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福建莆田南日岛海上风电场一期项目

福建莆田南日岛海上风电场一期项目

福建莆田南日岛海上风电场一期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二○一四年六月·杭州

1项目概况

1.1项目由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已于2006年1月1日生效,2007年9月,国家发改委提出了《可再生能源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风力发电作为清洁能源,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环保效益,对于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国家支持和鼓励对风电的开发。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虽然省内水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水电开发已达80%以上;常规能源资源中,煤炭资源贫乏,石油、天然气尚未发现,属南方缺能省份之一。在风能资源方面,福建省属于全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大规模开发福建省丰富的风能资源,有利于减少对省外一次能源输入的依赖,满足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实现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为加快开发福建沿海风能资源,福建龙源海上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拟在莆田市南日岛以东0~14km海域建设福建莆田南日岛海上风电场一期项目,总装机容量为400MW。国家能源局以“国能新能[2013]217号”文同意福建莆田南日岛海上风电场一期项目开展前期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要求,本工程属新建海洋能源开发利用工程,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海洋主管部门核准。受建设单位福建龙源海上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委托,我院于2012年9月承担了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工作。

1.2项目内容

1.2.1 项目组成

工程包括风电场、电缆和升压站工程,主要工程内容包括100台4MW风机及配套升压设备、35kV海底电缆(从风电机组至东罗盘岛升压站)、220kV送出海底电缆(从东罗盘岛升压站至南日岛升压站)及2座220kV陆上升压站。

1.2.2 生产工艺

运行期仅是风电向电能的转化过程,该转化过程本身不产生污染物,生产工艺见图1.2-1。

1.2.3

工程拟安装(1)型,工程等别

2 1.2.4

1.2.5

工程静态总投资742654.98万元,工程动态总投资786018.91万元(不含海岛至陆上送出工程投资),其中环境保护工程投资9404.4万元,占总投资的1.27%。

工程主要特性详见表1.2-1。

工程特性表

1.3项目选址方案

工程选址需考虑场区水动力、岸线稳定、地形地质等环境条件,还应符合当地的海洋功能区划及沿海规划,应该考虑港口、航道、滩涂等海洋开发活动现状及远景规划,

同时应避开军事用海、用地限制区域等环境与军事保护区,在不涉及保护区范围和功能的条件下规划风电场选址。最终场址选在南日岛以东0~14km海域。

场区内主导风向、主要风能方向均集中在NNE、NE等,因此,本报告主风能方向取NE-SW向。主选机型按主风能方向(东北-西南)间距取910m(约7.5D),垂直主风能方向(西北-东南)间距约取520m(约4.5D)布置,并尽量考虑节约和集约使用海域。

1.4与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符合性

(1) 与法律法规符合性

200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明确将包括风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要达到3000万kW。

(2) 产业政策符合性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修正)》,项目为海上风电场建设项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鼓励类项目。

(3) 规划符合性

本工程风电场是《福建省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报告》中规划的南日岛海上风电场。

根据《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本工程风电场区和电缆路由均位于南日岛农渔业区,工程施工期主要有风机桩基施工、海缆敷设产生的悬浮物对周围海水水质的影响,随施工结束影响也随之消失,对养殖区影响是短暂的,工程建成后可以继续养殖。本工程属于新能源工业用海,符合该区域兼容新能源工业用海、滨海旅游用海的要求。

《福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积极推进新能源开发。继续加快陆上风能的规模化开发和管理;积极推进莆田平海湾、宁德霞浦、漳州六鳌等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启动建设海上风电基地。”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到:“新能源开发。加强新能源资源调查和评价,优先开发技术比较成熟、可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前景比较好的新能源。积极推动风能规模化开发,加快推进莆田平海湾、宁德霞浦、漳浦六鳌、温州洞头、瑞安等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建设一批海上风能基地。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开发利用。”

根据《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年)》,本工程场址位于南日岛渔业环境保护利用区,本项目风机基础和海上升压站的用海方式为“透水构筑物”,海底输电电缆的用海方式为“海底电缆管道”,用海方式合理,均不改变海域的自然属性。施工或者运营期间,将严格控制施工污染和废水排放问题,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要求,施工结束后海域水质得到恢复,可达到环境保护要求。可见,本工程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落实环保措施得以减缓,符合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要求。

根据《福建省“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工程所在海域涉及南日岛农渔业区包括养殖区和增殖区,功能区管理要求为:保障开放式养殖用海、渔业基础设施用海,优化养殖结构,兼容新能源工业用海、滨海旅游用海。

根据《莆田市秀屿区海水养殖水域规划(2011-2020)》,本工程位于南日岛浅海养殖区中的临时养殖区,工程施工期主要影响为桩基施工、海缆敷设产生的悬浮物对周围海水水质的影响,施工结束后影响也随之消失。工程建成后可以继续养殖。工程建设与周围养殖区可以兼容。

根据《莆田港总体规划》,本工程风电场距离最近的港口作业区为江阴港区的万安作业区LNG码头和壁头作业区,距离万安作业区LNG码头约5.6km,规划牛头尾作业区6.3km,距离壁头作业区超过10km。风电场区域水深均在5~30m,部分在理论最低潮面以上,没有大型船舶活动。本工程的建设不会对港区设施造成影响,与莆田港总体规划相协调。

2建设项目区域环境现状

2.1项目所在地环境现状

(1) 水文水动力环境

工程海域潮汐属正规半日潮类型,兴化湾内涨落潮流由南日水道和兴化水道两股潮流合成,流路稳定,呈往复流运动,水流流向与深槽轴线基本一致。工程场区内岛屿众多,旋转流特征明显。

工程海域波浪多为风浪以及风浪和涌浪兼有的混合浪,全年有效波高平均值为0.80m,最大波高最大值为13.56m,工程场区及附近大潮期间平均流速在0.29m/s~0.70m/s之间,中潮期间平均流速在0.34m/s~0.54m/s之间,小潮期间平均流速在0.27m/s~0.54m/s之间;可能最大流速介于0.42m/s~1.64m/s之间;垂向平均余流速度均较小,变幅在0.03~0.18m/s之间。平均中值粒径为0.1223mm。表层沉积物砂含量为3.6~58.0%,粉砂含量为11.5~78.5%,粘土含量占7.2~58.3%。

(2) 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

工程风电场由西向东呈两边浅、中间深,海底地形的起伏相当大,海底面地貌复杂,存在水下浅滩、水下三角洲、海底峡谷、海沟、陆桥和海底港湾等多种类型。2006~2011年工程场区呈现总体冲刷、局部淤积态势,A区基本呈冲刷态势,大部分区域年均冲刷深度在0.8~1.6m之间;B区基本呈冲刷态势,但在中部及下部存在局部淤积区域,大多淤高在2m以内,仅在左下方存在淤高6m左右的区域,大部分区域年均冲刷深度在0.8~1.6m之间,B区西北部及中部存年均冲刷深度在3~4m之间。

(3) 环境质量

2011年6月水质评价结果见表5.3-8和表5.3-9。结果显示,水质中pH、溶解氧、COD、石油类、铜、铅、锌、镉、铬、砷和汞的含量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的含量13%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活性磷酸盐的含量87%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2011年11月水质评价结果见表5.3-10和表5.3-11。结果显示,水质中pH、溶解氧、COD、石油类、铜、铅、锌、镉、铬、砷和汞的含量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活性磷酸盐的含量26.1%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的含量均不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2014年5月水质评价结果见表5.3-12、表5.3-13和表5.3-14。结果显示,水质中pH、溶解氧、COD、活性磷酸盐、石油类、铜、铅、锌、镉、铬、砷和汞的含量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的含量83.3%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2011年6月和2014年5月沉积物中石油类、有机碳、硫化物、铜、铅、镉、铬、砷、汞的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锌符合第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2011年6月南日岛附近海域叶绿素a均值为0.766μg/L;2011年11月叶绿素a均值为0.746μg/L;2014年5月各站位叶绿素a均值为0.824 mg/m3,初级生产力范围在36.77 mgC/m2·d~154.08mgC/m2·d。2011年6月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45属94种,2011年11月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56属70种,2014年5月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45属88种。2011年6月,南日岛附近海域共有浮游动物8大类88种;2011年11月,南日岛附近海域共有浮游动物8大类64种;2014年5月,南日岛附近海区共出现浮游动物8大类38种。2011年6月南日岛附近海域共鉴定出51属54种大型底栖生物,2011年11月共鉴定出30属34种大型底栖生物,2014年5月共鉴定出45属48种大型底栖生物。2011年6月,潮间带六个断面共鉴定出潮间带生物68属76种;2011年11月,潮间带三个断面共鉴定出潮间带生物50属57种;2014年5月,潮间带四个断面共鉴定出潮间带生物52属61种。

2011年5月贝类(花蛤)除Pb满足海洋生物质量按《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二类标准外,其余所有指标均满足一类标准;鱼类(黄鲫)和甲壳类(中华管鞭虾)生物体质量均符合《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范》中的“海洋生物质量评价标准”。2013年10月鱼类和甲壳类生物体质量均符合《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范》中的“海洋生物质量评价标准”。2014年5月鱼类除As有41.7%超标外,其余各项指标均符合《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范》中的“海洋生物质量评价标准”;甲壳类除Cr有66.6%超标,As有55.6%超标外,其他各项指标均符合《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范》中的“海洋生物质量评价标准”;贝类除Cr、As全部超标,石油烃33.3%超标外,其余各项指标均符合《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一类标准。

(4) 海洋渔业资源

2011年5月调查水域共鉴定鱼卵3目3科3种和1未定种,仔鱼2目4科4种。2011年5月拖网调查共出现游泳动物87种。其中,鱼类51种,虾类18种,蟹类17种,头足类1种,渔业资源尾数和重量密度分别为83.28×103ind/km2和941.34kg/km2;2013年10月拖网调查中共出现游泳动物65种。其中,鱼类有46种,虾类有12种,蟹类有7种,渔业资源尾数和重量密度分别为94.68×103ind/km2和1174.80kg/km2;2014年5月

拖网调查中共出现游泳动物66种。其中,鱼类有45种,鱼类中鲈形目种类最多,为25种,石首鱼科鱼类为7种,虾类有14种,蟹类有5种,头足类2种,渔业资源尾数和重量密度分别为43.92×103ind/km2和300.44kg/km2。工程所在海域及其邻近海域从事海洋渔业生产的主要有莆田市的秀屿区等的渔民,主要捕捞渔具分拖网、围网、张网(定置张网)、刺网、钓业、其它网具等,从事海洋捕捞的机动渔船中,以44KW(60马力)以下为主。

(5) 鸟类现状

项目评价区记录到鸟类7目16科26种,其中水鸟16种,陆鸟10种。其中留鸟6种,冬候鸟17种,夏候鸟3种。项目评价区记录到的鸟类平均数量645只,其中 鸊目2只,鹈形目13只,鹳形目16只,鸻形目245只,鸥形目198只,佛法僧目1只,雀形目170只,项目评价区的鸟类数量以水鸟为主。评价区数量占优势鸟类主要是黑腹滨鹬、银鸥、云雀、环颈鸻、家燕、普通鸬鹚、麻雀等鸟类。鸥类主要分布在项目评价区的大鳌屿、赤山、东月屿、小麦屿周边的养殖浮标上以及水面等;鸻鹬类主要分布在项目评价区南侧,南日岛周边沿岸的潮间带滩涂;鹭类在项目评价区沿岸区域以及养殖浮标等分布;其他游禽类主要分布在项目评价区的水产养殖场等。

2.2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综合考虑结合各项评价因子影响范围,确定工程海域评价范围为:由风电场纵向各延伸15km,垂向风电场两侧各延伸15km。评价范围总面积1760 km2,其中海域面积1471.04km2,陆域面积288.96 km2。评价范围见图2.2-1,控制坐标见表2.2-1。

N

图2.2-1 工程评价范围示意图

评价范围坐标表

陆域仅有2个陆上升压站和临时施工设施,无大型施工活动,空气和声环境等影响评价范围为临时施工区、2个陆上升压站周边200m;升压站工频电场、工频磁场评价范围为以变电站址为中心半径500m范围内区域、输电线路走廊两侧30m带状区域,无线电干扰评价范围变电站围墙外和输电线路走廊两侧2km范围内区域。

3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

3.1主要污染物排放概况

3.1.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3.1.1.1海水水质

(1) 生活污水

本工程施工平均人数为480人,其中海上施工300人,陆上施工180人。海上施工人员生活用水量取20L/人?d,陆上施工人员生活用水量取180L/人?d,废水产生量按用水量的80%计,施工期海上生活污水产生量为 4.8m3/d,陆上生活污水产生量为25.92m3/d。施工期海上生活污水收集后由船务公司船舶接收处理,陆上施工营地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回用于绿化。

(2) 施工机械油污水

本工程施工期主要为海上作业,施工船舶平均约88艘,高峰约130艘,主要为打桩船、起重船、驳船和电缆敷设船等。施工机械油污水主要是施工船舶、设备产生的残油、废油及机舱油污水,其主要污染因子为石油类,浓度差异较大。根据《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 231-94,计算施工期船舶含油污水产生量平均约99.38t/d,高峰约148.26t/d。

(3) 混凝土搅拌船冲洗废水

工程施工期间配备5艘混凝土搅拌船,一次载料达1000m3,单艘船舶配备2台搅拌设备,每组一天冲洗2次,每组单次5m3冲洗水量,则混凝土搅拌船每天的冲洗废水量约为100m3/d,主要含SS浓度达5000mg/L,pH值约为11。混凝土搅拌船一般在到岸码头冲洗,冲洗废水收集至陆域进行沉淀处理后回用。

(4) 施工悬浮物

①风机桩基施工悬浮物

风机桩基通过液压震动锤振动下沉,施工时导致海底泥沙再悬浮引起水体浑浊,污染局部海水水质,影响局部沉积物环境。根据类似工程,打桩悬浮物浓度不高,引起周围海域悬浮物浓度增加(>10mg/L)范围一般半径在100m内。

工程共布置100台风机,风机基础推荐型式为高桩承台基础方案,单台共设8根钢管桩。打桩引起悬浮物浓度增量超过10mg/L的面积按半径为100m的范围计算,则风机桩基施工悬浮物影响范围约为3.14km2。

②电缆铺设悬浮物

现阶段35/220kV海缆长度为128.9km(35kV海缆长度为118.1km,220kV海缆长度为10.8km)。电缆敷设分为35kV风电场区和220kV送出电缆敷设,主要连接风机与风机之间、风机与升压站之间、东罗盘岛升压站与南日岛登陆点之间。根据施工组织规划,浅水与滩涂区电缆敷设采用两栖挖掘机埋缆,近海区采用专业海底电缆敷设船配备牵引式开沟犁进行敷埋施工。工程220kV电缆敷设悬浮沙的产生速率约为11.91kg/s,总产生量约为9.21万t。

施工期海水水环境污染源统计一览表

3.1.1.2声环境

(1) 海上施工噪声源强

①水上噪声

海上施工噪声污染源主要包括风机基础桩基施打、施工船舶行驶和电缆线铺设等。相对于其他船舶运输等间歇性噪声源,风机桩基施打产生的噪声持续时间较长,根据相关资料,打桩震动锤7m处噪声约80dB。

②水下噪声源强

施工期水下噪声主要来自桩基施打。风机桩径分别为2.2m和2.3m,桩基施打时水下噪声源强预计可达190-200dB re 1μPa@1m以上。

(2) 陆上施工噪声源强

陆上噪声主要来源于陆上升压站建设、施工材料的运输,少量的加工修配工作等。由于陆上升压站工程量较小,生活物资、建筑材料及其它施工物资数量较少。类比其他工程,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噪声值一般在65~85dB。

3.1.1.3大气环境

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施工机械、船舶和运输车辆均以柴油或汽油为燃料,施工机械和车辆运行会产生一定量废气,主要污染物质包括NO x、CO、SO2等。陆上运输车辆的物料装卸、堆放、运输等将产生一定扬尘,对公路沿线造成一定影响。海域施工区,施工船舶和机械在运行中也会排放一定量的废气,影响海上环境空气质量。

3.1.1.4固体废物

海上人员生活垃圾产生量为300kg/d,陆域施工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80kg/d。海上和陆域生活垃圾需收集后统一处理,由当地环卫部门定时清运。

2座陆上升压站施工时不产生弃渣,会产生一定量的建筑垃圾,主要包括地面清理产生的砖瓦、混凝土块等,共约5t。

3.1.1.5灌浆材料

钢管桩上部的高承台钢管箱内,将使用高性能海工混凝土浇筑灌浆。钢管桩与钢套箱的连接处采用定制橡胶条密封止水,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会与海水直接接触,不存在向海水中扩散的可能,其不会对海洋环境构成不利影响。

3.1.2 运行期环境影响分析

风力发电的工艺流程是利用自然风能转变为机械能,再将机械能中转变为电能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不消耗燃料,不产生污染物。运行期间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2.1海洋水文动力环境

本项目建成后,风机基础受涨落潮影响,风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局部海底地形,对项目海域的潮流场将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风机墩柱周围的流速可能发生变化。

3.1.2.2区域地形地貌和冲淤环境

本项目在区域内呈斑点状分布,风机之间间距较大。由于底流在风机基础周围产生涡流和局部冲刷,风机基础和升压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局部海床自然性状,其地形地貌也将有所改变,分别有局部冲刷和淤积产生。

3.1.2.3声环境

(1) 风机的噪声影响

风电场运行期主要噪声源为风机运行产生的噪声。本工程共由100台风机组成,单机容量4MW,风机轮毂高度为90m,根据同类型风机运行时噪声源强可知,工程运行期风机噪声源强最大值约为105dB。

(2) 升压站的噪声影响

升压站的噪声以中低频为主,正常情况下,主变压器噪声值为70dB;电抗器噪声值约65dB。

3.1.2.4污水和垃圾

升压站运行期正常情况下,无漏油及油污水产生,当主变压器、高压电抗器检修或发生事故时产生少量的油污水,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工程设计时已在主变压器下设有事故油池。风机设备日常运行需定期更换润滑油机油等,若处置不当可能造成的海水水质污染,风机日常维护涉及的油类物质需由具备资质的专业处理单位清运回用。

运行期升压站设有管理人员50人,每日产生污废水量约7.2t/d。生活污水主要包括食堂废水、粪便污水、洗涤污水、淋浴污水等。站内布置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1套,粪便污水、食堂废水排入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经处理达回用水标准后用于陆上升压站绿化。

3.1.2.5电磁环境

升压站产生的电磁场及无线电干扰值大小与电压等级、设备性能、平面布置、地形条件等均密切相关。输电线路运行产生的电磁场及无线电干扰值大小与线路的电压等级、运行电流、导线排列及周围环境有关。无线电干扰由高压输电线、升压站内导体运行过程中的电晕放电、火花放电产生,主要干扰频率在0.15~30MHz。无线电干扰主要影响无线电设施的发射和接受。

工程220kV陆上升压站会产生工频电磁场和无线电干扰,风电场输电电缆埋设于海底2.0m以下,海缆有加强铠装保护,敷设于海底后有较好的屏蔽作用,根据类比监测情况,电缆敷设后对沿线基本无电磁、无线电干扰影响。

3.1.2.6锌释放

工程运行期间,用于保护金属构筑物(如风机、升压站塔基)的牺牲阳极保护装置中的锌会释放到海水中,无其他污染物排放入海。经预测,牺牲阳极锌释放对环境影响较小。

3.2评价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分布情况

工程区域主要环境敏感区为场区、海缆涉及的“南日岛农渔业区”;工程场区及周边南日岛海域分布有南日岛水下沉船遗址文物7处,其中距离风场较近的有3处;主要保护目标包括周边海域海洋水质、沉积物、生态环境、海底文物等。根据工程布置和周围环境特征,确定本工程的环境保护对象如表3.2-1。

福建莆田南日岛海上风电场一期项目环评报告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3.3主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3.3.1 水文动力环境

经过实测资料验证,龙源福建莆田南日岛海上风电场潮流数学模型计算结果合理可信,能够较好地反映潮流的运动规律,可以用来研究风电场工程附近的潮流场。

海上风电场实施之后,距离工程区越近,流速变化相对越大,距离工程区越远,则工程的影响逐渐趋于0。涨、落潮期间,流速变化最大的区域主要出现在风电机组桩基周边较近范围内的水域。由于桩基的阻水作用,桩基在迎流面与背流面均出现了一定的流速减少区域,且背流面流速减小值大于迎流面流速减小值。流速减幅大于0.05m/s的范围,迎水面基本为桩前0~250m左右,背水面范围则相对较大,但大部分出现在桩后0~900m附近。由于风机桩基的存在收缩了过水断面,同时迎流面阻水迫使原通过桩基处的水流涌向两测,从而使得迎水面两侧流速均有所增大,但流速增大的范围比流速减小的范围偏小。

总体而言,风电场的实施,对潮流场的影响有限,主要集中在风电场桩基附近水域,距离风电场越远,影响越不明显。

3.3.2 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

风电场工程建设引起流速变化,由此引起的工程后冲、淤积强度改变,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工程场区附近。工程后首年,工程海域冲淤幅度在-0.07m ~0.13m之间。桩基周围50m范围内的淤积幅度普遍在0.1m之上,桩基周围150m范围内的淤积幅度普遍在0.02m~0.03m之间。主要冲刷区域在南日岛与小日岛周围。随着泥沙冲淤过程趋于平衡以及地形向适应工程后动力环境方向的不断调整,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泥沙回淤强度将逐年减小。在达到平衡之后,泥沙回淤的总体分布特征与工程后首年相比基本保持一致,但影响范围有所扩大,总体冲淤幅度也有所增加。工程场区内平衡后泥沙淤积厚度普遍大于0.1m,桩基周围50m范围内的淤积幅度普遍在0.5m之上,桩基周围150m范围内的淤积幅度普遍在0.2m以上。

从桩基局部范围考虑,桩基周围流态复杂,受桩基阻水影响,桩基局部流速增大,形成马蹄形漩涡,不断淘刷桩基迎水面和周围泥沙,形成局部冲刷坑。根据预测结果,场区风机基础最大冲刷深度为2.91~3.12m,冲刷坑最大直径为11.53~12.29m。

3.3.3 海洋水质环境

风机桩基和升压站桩基通过液压震动锤振动下沉,施工时导致海底泥沙再悬浮引起水体浑浊,污染局部海水水质,影响局部沉积物环境。根据类似工程,打桩悬浮物浓度不高,引起周围海域悬浮物浓度增加(>10mg/L)范围一般半径在100m内。风机桩基施工悬浮物影响范围约为3.14km2。

场区电缆敷设悬浮物浓度大于10mg/L影响范围叠加约为39.33km2,悬浮物浓度大于50mg/L影响范围叠加约为11.14km2,悬浮物浓度大于100mg/L影响范围叠加约为6.17km2,悬浮物浓度大于150mg/L影响范围叠加约为2.13km2。

工程在进行电缆敷设时,悬浮物将对周围海水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施工时间较短,施工结束后,悬浮物可在较短时间内沉降,总体上,电缆敷设施工对海水水质影响有限。

施工期生活污水和施工机械油污水均收集运至岸上处理,不会对附近海域水质造成影响。

3.3.4 海洋沉积物环境

在严格施工管理条件下,施工船舶将产生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经收集处理后运至陆上处置,海上工程施工不会对海洋沉积物质量产生明显影响。

本工程运行期间,仅有少量牺牲阳极保护装置中锌释放到海域中,无其他污染物排放入海,经计算不会引起工程区域沉积物中严重的锌污染,工程运营对区域海洋沉积物环境无明显不利影响。

3.3.5 海洋生态(含渔业资源)

3.3.5.1工程施工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1) 悬浮物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根据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可预测工程施工产生的悬浮泥沙可能会对周围水域的水生生物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其影响的程度随悬沙浓度扩散范围而定。根据预测,本工程累计造成悬浮物>10mg/L的范围合计42.47km2。引起的浮游植物的生物损失率按30%计,该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个数按工程周边海域平均值43.11×105个/m3计,场区悬浮物影响区域平均水深按10.0m计,则工程施工将引起浮游植物受损的数量约54.926×1013个。

浮游动物按工程周边海域平均生物量131.25mg/m3计,生物损失率按50%计,则工程将造成浮游动物损失量约27.87t。

(2) 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工程风机基础液压式冲击锤进行沉桩施工,海缆埋设过程中的开挖、填埋作业都将对海洋底栖环境造成破坏,使底栖生物丧失。风机桩基等永久设施占地周围区的底栖生物的生境遭到永久的破坏。陆上升压站(含集控中心)及进场道路等位于陆域,不存在底栖生物的影响。

工程建设合计影响底栖生物面积为122.71hm2,根据施工进度安排,总施工期为48个月,且施工不集中在各年度同一时期,因此根据各期调查成果,工程周边海域底栖生物量按17.44 g/m2计,则工程将引起底栖生物的受损量约为42.80t

(3) 对潮间带生物的影响

工程约有9.39km的海底电缆位于潮间带,其余电缆均位于近海海域。潮间带海缆施工机械作业宽度按10m计算,影响潮间带面积约9.39hm2,使作业区域的潮间带生物丧失。电缆登陆段开沟槽范围为100m×40m,考虑两边各外扩3m,则影响面积为106×46 =4876m2,合计影响面积9.88hm2。

根据现状调查潮间带断面平均生物量为62.88g/m2,工程施工将引起的潮间带生物损失量6.21t。

(4) 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根据海洋工程的施工特点,施工期间对渔业资源的影响主要为悬浮物扩散。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风机桩基沉桩施工以及海缆铺设都将扰动水体引起悬浮物增加。

依据《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SC/T9110-2007),鱼卵折成鱼苗按1%成活率计,仔鱼折成鱼苗按5%成活率计;从幼体长成鱼虾蟹的成熟的个体均按50%成活率计,成鱼和成蟹按100g/尾计,成虾按7g/尾计。

(5) 对渔业生产的影响

根据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风电场区海域位于南日岛附近近海海域,场区内主要有南日岛滩涂养殖区、南日岛浅海养殖区、南日岛东北部深水沉箱养殖区和十八列岛增殖区,主要养殖品种有鲍鱼、海带、紫菜、龙须菜、红毛藻、海参、对虾、梭子蟹等。工程建设会产生的悬浮物对其有一定影响,造成渔业资源损失,但随着施工结束,悬浮物影响随之消失;工程将占用上述养殖区部分养殖用海,养殖面积和和产量会受到一定影响。

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与地方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充分的协商沟通,对受影响的渔业生产从业者进行合理必要的补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