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语文四年级略读课文语用点的选择与教学

小学语文四年级略读课文语用点的选择与教学

小学语文四年级略读课文语用点的选择与教学
小学语文四年级略读课文语用点的选择与教学

小学语文四年级略读课文语用点的选择与教学

半山实验小学周德颖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三年级上下册课文共64篇,其中略读课文18篇,占28%;四年级上下册课文共64篇,其中略读课文29篇,占45%。从数据中显而易见,略读课文的比重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

叶圣陶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

一半。”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前言部分再次明确: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在“学科性质”中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也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从以上的信息中,我开始重新思考对略读课文的价值取向,开始思考文本的“另一半”——语用价值。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在指导我们学员进行略读课文教学实践的时候,告诫我们关注“基于阅读,面向写作”八个字。事实上,这正是对此理念的高度概括。在四年级的略读课文教学中,我也尝试着去实践,朝着“让语文课成为学生语言文字的实践课”的目标靠近,而迈出的第一步,就

是对略读课文语用点的选择上。

一、依据文本特色

选入人教版四年级的略读课文精彩之处颇多,虽然单元整组是根据主题编排,但是名家之作在用词、构段、修辞、成文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因此,语用点的选择必须根据文本的特色,才能最大程度地发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方

法,引申、借鉴到学生的阅读及写作中。

1.关注用词

“字”、“词”、“句”、“段”、“篇”,词语是由语素组成的最小的造句单位,是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

四上第四课《火烧云》一课中,为了表现火烧云颜色变化的丰富多彩,作者

使用了多种形式的表示颜色的词。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

中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从用词的多样就可见一斑。要让学生发现这一点,感受这一点,运用这一点,即可将此作为本课的语用点之一。

首先,让学生画下这段话中表示颜色的词。引导学生为这些词语分类,让学生发现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中有“ABB”、“半……半……”、“事物名称+表示颜色的字”三种类型。适时进行词语的拓展,并尝试在写花展、霓虹灯等语境中

运用不同类型的颜色词。

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一粒种子,虽然不一定就能生根发芽,但是有意识地关注词语的丰富性,不断播种、浇水、施肥,相信总有种子会发芽的。

2.关注句式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在学习生字词语的同时,学生就逐步学习运用常用的句式。到了小学中段,虽然句子的构成不会被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上,但是有些句式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段落的组成起到了“主轴”的作用,那就有必要引导学生

关注。

四上第二课《雅鲁藏布大峡谷》中有这样一段:大峡谷的水,从固态的万年冰雪到沸腾的温泉,从涓涓细流、帘帘飞瀑到滔滔江水,真是千姿百态。大峡谷的山,从遍布热带雨林的山脉到直入云天的皑皑雪山,让人感觉如神来之笔。

“从……到……”的句式写出了大峡谷水的千姿百态,山的神来之笔,相同句式的两次反复更突显大峡谷山水变化之神奇,是很好的语用点。

再如这课中第一段引出大峡谷: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一个是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一个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几千米的强烈地形发差,构成了

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一个是……一个是……”的句式,不仅清楚地介绍了青藏高原的两个“世界之最”,以人们熟知的珠穆朗玛峰自然引出雅鲁藏布大峡谷,而且将这一“高”,一“深”的巨大反差呈现在读者面前,强烈的对比让人印象深刻。

还有,四上第十九课《秦兵马俑》中一段精彩的描写。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有的……好像……”句式的反复运用,将秦兵马俑的神态各异刻画鲜明,将描写与联想的写作方法有机结合,真是精彩。

3.关注情节

情节的跌宕起伏是故事吸引人的重要原因。有些故事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精彩的句段,没有丰富的修辞,语言平实,叙述淡然,比如四上第二十四课《给

予是快乐的》一课。

除内容外,它的语用价值在哪里。我以为,在两次的错误推断,两次的出乎意料。正是这两次依照常理推断的错误,体现出小男孩对残疾弟弟深深的情感,也让原本“平静”的故事情节,出现“波澜”,在每一次“起伏”中,可以让学

生的体验更加深刻。

4.关注描写

崔峦先生在《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略读课教学更要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这种整体教学的观念让我们关注到文章的描写,以及语言风格。因为作者的国籍、经历、喜好、所处环境等因素都会体现在字里

行间。

四上第四单元《白鹅》与《白公鹅》的组合,《猫》与《母鸡》的组合,正是引导学生关注和发现文本在描写上异同的最佳阵地。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中外作家用词的不同:《白鹅》中的“鹅老爷”、“堂倌”,《白公鹅》中的“海军上将衔”;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情感与描写的关系:对《猫》的喜爱,对《母鸡》由讨厌到喜爱的变化;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形贬实褒”的语言技巧:《白公鹅》中的“糟糕”、“划为”、“地盘”、“打官司”、“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赖在那里”,“厮打”,“用以耀武扬威的乱子”,“勾

当”等;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包含情感的用词:《猫》中的“踩印几朵小梅花”。

在拟人的修辞手法下,作家都是“各显神通”。

5.关注成文

文章是一个整体,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组合一定有其道理。四下第八课《将心比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全文看,它用“事例列举+启示”的方式构段成文,第一段略写一个事例,第二段详写第二个事例,第三段启示。非常清晰,简

单地成文,对于学生来说容易模仿。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发现这三段之间的关系,并且进一步体会两件事例在详略及先后安排上的用意。学生不难发现,第一则事例略写,第二则事例详写;第一则事例是听奶奶讲的,因此略写,第二则事例是我与妈妈亲身经历的,所以详写;略写事例作为开头,与结尾做一平衡,详写事例作为“猪肚”,重心稳定。同时也为下一个单元写启示类的文章提供一条思路。

6.关注体裁

体裁分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其中文章体裁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文学体裁分为: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小学阶段以记叙文为主,穿插其他文体的阅读。那么对于这偶尔出现的文体,我们在教学时就要考虑一下编

者的意图了。

四上第二十八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编排在“成长故事”这组课文的最后一课,与前三课不同的是,本课是两封书信。再看这一单元的习作菜单中有这样一项:读下面的信,讨论信中提出的问题,再给那位同学写封回信,帮她解决遇到的烦恼。要把想说的意思写清楚,还要注意书信的格式。

如果,单元习作指导要放在书信的写作上,那么这课教学的语用点就要放在怎样写书信上,包括书信特有的格式,以及给人回信的方法。

7.关注原文

入选人教版教材的文章,很多都进行了修改,做这些修改自然有编者的意图。而通过与原文对照的方式,能让学生接近编者的意图,体会文字变化带来的不同

理解。

例如四下选学课文《生命的药方》结尾是:三天后,德诺静静地躺在了长满青草的地下,双手抱着艾迪穿过的那双球鞋。

而胡建国原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三天后,德诺静静地躺在了长满青草的地

下,双手抱着艾迪穿过的那只球鞋。

教学策略:发现有什么不同了吗?编者在把文章选入教材时,对结尾做了一

字的改动。你更喜欢哪个结尾?为什么?

其实,不管学生喜欢哪个结尾,都是正确的,因为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艾迪与德诺之间深厚的友情。我们探讨这一问题的目的也不在于此,而是想让学生体会到文字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哪怕是一个字。

二、依据学生现状

我以为,教学之所以极具挑战就在于“因人而异”四字上。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生生之间,班班之间,校校之间。很多时候,一个班能顺利进行的学习,在另一个班就不一定可行,这才需要教育机智,以及对学生的预测。“读懂儿童”

也是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之一。

1.学生需要什么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习作的目标中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

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将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是中段习作的底限目标。很多孩子的作文写不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怎样把这新奇有趣、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事实上,只有做到了将内容写清楚,才能在第三学段实现“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精读课文一定有很大的空间,但是我们在进行略读课文教学

时也可适时关注。

四上《母鸡》一课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三幅画面,几个动词,将母鸡如何警戒起来写得清楚而具体。教学时,如果能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是怎样把母鸡警戒起来写清楚的,并且拓展到“教室里同学们认真阅读”,“操场上热烈欢呼”,“窃

窃私语,议论纷纷”等场面的描写上,学生对于“写清楚”这一要求会更懂得怎

样去做。

2.学生缺失什么

在教育科研上,有一项重要的策略就是“诊断”,教学也具有诊断功能。“诊断”一词形象地说明了教学要“对症下药”。只有“对症”的“药”才能起到“病

除”的效果。

学生特别喜欢写童话故事,在编写的过程中也特别多地运用对话这一描写方法。可是在运用之初,你总能见到这样的文章:

小松鼠说:“今天我们一起出去玩好吗?”

小刺猬说:“好的!”

小松鼠回答说:“那我们一起走吧!”

小刺猬说:“我叫上小猪一起去。”

……

问题很明显,单一的对话描写方式大大削弱了童话的吸引力。其实,在略读课文中,有不少以对话为主的故事,如四上《幸福是什么》一课中就有大篇幅的对话描写。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在中,无提示语,四种方式都能找到。特别是在一组对话的描写中,作者有意识地做到形式的多样。

一个孩子说:“让我们分头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弄明白幸福是什么。我往

东走。”

“我往西走。”另一个孩子说。

“我留在村子里,”第三个孩子说,“也许我在这里就会弄明白幸福是什么。”

关注到这一点,正好可以弥补学生在对话描写形式单一上的缺失,体会、发现,并运用,一定会对学生的习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再做得细致一些,可以深入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的写法。不仅写出谁说,而且要加入神态、动作的描写,使人物语言更具个性。

3.学生忽视什么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感悟过程,阅读文章后,学生一定会有自己的收获和心得。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毕竟是四年级的孩子,无论他的阅读能力多高,对于文章的细节往往容易忽略。而这些细节的描写,又往往是文章“点睛之笔”的

绝妙所在。

四下选学课文中有一篇《生命的药方》,我想每一位教师在教学时一定会紧扣课题引导学生探寻“生命的药方”的含义。这固然不错,但是在解读文本时,我注意到两处星星的描写,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比较:这两处的星星是随便写写的吗?有没有别的含义?

第一处:他们刚刚出发,看见满天的星星,艾迪告诉德诺到了新奥尔良,找到费医生,他就可以像别人一样快乐地生活了。这实际上就是给了德诺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满天闪烁的星星,就是满天闪烁的希望呀。

可是第二处,读。——这是德诺在什么情况下做的一个梦。

走了很远的路,船破进水了不得不改搭顺路汽车,睡在随身的帐篷里,咳嗽越来越厉害,药也快吃完了,身上的钱差不多用完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德诺再想到自己得的艾滋病,内心是一种(绝望)。

人们常说,梦是一个人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的镜子,通过这面镜子,你看到了德诺怎样的生活、怎样的内心世界?你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德诺那种孤独和绝

望。

引导学生关注“星星的光是那么暗那么黑”、“一个人”、“找不到回来的路”、“二百亿年前”。并将周围人对德诺的歧视、疏远整合教学,提示还会

梦到什么?

那种被歧视、被排斥的绝望胜过身体上的病痛千百倍,所以在德诺看来星星

的光是那么暗那么黑。

总结:什么叫好作文,一篇好作文没有一处闲笔,连星星也是传递情感的纽

带,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由于思维的限制,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对于景物描写辅助情感表达的细节容易忽略,而这样的描写能够对文章起到“增光添彩”的作用,以此作为语用点,也是不错的选择。

三、语用点的教学选择

作为“定篇”来教的文本本身极具魅力,就拿四下第二十二课《牧场之国》来说:首段点题,引出下文的写法;第二段多种手法表现“静”的特色;语言朴素的特点;段二、段三分总结构和总分结构的不同及搭配;四个“真正的荷兰”体悟的不同与提升;第五段以动衬静的写法;全文动静结合的写法等等,都是不

错的语用点。

文本可教的语用点很多,40分钟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全部引导学生去关注,这时就应该选择最具有文本特色的语用点下手,同时考量此语用点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换句话说就是,如果错过了这篇文章的语用点,下一篇就没有那么典型了。而其他文章也有的写法,可以暂时搁置,分散到下一篇文章中再学。

在第一次试教《牧场之国》时,我选择的语用点是段二、段三分总结构和总

分结构的不同及运用:

拓展写话

荷兰除了享有“牧场之国”的美誉外,还有“花之国”,“水之国”、“风车之国”的美誉,请你看看这些图片,选择这两种段式的任意一种,也来写写“真

正的荷兰”。

出示花之国的一系列图片,出示风车之国的一系列图片,出示水之国的一系

列图片,学生尝试写作。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交流汇报。

试教结束后,我冷静思考这个语用点的选择。对于这篇文章来说,它并不是最好的。分总结构和总分结构是构段最基本的形式,在今后的课文中肯定还会大量出现,而以动衬静的写法《牧场之国》一课却是本册课文中最典型的,也是唯一最集中的,错过就太可惜了。因此,在下一次试教时我将语用难点进行了调整:

设疑:这一段,也是写静,第二段也是写静,你们感受一下,哪一段更静?(学生会发现,第二段就是一静到底,而第五段有声音)把有声音的句子画下来。

你看!这一句话,出示: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

一片寂静。(你发现什么?)

预设:(以动衬静)这是一种写作方法,写动是为了衬托出那儿的静。正是因为安静,那偶尔的汽笛声也就明显了。(生1:只有汽笛声。生2:偶尔传来)联系生活实际:原来静是需要动来衬托的,这就好比安静的教室里,同学们都在专注地考试,这时连一根针掉落的声音都听得到。

总结:静是要衬的,正像南朝〃王籍在《入若邪溪》中所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就像我们在《七月的天山》中读到的——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

同样的写法,这段还有没有?找出来,读给同桌听。在平时的习作中,你会

不会用这种方法?(适当举例)

在一个文本中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语用点实为难得,实为珍贵,要尽可能多地调动、整合教材资源对此语用点进行捶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就像虞大明老师所说:“这好比设计一套“组合拳”,一下接着一下,敲打结实了。对“以动衬静”写法的处理,有课内,有课外,有现代,有古代,有指导,有运用,努力去实现略读课文取舍有度,难点突破的策略。”

略读课文的教学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虞老师在《略读课文教学——将孩子渡向独立阅读的彼岸》一文中指出:“阅读教学的三种价值取向:语文知识取向;阅读能力取向;人文精神取向。阅读教学应当以突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要取向,略读课文教学更是如此。略读课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提高阅读能力,学会略读、浏览、跳读、扫读、猜读、抓重点读等方法;其次是粗知文本大意,抓住主旨,恰当地学习语言;最后是训练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的速度,养成阅读的习惯。”略读课文的教学还有很多需要思考和探索。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流程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流程 新课标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这就说明我们在略读教学中,确定的教学目标要简明而合理。 现在的语文教材,在每一单元都编排了2~3篇的略读课文。略读就是略知大意,能够及时的捕获到所需要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就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方法用于阅读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品质。下面就略读课文教学的流程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在这一环节中要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有主动读课文的愿望。充分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相关知识,利用文前导读,质疑问难,明确阅读目标。教师要善于架起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的过渡桥梁,充分利用回顾前文、资料补充、文前导语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人教版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如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的提示语是这样写的: 祖国的西部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光辉的一页。读读下面这篇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有条件的还可以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段提示语优美生动,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又明确提出了这篇课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可以把这段提示语概括为两个方面: 1、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要求我们在教学初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搜集有关丝绸这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点则是要求我们在学完课文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课后去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进与同学间的合作。 像这样,对提示语进行解读,既有助于我们教师找准重点,又能及时有效地展开略读课文的教学。 二、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这一环节要让学生达到自主读书,扫清阅读障碍,了解文章脉络,粗知文章大意的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训练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扫读、猜读、跳读、浏览、快速默读等方式,用小标题、抓重点词、找中心句等方法简要概括文章大意。此环节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对与文章主旨不相关联的词句可以一目十行,养成快速提炼有效信息的略读习惯。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如果教师理解上有差异,就会使教学陷入盲目性。以为粗知就是浅知,粗知就是少知。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运用 教学的语言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工具,它可以改变学生的精神世界,三尺讲台四十分钟,对于每位教师都是相同的,但效果却迥然不同,有的情趣横生,让学生觉得时间过得快,有的平淡无奇,让学生昏昏欲睡,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语言的艺术运用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如何运用应进行探讨和分析。 标签:小学语文教学;教师语言艺术;精神世界 教师的语言对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话语沟通为师生互动的有效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师生互动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多样,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促进了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教学教师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一)实现学习快乐 小学生年龄均相对较小,大多数都属于一个爱玩、爱闹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并不能适应枯燥、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低下。学生在教师言语鼓励下能够感受学习过程中的快乐,让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并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实现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均存在着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虽然整个学习过程是持续上升的,但在某个环节将呈现螺旋态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在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运用激励语言可以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而针对性的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和授课以点带面,既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三)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大多较为单一,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依然采取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而话语沟通在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中的运用给予了学生发表自己观点和想法的机会,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同时也丰富了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二、小学语文教学教师语言运用的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几乎是所有教师都会采用的而且频率极高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提问在揭示矛盾、引起思考、判断是非、唤起注意、交流信息、调节教学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但假如运用不当,提问也会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杀手”,成为小学生们理解课堂内容、记忆知识点的“拦路虎”。这是由小学生年龄特点决定的,他们的注意力品质不能象成年人那样集中、保持时间长,而且容易受到干扰,因此教师的不合理提问很容易造成他们的注意力转移,从而影响对知识点的识记与理解。 一、有关提问的几个误区 在传统教学思想与方法的影响下,人们对提问及其策略的研究较少,造成人们对提问有许多误区。比较典型的有如下几种: (一)、“老师问,学生答” 提问,自然而然就会被人们理解为“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这样一来就将提问的意义片面化了。事实上,提问应该是双向的。课堂中既应该出现老师向学生发问,也应该出现学生向老师提问的现象。假如只出现第一种,那么这种教学就是单向的,不能构成信息反馈,教学就不可能得到及时调整,当然自我评价也就不可能准确进行。道理很简单,但这种情形还是屡见不鲜。除了班级规模大的因素外,就是教师的思想观念没有及时转化,没有摆正教师在现代教学中的角色。因此现代教学中出现的提问的主体应该把学生包括进来。但是为方便论述,本文涉及到的提问主要指前者。 (二)、“越多越好、越杂越好” 中国的考试自古以来就是力求“细致入微”,考点很细微,讲求“微言大义”。为了应对这种考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自然就会多且杂了,因为此时的学问乃是记诵之学,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做”学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发生了改变,教育被赋予培养人的重要职责。要求变了,教学方法包括提问策略也应随之改变。提问开始被当作一种艺术或者技术,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其思维能力为目的。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说,教师的提问不能“满堂飞”,随意而为,而应该精心备课,精心挑选,精心设计问题,做到“越精越好”。 (三)、“随时随地皆可问”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往往会令学生莫名其妙,原因是此问题本该在前面提出,结果由于种种原因错过了良机,在后面想到时才提出,结果造成内容不连贯,学生思维顺序被打乱,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关于提问的种种误解,归根结底,还是缘于人们的观念没有转变,或者是囿于观念的局限。令人欣慰的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和探究越来越多,包括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内的许多人对此都做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的一些新思维、新做法,以求“抛砖引玉”。 我认为,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精心选择问点,明确提问的目的 所谓问点,就是提问的切入点。同一篇课文,可以设问的时间、方法很多,但不能随意设问,这就需要我们精心选择问点。问点的选择一般要把握以下几点: 1.问点要着眼于突出教材重点。在教材重点处设置问题,要求老师不仅要准确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而且要紧扣教学目标,巧妙地设问。现以《九色鹿》(北师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三种提问设计为例: 第一种: (1)调达为什么会背信弃义?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 学策略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内容摘要】新课标提出略读要求,教育者开始重视略读课文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略读教学应该是以运用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教学。我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谈略读课文教学策略: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自读的时间;抓住“阅读提示”,简化教学环节;巧用自读卡,提高略读课文教学有效性;延伸学习过程,拓宽文本视野。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发挥略读课文的独特功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实验教材,将课文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三类。略读课文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学段而增大,但目前的略读课文教学主要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把略读课文上成一课时的精读课文;二是把略读课文当成自读课文。略读教学应该是以运用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认为略读课文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教学策略: 一、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自读的时间 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是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发挥略读课文的巩固迁移功能,教师应在课堂上大胆放手,留够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自读时间,有充分的实践机会。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英雄雨来》是一篇篇幅长、故事性较强的略读课文,它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粗知文章大意,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和运用“抓住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来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并不难,我们“不必精雕细琢,不必理解全部字词句,应该放手培养

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在教学时只安排一课时,处理得比较成功:我在谈话导入揭题后,让学生读书三分钟,检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一些词语的理解;然后提出问题“文章写了雨来的哪几件事”引导学生再次初读,给学生留足五分钟,放手让学生概括。学生巩固迁移了在《夜莺的歌声》中学会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很快捕捉信息,概括小标题,概括能力和略读能力得以培养;第三次教师留足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迁移巩固“抓住人物言行,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自主感悟雨来的英雄形象,而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使学生对人物有更深的认识。这样一堂课四十分钟就有十八分钟让学生自读,学生在一次次充分的阅读中,运用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二、抓住“阅读提示”,简化教学环节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展开教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提高学习实效;又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简约,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教学环节的繁琐复杂,使整个教学结构粗线条化。 如课文《卡罗纳》【四(上)下同】前面就有这样一段“阅读提示”:“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的全力救助,挽救了小钱的生命。这篇课文选自《爱的教育》,体现了另一种关爱之情。默读课文,看看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样做的;再说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这段“阅读提示”除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着重对课文的主旨和阅读方法、学习的重难点、语文学习的拓展点给予了提纲性的导向,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习重点。

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在课程改革新形势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汉语言文学特有的艺术体征和美学品格,已然成为小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作品符合汉语言的语文认知水平,符合汉语言的内心发展特征。小学语文教材中汉语言文学与其他教材的教学要求不同,需要教师教出童真的感觉,让小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特有的美感。然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结合教材和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汉语言文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汉语言文学教材应用研究

一、汉语言文学符合小学生的语言思维发展特点 下面是武汉映辉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的小学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语言词汇通过模仿和交流不断得到积累,并开始在语境中使用这些词语。这个阶段的汉语言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依靠具体形象的事物,呈现出间断性和记忆的简短性,他们在学习生活规范和记忆时,采用单事件学习和记忆法。他们的思维呈现习得事物的累积学习。这个思维特点,要求语言的表达要短小精干,学生只有在简单句的语言表达中才能体会情感,习得知识。 汉语言文学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以小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富有情趣、短小生动、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达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具体包括: 1.听过一些故事,解释一些事物的基本特征,例如《狼和小羊》一文,通过狼和小羊抢水的故事,告诉学生狼这种动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故事传递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例如《孟母三迁》传递母爱的问答,《爱你本来的样子》一文教育学生要喜欢自己、爱护自己等。从上述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学的内容比较简短,语言比较通俗,基本没有理解和阅读的难点,这个表现形式是与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发展特点相适应的,因此学生容易接受。 汉语言文学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包括童话、寓言、小说、散文、诗歌等,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感受着语言的优美,学生在模仿中慢慢掌握词汇和语言。因此,通过这种文学形式来进行语文教学,是有效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二、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教师缺乏汉语言文学素养 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出于汉语言文学作品,因此,教师的汉语言文学素养会直接影响教学成效,但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缺乏汉语言文学素养,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还停留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思想中,没有储备完善的汉语言文学理论,也不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美学内涵、功能价值与体裁特征,难以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活动。 (二)未抓住汉语言文学的特征 对于小学语文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很多教师都抓不住汉语言文学的特征,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汉语言文学工具化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很多教师还采用“字词句段”教学法,仍然将汉语言文学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进行讲解,没有意识到汉语言文学的审美价值。 第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成人化一些教师对于汉语言文学作品与成人文学作品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与主题,导致本应该生动有趣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变得晦涩难懂。 第三,未注意到汉语言文学的文体特征很多教师没有深刻地把握好汉语言文学的文体特征,使用与成人文学相同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例如,很多教师在讲解诗歌与儿歌时,就没有注意到儿歌的趣味性与押韵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游戏”

在小学语文教学里,还是提倡运用游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兴趣的,比如儿歌、讲故事比赛等等,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能否也运用好这个好的教学方法呢?前段时间在立体评教活动中听了一节有小游戏的语文课,让我很受启发。 小学生,特别是5---6年级的小学生,他们还处在形象思维发展阶段,抽象思维仅仅是萌芽。所以,作为社会人文学科的语文,还是可以把游戏引进我们的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如果要运用游戏的方法,我以为要遵守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趣味性原则。游戏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兴趣,所以设置一个游戏,我们首先要保证这个游戏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互动性原则。既然游戏是为了提高课堂学习的兴趣,我们就不能把游戏的参与者确定为几个人,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包括教师也不能仅仅当导演或观众,必要时也是个好的配角演员。全员参与互动性强,才能使课堂效率真正提高,否则参与人少,绝大多数学生都在那里当观众,可能达不到设置游戏的目的。 第三、服务性原则。课堂设置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所以,作为作为主导的教师,

要把握好游戏活动的方向,不论是大的游戏还是小的游戏,都要为课堂教学服务,不能偏离语文教学的方向。 那么容易操作的语文课堂游戏有哪些呢? 1、接背名诗佳句、成语接龙等游戏。课上印发词语解释、诗句、语段若干篇,规定好时间,然后看谁在规定时间内记得最多。或布置若干篇古诗文,约好一个星期以后比,以后再增加量,如此往复。 2、一分钟快速答题.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题目,让学生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快速答出,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3、小小课本剧,让学生发挥想象,把有些文章演化为小话剧。 4、小辩论。就某个话题展开5--10分钟的当堂辩论。 这样的游戏还很多,也希望朋友们都来想一想,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做好“游戏”,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浅谈小学略读课文教学中提问的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5521811.html, 浅谈小学略读课文教学中提问的设计 作者:张应兵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10期 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教师总会设计很多问题。让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不断的获取新知。那么,在略读课文教学时,教师应该如何去设计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呢?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 首先,要掌握提问的原则 在教学略读课文时,教师不能与精讲课文同等对待。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掌握提问的原则。 第一,教师要明确你提问的意义。小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精讲课文是主体,略读课文是补充。但这补充却是使学生学会应用阅读的最基本方法的手段之一。因此,它既不能像精讲课文一样重形式,讲方法,又要求教师要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学过程。如果课堂枯燥乏味,或者流于形式,都无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吸收到一定的知识,还会让学生对学科产生厌倦的心理。因此,略读课文课堂提问的设计要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及时反馈信息,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学习意向。 第二、提问要选择覆盖面广又有针对性的问题。略读课文在提问时,没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教师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目的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从整体性上设计问题。 第三、提问要有顺序。教师的提问要构成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与新的学习需要之间的矛盾。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思维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形成一条教学的思维链。 第四、提问要有阶段性。提问的阶段性要根据语文学科的阶段性的特点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结合每个学段的课程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这样,就不会造成提问脱离学生的实际。 其次,要掌握提问的技巧 因为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学生思维方式和理解层次的不同,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时,提问不能千篇一律,应该多种多样。 第一、激趣提问。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只有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会进一步的去探求新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专家研究证明:学习的成功,情感因素占80%,智力因素只占20%。这充分表明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学生热爱学习,对学习知识的迷恋,被教学内容所感动,为探索真知而追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老师一定要多鼓励。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错误,如教师一句“就你笨!”那么这名学生这节课的学习便会就此停滞。相反,如果教师引导激励恰当,学生心境会出现积极兴奋状态,这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效性都会增强。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教学中实现脑、眼、口、手、耳五种感官的“解放”,并且做到五官相结合,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眼、脑、口、手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逐步达到会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激励学生广泛地参与。 教师上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为本,这首先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上。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符合学生特点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而不是只领着少数几个“优”生围着教师的教学“转”。课上得好不好,先要看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学生有多不多,要看有没有被遗忘的“角落”,有没有“差生”发言和参与教学活动。关注各个层面的学生,让他们都动起来。尽可以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流程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流程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流程 新课标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这就说明我们在略读教学中,确定的教学目标要简明而合理。 现在的语文教材,在每一单元都编排了2~3篇的略读课文。略读就是略知大意,能够及时的捕获到所需要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就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方法用于阅读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品质。下面就略读课文教学的流程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在这一环节中要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有主动读课文的愿望。充分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相关知识,利用文前导读,质疑问难,明确阅读目标。教师要善于架起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的过渡桥梁,充分利用回顾前文、资料补充、文前导语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人教版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如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的提示语是这样写的: 祖国的西部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光辉的一页。读读下面这篇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有条件的还可以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段提示语优美生动,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又明确提出了这篇课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可以把这段提示语概括为两个方面: 1、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要求我们在教学初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搜集有关丝绸这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点则是要求我们在学完课文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课后去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进与同学间的合作。 像这样,对提示语进行解读,既有助于我们教师找准重点,又能及时有效地展开略读课文的教学。 二、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这一环节要让学生达到自主读书,扫清阅读障碍,了解文章脉络,粗知文章大意的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训练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扫读、猜读、跳读、浏览、快速默读等方式,用小标题、抓重点词、找中心句等方法简要概括文章大意。此环节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对与文章主旨不相关联的词句可以一目十行,养成快速提炼有效信息的略读习惯。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如果教师理解上有差异,就会使教学陷入盲目性。以为粗知就是浅知,粗知就是少知。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论述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的应用方法及其作用。首先,对与多媒体的应用及其价值作了系统的介绍;其次,对多媒体应用中的问题进行了论述,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以防止对教学造成影响;再次,介绍了应用方法。有力的促进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discusses shallowly multimedia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classroom application wang yuanji 【abstract】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i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curriculum application method and the function. first, has made system's introduction to and the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and the value; next, has carried on the elaboration to the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questions, avoids the nonessential loss preventing to the teaching to have the influence; once more,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method. powerful promotion multimedia technologies in 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application.

培养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及语言运用的能力.doc

培养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及语言运用的能 力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历来在小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将使小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从教学目标的定位来看,阅读与写作方面的能力似乎涵盖了小学语文的全部职能。然而,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仍是目标体系中的关键一环。本文基于语文素质教育背景,对如何增进西藏林芝地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进行培养教育,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却往往忽视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语文素养;培养 1、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应语文素养培养的构建。 1.1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

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看,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素养培养的展开。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1.2传统课程的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素养培养的开展: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 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素养的培养工作也就无从开展。 2、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培养体系构建 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培养体系构建,不可能完全脱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人口。 2.1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2.2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地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会使语文教学程式化而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新课标提出略读要求,教育者开始重视略读课文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略读教学应该就是以运用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教学。我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谈略读课文教学策略: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自读的时间;抓住“阅读提示”,简化教学环节;巧用自读卡,提高略读课文教学有效性;延伸学习过程,拓宽文本视野。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发挥略读课文的独特功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实验教材,将课文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三类。略读课文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学段而增大 ,但目前的略读课文教学主要存在着两种倾向:一就是把略读课文上成一课时的精读课文;二就是把略读课文当成自读课文。略读教学应该就是以运用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认为略读课文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教学策略: 一、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自读的时间 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就是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发挥略读课文的巩固迁移功能,教师应在课堂上大胆放手,留够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自读时间,有充分的实践机会。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英雄雨来》就是一篇篇幅长、故事性较强的略读课文,它的目的就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粗知文章大意,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与运用“抓住人物神态、动作与语言来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并不难,我们“不必精雕细琢,不必理解全部字词句,应该放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在教学时只安排一课时,处理得比较成功:我在谈话导入揭题后,让学生读书三分钟,检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与一些词语的理解;然后提出问题“文章写了雨来的哪几件事?”引导学生再次初读,给学生留足五分钟,放手让学生概括。学生巩固迁移了在《夜莺的歌声》中学会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很快捕捉信息,概括小标题,概括能力与略读能力得以培养;第三次教师留足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迁移巩固“抓住人物言行,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自主感悟雨来的英雄形象,而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使学生对人物有更深的认识。这样一堂课四十分钟就有十八分钟让学生自读,学生在一次次充分的阅读中,运用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二、抓住“阅读提示”,简化教学环节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展开教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提高学习实效;又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简约,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教学环节的繁琐复杂,使整个教学结构粗线条化。 如课文《卡罗纳》【四(上)下同】前面就有这样一段“阅读提示”: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探索与研(总结阶段)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探索与研究》阶段性成果 报告(总结阶段) 实验小学课题研究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略读课文的分量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加,精读课文相对减少;不仅仅是出现在每个单元的末尾,而是融在其中,与前面的精读课文密切联系;至第三学段起,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与精读课文已是平分秋色了。但是,占如此大比重的略读课文教学并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关于这方面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及可借鉴的经验也是微乎其微。略读课文的教学到底该何去何从呢?因此我们产生了研究此课题的想法。 1、从时代发展的趋势看,学会略读是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每天都要同数量巨大、传递迅速、变化极快的信息打交道。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具备一种能力,一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吞吐大量信息,并能够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即必须具备快速把握阅读材料大意的略读能力,形成迅速捕捉、筛选、提取、处理所需信息的能力。学会略读,应对社会发展,是现代语文的一种必然举措。 2、从课程改革的趋势看。《新课程语文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阅读任务。这样大的数量,要求学生做到篇篇精读是不可能,也是不需要的。这一要求是否能得到落实,取决于教师是否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

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略读”方法,具有略读能力。因此,学会略读,对于扩大阅读面,完成阅读任务是非常必要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里同样提出了略读的要求。其实,在信息时代,略读更能迅速、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为广泛。 3、从本校及其他广大教师长期实践的现状分析,目前的略读课文教学存在着以下两种倾向:一种是略读课文、精读课文一视同仁。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模式、策略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反之,另一种情况则是教师完全放手,引导点拨轻描淡写,学生学习囫囵吞枣,一读带过,略读成了泛读,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教学的有效性也无从谈起。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研究有着比较现实的意义。要改变略读教学的现状,就必须有所创新。我们选择这样一个课题,把视角投向选文类型的甄别和选文功能的明确上,以“样本”功能及其功能的发挥方式为导向,借鉴他人已有的经验,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实践探索为重点,通过研究,初步形成基于选文功能的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教策略和基本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略读课文的独特功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略读”,从而提高学生的略读能力和独立阅读能力。这对于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语用”理念的运用_通用版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语用”理念的运用通用版 一、关注语言运用过程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育,使其关注课文中语言的运用过程,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的“语用”. “语用”更多的是关注作者语言运用的过程而不是作者表达的结果,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语言实践的过程而不是学生语言运用的结果,这才是根本上的词语理解和本质上的语言运用,而不是表面上的内容分析和情节梳理,是真正意义上的课文语言灵活使用。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进行“先学”的动笔练习,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再作“二次”的修改补充,使学生能够准确、精炼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例如,在《花的勇气》一文中,教师可以作如下的“语用”教学。 师:作者寻花,为什么心情会发生那么多的变化?找出原因,用课文中的句子或者自己的概括都可以,之后在 3 分钟之内完成下面的练习,然后讨论。四月的维也纳,一开始令我 _____,因为 _____;后来,看到花的原野,我 _____,因为 ______. 3 分钟之后 , 很多学生都有了自己的答案,教师可以拿一个学生的答案进行展示,如:四月的维也纳,一开始令我很遗憾,很失望,因为没有明媚的花朵只有成片的绿草。然后让学生加以讨论。 A 学生:可能是有花的 ,只是它们藏起来了。 师:“藏”字用来概括很准确。那么,同学们谁还能概括得更简单一点呢? B 生:作者的失望是因为维也纳“绿色泛滥”. 师:“泛滥”,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B 生:泛滥就是说维也纳的草太多了。 师:很好,“泛滥”用得很简洁,但是他只概括了“失望”,那么“遗憾”又是为什么呢?

浅谈小学语文中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中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语文教材的编写也随之焕发了青春:以前不多出现的略读课文变多了;以前只出现在单元末尾的略读课文出现在中间甚至前头了;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略读课文11篇,略读课文的篇数已约占全册课文的三分之一以上。但是,占如此大比重的略读课文教学并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关于这方面的教学设计与研究也是微乎其微。作为一线教师来说,我们不能“摸着石头过河”,更不能“没有石头也去过河”。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到底该何去何从呢? 一、流行现象——远近高低各不同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略读课文的要求非常简单:“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我们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点,因此纵观我们的略读课文教学,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 现象一:置之法度外、任其自在流。 有的老师将“略读”理解为“简单地读”,略知大意即可,走马观花就行。如,有的老师在教《雅鲁藏布大峡谷》时,任由学生自己去读,不安排理解里面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也不思考“植物类型博物馆”和“动物王国”的美誉究竟指什么。只是在最后带领学生再读一遍“资料袋”就草草了事,教与不教从表面上看不出任何痕迹。 现象二:春风未拂面、蜻蜓点水来。 人教版实验教材参考用书中指出:略读课文要“粗知课文大意”。于是有的老师就任由学生天马行空,方法上则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课堂上,让学生随随便便读几次,任由他们天花乱坠地交流,而自己却退让一边,不加指导,不予总结、反思。表面上看,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似乎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其实学生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读到的东西也如过眼云烟,春风未拂面,蜻蜓略点水。 现象三:难以割舍之、精雕仔细磨。 人教版实验教材中的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看,每篇都文质兼美,深受学生的喜欢,作为教师的我们也难以割舍。于是略读课变成了精读课。如,一位老师在《幸福是什么》一课中,从歌曲《如果你要幸福你就拍拍手》开始,接着是词句品析、朗读感悟、积累运用、人文熏陶,最后以“我的幸福观”小练笔收尾,面面俱到,精雕细琢,整整两个半课时才结束,将略读课上成了精读课。 二、冷静思考———纸上得来终觉浅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昆虫备忘录》略读课文教案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包括4篇科普小短文。讲的是四种昆虫:蜻蜓、独角仙、瓢虫和蚂蚱,揭示了它们各自的小秘密。语言生动、有趣,很诙谐。 【作者介绍】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复眼是相对于单眼而言的,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通常在昆虫的头部占有突出的位置。多数昆虫的复眼呈圆形、卵圆形或肾形。它由多数小眼组成。每个小眼只能形成一个像点,众多小眼形成的像点拼合成一幅图像。在光线微弱时,物体也能成像。家蝇的复眼约由4000个小眼组成,蝶、蛾类的复眼约有28000个小眼。 瓢虫为鞘翅目瓢虫科,圆形突起的甲虫的通称,是体色鲜艳的小型昆虫,常具红、黑或黄色斑点。别称为胖小、红娘、花大姐(指二十八星瓢虫,这是一种害虫)、金龟,甚至因

为某些种类分泌物带有臭味而俗称为臭龟子(但这也是混称)。 独角仙学名称双叉犀金龟,又称兜虫,其幼虫又有鸡母虫【蛴螬】之称,体形大而威武。独角仙在中国一些地方较为常见,数量多可能危害森林。在用途上,独角仙可作观赏,是常见的宠物,又有很高的药用价值。2008年,研究人员发现在不同条件下独角仙会变色,对研究智能材料有启示作用。 蚂蚱是蝗科,直翅目昆虫。俗称"蚱蜢",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盖在后翅上,后翅很薄,适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 【其他资料】 关于昆虫谜语: 小飞贼,水里生,干坏事,狠又凶,偷偷摸摸吸人血,还要嗡嗡叫几声。——蚊子 聪明玲俐白姑娘,自己动手盖闺房,闺房造得真灵巧,可惜门窗不会造。——蚕 头戴红缨帽,身穿绿罗袍,背上生双翅,爱脏腿长毛。——苍蝇 肚大眼明头儿小,胸前有对大砍刀,别看样子有点笨,捕杀害虫挺灵巧。——螳螂 有红有绿不是花,有枝有叶不是树,五颜六色居水中,原是海底一动物。——珊瑚 有个小姑娘,身穿黄衣裳,你要欺侮它,它就扎一枪。——马蜂 身体半球形,背上七颗星,棉花喜爱它,捕虫最著名。——七星瓢虫 身穿绿衣裳,家住百花庄,通宵织细布,人人喊它娘——纺织娘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选字填空。 膜摸漠抚()()翅沙() 路陆录马()大()目() 句距具()子()离工() 稠绸愁()密丝()()闷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思索、考虑。() 2.本文指慢慢地,也指诚恳、忠实。() 3.缝隙严密闭合。() 阅读能力大提升

小学语文语用教学案例片段

小学语文语用教学案例片段(转载) 语文学习,重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抓住了“语用”,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语文教学的奥秘,几乎全在“语言文字运用”六字上。“语用”将成为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 “语用”教学,我们要做些什么? 1. 加强汉字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2.多读、多背、多积累,培养学生主动积累的习惯; 3. 以理解语言内容、语言形式为基础,从读学写; 4.让学生从课堂语言走向生活语言,进行适量的小练笔; 下面选择几个语用教学案例,供老师们学习参考: 一、段的训练 〔例1〕那猴在山中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猴王出世》)师:读这段话,石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我感受到石猴顽皮可爱、快乐自由。……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段文字上,看看作者在这段话中运用语言有什么秘密……。 (生自由读) 师:你们发现作者写法上的什么特点了? 生: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哪些句子用了排比的修辞?你能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这样的句子就是排比句,你发现了排比句的什么特点? 生:(略) 师:再看这一组排比句,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特点? (出示句子: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自己读一读这两组排比句,读的时候用心体会:排比修辞的句子读起来有什么特点? (生读)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读起来很有节奏 生:读起来顺口 师:对,这就是排比句的特点,恰当地使用排比,读起来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而且,读着这样的句子让我们头脑中的石猴似乎也跳起来了。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把石猴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吗? (生读) 〔例2〕黄凌镇而水小学叶小丽老师教学《大卫》——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师:我们把景物描写的文字去掉,请再读课文,这时文章还通顺吗?(通顺) 师:如果你是作者,你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呢? 生:这段景物描写多美啊,表现了大卫的生活多么快乐,他对生活多么热爱。 生:这段景物描写更能表现大卫是一个爱国、勇敢的少年。 生:环境描写为的是突出人物的特点。 练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