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胃病治验3则

胃病治验3则

新中医2007年1月第39卷第1期

JOURNALOFNEWCHINESEMEDICINEJANUARY2007Vol39No.1‘61?

医案病例分析

[文章编号]0256—7415(2007)01—0061—01

胃病治验3则

赵富生

宝鸡市陈仓区中医医院。陕西宝鸡721300

【关键词]胃病;胃病辨证;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56.33[文献标识码1B

1胃疾不避用石膏

罗某,女,42岁,1998年4月初诊。慢性胃炎3年,半月前因家事不和,胃痛复作,恶心欲吐,心烦不寐,纳呆,神疲气短,口干喜饮,消瘦,月经正常,舌边尖红、苔少,脉滑。考虑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火犯胃,予以小柴胡汤加昧,2剂。药后唯恶心减,余症如前。证乃胃热炽盛,气津损伤,治以清热养阴生津。方以竹叶石膏汤加减。处方:生石膏(先煎)249,半夏129,麦冬109,炙甘草99,白芍309,党参159,竹叶、陈皮各69。嘱煎药时加粳米309。每天l剂,水煎,分3次服。服2剂,胃痛止,心烦、口干消失,饮食如常,后以香砂六君子汤2剂善后。随访3年胃痛未再复发。

按:石膏性微寒,入阳明,清胃热,降逆气。《伤寒论》日:“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虚赢即身体虚弱消瘦,是津液亏损,不能滋养形体所致;少气是气短无力,不足以息,乃胃气虚弱,进而可致元气不足;气逆欲吐是邪热内扰,气津两伤,胃气不能和降而上逆。因此,对胃病因热所致,而见心烦不眠,口渴舌干,舌红、少苔,脉虚数者,即使有虚赢、少气、欲吐也不应避用石膏。本例患者辨证属阴虚火旺、津气损伤之胃痛,初用小柴胡汤不效,改用竹叶石膏汤加白芍而取效。虽说治胃病不避用生石膏,但必竟乃寒凉之物,若证属胃寒疼痛者,则不可乱投。

2补泻兼施治胃痛

赵某,男,52岁,2004年8月1日初诊。患者慢性胃脘痛5年,加重1周。5年前因劳倦而胃痛,时发时止,纳呆消瘦。在市某医院行胃纤维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多方诊治效不显。诊见:消瘦乏力,胃痛多年,每逢劳累受寒复发,痛处固定,食则加重,不胀,口不渴,梦多,乏力,舌淡红、苔中腻,脉滑无力。证属脾胃虚弱,痰浊中阻,治以温中健脾,化痰祛湿,补泻兼施。处方:香附、太子参、高良姜、三棱、白术、茯苓、半夏、陈皮、枳实、丹参、石斛各109,炙甘草、

[收稿日期】2006—09—08砂仁、人参、木香、草果、延胡索、龙胆草各69,蒲公英159,于姜39。2剂,每天l剂,水煎服。10月2日二诊:服2剂,患者2月胃痛未作,精神亦转佳,因复感外寒,胃又微痛,嘱原方续服2剂。药后胃痛止而愈。

按:本例胃痛多年,屡治不效,过劳是其病根,且久病入络,故方中以丹参、延胡索、三棱活血通络;苔中腻,脉滑无力,乃脾虚浊气不降,以二陈汤化痰和胃降逆;久病易受寒合良附丸温中祛寒;胃为多气多血之腑,疼痛有寒主收引之病机,又有属火之病机,故用干姜、龙胆草、蒲公英寒热并调。本例治疗体会:一是胃病久痛不愈,宜气血、寒热、虚实并调;二是治中焦脾胃,注重调理升降,故以枳实、人参合用;三是胃疾用药量不可过大。同时,治脾胃要注意治肝,不仅疏肝理气,还须凉肝清肝,防肝郁化火犯胃,龙胆草用量3~69为宜;并注意化湿除痰,草果仁舍二陈汤化湿理气;治胃病久疾要注意气阴兼补,人参、太子参、石斛可辨证择药。

3疏肝宣肺治胃胀满

赵某,男,69岁,2003年12月29日初诊。患者脘腹胀满8月余。8月前饮食不节,出现不消化、口黏、脘腹不适、肠鸣。逐渐至脘腹胀满,食即胀甚难忍,但不痛,小便畅利,大便尚调。服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保和丸、中满分消丸等无效,又服木香顺气丸、大黄苏打片,得矢气胀稍减,近日再服木香顺气丸等亦无效。诊见:患者面色黧黑,脘腹胀但无隆起、无腹水,下肢无浮肿,舌边尖略红、苔薄白腻,脉弦缓而滑。检查心电图、肝功能均正常。B超检查肝胆脾示:轻度胆管扩张。行全消化道钡透排除溃疡、梗阻、肿块等,要求服中药治疗。证属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兼肺气失宣,胸阳不振,故治从肝、脾、肺着手,予以疏肝理脾,宣肺化痰之剂。处方:柴胡、枳实各129,陈皮、炙甘草各69,白芍309,香附、紫苏叶、薤白各99,瓜蒌、金钱草各249。2剂,每天1剂,水煎服。l周后复诊:2剂药尽,患者胃胀已十去八成,饮食、睡眠正常,效不更方,上方加鸡内金59,续服2剂以善后。后随访一切正常。

按:本例脘腹胀满较著,且伴有胸部不适感,病位在上,并有胸痹不通之病机。因此,治法除疏肝理脾外,兼用宣肺理气,化痰开痹以助气机肃降,消除胀满。肺主气司呼吸,位居上焦,其性肃降,肺失宣降,必致胸膈胀闷;肝主疏泄,肝郁乘脾,气机不畅易气滞腹胀;脾胃功能失调,积滞不化,痰浊内生,胸阳不振,痰阻气机,可见闭塞不通诸证。因此,治疗顽固性腹胀证应从肺、肝、脾着手,调理气机,使肺之肃降功能正常,解除胸中痰浊阻塞,使肝气疏畅,脾运正常,胀满自愈。方中以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理气;香苏散中紫苏叶辛温芳香,外散肌表之风,内行肺脾之气滞,香附、陈皮行气宽中,三药合用理气作用更强;瓜蒌、薤白化痰开痹,宽胸降气;金钱草利胆清热。诸药合用,共奏调肝宣肺理气之功。

(编辑:韩玲华)

 万方数据

胃病治验3则

作者:赵富生

作者单位:宝鸡市陈仓区中医医院,陕西,宝鸡,721300

刊名:

新中医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7,39(1)

引用次数:0次

相似文献(9条)

1.期刊论文阎也中医学基础知识讲座(十四)辨证施治(四)-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3,10(3)

2.3 脾与胃病辨证 脾与胃位于中焦,二者互为表里.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水谷、水湿,输布精微;又主统血,其气主升,喜燥恶湿.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胃气以降为顺,喜润恶燥.脾与胃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与输布,故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的主要病理变化以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阳气虚衰,运化失调,水湿痰饮内生,不能统血,以及升举无力,中气下陷等.临床以腹胀或痛、纳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出血等为常见症状.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以食少、脘胀或痛、呕恶、嗳气等为常见症状.脾病有虚实之分,虚证多为气虚、阳虚;实证多是寒湿所致.胃病以实证多见.

2.期刊论文方胜林浅析胃气-河北中医2006,28(9)

胃气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后世医家对胃气的内涵论述颇多,有的单指胃的功能与特性[1],有的指元气、卫气、一身之气等,如李东垣:"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此六者,……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但多数医家倾向于胃气泛指脾胃共同的生理功能[2,3],如<医述·卷一·医学溯源·脏腑>:"胃无消磨健运则不化,故言胃气,内已概括及脾气矣."笔者认为胃气和阳气有着密切的联系,胃气应指机体或胃对阳气尤其是脾阳的激发作用.

3.会议论文卢秀芝5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观察1995

4.期刊论文冯家柱.张宇明.何成艳.王丽影胃病辨证分型与纤维内镜检查的规律初探-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0,8(z1)

目的借助内镜观察胃粘膜的改变,探讨胃病辨证分型的病理基础.方法对132例胃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和内镜检查时,始终采用双盲法.本文分型主要根据全国高等统编中医内科1983年版的辨证分型为标准,将胃病分为①寒邪客胃;②饮食停滞;③肝气犯胃;④肝胃郁热;⑤瘀血停滞;⑥胃阴亏虚;⑦脾胃虚寒等7个证型,并把它概括为虚寒、气滞、实热、血瘀四种.内镜检查采用日本进口,欧林巴斯-G10型纤维内镜.嘱受检者于检查前1 d不宜过饱,不进刺激食物

,晚和时后禁食水,术前20min常规肌注硫酸阿托品0.3 mg,以减少胃液分泌,减慢胃肠蠕动,2%地卡因咽部喷洒和粘膜麻醉,术者右手持内镜顺利通过咽喉进入食管上段,边转动,边观察顺利插入胃内,详细观察胃粘膜.结果 132例胃病内镜检查与各证型结果:31例虚寒型胃病患者,胃粘膜表面小面积溃疡.十二指肠球部粘膜可见圆型,卵贺型溃疡面、中心凹陷,周边隆起,表面白苔状物.多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44例气滞型胃病粘膜外观失去正常桔红色,色泽不匀,并现红白相间或粘膜色泽广泛性变淡,苍白或灰白色,多见于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炎.30例实热型胃病粘膜红白相间,多以红色为主,个别点状血.27例血瘀型胃病粘膜表面大量咖啡色液体,有水肿、糜烂及出血点或血痂,多见上消化道出血.结论内镜观察胃粘膜的各种不同改变是中医胃病分型的病理基础. 5.期刊论文高鹏翔.高鹏武高升三先生治胃病三法-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4)

高升三先生系吉林省已故著名老中医,行医40余载,生前在白求恩医科大学任教.临床擅长治急症、胃肠病、妇科杂症,尤对脾胃病的治疗有较深的造诣,善用"通、清、和"三法治胃病,辨证精当,遣方用药准确,在临床中每每奏效.

6.期刊论文肖正华.林长喜.黄英.王天宝.曹朝阳.张葆现620例慢性胃炎胃镜黏膜象与舌苔关系的临床观察-北京中医2005,24(6)

中医历来重视舌苔在胃病辨证中的作用,认为舌苔乃胃气所生,病苔由胃气夹邪上蒸而成.<形色简摩·舌质舌苔辨>曰:"苔乃胃气之所薰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近年来,国内学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舌苔的形成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我院内窥镜室和中医科在胃镜检查诊断的同时,对舌苔表现与胃镜黏膜象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对比,从而为临床治疗转归提供参考依据.

7.期刊论文葛惠男慢性胃病临床辨病与辨证举要-江苏中医药2003,24(9)

现代中医临床要提高慢性胃病的临床疗效,必须首先把握住辨病与辨证的关系问题.辨病与辨证都必须依赖临床信息作为判断的依据,而病人的自觉与他觉症状是两者都必需的,从症状学层次中西合参,能提高对慢性胃病辨证的准确性.而根据慢性胃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其辨证用药有其一定的特点和规律性,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理论和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成果,来充实和补充中医临床之不足,做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8.期刊论文夏瑾瑜.Xia Jinyu程丽芳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初探-中医药通报2006,5(6)

本文对程丽芳老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探讨.其学术思想的形成主要是宗东垣脾胃论之旨,服膺仲景,私淑各家之长,最终结合自身的辨证特点而来.她擅用经法,化裁经方.在脾胃病辨证过程中,谨守肝脾(胃)不和这一病机.在治疗脾胃病时,积极主张健脾养胃、疏肝活血之法,擅长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活血化瘀亦是程老师治疗脾胃病的灵通之法.

9.期刊论文刘凤斌.郝元涛.刘小玲.李琼.潘志恒.方积乾用于电脑专家诊断系统的脾胃病辨证量表的评价-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23(5)

[目的]评价脾胃病辨证量表的计量诊断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运用曾作为学习样本的324例样本资料作为内考核样本和新收集的99例样本资料作为外考核样本,分析专家与电脑模拟专家诊断程序之间的吻合程度.[结果]内考核虚的阳性预测价值为77.2%,实的为93%,虚实总符合率为88%;主证的符合率为93.8%,兼证的符合率为79.7%.外考核虚的阳性预测价值为100%,实的预测价值为85.5%,虚实总符合率为87.9%;主证的符合率为90.9%,兼证的符合率为73.8%.[结论]本研究的脾胃病辨证量表的电脑计量诊断方法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4992016.html,/Periodical_xzy200701039.aspx

下载时间:2009年12月4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