13%;B、1.3%;C、3%;D、14 .5%

10.人的四种气质类型( E ) A、粘液质最好;B、多血质最好;C、抑郁质最好;D、胆汁质最好;

E、无好坏之分

11.某学生易冲动、急燥、直率、豪爽、精力旺盛、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他们气质属于( A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2.以对事情特敏感,体验深刻而持久、行为孤僻、畏缩为特征的气质类型是( D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3.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强、平衡、灵活型的人,其神经和气质类型是( D )

A、安静型、粘液质;

B、弱型、抑郁质;

C、兴奋型、胆汁质;

D、活泼型、多血质

14.( A )是性格最主要的组成部分。A、性格的态度特征;B、性格的意志特征;C、性格的理志

特征;D、性格的情绪特征

15.( A )更多的受先天和遗传因素的影响:A、气质;B、性格;C、能力;D、情感

16.到了小学( C )年级儿童进入了性格发展的骤变期。A、二年级;B、四年级;C、四~六年级;

D、六年级

17.、( D )性格中的镇定、勇敢、果断等特征属于性格的:A、态度;B、理智;C、情绪;D、意

18.(B )教师的教学能力属于:A、一般能力;B、特殊能力;C、认识能力;D、社会交往能力

19.( C)王勃10岁能诗,齐白石30多岁才开始学画,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这种差异

属于:

A、能力类型的差异;

B、能力发展水平差异;

C、能力表现早晚差异;

D、都不是

20.( C)人的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是:A、能力;B、气质;C、性格;D、兴趣

21.胆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 B)等品质A老诚、稳定、坚忍不拔;B、勇敢、坦率、热情C敏感、

抑郁、细腻;D、活泼、机敏、好交往

第十一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选择

1.年龄特征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A )。A稳定性B可变性C稳定性与可变性

2.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来自( A ).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因素

3.儿童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是( C )。A成长B发育C发展

4.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 D )。A客观因素B主观因素C心理的内部矛盾D、需要

5.年龄特征的最本质的特征是指的(B)A可变性;B稳定性;C稳定性与可变性

6.小学儿童处于( C),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处于重要的阶段:A幼儿期;B少年期;C童年期

7.不同的质构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B)A定向性;B阶段性;C差异性

8.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是(C)A客观因素;B先天素质;C需要

9.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积累,逐步过渡的过程。不同的质构成不同的发展阶

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B)

A连续性;B阶段性;C定向性;D差异性

10.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这是发展的( )性的表现:(D)A连续;B阶段;

C定向;D不平衡

11.( A)为每一个正常儿童提供了形成人类心理的基础:A遗传素质;B生理成熟;C物质环境;D

社会环境

12.(D )是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A遗传素质;B生理成熟;C物质环境;D教育

13.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儿童的(A)A需要;B动机;C兴趣;D价值

14.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是(B)A游戏;B学习;C劳动;D日常生活

(完整版)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 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 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 (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 (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 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 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 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 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 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 学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 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系统性原 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 造性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 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观察法 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 一、确定研究课题二、 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 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 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 撰写实验报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 试误说 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 性条件作用说 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 应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 学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 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 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 认知结构。 一、认知学习观 (一)学习的实质是主 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 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 个基本过程 二、结构教学观 (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 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 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2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 符号)3 程序原则 4 强化 原则 三、发现学习观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一)动机阶段(二)领会 阶段(三)习得阶段(四) 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 (六)概括阶段(七)作业 阶段(八)反馈阶段 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 习理论 一、班杜拉的经典实 验 榜样学习实验‘ 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 条件 (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 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 知觉) 影响因素: 1榜样行为的特性 (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 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 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 (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 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 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 模仿。 2榜样的特征 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 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越 相近越易引起注意; (1)受人尊重,地位较 高,有能力的…… 3 观察者的特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自然人性论二、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 中心疗法三、知情统一的 教学目标观 四、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五、学生中心发展观 三、当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4版笔记)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知识结构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一、个体心理: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不可割裂互相联系依存。 (一)认知:指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 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 (二)动机和情绪:动机:支配人的认知和行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 使活动朝向某以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 情绪: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 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 过程。意志与认知、情绪有密切关系。 (三)能力和人格: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 叫个性心理特征或个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 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 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 用。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主观世界的情况不 同,对同一刺激的反应常常是不一样的,有机体内部状态不一样,对同一 事物的反应也可能不一致,因此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他 的外部行为反应。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 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 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 和测量来揭示人道心理过程的规律。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人和动物都有心理,但人的心理不同于低等动物 的心理,它具有意识的特点。意识极其复杂因此有人称它是“人类最 后一个难解的谜”。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 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这是人 的意识的第一个特点。人凭借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仅能够了 解客观事物的现状,而且能够通晓过去和预见未来,这是任何动物心 理所不能及的。 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这 是人类意识的另一特点。 意识有时也叫觉察。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 和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 体”区别开来。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这是人的心理的 重要特点。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因而都没有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一定发展 阶段上才出现的。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新心理学听课笔记第十章情绪

心理学听课笔记第十章情绪 第十章情绪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2.情绪纬度和情绪纬度理论 1、情绪的纬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又具有两极性。 2、情绪纬度的理论: (1)【三维理论】冯特提出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纬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纬度的两极之间不同的位置上。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纬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纬度,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60年代末,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纬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纬度之间的关系。 (2)【四维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情绪四维理论。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等四个纬度。

3.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2、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3、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4.情绪与脑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主要与下丘脑、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等部位有密切关系。其中边缘系统在情绪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正情绪时大脑左半球出现较多的脑电位活动,而负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兹用自我刺激的方法证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杏仁核是恐惧反应的中枢。)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主要与自主神经系统、内外分泌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 5.情绪理论 1、情绪的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詹姆斯-兰格理论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笔记完美加强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6,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怎么写听课记录

怎么写听课记录 一、听课记录的基本要点 听课记录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教学实录;二是教学评点。 1、教学实录包括: (1)听课时间、学科、班级、执教者、课题、第几课时等; (2)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采用的方法(多以记板书为主); (3)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 (4)学生活动情况; (5)教学效果。 教学实录通常有下面三种形式:一种是简录,简要记录教学步骤、方法、板书等;二种是详录,比较详细地把教学步骤记下来;三种是记实。 2、教学评点 听课者对本节课教学的优缺点的初步分析与评估,以及提出的建议。包括: (1)教材处理与教学思路、目标; (2)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3)课堂结构设计; (4)教学方法的选择;

(5)教学手段的运用; (6)教学基本功; (7)教学思想; (8)其他。 写教学评点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间评,把师生双边活动后所产生的反馈感应,随时记录下来;二种是总评,就是对间评综合分析后所形成的意见或建议记在记录本上。待课后与执教者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这里值得提出来的是,在做听课记录时许多人偏于记课堂实录,而不做评点。甚至相当一部分人,记录的内容多是教者板书什么就记什么,成了讲授者的“板书”,此外别无它记。显然这种听课记录其价值是不大的。好的听课记录应是实录与评点兼顾,特别是做好课堂评点往往比实录更重要。 二、进入听课现场,记录听课重点 (略) 三、课堂听课评价 课堂听课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结构、学生参与情况和学习效果等几方面阐明这节课的得失,既要有观点,又要有依据,要体现这节课的“质”,为了突出重点,一般不作面面俱到的评价,而是选择比较有意义的、有典型性的方面作点评。评价还要

广告心理学 参考答案经典.doc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就是研究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主动地进行反映过程的规律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__________________。 2.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对的_______________反映。 3.当客观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时,人的认识过程便由此开始了,它涉及到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__________等活动。 4.认识、情感、意志都是心理过程。___________则是这些心理过程所共有的心理特征,它伴随于这些过程之中。 5.不同的人在能力、气质、性格上的特点,构成了人们心理上的差异,即 ___________。 6.个性心理特征受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的制约。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又统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7.伴随着注意的心理特征包括三个心理过程,它们是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以及_____________。 8.从单纯宣传商品信息,说服消费者购买的广告心理,进而发展到以研究___________为主体,这一发展趋向导致了消费心理学的问世。 9.消费者寻找、购买、使用和评价用以满足需要的物品和劳务设施所表现出的一切脑体活动的行为叫做_____________行为。 10.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会受到内部的和外部的两大因素的影响,其中态度因素属于___________因素。 11.20世纪初,刘易斯(Lewis)就注意到大众接受广告的心理历程,将其归纳为AIDA,指的是广告作用于视听者的注意、兴趣、欲望、___________这几个心理历程。 12.态度理论的三相心理模型指的是态度有三个成分,即认知的、情感的和__________三个成分。 一、填空题 1.个性心理特征2.客观现实3.想象4.注意5.个性心理特征6.个性倾向性7.意志过程 8.消费者9.个体消费10.内部 11.行动12.意向的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描述: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 注: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 2.解释: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 注: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 3.预测: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或者影响它的形式、强度、发生率等。 二、心理学简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适应环境科学和技术受科学理念的影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寻求生存的意 义哲学和宗教关于人类研究自身问题的新学科体系。 2. 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冯特:科学心理学之父。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 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当代心理学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 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果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其结论必须建立在依靠科学方法收集和处理的证据基础 之上。科学的方法包括一整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用客观收集 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 表情、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发现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有方向地严格控制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特定心理现象 和行为的出现,从而研究心理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⑴作业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质量对其特 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能力测验学绩测验⑵自陈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 成一些自我评估的题目,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情况对 其特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

广告心理学的重点

广告心理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广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研究对象 A广告心理学史探索参加广告传播活动的人在广告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存在的心理现象的一门学科。 B其研究对象使参加广告传播活动的人在广告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存在的心理规律。广告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包括广告受众(即消费者)在广告活动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各类广告形式、手段的心理效果的测定,以及广告人在广告活动(如创意等)中的心理活动。它更多的是强调心理学的原理在广告实践中的应用。 C功能: 第一,传递沟通功能,是连接商品和消费者的一座桥梁。 第二,诱发或满足需要的功能:通过各种媒体和手段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并满足他们的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第三,影响态度功能。 3)研究任务 2,广告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3,广告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2)询问调查法 3)投射法 4)问卷量表法 5)实验法 6)内容分析法 4,学习广告心理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习广告心理学的原则:系统性原则、特定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第二章广告成功的心理基础 1,广告受众的注意 1)发挥广告心理功效的原则:“AIDMA”(attention引起注意, interest引发兴趣, desire激起欲望, memory强化记忆, action促成行动) 2)广告受众的注意及种类 A内涵: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为心理过程提供一种背景状态。其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B种类:第一,有意注意,第二,无意注意,第三,有意后注意, 3)广告受众注意的功效 C广告受众对广告的注意有以下作用:选择作用、维持作用、调节监督作用。 2,广告引起广告受众注意的方法 1)广告信息的特点 A受众对广告的注意是以无意注意为多,无意注意是一种定向反射,定向反射式由客观环境中的刺激所引起的有机体的一种应答性反应。因此,广告作为对广告受众的刺激物,其本身的特点会影响广告受众对他的注意。 a新异性 b活动变化性 c对比性 d广告信息的相对强度 e信息呈现的方式、信息量和速度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普通心理学笔记(一)

普通心理学笔记(一)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 (一)心理是脑的功能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三)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四)人的心理具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特点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第三第一文库网节?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①脑功能的定位(localization),即不同的心理功能是由哪些脑区来完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②心理免疫学(psychoimmunology),即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③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方法等。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 行为主义产生在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等人。 行为主要的研究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 行为主义要探索的问题主要有: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等。 三、心理分析的研究 后弗洛伊德主义者艾里克逊等: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主要以精神异常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他们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只重视无意识的研究;他们把青年期看成力比多(“性”能,libido)活动的高潮时期,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过分强调它在儿童时期的影响。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书中指出: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这本书的出版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言语报告法、反应时记录法、计算机模拟方法等。

心理学笔记(完美版)

张厚桀版《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心理学的概念 【识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领会】 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二、心理学的分支 【领会】 心理学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 5.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领会】 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

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 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要求适应群体)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条件限制)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 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应用】 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的概念 【识记】 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无意识 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 【领会】 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4)睡眠状态:这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以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麻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一种意识的扭曲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

广告心理学知识点

广告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精编版 第一章绪论 1、优秀人才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实验法一般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也叫做自然实验)。 第二章广告策略的心理基础 1、19、20~28、29 岁,这一年龄段的青年,影响他们的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这一年龄段的青年,一部分继续进入大学深造,另一部分则步入社会开始参加工作。他们开始逐步掌握自己的经济命脉。其中大学生和待业青年虽然在经济上仍然依赖于父母或家庭,但是他们对自己所需物品基本上拥有购买的决定权。这一年龄段的多数青年,没有家庭负担,闲暇时间充裕,社会交往或网络活 动多,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发展基本成熟,人格和世界观也初步形成并趋于成熟。他们代表着新一代的社会风貌。 第一,逆反心理。逆反心理表现为人们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去得到;越是不允许接触的东西,越想去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东西,越想方设法弄清楚;越是不允许干的事情,越想试一试。 第二,博得异性的好感。这一阶段的青年处于恋爱、婚姻阶段,在交往过程中,采用赠送对方喜爱的物品、自己外表服饰的装扮来提高自己的气质等方法博得异性的好感。 第三,冒险心理。青年人冒险心理表现为敢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新观念,对于采取某种行为所导致的不利后果和获得的利益,他们更关心后者。 第四,好胜心理。争强斗胜是青年人的一大特点。好胜心有时表现为好虚荣、好攀比,它是人的自尊需要的表现。青年人一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智力、能力弱于别人。相反,每个人都企图表现出不亚于别人,甚至强于别人。在消费方面也是如此。 2、如果把18、19~28、29 岁的年轻人称为感情冲突型的人,那么28、29~50岁的就应该成为理性务实型的人。 3、在商品消费方面,高收入者的心理特点包括:按照某一特定社会的普通生活水准来衡量,高收入者的经济状况是经济收入扣除维持一般生活水准的支出外,还有相当的剩余。由于经济上的富足,他们不仅会选择较高的物质生活方式,而且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他们也会有较高的要求。在商品消费方面,他们突出的特点包括:(1)逐名心理。高收入者的逐名心理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品牌选择过程中。对这类消费者来说,他们的购买决策比较简单,他们很少去考虑产品的品质,而是以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为依据。 (2)攀比心理。大多数消费者都是因为实际需要才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但是,对于有些高收入者来说,商品有无实际用途、服务是否必要,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是“别人有了,我不能没有” 、“别人见过的,我不能没见过” 、“我买的东西档次不能比别人差” 。 (3)冒险心理。以较为丰富的经济收入为后盾,高收入者不担心某种物品购买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因而勇于试用新产品。 (4)享乐心理。经济上的富有容易产生享乐的心理。 4、如果说高收入者以高消费为特征,那么中等收入者则以合理消费为特征。

邵瑞珍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the notes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 育 心 理 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一《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教学原则是: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灵魂论》亚里士多德---- 最古老的心理学著作 提出营养的灵魂;容易感觉的灵魂;理性的灵魂 赫尔巴特: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基础的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兼心理学家。提出了意识阈和统觉团。最早用同化这个概念来解释知识学习 1 统觉团:他认为进入意识的观念便可引起统觉,一个观念的统觉,不 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且使它被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 该整体就被称作统觉团 意识阈 2四阶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的教授新知识 (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 (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 (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3 五阶段教学法:(其门徒将其四阶段改造发展成五阶段) (1)预备----唤起学生原有的观念和吸引学生的注意 (2)呈现----教师清晰地教授新教材 (3)联系----使旧知识形成联系 (4)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统觉团 (5)应用----以适当的方法应用新知识 二科学心理与教育的结合,教育心理学的诞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 1 教育心理学的先驱------试验教育派 2 提出试验教育名称------梅伊曼 3有突出贡献的是----------桑代克教育理论学三部分: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的原因。还提出三大定律:效果律;学习律;准备律 三现代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直接为教育服务的心理学的诞生 1 学习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在后天经验或练习的影响下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和条件 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 学校心理学:运用心理测量,诊断,咨询,行为矫正技术位学校提供服务的一门应用 学科 3 教育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侧重于研究教育情境中社会心理现象及 其活动规律的学科(格拉泽《社会心理学手册》—这门学科建立的里程碑 4 教学心理学:加涅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这一术语,1978年格拉泽主编的《教育心理 学进展》宣告了这门新的学科的建立 第二节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1宽泛的定义:潘菽《教育心理学》的提法为代表: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缺点:其研究对象难以与为教育服务的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相区分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 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说明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编号:(901003) 2.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3.总课时:44 4.总学分:2.5 5.开课时间:第四学期 6.适用专业:师范生 7.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是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立足于学院“一实二高三强四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为学生学习《普通教育学》、《学科教学法》等课程提供理论支撑,而且给学生参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提供实践指导,特别是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而且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主要的是为其日后在中小学工作提供了帮助。 三、教学目的、要求和方法 1.教学目的: 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形成正确的心理学观念,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强化解决教育实践中典型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学教师。 2.教学要求: 第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做到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有具体的教学案例,力求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有所突破,形成特色,以适应教学使用。第二,为了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对教学内

容不做过细要求,注重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不苛求教师,但强调教师的专长,让学生在教师的专长上受益。 3.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观影、自学、团体心理辅导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各种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心理现象的本质、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五、课外作业 自学作业2次、复习作业1次、观影报告1次、团体心理辅导报告1次 六、课程考核 1.考试方式:课堂提问和讨论、检查课堂笔记、作业、观影笔记、章节重难点考核、开卷笔试等考核方式. 2.考试次数:共9次,其中平时考核5次,阶段考核3次,结课考核1次。 3.记分方式:采用百分制计分方式。 4.课程总评成绩构成:

心理学专业市场调研听课笔记第二部分

第七章市场调研用预测方法 1、市场预测就是在全面了解市场活动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 2、运用逻辑和数学方法, 3、预先对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描述和量的估计。 4、市场预测的基本要素 ⒈信息: 一类是未经记录或未经处理的资料, 是不完整的, 甚至带有主观部分。另一类是经过记录和整理的资料, 这类信息是进行预测的科学依据。 ⒉方法: 是在预测的过程中进行质和量的分析时采用的各种手段。 ⒊分析: 一是理论上要分析结果是否符合经济理论和统计分析的条件; 二是在实际上要对预测误差进行精确性分析, 并对预测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 ⒋判断: 对预测结果的采用与否, 或对预测结果依据最新的经济动态所作的修正都需要判断。 三、市场预测的步骤。⒈明确预测的目的和要求; ⒉搜集资

料; ⒊选择预测方法; ⒋预测分析和修正; ⒌写出预测报告。 四、定性预测法⒈经验判断预测法。 ⑴个人经验预测法: 是指凭借个人的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对预测对象未来发展的状况和趋势作出的判断。 个人经验法主要根据相关推断原理、对比类推原理、平衡关系以及比例关系进行推断。 1相关推断法是从已知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指标的发展变化趋势, 来推断未来发展的一种推断方法。 2对比类推法是把预测的经济现象或指标同其它相关类似的现象或指标加以对比分析来推断未来趋势的一种方法。 3平衡分析法是个人经验预测与数学方法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4比例分析法是利用某项指标在历史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或比例系数, 推算出未来发展趋势, 或者从已知某项指标的比例关系, 推算出相关的指标发展趋势。

⑵集体经验预测法。经过有关人员共同座谈讨论, 交换意见, 提出预测方案的集体判断的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克服个人预测的局限性, 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可是在讨论中容易受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⒉专家意见法。 又称专家会议法, 是根据市场预测的目的和要求, 向有关专家提供一定的背景资料, 经过会议的形式请她们对某一经济现象及其前景进行评价, 并在专家分析判断的基础上, 综合她们的意见, 对市场发展趋势作出量的推断。 ⒊德尔菲法。又称专家小组法或专家意见征询法。是以匿名的方式, 轮番征求一组专家各自的预测意见, 有3个明显特点: ⑴匿名性。在整个预测过程中, 参加的专家并不直接见面, 彼此间不发生横向联系。由组织者采用书信形式, 背靠背地分头征求意见; ⑵反馈性。专家征询法不是一次作业, 而是采取多次轮番征求意见; ⑶量化性。

广告心理学

第一部分广告心理学概述绪论(1-2章) 第一章广告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积极能动的反映。心理现象包括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二、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心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理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现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象 觉醒状态(注意等) 心理状态非觉醒状态(睡眠、催眠) 四、广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广告心理学是探索参加广告传播活动的人在广告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存在的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广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参加广告传播活动的人在广告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存在的心理规律。 A.参加广告传播活动的人 a.广告人 b.广告受众★ B.心理现象及其存在的心理规律 a.广告人 b.广告受众 第二章广告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一、广告心理学研究的初始阶段 ?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广告理论》 1903年 广告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二、广告心理学研究的发展阶段 ?实证性的研究越来越多 ?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研究方法、手段越来越多 1.实证性的研究越来越多 1879 1895 2.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1901 1908 3.研究方法、手段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

广告心理学发展简史 1879,冯特在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是现代心理学之父。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实验室H.盖尔率先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索消费者对广告及广告商品的态度和看法。经过几年的探究,1900年盖尔出版了《广告心理学》。被认为是广告心理学的最早的研究。 1901年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家W.D.斯科特在芝加哥年会上提出把广告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的见解,得到了与会者的支持。在随后的两年里,斯科特连续发表了12篇有关广告心理学的论文,并汇集成《广告原理》的书籍,于1903年出版(标志着广告心理学的诞生,也是消费者心理学的雏形)。 1908年,W.D.斯科特进一步将广告心理的知识系统化,出版《广告心理学》一书; 同期,H.闵斯特伯格(工业心理学之父)开展了关于广告面积、色彩、文字应用、广告编排等方面与广告效果间关系的研究; 在诸多的市场要素中,消费者成为中心的原因:一、商品生产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宗旨; 二、一切市场策略只有符合消费者的行为特点,才可能奏效。 ☆广告对消费行为的作用 ?一种诱因 ?提供商品信息 ?确认广告的商标 第二部分广告人的心理研究(3-7章) 第三章广告主心理 ?第三节广告作品评判心理 ?一、广告作品的创意评判 ?二、广告作品的实效评判 第四章广告传媒人的心理 一、传媒核心竞争力形成 ?核心竞争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传媒核心竞争力:该传媒以其主体业务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在众多传媒中保持独特竞争优势的那些资源和能力。★㈠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点★ ⒈价值优越性 ⒉独特性、稀缺性 ⒊难以模仿、替代性 ⒋延展性 第二节广告载具开发思维★ 一、电视节目开发 ㈠电视剧节目开发 ㈡新闻节目开发 ㈢综艺娱乐节目开发 ㈣专业性节目开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