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下数第七单元计划与教案

三下数第七单元计划与教案

三下数第七单元计划与教案
三下数第七单元计划与教案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内容: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二、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

这部分内容结构如下:

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2.教材编写特点。

(1)联系儿童的生活认识小数。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学习小数的加减计算。可以说,本单元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2)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

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本单元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出现,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和学习小数加减法。到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时,再作抽象。

(3)引导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与整数加减法联系紧密,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的有利条件。据此,教材创设的问题情境(文具商店一角)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看图提出很多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一般学生都能运用原有知识,尝试计算,得出答案。

158

三、单元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要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教学中应允许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重视直观引导,注重启发,利用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亲历小数的形成过程。

四、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

联系儿童的生活认识小数,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数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单元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读、写法;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的含义的理解。联系现实背景,结合具体内容,帮助理解小数含义。

六、单元教学措施: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159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恩能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2、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其教学要求应当注意把握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观察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仅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仅限于一位小数,而且结合元、角进行计算。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一个比较适合学生自行探究的学习内容。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要有信心。教学时,应尽可能的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计算,验证答案,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七、单元课时安排:约5课时

1、认识小数………………………………………………约3课时

2、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约2课时

160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1节认识小数

第一课时:小数的初步认识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认识小数(教材P91-9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能读、写两位小数。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实际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小数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引导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

教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新,认识小数

师:同学们,看这幅主题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生:我知道了阿姨挑选了3.45千克的西红柿;铅笔每支0.85元;圆珠笔每支2.60元;男孩体温36.6摄氏度;女孩的身高在1.2米到1.5米之间。

2.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将小数分别出示

3.45千克0.85元 2.60元36.6摄氏度 1.2米 1.5米3.师:像3.45 、0.85、2.60、36.6、1.2、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小数有什么特征?关于小数你想提什么问题?

小数怎样读,怎样写,表示什么意思呢?

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小数

1. 小数的读法

师:请你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读出这些小数的?学生先说,师生总结。

中间的这个圆点在小数中叫什么?

总结读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部分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读出每个数字。

请你试着读读上面的这些小数,学生两人一小组互相检查读。

2、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小数?

3、小数的写法

学生每人写一个小数,反馈。

161

三、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1.复习长度单位和人民币之间的进率

1米= ()分米 1分米=()厘米 1米=()厘米1元=()角 1角=()分 1元=()分师:今天我们就要利用这些老朋友间的关系,来学习一些新知识。

2.引导理解小数的意义

(1)出示测量身高图:王东身高1米3分米,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2)学生两人一小组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4)出示线段图,你看懂了什么?

生:把1米平均分成了10份,1份是1分米。

生:1分米是1米的十分之一,3分米是1米的十分之三。

师:十分之一米还可以写成0.1米。(板书:

1

10

米=0.1 米)

十分之三米还可以写成0.3米。(板书:

3

10

米=0.3米)

学生汇报:

3

10

米=0.3米……

不够1米时,10分之几米,也可以写成0点几米。

(5)请你试着用小数表示王东身高1米3分米

生:1.3米

师:你是怎样想的?

3分米是0.3米,1米和0.3米合起来就是1.3米。

(6)小丽的身高是1米5分米,用小数表示是什么?

请你说说你的身高是1米几分米,并且用小数表示。同桌互相说一说。

3.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出示图片:P92做一做

(1)学生试着写一写

(2)两个人交流,并汇报。

(3)归纳:小数点左边部分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信息感受小数。

(1)出示P94练习二十1读出下面小数

(2)学生读一读。追问:你是怎样理解这些小数的?

2.P94 练习二十2 学生独立完成,再反馈。

五、全课小结

师:你有什么收获?

在我们的生活中,小数无处不在。希望你能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小数,用今天学的知识去理解小数,应用小数。

六、课堂作业:P94:3 家作:P94:1 ,P95:4

162

板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

像3.45 、0.85、2.60、36.6、1.2、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1

米=0.1 米

10

3

米=0.3米

10

教学反思:

163

第二课时:比较小数的大小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P93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探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增强数感。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方法,发现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尝试有条理的进行总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完整表达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发现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尝试有条理的总结。

教学方法:点拨法、启发法、发现法等。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们感知

,

出示主题图

看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四名学生参加跳高比赛,小明跳了0.8米,小刚跳了1.2米,小强跳了1.1米,小林跳了0.9米。要给他们四个同学排出名次。

(1)你能给他们排名吗?说说你的想法。

(2)在排列名次的过程中,你知道用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小数的大小。

板书课题:比较小数的大小

二、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比较小数大小

1.尝试比较小数大小

(1)学生小组讨论,比较这四个小数的大小。

(2)学生汇报:

生:把他们的成绩都化成分米来比较。

0.8米=8分米 1.2米=12分米

1.1米=11分米 0.9米=9分米

所以1.2>1.1>0.9>0.8。

生:0.8里面有8个0.1;1.2里面有12个0.1 ;1.1里面有11个0.1;0.9里

164

面有9个0.1. 所以1.2>1.1>0.9>0.8.

生:我观察米尺,找到0.8、1.2、1.1、0.9的位置,从而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2.出示比较结果:

三、巩固练习

1.看图比较下面小数的大小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

0.4里面有4个0.1,0.6里面有6个0.1,所以0.4小于0.6.

2.5里面有25个0.1,1.8里面有18个0.1,所以2.5大于1.8.

2.根据数轴比较小数大小。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我们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由高位到低位,相同计数单位相比较。

四、质疑、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P95:5 家作:P95:6,7

165

板书设计:

比较小数的大小

0.8里面有8个0.1,0.9里面有9个0.1,所以0.8小于0.9.

1.2里面有12个0.1,1.1里面有1个0.1,所以1.2大于1.1.

由高位到低位,相同计数单位相比较。

1.2 > 1.1 >0.9 >0.8

教学反思:

166

第三课时: 小数初步认识及大小比较练习课

课型:练习课.

教学内容:P94-95练习二十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

教学方法:复习法、练习法、比较法等。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梳理有关小数的知识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数,它虽然叫小数,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复习小数。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小数的知识?

生:认识了生活中的小数;怎样读写小数;小数的意义;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二、复习小数的读写法

1.请你试着读一读:出示图片

(1)先两个人互相读一读,再指名读。

(2)写几个小数让你的同桌读一读。

(3)你想提醒大家在读小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2.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小数?

(1)学生带来准备好的生活中的小数,如:超市购物小票、包装上小数等。

(2)实物投影展示,找其他学生读一读。

三、复习小数的意义:

1.学生说一说,怎样理解“0.1米”、“0.5米”“0.9米”。

如:0.5米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5份,用分数表示是5/10米,用小数表示是0.5米。

2.你能说出几个小数吗?并说一说它表示什么?

(1)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如:0.8元就是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占其中的8份,用分数表示是8/10元,用小数表示是0.8元。

167

(2)再指名说

3.师:观察以上小数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1)0.1、0.5、0.9、0.8、

生:他们的整数部分都是“0”

(2)师:除了这些小数,还学习了什么样的小数?请你举个例子。

生:我的身高是1.4米

师:你说说这个小数表示什么?

4.师:我们除了用语言来描述小数之外,还可以用画图方法来描述。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说一说怎样想的

(3)学生相互检查

四、复习比较小数大小

师:怎样比较两个小数大小?

生: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一定要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

1.

2.下面是4位同学在学校运动会上的50米跑步成绩统计表,你能从中找出名列前三的运动员的名字吗?出示图片:

追问:统计跳远成绩与统计短跑成绩有什么不同?

五、小结: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68

第2节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第一课时:小数的加减法

第3课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1)

教学内容: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材第96页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点。

2.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3.能根据创设的现实生活情境,灵活地运用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正确计算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教师谈话:我们以前学习了整数加减法,那么,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老师这里有2道题,请2个同学来做一做,其他同学一边看他们的计算过程,一边思考3个问题:

①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②计算是从哪一位先算?

③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指名计算:48+9=,25-17=,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3.反馈题目是否正确,指名回答三个问题。

4.教师小结:通过练习,我们知道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开始计算。②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1”当10再减。这是以前学的整数加减法,那么小数怎么计算呢?今天请你们来研究简单小数的加减法。

板书课题:简单小数的加、减法(1)

【新课讲授】

169

1.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开学了,同学们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具,每个蓝色笔记本0.9元,每个书包25.8元,每个文具盒6.8元,每个红笔记本2.5元……)(2)利用你获取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你会列式吗?引导学生一人说提出的问题,一人说怎样列式,教师板书学生所说的算式,在学生提问并列式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主题:如果一个同学买了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我们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共花多少元?一个卷笔刀比一支铅笔贵多少元?一支铅笔比一个卷笔刀便宜多少元?)教师肯定他们的说法后反问:你们会列式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列式)“0.8+0.6=,0.8-0.6=”这2道题怎么算呢?请你们来研究研究。

2.学生互动探究“0.8+0.6=,0.8-0.6=”。

(1)教师:你打算怎样计算呢?请你试着在数学作业纸上算一算,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同学说说。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交流。

(2)汇报反馈: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①学生用口算就算出结果了,但要让学生说明他是怎么想的;②把0.8元和0.6元改写成8角和6角,相加减后在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③按照前面复习整数加减法的方法写成竖式。

教师总结板书:

0.8+0.6=1.4(元) 0.8-0.6=0.2(元)

答:一共用了1.4元,卷笔刀比铅笔贵0.2角。

教师提问并说明:在这里,“8”和“0.8”一样吗?为什么?所以在用小数直接加减时,在竖式上面也可以写上单位,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目的是将相同数位对齐,这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是一样的。

3.学生互动探究“1.2-0.6= ”。

(1)老师引导:刚才同学提问带橡皮的铅笔比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时,

170

列式:1.2-0.6= ,请你根据刚才的学习经验自己试着列竖式计算。

学生完成后说一说不同的做法,教师总结板书。

方法1:把1元看成10角,加上2角,12角减6角就是6角。

方法2:2减6不够减,向他的前一位退1当10,加上原来的2是12,12减6得6,写在6的下面,前面0减0还是0,所以得0.6。

(2)你在计算时,怎样就保证元和元、角和角相减呢?(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行了)

4.对比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2)都是满十进1,退1当十。

不同点: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了。

5.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

【课堂作业】

算一算:

0.8-0.5= 0.7+0.4= 1.6+2.3=

1.9-1.3=

2.3-2.3= 5.3+1.6=

0.5+3.1= 0.8+1.5= 3.6-0.6=

【课堂小结】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请你说说。

【课后作业】

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1、2、3题”。

教学板书:

第3课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1)

相同数位对齐

0.8+0.6=1.4(元)

171

172

答:一共用了1.4元。

小数点对齐

0.8-0.6=0.2(元)

答:卷笔刀比铅笔贵0.2元。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2)

教学内容: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材第97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3.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重点难点:

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复习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说算法。

师:周末,丁丁和当当去超市购物,丁丁买的生活用品花了126.5元,当当买学习用品花了38.9元,你们能用竖式算出丁丁和当当一共花了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完成,并请个别学生上台算,说一说是怎么算的。

师:那丁丁花的钱比当当花的钱多多少呢?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列竖式帮老师算一算。

个别同学上台算,并说说列加法或减法竖式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十分位算起,哪一位……)

【新课讲授】

1.出示:文具商店图

观察文具商店图(见教材第96页例题图)。小丽有10元钱,买了一个文具盒,还想买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铅笔,她的钱够吗?

引导学生说出商品名称和价格,并要求学生独立在草稿本上算一算,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提问:说一说从情境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1:小丽有10元钱。

生2:已经买了一个文具盒,还想买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铅笔。

生3:要解决小丽带10元钱够不够?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再全班交流。

2.分析解决问题。

方法一:

先算买了文具盒后,小丽还剩多少钱?

10-6.8=3.2(元)

接着可以算如果再买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铅笔,则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铅笔一共多少钱。可以算出:2.5+0.6=3.1(元)。而3.1<3.2,因此小丽的钱够了。

方法二:

可以先算买了一个笔记本后,还剩多少钱?

3.2-2.5=0.7(元),而0.7>0.6,因此再买一支铅笔钱够了。

3.提问:如果将铅笔换成彩笔钱够吗?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再全班交流。

173

在上述方法一中,如果将铅笔换成彩笔,则2.5+0.8=3.3(元),而3.3>3.2,所以钱不够。在方法二中,一支彩笔要0.8元,而0.7<0.8,所以再买一支彩笔钱不够。

4.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思考还能不能用其它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还可以把要买物品的价钱都加起来,看比10元多还是少?同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互相检验。

【课堂作业】

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4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一”第6、7题。

教学板书:

第4课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2)

方法一:10-6.8=3.2(元)

2.5+0.6=

3.1(元)

3.1<3.2,因此小丽的钱够了。

如果将铅笔换成彩笔,2.5+0.8=3.3(元),而3.3>3.2,所以钱不够。

方法二:3.2-2.5=0.7(元)

0.7>0.6,因此再买一支铅笔钱够了。

0.7<0.8,所以再买一支彩笔钱不够。

教学反思:

第5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174

练习课(教材第98~100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以及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形成比较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

重点难点:

认识小数并熟练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巧。

教学过程:

【练习讲授】

1.口算练习。

4.6+

5.4 0.6+0.8

0.3+0.4 0 .9-0.7

0.8-0.4 1-0.6

老师小结口算情况。

2.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文字题,讨论:以下两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1)0.9比0.5多多少?

(2)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几?

学生列式计算后,老师进行简单小结:第(1)小题是比较两数大小,相差多少?可用减法计算,列式计算0.9-0.5=0.4;第(2)小题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多少?(也就是乙数比甲数少1.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即:7.4-1.3=6.1。做这类文字题一定要弄清楚谁与谁比,谁大谁小,求大数还是求小数,要分析题中两数关系,然后选择正确的算法进行解答。

3.解决问题。

(1)食堂有65.4千克大米,后来又买28.2千克,现在一共有多少千克?吃了50.6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棉纺厂1月份产棉布21.9万米,比2月份少0.6万米,2月份比3月份多生产0.9万米,1月份和3月份共产棉布多少万米?

这两个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可进行相应的指导,再全班交流,教师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175

分析:第(1)小题一共有65.4+28.2=93.6(千克);还剩93.6-50.6=43(千克)。

第(2)小题3月份有21.9+0.6-0.9=21.6(万米),1月份和3月份共产棉布21.9+21.6=43.5(万米)。

【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98页第4题和第5题。

(1)组织学生算一算,比一比。

(2)评讲时突出两个小数相减,且将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整数部分的个位退一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评讲。另外,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时,先要将单位统一,再比较大小。

2.完成课本第100页第9题。

(1)组织学生先看图,并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说一说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解答?

(2)此题比较活,答案不唯一,学生可以自由提问,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3.完成课本第100页第11题。

(1)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平时只走1.2千米,现在他走了0.3千米后又回家取了一本书,因此0.3千米是多走的,回去时又多走0.3千米,因此一共多走0.3+0.3=0.6(千米)。【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板书:

第5课时练习课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与上面对齐。

教学反思: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P96页例3、P97页例4及相应习题。

教学目标:

176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且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退位减法。

教学方法:点拨法、自主学习法、发现法等。

教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学生计算186+42,找一名学生板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相同数位上的数字相加减。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是不是经常到超市去购买文具?出示图片

1.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法:

(1)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想买那些文具?

(3)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选择有用的问题。

问题:买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同时找一名学生板演。

0.8+0.6 = 0.8-0.6=

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生1:8角加6角是1元4角,也就是1.4元。老师在数字上面写“元、角”。

生2:也可以列竖式计算,8个0.1加6个0.1是14个0.1,所以是1.4元。

追问: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生:小数点对齐,也就保证了相同数位对齐,角和角相加,元和元相加。

(4)选择你喜欢的两样商品,计算它们的价钱。

(学生独立在本上计算。)

177

最新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3教案

Unit 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Section A (1a-2d)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能掌握以下单词: train, bus, subway, ride, bike, sixty, seventy, eighty, ninety, hundred, far, minute, kilometer, new, every, every day 2) 能掌握以下句型: ①—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I ride my bike. ②—How does Mary get to school? —She takes the subway. 2. Talk about how to get to places (谈论出行方式) take the bus /subway /train /taxi , ride a bike /walk . 3. how引导的特殊疑问句,表示乘坐何种交通工具的方式。how far, how long 引导的特殊疑问句。 4. 复习基数词及时间的表示方法。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学习英语是为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交流,而不单纯是为了英语课和应付考试而学习,了解东西方国家出行方式的不同,以及不同的交通规则,教育学生注意交通安全, 加深对交通知识的了解。倡导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及礼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了解交通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how /how far /how long 引导的特殊疑问句. 2) 乘坐交通工具的表示方法. 3) It takes / sb some time to do sth . 2. 教学难点: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I take the …/ride …/ walk… —How does Mary get to school? —She takes the subway. —How long does it take? —It takes forty minutes. —How far is it from… to…—It's… kilometers. 三、教学过程 Ⅰ. Warming-up and Lead in 学生和老师进行简单的问候 Ss : Good morning , teacher. T: Good morning , class T: Look at the picture. What can you see? Do you like your school? I usually get to school by bike, but sometimes on foot .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小学音乐:人音版第11册 第四单元 劳动的歌教案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人音版第11册第四单元劳动的歌教 案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Volume 11 of the Human Voice Edition Unit 4 The Song Lesson of Labor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人音版第11册第四单元劳动的歌教案 第四单元劳动的歌 教学 内容 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翁嘿呀》和聆听《连连夯》、《船工号子》 设计 理念通过反复听辨,让学生逐步了解歌曲的内容。将劳动号子渗透到歌曲教学中,让孩子系统地了解有关“号子”的音乐知识。通过进行创编活动,进一步感受劳动号子的风格特点。 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够对我国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号子和劳动歌曲。 2、演唱《军民大生产》和《翁嘿呀》两首民歌,能背唱

其中一首。演唱时声音要富有弹性,能够表现出歌曲的劳动节奏特点及乐观情绪。 3、通过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翁嘿呀》和聆听《连连夯》、《船工号子》,体验号子和劳动歌曲的风格与特点。 4、知道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的关系。积极参与劳动号子的创编活动。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劳动号子及劳动歌曲的兴趣。 2、学习、体验、表现劳动歌曲中的节奏特点及乐观情绪。 教学难点 知道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的关系。 教学 资源 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 修改意见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播放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选曲《军民大生产》。2、师:这首热烈欢快的歌曲取材于甘肃东部的著名打夯号子《推炒面》。二、新课讲授1、引导学生完整地聆听录音,设问:歌曲中出现了哪些记号?2、指导学生认识重音记号及上滑音记号,并带领学生演唱带有该记号的旋律。3、用听唱法直接学唱歌词。4、师讲解衬词的唱法:衬词应唱得轻快些,突出歌曲的气氛。5、请学生随伴奏带演唱歌词,学唱中应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歌唱情绪、表现歌曲的情感。6、讲解劳动号子:劳动号子简称“号子”,是民间歌曲的一种类别,由伴随着需要互相协作的集体性劳动而产生。基本特征是紧密配合并完全依附于每一件劳动方式及其具体过程。号子的音乐常常是极精致地适应着那一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动作的韵律,同时具有粗犷奔放,热情豪迈,坚毅质朴,节奏鲜明,动力感强,音乐材料多重复使用,富有号召力和鼓动性等特征。其演唱形式以“一领众和”为主,亦有独唱、对唱等形式。7、演唱中可鼓励学生设计演唱形式或参与表演。如:采用领唱、齐唱的形式演唱《军民大生产》。三、拓展延伸指导学生用《军民大生产》的曲调,创造性地即兴编配歌词和动作,并进行演唱。这种创作活动可以分小组进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精编版)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本组教材以“思维”为专题,安排了三篇课文以及习作、语文园地等项教学内容。三篇课文有选自《韩非子?难一》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有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改写的《田忌赛马》;还有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跳水》。 二、教学目标 阅读本组课文让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学会根据情景编写故事,注意情节的转折。 三、教学措施 1、教学时,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这是本单元的语文素养。配合“思维”这一专题,在课后安排了习作、语文园地等多项教学内容。“习作”安排了“神奇的探险之旅”等内容。 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积累经典名句。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指导学生根据情景编故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能把心情的变化写出来。 3、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首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四、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15、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11 、邓稼先 杨震宁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民族的进步历史的发展需要伟大的人物。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位为我们的民族做出过伟大的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著名科学家邓稼先的突出事迹,一起来感受和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二、学习课文的重要生字词。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 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明确:(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 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明确:(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明确:(“.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 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 质”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明确:(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四、再读课文,师生互动。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1.十六年前的回忆

1.会写“阀、避”等12个字,会写“埋头、整理”等3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抓住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体会人物的品质。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4.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著名诗人臧克家有这样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虽死犹生的革命先辈。请同学们观看屏幕。(播放李大钊简介) 2.板书课题,请同学谈谈对李大钊的印象。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翻开课文第58页,跟随李大钊的女儿的回忆,了解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的情形,体会李大钊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瞅(chǒu)瞅暂(zàn)时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通过作者对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 害后的情形的回忆,展现了李大钊面对敌人的凶残暴行时,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以及他忠于革命、忠于党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深的怀念之情。) 2.通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哪几个时期的事?给你印象最深刻的 是哪件事? (时间顺序;主要讲了四个时期的事: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在法庭上,李大钊表情依旧安定、沉着,并极力为家人开脱,保护家人。) 四、交流探讨,学习语言、神态和对比描写的手法。 1.品析人物语言。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一句话:“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2.体味人物神态。从“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3.感知“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 ①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时对“我”提出的问题的含糊、敷衍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和事态 的紧急。 ,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态度”。 ②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睛”“恐怖” 4.全班交流。(重点关注“被捕前”“被捕时”的态度对比。)

第六单元表格式教案设计表

梅川镇中心小学教案设计 单元:第六单元内容:蚂蚁做操时间: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一些圈法和口算方 法: 4、探索竖式计算方法,理解竖式每一步的算理。 (1).你能试着用竖式来算一算12×4吗? 鼓励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2).交流各自的算法,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及书写格式。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计算方法: 方法一:加法竖式;方法二:完整呈现计算过程的竖式;方法三:简写后的一般竖式。)学生可能 出现以下 的一些圈 法和口算 方法: 借助 点子图这 一直观模 型,理解 乘法竖式 每一步的 含义,进 一步体会 算法多样 化。 进位) 的计算 方法, 能正确 进行计 算。

A交流方法一,对用加法竖式计算的,要引导学生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尝试写出乘法竖式。 B交流方法二,在黑板上呈现出竖式的计算过程。 结合点子图说一说竖式计算中每一步所表示的实际意思,即每一步求出的是电子图中的哪个部分。 回顾列表计算的方法,表格中的每一步与竖式中的哪一步是对应的? (体会乘法竖式与点子图、列表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8、40、48的含义。) 第一步,4乘2结果是8个点,所以8写在个位; 第二步,4个10是40个点,写在第二层,相同数位对齐;

第三步,再把8和40这两部分加在一起,得48。 (3)交流方法三,学习乘法竖式规范的简写形式。 与方法二的竖式进行比较,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结合前面的过程说一说:为什么8写在个位,表示什么;4写在十位,表示什么?合起来是什么? 3.练一练,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53页练一练1题:圈一圈、算一算。) (1)先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交流方法,巩固口算。 (2)用竖式算一算,并与同伴说一说计算过程和每一步表示的含义,巩固竖式方法。 出示“213×3= ”,你会算吗?试试看! 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2.集体交流各自的算法。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计算方法 口算方法:200×3=600 10×3=30 3×3=9 600+30+9=639

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Unit 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一、重点单词讲解 1.get to 到达后面接地点 get 是不及物动词,当后面接表示地点的名词时应和介词to连用,但如果是接here, there 等地点副词时,应省略to. reach是及物动词,后面可以直接跟名词 arrive是不及物动词,后面接大地点时,用arrive in ; 接小地点时,用arrrive at. 但当接here, there 等地点副词时,不用介词。 2.train 火车 take the train /bus /subway 3.ride v.“骑”,后可接bike, horse, motorbike等。ride a bike 可数n.“旅程”,“行程”。an hour’s ride 乘车一个小时的路程 4.hundred hundred是数词,意为“一百”,当我们表示几百时,用基数词+hundred。注意此时hundred不加s, 也不带of. 例.seven hundred students 例:There are eight hundred students in our school. 当表示笼统的概念数百时,常在词尾加-s,而且和of连用。前面不能有数词hundreds of =a hundred 数以百计的 例:There are hundreds of people in the restaurant. 5.new adj.新的,刚出现的;反义词:old news 不可数n.新闻;消息,音讯;新 11.drive v.开车过去式:drove 过去分词:driven n.driver 司机

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积累运用教学设计教案优选稿

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积累运用教学设计教案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积累·运用四 教学目标: ①背诵和积累课外选编的成语。 ②阅读短文,练习讲故事。 ③选择一个话题进行演讲,学会演讲的方法。 ④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 教学重难点:学会演讲的技巧,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读背背 一、回忆成语故事背诵 1.教师点词,全班背诵。 2.定时背诵,看谁背的成语最多,同桌检查。 3.统计,评选最优秀的成语背诵者。 二、背成语、积累成语。 1. 听师朗读,学生开始寻找成语的规律。 2. 学生齐读。 3. 师讲述反义的成语的特点。 4. 学生自由讨论。 5. 检查 6. 找带“东西”“南北”“前后”“左右”的成语,看哪组写得多。

三、默写成语。 (二)阅读。 一、阅读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1. 看图导入激趣。 ①播放影片后,猜成语。 2. 学生自读故事,完成自学要求。 ①把短文读正确、流利。 ②读懂故事内容,说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③画出文中出现的成语,同桌交流理解成语的方法。 ④体会《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3. 汇报交流情况。 4. 练习讲故事。 ①讲故事要求。 ②自己练习讲。 ③同桌评议。 ④指明讲。 第二课时 一、激趣解题,明确目标。 ⒈教师谈话:在生活当中你都会遇到你“最敬佩的一种行为”或“看不惯的一种现象”。这节课我们就用演讲的方式来畅谈。 ⒉自由发言:说说什么是“演讲”,怎样才能搞好演讲。 ⒊师小结:介绍演讲的特点,讲解演讲的技巧。

2017(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凡人小事”。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本单元编排了三篇教读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卖油翁》,一篇略读课文《台阶》和一个习作、一个名著导读。 【教学目标】 1、注重熟读精思。 2、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3、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重点: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难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学法指导】 1、熟读精思。指“有重点”“有深度”的思考。培养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一般思维能力。 2、感悟法。理解课文内容时,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中哲理,同时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3、探究法。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运用小组交流检测等方法,鼓励学生讨论、探讨。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老师做适时点拨。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2.了解并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3.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合作探究,完成课文的整体感知。 2.学习过程中在朗读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2.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让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理解身边人对自己的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难点: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讲授法相结合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我们曾经和鲁迅先生一起游玩过百草园,也曾和他一起雪地捕鸟,还曾和他一起聆听过“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长。对于鲁迅,阿长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鲁迅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过她,在鲁迅45岁的时候还专们写了这篇文章。那么,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她对少年鲁迅产生过怎样的影响呢?作者是如何塑

(完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Unit 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一、考点、热点回顾 【语法】 1.交通方式表达法 (1)用“by + 交通工具名词”表示交通方式。此时交通工具的名词只能用单数,不能用复数,也不能被冠词或物主代词等限定。如:by bike, by bus, by train, by ship, by plane They often go home by bus. (2)用“by + 交通路线的位置”表示交通方式。如: by land, by water, by sea, by air They go to England by air. (3)用“in/on+ 交通工具名词”。此时交通工具名词前必须有冠词、名词所有格形式或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等限定词修饰。其用法与“by+ 交通工具名词” He often goes to school on a (his) bike. (4)用“take a/the+ 交通工具名词”表示交通方式。 如:take a bus, take a train, take a ship, take a plane, ride a bike Will you take a bus to go there? (5)表示“步行去某地”, a)go to +某地+on foot 如:She goes to work on foot. b)walk to +某地(walk to 后接地点副词here, there, home时,介词to 要省去) 如:He walks to school every day. I usually walk home. 【练习】 (1). ——_____ do you get to the zoo? ——Take the bus. A. What B. How C. Which D. When (2). 你通常怎么到学校? ______do you usually _____ to school? (3).——______ _____ is it ______ your home ______ the hospital? 从你家到医院有多远? ——It’s about three kilometers. 大约有3千米远。 (4) Allan will go back to England by plane next month. (就画线部分提问) _____ _____ Allan go back to England next month? 2.不一样的“到达”:get to, reach, arrive in/at get 是不及物动词,当后面接表示地点的名词时应和介词to连用,但如果是接here, there 等地点副词时,应省略to. reach是及物动词,后面可以直接跟名词 arrive是不及物动词,后面接大地点时,用arrive in, 接小地点时,用arrrive at. 但当接here, there 等地点副词时,不用介词。 【练习】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11 彩虹 教学设计(完整版)

11 彩虹 ?教学目标 1.认识“虹、座”等12个生字和衣字旁1个偏旁,会写“那、着”等7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长句子,注意分句间的停顿,并能试着读出问句的语气。 3.感受儿童纯真的想象世界,体会作者关心家人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长句子,能读出问句的语气。 2.感受儿童纯真的想象世界,体会作者关心家人的美好感情。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1)识字:借助字的特点识记生字。如,本课生字中有9个是形声字,可以引导学生用形声字的识字方法进行识记。又如,“拿”是会意字,合手为拿。还可以通过做动作、组词等方法来识记。 (2)写字:结合“高、兴、成”的书写,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字中写好笔画“点”。指导“到、那”这两个字的书写,可先用方块代替左、右两个部件,引导学生发现左宽右窄的字形特点,并指导书写。 2.朗读教学 第一,带有“的”字的复杂短语,比如:“你系在门前树上的秋千”“梳头用的那面镜子”。朗读指导时,可以先从较短的短语朗读,读出事物的特点,再逐层展开读,比如:“树上的秋千”——“门前树上的秋千”——“系在门前树上的秋千”——“你系在门前树上的秋千”逐层指导,把词组读正确,读明白。 第二,长句子的朗读指导。 (1)巩固前一课学过的读好长句子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好长句子的正确停顿。 (2)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训练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加深理解,如“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是三个连续的动作,通过朗读,感知“我”动作的先后顺序。 (3)读好长的问句。本课的长句子还以反问句的形式出现,因此,还应引导学生在读好长句子的基础上读好问句,如,“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 3.理解运用

人音版第11册第四单元劳动的歌教案

人音版第11册第四单元劳动的歌教案The teaching plan of unit 4 labor in volume 11 of human voice edition

人音版第11册第四单元劳动的歌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音乐是用各种各样的乐器和声乐技术演奏的,从唱歌到说唱 ; 仅存在器乐作品,仅存在声乐作品以及将唱歌和乐器结合在一起的作品,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本教案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乐感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四单元劳动的歌 教学 内容 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翁嘿呀》和聆听《连连夯》、《船工号子》 设计 理念通过反复听辨,让学生逐步了解歌曲的内容。将劳动号子渗透到歌曲教学中,让孩子系统地了解有关“号子”的音乐知识。通过进行创编活动,进一步感受劳动号子的风格特点。 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够对我国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号子和劳动歌曲。 2、演唱《军民大生产》和《翁嘿呀》两首民歌,能背唱其中一首。演唱时声音要富有弹性,能够表现出歌曲的劳动节奏特点及乐观情绪。 3、通过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翁嘿呀》和聆听《连连夯》、《船工号子》,体验号子和劳动歌曲的风格与特点。 4、知道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的关系。积极参与劳动号子的创编活动。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劳动号子及劳动歌曲的兴趣。 2、学习、体验、表现劳动歌曲中的节奏特点及乐观情绪。 教学难点 知道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的关系。 教学 资源 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

部编新版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表格式教案

教学课题 1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1、认识“晓、慈、毕”等12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湖、莲、穷、碧”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诵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物。 4、内化古诗,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古诗的 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识字写字,读背古诗 难点: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物。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磁性田字格 生:自主预习古诗,搜集杨万里、杜甫的资料。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吟诗导入: 1、师出示课件:《闲居初夏午睡起》、《宿新市徐公店》、 《小池》;课前,咱们先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怎样?(齐读 古诗) 2、师:这几首都有一个共同点,发现了吗?(作者都是杨万里,出示人物图片和姓名)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学生根据 搜集的资料汇报,师根据汇报,出示课件作简要概括)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朝诗人杨万里写的另外 一首诗,看老师写诗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解题: 1、师:谁能读读诗题!(指名读) 预设师评:读得很响亮,而且四个平舌音读得很准确:慈(板书该字拼音)、寺、送、子。我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课题。 师评:本课要掌握的生字“晓”也读准了(适时板书拼音)。大家还需注意“净”是一个后鼻音,要发到位。来,齐读课 题。 2、教师适当解释:净慈寺是西湖旁边的一个寺院的名字,林子方是杨万里的好朋友,也是一位诗人。 3、师:题目比较长,读好它的停顿很重要,而且这里面有个 读音------“净慈寺”读一下,再读——“林子方”,(出示停顿线)将题目再读一遍!从题目当中你知道了什么?(出示问题) 4、师根据汇报,明确:(诗人杨万里)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 别他的朋友林子方!是谁?这个很重要,一定要把他补充进来!5、那么题目的意思咱们明白了,再来读一下题目,把题目的意思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好吗?(齐读) 三、初读感知:

第11册第四单元教案

12 姥姥的剪纸 一、教材分析: 《姥姥的剪纸》一课中,"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抓住这条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思念。在课文中的插图,也形象地表现了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去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的亲情呢?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动情地朗读来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读这一部分时,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姥姥与"我"的对话,使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我"由看不懂剪纸的意思,不解地发问,到看得懂剪纸的意思,热情地交谈,以至到后来缠着姥姥剪更多的牛和兔,剪纸把"我"与姥姥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二、学情分析: 为了加深学生对姥姥与"我"情感的理解,还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中的几幅"牛兔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象,学生明白这些"小兔骑牛图""老牛小兔啃草图"等等,意思是说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 三、教学要求: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情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四、教学重难点: 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情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导入课题 1.人人都有姥姥,她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白或黑,或普通或神奇……你的姥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她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和她的感情怎么样? 2.有个叫笑源的人,她和姥姥的感情非常深厚,他的姥姥最拿手的是剪纸。为了表达他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之情,他特地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姥姥的剪纸》。 3.亮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2.指读课文,及时正音:"择、猪、爽"为翘舌音,"屯"为前鼻音,"爽"为后鼻音。并纠正字形:"岂"上下结构,下面为"己",不出头。"刁"下面为提,不是撇。 3.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深入人心。 4-6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在"我"的刁难下,尽展技艺。 7-12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了与"我"的浓浓深情。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对远方的"我"的挂念,姥姥的剪纸是"我"永远的回忆。 三、学习第一部分 1.指读第一节,"左邻右舍""都"贴着姥姥的剪纸,说明了什么?大家为什么都喜欢姥姥的剪纸呢? 2.自由读课文2-3小节,思考上述问题。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文本分析 这篇课文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关于父亲的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回忆了父亲被捕前到被捕后壮烈牺牲的过程,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之情。整篇文章采用倒叙的写法,开头回忆了父亲被害的日子,接着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叙述。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学习本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含糊、纷乱、僻静、恐怖、严峻、勉强”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梳理这篇回忆录主要记叙了哪些事。 3.理解文章内容,感受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4.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学习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清文 章的写作顺序,了解文 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李 大钊同志的伟大精神 和可贵品质。 教 学 难 点 从对李大钊同志被捕 前后的语言、动作、神态 描写中,体会其精神品质;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 连贯的表达方法。 课 时 安 排 2课时1.会写“稚、避、峻”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含糊、避免” 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楚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 3.理清文章顺序,感知文章内容,初步感悟李大钊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 科目:语文第课执教时间: 课题识字6 编写者: 教学目标:1、认识“根、漠”等9个生字,会写“丑、永”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词语的反义关系 3、在识字朗读的过程中,陶冶美好的情操,树立关爱他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较流利地朗读学习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讲一讲平时看到的认为美的或丑恶现象的例子。 2、引导归纳,谈话导入 二、朗读课文 1、初读感知 ⑴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学一学 ⑵朗读展示,把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读给同伴听。正音,评议 ⑶引读课文,感受词语的意思及反义词的特点

2、再读入情 ⑴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讲讲身边助人为乐的人和事。 (3)朗读单元引言 (如果我有一枝神笔,我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三、指导认字 1、小黑板出示相关词语,认读正音 2、小组自学要求认识的字 3、交流识字经验,发现识字方法 四、熟读课文,巩固识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复习字词 1、抽读词语卡片,评议纠正 2、多种形式读词语 3、读其他生字 4、组词,扩展说话 二、诵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1、同桌读 2、自由选择伙伴读 3、读给伙伴听

4、自己小声读边读边品位课文的思想和韵味 三、指导写字 1、结合范写,观察字形 2、书空,描红,临写 3、展示,评议,提高四、扩展活动 收集反义词,试着组成几句对子。 四、课外拓展 收集反义词,读读背背修改意见: 科目:语文第课执教时间:2011年月日 课题22 窗前的气球 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 2、正确书写8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学会关心同学。 5、能用“可爱的”“高兴地”造句。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体会同学之间的友爱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喜欢你周围的同学吗?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猜一猜你的小伙伴会以怎样的方式来探望你呢?今天我们要学习

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Unit 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Section B (2a-2c) 一、教案背景: 1、课题: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2、面向学生:中学 3、课时:40min 4、版本:人教版新目标 二、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人教版新目标(Go for it)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Section A 1a~1c)的内容, 中心话题是“transportation”, 本课主要学习内容是:复习以前学过的几种交通工具的名称,学习“乘坐交通工具”的搭配,询问对方如何去上学的特殊疑问句、回答语和Do you 引导的一般疑问句。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容易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让学生开口交流。本课的教学围绕“谈论如何去上学”这一话题展开,通过任务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本课的语言素材看图说话,进行句型操练和实际描述,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运用英语,同时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情谊。 三、学情分析: 刚刚升入初中,较大面积接触英语的学生英语学习综合能力还不大高,因此仍然需要以老师为较大主体的教师引导学习。而这个时期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也是比较旺盛的,只是仍然害怕开口,所以需要老师一定的鼓励让他们积极开口,和学生们互动,引导他们进行学习。 四、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复习单词subway, bike, walk, bus, car等 (2)学习新单词ropeway, difficult, villager, classmate (3)复习Does he引导的一般疑问句。 Does the boy like his school? Yes, he does. (4)了解2b文章脉络,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How do villages get to school? Why can't villagers take a boat or cross the bridge to school? Does the boy like his school? Why? What is the villagers’dream? Do you think their dream can come true? 2. 文化意识目标 (1)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表达方式 (2)了解村民是怎么去上学的,意识到自己和他们之间的区别,从而感恩现在的生活并思考能够为村民做什么。

第11课 《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教案(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 第11课《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父母。 2、学生学会如何去感恩父母,体谅父母关心父母,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实际的行动来回报父母。 【教学重点】 孩子理解父母的爱,感恩父母。 【教学难点】 学会如何去感恩父母,并付诸行动去体谅父母关心父母。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完成课下小调查“我为父母写档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渲染氛围,课前体验(配乐播放家庭照片PPT)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是家庭里的一份子。在父母长辈的关心照顾下,我们健康成长,那我们对自己的父母是否也回报同样的爱?是否也为他们付出过呢?我们要怎么去表达我们对父母的爱呢?让我们在今天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板书:爸爸妈妈在我心中) 二、讲授新课

1.我们都爱父母。 师:同学们,你还记不记得,当你生病了,摔伤了,与小朋友们闹矛盾了,谁最担心你? 生:爸爸妈妈 师:对,就是我们的爸爸妈妈。他们是最关心我们的人。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大事还是小事,只要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爸爸妈妈都特别的关心、担心甚至着急,这是他们爱我们的表现。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什么时候,你们会心疼、担心或者想念爸爸妈妈呢? 生1:爸爸晚上加班到很晚还没回来的时候,我觉得很心疼。 生2:妈妈生病难受的时候,我既担心有心疼。 生3:爸爸妈妈去很远的地方打工,不能经常回来看我们,我很想念他们。 ……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多发言,并适合予以鼓励。 2.我们了解父母吗? 师:刚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担心、心疼以及想念父母的相关事例,让老师很感动也很欣慰,每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是充满爱意的,同学们都很棒!但有时候我们对爸爸妈妈并不了解。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爱吃的菜是什么?还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其实我们对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了解并不多,爸爸妈妈给了我们所有的爱,但我们却对他们并不了解,是我们不爱爸爸妈妈吗? 生:不是! 师: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对爸爸妈妈有更多的了解呢? 生:是! 师:好,那我们来想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了解父母呢? 课堂讨论: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了解父母呢? 生1:问长辈 生2:多观察 生3:多陪伴 ……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多个方法去了解父母的个人信息、生活、工作等。

五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打印版)

第六单元

一、基本训练 1.复习回顾: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谁来说说要求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怎样求?教师板书公式。 2.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练习十九第4题) 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 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 3.只列式不计算:选择合适的底和高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 在解答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找准对应的底和高。 二、指导练习 1.补充题: 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l)学生先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2)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学生先独立列式,然后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10000 =1.95(公顷),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3)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求? 将(3)与(2)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讨论归纳后,学生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0) (4)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思想进行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积后才能进入下一步计算,否则就会出现问题。 2.练习十九第6题。 (1)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相等。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学生观察得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都是2.8 cm,高都是1.5 cm。 (3)启发学生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3.练习十九第7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