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商业模式研究中的认知视角述评与研究框架构建

商业模式研究中的认知视角述评与研究框架构建

商业模式研究中的认知视角述评与研究框架构建
商业模式研究中的认知视角述评与研究框架构建

DOI :10.16538/https://www.wendangku.net/doc/994929023.html,ki.fem.2016.05.001

商业模式研究中的认知视角述评与研究框架构建

迟考勋1,薛鸿博1,杨 俊1,2,胡望斌1,2

(1. 南开大学 商学院,天津 300071;2. 南开大学 创业研究中心,天津 300071)

摘 要:认知视角商业模式研究将企业商业模式视为决策者个人主观认知图式的客观映射。对认知图式的结构与设计过程进行分析,其不同于传统研究视角的微观化解释逻辑,能够将商业模式研究推向纵深。本文在揭示认知视角商业模式研究的解释逻辑并对商业模式图式这一核心概念加以解构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商业模式设计、商业模式创新两个主题,对认知视角商业模式研究展开系统述评,然后探索性地构建认知视角商业模式研究的概念框架,并提出了若干旨在推进认知视角商业模式研究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模式;图式;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50(2016)05-0003-15

一、引 言

自20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以来,“商业模式”已经迅速取代“企业战略”成为商业实践中最为流行的词汇之一,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普遍认为,拥有卓越的商业模式,也就拥有了成功的保障。商业模式在实践界的高流行度引发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围绕“商业模式是什么”、“商业模式如何形成”、“商业模式如何创新”这三个问题,从战略、创新、营销、制度、认知等理论视角开展了大量研究,其中又以战略视角的研究为主流(Zott 等,2011;DaSilva 和Trkman ,2014)。

战略视角研究将商业模式视为关于交易关系的客观结构(Amit 和Zott ,2001),是

第 38 卷 第 5 期

外国经济与管理Vol. 38 No. 52016 年 5 月Foreign Economics & Management May 2016收稿日期:2015-12-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532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272186,71272185)作者简介:迟考勋(1985—),男,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薛鸿博(1990—),女,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杨 俊(1980—),男,南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创业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胡望斌(1976—),男,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创业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商业模式研究中的认知视角述评与研究框架构建3

企业对价值创造活动进行组合安排的结果,倡导通过理性分析环境来设计具有竞争优势的商业模式,认为技术或制度环境波动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最主要驱动力(Casadesus-Masanell和Llanes,2011),重点分析了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过程中资源配置、网络建构等战略活动的理性开展(Zott和Amit,2010;Halme等,2012)。然而,这些研究却存在如下不足:一是无法揭示实践中十分常见的决策者看似反常却颇具效果的决策行为的内在机理,并且由繁杂的商业模式现象所导致的多样化行为也很难进行一般化归纳,这也成为商业模式研究碎片化的重要肇因;二是难以对实践中广泛存在的商业模式自发式创新及由此引发的技术或制度创新方面的问题加以合理解释。认知视角商业模式研究在2010年后逐渐兴起,其将企业商业模式视为决策者对关于价值创造的主观认知图式加以组合安排的结果(Martins等,2015;Malmstr?m等,2015),以不同于传统视角的微观化解释逻辑,极大地拓宽了商业模式理论发展空间。一方面,从认知视角来解读决策行为,能够抽象归纳得到决策者的多样化行为背后的一般化理性规律,有助于统一的商业模式理论研究框架形成;另一方面,基于对决策者的主观认知过程的认识,认知视角研究探讨了商业模式的自发式创新问题,这是对“商业模式从何而来”最源头的解释(Ehret等,2013),为传统的环境震荡驱动创新的研究视角提供了有力补充。

尽管目前认知视角商业模式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数量的成果,但研究主题与基础理论却也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制约着这些成果指导价值的发挥,因而梳理当前理论研究观点,打造系统化的理论研究链条,对未来认知视角商业模式研究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鉴于此,本文在揭示认知视角商业模式研究的解释逻辑并对商业模式图式这一核心概念加以解构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商业模式设计”、“商业模式创新”两个主题,结合“社会认知理论”、“战略认知理论”与“认知制度理论”三种基础理论观点,对认知视角商业模式研究展开评述分析,并尝试构建起认知视角商业模式研究的概念框架,为未来研究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认知视角商业模式研究:解释逻辑与核心概念解构

(一)认知视角研究的解释逻辑

近些年来,学者们关于商业模式概念的认识逐步走向收敛(Amit和Zott,2015;

Martins等,2015),多将其定义为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核心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互动的交易组或活动组,包括交易内容、交易结构与交易治理三大构成要素(Amit和Zott,2001;Zott和Amit,2010)。尽管目前对“商业模式概念”的理解争论较少,但在“商业模式设计前因”方面,学界却并未达成共识(Amit和Zott,2015),不同研究视角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解释逻辑。因此,本文选择当前影响力最大的战略视角研究作为比较对象,重点围绕“商业模式从何而来”这一问题,通过比较分析来更好地展现认知视角商业模式研究解释逻辑的独特性(见表1)。

战略视角研究以竞争战略理论作为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将商业模式视为一种关于交易伙伴关系的客观结构安排,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在对“商业模式从何而来”这一问题的解答上,战略视角研究持有理性定位逻辑(Martins等,2015),认为要设计出具有竞争优势的商业模式,决策者就必须首先对企业环境进行理性化的战略分析

4

外国经济与管理(第38卷第5期)

(Teece ,2010;Amit 和Zott ,2015),进而结合分析结果在多种可行方案中做出最优化选择(Casadesus-Masanell 和Llanes ,2011)。也就是说,决策者是高度理性决策者,环境信息中所隐含的因果关系是他们进行商业模式设计的主要依据。基于上述解释逻辑,战略视角研究进一步认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源头是企业环境震荡(如技术创新、制度变革)所引发的交易伙伴关系变化,这种震荡要求企业及时寻找新的最优化商业模式设计方案来与新型交易伙伴关系特性相匹配(Casadesus-Masanell 和Zhu ,2013)。总体而言,在战略视角研究中,商业模式由环境所塑造,而环境压力的一致性则容易导致不同企业商业模式设计的趋同化。

认知视角研究以战略认知理论作为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同样将商业模式视为企业层次上的关于交易伙伴关系的客观结构安排,而这种客观结构安排又是决策者主观认知图式的映射(Martins 等,2015)。在对“商业模式从何而来”这一问题的解答上,认知视角研究持有有限理性决策逻辑,认为决策者不是也不可能在一种“空白”状态下对环境进行分析,并且也很难抓住所有环境线索(Schwenk ,1988)。而通常是组合利用已有的认知图式来对环境信息加以选择性注意与解释,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商业模式结构假设(hypothesis )(Teece ,2010;Martins 等,2015),进而将这种假设推广为在企业层达成共识的商业模式客观结构(Battistella 等,2012)。也就是说,决策者是有限理性决策者,自身头脑中已有的关于商业模式的图式是筛选与解读环境信息的重要标准,也是进行商业模式设计的主要依据。基于上述解释逻辑,认知视角研究进一步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决策者先前认知图式的创造性组合结果,这种组合会引发对交易伙伴关系的全新认识,形成新型商业模式假设(Martins 等,2015)。总体而言,在认知视角研究中,商业模式设计是创业者/管理者建构价值创造活动逻辑的认知过程,而个体认知的多样化则容易引发富有颠覆性特质的商业模式的出现。例如,特斯拉汽车的创建者Elon Musk 借鉴苹果模式,将特斯拉S 视为“自己的Mac 电脑”,创造出了与汽车产业主流模式全然不同的商业模式,如强调细节设计、奢华的新车发布会、高端商场销售等。

结合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认知视角研究解释逻辑的独特性不在于商业模式最终的形态,而主要体现在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的前因与过程方面。认知视角研究聚焦于解释决表1 战略视角与认知视角商业模式研究比较

战略视角研究

认知视角研究①主要理论基础竞争战略理论

战略网络理论

资源基础观

战略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知制度理论概念理解商业模式是一种客观结构安排,反映的是如何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的活动组合

商业模式是一种客观结构安排,反映的是如何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的图式组合设计与创新逻辑商业模式设计是对环境理性分析的结果商业模式创新是对环境震荡反应的结果

商业模式设计是先前图式组合应用的结果商业模式创新是先前图式创新组合的结果典型研究Amit 和Zott (2001)

Casadesus-Masanell 和Llanes (2011)

Casadesus-Masanell 和Zhu (2013)Tikkanen 等(2005)Martins 等(2015)Malmstr?m 等(2015)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① 在本文中,认知视角商业模式研究的三种主要理论基础所代表的是认知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知识在特定领域中的应用。需要说明的是,战略认知理论也就是认知学派的战略管理理论,Schwenk 在1988年首次将这一学派的理论观点简称为“战略认知理论”。

商业模式研究中的认知视角述评与研究框架构建5

策者的商业模式假设或图式(business model schemas)①的形成过程,而商业模式客观结构则是这种假设或图式在企业层加以推广的结果。尽管有不少研究提及认知视角研究内容(如Chesbrough和Rosenbloom,2002;Aspara等,2013;Baden-Fuller和Mangematin,2013),但却鲜有学者尝试对商业模式图式概念加以理论解构,而Martins等(2015)则对此做了极具价值的探索。

(二)商业模式图式的概念解构

在心理学领域中,图式有多种多样的不同定义,本文参考Martins等(2015)的研究,采用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usan Fiske和Shelley Taylor对于图式的定义。两位学者认为,图式是一种认知结构,所表述的是关于刺激物(stimulus)概念与类型方面的知识,包括刺激物的属性(attributes)与属性间关系(relations)(Fiske和Taylor,1991)。其中,属性是由“料槽”(slots)与承担“料槽”不同价值的“填料”

(fllers)组成,如竞争战略图式的属性可能分别包括范围料槽、优势料槽,以及全球化填料、低成本填料,并且属性本身可能也是一种子图式;属性间关系能够对料槽及料槽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组织与结构化处理。

在对“商业模式图式”的理解上,Martins等(2015)认为,商业模式图式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包括概念与概念关系的认知结构,是关于活动与交换设计的组织管理认识,可反映出企业交换网络中关键的相互依存关系与价值创造关系。Malmstr?m等(2015)也指出,商业模式图式包括“一组特殊的商业模式要素及其对应的信息”与“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的关系”两方面内容,作为一种设计逻辑来组织引导价值创造活动。结合Casadesus-Masanell和Ricart(2010)的观点,商业模式图式可被视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创造逻辑,其引导着企业对活动与交易进行客观结构化设计,包括设计元素(内容、结构、治理)与设计主题(新颖型、锁定型、互补型、效率型)两项内容,这与当前较具影响力的交易组或活动组的观点相一致。基于上述观点,本文将商业模式图式解构为关于价值创造交易活动的图式组合。具体而言,商业模式图式所体现的是一系列交易活动子图式根据规律进行组合安排的结果。这些子图式具体包括交易内容子图式、交易结构子图式、交易治理子图式,每一项子图式又是由多种属性与属性间关系所构成的(见图1)。

另一方面,从商业模式图式构建来看,根据战略认知理论观点,新图式生成是一个根据先前图式对环境信息在思维层面进行筛选与加工的过程(Mintzberg等,1976;

Schwenk,1988),决策者先前图式的差异性造就了新图式构建结果的异质化(Narayanan等,2011)。客观来说,决策者通常具有多个领域、多种类型的先前图式,而新图式构建过程也往往需要组合使用这些多样化的先前图式。举例来说,在Martins等(2015)的研究中,星巴克的CEO霍华德?舒尔茨通过对“酒吧”、“办公室”、“画廊”、“专业零售店”等先前图式的组合应用,形成了关于“咖啡吧”式新型咖啡馆的商业模式构想。借鉴加里?贝克尔(1987)关于人力资本划分的维度选择,本文将决策者的多样化先前图式区分为两种类型——一般性图式与特殊性图式。其中,一般性图式是不同个体在产业、社会等层面所达成的集体共识性图式,如产业认知信条(Tikkanen等,2005)和风俗习惯(Hargadon和Douglas,2001),这一图式是约定俗成

① Martins等学者发表于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杂志2015年专刊上的文章中,首次使用business model schemas这一概念,并

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的理论解释。

6

外国经济与管理(第38卷第5期)

的,呈现出一定的制度属性(DiMaggio ,1997);特殊性图式是个体关于某一概念的独有图式,反映的是决策者先前图式的差异性(Osiyevskyy 和Dewald ,2015)。根据上述观点,本文认为,商业模式图式是决策者对先前图式加以组合应用的结果,这包括仅对一般性图式加以组合(图1中A 组合)、仅对特殊性图式加以组合(图1中B 组合)、同时对一般性与特殊性图式加以组合(图1中C 组合)三种类型的组合应用方式。

总的来说,认知视角研究以商业模式图式为核心概念,认为商业模式图式是设计商业模式客观结构的前提假设,注重解释“如何主动性的设计商业模式”这一问题。商业模式图式的构成要素与交易组或活动组的内容构成相一致,而其形成则是个体对多样化的先前图式组合应用的结果。

三、商业模式设计:先前图式的组合应用

认知视角研究将商业模式设计视为是决策者对先前图式的组合应用过程,其结果是形成一种商业模式图式,并以此来指导企业商业模式结构安排。现有研究较为注重对生成商业模式图式的先前图式组合应用过程加以刻画,并主要基于战略认知理论,形成了较为客观的意义建构观(sensemaking )与主观性更强的环境解释观(interpretive )两种类型的研究趋向。另外,当前研究业已对多样化的先前图式组合所造就的不同商业模式图式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

(一)先前图式组合应用过程

1.意义建构观

关于意义建构观的研究,学者们多基于密歇根大学Karl Weick 教授的经典意义建构论,将商业模式图式生成视为战略决策议题,认为其是在模糊与不确定情境中,个体对环境信号与组织事件进行感知与构念化的意义建构过程(Weick ,1988;Chesbrough 和Rosenbloom ,2002)。意义建构观很早就得到了商业模式研究学者的关注,

Chesbrough

图1 商业模式图式的概念解构图

商业模式研究中的认知视角述评与研究框架构建7

和Rosenbloom(2002)在关于施乐公司商业模式设计与演化的案例分析中,认为新创企业的商业模式设计过程是一个意义建构过程,最初需要借助创业者的认知成分来形成商业活动的启发式逻辑(heuristic logic),进而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商业活动的主导式逻辑(dominant logic)。但这种主导逻辑也具有锁定效应,会对演化过程产生阻碍。

相较这一研究,Battistella等(2012)的案例研究更为详实,该研究基于设计驱动创新理念,分析了意义战略(meaning strategy)在商业模式图式生成中的价值与应用步骤,认为意义建构与制造意义(make sense)是意义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前者通过个体对外在环境的解读来生成关于商业模式的意义知识。后者则是向外在利益相关者传递商业模式意义知识,从而确保商业模式图式获得广泛的外部认同,并指出商业模式图式的意义建构应包括顾客利益、价值定位、商业系统结构、盈利模式四个方面的内容。

总的来说,当前研究意识到商业模式图式生成是一个塑造战略意义的过程(Battistella等,2012),并对意义建构行为在商业模式图式生成中的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然而,从意义建构概念本身而言,决策者对环境往往有不同的感知,这使得他们所选择的意义建构行为会有差异(Weick等,2005)。因此,仅关注行为本身很难回答“为何决策者在类似的环境中会选择不同的意义建构行为”和“为何决策者选择相似的意义建构行为会形成不同的商业模式图式”等问题。事实上,决策者的个人经验、认知偏差等对于意义建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Weick,1988),也即不同的先前图式组合形态将导致不同的意义建构行为,因而有必要结合具体的先前图式组合形态,对商业模式图式生成过程中的意义建构行为的微观机理加以揭示。

2.环境解释观

关于环境解释观的研究,学者们多受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的解释学思想的影响,认为单纯的外部环境无法驱动内心行动,决策者的思维方式支配着其对外在环境信息的理解,并将一些解释强加于外部环境,创造出自己的商业模式图式(Smircich和Stubbart,1985;Tikkanen等,2005)。环境解释观也并非是一个全新视角,目前主要包括如下两类研究:其一,对“客观—主观—客观”的环境解释过程加以揭示,这以Chaharbaghi等(2003)的逻辑概念型研究较具代表性。作者将思维方式视为商业模式元模型(meta-model)的重要构成维度。根据这一研究,商业模式图式是一种开展商业活动的思维方式,来自于对商业环境中价值创造内容的解释,而操作系统则肩负着将这种思维方式转变为具体商业行为的责任。其二,对主观认知要素在环境解释过程中的作用加以分析,这以Tikkanen等(2005)的逻辑概念型研究最具代表性,作者将产业认知信条视为决策者先前图式的重要构成。根据这一研究,物质要素是引发商业模式设计活动的基础,而产业认知信条则是物质要素与商业模式设计活动之间的过滤器,会从强化、约束、调节三个方面对客观要素在商业模式设计过程中的作用产生影响。

环境解释观与启发推理模式有较大相似度,但目前受关注度却并不高,这与其所倡导的“认知创造世界”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不无关系。然而,环境解释观也有其价值所在,尤其在认知风格、群体思维等方面,环境解释观能够对决策者的独特商业模式设计偏好加以更好的阐释。

(二)先前图式组合应用结果

如前所述,由先前图式组合所生成的商业模式图式是企业商业模式客观结构设计的

8

外国经济与管理(第38卷第5期)

向导,多样化的先前图式组合造就了多样化的商业模式图式。基于这种认识,一些学者

开始尝试揭示不同商业模式图式的内在差异性。这方面的研究多从不同企业商业模式客

观结构的差异性着手,探讨决策者商业模式图式中所包含的子图式间存在的差异。典型

研究来自于瑞典吕勒奥理工大学Malin Malmstr?m教授,其刊发于创业学界顶级杂志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的文章中,将商业模式视为创业者认知结构的客观

反映,采用凯利方格技术(repertory grid methodology)与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了创业者

的高利润商业模式图式与低利润商业模式图式间存在的差异。

Malmstr?m等(2015)的研究发现:第一,高利润商业模式图式较为关注“客户关

系举例”、“内部财务来源”、“影响收入模式的潜在因素”和“组织结构水平”等内

部化或操作化属性;而低利润商业模式图式较为关注“应用社会网络”、“利用外部销

售渠道”和“客户参与商业模式”等外部化属性。第二,高利润商业模式图式拥有更多

的属性分类,并且属性间关联程度较为松散,属性整合程度较高;低利润商业模式图式

则拥有较少的属性分类,并基于“万事万物都有联系”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关联结

构,属性整合程度较低。第三,与低利润商业模式图式相比,高利润商业模式图式具有

更为清晰与详细的结构分组,这能够为创业者更有效地处理外在信息提供保障,有助于

其对行动方案进行渐增式的调整。第四,高利润商业模式图式的每一项子图式中包含着

为数不多的几种属性,因而展现出了一个更为复杂、清晰、有序的子图式组合。低利润

商业模式图式的每一项子图式中包含了较大数量的属性,说明其缺乏一个对属性进行系

统化归类的思想,因而展现出了一个较为模糊的子图式组合,基于这类图式的创业者倾

向于采用捷径式或简化式准则来处理外在信息。

商业模式图式差异性研究对不同商业模式图式在子图式构成上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揭

示。从相关研究来看,子图式构成上的差异主要是来自决策者的认知偏好与选择(Malmstr?m等,2015),然而这些研究未能进一步回答“决策者为何会有这种偏

好”、“为何会做出这种选择”方面的问题。参考前文分析,商业模式图式是决策者通

过组合利用先前图式,对外部信息资源进行加工的结果,因而从“先前图式组合”出发

有助于更好地解释商业模式图式的差异性问题。

四、商业模式创新:改变当前商业模式图式

在商业模式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尽管商业模式具有“静态结构化”与“动态

过程化”两种属性,但商业模式更需维持动态性,通过持续地创新发展来获得长期竞争

优势(Demil等,2015;Osiyevskyy和Dewald,2015)。例如,在Chesbrough和Rosenbloom

(2002)的研究中,3Com公司最初采用了计算机系统公司的商业模式,聚焦于借助直

接的销售力量来售卖整个系统。但随着IBM PC的推出,3Com公司创新了自身的商业模

式,通过零售商与经销商来销售与IBM电脑兼容的插件板。认知视角研究认为,实现商

业模式创新的首要任务是改变当前已得到广泛认同的主流商业模式图式,并生成新商业

模式图式来指导企业对商业模式客观结构进行“再设计”。新商业模式图式的生成是一

个决策者对先前图式的创造性组合应用的过程,目前学者们主要分析了这一过程中的学

习机制与心理操作机制(mental operation),以及所面对的认知性障碍及克服方式。

9商业模式研究中的认知视角述评与研究框架构建

(一)学习机制

外部环境震荡是引发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因素,企业不得不根据环境变化情况来部分调整或彻底变革自身的商业模式,而理性定位与柔性应变则是两种主要创新方式(Martins等,2015;Osiyevskyy和Dewald,2015)。比较来说,遵循因果推理逻辑的理性定位逻辑在认知视角商业模式研究中并不受重视,学者们更关注决策者较为主观的柔性应变方式,包括经验学习与试错学习两种学习机制。

1.经验学习机制

经验学习机制研究受认知建构学习理论的影响,学者们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决策者借助头脑中已有的经验对外部信息加以解读的结果(Sosna等,2010;Malmstr?m等,2015)。当前主要有个体层次与群体层次两种类型的研究:(1)个体层次研究主要分析决策者先前的教育与工作经验对商业模式设计的组成成分的影响。例如,Osiyevskyy 和Dewald(2015)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先前经验(风险经验、工作经验)如何直接或间接影响在位者对破坏性商业模式创新的行为反应”这一问题,发现先前成功的风险经验对于机会感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而正向影响开发式与利用式商业模式创新行为。而过多的同一产业经验积累对于机会感知则有负向影响,从而负向影响开发式商业模式创新行为。(2)群体层次研究主要从利益相关者与团队视角来分析经验的价值。例如,Gerasymenko等(2015)的实证研究发现,当风投企业拥有较多的商业模式创新经验时,其在所投企业经营中的参与程度越高,则越有助于提升所投企业机会辨识能力及信息加工能力,从而可为所投企业带来更好的商业模式创新绩效。

2.试错学习机制

试错学习导向的研究主要受行为学习理论的影响。学者们较为认同初始商业模式仅是一种试验假设,需要借助试错方式来证实与改进(Chesbrough,2010;DaSilva和Trkman,2014)。典型的研究主要来自于Long Range Planning(2010)的商业模式研究专刊。Chesbrough(2010)的理论描述型研究文章认为,有效的试错学习要求决策者遵循效果推理逻辑来开发初始商业模式,设计出仿真度较高的试验。企业也应具有较高的战略敏捷度,而试验的失败则可以为企业带来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方法与新认识。相较上述研究,Andries等(2013)的案例研究则更为具体,基于对商业模式组成要素的解构,将试错学习试验区分为“初始商业模式的持续实验”与“同时试验多种新颖商业模式”

两种类型,详细回答了“商业模式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同的试验与学习方式”和“采用不同的试验与学习方式的原因与结果如何”两个问题。

从学习机制研究来看,经验学习与试错学习对商业模式创新有着共同的认识,均将决策者经验视为先前图式的外在体现,认为决策者是通过“内在经验”与“外在信息”

的互动,来积极主动地创新商业模式图式。经验学习更关注“内在经验”的引导作用,而试错学习则更关注借助“内在经验”对“外在反馈信息”的解读。经验学习研究在实证分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学习过程机理的揭示上却较为欠缺,也没能考虑经验类型、经验冗余等对认知过程与结果的影响。试错学习重点分析了不同学习方式及其带来的效果,但没有对不同学习方式的来源问题进行探讨,且缺乏实证研究成果。

(二)心理操作机制

与学习机制关注由外部环境震荡所引发的商业模式创新需求不同,心理操作机制聚

10

外国经济与管理(第38卷第5期)

焦于解释“在没有外部环境震荡的情况下商业模式如何进行创新”这一问题

(Martins等,2015)。心理操作机制研究主要受战略认知理论与认知心理学中信息加工

理论的影响,目前这方面研究很少,Martins等(2015)的逻辑概念文章是最为重要的引

领性研究。该研究在将商业模式图式构成要素区分为前文所述的“类别容器”与“价值

填充物”两项内容的基础上,十分系统地分析了两种能够带来新商业模式图式的心理操

作机制——类比推理(analogical reasoning)与概念连接(conceptual combination)。

1.类比推理机制

类比推理指的是决策者应用其他领域商业模式图式中所包含的知识,来解释目标领

域的信息,实现目标领域商业模式图式的创新(Gentner,1983)。该机制的最大特征

是持有“拿来主义”思想,会对其他领域商业模式的“类别容器”与“价值填充物”两

项要素内容进行直接使用。结合Martins等(2015)的观点,类比推理机制主要包括四个

步骤:(1)从其他产业中寻找类似的商业模式作为类比物(analog),这种类似商业模

式的要素能够被用于处理新的战略问题与机会;(2)比较类似商业模式与目标商业模

式之间的连接,决定类似商业模式中可能的有价值要素;(3)决定哪些要素被融入目

标商业模式中;(4)将从类比商业模式中借鉴的要素加以修正。

2.概念连接机制

概念连接指的是决策者选择并修正其他领域商业模式概念,进而将其与目标商业模

式概念相连接,以创造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图式概念(Martins等,2015)。该机制的最大

特征是持有“修正主义”思想,尽管会直接借鉴其他领域商业模式的总体概念与“类别

容器”内容,但对“价值填充物”内容却首先会进行较大程度的修正,进而加以使用。

结合Martins等(2015)的观点,概念连接机制也主要包括四个步骤:(1)选择一个需

要修正的商业模式概念,其能够提供与目标模式形成连接的要素;(2)辨识修正概念

与目标商业模式图式的差异,并以此作为创造新商业模式概念的基础;(3)将来自于

修正模式的“价值填充物”内容与目标商业模式图式当前的“价值填充物”内容加以整

合;(4)对整合后目标商业模式图式的“价值填充物”内容进行调整,以确保其符合

目标商业模式的使用情境。

类比推理与概念连接两种心理操作机制是对学习机制的深化,更符合商业模式创新

的微观化认知过程特性,但目前研究刚刚起步,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首先,目前关于

两种心理操作机制的研究仅关注了对程序化步骤与过程机理的分析,没有回答两种机制

的选择原因、适用情境和应用效果等问题;其次,类比推理与概念连接均为可控的认知

过程(Martins等,2015),而诸如顿悟、启发式等非可控的认知过程在当前商业模式创

新研究中尚没能得到关注;最后,当前研究仅是采用逻辑概念方法对心理操作机制进行

了理论层面描述,缺少案例或实证方面的研究。

(三)认知障碍

商业模式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但这一改变过程却往往意味着对主

流商业逻辑的否定,会引发认知层面的抵触(Achtenhagen等,2013;Gerasymenko等,

2015)。当前学者们主要分析了决策者与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如员工)的认知惰性,

以及组织认知制度约束两个方面的内容。

11商业模式研究中的认知视角述评与研究框架构建

1.认知惰性

认知惰性主题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是:当前商业模式通常是决策者及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所感知到的最优模式,他们并不情愿进行改变。目前学者们主要分析了认知惰性来源与认知惰性克服两方面内容。(1)认知惰性来源方面。当前研究可归纳为三类:新商业模式图式要求决策者需同时持有两种看似相反的商业概念,容易引发思想冲突(Velu和Stiles,2013;Osiyevskyy和Dewald,2015);决策者没有激情去放弃现在盈利的商业模式而选择未来不确定的模式(Aspara等,2013;Velu和Stiles,2013);现有的认知图式已经嵌入在当前企业广为采用的商业模式中,为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所熟知,不太容易说服他们将新模式与现有认知图式进行结合(Chesbrough,2010;Velu和Stiles,2013)。(2)认知惰性克服方面。有的学者从商业模式创新方式选择视角进行了分析,如Aspara等(2013)认为,新商业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现有模式的一些特征,以缓和商业模式创新为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所带来的认知性冲突;有的学者则从资源与能力视角进行了分析,如Osiyevskyy和Dewald(2015)认为,创业者对外在机会与威胁的感知能力将降低其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认知层面抵触,并会努力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致力于对商业模式创新做出逐步改变。

2.组织认知制度约束

组织认知制度约束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是:企业是社会化组织,需通过与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复杂的认知与社会互动来为新商业模式争取认知合法性,但这通常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当前这方面研究十分匮乏,学者们多是仅结合具体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对认知制度约束进行了简要分析。例如,Kshetri(2007)认为,社会约束是发展中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约束之一,包括以法律为代表的正式制度约束及以社会大众共同理解为代表的非正式制度约束;Hughes等(2008)也指出,文化、共同行为逻辑等认知性制度是P2P商业模式发展与应用的主要约束来源,并进一步分析了认知制度约束与技术、经济等其他约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总体而言,学者们普遍认同新商业模式图式生成过程会面临克服难度较大的认知障碍,并对这种障碍的来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但研究深度上仍需改进。这突出体现在如下两方面:认知惰性研究未能对惰性的强弱水平及影响惰性强弱的因素给予关注,也没有考虑惰性克服方式的对象与效果方面的问题。组织认知制度约束研究则流于表面性地罗列约束来源,没能进一步对克服这些约束的可行方式加以分析。

五、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本文在揭示认知视角商业模式研究的解释逻辑并对商业模式图式这一核心概念加以解构的基础上,重点从“商业模式设计”、“商业模式创新”两个主题着手,对认知视角商业模式研究展开评述,并对各主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汇总归纳(见表2)。研究发现:(1)认知视角商业模式的研究成果多发表于2010年以后,而S t r a t e g i 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15)的商业模式研究专刊更是刊发了数篇认知视角研究文章,这说明该视角研究尽管尚属起步阶段,但却发展势头迅猛;(2)研究内容较为关注“先前图式组合过程”、“学习机制”、“认知惰性”三个方面,研究方法较多地采用“逻辑概念”与“案例研究”两种方法,理论基础则较多地来自于“社会认知理论”

12

外国经济与管理(第38卷第5期)

与“战略认知理论”。

另外,尽管认知视角商业模式研究拥有多个基础理论源,但战略认知理论却奠定了该视角研究的基本基调,也即关注“商业模式图式设计与创新的决策问题”,社会认知理论为该问题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养分,而认知制度理论则是对该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基于此观点并结合上文分析,本文构建了认知视角商业模式研究的概念框架(见图2)。

(二)研究展望结合图2所示的认知视角商业模式研究的概念框架,围绕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我表2 认知视角商业模式研究主题汇总

研究主题

理论基础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代表作品商业模

式图式解释逻辑战略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的认知途径逻辑概念Martins 等(2015);Battistella 等(2012)概念解构战略认知理论认知制度理论

“构成”维度解构“构建”维度解构逻辑概念Martins 等(2015);Tikkanen

等(2005)商业模式设计先前图式组合过程战略认知理论意义建构过程环境解释过程案例研究逻辑概念Chesbrough 和Rosenbloom (2002);Tikkanen 等(2005)先前图式组合结果

社会认知理论商业模式图式的差异性逻辑概念实证分析Malmstr?m 等(2015);Osiyevskyy 和Dewald (2015)商业模式创新学习机制社会认知理论经验学习

试错学习

逻辑概念案例研究实证分析Chesbrough (2010);Andries 等(2013);Gerasymenko 等(2015)心理操作机制社会认知理论类比推理

概念连接

逻辑概念Martins 等(2015)认知障碍战略认知理论认知制度理论

认知惰性

认知制度约束逻辑概念案例研究Hughes 等(2008);Aspara 等(2013);

Andries 等(2013)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图2 认知视角商业模式研究的概念框架

商业模式研究中的认知视角述评与研究框架构建13

们认为未来研究应当从不同个体商业模式图式的差异性着手,深化微观机理层面的研究。

第一,先前图式的多样化是不同个体商业模式图式呈现出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未来研究应尝试对先前图式类型与商业模式图式类型的匹配关系加以揭示,而这就需要首先对两者所包含的类型进行有效界定与测量。商业模式图式类型方面,其作为客观商业模式结构的内在体现,可以充分借鉴战略视角研究的成熟观点,这尤其以Amit教授与Zott教授的一系列研究为代表(如Amit和Zott,2001;Zott和Amit,2007;Amit和Zott,2015)。个体先前图式类型方面,可考虑如下两种方式:一是借鉴高阶理论观点,利用人口统计学特征(如经验、教育背景)来反映个体先前图式特征(Hambrick和Mason,1984)。这种方式在战略认知与创业认知研究中业已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同。二是根据研究情境来对先前图式类型进行一般化区分(Hahn等,2014),并开发关于这些图式的测量量表。另外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议题是透过个体先前图式的表象,剖析先前图式在结构组成上的差异性,并从“子图式”与“属性”方面着手来分析先前图式的组合效果。

第二,不同个体商业模式图式的差异性也源于他们对先前图式的不同组合应用方式,未来研究不仅应注重探讨这些组合应用方式的过程与机理,更应考虑这些方式选择的前因与后果。具体来说,意义建构机制应结合Karl Weick的思想,对整个意义建构过程加以刻画,并关注决策问题的所处情境,解释决策者的不同经验特征、认知偏差等对意义建构过程,进而对商业模式图式最终形态的影响(Spieth等,2014),且需要尝试开展实证研究。环境解释机制应结合社会认知理论,采用理论推导与实证检验方法,对由认知图式、认知风格所构成的决策者心智模式如何对客观环境信息加以解释的内在过程进行揭示与验证(Porac等,1989)。经验学习机制研究不仅应从“宽度”与“深度”两个方面来系统区分经验类型,进一步丰富当前较为流行的实证研究内容,还应关注个体知识与群体知识、内部知识与外部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Sosna等,2010;

Battistella等,2012),并需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机理。试错学习机制研究不仅应详细回答学习的类型与价值,还应对这种价值进行实证检验,并同样需要注重考察学习的过程。

心理操作机制研究应首先将顿悟、启发式等非可控认知决策机制融入研究体系中(Martins等,2015),并结合案例及实证研究方法,对不同心理操作机制的适用情境、应用效果等问题进行解答。

第三,个体的商业模式图式设计与创新活动并非在一个“空白”环境中进行的,外部环境特征同样会对不同个体商业模式图式的差异性产生影响。传统研究从认知层面探讨了环境约束问题,未来应进一步考虑如下问题:认知惰性方面应系统回答不同来源惰性在要素构成、影响效果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并对惰性克服方式的应用情境与效果问题加以分析。认知制度约束方面则应基于组织制度理论来开展规范性理论研究,并注重分析认知制度约束与其他类型制度约束的互动关系,以及认知制度约束克服策略方面的问题(Hughes等,2008)。相较环境约束,更具价值的研究议题是解释外部环境对商业模式图式形成过程的一般性影响,这可借鉴战略认知(Hahn等,2014)、创业经验(Oe和Mitsuhashi,2013)等领域的研究,从资源宽裕度、环境相似性等方面来分析外部环境的影响力。

第四,个体商业模式图式仅是企业商业模式客观结构设计的假设(T e e c e,2010),必须借助策略化的推广手段来达成集体性共识。当前认知视角商业模式研究很

14

外国经济与管理(第38卷第5期)

少关注这一推广过程,但这却是战略认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相关研究分析了高层

管理者的意义给赋行为(sensegiving)、中层管理者的意义建构行为与上谏行为(issue

selling)对新图式推广的影响,并指出认知行为与政治行为在推广过程中是交织在一起

的(Narayanan等,2011)。根据这些认识,未来研究应考虑将战略认知的相关研究观

点引入到商业模式研究领域,分析核心企业的决策者如何采取措施来确保商业模式图式

能够在由利益相关者所组成的共生体内达成集体性共识。

总体而言,认知视角研究并不否认商业模式是企业层的关于交易伙伴关系的客观结

构安排,但在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议题方面,该视角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图式组合”

解释逻辑,这是对传统战略视角研究基于环境需求的“活动组合”解释逻辑的有力补

充。另一方面,尽管认知视角研究已经展现出了较强的发展潜力,但作为新兴的研究视

角,其发展也必然需要向战略视角的成熟观点汲取养分。因此,战略视角研究与认知视

角研究是平行且互补的关系,两者融合将更有助于将商业模式研究推向纵深。

主要参考文献

[1]

(美)加里?贝克尔著,梁小民译. 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

Achtenhagen L,Melin L,Naldi L. Dynamics of business models-strategizing,critical capabilities and activities for

sustained value creation[J]. Long Range Planning,2013,46(6):427–442.

[3]

Amit R,Zott C. 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6–7):493–520.

[4]

Amit R,Zott C. Crafting business architecture:The antecedents of business model design[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2015,9(4):331–350.

[5]

Andries P,Debackere K,Looy B. Simultaneous experimentation as a learning strategy:Business model development

under uncertainty[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2013,7(4):288–310.

Aspara J,Lamberg J A,Laukia A,et al. Corporate business model transformation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cognition:The

[6]

case of Nokia[J]. Long Range Planning,2013,46(6):459–474.

[7]

Baden-Fuller C,Mangematin V. Business models:A challenging agenda[J]. Strategic Organization,2013,11(4):

418–427.

Battistella C,Biotto G,De Toni A F. From design driven innovation to meaning strategy[J]. Management Decision,

[8]

2012,50(4):718–743.

[9]

Casadesus-Masanell R,Llanes G. Mixed source[J]. Management Science,2011,57(7):1212–1230.

[10]

Casadesus-Masanell R,Ricart J E. From strategy to business models and onto tactics[J]. Long Range Planning,2010,

43(2–3):195–215.

[11]

Casadesus-Masanell R,Zhu 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 imitation:The case of sponsor-based business

model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3,34(4):464–482.

[12]

Chaharbaghi K,Fendt C,Willis R. Meaning,legitimacy and impact of business models in fast-moving environments[J].

Management Decision,2003,41(4):372–382.

[13]

Chesbrough 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J]. 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3):

354–363.

[14]

Chesbrough H,Rosenbloom R S. 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2,11(3):529–555.

[15]

DaSilva C M,Trkman P. Business model: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 not[J]. Long Range Planning,2014,47(6):

379–389.

Demil B,Lecocq X,Ricart J E,et al. Introduction to the SEJ special issue on business models:Business models within

[16]

the domain of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2015,9(1):1–11.

15商业模式研究中的认知视角述评与研究框架构建

[17]

DiMaggio P. Culture and cognition[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7,23(1):263–287.

[18]

Ehret M,Kashyap V,Wirtz J. Business models:Impact on business markets and opportunities for marketing research[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3,42(5):649–655.

[19]

Fiske S T,Taylor S E. Social cognition[M]. New York,NY:McGraw-Hill,1991.

[20]

Gentner D. Structure-mapping: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nalogy[J]. Cognitive Science,1983,7(2):155–170.

[21]

Gerasymenko V,De Clercq D,Sapienza H J. Changing the business model:Effects of venture capital firms and outside CEOs on portfolio company performance[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2015,9(1):79–98.

[22]

Halme M,Lindeman S,Linna P. Innovation for inclusive business:Intrapreneurial bricolage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2,49(4):743–784.

[23]

Hambrick D C,Mason P A. Upper echelons: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2):193–206.

[24]

Hahn T,Preuss L,Pinkse J,et al. Cognitive frames in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Managerial sensemaking with paradoxical and business case fram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4,39(4):463–487.

Hargadon A B,Douglas Y. When innovations meet institutions:Edison and the design of the electric light[J].

[25]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1,46(3):476–501.

[26]

Hughes J,Lang K R,Vragov R.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peer-to-peer business models[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8,7(1):105–118.

[27]

Kshetri N. Barriers to e-commerce and competitive business model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case study[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7,6(4):443–452.

Malmstr?m M,Johansson J,Wincent J. Cognitive constructions of low-profit and high-profit business models:A repertory

[28]

grid study of serial entrepreneur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5,39(5):1083–1109.

[29]

Martins L L,Rindova V P,Greenbaum B E. Unlocking the hidden value of concepts:A cognitive approach to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2015,9(1):99–117.

[30]

Mintzberg H,Raisinghani D,Théorêt A. The structure of “unstructured” decision processe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6,21(2):246–275.

Narayanan V K,Zane L J,Kemmerer B.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in strategy:An integrative review[J]. Journal of

[31]

Management,2011,37(1):305–351.

[32]

Oe A,Mitsuhashi H. Founders’ experiences for startups’ fast break-even[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3,66(11):2193–2201.

[33]

Osiyevskyy O,Dewald J. Explorative versus exploitative business model change:The cognitive antecedents of firm-level responses to disruptive innovation[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2015,9(1):58–78.

Porac J F,Thomas H,Baden-Fuller C. Competitive groups as cognitive communities:The case of Scottish knitwear

[34]

manufacturer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89,26(4):397–416.

[35]

Schwenk C R.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on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88,25(1):41–55.

[36]

Smircich L,Stubbart C.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an enacted world[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4):724–736.

Sosna M,Trevinyo-Rodríguez R N,Velamuri S R.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through trial-and-error learning:The

[37]

Naturhouse case[J]. 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3):383–407.

[38]

Spieth P,Schneckenberg D,Ricart J 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challenges for the field[J].

R&D Management,2014,44(3):237–247.

[39]

Teece D J. Business models,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J]. 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3):172–194.

Tikkanen H,Lamberg J A,Parvinen P,et al. Managerial cognition,action and the business model of the firm[J].

[40]

Management Decision,2005,43(6):789–809.

[41]

Velu C,Stiles P. Managing decision-making and cannibalization for parallel business models[J]. Long Range Planning,

16

外国经济与管理(第38卷第5期)

2013,46(6):443–458.

[42]

Weick K E. Enacted sensemaking in crisis situation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88,25(4):305–317.

[43]

Weick K E,Sutcliffe K M,Obstfeld D. Organizing and the process of sensemaking[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5,

16(4):409–421.

[44]

Zott C,Amit R. Business model desig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entrepreneurial firms[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7,

18(2):181–199.

[45]

Zott C,Amit R. Business model design:An activity system perspective[J]. 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3):

216–226.

Zott C,Amit R,Massa L. The business model: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J]. Journal of Management,

[46]

2011,37(4):1019–1042.

The Study on Business Models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A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nstruction of

Research Framework

Chi Kaoxun1,Xue Hongbo1,Yang Jun1,2,Hu Wangbin1,2

(1. Business School,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 China;2. Research Center of

Entrepreneurship,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Business model research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is the objective reflection of

individual subjective cognizance schema.With a analysis on the cognitive schema structure and its

designing process,the study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distinguishing from micro explanation

logic form traditional research perspective,pushes business model research into deep field.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interpretive logic of business model research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and

deconstructs the core concept of business model schema.Meanwhile,it focuses on two themes:

business model design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By proposing a systematic commentary on

former studies and building a concept framework of business models from the cognitive prospective,

this paper aims at promoting and putting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model research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Key words:business model;schema;design;innovation

(责任编辑:散 水)

17商业模式研究中的认知视角述评与研究框架构建

宝洁公司商业模式分析报告

商业模式分析报告 基于Alexander Osterwalder商业模式设计模型的宝洁公司商业模式分析

目录 一.宝洁公司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价值主张..............................................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消费者目标群体........................................ 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分销渠道.............................................. 错误!未定义书签。五.客户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六.核心竞争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七.合作伙伴网络.......................................... 错误!未定义书签。八.成本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九.收入模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十.结束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商业模式分析报告 基于Alexander Osterwalder商业模式设计模型的宝洁公司商业模式分析 一.宝洁公司简介 宝洁公司始创于1837年,是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宝洁公司通过其旗下品牌服务全球大约四十八亿人。公司拥有众多深受信赖的优质、领先品牌,包括帮宝适、汰渍、碧浪、护舒宝、潘婷、飘柔、海飞丝、威娜、佳洁士、舒肤佳、玉兰油、SK-II、欧乐B、金霸王、吉列、博朗等等。宝洁公司在全球大约七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2012财政年度,公司全年销售额进840亿美元。宝洁公司在全球80多个国家设有工厂或分公司,所经营的300多个品牌的产品畅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美容美发、居家护理、家庭健康用品等。 二.价值主张 产品价值:宝洁注重产品研发、申请多项专利、产品注重满足顾客某方面的强烈需求、飘柔等低端产品价格便宜使客户容易获得。 服务价值:一般意义上的产品研发和相关基础技术、大量持续投资与市场研究、将市场需求和产品技术很好的结合起来,创新产品、升级产品,包括功能、包装、概念等,针对消费者的沉浸式研究,通过融入到消费者的生活中去,更加深入的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上市企业盈利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上市企业盈利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上市企业盈利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论文导读:: 准则体系于 2007 年 1 月 1 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 上市企业盈利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论文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研究现状传统的理论和企业经营实践中的误区,使得我们对企业盈利模式认识不到位。 难以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发展战略,尤其是难以培育出有高盈利能力的企业。 而这正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宗旨是相违背的。 企业的盈利模式是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设计和实施的可为企业带来显著、持续利润的经营方式,是其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 1。 成功的盈利模式必须能够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 2。 上市公司是企业形态中的特殊群体。 上市公司群体不仅对于促进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这使得我们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开始不断涌现。 这些研究成果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对企业盈利模式以及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汇总、梳理和分析,指出盈利模式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一、我国有关盈利模式研究概述通过对 CNKI 博硕士论文及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 以盈利模式为检索关键字,在文献标题中进行检索,检索出文献共计 733 篇上市公司,其中期刊论文 622篇,博士论文 0 篇,硕士论文 95 篇,会议论文 16 篇。 在检索结果里,搜寻有关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只有 3 篇期刊论文,针对性研究文献非常少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见表 1)。 表 1 盈利模式相关文献检索情况另外,还有众多国内学者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集中于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 他们分别从券商的经营模式、企业战略、资源投入和企业竞争行为等来分析券商的盈利来源,盈利结构,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经营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如资产规模小,业务单一、创新能力不足上市公司,且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等(王开国,2003) 17。 吴晓求(2004) 18 认为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券商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财富积累机制。 他提出中国券商盈利模式应该向服务盈利模式转变,从而带动

商业模式设计7个步骤

商业模式设计7个步骤 第一步骤战略选择 第二步骤市场调研 第三步骤客户定位与管理 第四步骤产品价值整体创新 第五步骤定价 第六步骤赢利模式 第七步骤品牌战略 摘要:商业模式设计犹如建筑的规划与图纸,是企业运作与实操的前提与 基础,因此商业模式设计好与坏直接决定着企业发展。本文主要从商业模式设 计7个步骤讲起,“战略选择-市场调研-客户定位与管理-产品价值整体创新- 定价-赢利模式-品牌战略”,内容务实与精干。 第一步骤战略选择 一、商业模式:通俗讲就是挣大钱的方法。 1、人,不是你有能力你就挣多少钱,而是你有什么样的模式就能挣多少钱。企业家就是战略家,战略家就是选择家。“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2、企业家就是管未来的事情,职业经理人就是管当下的事情。 二、全世界最好的模式就是“妈咪-小姐模式”: 妈咪不需要给小姐发工资,小姐的工资是客人给的。小姐收500元,妈咪 抽走100元。如果有100个小姐,妈咪就挣1万元。 三、企业目前的三种模式: 1、OEM模式:永远利润最低。

2、ODM模式=OEM 出设计,但没有自己的品牌 3、OBM模式:品牌运营模式 四、 OBM模式: 是以品牌为中心,以赢利模式和产品价值创新模式为基本点。 市场竞争的终极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21世纪留给我们最后的机会就是OBM模式。十年内,OEM在中国就会消失。因为中国的领导人不希望中国大量发展这种低增长型的产业。 对环境的破坏太大,不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会让这些产业转移到其 他第三世界国家。如果你做的就是OEM,想办法把这个企业卖掉,再开一个企业。 第二步骤市场调研 一、观点: 1、全世界所有做好的企业都是关注竞争对手的。企业家第一思想应该是战 争思想:情报最重要!有情报就可以胜利,没情报就会失败。 2、我们的目标不能是“超出客户期望”。因为顾客是没有办法满足的。顾 客永不满足,这就是人性。今天做十分,明天他就要十二分。不能把所有的服务,所有的绝招一次用完。做企业是万里长跑。进步要持续进步,你不管怎么做,顾客永远抱怨。你不要进步速度太快,否则顾客对你的要求就更高了。 3、顾客是对比的。没有对比你就没有价值。顾客的忠诚来自他对比后无其 他选择。营销的本质就是永远比竞争对手好一点点。并不需要好一百步。否则 你会很痛苦,因为你不能持续提供客户新的满足感。 4、合作背后的本质问题是互补。产业链是互补的才能合作!同一产业链上 只有对手没有合作!合作永远建立在能力互补的基础上。能力不互补,只有竞争,要竞争就要有情报。 5、商业模式是竞争对手的利器。而没有竞争就不会有好的商业模式。中国 企业成功在满足顾客需求,失败在忽略了竞争对手。 6、复制好的企业,跟随、模仿,复制的成功率44%,主动创新只有11%。 集中所有竞争对手的优点于一身,把自己变成强者。如美的:成本学格兰仕;服务学海尔;品质学格力。 二、市场调研措施: 1、成立情报部:每月提供一份最新的竞争对手调研报告。 理由: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是不可能进步的。商业的出发点是竞争,而市 场是个“零和游戏”:市场的容量是有一定规模的。如果一家占据了全部容量,其他所有家就是零了。所以,打败竞争对手很重要。只有前三名或前五名才能 存活下来。 2、哪些渠道可以调研竞争对手: (1)对手网站(2)媒体的报导 (3)对手的员工(特别是辞职的)

华为公司的商业模式分析

华为公司的商业模式分 析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战略管理论文 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姓名:李书生 学号:Z 专业:自动化 华为公司的商业模式分析 一、公司简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于1987年在中国深圳正式注册成立,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基地。华为的产品主要涉及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1)核心价值观 华为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围绕客户的需求持续创新,与合作伙伴开放合作,在电信网络、企业网络、消费者和云计算等领域构筑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势。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等提供有竞争力的 ICT 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创造

最大价值。以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为愿景,运用信息与通信领域专业经验,消除数字鸿沟,让人人享有宽带。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华为通过领先的绿色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及其他行业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创造最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2)核心资源 一是企业文化:华为公司以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持续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进而成就客户。 二是技术创新:华为公司视产品质量为企业生命,每年保证销售额的10%作为研究经费,华为网站提供的数据显示,华为持之以恒的对标准和专利进行投入。2009年,华为新申请专利6,770件,累计申请专利达到42,543件,其中包括中国专利申请29,011件、国际专利申请7,144件、国外专利申请6,388件。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报道,2009年PCT的国际专利申请数华为位居全球第二。在LTE/EPC领域,华为基本(核心)专利数全球领先(3)人力资源 华为在建设初期主要经营通信设备,主要通过人才市场以及去几个诸如华南理工之类的学校进行招聘,对象也主要是工科出身的技术人员。随着全球化发展,华为调整了招聘战略,对财经、管理、外语等文科专业人才及母语为一些小语种的外籍人才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些人才在经过华为的统一培训后大部分都被派往世界各地的办事处,也显示出华为国际化经营的决心。为华为的全球化提供人力资源 二、产品与服务

平台企业商业模式研究

平台企业商业模式研究 内容摘要:以往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关注的对象为独立的企业个体,缺少对具有生态系统结构的平台企业的商业模式的研究。本文通过识别平台企业的典型特征,并且对比了平台企业和单边企业商业模式的差异,构建了一个平台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框架。即平台企业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在三种有效的治理机制(监控模式、社区构建和自我参与)的基础上,平台企业通过五种价值活动(价值主张、价值生产、价值传递、价值获取和价值分享)的开展和实施,使得平台生态系统的三种重要群体(领导种群、关键种群和支持种群)得以持续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种群群体间的共生和依赖,最终构建出一个和谐、健康、可持续的平台生态系统。 关键词:平台企业商业模式要素生态系统平台健康性 引言 目前。商业模式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扭转竞争格局,改变竞争态势的重要战略工具和手段之一(Masanell&Ricart,2010)。最为经典的案例就是苹果公司通过引入iPod产品,将音乐播放器和在线iTunes store结合,从而颠覆了移动娱乐,创造了一个在线平台音乐分享和销售的市场,实现了公司战略转型和盈利模式的创新。所谓商业模式(BusinessModel)。是指企业运作的模式和逻辑,它更多强调的是对交易模式、内容、结构和管理的设计(Zott&Amit,2007),其反映的是企业的战略选择(Masanell&Ricart,2010),是企业的将技术资源等外部输入转化为经济绩效的关键黑匣子,其目标在于通过对外部机会的把握和利用实现对企业价值的创造(Chesbrough&Rosenbloom。2002)。 既有的研究表明,企业的商业模式设计会正面积极的影响企业绩效(Zott&Amit,2007)。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企业家的认同。例如,美国经济学家智库近期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54%企业家认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比产品服务创新更能带来竞争优势。此外,IBM公司通过对全球750家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领导人认为市场竞争优势的维持更多的依赖企业商业模式的设计和创新(PohIe&Chapman,2006),因此对企业而言,商业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于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较为丰富,现有文献关注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前置因素(Zott&Amit&Massa,201 1)、结果绩效变量(Zott&Amit,2007)和调节变量(Zott&Amit,2007),以及商业模式的一般构成要素(Zott&Amif&Massa,2011)。但是既有研究存在一个重要的研究不足,即以往在考察和研究商业模式时,其研究对象是企业个体,但是对web2.0时代下涌现出来的各种平台型企业(platform company)的商业模式的关注和研究较少。平台企业具有一些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与个体企业相比是截然不同的,例如。平台企业面对的是双边市场(two-sided markets)、平台企业搭建出来的平台是一个包含各种种群和成分的商业生态系统、平台企业更加关注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生态系统中价值的流动和合理的分配。因此,以往以孤立的单边企业为对象的商业模式研究结论并不能适用于具

城市工业园区光储充商业模式设计方案

城市工业园区“光储充”商业模式 设计方案 2018年7月

目录 1 项目概况 (3) 2 园区用电分析 (3) 3 光伏发电量 (3) 3.1 光照资源情况 (3) 3.2 光伏发电分析 (4) 4 电池组配置 (6) 5 系统方案分析 (6) 6 本地EMS介绍 (8) 7 投资收益分析 (9) 7.1投资分析 (9) 7.2收益分析 (9) 8 建议及结论 (11)

1 项目概况 建设地点:上海,地处东经E121.15°,北纬N31.06°。 项目用途及配置:园区共配置1MWp光伏电站,1MWh储能系统,3台7kW交流充电桩和3台60kW直流充电桩,通过能量管理系统(EMS)形成园区交直流母线光储充微电网系统。光伏发电输出电能并在交流400V母线,为交流负载提供电能,储能系统并在750V直流母线上,供直流充电桩等直流负载使用,同时,系统通过PCS实现交直流微电网的电能转换。利用光伏发电自发自用和削峰填谷,节省电费和获得收益,达到最佳的投资收益率。 2 园区用电分析 园区负荷较大,光伏配置1MW,光伏发电全部用于负载消纳。 上海大工业用电峰平谷电价如下: 3 光伏发电量 3.1 光照资源情况 上海,东经E121.15°,北纬N31.06°;查询光照资源情况如下,在5°倾角的屋顶安装的情况下,首年发电辐照量1306 kWh/m2。

屋顶安装,无遮挡的情况,首年小时数1306小时。 3.2 光伏发电分析 采用单晶300W的组件,屋顶安装1000kW光伏系统(倾角5°),自发自用(60%),余电储能(32%,直流充电桩8%)。首年发电辐照量1306kWh/m2。 1)理论当年发电量 太阳能板合计容量为1000kWp。 全年发电量约等于:1000×1306/10000=130.6万kWh。 2)发电量计算 光伏发电为屋顶电站,直流线及交流导线有一定的损耗,本工程此处损耗值按1%设计。 大量的太阳能电池板之间存在一定的特性差异,不一致性损失系数取1%; 考虑太阳能电池板表面即使清理仍存在一定的积灰,遮挡损失系数取1%; 逆变器的效率(欧洲效率)约为98%; 早晚不可利用太阳能辐射损失系数3%,光伏电池的温度影响系数按1%考虑,并考虑当地气候变化较大及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此处不可预见因素损失系数2%。 系统总效率为:99%×99%×99%×98%×97%×99%×98%=89.5%。

商业模式设计5大步骤与22条经验

商业模式设计5大步骤与22条经验 1.商业模式定义 我们对商业模式的定义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这一定义虽然清晰准确,但却并不容易理解。不论是从地区经济体角度,还是从商业生态、行业的角度来观察企业,它实际上都是由一个一个的利益相关者通过交易来形成的一张网络。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易分为两种,我们把它们称之为业务交易和治理交易。 首先是业务交易。比如,甲将某种产品卖给乙,这个过程就是业务交易。那么相应的,业务交易也有两种,一种是交换,一种是合作。交换相对比较容易理解,那么合作呢合作是指,在交易的过程中,假如我贡献了资本,而你贡献了智力,那么,双方就形成了一个共生体,并按照一定的盈利模式来共同分享产出。合作与交换一样,都属于业务交易。 第二,治理交易。它是指,一个利益主体拥有另外一个利益主体的所有权,或者说拥有它的控制权和剩余收益分配权。 不管是业务交易还是治理交易,都包含两种典型性质,一种是纯粹的市场化交易,即双方的交换或合作都会按照市场价格来进行,它能够反映出所有的交易信息,市场是能够出清的。还有一种是科层性质的交易,即企业内的交易、合作或者交互,也包括通过指挥、命令、监督控制等等互动方式来进行的活动。 每一个利益主体都有一定的资源禀赋,并且能够在这个经济体或者行业当中从事特定的业务活动,即基于价值链环节的活动。这种利益主体既包括独立的企业,也包括企业的内部利益单元,如部门、业务单元或者是员工,他们都是我们所说的利益相关者。 在这样一个基于交易的网络结构当中,你会发现,利益相关者所采取的盈利模式是各不相同的。第一,两个利益主体之间进行收支的来源和方式不同。收支来源即谁给谁钱,收支方式包括,固定性质的租金、剩余性质的价差、分成性质的佣金;拍卖;顾客定价;组合计价等等。 第二,交易方式不同。如线上交易、线下交易就是不同的方式;针对商品所有权的交易和针对商品使用权的交易也是不同的交易方式;是通过卖产品的方式来交易,还是通过提供服务的方式来交易这些都是不同的交易方式。 2.商业模式六要素模型

浅谈商业模式思考的逻辑

浅谈商业模式思考的逻辑 1基于战略增长的管理框架 在分享商业模式思考逻辑前,我先说说围绕战略增长的管理体系框架。 这个框架的核心点就是一切管理要为增长服务。其实管理不在于有多漂亮,而在于两个本质:“服务增长”、“激发奋斗”。只要是服务增长,激发奋斗,不管多土,也是对的,只要不是服务增长,激发奋斗,不管多漂亮,都是错的。 其中,商业模式和目标分解是实现增长的路径。那么,商业模式如何思考呢?2商业模式思考的逻辑 下图是我对商业模式思考逻辑的一个总结:

3再定义增长 图的最左部分,是所谓的战略分析——核心趋势、行业规则和自身资源能力,它的核心是再定义增长,战略分析的目的不是为了定义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而是为了定义机会,定义增长的机会。传统的战略分析有SWOT分析法、竞争分析法等等,但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这些分析最终要指向定义“增长机会”。不然,我们经常就会见到一些头头是道的战略分析,看似洋洋洒洒,但却不是以定义“增长机会”为目的,最终大家都做成了“管理练习作业”。 最近,有很多人批评雷军“风口论”,但是我认为“风口论”是绝对正确的。战略的第一步就要定义“增长机会”,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抓到了“增长的机会”,也可以说是抓住了“风口”。联想的成功是抓住了IT业在中国发展的风口,海尔、美的、格力是抓住了中国家电消费的风口,华为是抓住了通信建设的风口。因此,战略分析就是定义机会,就是定义风口。 机会和机会主义是两个概念。当然,我们要避免把寻找机会变成机会主义。它的本质在于,做了“风口的猪”之后,要迅速将市场突破变成市场优势,然后变成

能力优势,锻造品牌、技术、系统能力,让“风口的猪”变成“风口的鹰”。完成了这样的突破,未来即使看似没有“风”了,企业仍然能够展翅翱翔,自己自造风口,有了真正的产业经营能力。当然,我相信小米存在很多问题,任何企业都是在问题中寻求发展的。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能不能够直面问题。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持续解决问题,以先发优势的时间,换取打造能力的空间,在品牌、技术、供应链上迅速提升,那么,就会失去了变成“鹰”的机会。 因此,商业模式首先要回答的是增长机会是什么,没有赚钱的“增长机会”一切商业模式都无从谈起。可以这么讲:只要能够对“增长机会”进行清晰的定义,战略就成功了三分之一。 那么,如何发现增长机会呢?增长机会的来源一般有三个方面: 1、未来的核心趋势 举个例子说。最近,因为e租宝和P2P事件的出现,“互联网金融”在一夜之间,从一个高大上的创新,似乎变成了一个下三滥的骗子,导致很多企业对互联网金融退避三舍。但是,因为金融业基本上都是信息,那么在互联网时代,金融业一定会有颠覆性的变革,金融业是互联网时代变革最大的产业之一。因此,未来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很可能是金融公司,未来最大的金融公司很可能是互联网公司。互联网时代对于金融业是一个核心趋势。因此,不管互联网金融今天出现了什么情况,我相信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核心趋势。 2、行业规则

华为公司商业模式分析

华为公司商业模式分析 公司情况介绍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基于客户需求持续创新,在电信基础网络、业务与软件、专业服务和终端等四大领域都确立了端到端的领先地位。凭借在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和IP数据通信领域的综合优势,华为已成为全IP融合时代的领导者。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华为实施全球化经营的战略,已成长为一个全球化公司。 华为在海外设立了22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可以更加贴近客户,倾听客户需求并快速响应。 为在美国、德国、瑞典、俄罗斯、印度及中国等地设立了17个研究所,每个研发中心的研究侧重点及方向不同。采用国际化的全球同步研发体系,聚集全球的技术、经验和人才来进行产品研究开发,使华为的产品一上市,技术就与全球同步 华为还在全球设立了36个培训中心,为当地培养技术人员,并大力推行员工的本地化。全球范围内的本地化经营,不仅加深了华为对当地市场的了解,也为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目前,华为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是华为销售的主要来源。 业务规模 目前,华为已服务全球50强电信运营商中的45家,应用到全球100多

个国家,服务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 行业地位 ?无线接入网市场份额20.6%,占全球第二,仅次于爱立信; ?光传输市场份额全球第一,以44%的份额领跑全球40G市场;率先发布从路由器到传输系统的端到端100G解决方案; ?移动软交换全球市场份额 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兼全球企业网市场部总裁沈竞洋表示,“华为已经成为在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和IP数据通信领域都进入前三名的通信设备供应商。华为力争在3年内确立在国内的行业领导地位,力争在行业市场数通新增份额进入前二、光网络市场份额第一、无线份额第一、视讯、客服产品冲击行业第一。” 专利情况 2009年,华为新申请专利6,770件,累计申请专利达到42,543件,其中包括中国专利申请29,011件、国际专利申请7,144件、国外专利申请6,388件。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报道,2009年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专利合作条约)的国际专利申请数华为位居全球第二。在LTE/EPC领域,华为基本(核心)专利数全球领先

阿里巴巴公司商业模式及盈利模式分析

阿里巴巴公司商业模式及盈利模式分析 阿里巴巴B2B公司是全球电子商务的领先者和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其电子商务业务主要集中于B2B的信息流,是电子商务服务的平台服务提供商。阿里巴巴B2B着力于营造电子商务信任文化。其独具中国特色的B2B电子商务模式为中小企业创造了崭新的发展空间,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一个诚信的商业体系。2007年达到9.678亿元净利润的业绩充分说明了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领域和为中小企业服务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一、基本情况 (1)企业基本情况 阿里巴巴B2B公司的总部位于中国杭州,在中国大陆超过30个城市设有销售中心,并在香港、瑞士、美国、日本等设有办事处或分公司。截至2007年底,阿里巴巴B2B拥有超过5200名的全职员工。 阿里巴巴集团是全球电子商务的领先者,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自1999年成立以来,阿里巴巴集团茁壮成长,到2008年上半年已拥有多家子公司:阿里巴巴B2B公司(https://www.wendangku.net/doc/994929023.html,)——阿里巴巴B2B公司是阿里巴巴集团的旗舰公司,是国内领先的B2B电子商务公司,服务于中国和全球的中小企业。 淘宝网——亚洲领先的个人网络购物市场。 支付宝——中国领先的在线支付服务。 阿里软件——服务于中国中小企业的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商务管理软件公司。 中国雅虎——国内领先的搜索引擎和社区。 阿里妈妈——中国领先的网上广告交易平台。 口碑网——中国最大的生活搜索平台。 2008年6月,中国雅虎和口碑网整合,成立雅虎口碑公司,正式进军生活服务领域。它以全网搜索为基础,为生活服务消费者打造出一个海量、方便、可信的生活服务平台——雅虎口碑网。 (2)B2B公司业务里程碑 1999年,本为英语教师的马云与另外17人在中国杭州市创办了阿里巴巴网站,为小型制造商提供了一个销售产品的贸易平台。其后,阿里巴巴茁壮成长,成为了主要的网上交易市场,让全球的中小企业透过互联网寻求潜在贸易伙伴,并且彼此沟通和达成交易。阿里巴巴于2007年11月6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现为阿里巴巴集团的旗舰业务。 1999年,阿里巴巴集团成立。 2000年10月,推出“中国供应商”服务以促进中国卖家出口贸易。 2001年8月,为国际卖家推出国际站“诚信通”会员服务。 2002年3月,为从事中国国内贸易的卖家和买家推出中国站“诚信通”服务。 2002年7月,国际交易市场推出“关键词”服务。 2003年11月,推出通讯软件“贸易通”,让买方和卖方通过网络进行实时沟通交流。 2005年3月,中国交易市场推出“关键词竞价”服务。 2007年3月,中国交易市场推出客户品牌推广展位服务。 2007年9月,在三个主要地区推出阿里软件外贸版,在中国交易市场推出黄金展位服务。

旅游商业模式设计技术

旅游商业模式设计技术 一、3L坐标分析法 民间投资商,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这些旅游投资人,对于如何锁定风景及土地资源、如何确定项目的主题与市场定位、如何建设出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如何实施有效的营销,最为重要的是如何获取盈利,都在反复思考,并感到不易把握。 投资商最关心的,就是如何获取利润。 旅游产业的综合行太强,投入大而获利周期长,因此盈利方式很难用简单的算数进行计算。对盈利方式中的盈利时序、盈利大小、盈利结构没有搞明白时,投资的决心是很难下定的。如果此时投资进入运作,往往会形成“摸着石头过河”的局面,走一步看一步。结果一般都是:效率低下,大走弯路。 旅游开发所涉的层面很多,开发运作环节复杂,交叉联动行业多。明晰的商业模式可以让投资者透过错综复杂的表象,看清具体项目的关键问题所在,项目的风险和利润所在,在具体的运作中能够从容以对。 因此,借助专业机构的经验与技术,进行旅游项目开发的商业模式设计,是投资商借脑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旅游商业模式设计――全面综合的研究旅游项目开发,系统解决锁定资源、定位主题与市场、设计并成型产品、制定营销战略,清晰建构盈利模式。设计合理的商业模式需要实用有效的技术工具,通过该工具可以将投资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各个层面和问题加以考虑,找出最适合项目的解决方案。

我们为此长期研究旅游产业经济及具体投资项目,并逐步建立了一套旅游投资商业模式专用分析工具――3L坐标分析法(或三链坐标分析法)。 通过持续的具体项目实践和理论研究,我们发现,由三个角度出发的链条(旅游业价值链、旅游开发运作链、旅游产业联动链)构成的坐标系(如下图所示)。在旅游产业中所有可能的商业模式,都能在该坐标系中找到位置;而任何旅游产业的项目,都可以运用3L坐标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盈利点、盈利结构,并由此形成商业模式的构架;对于旅游企业或正在经营中的旅游景区,运用3L坐标进行分析,可以对企业或景区进行诊断,发现其原有商业模式的缺陷,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寻找出可持续扩展的盈利新模式。1、3L坐标 产业价值链勾勒出产业各环节中价值分布状况。 投资和整合是应该放在拿原始资源,还是在销售渠道,客户环节中哪部分客户的价值大,是观光游客还是度假游客;哪种产品的价值含量高; 旅游开发运作链为投资者预演了整个开发运作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环节,不同项目的条件和环境会每个环节会有不同的模式。 其中资源评价的评判方法、游憩模式设计的要点、有哪些盈利点、哪些部分利润高,如何投资,可用的融资途径有哪些,如何营销,怎样管理。 产业联动链综合了与旅游各要素相关连的产业,为投资者提供可能的综合交叉开发模式。

《阿里巴巴商业模式分析报告》

阿里巴巴商业模式分析 2007-6-25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 五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0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本项目采用的研究框架包括内外两部分要素的分析。其中,外部分析是对目标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研究目标企业所在的行业环境和及产业链构成,进而分析出推动该企业发展的外部推动条件;内部分析是对目标企业的自身各要素进行分解,包括对企业的核心业务、盈利模式(即主要的收入来源)以及主要的竞争策略进行分析,寻找出目标企业的内在发展推动力,最终对该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评判与预测。

{外部因素 图:目标企业商业模式研究框架 1阿里巴巴的发展进程 基于“中国黄页”与外经贸部官方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 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的原形,马云于1999年正式成立阿里巴巴,从事企业间(B2B电子商务业务,后陆续发展出面向个人的电子商务(B2C/C2C”淘宝网”(2003)、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2003)以及面向企业软件应用的“阿里软件”(2007),这四部分业务先后独立成为子公司,再加上通过股权置换并购的“中国雅虎”(2005),阿里巴巴发展成为控股五个子公司的大型互联网企业,并预计在年内将从事企业间 (B2B电子商务业务的阿里巴巴子公司在香港上市,上市估值10亿美元

2004年期间,该阶段的发展目标是 Meet at alibaba ,即使有交易与贸易需求的 人在阿里巴巴相遇。阿里巴巴通过打造行业领先的免费电子商务平台 (B2B/B2C/C2C ,实现了大量汇聚人气的目的,注册用户规模与网上商机量得以 快速扩 张;第二阶段为2005年至今,该阶段的发展目标是 Work at alibaba , 即使用户的任何交易与贸易行为都与阿里巴巴产生关联。 阿里巴巴陆续开发出多 项基于电子商务的增值业务,深入渗透中小企业的管理、财务、商务、物流等各 略发展目标 ---- L ive at alibaba 转型 2005-2007 多个电子商务平台+多种辅助工具 图:阿里巴巴集团的战略及业务拓展图 2 第一阶段 Meet at alibaba ( 2001-2004) 2.1行业环境 (1)互联网企业经营理念走向务实,行业涌现更多增值业务与赢利点个环节,有意贯穿中小企业的整个经营流程 目前,阿里巴巴现在正向第三个战 2001-2002 企业间B2B 电子贸易 (企业)阿里巴巴(企业 第一战略发展阶段 Meet at alibaba 。2001年 2003-2004 B2B/B2C/C2C 各类电子商务 支付宝(信用体系) 第二战略发展阶段 一 Work at alibaba 阿里软件 (商务辅助工 支付信用体系)(搜索通讯社区)

腾讯公司的商业模式分析

腾讯公司的商业模式分析 一、腾讯公司主要发展阶段 腾讯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也是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成立10多年以来,腾讯一直秉承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经营理念,始终处于稳健、高速发展的状态。 2004年6月16日,腾讯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公开上市(股票代号700);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是马化腾,其主要产品有IM软件、网络游戏、门户网站以及相关增值服务产品。 2013年“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腾讯品牌价值排名第21名,超越第31名的Facebook。 2014年6月12日,腾讯宣布与加多宝成为战略合作伙伴;6月27日,腾讯入股58同城,获得19.9%的股份。 2014年11月20日,在浙江乌镇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介绍,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4家企业进入全球互联网公司十强。 1998年11月公司成立,推出无线互联网寻呼解决方案 1999年2月腾讯公司即时通信服务开通,与无线寻呼、GSM短消息、IP电话网互联 1999年11月QQ用户注册数突破100万

2000年4月QQ用户注册数突破500万 2000年5月QQ同时在线人数首次突破十万大关 2000年6月“移动QQ”进入联通“移动新生活” 2000年11月2000版本正式发布 2001年1月https://www.wendangku.net/doc/994929023.html,在中国排名第6位 2001年2月腾讯QQ在线用户成功突破100万大关,注册用户数已增至5000万2002年3月QQ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大关 2002年7月倡导行业自律,签署《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 2002年10月首届“Q人类Q生活”QQ之星选拔赛的成功举办 2002年12月腾讯公司被认定为“2002年度深圳市重点软件企业” 2003年8月推出的“QQ游戏”再度引领互联网娱乐体验 2003年9月QQ用户注册数升到2亿。推出企业级实时通信产品“腾讯通”(RTX)。2003年12月Tencent Messenger(简称腾讯TM)对外发布。 2004年1月获中国移动梦网“2003年度移动梦网合作伙伴最佳进步奖”、“2003年度移动梦网音信互动业务合作伙伴最佳业绩奖”和“2003年度移动梦网短信业务合作伙伴最佳业绩奖”三个大奖 2004年4月QQ注册用户数再创高峰,突破3亿大关 2004年5月位居“2003年深圳软件企业百强”排行榜第4位 2004年6月16日腾讯控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股份代号700。是第一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 2004年7月位列“2003年度广东省民营企业百强”第25位

双边市场中平台企业的商业模式研究

双边市场中平台企业的商业模式研究 目前,有许多经济上特别重要的平台产业在双边市场中运作,而且发展迅猛。其中,既有传统平台产业,比如房屋租售中介、传统媒体、通讯网络、婚姻或职业介绍所等,也有新兴平台产业,比如第三方支付系统、购物广场、互联网媒体、操作系统、搜索引擎、网购平台、基于互联网的社交网络等。传统平台产业的商业模式相对比较简单,已被大家熟知。新兴平台产业的商业模式由于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复杂性,21世纪初才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目前仍然处于萌芽阶段。 本研究重点探讨新兴平台产业的商业模式问题,以期为传统平台产业转型与升级、新兴平台产业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提供参考;同时,力图为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做出累积性贡献。本文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在双边市场的微观环境中,平台企业的商业模式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涉及两个方面。(i)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什么?在哲学上,研究客观事物本质存在(即本体)的学问叫本体论;在知识工程中,学者们用本体及其关系作为描述某个领域的知识模型。因此,本研究借用本体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构建商业模式的本体及其框架从而得到有关商业模式的知识模型。 该本体框架应当具有一般性,可用于分析任何营利性企业的商业模式。(ii)对双边市场中的平台企业来说,它的商业模式有什么特殊性吗?本研究认为:虽然商业模式的本体及其框架具有一般性,但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其细节和表象可能截然不同。因此,需要分析双边市场的微观结构和典型特征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的影响或内在要求,从而得到双边市场中平台企业商业模式的特殊性。基于对上述议题的深入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活动系统”是商业模式的本体。 “本体”既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存在,也是某个共享的构想之明确、规范的说明。本研究在对甄选出的现有文献当中的商业模式定义或描述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本体构造的一般方法和原则,构造出商业模式的顶层本体“活动系统”。然后,以现有文献提及的商业模式组件为数据来源,构造出商业模式的领域本体/任务本体“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2个子活动系统,同时构造出“价值创造”的3个应用本体“确定目标市场”、“提出价值主张”、“组织价值活动”以及“价值获取”的3个应用本体“选择收费对象”、“确定收益来源”、“制定具体价格”

百度公司的商业模式分析

百度的商业模式分析 101758 窦涛涛 摘要: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百度公司俨然已经发展为国内搜索引擎行业的龙头老大。本文主要从公司的历史沿革、与其主要竞争对手的比较、盈利模式以及公司的SWOT 分析与五力分析模型几个方面对百度公司进行较为初步的介绍,并就其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百度公司历史沿革盈利模式SWOT分五力模型 (一)百度公司的历史沿革 百度,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2000年有李彦宏和徐勇两人创建于北京中关村,致力于向人们提供“简单可依赖”的信息获取方式。“百度”二字源于中国宋代诗人的《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象征着百度对中文检索技术的执着追求。 2001年,百度首创竞价排名的商业模式,发布了Baidu搜索引擎,并开始为多家网站提供全面服务; 2002年,百度推出IE搜索伴侣,康佳、联想、可口可乐等多家知名企业成为百度的竞价排名用户; 紧接着,百度于2003年推出新闻和图片两大技术化搜索引擎,超越Google,成为中国网民首选所搜引擎; 2004年,百度收购123网址之家,垄断了中文搜索市场,成为全球第四大网站; 2006年,百度推出“百度百科”和“百度空间”,这是继“百度贴吧”“百度知道”的又一拓展。同年,百度成功签约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2007年,百度与携程、滚石等多家公司确立合作关系,开始进军C2C市场; 2008年,百度C2C平台正式上线; 2009年,百度进一步拓展B2C市场并连手中科院,战略合作开发“框计算”; 2010年,百度新增“地图”、“百科”链接,百度身边、百度输入法正式上线; 2011年,百度旅游和百度音乐正式上线; 2012年,百度国际大厦深圳奠基,百度世界大会百度正式推出个人云服务;

商业模式设计框架

商业模式的设计框架是怎么样呢? 商业模式的设计框架是指一种能够帮助创业者催生创意、降低猜测、确保他们找对了目标用户、合理解决问题的工具。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灵活多变的计划,而且更容易满足用户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将商业模式中的元素标准化,并强调元素间的相互作用。 1)客户细分——你的目标用户群,一个或多个集合 2)价值主张——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商业上的痛点 3)渠道通路——你和客户如何产生联系,不管是你找到他们还是他们找到你,比如实体店、网店、中介 4)客户关系——客户接触到你的产品后,你们之间应建立怎样的关系,一锤子买卖抑或长期合作 5)收入来源——你将怎样从你提供的价值中取得收益 6)核心资源——为了提供并销售这些价值,你必须拥有的资源,如资金、技术、人才 7)关键业务——商业运作中必须要从事的具体业务 8)重要伙伴——哪些人或机构可以给予战略支持 9)成本结构——你需要在哪些项目付出成本商业模式画布的优点在于让讨论商业模式的会议变得高效率、可执行,同时产生不止一套的方案,让每个决策者心中留下多种可能性。

Airbinb 这世界上还没有哪家酒店在不到7年的时间,就在超过190个国家布点,建起庞大住宿网络。以商业模式图,来解释Airbnb这门生意到底是怎么做成的。 1.目标客层:「双边平台」的模式 一边是度假和商务旅行的租用者(图表中的绿色便利贴),另一边是出租者(图表中的黄色便利贴)。Airbnb针对这两类客层,设计出不同的价值主张、渠道和收益流。 2.价值主张:成为旅人们在不同城市的「家」 Airbnb希望成为旅人们在不同城市的「家」,让当地居民担任东道主,领着旅客体验在地的生活。而当地居民也能像切斯基和盖比亚一样,出租空间赚取额外收入。 3.渠道:网站为主 除开放网站订房,Airbnb的好评会从顾客散播出去,被其他潜在使用者听见。 4.顾客关系:经营「出租者」社群 盖比亚受到迪斯尼(Disney)纪录片的启发,决定做一个Airbnb使用者的「故事板」,一幕幕画出旅人和出租者在使用平台之前会有的疑虑、到彼此相遇时的心情和谈天的内容。他发现,原来整个故事的「要角」,是有一个好的「地主」。 因此,Airbnb开始经营出租者社群,让他们彼此分享经验,增进大家的服务能力,并从中挖掘新产品和服务。当有出租者说,「旅人在意居住地的街区文化」,Airbnb就回头改网站,在房屋出租时同步公告附近活动。 5.收益流:两种客层都要付费 为了维持平台利润,向两种客层都收费。 6.关键资源:品牌力和稳固的社群 目前为止,Airbnb已经有强大的品牌力和社群,并获得许多投资人的支持。 7.关键活动:透过社群挖掘需求、开发新产品 Airbnb持续经营社群,以挖掘其他服务需求,开发新的产品。 8.关键合作伙伴:第三方支付公司、摄影师 Airbnb很早就和PayPal及信用卡公司合作,提供便捷的支付管道。他们也经由实验发现,同一个居室只是上传照片质量的不同(「明亮干净」和「昏暗不清」),明亮者的出租率是后者的两倍,因而增加在地摄影师为合作伙伴,为每一个出租居室拍照。 9.成本结构:行销和研发最花钱 绝大部分的花费是在行销活动和技术研发,但是和其他单位的销售合作,也要支付一些成本。

新商业模式创新设计

新商业模式创新设计 商业模式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好的商业模式设计,其秘诀就是要能创造更大的“商业模式价值”! 把整理好的新商业模式创新设计分享给大家,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哦! 如何设计商业模式? 没有什么比战略和商业模式更重要,也更容易被误读的商业概念了。商业模式指的是企业运营的逻辑,也就是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运作,并为股东创造和获取价值。战略指的是通过规划为企业设定一个独特而有价值的定位,包括一系列差异化的行动。两个概念相互关联,但却有本质的不同。商业模式和战略都与市场竞争和企业资源相关,但各有侧重点。 对商业模式的经典定义来自于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的经典文章《如何重塑商业模式?》一文。这篇文章的作者、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滕森认为,商业模式包括四个要素:客户价值主张、赢利模式、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创造价值。四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发生重大变化,都会对其他部分和整体产生影响。 对战略的经典定义则来自于“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的经典之作《战略是什么?》。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就是创造一种独特、有利的定位,涉及各种不同的运营活动。竞争战略就是创造差异性,

即有目的地选择一整套不同的运营活动,以创造一种独特的价值组合。战略定位有三个原点:基于种类的定位;基于需求的定位;基于接触途径的定位。 厘清了概念的差异之后,再来谈如何设计商业模式就更清楚了。好的商业模式具有某些共同特点:与企业目标和资源一致、能够自我强化战略定位、能为企业带来活力。最重要的是,成功的商业模式能够产生具有自我强化能力的良性循环,能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战略定位。这是商业模式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最易被忽视的一个方面。 因此,要设计商业模式,必须要基于企业现有的资源,以及市场竞争的现实。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开展竞争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强化自身的良性循环。比如空客公司研发出空客380来挑战波音747的垄断地位。二是削弱竞争对手的良性循环。比如微软预装了Windows 操作系统来遏制了Linux。三是变竞争为互补。比如在线博彩交易所允许彩民匿名相互下注。 当商业模式过时时,如何更新呢?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教授麦格拉思在《商业模式过时怎么办》中建议,要寻找那些能创造客户黏性、忠诚度和进入壁垒的商业模式,而忽视那些向顾客兜售完产品之后就万事大吉的商业模式。企业要在稳定现有商业模式的基础上,尝试向多个方向发展。但这个过程并不是那么清晰了,企业可能要面临的是巨大的不确定性。 也就是说,在设计商业模式和制定战略时,不仅仅要考虑企业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