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前游戏论复习题

学前游戏论复习题

学前游戏论复习题
学前游戏论复习题

学前游戏论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是( A )

A.福禄贝尔

B.斯宾塞

C.席勒

D.格鲁斯

2.以下以社会性为主线的游戏发展阶段中, 社会性程度最高的阶段是( C )

A.独自游戏阶段

B.平行游戏阶段

C.合作游戏阶段

D.联合游戏阶段

3.游戏性体验是指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内部心理体验在下列游戏性体验的具体成分中如果缺少哪种体验那就意味着游戏就会停止( A )

A.兴趣性体验

B.自主性体验

C.胜任感体验

D.驱力愉快

4.儿童游戏中将冰棍棒当注射器或拿椅子当马骑的活动我们称之为( B )

A.感觉运动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结构性游戏

D.规则性游戏

5.在游戏中儿童容易结成两种类型的人际关系它们是( C )

A.亲子关系与伙伴关系

B.师生关系与角色关系

C.伙伴关系与角色关系

D.师生关系与亲子关系

6.福禄贝尔所说的恩物实际指的是(A )

A.神赐给儿童的东西

B.玩具和材料

C.幼儿园的礼物

D.社会人士捐献的东西

7.儿童通过游戏重演史前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阶段以在游戏中让个体摆脱原始的不必要的本能动作, 从而为复杂的当代生活作准备, 这种理论是经典游戏理论中的( B ) A.生活预备说 B.复演说 C.生长说 D.成熟说

8.根据认知发展的理论,游戏是同化超过了( C )

A.本能

B.成熟

C.顺应

D.平衡

9.儿童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 这是小兔子的家, 小黄狗在看家, 它不会咬人……”, 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类似言语属于( C )

A.游戏性语言

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

D.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10、在我国,许多研究者开始尝试把游戏活动的本质概括为(B )

A.社会性

B.主体性活动

C.个体适应环境

D.愉悦和满足

11、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是(B )

A.夸美纽斯

B.福禄贝尔

C.皮亚杰

D.蒙台梭利

12.根据游戏的觉醒理论, 托幼机构的环境设置应注意(B )

A.环境刺激越丰富越有利于儿童发展

B.环境刺激并不是越多越好

C.环境刺激越新颖越有利于儿童发展

D.环境刺激与儿童发展无关

13.强调成年人干预儿童游戏, 又着重研究3岁以后儿童主题角色游戏的游戏理论是( C )

A.行为主义学派

B.认知发展学派

C.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D.精神分析学派

14.狭义的学前游戏评价主要是指( D )

A.环境及游戏材料的评价

B.教师指导效果的评价

C.游戏时间安排的评价

D.儿童游戏行为的评价

15.搭积木、泥工、折纸、用雪堆雪人,用沙筑碉堡式属于(C )

A.感觉运动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16.以走、跑、跳、攀、爬、投等基本动作构成的身体运动是属于(D )

A.智力性游戏

B.装扮性游戏

C.操作性游戏

D.运动性游戏

17.学前教育实施游戏的两条途径:游戏的教育化和(A )

A.教育的游戏化

B.游戏为基础活动

C.完美的游戏生活

D.自发游戏

18.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学前儿童进行社会交往的(A )

A.起点

B.发展条件

C.途径

D.能力

19.幼儿园游戏环境的设置,千遍一律,缺乏个性,说明其游戏环境设置缺乏(A )

A.刺激性

B.层次性

C.合理性

D.计划性

20.在教育中实施游戏,一方面要发挥教育影响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儿童作为游戏主体的地位,发挥其主体性,这是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 D )

A.基本条件

B.基本方针

C.基本要求

D.基本原则

二、多选题

1.游戏作为主体性活动具体地表现为是儿童的(ACD )

A.主动性活动

B.体验性活动

C.独立性活动

D.创造性活动

E.趣味性活动

2.纽曼关于游戏特征的“三内说” 包括(ABC )

A.控制

B.动机

C.真实性

D.创造

E.自由

3.游戏在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ABCDE )

A.发展儿童社会交往的能力

B.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

C.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

D.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E.有助于儿童自制力的增强

4.象征性游戏的基本构成因素有( ABD)

A. 情境转变

B. 以物代物

C. 以人代人

D. 角色认知

E. 外部规则

5.在游戏的活动中,下列因素属于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的是(ABCD )

A. 表情

B. 动作

C. 材料

D. 言语

E. 体验

6.游戏的规则是内隐的而非外显的,此时游戏的发展在认知上可能是处于( AB )

A. 感知运动水平

B. 象征性水平

C. 规则性水平

D. 合作性水平

E. 结构性水平

7.儿童在游戏中的游戏性体验有( ABCDE )

A. 兴趣性体验

B. 自主感体验

C. 胜任感体验

D. 幽默感

E. 驱力愉快

8.列游戏中,可视为创造性游戏的有( AC )

A.角色游戏

B.智力游戏

C.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E.音乐游戏

9. 在教师对儿童游戏进行指导时,属于间接方式的有( ABCD )

A.描述

B.询问

C.参与

D.评论

E.建议

10.下列因素中是影响儿童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的有( AC )

A.父母教养方式

B.儿童游戏时间

C.家庭经济状况

D.儿童个体差异

三、判断题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积木能与其他多种材料进行组合,其中以橡皮泥为首。积木和橡皮泥相结合,能建构出很多生动形象的动物,如老虎。√

3、教师不应该介入幼儿的自主性体育游戏。×

4、角色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反映,在幼儿的游戏水平还不高时,教师可预设目标,然后按计划介入幼儿游戏,旨在迅速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

5、教师在介绍游戏的玩法时,应强调游戏的规则,并以之作为评定胜负的重要条件。√

6、请幼儿像老爷爷一样走路,再学一学小青蛙、小鸭子、小乌龟和小白兔不同贵的走路样子。这个游戏是体育游戏,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

7、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关键在于幼儿能否从中学到知识,其次才是幼儿能否从这种活动中体验到快乐与满足。×

8、幼儿游戏过程与结果关系的发展规律是:从“重过程不重结果”,经过“重过程轻结果”,再到“过程与结果并重”。√

9、幼儿指着积木说“这是饼干”,指着沙子说“这是大米”,积木和沙子是替代物,饼干和米时被替代物。√

10、予以默许,不应干涉,否则会阻碍幼儿的想象力的发展。×

11、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很遗憾地没有重视游戏对儿童的重要发展价值。×

12、中国在1989年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13、在幼儿园中游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幼儿自发的自由游戏或自然游戏,另一种是教师有组织的游戏,通常被称为手段性游戏或教学游戏。前者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14、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用最简单、最直观形象的动作表现游戏情节,用最典型的情节表现游戏情境,如用“打针”的动作表现“看病”的情节和医院的情境。√

15、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会形成两种类型的交往关系,一种是现实中的伙伴关系,一种是游戏中的角色关系。处理这两种关系的过程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简答案例论述(只包括大点)

1.幼教小学化(超前教育)

实质是在违背幼儿发展的规则,盲目追求教育的下限

危害:挤占了幼儿其他方面发展的时间和错过了幼儿不容忽视的发展上限,即幼儿在年龄发展关键期应该发展的方面。提前学习会让孩子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2.对即将上小学的孩子来说,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家长给孩子做一些准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物质方面。家长要给孩子准备好书包、文具、水杯等,但在准备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跟孩子一块去,借助这个准备过程激发他上学的愿望,但书包等不要过于卡通,卡通化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再其次是生活方面。小学的作息时间跟幼儿园不一样,家长要利用假期带孩子调整,比如小学一般没有午休。我们在暑假的时候就可以训练孩子不午睡,小学35分钟或40分钟一节课,我们也可以训练孩子在这段时间内集中做一件事;40分钟到了,让孩子喝水,然后赶快上厕所,经过这样的准备,孩子上学以后会很适应。

其次心理方面。家长可以跟孩子讲一讲自己上小学时的趣事,或者讲一讲邻家小朋友上学的故事。孩子很乐意听这些事情,听后就会对学习,学校生活充满憧憬。我们最怕家长有时不冷静,说一些“你再不听话,让小雪老师管你去”等不负责任的话,这样孩子心理就会恐惧,产生逆反心理。

3.游戏与学前教育的特殊关系

1.学前期(0-8岁)是特殊的游戏期,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

2.注重幼儿的游戏是学前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特征。

3.适宜、有效的学前教育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4.游戏精神的表现

自由的精神体验的精神

对话精神和谐的精神

5.皮亚杰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游戏的发生,发展反应着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变化。认知发展水平决定儿童的类型。

1.练习性游戏

感知运动时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是幼儿认识世界,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或手段。

练习性游戏由重复运动所组成,是对刚刚学会但还不熟练的动作技能的联系,按照“用进废退”的原则。技能不联系,就会消退,在练习游戏中,游戏动作本身就是强化因素。

练习性游戏是人类幼儿与小动物共有的游戏形式,“心理练习”是人类幼儿所独有的。

2.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幼儿借助于代替物的帮助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或情景的活动,象征性游戏带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特的嬉戏性表征结构。

6.游戏活动的基本成分

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任感和成就感

7.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

表情,动作(非常规性,重复性,个人随意性),角色扮演,言语,材料(一)表情

1、皮亚杰将微笑看作是游戏发生的标志。

对灵长类动物游戏的研究发现,动物游戏时有一种特殊的脸部表情或玩相”,幼儿在游戏时的表情与之很相似,张大嘴巴,得意洋洋的神情,眼晴里充满了笑意。

2、儿童在游戏中有多种表情,构成一个正向的情绪连续体。

表情的意义:

当教师在组织幼儿游戏时,首先要注意观察一下幼儿的表情如果发现有幼儿坐着发呆或东游西逛,无所事事,就应当理解原因,设法帮组他们参与到活动中去。(二)动作

1.幼儿游戏动作的特点:

非常规性——在游戏中儿童往往不按照物体的社会意义或实际用途,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与意图来使用物体并做出动作。

重复性一一在重复性的动作中儿童可以获得掌握技能的快乐和生理机能性快乐。例如: 爬楼梯本身并不是游戏,但是假如我们看到一个孩子来来回回地爬楼梯,(加上表情等线索),我们可能会判断说“这个孩子在玩”。重复可以使幼儿体验掌握本领的快乐。

个人随意性——同一个游戏中不同幼儿的玩法不同,同一个幼儿在不同游戏中的玩法也不同

2.游戏动作类型

探索一一对事物性质的探索、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探索事物变化和自己动作之间关系的探索。

象征——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

嬉戏——故意做“坏事”或某种动作来取乐,带有幽默、逗乐、玩笑的性质。(三)角色扮演

幼儿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四)言语

游戏伴随着言语。言语帮助我们判断幼儿是否在游戏以及游戏的水平与状况。言语伴随率的高低也可以作为评价幼儿活动的自由度以及班级心理环境的质量的一个指标。

(五)材料

幼儿游戏依赖于具体游戏材料或玩具来进行。幼儿年龄越小,对游戏材料的逼真性程度要求越高。

幼儿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1) 游戏不同于厌烦无聊,无所事事的被动消极的状态游戏者的表情特征说明游戏者的身心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

2) 幼儿游戏的动作具有非常规性、重复性和个人的随意性灵活性的特点。根据游戏动作的性质,可以把幼儿的游戏动作概括为三种类型,即探究、象征与嬉戏。

3) 幼儿通过角色扮演,再现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

4) 幼儿的游戏往往有言语相伴随。

5) 幼儿的游戏往往依赖于具体的游戏材料或玩具

8.观察与分析幼儿游戏的目的/意义

目的:

①认识并了解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

②关注并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③鉴别幼儿的兴趣与学习风格。

意义:

①对游戏的观察是了解幼儿的最佳途径。

②观察是对游戏实施有效指导的前提。

③观察是制定下次游戏计划的依据。

9.几种常见的观察方法

扫描法;定点法;追踪法;综合图示法;线索提示法

10.对幼儿活动进行评价的目的

①利用对游戏活动的评价,发展幼儿的能力

②借助对游戏活动的评价,丰富幼儿的经验

11.教学游戏的评价

①采用的游戏因素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②采用的游戏因素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③任务的难度与幼儿已有的经验相匹配

④有较多幼儿参与游戏的可能性

⑤幼儿自己能够判断活动的结果

12.为什么幼儿园不能以集体教学活动为基本活动

1)“上课”或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规定时间内对全体幼儿进行的教学活动。

2) 基本目的和功能实在短时间“教会”幼儿期望他们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3) 要求学习者长时间静坐听讲,要求学习者具有较高水平的语词思维能力。

4) 要求同一时间内全班幼儿以同样的速度学习相同的内容,不能满足幼儿对个别化教学的需求,教师难以关注幼儿的差异

2、游戏活动的特点

1) 游戏活动是由内部动机支配的、幼儿自主自发的活动。

2) 游戏中的学习是综合性、整合性的。

3) 游戏活动有利于教师对幼儿提供个别化的支持和帮组。

4) 游戏是快乐的活动。

13.游戏和幼儿园课程的融合

“预成”和“生成”是建构和形成幼儿园课程的两种基本方法,从课程建构与形成的角度来看,课程生成游戏,游戏生成课程,是融合游戏和幼儿课程的基本途径。

(一)课程生成游戏

课程生成游戏,是指在设计预成性课程方案时,按照课程的目标与要求,为幼儿创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游戏(学习)环境,精心选择,设计与组织专门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支持,促进和引导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例:中国茶

(二)游戏生成课程

游戏生成课程,是指关注、追随、支持和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变现出来的学习兴趣和需要,通过师幼互动的过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课程。例:玩具超市

14.案例分析题

首先分析教师介入效果,介入方面,阐述正确过程,分析教师介入媒介,提出建议。(大点如下)

教师指导游戏的过程:①指导以观察为依据②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

③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简介④把握指导节奏

教师介入的媒介:①以自身为媒介②以材料为媒介③以语言为媒介④以幼儿伙伴为媒介

(以语言为媒介介入的谈话类型:随机谈话,反馈谈话)

教师介入的效果:正效介入,负效介入,无效介入

对幼儿活动进行评价的意义:

1.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及情况,及时发现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2.引导幼儿梳理经验,为幼儿再次游戏提供信息和方法支持

3.提高教师综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与认知发展相适应的游戏阶段

皮亚杰把游戏看成是认知水平的表现形式,游戏是随着认知发展而发展的,因此游戏的形式必然与智力发展阶段相对应。皮亚杰根据儿重智力发展的不同水平,把游戏划分为相继发展的3 个阶段。

1、实践性游戏

这是发生于认知发展的感觉运动时期的游戏形式(大约0岁—2岁)。游戏的目的是取得一种机能性的快乐,活动形式是重复偶然习得的动作图式。

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只有动作的智慧,而没有表象的和运算的智慧,他们仅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作为同化的游戏,便成为后天获得的动作图式的重复。最初,婴儿是对偶然产生的新动作进行重复。这些重复的动作就是游戏,因为它已独立于最初由适应而获得的动作。在皮亚杰看来,实践性游戏的情悦来自儿童控制自身和环境的感觉,当这种控制能力被反复地证实后,儿童便沉溺于发展着的能力和自信的情感中。

2.象征性游戏

这是发生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时期的游戏形式(大约2岁—7岁)。在初步的语言和表象的作用下,使幼儿超越了直觉动作的形式,练习着把符号和被表示的对象进行联合的方法,去理解外界,表现自己。所以,象征性游戏反映了符号功能的产生和发展,也反映了一种对环境的同化性倾向,即以表征的形式把世界吸到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化过程。可见,象征性游戏是一种意义形式,如果说实践性游戏是作为它们的机能价值而存在的话,那么象征性游戏便是作为它们的表现价值而存在的。

象征性行为的特征如下:

第一,独立于现实又从属于现实。这一特点是皮亚杰通过他的一个孩子的睡眠游戏得到阐明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了睡眠的各种经验,并在现实的情景中(如卧室、毯子和枕头)实践着,以后他们便将有关睡眠的要素迁移到一个新的情景中,尽管在这新的情景中所用的材料,、,和在真正的睡眠时间里所用的材料几乎没有相似点,但用这些材料所进行的动作要素却被同化进睡眠图式。可见,这些“意指的”睡眠和“类似的”睡眠已经独立于现实的情景,但它却是来自于现实并从属于现实的。

第二,来自对他人的延迟模仿。皮亚杰认为,这些独立于现实而重新出现的行为,并不一定都是反映儿童的直接体验。但在游戏中,儿童对他人的模仿行为已经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并且是符合儿童的理解力的。通过同化过程,动作和行为就得到了表现。例如,扮成“父亲睡觉”的儿童(通过闭眼、头放下和打鼾),或是扮“哄娃娃睡觉”的儿童(通过奶瓶、毯子和哼歌)正在进行着更大的整合,从这种整合里,儿童扩展着有关睡眠、角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义。由于同化,任何时候所表现的意义都充满着情感、愿望和记忆。

同样是象征性游戏,2岁—4岁和4岁—7岁这两个阶段,儿童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区别,后一阶段儿童的游戏动作、情景、语言的关系更具有逻辑性,即象征的意

义与现实之间更为接近,对现实之间更为接近,对现实的模伤更为通真和准确。且出现了集体象征(以规则来协调关系达到角色的配合)。所以前一阶段的嬉戏性象征达到高峰,后一阶段开始呈下降趋势。这意味着儿童随年龄的增长,他们不必求助于象征意义的转换去使现实世界服从自我,而是自我能日益适应现实,现实也能越来越多地满足他的愿望和要求。集体象征则意味着儿童社会化的发展,他们日益相信规则的力量,从而逐步转向规则游戏的兴趣。

3.规则性游戏

这是发生于具体运算阶段以后的游戏形式(大约7岁—12岁)。这时象征性游戏结束,规则游戏开始发展,以致持续到成年。

在皮亚杰的游戏理论中,规则游戏是继续在表达着一种对现实的同化倾向,规则导致娱乐活动的集体形式,因而由于这些规则而传播着一种社会责任感。皮亚杰认为,规则游戏是由于通过感觉运动阶段动作的练习和掌握,使动作技能提高了,又经过具有象征意义的智慧的整合,思维的抽象概括水平提高了,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游戏。在这种游戏中有双方的竞争,而这种竞争是以规则来协调的,规则或是既定的(前代传下来的),或是同伴协商产生的。

与象征性游戏不同的是:象征性游戏中,个体在一些形象性的名目中得到表现(儿童扮演的是父亲、母亲、巫婆等角色),在规则游戏中,个体则以更抽象的角色来表现(如“它”与“非它”,甲组、乙组或红子、蓝子等)。这种抽象的角色在与空间、材料,运动、顺序、推断中得到说明。由于对应、分类、序列、轮流、均等的观念被用在物和人的身上,并用各种方法使之形象化,以致使“获胜”的本质得以明确表示。但是,只有当上述观念在儿童一致认同的情况下进行游戏时,“获胜”才具有意义。

皮亚杰认为,这类游戏使“娱乐性同化符合社会性互惠的要求”,规则对调节个体双方的竞争是需要的。然面,在这些规则游戏中,仍有感觉运动的满足,智力方面的满足,取胜的运气,但这些满足是合法的,被竞赛的规则决定的。

显然,规则所要求的智力复杂性反映了这一阶段儿童认识能力的提高,儿童对社会行为的这些概括,也说明了儿童的能力已经达到能够接受控制的,或者接受规则支配的社会关系的水平。

学前游戏论复习

学前游戏论复习(多个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 1.情景转变:是使儿童的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及动作脱离生活背景。(摘自PPT) 2.非专门化玩具:指游戏功能相对不确定,结构性程度相对较低,游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想象自由使用它们的玩具。例如建构性玩具。(摘自《学前游戏论》) 3.专门化玩具:指功能确定,而且玩具本身包含一定的玩法或游戏规则,结构性程度较高的玩具。例如表征性玩具、教育性玩具、运动性玩具等。(摘自《学前游戏论》) 4.游戏性体验: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摘自网络) 5.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 6.象征性游戏:是一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各种游戏形式。(摘自《学前游戏论》) 7.结构游戏:也成建构游戏,指儿童运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构建物体的游戏。 8.感觉运动游戏:亦称练习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摘自《学前游戏论》) 9.规则游戏:指两个以上的游戏者在一起,按照预先规定进行的、具有竞争性质的游戏。(摘自《学前游戏论》) 10.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明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地初步训练。 11.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 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两部分。它表现为儿童活动空间的大小,并且影响到儿童所能获得的游戏材料(玩具)的数量,也最终影响到儿童的具体游戏行为及儿童之间的关系。 12.学前游戏评价: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对教育过程中的游戏活动的效果以及游戏的质量和发展水平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 13.教育游戏化:指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14.游戏教育化:指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15.游戏常规: 是指在学前班集体中开展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 16.亲子游戏:指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 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2.简述游戏对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课件) 1.游戏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的知识;

学前游戏论综合练习十套题目(带问题详解)

学前游戏论试题库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 ) A.科学教育活动B.日常生活活动C.游戏D.上课 2.我国学前游戏理论与实践全面向联学习是在下列哪一个阶段?( ) A.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建国初期 B.第二阶段,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 C.第三阶段,“十年浩劫”时期D.第四阶段,“十年浩劫”后至今 3. 按儿童的认知发展来分类,游戏可分为() A. 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 B. 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C. 运动性游戏、智力性游戏、装扮性游戏、操作性游戏 D. 探索游戏、创造性游戏、模仿性游戏、渲泄性游戏 4.儿童在亲子游戏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往往比在独自游戏和伙伴游戏中所获得的更丰富、更有益于认知发展,这种现象主要表明亲子游戏具有( ) A.情感性B.象征性C.开放性D.发展性 5.“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是() A.霍尔 B.皮亚杰 C.夸美纽斯 D.康德 6.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是( ) A.感觉运动游戏B.象征性游戏C.结构游戏D.规则游戏 7.一个孩子在他的认知图式中没有羊的概念,在第一次看到羊以后,他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羊的概念,这一现象属于() A.冲突 B.顺应 C.同化 D.平衡 8. 游戏的概念逐渐由抽象到具体、思辩到实用的演变,主要是由于游戏的 ( )A.非自觉性理解B.社会性本质观的建立C.生物性本质观的建立D. 生物—社会性理解 9.象征性游戏是儿童的典型游戏,象征性在下列哪一个时期成为游戏的基本特

征?( )A.感知运动期B.前运算期C.具体运算期D.形式运算期 10.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游戏的教育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是()A.蒙台梭利 B.福禄培尔 C.皮亚杰 D.夸美纽斯 11.“我们来玩过家家吧!”“这是我的,不给你玩!”,儿童在游戏中出现 的类似言语属于( )A.游戏性语言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D.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12.游戏本质的最基本属性的表现是指游戏的( ) A.生物性B.社会性C.自主性D.工具性 13. 亲子游戏的基本特点包括情感性和( ) A. 教育性 B. 发展性 C. 长期性 D. 随机性 14.一般而言,混合班幼儿有更多的积极交往行为,且平行游戏和小组游戏比同龄班幼儿()A.显著增多 B.显著减少 C.差不多 D.完全相同 15.最早的游戏理论是在下列哪一种思想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 A.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 C.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D.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 16.在象征性游戏和智力类游戏中,主导性动机是( ) A.活动性动机B.探究性动机C.成就性动机D.亲合性动机 17. 坚持游戏的本质观是前联游戏理论研究的典型特征。()A.生物性 B. 社会性 C. 主体性 D. 自主性 18.心理学对儿童游戏价值的研究,侧重了游戏对( ) A.儿童思维集中发展的作用B.儿童情感发展的作用 C.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D.儿童身体发展的作用 19.研究证明,影响儿童游戏社会性品质的因素是( )

学前游戏论复习(多个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 1.情景转变:是使儿童的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及动作脱离生活背景。(摘自PPT) 2.非专门化玩具:指游戏功能相对不确定,结构性程度相对较低,游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想象自由使用它们的玩具。例如建构性玩具。(摘自《学前游戏论》) 3.专门化玩具:指功能确定,而且玩具本身包含一定的玩法或游戏规则,结构性程度较高的玩具。例如表征性玩具、教育性玩具、运动性玩具等。(摘自《学前游戏论》) 4.游戏性体验: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摘自网络) 5.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 6.象征性游戏:是一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各种游戏形式。(摘自《学前游戏论》) 7.结构游戏:也成建构游戏,指儿童运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构建物体的游戏。 8.感觉运动游戏:亦称练习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摘自《学前游戏论》) 9.规则游戏:指两个以上的游戏者在一起,按照预先规定进行的、具有竞争性质的游戏。(摘自《学前游戏论》) 10.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明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地初步训练。 11.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 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两部分。它表现为儿童活动空间的大小,并且影响到儿童所能获得的游戏材料(玩具)的数量,也最终影响到儿童的具体游戏行为及儿童之间的关系。 12.学前游戏评价: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对教育过程中的游戏活动的效果以及游戏的质量和发展水平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 13.教育游戏化:指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14.游戏教育化:指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15.游戏常规:是指在学前班集体中开展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 16.亲子游戏:指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

自学考试00399《学前游戏论》历年真题全套试题

自考00399《学前游戏论》历年真题集电子书

目录 1. 目录 (3) 2. 历年真题 (4) 2.1 0399学前游戏论200710[福建] (4) 2.2 0399学前游戏论200810[福建] (7) 2.3 0399学前游戏论200910 (10) 2.4 0399学前游戏论200910[福建] (14) 2.5 0399学前游戏论201004 (16) 2.6 0399学前游戏论201010[福建] (20) 2.7 0399学前游戏论201110 (22) 3. 相关课程 (23)

1. 目录 历年真题() 0399学前游戏论200710[福建]() 0399学前游戏论200810[福建]() 0399学前游戏论200910() 0399学前游戏论200910[福建]() 0399学前游戏论201004() 0399学前游戏论201010[福建]() 0399学前游戏论201110()

相关课程() 2. 历年真题 2.1 0399学前游戏论200710[福建] 学前游戏论试卷 课程代码039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松弛说”的代表人物是【】 A. 拜敦代克 B.格罗斯 C.霍尔 D.拉扎鲁斯 2.幼儿在游戏中往往不按物体的社会意义来使用材料,这是游戏动作的【】 A.非常规性 B.重复性 C.灵活性 D.随意性 3.将儿童游戏分为探索游戏、创造性游戏、消遣性游戏、模仿游戏和宣泄游戏,这是【】 A.儿童游戏的体验形式分类 B.儿童游戏的活动动机分类 C.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 D.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 4.4岁以后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发展达到【】 A.独自游戏的阶段 B.平行游戏的阶段 C.联合游戏的阶段 D.合作游戏的阶段 5.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包括游戏的【】 A.人口密度和场地密度 B.人口密度和材料密度 C.室内场地密度和室外场地密度 D.场地密度和材料密度 6.划分活动区时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将一个活动区的内容延伸至另一个活动区的需要,这是考虑【】 A.各活动区之间的独立性 B.各活动区之间的相容性 C.各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 D.各活动区之间的界限性 7.3—4岁的幼儿,主要选择【】 A.感官玩具 B.体育玩具 C.结构玩具 D.形象玩具 8.教师指导幼儿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适合采用的策略是【】 A.平行游戏策略 B.合作游戏策略 C.领导游戏策略 D.指导游戏策略 9. 下面哪一种不属于幼儿的创造性游戏【】 A.表演游戏 B.智力游戏 C.结构游戏 D.角色游戏 10.亲子游戏的特点之一是【】 A.教育性 B.情感性 C.交往性 D.交互性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1.游戏的宣泄说

学前游戏论真题

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 学前游戏论试卷 (课程代码 0039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是【】 A.席勒 B.格罗斯 C.霍尔 D.拉扎鲁斯 2.“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己直接控制活动的过程与方式方法”,这说明儿童游戏动机是 【】 A.内部动机 B.内部控制 C.直接动机 D.间接动机 3.将儿童的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这是【】 A.儿童游戏的动机分类 B.儿童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 C.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 D.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 4.构成游戏的外壳是【】 A.游戏主题 B.游戏情节 C.游戏形式 D.游戏材料 5.幼儿游戏的物质条件是【】 A.玩具 B.场地 C.时间 D.生活 6.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以免相互干扰,这是考虑【】 A.各活动区之间的界限性 B.各活动区之间的相容性 C.各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 D.各活动区之间的渗透性 7.选择玩具的最基本标准是【】 A.具有教育性 B.符合年龄特点 C.符合卫生、安全要求 D.具有多样化和新颖性 8.教师指导幼儿游戏首选的策略是【】 A.平行游戏策略 B.合作游戏策略 C.领导游戏策略 D.指导游戏策略 9.有规则游戏的核心是游戏的【】 A.任务 B.玩法 C. 结果 D.规则 10.在亲子游戏中,父亲倾向于和孩子玩【】 A.教学性游戏 B.嬉戏性游戏 C.体育游戏 D.结构游戏 、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1.游戏的觉醒理论

学前游戏论历年考试题之选择题集(附答案)

历年考试题之选择题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亲子游戏的显著特点是( ) A. 规则性 B.开放性 C.情感性 D.目的性 2. 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游戏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 较明显 的组织者或领导者,这种游戏是( ) A. 单独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3. 按儿童的认知发展来分类,游戏可分为( ) A. 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 B. 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C. 运动性游戏、智力性游戏、装扮性游戏、操作性游戏 D. 探索游戏、创造性游戏、模仿性游戏、渲泄性游戏 4. 儿童在游戏中,把冰棍棒当注射器或拿椅子当汽车开;把自己假装成另外一个人,如当医生或 布娃娃 的妈妈等,这种游戏属于( ) A. 感觉运动游戏 C.结构游戏 5. “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是( ) A. 霍尔 B.皮亚杰 然后根据儿童的表现加以解释,从而帮助儿童妥善解 决情 ) B. 非指导性游戏治疗 C. 分析性游戏治疗 7. 一个孩子在他的认知图式中没有羊的概念,在第一次看到羊以后,他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了调整, 增加了羊的概念,这一现象属于( ) A. 冲突 B.顺应 C.同化 D.平衡 8. “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观点的提出者是( ) A. 维果茨基 B.皮亚杰 C.夸美纽斯 D.席勒 9. 游戏觉醒理论建立在下列哪一学说的基础上?( ) A. 内驱力学说 B.外驱力学说 C.活动学说 D.情绪学说 10. 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游戏的教育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是 () A. 蒙台梭利 B.福禄培尔 C.皮亚杰 D.夸美纽斯 11. 游戏中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方向盘) 志 他所模仿的对象,此时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属于( ) A.机能性角色 B.互补性角色 C.想象的角色 D.虚幻性角色 12. “医生,我的孩子生病了,请您给看看” ,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类似言语属于( ) A.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 D.互补性语言 13. 从性质上看,影响儿童游戏的环境因素可以分成( ) A.物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B.物理因素和主观因素 B.象征性游戏 D.规则游戏 C.夸美纽斯 D.康德 6.用游戏和玩具来鼓励儿童表达幻想、焦 虑、 感上的问题,这种游戏治疗方法称为( 错选、 ,来标 D.发泄性游戏治疗

学前游戏论简答题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 形成性考核册简答题、论述题答案 1.幼儿园玩具使用的常规有哪些? 答:根据个人或集体游戏的需要,有计划地拿取玩具,教育幼儿不要多占或独自占有玩具,需要其他小朋友手中的玩具时,应在取得对方同意后再使用,教育幼儿不争不抢;大家都喜欢的玩具应轮流使用,要爱惜每一件玩具,做到轻拿轻放,并主动地拣起掉在地上的玩具,不丢不乱扔玩具;不把玩具放入口中,游戏后需要洗手;发现玩具损坏及时向教师报告;游戏结束后,应把全部玩具收拾得井然有序;要定期对玩具消毒、清洗、修补等。 根据玩具的功能及教育意义具体可以把玩具分为哪些类型? 答:社会性玩具,认知性玩具、活动性玩具、科学性玩具、语言表演玩具、音乐玩具、娱乐玩具、结构游戏玩具。 3.创设户外游戏场地的要求是什么? 答:第一,地质地貌多样化;第二,设备、材料多样,注重搭配;第三,合理的区域分布;第四,保持环境的自然性。 4.如何进行规则游戏的指导? 答:(1)做好游戏的准备工作 1.选编适合幼儿的规则游戏; 2.熟悉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3.准备游戏场地和所需材料。 (2)游戏过程中的指导 1.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2.帮助幼儿了解游戏的玩法、规则; 3.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 4.做好游戏的结束工作。 5、规则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原则 答:(1)游戏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处理好规则游戏的游戏性与教育性的关系;充分发挥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与教育性的关系) (2)灵活性原则(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变换游戏玩法、规则;逐步提高游戏的难度)6.影响儿童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哪些? 1.家庭,包括亲子关系、育儿态度、家庭结构,2.同伴,3.电视,4.课程方案

00399学前游戏论押题试卷(三)【试卷】

00399学前游戏论 押题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1.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是()。 A.皮亚杰 B.夸美纽斯 C.福禄培尔 D.蒙台梭利 2.试图通过解释环境刺激和个体行为的关系,来揭示游戏的生理机制的理论是()。 A.角色游戏理论 B.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C.游戏的觉醒理论 D.皮亚杰理论 3.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会感到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就产生了游戏,持这种观点的是()。 A.剩余精力说 B.生长说 C.生活预备说 D.松弛说 4.运用人类学、逻辑学和数的理论来研究游戏,试图揭示游戏的意识与信息交流过程实质的理论是()。 A.认知发展学派 B.精神分析学派 C.维果茨基理论 D.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5.游戏中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此时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属于()。 A.互补性角色 B.机能性角色 C.虚幻性角色 D.想象的角色 6.克罗伊斯认为游戏活动具有几种特点?()。 A.3 B.4 C.5 D.6 7.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这一概念被称为()。 A.游戏形式 B.游戏主题 C.游戏内容 D.游戏规则 8.儿童自主自发表现出的一种活动,其目的隐含于游戏活动本身的本体性游戏,也称之为()。 A.目的性游戏 B.过程性游戏 C.工具性游戏 D.结果性游戏 9.儿童游戏中将冰棍棒当注射器或拿椅子当马骑的活动我们称之为()。 A.结构性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感觉运动游戏 D.规则性游戏 10.把以下三种游戏按照社会性发展程度进行排序,社会性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应是()。 A.合作游戏、联合游戏、平行游戏 B.平行游戏、合作游戏、联合游戏

学前游戏论复习题及答案(简答题)

1、简述陈鹤琴关于儿童游戏的思想观点。 答: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介绍和引进西方游戏理论的基础上,开始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工作。从1920年起,陈先生以自己的孩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长期的、连续的儿童发展研究,提出了自己对于游戏的看法:陈鹤琴认为,儿童之所以游戏,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方面与儿童游戏的力量和能力的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与儿童好动的天性和游戏能够给孩子以快感有关。游戏给孩子的快感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交上的快感。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游戏的发展变化是陈先生关于儿童游戏看法中的核心思想。他主张让儿童游戏。认为游戏有益于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要发展儿童活泼的精神,非让儿童游戏不可。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关于游戏的重要发展价值,陈鹤琴指出:“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实是儿童的良师。”所以,幼儿教育尤其应当给孩子充分的游戏机会,依照他们的年龄,给予各种游戏材料,“实行游戏性的教育”,使他们得到完美的游戏生活。陈鹤琴关于游戏与教育的观点,对于反对成人化的儿童观为指导的摧残人性、压抑儿童天性的封建的旧教育,扭转几千年蔑视儿童游戏的传统观念,无疑具有进步意义。陈鹤琴关于儿童游戏的思想观点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基础。游戏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简述娃娃游戏。 答: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儿童游戏研究进入相对缓慢的发展时期。在这一发展阶段,游戏研究普遍重视游戏对于儿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游戏被看着是与童年的快乐、与未来成年人健康的生活有关的活动。在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游戏治疗的技术。人们试图用游戏治疗来帮助儿童克服情绪障碍。今天,这种游戏治疗的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游戏的研究领域,研究人员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叫做“娃娃游戏”的研究式样。这种“娃娃游戏”有各种不同的做法,一般的模式是给幼儿一大堆娃娃,它们穿着各种服饰以标志身份,如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等。这些娃娃和一些游戏材料组成了某种生活情景,如家庭环境。然后让被试在玩娃娃时,讲一个关于这些娃娃的故事。研究人员通过对儿童的行为表现的观察,对儿童所讲述的故事的分析以及在与儿童的谈话中,可以记录到大量的人格方面的因素,如攻击性、深层的情绪障碍问题等。这种娃娃游戏最初也是主要为游戏治疗服务的。后来逐渐被用于人格发展的研究,并且一些定量分析的方法也被 运用到这种研究中。 3、简述埃里克森关于儿童游戏发展价值的主要观点并进行简单评价。 答:埃里克森关于儿童游戏发展价值的主要观点是:(1)游戏是自我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机

浙江2011年1月高等教育学前游戏论自考试题

浙江2011年1月高等教育学前游戏论自考试 题7 题 课程代码:00399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5分) 1.“恩物”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为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设计的玩具和材料?( ) A.福禄培尔 B.卢梭 C.陶行知 D.陈鹤琴 2.在早期亲子游戏中,父亲往往倾向于与婴儿期孩子玩( )。 A.练习性游戏 B.规则性游戏 C.嬉戏性游戏 D.教学性游戏 3.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也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游戏是( )。 A.感觉运动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4.一般以为,象征性游戏发生的标志是( )。 A.情景转变 B.以物代物 C.以人代人 D.角色认知 5.婴幼儿反复地拍击盆子里的水,绕着房子四周跑,或反复把某件东西拉过来,再推开,以体验运动过程中的快感,这类游戏属于( )。A.感觉运动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6.预示着练习性游戏在感知运动领域中发展的终结的游戏是( )。 A.平行游戏 B.联合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规则性游戏 7.不用控制和改变儿童,只提供合适的环境,让人内在的自主力量出现,然后自己作出改变,这种治疗方法称为( )。 A.关系性游戏治疗 B.非指导性游戏治疗 C.分析性游戏治疗 D.发泄性游戏治疗 8.生活预备说的代表人物是( )。 A.皮亚杰 B.格鲁斯

C.夸美纽斯 D.康德 9.荷兰生物学家拜敦代克的游戏成熟说认为,游戏是( )。 A.人恢复精力、解除疲劳的需要 B.人的剩余精力的发泄 C.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D.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解放欲望的表现 10.游戏中儿童扮演的角色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常来源于故事、电视等文学作品,此时儿童扮演的角色属于( )。 A.机能性角色 B.互补性角色 C.想象的或虚幻性角色 D.再现性角色 11.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 )。 A.个体认知水平的表现形式 B.儿童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 C.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 D.具有元交际特征 12.关于儿童游戏,正确的说法是( )。 A.儿童在游戏中反映的是周围生活的翻版 B.游戏中儿童注重的是活动的最终目的 C.游戏是儿童的一种探究行为 D.游戏是儿童自主的、自愿的活动 13.游戏动作可分为探索、象征和嬉戏三种基本类型,划分的依据是( )。 A.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 B.根据游戏的表情 C.根据游戏表演的情景 D.根据游戏探索的结果 14.儿童游戏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 )。 A.表情 B.动作 C.语言 D.探索 15.在一种游戏活动中,不一定出现的游戏性体验是( )。 A.兴趣性体验 B.自主感体验 C.胜任感体验 D.幽默感 16.儿童游戏所需要的第一个外部条件是( )。 A.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 B.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 C.活动的难度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

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试卷 及答案

(课程代码 039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 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儿童游戏研究始于() A.18世纪下半叶 B.18世纪上半叶C19世纪下半叶 D 19世纪上半叶 2. 精神分析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依德 B 班都拉 C 福禄贝尔 D 陈鹤琴 3.预示着练习性游戏在感知运动领域中发展终结的是() A 象征性游戏的出现 B 练习性游戏的出现 C 非练习性游戏的出现 D 非象征性游戏的出现 4.皮亚杰认为象征性游戏的结束期是() A 6—11岁 B 7—12岁 C 8—13岁 D 9—14岁 5.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认为,游戏是儿童的() A 非能性活动 B 本能性活动 C 非社会性活动 D 社会性活动 6.不属于纽曼的游戏的特征的是() A内部控制 B 内部虚拟 C 内部真实 D 内部动机 7.带有“好像”和“假装”特点,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 A 结构游戏 B 感觉运动游戏 C 练习游戏 D 象征性游戏 8.把游戏分为未分化型游戏、累积型游戏、连续型游戏、分节型游戏、统一型游 戏的分类标准是() A 根据儿童在游戏中身心体验不同 B 学前儿童游戏的动机不同 C 学前儿童游戏活动对象不同 D 学前儿童游戏的时间不同 9.用雪堆雪人属于() A 感觉运动游戏 B 象征性游戏 C 结构游戏 D 规则游戏 10.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社会性交往需要属于() A 第一层次的需要 B 第二层次的需要 C第三层次的需要D第四层次的需要 11.以下不属于有规则的游戏是() A 智力游戏 B 体育游戏 C音乐游戏 D玩雪游戏 12.在角色游戏中关注的焦点在于游戏的规则及角色扮演的逼真程度的是() A 托班幼儿 B小班幼儿 C中班幼儿D大班幼儿 13.幼儿结构游戏的基础是() A活动目的 B结构材料 C 建构成果D 游戏规则 14.“按颜色分类”的游戏属于() A活动性游戏 B语言游戏C感官游戏 D智力游戏 15.“依照简单模型搭建房子”的游戏适用于() A一岁左右 B两岁左右 C三岁左右 D四岁左右 16.保证儿童游戏权利得以实现的决定性条件是() A 合理的学期计划 B 足够的游戏空间 C 充足的游戏时间 D足量的游戏人数 17.评价游戏作用的大小或游戏是否成功的根本出发点是() A 教师是否是游戏的指导者 B 儿童是否是游戏的参与者 C儿童是否是游戏的主人 D教师是否是游戏的参与者 18.提出“就教育效果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关系如何”观点的是()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00399学前游戏论【试卷】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学前游戏论试卷 (课程代码00399)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 1.儿童相互模仿,操作相同或相近的玩具或开展相类同的游戏,我们称之为()。 A.规则性游戏 B.平行游戏 C.合作游戏 D.联合游戏 2.教师当成“邻居”到娃娃家,假装发现娃娃发烧,并劝“爸爸、妈妈”应带娃娃到“医院”看病或请医生,使原本平淡的游戏情节得以扩展。这种游戏指导方式称为()。 A.平行游戏指导 B.合作游戏指导 C.旁观者指导 D.非言语指导 3.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并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是在()。 A.18世纪中期 B.19世纪初 C.19世纪中期 D.20世纪初 4.学前儿童末期,由于儿童认知范围的扩大、思维能力以及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游戏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即()。 A.感觉运动性水平 B.象征性水平 C.规则性水平 D.社会性水平 5.游戏中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此时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属于()。 A.机能性角色 B.互补性角色 C.想象的角色 D.虚幻性角色

6.玩具的教育性取决于()。A.玩具的复杂程度 B.玩具的新颖性与多样化 C.玩具的外形美观 D.一物多用,富于变化,有启发性 7.5--6岁的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运动技能更加成熟,下列较为适合他们的玩具是()。 A.娃娃玩具、秋千、转椅等 B.摇鼓、音乐盒、小熊打鼓等 C.积木、皮球、积塑等 D.镶嵌板、图片接龙、电动玩具等 8.学前游戏实施的计划通常是()。 A.学年计划 B.学期计划 C.月计划 D.周计划 9.教师通过言语方式试探或协商性地要求或暗示儿童去做什么和如何做,重在对学前儿童游戏行为的引导。这种指导言语方式是()。 A.评论 B.建议 C.描述 D.询问 10.评价儿童游戏是否成功的关键是()。 A.游戏任务是否完成 B.儿童是否积极参与 C.儿童是否得到教育 D.儿童是否愉悦 11.有规则游戏最大的特点是()。 A.有一定的玩法与规则 B.有明确的任务 C.学习任务与游戏形式的结合 D.具有竞赛性质 12.前苏联游戏理论硏究的典型特征是坚持游戏的()。 A.生物性本质观 B.社会性本质观 C.主体性本质观 D.科学性本质观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试卷及答案

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考学前儿童游戏论试卷 (课程代码 039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儿童游戏研究始于() A.18世纪下半叶 B.18世纪上半叶C19世纪下半叶 D 19世纪上半叶 2. 精神分析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依德 B 班都拉 C 福禄贝尔 D 陈鹤琴 3.预示着练习性游戏在感知运动领域中发展终结的是() A 象征性游戏的出现 B 练习性游戏的出现 C 非练习性游戏的出现 D 非象征性游戏的出现 4.皮亚杰认为象征性游戏的结束期是() A 6—11岁 B 7—12岁 C 8—13岁 D 9—14岁 5.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认为,游戏是儿童的() A 非能性活动 B 本能性活动 C 非社会性活动 D 社会性活动 6.不属于纽曼的游戏的特征的是() A内部控制 B 内部虚拟 C 内部真实 D 内部动机 7.带有“好像”和“假装”特点,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 A 结构游戏 B 感觉运动游戏 C 练习游戏 D 象征性游戏 8.把游戏分为未分化型游戏、累积型游戏、连续型游戏、分节型游戏、统一型游戏的分类标准是() A 根据儿童在游戏中身心体验不同 B 学前儿童游戏的动机不同 C 学前儿童游戏活动对象不同 D 学前儿童游戏的时间不同 9.用雪堆雪人属于() A 感觉运动游戏 B 象征性游戏 C 结构游戏 D 规则游戏 10.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社会性交往需要属于() A 第一层次的需要 B 第二层次的需要 C第三层次的需要D第四层次的需要 11.以下不属于有规则的游戏是() A 智力游戏 B 体育游戏 C音乐游戏 D玩雪游戏 12.在角色游戏中关注的焦点在于游戏的规则及角色扮演的逼真程度的是() A 托班幼儿 B小班幼儿 C中班幼儿D大班幼儿 13.幼儿结构游戏的基础是() A活动目的 B结构材料 C 建构成果D 游戏规则 14.“按颜色分类”的游戏属于() A活动性游戏 B语言游戏C感官游戏 D智力游戏 15.“依照简单模型搭建房子”的游戏适用于() A一岁左右 B两岁左右 C三岁左右 D四岁左右 16.保证儿童游戏权利得以实现的决定性条件是() A 合理的学期计划 B 足够的游戏空间 C 充足的游戏时间 D足量的游戏人数 17.评价游戏作用的大小或游戏是否成功的根本出发点是()

0243学前游戏论

[0243]《学前游戏论》 第一次作业 [论述题] 请同学们将试卷所有题目做答完毕再提交,否则零分处理! 一、名词解释 1、角色游戏 2、"剩余精力”说 3、游戏主题 4、自我导向 二、简答题 1、简述弗洛伊德游戏思想的唯乐原则。 2、简述学前儿童游戏规则发展的一般规律。 3、简述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 三、论述题 联系实际谈谈同伴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四、操作题 请根据中班幼儿特点,设计一个体育游戏活动方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其中扮演的是儿童熟悉、了解的角色;模仿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成人、伙伴等;角色游戏强调游戏中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2、"剩余精力”说:是最早出现的游戏理论之一。认为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吃、喝等)满足之后,仍有富余的精力的产物。 3、游戏主题:是指反映游戏内容范围的中心议题,常表现为是游戏的题目 4、自我向导:意即一个人的行动总是他想做什么和要怎么做的结果,自我向导意味着儿童本人决定自己的活动,并且计划并实现他自己的活动。 二、简答题 1、答:弗洛伊德游戏思想中的唯乐原则是儿童游戏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游戏中由于愿望的满足和痛苦的消失而获得情感上的快乐。他认为游戏的对立面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现实真实的东西。游戏使儿童从紧张状态和事实的约束力中解脱出来,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泄不可接受的、常常是放肆的冲动的情景的安全岛。因此,他认为游戏并非总是和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不愉快的体验也往往成为儿童游戏的主题,这是另一种唯乐原则的体现,使自己由现实被动的承受者转变为游戏中主动的执行者。 2、游戏的规则是指游戏中必须遵守的某种规定。儿童在游戏中对规则的理解是循序渐进的,其游戏行为对规则的遵守程度也是逐步提高的。在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的规则呈逐渐明朗化的趋势。在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规则的这种由隐性状态向显性状态的改变,一方面反映出游戏重心的转化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遵守游戏规则对儿童不断提高的要求和儿童在规则遵守上的不断自觉化。 3、游戏是一种智力活动。任何游戏在不同程度上包含着智力因素。游戏与智力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其一,智力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其二,游戏中问题的解决或新颖的联想,能够改善或优化儿童的智力结构,使智力转化为一种认知策略和机制;其三,游戏过程中,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智力活动。有关研究表明,象征性游戏能提高儿童智商,促进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三、论述题 答:这里的同伴是指儿童在游戏游戏中结成的玩伴关系。同伴关系对游戏的性质和游戏的水平会产生影响。其中有无同伴、玩伴的熟悉程度、玩伴的年龄和性别等会对儿童游戏的开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儿童游戏需要同伴。同伴组成了一个相互模仿和学习的环境,加上共同游戏的愉快体验,有助于强化他们过去已经掌握的各项技能,以便在更为复杂的行为水平上综合化和精细化。这里充分表明了儿童共同游戏的重要性。皮

2010年01月00399学前游戏论试卷和答案

全国2010年1月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9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是( A )1-9 A.福禄贝尔 B.柏拉图 C.夸美纽斯 D.蒙台梭利 2.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肯定了( C )1-16 A.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B.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 C.游戏活动的自由自主性 D.游戏作为教育手段的有效性 3.“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这 种游戏组织方式的理论基础是( B )1-14 A.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 B.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 C.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 D.游戏的历史性本质观 4.游戏活动的外显因素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 B )1-30 A.表情 B.动作 C.角色扮演 D.言语 5.“我们来玩过家家吧!”“把这个借给我用一会儿行吗?”“这是我的,不给你玩!”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类似言语 属于( A )1-33 A.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 D.互补性语言 6.婴幼儿反复地拍击盆子里的水,或摇晃哗嘟棒,或绕着房间四周跑,或把悬挂着的玩具一会儿拉拉一会儿丢开, 这种游戏称为( A )2-43 A.感觉运动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结构性游戏 D.规则游戏 7.学前儿童末期,由于儿童认知范围的扩大、思维能力以及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游戏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即( C )2-62 A.感觉运动性水平 B.象征性水平 C.规则性水平 D.社会性水平 8.在幼儿园的三、四岁的孩子身上,常常看到这种形式的游戏:一个孩子在切菜,其他孩子看到后马上过来切菜; 一个孩子把菜放到玩具动物嘴里,马上有孩子会跟着这么做,他们互相模仿,但彼此没有交流,说明这时儿童游戏发展到( D )2-65

2009年10月浙江省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试题 配答案

2009年10月浙江省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9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前苏联游戏理论研究的典型特征是坚持游戏的()。 A.生物性本质观 B.社会性本质观 C.主体性本质观 D.科学性本质观 2.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 A.成人指导为前提 B.把游戏作为教育手段为前提 C.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前提 D.重视游戏的知识性为前提 3.可以判断儿童没有在游戏的表情状态是()。 A.茫然发呆 B.平和轻松 C.专注认真 D.夸张变形 4.美国心理学家比勒提出的四种游戏中,把儿童作为受众(观众、听众等),以理解为主的游戏,如听故事、看图画、欣赏卡通片等,又被称为鉴赏游戏。这种游戏是()。 A.接受游戏 B.想象游戏 C.机能游戏 D.制作游戏 5.游戏中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此时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属于()。 A.机能性角色 B.互补性角色 C.想象的角色 D.虚幻性角色 6.游戏中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这种游戏称为()。 A.单独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7.婴儿阶段(特别是2岁前)游戏的基本特征是()。 A.社会性 B.象征性 C.规则性 D.感觉运动性 8.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它构成游戏的内核,这一概念被称为()。 A.游戏内容 B.游戏形式 C.游戏规则 D.游戏主题 9.现代学前教育原理告诉我们,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形式是()。 A.学习 B.自我服务性劳动 C.游戏 D.作业 10.选择玩具最基本的标准是()。 A.符合艺术要求 B.安全、卫生 C.具有新颖性 D.具有教育性 11.游戏计划制定的首要任务是()。 A.确定游戏目标 B.选择游戏内容 C.确定指导方式 D.考虑材料投放 12.在“食堂”角色游戏中,教师当食品卫生检查员,来到食堂检查卫生,指出了食堂的杂乱现象,扮演食堂服务员的儿童接受了意见,搞起了卫生。这种游戏指导方式称为()。

自考学前游戏论2013年10月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游戏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9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将游戏看作是9 A.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 B.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C.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 D.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 2.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10 A.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 B.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 C.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 D.游戏的历史性本质观 3.角色游戏指导的首要任务是194 A.分配游戏角色 B.做好开展角色游戏的环境与条件准备 C.教会儿童扮演游戏角色 D.确定游戏规则 4.关于儿童在游戏时的表情,正确的说法是 A.茫然发呆 B.总是专注认真的 C.总是在笑 D.有多种表情 5.“医生,我的孩子生病了,请您给看看”,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类似言语属于34 A.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 D.互补性语言 6.学前儿童的游戏划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四种,其划分依据是43 A.按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分类 B.按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行为表现 C.按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 D.按游戏的主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