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第四章

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第四章

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第四章
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第四章

第四章公众心理分析

一、考核知识点

(一)公众的需要与动机

1、识记:

(1)需要的概念(P77)

需要是人缺乏某种必需的东西时(这种东西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在内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具有紧张感的主观状态。

需要的产生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个体感到某方面的缺乏;二是个体对此缺乏期望获得满足。

(2)动机的概念(P80)

动机是在心理强化之下给需要的方向以定位,并引起、推动、维持或抑制个体行为,使有机体朝着预期的目标行动的内驱力。

它不仅激发行为,还影响着行为的持续时间。动机的形成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需要和诱因。

2、领会:

(1)需要的特征(P78)

首先,需要具有对象性。

其次,需要具有现实性与发展性。

再次,需要具有选择性。

最后,需要还具有差异性和共性。

(2)马斯洛需要的五层次论(P79)

马斯洛理论把需要分成五类,由低到高依次如下:

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社交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3)动机的特点(P80-81)

首先,动机具有多样性,在同一时期内,驱动个体行为的动机有可能是多种并存。

其次,动机具有指向性,由动机驱使的个体的社会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

第三,动机具有复杂性。

第四,动机具有强化性特点。

(4)公众的需要、动机与公共关系的关系(P81)

比较需要与动机我们可以看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源泉,而动机是推动这种活动的直接力量,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区别。(可展开)

另外,需要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主要是和人们的主观愿望相联系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K·勒温认为,人的心理、人的行为决定于内在的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或者说人的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或结果。人们总是在需要的激励之下形成动机、作出决定和行动,从而使需要得到满足并为生新的需要。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本身的心理特质是产生何种需要和需要的程度的内在因素,外界环境将此作为标尺或参照体系,诱发需要的产生——这里的外界环境就是公共关系介入的舞台。社会组织通过公关活动影响或改变公众的外界环境,从而与公众心理产生互动。

因此,社会组织有必要了解公众的需要和动机,才能为其公关活动提供依据。

(二)公众态度分析

1、识记:

(1)公众的态度和构成(P82)

心理学家G·奥尔波多特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织起来的一种心理和神经中枢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具有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

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是刺激(态度的对象)与反应(生理的、心理的、行为的反应)之间的中介变量。

心理学家罗森伯格认为,态度由认知、情感以及行为倾向(也称意向)三种要素构成。

(2)服从、同化和内化(P84)

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心理过程。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服从阶段、同化阶段以及内化阶段。

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叫服从,服从行为并非出于个体的内心意愿,并且是暂时性的;

同化是指人们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相一致,此阶段能否顺利,取决于他人或团体的吸引力;

内化则意味着把他人的观点、态度完全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中,成为自己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态度进入内化阶段以后,个体就完全地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到了这一阶段,才是稳固的。

2、领会:

(1)态度三要素之间的关系(P82-83)

态度三要素: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也称意向)。

在态度的三因素中,认知因素是基础,由认知因素所形成的对事物的印象和观点,不仅是人们了解和判断事物的依据,也是人们形成对对象的情感体验,决定行为取向的基础。当人的认知固定下来,演变为一种情绪体验时,它将会长期地支配人。通常人们所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其实就是情感调节认知的例证。认知和情感产生后不会仅局限于内心,总要向外显示以支配行为,从而产生一种潜在的行为倾向。行为倾向因素具有外显性,它制约了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行为方向,所以我们可以测量它,并进而推测到认知和情感因素。

态度的三因素之间既可以是协调的,也可以是不协调的。例如,某人在观念上会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但情感上却并不厌恶抽烟,在行为上甚至还继续抽烟。研究表明,情感和行为倾向的相关程度高于认知与情感或认知与行为倾向之间更为相似。因此,在态度的三因素中,情感是至关重要的,是决定行为取向的主要因素。

(2)态度的功能(P83-84)

态度的功能主要有认知、适应、表达评价以及自卫等四个方面。

第一、态度的认知功能:态度影响主体对外界刺激的判断和选择。

第二、态度的适应功能:态度预定个体对事物的反应模式。

第三、态度的表达评价功能:态度影响人的价值表现。

第四、态度的自卫功能:态度促使主体自我防卫。

(3)影响劝导效果的因素(P85)

一、劝导者与劝导效果。

对劝导对象来说,劝导者的可信度与吸引力是决定其劝导效果的两个主要因素。其中,可信度通常取决于两个因素:专业性与可靠性。另外,劝导者是否具有吸引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二、劝导信息本身与劝导效果。

①劝导信息的内容

②劝导的方式

三、劝导情境与劝导效果之间。

①预告

②分心

③重复

(三)公众心理定势

1、识记:

(1)心理定势的概念(P87)

所谓心理定势,也就是心理上的“定向趋势”或“固定趋势”。它是人们在与特定对象发生认知、行为和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存在的一种心理上的准备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对以后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正向或反向的推动作用。

(2)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P89)

首因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第一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首因效应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所具有的重要影响。

★印象形成中的近因效应,最早是由卢钦斯1957年在《降低第一印象影响的实验尝试》一文中提出的。

(3)晕轮效应(P90)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当认知者对对象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

象之后,人们倾向于据此推论该对象期货方面的特征。这就像刮风天气之前晚间月亮周围的晕轮是月光的扩大化或泛化一样,所以称之为晕轮效应。

★现代社会中的“名牌效应”,在某些方面可以体现晕轮效应的作用,突出反映在品牌延伸上。

(4)刻板印象(P90)

人们的社会认知偏差不仅发生在对个人的认知中,也发生在对一类人或一群人的认知中。社会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这种看法往往被用作判断和评价其人格的标准。

★人们的社会刻板印象一般要经过两条途径形成的:其一是直接与某些人或某个群体接触,然后将其某些人格特点加以概括化和固定化;其二是依据间接的资料形成,即通过他人的介绍、大众传播媒介的描述而获得。大多数社会刻板印象是通过后一条途径形成的。

2、领会:

(1)心理定势的特性(P87)

公众心理定势作为公众对某一对象表现出的共同的心理状态和一致的行为倾向,具有它自身的特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心理定势具有隐蔽性和自发性。

其次,心理定势具有固着性和变化性。心理定势的固着性也即习惯性,指两个方面:一是指存在上的固着,二是指功能上的固着,只要它存在就要发挥作用。

第三,心理定势具有规范性。

第四,心理定势具有综合性。心理定势是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等心理过程中受到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合成,而不仅仅是认知领域中的独有现象。

(2)公众心理定势对公共关系的作用(P88-89)

在日常生活和公关活动中,心理定势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对人的行为活动产生影响:

首先,它通过人的自觉习惯起作用,即当人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人们往往根据自己已有的记忆、感觉、知觉来判断目前事物,得出“这种事情想都不用想,肯定是……”的结论,从而对当前问题作出迅速的反应。例:脑白金。

其次,它以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人,即人们总是以一种习惯模式进行思考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地歪曲客观2,客观发生认知偏差。例:“掌上电脑=商务通”,后来受到名人冲击。

最后,心理定势通过情绪和心境来制约人的心理和行为。例:法国白兰地打入美国市场。

心理定势既是不可回避的,又是不可离开的,它是人们巩固和保持正常的生活、认识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动力。由于心理定势是一种固定化的心理状态,公关活动必须顺应公众心理定势的指向并因势利导,才能便于公关活动顺利开展,并收到良好效果。

(3)公众心理定势的基本形态(P90)

公众的心理定势是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公众心理定势的特征决定了公众心理定势不只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也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它不仅表现为人的社会认知,而且还表现为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综合统一。以下详细讲述心理定势的几种基本形态: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2、晕轮效应。

3、刻板印象。

(4)刻板印象的形成途径和对待刻板印象的正确态度(P90-91)

人们的社会刻板印象一般要经过两条途径形成的:其一是直接与某些人或某个群体接触,然后将其某些人格特点加以概括化和固定化;其二是依据间接的资料形成,即通过他人的介绍、大众传播媒介的描述而获得。大多数社会刻板印象是通过后一条途径形成的。

在现实生活中,刻板印象容易导致成见。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就是分别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和国民刻板印象发展而来的。

由于社会刻板印象的固定化和功能的双面性,就公关活动来说,必须知道这种刻板印象的特点、作用和性质,并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它:

一方面,要把社会刻板印象作为我们正确知人、识事、辨物的手段和工具,

顺应人们的刻板印象,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培养人们好的印象。

另一方面,要看到社会刻板印象的消极作用,尽量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去改变人们的不良印象,并设法消除不良印象给人们造成的误解,从而保证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正常交往和沟通。

(四)公众心理的表现形式

1、识记:

(1)时尚与流行的概念(P91)

时尚是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或某个群体中产生的某种非常规的流行现象。流行与时尚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流行是时尚得以普及、扩布、发展的必要手段,而时尚则是流行的必然结果。

(2)舆论的概念和分类(P93)

舆论又称公众意见,是社会中某一阶层的众人对共同关注的事物公开表达的,带有情绪色彩的一致性意见或评论。舆论所涉及的问题一般具有切身性、重要性、新异性和争议性四大特点。

依舆论形成的方式可划分为:自发形成的舆论(又叫潜在性舆论)和自觉形成的舆论(又叫显在性舆论)。

(3)流言与谣言的概念(P95)

流言与谣言是在公众乃至一般社会大众中相互传播的关于人或事不确切的信息,前者是无意传讹,而后者是有意捏造。由于流言与谣言的传播是单线的、匿名的,很难最终寻访到它们的最初来源。因此,不仅无法判定“制造者”的目的、意图,事实上也不可能有效地将流言与谣言区分开来。

2、领会:

(1)时尚的特征(P92)

时尚的特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分析:

1、时尚表现出的是对某种行为模式的遵从和追求。

2、体现时尚的某种行为模式是为相当一部分人所追求的,起码为某一类人中的大多数所追求。

3、时尚有着明显的时间或时代特征。如:中山装。

(2)时尚的心理机制(P92)

时尚的心理机制是由两个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心理过程构成的,它们是“树异于人”和“求同于人”。具体来说,社会上层或希望成为社会上层的人要树异于不如己者,他们往往成为时尚的倡导者;而社会下层或不甘再为下层者则求同于胜过己者,他们往往成为时尚的追逐者。

树异于人。

求同于人。

(3)舆论的功能(P94)

舆论对于社会生活以及市场经济活动,具有广泛复杂的影响。公众舆论主要有以下功能:

第一,导向作用。

第二,整合功能。

第三,教化功能。

第四,控制功能。

(4)流言产生的条件与原因(P95)

流言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为数相当多的人对某一事件感兴趣或者非常关心;二是大家都缺乏关于该事件的信息。流言产生的原因包括:

①社会处于动荡或危机状态时(如遇战争、地震、水火灾、政治运动等),人们最容易产生恐惧与不安。为了消除恐怖与不安,若干持相同观点、兴趣相近的人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一起,互通消息、了解情况、发表见解,以求解除不安。这时流言与谣言就会增多。

②在正常的信息渠道受到阻碍时,或缺乏信息,或信息不清楚时,流言与谣言也会增多。

③流言与谣言所涉及的是公众普遍关心的人或事,再或是些稀奇古怪的人或事。

④公众感到不平或憎恶的人或事也容易成为流言与谣言的内容。

(5)流言讹传的原因(P96)

G·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通过连续传达的实验证明,流言的传播过程与遗忘过程相仿。他们提出三个概念来描述流言传讹的原因。

一是磨尖,即接受者再传播时一般总会对原有的信息断章取义,他留下的往往是符合自己的胃口与兴趣的,其化的就舍弃掉了。

二是削平,即再传者会把给他的信息中的不合理成分抛去,重新编排某些情节,使之故事性加强,既易于向人传授,也易于吸引他人。

三是同化,即再传者往往会把给他的信息,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加以“添油加醋”,这样就使传闻更带有传播者的个人特点。

★公式:流言强度=事情的重要性×对事情的不明确性

(6)有效地制止流言与谣言的措施(P97)

有效地制止流言与谣言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流言与谣言刚开始传播时(或仅仅是可能会传播时),一个训练有素的公关人员应该比一般公众有更强的敏感,应能准确地估价传闻会给组织带来何种结果(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以及程度如何。如果是积极的,应该因势利导,如是消极的,应采取防范措施,尽可能将传闻扼杀在摇篮之中。如:中国红牛。

2、如果流言与谣言已经广泛传播开来了,那么最首要的工作是如何选择适当的渠道向公众披露实情。(展开说)

3、公众处在恐惧、不安与焦虑的状态最易产生流言与谣言,而这种心理的失衡状态归根结底是社会失衡的反映。(展开说)

(五)公众相符行为

1、识记:

(1)暗示的概念(P98-99)

暗示是在非对抗条件下,以含蓄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使之不自觉接受了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并且按照暗示的内容去活动。

(2)直接暗示(P99)

直接暗示,就是由暗示者把某一种事物的意义直接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人迅速而无需思索地加以接受的一种暗示。方式:直陈式说明

(3)间接暗示(P99)

间接暗示,这是主要的暗示手法,即由暗示者凭借其他事物或行为为中介,将某一事物的意义间接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人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的一种暗示。

(4)自我暗示(P99)

自我暗示,也称自动暗示,这是由暗示来自何方而划分的。暗示来自外在环境(包括群体和他人)秒为“自他暗示”,而暗示起于自我则称为“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是个人通过自己的认知、言语、思维等心理活动,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

(5)反暗示(P100)

反暗示,凡外界刺激物的结果引起了相反的反应,即称之为“反暗示”。例: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不曾偷。

(6)模仿的基本概念(P100)

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下,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是全盘接受他人一定行为特点或规范的影响而产生相同行动的过程。

(7)模仿的类型(P100-101)

模仿可分为自发的模仿、自觉的模仿两种主要类型。

自发的模仿,就是无意识地模仿他人。

〈分两种形式〉一是突发事件发生时,为了迅速应付事件而不知不觉跟着别人去做;二是在群体长期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知不觉形成的行为模式。

自觉的模仿,就是有意识地模仿他人。

〈存在三种情形〉一是“东施效颦”,二是模仿意义,三是选择性模仿。

(8)感染及其特征(P102-103)

感染是指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及其他方式而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反应,从而使被感染者的某种心理状态产生无意识的、不自主的遵从。这通常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感染最基本的表现,就是相似的情绪在群体(主要是未经组织的群体)成员中进行传播。

发生在公众之间的相互感染具有三大特征: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

(9)从众的概念(P104)

所谓从众,是指通过向社会压力让步以使自己的认知及行为符合群体的、社会的标准和规范。从众是一种典型的相符行为,并且,从众是本来意义的相符行为。

2、领会:

(1)影响暗示的因素(P100)

在社会生活中,暗示及结果往往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罗斯在《社会控制》一书中将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归纳为四个方面:

首先是受暗示者的特征,尤其是暗示者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等。

其次是暗示者的特征,暗示者个人的权力、威望及人格力量会对暗示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第三是暗示的程度和质量,如持久而反复的刺激容易对他人产生暗示。

第四是暗示的强度,如果一项暗示的力量正好遇上了禁止和阻碍它的反暗示时,就会极大地降低其效力。

(2)模仿产生的原因(P101-102)

模仿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

1、好奇心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新鲜事物总是具有浓厚的兴趣,如果有条件去亲自做一下,就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种好奇心理及由此而来的尝试,是模仿的一个重要原因。

2、求取认同。尽管模仿只是对外者行为的模仿,但大多数模仿者往往欲由这种外在的模仿而达到对自己所崇仰的人的内在认同。“概化他人”

(3)制约感染的因素(P103)

感染这一情绪的传播受到两大因素制约:

一、受感染者与感染者的相似程度越高,感染就越易发生。这种相似包括:情境相似。态度、价值观相似。社会地位相似。

二、感染受到理智的制约。个体理智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是否会受他人的感染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受到他人的感染。

★个性化越强,受感染的几率就越低。

★感染大多发生在这样两种群体中:一是未经组织的松散的社会群体;二是

强调群体共性、压抑个性发展的社会群体。

(4)影响从众的变量(P104)

影响从众的变量有以下几点:

①群体的一致性。导致相符行为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是群体意见的一致性。

②群体的规模。一般认为,群体规模越大,即持有一致意见的人就越多,持不同意见者感到的压力就越大,从众表现越显著。

③群体成员的身份。一个人把他的身份与群体成员们的身份相比较,看谁的地位高一些,看谁更具有“专家权威性”,其结果也影响着他的相符行为。

④群体外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源对于人们的行动具有社会助长作用,社会资源丰富的人,不易屈从于群体的压力。

⑤刺激物的性质。刺激物的性质是影响相符行为的重要审案。如果刺激模棱两可,人们越可能表现出相符;如果刺激对观察者来说无关紧要的和不涉及原则问题的,人们越可能表现出相符。

自考公共关系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论 第一节 一公共关系的定义分为: 1管理论——美国雷克斯.哈罗博士 2 传播论——英国弗兰克.杰夫金斯 3 传播管理论——美国詹姆斯格鲁尼格教授 4 咨询论——国际公共关系协会1978年发表《墨西哥宣言》 5 社会关系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蔡尔滋教授 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其目的是建立一种与这些公众互相信任的关系——格鲁尼格教授 二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1公共关系的形为主体是组织机构 2 公共关系的沟通对象是相关大众 3 公共关系的工作手段是传播沟通媒介 4 公共关系的过程是信息的双向交流 5 公共关系的目标是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第二节 一公共关系的相关概念与范畴 1公共关系状态——表示一种客观的实在 即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 2 公共关系活动——表示一种实际的操作实务 即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的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共关系的工作 3 公共关系观念——表示一种主观的思想意识 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它不仅指导着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健康发展,而且渗透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规范着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另还有:形象观念、公众观念、传播观念、协调观念、互惠观念、服务观念 二公共关系学中三个最基本的概念:组织、公众、传播※ 1组织——公共关系的主体,即公共关系的承担者、实施者、行为者 2 公众——公共关系的对象 3 传播——公共关系的过程和方式 三关系、舆论、形象 1 关系——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相处和交往的行为和状态,简单说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公共关系不是泛指“任何”或“所有”的社会关系,而是指与“私人关系”相对应的具有社会公共性质的一种特殊关系 特征: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 特指信息交流的关系 2 舆论——指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的看法和意见的总和,是社会

公共关系学重要知识点汇总

一、名词解释: 公共关系:公关室一个组织为了塑造良好形象,以传播沟通为手段,对公关关系的一种持久的策略活动。 社会组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和社会集团。 公众:指与特定的公关关系主体相互联系、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是公关传播沟通对象的总称。 传播: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信息传递、收受、交流、分享与沟通的过程。 人际传播:指的是个人与个人间一对一直接的信息交流沟通方式。 大众传播:传播者借助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出版物、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将大量复制的同一信息,传播者分散的社会大众。 知名度:指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以及组织社会影响的广度,它是评价组织名气大小的客观尺度。 美誉度:是指一个组织获得公众欢迎、接纳、信任的程度,是评价组织声誉好坏的社会指标。 名誉度:社会组织所获得的特定荣誉,这种荣誉代表着一种既定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组织形象:社会组织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媒介在公众心目中的一种综合反映,亦即公众对组织的全部看法和综合评价。 公关策划:社会组织公关人员为了实现某一公关目标或解决某种公关问题,对即将开展的公关工作进行主题构思,方案设计,策略谋划的思维运作过程。 礼仪: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并得到共同认可的各种行为规范,它是以一定的程度方式来表现律己,敬人的行为。

二、简述题 (一) 1、人类早期的准公关的表现及特点? 政治生活中:告知、劝服、宣传意识及其实践活动;民心、民众、舆论意识及其实践活动;联盟和危机意识及其实践活动 经济生活中:交流意识;招牌意识 人们日常交往中:形成了以人和修睦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处理观念体系 表现:自觉程度上:明显自发性,盲目性 其发挥作用的社会领域和规范:带有强烈政治色彩,伦理色彩 2、现代公关兴起的主要原因?社会历史条件? 主要原因:现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公关提供了现实的土壤、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是公关发展的政治前提、现代传播的长足进步为大规模开展公关提供了技术手段。 社会历史条件: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现实土壤)、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政治前提)、现代传播的长足进步为大规模开展公关提供了基数手段 2、试论公关在我国兴起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公共关系事业的兴起奠定了客观基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公关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3、你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对不对,为什么? 这种观念是片面的,a.一个产品本身质量好,有很多消费者会主动的选择它,但是并不能使效益达到最大化,如果想要达到更好的效果,对该产品进行必要的公关宣传活动是必不可少的,b.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与人,公司企业之

公共关系学笔记

第一讲公关基本原理 1、公关定义:公共关系,其实质是社会组织通过信息传播沟通手段处理自身的各类公众关系问题,以达到适应、优化组织社会生态环境目的的管理活动。 对象:组织与公众的关系本质:传播沟通管理 最终目标:建构有利于组织生存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2、公关三要素及其关系: 组织——公共关系的主体公关活动的承担者、实施者、行为者。是组织而非私人。 公众——公共关系的客体公关活动的实质内容。是组织与其公众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沟通。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 传播——公共关系的手段公关传播沟通的对象。公众关系是由个人关系、群体关系、组织关系共同构成。 3、公共关系组织机构:专门执行公关任务、实现公关功能的行为主体 组织内设的公关职能部门、专业的公关公司、独立的公关社团组织(协会) 第二讲公关的历史 1、中国古代与公共关系有关的典故 冯谖焚券买义 一次冯谖受命去孟尝君的封地薛收债,他问孟尝君收了债,要不要为您买点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什么,就买点什么回来好了。冯谖到了薛城,把所有债券当众烧毁。冯谖回来交差,对孟尝君说:我为您买来了‘义’。孟尝君虽然心中不悦,也没有责怪他。事情过去不久,齐王听信谗言,让孟尝君交出相印,退隐薛城。孟尝君离京去薛时,百姓出城十里远迎。孟尝君对冯谖说,你

给我买的义,我看到了。——公关投资 第三讲公关基本功能 1、公关的基本功能:守望功能、协调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效益功能 一、守望功能——信息的输入 公关最重要的是善于发现“天边出现的淡淡乌云”并反映给上级,在收集信息、掌握资料上要比别人快。——公关学者卡特利普 1、搜集信息的内容:组织形象信息、产品形象信息、各类公众信息、社会环境信息 2、建立收集信息的制度:建立健全组织的信访制度、建立与有关组织的信息交流制度、建立对大众传媒的监测制度、建立公共关系的调研制度、建立公共关系的预测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公共关系的档案制度 例:伟达公关:北京奥委会的“雷达” 2006年6月,伟达通过全球媒体监测发现印尼《雅加达邮报》报道,中国将在印尼设厂,加工印尼原始森林的木材,并使用到北京奥运会的场馆之中。国际媒体迅速报道并评论此事称,北京奥运会承诺举办一届绿色的奥运会,但其绿色是建立在毁坏印尼原始森林的基础之上的。 伟达在监测到这篇报道之后,立即通知北京奥组委,并建议迅速对所有场馆进行检查,给国际媒体一个清楚的答复。北京奥组委立即协调各在建场馆,核查

公共关系学笔记(全)

公共关系学笔记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与沟通”。对于这一概念,应重点从三个角度认真把握。 1. 公共关系”的性质:公共关系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关系,即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信息交流关系; 2. 公共关系职能”的性质:即运用各种传播、沟通手段去影响公众的观点、态度和行为,争取公众舆论的理解和支持,为组织的生存、发展创造良 好的社会环境。 3. 公共关系学科”的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传播学、组织传播学,是现代传播学在组织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 二、公共关系学的基本内容 重点理解公共关系学基本内容的九个方面: 1 ?公共关系的概念:公共关系是什么,公共关系的三个基本要素,即社会组织、公众、传播与沟通; 2?公共关系的历史:公关的形成、发展概况、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3?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公关由谁来做,有何作用; 4?公共关系的对象:公关对谁做; 5?公共关系的管理过程:完整地理解公关工作的整个过程; 6?公共关系的媒介:学习和掌握公关的基本工具和技术手段; 7?公共关系活动实务:包括调查研究、新闻传播、公关广告、专题活动、处理危机、交际事务等; 8?公共关系的职业道德和法律制约:公关行为基本准则; 9?公共关系在中国应用的国情和特色:公关的中国特色。 第二节公共关系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对公共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角度主要有:从管理学角度,从经营学角度, 从传播学角度等。 一、从管理学角度研究的特点: 1 ?将公共关系作为管理过程的一个要素;

2 ?将公共关系本身视作管理的一个过程。

公共关系学复习资料

判断题 公共关系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 公共关系是一门专业性的理论科学。× 公共关系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关系。√ 公众与组织之间不一定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美国学者香农提出了双向循环的传播模式。× 公共关系的目标是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使其对产品产生好感,“让别人买我”。× 广告并不等于公共关系,但是,公共关系工作可以采用广告的方式。√ 首要公众是指决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公众,他们对组织的生存、发展与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般来说,低知名度、低美誉度这种状态是组织较为稳定和安全的状态。× 1903年,艾维·李创办了一家公共关系咨询事务所,公开对外营业,才使社会上出现了公共关系职业。× 单选题 公共关系的英文是(public ,relations)。 公共关系可直接称为(公众关系)。 组织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基础是(公共关系状态)。 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是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 组织与公众联结的方式是(传播)。 公共关系的工作对象是(公众)。 按照公众与组织有无归属关系来看,股东和员工家属属于(内部公众)。 社会名流、新闻人物、舆论领袖等属于公共关系传播媒介中的(人体媒介)。 公共关系与宣传的工作方式不同,前者是一种(双向)的传播过程。 与公共关系传播相比,广告的信息传播原则是(引人注目)。 多选题 人们普遍认为公共关系可以是(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观念,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职业)。 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包括(社会组织,传播,社会公众)。 公共关系观念主要有(形象观念,互惠观念,协调观念,公众观念,传播观念)。 公共关系涉及的学科主要有(伦理学 ,管理学,社会学 ,营销学,传播学)。 根据公众与组织发生关系的时序特征,我们可以把公众分类为(潜在公众 ,知晓公众,行动公众)。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整理.doc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管理职能。社会组织主要通过自身形象设计、双向信息传播和广泛的社会 交往,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并达成和谐的交往状态,为自身事业的发展创造最佳的社会环境,实现组织既定目 标。 是公众对于社会组织的总体评价,是社会组织的表现与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 1. 特征与风格(内在、外在) 2?知名度与美誉度 3? 组织形象定位 1. 组织形象的主客观两重性 2. 组织形象的多维性 3. 组织形象的相对性 4. 组织形象的相对稳定性 公共关系学:是研究公共关系活动现象及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 学科包括:1?公共关系理论 2?公共关系实务 3?公共关系发展史 学科性质:以公共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边缘、新兴的应用学科。 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的主体)、传播(公共关系的手段)、公众(公共关系的客体) 是指由一定的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围绕一定的目标聚合而成的社会结构或团体。 1. 互利性 2?营利性(经济组织) 3?服务性 4? 公益性组织 是指个人、组织、社会之间信息的传递、接收、交流分享与双向沟通的过程。公共关系传播是指传播双方通过 一定媒介,使信息达到交换、融解。 1. 确定对象 2.拟定内容 3.安排具体形象 4.选择媒介 5.反馈效果 1. 有利于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 2.有利于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公共关系的工作既包括与它有关系的组织内外的个人,也包括与它有关系的其他社会组织。 2. 传播的效能性 4.社会组织、传播、公众的统一协调 1.社会组织的主导性 3.公众的权威性

< 一 >、中国古代: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公共关系萌芽。 中国古代的公共关系思想以“礼之用,和为贵”为特征 (1) 在观念认识上,重视民众舆论,强调 “仁者” 爱人。 (2) 在行为规范上,讲究 “礼”、“信”。“礼” 就是行为的方式和沟通的手段,其核心是互敬、平等和谦和。 “信”强调知行,言行合一。 (3) 在交往方式上注重 “人和、平等、谦让”。 (4) 讲究语言传播的经验和技巧。 <二 >、古代西方: 古代西方注重现实的处理。 古希腊人对于沟通技术非常推崇。 1. 东西方人类历史上统治者都重视宣传舆论。 2.东西方社会发展中,都重 视沟通与交往。 3.早期公共关系活动零碎而不成体系。 4.20世纪初,公共关系随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1 .萌芽阶段(巴纳姆时期): 代表事件: 便士报”、 报刊宣传运动” 代表人物:菲尼斯 泰勒巴纳姆 19世纪30年代,美国报界以《纽约太阳报》为首引领了一场 便士报”风暴。 从此美国报纸由贵族化走向了大众化。 报刊大众化引起政府部门及各类巨头的高度重视。 在巴纳姆时期,践踏公众利益的卑劣行为,损害了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完全违背公共关系的诚信宗旨,是美国 公共关系史上不光采的一页。故历史上称为“反公共关系时期” 、“公共关系的黑暗时期”。 2 .产生阶段(艾维李时期)|: 代表事件: 揭丑运动”(又称 扒粪运动”清垃圾运动”)。 代表人物:被尊为 公共关系之父”的艾维李。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1%的人,占据财富的 54%。 资方非人性化”的行为导致社会环境的严重恶化。 1. 以事实为依据 3. 立足于有效沟通 1. 认清沟通的公众对象 3. 立足于有效沟通 1?行为主体:组织机构。 4. 本质:双向的信息交流。 2?以沟通为手段 4?坚持对社会负责的原则 2?明确沟通的主要目标 4?真诚是公共关系人员的信条 2.沟通对象:相关公众。 3?工作手段:传播沟通。 5.目标: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可变性 3.复杂性和多样性

公共关系学重点终极版吐血整理

公共关系学重点 名解 一、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是指一个组织或公众人物为树立自身形象,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谋取有关公众的理解和合作的思想、政策和管理职能。 (1)主体:社会组织(或公众人物) (2)对象:公众(包括组织和个人) (3)手段:大众传媒 (4)目的:谋求自身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5)内涵:思想、政策、管理职能 二、公共关系传播 传播是社会主体之间相互交流与分享信息的过程。 1.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2.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意义沟通活动 3.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价值劝说活动 4.公共关系活动是一种行为动力。 三、公共关系调查 公共关系调查是指具体的社会组织根据公共关系管理的需要收集、处理和研究信息,据以发现问题,确立公共关系目标并提出实现目标之措施的工作程序。 四、公共关系策划 公共关系策划是指公关人员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在充分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总体公共关系战略、专门公共关系活动和具体公共关系操作进行谋略计划和设计的工作。 五、CI CI:Corporate Identity 直译:企业身份、企业特征、企业个性 现译:企业形象识别。即组织表现出来的形象特征,这个形象将转化为消费者对组织的基本态度和评价。 台湾CI大师林磐耸:CI就是将组织经营理念和精神文化用统一的整体传达系统,传达给组织周边的关系或团体,并使其对组织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与价值观。 CI战略:由组织形象识别战略思想指导而规划出来的整套识别系统。

简答 一、公共关系的层次的划分(5个) 1.公共关系状态 指一个组织(或公众人物)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舆论的状态,即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现实形象。 公共关系状态是一种客观事实。 2.公共关系活动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活动,就是指具体的公共关系工作或实务,即组织为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争取公众舆论支持而采取的政策、行动或手段。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活动,包括日常公共关系活动和专门性(专项)公共关系活动两类。 3.公共关系观念(意识) 指人们在公共关系实践中形成的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倾向的深层的思想意识。 (1)形象观念。(2)公众观念。(3)传播观念。(4)协调观念。(5)互惠观念。 4.公共关系学 作为一门学科的公共关系, 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述;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章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与职能; 第四章公共关系的类型; 第五章公共关系专题活动; 第六章公共关系策划; 第七章公共关系中的人际交往; 第八章公共关系中的广告; 第九章公共关系中的口语传播; 第十章公共关系中的文字传播; 第十一章公共关系中的实像传播; 第十二章公共关系中的网络传播; 第十三章公共关系中的礼仪; 第十四章危机管理中的公共关系; 第十五章公共关系效果评估。 二、公共关系的职能 (一)信息管理 信息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在信息经济社会,信息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竞争力与生产力的关键。 (1)资料存储中心。(2)环境监测中心。 (3)趋势预报中心。(4)信息发布中心。 (二)咨询建议 公共关系部门在经营决策中所起到的参谋作用(智囊机构),并参与组织决策的全过程。(三)宣传推广

(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学复习

请围绕复习指导册及课后自学测试题好好复习。以下内容供同学们参考。 祝同学们考试顺利!!! 第一章绪论(重点章) 1.公共关系定义:公共关系是一门管理科学,主要通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协调关系、处理危机、塑造形象,在满足公众利益的基础上求得组织自身的发展。 2.公共关系的多层含义: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观念、公共关系学科、公共关系职业。 3.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主体——社会组织:客体——社会公众;中介环节——传播。 4.社会组织的特点。 5.公众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6.公共关系与广告。两者主要的区别:传播目标不同,传播原则不同,传播方式不同,传播周期不同,所处地位不同,效果不同。 7.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两者的联系:共同的产生条件——商品生产的高度发展;共同的指导思想——用户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相似的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市场营销把公共关系作为组成部分。两者的区别:范围不同;目的不同;手段不同。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历史沿革 揭丑运动、爱德华·伯尼斯、艾维·李、卡特里普、现代公共关系产生的社会条件、《有效公共关系》。 第三章公共关系的职责与功能(重点章)

1.公共关系的职责:收集信息、咨询决策、传播沟通、教育引导。 2.公共关系的功能:塑造形象、协调关系、提高素质、优化环境。 3.产品形象信息、组织形象信息。 4.组织形象的内涵及塑造组织形象的方法。 5.通过公共关系管理,组织可在以下方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公众至上意识、交往合作意识、个人形象意识、与时俱进意识。 第四章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和人员 1.公共关系部在组织中的地位及特点。 2.公共关系部的组织类型。 3.公共关系公司的工作内容及工作原则。 4.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及应具备的能力。 5.选拔公共关系人员的原则。 第五章公共关系工作程序(重点章) 公共关系调查的内容、公众调查的内容、组织形象调查、文献调查法、访谈法、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选择公共关系模式、选择传播内容、编制公关预算的方法及内容、传播渠道的种类、传播渠道的选择原则、影响传播质量的因素、注意信息的结构和语言、传播中的障碍、公共关系评估的内容及方法。 第六章分类公共关系(重点章) 1.建立良好员工关系的重要意义。 2.员工关系实务。

(完整)公共关系学笔记(全)

公共关系学笔记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与沟通”。对于这一概念,应重点从三个角度认真把握。 1.“公共关系”的性质:公共关系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关系,即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信息交流关系; 2.“公共关系职能”的性质:即运用各种传播、沟通手段去影响公众的观点、态度和行为,争取公众舆论的理解和支持,为组织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公共关系学科”的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传播学、组织传播学,是现代传播学在组织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 二、公共关系学的基本内容 重点理解公共关系学基本内容的九个方面: 1.公共关系的概念:公共关系是什么,公共关系的三个基本要素,即社会组织、公众、传播与沟通; 2.公共关系的历史:公关的形成、发展概况、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3.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公关由谁来做,有何作用; 4.公共关系的对象:公关对谁做; 5.公共关系的管理过程:完整地理解公关工作的整个过程; 6.公共关系的媒介:学习和掌握公关的基本工具和技术手段; 7.公共关系活动实务:包括调查研究、新闻传播、公关广告、专题活动、处理危机、交际事务等; 8.公共关系的职业道德和法律制约:公关行为基本准则; 9.公共关系在中国应用的国情和特色:公关的中国特色。 第二节公共关系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对公共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角度主要有:从管理学角度,从经营学角度,从传播学角度等。 一、从管理学角度研究的特点: 1.将公共关系作为管理过程的一个要素; 2.将公共关系本身视作管理的一个过程。 二、从经营学角度研究的特点: 1.将公关作为实施推广,影响环境的手段,突出公关的谋略、技巧、艺术的实用研究; 2.更重视信息和形象的商业价值,将信息、形象关系作为重要的经营要素和资源,将公共关系作为经营投入的一部分,并努力使其转化为实际财富,产生出经济效益。 三、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的特点: 1.按传播的基本模式分析公共关系的三个基本要素; 2.从公众舆论的角度研究、处理组织的公众环境和公众形象问题; 3.研究各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及其传播效果; 4.直接引入传播学中有关传播媒介与技术的研究,对公共关系各种媒介的特点、功能进行分析。 第三节学习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 一、公共关系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 一方面要不断了解世界,汲取对自身建设和发展有利的各种信息;另一方面要传播自己,增进各国对中国的了解、理解和支持。 二、公共关系适应体制改革的需要 体制改革使公共关系日益成为组织自身的一种行为机制和经营管理方式。 三、公共关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形象竞争手段,对增强企业整体竞争能力,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的作用日益突现。 四、公共关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 在信息时代,组织在日常运转中非常需要运用公共关系了解舆论,影响舆论,改善组织的生存发展环境。 五、公共关系适应社会稳定的需要 稳定离不开沟通。社会、政治、人心稳定需要加强全社会的公共关系工作,形成“天时、地利、人和”的社会发展环境。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概念公共关系的本质一、确认公共关系本质的依据和方法: 1.构成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组织、传播、公众(1)组织——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是公共关系的承担者、实施者和行为者。组织作为公共关系的主体,需要把自身的公关行为和公关机制通过一定的、可控制的职能系统体现出来,使公共关系按照组织的总体目标和需要发挥作用。公共

公共关系学章节知识点教学内容

公共关系学章节知识 点

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 ??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一)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机构。 (二)公共关系的沟通对象是相关公众。 (三)公共关系的工作手段是传播沟通媒介。 (四)公共关系的过程是信息的双向交流。 (五)公共关系的目标是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简述) 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包括了一部分人际关系 从方法上看,公共关系实务也包括了人际沟通的技巧,即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说服技巧。 ??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论述) 1.从主体上看,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人际关系行为主体仅是个人。 2.从对象上看,公共关系的对象是与组织相关的所有公众及其舆论,而人际关系则包含许多与组织无关的私人关系对象。 3.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的管理活动与职能,处理的是组织事务和公众事务。 4.从方式上看,公共关系十分强调运用公众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方式作远距离、大范围的公众沟通,人际关系则比较局限于面对面、个体对个体的交流方式。 ??公共关系与人群关系的联系。(论述) 人群关系主要是指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内部关系是公共关系的基础,与内部公众沟通,协调内部关系也是公共关系实务的重要内容。 ??公共关系与人群关系的区别(论述) 1.公共关系不局限于组织和群体内部的传播沟通,还包括大量的外部关系,要面对复杂的社会公众环境。 2.公共关系不局限于管理现场直接面对面的群体关系和个人关系,还需要特别关注不直接见面的、远距离的公众沟通,并十分重视公众环境的长远变化和发展趋势。 虽然公共关系和人群关系同属于组织关系范畴但它比人群关系的内容更复杂,范围更广阔。 3.“人际关系“和”人群关系“均侧重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角度来探讨人和人的关系,而公共关系则从信息传播沟通的角度研究人和人的关系。 人群关系论是人际关系学在组织应管理中的用;公共关系学又是人群关系论的进一步发展。 ??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 (一)公共关系适应了对外开放的需要 (二)公共关系适应了体制改革的需要 (三)公共关系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公共关系适应了安定团结、社会稳定的需要 ??辅助决策(辅助决策职责-简答:练习) 1.为确立决策目标提供咨询建议 2.为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公共关系的决策咨询作用还表现在为决策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提供各种社会信息,完善各种公众咨询渠道,开辟各种信息来源,包括广泛的外源信息和及时的内源信息,并根据决策目标将各种信息整理、归类、分析、概括、提供给最高管理层或各个专业部门作为决策的客观依据。 3.协助拟定和选择决策方案 4.从公众关系角度评价决策效果 ??传播推广(公共关系的宣传职责?问答:练习) 公共关系在组织经营管理中发挥宣传推广的作用,即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将组织的有关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传播出去,争取公众对组织的了解和理解,提高组织及其产品、人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组织创造良好的公众舆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主要表现在:

广告学概论 期末考试笔记整理(详)

第一章广告概论 一广告概念的定义 1广义的广告,包括经济广告和非经济广告 经济广告又称商业广告,它所登载的是有关促进商品或劳务销售的经济信息,尽管内容多样,表现手法不一,但都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 非经济广告是指除了经济广告以外的各种广告,如社会各团体的公告、启事、申明、寻人广告、征婚启事等 2一种由广告主付出某种代价的,通过传播媒介将经过科学提炼和艺术加工的特定信息传达给目标受终,以达到改变或强化人们观念和行为的目的的,公开的,非面对面的信息传播活动。 现代广告的四大特征: (1)广告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公开的、非面对面的方式传达特定信息到目标受众的信息活动,而且这种特定信息是付出了某种代价的特定信息 (2)明确了广告是一种通过科学策划和艺术创造的将信息符号高度形象化、带有科学性和艺术特性的信息传播活动 (3)指出了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 (4)说明了广告是为了实现传播者的目标而带有较强自我展现特征的说服性传播活动,通过改变和强化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来达到其特定的传播效果 二广告的构成要素 1,以广告活动的参与者为出发点: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代理商),广告发布者(广告媒介),广告的目标受众,广告文本。 2,以大众传播理论为出发点,广告信源(广告信息的传播者),广告信息(广告传播的核心),广告媒介,广告信宿 三广告的分类 1 按诉求方式分:理性诉求,感性诉求 2 按媒介使用分:印刷媒介广告(平面媒体广告),电子媒介广告,户外媒介广告, 直邮媒介广告※(通过邮寄途径将传单、商品目录、订购单、产品信息等形式的广告直接传递给特定的组织或个人), 销售现场广告※(也称pop广告、售点广告,就是在商场或展销会上等场所,通过实物展示、演示等方式进行广告信息的传播), 数字互连媒介广告, 其他媒介广告 2针对目标受众的活动区域分:家中媒介广告,途中媒介广告,购买地点广告 3 按广告目的分:产品广告(商品广告),企业广告(企业形象广告),品牌广告,观念广告 4 按传播区域分:国际性广告,全国性广告,区域性广告 5 按传播对象分:消费者广告,经销商广告,工业企业广告(生产资料广告),专业广告 6 按广告的最终目的:商业广告和非商业广告 7 按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产品导入期、产品成长期、产品成熟期、产品衰退期 8 按广告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分:经济广告、文化广告、社会广告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性质:广告学是在许多的边缘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社会学科 广告的本质不是经济性的而是一种广泛的信息传达。广告实际上在做三件事:传播一种信息、提供一种服务、倡导一种理念 2 研究对象:广告活动和广告事业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公共关系学答案

《公共关系学》形成性考核册1-4全部答案 公共关系学作业1第1章—第4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公共关系:所谓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自身适应公众的需要,并使公众也适应组织发展需要的一种思想、政策和管理职能。 2.公共关系观念:是人们在公共关系实践中形成的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倾向的深层的思想意识,是人们对公共关系活动的一种自觉的认识和理解。 3.揭丑运动:19世纪下半叶,美国的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了垄断。百来个经济巨头控制了美国的经济命脉,他们为了巩固这种垄断地位,对内根本无视员工的利益,对外以损害公众利益作为赚钱的重要手段,奉行所谓“只有我能发财,让公众利益见鬼去吧”的经营哲学,引起了社会公众舆论的强烈不满和抨击,出现了2000多篇揭露实业界、传播界丑闻的文章,形成了近代美国史—上著名的“揭丑运动”。(又称“扒粪运动”) 4.爱德华·伯尼斯:使公共关系由一种活动、一种社会现象变为一门科学的杰出人物是爱德华·伯奈斯。他从1923年出版第一部公共关系著作《公众舆论之凝结》,到1952年完成教科书《公共关系学》,使公共关系的原理和方法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他强调组织应该在确切了解自己的公众的基础上来进行组织的传播工作;通过“投公众所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由于伯奈斯将公共关系引上了科学的轨道,被世人誉为“公共关系泰斗”。 5.全员公关:全员公关指社会组织中所有工作人员都参与公共关系活动,简称全员PR。其意义在于增强组织全体员工的公关意识,上下齐心,合理搞好公关工作。 二、判断正误并更正(每小题2分,共20分)

居延安公共关系学笔记

居延安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的众多说法: 早期较有代表性的有《韦伯斯特20世纪心词典》的界定:公共关系是“通过宣传与一般公众建立的关系;是公司、组织、军事机构向公众报告它的活动、政策等情况,企图建立有利的公众舆论的职能。” 《公共关系新闻》杂志解说: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职能,他评估公众的态度,检验个人或组织的政策、活动是否与关注的利益相一致,并负责设计与执行皆在争取公众理解与认可的行动计划。 《大英百科全书》的阐释:公共关系是皆在传递关于个人、公司、政府机构或者其它组织的信息,以改善公众对他们的态度的一种政策和活动。 被誉为“现代公共关系之父”的美国博雅公关公司创始人夏博新,基于近40年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自己对公共关系的理解:“到底什么是公共关系?公关是认知管理;公关公司即‘认知管理公司’,公关人士即‘认知管理者’。” 公共关系的工作定义:是一个社会组织或公众人物,在一定职业伦理规范的指引下,为谋取有关公众的理解和合作而从事的一种交流沟通劝说的活动。 公共关系的研究对象:公共关系活动现象及其内在规律 公共关系的内容:如何确定公共关系目标;如何收集和处理信息;如何制定工作程序和工作计划;如何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沟通、劝说活动;如何评价活动结果;如何策划公关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和公共关系机构的建设。 公共关系的学科性质及内容要点: 尽管人们对公共关系学科性质的认识,仍在不断发展和深化之中,但把公共关系学看作一门社会应用学科,已经是一种共识。公共关系学有很强的应用性,一方面体现在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上,另一方面可以从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工作性质得到印证。 更确切地说,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应用学科,它涉及的学科十分广泛,其中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新闻学、传播学、管理学、舆论学、广告学、市场学和经济学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 研究公共关系的现实意义: 关系经济---一种用网络、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吧世界包裹起来、把人和组织联结成各种各样关系的、并时时刻刻都依托着这些现实和虚拟关系的经济形态。 1.公共关系学研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同步性 2.“关系经济”为公共发展带来机遇 3.公共关系学研究与时俱进 公共关系为什么在美国兴起? 1.公共关系形成的历史条件 ⑴民主政治取代封建专制政治是公共关系发展的政治前提 ⑵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为公共关系行业提供了必要土壤 ⑶包括互联网在内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也可称“关系技术”——的飞速进步为大规模开展公共关系提供了技术手段 2.公共关系在美国的肇始 ⑴相对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来说,美国的民主政治体制有其自身特点。 ⑵美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国民中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与全体观念。 ⑶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北方的工业经济与南方的种植园经济置于同一政府有效管理之下,国

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第八章

第八章公共关系的危机管理 、考核知识点 (一)公共关系危机分析 1、识记: (1)公共关系危机的概念(P207) 公共关系危机是指当组织(包括企业、政府等)内部的各种危险因素累积到一定程度,并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突然爆发,绝大部分情况是整个组织运作流程发生逻辑错误,甚至是整个组织系统出现问题,它直接威胁到组织的基本目标或优先目标, 需要组织在信息不充分、人财物资源缺乏的情况下作出正确决策和积极、快速地进行处理的事件。 (2)内部危机与外部危机(P211)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型的危机,但基本上可以分为内部危机与外部危机两大层面。内部危机是指由组织内部或组织本身所引发的危机;外部危机是由国际或本国政治、经济、社会、法令、科技、文化等环境的冲击所 造成的危机。 (3)产品危机(P211) 所谓产品危机是指企业由于在生产质量、功能上的缺陷,服务水平存在的问题,与消费者产生纠纷,甚至给消费者造成重大损失,进而被消费者提出赔偿甚至被政府相关部门责令停产所产生的危机。 (4)企业形象危机(P214)企业形象危机是指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及内部发生丑闻等而使企业形象受到严重损害的危机。例:南京冠生园,大邱庄禹作敏、红塔褚时健被抓。 (5)危机管理的概念(P215) 危机管理又称为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造成的危害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这其中包括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等。

2、领会: (1)理解公共关系危机的定义(P207)公共关系危机包含有以下 5 个要点: 1、在危机的发生绝大多数情况中,组织内部各种危险因素是爆发危机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是危机产生的内因。 2、危机的产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作用。 3、危机的爆发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4、危机的发生,不会仅仅是单纯的某一部分出现问题。通常是其他危机的连锁反应。 5、危机爆发具有突发性,如果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将会使危机进一步扩大,直接威胁到组织的基本目标或优先目标。这就要求危机的管理者必须在时间紧迫、信息不充分、人财物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及时、正确地作出决策,处理危机。 (2)危机的特征(P207-210)通常而言,危机的特性主要有以下5 个方面: 1、危机存在具有普遍性。指危机存在于每个组织(企业)及组织(企业)活动的每时每刻。例:世界500 强调查。 2、危机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也就是说危机的爆发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危机具有极强的破坏性。轻者降低公众对组织的信任,重者可能使组织(企业)破产或立即倒闭。例:安达信与安然公司倒闭,雀巢公司“碘危机” ,三株集团常德事件,“9?11”对美国航空业的打击。 4、危机的结果具有双重性。危机就是“危险的机遇” 。例:海尔砸76 台冰箱事件。 5、危机具有连锁效应。危机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当一个危机引发另一个危机时,就产生了危机的连锁效应。 3)公共关系危机的类型(P211-214) 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型的危机,但基本上可以分为内部危机与外部危机两大层面。大致有6 大类型: 1、产品危机。例:“三株”、“冠生园”、“三菱帕杰罗”、“苏丹红事件”、“誉巢碘超标事件”。

公共关系学读书笔记

公共关系学读书笔记 【篇一:公共关系学读书笔记】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与沟通”。对于这 一概念,应重点从三个角度认真把握。 1.“公共关系”的性质:公共关系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关系,即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信息交流关系; 2.“公共关系职能”的性质:即运用各种传播、沟通手段去影响公众 的观点、态度和行为,争取公众舆论的理解和支持,为组织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公共关系学科”的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传播学、组织传播学,是现代传播学在组织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 二、公共关系学的基本内容 重点理解公共关系学基本内容的九个方面: 1.公共关系的概念:公共关系是什么,公共关系的三个基本要素, 即社会组织、公众、传播与沟通; 2.公共关系的历史:公关的形成、发展概况、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3.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公关由谁来做,有何作用; 4.公共关系的对象:公关对谁做; 5.公共关系的管理过程:完整地理解公关工作的整个过程; 6.公共关系的媒介:学习和掌握公关的基本工具和技术手段; 7.公共关系活动实务:包括调查研究、新闻传播、公关广告、专题 活动、处理危机、交际事务等; 8.公共关系的职业道德和法律制约:公关行为基本准则; 9.公共关系在中国应用的国情和特色:公关的中国特色。 第二节公共关系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对公共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角度主要有:从管理学角度,从经营学 角度,从传播学角度等。 一、从管理学角度研究的特点: 1.将公共关系作为管理过程的一个要素; 2.将公共关系本身视作管理的一个过程。 二、从经营学角度研究的特点:

公共关系学按照章节

《公共关系学》各章节重点 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 1、“公共关系”一词源自英文Public Relations,也可称为“公众关系”。 2、公共关系的定义: A、管理说:突出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美:雷克斯。哈罗) B、传播说:公共关系的传播属性。(英:费兰克) C、传播管理说:强调PR是组织一种特定的传播管理行为和职能。 美,詹姆斯。格鲁尼格:PR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D、咨询说:PR的决策咨询功能。《墨西哥宣言》 E、关系说:公众性或社会性的关系或活动。(美:蔡尔兹) F、协调说:是关系说的深化,指协调组织与公众间的关系。 G、形象说:为组织塑造良好的形象。 3、美国《公共关系季刊》详细罗列了公共关系的14种特征。 4、确定PR本质的依据和方法: A、分析构成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要素。(PR三要素:组织、传播、公众)B、分析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本质联系。 组织传播沟通公众 (主体)(客体) 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是: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 现代公关传播的本质特征是:组织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双向性” “传播沟通”是现代公共关系理论的精髓,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5、理解公共关系本质属性的三个角度: A、PR的“关系”性质: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关系。

B、PR的“职能”性质: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的目标、资源、对象、手段、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即传播(沟通)管理。 (现代组织经营管理的“四大支柱”:资金、技术、人才和PR) C、PR的“科学”性质: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一门以传播学和管理学为主要依托的传播管理学或组织传播学。 (总之,PR是组织的“传播沟通关系”,组织的“传播沟通职能”,组织的“传播管理学科”,“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是其本质属性。) 6、公共关系状态:一个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基础、结果) 7、公共关系活动(实务):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和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工作。(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志:是否有现代的公共关系意识和科学的公关理论作指导。) 8、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它指导着公关实务工作的健康发展,渗透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规范着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9、组织:是PR活动的主体,即PR的承担者、实施者、行为者。 10、公众:是PR传播沟通的对象。 11、传播沟通:是PR活动的过程和方式。 PR的方式: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公众传播、大众传播;言语沟通、文字沟通、非语言文字沟通的方法等;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实物媒介的技术等。 组织与公众联结的方式、公共关系的运行机制就是传播沟通。 12、关系: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性质和程度,是衡量公共关系状态的客观标志。(两个主要特征:一是特指组织与公众间的关系;二是特指信息交流的关系。) 13、舆论:在PR中指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的看法和意见的总和,是大多数人对组织的看法和意见的公开表达。 14、形象:指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 15、与PR相关的两个“关系”概念:

居延安《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七章 公共关系的规范和准则)【圣才出品】

第七章 公共关系的规范和准则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公共关系必须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出发点 1.满足公众的知晓需求 知晓需求皆表现为意欲真实、客观、公正地了解事物真相。这一点与公共关系所主张的 “为谋取有关公众的理解和合作而从事的一种交流、沟通、劝说活动”基本一致。 组织公共关系在开展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如何切实地满足公众的知晓心理需求,力争做 到“百问不厌、有问必答”,而且是如实传播,实事求是。 2.尊重公众独立自主的人格需求 从本组织的形象与效益出发,也出于职业道德和对公众负责的考虑,公共关系工作理应 满足公众的知晓需求 公共关系必须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出发点 尊重公众独立自主的人格需求 满足公众不断转移的精神需求 社会效益 公共关系必须注重社会效益 公共关系既对自身组织负责,也对公众负责 先有客观事实,后有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必须全面、深入地掌握事实 必须实事求是地报告事实 观念的创新是决定性的创新 公共关系以不断创新为灵魂 方法创新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保证 内容项目创新是公共关系的活力所在 公共关系的规范和准则

满足公众独立自主的人格需求。在代表组织与公众打交道的过程中,对公众独立自主的人格需求的工作做得过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效果的好坏。 3.满足公众不断转移、升华的精神需求 当公众有了精神需求的转移、升华时,公共关系人员一般应倾向于理解、合作、支持。在了解、把握了有关精神需求的特点之后,应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宜的方式予以满足。 二、公共关系必须注重社会效益 1.社会效益是社会组织与公众根本利益的总和 社会效益,既包括了组织的自身利益,也包括了社会公众的利益,它是这两者根本利益的总和。社会效益是对整个社会而言的,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社会中的组织与公众相互间关系错综复杂、互有依赖。他们彼此的利益也会相互影响、休戚相关。单个利益固然需要重视、维护,但它始终只能以社会综合利益为前提,受其制约与规范。 社会整体综合利益的内容有许多方面,最基本的是要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分享到社会整体发展与进步所带来的益处 2.公共关系既对自身组织负责,也对公众负责 公共关系既然以社会效益为基本职业准则,就必然地不仅要对组织自身负责,也要对公众负责。 (1)公共关系对组织负责包括三层含义 ①对组织基本任务完成的关切。 ②对由组织行为引起的社会效益问题的关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