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外国城建史思考题

外国城建史思考题

外国城建史思考题
外国城建史思考题

第一章

1,城市是如何产生的?

答: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然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商人,当手工业者和商人,从对土地的依赖当中解放出来,开始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聚居时,就出现了最早的城市的雏形。

2,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

答:1. 在城市选址上,注意因地制宜。考虑因素:良好水源、交通便利、无水涝之患。

2. 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3. 最早采用棋盘式路网,对以后古希腊城市规划理论形成有一定影响。

4.出色地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3,卡洪城与阿玛纳城的城市布局情况

答:1,卡洪城:平面方形,有完整的砖砌城墙、互相垂直的街道,城中有厚墙将城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奴隶区、贵族和自由民区。

2,阿玛纳城:位于尼罗河东岸,呈弯曲的带形。棋盘式格局,三条纵向道路顺应河流走势、贯穿全城。分北、中、南三区,北部为劳动人民居住地,南部为官吏居住地,中部为皇帝统治中心。

4,卡洪城与阿玛纳城在城市布局上反映了古埃及怎样的城市布局思想。

答:正交轴网式的街道布局;明确的城市分区;各区功能对比鲜明;充分反映了奴隶制社会阶级分化的情况。

5,两河流域的建筑成就。

答:1,发明了以土作为基本原料的结构体系和装饰方法。

2,发明了用沥青为粘结材料的拱券、穹隆结构和保护墙面的面砖和琉璃砖等。

5,古希腊希波丹姆型制的基本主张及其实践;

答:古希腊最主要的城市规划理论就是希波丹姆式规划。

1,希波丹姆规划型式:采取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城市外部空间也吸取传统,采用一系列“L”形空间叠合而成。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有中心广场;根据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和城市生活要求,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2,实践:(1)米列都城,城市三面临海,四周均筑有围墙,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两条大街从城市中心穿过。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附近,空间呈“L”形,有多个广场,成为城市的中心。中心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街坊面积小,南部街坊面积大。城市中心集中大量的公共建筑,成为市民生活的真正焦点。

(2)普南城,道路采用棋盘式路网,顺应等高线的东西向道路为车行路,南北向道路为台阶式步行街。中心广场居于城市显要位置。城市约80个街坊,街坊面积较小,建筑多为二层。

2,古罗马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

答:1,伊特鲁里亚时期:石工、陶瓷构件和拱券结构方面有突出成就。

2,罗马共和国时期,在公路、桥梁、城市街道与输水道等市政方面进行大规模建设,公建类型丰富,神庙、剧场、竞技场、浴场、巴西利卡和罗马角斗场等;

3,罗马帝国时期建设重点是歌颂权利、炫耀财富和表彰功绩,建造了许多豪华雄伟的凯旋门、纪功柱、皇帝纪念广场以及世俗建筑。

4,古罗马创造了梁柱与拱券结合的结构体系,发明了由火山灰制成的天然混凝土,发展了五种古典柱式;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塔斯干、组合柱式。

5,有卓越的工程技术和建筑理论——《建筑十书》。

3,罗马营寨城和列柱街;

答:1,罗马营寨城:(1)罗马人征战时期建立的以军事堡垒性质为主的居留地。

(2)多为正方形,有方形城墙,主要道路呈十字交叉形,并通向方城的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交叉口处建神庙。

(3)“丁”字形主干道,街坊布置整齐。

(4)城市中心广场开向宽阔、便于操练“T”形干道,用台阶联结,四周有柱廊环绕。

(5)城中还有剧场、浴场、巴西利卡等公共建筑。

2,列柱街:在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设列柱若干,形成空间序列,在炎热的地方柱上还设顶,形成长长的柱廊,以避烈日;列柱街营造了特殊的空间氛围,有着壮阔的街道景象。

2,中世纪城市类型与特点;

答:1,要塞型——在军事防御点的基础山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如佛罗伦萨,巴黎;

2,城堡型——在封建主城堡的周围发展起来的城市,城堡周围有教堂、修道院,在教堂、修道院附近形成的广场成为城市社会生活的中心,如华沙;

3,商业交通型——地理位置优越,在商业、交通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如威尼斯。

4,城市特点:(1)选址:城市多选址于水源粮食丰足、地形高爽、易守难攻的地区。(2)道路:早期城市道路弯曲,基本以蛛网状道路为多,无史迹的新城常采用方格网状的道路布局;

(3)城市中心:中世纪城市教堂或封建领主城堡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或城堡体量庞大,控制着城市的整体布局;

(4)城市广场:广场是市民集会、从事各种活动的中心场所,广场多采用封闭式格局,平面不规则;

(5)中世纪城市充分利用自然景色营造美好的城市环境景观。

3,中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德国城市兴起的概况;

答:1,意大利:封建化开始早、进程快,城市的兴起也比其他的国家早。它把许多从罗马时代保存下来的城市仍作为设防的据点,这些城市在9~10世纪已变成手工业和商人的居住地。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城市是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城市,是最早战胜封建主而建立的城市共和国。在这些城市里教堂、市政厅、商场、府邸占据主导地位。城市中建立的高塔,有的附属于教堂,有的是独立的,这些实际上是城市独立的纪念碑。

2,法国:法国中世纪城市兴起于10世纪,开始是北部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统治进行斗争,后来法兰西国王为了打击封建领主、强化王权统治,发给城市自治特许证,利用城市展开对封建主斗争。

3,德国:法兰克王国分裂后的东法兰克为近代德国的前身。德国经济较法、意落后,经济中心在农村,再加上战争频发,城市很不发达,12世纪封建制度才基本建立。13世纪封建割据后出现了许多城邦国家,如科隆、纽伦堡等。这些城市靠近边境,主要依靠对外贸易,与王权无紧密联系,发展更加不受限制。

6,何谓加洛林文艺复兴?

答:1,公元8世纪晚期至9世纪;由查理曼大帝及其后继者在欧洲推行的文艺与科学的复兴运动被称为“欧洲的第一次觉醒”。这次文艺复兴使得西欧世界的古罗马文化得到了恢复,使欧洲的文化积淀深厚起来,为以后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推崇古罗马巴西利卡式建筑,并受当时的拜占庭风格影响,开创了建筑史上罗马式建筑风格的时代。位于当时首都亚琛的亚琛大教堂为其代表作。

2,作用:它是西欧封建制度和查理王朝需要巩固的产物,是与其经济和政治的要求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建设。加洛林文艺复兴奠定了中世纪欧洲各种文化融合的基础,并为12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做了古典文化典籍收集、宗教文化典籍的初步整理、宗教文化学术人才的初步培养以及拉丁文字定型方面的各种准备。在加洛林文艺复兴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中世纪学术研究的传统。

第五章

1,拜占廷的主要建设成就;

答:1,建筑繁荣,继承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传统,吸取了波斯、两河流域等地的文化成就,并结合本地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体系。

2,高度重视图书馆和教堂的建设。

3,继承了古西亚的砖石拱券,古希腊的古典柱式,古罗马建筑宏伟的规模以及穹顶的技术。

4,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4个或者更多的独立支柱上的结构方法和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

5,创造了建筑帆拱技术以及拱券结构平衡体系。

6,创造了希腊十字式教堂形制。

7,装饰技术发达,如玻璃马赛克、粉画和石雕等。

3,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背景和宗旨;

答:1,背景:14世纪末资本主义萌芽,城市新兴阶级为了动摇封建统治和确立自己的地位,在上层建筑领域掀起“文艺复兴”运动。

2,宗旨:借助“人文主义”思想来反对教会精神统治。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31文艺复兴时期主要建筑及规划理论

答:1,继承古典文化精华,发扬当时科技成就,《建筑十书》的价值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提出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模式。

2,斯卡莫齐的理想城市:星形平面,多边形城墙,城墙转折处设有城楼。中心建有宫殿和市民集会广场,四处为商业广场、交易所和市场广场。方格网状的道路。

3,阿尔伯蒂继承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思想理论,主张首先应从城市的环境因素,来合理地考虑城市的选址和选型,而且结合军事防卫的需求来考虑街道的布局。

4,这时期地理、数学等科学知识强有力地影响了城市的规划结构,其规划形态向科学化方向发展,正方形、八边形、圆形等都作为设计方案。

4,试辨析文艺复兴的理想城市与《建筑十书》理想城市主张;

答:1,《建筑十书》理想城市模型:平面为八角形,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箭射距离,使防守者易于从各个方面阻击攻城者。城市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市中心广场有神庙居中。为避强风,放射形道路可不直接对向城门。

2,文艺复兴理想城市模型(以斯卡莫齐的理想城市为例):星形平面,多边形城墙,城墙转折处设有城楼。中心建有宫殿和市民集会广场,四处为商业广场、交易所和市场广场。方格网状的道路。

3,两者关系:文艺复兴继承了古典文化精华,发扬当时科技成就,重新重视《建筑十书》的价值,发展了理想城市理论。城市平面由八角形发展到了更有利于防守的星形平面。市中心也由神庙改成了教堂。文艺复兴时期在城市中心点的建筑物亦设置棱堡状的防御构筑物。由于星形城市内放射道形的锐角很难设计房屋,于是发展出了有格栅型街道的矩形理想城市。

6,文艺复兴时期初期与盛期的广场建设特点;

答:1,初期:文艺复兴早期的广场继承中世纪传统,广场周围建筑布置比较自由,空间多封闭,雕像多在广场的一侧,如佛罗伦萨的西格罗利亚广场,在文艺复兴时期增添了若干的建筑物与雕塑,完成了广场与市中心的全貌。

2,盛期:文艺复兴盛期与后期的广场比较严整,平面规则,几何性较强,并常采用柱廊形式,空间较开敞,雕像往往放在广场中央。

7,罗马改建基本情况,改建体现了怎样的城市设计思想;

答:基本情况:

1,重建圣彼德大教堂,综合了古罗马形式与哥特结构并加以创新;教堂前广场由梯形和椭圆型平面组合而成,梯形广场利用了透视原理,使广场后方的主体建筑更显宏伟。

2,在街道交叉处修建广场和喷泉。波波罗广场——椭圆型平面,有三条笔直道路通向波波罗城门,道路交会处设方尖碑,作为对景。

3,完成改建规划。修直街道,运用轴线道路将全城主要的宗教和世俗建筑、凯旋门等串联起来,构成整体城市景观系统。

城市设计思想:

1,建筑规模宏大,造型豪华,装饰丰富,为罗马增添了景色。

2,教堂前广场由梯形和椭圆型平面组合而成,梯形广场利用了透视原理,使广场后方的主体建筑更显宏伟。

3,在街道交叉处修建广场和喷泉。波波罗广场——椭圆型平面,有三条笔直道路通向波波罗城门,道路交会处设方尖碑,作为对景。

4,这个时期轴线构图被被广泛运用。

5,一个地区的中心往往是属于教皇或者权贵的重要建筑物。

6,建筑物的体积构图收到了强调,多数教堂采用的单一空间的集中式构图,使其具有了更强的纪念碑性格。

7,修直街道,运用轴线道路将全城主要的宗教和世俗建筑、凯旋门等串联起来,构成整体城市景观系统。

4奥斯曼巴黎改建的目的、内容;

答:1,目的:(1)拓宽城市道路,一方面解决城市交通阻塞问题,另一方面能使军队顺利、安全抵达城市各个角落;

(2)在原有基础上改善城市景观,进行市中心改建和城市绿化建设,以体现帝都风范;

(3)迫使贫民从市中心迁出,改善巴黎贵族与上层阶级居住环境;

2,内容:(1)完成巴黎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路;

(2)外环解决外部交通,起到城市过境线的作用,内环解决城市内部交通;

(3)市中心开辟新路95公里,外围70公里;

(4)市中心改建,将道路、绿地、水面、林荫带、广场和大型纪念性建筑物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以卢浮宫及前广场、协和广场、雄师凯旋门、军功庙一带最突出;

(5)全市各区都修筑了大面积公园,建设了滨河绿地和花园式林荫大道;

(6)香榭丽舍大街东半部分是700米长的林荫大道,西段长1100米,原是贵族住宅区,后资产阶级兴起,逐渐发展成为开放的商业区。

(7)建造了技术相当完善的地下排水管道系统;

(8)增加自来水供应;

(9)开办了出租马车,街道上增加了照明气灯,发展了城市公共交通事业。

5奥斯曼巴黎改建的意义和局限性;

答:1,意义:(1)将城市景观建设从以往的局部改造转变为从更宏观的区域考虑;

(2)首次采用市中心分区方案来适应城市结构变化所产生的新要求;

(3)在市政建设上有重大成就,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

(4)巴黎的城市改建改善了城市面貌,对以后的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局限:(1)未能解决由城市工业化所带来的城市贫民窟问题;

(2)未解决由国内、国际铁路网的形成而造成的城市交通障碍。

6如何理解城市中心的内容体现了社会政治经济主导状况?

答:以巴黎改建为例:

1,在1793年雅各宾党专政时期,城市中心主要的建设活动,只是开辟了几条新干道,体现了城市建设的重点是第三等级和贫苦的手工业者工人的聚居区。

2,当拿破仑建立军事独裁政权并称帝之后,整个城市开始进行住宅的改建,而在市中心区则是建造以纪念碑、纪念柱和纪念性建筑群点缀广场与街道,使之呼应。而重点是强调帝都风貌的营造。

3,1853-1870年间,拿破仑第三执政时期,在市中心区开辟了宽阔的道路,摧毁了旧路,将市中心的纪念性建筑物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这时期的城市改建既有功能的要求,又有改造市容、装点帝都的艺术要求,此外的政治目的是从市中心迫迁无产阶级,改善巴黎贵族与上层阶级的居住环境等等。

4,总结:从各个时期的城市中心的建设中,我们可以充分的看到政府、领袖对于整个国家管理的理念方针等等,比如从雅各宾的关注贫苦人,而很少建设;到拿破仑第三时期关注权贵阶级以及帝王气质的营造,而对市中心采取的是建设大量纪念性建筑。所以,城市中心的建设,在近代欧洲社会中,充分体现了社会政治经济的主导情况。

7美国方格网城市是如何产生的?

答:18、19世纪欧洲殖民者在北美洲印第安人富饶的土地上建立了各种工业和城市。城市的开发和建设由地产投机商和律师委托测量工程师对全国不同性质、不同地形的城市作机械的方格网道路划分;采取增加道路长度、缩小街坊面积的方式,以获得更多的临街地段。首都华盛顿是少数几个经过规划的城市之一,采用了放射加方格的道路系统。

3,工业城市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答:1,主要内容:工业城市人口为35000人;城市各要素应进行明确的功能划分:市中心、生活区,区内部设有小学、服务设施、疗养院及医疗机构、工业区、火车站;各区之间有绿带分隔。各功能区之间留有空地,为城市各功能区的发展预留了空间。主张应用先进的工程技术完成市政和交通工程。

2,影响:对集中主义城市、《雅典宪章》的城市功能分区思想等有着重要影响。

4,带形城市理论的主要内容、规划原则及其影响;

答:1,主要内容:有轨运输系统最经济、便利和迅速,城市应沿着交通线路绵延建设;带形城市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结起来,组成城市网络,不仅使城市居民便于接触自然,也能将文明设施带到乡村。带形城市可以无限延伸,甚至跨越洲际。

2,规划原则: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生活用地、工业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大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横向来往于相应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交通干线一般为汽车道路或铁路,也可以辅以河道;城市继续发展可以沿交通干线纵向不断延伸;带形城市宽度有一定限制500米,以保持居民同乡村自然的接近,纵向发展有利于市政设施建设。

3,影响:带形城市有利于防止城市规模扩大而过分集中,导致城市环境恶化;对以后的城市分散主义思想有一定影响;一些重要城市的规划,如斯大林格勒、伦敦、哥本哈根、华盛顿、巴黎、斯德哥尔摩的规划都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

3,盖迪斯的区域规划理论基本观点;

答:(1)主张把城市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即城市的地域环境,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城市布局和城市经济有影响;

(2)城市必须着眼于城市的地域环境,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构架,即城市规划应包括城市周围的若干城镇和它们四周的影响范围。

(3)提出以人文地理学提供规划的基础。

(4)工业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郊的发展造成了城市集聚区或者组合城市的出现。城市规划是城市地区的规划,应把城市和乡村的规划都纳入进来,即包括若干城镇和它们四周的影响范围。

4,有机疏散理论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意义;

答:1,主要内容:

(1)趋向衰退的城市需要以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原则为基础的革命性演变,以拥有良好的结构,以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

(2)强调城市结构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共同的社会生活,不脱离自然。

(3)城市就象有生命的机体,不能任凭自然聚结;

(4)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预定方案转移到合宜的地方中;

(5)把腾空的地区按预定方案整顿,改作其他合宜的用途;

(6)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2,方法:①日常性活动进行功能性相对集中;②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疏散。

3,意义:有机疏散理论对二战后欧美各国城市建设有重要影响:如建设新城、改建旧城,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等,采取疏散途径解决大城市日益沉重的人口和产业压力。

第十章

1,带形城市的影响;

答:1,促进了交通干线对于功能布置的研究。

2,促使了指状城市的产生。

3,对以后的城市分散主义也有一定影响。

4,但是,从华盛顿与巴黎的规划实践中都证明了,在面临私有企业者企图在指状或轴线式分布的中间空隙地带进行建设的情况先,带形城市很难保持住。

2,雅典宪章的基本内容与影响;

答:1,基本内容:(1)现代城市必须在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方面协调发展,并保持各方面之间的平衡;

(2)居住是城市的首要功能,应把城市最好的用地作为居住区;

(3)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距离应尽量减少,同时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设绿带和缓冲地带隔离;(4)增加城市绿地和空地,建造公园、运动场、儿童游戏场,保留优美的自然风景地带,供居民游憩;

(5)街道系统应根据不同的功能来区分和设计;

(6)应保存好有价值的古建筑。

2,影响:(1)面对当时城市无计划、无秩序发展中出现的严重卫生、交通和居住环境等问题,功能分区的方法确实可以起到缓解和改善的作用;

(2)根据城市活动进行用地划分,重视现代城市功能,批判“追求纪念性排场与图形效果”的规划思想,把城市规划从单纯的艺术构图中解脱出来,置于科学的基础上。

(3)在一定时期,对工业社会时代城市功能结构日趋复杂、规模日趋扩大的背景下,引导城市规划合理发展,宪章所阐明的思想及其对现代城市规划所提出的许多具体原则在以后的几十年世界各国的规划和建筑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

6,雷德伯恩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答:1,主要特点:(1)道路分级设置,布置成曲线形,人行车行分离,绿地、住宅与步行道有机结合;

(2)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配置,形成“几”字形;

(3)步行道从地下穿越机动车道,布置在“几”字周围,相互连结形成系统,同公建相连;

(4)“几”字的口开向机动车道,由机动车道引出通往住宅的近端路。

2,意义:(1)对超级街区的整合具有创新意义。

(2)对交通方式的专门化和分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美国城市交通混乱的问题。

(3)以保护居住者的利益为第一位,在当时是先进的。

(4)对于邻里单位理论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7,卫星城市的起源、定义、特点与作用;

答:1,起源:翁温完成了田园城市实践,在1922年《卫星城市的建设》书中首次提出了卫星城市概念。1926年阿姆斯特丹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卫星城市是防止大城市规模过大和不断蔓延的重要方法”,由此成为通用概念。

2,定义: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它往往是城市集聚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渡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

3,特点:(1)功能上,卫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又称母城)有较密切的联系;

(2)空间上,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4,作用:(1)各国卫星城镇建设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为了疏散大城市人口、工业或科研机构等而建设;另一类是为了在大城市外围发展新的工业或第三产业而建设的。

(2)西方的实践表明:一般卫星城市对于自由涌入大城市的人口有一定的截流作用,而疏散大城市人口的效果相对较弱。

(3)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建设城市职能比较单一的卫星城镇较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第十一章

1,大伦敦规划的基本特点、实践效果及其影响;

答:1,基本特点:(1)四个圈层。

(2)内圈控制工业、改造街坊、降低人口密度,恢复功能;

(3)近郊圈建设良好的居住区和健全地方自制团体的地区,限制居住人口密度;

(4)绿带圈以农田和游憩地带为主,严格控制建设;

(5)外圈计划建设8个具有工作场所和居住区的新城。

2,实践效果:(1)对控制市区不断扩张和改善环境有一定作用,也存在问题。

(2)新城建设并未能有效吸引市中心人口,人口大都来自于外地,在某些方面反而增加了对伦敦的压力;

(3)对60年代第三产业的发展估计不足;

(4)工业迁出后没有进行有效改造,旧区矛盾依然严重;

(5)核心地区内环和放射形道路上汇集了大量的交通负荷;

(6)铁路和快速干道延伸至郊区后,交通沿线没有有效控制,使城市无计划扩张。

3,影响:(1)体现了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理论的主要观点;

(2)规划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具有清晰的条理性;

(3)其规划的指导思想、布局模式和规划方法对其他国家大城市规划有深刻影响,在协调解决中心城市各种矛盾的同时,通过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发展卫星城方式解决大城市过度集中的人口和工业问题,探索了工业社会成熟时期城市空间发展的出路,对20世纪40—50年代各国大城市发展具有示范作用。

2,英国新城建设的基本历程;

答:(1)1946年《新城法》确定建设的新城称为第一代新城,贯彻了1944年大伦敦规划疏散人口的意图;

(2)1955—1966年间确定建设的称为第二代新城,通过在一些地区的战略地点建设新城,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3)60年代后期以来建设的新城称为第三代新城,更明确地把新城既作为大城市过剩人口的疏散点,又作为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心。

2,什么是城市化与郊迁化?郊迁化产生的背景?

答:1,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又称城镇化;实质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上升的过程。国家的社会经济越发达,城市化程度则越高,城市在地区以至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大。

2,郊迁化: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强、基础好,有着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通讯手段,城市有钱阶层纷纷离开大城市中心区,向郊区或周围地区流动,在周围的郊区定居,甚至定居更远的地方,这种现象即城市郊迁化。

3,产生背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涌向大城市,加剧了城市向外圈层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城市矛盾,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市郊的新鲜空气不能顺利进入城市内部等问题。

6,瑞典的新城建设思想?

答:瑞典的新城规模较小,不强调新城的独立性,也不完全依赖母城的居住区,是母城的一部分,被称为“半独立城区”。

3,什么是城市集聚区?有什么优缺点?

答:1,定义:若干城镇密集分布发展形成的地区,又叫城镇群。在一个城镇集聚区内,有若干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它们大小不一,性质各异,但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有密切的联系。

2,优点: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工业或人口高度集中的城镇集聚群可以产生较好的生产协作条件,有利于城镇间多种职能相互补充,减轻集中型大城市的过重负担,促进较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经济、技术、文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3,缺点:如果城镇集聚区不加以引导、控制,让其自发地、无规律地发展而造成工业生产和人口的过分集中,可能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发展混乱和生态恶化现象;另外集聚区中的一些居民居住和工作不在同一城市,交通时间长;各城镇之间往往缺乏统一的行政管理;城镇联系密切,交通量大,需增加城镇间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等。

5,杜恩宣言的基本观点?什么是簇群城市?

答:1,基本观点:(1)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思想,应按照城市、村镇和住宅的不同特征去研究人类居住问题。新的城市形态应综合体现现代城市流动、生长、变化的复杂性。

(2)城市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中发展起来,城市和建筑空间是人们行为方式的体现。

2,簇群城市:(1)以线型中心为骨干而多触角蔓延扩展,线型中心为居民提供联系通道和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它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活动的改变而不断更新,住宅也表现出极为自由的组合。

(2)“干茎”是居民联系的通道,通道包括车行道和步行,分层设置,空中街道为步行;(3)通道附近也联系居民服务的各种设施和一系列场地,如教育、文化、商业、邮箱、公共电话亭、娱乐以及市政管线等;

(4)联系着各种形态的居住簇群。

第十四章

1,60年代城市规划学科有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答:1,形成了城市规划影响要素并非是树形的更客观的认识。

2,分离渐进规划、混合审视规划、综合理性规划等规划方法的探索;

3,倡导性规划、公众参与理论体现了规划价值观的改变。

4,对城市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思考,规划工作方法得到改进;

5,生态环境恶化、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使生态保护与环境科学得到广泛的研究,使得城市生态环境学成为新兴的一门科学,相关问题得到重视与关注。

6,规划由单纯的物质规划发展为涉及多学科的综合规划,把城市规划同经济发展计划、社会发展规划、科技文化发展规划以及生态环境发展规划互相结合,确定总体发展战略。

3,英国60年代新城建设的目标及米尔顿·凯恩斯的规划特点及建设启示;

答:1,目标:(1)满足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对于住房、医疗、教育和其他服务设施的建设要求。

(2)应对小汽车时代的到来。

(3)建设一些规模较大,在生产生活上有吸引力的“反磁力”城市。

2,米尔顿-凯恩斯规划特点:(1)土地使用和交通紧密结合,城市无严格的功能分区:一个市中心,4个副中心;工业分散;分散就业岗位以求得便捷和经济效果;大专院校、医院及其他机构设置在城市的边缘;

(2)居住街坊建设将活动中心布置在环境区的边缘:干道将土地划分为约1平方公里的居住街坊,设若干出入口;将活动中心、商店、学校等设施安排在居住街坊外围;主要步行道采用地下过道穿越城市主干道,步行道与主要道路相交点周围设置居住区活动中心和公共汽车站;

(3)高效和经济的交通系统:城市道路采用无固定方向的方格网道路;城市的平交道口采用同步转换信号红绿灯系统控制,使车辆能随着绿波前行;交通方式以公共交通为主;新城中心位于城市的地理中心,同时规划了四个次中心,以缓解市中心地区的人流压力;

(4)丰富的城市生活和追求田园城市景观特色。

3,建设启示:(1)第三代新城,在功能上有进一步的发展,设施配套进一步完善,规划理念有新的探索;

(2)规模较大,建立了独立的行政管理机构,可以提供完善的生活服务和文化娱乐设施(3)预留了大量土地,为城市今后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空间上的保障。

(4)功能与伦敦、伯明翰等大都市有互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

6,法国新城建设的基本特点

答:1,巴黎的新城建设沿赛纳河两岸平行轴进行,共5座,规划人口150万,新开拓建设用地67000ha。

2,城市性质为综合性,功能相对复杂,文娱、商业、行政管理、工业以及各种第三产业、甚至大学、情报、科研等各种功能结合一体;岗位能够满足60%——80%居民。

3,特点:(1)城市具有综合的功能;(2)利用原有城镇基础建新城,建设周期短;(3)新城多由小镇组织而成,结构比较松散;占地广,乡村特色突出;(4)注重营造新城的景观特色;(5)技术革新的试验场所。

8,结合拉德芳斯、罗斯福、巴比坎中心等谈谈城市更新改造的措施

答:1,拉德芳斯新区:法国政府复兴内城建设的一个副中心,位于巴黎西北。德方斯的东部事务区以贸易中心为主的贸易、办公和居住的综合区。德方斯的西部公园区,规划比较松散,是一个行政、文教和居住三者结合的综合区。

2,罗斯福岛:曼哈顿岛东侧、带形用地,为内城复兴进行更新与改建;为不同收入、不同种族的居民创造新型住宅;创造不受交通污染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公园绿地、娱乐设施、社区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有良好的城市景观。

3,巴比坎中心:位于伦敦中心地区,所处地段是英国最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昼夜人口悬殊,社会治安问题严重;80年代建成,15.2ha,为内城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兼有文娱活动和居住生活职能的综合中心,是富有活力、吸引力的文化艺术中心。

4,更新改造措施:(1)为了缓解旧城行政中心承担过多职能而产生超负荷运行的现象,各城市政府采取了建立副中心的方法,缓解中心区压力过大的问题,以改善老中心环境,防止内城渗漏;

(2)各城建设上采取措施,改善居住环境,发展新型社区等,以吸引居民返回内城;

(3)政策上城市更新注重广泛的社会改良和经济复兴,在经济、社会等领域制定了一系列复兴对策。

9,6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更新发展的主要变化

答:1,更新政策的重点从大量贫民窟清理转向社区邻里环境的综合整治和社区邻里活力的恢复振兴;

2,更新规划由单纯的物质环境改善规划转向社会规划、经济规划和物质环境规划相结合的综合性更新规划;

3,更新方法从急剧、外科手术式的推倒重建转向小规模、分阶段和适时的谨慎渐进式改善,强调城市更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更新过程。

2,《马丘比丘宪章》的产生背景及基本内容;

答:产生背景:1977年一些著名建筑师、规划师等云集秘鲁,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讨论了3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方面的新问题,以及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思想、理论和观点,签署了具有宣言性质的《马丘比丘宪章》。

基本内容:肯定了《雅典宪章》仍然是关于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文件,它提出了许多原理至尽有效。指出自《雅典宪章》以来世界人口增长了尽一倍,而世界城市人口的增长率又大大超过了世界人口的增长率;指出近几十年来世界工业技术空前进步,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生活以及城市规划和建筑,无计划的爆炸性城市化和对自然资源的滥加开发,使环境污染达到了空前的、具有潜在灾难性的程度。《雅典宪章》的某些思想和观点应该加以修改和发展。

1,城市和区域:肯定雅典宪章认可的城市及其周围区域之间存在着基本的统一性,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周围地区之间的基本动态的统一性,规划必须在现有资源内对城市的增长和开发制定指导方针。

2,城市增长:探讨城市化迅速增长的现象,包括城市化与城市郊迁化;

3,分区概念:《雅典宪章》将城市的功能划分为居住、工作、交通、游憩四项基本功能,马丘比丘宪章则认为不能将城市简单当作几部分拼凑在一起,而是要创造一个多功能的综合环境。

4,住房问题:认为人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城市规划和住房设计的重要目标是争取获得生活的基本质量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

5,城市运输:主张调整城市交通政策,私人汽车应从属于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公共交通应该是城市交通的基本要素。

6,城市土地使用:赞同雅典宪章的观点,认为有秩序地使用土地,以满足社会要求。

7,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呼吁控制城市发展,采取措施防止环境继续恶化,并按照一定的公共卫生与福利标准恢复环境固有的完整性。

8,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和保护:强调保存和保护城市历史遗址和古迹的同时,进一步要恢复和继承文化传统,使之继续具有生命力。

9,工业技术:在工业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建筑应当创造自然条件下、适合功能要求的空间与环境,技术的运用不应该是目的。

10,设计和实施: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规划应该随着城市的不断变化而调整。

11,城市和建筑设计:反对《雅典宪章》的“建筑是光照之下的体量组合和壮丽展现”的观点,认为建筑的关键是创造的空间;建筑是城市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连续性的城市景观的一个片段;应该追求建成环境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建筑设计中强调使用者的积极参与,结合居民的习惯和自然的风格,才能创造出文化上有影响的建筑。

3,试比较《马丘比丘宪章》与《雅典宪章》;

答:1,《雅典宪章》:国际建筑协会(C.I.M.)于1933年8月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它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建筑”学派,特别是法国勒·柯比西埃(Le Corbusier)的观点。他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成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2,《马丘比丘宪章》:国际建筑协会于1977年底在智利首都利马会议期间发表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批评了雅典宪章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而牺牲了城市结构的有机性,并提出了包含有若干要求和宣言。

3,比较:(1)《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2)《雅典宪章》体现了工业技术发展初期人们对现代技术、机械理性主义的推崇,并导致了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体现了工业发达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3)《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外国城建史复习资料1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 1.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 1)用地选择上因地制宜。村镇庙宇修筑于尼罗河畔的高地上,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修筑于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免受水患。 2)最早运用城市分区(不是功能分区),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 3)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对希伯丹姆规划型式有重要的影响 4)出色的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对称、序列、对比、主题等构图手法。 2.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及其演变、影响、米利都城规划要点 a.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特点 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希波丹姆最早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在希波战争后大规模用于城市建设中。 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 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b.米利都城规划要点(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的建设工作中得到完整的体现) 1)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 2)两条主要大街垂直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开敞空间呈“L”型,有多个广场 3)城市中心分为四个功能区。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区。城市用地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c.演变

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在古希腊长期实践过程中有所发展,这就是从米利都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发展到赛里纳斯城的有显著的城市轴线,更进而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的配合3.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大都按照希波丹姆规划形式来建造,布局规整,模式统一 2)城市广场整齐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都是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建设。 3)城市中心由广场取代卫城和庙宇 4)城市广场普遍设敞廊,讲究气势和透视效果。 5)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 4.罗马营寨城布局特点及典型城市 a.布局特点: 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b.典型城市:北非提姆加德(罗马帝国时期) 1)平面正方形 2)两条垂直干道成十字相交,交点处是城市的中心广场 3)城市道路网为方格形 4)城市有剧场、浴场等大型公共建筑 5)在主要道路起迄点和交叉处,有壮丽的凯旋门,它们之间有列柱街 5.罗马共和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广场建设的异同 1)罗马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的中心,罗马帝国时期广场是皇帝树碑立传的纪念

《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外全套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程讲稿 第一篇最初的城市---奴隶制社会的城市 第二章古埃及的城市 第一节古埃及社会背景 一自然条件 二历史分期 分为四个时期: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200—bc2400年)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400—bc1580年)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80—bc1150年) 晚期(公元前1150—bc30年) 三宗教哲学 埃及的奴隶制直接从氏族贵族演化而来。国家机器特别横暴,形成厂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有很发达的宗教为这种政权服务,并实行政教合一,国王为“法老”。 认为人在现实世界是极为短暂的,而人死后,灵魂是永生的,要在千年之后复活,死后的世界是永存的。 四其他 发展几何学、测量学,创造了起重运输机械,并学会了组织几万人的劳动协作。天文学、历法、数学、医学、美术、文学等均达到教成的水平。这些成就对城市和建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古埃及城市概况 一孟菲斯古城 1孟菲斯 古王国第一王朝的首都 ●白色城墙 ●法老金字塔、神庙等建于城外远离城市的沙漠边缘 ●第三朝裘萨的墓地与城并驾,有建筑师的参入 ●死者之城比生者之城永恒 2伊套城 十二王朝的首都 ●城墙与城壕 二卡洪城 建设时间:12王朝,公元前2000多年 长方形,380x260米 城市职能:一是认为维修金字塔而建,一是认为通往绿洲的交通要道 城市功能分区:奴隶居住区、贵族区、商人及手工业者等中产阶级住区 城市防御设施:砖城墙,城内分区死墙 城市交通路网:棋盘式,奴隶居住区的主路8—9米宽 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有集市 阶级差异---占据城区的风向优劣区位,建筑密度大小 产生原因—建金字塔/开发绿洲 三第比斯城 生者与死者之城---古埃及中王国与新王国时期(BC1085--2040)(鲁克索与卡纳克神庙已经建在城中,死者之城与生者之城不再离的太远) 死者之城规模不亚于生者之城,重视,同时也促进生者之城的繁荣生存。与金字塔不同,出现山陵崖墓。

2020年城市规划专业考研外国城建史大题

城市的产生1:为什么说城市是人类第二次革命和第三次大分工的产物?马克思怎样论述城市诞生的条件?恩格斯怎样评价城市诞生的意义? 古埃及与两河流域2:古埃及人的宗教哲学对城市建设有何影响?从古埃及几个不同时代城市的规划特点谈城市规模随时代发展演变的关系和阶级差别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反映? 3:古埃及城市建设有哪些成就及影响(前四点为成就,后四点为影响)? 4:古代两河流域早期由什么部族人开发?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世俗统治之间的关系与埃及人有何不同? 这在城市形态上有何反映? 5:古代的乌尔城平面布局有何特征?为什么采取这种形式? 6:古代两河流域城市新巴比伦规划布局有何特点?有何成就? 12 7:古代米提亚-波斯人首府爱克巴塔纳城市规划布局反映了什么样的宇宙观?古波斯王大流士的宫城建设布局有何特点? 古代印美地区的城市8:印度河早期文明中有哪两个著名城市?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有何成就? 9:古代美洲曾形成哪三个大的文化中心?各有何著名的城市?城市有哪些主要要素?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 古希腊的城市10:古希腊城市文明的发展与自然和社会条件有何关系?古希腊历史上有那几个发展时期?其城市文明在那些时期达到高峰? 11:从爱琴文化中的克里特文化到迈西尼文化,城市建设演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什么? 12:希腊古风时期和古典时期的卫城有何演变和发展?为什么说城市建设的市民参与传统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城邦国家?(P23-24) 13:古代雅典城市是怎样形成的?其城市布局的混乱和空间规划设计的高超艺术如何统一解释?(P26)14:试分析描述雅典卫城的空间序列效果,(P27-28)并加以评论. E1:雅典卫城的布局特点。10 15:古希腊公共外部空间有何特点?希波丹姆的规划原则包括哪些内容?在米利都城规划中得到如何运用? (P28-30) 16:希腊化时期希腊城市布局有何变化?城市建设有何进步?(P31-33) 古罗马的城市17:古代伊达拉里亚的城市规划程序和思想有何意义?(P36)古罗马城市有哪些基本要素? 18: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城市建设有何成就和问题?(P37,41-43,46) 19:古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广场建设有何成就?试分析其空间设计构图手法。(P37-38,42-43)20:为什么说典型的罗马城市规划模式只有在营寨城这类殖民城市里得到实现?试述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并予以评价?(P46) 21:古罗马城市建设与古希腊有何异同?你能从自然、社会和文化背景做出一定解释吗?(P35-36)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22:西欧中世纪初期发生了那些重大社会变迁?对城市发展来说产生了什么后果?(P47-48) 23:西欧中世纪分为几个时期?何时城市再度兴起?城市中的社会力量是如何变化的?(P47-48) 24:西欧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基础有那几种类型?其选址,规模,产业人口分布有何共同特征?(P48)11 E2:欧洲中世纪城市非常优美,请分析其形成的良好的城市景观的原因。10 25:西欧中世纪城市采取哪些平面类型?城市中的要素有何布局特色?(P48)举法、德等国实例说明。 1

中国城建史常考题目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 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3. 主要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曹魏邺城——吴国金陵——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 4. 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5.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 6. 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周礼考工记——管子——孙子兵法——商君书) 7. 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的完善与发展 8. 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 9.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 10. 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的意义 11. 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 12. 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 13. 中国古代城市与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上、土地制度上、***上的异同 14.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和典型城市 15.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下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各自特征 16. 上海自1845年开埠为商埠起至1949年上海解放止,一百多年来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17. 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占时期规划有何不同 答案: 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1)商业分布:宋代之前的城市建设中商业是被限定在“市”内的,到了宋代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而突破了“市”的限制,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2)筑城技术的改变:在宋代前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有较大的改变,在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到明代城墙加砖更为普遍,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3)城市中居住区: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城“闾里”,里市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自周(或更早)至唐代一直实行这种严格的管理。如唐代实行“里坊制”,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唐长安可以说是严格管理的封闭的“里坊制”的顶点。△自宋代以后这种形式渐渐被打破。如宋代城市中虽也有坊的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形式,无坊墙及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民管理的单位。△元大都中也有坊,是有城市道路分割的一块地段的名称。居住区有街巷组成。有巷分隔城长条形的地段。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1)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城市性质有了严格规划,《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思想基本成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所秉承的思想体系; (2)东周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多元化时代,即有与《周

外国建筑史复习试题及答案

外国建筑史 1.在古希腊建筑中,多立克柱式的檐部与柱子的比值:1:3;柱高与柱径比为:1:5.5—5.75;开间与柱径的比为:2:1;柱身有20个凹槽 2.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柱式,并有很大的发展,在与其拱券结构结合使用上分别出现了:券柱式、叠柱式、巨柱式、混合柱式等几种使用方式。 3.哥特建筑起源于罗曼建筑。法国最辉煌的哥特作品是:巴黎圣母院。 4.佛罗伦萨主教堂砌了12m 高的一段鼓座,鼓座墙厚4.9m。为了减少穹顶的侧推力,还采用了①穹顶轮廓采用矩形,大致是双圆心的、②用骨架圈结构、③穹顶做内外壳、④穹顶底部设一圈铁链加固等措施。 7.金字塔是古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典型建筑。 雅典卫城是古希腊的神庙、群体布局以及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 9.被称为文艺复兴的第一朵报春花的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是由伯鲁乃列斯基设计的。 v 10.罗马圣彼得教堂的穹顶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 16.埃及吉萨金字塔群其中以第四王朝第二代法老胡夫的金字塔为最大。 17.尖券和骨拱顶是哥特建筑形成的结构技术基础。 18.古希腊列雪格拉德音乐纪念亭是早期科林斯柱式的代表 22.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一般不设柱础,直接立于三级台基上,柱身上细下粗。名词解释,可画简图解释 1、方尖碑:古埃及崇拜太阳神的实质柱式纪念碑。常成对置于神庙前。断面呈方形,长细比1:9-1:10,柱身向上渐缩,顶端覆以金字塔状物。通常为整块花岗石制成,碑身布满阴刻象形文字或图案,形式简洁,富于变化,是古埃及重要的建筑形象。 2、泰姬马哈尔陵:泰姬马哈尔陵被称为印度的一颗明珠,它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陵墓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成,建在一个大坪台上。建筑形体四面对称,中央大穹窿是波斯的尖顶式,坪台四角有四座邦克楼 5、罗马万神庙:(潘泰翁)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建筑的代表,也是古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其平面与剖面内径都是43.3m,底部墙厚6.2M,顶部有直径8.9m的圆洞。集古罗马穹顶与古希腊门式廊大全。门廊正面八棵科克林新柱子。 8、巴西利卡:晚期文艺复兴重要建筑师帕拉第奥的重要作品之一。其立面构图处理是柱式构图的重要创造,名为“帕拉第奥母题”(文艺复兴时期,帕拉第奥创造的是一种券柱式构图方式)。 9、哥特式建筑: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2~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建筑结构的成就是采用了骨架券系统。哥特教堂两侧都有大的玻璃窗,上有彩色图案,这种做法是为了圣经的图解。 10、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特点:提倡复兴古罗马建筑风格,扬弃哥特式风格。古典柱式再度成为构图主题。追求理性的稳定感,用半圆券,厚实墙,圆穹窿,水平向的厚墙,与哥特式的尖券、尖塔、束柱、飞扶壁、小尖塔相对抗。建筑轮廓整齐、统一和有条理性。 11、坦比哀多:纪念性风格地典型代表,伯拉孟特设计。构图完整,体积感强,穹顶统率整体的集中式型制,是当时有重大创新的建筑形式,对后世建筑影响很大。柱廊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外国城建史题库

城建史思考题(外国部分) 1:为什么说城市是人类第二次革命和第三次大分工的产物?马克思怎样论述城市诞生的条件?恩格斯怎样评价城市诞生的意义?(P1-3) 2:古埃及人的宗教哲学对城市建设有何影响?从古埃及几个不同时代城市的规划特点谈城市规模随时代发展演变的关系和阶级差别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反映? 3:古埃及城市建设有哪些成就?(P4-8) 4:古代两河流域早期由什么部族人开发?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世俗统治之间的关系与埃及人有何不同?这在城市形态上有何反映?(P10) 5:古代的乌尔城平面布局有何特征?为什么采取这种形式?(P11) 6:古代两河流与城市新巴比伦规划布局有何特点?有何成就?(P12-13) 7:古代米提亚-波斯人首府爱克巴塔纳城市规划布局反映了什么样的宇宙观?古波斯王大流士的宫城建设部局有何特点? (P14) 8:印度河早期文明中有哪两个著名城市?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有何成就?(P16-17) 9:古代美洲曾形成哪三个大的文化中心?各有何著名的城市?城市有哪些主要要素?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P18-20) 10:古希腊城市文明的发展与自然和社会条件有何关系?古希腊历史上有那几个发展时期?其城市文明在那些时期达到高峰? (P21) 11:从爱琴文化中的科里特文化到迈西尼文化,城市建设演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什么?(P22) 12:希腊古风时期和古典时期的卫城有何演变和发展?为什么说城市建设的市民参与传统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城邦国家? (P23-24) 13:古代雅典城市是怎样形成的?其城市布局的混乱和空间规划设计的高超艺术如何统一解释?(P26) 14:试分析描述雅典卫城的空间序列效果,(P27-28)并加以评论. 15:古希腊公共外部空间有何特点?希波丹姆的规划原则包括哪些内容?在米利都城规划中得到如何运用?(P28-30) 16:希腊化时期希腊城市布局有何变化?城市建设有何进步?(P31-33) 17:古罗马城市建设与古希腊有何异同?你能从自然、社会和文化背景做出一定解释吗?(P35-36) 18:古代伊达拉里亚的城市规划程序和思想有何意义?(P36)古罗马城市有哪些基本要素? 19: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城市建设有何成就和问题?(P37,41-43,46) 20:古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广场建设有何成就?试分析其空间设计构图手法。(P37-38,42-43) 21:为什么说典型的罗马城市规划模式只有在营寨城这类殖民城市里得到实现?试述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并予以评价?(P46)22:西欧中世纪初期发生了那些重大社会变迁?对城市发展来说产生了什么后果?(P47-48) 23:西欧中世纪分为几个时期?何时城市再度兴起?城市中的社会力量是如何变化的?(P47-48) 24:西欧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基础有那几种类型?其选址,规模,产业人口分布有何共同特征?(P48) 25:西欧中世纪城市采取哪些平面类型?城市中的要素有何布局特色?(P48)举法、德等国实例说明。(P53-57) 26:为什么说西欧中世纪城市在今天看来有许多优点作为宝贵的遗产?中世纪城市的问题是什么?(P49) 27:中世纪意大利几座著名城市的空间布局有何特色?(P49-52) 28:中世纪东罗马和俄罗斯人在城市文化方面有何联系?有何成就?试举著名城市建设为例说明?(P58-62) 29:伊斯兰地区的自然和社会以及宗教文化在其城市规划建设中有何反映?除在西亚以外,在欧洲、印度还留下什么宝贵的历史遗产?试分析其空间艺术构图的成就。(P63-70) 30:日本在中世纪如何吸收中国城市文化?有那些仿中国城市规划的作品?何时独立发展自己的文化?(P70-71) 31: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这一运动的思想支柱是什么?文艺复兴运动如何分期?(P73) 32:文艺复兴时期在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何成就和局限?有哪些著名的建筑、规划师?(P73)其具体贡献各有哪些? 33:试述文艺复兴的几个理想城。分述其平面布局和形式的依据(P74-76) 34: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手法是什么?巴洛克的城市设计手法有何特点?举例说明。(P76-79) 35:文艺复兴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城市广场设计?各有何手法特色?(P80-85) 36: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有何著名园林?(P86) 37:绝对君权时期的政治、经济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法兰西是当时欧洲城市与建筑的中心?(P87) 38:绝对君权时期法国城市建设有那几方面重大实施?其基本手法有那些?举例说明。(P88-91) 39:绝对君权时期法国园林建设有那两大作品?其影响如何?(P91-92) 40:当时的俄国和德国、丹麦城市规划如何反映出凡尔赛规划的影响?(P93-95)

河南城建学院《中外城建史》试题B答案

平顶山工学院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中外城建史》试题B答案 供城市规划专业0513041/2 班使用 一、填空题(25分) 1、商城 2、汉朝 3、瓦子 4、秦 5、里弄 6、帝国主义共占城市 7、新巴比伦王国 8、帝国时期9、要塞型、城堡型、商业交通型10、田园城市、带形城市、广亩城市11、中心阁12、“功能城市”13、建筑十书14、盖迪斯 15、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 16、人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综合空间 17、适度的集中、均衡的分散 二、选择题(10分) CAACC AACBA 三、简答题(40分) 1、1)唐长安城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思想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思想影响到城市布局。 长安城布局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原则,宫城、皇城居中在城市最北面,其它设施则按照封建礼制顺序布局。道路是规整的方格网状系统,有集中的市,市和坊都有封闭的坊墙。 2)宋东京城的布局主要立足点在促进商业的交易,所以城市总体的布局没有严格按照儒家思想的学说。除了皇城、宫城内部布局采取轴线布局,外城的布局比较自由,大街道一般都与商业结合,形成商业街,有集中的市,也有分散的商业街道,市和坊无坊墙。 2、答:城市的产生是在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后,剩余产品的出现,产生了私有制,才出现了以交换产品的场所-市。所以早期的城市是从农业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城市与农业的关系很紧密,因此大部分城市都靠近河流。秦汉以后国内有统一的市场,商品流转数量大,商业的运输主要是靠自然水运条件,所以在通航河道的重要渡口或交汇处往往形成较大的商业都会,因此这个时期城市的建设靠近河流主要是方便商业的运输。 3、城市的布局体现了明确的侵略意图,有的偏重于军事,有的偏重于商业贸易,有的偏重于交通运输;城市的布局体现了民族矛盾,中国居住区和外国居住区在建筑质量上,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绿地标准,公用设施水平上有显著差别;城市的布局有明显的商业性质,密集的道路网,众多的临界街坊,反映了资本主义城市以营利为目的的特征。 4、雅典卫城建立在城内一个陡峭的山顶上,用乱石在四周砌成挡土墙形成的大平台,山势险要,只有西面有个上下的通道。卫市的主要建筑是供奉城邦保护神雅典娜的帕提农神庙。卫城建筑的布局不是刻板简单的轴线关系,而是按照人们祭祀是行走的路线设计的,利用地形,把最好的角度展现给人们,使没段路程展现给人们面前的都是不同的建筑优美景象。 5、圣马可广场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达到统一和谐的情调。大广场与靠海的小广场通过钟塔过渡,靠海的大广场和靠海的小广场用用台阶和一对狮子雕像进行过渡。同时广场四周建筑底层采用外廊式做法,使广场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有个过渡。在艺术处理方面,高耸的直塔作为竖直线条,与周围这些建筑物众多的水平线条形成对比。总之,圣马可广场运用了不同空间的互迭手法,视觉上采用相似、对比的手法,使得建筑群体的组合和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高峰。 6、1)、进步性:提出了通过限制大城市规模来控制大城市恶性膨胀问题;通过在大城市中布置大面积的绿化带来改变城市环境质量;在城市中心设置公共活动场所,满足人们室外活动的需要;工业区,铁路干线放在城市边缘地带,避免干扰城市。 2)、霍华德没有认清资本主义社会的以营利为目的的本质,资产阶级不会把大量的资金投入毫无利润可赚的绿化设施和公共活动场地,更不会对城市人口进行疏散

外国城建史复习题重大

外国城建史复习题 1-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 古埃及人认为现实世界是暂时的,灵魂是永存的。因此皇帝的陵墓,庙宇,方尖碑,狮身人成为主要的建筑物构成死者之城,并用花岗岩材料建设;而城市与住房甚至宫殿都是短暂的,因此常用粘土,土坯和芦苇等不耐久的材料,它们构成了生者之城。 城市建设的成就: 1.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原则。 3.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 4.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国王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2-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及其演变,典型城市 规划模式:采用一种几何形状,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城市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广场占有一个或者几个以上街坊,街坊面积一般较小。 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私宅地段分为三种住区: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 希波丹姆规划模式的演变: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米利都城),到有显著的城市轴线(塞里纳斯城),更进而到道路与建筑有计划的配合(普南城)。 米利都城: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道路为棋盘式,中心开敞式空间呈L型,有多个广场。普南城:城市背山面水,位于向阳的陡岩脚下,东西600米,南300米,市中心广场居城市主要位置,是商业,贸易,政治活动中心。 3-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期广场的异同 相同特点:均由广场群主场的大型广场空间,是城市的中心。 不同特点: 1. 共和国时期:由广场群组成,是城市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心,空间呈开敞状,周围的房屋比较散乱自由,广场为市民聚欢的公共活动性质比较强烈。 2. 帝国时期:成为皇帝们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皇帝的雕像占广场中央主要位置,广场群以巨大的庙宇,华丽的柱廊来表彰各代皇帝的业绩,广场形式又开敞转为封闭,又自由转向严整。 4-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典型城市及其格局,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特点。 早期文艺复兴的城市,代表为佛罗伦萨:16世纪后半叶,从阿诺河修建了联通市中心西格诺利亚广场的乌菲齐大街两侧严格对称,且设有骑楼的联排式多层房屋,丰富了市中心广场的群体构图。沿袭了中世纪市民建筑的特点,着重正立面的设计,不重视体积表现,建筑物均临街并立,广场雕塑放在边沿。这个时期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建成,成为城市的外部标志。 盛期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重建是这个时期是这个时期的壮举,大穹顶顶点离地137.8米,丰富了城市的立体轮廓。教堂入口广场由梯形和椭圆形平面组合而成,十分雄伟。 晚期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为威尼斯:此时期开拓了接到广场,修建教堂,府邸,还建造了商业和集会的敞廊,市政府,中塔,图书馆,博物馆,铸币厂,学校等等。在滨水部分修建了不少

中外城建史试卷

☆ ☆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平顶山工学院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中外城建史》试题(A ) 本套试卷共 3 页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 、 等。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出自 。 3、城市是伴随着 和 而产生的。 4、我国最早形成集中的市在 朝代。 5、宋代平江府有三套城,他们分别是: 、 。 6、北宋东京的改建诏书是由 发布实施的。 7、古埃及人认为灵魂是永恒的,对死后的栖身之地都比较看重,所以大多数城市附近 都有座 。 8、古希腊大致经历四个时期,其中 是古希腊文化和城市建设全盛时期。 9、古罗马城市建设的突出成就表现在 。 10、古代中国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古罗马城市中心主要设施 是 ;阿拉伯国家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中世纪西欧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 11、罗马市政广场 的作品。 12、在古代西亚和波斯城市中,由各种城市设施---商业、作坊、仓库、衙署、 庙宇等共同组成的城市中心我们称为 。 13、最早提出区域规划思想的是 。 14、中世纪西欧城市大致上有三种类型: 、 、 。 15、西汉都城长安城市建设最突出的特点是 。 16、“工业城市”最独特的贡献在于 。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中国古代重要贸易港口城市有( ) A 长安 B 武汉 C 明州 D 上海 2、印度昌迪加尔城是( )作品 A 米开朗琪罗 B 柯布西埃 C 密斯凡德罗 D 翁温和帕 3、下列那些构筑物不属于中国古代城市的防御设施( ) A 马面 B 角楼 C 翼城 D 钟鼓楼 4、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面的广场是在( )时期改建的 A 、文艺复兴运动 B 、巴洛克时期 C 、法国古典运动时期 5、中国近代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有( ) A 、武汉 B 、汉口 C 、无锡 D 、青岛 6、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天下四聚”( ) A 、汉口 B 、北京 C 、苏州 D 、武昌 7、中国近代时期,民族资产阶级集中的城市是( ) A 、南通 B 、济南 C 、嘉庆 D 无锡 8、最早使用砖作为建筑材料的是( ) A 、古埃及 B 、古印度 C 、古巴比仑 D 、古希腊 9、不属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建设的特征的是( ) A 、 市中心设置广场 B 、密集的道路网 C 、采用大量环状放射性道路 D 、城市中有大量的工厂 10、、被拿破仑誉为 “欧洲最美丽的客厅”的广场是( ) A 、罗马市政广场 B 、圣马可广场 C 、波波罗广场 D 、巴黎 星形广场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简述我国古代曹魏邺城的规划的特点 ☆ ☆ 密 封

外国城市建设史试题

一、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以及代表性城市 (1)代表性城市(城市概况) ·孟菲斯古城------白城、第一王朝首都、持续千年·卡洪城------通往法尤姆绿洲路上的小城、中王国时期、长方形、砖砌城墙、东西分区(死墙)、南北分阶层·底比斯城------中王朝时期首都、分置尼罗河两岸、神庙位于城中、南北中轴线、精美柱雕、凿岩为陵崖墓崇拜·阿玛纳城------新王朝时期都城、崇拜太阳、没有城墙的带形城市、顺(尼罗)河布置、灵活的棋盘式道路格局、北(下层)中(皇帝)南(官吏)三区、出现城市中心区、毁于风沙(2)城市建设成就1)因地制宜选择城建用地2)出现最早的城市分区3)最早应用棋盘式道路布局---古希腊结构形式的雏形4)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 二、古代中美洲城市历史概况及代表城市 文化中心:古墨西哥、古玛雅、古印加·古墨西哥地区:特奥蒂瓦坎城、丹诺奇迪特兰城·古玛雅地区:提卡尔城·古印加地区:著名的马丘比丘遗址·特奥蒂瓦坎城: 三、圣地,卫城的解释与区别 ·圣地建筑群:利用地形灵活构图、以神庙为构图中心、考虑活动时的内外观赏视线变化、公众场所·雅典城:自发形成、背山面海、无轴线无规则、街巷复杂纪念希波战争胜利而大规模建设起来的城邦国家 四、希伯丹姆模式与米利都城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 ·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后为大规模城市建设服务、理论阐述 几何形式、棋盘式道路骨架、中央十字大街、靠一侧的中心广场秩序美、数学比例和谐城市分区、分类成为典范、影响深远 ·在米利都的实践:主要公共建筑靠近港口、南北两区 五、希腊化的城市有哪些及其特点 城市中心:由庙宇卫城转变为城市中心广场·遵循:严格的几何和数规律与秩序 ·广场周边设敞廊、讲求透视效果和气势 ·普南城背山面水街坊小无庭院建筑与道路有计划进行·)亚历山大城:分布于地中海、印度、阿富汗等地壮丽完整重视文化 六、罗马营寨城方正的城墙正方形平面十字交叉道路通向东西南北各门,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战争需要、方形城堡、棋盘路十字干道,以北非的提姆加德为代表 七、维特鲁维《建筑十书》理想城市方案 ·公元1世纪的论文集,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总结 平面为八角形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箭射距离,可从各个方面狙击攻城者,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市中心广场有神庙,放射道路不直接对城门。 八、西欧封建城市特征? ·三大起源类型:军事要塞型、封建城堡型、商业交通便利型 城市选址与发展保守的选址水源丰富粮食充足易守难攻、突破城墙发展、逐步专业化的商业街市·道路---环状与放射状为主(后期工业发展也有方格网·教堂建筑与城市中心广场教堂占据城市中心位置广场封闭构图,平面不规则,构图各具特色道路网常以教堂广场为中心放射出去形成放射环状道路系统。城市划分若干教区优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建筑物有美好的连续感丰富感和活跃感弯曲街道冬挡风夏防晒九、日本中世纪封建城市 (1)7世纪进入封建社会,受中国唐文化影响飞鸟时期的京城藤原京仿唐长安,奈良时期的平城京(奈良)、平安时期的平安京(京都)也都受中国影响(2)9世纪始形成独特的日本文化(3)平城京(奈良)仿隋唐长安城制,约1/4大小方格网道路形式,条坊制,有东西京、东西市宫城位于主轴线北,坐北朝南日本城市均无城(4)平安京(5)天守阁---卫城中央的高楼,军事堡垒,权力象征,1576年至1643年间 50’s-日本-的新城建设日本千里新城;规模较大、依托大城市和公共交通体系、集中设置新城服务中心(靠近车站);人车分离系统的弊端; 60’s以来的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特点:覆盖更广、类型更多各经济区整体发展对非生产领域/要素的关注;日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62年---产业发展69年---整治环境77年---建设文明健康的生活环境86年---成熟、稳定、安全、开放的国家;东京都改建规划---复合式城市结构确立多个城市副中心,带形城镇群,科学城建设,旧城改建计划,鼓励外迁60年代的筑波科学城尖端技术开发,与产业发展结合松散生活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分区清晰,人性化,功能单一80年代的关西科学城;重视科研体制和城市发展新模式研究;依托区域网络优势: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交通区位、经济地理条件塑造城市品位,增强吸引力 十、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方案 阿尔伯蒂与理想城市1450年著述《论建筑》(另外还有费拉瑞特、斯莫卡齐等理论家、设计师) 合理选址,兼顾城市与要塞;便利美观的原则---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理性思考---文艺复兴运动的特征;理想城市:街道由中心辐射出去,中心教堂宫殿城堡等,几何形体,星形、棱形防御城堡/城墙;已出现格栅形(方格网)道路和矩形城市 十一、巴黎 (1)起源于城岛(2)中世纪的巴黎 古罗马营寨城、塞纳河口的城岛、多次扩建城墙和城市、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大型设施的修建(3)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时代背景与巴黎改建 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王权需要、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生产力发展需要、反对封建势力与教会权力的斗争需要以法王路易十四时期为极盛期,欧洲的中心、效仿的对象1655年法兰西学院基础上的“皇家绘画与雕刻学院”,1671年的建筑学院 古典主义--君权专制与维理主义思潮产物强调:理性的、永恒的、高贵的、有秩序(古典柱 式、对称与协调感、几何与数学关系)、明确结构 上的主从关系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美学、数学 等系统理论和基本原则 巴黎改建---炫耀君权与国家强大 改造与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卢浮宫为代表,也包括 市政桥梁设施大量的贵族府邸。兴建路易十四广 场(旺道姆广场)和胜利广场来歌功颂德。巴黎城 市中轴线,后来的香榭里舍大街、协和广场、星形 广场等。采用区域性、轴线式的方式 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 法国的广场园林建设与凡尔赛宫建设 系统规划建设,是此期的代表 路易十四广场(旺道姆广场)和协和广场协和广场: 开敞设计、历经多年修建、衔接丢勒里花园与香榭 里舍大街、丰富细致的景观设计 最重要的王权纪念碑---凡尔赛宫 ·巴黎西南郊外,由国王猎庄逐步发展而成·放射 形大道(视觉效果)、巨大的建筑体量、有前院·凡 尔塞宫花园:对称布局、放射形道路(骑马游园用)、 几何形式构图、十字水渠与喷泉、为树篱封闭的两 侧以及远处的自然森林、大量精美的雕塑小品 ·最终强调的是王权至上和维理主义思想 园林建设---枫丹白露宫园 十二、法国巴黎的改建 雅各宾时期的巴黎改建 ·贫民化的改建---道路、绿化、土地整理 ·公民美德般单纯的建筑 拿破仑帝国时期 军事独裁、皇帝、宣传对外战争胜利。代表大资产 阶级的政权城市面貌---灰色屋顶的多层住宅建筑。 有连续券廊的里沃利大街。巴黎西部的贵族区建 设。凯旋门和明星广场。巴黎的核心---协和广场 拿破仑第三时期---奥斯曼巴黎改建计划 背景---欧洲中心之一。目标---功能需要、宣传帝国、 军事防御。内容---十字干道和环路。持续17年的 道路建设。重视市中心/重要公共建筑的建设。大 量的绿化建设。城市中心---分区设置中心。市政设 施建设的近代化。缺失---贫民问题、内外交通衔接 矛盾但改革和城市美化运动历史意义。 (5)60’s以来的总体规划 巴黎地区总体规划---平行带状发展战略 打破单一中心模式,树立区域发展的战略思路,城 市发展廊带,保护巴黎旧城方针 十三、近代资本主义城市产生和伦敦改建 克里斯多夫.仑的伦敦改建计划适应近代城市功能 的客观要求。古典主义+法国园林设计手法。城市 主轴线、广场序列、放射路。宗教建筑弱化,城市 经济职能强化。失败---忽视现状、地形和土地所有 制。划时代意义---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 伦敦改建的成果。设置专门机构、制定建筑管理规 定。有方形广场的住宅群---London Spuare。开放贵 族园林为公园 里琴大街的整体风貌。连接重要的公园(里琴公园、 克莱森特公园)、道路交叉口的广场、立面形象 (2)战后四十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6731平方公里/1250万人的大伦敦规划。单中心、 同心圆、放射+环路、增加绿化。伦敦郡48公里半 径的四个圈层:内圈:降低建筑与人口密度、改善 内城功能;近郊圈:良好居住地、补充绿化。8 公里宽的绿带圈:限制、运动场和农副基地;外圈: 人口疏散地和工业企业。1946年《新城法》与卫 星城、邻里单位的尝试。问题:疏解不力、不便 十四、资本主义工业城市产生后问题矛盾 1、城市化加快,人口暴增,城市畸形发展,居住 环境恶化2、大工业生产方式引起城市结构巨变, 混乱了原有的城市结构布局3、刺激商贸,经济空 前繁荣4、社会两极分化严重5、交通恶化,布局 混乱6、提高了生活质量,但污染环境7、急速发 展导致环境艺术品质低下,缺乏整体环境考虑 十五、伦敦大火的机遇 ---克里斯多夫.仑的伦敦改建计划。适应近代城市 功能的客观要求。古典主义+法国园林设计手法。 城市主轴线、广场序列、放射路。宗教建筑弱化, 城市经济职能强化。失败---忽视现状、地形和土地 所有制。划时代的意义---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 十六、近代亚非拉殖民地的一般特征近代亚非拉殖 民地城市。垄断资本主义和殖民地体系。宗主国的 烙印。贸易地、输出港、统治中心、军事据点 特征:城市平面简单;一般方格网道路系统:规 划结构仅考虑两度空间:对发展没有长远计划和预 测;忽视地形约束 十七、空想城市、田园城市、工业城市、带形城市 都由谁提出?主要特征? (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早期:托马斯.摩尔的乌 托邦。安德雷亚的基督教之城。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后期:欧文的新协和村社会制度问题、公社、部分 的共产主义、规模/格局/组织形式、理想化实践的 失败。。傅立叶的法郎吉《工业与社会的新世界》、 规模/社会大生产/公共生活、基层组织的实践和失 败。意义:解决社会问题的积极探索。是田园城市、 卫星城镇等理论的渊源 (2)田园城市社会问题与改革--霍华德《明日的 田园城市》。城乡磁体理论---田园城市。城市模式 (25=5.8+3.2*6)。3.2万人的田园城市。3万人的城 区。实施、经营、管理建议和实践---1903年的莱 奇华斯和1920年的韦林 意义:完整的规划思想体系、城乡结合、深远影响 (卫星城镇、有机疏散) (3)工业城市社会生产不再以家庭为中心---产生 原因。1901年戛涅的工业城市构想。功能分区: 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先进的交通模式。灵活 的发展余地。使用最先进的建材---钢筋混凝土 (4)带形城市。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马塔。高速 高效交通性、设施性脊椎---无限的长度。城市宽度 限度---500米的理想。城乡结合与城市网络。马德 里周边带形城市。对城市分散主义理论影响 十八、盖迪斯区域规划观点盖迪斯《进化中的城市》 一书的贡献在于牢固地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 实的基础之上,即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 对于居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强调把自然 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构架。 十九、柯布锡耶光明城市及规划思想特点 柯布西埃---明日的城市依托新技术、积极的观点--- 城市集中主义1922年《明日的城市》和1933年 的《阳光城》城市规划观点:技术改善中心商业 区;摩天楼---新信仰解决老问题(拥挤);合理调 整城市各区的密度分布;高效率的城市交通体系 300万人明日城市规划---改建巴黎中心区畅想曲 二十、卫星城理论几代及城市规划特点 ·概念---翁温1922年《卫星城市的建设》 大伦敦区域规划理念·1930年帕克尔第三座卫星 城市的建设---威森肖维10万人;依靠母城;公共 交通体系;邻里单位的实践·影响---莫斯科卫星城 规划。社区运动、邻里单位与划区理论 二十一、雅典宪章1929年成立的国际现代建筑协 会1933年雅典会议宪章:现代城市四大功能:居 住、工作、游息、交通。从人的需求出发,安全方 便的邻里单位。城市公共绿地与风景地带。反对伟 大的排场。保护名胜古迹与古建筑。重视城市空间 效果。意义:适应城市新变化、挑战陈旧观念、 强大的生命力 二十二、大伦敦规划优缺点(四个圈,内圈,近郊 圈,绿圈,外圈)6731平方公里/1250万人的大伦 敦规划。单中心、同心圆、放射+环路、增加绿化。 伦敦郡48公里半径的四个圈层:内圈:降低建筑 与人口密度、改善内城功能。近郊圈:良好居住 地、补充绿化。8公里宽的绿带圈:限制、运动场 和农副基地。外圈:人口疏散地和工业企业。46 年《新城法》与卫星城、邻里单位的尝试。问题: 疏解不力、不便 二十三、英国新城几代及城市规划特征 (1)英国第一代新城---哈罗 规模:8万人、26平方公里。结构:两侧工业、4 个居住区(13个邻里单位)。独立的步行与自行车 系统。简单的汽车路、市中心集中停车。注重城市 特色与景观塑造(选址、地貌利用)。问题:规模 小、发展慢、就业差、回流现象勒.哈佛的重建。 受戛涅工业城市思想的直接影响。工业化---模数制 城市、道路、设施、建筑、预制件的大量使用。 古典的构图手法十字干道、中心广场、标志建筑 是18层的市政厅和St.Joseph教堂)。简单平淡。。 1946年新城法和1947年城乡规划法---英国。生活 与工作平衡、平衡、独立自足的新城 (2)50年代前的第一代新城14个 第二代新城:坎伯诺尔德规模更大、更加紧凑集 中和灵活;完整的人车分离的交通体系;丰富的山 地景观和住宅。第二代新城---郎科恩加大规模,简 洁的8字形结构,分级组织、融合居住环境,鼓励 公共交通。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规模更 大些,独立新城而不是卧城,重视经济性和公众参 与规划,不再片面分区,开放式的城市中心设置, 重视公共交通的经济性和便捷,景观设计 二十四、昌迪加尔巴西利亚规划结构缺点 (1)柯布西埃的雄心壮志---印度昌迪加尔1951年规 划、15-50万人、全新首府。模拟生物体的规划构 思。整体而精美的设计---道路、建筑。功能分区明 确---雅典宪章的反映和弊端。有序和机械、丧失人 情味和民族地方特色。广场空旷,脱离国情 (2)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1956年规划、强烈的象 征意义。结构清晰、分区明确。杰出的城市中心设 计---简洁而表意。尺度失衡、缺少人情味和生气, 城市设计简单化过分追求形式,机械地综合体 二十五、荷兰兰斯塔德城市规划特点人口和城镇分 布集中,把大城市的多种功能分散,形成既分开又 联系的有机系统:多中心性质;环状地带沿交通干 线向四周发展 二十六、大伦敦,大巴黎总体规划p200 二十七、场所p265定义:指由特定的人或事所占 有的环境特定部分。特征:(1)场所的占有性(2) 场所的非空间性(3)场所的随机性 二十八、新陈代谢派理论p279丹下健三事务所成 员菊竹清训、黑川纪章把设计和技术看做人的生命 力的外延,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是像生物新 陈代谢那样的动态过程,主张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 时间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 二十九、美国方格形城市(华盛顿,纽约,洛杉矶) 三十、有机疏散理论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城 市作为一个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 的,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开 发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重工业不应安排在中心 城市位置,轻工业也应疏散出去。腾出来的用地开 辟绿地。日常活动集中布置,偶然活动做分散布置。 三十一、中心地学说及增长极核理论 地区网络模型、增长极核策略、城市分极发展、区 域化规划思路;瓦尔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提出理想正六边形城市体系模式,乡镇的理想分布 形态应是均匀分布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就是位于六 边形角上,而位于六边形的那个点,起着管理从属 它6个点的作用。佩鲁的增长极核提出把工业等建 设快速在少数极核进行,促进使极核本身增长和首 先繁荣,并企图以极核的影响来带动其附近发展。

同济大学-外国城建史简答部分真题答案

外国城建史——知识要点(古代中古)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 1.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 1)用地选择上因地制宜。村镇庙宇修筑于尼罗河畔的高地上,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 塔修筑于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免受水患。 2)最早运用城市分区(不是功能分区),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 3)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对希伯丹姆规划型式有重要的影响 4)出色的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对称、序列、对比、主题等构图手法。 2.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及其演变、影响、米利都城规划要点 a.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特点 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希波丹姆最早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在希波战争后大规模用于城市建设中。 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 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 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 b.米利都城规划要点(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的建设工作中得到完整的体现) 1)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 2)两条主要大街垂直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开敞空间呈“L”型,有多个广场 3)城市中心分为四个功能区。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 区。城市用地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c.演变 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在古希腊长期实践过程中有所发展,这就是从米利都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发展到赛里纳斯城的有显著的城市轴线,更进而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的配合 3.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大都按照希波丹姆规划形式来建造,布局规整,模式统一 2)城市广场整齐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都是按照几何和数的 规律进行规划建设。 3)城市中心由广场取代卫城和庙宇 4)城市广场普遍设敞廊,讲究气势和透视效果。 5)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 4.罗马营寨城布局特点及典型城市 a.布局特点: 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b.典型城市:北非提姆加德(罗马帝国时期) 1)平面正方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