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7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课时作业

(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7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课时作业

第17讲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经济

政策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是( )

A.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工商食官制度走向衰落

D.贵贱等级界限已被打破

2.下图是宋代常州不同区域商税额的增长示意图。图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第2题图

A.州城的商业中心地位严重动摇

B.镇场商业对县城形成挑战之势

C.抑商政策导致县城商业发展缓慢

D.坊市界限打破刺激镇场商业繁荣

3.扬州古老的东关街剪刀巷2~6号北端墙角嵌着“山陕会馆地基北墙界址”碑刻,是山西、陕西盐商商帮在扬州设置会所的有力见证。对此碑刻解读最有可能不符合史实的是( )

A.该碑刻反应出区域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是功能完善的地方性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乡谊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地域性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4.《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

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C.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

D.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5.《宋会要辑稿》中记载宋高宗认为:“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当时的海外贸易( )

A.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B.重视买卖船舶获利

C.主要服务于皇室享乐 D.是国库最重要的财源

6.清人顾公燮在《消夏闲记摘抄》卷中说:“前明数百家布号,皆在松江枫径、洙径乐业,而染坊、踹坊、商贾悉从之。”这反映出明代( )

A.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繁荣

B.松江是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C.新的生产关系萌芽已产生

D.棉纺织业出现专业化经营

7.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材料表明该地区( )

A.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经济结构有所变动

C.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D.生活资料全赖市场

8.山西柳林《杨氏家谱》认为:“天地生人,有一人莫不有一人之业。……寄迹田畴,则农为本业。置身曲艺,则工为本业,他如市尘贸易,鱼盐负贩,与挑担生理,些小买卖,皆为商贾,则商贾即其本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农工商皆本的观念

B.体现重农抑商观念

C.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念

D.体现人生应有敬业观念

9.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10.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写道:“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以下对班固经济思想的理解准确且全面的是( )

A.重视农业生产 B.承认商业的重要性

C.继承重农抑商思想 D.提出农商并重思想

11.如图为乾隆六十年(1795年)浙江地方政府颁发的执照,用来管理对日本贸易的中国船。上书:“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以凭严究,解宪治罪,毋违。”材料可以佐证当时( )

第11题图

A.政府严格管理海外贸易 B.仅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C.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D.倭寇勾结沿海居民为患

12.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

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C.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D.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二、非选择题

13.历代政府对商人的政策直接影响了商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志愿放弃本业(农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玉之利(商业)百倍”……周围人(东周)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围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政权。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施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真切地反映了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的面貌。

——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中册》

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所说“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有哪些具体表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14.商鞅和韩非经济思想对古代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境内之民皆曰:‘农战可避而官爵可得也。’是故豪杰皆可变(本)业,事商贾,为技艺,为避农战……民以此为教者,其国必削”。“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为国者,边利尽归于兵,市利尽归于农”,“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

——摘编自《商君书》

材料二“民不外务当敌斩首,内不急力田疾作,民皆欲行货财、事富贵……不亡何待?”“故明主之治国也,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使民贫,则民喜农而乐战……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以均贫富……此帝王之政也”。

——摘编自《韩非子》

完成下列要求:

(1)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和韩非相同的经济思想。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其经济思想产生的原因。

第17讲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

1.D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商业。本题材料中《西都赋》中的“十二之通门”“九市(位于东、西两市)开场”能与汉代长安城遗址图相互印证,从而说明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设问中要求图文同时被用来研究汉代城市,故答案选D。文学作品容易夸张能够失真,不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所以A项是不准确的。B项“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不符合材料的设问。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历史记载不可能都有考古发现来证实,C 项表述错误。答案选D。

2.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及学生解读相关数据图表信息的能力。材料显示常州的商税额有了很大的增长,但各区域的增长也是很不平衡的。诸镇场的增长最为迅猛,县城几乎没有多少增长,镇场商业对县城形成挑战之势,故正确选项是B项;从数据上看,州城的增长也是迅速的,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抑商政策,而且抑商政策也不可能只适用于县城,故C项错误;坊市体制直接影响的是城市商业,不能直接刺激市镇商业发展,故D项错误。

3.B【解析】本题考查商帮。区域之间的商贸,符合材料“山西、陕西盐商商帮在扬州设置会所”,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并非商业中心,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符合材料中“山西、陕西盐商商帮在扬州”,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4.A【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的商业政策。材料中南雄商人的货物被官吏扣留缴税导致货物很长时间未能销售,而皇帝惩罚官吏并让其赔偿商人,说明朝廷保护商人正常经营活动,所以选A项。B、D项的“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与史实不符合。C项的“通过减轻赋税来发展商业”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排除C项。答案选A。

5.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海外贸易。宋高宗发表此番言论说明海外贸易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买卖的物品是船舶,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海外贸易有助于国用而不是服务于皇室享乐,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是南宋国库最重要的财源,故D项错误。

6.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自给性,与材料中“市场”不符,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非瓦解,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开始南移,与材料中“明清时期”不符,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材料中“各区域市场”直观地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

7.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根据所学,自然经济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与材料“明清之际”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

速”、“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明清之际松江嘉定地区,由原来农业为主,转为棉纺织业为主,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仰食四方……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表明松江嘉定与境外贸易往来频繁,材料未涉及交通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县不产米,仰食四方”说明该地区稻米要靠境外供应,而不是所有生活资料,故D项错误。

8.B【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寄迹田畴,则农为本业,置身曲艺,则工为本业,皆为商贾,则商贾即其本业”,表明农工商皆本的主张,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寄迹田畴,则农为本业,置身曲艺,则工为本业,皆为商贾,则商贾即其本业”,表明农工商皆本的主张,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重农抑商观点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农工商皆本,表明不同行业之间的平等,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事农业,农业就是本业,从事手工业,则工业就是本业,表明各行各业的敬业观念,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9.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政策。解答时首先要明确在古代中国“末业”之工商业。材料“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说明张瀚认为农业和工商业比例适当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本题答案为C项。

10.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政策。题干反映了重视农业生产,但是不够全面,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对商业的认可,但是还有对农业的重视,故B项错误;材料把农业和商业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故C项错误;题干中认为农业和商业对百姓生活和国家发展都很关键,故D项正确。

11.A【解析】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根据题目中政府颁发的对日本贸易的执照,可以看出其严格管理,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仅限广州,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外商来华贸易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倭寇,故D项错误。

12.C【解析】本题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材料反映出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商人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政治地位并没有空前提高,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改变,故B项错误;“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从而使商品经济发展受阻,使得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经济领域的现象,与封建伦理道德的强化无关,故D项错误。

13.(1)现象: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力量增强,并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国家政治。原因:由于诸侯割据,劳动者人身较为自由,统治者无法加以控制;工商业利润丰厚,影响资本流向。

(2)汉高祖对商人实行压制、歧视政策(或重农抑商政策)。原因:当时经济凋敝,要求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要求,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害怕商人势力强大,操纵政治、经济,危害国家统治。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经济思想,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

(3)原因:为防止贵族、官僚与民争利。影响:百姓能够安心经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与繁荣。

(4)表现:“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在城市中出现了“夜市”和娱乐场所“瓦子”;北宋时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说明:宋代对外贸易和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大大超过唐代。

14.(1)思想:重本抑末(重农抑商);国家控制经济(国家干预经济);富国弱民。

(2)原因:“民避农战,事商贾”;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封建小农经济的产生;官僚政治体制及相应的军功爵制的建立(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

(3)影响:重农抑商限制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富国弱民导致了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进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