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前沿新

前沿新

前沿新
前沿新

名词解释:

1、公共行政指现代政府特别是狭义的政府(即行政机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社会公共事务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如教育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事务。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公民直接需求的由国家介入的服务活动,如教育、医疗保健、社会保障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水、电、气的供给,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建设,邮电与气象服务。

2、服务行政:是政府公共部门在运行和发展中遵循公民至上理念、以回应公民需求,实现公民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新型治理模式。服务行政的特征:控制导向,服务导向,效率导向,公正导向,政府本位,公民本位,封闭式行政,开放式行政,德治、法治的有机结合。

3、官僚制组织:是指现代国家条件下以相对专业化的行政人员为主体所构成的政府的一系列制度、体制、组织结构和原则的总和。官僚制组织是建立在法理型支配基础上的一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具有专业化功能以及固定规章制度、科层分级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形式。

4行政决策: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组织依据既定政策和法律,就行政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并选择解决方案的活动。行政决策的主要特点有:第一,从决策的主体来看,只有掌握行政权力的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才能成为行政决策的主体。第二,从行政决策的内容来看,行政决策是一种公共决策。第三,从行政决策的约束范围来看,行政决策方案一经公布,就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第四,从行政决策的目的来看,任何行政决策都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和公共利益。

5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一种最直观的收入分配制度,即通过将某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收入转移到其他社会成员的手中来进行收入再分配,而无需由政府进行公共供给和公共生产。

6行政问责制:行政问责制是责任政府实现的重要机制,没有问责,责任就无法落到实处。而问责就需要明确政府的不同责任。政府的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的政治责任、政府的行政责任、政府的法律责任、政府的道德责任。

7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行政权力是指行政体系中的那些存在于一定的法律制度框架下的由个人或个性化的机构或部门所执掌的并用来处理一切具体的事务的权力。具体行政权力的特征:就权力主体而言,具体行政权力的主体是行政组织中的管理阶层或个人。就权力的存在形式而言,具体行政权力极力淡化或隐藏自己的根本性质。就权力的作用范围而言,具体行政权力的作用范围是整个权力体系作用范围的每一个具体的部分或环节。就作用效果而言,权力主体的好恶、积极还是消极的人生态度、认真负责还是粗枝大叶的处世精神,都决定着这种权力发挥作用的

8抽象行政行为:抽象行政权力是指行政体系中的那些法律制度化的权力,它是一种规范的、有着充分的法律制度保证的权力。抽象行政权力的特征:就权力主体而言,抽象行政权力的主体是整个行政权力体系所属的整个组织。就权力的存在形式而言,抽象行政权力往往公开表明自己的性质。就权力的作用范围而言,抽象行政权力的作用范围是与整个权力体系的作用范围相一致的。就作用效果而言,抽象行政权力由于是一种理念性的权力。

9市场失灵: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市场失灵的表现: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外部负效应问题、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失业问题、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

10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腾飞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政府职能模式,这一职能模式既能保证社会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又能充分发挥政府作为社会总体利益代表者而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协调与控制。在这种模式下,

政府与社会处在一种相互制约又相互合作、相互独立又彼此依赖的有机统一的关系中。

11新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包括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新保守主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突出代表是“重塑政府理论”。新公共管理运动表明,公共管理中是贯穿着两个发展方向的,即公共管理的双重维度:管理主义的复辟和服务行政的兴起。

12、政府失灵:政府由于对非公共物品市场的不当干预而最终导致市场价格扭曲、市场秩序紊乱,或由于对公共物品配置的非公开、非公平和非公正行为,而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

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1)、政府政策的低效率,也即公共决策失误(2)、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3)、政府的寻租(4)、政府的扩张(5)、财政幻觉导致扩张

简答:

1.简述公共行政的发展阶段

(1)、建构阶段

①行政学诞生的标志性文献是威尔逊的《行政之研究》一文。

②古德诺在1900年发表了《政治与行政》一书。

③马克斯?韦伯通过他的官僚制理论的建构,解决了威尔逊思想付诸实施的一切技术性问题。

④泰勒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法约尔191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对公共行政学的形成都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⑤最早对公共行政学这门独立学科的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和阐述的则是美国学者——怀特

和威洛比。

(2)、行为主义阶段

①.随着行为科学理论被引入行政学研究中来并被人们逐步接受,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进入了行为主义阶段。

②、从理论渊源上讲,行为科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30年代的早期人际关系学说。1927

年到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E. Mayo)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

③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直接影响了行政研究的进程,许多行政学者开始使用行为主义

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行政现象,其中,以西蒙(H. A. Simon)的行为主义行政学派较具影响。

(3)、公共政策阶段

20世纪60~70年代许多西方国家先后出现了诸如暴力犯罪增加、经济停滞、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失业扩大、以及住房、卫生、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等众多社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政府只有通过公共政策的途径来加以集成化解决。所以20世纪60年代成了公共政策研究最为红火的年代,在公共行政学发展史上,也称作为“公共行政运动”

(4)、新公共行政阶段(20世纪60~70年代)

新公共行政的理论观点:

①、新公共行政理论在批判主流行政学的效率经济观的基础上提出价值考量。

②、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

③、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

④、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

⑤、主张突出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共”性质

⑥、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5)、新公共管理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①、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包括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新保守主义。

②、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突出代表是“重塑政府理论”。

③、新公共管理运动表明,公共管理中是贯穿着两个发展方向的,即公共管理的双重维度:管理主义的复辟和服务行政的兴起。

2.简述统治行政、管理行政和服务行政。

(1)、统治行政:在农业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行政理所当然地是国家实现其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手段。行政活动过程的统治、压迫功能是特别地残酷与不加掩饰的。此时行政机构还没有从政治权力机构中分化出来,处于一种“混权”的状态(行政事务是直接由权力机构行使的),充分显示出了行政的政治统治。由此,可将这一时期的行政模式概括为统治行政模式。统治行政模式是政府一经产生就存在的一种较为低级的和原始的政府类型

(2)、管理行政:以管理为目的的行政称作为管理行政。

管理行政是对现代行政职能方面的描述,就其性质而言,这种行政也可以称作为公共行政。公共行政就是现代政府出于服务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通过自身管理的途径而有效地实现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活动。

管理行政也就是公共行政,是公共行政的现代形式

(3)、服务行政:服务行政是政府公共部门在运行和发展中遵循公民至上理念、以回应公民需求,实现公民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新型治理模式。

服务行政的特征:控制导向,服务导向,效率导向,公正导向,政府本位,公民本位,封闭式行政,开放式行政,德治、法治的有机结合。

3、简述行政领导的作用与行政权力的类型

行政领导是指在公共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个人或领导集体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影响部属,以共同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过程。行政领导的作用:(1)、行政领导是政治领导的贯彻执行(2)、行政领导是行政管理协调统一的保证(3)、行政领导对行政效能具有决定性作用。

?类型:行政权力的分类

根据行政权力受约束的程度,可以将行政权力分为羁束的行政权力和自由裁量的行政权力。根据行政行为的模式,将行政权力分为行政立法权、许可批准权、行政确认权、行政检查监督权、行政制裁权、行政强制权、行政司法权。

根据权力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基础,可以把行政权力划分为报酬性权力、制度性权力、知识性权力。

4、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别与特征:

同上

5、简述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的区别:

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是两种典型的人员分类制度,它们有着显著的区别:①分类标准不同。

②分类的依据不同。③适用范围不同。

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是两种基本的公务员分类方式。职位分类,通常是根据职位的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等进行分类。品位分类,通常以人的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和应获得报酬的多少为标准进行分类。两种分类方式互有长短。品位分类是以“人”为中心的分类,侧重人的资历条件;职位分类是以“事”为中心的分类,侧重职位的职务、职责与职权。两种分类方式近年来有相互兼容融合的发展趋势。

6、简述行政人员的职业责任:

(1)、行政人员的行政责任:广义的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及其公务员因其公共权力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的行政责任概念,实

质上就是行政人员的职业责任。

狭义的行政责任是指行政人员违反行政组织及其管理工作的规定,违反行政法规所规定的义务和职责时,所必须承担的责任。

(2)、行政人员的法律责任

所谓行政人员的法律责任,是行政人员因违反法律义务而由专门国家机关依法追究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行政人员法律责任的基本类型:

①、根据责任引起的原因,分为行政违法责任、行政不当责任、行政侵权责任;

②、根据责任的功能和目的,分为惩罚性责任与补偿性责任;

③、根据责任的性质和内容,分为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违宪法律责任;

④、根据引起责任的法律事实与责任人的关系,分为直接责任、间接责任、连带责任;

根据问责主体,分为行政机关认定和追究的责任、权力机关认定和追究的责任、司法机关认定和追究的责任。

(3)、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

①、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是指行政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负有的道德义务以及违反道德义务所应承担的否定性后果。

②、行政人员道德责任的内容:公正、仁爱、求实、宽容、节制

7、简述行政问责制的基本内容

行政问责制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而实施的、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结果的一种规范。行政问责制的类型:按问责的主体不同,可分为同体问责和异体问责。按问责时机不同,分为常态问责和非常态问责。按问责事件的形式不同,分为对积极作为的问责和对消极不作为的问责。从控制的来源和程度两个维度出发,可以将公共行政问责制划分为四种类型:官僚型问责、法律型问责、专业型问责和政治型问责。

8、简述官僚制组织的含义和特征:

官僚制(Bureaucracy)一词是指现代国家条件下以相对专业化的行政人员主体所构成的政府的一系列制度、体制、组织结构和原则的总和。官僚制组织是建立在法理型支配基础上的一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具有专业化功能以及固定规章制度、科层分级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形式

官僚制组织的特征:(1)、劳动分工和职能专业化(2)、等级制(3)、规则化(4)、非人格化(5)、技术化(6)、公、私分明化(7)、公文往来,言行有据(8)、职业化原则

9、简述编制管理对机构改革的意义

广义上的编制管理是指对一切法定社会组织内部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组织形式及工作人员的数量、结构等方面的管理。狭义上的编制管理是指对机关、事业单位及部分企业组织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数额及人员结构的管理。编制管理的运行机制:运用行政指令,严格规范调控,引入经济手段,进行激励调控,健全法制,实现法治调控,编制管理对机构改革的意义。编制管理是防止官僚主义,密切政府与群众关系的重要手段。编制管理是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组织体系的重要前提。编制管理有助于节省国家财政开支。

10、简述集权制和分权制的优劣

集权制和分权制是权力纵向配置的反映,是依政府层级而展开的权力线。集权制指这样一种权力体制,其中中央或上级机关掌握最终或最高的决策权,地方或下级只拥有上级赋予的执行权;中央或上级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指挥、监督和干预地方或下级的活动,地方或下

级要完全听从中央或上级的命令。分权制是与集权制相反的一种行政权力体制:地方或下级的行政权力来自于法律的授权;在权限范围内,地方或下级有相当高的自决权,中央和上级仅处于监督地位,不能任意干涉。

集权制的优缺点:

(1)、优点:政令统一,目标一致;力量集中,便于处理紧急或重大事件;权力完整,指挥灵便;执行效率高等。

(2)、缺点:信息环节多,传输缓慢,容易失真;管理单一、僵化,适应环境的能力差;忽视地方差异,呆板统一,容易出现形式主义;忽视下级积极性,造成下级的依赖和低效等。分权制的优缺点:

分权制的优缺点

(1)、优点:独立自主,可以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行政目标,进行决策和管理;分层授权,分级管理,有利于调动下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应灵活,不需要层层请示汇报,信息传递较快,对外部环境反应也较快,宜于近点决策处理突发事件,效率较高;职能分工明确,有利于专业化管理。

(2)、缺点:权力分散,不易形成统一意志,不易进行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不利于集中资源,统筹和全面发展;过度分权易导致各自为政,形成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

11、行政执行的过程

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公共政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所谓行政执行的过程,就是把行政决策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行政执行工作的基本过程由行政执行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组成。行政执行的准备阶段包括制定执行计划活动和一般准备活动两个方面的内容。

实施阶段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建立强有力的指挥中心、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要善于做好协调工作、加强行政执行中的监控。总结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执行情况的检查、对执行情况的评定、对经验教训的总结。行政执行评估是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行政执行过程评估和行政执行效果评估两个方面。行政执行评估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其基本步骤包括评估的组织准备、实施评估和撰写评估报告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

12、税收的涵义和特征

国家税收简称税收,在历史上又称赋税、租税或捐税。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的规定,向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的实物或货币,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基本形式。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论述题

1、新公共管理服务理论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措施)。

①转变政府职能,界定并缩小政府作用范围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度时期,政府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在特定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政府必须承担起市场经济发展的启动者、推动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另一方面,政府必须解决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问题,承担了很多应由其他部门承担的社会职能,使得政府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

重新界定并缩小政府作用的范围(1)非国有化(2)放松管制(3)加快社会组织的培育例如:NGO。

②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新公共管理运动认为,“既然政府的力量可以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的失灵,那么,市场

力量也可以弥补政府的不足,防止政府的失效。”在实践中,新公共管理运动注重用市场机制来改造政府或用企业家精神重塑政府,在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上采用市场的方法(合同承包、代理、拍卖、招标等)或准市场的办法,并在公共机构以及组织中确立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的激励机制。

③要研究借鉴其他部门的管理经验、方法和技术,提升政府管理的能级

虽然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也存在着差别,但是,作为人类社会管理的两个基本领域,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之间存在着共性的方面,都属于一般组织与管理理论研究的范围,因此,私人部门的某些管理经验、方法、技术及模式同样适应于公共部门,可以相互借鉴和应用。虽然我们不能完全采用企业管理的方法,但我们不能忽视其成功的示范性

④引入“顾客导向”,增强政府的责任感与回应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顾客导向”这一定位改变了长期以来公共服务中服务提供者居主导地位的状况,重新确定了政府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为社会公众服务,政府的合法性就在于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因此,引入“顾客导向”的理念,可使政府的工作必须围绕公众的需要来开展,评价工作的成效也必须以是否符合公众利益为准绳,更增强政府的责任感与回应性。

⑤统筹兼顾,注重相关配套措施的改革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事实证明,单靠一方面、某一层次或领域的改革是不能奏效的,以往历次机构改革的效果之所以不理想的应该重要原因就在于此,改革往往局限于机构和人员的裁减,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根据西方政府改革的经验,组织重建仅仅是政府再造的一个方面,必须辅之以流程重构、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的更新。

2、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公共改革(六次改革的经验,难点即不足以及在改革过

程中遵循的原则)。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累的重要经验和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二是必须坚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必须坚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四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

政府机构设置原则

●(1)职能优先原则,即:职能是机构存在的前提;科学界定政府总体职能;

科学配置和划分政府职能;以政府职能是否顺利实现来检验政府机构设

置的合理性。

●(2)完整统一原则,即:政府职能是完整统一的;行政权力是完整统一的;

政府机构设置是完整统一的。

●(3)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相适应的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循以下几条

规律: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

管理幅度事务的难易程度成反比;管理幅度同管理者的能力以及管理手

段的先进程度成正比;管理幅度与下属人员的能力成正比关系;管理层

次与组织效率成反比。

●(4)权责一致原则,指在机构设置中,要使机构的职权与职责相称、平衡,

它包含三层意思:设计合理的职位体系;权责相称的制约机制;奖惩分

明的激励机制。

●(5)精简与效能原则,即做到机构设置要精简;人员编制要精干;办事程

序要简化。

●(6)依法设置原则,根据法律法规而制定。

3、社会中介组织以及政府职能关系。

4、新公共管理以及新公共服务的比较分析。

5、1.4.4 新公共行政阶段(20世纪60~70年代)

a)新公共行政的理论观点

i.新公共行政理论在批判主流行政学的效率经济观的基础上提出价值考量。

ii.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

iii.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

iv.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

v.主张突出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共”性质

vi.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6、1.4.5 新公共管理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a)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包括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新保守主义。

b)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突出代表是“重塑政府理论”。

c)新公共管理运动表明,公共管理中是贯穿着两个发展方向的,即公共管理的双重维

度:管理主义的复辟和服务行政的兴起。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背景

?官僚制问题重重。各国财政赤字增加,政府效率低下。

?新技术革命使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为建立高效,灵活,透明的政府创造了可能性。

?经济全球化要求西方政府进行积极的改革,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新公共管理运动”,是形势“逼”出来的

?第一,“新公共管理运动”是被财政危机逼出来的。西方国家的领导人上台前都要许愿,以致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的投入越来越大,政府不堪重负。20 世纪70 年代出现石油危机,西方经不景气。人们不情愿继续纳“重税”。一方面是“投入要大”,另方面是“征税困难”,矛盾促使他们不得不另辟蹊径。

?第二,“新公共管理运动”是西方国家在福利和税收上的左右为难,带来社会政策上的左右摇摆,结果是失信于民。克林顿在国家绩效评估委员会报告中公开承认:美国政府不仅面临削减开支问题,而且还面临信任赤字。就是这个“信任赤字”迫使西方政府开展“新公共管理运动”

?第三,“新公共管理运动”是被理论危机逼出来的。原有的科层制模式是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现在已经后工业社会了,僵化刻板的传统公共行政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代社会。而其赖以建立的两大理论基础——威尔逊和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理论早已无法解决政府所面对的日益严重的内部问题。管理理论到了非创

新不可的地步。

?第四,“新公共管理运动”是被科技革命逼出来的。这主要是指电脑的普及,以及随之而来的网络化。网络化把地球变小了。网络化把地球变平了。什么事情都是“一杆子到底”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出了什么事,几分钟后全世界都可以知道。

?第五,“新公共管理运动”是被经济全球化逼出来的。经济全球化对参与的国家来讲,是竞争的激烈化。你在区域化中是胜利者,在全球化中就未必了。怎么办?唯一的办法是提高国家竞争力,这里当然包括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改革公共管理的制度和政策。

?第六,“新公共管理运动”是被公共管理的对象逼出来的。公共管理的对象是现代人。

现代人是地球人,现代人是被网络一网打尽的网民。做好这种人都很难,管理好、服务好这种人更不容易。怎么办?仍然是要改革、改造、改进公共管理。

PS:

1公务员双重身份:

此案在理论上涉及公务员的双重身份题目。所谓公务员的双重身份,是指任何一个公务员,不论其职位的高低和大小,他首先是一个公民,享有其作为一个公民在宪法与司法上规定的权利和履行宪法与司法规定的义务;但是,作为一个国家公务员,他又不同于平常的公民,他由于进入公务员行列而担任了行政公职,就具有了代表国家(通常因此行政机关的名义)从事公务运动的资格,从而也就享有了平常公民所不可能有的行政职权,承担了平常公民也不可能有的行政职责。

2公务行为vs个人行为:

1、视为公务行为;不涉及公共利益,与公共事时间要素。公务员在上班和执行任务期间实施的行为,通常视为公务行为,而在下班和非执行任务期间实施的行为,则通常视为个人行为。

2、名义要素。公务员的行为是以其所属的行政主体的名义作出的,通常视为公务行为;非以其所属的行政主体的名义作出的,通常视为个人行为。

3、公益要素。公务员的公务行为涉及公共利益的,同公共事务有关的,通常务无关的,通常视为个人行为。

4、职责要素。公务员的行为属于其职责范围的,通常视为公务行为;超出其职责范围的,通常视为个人行为。

5、命令要素。公务员按照法律或者行政首长的命令、指示以及委托实施的行为,通常视为公务行为;无命令和法律根据的行为,通常视为个人行为。

6、公务标志要素。公务员执行公务是佩带或出示能表明其身份的公务标志的行为,通常视为公务行为,反之则属于个人行为。

3民事诉讼vs行政诉讼:

?民事诉讼: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诉讼。

?行政诉讼: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依法进行审理和判决的诉讼制度。

最新科技前沿

最新科技前沿——新颖材料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开拓了新材料的范围,推动了新材料向更高、更新方向发展。本文首先对新材料的定义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引出了超导体材料、高性能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型材料及金属材料的发展前景,最后对新颖材料在工业等领域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 新材料,高性能材料,超导体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型材料

正文: 1最新材料技术 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革命,而且对制造业、物资供应以及个人生活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材料技术的进步使得“芯片上的实验室”成为可能,大大促进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技术的发展赋予材料科学新的内涵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1.1新材料的定义 新材料是指那些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之中的具有比传统材料的性能更为优异的一类材料。新材料技术是按照人的意志,通过物理研究、材料设计、材料加工、试验评价等一系列研究过程,创造出能满足各种需要的新型材料的技术。新材料按材料的属性划分,有金属材料、无机非多属材料(如陶瓷、砷化镓半导体等)、有机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四大类。按材料的使用性能性能分,有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结构材料主要是利用材料的力学和理化性能,以满足高强度、高刚度、高硬度、耐高温、耐磨、耐蚀、抗辐照等性能要求;功能材料主要是利用材料具有的电、磁、声、光热等效应,以实现某种功能,如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光敏材料、热敏材料、隐身材料和制造原子弹、氢弹的核材料等。新材料在国防建设上作用重大,例如,超纯硅、砷化镓研制成功,导致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诞生。隐身材料能吸收电磁波或降低武器装备的红外辐射,使敌方探测系统难以发现等等。 1.2最新材料的发展方向 目前,新材料技术正朝着研制生产更小、更智能、多功能、环保型以及可定制的产品、元件等方向发展纳米材料20世纪90年代,全球逐步掀起了纳米材料研究热潮。由于纳米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材料和器件的制造方法,使得纳米材料在磁、光、电敏感性方面呈现出常规材料不具备的许多特性,在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专家预测,纳米材料的研究开发将是一次技术革命,进而将引起21世纪又一次产业革命。日本三井物产公司曾在去年末宣布该公司将批量生产碳纳米管,从2002年4月

新材料产业特点及国外重点企业介绍

新材料产业特点及国外重点企业介绍 摘要新材料产业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带动性,世界新材料产业的主导者是美国、日本和欧洲。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杜邦公司、MEMC公司,日本的TDK公司、信越化学公司,欧洲的巴斯夫、圣戈班、摩根等公司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商品化、生产制造等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 关键词新材料;产业;研究;跨国公司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有的优异性能的材料。新材料是其他高新技术发展的支撑和先导,其研究水平和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新材料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技术和商业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产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新材料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而由它带动而产生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则是一个更大的市场。以美国为例,电子工业投入1美元的半导体材料,可以生产出10美元的电子设备系统;交通工业中材料的使用寿命延长1%,则可节约300亿美元。 1、新材料产业特点 先导性、基础性和带动性 新材料是其他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新材料广泛应用于信息、能源、交通、医疗等各个领域,处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链的上游。新材料的创新为下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并极大地带动了其他高技术产业的突破和发展,同时下游其他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又能极大地刺激和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以信息材料为例,单晶硅和其他半导体材料的问世和应用,奠定了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基础,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材料技术不断提出

更高的要求,因而光电子材料将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核心基础。 新材料产业与上下游相关产业进一步融合,产业结构垂直扩散 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依赖于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下游用户的进一步创新开发,才能使新材料产品最终走向市场。随着元器件微型化的发展,新材料技术与器件技术的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新材料产业与下游产业相互合作与融合更加紧密。如日本的很多电子材料厂家都在生产经营元器件或整机。此外,电子行业的整机厂家也在自行开发独具特色的元器件和新材料。企业由于减少了新材料产业化的中间环节,加快了新材料研究成果向最终产品的转化,因而研发与市场风险大大降低,有利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这对于新材料产业的整体发展也是有益的。 新材料与传统材料产业紧密结合,产业结构横向扩散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传统材料产业向新材料产业拓展。世界上很多著名的新材料企业以前是生产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企业,利用积累的大规模生产能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进入新材料行业。如美国的化学工业企业正在扩大产品品种,转向生物医用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和特种材料的生产,改变了化学工业“夕阳工业”面貌,成为美国多种高附加值新材料产品的生产者。同时美国生物医用材料工业的增长就是在化学工业的扶持下实现的。如日本住友金属公司,其主营业务是钢铁,但依靠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大量的研发投入,在全球硅片市场也获得了较为领先的地位。 2、国外新材料产业重点企业介绍 世界新材料产业的主导者是美国、日本和欧洲,无论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商品化、生产制造等各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从企业形态来说,不仅有大型跨国公司,还有众多的中小企业。尤其是许多大型跨国企业下有专门从事新材料产业的分支企业,这些分支企业依靠母公司的强大财力,研发制造的新型材料经常供本公司下游产品使用,如通用电气公司、

《广东省培育前沿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

广东省培育前沿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 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培育前沿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依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粤府函〔2020〕82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情况 前沿新材料是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颠覆性的新材料,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和重大应用前景。结合国家、省相关规划和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现状,我省重点发展的前沿新材料产业包括智能、仿生与超材料,低维及纳米材料,高性能纤维,新型半导体材料,电子新材料及电子化学品,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复合材料,超导材料,增材制造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材料先进研发、制备和检测、验证服务等领域。 (一) 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我省前沿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2019年,我省前沿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接近500亿元,产业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一是支撑前沿新材料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带动创新要素快速集聚。大科学装置、省实验室和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的布局、建设,世界级科研创新平台集群正在形成,促进一大批院士、顶尖科学家和各类创新要素快速集聚,高起点开展碳纳米管、石墨烯、新型半导体、超导、非晶合金等前沿新材料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新型科研体制和孕育世界级科技成果的创新链条渐具雏形。二是创新活跃,新技术发展迅猛。我省在石墨烯、超材料、新型显示、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基因工程等领域形成了较强优势,产出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和专利,单晶石墨烯的工业化制备、超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印刷显示、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等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三是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凸显,产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专精特新”“独角兽”“单项冠军”企业不断涌现,空间布局日趋合理,形成了梯次发展的良好格局,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等地市为核心,清远、惠州、韶关、江门、汕尾等地市快速发展,区域化聚集初步呈现;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型显示、先进陶瓷材料等产业具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四是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前沿新材料对高科技产业的先导和基础作用日益突出,有力地支撑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高质发展。 (二) 存在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我省前沿新材料产业仍处于培育发展阶段,一是材料创新系

材料技术前沿

1.人类历史的5次材料技术革命是什么?简述材料设计时代的特点。 答:1)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合金化时代---合成材料时代---新材料设计与制备加工工艺时代。 2)材料设计时代的特点:资源-材料-制品界限的弱化与消失-按照使用要求来设计材料的性能;性能设计与工艺设计一体化要求-同时设计出可以获得其性能的可行的制备加工工艺。 2.简述材料加工技术的总体发展趋势以及主要发展方向。 答:发展趋势:概括为过程综合、技术综合、学科综合三个综合。过程综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材料设计、制备、成形与加工的一体化;二是多个过程(如凝固与成形)的综合化。技术综合是指材料加工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各种先进控制技术的综合。学科综合体现为三级学科(铸造、塑性加工、热处理)之间的综合、与材料物化、材料学等二级学科的综合,与计算机、信息环境过程工程等一级学科的综合。主要发展方向:常规材料加工工艺的短流程化和高效化;发展先进的成形加工技术,实现组织与性能的精确控制;材料设计、制备与成形加工一体化;开发新型设备与成形加工技术,发展新材料和新制品;发展计算机数值模拟与过程仿真技术,构筑完善的材料数据库;材料的智能制备和成形加工。 3.简述快速凝固的概念及用途。实现快速凝固的两种方法以及金属快速凝固的组织特征。答:快速凝固是指由液相到固相的相变过程进行得非常快,从而获得普通铸件和铸锭无法获得的成分、相结构和显微结构的过程。用途:获得新的凝固组织,开发新材料;制备难加工材料薄带、细小线材和块体材料;简化制备工序,实现近终形成形;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方法:快速冷却和深过冷。组织特征:偏析形成倾向减小;形成非平衡相;细化凝固组织;析出相的结构发生变化;形成非晶态。 4.简述定向凝固的概念和现有工艺。简述连续定向凝固的基本原理。 答:定向凝固是指在凝固过程中采用强制手段,在凝固金属和未凝固金属熔体中建立起特定方向的温度梯度,从而使熔体沿着与热流相反的方向凝固,最终的到具有特定取向柱状晶的技术。现有工艺:发热剂法、功率降低法、高速凝固法、液态金属冷却法和连续定向凝固。连续定向凝固的基本原理:在连续定向凝固过程中对铸型进行加热,使它的温度高于被铸金属的凝固温度,并通过在铸型出口附近的强制冷却,或同时进行分区加热与控制,在凝固金属和未凝固熔体中建立起沿拉环方向的温度梯度,从而使熔体形核后沿着与热流(拉坯方向)相反的方向,按单一的结晶取向进行凝固,获得连续定向结晶组织(连续柱状晶),甚至单晶组织。 5.简述半固态加工的概念和特点;何谓触变成形?何谓流变成形? 答:半固态加工就是在金属凝固的过程中对其施以剧烈的搅拌作用,充分破碎树枝状的初生固相,得到一种液态金属母液中均匀地悬浮着一定球状初生固相的固液混合浆料,即流变浆料,利用流变浆料直接进行成形加工的方法称为半固态金属的流变成形。如果将流变凝固成锭,按需要将此金属锭切成一定大小,然后重新加热至金属的半固态温度区,利用金属的半固态坯料进行成形加工的方法称为触变成形。上述两种方法合称为半固态加工。特点:黏度比液态金属高,容易控制;流动应力比固态金属低;应用范围广,具有固液两相区的合金均可实现半固态加工。 6.连续驻扎的概念和工艺特点,列出3种目前咋生产的金属材料。影响铸轧过程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保证铸轧正常进行的两个条件是什么?答:连续铸轧是直接将金属熔体“轧制”成半成品带坯或成品带材的工艺。显著的特点是:其结晶器为两个带水冷系统的旋转铸轧辊;熔体在辊缝间完成凝固和热轧两个过程;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2~3s)完成。例子为铝带铸轧、硅钢、普碳钢、不锈钢。影响稳定性的因素:钢水的流动性;凝固行为;铸轧速度;侧封;铸轧力和辊缝;二次冷却和拉坯系统的影响。两个条件:1.基本条件:浇注系统预热温度、金属液面高度;热平衡条件:铸轧温度、铸轧速度、冷却强度。

浅谈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

浅谈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公共管理面对着更为复杂的外在环境和内在机理规律,加强分析中国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文章提出公共管理的前沿问题,分析当前公共管理的前沿核心,重点探讨公共管理的理论前沿,以期有助于我们预测公共管理的研究前景,正确引导我们进行公共管理的学术研究,并在现实中能够发挥指导作用。 【关键词】公共管理;理论;前沿问题 一、公共管理的前沿问题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权力机关和非盈利社会组织为了更有效地促进 公共物品,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平均分配,促进社会整体发展,正确运用公共权力和各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新兴学科。 公共管理与管理学有很大的相似性。它要指引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应该怎样做才能够更有效率,其前提与基础是解释公共部门的各种收入与支出行为、公共管理以及对市场中微观主体的影响与后果。需要注意的是,与管理学不同,在具体分析问题时,公共管理有着特殊的研究前提与研究对象。而且公共部门与社会的各个主体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各个主体的反应与对策将对公共部门的政策执行结果产生巨大影响。这也就给公共管理带来了其他学科所没有的挑战。由此可见公共管理有着特殊的“为什么”的问题。 卡尔森(Garson)和欧佛曼(Overman)认为,1975 年的“政策管理协助研究委员会报告”是公共管理概念流行的源泉。[1]他们指出,在该报告中,公共管理被分为三个领域:(1)政策管理涉及政策选择和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2)资源管理涉及预算、财务管理、人事、采购与供给、财产管理和信息管理等;(3)项目管理则涉及日常执行,包括日程安排、记录保存、生产效率与监督等。 大多数美国公共管理研究者似乎更偏好另外两个相近的概念:“政治管理”和“战略管理”。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发展起来的政治管理研究跟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密切相关。政治管理研究的主要理论家、该学院的摩尔(Moore)明确表示:“我们的‘公共管理’概念在公共行政的传统责任之上加入了目标设定和政治管理的责任。”[2]由此可见,公共管理的研究重心已经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POSDCORB 范式(计划、组织、人员、指导、协调、报告和预算)转移到 PAFHRIER 范式(政策分析、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外部关系)。 综合各国的政府改革与发展前沿报告,结合我国当前政府改革面临的种种问题,具体而言,笔者认为下列几点是公共管理的主要的几个前沿问题:(1)

管理理论前沿

管理理论前沿动态一: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 管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方式,有了组织就出现了管理问题。管理理论来源于管理实践,是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一般认为,管理的观念和实践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管理理论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形成一门学科。纵观管理理论发展全部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管理理论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发生在18世纪至19世纪末。在管理史上通常把这一阶段的管理称为传统管理,其主要特点可归纳为:强制性,家长式,无标准,凭经验。 18世纪至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形成,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实践中的经济与管理问题研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早期的西方管理思想,促成了管理理论的萌芽。 管理思想酝酿诞生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查尔斯·巴贝奇、罗伯特·欧文,这些人物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生产管理、人事、工资、成本管理方面。此外这一阶段还有詹姆斯·小瓦特和马修·博尔顿、丹尼尔·麦卡勒姆和亨利·普尔麦卡勒姆、安德鲁·尤尔等人。 二、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这一阶段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其间,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克里德·泰罗、“管理理论之父”——亨利·法约尔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 泰罗的追随者们有弗兰克·吉尔布雷斯与莉莲·吉尔布雷斯夫妇、亨利·甘特和亨利·福特分别进行了动作与工时等效率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古典管理理论被以后的许多管理学者研究和传播,并加以系统化。其中贡献较为突出的是英国的林德尔·厄威克与美国的卢瑟·古利克。此外还有亨利·路易斯、勒·夏特里尔、詹姆斯·道奇、约瑟夫·刘易斯、汉斯·雷诺、哈林顿·埃默森、安德烈·米什林等人。 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经济责任制,统一指挥,标准化,科学学习,优质生产。它不仅指明了管理是有组织的社会的一个特殊的要素,而且还确认了管理的领域,职能和原则这样一些重要的问题,为管理理论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的工作,为管理理论发展打下了实践基础。 古典管理理论的局限性在于:(1)“经济人”观点。把人当作机器附属物,忽视了人性的一面。(2)封闭性。只着眼于企业内部工作效率,不能解决企业与外部环境适应问题。因此,它只适合于当时比较简单的企业组织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这一阶段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世界经济陷入了空前的大危机。在美国罗斯福政府开始对宏观经

新材料行业发展趋势

新材料行业发展趋势 与传统材料相比,新材料产业具有技术高度密集,研究与开发投入高,产品的附加值高,生产与市场的国际性强,以及应用范围广,发展前景好等特点,其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下面是有关于新材料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一起来看看。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前景分析新材料作为二十一世纪三大关键技术之一,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已成为全球经济迅猛增长的源动力。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们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科技的研究成果,开发出新材料。新材料按组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陶瓷、砷化镓半导体等)、有机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四大类。按材料性能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结构材料主要是利用材料的力学和理化性能,以满足高强度、高刚度、高硬度、耐高温、耐磨、耐蚀、抗辐照等性能要求;功能材料主要是利用材料具有的电、磁、声、光热等效应,以实现某种功能,如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光敏材料、热敏材料、隐身材料和制造原子弹、氢弹的核材料等。新材料在国防建设上作用重大。例如,超纯硅、砷化镓研制成功,导致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诞生,使计

算机运算速度从每秒几十万次提高到每秒百亿次以上;航空发动机材料的工作温度每提高100℃,推力可增大24%;隐身材料能吸收电磁波或降低武器装备的红外辐射,使敌方探测系统难以发现等等。 在新材料产业中分布情况 21世纪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是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新材料的研究,是人类对物质性质认识和应用向更深层次的进军。 信息材料是最活跃的新材料领域,微电子材料在未来10~15年仍是最基本的信息材料,集成电路及半导体材料将以硅材料为主体,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及新一代高温半导体材料共同发展。光电子材料将成为发展最快和最有前途的信息材料,主要集中在激光材料、高亮度发光二极管材料、红外探测器材料、液晶显示材料、光纤材料等领域。 XX年,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计划的推动下,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加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蓝光功率型LED芯片发光效率达到90mW,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封装的功率型白光LED发光效率超过30lm/W,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了上海、大连、厦门、南昌4个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民营资本投资近37亿元人民币,我国LED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XX年我国推出了激光电视样机,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管理理论前沿》教学大纲

《管理理论前沿》教学大纲 (NEW THOUGHTS IN MANAGEMENT THEOTY)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管理理论的一些最新发展,同时为博士论文的写作提供启迪。 (二)、大纲的教学体系 由3位教授共同承担,每人承担三分之一,以教师讲授为主,也组织学生的课堂讨论。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 1 章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及其改进 一、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 1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1: 两个等级体系,每个等级体系的代表跨度与管理跨度都相等。 2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2:每个等级体系的积极性转换系数相等。 3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3:每个代理人所创造的归委托人拥有的剩余与这个代理人的工作积极性在数值上相等。 4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4:每个代理人所创造的剩余都相等。 5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5:监督成本是监督努力的2次函数。 二、对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的改进 1改进后的假设1:两个等级体系中的代表跨度与管理跨度都不一定相等。 2改进后的假设2: 每个等级体系的积极性转换系数不一定相等。 3改进后的假设3: 每个代理人所创造的剩余与这个代理人的工作积极性在数值上不一定相等,前者是后者的函数。 4改进后的假设4: 每个代理人所创造的剩余不一定相等。 5改进后的假设5: 监督成本是监督努力的一般函数,其一阶导数与二阶导数都为正。

第 2 章 企业的委托代理模型 一、“联合确定基数法”模型简介 1 “联合确定基数法”的优良性质及其证明 定理1 设委托人对利润(或销售额等正指标)的要求数为D , 代理人自 报数为S ,合同利润基数C=(D+S )/2,期末代理人通过最大努力的实际完成 数为A ,超额奖励比例(歉收分摊比例)为P 1,少报受罚比例为P 2。则代理人 为追求自身的净收益最大,会自动地使其自报数等于期末最大实际完成数(此 处假定代理人对自己的实际能力具有完全信息,即他知道自己通过最大努力后 到期末实际能完成多少),即S=A 2 参数关系的总结: 0<21 P

P 2>WP 1 3 从“歉收分摊”到“歉收不补” 定理4 当联合确定基数法中的“歉收分摊”规定变为“歉收不补”时, 联合确定基数法的优良性质仍然成立,并且参数关系式不变。 4 从确定利润基数到确定费用基数 定理5 把联合确定基数法从确定利润基数转为用于确定费用基数时,设 委托人要求的费用控制水平为D , 代理人自报费用控制水平为S ,合同数C= (D+S )/2,期末代理人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最低费用控制水平为A ,节省奖

新材料概念上市公司简介

新材料概念上市公司简介 (新材料未来蓝海 一、碳纤维 中钢吉炭000928:分享碳纤维这块迅速成长的蛋糕 “密度是钢的1/4,强度比钢大4-5 倍,在3,000℃非氧化气氛下不熔化,在液氮温度下依旧很柔软。”这种神奇的高科技材料就是碳纤维。碳纤维从上世纪60 年代开始问世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可用在火箭、飞机上,在高尔夫球杆、钓鱼杆和球拍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神舟碳纤维目前产能10 吨/年,主要生产1K、3K 的碳纤维。神舟碳纤维是在军委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也是国防科工委唯一认证的碳纤维生产商。公司产品主要供给国防科工委,产品售价可达3,000 元/千克,毛利率可达40%左右。公司持股30%的江城碳纤维一期500 吨项目有望明年年初投产,将给公司业绩带来新增长点。 要点: 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大于 90%的纤维材料,它既有碳素材料的特性,又具有纺织纤维的可加工性。碳纤维在国防、军工、体育、休闲及多个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支撑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材料。 PAN 基碳纤维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原丝生产和原丝碳化两个过程。目前,我国碳纤维发展的“瓶颈”在于PAN 原丝生产技术。原丝占总成本的50%-65%。原丝制约着碳纤维的生产成本和市场竞争能力。 2010 年1 月,科技部将吉林市认定为唯一的国家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基地的主要成员有三家公司。其中吉林化纤主要生产原丝,神舟碳纤维和江城碳纤维主要做碳化,而中油吉化既做原丝又做碳化。 我们预计公司 2010-2012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05元、0.06 元和0.12 元。公司主营业务乏善可陈,但其碳纤维值得关注,目前公司持有30%的江城碳纤维股权,公司有望从碳纤维迅速成长中分享利益。 主要风险: 江城碳纤维无法按时投产的风险。 石墨电极、碳纤维、原丝价格波动超预期的风险。 二、石墨烯 石墨烯的命名來自英文的graphite(石墨 + -ene(烯类的结尾,是一种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的一个碳原子厚度(0.335 纳米)的材料,也可叫单层石墨,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2004 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Andre K. Geim 等用透明胶将石墨一层一层剥开后得到石墨烯。石墨

公共管理系统前沿文献综述

中国公共管理研究前沿报告 我国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代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研究和教育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恢复和重建。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决定设立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这为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制度化建设迈出了一大步。六、七年来,公共管理学科发挥“后发”优势,获得了较快、较大的发展①。 本报告以中国大陆发表的公共管理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暂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地区的同类文献;在公共管理研究文献的选取上,多与常用的“公共行政”相类,而不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行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所包含的二级学科完全一致;或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中的“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围大致相同,不包括“三农问题”、“公共卫生与社会保障”、“社区治理”以及“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等专业领域,尽管这些领域在近几年已成为公共管理的热点问题②。考察年限以2006年为主,但鉴于我国还没有发表过类似的研究报告,本报告也回溯了此前的一些重要文献。因此,本报告也可以看作为近年来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报告。 一、主题的确定 除期刊数据库以外,公共管理学的重要文献主要集中在《公共行政》(中国①薛澜对此有过详细考察,参见“公共管理与中国发展:公共管理学科的回顾与前瞻”,《管理世界》2002 年第2期。 ②参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编的《管理科学发展战略:暨管理科学“十一五”优先资助领域》(科学出版社,2006年)一书中对“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的分类。同时,该书对1994年至2003年期间“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各专业领域的发展态势作了统计分析。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理论

企业战略管理的几个前沿理论 摘要:20世纪末,国外战略管理学发展迅速,并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因而对国外战略管理的前沿理论作综述,讨 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再造理论、顾客价值理论,指出我国在战略管理前沿问题上研究的不足,有利于对其 进行更为深入的,具有前瞻性的研究. 关键词: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顾客价值 “战略”一词,在20世纪60年代用于企业管理.实践证明:许多企业经营成功与否关键看其是否制定了适合 企业发展的战略.所以企业管理界将战略置于学术研究的前沿地位使其成为企业管理发展的核心问题.[1] 涉 及战略管理的前沿理论主要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流程再造理论、顾客价值理论等,其发展趋势为:战略重点 —企业外部环境的适应到企业内部能力的关注;战略目标——追求短期利益到寻求长期优势. 1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美国学者哈默尔与普哈拉在1990 年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这一理论解释了成功企业长期竞争优势 (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原因,也指明一条企业发展的成功之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靡全球.企业核心竞 争力(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 是企业通过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独有的、支撑企业 保持持续核心竞争力的能力.[2]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并得以发展就 必须培育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得到长足的发展,该理论实际上是一系列具有特定密切联系的

理论的集合体.主要包括“企业资源基础论”(沃纳菲尔特,1984)和“企业能力基础论”(提斯·匹斯安欧和舒 恩,1990; 兰格路易斯,1992) 这两大分支.这些理论的共同之处是:更加强调企业内部条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 决定性作用,认为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1 资源基础理论 该理论把战略管理理论明确地建立在彭罗丝(E.Penrose) 的企业成长极限理论的基础上,接受彭罗丝的 “企业是一个资源集合体,每种资源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的认识.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资源被划分为三类: 有形资源(如厂房、资本金)、无形资源(如专利、商标)和知识资源(存在于个人本身、文件、计算器或其他 类似的存储和交流媒介中). 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企业建立强有力的资源优势远胜于拥有突出的市场位势,企业的核心竞争 力来源于它所具备的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使用效率,企业自身的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尽管资源 的开发过程倾向于使企业灵活性降低,资源基础理论仍然认为开发过程产生的独特资源乃是企业持续核心 竞争力的潜在源泉,并使企业收益达到较高水平;由于各个企业的发展路径不同,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状况也 就不可能完全一样,从而导致它们运作效率和盈利率的高低和差别. 1.2 企业能力基础论 该理论强调企业的管理实践重点应该由企业的外部条件转向企业的内部条件,认为“核心竞争力”才是

新材料定义和分类

新材料定义:新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现或已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新材料与传统材料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分界,新材料在传统材料基础上发展而成,传统材料经过组成、结构、设计和工艺上的改进从而提高材料性能或出现新的性能都可发展成为新材料。 新材料按结构组成分,有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四大类。按材料性能分,有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按照新材料的用途和性质,《中国新材料产品与技术指导目录》将新材料产品分为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纳米及粉体材料、新型复合材料、新型稀土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新型碳材料、新材料制备技术与设备等十多类具体技术领域。 1、电子信息材料 (1)微电子材料:晶圆、封装料、光刻胶、金丝、浆料、电子化学品、IGBT、功率MOS (2)光电子材料:光棒光纤、光器件、光盘、磁记录材料 (3)平板显示材料:偏光片、滤光片、玻璃、液晶、PDP稀土荧光粉、OLED发光料 (4)固态激光材料:人工晶体、非线性光学材料、特种玻璃、镀膜材料 2、节能新材料 (1)半导体照明材料:衬底、外延片、MO源、高纯气体、封装料

(2)光伏电池材料:多晶硅、单晶硅、薄膜、玻璃 (3)新能源材料:燃料电池电极、固体氧化物、二次电池电极、膜、锂离子聚合物、储氢合金粉及其他储氢材料 3、纳米材料 4、先进复合材料 玻璃纤维、芳纶、碳化硅、石墨、硼纤维、钢纤维、晶须、人工合成耐磨材料、树脂基、金属基、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硬质合金刀片、摩擦材料、复合材质材料 5、先进金属材料 (1)超级钢:新普碳、超合金、复相、专用钢、耐高温耐磨耐腐蚀材料、特种材、非晶合金(金属玻璃) (2)贵金属与有色:高纯贵金属、铝镁钛轻合金及材、特种铜材 6、化工新材料 有机硅、有机氟、工程塑料及塑料合金、特种橡胶、特种纤维、特种涂料、制冷剂、精细化工产品 7、先进陶瓷材料 功能陶瓷(微波、瓷介电子元件、压电、敏感、透明)结构陶瓷(蜂窝、耐磨、高温、高韧、涂层、陶瓷基复合) 8、稀土材料 高纯稀土、助剂、催化剂、永磁、发光、储氢 9、磁性材料 软磁、永磁、磁记录材料、磁器件

公共管理经典文献书目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读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列宁:《国家与革命》 4.《毛泽东选集》 5.《邓小平文选》 6.毛寿龙:《西方公共行政学名着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7.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8.李文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9.《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彭和平编译中央党校出版社 10.《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1.张国庆:《行政管理中的组织、人事与决策》北京大学出版社 12.陈振明:《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3.林成顺:《管理信息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4.易纲海闻:《公共财政学: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 15.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上海三联书店 16.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7.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8.王乐夫:《中国公共管理理论前沿》 19.施九青、倪家泰:《当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 20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

21.任晓:《中国行政改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2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行政管理简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 23.陈振明:《竞争型政府:市场机制与工商管理技术在公共部门管理中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版 24.唐娟:《政府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蔡立辉:《电子政务:信息时代的政府再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王乐夫:《中国公共管理理论前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7.国家行政学院,国际行政院校联合会:《中国行政改革:政府的责任性、回应性和效率》,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28.张尚仁,杨翟:《政府改革论纲》,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29.句华:《公共服务中的市场机制理论、方式与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 30.沈亚平,吴志成:《当代西方公共行政》,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刘立户:《全面质量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2.任进:《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法律实证和比较分析的视角》,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33.世界银行:《1997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 34.刘熙瑞:《》,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35.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37.洛克:《政府论》

运营管理理论前沿

第四章运营管理理论前沿 第一节约束理论 约束理论概述 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 TOC)是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戈德拉特博士(Dr.Eliyahu M.Goldratt)在他开创的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OP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哲理,该理论提出了在制造业经营生产活动中定义和消除制约因素的一些规范化方法,以支持连续改进(Continuous Improvement)。同时TOC也是对MRPII和JIT在观念和方法上的发展。 戈德拉特创立约束理论的目的是想找出各种条件下生产的内在规律,寻求一种分析经营生产问题的科学逻辑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可用一句话来表达TOC,即找出妨碍实现系统目标的约束条件,并对它进行消除的系统改善方法。 TOC强调必须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系统,从整体效益出发来考虑和处理问题,TOC的基本要点如下: 1.企业是一个系统,其目标应当十分明确,那就是在当前和今后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2.一切妨碍企业实现整体目标的因素都是约束 按照意大利经济学家帕拉图的原理,对系统有重大影响的往往是少数几个约束,为数不多,但至少有一个。约束有各种类型,不仅有物质型的,如市场、物料、能力、资金等,而且还有非物质型的,如后勤及质量保证体系、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规章制度、员工行为规范和工作态度等等,以上这些,也可称为策略性约束。 3.为了衡量实现目标的业绩和效果,TOC打破传统的会计成本概念,提出了三项主要衡量指标,即有效产出、库存和运行费用。TOC认为只能从企业的整体来评价改进的效果,而不能只看局部。库存投资和运行费用虽然可以降低,但是不能降到零以下,只有有效产出才有可能不断增长(见下表)。

管理理论前沿 读书笔记

管理理论前沿读书笔记 管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方式,有了组织就出现了管理问题。管理理论来源于管理实践,是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一般认为,管理的观念和实践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管理理论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形成一门学科。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组织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化、动态化的特征。科技进步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不断地催生新的管理理论,而这些新理论又为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空间。 一、比较管理理论 比较管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对现代管理理论反思后,首先盛行于西方的一种管理理论。这是一种通过研究许多国家和企业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管理的历史经验和动态,采用科学的比较分析,以探索最佳的管理模式和普遍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管理基本原理的理论。这一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有美国的理查德?帕斯卡尔、托马斯?彼得斯、巴里?里奇曼、威廉?大内,日本的大岛国雄,英国的密勒和罗杰?福尔克等。 比较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是:(1)在研究方法上,以比较研究为基础,把所研究的对象放到更为广阔的背景下考察。通过两国或多国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便其能清楚看出不同国家企业管理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特点,这就提高了研究的立足点,扩大了研究的范围。(2)在研究重点上,由注重理论转向注重管理实践比较。如美国对日本的研究,发现日本和美国的根本差异不在于表面的一些具体做法,而在于对管理因素的认识有所不同。美国管理过分强调技术等"硬"因素,而日本则注重信念、宗旨、人等"软"因素。(3)提出了一系列比较管理研究模式。比较管理学派的学者提出了各自的比较模式,如法默—里奇曼模式,认为外部环境是影响管理过程与管理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这个外部环境是指不同国家的环境还是指影响公司、企业的国内环境。这是因为,在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差异很大,有时在同一个国家内,其文化的差异也比较明显。他们列出了被认为对管理过程与管理效果有特别影响的外部制约因素的四个变量:教育变量、社会变量、政治法律变量、经济变量。而管理过程与管理效果决定了公司的效率,进而又决定了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效率。 二、企业文化理论 企业文化理论,又称公司文化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在西方管理理论研究的非理性主义倾向中,企业文化理论是首先向现代管理理论学派提出挑战的。随着日本企业竞争力的快速增强,许多学者开始对日本企业的管理进行研究,结果他们发现日本企业的文化特征是促使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强调管理中的文化因素,提倡管理实务和企业文化研究,形成了西方管理理论的一股新的潮流。“企

前沿新工艺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趋势 紧紧围绕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两大目标的各种新型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工作,一直在各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积极进行。所谓新型太阳能电池,是指用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制造的太阳能电池。目前晶体硅高效太阳能电池和各类薄膜太阳能电池是全球新型太阳能电池研究开发的两大热点和重点。高效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接近25%,高效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超过20%。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非晶硅薄膜电池、CdTe系薄膜电池、CIS系薄膜电池和多晶硅薄膜电池上。非晶硅薄膜电池的研发,重点是研究解决电池的光致衰降和提高效率问题。经过努力,已有许多新的突破,实验室的稳定效率已达15%。CdTe系薄膜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已达到16.4%,CIS系薄膜电池实验室效率已达到19.2%,并且都已建立了效率超过10%的中试规模的生产线。多晶硅薄膜电池的研究工作,自1987年以来发展迅速,目前实验室效率已超过17%,成为引起世界光伏界瞩目的新热点,前景看好。 下面对21世纪前20年期间世界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趋势作一简要预测。 高效率低成本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开发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在21世纪的前20年内仍将是居主导地位的光伏器件,在生产和应用总量中占首位,并将向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方向发展。 制约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进一步提高的主要技术障碍有:①电池表面栅线遮光影响;②电池表面光反射损失;③光传导损失;④内部复合损失; ⑤表面复合损失等。针对这些障碍,近些年来研究开发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

主要有:①双层减反射膜,②激光或机械刻槽埋藏栅线技术;③绒面技术;④背点接触电极克服技术;⑤高效反射器技术;⑥光吸收技术等。 降低硅材料的生产费用,是降低太阳能电池成本的关键。多晶硅电池的材料成本比单晶硅电池的材料成本低,应作为研究开发的重点。主要研发的问题有:①多晶硅材料制备的新技术;②快速掺杂表面处理技术;③提高硅片质量的新技术、新工艺等。 太阳能电池的短路电流、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都达到最大值时,可以得到最高的转换效率。但由于它们相互影响和制约,并受到材料内在质量的影响,同时提高三者是很困难的,一般情况下只能单独改善其中的某一项。提高短路电流可从光吸收和光谱响应两方面努力。在太阳光谱中短波光的能量很大,而常规硅电池的短波响应却很差。为展宽电池光谱响应的峰区,研制了具有浅结、密栅及“死层”薄特征的紫光电池。常规硅电池表面虽有减反射膜,但单层的减反射膜仍对波长有选择性。无反射电池即绒面电池,则由于表面不平整,可多次吸收入射光,并且没有对波长的选择性,因而在较宽波长范围内光能的吸收量增大,进一步提高了短路电流。提高电池的开路电压能提高电池的转换效率,而具有背面场的电池,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和填充因子都可得到提高。这些新工艺、新技术已在高效电池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好的效果。当前的目标,是不但要研发新的工艺、新的技术和新的器件结构,而且也要研发向工业生产的转移问题、降低电池和组件的成本问题。 产品名称: 扩散炉Diffusion Furnace :产品商标: 七星华创 产品产地: 北京 产品描述: 该设备主要应用于太阳能电池片生产中的扩散 工艺。 产品代码: 002 最低订货量: FOB地点: 交货期限:

新材料前沿技术跟踪研究

江苏省 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新材料前沿技术跟踪研究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012年12月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有的优异性能的材料。它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光电、超导材料;生物功能材料;能源材料和生态环境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及新型工程塑料;粉体、纳米、微孔材料和高纯金属及高纯材料;表面技术与涂层和薄膜材料;复合材料;智能材料;新结构功能助剂材料、优异性能的新型结构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包括新材料及其相关产品和技术装备。 与传统材料相比,新材料产业技术高度密集、更新换代快、研究与开发投入高、保密性强、产品的附加值高、生产与市场具有强烈的国际性、产品的质量与特定性能在市场中具有决定作用。新材料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其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综观全世界,新材料产业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支撑着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各个国家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领域。主要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新材料产业投入和发展。在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国家给予了大力支持,极大地促进了新材料产业发展。 未来新材料技术将向材料的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制备和使用过程绿色化发展。突破现代材料设计、评价、表征与先进制备加工技术,在纳米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纳米材料与器件,开发超导材料、智能材料、能源材料等特种功能材料,开发超级结构材料、新一代光电信息材料等新材料。本报告将就其中的碳纳米管材料、功能薄膜材料、复合材料等前沿技术给予重点介绍 一、碳纳米管 1、技术综述 1991年,日本NEC 公司基础研究实验室的电子显微镜专家饭岛(Iijima)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检验石墨电弧设备中产生的球状碳分子时,意外发现了由管状的同轴纳米管组成的碳分子,这就是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 )。 碳纳米管又称巴基管(Carbon Nanotube ),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径向尺寸为2—20nm 量级,轴向尺寸为微米量级、管子两端基本上都封口)的一维量子材料,主要由呈六边形排列的碳原子构成数层到数十层的同轴圆管。碳纳米管按石墨烯片层数可分为单壁碳纳米管(Single-walled nanotubes ,SWNTs )和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nanotubes ,MWNTs )。多壁管在开始形成的时候,层与层之间很容易成为陷阱中心而捕获各种缺陷,因而多壁管的管壁上通常布满小洞样的缺陷。与多壁管相比,单壁管是由单层圆柱型石墨层构成,其直径大小的分布范围小,缺陷少,具有更高的均匀一致性。 由于碳纳米管具有独特的金属和半导体导电性、极高的机械强度、贮氢能力、吸附能力、较强的微波吸收能力,因而被认为是纳米材料中的“乌金”,如:其独特的结构是理想的一维模型材料;巨大的长径比使其有望用作坚韧的碳纤维,其强度为钢的100倍,重量则只有钢的1/6;同时它还有望用作为分子导线、纳米半导体材料、催化剂载体、分子吸收剂和近场发射材料等。近些年随着碳纳米管及纳米材料研究的深入,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也不断地展现出来。步入21世纪,伴随碳纳米管产业化制备技术的成熟,在复合材料、电子、场发射组件、能源/资源、量测/仪器、生物医药及平台等七个重点领域广泛的应用,已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